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干教师研修心得体会

2024-04-19

骨干教师研修心得体会(精选9篇)

篇1:骨干教师研修心得体会

20xx年9月28日至30日,我有幸能与z小学全体数学老师一同列席参加z市第二届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研修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古人寥寥数语就将学习的重要性高度地概括出来了。这次观摩了来自z市三区九县8位骨干教师的小学数学优质课,聆听了专家的点评,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精品化、艺术化。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我也只能跟大家交流我个人听课的一点体会和看法。

作为一名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很多时候我会感觉有些雾里看花,无所适从,而此参加z市第二届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研修班,聆听优秀骨干教师的精品课堂,犹如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豁然开朗。

一、有缘相遇,淡淡相知。

缘聚缘散缘如水,相遇相知情比金。参加本次研修会议的教师,涉及z市三区九县,我们来自不同的县区,我们来自不同的学校,但是我们怀揣着同一个信念: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为z小学数学教育奉献终生。相逢便是有缘,这几天,在z市第二届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研究会议这个平台上,不管是骨干教师、还是新任教师,我们在一起交流、探索、合作,共同进步。可能我们对彼此还不甚了解,可能我们还叫不出彼此的名字,但是,相知相随的情意早已共驻你我心间,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将成为我们毕生坚守的信念。

二、名师精品课,点点体会多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无论何种类型的课,只有深入学生心灵,激活学生的内在需求,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在这次培训中,给我们示范讲课的老师都是市级乃至省级小学数学教育界的专家,水平都很高。他们广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高尚的师德修养使我们无比敬仰,而他们讲课时高昂的激情、生动的语言、鲜活的实例和精彩朴实的演讲又使我们如沐春风、受益匪浅。

在短短的三天的会议学习中,我有了全新的体验,感到自己的灵魂得到了洗礼,视野开阔了,综合素质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了,确实受益匪浅。 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老师们善于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启迪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同步发展。

三、研讨工作,重在平时。

从聆听8位老师相关的课题试讲,欣赏骨干教师的课题设计意图整理就可以看出,课题工作更多的工作做在平时,数学教学的成功源于平时的积累。任何一项工作,当我们可以向别人展示的时候,只是一个质的体现,而更多的量的工作都做在平时。

行动人人都有,工作大家都做,可为什么有的人会做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全面,而有的人却还是在原地踏步走,我想,那就缘于思考与总结。将相同的工作付上不同的思考,它就会显出不同的品质。一次次,聚沙成塔,积少成多,成果便一点点显现。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也要向骨干教师学习,备课时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多想想怎样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要善于思考、勤于反思。

几天的会议转瞬即逝,我的收获很多。作为z小学的一名数学老师,我拥有这一批志同道合的同事,在这条漫长而又艰辛的教育之路上,我并不孤单。学习归校之后,我会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身于教学实践活动之中,致力于小学数学的研究与探索之中,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精彩 !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发扬终身学习的精神,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虚心向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学海无涯,教坛无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篇2:骨干教师研修心得体会

每年短短的七天集中培训,让我们离开熟悉的工作岗位,真正静下心来学习、倾听、感悟、反思、提高;让我们打破已有的思维模式,去拓宽视野、沟通交流,让人受益匪浅。

一、每年一个专题,全方面提高教学水平。

为期三年的学习,让我对小学数学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系统、深入的认识,让我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上更加的科学、合理、适应学生的需要。让我能对每个教学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学习了更多的实用经验,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

二、倾听名师专家讲座,提高理论研究水平。

每一次的名师专家讲座,我听的都很认真,记录的很详细。因为我知道这些不仅仅是理论,更是老师们智慧的结晶,是更高层次的思考。老师们不仅和我们交流了理论成果、实用技术、教学经验,还不断的鼓励我们、指引我们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这些帮助和鼓励是我成长的动力,让我能坚持学习,努力用先进的理论去指导实际工作,站在更高的台阶上进行反思。

三、走进名校,开阔视野,正视差距,催人奋进。

每次学习,都让我们能走进名校名师讲堂,去亲身感受那里浓郁的学习氛围和教师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去体会教师的教学艺术和学生的机智聪慧。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常常感叹那里的学生太厉害了,其实我知道孩子的厉害离不开教师的培养。那里的老师很注重细节,一个动作,一个语句,一个问题,一种习惯都经过仔细的思考,每节课都倾注了教师大量的心血,因此才有了学生如今的精彩表现。这些体会和感悟,让我看到了差距,找到了改进的措施,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四、沟通交流,共同提高。

我们的培训班,聚集了来自四川各地的同仁精英,大家在课堂上积极沟通交流平时教学的经验,课下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共同提高。

