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与自我批评思想

2024-05-05

批评与自我批评思想(精选8篇)

篇1:批评与自我批评思想

思想汇报

勇于和善于开展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是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的一大法宝。在我们实际工作中,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对于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和工作作风尤为重要。如何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我想还是要把握几个要素:

一是要消除思想顾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有缺点毛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讳疾忌医,以致“小疾”拖成“大病”,甚至病入膏肓,不可救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只有经常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虚心地接受批评,才能不断地改造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敢于亮丑,严于解剖自己,是自我觉悟的表现,是进步的开始,得到的将是组织和周围同志的赞许和肯定;善意地、实事求是地指出他人的缺点和错误,是关心和帮助同志的善举,得到的将是同志的理解和感激;虚心地自觉地接受别人的批评,展示的是自己的宽广胸怀和知错就改的勇气,得到的也将会是自己的进步和同志的信任。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中,我们要摒弃“批评上级怕穿小鞋,批评同级怕伤和气,批评下级怕丢选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观念,放下包袱,消除顾虑,严肃认真地搞好分析评议和整改。

二是领导干部要带好头。党员领导干部严于律己亮出自己的缺点和问题,诚心诚意听取批评意见,广大党员和群众才会打消顾虑、敞开心扉、真心实意地给领导干部提意见,党员才会以领导同志为榜样认真查摆自己的问题。党员领导干部敢于实事求是

地指出其他同志的缺点错误,与人为善地帮助同志进步,广大党员就会从中受到党性锻炼、学到正确方法,使党员之间的批评很好地开展起来。

三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广大党员要以党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为指导,以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保持党员先进性六项基本要求为标准,以优秀共产党员为镜子,要结合本职工作、本单位讨论形成的具体要求,在批评中做到既紧密联系各自的工作实际,更紧密联系自己在党性修养和作风方面的实际;要恰如其分地分析造成问题的客观原因,更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深入剖析造成问题的主观原因,为认真整改、抓紧解决存在的问题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四是要把握正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增进团结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与人为善,治病救人,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要以改进和推动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严格要求,实事求是,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批评不是翻旧账,也不是纠缠细枝末节。而是以提高党员素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引导和激励广大党员增强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讲党性,讲原则,讲真话,讲实话,自觉经受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自觉增强党性修养。

汇报人:

篇2:批评与自我批评思想

一 自我批评的定义自我批评,是指政党或个人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进行自我揭露和剖析,批评与自我批评思想汇报。党内开展批评是解决党内矛盾的基本方法,是在马克思主义原则基础上实现党的团结,加强党内监督,保持党的肌体健康,使党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有力武器。而能认真地进行自我批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个重要标志。正如列宁所说的:“一个政党对自己的错误所抱的态度,就是衡量这个党是否郑重,是否真正履行它对木阶级和劳动群众所负义务的一个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公开承认错误,揭露错误的原因,分析产生错误的环境,仔细讨论改正错误的方法,这才是一个郑重的党的标志。”中国共产党,正是这样认真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同时它集中了工人阶级的优点和特点,光明磊落,大公无私,所以能够认真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毫无顾虑地承认和纠正自己所犯的错误。毛泽东同志曾深刻地形出:“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的中国共产党人,相信自己的事业是完全会乎正义的,不惜牺牲自己个人的一切,随时准备拿出自己的生命去殉我们的事业。难道还有什么不适合人民需要的思想、观点,意见、办法,舍不得丢掉吗?„„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还有什么错误不能抛弃吗?”这表明,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真理和改正错误,这正是共产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表现,是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表现,是党生气勃勃、坚强有力和充满信心的表现二 对自我批评的认识当前“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并已进展到新的阶段。上一阶段的教育学习使我在思想政治学习体会方面有一定的认识领悟,并以政治理论为指导结合工作实践中存在的大大小小、深深浅浅的问题病症进行了分析和思考,进而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真正深入细致地解决目前存在的和隐藏着的影响工作学习的问题,清除障碍,激励进步,以期通过此项教育活动在工作学习实践中切实做到保持先进性、发挥先进性的作用,思想汇报《批评与自我批评思想汇报》。

1、入党不是形式,不是片刻的热情,关键是在思想上真正入党,在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用扎扎实实的工作学习生活实践始终践行庄严的入党誓词!但是我在日常工作中没有将共产党员的角色定位好、体现好,政治意识不够明确,没有将自己与普通群众区别开来,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发挥应有的影响。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理解不深入、贯彻不到位。在这个方面主要的问题是没有将为人民服务与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定是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为无产阶级执政党的思想指南,必定需要党组织的每一有机组织及其成员贯彻执行。勇于和善于开展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是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的一大法宝,也是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指导原则。确保当前正在进行的分析评议工作不走过场、不出偏差、取得实效,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尤为重要。三 开展自我批评的条件。

1、要把批评和自我批评开展起来,首先要消除思想顾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有缺点毛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讳疾忌医,以致“小疾”拖成“大病”,甚至病入膏肓,不可救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只有经常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虚心地接受批评,才能不断地改造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敢于亮丑,严于解剖自己,是自我觉悟的表现,是进步的开始,得到的将是组织和周围同志的赞许和肯定;善意地、实事求是地指出他人的缺点和错误,是关心和帮助同志的善举,得到的将是同志的理解和感激;虚心地自觉地接受别人的批评,展示的是自己的宽广胸怀和知错就改的勇气,得到的也将会是自己的进步和同志的信任。所以,真正的共产党人是从来不惧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应该说,我们绝大多数党员和领导干部对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重要性是有正确认识的,但为什么在一些地方批评和自我批评开展不起来,特别是不敢相互批评呢?究其原因还是没有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批评上级怕穿小鞋,批评同级怕伤和气,批评下级怕丢选票”、于是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我们应该放下包袱,消除顾虑,勇敢地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严肃认真地搞好分析评议和整改。

