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英优美散文

2024-04-23

紫云英优美散文(通用13篇)

篇1:紫云英优美散文

盛开的紫云英花很像把撑开的小伞,又有点像重瓣的莲花,叶瓣一半是浅紫色一半是粉白色。单朵的紫云英并不引人注意,而成片的紫云英则如大片的彩锦。仲春时田野里开满了紫云英,像一大片云彩十分好看。

紫云英开花了,我们放学后就喜欢冲向彩锦一样的紫云英花田中。我们喜欢在花海中,人在花海中踩着一片片云彩,感觉像是在天上一样。我们喜欢在紫云英花田中狂奔、打滚、摔跤,等到我们玩够了站起身来浑身都是青一块紫一块的,大家相视一笑。我们知道回家后是没法向父母交代,但我们依然开心。

开的旺盛的紫云英引来了远道而来的放蜂人,他们把蜂箱放在花田边,整个春天他们就在花田边放蜂。蜜蜂们采油菜花的花粉,采紫云英的花粉,这些花粉从不打农药——这个时候产出的蜂蜜也是最好吃的。

在放学路上我们经常在田里边走边采紫云英花。有那么多的紫云英花供我们采,因此我们变得很挑剔,专挑大的,刚开的,稍有一点“老”就不采。不论男同学女同学都喜欢采紫云英花。我们把紫云英花采下之后,在它的叶柄处扎个小洞然后把紫云英一朵接一朵连在一起做一个漂亮的花环。女同学们做成的花环有时就戴在头上,而男同学们则喜欢把花环像绣球一样抛来抛去。

五月初,农户们要种早稻了,花田里放满了水,拖拉机手把拖拉机毫不留情地开到水田里。拖拉机肚子底下的镰刀不停地滚动着将那些紫云英卷进去打成碎末。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么漂亮的紫云英大家要这么残忍地对待它们。后来母亲告诉我,那是要把紫云英作为绿肥,这样可以增加水田的肥力。原来,美丽的紫云英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为人们做着贡献。后来,我在一块田里看到紫云英结出了种子,那种子弯弯的,黑黑的。这下我明白了,也踏实了,有种子,来年还可以看到像彩云一样的紫云英。

篇2:紫云英优美散文

紫云英,又叫红花草,是南方农村用来肥田的一种草类。说它是草,它又可以做下饭的菜。紫云英生长最旺盛的时候,正是农村最缺少蔬菜的时候。在我小的时候,农业技术远远不如现在,自然没有现在的反季节蔬菜,因为要种植夏天的蔬菜,冬天的白菜、卷心菜、菠菜等等就算是没有吃光也全部要铲除,以空出夏天的菜地来。于是,这时就成了一年蔬菜中最青黄不接的时节。许多农家便到生产队的农田里扯上几把紫云英,洗一洗,用油炒红锅,然后把又嫩绿的紫云英放下去炒几下,再放一点盐或者酱油,一盘香香的紫云英便成了餐桌上的绿色食品。

紫云英不光是能够做菜,它在我们乡下女童的.眼里还是一种不花钱的化妆品。记得读小学时,我们班上有几个女同学,喜欢臭美,每当上学路过长满紫云英的田旁时,就要掐几朵紫云英花戴在头上。不过,她们也不敢让同学看见,所以每到快要到学校时就把它从头上摘下来,小心翼翼地扔到路边。一眨眼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们都成了中年人了,有的结婚早的女人已经做了奶奶,难得一遇的我们,偶然见面,还会提起当年把紫云英当饰品的故事。

有一次,一个青年到农田里捡田螺,只是因此为踩坏了一些秧苗,再加上他家是地主成分,就被扣上破坏“农业学大寨”的帽子,这还不算,一个以打人为乐事的红卫兵到处找他批斗,一旦让这个人找上,不是被打个半死就是被打残。这个青年在这个二楞子红卫兵的追赶下拼命逃窜,追着追着,这个青年转过他自家的屋角,在他家屋角的紫云英地里躲了三个小时。因为那时的紫云英有一尺多高,已经足够掩盖住他蹲下的身子。后来有人说,如果不是那么一片紫云英,这个只是小有过错的人将会付出生命的代价。因为在那个年代,不要说是他这个地主子女,就是在枪林弹雨中度过了半辈子的县级领导,在斗当权派中被迫害致死的人也时有耳闻。那个青年后来在恢复高考以后,考上了名牌大学,再后来,他成了我们那儿小有名气的人物――――负责农业的副县长。

篇3:传递正能量的优美散文

《散步》只有短短580字,写一家三代人在春天的田野上散步的故事。故事情节非常简单:漫长的寒冬终于过去,迟来的春天终于到来,“我”劝母亲趁天气好多出去走走,母亲接受了“我”的劝告,于是初春的一天我们一家三代人一起到田野去散步,一路上高兴地欣赏春天的美景,其乐融融。难走的地方,“我”背着母亲,“我”的妻子背上年幼的儿子。就是这么一次平常的散步,谱就了一曲真善美的赞歌。短文不仅熔铸了浓浓的亲情,歌颂了生命的意义,而且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符合时代的要求,传递了正能量。文中几处叙述和描写感人至深,并且饱含哲理。

《散步》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揭示了生命延续的道理,而且也表现了家庭的“和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没有家庭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而“和谐”正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重要内容。家庭和美,社会和谐,乃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之一。

《散步》的深刻意义还不仅于此。儒家经典《四书·大学》指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古代先贤将这段话概括为“修齐治平”四字。可以说,文中的“我”,是“修身齐家”的榜样。他是一家的核心,是家中的顶梁柱,担负着赡养老人抚育儿女的责任。由于有他,这个家才母慈子孝,夫妻和睦,小儿天真可爱,全家其乐融融。如果全社会人人都像他一样,何愁不国家大治,天下太平?

