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学习提纲

2024-05-16

意识形态学习提纲(通用9篇)

篇1:意识形态学习提纲

学习党纪党规,强化规矩意识,自觉严守党的纪律

“两学一做”第二专题发言提纲

格尔木车载设备车间 李建斌 随着“两学一做”学习计划的有效推进,我对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及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进行了全面学习。其中在纪律处分条例中对指导思想、原则和适用范围、违纪与纪律处分、纪律处分运用规则以及对违法犯罪党员、对违反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等行为处分的学习,让我很清楚地认识到了纪律处分条例的系统性、细致性和准确性。也让我更加明确了党规党纪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一、就以上学习内容我的体会心得如下:

对于任何一个政党、团体、群体、组织制定严明的纪律要求、规章制度、行为准则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当一个组织、团体、群体没有规矩的约束就没有凝聚力,于是各执己见,各行其事就很难发展壮大;一个军队没有铁的纪律就没有铁的战斗意志和战斗力,临危之际就不能扭转乾坤保卫家园。一个政党没有严明的纪律就不能让数以万计的民众信服,亦不能领导国家发展、富强。所以我认为拥有严明的纪律制度十分重要。

作为一名党员我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与积累,加深自身政治修养多以身边优秀党员为学习榜样,更要以党内先进人物事迹为养分不断给自己补充能量。尽可能地继承并发扬先辈们的优良传统,另外还要多接”地气”时刻谨记贪功好利的坏处与隐患,是可以反面教材提醒警示自己要有防腐拒贪的意识,无论是大是小,不归自己拥有的就坚决不能接受。

另外在平时工作中我也要有做表率、模范的意识,要带头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要严格遵守党纪党规及上级领导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要求,干事脚踏实地不抱侥幸心理,不走“临界点”,补打“擦边球”。

二、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差距

1、自觉学习意识不够强烈。作为一名党员我平时对业务政治的学习仅仅只局限于学习计划表上的内容,许多时候是为了完成学习计划而学习,这中间不少有不情愿、不主动的成分,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还有对学习内容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更深一层地体会、挖掘。

2、对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明确,标准不够高。在平时学习、工作中没有做到勤思考多求教。对自己理论业务技能的学习没有一个很明确的阶段性目标。有的只是满足现状,自由发展,时间久了无论政治还是业务理论水平都停滞不前。

3、责任意识淡薄。平时工作中对细节小事不加重视,老感觉它们无关紧要,不痛不痒也不会影响什么。然而功亏一篑的故事不能忘,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教训不能忘,事物虽小可能是最重要的环节,它可能影响事物的全局。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及整改措施

自觉向身边的优秀党员和先进工作者学习,以他们为学习榜样激发自己自觉学习的意识,用丰富的理论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给自己确立明确可行的奋斗目标,以标准化严格要求自己并尽快地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在工作中要强化责任意识,要对工作性质有更具体更深入地认识,不能因为事小就任由它去,否则迟早会影响到整体的工作质量和业绩。

篇2:意识形态学习提纲

一、什么是意识形态 1、意识形态,属哲学范畴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

2、意识形态源于社会存在。

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 1、意识形态工作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极端重要。

应对外部的挑战,解决内部危险。

2、意识形态工作对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极端重要。

为社会稳定提供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意识形态工作对于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极端重要。

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4、意识形态工作对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极端重要。

意识形态工作是动员和调动群众的重要武器。

三、如何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1、牢牢掌握意识形态斗争主动权。

2、增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能力。

篇3:意识形态学习提纲

一、自然的人:自由自觉的活动

1932年,在苏联出版历史考证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它的第一部分第三卷是以德文原文出现并附以标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手稿》的问世,引起了学术界无数学者研究马克思热。《手稿》主要研究德国哲学、政治经济学,但其中也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对人的本质的思考。

众所周知,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其中,关于人的本质思想也受他们的影响,但不是全盘接收,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人的本质,人,在黑格尔看来等于自我意识”,[1]他将主体人和自我意识等同,从而陷入一种纯粹精神的死胡同。在写作《手稿》时,马克思已彻底从黑格尔转到费尔巴哈。他承认费尔巴哈所认为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手稿》中,他指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2]马克思在此所言种的整体特性、类特性时,意指一种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而这种生命活动也是人的自然属性,即自由自觉的活动。“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3]。这里所说的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人与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试想,如果没有自然界这个外在的大环境,也将没有人类的出现。“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至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4]这就说明人无论是在生存状态上还是生活状态上,都无时无刻不与自然界发生联系,人是构成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首先是作为自然本性而存在,这个自然无机界是人无机的身体,人必须依靠自然界。“但是,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就是说,是自为地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5]所以说,马克思所言的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基于此,通过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让自然界成为人化自然,是自为地存在着的(自为:指人类改造对象自然界的现状),这种自为恰恰就是人作为类存在物的表现形式。上面所讲的人靠自然界生活,但人既是受动的又是能动的,人可以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界。显然,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这种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使人与动物区分开来,使人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有效地改造自然,为人之所用,这也是人之为人的根据。

