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堂纪律要求

2024-05-24

小学生课堂纪律要求(精选11篇)

篇1:小学生课堂纪律要求

小学生课堂纪律要求

1、按规定时间上课,学生不得随意迟到、早退,进出教室时不得影响他人学习和教师讲课。有事要请假。

2、对老师、同学间交谈要有礼貌。不打架,不骂人,不讲粗话,不损坏公物;

3、穿戴整齐大方,不穿拖鞋;

4、坐姿端正、不趴下、不侧坐、不喧哗、不说笑、不打闹,双手放在桌上,眼睛注视老师。

5、课堂上不能吃食物喝饮料,也不允许屑铅笔,不能随便下座位;

6、课堂上要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回答老师问题时需站立,呈立正姿 势。有必要端书时需双手端书;

7、当同学回答问题时,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有不同意见或看法要举 手,不能打断别人发言,若发言有误不能嘲笑;当自己的学习速度较快,不能坐着等,要充分利用时间读、背已学内容;当同学学习有困难要及时提醒帮助。

8、认真学好每一节课,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下 课后准备好下一节课的学习用品,将课本练习本放于课桌右上角;

9、离开座位时将凳子放于推放进课桌下;

10、在学校任何场所不得随地扔纸扔垃圾,不得随地吐痰,见到废纸和 垃圾要主动捡起扔到垃圾桶;

11、当老师在教室时,学生要喊“报告”,得到老师允许后方可进入;

12、放学回家必须把老师当天所教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认真完成老师 布置的学习任务。

篇2:小学生课堂纪律要求

1、坐姿端正、不趴下、不侧坐、不喧哗、不说笑、不打闹,双手放在桌上,眼睛注视老师。

2、课堂上不能吃食物喝饮料,也不允许屑铅笔,不能随便下座位;

3、课堂上要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回答老师问题时需站立,呈立正姿势

4、当同学回答问题时,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有不同意见或看法要举手,不能打断别人发言,若发言有误不能嘲笑.5、认真学好每一节课,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预备铃结束前得准备好这一节课的学习用品,将课本练习本放于课桌右上角;

篇3:小学生课堂纪律问题及对策研究

在哈尔滨市某小学进行的课堂观察记录显示:一个班级的87节课中,学生的课堂纪律问题几乎发生在每堂课每个学生的身上,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也不能避免。学生多动发生的次数和注意力涣散发生的次数分别多达178次和155次。多动行为包括在课堂上同学之间互相打闹和聊天,在教师讲课时插话、顶嘴,看课外书时擅自离开自己的座位等;而注意力涣散的行为主要包括溜号、走神、睡觉,对老师的授课表现出没有兴趣、不耐烦等。而在对这所小学的17位教师进行的访谈中,有11位教师都对学生做小动作听讲不认真这个问题觉得非常的头疼。“注意力不集中”“在课堂上随意的说话、打闹”是发生频率较高的课堂纪律问题。这类学生已经严重影响到教师的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成因入手寻求解决策略。

一、小学生课堂纪律问题的成因

课堂纪律问题在小学课堂上经常发生,非常普遍,教师要想管理好课堂就一定要究其根本,选对策略,这样才能避免此类扰乱课堂事件的发生。

通过对小学课堂上的观察到的现象和教师的访谈的内容的分析,小学生课堂纪律问题可以归因于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因素

(1)年龄因素

儿童心理学表明:12岁以下的儿童连续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超过25分钟。小学生的年龄通常都在6~12岁左右,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情感发展较为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和意志力都比较差,所以上课时经常会出现一些不自觉的影响课堂秩序的行为。

(2)性别因素

学生的性别在小学生课堂纪律问题上有着一定的影响。相同年龄的男生和女生相比较,男生更容易产生课堂纪律问题。男孩子大多都比较外向,喜欢刺激和热闹,同时也很好动,精力也比较旺盛,所以在课堂上大声吵闹、接话、顶嘴、擅自离开自己的座位等问题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比重比较大。相比较而言女生比较安静,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长,她们看起来都很听话,实际她们容易发生溜号走神等这种不易被发现的课堂纪律问题。

2.教师因素

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的两大主体,两者相互作用和影响,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的纪律问题与教师管理策略不当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教师也是影响课堂纪律的因素之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教师管理能力的缺失

在跟踪观察过程中发现,学生课上出现纪律问题跟教师也有关系。教师首先要尊重、爱护班级里的几十个学生。这样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而现在很多教师缺少责任感和爱。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违反纪律的行为时,教师第一反应就是强制地制止、呵斥,处理方法很单一、粗暴,有时候甚至用体罚的方式来惩罚犯了错误的学生,却不尝试去寻找科学的解决办法,这样的处理方式,虽然表面上看似解决了问题,但实际上大大激化了师生矛盾,还很有可能打消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自尊心、并产生怨恨的情绪,而课堂纪律不会得到妥善的解决。

(2)教学方法陈旧

最容易产生课堂纪律问题的课堂,教师授课方法大多都很陈旧。其实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活动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的设置不能过于简单或者困难,教学的内容过于简单,学生都很容易接受,但是对知识挖掘不够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内容过于困难,学生对知识理解不了。更有一些教师不能很充分地做好课前准备,不能用心的设计教学活动,这样的课堂枯燥乏味,学生更多的是听教师授课,无法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去,稍不留神,课堂纪律问题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3)教师情绪失常

