语文九下24《诗经两首》教学案

2024-05-19

语文九下24《诗经两首》教学案(共4篇)

篇1:语文九下24《诗经两首》教学案

语文九下

24、《《诗经》两首》教学案

一、文学资讯

(一)、作品资讯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包括《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

这些诗篇,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就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其地域,除《周南》《召南》产生于江、汉、汝水一带外,均产生于从陕西到山东的黄河流域。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大雅》《小雅》之分,众说不同,大约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都有些区别。《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二)、文体资讯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句式以四言为主。四言诗:每句4字或以4字句为主的诗歌样式。盛行于西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所录305篇,其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体,节奏为每句二拍,这显然是在原始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语言发展的状况。到了西汉时期,五言诗在民间悄然兴起,但文人诗仍以四言为主。东汉以后,五言诗占领了诗坛的主要地位,四言诗渐趋衰落。能继承《诗经》遗风,称得上四言诗的只有曹操、嵇康、陶渊明、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少数诗作。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常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所以在《国风》和《小雅》的民歌中使用最普遍,《颂》和《大雅》,以及《小雅》的政治诗中几乎没有。

(三)、其他资讯

(一)《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一般多见于《颂》和《大雅》;但像《七月》《氓》《溱》等优秀民歌作品,也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如《风·相鼠》《魏风·硕鼠》用令人憎恶的老鼠来比喻统治者的不讲礼仪、贪婪可恶;《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变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兴同诗歌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如《周南·桃夭》是一首嫁女诗,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盛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又如《邶风·燕燕》是一首送别诗,以“燕燕于飞,差池其羽”起兴,使人从燕子飞时的差池不齐联想到送别时的依恋之情。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诗经》善于运用章句的重叠来表达思想感情,使诗歌在音律上和修辞上都收到美的效果。这种情况在《国风》和《小雅》的部分诗篇中尤为突出。有的通篇重叠,各章对应地只换几个字,如《周南》;有的只在章首或章尾重叠,如《周南·汉广》;有的隔章重叠,重首重尾,如《周南·关雎》。重叠便于记忆和咏唱,是民歌的特色之一,回旋反复,可以增加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怀。《诗经》中还运用了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段,如“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其中的“凄凄”“喈喈”“萧萧”“胶胶”都是叠字;双声如“参差”“踟蹰”等;叠韵如“窈窕”“崔嵬”等。这些修辞手段的大量运用,不仅增加了诗的音乐美,而且表达出细微曲折的思想感情,描摹出事物的特征和属性。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二)《诗经》的特色和影响

《诗经》里的作品多方面地描写了现实生活,表现了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它们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事物。这是《诗经》的一大特色。其中有许多诗密切地联系着政治,针砭了社会。有些出于下层的反剥削、反压迫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中更本质的现象。这种现实主义精神被后人十分重视,产生了巨大影响。屈原作品中所表现的忧国忧民、反对黑暗势力的精神就是《诗经》精神的继承。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收到显著的艺术效果,对后代文学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诗经》中民歌还有些结构形式上的特点值得一谈,最突出的是重章叠句。重章有时表示事物进展的程度和顺序……重复歌唱还有加强抒情的效果……至于《诗经》中歌谣本身给予后人的影响,主要还是在于它的真朴、深厚的思想感情与现实主义精神,而不在于它的技巧和结构形式。

(摘自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中国文学史》)

(三)《诗经》的编排分类

前人有“六诗”“六义”“四始”的说法。《周礼·春官·大(太)师》中说:“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在《毛诗序》里,把“六诗”叫做“六义”。对这两个名词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其中,以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的解释较有代表性。

他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他认为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这看法被长期沿用下来。至于《毛诗序》中又把风、小雅、大雅和颂说成是王道兴衰之所由始的“四始”,则是出于封建礼教的观点对《诗经》所作的曲解。

《诗经》中的“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风”又分为周南、召南、邶、、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风,共160篇。“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篇,又分“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族宴享。“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又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诗经》各部分的产生时间,一般认为“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于西周前期,“小雅”的大部分和“大雅”的一部分产生于西周后期和周室东迁之初,“国风”中除有一些西周时期的作品外,多数篇章以及“鲁颂”“商颂”的全部都产生于春秋时期。就具体篇章说,产生年代最早的是《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等,它们是周民族的早期史诗,其原始形态在武王伐纣之前可能就已存在。产生年代最晚的是《陈风·株林》,内容是讽刺陈灵公的,当作于鲁宣公十年(前599年)之前。

二、字词空间 重要字词注音及解释

(一)雎鸠(jiū):一种水鸟。

(二)窈窕(yáotiáo):文静美好的样子。

(三)逑(qiú):配偶

(四)荇(xìng)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五)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时时。寤,醒着。寐,睡着。

(六)蒹葭(jiānjiā):芦苇。

(七)参差:长短不齐。

(八)悠哉:思念绵绵不断。

(九)辗转反侧:翻来覆去。辗转,来回转动;反侧,翻覆。

三、问题探究

(一)、整体感悟

(一)从内容上看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特点?