《散步》也是一篇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这主要表现在对景物的描写上:文章写一家人在初春的田野里散步踏青,必然要对初春田野的景色进行一定的描写。但文章对颇有诗情画意的景物的描写仅有寥寥几笔:“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着重的只是“随意铺着”的“新绿”和水田里不断冒出的水泡,并由此引发哲理性的思考:“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的确,生命是顽强的,但人的生命和植物的生命不同。植物的荣枯可以周而复始,正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所写,“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人的生命却不能长生不老,也不能返老还童,所以作者将笔墨更多的用在生命的新老传承上。关于景物,作者还通过“我”的母亲的眼睛作过同样精炼的描写:“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分明就是一幅春天的画卷,明媚的春景愉悦着母亲,儿子的孝心温暖着母亲,无边的春色弥漫在祖孙三代的心中……。

篇4:又到紫云英开花的时节散文

今年“立春”后气温仍然十分严寒。春节过后,在一阵紧一阵的风雨交加中,迎来了“雨水”节气。寒流在逐渐的势微中悄然消退,气温在阳光下渐次升高,时序至“七九”,俗话说:“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脱衣单”。我依着门庭,在庭院中晒着暖阳,阳光的热力透过衣着晒得人体暖暖的,催生一阵阵“春来多困”的感觉。沐浴着和煦的阳光,周遭常绿的树梢上不时传来阵阵布谷鸟的叫声:“谷喔!谷喔!”轻一声、重一声地叫唤着,唤醒了我这个血液中流淌着农村人基因的城里人,我蓦然发现春天来了!

久居都市,难知季节变换。若说对春天的先觉,那最数的应是乡村。有诗云:“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春天来了,乡村将是一派盎然。我最念乡村的春天??

在春天里,可到竹林中去聆听那竹笋破土、春竹拔节的音符;到田畦间去闻溪流潺潺、蛙声阵阵的争鸣;进果园里去观桃花灿烂的开放、落英着地的缤纷;还可临池傍岸睹“春风吹皱一池春水”、“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灵动……那是无数数不清的春曲,那是无数道不尽的春韵。然而,记忆中老家乡下的春天最令我难忘的盛景是:早春时节紫云英开花的妖饶;暮春时节油菜花黄的艳美!

虽然,我已经离开乡下几十年了,但油菜花黄的艳美倒是经常有机会领略,而紫云英开花的妖饶,在近半个世纪的时光里倒不曾再相遇过。究其原因,一是在紫云英开花的`时节我不曾有闲,而错过了花期;二是在农耕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的嬗变过程中,人们作出了重新的选择,而放弃了紫云英的种植,故而难以觅见。

时值早春,布谷声声,我陡生一种冲动,要去郊外走走,期冀在春和景明中寻找久违的紫云英??

紫云英,多么美丽的名字!这是它的学名,属豆科类,二年生草本植物。百度得知:它分布于长江流域,生长在海拔400-3000米左右的山坡、溪边及潮湿处。匍匐多分枝、高可达30厘米,奇数羽状复叶,叶柄较叶轴短。托叶离生,小叶倒卵形或椭圆形。有花呈伞形,花萼钟状,花冠紫红色或橙黄色,荚果线状长圆形。种子肾形,栗褐色。因生长地域不同,2-6月开花,3-7月结果。它是重要的蜜源植物、绿肥、牧草;种子可以入药,有?气固精、益肝明目、清热利尿之功能。然而,在我的老家,人们对它的称谓并没有那么文雅,甚至有点"土",把它叫做草子。在其生长的季节里,山川沃野触目可见,人们主要把它当作一种绿肥植物种植于田间。灾害之年偶作充饥之食。牲畜可食其枝叶,忌多食其花蕾、否则会使牲畜发生急性胃扩张,俗称"青草胀",处理不好就会毙命。

每年秋收完晚稻之后,人们将它的种子撒播在田间,然后开沟分畦,排水滤湿。草子在温润潮湿的土壤里,种子极易生根发芽,入冬之前嫩叶青青,稀稀落落地生长在稻田里。入冬之后,其生长缓慢,沉寂在冬天里。当春天来临时,它会率先于其它植物感知春天的气息,"当春乃发生"时,它会极其旺盛地生长起来。早春二月,当很多植物仍然僵硬在冬日尚未苏醒时,它就已经生长得像一层厚厚的绿毯覆盖在稻田里,翠绿,散发着馥郁清香,挟着最早报春的气息。进入阳春三月,它迅速长高到20-30厘米左右,纤枝嫩叶,碧绿青翠,簇簇拥拥地挤满了一丘丘田畦。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花蕾不经意间长了出来,青紫、紫白渐变成紫红色的花朵,绿叶、花瓣相互交织,交相辉映如碧海繁星,缤纷多彩。成片的田野成了紫红色的海洋,草长莺飞、蜂鸣蝶舞,十分壮观!紫云英花酿出的紫云英蜂蜜,补中益气,清热解毒为蜂蜜品牌中的佳品!

