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傲慢与偏见范文

2022-06-11

第一篇:解读傲慢与偏见范文

《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主义解读

摘要: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被认为是具有女性觉醒意识的代表作,作品描述了18-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女性的日常生活,体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柔弱气质、他者角色和依附地位;再现了当时中产阶级女性的从属生活以及简奥斯汀希望女性发展双性气质,形成双性化人格,建立双重性别角色,获得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女性觉醒意识。 关键词:女性主义;女性意识;男权社会;社会地位

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发表于1813年,是作者最早创作且最成熟的作品之一,但很长时期未引起文学界的注目。早期的评论认为她描述的世界太有限,只是对日常生活的简单而真实的描述。直到20世纪,随着女权运动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批评家认为奥斯汀是批判当时社会的反叛女性主义作家,她的主题是揭露妇女在父权社会中所受的种种压迫和歧视。1932年,丽贝卡韦斯特在小说再版前言中赞誉简是“非常有女权主义意识”的作家,她把“强烈的情感和大胆的思想”付于一场妇女社会地位的讨论之中。[1](P221)1973年,I loved Brown声称,奥斯汀与她同时代的女性主义作家雷同,都是对当时以男性为主的家长制社会的挑战。Warren Roberts也称奥斯汀的作品中“文雅”的女性世界,表现了她的女性主义思想。[2](p228)有些男性评论家批评简的作品不忍卒读,因为太女性化了。然而正是这女性化的作品批驳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偏见。18世纪时,以弥尔顿和卢梭为代表的男子主义的偶像仍然宣扬,女子的顺从和软弱是吸引男子的手段。启蒙理性思想促进人们对女性生活的关注,但“他们并不要求在法律上和宪法里改变妇女的地位,他们只想用理性的论据驳倒男子的偏见。”[3](p152-153)继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妇女权利辩白》之后,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全面展示了这一时期中产阶级“家里的天使”[4](p168)的悲哀生活,反映了当时妇女的气质、角色和地位,揭示了当时英国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在18-19世纪父权文化一统天下的时代,可以说是女权意识萌芽的反映也为后来的女权运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女权运动向全世界纵深发展的今天,研究《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生活仍有“饮水思源”般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以女性主义视觉为切入点,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男权社会下女性的柔弱气质,他者角色和依附地位,再现当时中产阶级女性的从属生活以及简奥斯汀希望女性发展双性气质,形成双性化人格,建立双重性别角色,获得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女性觉醒意识。

一、柔顺的天使

女性柔弱、顺从的气质法国女权主义者西蒙娜德波伏娃说“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决定这种介于男性和阉割人之间的所谓具有女性气质的人,是整个文明。”[5](p309)这位女权主义者精辟的论述揭示了人类女性气质角色的实质。实际上,男孩和女孩以同样的方式用自己的双手和双眼认识世界,形成后来不同的命运处境则完全取决于他们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而“文明本身,都是男人一手制造的。”[6](p34)所以男权社会普遍认为女子顺从于男性乃是一种天意,是不可抗拒的命运安排,男女秉性上的这些差异是与生俱来的,女人天生生性温柔,秉性被动,缺乏进取心,没有大志向,更适宜于服从男性的支配。[7](p15)长期以来,在以这种单一的父权为中心建立起来的社会象征体系中,女性追求自我存在价值是根本找不到与之抗衡的理论支撑点,因此即使到18-19世纪时,女性都认同男性身份,以解放了男性作为理想化的女性自我。

《傲慢与偏见》中的简便是柔弱顺从女性的绝佳典型。简是贝内特家的大小姐,她气质性情温柔顺从,体态举止优雅迷人,以仁爱的态度对待整个世界。尤其在处理对彬格莱先生的感情时,她时而暗自憧憬,时而在母亲的刻意安排下欣然赴会,她虽有自己的想法,但却时时顺从于别人的意志。她的性格举止及对感情的态度无不恰到好处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个性定位。此外,出身贵族阶层的达西小姐也是温顺“天使”的代表,“她举止谦和温雅”,“见到新朋友也手足无措”,“极其羞怯”。对伊丽莎白的态度是“她哥哥的夸奖已经足够让她喜欢,…他用那种口吻称赞伊丽莎白,让乔治安娜(达西小姐)也认为她亲切可爱”。[8](p243)由此可见,虽然达西小姐出身贵族,有着三万英镑的遗产,但她温和谦卑,处处顺从哥哥的意志,她喜欢伊丽莎白是因为哥哥喜欢而不是她自己认为她确实讨人喜欢。简贝内特小姐的温柔、仁爱与恪守妇道,达西小姐谦和温顺以及彬格莱小姐的多才多艺、优雅举止和迷人的体态,都堪称当时妇女美德的范式。如此美丽、纯洁、顺从的女性,肯定是天使而绝非魔鬼。奥斯丁通过描述这些所谓男性心目中的天使,说明由于当时社会鼓励女性扼杀进取心或不外露,从而形成男性好胜,女性顺从的气质特点。但顺从与其说是一种美德,不如说是一种对女性的压制。所以作者塑造了具有双性化气质的伊丽莎白,她既娴静美丽又自信智慧,是一个具有人格尊严、精神充实、聪明活泼、大方脱俗、智慧理性的现代女性,在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和优点。伊丽莎白果断地拒绝柯林斯的求婚和达西的第一次求婚,明确表示她决不当对男人讨好、百依百顺的附庸。表达了作者不能容忍那种妇女的美德主要在于顺从的观念,从而使她成为向男权制社会提出挑战的一面旗帜。

