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女性主义

2024-05-09

傲慢与偏见女性主义(精选6篇)

篇1:傲慢与偏见女性主义

摘要: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被认为是具有女性觉醒意识的代表作,作品描述了18-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女性的日常生活,体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柔弱气质、他者角色和依附地位;再现了当时中产阶级女性的从属生活以及简奥斯汀希望女性发展双性气质,形成双性化人格,建立双重性别角色,获得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女性觉醒意识。关键词:女性主义;女性意识;男权社会;社会地位

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发表于1813年,是作者最早创作且最成熟的作品之一,但很长时期未引起文学界的注目。早期的评论认为她描述的世界太有限,只是对日常生活的简单而真实的描述。直到20世纪,随着女权运动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批评家认为奥斯汀是批判当时社会的反叛女性主义作家,她的主题是揭露妇女在父权社会中所受的种种压迫和歧视。1932年,丽贝卡韦斯特在小说再版前言中赞誉简是“非常有女权主义意识”的作家,她把“强烈的情感和大胆的思想”付于一场妇女社会地位的讨论之中。[1](P221)1973年,I loved Brown声称,奥斯汀与她同时代的女性主义作家雷同,都是对当时以男性为主的家长制社会的挑战。Warren Roberts也称奥斯汀的作品中“文雅”的女性世界,表现了她的女性主义思想。[2](p228)有些男性评论家批评简的作品不忍卒读,因为太女性化了。然而正是这女性化的作品批驳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偏见。18世纪时,以弥尔顿和卢梭为代表的男子主义的偶像仍然宣扬,女子的顺从和软弱是吸引男子的手段。启蒙理性思想促进人们对女性生活的关注,但“他们并不要求在法律上和宪法里改变妇女的地位,他们只想用理性的论据驳倒男子的偏见。”[3](p152-153)继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妇女权利辩白》之后,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全面展示了这一时期中产阶级“家里的天使”[4](p168)的悲哀生活,反映了当时妇女的气质、角色和地位,揭示了当时英国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在18-19世纪父权文化一统天下的时代,可以说是女权意识萌芽的反映也为后来的女权运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女权运动向全世界纵深发展的今天,研究《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生活仍有“饮水思源”般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以女性主义视觉为切入点,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男权社会下女性的柔弱气质,他者角色和依附地位,再现当时中产阶级女性的从属生活以及简奥斯汀希望女性发展双性气质,形成双性化人格,建立双重性别角色,获得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女性觉醒意识。

一、柔顺的天使

女性柔弱、顺从的气质法国女权主义者西蒙娜德波伏娃说“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决定这种介于男性和阉割人之间的所谓具有女性气质的人,是整个文明。”[5](p309)这位女权主义者精辟的论述揭示了人类女性气质角色的实质。实际上,男孩和女孩以同样的方式用自己的双手和双眼认识世界,形成后来不同的命运处境则完全取决于他们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而“文明本身,都是男人一手制造的。”[6](p34)所以男权社会普遍认为女子顺从于男性乃是一种天意,是不可抗拒的命运安排,男女秉性上的这些差异是与生俱来的,女人天生生性温柔,秉性被动,缺乏进取心,没有大志向,更适宜于服从男性的支配。[7](p15)长期以来,在以这种单一的父权为中心建立起来的社会象征体系中,女性追求自我存在价值是根本找不到与之抗衡的理论支撑点,因此即使到18-19世纪时,女性都认同男性身份,以解放了男性作为理想化的女性自我。

《傲慢与偏见》中的简便是柔弱顺从女性的绝佳典型。简是贝内特家的大小姐,她气质性情温柔顺从,体态举止优雅迷人,以仁爱的态度对待整个世界。尤其在处理对彬格莱先生的感情时,她时而暗自憧憬,时而在母亲的刻意安排下欣然赴会,她虽有自己的想法,但却时时顺从于别人的意志。她的性格举止及对感情的态度无不恰到好处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个性定位。此外,出身贵族阶层的达西小姐也是温顺“天使”的代表,“她举止谦和温雅”,“见到新朋友也手足无措”,“极其羞怯”。对伊丽莎白的态度是“她哥哥的夸奖已经足够让她喜欢,…他用那种口吻称赞伊丽莎白,让乔治安娜(达西小姐)也认为她亲切可爱”。[8](p243)由此可见,虽然达西小姐出身贵族,有着三万英镑的遗产,但她温和谦卑,处处顺从哥哥的意志,她喜欢伊丽莎白是因为哥哥喜欢而不是她自己认为她确实讨人喜欢。简贝内特小姐的温柔、仁爱与恪守妇道,达西小姐谦和温顺以及彬格莱小姐的多才多艺、优雅举止和迷人的体态,都堪称当时妇女美德的范式。如此美丽、纯洁、顺从的女性,肯定是天使而绝非魔鬼。奥斯丁通过描述这些所谓男性心目中的天使,说明由于当时社会鼓励女性扼杀进取心或不外露,从而形成男性好胜,女性顺从的气质特点。但顺从与其说是一种美德,不如说是一种对女性的压制。所以作者塑造了具有双性化气质的伊丽莎白,她既娴静美丽又自信智慧,是一个具有人格尊严、精神充实、聪明活泼、大方脱俗、智慧理性的现代女性,在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和优点。伊丽莎白果断地拒绝柯林斯的求婚和达西的第一次求婚,明确表示她决不当对男人讨好、百依百顺的附庸。表达了作者不能容忍那种妇女的美德主要在于顺从的观念,从而使她成为向男权制社会提出挑战的一面旗帜。

二、家里的天使

女性次要的他者角色作为男权制话语中的角色是对气质的补充,由于所谓男性与女性气质有着巨大的差异,顺从无知的女性只能担当料理家务,照管婴儿之类的角色,人类成就、兴趣和抱负则是积极进取,智慧的男性之责。[9](p35)角色定位在家庭生活中的女性被冠以“天使”的美称,不过这类天使是无法翱翔于外部世界之中,在家里却是男性世界不可或缺的。正如西蒙娜德波伏娃所说:“任何男人都不愿做女人,但所有男人都需要女人的存在,感谢上帝创造了女人,大自然是仁慈的,因为他把女人赐予了男人。在这类措辞中,男人一再以天真的傲慢的态度宣称,他在这个世界上的出现是必然事实,是一种权利,而女人出现则是个完全偶然的但非常令人愉快的事情。虽然女人是他者,但她同时也是对存在的一种充实。”[10](p166)