教师个人的情绪也是引起课堂纪律问题的原因之一。小学教师平常的工作非常累,压力很大,如果没有很好排解压力的方式,那么教师势必会把不好的情绪带到课堂中来,而毫无疑问,学生就成为了教师发泄的对象,并且教师的这种行为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抗行为,从而导致课堂纪律问题的出现,因此,教师需要具有一定的情绪控制能力。

3.家庭因素

孩子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第一位老师应该就是他们的父母,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更易于被孩子接受,家庭的氛围和家庭的结构都会影响对孩子的与人相处的方式、教养和健康人格的形成等。在家庭中,对孩子要求过于严苛,过分看重学习成绩会使孩子的压力非常大,孩子为了逃避父母责罚而做一些弄虚作假的事情来。如果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全家人都围绕这样的“小皇帝”“小公主”生活,会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不愿意与人交流和合作,也会形成爱冲动、自制力差等情绪,为出现课堂纪律问题埋下了种子。

二、小学生课堂纪律问题解决对策

对于小学生课堂纪律问题在课堂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可以从预防性策略和矫正性策略这两方面进行尝试。

(一)小学生课堂纪律问题的预防性对策

预防性策略呢就是在学生没有产生课堂纪律问题之前就对此采取一些方式和手段,从而降低问题产生的几率,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解决方式。

1. 创建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并不难,“以人为本”既是基础也是核心。要想做到以人为本,无疑首先要做到尊重学生。有很多教育学家倡导在新教师任教前应该对他们进行“尊严教育”,其目的就是要求教师学会尊重学生。一位教师处处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进行了良好的尊严教育,学生才会由最初的模仿教师的行为到内心真正对教师产生尊重,尊重他人以及尊重知识,是尊重和认可教师的劳动,而对这样师德高尚、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又有谁会在她的课上溜号捣乱呢呢?

2. 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素养

教师针对学生实际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学习,是保证课堂正常教学秩序的关键。同时,教师高水平的课堂管理能力也是高效课堂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的条件。为此,教师要全方位提高自己的教师专业素养,做一个学者型的教师应该是当今教师追求的目标。

3. 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每一个班级都会有其独特的班风、学风,良好的班风和学风会使整个班级的氛围变得积极向上,并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在课堂上,个别人产生纪律问题行为也会在这种氛围中向好的方向发展,能够促使学生遵守集体的行为准则,有利于学生社会化的形成。

(二)小学生课堂纪律问题的矫正性对策

1. 与学生推心置腹的谈心

课堂观察发现,在一些教师的课堂上学生经常出现同一个问题反复出现,有的是一个人重复犯相同的错误,有的是一个问题在不同学生身上出现。其实,当这个问题第一次出现时,就需要教师能及时和出现问题的学生谈心,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及带来的不好影响,也鼓励学生改掉这样坏毛病的决心,并借机让其他学生认识到这种问题的危害,树立正确的观念。

2. 与家长及时沟通

学校教育对孩子来说无疑很重要,但是家庭教育同样重要。孩子在学校的一些行为很可能就是家庭教育的一种折射,教师应及时把孩子的问题向家长反馈,使孩子的不良行为得到家长的重视,使家长积极协助教师的教育行为,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3. 对问题学生适当的提醒

在课堂上,当课堂纪律问题出现时,教师不应该马上制止,因为它可能起反作用。首先教师应该用眼神示意,轻轻地走在孩子身边或者对他进行提问,大多数的孩子都会自觉地回到教师讲课的内容上面来。为了保证课堂的秩序,教师也可以在保护孩子自尊心的基础上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矫正,比如说“大多数的孩子都很认真,还有一位同学,你要加油啊!”这样一来,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慢慢的,学生也会尊重教师的课堂。

当学生在课堂上发生了比较严重的纪律问题时,适当的批评是避免不了的。在观察中,常听见教师批评学生:你为什么在课堂上看课外书?你这样懒散不是一天两天的了,上次我就批评过你在课堂上偷吃水果……其实,教师的适当批评是可以的,但是要就事论事,不要总是揪住以前的过错来训斥学生,不要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有多么生气,要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爱并且非常努力的想要改正错误才是目的,也更能达到期望的效果。

篇4:浅谈小学课堂纪律管理

一、小学课堂纪律管理的重要性

1.良好的课堂纪律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学阶段是小学生性格形成稳定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学生是非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教师要严格做好学生课堂纪律管理,严加管教学生在课堂的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良好的课堂纪律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极容易使学生在课堂中搞小动作和开小差,教师要加强课堂纪律,严加管教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3.良好的课堂纪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不好的课堂纪律不仅会影响教师上课的心情,也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甚至会干扰其他学生的学习。一个班级纪律严明,则这个班级学生的上课质量就会很好,所以加强学生的课堂纪律管理对提升课堂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二、小学课堂常见的纪律问题以及原因