从内容上来说这二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特点,都表达了作者对所爱之人的思念。

《关雎》里有“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等句。诗人从夜不能寐到主动接近,表达了对采荇菜姑娘的无限倾慕和大胆追求。在《国风》中,最集中的是关于恋爱和婚姻的诗。在《诗经》时代,在某些地域,对男女交往的限制还不像后代那样严格,由此我们在这些诗中可以看到年轻小伙对美丽姑娘的大胆追求。

《蒹葭》“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

(二)《关雎》这首诗是怎样抒发男主人公的相思之情的?

首章四句,写男子爱慕和追求一个温柔漂亮的女子,想和她结成配偶。次章八句,写男子对女子相思到“寤寐求之”的程度。当“求之不得”时,则是“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他的思念之情达到了高潮。末章八句,写男子因相思出现幻觉,仿佛同那个采荇菜的女子结成了美满姻缘,表现出求而得之的欢乐。诗篇反复吟唱男子对女子的思恋、追求过程,反复表现女子采荇菜劳动的勤劳善良形象,感情炽热、纯真,体现出民歌朴实清新的风格。

(三)《蒹葭》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著的爱情追求的?

一是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全诗回旋三叠,反复歌咏。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即,欢晤受阻,仍然神魂颠倒,执著专一。二是注意景与情的结合。全诗情调凄婉动人,已经朦胧深邃。苍苍的芦花,露结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见之无踪的伊人……这一切都与诗人的彷徨失望和执著追求融为一体。

(二)、局部探究

(一)这两首诗哪些地方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它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的开头。

《关雎》中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借眼前景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同时关雎和鸠,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以雎鸟的成双和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应配君子的联想。次章以荇菜的左右无方,随水而流,兴起淑女之难求。末章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起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正是运用了兴的手法,诗歌将人物内心的感情较好地揭示出来了。

《蒹葭》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在一个秋日的清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芦苇丛却呈现出冷寂与落寞的气氛。

(二)这两首诗语言有何特点?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以四言句为主干。可由此推想,当时演唱的《诗经》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的、简单的。

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在现代歌曲中,还常看到这种情况,这说不上影响,却有古今相通的道理。

(四)参考译文

关雎

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里小岛上。纯洁美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长长短短鲜荇菜,左手右手顺手采。纯洁美丽好姑娘,醒着相思梦里爱。追求姑娘难实现,醒来梦里意常牵。一片深情悠悠长,翻来覆去难成眠。长长短短荇菜鲜,左手采来右手拣。纯洁美丽好姑娘,弹琴奏瑟表爱怜。长长短短鲜荇菜,左手右手拣拣开。纯洁美丽好姑娘,敲钟打鼓娶过来。

蒹葭

河边芦荻青苍苍,秋深白露凝成霜。意中人几何处寻,就在河水那一旁。迎着流水去找她,道路坎坷险又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人在水中央。河边芦荻湿漫漫,白露滴滴叶未干。

意中人儿何处寻,就在河岸那一端。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人在水中滩。河边芦获密稠稠,清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人儿何处寻,就在河岸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弯弯险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人水中洲。

四、综合性学习

(一)、这两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通过学习这两首诗,你对《诗经》语言美进行简单分析。

篇2:语文九下24《诗经两首》教学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和其现实主义的风格;

2、学习掌握《诗经》四言诗的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节奏特点;

3、阅读理解两首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4、引导学生领悟采用第一人称“我”的抒情特点;

5、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理解《静女》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课前准备:

1、学生:查找诗经的相关资料;

2、老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放《敖包相会》的乐曲,教师解说)一个十五月圆之夜,月华如水,微风轻拂,虫儿低吟,草原上一片宁静。一位小伙子徘徊在敖包周围,引颈企盼,美丽的姑娘啊,你为什么还不到来?„„ 歌曲描述的是一个小伙子等待恋人时的焦急心情,在很早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写下了与之类似的一首诗歌《静女》。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诗经》两首,看看二千五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描写这一浪漫场面的。

二、学生结合注解和相关资料简介《诗经》(老师用提问的方式总结即可。)