在《手稿》中,马克思所认为的人的本质的自然的人性,表明人离不开自然、依赖自然。在某种程度上还没有完全脱离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不过,处在自然界中的人可以通过自由自觉的活动去改造自然界,这是其思想的核心。由于受费尔巴哈的影响,此刻的马克思讲人的本质仍然带有抽象性、纯自然性特点,但作为青年马克思思想过渡时期的著作,已经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线索和思想轨迹,为我们深入研究马克思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的人:社会关系的总和

如果说《手稿》是马克思对黑格尔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全面性批判,那么被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6]的《提纲》便是他对费尔巴哈关于抽象的人的本质进行全面彻底清算的著名论断。

1845年春,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写作了不到一千五百字的《提纲》,但它给后世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学者提供了巨大的价值。《提纲》总共十一条。开篇第一条就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7]至此,马克思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全部唯物主义的缺陷,已走出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桎梏。费尔巴哈只是直观地认识对象而非辩证去理解,在对人的理解上所表现出来的直观性、抽象性等,同时还孤立地、片面地理解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的本质。马克思认为应当从主体方面、实践方面去理解,将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拉回到具体的生活中。正是由于此原因,“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7]也就是说,离开历史背景,将宗教归结为孤立的个体——人的类本质,把宗教看作是人的本质特征。“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这句话充分概括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即:费尔巴哈所认为的“抽象的人”乃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这与宗教无任何差别,他所认为的宗教感情原本是社会的产物,抽象的人也有一定的社会形式的。然而,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绝不是某一个人具有的抽象特征,而是在现实性条件下,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人贵能群”表明人更是社会存在物,人具有的社会历史性正在于实践。这与上文所讲的《手稿》中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前呼后应。

“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成为后世学者研究马克思人的思想的渊源,它是对《手稿》中所讲的自然意义上的人的本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的延伸而非否定,也是马克思研究人的思想所经历的过程,同时也是从追随费尔巴哈到全面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的转折。《提纲》将人从天上拉回人间、拉到现实生活中,强调现实生活中的人由实践及所处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人的本质不再仅限于自然意义上的人,而是社会性、历史性地变化着、发展着的。马克思在《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思想的伟大创见,在人类思想史上是一场重大的变革。

三、现实的人:人类诉求的需要

可做这样一个譬喻,如果说《手稿》作为一个肯定性的表达,《提纲》作为一个否定性的描述,那么《形态》则是否定之否定性的解读。由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形态》,首次从历史唯物主义高度系统阐释了唯物史观,是其思想成熟的标志。

(一)发挥《手稿》自然的人的本质

上文《手稿》所提到的是,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进而可以自由自觉地活动,但仍没有完全脱离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形态》发挥《手稿》中自然的人的本质并完全否定了费尔巴哈思想。“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10]此刻,马克思、恩格斯已抛弃了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本主义思想而从现实的人出发,从抽象到具体、从虚幻到现实,正反映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在批判前人的基础上不断丰富的过程。所以说,《手稿》中将劳动看作人的本质,《形态》更注重人在劳动中不断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0]当然,马克思并未否定人的自然本性,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正是人为了满足最基本的吃、喝、住、穿等生存需要,“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0]这个现实的人能够生活的前提——创造历史:从事物质生产活动,这也就不再是《手稿》中单讲自然性意义上的人,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界,而是现实的人创造的物质条件。诚然,历史的前提无疑是人的肉体组织和自然,只有在此基础上方可谈物质生产活动,而历史的起点不同于其前提而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为了能够生活而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所以,在此马克思已超越了《手稿》中的人与自然的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更是人与自然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二)丰富《提纲》社会的人的本质

上文《提纲》所提到的是人的社会本性。一句经典定义概括出了人的本质特征。后来在《形态》中,马克思对《提纲》中人的本质的定义作了具体说明并丰富发展。“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10]马克思讲现实的人,是基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解释历史发展过程,将社会关系的内涵更加明确化和丰富化。他认为,人的本质不但具有自然本性,还具有社会本性,更是人的自然本性和社会本性的统一。“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由于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是唯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14]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人的需要有两种,一是生存需要,即满足吃、喝、住、穿等物质层面的需要,这与动物有着共同性质;一是生活需要,“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10]这种“新的需要”是建立在物质需要层面上的精神需要,这与动物有着差异性质。需要的增长在社会关系中进行,人类无论怎样发展及发展到何种程度,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使他们无时无刻在社会关系中交往,这已突破了《提纲》中关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将人的需要同社会关系联系起来并认为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使社会关系更加具体、丰富。