男权社会中,女性作为他者,只是主体心目中的客体,只被看成是一种存在而已。这一观点在《傲慢与偏见》的开篇句中得到真实的反映,“有钱的单身汉必定要娶一位太太,这是举世公认的真理。”[11](p3)也就是说,男人不管有多么成功,多么有钱,还是需要女人的存在,尽管她们永远扮演的是次要的他者角色,是“家里的天使”。既然是“家里的天使”,女性就该学好家政,善持家务,营造一种健康、幸福的家庭氛围。所以中产阶级女性常常被灌输这样的思想,“家是妇女的归宿,家庭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场所,家庭是妇女为社会福祉的唯一渠道。”[12](p16)妇女不是具有自我独立的身份,只能以女儿和妻子的身份确立自己的社会角色。结婚之前,父亲是他的监护人,她需要做的是学好持家本领,为了更好地扮演家庭角色,她们所掌握的一些实用技能,所要做的工作就是缝纫和针线活,同时掌握一些粉饰门面的才艺,比如唱歌、跳舞、弹琴、绘画等,目的是为了增加自己的魅力,以取悦男性,从而找到有钱的单身汉。《傲慢与偏见》中描写了英国中产阶级淑女绅士们会客、喝茶、跳舞、聊天等谈笑风生的社交场景,展现了年轻女性如何按照男人的价值标准来塑造自己,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彬格莱小姐就是典型的例子,她认为“一个女人必须精通音乐、唱歌、舞蹈及现代语言,…她的仪表步态、嗓音语调、谈吐表情,都必须具备一种特质。”[13](p37)无疑彬格莱小姐是在描述自己,以为自己正是男性所要求的那种多才多艺的女性。但达西却认为精通才艺的女子更应该“有真才实学,应该多读书长见识。”可见当时社会忽视了对女性的知识教育。原因是男性社会普遍认为妇女接受教育应该与男人有关,应该取悦男性,对他们有用,在男人年轻时教育他们,在他们成年后照顾他们,安慰他们,使他们的生活甜蜜幸福。[14](p96)所以说年轻女子婚前所受的教育只是为充当好“贤内助”的角色而做的准备。当她们一旦嫁人,丈夫则是她的保护人,家庭成为她们实现自我的唯一领域。《傲慢与偏见》中的贝内特太太和婚后的卢卡斯小姐的生活是最好的明证。总之,19世纪初,西方中产阶级的女性实现自我价值的领域是家庭,未婚前,作为女儿的角色,只为嫁个有钱的人家做最好的准备。结婚后,作为妻子的角色,一心一意照顾家人的饮食起居,为自己儿女们的未来处心积虑。所以说她们是名副其实的“家里的天使”。

作者精心塑造的伊丽莎白形象却与众不同,她具有双性气质,形成双性化人格,企图建立双重性别角色。她不愿把时间花在才艺的练习上,更不愿以此来取悦男人,她认为妇女也应该多读书、长见识。说明奥斯汀站在人的角度而不是性别的角度,明确指出妇女天生和男人一样智力发达、有理性,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因而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从而批驳了女性愚蠢笨拙,智力低下,只能担任次要的他者角色的传统偏见。

三、悲哀的天使

女性从属的边缘地位作为西方文化的指路明灯,构建世俗社会的精神指南,《圣经》说,夏娃不是用土而是用亚当的肋骨造成的,所以自然而然地降至于从属的位置,为“男尊女卑”的男权制社会提供了神圣的依据。这种宗教偏见和文化习俗不仅限制了西方女性的社会行为,而且不断地塑造着女性的思维模式。19世纪初的英国中产阶级女性的主要活动领域是家庭,家庭作为男权制大社会的代理人,不仅鼓励其成员适宜和顺应社会,而且还通过家长对其公民实行统治。家庭的主要贡献是年轻一代熟悉和接受男权制体系中有关角色、气质和地位的固有态度,主要是通过他们父母的榜样和告诫。大多数妇女被禁锢,只能在家里操持家务,养儿育女,没有什么经济独立性,妇女只被当作丈夫的帮手、助手看待,她们的社会地位也就只能依附于或从属于男性。因为“任何一个社会群体的社会地位的高低都与他们的政治、法律和经济地位等因素相关”。[15](p47)根据英国普法中一条名为已婚妇女条规,女性一旦结婚嫁人,便自然而然成为其丈夫的附属物,既不能对自己的财产和收入随意支配,又不拥有子女的监护权。《傲慢与偏见》中的贝内特太太的境遇充分说明了女性在经济上的无权地位,她美丽动人,带着她四千磅的遗产嫁给贝内特先生之后,她的财产便由丈夫来支配。更可悲的是“因为没有儿子,这宗产业得由一个远房亲戚来继承。”[16](p27)也就是说当丈夫去世后,除了五个女儿每人一千磅的遗产外,她将可能会被赶出朗伯恩。难怪贝内特太太倾尽全部精力为五个女儿物色有钱的人家。当得知新邻居彬格莱先生是个有钱的单身汉时,她便急不可耐地催促班纳特先生去拜访他,结识他。因为她知道没有大量遗产的美貌女子在婚姻市场上缺少竞争力,她要抓住可能时机,为女儿们找到满意的归宿。卢卡斯小姐的婚姻也反映了女性的在婚姻中的可悲地位,属于破落贵族家庭的夏洛特卢卡斯长相平平,没有多少可观的嫁妆,也无法攀高求贵,被迫嫁给柯林斯实际确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时代,男女不平等,妇女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家庭生活被认为是最适合妇女的地位。妇女要生存,要获得生活上的保障和“财政保证”,婚姻是捷径也是唯一的途径。这就导致了当时的婚姻不仅仅是作为爱情的归宿,还会是“谋生”的手段,而对于卢卡斯小姐来说,嫁给既不通情达理,又不讨人喜欢,同他相处实在令人厌烦柯林斯先生,这根本就不是爱情的归宿,而只能是谋生的手段。不管是贝内特太太还是卢卡斯小姐,婚后都得依靠丈夫生活,这就使得当时人们在婚姻观上体现出被迫依附男性的客观结果。这种几乎还是封建式的两性关系注定了女性作为客体被作为主体的男性所操控。[17] 在这样的背景下,《傲慢与偏见》中作者喜爱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便体现了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女性主体意识是指女性意识到自己不是从属于男性的客体,而是与男性平等的另一个主体,表现为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能不断批判地认识,进而反省自我,从而能够在男性当权的社会里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伊丽莎白反对把妻子只当成丈夫的装饰品,所以她懒于对女性才艺的掌握;她强调妇女也有选择婚姻的权利,因而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柯林斯的多次求婚和达西的第一次求婚。她强调人人有享受真正平等、快乐生活的权利,所以他反驳凯瑟琳夫人的观点“最晚出生的应该像最早出生的一样有享受青春的权利,怎么能处于那样的动机,就把她们关在家里呢?”[18](152)这一切都表达了作者希望女人不该是男人的附庸,应该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能够控制自己生活的美好愿望。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丁将备受冷落和歧视的女性形象提到文坛的中心地位,展现出男权制下女性的柔弱温顺气质,次要的他者角色和从属的依附地位,说明妇女只是男性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陪衬,是被要求被约束的社会群体,时时处处受着男性群体的限制与管制,从而反映了女性在父权文化下受压抑和受奴役的悲哀生活。通过塑造伊丽莎白这一与众不同的反叛女性,表达了作者希望女性发展双性气质,形成双性化人格,建立双重性别角色,能够控制自己生活的美好愿望。尽管在当时的英国实现这种愿望的条件并不成熟,但她至少为后来妇女解放运动起到了投石问路的作用。所以我们不得不为三百年前就萌芽了女性意识的简奥斯汀的远见卓识而折服。而她的女性意识觉醒的预言现今早已得到了历史的明证。