1、性质: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五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之一,也是“六艺”之一,本来只称《诗》后来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2、体制和内容: 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首包括风、雅、颂三部分。“风”,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大都是贵族作品,;“颂”,都是。《诗经》的精华是民歌部分,它鲜明地表现人民的爱憎及他们的反抗斗争,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的面貌,《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为我国古典诗歌奠定了现实主

义基础。

3、艺术表现手法: 赋 比 兴(教师在此无须多介绍,在具体研习时结合实例讲解)a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b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c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三、《静女》题目解释

选自《诗经邶风》,这是东周时期产生于邶地(今河南汤阴县境)的民歌。静,文静,美丽。这是一首爱情诗,他们约定在城楼地方幽会,男的等了好许,女的才来。本篇作者或许是男的本人;或者是当时的人民大众的集体创作。全诗充满着愉快而幽默的情趣。

四、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理清情节 1、齐读,感知诗歌内容。

明确:这首民歌描写青年男子与心爱的姑娘的一次约会。2、男生齐读,理清情节。

明确:全诗采用第一人称“我”,是以男青年的口吻来写的一次约会——相俟、相见、相赠、相悦,即青年之急——青年之恋——青年之诚的全过程。

五、展开想象,体会情趣美

1、欣赏第一章,分组讨论:找出细节描写,并说说细节描写在本诗中的作用。明确:精心选择了“搔首踟蹰”,“爱而不见”两个细节。“搔首踟蹰”,描绘出男青年抓耳挠腮、焦灼不安的情态,刻画了他憨厚朴实的性格,表现出他对姑娘的深挚情义和迷恋程度。“爱而不见”描绘出姑娘调皮逗乐的行为,突出她活泼聪慧的性格,表现出她的多情率真。这两个细节不仅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而且构成颇具戏剧性的情节,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2、导引:能想像得出小伙子急得心神不定时,躲藏着的姑娘的心理活动和动作吗? 提示:她或许躲在附近的草丛里,正轻轻地拨开茅草,悄悄向外窥视。见小伙子焦急的样子,偷偷地掩口而笑。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中。

3、导引:课文提示中说前四句描写现实情景,后八句描写男子的回忆。这是对情节的一种

解读,还有更好的解读方式吗?

提示:第一种解读,第二、三章写姑娘不忍心让他久等,终于露面了。先送彤管给男子,问他是否喜欢,男子连声赞叹。接着姑娘把从野外采来的荑草递给男子,问他更喜欢哪件礼物,男子心领神会,爱人及物,惊叹小草美得出奇,因为是“美人之贻”。一问一答中传达出真挚的心声。第二种解读,第二章写男子回忆往日的约会。他一面继续等待姑娘,一面想起姑娘赠送彤管的情景,于是,顺手从怀中取出彤管咏赞道:“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并情不自禁地吹起笛子。第三章写两人会面赠送信物。悠扬的笛声打动了姑娘,她终于走出来,并把从野外采来的荑草(作为信物)送给他。男子惊喜不已,连声称赞小草美得出奇。

4、小结:通过以上不同的解读,逼真地再现了这对情人欢乐、热烈、有趣的约会场面。余光中说过:“一切创作之中,最耐读的恐怕是诗了。„„奇怪的是,诗最短,应该一览无

余,却时常一览不尽。”好的诗歌总是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尽情驰骋,不断去补充、去丰富、去创新,从而加深理解。可以说缺乏了联想、想象,就难以进行诗歌的艺术鉴赏。

六、深入探讨,分析形象,体会情感美 提问:

1、分析静女的形象。

2、诗中的“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和“匪女之所美,美人之贻”都表达了男子内心所想,你如何看待小伙子对姑娘所赠的两件礼物的赞美?在小伙子心中,彤管与荑草哪个更重要? 明确:

1、静女形象:俏皮、害羞、细腻、热情、主动、美丽、娴静、活泼、可爱。

2、①这是借物咏人,因人赞物。小伙子对礼物的赞美,实际上是赞美姑娘,表达的是小伙子对姑娘的真挚恋情。②照常理,彤管应比荑草贵重,但在小伙子心中夷草更贵重,这从小伙子的赞美可以看出来。小伙子对彤管只称赞它外表色泽鲜艳,对荑草则大加赞叹“洵美且异”。“洵”即诚然、实在,“异”即特别、异常。显然他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是另有所感。荑草虽极其普通,但因它是姑娘亲自从野外采来作为信物给小伙子的,寄托了姑娘的一颗真挚的心,物微而情深,因而,它已不再是一般的荑草,而成为小伙子眼中“洵美且异”的珍品。姑娘借荑草以传情,小伙子接受赠物,也就是接受了姑娘的一片深情。可见他们彼此真诚相爱,心心相映,并且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重情轻利的基础上的。所以他们的爱情也会像那初生的荑草一样,在爱的雨露滋润下繁茂起来,可以想见他们的爱情将会永远甜蜜幸福。