五、积极实践,不断进步。

每次集中培训一结束,我都觉得心潮澎湃,有好多学习心得想和学校的老师交流,有好多好的教学方法想去实践,有好多想法要付诸于行动。在学校的教学教研中,我常常把好的经验介绍给同组教师,常常把实践中的成败和他们进行交流,还积极带他们去参加各级教研活动,鼓励人人都上教研课,向“老教师”学经验,向“新教师”学理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入手,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从多角度下功夫,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努力,我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六、反思不足,努力提高。

篇3:《资本论》骨干教师研修班开班

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的《资本论》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近日在北京开班。教育部党组成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顾海良为学员讲授了第一课:《资本论》导读。

据介绍, 举办此班旨在贯彻中央领导同志关于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重要指示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 提高《资本论》任课教师的业务水平与教育能力, 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教学工作。研修班采取集中授课与互动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并将举办相关教学研讨会、学术研讨会。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姜乃强)

篇4:驱动策略:助推骨干教师高效研修

一、现状分析与问题聚焦

过去的骨干教师培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感觉培训效果仍不甚理想,在对骨干教师培训的管理与评价、内容与形式、选拔与激励等方面没有建立长效机制,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引领、指导作用没有得到发挥。特别是培训的投入和产出反差很大,通过调查分析和总结反思,其原因如下:

(一)现状分析

1.从培训对象来看,主要有安于现状,不求进取型;工作倦怠,没有追求型;利益取舍,保持现状型;视野偏狭,封闭保守型;环境自闭,盲目排他型。

2.从师培机构来看,主要有培训理念滞后,动力不够;培训内容陈旧,目标不明;培训形式灵活性不够,参与度不高;培训评价机制刻板,促进不够;培训管理机械,督导激励不强;培训策略单向,内部动机不足。

(二)问题聚焦

骨干教师内驱力不足,难以激活发展内需;课程设置缺乏前瞻性和针对性,难以更新和重构骨干教师的知识结构;培训模式不够活,难以助推骨干教师主动发展、持续发展;管理机械、评价刻板,难以形成外驱力;动因诱发不够,难以实现内外驱动的相互转化。

二、改革思路与创新举措

(一)理念创新:从“培训”转化为“研修”

在“学习—实践—探索—研究”的研修活动中,参研教师不再是“受训者”,而是研修活动的“主体性参与者”;在组织形式上,“通过培训模式变革,给参加培训的教师在理念、策略等方面提供示范和引领。”培训的教学方式从“讲授为主”,转化为“参与式活动”为主;学习方式从“听讲”为主,转化为“自主、合作、探究、反思、交流”的活动为主。通过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讨论式等多种培训方式,充分体现培训的开放性、民主性和参与性。通过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建立培养模式和驱动策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充分调动骨干教师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策略创新:实施内外双驱动

实现骨干教师研修的高效性,必须通过外部驱动力来激发骨干教师内部动机,必须发挥骨干教师内部动力。一是挖掘内部需求,提高研修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建立内部驱动策略;二是通过设置研修课程、组合灵活的研修形式、研制研修的管理与评价体系来建立外部驱动策略;三是实现内外驱动相互转化、相互支撑的双驱动策略。

(三)模式创新:构建“六式一中心”新模式

一是以激发研修动力为中心,通过道德驱动、职业情感驱动、成就驱动、目标驱动、自我效能感驱动、兴趣驱动六个策略方式来实现内部驱动;二是以活动为中心,通过专业引领式、任务驱动式、互助探究式、跟踪指导式、校本研修式、网络研修式这六种形式来构建骨干教师研修的新模式与新策略,形成具有操作价值的较为完善的技术成果。

(四)方法创新: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研修方式

在研修中,主要组合运用“任务式、参与式、交流式、合作式、反思式、情景式、案例式、探究式、研讨式、沙龙式”等方式方法,做到灵活多样,实现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交流,资源共享,实践反思,探索创新,成为学术型、研究型教师。

三、驱动策略与研修方法

(一)构建“六式一中心”研修的模式驱动策略

1.“六策略一中心”模式驱动

以激发动力为中心,以师德为核心,以教师职业规划为导向,激发骨干教师专业发展愿景,增强骨干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形成骨干教师高效研修的“六个”内驱动策略:道德驱动、职业情感驱动、成就动机驱动、目标导向驱动、自我效能感驱动、兴趣激化驱动。

2.“六形式一中心”驱动模式

以研修活动为中心,以骨干教师为主体,运用专业引领、互助探究、校本研修、任务驱动、跟踪指导、网络研修“六种”研修形式和灵活多样方法,体现骨干教师的主体地位,提高骨干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高效的研修模式,形成模式驱动:专业引领式、互助探究式、校本研修式、任务驱动式、跟踪指导式、网络研修式。