此时,乡民们就会将极少部分稻田里的草子留下,让它成熟,留作来年的草子种。其余稻田里的草子,他们会赶着耕牛,拉着犁铧将它们翻耕入泥,再将稻田灌满水,进一步耕耘、耙耙,经过十数天的沤肥,草子完全腐烂在稻田里,稻田就可以插稻秧了。草子生长的越丰茂沤出肥力就越强,稻田的土壤改善就越好,对稻谷生长越有利。农家人都知道用草子打好底肥,早稻丰收就基本在望了。老家一年种稻两季,早稻、晚稻。每年夏天早稻成熟收割后,我们吃着早稻刚打出来的新米饭,香喷喷的!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米粒似乎还飘着草子的清香。时至今日,我才悟出为什么当时早稻米饭好吃的缘故了。用草子作底肥种出来的早稻,用现代时髦的说法,就是绿色环保食品,为当今国人所推崇。

草子在我的老家是再普通不过的植物,人们也不太知道它有一个美丽的学名――紫云英。它可以作绿肥,又可以饲牲畜、花可以酿蜜,草本与草籽均可以入药,它是上帝赐予农家的宝物。老家人习惯叫它草子,我以为更应该称它为紫云英!宝物应该给予一个美丽的名字!

篇5:紫云茶与黄梅戏散文

黄梅县是黄梅戏的发源地,黄梅戏的孕育、萌芽与紫云山和紫云茶密不可分,这种缘份就是黄梅戏自紫云来。紫云山在唐代就产名茶“团黄”,由此可见,在历史上黄梅县就有种茶、采茶、制茶、贩茶、饮茶、唱茶、爱茶的传统职业和生活习俗。

唐・李肇《唐国史补》载:“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蕲州有蕲门之团黄,而浮梁之商货不在焉。”黄梅在唐属蕲州管辖,“团黄”的产地在黄梅县境内。茶圣陆羽为切实考察“团黄”的生长区域和采制方法,曾攀登了海拔多米高的紫云山,他将实地考察所得著录在他的不朽之作《茶经・八之出》之中:“蕲州、黄州又下,蕲州生黄梅山谷,黄州生麻城山谷。”明・高濂在其养生学著作《遵生八笺・茶》中对“团黄”的形状、采摘、炒焙、保存作了记述:“团黄有一旗一枪之号,言一叶一芽也。凡早取为茶,晚取为F。谷雨前后收者为佳,粗细皆可用。惟在采摘之时,天色晴明,炒焙适中,盛贮如法。”

唐宋以来,黄梅县北部考田、小溪、垅坪、古角四大山区,既有茶农种植的家生茶,也有杂生于灌木丛中的野生茶,还有老祖寺、四祖寺、五祖寺、中山寺、龙俊寺、南山寺、北山寺等寺庙僧尼种植的禅茶。清朝官修地理总志《大清一统志》载:“紫云山在县北七十里,山路萦纡,望如削笔,共顶平旷,东西环拱,内有平田,僧人植茶,即为紫云茶。”黄梅县的茶叶除北部山区之外,在上乡的丘陵地区也有种茶的习俗,全县各处的茶叶又以紫云山的紫云茶,规模最大,技术最精,质量最好,声誉最高。

现存的清・顺治、乾隆、光绪版的《黄梅县志》及部分文人诗词,对紫云茶留有不少题咏。宋・翰林院学士、黄梅县柳林乡人王仲u《游西山》五律中有“竹树侵寒里,野茶入暮秋”的诗句,赞颂了紫云山的野茶。明・兵部左侍郎、黄梅县下新镇人汪可受,晚年在紫云山建挪步园,颐养天年,种茶自乐。其挚友余振远亦随其隐居于此,余在《鸟牙山卜居》诗中记述“篱疏栽竹补,事少采茶回。约与山中老,为邻共举杯”的种茶、品茶生活。

清・余学益在《千岁宝掌》诗中,描写了紫云山的茶园高入云端:“樵哥分鸟路,茗圃占云屯。”清・梅开琼在《凤凰山晚眺》诗吟咏了陆羽考察黄梅山谷中“团黄”之茶事:“夜月庄周梦,春风陆羽茶。”

清・同治丁卯进士、黄梅考田山人梅雨田在《黄梅竹枝词》中把黄梅的“紫云茶”与北宋黄庭坚家产的“双井”名茶相比美:“茶同‘双井’摘云腴。”据史籍记载,黄梅“团黄”、“紫云茶”远产于汉代,在唐・斐汶所著的《茶述》一书中就把当时以黄梅“紫云茶”为代表的“蕲州茶”列为第一类贡品,对“紫云茶”生产和“紫云茶”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制茶技术的改进与提高。唐・翰林院学士钱起也留有赞美“紫云茶”的诗篇:“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新中国成立后,大河镇、苦竹乡分别在紫云山兴建了挪步园、老祖寺茶场,所产的当代“团黄”,即“挪园青峰”茶,曾多次荣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蒙顶山杯”国际名茶金奖、“湖北名茶”奖、湖北省茶叶学会“陆羽杯”金奖。因茶叶纤细碧绿,形色如挪步园青秀美丽的山峰,兼为怀念享有“天下清廉第一”、晚年在此隐居种茶的明代兵部尚书汪可受,弘扬其“两袖清风”的精神品格,故取“清风”之谐音“青峰”为其名,形似神宜、情真意切、内涵深远。

黄梅戏源于黄梅县的采茶山歌、民歌小调。“楚人善歌”,黄梅县在历史上乃是有名的歌乡,丰富的采茶山歌、民歌小调是孕育黄梅戏的基础。据黄梅县黄梅戏民间艺人代代相传: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北部的紫云、多云、垅坪等山区的采茶山歌和民歌小调。每年谷雨前后,成群结队的青年男女上山采茶,在云雾缭绕的山中,在狭小芬香的烘房,在坎坷崎岖的小道,他们用山歌小调和一些叙事民歌的形式,或独唱抒情,或彼此唱和,于是就产生了许多采茶调。如《十二月采茶》《十二月长工》《十二月花名》都是五句头的采茶山歌。