参考文献:

[1][3]【英】玛吉莱恩著,郭静译.简奥斯汀的世界[M].海南: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3.[2]左金梅,申富英等著.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10.[4]【英】弗吉尼亚伍尔夫.妇女的职业[M].北京:三联书店,1989.[5][10]【法】西蒙娜德波伏娃著,陶铁柱译.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2.[6][7][9][12][14【]美】凯特米利特,宋文伟译.性政治[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3.[8][11][13][16][18]【英】简奥斯汀著,李娜,李霞译《傲慢与偏见》[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15]王恩铭.20世纪美国妇女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篇2:傲慢与偏见女性主义

一、男权主义盛行的时代,女性没有自主权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资本主义制度尚未完善,封建残余思想根深蒂固,男尊女卑的思潮盛行。男性处于主导地位,有着绝对的权力;而女性只能成为男性的附属,服从于男性。

在那个时代,女性无法享受到财产的继承权,没有任何经济背景,只能依仗嫁个好丈夫来保证日后的生计,以致但凡有稳定经济来源的男性都可以肆意地选择妻子,他们掌握着婚姻的绝对主导权,这种种的现实,直接导致婚后女性在家庭中毫无地位可言。

就像在《傲慢与偏见》中写道的,班纳特夫妇膝下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班纳特先生过世后,他家财产就只能由远方的亲戚来继承,他的太太和女儿终将得不到任何东西。因而,在当时,女子都希望嫁一个有钱人来保证自己后半辈子的衣食无忧。在这样的社会体制下,女性完全失去了自主权,甚至她们独立生存的能力也丧失了,不得不依附于男人,这也是造成男女地位不平等的根源。

二、《傲慢与偏见》传达的女性主义思想

(一)女性叙事视角,掌握自主权

申丹曾指出:叙事者的性别不同,往往会影响着叙事模式及其意义。奥斯汀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颠覆了女性只能依附于男性的唯诺形象,以女性视角展开故事,让女性成为小说中的主角.让女性主导话语权。

小说中跌宕起伏的情结,与独特的女性叙事视角是分不开的,让读者从女性的视角来品读这部作品,进而彰显女性特有的心理特征。

作者在小说中一改传统的叙述方式,采用由远景到近景的叙述视角转化,强调女性的主人翁意识。通过直接引语的运用,让女性主导话语权,辅以间接引语来表现独特的女性视角。

在《傲慢与偏见》中,围绕班纳特太太嫁女儿的故事展开叙述,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纠葛是小说的主线,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揭示作品中人物的不同心理特质。重点写了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与达西经历了一系列“傲慢”与“偏见”之后,最终喜结良缘。通过对这桩理想的婚姻的描绘,也反映出了女作者简・奥斯汀自己的爱情观――婚姻以爱情为基础,女性也可以主导自己的婚姻。

(二)伊丽莎白――才智、幽默而又叛逆的女性

伊丽莎白是小说《傲慢与偏见》的女主人公,同时也是英国文学作品中较为出色的女性角色。简,奥斯汀把她塑造成了一位个性鲜明、有着自己独到见解的智慧女性。她美丽、聪明、知性、有主见,她将婚姻掌握在自己手中。伊丽莎白的出现颠覆了传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1.才智、幽默

伊丽莎白可以深入洞察事物的本质,靠着她的才智与达西斗智斗勇,而正是这一切的智慧的流露,最终深深地吸引了达西。

伊丽莎白曾表示她可以看透彬格莱的性格,彬格莱却不屑地说他并不知道伊丽莎白是个研究人性的专家。他对伊丽莎白说:“那应该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问吧。”伊丽莎白回答:“不错,但是更有趣的是研究复杂多变的性格,可以让研究变得更有价值。”达西讽刺说:“乡下环境闭塞,周围的变化也少,乡下人可以研究的对象也非常少。”伊丽莎白却不以为然:“可是每个人每天都在变化,他们身上可以研究的新东西也很多。”这段对话将伊丽莎白的智慧的气魄与幽默的性格表露无疑。

2.叛逆

在当时的道德观念中,女性应该庄重、文雅,具备贵族气质。但是,伊丽莎白却反感这样的旧道德,鄙视社会上以金钱和出生划分等级。

穿田野,跨围栏,跳水洼,弄得自己满身污泥地出现在外人面前,这在当时的妇女看来是极其不雅的行为。而她却从不介意别人的看法,我行我素,不向等级与金钱低头。只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情,就无所畏惧地去做。

(三)主宰自己的爱情与婚姻

伊丽莎白对爱情与婚姻有着独立的意识,她摈弃了传统妇女忍耐、顺从的品性,坚信美满的婚姻只能建立在深厚的爱情基础之上,她向往通过彼此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平等交流感情的方式。

她的两次拒婚,鲜明地表现了她对婚姻的立场。柯林斯作为班纳特家财产的继承人,狂妄自大,自以为是,能力低下,却想当然地认为只要娶了班纳特家的一个女儿,便是对他们家施了恩德,但是伊丽莎白断然拒绝了柯林斯的当场求婚。因为尽管柯林斯可能会使伊丽莎白日后的生活有保障,但是他俩无法进行精神上与情感上的交流,伊丽莎白也无法接受一个自私自利而又自负的人做丈夫。当柯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失败后,她的好朋友夏绿蒂为了日后衣食无忧的生活而嫁给了自己并不爱的柯林斯,这与伊丽莎白的态度与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样是女性,一个是先进女性的代表,一个是传统妇女的代表;一个追求自我意识的解放,一个屈于命运的安排。