七、朗读诗歌(根据内容读出情感),指导背诵

根据发展线索:俟于城隅不见人——贻我彤管思情人——爱屋及乌重归荑的进行背诵。

八、作业

1、背诵全诗

2、改写成小故事,语言要活泼,有文采,可适当增添必要的细节描写。

九、板书设计

青年之急

幽会场面

青年之恋

青年之城

第二课时

一、旧课导入

通过学习《静女》,我们看到了古代自由浪漫的爱情,男女主人公之间爱情是真挚而热烈的,可以看出他们之间是平等的。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建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爱情的不平等逐渐产生并发展。《氓》就反映了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带来的巨大伤害。

二、简介《氓》的写作背景

《氓》是卫国的民歌。卫的都城在河南朝歌(淇县)一带。这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也是最好的一首弃妇诗。

春秋时期,虽然封建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阶段,封建思想意识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但在婚姻中的两性不平等现象已经形成了。在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里,妇女的婚姻悲剧是不可避免的。<<氓>>就是通过一个妇女的哭诉,叙述了她从恋爱、结婚直到被遗弃的过程,表达了她的怨恨和反抗之情,反映了妇女在不平等社会制度下的悲惨遭遇。

三、诵读诗歌

1、全班朗读课文,诵读时要注意重点字的注音,2、意节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四、读课文,学生分组讨论,分段试译

1、分组对照注释阅读课文,找出难译的字词句。

2、互助解决疑难。(每组派代表发言,提出疑难问题,让有能力的学生回答或老师解答。)

3、各组派代表演示讨论结果,老师纠正并小结每一段大意。

五、情节和主题(在学生翻译后,紧接着总结。)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1、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2、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3、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4、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5、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六、思考•练习

1、思考:《氓》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有什么好处?

明确:“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比兴句。这两处使用比兴手法的好处有:

a、结构上: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b、内容上:①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

变心的重要原因。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做丝),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2、解释加点字在句中的意义。

(1)说怿女美 说:通“悦”,喜爱。汝:通“你”。文中指代“彤管”。(2)自牧归荑 归:通“馈”,赠送。(3)泣涕涟涟 涕:眼泪。

(4)以我贿迁 贿:财物。文中指“嫁妆”。(5)爱而不见 见:出现,露出。(6)来即我谋 即:靠近。(7)以尔车来 尔:你。(8)女也不爽 爽:差

3、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组是(C)A .氓之嗤嗤 来既我谋 秋以为期 B .既见复关 非来贸丝 乘彼诡垣 C .体无咎言 靡室劳矣 信誓旦旦 D .夙兴夜寐 其黄而损 无与土耽

七、作业

1、背诵《氓》。

2、改写《氓》800字左右的小故事。

八、板书设计 氓

(情节)恋爱 婚变(章句)第一、二章 第三、五章(诗句)秋以为期 无与士耽

载笑载言 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篇3:语文九下24《诗经两首》教学案

知识与技能

1.积累与《诗经》有关的知识及赋比兴的艺术手法。2.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思维模式。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诗的节奏与语感。2.采用比较阅读鉴赏的方式,对两首诗进行解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地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重点

1.掌握《诗经》中的赋比兴的艺术手法。2.运用比较朗读的方式,对课文进行赏析。难点

品味诗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节奏美。

反复诵读法、引导点拨法、比较阅读法。

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读磁带。

2课时

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这个国度里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

诗词曲赋。今天,我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来一颗遥远但又明亮的星斗——《诗经》,一同欣赏那雍容典雅、古老质朴的独特魅力。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经》的重要性。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所掌握的有关《诗经》方面的知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当时称为《诗》,又称“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才定名为《诗经》。《诗经》按体裁分为“风”“雅”“颂”三类。《诗经》由于内容丰富,在思想和艺术上有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

1.文学知识。

《诗经》大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到这个名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司马迁用的也是这个名称,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后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2.背景知识。