二、家里的天使

女性次要的他者角色作为男权制话语中的角色是对气质的补充,由于所谓男性与女性气质有着巨大的差异,顺从无知的女性只能担当料理家务,照管婴儿之类的角色,人类成就、兴趣和抱负则是积极进取,智慧的男性之责。[9](p35)角色定位在家庭生活中的女性被冠以“天使”的美称,不过这类天使是无法翱翔于外部世界之中,在家里却是男性世界不可或缺的。正如西蒙娜德波伏娃所说:“任何男人都不愿做女人,但所有男人都需要女人的存在,感谢上帝创造了女人,大自然是仁慈的,因为他把女人赐予了男人。在这类措辞中,男人一再以天真的傲慢的态度宣称,他在这个世界上的出现是必然事实,是一种权利,而女人出现则是个完全偶然的但非常令人愉快的事情。虽然女人是他者,但她同时也是对存在的一种充实。”[10](p166)

男权社会中,女性作为他者,只是主体心目中的客体,只被看成是一种存在而已。这一观点在《傲慢与偏见》的开篇句中得到真实的反映,“有钱的单身汉必定要娶一位太太,这是举世公认的真理。”[11](p3)也就是说,男人不管有多么成功,多么有钱,还是需要女人的存在,尽管她们永远扮演的是次要的他者角色,是“家里的天使”。既然是“家里的天使”,女性就该学好家政,善持家务,营造一种健康、幸福的家庭氛围。所以中产阶级女性常常被灌输这样的思想,“家是妇女的归宿,家庭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场所,家庭是妇女为社会福祉的唯一渠道。”[12](p16)妇女不是具有自我独立的身份,只能以女儿和妻子的身份确立自己的社会角色。结婚之前,父亲是他的监护人,她需要做的是学好持家本领,为了更好地扮演家庭角色,她们所掌握的一些实用技能,所要做的工作就是缝纫和针线活,同时掌握一些粉饰门面的才艺,比如唱歌、跳舞、弹琴、绘画等,目的是为了增加自己的魅力,以取悦男性,从而找到有钱的单身汉。《傲慢与偏见》中描写了英国中产阶级淑女绅士们会客、喝茶、跳舞、聊天等谈笑风生的社交场景,展现了年轻女性如何按照男人的价值标准来塑造自己,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彬格莱小姐就是典型的例子,她认为“一个女人必须精通音乐、唱歌、舞蹈及现代语言,…她的仪表步态、嗓音语调、谈吐表情,都必须具备一种特质。”[13](p37)无疑彬格莱小姐是在描述自己,以为自己正是男性所要求的那种多才多艺的女性。但达西却认为精通才艺的女子更应该“有真才实学,应该多读书长见识。”可见当时社会忽视了对女性的知识教育。原因是男性社会普遍认为妇女接受教育应该与男人有关,应该取悦男性,对他们有用,在男人年轻时教育他们,在他们成年后照顾他们,安慰他们,使他们的生活甜蜜幸福。[14](p96)所以说年轻女子婚前所受的教育只是为充当好“贤内助”的角色而做的准备。当她们一旦嫁人,丈夫则是她的保护人,家庭成为她们实现自我的唯一领域。《傲慢与偏见》中的贝内特太太和婚后的卢卡斯小姐的生活是最好的明证。总之,19世纪初,西方中产阶级的女性实现自我价值的领域是家庭,未婚前,作为女儿的角色,只为嫁个有钱的人家做最好的准备。结婚后,作为妻子的角色,一心一意照顾家人的饮食起居,为自己儿女们的未来处心积虑。所以说她们是名副其实的“家里的天使”。

作者精心塑造的伊丽莎白形象却与众不同,她具有双性气质,形成双性化人格,企图建立双重性别角色。她不愿把时间花在才艺的练习上,更不愿以此来取悦男人,她认为妇女也应该多读书、长见识。说明奥斯汀站在人的角度而不是性别的角度,明确指出妇女天生和男人一样智力发达、有理性,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因而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从而批驳了女性愚蠢笨拙,智力低下,只能担任次要的他者角色的传统偏见。