(二)建立以发展为目标的课程驱动策略

一方面,选择骨干教师专业发展必备的知识与能力作为研修内容;另一方面,根据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来选择内容,使研修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骨干教师确立核心价值观、提高教学技艺水平,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课堂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完善学科知识结构,提升实践反思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实现以发展为目标的课程驱动。其中,主要有核心价值观课程、前沿教育理论课程、特色教育和特色教师铸造课程、教育文化重构课程、高效课堂模式改革课程、新课程研究与资源开发课程。

(三)研制“3+2”督导评价驱动策略

1.“三管理”驱动策略:制度管理、机构管理、自主管理

建立和完善骨干教师研修制度、加强骨干教师研修管理、实现自主管理。

2.“二评价”驱动策略:发展性评价、自我评价

研制发展性评价,形成骨干教师高效研修的激励性驱动策略。发展性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搜集评价信息和进行分析,对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双方的活动进行价值判断,实现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共同商定发展目标的过程。强调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主体互动化。

(四)建立骨干教师研修内外转化驱动策略

参与研修的骨干教师在外部的驱动下,逐渐形成自觉意识,转化为内部动机。

从研修课程的设置来看,选择的内容主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普遍感兴趣的问题,实现道德驱动、动机驱动、目标驱动、兴趣驱动;从研修的形式来看,主要运用专业引领、互助探究、校本研修、任务驱动、跟踪指导、网络研修等形式和参与、互动、交流、研讨等多种方式,做到灵活多样,使研修具有参与性强的特点,提高骨干教师研修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动机驱动、目标驱动、自我效能感驱动、兴趣驱动;从管理评价来看,健全研修制度、注重管理落实、进行促进骨干教师不断发展评价,实现道德驱动、情感驱动、动机驱动、目标驱动、自我效能感驱动。

道德、情感、动机、目标、自我效能感、兴趣等内部驱动力需要外部课程目标、研修模式、管理和评价等外驱动力来实现,达到内外驱动转化,形成高效研修驱动策略的操作模式。

参考文献:

[1]陈旭远.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2.

[2]莫雷.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01.

[3]黄正平.凝练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的思考.人民教育,2012(7).

篇5:骨干教师研修心得体会

XX年11月8日,XX进修学校邀请XX小学聂XX校长和XX市XX区的潘XX校长为全市骨干教师带来一场深刻却又不乏幽默的精彩讲座。

聂XX校长以《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的艺术》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如何做一名学生喜欢的好老师。聂校长从走进课堂的艺术、提问的艺术、讲课的艺术、板书的艺术和结尾的艺术阐述了一个好老师应具备的素质。他指出,在新课程背景下老师要有自身的人格魅力,这种魅力于渊博的学识,与时俱进的思想和教学智慧。在生活中,要多贴近学生,了解他们喜欢什么,关注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学生喜欢,能够走进学生内心的好老师、好朋友。讲座中,聂细刚校长还列举了“根叔”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典案例与在座的教师分享,幽默的语言和生动的叙述引来在场教师阵阵掌声不断、笑声不停。

潘XX校长的《今天我们怎样做老师》的专题讲座。潘世祥主任说当前教育正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教育工作者可以亲身感受到: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活跃,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有分歧;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繁荣,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芜杂。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我们教师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我们对教育朴素的情怀,保持我们的定力,保持我们的反思批判精神。潘校长从中国教育走向何处,今天我们怎样做老师,未来的世界已向教育提出新任务等三个大的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潘校长引用“高中生起义湖北”等反面事例,说明陈旧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已经不再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潘主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意收集整理材料,不断学习,开阔视野。

篇6:骨干教师研修心得体会

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骨干教师研修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骨干教师研修心得体会1

对教师来说,研究是学习、反思、成长、发展的同义词,与专业人员的研究具有质的区别。它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诊断性研究及实践者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通过学习,从“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的对话交流,是努力摆脱“已成的我”,为不断获得新生的过程。努力研究自己,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更新自己。

为了加强自己的自己的业务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从各个方面不断提高完善自己。在学习中我有以下心得体会:

1、在业务方面:

要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新规律。钻研教材,写好每一个教案,上好每一堂课,多听同组同事的课,多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另外,为业余时间多学习信息技术,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

2、在课改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适合学生愉悦学习的好的教学模式,向同组的老师学习她们的先进教学方法。尤其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学习其他老师的先进经验,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提高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课堂上会静下心来思考的能力。有些同学的特点是比较浮躁,在问题面前不知从哪儿下手回答,甚至没有读清问题的要求,就开始回答。这学期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在这方面有所提高。

4、善于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严以律己,从小事做起,当学生的表率。从小事中总结大道理,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