1.小学课堂常见的纪律问题

小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不仅会影响课堂纪律和他人的学习,还会对其以后人格的发展产生重大的不良影响。注意力不集中主要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乱想、乱涂乱画、烦躁不安等,有的学生也会经常做一些小动作,如玩手指、玩笔等,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甚至出现一些退缩、低沉等问题行为。面对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教师有时候会大声呵斥,强制其安静,学生表面上顺从教师,实际并没有听老师讲课。

有的老师会因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体罚学生,小学阶段的学生自尊心还是很强的,会因为遭到其他同学的嘲笑而产生自卑心理。小学阶段的学生自制力是很差的,会因为一点小事大吵甚至是大打出手。有的同学经常向老师打小报告,这些事情都严重影响着课堂教学纪律。有的学生为了引起教师的注意,会故意发出一些响动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但是这样会严重影响其他同学的听课效率。

2.小学课堂出现纪律问题的原因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为了寻求注意,会反对教师对课堂的种种规定,也会对喜欢的事物持否定态度,甚至喜欢恶作剧。有的同学会因为自身学习成绩差,而采用其他的方法转移教师和同学的注意力,争取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

教师的情绪能够通过讲课的方式和心境传递给学生。如果教师讲课的情绪是乐观开朗的,则课堂气氛比较轻松活跃,反之,课堂教学则会死气沉沉。有的教师自身魅力无法吸引学生,甚至会让学生感到害怕,这自然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效率。另外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式严重影响着课堂纪律。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就会感觉单一、枯燥,注意力自然就会分散,从而出现课堂纪律问题。

三、提高课堂纪律的策略

1.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人格魅力

教师的专业水平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社会历史文化知识、教师科研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教师的权威对减少学生课堂违纪行为是有很大作用的,教师专业素质也有利于教师权威的树立。这要求教师应该加强学习,丰富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努力促进自己专业的发展。

2.制定班规,合理奖惩

教师要积极利用班会制定适合本班级的制度,让学生实现自我约束,也使学生约束有章可循。明确的奖赏也是维持课堂纪律的方法之一,对于小学生要以鼓励为主,或是给予学生一个肯定或是赞赏的表情,这样不仅会激发被表扬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鼓励其他学生要向这些学生学习。教师还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教师不应该过多地指责学生,而是要在及时的沟通中发现问题,然后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课业不多,但是面对种种复杂的课外补习班,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导致学生学习劳累,注意力分散,最终影响学习效率。在课堂中也受教师讲课方式方法的影响,教师单调枯燥无味的授课会使学生感觉厌烦,甚至学生为了表示不满会进行反抗。所以教师要积极地探索,寻求适合的课堂纪律的管理办法。

篇5:中学生课堂纪律要求

为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果,学生要遵守如下纪律:

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尊敬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接受教师的指导。

二、学生在课堂上应认真听讲,作笔记。应穿着得体,保持课堂严肃安静。

三、学生在课堂上不得随意讲话,如提问或发言,应先举手示意,课堂讨论时应注意控制声响,不得影响他人学习或讨论。

四、学生不得随意迟到、早退,进出教室时不得影响他人学习和教师讲课。

五、学生在上课时不应带手机、MP3、MP4等进教室,更不能在课堂上接听电话,影响教师讲课和他人听讲。

六、学生在教室不得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更不能在教室内打闹、喧哗。保持教室的良好环境和卫生。

七、学生要爱护教室内的公物、设备,遵守实验室的纪律。损坏公物、设备要照章赔偿。

学生要自学遵守上述纪律,对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教师可及时批评指正。对严重违纪并造成不良影响的将按学校相关规定,予以纪律处分。

中学生课堂常规

一、上课前要准备好学习用具,书放在课桌的左上角,文具放在课桌的右上角。

二、上课预备铃响后,要立即有秩序地进入教室,安静坐好,准备上课。

三、老师进入教室后由班长喊“起立”,学生要立正站好,待老师还礼后,班长再喊“坐下”。上体育课时,由体育委员提前整队,向老师报告人数,师生互相问好。

四、上课迟到者,要先喊“报告”,老师同意后再进入教室。

五、上课时,要坐端正,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要养成良好的坐、立、行和书写姿势的习惯。

六、回答问题时,要起立站好,老师允许后再坐下,回答问题或发言时需先举手,要有正确的举手姿势。

七、上课时不带帽子、围巾、手套、口罩、不吃东西,课堂要保持严肃整齐。

八、上课不得随便说话、打闹、下坐位、乱递纸条,不许借东西。

九、下课铃响后,老师宣布下课,由班长喊“起立”,待老师离开教室或经老师允许后,按顺序出教室。

篇6:中小学生礼仪教育及课堂纪律要求

一、上学、放学

1、着装整洁,朴素大方;

2、上学、放学、在校内不买零食,不边走边吃食物,不追逐打闹,不攀折花木。

3、走路靠右行走,不与人勾肩搭背。行走姿势正确,步履适中,稳健有力。

4、骑自行车速度适中,不闯红灯,不骑车带人打追。

5、见到老师要行礼、问好,同学见面要互相问好。

6、放学不在路上逗留,不进电子游戏室及其它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娱乐性场所;

二、课堂礼仪:

1、上课铃响后,应迅速进入教室并做好课前准备,保持安静。

2、老师进堂,应起身立正,齐声问好。

3、坐姿端正,听课认真;发言先举手,回答问题声音洪亮。

4、如果上课迟到,应先“报告”,老师同意后再进教室。

5、下课要和老师道别致谢,礼让老师先走。

6、值日生要主动把教室黑板擦干净。

三、办公区:

1、进老师办公室须先喊报告,经老师同意后,方可进入。

2、进入办公室应放慢脚步,不影响老师备课、办公。跟老师谈话应采取站立姿式,经同意方可坐下。

3、向老师汇报工作,或回答师长的问题态度要诚恳,语气要平和。

六、集会:

1、集会应准时到达会场,按指定位置整齐就座。

2、集会时,不看书,不谈笑,不吃东西,不扔杂物。

4、接受奖品或其他物品,应起立双手接过,并敬礼致谢。

5、集会不早退,不随便进出。集会结束,欢送来宾、领导、老师首先离开会场。再有序退场,不拥挤喊叫。

四、升降旗:

1、升国旗仪式前迅速列队站好,检查服装是否整齐,保持安静。

2、升降国旗时,要肃立,未入队列同学应原地站好,面对国旗行注目礼或少先队队礼,直至国旗升降完毕。

3、唱国歌时,神情庄重,歌词正确,音调准确,声音洪亮。

课 堂 纪 律

一.学生不得在教室内进行任何有碍教学的活动,不准顶撞教师。

二.上课铃响后,应立即有序地回到自己的位,不准私自调换座位,准备好学习用品、书本等,坐好静候上课。三.老师走上讲台宣布上课后,全班学生须随即起立站好向老师行注目礼,老师说:“同学们好!”学生齐声响亮回答:“老师好!” 四.迟到者,要在适当位置立正举手喊“报告”,经同意后方可进入教室就座。

五.穿戴要整洁,每周星期一和星期三一定要穿校服,其他时间不准穿背心、短裤衩等较透露的衣服,不准赤脚或穿拖鞋。六.听课时坐姿要端正,不准悬脚舞手、歪头搭肩。专心听讲,做好必要的笔记。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不随便讲话,不做小动作,不打瞌睡,不看与本课无关的书籍。七.老师未到课堂时,务必保持安静。不许擅离座位,随便进出,不许谈笑打闹。

十.下课铃响后,老师宣布下课时,师生互喊“再见”,待老师先出教室后,学生方可有序地离开教室。十一.课余时间要严格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礼仪”有关条款。十二.禁止喧哗、起哄、追逐、打闹等。

十三.不得在体育运动场地以外(如教室内)等处跳蹦、跑步,不在教室附近进行体育活动。十四.言谈举止文明礼貌,不做恶作剧。

十五.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纸屑、包装袋、果核、瓜子壳等废弃物应丢进垃圾桶或教室内纸篓或铁桶里。十六.讲究卫生,不准随地吐痰,防止误食误饮。举止注意安全,不许乱写乱画乱摸乱拽。十七.上学或回家途中,行走注意安全,遵守交通规则。

篇7:课堂纪律要求

1、光华管理学院的所有课程只针对选修课程的学生,未作选课的学生一概不允许旁听

2、助教要认真负责,协助任课老师做好考勤登记工作,并于学期中以及学期末两次书面报课程管理的教务部门。

3、学生进入教室后请自觉关掉手机,或将手机置于静音状态(不允许进行接听)。

4、全日制学生迟到15分钟不得进入教室,等待下一节课开始后,再进入教室。教室门锁由助教控制。

5、上课期间不得随意走动、出入教室。

6、如有事不能参加学习,务必向任课老师(或助教)请假;连续请假或累计请假次数超过课程总次数的1/3者,务必重修此课程或补修其他课程。

篇8:美国小学课堂纪律规范及其启示

一、美国小学课堂纪律管理现状

1.课堂纪律规范的内容与要求

美国各小学对学生的课堂纪律的规定系统而完善,纪律内容一般包括具体的行为规范,分别对学校生活、学习、交往行为以及课堂应该遵守的规则(着装、行为规范等)都做出了详细规定,让学生在遵守规则中表现出良好的行为。美国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偏向于让学生清晰地知道在具体情境下如何做是被认可的,这样的课堂规范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例如,米德尔敦市的某一学校对学生的着装和出勤方面都给出了详细规定,要求学生应当穿戴不给自身或他人安全、身体健康造成危害的衣服。着装打扮要干净,整洁,要有利于学习。类似于在室内穿的睡衣不要穿到学校中,在学校可以穿大衣、风衣或夹克。学生下半身的衣服必须覆盖到大腿中部,不允许穿短裤、骑车裤、运动短裤或迷你裙。应该穿从肩部覆盖到腹部的上衣,衬衫必须是套头款式的,不允许暴露臂部以上区域;同时学校或教师对学生衣服上的图标、词语也提出要求,不允许学生穿有骚扰、威胁、恐吓、贬低、宣传、标志广告、酒精饮料、烟草产品、非法毒品或带有暴力倾向词语的衣服;学生必须穿运动鞋去学校;学生不允许化妆,头发的颜色必须是自然的色调。学生不允许戴首饰,如:镶钻手镯、项圈等[1]。