《关雎》是《风》的起始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3.《〈诗经〉两首》诗意散译。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关关鸣叫的雎鸠的鸟儿,在水中的绿洲和鸣歌唱。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那婀娜窈窕的少女,是少年心中美好的追求。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参差不齐的荇菜,时左时右地漂浮。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那婀娜窈窕的少女哟,是少年梦里美好的追求。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窈窕的少女难以追求,梦醒倩影仍在心头。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思悠悠,思悠悠,唉!辗转反侧睡不着。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右采啊,采荇菜。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对那美丽窈窕的少女哟,鼓瑟弹琴袒露情怀。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参差不齐的荇菜,摘啊摘,摘荇菜。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那美丽窈窕的少女,钟鼓齐鸣笑逐颜开。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浩荡的芦苇,莽莽苍苍,晶莹的露珠,化作白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我所爱的人儿,在河水的那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若要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艰险而且漫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若要顺流而下去找她,飘然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摇曳起伏的芦苇青而黄,芦苇上的露珠呀,还闪着银光。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我所心爱的人儿,在水那边高高的崖上。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若要逆流而上去寻她,十里山川千里冈。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若要顺流而下去找她,飘然宛在水中央。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变幻不定的芦苇,苍苍莽莽,岸边的露水尚未干爽。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我所心爱的人儿,在河水遥远的彼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若要逆流而上去寻她,迂回曲折,道路漫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若要顺流而下去找她,飘然宛在水中央。

《关雎》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比喻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章。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蒹葭》

1.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4.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教师可同时出示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关雎》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2.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莱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

3.作为一首爱情诗,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只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4.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蒹葭》

1.诗人心中的恋人不知在何处,诗人寻找了几处地方?

三处,“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2.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请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

“长”“跻”“右”。

3.诗人面对如此曲折艰险的路,又是什么态度?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4.任选《蒹葭》中的一节,用优美的语言重现诗歌的意境。

示例:又是一个霜凝雾罩的清晨,我又来到水边,那苍苍的蒹葭在微微晓风中,如一片白色的海。凝霜晨露消散在白雾之中。我心中的恋人啊,你究竟在哪里啊?我愿付出一生的时光,跋山涉水,来到你的身旁。

上节课,我们共同欣赏了《诗经》中两首描写美好爱情的诗歌,感受了主人公那种“求之不得”的“辗转反侧”和“溯洄从之”“溯游从之”的执著。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去探究这两首诗艺术上的风格,领略古人对美的追求。

《关雎》

1.提问:本文在形式上有何特点?

①题目取自句首。②每句话都是四字。③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④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同时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调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翻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

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1)我认为是“兴”,因为先说雎鸠,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2)我认为是“比”,因为雎鸠形影不离,诗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一对。(3)我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3.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来看,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

《蒹葭》

1.请同学们谈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1)生1:本文写得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2)生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3)生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嘛!

(4)生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2.教师总结: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3.作品文字简练,内容单纯,但给人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4.具体赏析诗歌的美:教师把全班分为六个组,每两组负担一个方面的鉴赏任务。围绕“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个组为主,另一个组补充、评价。

(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以极精练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品味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

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2)“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①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②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③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水中央,却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④“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5.教师小结:《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读。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6.和《关雎》相比较,《蒹葭》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异同?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关雎》

全诗可分为三章。

第一章(前四句)爱慕: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于是萌发了爱慕之情。

第二章(中间八句)思念:男子对姑娘思念不止,以至梦寐以求,辗转反侧。

第三章(最后八句)愿望:表达了希望与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

《蒹葭》

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

《关雎》

写一个男子对所爱慕的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了其求之不得的焦虑和幻想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追求爱情中的苦与乐,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蒹葭》

通过对实景的描写和对想象的描述,十分曲折动人地把一位痴情男子对心上人的相思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关雎》

这首流传于春秋时期、记载在《诗经》中的民间爱情抒情诗,一直流传了两千多年,至今我们读到它时仍感到那么纯真自然、清新雅丽,散发着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构思巧妙,精心刻画人物内心世界。

同《诗经》中许多民歌一样,《关雎》的选材也是来自那个时代的特定历史环境和人文生活,具有十分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特别是作者巧妙的构思,把世间男女爱情这一永恒的主题,表现得生动具体,独具特色。通过雎鸠的结伴而行联想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由对姑娘的“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的愁苦心理到决心将美丽善良的姑娘娶过来,过上琴瑟、钟鼓般和谐幸福的生活的憧憬,短短五节,把青年男子的思念之情和复杂内心世界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大胆热烈的追求,刻画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二、语言形象生动,成功运用了比兴手法。

古代诗论中讲诗有“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诗经》中诗的分类,赋、比、兴指诗的三种表现手法。所谓“赋”,是直叙其事;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所谓“兴”,就是在诗的开头用别的事物起兴,以引出下面正文。比、兴是构成形象思维和艺术形象的重要因素,成功运用比、兴就能大大增强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在《关