三、悲哀的天使

女性从属的边缘地位作为西方文化的指路明灯,构建世俗社会的精神指南,《圣经》说,夏娃不是用土而是用亚当的肋骨造成的,所以自然而然地降至于从属的位置,为“男尊女卑”的男权制社会提供了神圣的依据。这种宗教偏见和文化习俗不仅限制了西方女性的社会行为,而且不断地塑造着女性的思维模式。19世纪初的英国中产阶级女性的主要活动领域是家庭,家庭作为男权制大社会的代理人,不仅鼓励其成员适宜和顺应社会,而且还通过家长对其公民实行统治。家庭的主要贡献是年轻一代熟悉和接受男权制体系中有关角色、气质和地位的固有态度,主要是通过他们父母的榜样和告诫。大多数妇女被禁锢,只能在家里操持家务,养儿育女,没有什么经济独立性,妇女只被当作丈夫的帮手、助手看待,她们的社会地位也就只能依附于或从属于男性。因为“任何一个社会群体的社会地位的高低都与他们的政治、法律和经济地位等因素相关”。[15](p47) 根据英国普法中一条名为已婚妇女条规,女性一旦结婚嫁人,便自然而然成为其丈夫的附属物,既不能对自己的财产和收入随意支配,又不拥有子女的监护权。《傲慢与偏见》中的贝内特太太的境遇充分说明了女性在经济上的无权地位,她美丽动人,带着她四千磅的遗产嫁给贝内特先生之后,她的财产便由丈夫来支配。更可悲的是“因为没有儿子,这宗产业得由一个远房亲戚来继承。”[16](p27)也就是说当丈夫去世后,除了五个女儿每人一千磅的遗产外,她将可能会被赶出朗伯恩。难怪贝内特太太倾尽全部精力为五个女儿物色有钱的人家。当得知新邻居彬格莱先生是个有钱的单身汉时,她便急不可耐地催促班纳特先生去拜访他,结识他。因为她知道没有大量遗产的美貌女子在婚姻市场上缺少竞争力,她要抓住可能时机,为女儿们找到满意的归宿。卢卡斯小姐的婚姻也反映了女性的在婚姻中的可悲地位,属于破落贵族家庭的夏洛特卢卡斯长相平平,没有多少可观的嫁妆,也无法攀高求贵,被迫嫁给柯林斯实际确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时代,男女不平等,妇女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家庭生活被认为是最适合妇女的地位。妇女要生存,要获得生活上的保障和“财政保证”,婚姻是捷径也是唯一的途径。这就导致了当时的婚姻不仅仅是作为爱情的归宿,还会是“谋生”的手段,而对于卢卡斯小姐来说,嫁给既不通情达理,又不讨人喜欢,同他相处实在令人厌烦柯林斯先生,这根本就不是爱情的归宿,而只能是谋生的手段。不管是贝内特太太还是卢卡斯小姐,婚后都得依靠丈夫生活,这就使得当时人们在婚姻观上体现出被迫依附男性的客观结果。这种几乎还是封建式的两性关系注定了女性作为客体被作为主体的男性所操控。[17] 在这样的背景下,《傲慢与偏见》中作者喜爱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便体现了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女性主体意识是指女性意识到自己不是从属于男性的客体,而是与男性平等的另一个主体,表现为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能不断批判地认识,进而反省自我,从而能够在男性当权的社会里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伊丽莎白反对把妻子只当成丈夫的装饰品,所以她懒于对女性才艺的掌握;她强调妇女也有选择婚姻的权利,因而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柯林斯的多次求婚和达西的第一次求婚。她强调人人有享受真正平等、快乐生活的权利,所以他反驳凯瑟琳夫人的观点“最晚出生的应该像最早出生的一样有享受青春的权利,怎么能处于那样的动机,就把她们关在家里呢?”[18](152)这一切都表达了作者希望女人不该是男人的附庸,应该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能够控制自己生活的美好愿望。 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丁将备受冷落和歧视的女性形象提到文坛的中心地位,展现出男权制下女性的柔弱温顺气质,次要的他者角色和从属的依附地位,说明妇女只是男性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陪衬,是被要求被约束的社会群体,时时处处受着男性群体的限制与管制,从而反映了女性在父权文化下受压抑和受奴役的悲哀生活。通过塑造伊丽莎白这一与众不同的反叛女性,表达了作者希望女性发展双性气质,形成双性化人格,建立双重性别角色,能够控制自己生活的美好愿望。尽管在当时的英国实现这种愿望的条件并不成熟,但她至少为后来妇女解放运动起到了投石问路的作用。所以我们不得不为三百年前就萌芽了女性意识的简奥斯汀的远见卓识而折服。而她的女性意识觉醒的预言现今早已得到了历史的明证。

参考文献:

[1][3]【英】玛吉莱恩著,郭静译.简奥斯汀的世界[M].海南: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3.

[2]左金梅,申富英等著.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10.

[4]【英】弗吉尼亚伍尔夫.妇女的职业[M].北京:三联书店,1989.

[5][10]【法】西蒙娜德波伏娃著,陶铁柱译.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2.

[6][7][9][12][14【]美】凯特米利特,宋文伟译.性政治[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3.