5、积极参加上级领导组织的各项教育教学学习活动,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积极订阅对教育教学有帮助的.刊物,学习其中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6、在课改中,多和同组的老师一起备课,一起商量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尤其在阅读教学中,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在课堂中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怎样培养学生探究性的阅读能力,最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7、勤于动笔,善于积累总结教育教学中和班级管理中的一些典型的事情。从这些事情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对于好的做法积累经验,对于不好的做法及时反思及时改正。以此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8、善于将自己积累总结的一些做法写成论文,多向刊物杂志上投稿,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在教育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要用自己的言语去打动学生,把自己对人或事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以此使师生间产生心灵的共鸣。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善良和真诚爱心,才乐于听从老师的教诲。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地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给学生,与学生通过交流达到心与心的沟通。教师的语言要有魅力,要富有人情味、趣味,同时又要富有理性。这样的语言才能让学生愿意接受,达到教育的目的。暖人话语,滋润心田。温暖的的话语,可以使学生深深感到教师真诚的关爱,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教师对学生还要有一种充满责任感和理智感的爱,这种爱就是严格要求,严而有度,更要严而有理。

研修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除了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之外,我们还需要结合个人情况及教学环境和特色来很好的贯彻和应用它们。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除了需要不断客观的看待“过去的我”,我们更需要一份持久的热情,一份对教育、对学生、对社会的神圣信仰与追求

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然而我收获的却是那一份份充实,那沉甸甸的情感。让我把一生矢志教育的心愿化为热爱学生的一团火,将自己最珍贵的爱奉献给孩子们,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

骨干教师研修心得体会2

在初中学生品德初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走进学生的生活空间,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鲜活的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从而实现学生品德的自主建构显得尤为重要。我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积极尝试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谈一谈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教学实践的的几点体会。

一、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引发学生的道德体验。

如在教学“关爱自然,从我做起”一课时,为了增强学生对尊重生命,保护生物多样性意义的认识,我选用从网络上下载的情景剧《野味餐馆》让学生观看,并组织学生讨论:餐馆出售野味是否合法?从生态保护的角度来说,我们该不该吃野生动物?如果你发现有人在捕杀或贩卖国家保护动物又该怎么做?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我教育状态,从而达到了自我感知、自我认识的内化效果。

二、创设生活化空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加宽松的氛围。

以往课堂教学中学生大多是不许乱说乱动的,学生的交往空间、想象空间受到了限制。如果能够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空间,撤去“高高的讲台”和“插秧式的座位安排”,教师也“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交流,营造出宽松、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会收到奇佳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学“网络是把双刃剑”内容时,进行了一次“实话实说”访谈节目,老师充当主持人,每小组选一名学生当嘉宾,其余学生共同参与。课堂中,嘉宾和观众畅谈了网络对人们生活各方面带来的影响、变化等,畅谈了中学生应该如何面对网络世界、如何避免沉迷于网络游戏等具体方式和注意的问题。学生在说我思,谈我想,诉我忧,议我惑之中形成了正确的应对网络世界的价值取向。

三、创设时事教育情境,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学中我运用时事演讲、新闻发布会、模拟记者会、时事专题讲座、时事点评等形式灵活地教学,激活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实现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在讲“独具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时,我采用了当时最新、最热的时事政治材料——青藏铁路开通,当我一提到青藏铁路时,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最后自然引入到青藏铁路通车不仅加强了少数民族与其他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将推动西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还将有利于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贸交流。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也深刻理解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意义。

四、创设社会实践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社会实践是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去运用知识,发现新知识的学习活动。它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分析“我国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时,要求学生调查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哪些污染源,并让他们提出治理污染的合理化建议。当同学们带着自己的调查结果到课堂上交流时,课堂成了学生表演的舞台,气氛异常热烈。同学们一致认为:增强人们的环保理念,加大执法的力度,才能使我们的天更蓝、水更绿,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思想品德教师,我们应善于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挖掘富有思想性和知识性的生活素材,把生活引进课堂,让思想品德课堂奏响生活的乐章,让思想品德课堂散发着生活的气息,使思想品德教学熠熠生辉。

骨干教师研修心得体会3

篇7:省级骨干教师研修心得

临高中学 生物组

2014年的7月份,我们迎来了期待已久的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本次培训有幸聆听了几位专家精彩的讲座,以及省教育培训中心公布了中学省级学科带头人、省级骨干教师2013考核的情况。以下是我的研修心得体会:

7月2日下午有幸聆听了来自天津师范大学的李凤来教授的一堂具有震撼力的讲座《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讲座开始是以视频《未来教室》导入的,视频中的教室完全超乎了我的想象,颠覆了我们传统的教室模式,感觉置身于科幻世界中,惊叹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完美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教学也相应的跟上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最终实现教育信息化。