综上所述,《手稿》《提纲》《形态》作为马克思青年时期经典著作中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思考,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丰富、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过程。在《手稿》中考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提纲》中考察了人与社会的关系,那在《形态》中,人的双重性特征决定了人同自然、同社会时时刻刻都联系在一起。现实性的人,其需要是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通过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来体现,人的劳动总要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离开社会关系,劳动无法运作。也只有在劳动和社会关系中方可满足人的需要。诚然,离开了人的需要,一切劳动、一切社会关系就变得毫无价值可言。所以说,马克思早期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三种表达是内在统一并循序渐进的。这对于后来的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尤其是人学思想提供了建设性的指导。通过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探讨和思考,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全面地理解马克思思想的终极目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摘要:自古以来,纵观人类思想史,关于“人是什么”及人的本质思想的探讨不胜枚举。青年马克思在对人的本质思考中首次作了科学的界定。本文基于马克思早期经典著作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思考,先后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人的本质,即“自然的人的本质”“社会的人的本质”“现实的人的本质”。通过对三个层次的论述,分析、比较了自然的、社会的、现实的人的辩证统一,回归经典原著对其进行思想梳理,从而进一步厘清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精髓。

关键词:人的本质,自然的人,社会的人,现实的人

参考文献

[1][2][3][4][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00+53+52+52+104.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13.

[7][8][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6+7.

[10][11][12][13][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3+23+31+29+32.

篇4:探究性学习意识

关键词:探究性;意识;培养;价值观;人生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2-234-01

课程改革持久深入,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实践证明教师知识的更新,教学水平的提高,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进行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教师工作的本质应转化为顺应社会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

为实现这一目标,作为基础教育的初中阶段应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意识抓起,做好创设问题情境,和谐课堂气氛;激发求知欲望,唤醒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 “探究”的意识;强化数学应用,促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初中阶段的学生,数学知识贫乏,学生数学知识认知程度差异较大,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就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和谐的课堂气氛

合理新颖的问题情境能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要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在备课中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学生身边常见的学生容易接受的数学问题,创设合理新颖的问题情境,注重课堂上学生参与活动,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启发诱导,使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不断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作用,形成热烈而又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及时完成基础知识训练,使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和解题能力有明显提高。

二、激发求知欲望,唤醒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帮助学生相信自己更有意义,因此教师应面对全体学生,时时关爱学生,常和他们接触交流,使学生感受到校园生活的温暖。在教学中耐心指导学生预习,认真备课上课,以学生为本,制订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逐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醒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好奇心的需要为目的,呈现一个个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一般化、特殊化的分析,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联想,并充分利用想象、猜想等思维形式,对自己已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从中体验“收获”的喜悦。

例如在初一代数[代数初步知识的活动课]教学中,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如果我们初一(3)班一共有30位同学。请问,如果每两位同学均相互问候,握手致意,同学们是否知道你们一共要握多少次手?学生听后思索,似乎摸不着门,有同学比划一阵后,微微摇头,用渴求知识的眼睛看着老师,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这样既活跃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气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层层深入地探究下去,获得了成功,感到自己“真棒”、“真行”。

三、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探究是学习的重要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寻求完美答案,可以满足学生心理需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不断挖掘教材,增进教材的趣味性,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和归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探究能力。使学生带着兴趣去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进而构建知识的完整体系。

如在讲初一数学《正数和负数》一节时,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例如“2减去3的差是多少”的问题,引起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对课堂学习气氛和理解内容起到了良好促进作用。学习过程是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应用过程,帮助学生整合知识结构,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在学习和运用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促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篇5:意识形态学习提纲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方面:虽然能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满足于学习了、理解了,能够深入领悟其“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的核心要义,但在系统把握学、拓展延伸学、联系实际学上下功夫还不够,尤其是在“不离上级谱,唱活地方戏”的上情与下情的结合上,思考得不深不透,存在着知行不一、学用脱节的现象。