初次见到达西时,因为达西目空一切的傲慢态度让伊丽莎白对其产生了偏见。虽然达西有着显赫的财产,但是伊丽莎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达西的第一次求婚。伊丽莎白在面对自己婚姻问题时所表现的自尊与自信,超越了当时普遍妇女的价值取向,极具超前意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是不被认可的。简,奥斯汀正是想通过塑造伊丽莎白这一典型人物,来唤醒迂腐的封建女性意识,呼吁她们为追求自己平等自由的婚姻而努力,同时也是向男性主义发起挑战。

伊丽莎白独特的魅力、优雅的谈吐、丰富的.学识深深地吸引了达西,也让他摈弃了门第财产的偏见,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且不断改正自我。伊丽莎白也因为达西的改变而渐渐改变了对他的偏见,接受了达西的第二次求婚,两人最终踏上了婚姻的殿堂。

(四)强调女性与男性应该自由平等

相较于小说中的其他女性,伊丽莎白是与男性一样追逐平等与自由的典范。独立自强,不依靠男人,凭借自己的力量做事,毫不顾忌外人的评判,摈弃旧观念,开拓新思维。为了看望生病的姐姐,伊丽莎白孤身步行三英里,仪表不整地出现在彬格莱家中,这在当时守旧的妇女看来,是件非常丢人的事情,伊丽莎白却不拘小节。在舞会上用犀利的言语驳回了凯瑟琳夫人的责问,凸显了伊丽莎白的独特个性。在家世显赫的达西面前,伊丽莎白沉稳镇定,用自己特有的人格魅力渐渐地吸引了达西,使得这个坚持完美主义的男子最终放下了自己的傲慢与偏见,接受了伊丽莎白。

奥斯汀否定了男女之间的智力差别,她通过塑造伊丽莎白这一独立、智慧的女性形象,昭示着女性可以不依靠男人而独立自主的作判断,作决定。她在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塑造的有着独立个性的女性形象,无疑是对当时社会旧价值观的冲击,进而确立了女性在家庭、婚姻中的新地位。

(五)反抗封建传统道德

旧社会的封建礼教禁锢女性的思想与行为,而伊丽莎白对此却无所顾忌,她勇敢而大胆地I卫自己的自由与地位。当她与姐妹们同时出入社交场合遭到质疑时,她立马巧妙地回应道:“如果因为姐姐无法早嫁,或是不愿早嫁,做妹妹的就不能交际,不能娱乐,我想这可就太委屈她们了。小妹和大姐同样有权利享受青春的乐趣。怎么能出于那样的动机,而把她们关在家里!”当凯瑟琳夫人以她与达西不是门当户对阻挠她的婚事的时候,她辩驳道:“达西是个绅士,我是绅士的女儿,我们正是门当户对。”

从以上的种种都能看出,伊丽莎白勇于向封建道德观念挑战,勇于冲破门第观念,表现出一种独立自主的个性。

三、女性思想在当时的局限性

《傲慢与偏见》的女作家简,奥斯汀,生活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封建保守势力强大的时代,她的作品虽然有先进的女性主义思想,但是也无法避免地受父权文化的影响,存在一些局限性。

奥斯汀虽然在小说中竭力刻画女主人公独立自主的形象,倡导男女平等,但是却依然把女性的作用禁锢于家庭中,相夫教子,处理家事,却未能让女性走出家庭,踏上社会去谋取一份工作。所以归根结底,在当时社会中的女性,终究没有摆脱从属于男性的地位。

四、结语

简,奥斯汀一改传统文学中女性的被叙述、被符号化的命运,在《傲慢与偏见》中采用女性叙事视角,让女性成为小说的主体。通过对伊丽莎白这一独立女性形象的塑造,发起了对女性解放运动的呼吁。虽然迫于当时时代封建守旧思想根深蒂固的局限性,作品中还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陷,但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先进思想,唤起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为女性取得独立权利指明了方向,鼓舞更多的女性向着自强自信的方向发展。

注释:

①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孙致礼译,译林出版社,版,第5-339页。

[参考文献]

[1]李玮,生态女性主义视阈下的《傲慢与偏见》[J].时代文学,(08).

[2]黄洁.《傲慢与偏见》女主人公女性主体意识解析[J].时代文学,2011(14).

[3]陆玫,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09).

[4]白晶玉.从《傲慢与偏见》解读奥斯汀的女性视角[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13(05).

[5]李英.《傲慢与偏见》的女性意识评析[J].时代文学,2010(18).

[6]彭筱璐,《傲慢与偏见》中女性意识的觉醒[J].剑南文学,2010(04).

[7]黄静,《傲慢与偏见》中女性意识的体现[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0(06).

[作者简介]

篇3:论《傲慢与偏见》的女性主义思想

《傲慢与偏见》中通过班纳特家中五个女儿婚姻恋爱大事, 表现出乡镇中产阶层家庭姑娘面对婚姻爱情态度的不同观点, 鲜明的表达了作者本人的婚姻爱情观:为了金钱和地位的婚姻是错误的 , 而婚姻不考虑一定的物质基础也是愚蠢的。通过伊丽莎白对达西先后二次求婚态度的变化, 反映出当时思想进步女性对人格独立、平等和社会尊严权利的追求, 以此进一步阐述了她的女性主义思想。

女性主义又称女权、女权主义、女权运动, 是指为结束性别主义、性别剥削和压迫, 促进性阶层平等而创立和发起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19世纪末是女性解放的第一次浪潮, 争论的焦点是要求性别平等, 即两性的平等和公民权政治权利, 强调男女在智力上和能力上是没有区别的。最重要的目标是要争取家庭劳动与社会劳动等价和同等的政治权利。女性主义崇尚理性, 主张所有人不分性别在接受教育以后都具备同等的理性, 都应平等对待。强调女人亦具有理性思辩能力, 应给予女性同质的教育。在兴趣、才能方面的个人差异远大于性别差异, 女性应有充分和平等的机会作选择, 为社会提供更充沛的人力资源。新产生的女性主义思想与当时社会的婚恋观有极大冲突, 女性主义所崇尚的理性、独立与当时社会所认为的女性应该放弃尊严与自我屈服于物质婚姻是有很大矛盾的。