篇3:正确认识批评与自我批评思想武器

一、端正态度, 明确认识

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说, 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不该只做一个起码的够格的党员, 而应该做模范的共产党员。要做到这一点, 就需要共产党员在长期的伟大的革命斗争中培养各方面的修养, 包括理论修养、革命战略、战术的修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修养、坚持党内团结、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遵守纪律的修养, 还包括艰苦奋斗工作作风的修养, 善于联系群众的修养, 以及各种文化科学知识的修养。这其中有一条重要内容, 就是坚持党内团结, 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

1. 要充分认识到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这篇著名演讲中就说过:“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所以, 我们如果有缺点, 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 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 我们就改正, 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 我们就照你的办。”在延安整风中, 毛泽东把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整风的基本形式和方法;在党的七大上, 作为党的“三大作风”之一, 并且强调指出, “三大作风”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新中国成立后, 鉴于党执政后地位和环境的变化, 党的八大党章明确规定, 党更加需要向党的一切组织和党员提出严格的要求, 更加需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改革开放后,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多次强调, 要恢复和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优良传统, 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我们党之所以始终强调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是因为批评与自我批评, 既是由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所决定的, 也是保持我们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的重要武器。这个性质, 就是我们党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新形势下, 每一位共产党员必须在心中牢固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只有牢固确立这一宗旨, 才能具有坚强的党性。

2. 要充分认识到用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武器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人是一种精神动物, 人的精神境界有高低之分。精神境界低的人, 气量狭窄, 视野短浅, 胆小怕事, 对他人和自我缺乏批判和否定精神。精神境界高的人, 心胸阔大, 志向高远, 气势如虹, 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 必要时都敢于说“不”。一些人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利器生锈, 其重要原因是精神境界过于狭窄。他们患得患失, 生怕批评自己失了面子, 丢了尊严;批评别人伤了和气, 少了人缘;批评下级竭了“载舟之水”, 弱了群众基础;批评上级犯了做官大忌, 断送事业前程, 因而明知自己有缺点, 别人有错误, 也不敢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武器。这些人之所以精神境界低下, 根本原因是其人生站立点太低, 就如契诃夫小说中的套中人一样, 整日把自己装在个人利益的“套子”中, 小心翼翼, 谨言慎行, 千方百计进行自我保护, 唯恐一言不慎, “给自己惹下乱子”。“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说的就是提高人生立足点的重要性。因此, 那些不敢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武器的同志, 必须把自己的人生立足点提升得高一些。应少一些自私自利的想法, 多一些忧国忧民的情怀。当前, 共产党人提高精神境界, 最根本的途径, 就是应把个人的梦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联系起来, 统一起来, 用中国梦的崇高理想陶冶情操, 拓展提升人生境界。唯其如此, 才能忘怀个人得失, 敢于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武器, 同党内包括自身存在的一切不符合党的原则的现象和问题作坚决的斗争。

二、坚持原则, 讲究方法

在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武器时, 必须讲究方式方法。要准确把握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性, 大事讲原则, 小事讲风格, 原则问题不退让, 枝节问题不纠缠, 维护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严肃性;要严于律己, 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 从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自觉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坚持“惩前毖后, 治病救人”的方针, 努力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统一思想, 团结同志, 推动党不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为此, 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有的放矢, 增强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针对性。

我们党历来主张, 对任何一件事物, 做任何一项工作, 都要从实际出发,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这也是开展好批评自我批评的前提。因此, 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之前, 每一名党员都应该以党章为镜, 对照党的纪律、群众期盼、先进典型和改进作风的要求, 客观地查摆自己和他人在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等方面的问题与差距, 分析问题发生的根源, 认清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会带来的后果与危害, 从而明确整改努力的方向。如果事先不调查, 不分析, 在开展批评时, 就会出现主观臆断或漫无边际的毛病, 轻者会使被批评者产生反感, 重者则产生抵触情绪, 影响工作的开展;自我批评也会蜻蜓点水或只谈一些不疼不痒问题, 或谈一些诸如“工作方法简单”、“说话不分场合”等“不能算是优点”的“缺点”, 触及不到灵魂深处。如此这般, “镜子”也没照好, “衣冠”也没端正, “澡”也没洗干净, “病”也没治彻底, 也就失去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意义, 影响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效果。