《十二月采茶》唱道:“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双双佃茶园。上佃茶园十二亩,当面写字两交钱,当面写字两交钱……三月采茶是清明,姐妹双双赶茶春。左手采茶茶四两,右手摘茶茶半斤,三把两把茶篓满。四月采茶难又难,姐妹双双插早秧。扯得秧来茶又老,采得茶来秧又黄,姐妹双双两头忙……”不少黄梅戏传统小戏,就是以这些采茶山歌为骨架发展起来的。长篇叙事山歌《梁祝》,长达400余句,明代起就在黄梅民间流行。

名目繁多的采茶山歌,被黄梅采茶戏大量吸收。早期黄梅戏传统剧目《大辞店》串戏中的《姑嫂望郎》就是从采茶山歌发展起来的。如剧中人嫂嫂所唱的.“正月里来,新年花,牡丹花,梅花儿开,拜年的客儿,锦绣花儿开(呀哈嘿嘿),往往来(呀嗬儿哈)。梅花一年,新年花,牡丹花,开两度呀――我郎一去,锦绣花儿开(呀哈嘿嘿),不回来(呀嗬儿哈)!”等唱词仍保留了采茶山歌的原始形式,充分表达妻子对外出经商一年未归的丈夫思念之情。此外还有《茶树青又青》《采茶扑蝶》《姑嫂采茶》等采茶山歌在民间广泛流传。

黄梅采茶山歌、民歌小调孕育了黄梅采茶戏,历经了采茶小曲、采茶山歌联唱、采茶灯舞等历史阶段,与民间文学、民间舞蹈相结合,继而形成活跃于广大农村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它们多以采茶、茶灯歌舞为表现形式,通常以两小(小旦和小丑)或三小(小生、小旦和小丑)进行表演。其特点是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多为反映生活片断、朴实无华的喜剧,用采茶调演唱,一唱众和。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颇受群众喜爱。

黄梅采茶戏在黄梅县形成之后,由于黄梅县“背山面湖”,“水患岁有”,每遇灾荒,逃荒艺人遂沿商路外出至皖西南、赣东北一带卖艺,或以教场为生,黄梅采茶戏随之远传外省。

清・道光至咸丰年间,曾任皖南石埭(今石台)、东流、繁昌知县的江西乐平人何元炳,在《焦桐别野诗稿》中写下七绝:“拣得新茶绮绿窗,下河调子赛无双。如何不唱江南曲,都作黄梅县里腔。”19版《宿松县志》则明确指出采茶戏是自黄梅传入的:“邑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其实则为诲淫剧品,邑青年子弟,每逢场作戏时,抑或有习之者,然父诏兄勉,取缔极为严厉。”采茶戏始终被斥为“花鼓淫戏”,严禁青年子弟学唱。

篇6:大雪节气散文 大雪节气优美散文

北方的冬天是少不了雪的,缺雪的冬天是乏味的,一味的干与冷让冬这个季节变得了无生趣。枯黄的田野,干涸的小溪,西北风呼啸着卷起遍野的尘嚣,连人似乎都干涩起来。干巴巴的,缺少灵动的韵味。而雪的到来似乎让冬天生动起来,尽管地处中原,不能“燕山雪花大如席”,可纷纷扬扬的雪花也能造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雪的点缀下,平日里司空见惯的景致,也不一样起来,与往常相比,更具韵味。

依旧记得老人们的唠叨,今年麦盖三层被,明年枕着馒头睡。小伙伴们一直在争论那夜里偷偷下起的仅仅染白了山尖的小雪能否算数?还是只有铺满田野的大雪才能称上一层被?多少年都没有弄清楚的事情长大成人后更不会去追究了,在岁月更迭里化成昨日的回忆,属于童年回忆,不知能否称为秘密。

又到了该飘雪的季节,可这个冬天太过清淡了,至今没有一片雪花前来,送上雪的消息。可雪对于北国的冬天来讲,是迟早的事情,若没有了雪,冬还还能称之为冬么?

篇7:大运河的优美篇首(散文)

人对什么都有探求之心,泰山极顶,长城龙头,黄河源地,天涯海角都已去过,大运河之首却成为一个焦渴的期待,那是久违的故乡吗?

正是草枯地阔,木落山空时节,出京城好远了,又出了通州好远,天地越见舒朗,直到再不见一座建筑,完全一片野旷天低的景象。

有雪纷纷扬起,温度更显低落,情绪却昂扬起来。浑茫间走下一个斜坡,再拐个弯,就看见了粉墙黛瓦。是的,这里该有一些房舍,这里该是多么繁闹的去处,茶肆酒楼客栈官署都会有。一排高树挤出了一条通道,落叶发出苍然的声响,车辚马萧一般。尽头一堵巨石,石上有字,再看一个牌坊,上书:漕运码头。是了。急走几步,不顾鞋子踩进水洼,眼前已然出现一条气宇轩昂的大河。禁不住喊出了声,那声音,连自己都吃惊,似乎在村口见到了倚望的亲人。我呆愣着,这就是大运河?那个京杭大运河的北首?