雎》里,比兴的用法就十分突出和独具特色。一开头诗中写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多么贴切精彩的比兴!是啊,“雎鸟”可以在水中相互嬉戏,一唱一和,人世间男女真诚相爱、互相倾慕又怎么能加以非议呢?这两者有意义上的联系,比兴的运用使情景交融,人物形象更加可爱真实,也使诗句增添了不少的艺术特色。

三、形式鲜活质朴,增强作品的和谐美感。

《关雎》同《诗经》中许多优秀作品一样,不仅有积极的思想内容,在形式上也很有成就和特点,对于后代的诗歌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关雎》在形式上是四言一句,保存了浓厚的民歌特色。语言自然明快、朴素和谐、活泼自由、不受拘束,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文字的运用上更是用了双声、叠韵、叠字、反复等手法。如“关关”为叠字,“窈窕”是叠韵,“参差”、“辗转”是双声等。有的地方还活字活用,如分别采用“流”“采”“芼”三个不同的字,表现女子灵动、敏捷采摘荇菜的场面,使自然界的景色和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更加生动、鲜活。

《关雎》如同《诗经》中的许多作品一样,凸现了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也体现了诗经四言诗隔句用韵的形式,语言生动形象,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感、和谐美。

《蒹葭》

《诗经》是中华民族诗歌长河中的一颗最古老、最璀璨的明珠,秦风中的《蒹葭》是一首怀人之作。

全诗三章,意思大体相同。每章头两句写景,表明已是深秋季节。“为霜”“未晞”“未已”,暗示时间的推移,联系下文,可见诗人对“伊人”的深情;后六句表现访求“伊人”未遇的惆怅情绪。

这首虽是抒情诗,但环境描写、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都很鲜明。从诗中的描述可以想见:在一个深秋的清晨,大地铺着一层霜花,诗人透过一片茂密的芦苇林,久久地凝视着河的对岸,那大概是他(她)意中人居住的地方。然而,这是可望不可及的。逆流而上吧,道路是那样崎岖而遥远;顺流而下吧,她(他)又仿佛在水的中央,同样无法到那里。诗人只得无奈地面对流水,凝望痴想,直到太阳把晶莹的露水晒干,流露出无限的彷徨失望的情绪。

这首诗三章复沓,借助环境描写、气氛渲染和渗透情感的叙说,画面鲜明生动、情景交融,真切地表现出怀思恋人的惆怅之情。

《诗经》两首

关雎

表白爱情愿望倾心所思:窈窕淑女 强烈心愿:君子好逑 寤寐思念之苦

追慕之心:寤寐求之、深切思慕 相思之苦:辗转反侧、美好愿望 幻想愿望实现相会情形:琴瑟友之 结婚场面:钟鼓乐之

蒹葭

怀念:蒹葭苍苍、伊人在水中央 相思:蒹葭萋萋、伊人在水中坻 幻觉:蒹葭采采、伊人在水中沚

《关雎》和《蒹葭》在内容、表现手法等艺术特色上都有相同之处,所以《关雎》拟重点讲授,《蒹葭》则由教师设问引导,以学生自学领悟为主。在学习《关雎》基础上进一步熟悉相应文学常识,有利于学生识记古代文言知识。

我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运用多媒体,有利于课堂上创设优美意境,引导学生感受美的氛围,特别是情景赏析中,对学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将学生带到优美的诗境中。所选的图画音乐一定要轻柔欢快,让人充满憧憬。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的情景尤为重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撞击学生情感的火花、陶冶学生的情操。

综合性学习

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

1.回忆往事,增进友谊,促进班集体团结向上。

2.总结三年初中学习、生活的得失,为更高一阶段的学习鼓劲。

3.锻炼写作、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是对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分类整理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1.回忆三年初中的学习和生活,谈谈自己在这三年里碰到的最高兴或不愉快的事,讲讲同学、师生间的轶闻趣事,并总结一下自己在学习、交友、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得失。

2.班上组织个班委会,编写班史。

3.策划、组织一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题突出、富有感染力的毕业晚会。

4.开展一次互送赠言活动。

一、难忘的岁月

1.可以用“故事会”的形式开展此项活动。

2.选好主持人,每个同学按照课本提示的内容做好准备。

3.同学们可以在故事会上自由畅谈,说说三年里碰到的最高兴或不愉快的事。高兴的事好说,大家分享快乐。说到“不愉快的事”时,要分析“不愉快”的原因,“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以后过愉快的生活。当“不愉快的事”涉及别人,或同学,或老师时,要能体谅。提倡化解矛盾,消除隔阂,在适当场合握手言欢。说“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发生的轶闻趣事”时,要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进行,注意礼貌,注意保护隐私。“总结学习、交友、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得失”时,要敢于正视困难和过失。遇到困难,大家帮助出主意,想办法解决。对那些在学习、生活中有难处的同学,更要关爱。