[8][11][13][16][18]【英】简奥斯汀著,李娜,李霞译《傲慢与偏见》[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15]王恩铭.20世纪美国妇女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第二篇:傲慢与偏见

《傲慢与偏见》观后感

摘要:《傲慢与偏见》讲述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展现了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生的少女对婚姻爱情的不同态度,进而反映作者本人(简

奥斯丁)的婚姻改观。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变幻多样,丰富多彩,人物个性鲜明。并通过对众多人物的刻画揭示人物本性与社会状态。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婚姻观,爱情观,社会与人性令人深思,我将从以上三方面表述自己对‘《傲慢与偏见》的一些观后所感。

关键词:婚姻,恋爱,社会与人性

婚姻观

奥斯丁在作品中通过对四起婚事的对照描写,提出了自己的婚姻观:为了金钱和地位的结婚时错误的,但婚姻不考虑上述因数与二十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作儿戏。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础。

伊丽莎白与达西

伊丽莎白出生小地主家庭,财产为零。达西是年收入一万英镑的富豪子弟,。二人相识与一场乡镇聚会。达西先生原是看不上这场舞会的,态度傲慢非常,与可爱的宾利先生形成的鲜明对比。参加舞会的乡绅及其家属看到达西先生那副傲慢姿态也认为“达西先生是世界上最骄傲,最讨人嫌的人,人人都希望他以后别来了”,这些人中当然也包括我们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小姐。几次接触下来,达西先生逐渐对伊丽莎白小姐产生了爱慕之情。骄傲自负的他在回复宾利小姐对伊丽莎白的指责时说:“我想的是些美好的东西,我自琢磨:一个漂亮女人脸上长着一双美丽的双眼,能给人带来多么大的快乐”。而伊丽莎白岁承认达西是个财产,地位,外貌皆一流的男士,但对他的傲慢无礼她是无法接受,并且极其讨厌的。达西的这种傲慢实际上是地位差异的反映,并认定他们二人不会有共同的思想感情。达西的傲慢打击到了伊丽莎白的自尊心,因此伊丽莎白也在内心排斥着她。这样的排斥在听信了威克姆对达西的恶语攻击后表现的更为直白明显。但谎言终究是谎言,误会也始终只是误会,爱情终会获胜。伊丽莎白亲眼见到了达西的为人处世方式和一系列的所作所为,特别是达西改变了自己骄傲自负的态度后,消除了对他的误会和偏见,从而二人喜结良缘。

达西在这场婚恋中处于主动地位,他爱之先起,是他一步步的为爱经营。达西不顾门第和财富差距向伊丽莎白求婚遭拒后,不是赌气放弃,而是找原因,找方法去解决,真心付出,从而最终赢得伊丽莎白的芳心。可以说,他们的婚姻是建立在爱情和真诚的基础上的。达西和伊丽莎白的心理活动与所表现的行为也反映了二人对婚姻的慎重考虑。这样的婚姻是成熟理智的,结局当然是美满幸福。心与心的契合,外加以牢固的经济基础,各方面不的妥善处理,造就了这一段婚姻佳话。这段婚姻告诉我们:婚姻要慎重,爱情不要存之偏见,即使存在也要真诚面对。

简与宾利

简是一位美丽,善良,温顺的姑娘,她总是把所有人都朝好的方面想,作为贝内特家庭的长女,简成熟内敛加之外貌又最为出众,再舞会中第一眼就让宾利先生为之倾心,称她为美丽的尤物。宾利先生无疑是最讨喜的角色,性格温和,平易近人。作品中,人人都喜欢宾利先生,但是宾利先生有一个缺点,就是易于受人影响。宾利先生与简的爱情婚姻道路,之所以曲折,宾利、的易受人影响与简的内敛有很大关系。与达西和伊丽莎白的爱情经历比,他们的爱情少了些偏见。他们属于一见钟情型。宾利对简的爱表现的很明显,无微不至的关怀,时时刻刻的关注,让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了他对简的爱慕。当然简也是十分爱慕宾利的,只是出于其内敛的个性表现的不大明显,以致达西先生认为她是不爱宾利的,这也是他们之后爱情曲折的一个原因。宾利先生没有什么门第关念,至少他认为门第地位不该是阻碍爱情婚姻的因数。我猜想她是爱情至上的,他娶简,完全是出于自己对简深深的眷恋。他们的这段婚姻得到的绝大多数的人的认可与祝福。只有简,配得上宾利,也只有宾利能给简幸福,这是天作之合,即使中间有误会,但最后也会化解。这样以爱为名义的爱情婚姻,怎么可能不美满,不令人羡慕呢?这段婚姻告诉我们:爱是婚姻最重要的基础。