2. 热情诚恳, 增强感情交流和相互理解。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有个良好的态度和善良的动机。尤其是批评别人, 一定要以事实为根据, 有多少就说多少, 不夸大, 不翻旧帐, 不纠缠细枝末节, 分寸得当, 刚柔适度。尤其是对平时自己看不惯、曾经反对过自己的人, 更要诚恳地指出其不足, 加强感情的交流, 以诚动人。只有对方感到你是真情实意, 才能向你启动心扉, 达到相互理解, 相互信任, 创造出一种和谐融洽的良好氛围。对于自我批评, 也要实事求是, 不要自己给自己上纲, 更不要避重就轻, 而应该从思想深处找根源, 重在接受教训。特别是领导干部, 在开门搞活动中, 要虚心听取群众意见, 对一些群众语言犀利的批评, 不要认为是故意让自己出丑, 不能“记恨在心”, 更不能“秋后算帐”。否则, 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中, 做不到“感人之心, 莫先乎情”, 或是乱扣帽子, 或是一团和气, 或对提意见的人打击报复, 不仅不可能达到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目的, 而且有悖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3.平等待人, 坚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应该是平等的, 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有特殊的人和事, 资格老的也决不能以大压小或以强欺弱, 级别和职务高的也不能以势压人或以权压人。普通的党员群众, 也不要认为自己是个无足轻重的“小卒”, 人微言轻, 也不要把领导干部真诚地征求意见看成是“走过场”、“摆样子”。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中, 领导班子成员及党员干部之间都要广泛开展谈心活动, 使大家有话讲在当面, 不搞自由主义。要主动与基层群众交朋友, 主动征求群众意见, 做到“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要在自我剖析、广泛谈心、民主评议的基础上, 按着“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解决问题。任何人都不能借机泄私愤, 更不能借机整人。对确有问题而又不能认真进行自我批评, 或讳疾忌医、拒绝帮助的, 主要领导同志和上级要及时指出, 促其改正。领导干部对下属的批评要做到以诚相见, 以心交心, 真正体贴下属, 帮助其解开思想疙瘩,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篇4:胡传吉:思想与文字兼美的批评家

胡传吉本科所学并非文学,而是历史学,这大概能解释她何以如此理性。历史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我不知道胡传吉在大学四年从历史学中获得了什么,对此,我也没有向她求解。然而,从其转向文学研究之后所写的文章里,或多或少能看出她历史学的功底,层次清晰,论证严谨。或许当年所学都早已内化成了她的思维方式,内敛、节制,却又不乏锐利的锋芒。这锋芒并非她刻意所为,而是从常识出发的求真意志,让她只能顺着寻找真理的大道去判断价值,去穿透文学最隐秘部分。由历史到文学,对胡传吉来说是否是一种必然?历史想象力和文学想象力,它们如何能统一到一个人身上?我们常说,文史哲不分家,而它们之间的冲突和悖论,又有多少人领悟了其中奥秘?

胡传吉由历史学到文学,不是跨入了一个陷阱,而是变得更开阔了,这在于她看得淡定。“从一种表达系统,跳至另一种表达系统,笔涉批评,纯属误打误撞之举,或者说,它更像是谋生及求学之余的意外之获。”这种转换,在她看来是很现实的,且不用为其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更无须遮遮掩掩,我们需要的只是认清自己。“到了现代,文史哲分离,各自的叙事及修辞手法变得大不一样,但如果能放下门户之见,大致可发现,游学于不同学问,即使学才浅陋,知识难通,但亦能略晓个中趣味。”至此,我们似可理解胡传吉的文学转向了,她未谈打通之境界,只是在悠游于文史哲之间,也能获得不同的乐趣。从个人角度观之,胡传吉是将文史哲的森严壁垒打破了,然后自由翱翔于那片广阔的天空,到了这一层次,甚至思维的转换都不再是被动之举,而是一种自然的人生分享。她似看透了什么,越发放松了,这是一种大视野的流露。“文学的魅力,归根到底,要回到文字的魅力这里来。文字的本质功能,离不开描述与表达,从这个层面看,论说与创作,不存在谁依附谁的问题,只不过,两者的思维及表达方式有别。文艺创作的迷人之处,可能一目了然,合大众趣味,但批评及论说的迷人之处,可能劳心耗神些,读写者要越过许多枯燥严肃之辞,得拐弯抹角甚至是大费周章,方有可能来个恍然大悟。论说与创作之间,不必分高下。述与作之间,无须决胜负。”①胡传吉将过去那些人为设置的障碍打破了,这样她就自然地找到了写作的通道,最终回归到文字的魅力上。凝练干净的文字,几乎承载了文学的全部意义、美感和价值,我们的创作和批评,在能指上始于文字,在所指上同样也终于文字,这些由此能体现一个多彩的文学世界。

明晓了胡传吉为文的这些想法,才可理解她从事批评和研究的视角、方向与趣味。在她的批评词典里,下结论并不重要,她的很多文章,都是“志不在结论,而在思考”。②文学的诸多问题恰如我们的人生,有时是无法在世俗层面上解决的,而不少人生留给我们的,只有困惑和疑难。如其所言:“有些问题,只适合设问,不适合回答。”③唯此觉悟,我们才可明白文学世界里的多少大喜大悲是没有答案的,这又何尝不是批评的魅力所在呢?批评是自由的,而胡传吉秉持的正是自由主义精神,这是她的立场,也是其出发点。清楚了批评的目的,她才不会拘囿于创作和批评“谁依附谁”之问,文学批评同样也是一种创造,且是一种人性的文学创造。“一个批评家,第一先得承认一切人性的存在,接受一切灵性活动的可能,所有人类最可贵的自由,然后才有完成一个批评家的使命的机会。”④胡传吉正是在追求人性和自由的途中,真正将批评置于富有想象力的空间,所以,其文章才会在那些千篇一律的文字里显得独树一帜。她在《小说评论》杂志开的“精神生活”专栏,就是融合文史哲作精神思考的结晶,十二篇文章,每一篇都可谓匠心独运,提出了很多非常重要但又被我们长久忽视的问题,它们不仅是文学的,更是人生的,她由批评的形式将其引出来,以启发更多的人思考。