——在“认真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上级党委决议决定,带头坚持请示报告制度”方面:有时过多地考虑本地实际,强调客观条件,存在着“红灯绕着走、黄灯抢着走”的实用主义倾向。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临机处置的突发情况、个人的有关事项上,能按规定按程序请示报告,但对一些日常工作或者自认为不甚重要的工作请示报告不够,唯恐请示得多了给上级造成自己领导力、驾驭力不强的印象,思想和行为中还一定程度存在变通折中的现象。

——在“对党忠诚老实,对党组织讲实话、讲真话”方面:行动中有忧谗畏讥的心理,“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的老旧观念还未完全根除,内心有自己的“小九九”,“做人要实”做得还不到位。尤其是对一些自认为无关宏旨的事情,即使有主张、有建议,也遵循“不说好、说不好、不好说”的原则,看到问题还习惯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到反映也有“左耳进右耳出”的情况,不同程度存在“多栽花,少挑刺;多说是,少说不”的好人主义现象。

——在“担当负责,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的精神抓落实”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与上任之初的“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万丈楼”的豪情壮志相比,工作锐气、劲头有所减弱,总觉得上有班长掌舵,下有同志划船,自己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就行;对一些事项仅满足于安排了、推动了,缺乏步步为营、环环相扣的抓落实招数,使得一些本应短期见效的工作“沙滩流水不到头”;面对一些紧事难事、烦事愁事,思想上还有畏难情绪,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缺乏攻坚克难的勇气,存在“逼着干、推着走”的现象;在对待个人进退去留上,不同程度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消极思想,存在“少踩油门,多踩刹车”,不求“多拉快跑”,只求“安全无事”的现象。

——在“纠正‘四风’,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方面:虽然能坚决摒弃“以会议贯彻会议,靠文件落实文件”的做法,但工作中有时为了能引起上级重视、为了得到群众认可、为了尽快打开局面,对自己分管的工作、包抓的事项,也存在过于追求出经验、出亮点的情况,对真正取得的实效探究得不够;在官僚主义方面,有时由于工作冲击的原因,还存在“浮在机关多,走进基层少;忙于事务性工作多,静下心来思考少;对分管工作用心多,对其它工作关注少;布置安排多,督促检查少”的“四多四少”问题,深入实际不经常,掌握实情不准确;有时由于性格脾气原因,对部属批评多于鼓励、部署多于帮带,也给人以难以亲近、不好相处的印象。

——在“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准则,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方面:走上领导工作岗位后,虽然一直能够严格遵守廉洁纪律、生活纪律,但有时也想现在社会发展了,物质丰富了,条件也比过去好得多了,对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有所动摇,感觉吃得好一点、穿得贵一点、住得舒适一点也无可厚非;偶尔有老乡、老领导来访,为了面子好看也存在接待大手大脚的情况,虽然都是自己花钱,但事后想想也是不应该的;在一些生活细节和健康情趣的培养上做的不是十分到位,还有“小节无妨大碍”的模糊认识。

二、产生问题的根源和症结题

深刻剖析自己存在的不足,虽然问题在表面,其实根子在思想。经过认真剖析,自己感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思想建设和理论学习抓得还不够。

虽然能够意识到加强思想建设和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但实际中做得却不到位,认为党的理论知道了解就行了,不需要花费过多的心思去研究,存在“只顾埋头拉车,不会抬头看路”的现象。缺乏“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精神和劲头,常常借口工作忙、事情多,不能抽出时间静下心来学习,致使思维层次徘徊于低水平,在理论指导实践上捉襟见肘。学习中有实用主义倾向,工作用得上的能积极地去学,暂时用不上的则不愿主动去学,使得自身的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对思想建设和理论学习抓得不够,是自己不能很好地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实践的首要原因。

二、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还不够。

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是一名党员干部最起码的标准。但总认为自己是一名具有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受党教育几十年,党性修养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层次和程度,因而对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重视不够,认为中央的大政方针是管全局、管全面的,落实中只要不违反大的原则就可以进行变通处理,因而在考虑问题中习惯本位主义、实用主义,站在全局的角度上想问题不够,缺乏共产党人大道至公、彻底无畏的心胸和襟怀。这是自己在“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上级党委决议决定,带头坚持请示报告制度”、“对党忠诚老实,对党组织讲实话、讲真话”等方面,做得还不是十分到位的重要原因。

三、立定脚跟做人、放开手脚干事的精神养成还不够。

内心抱有“宁可不干事,也要不出事”的思想,一事当前,习惯于“看文件写没写、过去有没有、别人干没干”,思想深处不敢担当、不愿担当。工作中有惰性思想,害怕出现“洗碗效应”,认为多做多错,少做少错,存在“风来加衣、雨来打伞”的依赖习惯,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缺乏“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闯劲。面对一些难啃的硬骨头和烫手的山红芋,缺乏“向困难叫板、向矛盾挑战”的勇气。这是自己在“担当负责,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的精神抓落实”“纠正‘四风’,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的根本原因。