美国学校在课堂行为规范上规定的也是相当详细,波士顿(Boston)的法利小学(Farley Elementary School)二年级教室的墙上清晰地贴着上课时认真听讲的五条规矩:①眼睛要注视着讲话者;②上课时请闭上你的嘴巴;③有人发言时请用耳朵倾听;④坐端正;⑤上课时手和脚不要乱动[2]。教师罗恩·克拉克非常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礼仪问题,他要求全班学生必须讲礼貌,上课时必须集中注意力。当老师讲话的时候,要用眼睛看着老师。学生不可以有不礼貌的小动作;不要咂嘴、发啧啧声、转眼珠或做出对人不敬的手势[3];强调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要起立,守规矩;不可以上课时起身去倒水;当老师提问且没有指定某一学生回答时,知道答案的学生都应该举手回答;在讨论的时候,他要求学生尊重其他同学的意见、观点和想法。同时,美国教师不会失职也不会越权,在学生违规后一切均会按照事先规定好的规则来执行,不存在顾虑重重的现象。

2.课堂纪律规范所遵循的理念与原则

(1)平等原则

人人平等是美国各小学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也是制定或实施课堂纪律规范应遵循的原则之一。小学课堂纪律管理是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纪律管理中来,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对课堂纪律规范的看法。教师能够按照事先的规定公正、平等地处理问题行为,从而减少了教师与学生出现冲突的现象。

(2)民主原则

民主原则是美国教师在制定行为规范时遵循的重要原则。美国教师在制定规则时往往会给学生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最终的规范内容由师生共同制定,学生也会认同“他们自己”制定的规则,觉得有履行规则的义务。同时,教师在制定行为规范时会邀请学生家长参与其中,征得学生家长的同意与支持,这种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更有利于学生课堂行为规范的养成,同时,家长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有了清楚的认识,当教师对违规学生进行惩罚时,家长也会理解,从而减少了家长与学校或教师的对立。

(3)合理性原则

合理性原则是指课堂规范必须尊重学生,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最终目的。美国的很多小学老师在制定规则时会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会注意是否违背了小学生的天性。例如,美国教师一般是不会制定“下课后,学生不能在教室外玩耍”这样的规则,这样的规则是不符合学生好玩的天性的,教师提倡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所能达到的能力制定规范内容。违背学生天性的课堂纪律规范很容易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反感、厌恶的心理,加剧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会有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产生。

(4)积极指导大于消极指导原则

积极指导是指教师多采用启发、鼓励和暗示的方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地遵循课堂规范,这种课堂规范的形成多采用的是引导在先的方式,让学生先养成适当的行为,而不是等到学生出现问题行为后再采取消极的惩罚,或者是在开始指导学生时就采取消极的、反面的语言。美国小学教师多数采用正面积极的语言,很少使用消极反面的语言。例如,课堂行为规范中会规定“请将垃圾放进垃圾箱内”,而不是“请不要乱扔垃圾”;在维持课堂纪律时用“请安静”来代替“不要说话”;描述规则时要用“眼睛要盯着教师”来代替“不要左顾右看”,等等,这种预防性的方式会减少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矛盾。

3.制定课堂纪律规范的程序与方法

(1)共同协商制定

美国的教师一般在开学的第一天与学生一起制定简洁、可行的课堂规则,这样学生会在心理上更乐意、自愿地去遵守自己参与制定的这些纪律规范,会自觉地把规范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并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试图去监督和纠正违反规则的行为。这样的管理不但有效而且会使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减少冲突的发生。制定完纪律规范后,教师将其张贴在教室里,以便每个学生都能看到。

(2)教师制定,告知学生

美国学校的教师除了与学生共同制定课堂规则外,还有学校或教师事先制定好课堂规则,然后转告学生。但是,教师都会逐一将课堂规则解释给学生,让学生理解教师的意图。例如,美国教师克拉克的55条班规则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制定的,开学后他用一个月的时间给学生讲解班规并做出示范。这种方式是为了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课堂规范,以防止学生因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与教师意见不一致而产生冲突。

(3)学生制定,教师审核

例如,学生自己发现课堂上有些同伴爱乱丢纸屑,他们在制定课堂规范时可能会将此条规则列入其中,并制定惩罚的方式,最终再由教师审核。学生自己制定课堂规范,会使他们更容易遵循规范,会更加认可自己制定的规则。

4.课堂纪律规范的执行与实施

通常情况下美国教师有以下几种惩罚措施:

(1)Time—Out

Time—Out表示“淘汰出局”,美国的小学教室里通常会有一个相对安静、呈隔离状态的角落,那里放一把椅子,学生在课堂上受到警告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坐在这个角落里思过反省。多数的美国小学教师都使用“Time—Out”方法来管理课堂纪律。学校对学生的隔离时间是有要求的,“Time—Out”的分钟数不能超过学生的年龄(课堂纪律管理中的常识),一般是学生年龄减2,例如10 岁的孩子,那么,它的时间不应超过10 分钟。有的教师会有“Time—Out”记录薄:写上时间、原因,作为课堂纪律备案,开家长会时可以让家长参阅,也是学生纪律行为评估的重要依据。另外,如果学生还顶撞教师,教师会警告他要么马上转变态度,要么升级送到校长室去,教师绝不会让一个处于愤怒中不顺从的学生从“Time—Out”回到课堂学习中来。当学生已冷静下来,教师会简短地与学生谈话,让他认识到为什么被“Time—Out”,下次应如何避免。“Time—Out”是美国课堂上教师口头警告或谈话后的第一级处罚,教师可以规定,连续两次或三次后就取消出去玩的机会、没有物质奖励等等。可以看出,美国学生从小生活在赏罚分明的环境中,学生要奖励还是惩罚在于他们自己选择。

(2)正式驱逐

在美国,如果一个学生屡次(两次以上)扰乱课堂,那么,教师有权利将该学生逐出教室,并送往校长室,在这种情况下被逐出教室被视为Formal Removal(正式驱逐)。这时教师需填写一式三份的“纪律处罚表”(Discipline Referral)叫学生带走。校长或校长助理负责处理此类学生,作出相应的处罚后校长或他的助理将一份复印件交给学生并要求带回家由家长签字,一份交由教师存档,一份将在学生档案中留档[5]。

(3)停学

美国学校的停学分为校内停学(in-of-school suspension)和校外停学(out-of-school suspension)两种。校内停学是指教师把学生从课堂中移除,让他们去学校专门的纪律教室[6]。也就是被处罚的学生要在校内的某个教室接受处罚,不能离开学校。这种处罚会减少学生违纪行为,在这个教室里学生会把自己之前的情绪发泄出来,并且在这个房间里冷静。校外停学比校内停学的惩罚更严厉一些,主要针对学生对其他人或物产生极大危害。在将要停学的情况下,校长或校长助理必须在三天内召开由家长、相关老师和学生参加的会议,会议上学生会收到正式书面通知,解释被停学原因,在等待会议的两三天中该学生不能去该老师教室上课,会议决定学生是接受停学处分。在具体实施中,校长或校长助理很少会召开会议,往往以纸质材料通知学生去惩罚教室。

(4)开除

如果学生的行为严重违反了课堂行为规范,如与同学打闹推搡、骂人、语言含种族歧视、欺辱敲诈同学、对教师不服从、反抗或任何老师认定扰乱课堂的行为,等等,那么,教师或者管理者就要将学生赶出教室,并且这项规定允许将学生放置在DAEP(Disciplinary Alternative Education Program)中或者开除(Expelled)此类学生。当有以上原因开除学生时,后续的学生被放置在DAEP中或者开除会紧随其后。并且学校规定在正式开除的三天里,教师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将安排开家长会来商量开除学生这一事件[7]。美国学校如果开除学生,必须要举行开除听证会。开除学生是学校对学生最严厉的处罚,因此学生和家长也拥有维护自己权益的权利。如校方决定开除一名学生时,校方要在开除听证会5 天前给学生家长或监护人书面通知,通知里必须清楚写明校方计划开除该学生和开除学生的具体原因,同时校方也要提供当地有关法律协助的资讯。这样,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确实严重违反了班规班纪,就不会给学校或教师找麻烦,会按照程序办事。

二、对我国的启示

小学课堂纪律应该实施的是规范化的制度管理。学校或教师要制定一套制度规范,学生按照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逐渐将“他律”转化为“自律”。在规范中,要明确学生在课堂上不能、禁止和如何做什么、能自由选择去做什么。教师要先让学生了解认识规定的内容,并给学生对课堂纪律规范提出质疑和建议或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利,如有疑异,再对其讨论修改。

为了避免学校或教师与家长之间发生冲突,教师可以在开学第一天将学校的课堂纪律规范发给学生,让学生和家长一起阅读,看完后家长要签字,以表示有约在先。如果担心家长对学校或教师制定的规范条例不满,各个学校也可以组织家长、学生、教师共同商议出一个规范条例,详细列出学生应该如何遵守纪律、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将要面临怎样的惩罚。这样则会使课堂纪律管理逐步规范化,尽量减少无原则的处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范国睿,等.美国公众眼中的公立学校:1969—2007年卡潘/盖洛普教育民意调查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Student Handbook,Middletown City Schools,20102011[EB/OL].http://www.docin.com/p-928288287.html,2014-10-5/2015-5-31.

[3]王晶华.美国学堂记[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

[4]李茂.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8位美国当代名师的精神档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唐劲松,王秋英.走进美国课堂:美国中小学教育观察[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6]Student Code of Conduct Handbook,Sulphur Springs Independent School District,2009[E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5_4lzB tU q Xi P2e M5TS73Jzp ZuP i1Yl4K_U1YtC EjvssD Rdq W_uX d JV0qi Yq ZKn Ciwcumoe6e D9xB 6F8aF 8q4Gnz4XmL nc ZF8oL Eln0z8l fC,2011-2-6/2015-5-21.