二、集体的记忆

1.将班上分成若干组,每个组选出小组长。每小组按照课本上的提示,选择某一内容,收集、整理材料。

2.班委会审阅各组整理的材料。对写入班史的人和事,要认真核实,确保准确无误,从而培养严谨的作风。

3.请校领导给班史题词,请班主任或语文老师给班史撰写序言。

4.将班史用电脑排版,并打印成册。

三、如歌的行板

1.班委会进行策划、组织。

2.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按照课本上的提示,准备丰富多彩的节目。节目内容可包括:全班合唱班歌或毕业歌;小组合唱或个人独唱表现青春和中学生活的歌曲;朗诵反映中学生活的文学作品;编演反映中学生活的相声、小品;表演富有地方特色的戏曲、舞蹈;向任课老师话别,等等。

3.主持人根据同学们准备的节目,写好开场白、节目串词、结束语等。

4.演出前,布置好晚会会场,烘托出依依惜别的气氛。

四、永远的赠言

赠言本可以有两种形式。

一是学生每人准备一本毕业纪念册,请每位同学给自己赠言,自己也给每位同学赠言。这种形式的好处是学生要根据每位同学的特点写赠言,赠言的形式可多种多样,或诗、或文、或名言警句。

篇4:24-诗经两首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过程与方法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难点:

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学习方法】诵读法 对比分析 讨论分析 资料查阅 【知识链接】

◎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分为十五国风)160篇,“雅”分为“小雅”74篇[另有6篇笙诗,仅存诗题,不计]和“大雅”31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40篇。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1 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参考译文

关 雎

关关鸣春雎鸠鸟,在那河中小洲岛。姑娘文静又秀丽,小伙的理想对象。长短不齐青荇菜,姑娘左右采呀采。文静秀丽好姑娘,朝朝暮暮把她想。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渴慕思如潮。相忆绵绵恨重重,翻来覆去难成眠。长短不齐青荇菜,姑娘左右采呀采。文静秀丽好姑娘,琴瑟传情两相爱。长短不齐青荇菜,姑娘左右把它捡。文静秀丽好姑娘,钟鼓齐鸣换笑颜。

蒹 葭

河畔的芦苇郁郁葱葱,那是白露凝结成的霜。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一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哟,那道路却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去寻寻觅觅,她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的芦苇茂盛一片,清晨的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哟,那道路坎坷艰险难攀。顺流而下去寻寻觅觅,她仿佛就在水中高地。

河畔的芦苇多么繁茂,那清晨白露依然逗留。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就在河水的岸边立。逆流而上去追寻她哟,那道路险阻弯曲难走。顺流而下去寻寻觅觅,她仿佛就在沙洲旁边。【学习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关睢》 第二课时:学习《蒹葭》

第三课时:综合练习+诗词真空+名著导读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一、字音

雎鸠(jū)(ji)窈窕(yǎo)(tiǎo)钟鼓乐之(lè).....寤寐(wù)(mèi)荇菜(xìnɡ)逑(qiú)芼(mào).....

二、朗读指导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第一节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文。

第二节、第三节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

第四节、第五节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2.读准字音、读对节奏。把握语速、读出情感。【新课学习】

合作探究《关睢》

一、重点词语理解

雎鸠:一种水鸟。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逑:配偶。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芼:挑选。乐:使……快乐

二、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三、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通过写一个男子对心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以及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想像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爱情追求中的苦与乐,反映了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2.结构分析

第一章(第 1 节):以起兴的手法开篇,由雎鸠鸟在沙洲上鸣叫起兴,引出淑女是君子喜爱的配偶的联想。

第二章(第2—3节):写君子对淑女的极度思念和追求不得的痛苦。第三章(第4—5节):描写君子在想象中与淑女成婚的情情境。3.本文在语言句式有什么特点?(1)题目取自句首。(2)每句话都是四字。

(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4)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4.这是一首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第二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四、探究艺术手法

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先说雎鸠,引起自己对淑女的难以忘怀的思念和热烈追求,是“兴”的艺术手法;雎鸠雌雄相和、形影不离,诗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睢鸠鸟,是“比”的艺术手法。

从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实见之景,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一、字音

蒹葭(jiān)(jiā)伊人(yī)萋萋(qī)...溯洄(sù)(huí)晞(xī)湄(méi)....跻(jī)坻(chí)涘(sì)沚(zhǐ)....