四、个人修养提高得还不够。

在思想深处总认为细枝末节无关大局,小打小闹无妨大节,只要把工作干好了,就可一白遮千丑,因而对自己的要求放松了,标准降低了,在定心正身、养德修行上做得还不够好,未能严格做到慎小慎微、慎初慎独。这是自己在“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准则,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方面的深层原因。

三、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

一、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在政治上做一个明白人。

自觉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想建设的必修课,努力在学深弄懂、学用结合上下功夫,使其成为自己从政履职的灯塔和干事创业的指南。时刻对照理论理想、党章党纪、民心民生、先辈先进“四面镜子”,牵住“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四个服从”牛鼻子,看得清大势,站得稳脚跟,辨得清方向,不当“糊涂虫”、“墙头草”、“两面人”,始终与党中央思想同心、目标同向、步调同拍。

二、坚持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在事业上做一个能干人。

改变“等会议部署、等领导安排、等基层催问”的被动应对状态,克服“重计划安排、轻跟踪问效”的漂浮作风,不当会议领导,不当文件领导,不当口头领导,既抓具体,又具体抓,以最大的努力把每一件事抓紧抓好;对基层群众反映的问题不敷衍应付,不层层批示,不拖泥带水,不推卸责任,政策允许范围内的事抓紧办,一时办不了的事积极创造条件办,努力让群众带着希望而来,带着满意而归。学会在细微处看实质,在角落处看不足,在敏感处看要害,不被表象所惑,不被人情所困,不搞无原则的你好我好大家好,真正把工作抓实抓细抓到位。

三、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在为民上做一个贴心人。

真正把群众摆到心中最高位置,放下架子,沉下身子,自觉把群众当亲人,与群众交朋友,不断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把基层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急所盼作为干事情、做工作的首要问题,主动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到群众中去,学会在群众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善于从群众的拍砖中查找不足,面对面倾听群众诉求,心贴心感知群众冷暖,手握手破解群众难题,切实让群众的愁容越来越淡,怒容越来越少,笑容越来越多。

篇6:意识形态学习提纲

会上,党工委副书记刘婕同志就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再次做动员,要求全体参会党员干部牢牢把握党的路线、纲领、宗旨和奋斗目标,增强党员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结合近期教育实践活动组织的学习内容,以《党章》为镜,对照反思,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品德修养,增强党性意识和党纪观念,努力提高辨别能力、政治定力和实践能力,自觉按照党章要求,解决自身存在的“四风“问题,切实转变作风,争当优秀党员。

管委会10位党员干部围绕会议主题先后发言,谈对《党章》的理解,及对此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认识,并展开深入讨论,结合《党章》内容和工作实际认真查找自身的不足。大家对照《党章》查找出学习不足、党性意识和服务意识不强、系统学习不够及工学矛盾处理不好等问题,并提出了整改的措施,表示要积极争取做一个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优秀共产党员。整个会议交流讨论氛围融洽,节奏有张有弛,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篇7:“四个意识”交流研讨提纲

“4个意识”交换研讨提纲中共前进区委员会**2016年1月29 日,____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加强党的领导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只有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情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 1 致,才能使我们党更加团结统 1、坚强有力,始终成为中国特点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 108 届 6 中全会要求全党进 1 步增强“4 个意识”,特别是核情意识、看齐意识,就要看是不是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团结在党的核心周围;就要看是不是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核心看齐。这 1 深入论述,不但为各级党组织全面从严治党指明了方向,而且为党员干部修身做人、找事创业提供了重要遵守。下面我结合自己理解,与大家交换研讨。

1、讲政治,确保思想到位行动对标讲政治是党员干部本身建设的核心问题。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强不强,对党的事业具有极端重要性。当前和今后 1 个时期,决胜全面小康、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需要党员干部保持苏醒的政治头脑,保持敏锐的政治视察力和鉴别力,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需要我们始终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心、对党和人民的绝对虔诚。要坚持建设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终究实现共产主义这 1我党始终不渝的政治方向;要坚定理想信心,强化思想理论、党性教育、道德建设;要坚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质,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2、顾大局,确保决策部署落地生根所谓大局意识,主要指自觉站在中央、省、市大局上想问题、看问题,坚决贯彻落实各项决策部署,确保政令畅通。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要建立正确的大局观,善于从