夏洛特和柯林斯 夏洛特是威廉-卢卡斯爵士的大女儿,年纪大约27岁,是伊丽莎白的密友。能与伊丽莎白成为密友,夏洛特定也是个聪慧的女子,只因自己没有财产,人业长的不漂亮,成为了“老处女”。她之所以嫁给柯林斯,也只是在为自己找个归宿。这场婚姻与爱情无关,甚至,夏洛特对柯斯林谈不上喜欢。婚姻对于二者也只是搭伙过日子。他们的婚姻完全建立在经济基础上,这样的婚姻结合无疑是最让人无奈的。夏洛特无奈的选择柯林斯,柯林斯无奈的接受夏洛特。婚后,他们尽管过着物质安逸的生活,但精神方面一片贫瘠,这种婚姻实际上掩盖在华丽外衣下的社会悲剧。换个角度想,夏洛特可以选择不嫁给柯林斯吗?我觉得,这对于27岁,无姿色,无财力的可怜女子而言显然也是不妥的。她聪敏,她选择这样一条出路,也是她对自己命运的把握。并不是所有的女子都像伊丽莎白和简一样那么幸运——有美好的外貌和优秀男子的垂青。这也是之所以称这段婚姻为悲剧的原因之一。对于夏洛特我无法加以指责,只有处于内心深处最无奈的同情。至于柯林斯,喜剧小丑般得存在,庸俗无知,自以为是,凭借自己的好运气与溜须拍马的功力获得波特夫人的赏识得一区域牧师的职位,起初看上简,后得知简已经名花有主,立马将目标定为伊丽莎白,再遭到伊丽莎白拒绝后,委曲求全的娶了夏洛特为妻。还好他东方的自我安慰与自我满足,在这场婚姻中倒也活的安然。只是他和可怜的夏洛特将体验不到达西和伊丽莎白与宾利和简那种从美好婚姻中获得的幸福和快乐。科斯林和夏洛特的这种婚姻结合,无论是在英国还是在其他国家,在18,19世纪还是在相对开放的现代,都屡见不鲜,这是一种悲哀,是作者对妇女可怜命运的哀叹。经济重要吗?百分之一百的人会认为这是生存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保障。但经济基础是一切吗?这可就不一定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数不清的事实告诉我们,经济绝对不是婚姻中最重要的。所以这段可悲的婚姻告诉我们:重视经济基础,但绝对不能推之为婚姻中的最重。

莉迪亚和威克姆

莉迪亚是贝内特一家最小的女儿,是贝内特夫人的掌上明珠,由于深受父母与姐姐们地宠爱,早早的步入社交界。她生性活泼轻狂,不知天高地厚。在他随其母亲去内瑟菲尔德庄园看望生病中姐姐时她毫无顾忌的提出让宾利先生兑现承诺举办一场舞会,并说“如若不举办,那可是天下最丢人的事”。这位小姐可爱也可恨。由于遗传其母亲喜爱“红衣服”的基因,她对军官有着狂热的爱恋,她贪恋威克姆的外貌和军官头衔,感情冲动的抛弃亲人与之私奔,后经达西搭救,两人才苟合成亲,但结婚不久所为的爱情就淡了。男的本性暴露,去城里寻欢作乐,女的躲到姐姐家里寻求安慰。这真是一桩另热播发笑与心痛的婚姻。这场悲剧,完全是由双方当事人导演的。莉迪亚不应该那么无知放荡,威克姆也不应游戏爱情婚姻。这场婚姻动机就不纯不正,结果也并非双方完全自愿。这样的婚姻比夏洛特和科斯林的婚姻更可悲。他们二人婚后的不幸可以说是冲动的惩罚。以此为鉴,婚姻应当慎重,不要凭借一时冲动做出傻事,失去真正的幸福。

爱情观

在结婚之前,男女双方之间会有一段很值得回忆的日子,这段时间是双方感情得以升华或破裂的关键期。恋爱是爱情的过程,婚姻是爱情的结果。众多的伟人赞美爱情,所有人追求爱情。爱情被定义成各种各样,但总之它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想拥有美好的爱情,就要有正确的爱情观。什么才是正确的爱情观。作者奥斯丁告诉我们:遵守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恋爱才是正确美好的恋爱。当然,前提是一方或双方有爱的生成,其次是双方的理解与包容,最后是付出与回报。