胡传吉不是像我们惯常所言打通了文史哲的界限,而是以她自己的方式,打破了其壁垒森严的格局,这样,她才放得下那些不必要的顾虑和束缚,去更深入和宽广地理解文学。但这并不代表胡传吉越过了学术规范,无论从哪个方向来看,只要对其稍作了解,都会发现,她是非常讲求规范的,这甚至成为了她做批评和研究的一种伦理。这可能得归功于当年历史专业的学习,但在这规范的背后,一种文学上的理想主义精神还是促使她解放自己的思维,放飞自己的想象,在文字世界里打开内心的窗口,赋予批评一种情怀,给予文字一种创造之美。

正是有了这样的自我要求,胡传吉几乎不写那种四平八稳的批评文字。她的出其不意总能给人惊喜:原来可以将传统与现代糅合得如此生动,又那样不落俗套。但凡读过胡传吉批评文章的人,可能都会有一个印象,那就是她文字里无处不在的古意。的确,除了当年的沪上才子胡河清,现在少有人那么写批评文章了。当我们觉得那种古意的方式在当代青年批评家身上快要失传时,胡传吉却用她的文字为批评的古典传承挽回了一份尊严。她这种古意的批评,并非是要走复古之路,而是要回到一种批评的雅致上来。传统的价值被太多的搞怪之论消解掉了,我们浸淫在一种伪现代里不可自拔,既丧失了优雅的风度,又缺少了简洁的质地,这也是我们从那些批评文章里感受不到情怀和美感的原因。

有了通透的古典情怀,胡传吉在批评中才不作偏激之论,这是需要胸襟的,又要有独立立场,唯此方可获得大视野。“读她的文章,有一种语言气势,那是从一个义理的高度发出的声音,所以,她很容易看出一个作家的长处与局限。对于他们的长处,她不作俗论,而是尽可能用新的审视角度,看明其中的微妙和曲折;对于他们的局限,她也不发恶声,而是以宽谅之心体会作家的难处,并发出自己善意的提醒。”⑤在《中国小说的情与罪》这部评论集里,我发现了很多从古典角度提出的人文命题,这在现当代文学批评中确不多见。这些主题在更宽泛的文学架构里有着相当的精神体量,她如何去把握?直面是最好的方式。也就是说,她并不回避那些待解的难题,因为既然是针对文学的阐释,问题意识当是题中应有之义,它是批评家切入作家及其文本内部的利刃,怎样有效地对接修辞,当变得更为迫切。

之所以说胡传吉的批评文字不落俗套,乃因她创立了自己的古典批评体系,且在方法上参透了传统文史哲的智慧。对于多数综合性批评文章,她都由一个古典意象或传统命题进入,然后站在了一个高度上,将博大的传统作为参照,再论述那些能代表中国文学本质的经验,这样就自然有了说服力。在《诉苦新传统与怨恨情结》一文里,她从女子缠足这一问题引出诉苦和怨恨主题,正是立足于历史的发现,她由古代至现当代的一路小说例证分析,最终落脚在严密的实证上,它联于人生的常态,却又从中找到了那些在社会变迁里逐渐消失的伦理,以此对应和见证精神演变的历程。“情爱激情”本是现代社会的产物,胡传吉对其进行解析时,同样以《西游记》《聊斋志异》《封神榜》乃至《诗经》里的《关雎》作为例证,尽力找到它与传统之间的联系。这种从古典向现代的过渡,一度成为了胡传吉文学批评的主要路径,成为了她新的方法论。其精神自觉源于她对本质性问题的历史追溯,希望能为当下的思考找到理论原点。因此,她的讲述不在于要给我们提供多少资讯信息,而是出示她思考问题的方法,我们从她的批评文章中收获的,除了阅读文字的快感外,更多还是促使自己反思的启示。

当然,胡传吉所钟爱的古典,就像她论析现当代文学作品时一定要向传统追根溯源,其实也是为她的当下批评服务,其旨归还是在于论证其现代性。这种诉求符合其批评的逻辑:既然要找到现实依据,纵向与横向的溯源就是其必然的选择。对于古典,我觉得和胡传吉所持有的现代意识,二者并不冲突。古典可能是她在批评中所追求的一种个人趣味,毕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基本上都是以西方理论与批评方法作为学习的对象,到了新世纪,很多人也意识到了这一局限,那么,返归传统寻求本土性,就变得顺理成章。胡传吉以古典重新激活现代性的批评方式,也是其试图建立自己综合批评的一种响应,即让批评有足够的底气,让批评的意义显得更为丰饶,一切技术都内化在对自由精神和现代意识的把握中。

在古典和现代的双重视野里,胡传吉的批评之路走得比很多人要远,以至于远到她的文字具有了唯一性,且不可复制,这样的批评注定了是原创性的。我并不是说她背负着多大的使命感,她就是在自己不断的阅读、感知和思考中,拒绝简化那些让我们困惑的人生和文学难题,“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日益得势,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俗世更趋复杂,人们需要更多的词语来表达这个世界”。⑥俗世日趋复杂,文学也相应地变得复杂,面对这样的现实,批评到底何为?与那些热衷于概括总结和下定论的批评相比,胡传吉走了一条相反的路。她提出了大命题,但她更愿意将其分解,尽力还原问题的本质,有时甚至就是还原人生的苦难和悲剧。她既求更为宽大的心灵跋涉,也从不忽略那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细节,这样,她的文字才会不断地给我们带来精彩与亮色,这也是其批评真正富有智慧的体现。