小说描述的当时英国社会思想现状, 主流思想认为婚姻恋爱是改变提升社会阶层地位及经济实现富足的机会, 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社会地位是决定婚姻恋爱对象的主要条件。奥斯汀用女性主义观点切入, 探索女性在面临婚姻时内心的想法所受到的社会环境影响。小说以“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 必定需要娶位美丽的太太, 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作为的开头, 反映出当时金钱至上的社会现实, 金钱在当时是社会地位的标志。受当时社会价值观和婚恋观的影响, 这时期女性大多都是考虑怎样利用自己女性特质来赢得理想和美满的婚姻伴侣来, 从而实现女性的尊严和人格。女性千方百计的通过塑造完善自己的修养、才华、娴静、优雅等诸多美德, 展示女性的美丽的外貌与多彩的才艺, 达到吸引男性目光, 找到美满婚姻的理想归宿。当时的女性为了过上富有的生活不惜放弃女性自我人格和尊严。婚姻成为一种交换与经济交流的市场, 女性要善于把自己转化成商品, 女性却不知道个人的婚姻获得并不是因为自己作为女人的美德, 美德只是一件附属品, 她们的丰厚嫁妆才是最让人信服的掩饰物。当时社会的普遍观点是婚姻中的两个人如果连最基本的物质条件都无法保障, 就肯定不能幸福的生活下去。

于是大多数女性选择了物质化的婚姻, 通过找到理想的婚姻为自己一生的生活做好物质的准备, 这样就让美好婚姻爱情变为金钱至上的买卖, 从而导致了普遍性婚姻悲剧。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女性没有经济保障而失去平等的社会地位。女性没有经济上的保障就难以维持生存, 只有依靠婚姻的道路来为一生的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是谋取富足生活甚至是生存的最普遍、也是最便捷有效的方法。大多数家庭太太前半生是找一个物质条件优越的丈夫, 后半生最大心愿是风风光光嫁女儿, 让女儿一生能在丈夫富足财产的庇护下过上富有和体面的生活。郡里来了有钱的单身未婚绅士, 母亲们争先恐后的都把他当作自己女婿理想人选。班纳特太太知道伊丽莎白拒绝富家子弟柯林斯的求婚后, 生气的责怪女儿不听话不明智。因为柯林斯的金钱财富是能够充分保证伊丽莎白一生都能过上富有的生活, 拒绝这样的婚姻是愚蠢的行为。作为负责任的母亲有责任要求女儿们按照代代相传的方式来获得“幸福”, 这是那个时代英国女性生存的法则, 也是女性一代代普遍遵守的婚姻法则。面对这样的婚姻法则, 大多数女性选择了服从和听话, 认定女人本来就该成为婚姻的牺牲品。

小说主题却通过金钱与婚姻、爱情的关系充分阐述了作者的女性主义思想。婚姻与爱情是有差别的, 奥斯汀笔下的伊丽莎白面临婚姻伴侣抉择, 表现出完全不同于当时婚姻法则的理性思考和选择。她是一个独立自信、勇于追求真爱的女孩, 敢于挑战传统礼教, 做事总有自己的原则, 从不轻易向人妥协, 哪怕是有钱的上层社会。她认为理想婚姻不是一种“稳赢的买卖”, 而应当是建立在互相爱慕和尊重、互相理解的感情基础之上, 她从不把嫁一个有钱的丈夫当成生活的目的和人生追求, 更不把婚姻当成确保不挨冻受饿的“保险箱”。在她的心中女性不是男性世界的陪衬和附庸, 更不是作为男性欲望对象而存在, 她不受金钱和社会地位的诱惑, 拒绝了柯林斯的求婚, 尽管在世人眼中作为家族财产和庄园法定继承人的柯林斯是个理想中意的“好女婿”。伊丽莎白拒绝达西的第一次求婚, 一方面是由于他们根本没有感情基础, 出于不了解还有不少的误会和偏见, 但更主要的是因为达西傲慢无礼, 伊丽莎白感到他不尊重她的感情, 损害了她的尊严。达西的傲慢无礼实际上是当时社会男女地位差异的反映, 男女之间因经济地位不同而造成社会地位的不平等, 带来了信任尊重和共同思想感情的缺失, 幸福婚姻是以牺牲女性尊严和个性为代价。伊丽莎白通过接触和交往真正熟悉了达西的为人处世, 才逐渐改变了对他的看法, 取消了先前对他的误会和偏见, 最终与他缔结了美满姻缘。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婚姻恋爱态度的变化体现了女性对尊严、独立人格和男女平等的追求, 她追求的幸福婚姻是建立在男女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这充分体现了女性对爱情、对幸福婚姻的渴望以及对自由平等、独立人格的渴求。伊丽莎白的身上表现出鲜明的女性主义思想。

伊丽莎白的女性主义思想在当代仍然具有积极作用。女性要主宰自己的爱情婚姻, 女性必须要与男性地位平等, 伊丽莎白在提醒着我们:在追求爱情的路上, 不能只贪图金钱名利, 绝对不要因为金钱而放弃尊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婚恋早已经不是女性唯一的生活目的, 作为女人不能在婚姻生活中迷失自我, 面对婚姻爱情的抉择要学会理性思考, 自我追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才是生命的意义。

摘要:《傲慢与偏见》作为一部反映女性主义思想的小说, 创新地向人们展示了不同于当时世俗的婚姻观和独特的女性主义思想, 对处于保守闭塞状态下的19世纪初英国女性有着深刻影响, 直到今天, 其阐释的女性主义思想依旧对女性思想解放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女性主义思想,理性,婚姻爱情

参考文献

[1]摘自“女权主义”百度百科.