许多河流的源头,都是细水浅溪,就像一部交响的序曲,而后才渐入高潮。只有大运河首来得这么突然,横江断河一般,置你于无准备的惊叹之中。

河首像个大口,万里旷风都顺到了这里。水面蒸腾着雾气,像河在呼吸。大运河,你老有千岁,同自然的河流相比,却仍是一条年轻的河。你那么平静,平静得只有轻波微澜,越是如此,越显端肃。你那么宽阔,比我想象的宽多了。看不清你流去的地方,那里已烟锁雾罩。

漕运码头空无一人,干净得像一个封面,打开去看,却是山重水复、雄浑壮阔、帆樯林立、舳舻相接。身背肩扛的急步,浑浊嘶哑的呼喊,昂扬长啸的骡马,低陷沉转的车轮,泪眼彷徨的送别,白发苍然的祈望。一条大船刚刚离港,一批船舶又小心靠岸。漕运发达时,仅从天津每年过来的漕船就有两万艘,更别说还有商船。

大运河,一个运字,让水的实用功能活泛起来。运河不仅输去一条通衢大道,还输去了大河的文明之波,广袤的土地变得丰沃,并催发了农耕经济向商旅经济的转变,码头带动着一个个集镇和城市迅速膨胀。水道的开通已使直沽寨发展成远近闻名的“天津卫”。运河沿岸呢?淮阴、镇江、常州、无锡无不得益大运河的润泽,还有苏州、嘉兴、杭州呢。长江和运河交汇处的扬州,更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方。

700年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看到运河的时候,不由得惊叹万分,并说:“值得赞美的,不完全在于这条运河把南北国土贯通起来,或者它的长度那么惊人,而在于它为沿岸许多城市的人民,造福无穷。”马可·波罗当时把浙江称为蛮子省,他没有想到,那个蛮子省,后来成了世人向往的人间天堂。

说起来,应该庆幸一次次从皇宫里发出的疏浚运河的圣谕,不仅是从隋文帝开始,在他之前早已有过,隋炀帝之后更是接续不断。那些声音越过道道森严壁垒的高墙,低徊于运河之上。

运河的挖掘和整治,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我们无从知道那些群体中的普通姓名,但不妨碍对他们深怀敬意。从一条沟渠的初始,到千里通畅的结果,无疑见证了人类构筑文明的艰苦进程。声声号子里,多少生命在蠕动,他们淌洒着汗水和血水,也淌洒着一个民族的苦难史奋争史,而最终,低沉的号子变成了水边清丽的歌声。

运河首先表现出了民族对自身环境的挑战,它是一种群体智慧和精神的结晶,是价值取向和生命观念的飞升。正是运河的穿引,中国东西走向的水系有了横向交流,运河身上汇通了黄河、长江、淮河、钱塘江和海河的血脉。一个数字难掩心中的自豪,大运河比苏伊士运河长10倍,比巴拿马运河长20倍,世界上没有哪一条运河能与之比肩。

站立运河源首,想着她不同于其他河流的地方,她不跌宕,不凶猛,没有急流险滩、峡谷漩涡,她母亲般大气、淳厚、秀美、沉静。她比其他河流更善于接受和容纳,即使是很窄的河道,也能见到一支支首尾相接的船队往来穿梭,那种繁忙有序而无声,不会出现大惊小怪的声笛和躲闪。即使是目前,京杭运河也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

我知道,北京的很多河流都归入了大运河,这条人工开挖的河首先为中国北方最大的都城带来了好運,以至于不少帝王从这里一次次乘舟巡访。乾隆是在哪里下船的呢?“御舟早候运河滨,陆路行余水路循。一日之间遇李杜,千秋以上接精神。”这是乾隆登舟时的心情。李白早从白帝城出发,乾隆从北京而去,同是烟花三月,到了扬州也相差千年。不过李白站在运河边说了:“齐功凿新河,万古流不绝。丰功利生人,天地同朽灭。”乾隆的毎次出行都有收获,不是考察的收获,就是私访的收获,或是文思的收获。乾隆十次到泰山,六次下江南,借助大运河,他走得比历代任何一个皇帝都勤。

不能简单说这些帝王都是游山玩水,包括隋炀帝在内,他们还是要做些事情的。出行起码比坐在金銮殿听汇报强,比在位48年有25年躲在深宫不理国事的朱翊钧强。也许杨广修好了运河,一激动排场搞过了头,史上这种一激动的事情不算少,因而杨广挖运河的功劳被骂名掩盖。皮日休倒是给了个公道话:“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不过这样也好,提醒有些人做点事别忘乎所以。

大运河既已完成,就不是哪个人的了,而是整个中华甚至整个人类的。隋炀帝早已销声,乾隆帝也随波匿迹,那些叫不上名字的帝王更是淹没在浪沙之中。多少年后一声锤响,中国大运河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看见了燃灯塔,它高高矗立在大运河的北端。凭着“一支塔影”,顶风沐雨的船工就知道通州河首到了,心境立时开阔起来。

在燃灯寺的外面,见有从运河挖出的巨木,那从南方运来的宫廷用品,不知哪一次事件,使它们水下沉睡400年。塔前还遇一老者,81了,十分健谈,他说中学就在运河边上的,前面坐的同学是刘绍棠。立时想起那个善写河淖的通州人,运河水波托举出多少人物?可是灿若星辰了。

将目光放远,运河不远处,还有一个同样由人工修造的工程——万里长城。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线条,长城和运河的一撇一捺,构成中华版图上的“人”字。是的,那是历史最能代表人类活动的标志。现在看来,长城的一撇,更多地成了观赏物,而京杭大运河,却是有力又有益的一捺。一防一疏,总是后者被视为经验。想起河首所在通州的名字,这名字那么名副其实。古时万国朝拜,四方贡献,商贾行旅,水陆进京必经通州,通州有着“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国咽喉之雄镇”的美誉。一通而百通,不说其他,光一条运河就够了。

雪花弥漫。大运河,久久看着你的时候,就感觉你身上有一种宗教色彩,原以为你很难抵达,真到了跟前又似乎在虚幻中,是因为心中久存的景仰吗?