批评的原创性,更多时候可能不在于批评方法和技艺,而是在于批评的独立精神与创造性思想。思想,这是胡传吉精神世界里的一个关键词,甚至是其批评的核心。在《自由主义文学理想的终结(1945.08~1949.10)》⑦这本专著里,胡传吉对现代文学史上最后五年自由主义文学的生存状态和精神流向作了详尽分析,除了史料根据外,她运用了大量思想史甚至是政治哲学的研究办法,对作家随着政治意识形态的转向而做出的微妙选择,对文学自由精神的逐渐丧失,均作了人性探讨和深入挖掘。自由主义文学理想的终结,虽是一个预设的结论,但她并没有过多地纠缠于怎样去论证这个结论,而是以大量作家作品的例证分析,来引出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甚至以作家的个体性回应那令人困惑的“自由理想”。这本专著透出了浓郁的思想史色彩,胡传吉对文学精神的现代演变有着令人信服的思考。可惜的是,这部重要的文学思想史论著,至今还没能在大陆出版。

胡传吉对思想的关注,很大程度上源于她的自由心性。她本能地拒绝那些平庸的知识罗列和宏大叙事,因为那是没有挑战性的,至少是没有想象和原创的挑战性。而如何体现一个人文学者的思考,要在批评与研究中渗透自己的灵魂思索,这样才具有立体感,而不是平面化和单一化的呈现。也就是说,胡传吉的思想性并非普泛意义上的,而是有她独特趣味的思想性,这和她的个人原创性是一体的。作为少数清醒者,她发现的大都是文学所面临的困境,这种忧患意识与其思想性写作不无关系。在关于新城市文学的讨论中,一些青年批评家都抱有很高的期待,认为这是未来中国文学的方向,但胡传吉对其保持了审慎的乐观。她认为在新道德的背景下,中国城市小说因作家主体和所处的人文环境等原因,缺乏一种超越之感。“城市小说的困境在于自我与世界的隔绝。自我主义者能看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却看不到他人的日常生活,能看到一点点当下,但看不到历史,能看到黑幕,但看不到人心的左右为难,自我主义者的见识短浅。为什么人文理想遥遥不可及,根本原因在于自我幽闭。”而如何走出自我幽闭,对于习惯了乡土书写的中国作家来说,城市经验缺少传统,把握起来仍然显得艰难。胡传吉所持有的批判态度,并非要将兴起不久的中国城市文学完全否定,她在审慎判断的同时,仍然肯定了几位作家:“就表现城市经验而言,林白、薛忆沩、魏微的小说极具个性,无论是向内还是向外,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发现,这些精神发现的灵感,许多来自城市,而不单是乡土。”⑧城市文学虽处困境,但胡传吉并未想当然地给开药,当然,她也无法给作家们指明方向,她所能做的,只是将自己所理解的困境呈现出来,以供作家和研究者思考,能从她的分析中获得一些思想和方法上的启迪。

为新兴的城市文学唱赞歌,这并不难,难在要面对并揭示当下城市文学的真实处境。胡传吉愿意挑战这个难度,她的梳理不仅是在纵向上与更多作家对话,而且是在横向上和自我对话,看自我能否超越于俗世的经验刻度。这种对自我的审判,其实是一种更具深度的人文关怀,这是胡传吉的多数批评写作都绕不开的思想资源,甚至成为了她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从经验到超验,是文学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的飞跃,它如能联于我们个人的思考,外可向世界,内可通灵魂,我们即在更宽广的人生空间里感受个体的差异性,对文学给予更具超越性的审美。当个人的超越之感投射在文学理解上时,它才会真正对应批评的专业精神,这要求批评家不能仅停留在作品的表面,而应深入内核,有时甚至还要延宕出去,以获取更宽大的人生和文学理解空间。胡传吉很多时候就是带着超越之意来认知文学的,她虽然常作否定之言,但并不是为了破坏,那种批判意识针对的是更普遍的现象和更普适的命题,这种史论当然也就更具说服力:“文学为什么需要想象力、创造力、感性力量,就是因为它面向的,不仅仅是社会性的人,更是精神与灵魂的人,它不仅要描述现实世界里的是非、对错、善恶、美丑,更要想象精神与灵魂世界里不断往上的超越精神,这种超越性的想象,帮助我们辨别现世中不确定的自我评价。”这种关于文学超越性的思考,其实就可看作是胡传吉平时对文学的基本理解,而究竟是什么促使她思考这些大的文学命题?我觉得还是其内在的人文建设性和追问精神,这并非被动之举,而是一种学术自觉。就像她给自己设定的对话:“没有超越,何来解脱?文学之超越的现代意义何在?就在于文学能发现人之站立、人之孤独的处境。”这从信仰角度出发的自问自答,不仅针对的是她曾论述的那些作家作品,像铁凝、麦家、迟子建、东西、林白、薛忆沩、王十月、魏微等;而且也指涉她自己最为日常的文学理解,比如对《红楼梦》入心的现代解读。至此,我能体会到她何以有感而发:“文学的超越之境,离不开本心的修炼。”⑨这是一种结论吗?我觉得是她洞察并还原了作家写作时的根本出发点。这被遗忘了的初衷,很多作家已感悟不到,且浑然不觉,当走了很远,才发现在前行的路上早已背离了初心。胡传吉在自己的写作里,其实是想寻回一种批评的理想之境,所以,她遍寻本真,直白其心,以更开放的姿态来与文学和人生对话。