此次的收获颇多,李凤来教授给我们介绍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比如:给大家推荐了微信公众平台—教育技术教学,在里面可以教你如何使用手机传屏到电脑、如何快速制作PPT课件等等;其次给大家讲述了“云服务”,这不是一般的“云”,它可以改变现在“机箱+显示器”的模式,实现文件和信息不会受限于同一台电脑,把它们存到这朵“云”中,这样随时随地在任何电脑中都可以提取出来。并且给我们推荐了几朵有用的“云”,如:快盘、百度云和微云等等;最后还给我们推荐了好多有用的网站:QQ群视频、网易云课堂、多贝网、淘宝同学、梯子网和维客平台等等。

同时,这也引起我深刻的反思。先进的信息技术进入教学课堂是必然的趋势,虽然我们学校近几年也在完善各个教室的硬件措施,基本实现每个教室多媒体化。但是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熟悉利用这些设施,所以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变得尤为重要。再加上技术的不断更新,所以教师也应与时俱进,要不断地完善自我,继续学习,能更加有效地利用到课堂上,使得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7月3日上午穆肃博士的讲座《新兴技术的教育变革及教师专业发展》中,给我们呈现了好多新兴技术及学习工具,比如云技术的应用、Big Data、3D打印机技术等等;还有一些新兴的应用平台和软件,比如一对一和BYOD、Citelighter软件等等;并介绍了一些开放性教学资源及教学过程,比如网易公开课、书香中国、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等等;而且也给大家介绍了翻转课堂。讲座内容非常的丰富,感觉置身于科学技术的前沿,享受着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教育的春天。

当代教师不再是以前面对着黑板,手拿着粉笔的模样,随着多媒体教学的介入,教学的形式趋于现代化了,然而信息技术是在不断地进步,促使教师也不得不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信息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掌握、驾驭、适应且合理地应用这些技术,成为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生存能力,成为每个社会成员能否进入信息时代的 “通行证”,也成为了教师是否能有效开展教学教育工作的基本条件。由此可见,在教育信息化实施过程中,教师是排头兵,是发动机,是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结合的先锋。

所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育部对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提出了“有效利用网络研修社区,推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强化情境体验环节,确保实践成效,使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应用、边提升”的要求,希望教师们在工作中学习,在应用中培养和提升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并不断将学习到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实践中,从而带来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的变革。

新兴技术的教育变革是必然趋势,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与时俱进,通过各种培训,不断地进取,进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7月3日下午,来自海南华侨中学语文组的汤成慧老师讲述了她的教师成长历程。这是第二次听小汤老师的报告了,每一次都是那么的让人感动,感动于她对教育事业的那份执着与付出。是的,教育本是一场修行。从小汤老师的回忆录里头,可以感知到桃花源的梦是那么的美丽,从差劲的普通话到演讲比赛的字正腔圆,再到坚持每天的日记记录,坚信有翅膀,还要有天空。就这样,小汤老师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空。

很是欣赏小汤老师作为教育者的态度与特色。她说要做教育的痴心人,爱是教育生活的第一主题,“热情”应成为教师的第一品格。同时,教师应当拥有对教育思考和记录的习惯与能力,保持日记的习惯,做勤快的教育者,这样教师会因为思考而生动,因为记录而感动,例如好研博客就是我们最好的精神家园。小汤老师保持着教师独立的人格与品位,师者脱俗,教育方能脱俗。她认为新时代的教师是学生前行的关注者、陪伴者、助推者,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品位的建构者。还有教师的基本专业素养集合着对教师知识能力、工作态度、智慧情商、性情风度等多重性的考量,因此教育是为了学生的终生服务的,不能鼠目寸光,不能蝇营狗苟,不能急功近利。小汤老师关于她的现在与未来引用了这样唯美的诗句:“一只船孤独地航行在海上/它既不寻求幸福,也不逃避幸福/它只是向前航行/底下是沉静碧蓝的大海/而头顶是金色的太阳。”由此可见,小汤老师着实是一位孜孜不倦令人佩服的教育者!

听完小汤老师的报告,我感到惭愧极了,回想着自己的教师生涯真的是不值一提呀。以后一定要以小汤老师为榜样,借鉴她的有效经验来完善自我。也给我的学生呈现出这样的世界:“我一直都想给他们温暖诗意的课堂。行云流水的才情,浓墨重彩的气势,云淡风轻的境界,沧海桑田的回味。”在此,非常感谢小汤老师给我们带来久违的深切的感动!

总而言之,面对各种新兴技术的出现,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认清自己,要以汤成慧老师为榜样,努力研究钻研,提高教师专业发展,努力认真适应教学中的各种变革,成为一名有思想的、顺应时代潮流的、合格的人民教师!