想有一段清闲时日,乘一叶扁舟,慢慢地漂,慢慢地体验运河所带给的感知与兴奋。而后望着燃灯塔,在通州源首靠岸。

责任编辑 黑 丰

篇8:秋雾优美散文

秋天的晨雾最有个性。个性的底色是普通的乳白色,这就体现出她的纯洁,纯洁得连一点瑕疵也难以寻觅。有时候,她形成一片雾海,将大地遮得严严实实的。但是,她却让路边成行的小树,远处的村庄,浮在了雾海的上面。这时,你一定会将小树当成仙岛,将村庄当成仙山,自己也有了身临瑶池的感觉,觉得自己也飘然欲仙了。有时候,她又像一层薄纱,轻轻地覆盖在广袤的大地上,盈盈的,柔柔的,飘飘的,让你不忍心上前一步踩碎她对大地的呵护。有时候,她又悬挂在稻田的上空,给乡村的早晨绘上了一幅世外桃源般的美景。

秋雾虽然不能歌,但是善舞。轻轻的晨风,带给她的是一种觉醒、一种骚动、一种牵挂。有时,她随风起舞,变化着她的舞姿。有时,她踏碎了舞步,追随着轻风,以那迷人的身姿与你撞个满怀,热情地将你拥抱。我曾在这个秋雾的季节,到一个叫庙前的地方看戏。那天,天下着毛毛细雨,还涌动着薄雾,那简陋的戏台,就搭在几株古柳树傍,戏台下,就是从九华山潺潺而下的八都河,戏台上,唱着七仙女下凡的黄梅戏。细雨、秋雾、古柳、河水、仙女,给人的感觉就是分不清天上人间了。这样的情景和感觉,只有老天作合,才能遇到。

我喜欢秋雾的迷蒙,就像一首谁也看不懂的朦胧诗,更像一位得道老僧的偈语。那浓雾起时,漫天迷漫,让你不辨东西南北,让一切事物都披上了神秘的色彩,仿佛将人们带回那混沌初开的时代。在这混混沌沌中,人,似乎忘记了纷争和烦恼,忘记了失去和得到,人生的画卷,就像秋雾那样次第为你慢慢展开。

篇9:河堤漫步优美散文

每到黄昏,忙碌一天的人们纷至沓来,有的带着全家,有的约友朋至,他们在这尽情享受河堤自然风光,三五一群谈社会谈人生,幻想、憧憬,在心里勾画着种种意想的美景。露天舞场影幻乐荡,空旷歌吧歌声四扬,漫步人群急缓百态,休闲场所百味人生。随着夜幕降临,霓灯下笼罩着川流不息的人群,他们在哪里健步、喝茶、娱乐,熙熙攘攘的行人中个个是谈笑风生。

篇10:苹果花开优美散文

时值四月中旬,正是苹果花开时间。我和家人们结伴同行回塞北高原老家。

一路奔波大约两个半钟头总算看见老家——一个典型的高原村庄。快到村东头时,我让爱人把车速减慢,透过玻璃窗向外张望,满眼苹果花正在盛开,好看极了,我决定停下来尽情欣赏。

我下车一看,眼前大片的苹果树,几乎高低大小一个模样,惊人的相似,每棵树之间的行距和株距几乎一样,排列整齐有序。苹果树叶子虽然不大但小小叶子嫩绿嫩绿,它不是任意滋生,每簇绿叶如莲花般底盘向上托起美丽的花朵。每一组叶子有四五片小叶子组成,叶子上面有一簇小花盛开,每簇约五到六朵小花,它们盛开在绿色的叶子上面,犹如撒娇的少女幸福地依偎在情人的怀抱里,绿叶如此深情于红花,让人敬佩。

苹果花的颜色着实令我喜爱,有含苞待放的粉红艳丽的花骨朵,有正在美丽绽放的粉白小花,朵朵齐放,美丽动人。只要有绿叶的地方,定有美丽诱人的花朵,花叶相伴相守,情意缠绵,像一对对深爱着的痴情恋人,形影不离。

我被这大片的苹果园吸引得挪动不了脚步,决定细细欣赏。我走近一棵树下,轻轻扶起一枝盛开的苹果花,生怕折损了无辜的`小花,没想到惊跑了正在采蜜的几只蜜蜂,它们也许是特意为我留下让我独享,可爱的温情的小蜜蜂。

人们都知道苹果是水果之王,可殊不知其花蕊在成果之后每簇果实只能留下一颗,其余的都被摘掉,可怜的那些被抛弃的小小果实,为了成全一颗果实,甘愿牺牲自己,多么高尚的情怀,让人类汗颜!

苹果花开,虽然没有牡丹花开那么娇艳,但那种清纯秀丽让人眼前一亮,顿生怜惜之情。我竞然没有想到苹果花开也如此让人心动,让人欢喜。一枝独秀惹人怜,万花齐放使人醉。我沉浸在花的海洋,徜徉在花的世界,心中充满无限感慨,万物原本皆有灵性,枯木逢春终会发芽。

篇11:以紫云英的姿态生活

难得周末闲来无事,于是我和父母打算回乡下看看,许久没回去了,不知道那里的一切是否依旧如故。坐在颠簸的汽车上,我慵懒地靠着妈妈,视线被窗外的白云吸引。突然听到父亲问我:“小鑫啊,还记得那田野里的紫云英吗?”