作品中,一开始伊丽莎白对达西是无爱的,她讨厌达西的傲慢自负。达西也看不起贝内特一家的粗俗低劣。但是,达西很快就发现了女主的美丽特质,为她所迷惑,开始注意她的一言一行,并越发的发现自己已经深爱上伊丽莎白。伊丽莎白由于一开始就对达西的傲慢存有偏见,所以她并没有试着去了解达西,只是一味的排斥。但达西是个理智的男士,她知道自己内心真正所渴望的,受爱的感召,逐渐改变自己傲慢的态度,真诚的告诉伊丽莎白他心中炽烈的爱意,并向她求婚。岁遭几次拒绝,但达西为爱无私的付出,终于感动的伊丽莎白。伊丽莎白也试着去了解真正的达西,去努力改变自己的对达西已形成的偏见。只要双方真诚坦然相待,没有什么误会不会解除的。伊丽莎白在得知达西努力帮助解决其妹莉迪亚私奔事件后,完全被达西所吸引,并且深深的爱上了他。恋爱中,双方的思想感情不会完全相同,有时候需要双方试着去理解包容,只要确定是有爱情的存在,就试着去努力,克服那些不利于爱情发展的因素,最终肯定会收获爱情丰硕的果实。 有时候,爱情需要坚持。达西先生在遭到伊丽莎白的拒绝后,不是选择立马放弃,而是忠于内心对伊丽莎白的爱,坚持下去,努力去改善。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宾利与简也是,他们嫩由于双方性格的原因,导致双方没有一开始表明情意,造成之后不必要的误解。但好在宾利没有放弃心中的爱,简也为爱远赴伦敦,希望挽救爱情。只要确定相爱,就不要放弃,美好的结局是属于懂得坚持的人的。莉迪亚与威克姆的爱情是失败的。威克姆一开始只是以玩弄的心态与莉迪亚相恋,莉迪亚愚蠢的坚持也不是出于对爱情的坚贞,她想的是父母和姐姐们惊讶,伤痛的表情,并以之为乐。这是一种不健康的爱情态度,所以,就算她们坚持也不会有美好的结局,这是一种愚笨的坚持,与为爱坚持是有本质区别的。

在当代,物质参与的恋爱,冲动参与的恋爱很多很多。小三,二奶,早恋,都是一系列不健康恋爱观的产物。这是这个社会的悲哀。,速时婚恋最近很是流行,不知可否归为冲动型恋爱,但是据相关人士透露,这样的婚恋方式成功率是相当的低。我始终认为,爱情该以相处了解为重,不要轻易说爱与承诺,也不要轻易说出分手。莉迪亚和威克姆就是这样,所以幸福离他们很远。

最后,我想说说美貌在爱情中所占的比重。一开始,无论是达西还是宾利,都是因为外貌而助于到各自所爱。伊丽莎白和简也对对方英俊的外表和优雅的行为而倾心。可怜的夏洛特相对于她们姐妹二人也仅仅始是在外貌上有所不足。莉迪亚则更是被威克姆的英俊相貌所深深迷惑。所以我不怀疑美貌对爱情的重要作用。男人都希望自己的配偶貌美如花,女人也都希望自己的另一半英俊迷人,这是人性使然。但我们也该注意这样一点,越是美女恋爱越是坎坷,外貌平凡的女子获得幸福婚恋却容易的多。达西爱上伊丽莎白,不仅仅是被她的美貌所吸引,更是对她机智,活泼,率真的倾心。双方品质的的吸引才是爱情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宾利与简的爱情亦是建立在双方个性相投的基础上的。美貌可能更容易引起异性的好感,但成就美好恋爱的肯定是双方身上那些美好品质与对爱情的正确态度。

社会与人性

作品的背景是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英国某小镇,作者以日常生活为素材,生动的反映了那个时期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但是那个时候的英国,表面的稳定繁荣已经开始逐步让位于社会和政治混乱。中产阶级的发展要求获得更多政治权利,(作品中威廉、卢卡斯就是这样一个中产阶级代表。)新旧势力在暗中较量,新旧观念也在社会生活中发生冲撞,人们日益要求人性解放。作者奥斯丁严肃分析了当时的社会文化性质与格调,忠实的记录了旧社会向新社会的转变,人们对于人类解放的渴盼。但是那时候,英国社会潮流中仍以婚配作为女性寻求经济保障和提高社会地位的陋习,以及重门第二轻视女性情感和做人权利为时尚。因此,女主人公伊丽莎白,聪明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强烈自尊心,善于思考问题这些美好品质显得难能可贵,。一开始达西先生的傲慢也是当时那个社会的产物,而之后达西先生态度认知的改变,可以看出人性已经得以些许解放,以及这种人性解放必将成为趋势的预言。此外,伊丽莎白对达西先后几次求婚态度的不同,实际反映了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这也是伊丽莎白这个人物的进步意义所在。

作品中,有一段很精彩的辩论,即伊丽莎白与达西关于傲慢的争辩。达西说:“虚荣的确是个弱点,但是傲慢,只要你当真聪明过人,你总会傲慢的比较适度。”而伊丽莎白虽然不是太接受这个观点,但她也一定程度上承认这个观点的正确性。也许,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很大程度上是对于自己所处社会地位的不满与自卑。达西的傲慢也是来自于自己所拥有的财力,地位与才智。这是人性的一面,不管是傲慢还是偏见,条件一满足,这些本性自然会不受控制的出现。人存在的态度与对事物的看法,都是以自己所处的环境的比较而生成。