战略高度分析和认清建设和发展的总趋势,明确市委、市政府当前 1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是甚么,为完成这个中心任务所制定的方针政策是甚么,目前国家、省、市的整体情势如何等等,从而确保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今年召开的市委 103 次党代会肯定的坚持“5 个工作导向”,实行“4 大升级工程”,推动“5 项建设任务”,在佳木斯发展历史上具有 10 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我们今后谋划展开工作的总指点和总遵守,这就是目前我们城区展开工作的“大局”。前进区结合区情实际,紧扣发展主题,明确突出“3 个优势”,全力打造“5 大中心”,深入实行“5 项工程”的发展战略,努力克服土地资源受限带来的发展空间狭窄、项目落地难的问题。同时,压紧压实责任,将 103 次党代会报告肯定的目标任务进行了逐项分解、量化、细化,明确责任领导、责任人、承办单位、完成时限,压实工作责任、抓好工作落实,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

3、明核心,确保党的领导坚强有力所谓核情意识,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听从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坚决保护____总书记的威望。要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____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 1 致,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制止的坚决杜绝。____总书记屡次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 1 切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们克服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两个 1 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证。因此,要始终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不断加强和改良党的领导,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调和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点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坚持党的集中统 1,同党中央保持高度 1 致是具体的,要落实在行动上。对工作,个人会有个人的看法,在讨论阶段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充分讨论、民主集中。1 旦党中央作出决定和部署,就不能 3 心 2 意,不能说没有照自己的想法做就能够敷衍了事,不尽心尽力贯彻落实。因此,不管哪一个地区、哪一个部门、哪一个单位的党组织,不管担负何种领导职务的领导干部,都要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线路、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严格落实《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关于“4 个服从”的基本要求。

篇8:意识形态学习提纲

一、以学生为中心, 合理地进行学生分组

1.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我一直主张, 学习的事应该由学生来做主。课堂的教学涉及师生的双边活动, 必须发挥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教师的主导地位应该体现在发展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培养主动探索, 获取知识, 增长才干的能力上。因此, 运用学习提纲进行教学, 需要教师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教师要以学生“合作中的伙伴”角色, 通过一定的方式调动一切学生参与到学习提纲的制定和运用过程中来, 通过与学生的真诚对话, 共同设计学习提纲来实现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生成。

2. 合理地进行学生分组, 保证学习提纲的顺利制定。

学习提纲的制定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 而是诸多学生与教师共同合作的过程。组建学习小组是制定科学而合理的学习提纲的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际关系融洽的群体最能激发个体为群体服务的责任热情, 能使个体保持参与活动的旺盛精力。小组生成方式有多种:自由组合式、优化组合式、优优组合式、中中组合式及特定组合式。不论哪种组合方式, 首先要考虑的都是学生的个人感情, 而不能一味地以个人的学习水平为基准,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精心。这就要求教师经常深入到学生的生活, 及时了解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状况作为学习分组时的参考。当然以学生感情分组的办法也不是搞一刀切, 教师要发挥好宏观调控的作用, 在尊重学生个人感情的基础上, 依据自己的教学、管理目标, 作出合理的调整。这时教师要向学生说明, 学习分组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学习, 而不是纯粹的兴趣小组或娱乐小组, 它是一个协同共事的团队, 每个人都要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 尤其要关心那些交往能力弱、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同学, 愿意接近他们, 争取共同进步。

二、切实把学习提纲的设计权还给学生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 以前教师也懂得运用学习提纲来引领教学, 但是那种学习提纲都是以教师为主体根据教学要求设计出来的。这样的学习提纲缺少学生自主的过程, 对所学的内容缺乏自己的思路和理解, 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到了严重束缚, 这种提纲学习, 只不过是转换了填鸭教学的形式, 由“口头灌”变为“书面灌”, 并不能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借助学习提纲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就应该把学习提纲的设计权还给学生。

三、按图索骥, 运用学习提纲开展自主探究反馈性学习

学习提纲犹如行军打仗的地图, 它指引着学习的去向。因此, 当符合学生实际和课标要求的学习提纲诞生后, 按图索骥, 运用学习提纲开展自主探究反馈性学习, 可以收到较为理想的课堂效果。

1. 借助学习提纲开展课堂自主性学习。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内容理论性强, 学生要掌握的内容较多。因此, 让学生迅速地抓住学习的重点才是提高教学实效的关键, 然而借助学习提纲开展课堂自主学习是最佳的方法之一。