二、朗读指导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感悟图画: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读准字音、读对节奏。把握语速、读出情感。【新课学习】

合作探究《蒹葭》

一、重点词语理解

溯洄:逆流而上。洄:上水、逆流。溯游:顺流而下。

从:跟随,这里是追寻的意思。宛:仿佛、好像。

晞:干。湄: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坻:水中的高地。涘:水边。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跻:高。

二、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三、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文章的结构

第一章:用景物衬托主人公追求意中人而不见的怅惘。第二章:进一步写主人公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怅惘之情。第三章:写主人公克服艰难险阻,仍追求不到意中人。2.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为什么? 感情基调: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

原因:渴慕倾心于伊人,执著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

3.诗歌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溯洄从之,……宛在水中沚。”这一些诗句都 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艰险。然而尽管道路曲折艰险,诗人却仍然“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为了伊人,上下求索追寻,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达伊人在望,然而却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怅惘忧郁苦闷情怀。4.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景物:“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特点: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

作用: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5.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并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2)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①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②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③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④“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臵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四、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拓展延伸】

《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风格:《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艺术手法:《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第三课时

综合练习+诗词真空+名著导读

一、综合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jū jiū)窈窕(yǎo tiǎo)好逑(hǎo qiú)寤寐(wù mèi)........溯洄(sù huí)坻(chí)涘(sì)晞(xī)湄(méi)沚(zhǐ).......2.填空题。

(1)《诗经》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 305 篇,包括 风、雅、颂 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 赋、比、兴 的艺术手法。

(3)《关雎》中君子产生追求淑女愿望的句子(统领全篇的诗句是)“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4)《关雎》中君子追求淑女不得时苦苦思念的句子:“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5)《关雎》中君子想象求得淑女后欢乐气氛的句子: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6)《关雎》是一首描写 “君子”思慕“淑女” 的 爱情 诗。

《蒹葭》是一首 爱情 诗,它描写了 主人公对恋人求之不得的情景,表现了主人公 对爱情执著追求 的精神。

(7)后人常用出自《蒹葭》的四个字“ 秋水伊人 ”来指思慕的意中人,而同样出自这首诗的“ 蒹葭之思 ” “ 蒹葭伊人 ”等也成了古人书信中常用的怀人套语。

3.从下面《诗经》中节选的句子中各提炼出一个成语。

(1)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投桃报李)(2)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逃之夭夭)(3)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未雨绸缪)(4)不敢暴虎,不敢冯河。(暴虎冯河)(5)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它山之石)(6)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人言可畏)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C)A.“左右芼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B.“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雎》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雎》中的“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二、课外古诗词

1.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唐·杨炯《从军行》)

2.(1)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2)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唐·李白《月下独酌》)

3.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唐·杜甫《羌村三首[之三]》)

4.花近高楼伤心客,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唐·杜甫《登楼》)

5.(1)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拔,风头如刀面如割。(2)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唐·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6.唐代诗人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示获罪之快,人生变化无常的诗句是: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7.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唐·白居易《望月有感》)

8.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一诗中描写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险形势的诗句是: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9.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 ? 眉眼盈盈处。(宋·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10.明末诗人夏完淳的《别云间》一诗中写作者面对无限大好河山以泪洗面并发出感慨的诗句是: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表达出诗人的英雄气节和豪迈情怀的诗句是: 毅魂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三、课后名著导读

1.下列对于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的描述有误的一项是(D)

A.小说讲述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以及慧驷国等了的经历。

B.小说写小人国利里浦特的党派之争以鞋跟高低划分阵营。“高跟党”与“低跟党”尔虞我诈,争权夺利,实际上是挖苦英国两个争斗不休的政党。

C.讲述利里浦特与邻国兵戎相见,是影射英法之间的连年征战。

D.在小人国,格列佛曾向国王介绍英国的历史、制度、现状,却引来质问。E.描述飞岛国等五国,表达对现代科技的怀疑,严辞痛斥殖民统治。F.在慧驷国,展示人兽颠倒的怪诞现象。它没有金钱,没有军队、警察,马是理性的载体,而人形动物“耶胡”则是邪恶肮脏的畜生。无情嘲弄着“人类”社会。

G.小说包含了某些对人性及人类社会的悲观见解,但是在尖刻与悲观的态度背后,却藏着一种苦涩而热切的忧世情怀。

2.下列对于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的描述有误的一项是(A)A.小说以第二人称叙述,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亲切感人。使小说始终洋溢着浓郁真挚、丰富细腻的情感。

B.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念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是女主人公的两个基本动机。

C.小说的女主人公富于激情、幻想和反抗精神,是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精神女儿。

上一篇:老干部先进个人汇报材料下一篇:公司行政人员工作计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