作品中,提到的另一个人性关键词是虚荣。那个时候的英国,确实是浮夸过度,讲究排场与体面。贵族之所以是贵族,是社会地位给予他们虚荣的条件,他们也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尽其所能的表现虚荣。宾利的两个妹妹就是这种类型的代表。她们在众人面前的高傲,对贝内特太太一家的鄙视嘲讽,时刻强调自己有多么的优雅高贵、、、、、、种种行为表明,她们是多么的虚荣。理智的人也难免会虚荣。达西一开始的傲慢,以及达西先生虽第二次见面就对伊丽莎白产生好感,但一想到伊丽莎白的社会地位,以及她的家人们的粗俗,不登大雅之堂的行为会让其丢脸,便觉得她不配做他的配偶,因此他迟迟不肯面对对伊丽莎白的爱慕,直至他的爱情无法抑制,他也因此改变的自己的看法,他才勇敢面对。这些也是达西虚荣的表现。此外,莉迪亚在婚后不久就迫不及待回家,想拿自己丈夫作为炫耀的资本向姐姐们展示,这是她虚荣心希望到满足的表现。其实,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虚荣心理,人们渴望被人关注,渴望比人略高一筹,喜欢被人羡慕,我觉得这无可厚非,但虚荣要有个度,那个度就是自信的刚刚好,不让人厌恶。

人性弊端本质我们可能很难改变,但是适当的控制是必须的,这是我们在生活中需要不断完善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英国文学词典.作家与作品/孙建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7

英国小说名家名著评析/高继海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2

傲慢与偏见/简 奥斯丁 著. 孙致礼 译.—译林出版社。1996.12

英国文学大花园/常耀信著.—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1

第三篇:傲慢与偏见

篇一: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1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作品描写傲慢的单身青年达西与偏见的二小姐伊丽莎白、富裕的单身贵族`彬格莱与贤淑的大小姐吉英之间的感情纠葛。

其实这本书,在初一时已经接触过了,但当时对于剧情的繁杂很没有耐心,看了几章就没有了兴致,便一直搁在一旁,直至今日才重新拾起。不过再看开头几章时还是觉得很无趣,到后来明白才这里是在为以后的情景埋伏笔。一眨眼,三十几章已经过去了,人物的性格也很明显地被作者刻画出来了。这本书中似乎只有两种人:聪明的和愚蠢的,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骗子韦翰也许除外。他利用了自己巧妙的奉承能力以及一付”讨人喜欢”的仪表,迷住了伊丽莎白,不停地为自己洗刷冤情,中伤达西。可笑他的话里充满破绽,而聪明过人的伊丽莎白虽能与彬格来小姐辩驳,与咖苔琳夫人顶撞,却还是被韦翰牵着鼻子走。说实话,我并不认为伊丽莎白被骗说明他是一个”愚人”。人,总是先入为主,达西先生傲慢、无礼的样子早已进入伊丽莎白的头脑,还怎么对他产生好感?对于旁人的点评又怎能轻易的置若罔闻?对达西产生偏见是很正常的。我说的旁人自然就是指相貌堂堂的韦翰了。不可否认,韦翰长着一张英俊的脸,表面上也装得非常”绅士”。虽有”人不可貌相”、”知人知面不知心”之说可就连我这个活在二十一世纪,以旁观者的身份看这个故事,仍然对韦翰产生好感,又岂能怨伊丽莎白这一个生活在过去时代的姑娘?

合上这本书,仔细地品味一番,方才发现,整部小说,之所以吸引人,完全是因为它轻松幽默的格调。伊丽莎白的嘲笑讽刺,正将那些自视绅士、淑女的贵族的本来面目暴露无疑。而伊丽莎白的父亲班纳特先生竟然以嘲笑太太、女儿为家庭快乐,幸哉?不幸哉?

篇二: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这个词虽然是贬义词,但它却在男主人公身上明显存在。故事中的男主人公——达西先生,出现在好友彬格莱举行的一次舞会上。他不仅长得英俊,而且也很富有;但同时他也很无礼、很傲慢。因为彬格莱是一位家财万贯的单身汉,年轻英俊,生性活泼,开朗随和,所以他有很多朋友,自然也有很多人参加了他举行的舞会。这些人中当然也有很多漂亮的女士,但由于达西先生的傲慢,他对舞会上的任何一位女士都没有产生好感,相反还让伊丽莎白受到了他的怠慢。因为达西先生的傲慢和无礼,所以没有人想到他会爱上舞会上的任何一位女士,尤其是被他怠慢过的伊丽莎白。其实不然,后来达西先生慢慢发现了伊丽莎白的机敏聪慧,谈吐不凡,并且对她产生了爱慕之情,但他却极度克制着自己的感情,没有向伊丽莎白求婚,原因是他看不起她的家人,但他对她的爱的确十分强烈,最终克服了家庭、地位的障碍,终于向伊丽莎白表明了心意。傲慢是对爱的一种掩饰吗?它的确是一种习惯超速行驶的情感

篇三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由于达西的傲慢,致使伊丽莎白对他产生偏见,以致拒绝了他的求婚。但是拒绝了一次求婚并不意味着他们永远不能够在一起。因为达西的傲慢而使伊丽莎白对他产生了偏见,所以在达西向伊丽莎白求婚时,她不仅没有接受他,而且还痛斥了他一顿,而正是因这一顿痛斥,让达西认识到了自己的傲慢,此后他变得不再傲慢了,伊丽莎白对他的偏见也随之冰释了。最终,两人终成眷属。