篇8:骨干教师研修心得体会

一、课程设计应是专业化和个性发展的融合

研修培训面对着个性鲜明的教师, 所以, 语文研修培训课程设计, 应对学员进行需求分析。如果缺乏对教师语文专业作针对性分析, 语文研修课程设计就缺乏实用性和全面性。就如有的语文研修课程设计, 以专家讲座为主要板块, 把宏观教学理论和教学研究作为研修课程核心, 不顾“语文”的特性, 内容空洞而枯燥;有的虽以语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案例分析和反思培训开展研修, 但如“蜻蜓点水”, 研修形式呆板, 不顾学员的个性, 理论和实践成了“两张皮”, 学员在研修培训时叫苦连天。

此处的“专业化”, 指“语文”的“专业化”, 其实质是紧扣语文学科特点, 全面提升语文教师读、写、听、说、用的能力, 以及调查研究、收集和筛选信息能力。作为母语教学, 语文专业化应是研修课程设计的主线。

语文研修培训课程设计, 应准确定位语文专业内涵, 体现对语文专业化内涵的理解, 把一线名师和一线教师对接, 如设置课程模块有:“语文教育史漫谈”“名师心路历程”“教材研究探寻”“语文小专题研究路径”等等, 充分利用语文专业研究最新前沿信息, 用身边语文名师较高的哲学境界、广阔的视野, 促进教师思考和感悟。笔者在具体的培训中, 通过语文名师进课堂, 在具体课例中感受名师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 如设计课程“语文教学个性化研究”“写作教学本位回归”“古诗教学本真”等具有语文专业化实质的研修课程, 由于准确把握语文课程专业化内涵, 收到较好的培训效果。

由于参加语文骨干教师培训者教龄一般在8年以上, 但他们同时承担了繁琐工作, 研修学习的质和量得不到保障, 合格教师要进一步成为骨干教师, 还需要系统吸纳学科前沿知识。为此, 还应增加“儿童文学发展与语文教育”“漫画、绘本与网络时代”“语文教育发展史”“西方母语教材解读”等专题, 增强语文课程时代性内涵, 加强教师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意识。

也有的语文研修课程的设计, 虽然也以语文教学设计为主干, 3年一轮的培训以语文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等教学设计的讲座和课例分析为核心, 看似满足学员在教学实践中的需求, 在部分学员评价中获得好评, 但没有满足语文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特殊需求。语文研修课程设计还要充分研究教师个性化教学行动, 以教师课例为载体, 在教学行动研究中进行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语文课程设计, 切实落实教学行为跟进和全过程反思, 融合教师语文的个性发展。

作为全程培训设计, 应站在一定的高度, 对教师个性发展进行全面分析, 对于他们暂时还没有意识到的、深层次需要的内容只能采取多角度培训方式, 甚至布置量化要求, 使学员在学习中逐渐意识, 变被动为主动。如一些骨干教师, 可在设计“同课异构”“与名师同行”等研修主题中, 充当主角和专题发言人, 给他们提供提前研修的机会, 并给他们提出更高的语文教学研究的要求, 完成比一般学员难度大的语文教学设计及更有理论深度的语文教学反思小论文。而对专业意识较被动、教学积淀较薄弱的教师, 可在设计“教材研读”“语文的观课和评课”等研修主题中, 多给他们提供发言、讨论的机会, 留下足够的时间, 为他们解答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困惑, 要求他们完成小学语文教学法有关的知识梳理的小论文。

设计语文研修课程模式, 应立足于调动教师自我反省意识、研究的态度和及时的经验总结, 如在语文研修设计时, 把“集中研修”和“在岗研修”相结合, 如“学员献课及研讨”“与名师同课异构”等, 专家和名师一线引领, 和名师、专家合作备课、听课、评课、全程跟进。让教师建立理性思考, 用语文教育理论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在生动、鲜活的案例背景下的情景学习, 正切合建构主义学习观, 让教师参与到真实情景中学习, 形成有效培训。当真正形成了独立的研究意识和反省思维时, 教师才能成为骨干教师。跨学科语文课程研修课程设计, 将使教师体会到生命质量与教师职业发展是多赢的, 并力图丰富教师职业和生活情感, 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语文教师丰富的知识, 深厚的文化底蕴, 活跃的思维, 将有益于面对鲜活的学生和来自各阶层的家长, 在解读教材、分析问题方面就可以高瞻远瞩、收放自如, 面对日益综合化的课程时”, [1]就“有源头活水来”。