篇4:傲慢与偏见女性主义

关键词: 《傲慢与偏见》 《BJ单身日记》 后女性主义 两性关系

《傲慢与偏见》出版于1813年,是一部传统的婚嫁小说。“凡有产业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句经典的开头已经把文章的主旨简明扼要地表述出来。《BJ单身日记》出版于1996年,掀起了小妞文学(Chick Lit)的风潮,描写现代都市职场女性爱情生活的小说层出不穷,而“BJ”也成为单身女性的代名词,这两部小说相距超过了一个半世纪的时间。同样的故事不断重复着,只是背景有所改变。十八九世纪的乡村绅士女儿伊丽莎白看书、弹琴、参加舞会、把自己嫁出去,20世纪的都市职场女性布莉琪戒烟、戒酒、减肥、找男朋友为了把自己嫁出去,可见对婚姻生活的憧憬及对家庭生活的向往始终是女性文化的中心。有的人认为小妞文学仅仅是传统婚嫁小说的现代版,是一种倒退的文学形式。但是有人认为此类文学反映了现代普通职场女性的生活现状,可谓女性成长小说。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西方媒体纷纷宣布了女性主义的终结,并宣告后女性主义时期的到来。下面将从工作与家庭、女性身体与年龄、女性与性三方面对比分析《傲慢与偏见》和《BJ单身日记》这两部小说,试图证明后女性主义语境下的“女性主义”存在的必要性。

一、工作和家庭

虽然一个半世纪过去了,但“女主内,男主外”的传统婚姻、家庭的模式还是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傲慢与偏见》里的女人们女性主义意识尚未觉醒,安于做一个家庭主妇,而且除了做家庭主妇外她们基本无事可做,因为她们从小学习的无非是“编织钱袋,点缀屏风”,弹弹琴跳跳舞等为家庭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服务的技能。班纳特太太最忙得不亦乐乎的是把女儿嫁到有钱人家做家庭主妇。但是现代女性因为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就业的范围扩大,面临的困境就是要在工作和家庭中做出选择。但实际上家庭与工作的双重角色一旦发生冲突,女性的工作角色往往需要服从家庭角色。布莉琪的女性朋友玛格达就是如此。她奉劝布莉琪坚持单身到最后一刻,并且怀念以前有工作的日子。布莉琪的母亲琼斯太太在将近60岁的时候女性意识突然觉醒,找了一份在电视台的工作,还找了一个情人。因为她觉得自己耗费了几十年的青春为丈夫料理家务,“后来等他结束一生的工作以后,我的工作还得一直继续着,永无止境……每个人的人生只有一次。我只是下定决心要去改变某些东西,在我仅剩的生命里做些不一样的事情”。除了对不平等的婚姻生活埋葬女性青春、消耗女性生命这件事提出控诉外,琼斯太太还说如果再有机会,那么她不确定会不会生小孩。这个说法在十八九世纪的女性作家作品中是鲜见的,更别提男性作家的作品。许多文化将女性浪漫化,尤其是将母性神圣化。人们通常觉得生小孩是女性的天职,而带孩子也自然而然成了女性的义务。但是后女性主义者倡导女性维持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平衡,而不是像过去的女性主义那样通常地把工作与家庭对立起来。这个理论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是仔细一想,还是有令人质疑的地方。因为同时兼顾家庭和工作实践起来十分困难,女性既要做好工作,又要照顾好家庭,这无疑给女性带来更大的负担,而男性却只需要做好工作,这加深了夫妻双方在家庭中的不平等。有人认为女性主义的失败在于极端反对妻子、母亲、家庭主妇的角色,这些角色曾经是并且仍然是许多女性获得权力、地位及身份的途径,是她们实现自己的目标、自我价值并获得经济保障的来源,即使这样的角色不再那么可靠。这种看法仍然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的一种催眠。这里所谓女性的目标是什么?女性的自我价值又是什么?靠什么实现?难道只是生儿育女、处理家务、相夫教子?女性的目标和自我价值显得如此单一。“安排了一个最可靠的储藏室,日后可以不致挨冻受饥”的婚姻目标在《傲慢与偏见》所处的时代合情合理,因为正如之前所言,那时女性的职业技能几乎为零,她们必须依靠男性获取生存资源。可是到了现代社会,女性的职业技能大大提高了,却只能束缚在家庭里,当男性的“贤内助”,而男性则在政治、经济、金融、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施展拳脚,这完全是对女性抱负、视野、能力的一种轻视。布莉琪的朋友沙伦的想法则代表了现代女性独立的一种思考和宣言。她说:“我们这一代的女人之所以受到打压,就是因为我们是坚持拒绝为爱妥协、积极主张经济独立的开山鼻祖。”“事实也证明,像我一样年纪的单身女性都有固定的收入和自己的房子,生活过得出很愉快,根本就不用可怜兮兮地去洗别人的臭袜子。”

二、女性的身体和年龄

《傲慢与偏见》里,女生的容貌及姿势经常被指手画脚,尤其在舞会上,人们热衷于讨论哪家的小姐最美丽。伊丽莎白为了讨得韦翰先生的欢心,比平常更小心地打扮了一番;彬格莱小姐“在房间里踱来踱去,故意在达西面前卖弄她优美的体态和矫健的步伐”。后现代女性主义者认为,在当代的父权制文化中,大多数女性的意识中存在这一个展示全景的男性权威:她们永远站在他的凝视和判断之中。而且,后现代女性主义者认为,如今随着大众消费文化的流行,人们对女性身体的规训,已经远远超过对男性身体的规训。整容和减肥是现代的新时尚,而且愈演愈烈,网络上电视屏幕上充斥整容脸和各种减肥广告。女性如果说是为了自己的美丽而这么做的话,未免就有些自欺欺人。布莉琪心情不好的时候边吃边说“才不管什么身材不身材的——没人爱你或关心你的时候,根本一点意义也没有”,好友汤姆告诉她“接受整形外科手术的女人,有百分之九十都是那些丈夫跟着年轻女人跑掉的人”。显然“女为悦己者容”,女性减肥和整容往往是为了赢得男性的青睐,或者避免被男性抛弃的命运。她们常常为自己的外貌、体形感到自卑,因为她们把它与大众传媒广泛传播的那种天使脸蛋、魔鬼身材联系起来考虑。如果不节制饮食,她们就会产生负罪感。在男人的审视下,她们经常厌恶的是她们自己。因为整容和减肥,有的女性的确改变了自己的坎坷情路,但也有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除了外貌和身材外,年龄也给女性带来了巨大压力。《傲慢与偏见》里伊丽莎白的姐姐吉英与彬格莱先生的交往遭到了阻碍,妹妹们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吉英马上就要变成一个老处女了。她快二十三岁啦!天哪!我要是不能在二十三岁以前结婚,那多么丢脸啊!”在那个时代二十三岁不结婚就是老处女了,嫁不出去也成了一件丢脸的事情,和现在的大龄剩女面临的处境一样悲哀。《BJ单身日记》里汤姆的理论是“男同性恋和三十几岁的单身女性有一种自然联结的力量——两者都已习惯让父母感到失望,而且被社会视为怪人”,而沙伦则觉得“女人一从二十几岁步入三十岁的时候。权力重心就很微妙地转移了,就连最放浪形骸的轻佻女子,都会一反她们平日的大胆作风,为她们初次感受到的存在感而焦虑、痛苦地挣扎着——害怕自己会孤孤单单地死去”。可是男性从以前到现在都不会受到年纪的困扰。男人越老越有吸引力,女人越老就越没有吸引力,因为与女性不同,男性的价值不会体现在他的容貌、身材上,更多的是他的经济能力、人生阅历上。