所以,爱就是傲慢与偏见的整合。正是因为达西的傲慢和伊丽莎白的偏见而使二者结合在一起,并且相克相生,使得傲慢与偏见都荡然无存,最终才产生了爱的果实。

爱,竟能使两个人到如此地步。一次邂逅,一次目光的交融,就是永远的合二为一,就是与上帝的契约,纵使风暴雷电,也无法分解这种心灵的黏结。爱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呀!在爱面前,连傲慢也不得不低下他高贵的头颅。爱的力量实在是太高深莫测了,在爱面前不仅傲慢低下了他高贵的头颅,就连偏见也不得不甘拜下风。

在这个世界上,傲慢与偏见根本就不是爱的对手,傲慢与偏见在遇到爱之后不会让爱消失,相反,它们只会双双变成爱的俘虏。

第四篇:傲慢与偏见

《傲慢与偏见》是一本以幽默诙谐见长的英国长篇巨著,作者是简·奥得丁,她是牧师的女儿,自幼和父母兄弟在一起,过着半自给自足的生活。她早年只上过初中,主要受教于父亲和自学,从中获得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修养。她终身未嫁,所以称她的作品为“宝贝”,这本书便是她的得意之作。

时间限制,精力有限,不管对哪一部小说,都不可能做出细致的描述。这本书的基本内容就是对爱情的描绘,最终的结果是伊丽莎白与达西结合,简与宾利相爱,这个结局应该是很完美的。不知道为什么,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小说最后的结局都是那么让人满意,这也许反映了人类的一个基本特征吧,无论如何,都希望有个美好的结局。

有人问我看这些书有什么意义呢?其实我也不知道,但是我想问,如果我看书没有意义,那么在宿舍和网吧打游戏的人又有什么意义呢?那么在自习室看着专业而枯燥的专业课书籍又有什么意义呢?那么整天朝九晚五模式化地工作的人又有什么意义呢?那么人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假如这样问的话,全世界的人都没有意义了,所有的事情都没有意义了。

这本书就是告诉我们,不去追寻有没有意义,无论如何,都要去生活,去生活自己想要的生活。

第五篇:傲慢与偏见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经过几天的手不释卷,我终于翻过了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深觉这是一本很有趣的书。作品生动的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而作者简·奥斯丁用轻快幽默,略带嘲讽意味的语言刻画了一个个性格迥异的人物。

书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班纳特是一位来自中产阶级家庭的小姐。伊丽莎白不像她的母亲那样喜怒无常,不像她的妹妹们那么愚蠢无知,不像柯林斯牧师那样巴结贵族。她有教养,聪慧伶俐,活泼爽朗,不会为自己的社会地位而自卑或去向达官显贵们献媚。比如她在凯瑟琳夫人对他的家人品头论足时机智的反驳,使得夫人对她刮目相看。然而,同贵族阶级相比,她的家庭地位还是比较低下,她周围的亲友又大多是没有什么教养的,他们在公众场合的丑态百出,常常使她感到难堪。这种环境造就了伊丽莎白强烈的自尊心。试看她与达西的第一次在舞会上见面,就因为她听到“她还算可以,但是没有标致到让我动心。我现在没有那种兴致。”这一句话,使她对达西有了成见,她对妈妈说:“我可以毫不含糊在向你保证,下次绝不同他跳。”她的确做到了,在后来达西第二次见面请她跳舞时,她拒绝了。而后来的一系列误会使她加深了对达西的偏见。

而对于男主人公,费茨威廉·达西,出身豪门,拥有一年一万镑的收入,而且也很傲慢。就如他后来想请伊丽莎白跳舞时说:“难道你不想抓住这个机会,跳一场瑞乐舞吗?”那样给人的感觉是伊丽莎白请他赏脸,而不是他请她了,其结果可想而知。但他也有一颗善良的心,“他是天下最好的主人,最好的庄主。”在伊丽莎白与舅舅和舅母参观达西的彭伯利庄园时,老管家做出了这样的评价,表明了他对佣人的仁慈。还有他资助伊莉莎白私奔的小妹妹和骗子伟翰结婚的一万镑,避免让班纳特一家身败名裂。可达西的性格偏内向,不善与人交谈,不容易让人了解他,致使伊莉莎贝只看到他高傲的一面而产生反感和偏见,只能从别人嘴里或从达西对她指责的辩解中认识到他的另一面。

不过伊丽莎白与达西在争吵碰撞的过程中逐渐了解了对方,消除了误会偏见和“门当户对”的阶级理论,最终走到了一起,让人倍感欣慰。这个故事也让我明白了解一个人不能只看表面或仅凭只言片语就对他下结论,而应当“听其言,观其行”,从各个方面观察。还有人的品行不应有他的出身决定,财富和身份并不能成为人类精神世界的名片。

上一篇:检察机关演讲稿范文下一篇:酒店前厅部流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