由此,她才会不遗余力地阐释“力”“羞感”“同情”“性饶舌”等我们并不太关注的文学关键词,才会冒险走向每一个人“心灵的暗处”,看他的“自责、自罪与赎罪”,以便拷问自我,验证他者:“因为心灵暗处,最靠近问罪。心灵最暗的地方,其实离良心就最近,罪恶现身之处,也就是拷问良心之处。心灵的暗处,有人类的不幸、罪恶以及无法解决的问题。”⑩面对现代社会的喧嚣,她也谈到了希望:“网络虽乱象并生,但故事繁盛,小说有生机。”{11}这些由人生而文学的发声,最后还是要回到对人生的审视中,胡传吉通过分析作家作品来印证普遍的生活创伤,同时她也不时地自我修正,并让这种修正成为批评的创造。

或许,这一切思考皆由思想追问而来,只有追问得深,胡传吉才格外看重自己进入文学的方式与角度。她处处带着反省和审视的论述,不仅是要作基本的判断,而且在呈现文学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哪怕胡传吉在谈论思想的时候,仍然有缠绕之感,但这并不影响其明晰的指向。那些混沌的表达,却还是有着隐秘的内在逻辑。她试图去溯源我们的精神难题,但最后留下的,不是结论,还有可能是更大的困惑。她时刻警惕那些人云亦云和自我重复,但她愿意去做一个词语的发现者,并借助历史和哲学来阐释它们,赋予它们新的意义与价值,这是胡传吉至今仍在从事批评的动力,也是胡传吉持有的写作信念。

胡传吉的文学批评,不拘于门户之见、专业之限,既有思想之趣,又有文字之美。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开辟了独特而极具原创性的文学思想史研究之路。她那些富含思想的文史创见,对理解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有深刻的启发。胡传吉是少见的兼具批评与研究之长的学者,但遗憾的是,主流的文学批评及学术评价体系,似乎还没有找到辨认胡传吉之文学思想史研究的合适方式。以我对胡传吉的了解,可能远离闹市、自甘“边缘”才是这位学者的精神所向。但我的初衷与判断不变:胡传吉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批评界不可忽视的重要批评家。

注释:

①③胡传吉:《对文字的某种理解》,《南方文坛》2011年第5期。

②胡传吉:《美的受难》,《南方文坛》2011年第5期。

④李健吾:《〈边城〉——沈从文先生作》,《李健吾创作评论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43页。

⑤谢有顺:《批评如何立心——读胡传吉的文学批评所想到的》,《南方文坛》2011年第5期。

⑥胡传吉:《小说的不忍之心》,《中国小说的情与罪》,台湾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版,第3页。

⑦ 胡传吉:《自由主义文学理想的终结》,台湾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版。

⑧胡传吉:《新道德下的城市小说困境》,《当代作家评论》2014年第3期。

⑨胡传吉:《关于文学的超越》,《中国小说的情与罪》,台湾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版,第257页。

⑩胡传吉:《心灵暗处的自罪》,《小说评论》2010年第5期。

{11}胡传吉:《借势网络,故事证心》,《小说评论》2010年第6期。

篇5:批评与自我批评思想

尊敬的党支部:

党员是平凡的,他需要那份默默无闻的贡献和宁静致远的衣钵;党员也应该是优秀的,他们战斗在各条战线上,起者模范带头作用,他们需要有渊博的知识或是精湛的技术,进步的思想。我希望自己成为这样一个人,既拥有丰富的学识,又能够在平凡中帮助别人,影响别人,不一定要轰轰烈烈,叱咤风云,但一定要真真切切,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形势逼人,不进则退。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一些党员不顾党的法律,置党的优良传统于不顾,敢于以身试法,大大损害了党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所以,加强党风建设,严格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是极其必要的。党风是一个政党党性和世界观的外在表现。一个政党具有什么样的党性和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党风。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的思想作风,也是工作作风。历史证明:什么时候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全国最大的免费公文网们党就能正确分析形势,使革命和建设不断胜利的发展;什么时候理论脱离了实际,不是犯了教条主义,就是犯经验主义的错误,造成工作指导上面的失误。

这个问题发生的原因之一是平时缺乏批评与自我批评。所以我再三提醒大家,要注意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这一点我们要坚持下去。"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在我们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成为党的优秀的接班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就必须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入党。要思想上入党,就要自觉学习党的规章制度、文件政策,学习党的先进理论;要行动上入党就要在生活上、工作上起先锋模范作用。作为党员应该有崇高的追求,有较强的自觉性,在实际行动中实践党的理论,执行党全国最大的免费公文网的路线、方针、政策。

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应该牢记学生党员有两重身份:一是学生身份,必须学习成绩好,思想道德高尚;二是党员身份,无论在思想还是生活作风上,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学生党员思想汇报: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延伸阅读——入党思想汇报写作的格式、内容和方法

思想汇报是入党积极分子在培养考察期间、预备党员在预备期内定期向党组织汇报其思想状况的书面材料。其中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都应当每季度至少递交一份思想汇报。基本书写格式及内容通常如下:

1、标题。居中写“思想汇报”。

2、称谓。即汇报人对党组织的称呼,一般写“敬爱的党组织”。顶格书写在标题的下一行,后面加冒号。

篇6:批评与自我批评思想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系列谈之四

2013年07月31日04:18 来源:人民日报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好民主生活会,坚持开门搞活动。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早在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形象地说:“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如何打扫和洗涤我们思想和工作上的灰尘?批评与自我批评无疑是重要手段。而要开展好批评与自我批评,整风精神就不可或缺。整风精神的内涵,集中体现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20世纪40年代,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我们党正是坚持整风精神,以批评与自我批评为有力武器,以开好民主生活会为主要手段,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为根本宗旨,以“团结—批评—团结”为基本遵循,有力地清算了主观主义学风、宗派主义党风和党八股文风,在全党进一步树立了联系群众、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团结统一,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改进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的有效方法。然而,近年来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把整风精神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丢得差不多了。表现在:自我批评不疼不痒,互相批评谈谈希望;批评下级轻描淡写,批评同级躲躲闪闪,批评上级遮遮掩掩;有问题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开会不说、会后乱说。结果是:在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中,好人主义和庸俗关系学盛行,你好我好大家好,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面对同志的缺点和错误,听到、看到损害党的事业的言行,不提醒、不劝告,不批评、不制止,无动于衷、听之任之。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严重削弱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蔓延,与整风精神的弱化、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异化”有着直接的联系。

不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说到底是“私”字在作怪。无论不敢还是不愿,都反映了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讲私情不讲党性、讲关系不讲原则,回避矛盾、是非不分。“心底无私天地宽”。只有无私才能无畏,才能正视自己身上的毛病,才能勇于指出别人的不足,揭露矛盾、解决问题。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如果党内生活缺乏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严肃的政治生活出现私利化、关系化、庸俗化倾向,将是十分危险的。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都应按照中央要求,切实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深刻剖析和解决“四风”问题,以改进作风的实际行动和成效进一步取信于民。

篇7:思想汇报 作风建设与自我批评

习近平主席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来一次大扫除,除“四风”之垢,主要任务是作风建设,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

习主席指出,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

总体上看,当前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情况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也是好的,广大党员、干部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冲锋陷阵、忘我奉献,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肯定和拥护。这是主流,必须充分肯定。同时,我们必须看到,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

中国共产党是由一个个党员团结聚合起来共同为人民服务的无产阶级政党,每个党员的作风会牵动着无数人民的神经,所以,紧抓作风建设,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与廉洁性是我党能否坚持群众路线,昂扬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作为一名党员,理应严守自身作风,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结合习主席提出的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信念,以实际行动,接受党和人民的考验。

而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学生党员,应当以更严格的纪律作风要求自己,在保证党“三大作风”不变的情况下,结合党的性质和宗旨与现阶段实际,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修养,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认真工作学习,勇于承担责任,以一种主人翁的气概去忠于党,奉献社会,服务人民,成为一名合格的新时期党员。

我对照着新时期的党员要求,审视自我,联系自己思想及学习、工作实际,发现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作为一名大学生预备党员,这既是压力也动力。预备党员应该以身作则,不仅在学习上、工作方面要有优异的表现,而且更重要的是认真地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努力在各主面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这样才能顺利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在这一年里,在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在党员同志们的悉心帮助下,我积极参加理论学习和党内活动,除了作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外,对于学校的各项要求和活动,我积极参加和配合,认真完成;在生活中乐于助人。在组织观念和作风方面我能做到执行党的决议,服从组织分配,按时交纳党费。作为一名学生,勤奋学习,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做有损于党和人民利益的事。

但我与党员的标准之间还存在有一定的差距.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深入领会,并坚持作到身体力行.以更加饱满的学习热情,以更加积极的精神面貌,开展工作学习;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的思想理论水平.不断加强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改造,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其次是交际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可能是个人性格因素,严肃的场合我有点胆怯,这也是我的一个缺点,也是我为人处事方面的不足.这样很容易造成错觉或误会,但我有信心,有思想准备,更有改正的决心。

另外,与其他党员联系少、配合少,只顾抓好自己的学习,常常独来独往,不擅于主动帮助同学共同进步,只埋头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关注个人发展。归根到底是个人主义在作怪。由于世界观改造的忽视和放松,党性锻炼和修养的忽视和放松,导致是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错位,非界限模糊与颠倒。

归根到底,我认为我理论知识学习不够,对原理内容把握不足,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领会不够,理解不深,导致对自身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自我改造重视不够。放松了对自身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自我改造。不能将实事求是的思想应用、解决于现有实际学习和工作问题,安于现状、计较个人利益得失的思想在作怪,导致学习和工作中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心态失衡。

为此,在生活中,要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坚决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自觉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培养良好的学风,学习态度,提高素质;以同学们为主要服务对象,乐于在学习生活中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人,不摆架子,而且对同学们提出的意见虚心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事事以身作则,加强纪律,工作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使自身的综合素质都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建设的需要。

面向支部成员,班子成员政治素质普遍较高,工作能力强具有改革创新意识,成员之间团结协作好,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事业心,能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不足之处,海俊萍同学由于学习工作繁忙,与普通党员,预备党员谈心的次数还不够多,希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能有所改善。