“紫云英吗?我当然记得呀,那可是我童年最亮眼的记忆。”我得意。

童年的记忆里,家乡的春天有漫山遍野的紫云英。它們有着碧绿而纤细的手臂,婀娜的身姿,镶着紫边的白裙分外合身。淡淡的芬芳似有若无,远远望去,恍若一片绿草地上弥漫着淡紫的雾,偶见白色闪烁其中,这场景,似画,亦如诗。我和童年的玩伴晓晓总是一同徜徉在这花海中,翻滚、嬉闹,直到两人身上都是花香,我们彼此取笑,却还是忍不住去嗅那甘甜的味道。

有一次我心情低落,午后独自在花田中凝望,晓晓知道了就来陪伴着我,听我哭着抱怨委屈与失望,我那时感觉自己好像被全世界抛弃般。后来我哭得越来越厉害,晓晓轻拍我的后背,问我:“你知道为什么这里漫山遍野都是紫云英吗?”

我疑惑地看着晓晓,脑子里满是不解,我一直认为是因为这花很美,所以才大范围种植。

晓晓微笑着说:“因为紫云英只是这稻田里的天然肥料,每年在紫云英开得最旺的时节,人们会把土地重新犁一遍,把花埋在土里,于是那一年的稻就会长得格外好。”

我愣住了,难怪家乡的稻米总是有种紫云英的味道,我问:“那为什么紫云英还是开得这么美呢?”

“因为它知道,不管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生活,结局都是一样的。与其埋头哭泣抱怨生活的不顺,倒不如用尽全力绽放生命的美丽。”我若有所思,心绪慢慢沉淀下来了。

……

好久都没回来了,晓晓,你还好吗?我默默地想。目光落在手心里,这是我精心为晓晓选的发卡,淡雅的紫和故乡的紫云英颜色一样。

颠簸了两个小时,终于到家了,我从沉思中醒过来,迫不及待的跳下了车。可是,眼前的景象让我惊呆了:不见那熟悉的紫海,迎面而来的是苍翠的绿洋。那深沉而疲惫的绿色,远不如紫云英的清新淡雅。

我连忙拉住旁边一位正在驾驶锄草机的大伯,问道:“大伯啊,以前那满山的紫云英哪去了?”

“哎呀,现在谁还用那种肥料啊!种出来的好是好,可是长得太慢了啊,现在都用速成肥料,庄稼长得又快又漂亮。”

“啊?!”我听了瞬间失语,心里有些酸涩。

我跑回去问奶奶:“奶奶啊,晓晓现在在哪里啊?”

奶奶心不在焉地说:“她爸爸那年跑生意挣了大钱,现在一家人搬到大城市去了,很久没有回来了。”

“啪嗒”,我拿在手心的发夹落地。

奶奶心疼地问:“你们还没吃早饭吧?来,吃饭吧,自家的稻米,你以前最喜欢了。”

我木然地接过碗,慢慢地往嘴里送,却没了旧时的香甜。那记忆中最美的紫云英,消失了,真的不留痕迹地消失了,我像一个燃完了烟花炮竹的小孩,望着一地的红屑,不知是怅然还是失落。

如果我早些回来,如果家乡发展没有这么快……如果没有如果,时间是否会为美好的回忆而选择停留?那曾经相伴的身影、看过的花田,以及尝过的芬芳,都被时间悄然间掩埋,不留下任何痕迹。唯独徒留在记忆深处那紫云英的芬芳,证明了曾经有过的美好……

虽然第二天非常的失落回家了,但这次我没有再难过的哭泣,因为晓晓曾说过的话,因为那全力绽放生命姿态的紫云英。是的,我也要迎向太阳,保持着乐观的微笑,全力以赴,努力绽放生命的光彩。

哪怕生命的旅途再多坎坷。

(编辑 乔恩)

篇12:月的优美散文

只要翻开古今诗篇,我们就可以看到月下一幕幕生动场景:屈原曾在月下怀思,江淹曾在月下伤别;李白低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高唱“露从今夜起,月是故乡明。”李后主悲戚“春花秋月何时了?”苏东坡曾问“何事长向月时圆?”古往今来,该有多少骚人墨客为思乡怀友而对月高歌,又该有多少才子佳人为怨妇思情而望月长叹!

泱泱华夏,茫茫诗海。诗中有月,月中有诗,可谓有诗必有月,无月不成诗。从古人第一次感叹“明月皎兮”、“明月皓兮”的时候起,一轮明月便成为历代无数诗人反复咏叹的话题。单就一部《全唐诗》,咏月之诗便可叹为止:有的咏叹春月、夏月、秋月、冬月,还要咏叹初月、昼月、满月和落月,有的咏叹了江月、山月、湖月,还要咏叹关山月、南楼月和秋庭月;有的待月而吟,有的望月而歌,有的玩月而乐,有的叹月而愁,有的对月畅饮,有的问月苦思。在那古老的岁月里,一代又一代的诗人把一腔愁绪寄托月中,把满腹伤情抛洒月下。

让我们聆听着远古传来的月下咏叹,去品味他们的人生吧……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这是公元190年前一位久客思家不能成寐的游子,对着照射罗帏的皎皎月光,咏叹着自己的乡愁。当他踌躇四顾,只见明月满地,夜凉如水,满怀愁绪,无处倾诉。此情此景何其悲也!孤独寂寞的诗人面对千里与共的明月怎不泪沾满襟。50年后,又有一位远方的游子与之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一生放荡不羁,终日饮酒昏睡。然而,远走他乡,孤独寂寞,“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帏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当我们与诗人一起走进这寂静的夜晚,怎不为他内心的苦闷寄予深深地同情!他就是魏晋游子阮籍,他的一生,也像一轮孤月,寂寞而凄凉。而几百年后,有一位比阮籍更为洒脱的诗人李白,对月光更是有着独特的敏感。让我们看看他月下独酌的情景吧:“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与月为伴,对影思亲,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该是何等孤独,何等伤感。照耀千古的明月,总是这样撩起无数诗人的乡愁,勾起无数游子的伤痛。

然而,月光朦朦,独照高楼,更能让无数少妇思春,游子牵情。张若虚一首《春江花月夜》,曾经勾起多少望月思妇,待月思夫!请听诗人在月夜下的咏叹吧:“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年照初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鲇衣帖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短短一曲“春江花月夜”,包含了多少思妇之情,离愁之苦!又把人们带入多么感伤而又凄冷的意境!