篇9:小学生课堂纪律问题及对策研究

课堂纪律问题就是对教学产生干扰、对学生学习无促进作用的不良行为。

在哈尔滨市某小学进行的课堂观察记录显示:一个班级的87节课中,学生的课堂纪律问题几乎发生在每堂课每个学生的身上,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也不能避免。学生多动发生的次数和注意力涣散发生的次数分别多达178次和155次。多动行为包括在课堂上同学之间互相打闹和聊天,在教师讲课时插话、顶嘴,看课外书时擅自离开自己的座位等;而注意力涣散的行为主要包括溜号、走神、睡觉,对老师的授课表现出没有兴趣、不耐烦等。而在对这所小学的17位教师进行的访谈中,有11位教师都对学生做小动作听讲不认真这个问题觉得非常的头疼。“注意力不集中”“在课堂上随意的说话、打闹”是发生频率较高的课堂纪律问题。这类学生已经严重影响到教师的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成因入手寻求解决策略。

一、小学生课堂纪律问题的成因

课堂纪律问题在小学课堂上经常发生,非常普遍,教师要想管理好课堂就一定要究其根本,选对策略,这样才能避免此类扰乱课堂事件的发生。

通过对小学课堂上的观察到的现象和教师的访谈的内容的分析,小学生课堂纪律问题可以归因于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因素

(1)年龄因素

儿童心理学表明:12岁以下的儿童连续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超过25分钟。小学生的年龄通常都在6~12岁左右,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情感发展较为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和意志力都比较差,所以上课时经常会出现一些不自觉的影响课堂秩序的行为。

(2)性别因素

学生的性别在小学生课堂纪律问题上有着一定的影响。相同年龄的男生和女生相比较,男生更容易产生课堂纪律问题。男孩子大多都比较外向,喜欢刺激和热闹,同时也很好动,精力也比较旺盛,所以在课堂上大声吵闹、接话、顶嘴、擅自离开自己的座位等问题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比重比较大。相比较而言女生比较安静,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长,她们看起来都很听话,实际她们容易发生溜号走神等这种不易被发现的课堂纪律问题。

2.教师因素

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的两大主体,两者相互作用和影响,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的纪律问题与教师管理策略不当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教师也是影响课堂纪律的因素之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教师管理能力的缺失

在跟踪观察过程中发现,学生课上出现纪律问题跟教师也有关系。教师首先要尊重、爱护班级里的几十个学生。这样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而现在很多教师缺少责任感和爱。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违反纪律的行为时,教师第一反应就是强制地制止、呵斥,处理方法很单一、粗暴,有时候甚至用体罚的方式来惩罚犯了错误的学生,却不尝试去寻找科学的解决办法,这样的处理方式,虽然表面上看似解决了问题,但实际上大大激化了师生矛盾,还很有可能打消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自尊心、并产生怨恨的情绪,而课堂纪律不会得到妥善的解决。

(2)教学方法陈旧

最容易产生课堂纪律问题的课堂,教师授课方法大多都很陈旧。其实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活动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的设置不能过于简单或者困难,教学的内容过于简单,学生都很容易接受,但是对知识挖掘不够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内容过于困难,学生对知识理解不了。更有一些教师不能很充分地做好课前准备,不能用心的设计教学活动,这样的课堂枯燥乏味,学生更多的是听教师授课,无法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去,稍不留神,课堂纪律问题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3)教师情绪失常

教师个人的情绪也是引起课堂纪律问题的原因之一。小学教师平常的工作非常累,压力很大,如果没有很好排解压力的方式,那么教师势必会把不好的情绪带到课堂中来,而毫无疑问,学生就成为了教师发泄的对象,并且教师的这种行为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抗行为,从而导致课堂纪律问题的出现,因此,教师需要具有一定的情绪控制能力。

3.家庭因素

孩子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第一位老师应该就是他们的父母,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更易于被孩子接受,家庭的氛围和家庭的结构都会影响对孩子的与人相处的方式、教养和健康人格的形成等。在家庭中,对孩子要求过于严苛,过分看重学习成绩会使孩子的压力非常大,孩子为了逃避父母责罚而做一些弄虚作假的事情来。如果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全家人都围绕这样的“小皇帝”“小公主”生活,会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不愿意与人交流和合作,也会形成爱冲动、自制力差等情绪,为出现课堂纪律问题埋下了种子。

二、小学生课堂纪律问题解决对策

对于小学生课堂纪律问题在课堂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可以从预防性策略和矫正性策略这两方面进行尝试。

(一)小学生课堂纪律问题的预防性对策

预防性策略呢就是在学生没有产生课堂纪律问题之前就对此采取一些方式和手段,从而降低问题产生的几率,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解决方式。

1.创建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并不难,“以人为本”既是基础也是核心。要想做到以人为本,无疑首先要做到尊重学生。有很多教育学家倡导在新教师任教前应该对他们进行“尊严教育”,其目的就是要求教师学会尊重学生。一位教师处处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进行了良好的尊严教育,学生才会由最初的模仿教师的行为到内心真正对教师产生尊重,尊重他人以及尊重知识,是尊重和认可教师的劳动,而对这样师德高尚、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又有谁会在她的课上溜号捣乱呢呢?