二、课程设计应为教师实现身心和谐发展服务

语文骨干教师研修培训, 对教师专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而实现教师身心和谐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灵魂。但是, 现在的一些课程设计未曾顾及教师的身心和谐发展, 只是从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层面考虑, 在一定程度上对学员需求不够了解, 缺乏对教师身心发展的分析, 没有对学员进行“量身打造”, 忽视了语文教师身心发展的需求。比如, 有的语文研修课程设计, 只是设计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研究, 缺失对教师职业情感、职业内涵和价值观的研修, 没有关注教师作为社会性的人, 作为独立成长的个体, 课程设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语文研修培训课程设计, 应以教师为本位。教师专业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影响着教师个人的生活, 教师的生活本身又影响着教师的职业发展, 两者相辅相成。有研究认为“单一的教师职业发展, 势必人为隔离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性, 使教师陷入双面人格的冲突中”。[2]可见研修培训应为教师身心和谐发展服务, 其内核还应以教师身心和谐发展为终极目标。

如设计“教师课例反思研究”课程模块, 并设置完整而科学的“跟岗研修”制度, 让一线名师引领, 师徒结对。基于基本观点“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培养学员的反思技能和反思技巧, 培养他们自我反思的习惯, 养成教师的研究意识”, [3]如设计课程“语文教师小专题研究”“语文校本专题研究”等, 梳理教学实践中的兴趣点或困惑点, 进行小切口专题研究, 让教师在研究中明确其在职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及职业发展水平, 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始终保持一种开放、动态的发展心态。

语文研修课程设计面力求宽, 内容尽量丰富。如心理学类, “语文教师心理调试与幸福生活”, 艺术类“书画艺术与语文教育”“语文教师口语艺术和社交礼仪”“人际交往和理财技巧”, 适当增加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专题, 拓展教师视野, 满足教师身心发展和谐需求。

反思性实践或反思性教学应成为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的主线, 通过与名师“同课异构”实践和研究, 名师的教学风格渐渐渗透、滋养教师, 而不是简单的复制。这样站在名师肩头, 语文骨干教师的素养会渐渐提高。同时, 设计研修课程应以经验总结和反思研究为核心。如:设计研修模块“教育名著解读与欣赏”“教育电影赏析和反思”等, 学员共同阅读古今中外经典教育名著, 共同观赏电影《地上的星星》《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诗社》等, 通过研讨书中蕴含的语文教育教学的细节, 通过影片中感人至深的画面, 从另一个角度, 打通教师自身语文教学实践的通道, 形成属于自己的有效的语文教学反思, 形成教师个体的教学智慧。如电影《地上的星星》所描述的情景, 一个有阅读障碍的孩子, 有了教师的点拨, 重建信心, 找寻到阅读的兴趣。有试听冲击, 有画面感染, 有同行感同身受的研讨, 并从中反思我们语文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语文研修课程设计将让教师的身心滋养在名著、音乐、美术和多元视角、多元文化中。

三、课程设计应为教师搭建全方位的交流和共享平台

语文研修培训课程设计制度的建设及评价体系形成尚处于理论研究层面, 操作层面缺乏一定的引领和规范, 处于自发、自为实践中, 缺乏课程研究和开发自主性, 整个研修过程没有为教师搭建交流和共享的平台。如何帮助教师提升自身的实践智慧, 把理论转化为实践?应关注语文教师的成长历程, 进行系统研究和成果提炼。

在具体的实践中, 笔者发现由于缺乏专业性操作指南, 语文研修培训课程设计虽呈现“百花齐放”局面, 虽体现出一定的针对性和地方特色, 但研修培训课程设计尚未形成系列专业化操作体系, 没有为教师搭建交流平台。比如, 有的研修课程设计, 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研修呈序列化, 但学员在研修期间的实践和反思如何及时得到反馈和交流, 学员平时的研究和教学实践与研修如何对接, 如何及时整理和资源共享, 尚处于混沌状态。

搭建全方位交流和共享平台, 应是语文研修培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将发挥参与教师的主体性, 教师将获得更多的教育教学知识经验的补充, 在同伴的思想碰撞、交流中, 强化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成就感。

语文研修课程设计应以搭建交流和共享平台为主线, 课程设计的专题如“精彩瞬间”“我读童书”“聊书吧”“书画赏析”“音乐涤荡”“语文教学细节回放”等等, 激发教师进入交流平台, 分享和共创鲜活教学资源。交流和共享的平台, 将见证教师的成长, 记录他们教育行动中的足迹。语文研修培训课程设计还应“关注教师理智行为、健康的体魄、渊博的知识、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儿童的热爱和了解、对学校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对教育事业和现有生活方式的选择”, [4]发挥共享平台的辐射和引领作用。

由于参培教师个体呈现出差异性, 有一些教师, 热爱教学事业、热爱学生, 具备较高职业道德, “特别是在实践中形成了专业知识和科学的方法论知识, 他们初步把握了本学科、本专业发展的动态, 有丰富的教育经验”, [5]同伴互助的课程设计平台, 形成培训学员“精英团队”, 通过长期而有专题的互动交流, 将起到双赢的效果, 也会为教师成为学者型名师做好储备。