月光皎兮。月光皓兮。一轮明月的纯洁与高雅,更是使无数诗人为之神往,托月寄志。一千多年前的大诗人李白,堪称一个“月迷”。他一生吟诗千首,咏月诗不下百篇。很小的时候,他就曾对着一轮明月发着痴想:“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明月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已经是光明皎洁的象征。到了年青的时候,更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一生爱月、恋月、写月,“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以致他死后一千多年来,仍然流传着他入水捉月而死的神奇传说。继他之后的宋朝,又有一位大诗人更可称之为“月痴”,他就是被人们千古称颂的苏东坡大学士。东坡一生漂泊,与月为伴,恋月之情,可谓至深。多少个不眠之夜,他“卧看落月横千丈”,发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感叹;又有多少个孤寂的深秋,他“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然而,经过一生的屡遭贬谪,辗转奔波,他深感宦海艰难,壮志难酬,以致晚年他拖着疲惫的身心来到黄州,竟把一身傲骨,寄托于一轮孤月。那是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东坡泛舟赤壁,面对江月,思绪万千。踏月而归,他挥笔写下了终生的愿望:“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篇13:月痕优美散文

月亮从海的东边升起,一声不响地在苍穹划出一道优雅的弧线,静静地坠入大地的西边。它可曾留下自己的足迹?天上的星星是它的脚印吗?地上的树影是它的脚印吗?思念的泪痕是它的脚印吗?没有人回答。大海哗哗地涨落,大海哗哗的涨落带起了呼呼的风,呼呼的风送来嘎嘎的雁鸣。

天还没有大亮,早起的行人匆匆地在月亮走过的路面上行走,有的看见洁白的霜,有的看见嫩绿的柳。捡拾牛粪的老人最擅长寻踪觅迹,他说,我看见牛走过,看见马走过,看见羊走过,可是没看见月亮走过。他说得多好啊!他知道太阳走过会在他种下的庄稼上留下足迹,会在老婆婆晾晒的衣服上留下足迹,会在孩子们堆起的雪人上留下足迹,但月亮没有。月亮的足迹都印在人的心里了,那个思念故乡的诗人,那个想念夫君的女人,那个渴望远方的男人……人的心不在月光里行走,月亮就不在人的心里留下痕迹。

天空,大地,两个太有诗意的名字,像拍电影的胶片,一个是正片,一个是副片。太阳出来的时候,天空像思念着的心,空荡荡的,几缕云丝是那扯不断的愁思,有人说,天是空的啊!大地则万紫千红,鸡鸣犬吠,车水马龙,有人说,地是实的呢。月亮出来的时候,天上的大星一眨一眨的,小星都睡着了,像期待的母亲和尚不懂事的孩子,流星就是划过母亲脸颊的泪滴;大地则白茫茫的一片,花也没有颜色,树也没有颜色,山峰、房屋、行人都只剩下抽象的轮廓,是思念的人无法聚焦的记忆。

月亮无痕吧?谁曾在月亮落去以后丈量出月脚的尺码?那是一双量天量地的脚,它的一对脚印就是天和地,所以才无孔不入,所以才天涯海角,甚至人的梦里,甚至没有月色的夜晚……太阳是可以躲避的,但是月亮不行,它总能在某个节日,某个平淡无奇的夜晚,走进你的窗口,让你在窗口站很久很久。夜晚,夜晚真好,可以把思绪融解在无边的月色里,流淌到任意一个你想去的地方,没有声音,也没有色彩,单一而纯净。

月亮是有痕的。谁能说那融解了思绪的月色不会洇染了另一双望月的`眼睛?那思绪是什么颜色,就在你的窗口、就在你的梦里染下什么样的丝丝缕缕。竹子在这样的月色下,踏出一地小鸟的爪痕;郁金香在这样的月色下,举起高脚的酒杯;柳丝漫舞是柔顺的发辫,梧桐伸出宽大的手掌……农家在月色里飘浮着稻麦的香甜,渔家在月色里添入海的咸涩,书家画家挥洒着墨的清香……月不仅有色,而且有味,不过是不同的人品味出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罢了。

老汉撮一撮月色揉进烟袋,咂出了年轻时的浪漫;孩子掬一捧月色放在掌心,搓揉着渴望已久的机枪或者布娃娃;姑娘采一缕月色缠在发梢,打一个漂亮的蝴蝶结;小伙子扯一绺月色衔在唇边,吹出一支爱的小夜曲……于是有了月光如霜的客栈,有了酒醒后月牙如钩的微风吹拂岸边的杨柳,有了月色迷蒙的凤尾竹,有了月香氤氲的荷塘……有了发生在天南海北的故事,有了咀嚼不尽的陈年旧事,有了色彩斑斓的梦。

上一篇:2016年全国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宣传重点下一篇:读书笔记——《活着》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