2.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素养

教师针对学生实际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学习,是保证课堂正常教学秩序的关键。同时,教师高水平的课堂管理能力也是高效课堂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的条件。为此,教师要全方位提高自己的教师专业素养,做一个学者型的教师应该是当今教师追求的目标。

3.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每一个班级都会有其独特的班风、学风,良好的班风和学风会使整个班级的氛围变得积极向上,并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在课堂上,个别人产生纪律问题行为也会在这种氛围中向好的方向发展,能够促使学生遵守集体的行为准则,有利于学生社会化的形成。

(二)小学生课堂纪律问题的矫正性对策

1.与学生推心置腹的谈心

课堂观察发现,在一些教师的课堂上学生经常出现同一个问题反复出现,有的是一个人重复犯相同的错误,有的是一个问题在不同学生身上出现。其实,当这个问题第一次出现时,就需要教师能及时和出现问题的学生谈心,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及带来的不好影响,也鼓励学生改掉这样坏毛病的决心,并借机让其他学生认识到这种问题的危害,树立正确的观念。

2.与家长及时沟通

学校教育对孩子来说无疑很重要,但是家庭教育同样重要。孩子在学校的一些行为很可能就是家庭教育的一种折射,教师应及时把孩子的问题向家长反馈,使孩子的不良行为得到家长的重视,使家长积极协助教师的教育行为,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3.对问题学生适当的提醒

在课堂上,当课堂纪律问题出现时,教师不应该马上制止,因为它可能起反作用。首先教师应该用眼神示意,轻轻地走在孩子身边或者对他进行提问,大多数的孩子都会自觉地回到教师讲课的内容上面来。为了保证课堂的秩序,教师也可以在保护孩子自尊心的基础上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矫正,比如说“大多数的孩子都很认真,还有一位同学,你要加油啊!”这样一来,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慢慢的,学生也会尊重教师的课堂。

当学生在课堂上发生了比较严重的纪律问题时,适当的批评是避免不了的。在观察中,常听见教师批评学生:你为什么在课堂上看课外书?你这样懒散不是一天两天的了,上次我就批评过你在课堂上偷吃水果……其实,教师的适当批评是可以的,但是要就事论事,不要总是揪住以前的过错来训斥学生,不要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有多么生气,要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爱并且非常努力的想要改正错误才是目的,也更能达到期望的效果。

综上所述,通过对小学生课堂纪律的行为表现、原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以及解决的研究有理由相信,小学生课堂纪律问题需要引起教师的关注,对此行为进行预防和矫正,帮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使其健康的成长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教师不断的探索研究、积累经验,用充足的耐心和爱心对小学生课堂纪律问题加以干预,就一定会受到良好的效果,课堂秩序井然,教师的教学效率也会大大的提升,让学生每天都有收获,每天都在成长。

文本系哈尔滨学院科研项目(项目编号:HXS2015-0045)

篇10:课堂纪律要求总结

为加大课堂管理力度,强化学生的课堂纪律意识,帮忙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良好教风学风的构成,根据山东华宇工学院《课堂秩序管理办法》的规定,经过研究制定考核办法如下:

一、学生课堂秩序计分标准

二、考核分数使用标准

1、一学期各门课程考核总分的使用

2、单门课程考核分数的使用

扣分到达2分,由班主任和教学主任对该同学进行预警谈话;扣分到达4分,该门课程平时成绩记0分;扣分到达8分,该门课取消考试资格。三、考核要求

1、任课教师每次上课后,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进行考核;每周在星期六汇总报系办公室。

2、在每星期六将考核状况汇总后,由班主任在班会上公布,并张贴在班内。

篇11:课堂纪律要求总结

行动养成习惯,习惯构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为将来的成功做准备,请让我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课前准备:

1、三分钟预备铃响后,跑步进入教室做好上课准备,把本节课用到的课本、学案、工具书、教辅书、笔记本、演草本、文具等准备好,静候教师上课。

2、做好准备后,要仔细回顾上节课学习的重点资料,做到温故而知新。

二、课堂要求:

(一)课堂纪律:

1、上课应坐姿端正,持续安静,认真学习、听讲与思考,用心回答问题,不做与上课无关的事情。

2、讨论问题要严肃认真,不要讨论与上课无关的资料,并且要有效率意识。

(二)上课要求

1、上课时要做到笔不离手,随时准备做练习、记录和画图,对教师要求在学案上填写的资料和做的题目,要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不能等待抄袭别人的答案,做题要规范,字迹要工整。

2、在教师指导下,认真研读课本,独立思考、探究、问题,不要一遇到不会的问题就问别人,待确实弄不懂事,才在课本和参考书上找答案,对实在完成不了的问题可先记下来待讨论时问别人或教师,或在质疑问难时提出,要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3、课堂上,要认真听同学的发言和教师的讲解,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或小声议论,做到尊重他人;要用心大胆发表自我的见解,有良好的站姿,讲普通话,努力做到声音洪亮,语言流畅,用词恰当,逻辑性强。

4、严格按教师的要求独立学习,认真思考,在组长组织的讨论下讨论,要学习投入,提高学习效率。

5、学过的知识要及时复习巩固,知识需不断重现才能真正掌握。建立各科错题本,积累自我易出错的地方,供复习考试和高考复习时作为重要的复习资料。

上一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模式下一篇:英国探亲、访友签证需要准备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