研修培训课程设计, 应搭建高效有层次的交流平台, 分层次设计交流和共享的主题, 从初级的“会话沙龙—每周一书”, 到中级的“习作探寻博客”, 再到高级的“语文的知和行 (电子图书) ”等, 用同伴互助、导师引领方式, 让教师熟悉现代教育理论, 拓展专业知识, 了解学科前沿发展动态, 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和技术。这种方式, 比集中的理论讲解, 更易被教师理解和吸收。设计研修专题, 可从初级的群聊话题“语文课外阅读”“面对网络阅读”“我看娱乐文化”等, 到较复杂专题呈现如“名师教学风格启示”“教师下水习作赏析”等。还可汇集、整理、出版参研教师的随笔或文章, 把语文教学方法和研究, 渗透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 使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还应在平台交流和共享中, 设置讨论专题, 加强纵向的理念引领, 如“名师教学风格解读”“教师职业规划”“儿童绘本阅读研究”“语文与网络语言”等等。在交流和共享中, 参培教师以其原有的文化积累和教育教学经验, 去填充、确定研修课程设计中的空白点和定点, 从而丰富和延伸语文研修课程内涵和空间。同时, 与名师同行的教师常态性的教学实践, 将形成语文学科发展共同体。

虽然在课程设计方案中出现了“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等培训方式, 课程设计也千姿百态, 但语文研修课程设计, 针对语文教师, “什么是语文课程设计及实施的参与式?”“语文课程设计及实施的互动式的内涵和呈现方式是什么?”等等, 这些问题亟待研究和探索。再者, 如何从学生层面去评价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效果, 需要持续实践和跟进研究, 寻求切实有效、科学的操作策略。

参考文献

[1]张雪梅, 张进宝, 宋媛.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评估[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4 (8) .

[2]苏尚峰, 张景斌.教师教育中的理解与视域融合[J].教师教育研究, 2011 (3) :23-3.

[3]谢维和.教师培训:补充还是转型[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2 (1) .

[4]邓睿, 王健.提升教师职业成就感——催生教育家的现实途径[J].教师教育研究, 2011 (3) .

篇9:骨干教师研修心得体会

在会议上我们还有幸听到县高级中学张修前老师的讲座“构建有效生物课堂的几种策略”。张老师是我们生物学科的带头人,他有很多文章在生物学权威杂志上都发表过,张老师不仅谈吐优雅,形象平易近人,而且还做了很漂亮的多媒体课件。他做的“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的动画相当优美,气体的进出、血液的流动及颜色的变化看的都非常清楚。根本不用老师多讲学生就一目了然。在讲座中张老师结合当前初中生物教学的现状,把他从教以来积累的经验进行整合,使得整个讲座高潮迭起,引人入胜。

首先是对教育理念的转变

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应试教育转入到素质教育。张老师列举了一个非常恰当的例子,他说:很多人喜欢看时装表演,看模特在T型台上尽情展示,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时装是不能穿出去走在大街上的,但仍然有很多人尤其是女性(笑声)喜欢看,这是为什么呢?他说时装表演其实是在宣传一种服装流行的理念,服装流行的趋势,服装的颜色、质地朝某个方向发展的理念,虽然整体的时装不能穿出去,但看过的人们在购买实用服装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把时装中的某个因素考虑进去。也就是说时装表演传达的是服装消费的理念。所以教师只要在心理把教育的理念转变了,那么在从事教学过程中就能从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

其次是教学媒体的选择

张老师非常实际地说,教学媒体的选择要根据自己所在的地区、学校进行选择,不要看到有的老师在上公开课或示范课时用的课件非常漂亮,就“拿来主义”,非要套用在农村中学,这样就脱离实际,农村的学生只能看、欣赏,根本不能动手操作,违背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原则。教学媒体有多种,不能只盯上多媒体,其实还有如实物、挂图、模型、黑板画等等,每一种媒体都有它自己的优点,不能相互代替。要根据教材、教学环境加以选择。

再者是对教材的处理

他强调教材是一种载体,它承载着的是一种教学理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是“用教材”,而不是“学教材”。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能够进行灵活处理尤为重要。可以将原有的知识结构顺序调换,也可以增加必要的内容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总之是一切要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出发,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适当的调整。

听了张老师的讲座感觉真的是受益匪浅,也非常感谢县教研室给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搭建了这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平台,使我们在假期中充电。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做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使自己具有知识的前瞻性。这样,才能培养出新时期“发现型、发明型、创造型、创新型”的学生。

上一篇:外墙面砖合同下一篇:书乃药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