例如:九年级思想品德“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中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经济制度”这一内容, 概念多, 理论性强, 光靠教师的讲授教学学生激不起兴趣。为此, 我先向学生出示了与本目相关的课标要求, 而后组织学习小组分头根据课标的要求讨论列出小组自学提纲, 再组织全班汇报, 通过筛选重组拟定了这样几个问题:“ (1) 我国国民经济中有哪两种性质的经济?它们分别有哪些具体形式? (2) 两种性质的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分别处于什么地位? (2) 什么是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3) 国有经济为什么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4) 非公有制经济有什么作用?我国对它采取了怎样的政策? (5) 我国是什么社会?存在怎样的国情?由此我国应该采取怎样的基本经济制度才适合?”这份提纲由点到面, 由浅入深, 犹如一盏指路明灯, 便于学生对教材的自主把握,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意识。

2. 借助学习提纲开展课堂探究性活动。

探究性学习活动是当前各个学科普遍开展的课堂教学活动。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时候, 经常采用泛泛而问的形式提出探究性的问题, 缺少对所要探究问题的必要性推敲。其实许多问题是一般化的问题, 缺少可研究性, 对学生的发展意义不大。教师花费了不少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耗时低效。那么, 怎样才能开展好课堂的探究性学习呢?我认为作为教师, 在设计教学时, 需要把“我们一节课应该把时间花在什么地方?”“我们是不是可以选择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开展课堂探究把它做好、做足?”考虑清楚, 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我尝试把学习提纲引进探究性活动。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让学生把自己自学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提出来,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第二次问题设计, 把大问题化解为一个个小问题, 形成第二学习提纲, 以此引导学生开展深入性的学习。

还是以九年级思想品德“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中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经济制度”这一内容的教学为例。找到提纲中这5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难, 学生能够做出回答。但是学生对“国有经济为什么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为什么我国要对非公有制经济采取与国有经济不一样的政策?”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这时我就按照刚才的办法从实际出发处置课堂问题, 使学生的探究兴趣真正地被激发出来。

参考文献

[1]刘显国.反馈教学论.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8, (第1版) .

篇9:意识形态学习提纲

关键词: 自主学习 实验探究 新课程教学 创新教学

叶圣陶先生在一次谈话中说:“学习是学生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现代素质教育要求教师立足于时代,依据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兴趣,也叫求知欲,往往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源泉。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力求突破传统教师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从不同环节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发挥学生主体性上下工夫。

新课程教学中,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感到迷惘与困惑。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创新教学要求的能力,不再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能力,而是对已有知识的整理和改组能力,对未知知识的探究和发现能力。新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不仅是对科学方法的观摩或模仿,更是对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种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教师只有通过努力研究和探讨、找到合适的方法运用于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他们就会有惊人的勤奋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就会自觉主动地学习。

一、重视新课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中,导语非常重要。在教学中要运用精心设计的简要、生动、有针对性的语言,把学生引入美好的气氛中,使之产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青少年喜欢听故事,故事本身有一种吸引人的魅力,可结合课文实际,从故事、趣事、寓言、典故等方面导入。

二、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

高中化学新课程突出化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师要从现实生活、生产中挖掘素材,尽可能创设情境,将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镶嵌在其中,以便学生在阅读素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激发求知欲。讲《氯气》时引入“2005年3月29日在京沪高速公路淮安段上,一满载液氯的槽罐车与一山东货车相撞,导致车内液氯大面积泄露,造成公路两旁三个乡镇的村民重大伤亡,周围的庄稼与树木被熏得金黄”的新闻报道与新闻图片,让学生初步认识氯气的危害性,学生更急于知道其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气体,增强其自主学习动力。教学“硫和氮的氧化物”时,我向学生展示最近的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报告”及酸雨造成的危害的图片,让学生感觉到硫和氮的氧化物就在我们生活中,时时危害我们的生活,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和自主学习意识。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学习意识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求学生由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和了解学生学习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精心设计疑问,创设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中自主地、积极地进行思维。讲到“铁和铁的化合物”时,提问:“为什么苹果削皮后不久,颜色就会变黄?”“Fe■和Fe■在溶液中各显何种颜色,有什么化学性质?”学生对平常生活中的现象迫切地想知道原因,然后学生自行阅读课本和查阅资料总结出:苹果中的Fe■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Fe■而呈黄色。在做氢氧化亚铁制备的实验时,向学生提出:“为什么胶头滴管反常规操作要插入硫酸亚铁溶液中?”学生再与以前做的实验相对照,想知道此实验中“错误”操作的原因,然后通过其自主学习找到答案:氢氧化亚铁很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如不反常规操作很难得到“白色沉淀——浅绿色沉淀——红褐色沉淀”实验现象。接着又向学生提出“若要保持这个白色沉淀时间长久些,你认为还须采取哪些措施呢”的问题,学生在相互讨论后得出结论:在这个实验中,尽量避免氧气干扰的理论前提下,提出以下可行方案:(1)实验前小心地将NaOH溶液煮沸赶走溶解在其中的氧气;(2)在FeSO■溶液的试管中加入1ml~2ml苯阻止溶液与空气的接触。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开展实验探究,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意识