三、女性的“性”

《傲慢与偏见》里“性”的问题还没有体现出来,那是一个较保守的维多利亚时代。六十年代以来,性的问题逐渐成为一个政治问题,成为一个公众和学术话语的题目;到了八十年代,性政治问题既是一个重要的社会争论的题目,又是大众文化中随处可见的因素。凯特·米利特在《性政治》中对有关两性关系的规范、制度进行了考察,发现“从历史到现在,两性之间的状况”是“一种支配与从属的关系,即男人依据天生的、生物学性别就可获得特权,并以此控制、支配女性。并且,这一统治权在父权制社会中被制度化”。事实上,现代女性比传统女性更能享受自己身体可以获得的愉悦。李银河在《女性主义》中提到“将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相比,性被允许与生殖和婚姻家庭关系保持更远的距离。在性追求和性快乐的追求中也容纳了更多一般被归属为女性的需求,如情感的亲密、社区和性平等”。布莉琪的上司丹尼尔因为她的短裙和她开玩笑通邮件,布莉琪不将其视为性骚扰,而是乐在其中。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布莉琪在第一次和丹尼尔准备发生关系的时候,因为丹尼尔并不把这件事情当做严肃的事情而被布莉琪以他是“情感上的性无能”拒绝了。发生性关系以后,布莉琪每天就想着丹尼尔如何表态,丹尼尔却没有任何表示,直到布莉琪生气:“你一直不停地调戏我,还跟我睡觉,却连一通电话也没有,还装作一副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的样子。”布莉琪以为自己怀孕了,神经紧张,结果发现自己没有怀孕,虚惊一场,但是丹尼尔却始终不知道这件事情。从此种方面看,女性在“性关系”中仍然处于弱势地位。首先,男性比女性更能把“情感需求”与“性需求”区分开来,他们不会轻易投入一段严肃的情感关系中。其次,女性的生理结构决定她在“性关系”中更脆弱,享受“性愉悦”之后很可能还独自承担糟糕的后果,或未婚生子,或堕胎。传统性观念认为,如果一个男人与许多女人有性关系,那么他只不过是一个花花公子;可如果一个女人同许多男人有性关系,她便失去身份和尊严。这种男女双重标准对女人显然是不公平的。《BJ单身日记》里杰里米在外面搞外遇,最终还是得到妻子原谅,回归家庭。布莉琪的母亲结交了新情人,但是遭遇骗局,回归家庭,可谓是对女性“外遇”的一种讽刺。

四、结语

李银河在《女性主义》中提出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那就是大部分18至24岁的女性虽然认同女性主义争取男女平等的目标,但是并不喜欢女性主义,甚至还会憎恨女性主义这个词,认为它意味着愤怒、好斗精神和女同性恋;认为它意味着必须拒绝“正常女性”的性、母性、养育性、热情和非攻击性。而后女性主义拒绝女性主义的一个主要理由是认为,女性主义夸大了男女不平等的问题,有意把女性塑造成为“受害者”。但是从《傲慢与偏见》和《BJ单身日记》中女性地位的发展可以看出,现代女性在职业选择、经济独立方面取得了更多的自由,然而在两性关系上,男女的不平等仍然存在,并不是一种夸张,所以说“女性主义”仍有存在的必要。

参考文献:

[1][美]贝蒂·弗里丹,邵文实,尹铁超,译.非常女人[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

[2]蔡晓燕.从《BJ单身日记》谈后女性主义语境中女性主体的重构[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2(01).

[3][英]海伦·菲尔丁,庄静君,译.BJ单身日记[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4][英]简·奥斯汀,王科一,译.傲慢与偏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5][澳]杰梅茵·格里尔,欧阳昱,译.女太监[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

[6][美]凯特·米利特,宋文伟,译.性政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篇5:傲慢与偏见女性主义

一、论文选题

本人2013届的毕业论文选题为: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一直以来,本人就很喜欢读一些外国文学的作品,其中《傲慢与偏见》是最为喜欢的一部作品,因此,本人的论文题目是与《傲慢与偏见》这本书有关的。而之所以选择这一题目,理由主要有两点:其一,本人对简·奥斯丁这位女作家的喜爱,她认为妇女和男人一样有智力、有理性,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在她的笔下,女子和男子一样具有获得知识的能力,妇女不必把忍耐、顺从当成美德,她们向往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缔结的婚姻。其二,《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在当时的社会很具有典型性,具有明显的女性意识,尤其是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她聪敏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这就当时一个待字闺中的小姐来讲,是难能可贵的,也正是由于这种品质,才使她在爱情问题上有独立的主见,并促使了她与达西美满的婚姻。

(一)选题意义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无论是当时的社会现实还是在文学作品中,男性一直处于中心和主宰地位。男性的主导地位不仅体现在当时的经济、政治和所有意识形态领域,尤其根深蒂固地渗透于男性作家的文学作品中。就以狄更斯、劳伦斯等男作家的创作而论,他们的作品无一不是以男主人公唱主角,小说情节都是以男性为中心铺展开的。女性的形象要么是“家里的天使”,完全听任男人的摆布;要么是女巫、妖魔等令人厌恶的形象。即使是当时的女性作家,她们或多或少也都是从男性的视角或借用男性的写作手法来看待整个世界的。如范妮·伯妮就借鉴男性作家们的写作手法描写家庭传奇。然而,这种一直处于中心和主宰地位的社会关系在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中被消解了。奥斯丁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成功塑造了伊丽莎白这一女主人公的形象,充分展现了英国文学女性意识的鲜然勃发,成为了英国文学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英国女性文学这一伟大传统不可或缺的链条。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简·奥斯丁是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女作家,作为一名女性,她对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有一套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从她的作品中可以得到印证,《傲慢与偏见》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篇。目前国内外关于《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的研究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1.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女主人公伊丽莎白是具有反叛精神的新女性形象,她美丽、倔强而聪慧,勇于追求梦想,她不愿为了生活牺牲爱情,所以她毅然拒绝了柯林斯的求婚,而选择忠于自己的内心,这实际上就是反映了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体现了女性意识。

2.小说中五种不同的婚姻观。小说写了五种不同的婚姻观,分别是以贝内特夫妇为代表的盲目婚姻、莉迪亚和威克姆为代表的情欲婚姻、柯林斯和夏洛蒂为代表理智婚姻、简和宾利为代表的幸福婚姻、伊丽莎白和达西为代表的完善婚姻。这五种婚姻中,作者主张的是最后两张,她提倡婚姻要以爱情为基础,摆脱传统的买卖婚姻模式,这就体现了对女性的尊重。

3.小说中对世俗礼教、父权社会的反抗。这集中体现在伊丽莎白拒绝柯林斯的求婚这件事情上,柯林斯是一位牧师,也就是西方的神职人员,他是世俗礼教、父权主义和集中代表,伊丽莎白拒绝他,实际是对世俗礼教的反抗,反映了浓郁的女性意识。

4.作者简·奥斯丁运用女性视角描述故事情节。奥斯丁虽然生活在一个男尊女卑的时代背景中,但她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去审视作品中的男性形象,通过作品中情节的巧妙设置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对男性优越的权威加以解构,对男性的主导地位摆出了一副反叛和颠覆的姿态,对女性的聪明、智慧及自我价值进行了充分的肯定,传达了女性为争取平等而抗争的呼声,表现出了背叛男权社会的主旋律以及先进的女性意识。

(三)研究方法及原因

至于本选题的研究方法,在综合了前人以及自身对外国文学论文写作的经验,本人暂定三种基本方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追因法。但在论文的实际写作过程中,若有需要,可能还会增添其他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本人主要通过搜集、整理前人的文献资料,全面、正确地了

解《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的研究现状,并借助于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本论文的撰写。

2.比较研究法。这种研究方法主要用来比较小说中的五种不同的婚姻,通过对这五种不同的婚姻的成因以及结果的比较分析,突出女性意识的重要性。

3.追因法。在18世纪的英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男权社会,男女在各方面都不平等,社会制度和各种保障都以男性为中心,女性在经济上被迫依赖于男性,但《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在意识上已有了女性主义思想的萌芽,这种意识的出现需要探索并追溯原因,因此采用追因法。

二、研究内容

(一)论文提纲

整篇论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具体地、深入地展开论述:

引言

1.18至19世纪社会制度下的英国女性地位

2.女性意识的觉醒

2.1.女性意识觉醒的原因

2.2.以女性本身为中心的生活态度

2.3.女性对精神平等的追求

3.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3.1.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所反映的女性意识

3.1.1.追求平等婚姻,反抗传统女性价值束缚

3.1.2.杰出的反思能力体现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3.2.小说中男性形象的颠覆与黯淡反映的女性意识

3.2.1.被女性改造的男性形象——达西先生

3.2.2.愚蠢自负的男性形象——柯林斯先生

结语

(二)重难点及拟解决思路

本人觉得完成此论文的重点是写作前的准备工作,即全面搜集、整理、分析

各类材料,包括《傲慢与偏见》、《英国文学简史》、《女性权力的崛起》等著作,也包括一些期刊论文,在熟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地筛选,提取具有参考价值的部分,在脑海中形成对前人研究的初步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论文提纲的构思,对此,将采用文献研究法进行解决。此外,本人觉得论文的难点是在现有材料的基础上,结合对原著的细致阅读,深入挖掘其中的女性思想,而这部分将采用追因法与比较研究法进行探究。

三、预期价值

阅读奥斯丁的小说,始终能感受到一个女性的独特的视角,作为一位集传统与反抗于一身的过渡时期的女作家,她对英国女性文学的发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曾被福斯特誉为“女性中的莎士比亚”。她开创性地以女性独特的视角,敏锐的观察力来描述女性的独特感觉和经验世界,传达女性的意志和愿望,使人们开始站在女性的角度认知世界。她作为女性主义的启蒙者和女性意识觉醒的倡导者,主张妇女人格独立,争取平等权利,表现出进步的思想。她对于女性主义的关怀无疑为整个女性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对当代人尤其是女性来说具有启迪意义。此外,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它通过描写男性形象的颠覆与黯淡来衬托反映女性意识的觉醒,这在此前是鲜少有人研究的。

四、参考文献

篇6:傲慢与偏见

经过几天的手不释卷,我终于翻过了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深觉这是一本很有趣的书。作品生动的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而作者简·奥斯丁用轻快幽默,略带嘲讽意味的语言刻画了一个个性格迥异的人物。

书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班纳特是一位来自中产阶级家庭的小姐。伊丽莎白不像她的母亲那样喜怒无常,不像她的妹妹们那么愚蠢无知,不像柯林斯牧师那样巴结贵族。她有教养,聪慧伶俐,活泼爽朗,不会为自己的社会地位而自卑或去向达官显贵们献媚。比如她在凯瑟琳夫人对他的家人品头论足时机智的反驳,使得夫人对她刮目相看。然而,同贵族阶级相比,她的家庭地位还是比较低下,她周围的亲友又大多是没有什么教养的,他们在公众场合的丑态百出,常常使她感到难堪。这种环境造就了伊丽莎白强烈的自尊心。试看她与达西的第一次在舞会上见面,就因为她听到“她还算可以,但是没有标致到让我动心。我现在没有那种兴致。”这一句话,使她对达西有了成见,她对妈妈说:“我可以毫不含糊在向你保证,下次绝不同他跳。”她的确做到了,在后来达西第二次见面请她跳舞时,她拒绝了。而后来的一系列误会使她加深了对达西的偏见。

而对于男主人公,费茨威廉·达西,出身豪门,拥有一年一万镑的收入,而且也很傲慢。就如他后来想请伊丽莎白跳舞时说:“难道你不想抓住这个机会,跳一场瑞乐舞吗?”那样给人的感觉是伊丽莎白请他赏脸,而不是他请她了,其结果可想而知。但他也有一颗善良的心,“他是天下最好的主人,最好的庄主。”在伊丽莎白与舅舅和舅母参观达西的彭伯利庄园时,老管家做出了这样的评价,表明了他对佣人的仁慈。还有他资助伊莉莎白私奔的小妹妹和骗子伟翰结婚的一万镑,避免让班纳特一家身败名裂。可达西的性格偏内向,不善与人交谈,不容易让人了解他,致使伊莉莎贝只看到他高傲的一面而产生反感和偏见,只能从别人嘴里或从达西对她指责的辩解中认识到他的另一面。

上一篇:读写任务写作专题1---说明重要性下一篇:学习先进事迹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