中学化学新课程理念是“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法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激发其动手操作的欲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及以实验为手段的探究能力。在新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我把经典的验证性实验做了精心设计与改选成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自觉且主动地参与、大胆地想象、积极地探索,学生在实验中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从实验中探索其本质与规律。

教学氯气时,我把氯水性质验证实验改成探究氯水主要成分的探索性实验:学生可以用的实验药品有:一瓶新制的氯水、酸化的AgNO■溶液、NaHCO■固体、Zn粒、KI淀粉试纸、与有色布条,让学生利用上述药品设计实验探究氯水的成分。结果学生设计了用酸化的AgNO■溶液检验Cl■;用NaHCO■固体或Zn粒检验H■;用有色布条检验HClO;用KI淀粉试纸检验氯分子。教学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时,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索并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二氧化硫和次氯酸的漂白原理相同吗?(2)二氧化硫和次氯酸都有漂白性,两者混合使用是否效果更好?学生阅读教材后经过短暂讨论设计以下实验:a.将二氧化硫气体通入吕红溶液中,一会儿后再加热;b.将氯气二氧化硫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一会儿后再加热;c.取两个相同的试管都取2ml新制氯水,向一支试管中通入少量SO■,然后分别向两支试管中滴入两三滴品红溶液。在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后学生得出结论:HClO的漂白原理是因为其具有强氧化性,是永久的、不可逆的;SO■则是与有机色素结合成不稳定的亚硫酸盐,加热后会分解可复原;氯水具有强氧化性,SO■具有还原性,两者混合后会反应,漂白性反而减弱。在Al(OH)■性质实验教学中,我把班上52人分成甲、乙两组带到实验室,甲组完成实验1,往AlCl■溶液中逐渐加入NaOH溶液;乙组同学完成实验2,往NaOH溶液中逐渐加入AlCl■溶液,实验后由各组组长总结观察到的现象及产生现象的原因。经过同学们间的讨论与查阅资料,甲组得出结论:现象是先产生白色沉淀,并随NaOH量增多而增多,最后减小至完全消失;原因是:Al■+3OH■=Al(OH)■、OH■+Al(OH)■=AlO■+2H■O。乙组得出结论:现象是先无白色沉淀、当氯化铝加入一定量时才产生白色沉淀至最大量;原因是:Al■+4OH■=AlO■+2H■O、Al■+AlO■+6H■O=4Al(OH)■。此时学生对甲乙的结论感到很困惑,思维处于异常兴奋状态,积极思考与讨论,急切寻找解惑途径,经过教师引导探索出一个规律:在中学化学实验中,有时由于操作顺序不同、反应用量不同,反应现象就不同、反应原理就不同。像这样把验证实验“改装”成探索性实验,不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能让学生有跃跃欲试的感觉,增强其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意识。

五、用热情激励学生,让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自主学习

教师上课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积极关注、指导并适时表扬,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乐于学习。当他不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时,学习就成为他们的一种主动行为。如同嘴里叼着肉的乌鸦,本来五音不全,不善唱歌,也知道当时的情况不允许它唱歌,但在狐狸超出寻常的热情“鼓励”下,终于忍不住要引吭高歌。我们不知道狐狸对乌鸦的积极关注如果“持之以恒”,会不会创造出动物界的奇迹——使乌鸦成为鸟类的歌唱家,但我们知道孩子如果得到这种热情鼓励,一定会表现出他们的潜能,在学习中“引吭高歌”唱出动人的旋律。

六、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在更新教育观念的前提下,还应积极参与教学方式改革,摈弃强行灌输——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建立积极引导——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其一,由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其二,由重分数、重“结果”向重能力、重“过程”转变。其三,由传统教学中侧重于“教师→学生”单向信息交流向师生双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其四,由重“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和谐发展。还要有宽容精神,树立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求异的信心,发展和升华自己的创造素质,才能最终保证研究性学习正常有效地开展。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讲求“过程即结果”,把过程和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尽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思考、操作、想象、质疑和创新等认识过程获得知识,因此一线老师要更新观念,苦练内功,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探索化学世界中的奥妙,形成持续的化学兴趣,不断增强自信心和自主学习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新课标理念下化学课堂教育的几点思考.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8).

上一篇:单位感恩演讲稿下一篇:产品开发工作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