篇8:批评与自我批评思想

法国哲学家萨特把文学理解为一种介入模式,文学不仅介入政治与社会,而且要全面介入人类整个文化之中。美国工业化推崇经济第一、物质至上、消费核心的发展观,无疑造成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限掠夺与人与人之间的物化。19世纪中期的美国是以牺牲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代价来满足工业化发展,西部荒野伴随着西进运动的步伐不断被工业操控,自然脱去了原始魅力。针对工业化造成的环境与生态危机, 美国环境文学诞生,并彰显其批判锋芒。文学介入环境危机之中,企图唤醒人类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回归自然的生态意识。美国学者内茨利在《环境文学 :一部关于环境文学作品、 作者及主题的百科全书》中认为,环境文学囊括诗歌、小说、 散文、戏剧等体裁,环境文学不仅表达作者游历感受的游记及传授地球生态知识,而且试图影响和改变读者审视自然界的方式[1]。美国著名环境文学批评家劳伦斯 · 布伊尔提出了界定环境文学的四个标准 :第一,非人的环境不仅作为框定场景在场,而且将人类历史隐含于自然历史在场之中 ;第二, 人的利益不被理解为唯一合法的利益 ;第三,人对环境的责任是文本中伦理价值取向的一部分 ;第四 ;环境是作为一个过程存在的,而不是一种永恒不变或约定的存在[2]。中国学者龙娟认为,环境文学是一种以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等传统文学体裁为载体,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本内容, 以弘扬生态思想、环境道德、环境审美情趣等为主要价值导向的文学样式或思潮,它具有融合文学、生态学、环境伦理学、 环境美学等多学科视角、思想、理论和方法的总体特征。美国环境文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环境文学的分水岭。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环境文学诞生及初步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荒野意识、自然书写、地方伦理等主题贯穿其中,旨在弘扬人与环境之间的正义。20世纪60年代至今是美国环境文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是美国环境文学繁荣期,不仅文学体裁灵活多样,而且主题不断深化。主题不仅停留在人与自然之间的正义, 而且扩展到以环境为中介的人际正义。

一.美国环境文学发展的第一阶段:歌颂自然之美、揭露环境危机、倡导环境保护

美国环境文学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以非小说的散文形式歌颂自然之美,揭露环境危机,倡导环境保护。斯拉维克视梭罗为美国环境文学的先驱[3]。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家包括亨利 · 大卫 · 梭罗、拉尔夫 · 沃尔多 · 爱默生、乔治 · 珀金斯 · 马什、约翰 · 威斯利 · 鲍威尔、约翰 · 缪尔、约翰 · 伯勒斯、玛丽 · 奥斯丁、奥尔多 · 利奥波德等。梭罗、爱默生歌颂自然之美,马什、鲍威尔揭露环境危机,缪尔、奥斯丁、伯勒斯、利奥波德倡导环境保护。梭罗和爱默生从超验主义角度看待自然,赋予自然神性,歌颂自然之美,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反对工业化对自然无情地开采、践踏与控制。梭罗在《瓦尔登湖》中生动地描写了作者亲自回归自然的简朴生活,过着人与自然融合的接近原始状态的生活。梭罗在评价瓦尔登湖生活时这样说 :“这是一个秀色可餐的晚上。我的整个身体只有一种感觉 ;我每一个毛孔都流淌着喜悦。作为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我获得了一种奇怪的自由感[4]”。在梭罗眼里,人融入自然才能获得自由,工业化般的驾驭自然是人类的牢笼,因而梭罗大声疾呼 :“只有在荒野中才能保全全世界[5]”。作为一位环境文学家,爱默生把自然视为上帝的启示,自然是神性的外衣。他的作品弥漫着歌颂自然精神的基调,其笔下的自然万物都具有神灵与魂魄。在爱默生看来,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类,从而爱默生猛烈地抨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的工业化道路。马什、鲍威尔用细腻地笔触揭露了自然环境的破坏,环境危机意识是其作品的主导精神,他们试图通过环境危机意识改变人们的思想与行为。马什在《人与自然》中考察了人类活动对自然造成的影响,认为人类大规模生产和交通体系破坏了自然和谐,分析了人类行为对动植物、林地、湖泊、沙漠造成的消极影响, 从而揭发环境危机,并敲响了人类反思自我与自然他者的辩证发展的危机意识。鲍威尔在《美国干旱地区的土地报告》 和《科罗拉多大峡谷》中揭发了工业文明过渡开发和人类中心主义带来的危害,主张环境应与发展统一起来,否则人类环境将持续恶化,后果将一发不可收拾,人类伊甸园将永不复存在。缪尔、奥斯丁、伯勒斯、利奥波德等美国环境作家在其作品中积极倡导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积极投身美国环境保护运动中,为美国环境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缪尔在《我们的国家公园》中号召美国人去旅行,从而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他说 :“走进大山就是走进家园,大自然是一种必需品,山林公园和山林保护区的作用不仅仅是作为木材与灌溉河流的源泉,它还是生命的源泉[6]”。缪尔发起了小规模的环境保护运动,并用环境文学极力地倡导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奥斯丁在其环境文学代表作《少雨乡》中探索了沙漠生态,呼吁人们保护沙漠生态,改变征服沙漠的态度。伯勒斯不仅书写自然,而且积极参加环境保护运动。 《醒来的知更鸟》栩栩如生地描写了鸟类生活,寄希人与动物友好相处,呼吁生态保护,强调环境保护有利于人类在地球上生存与发展。利奥波德是一位具有环境伦理学家身份的美国环境文学家,他的代表作《沙乡年鉴》被誉为环境保护主义者的圣经。美国环境文学第一阶段主要针对工业化和西进运动带来的环境负面影响书写热爱自然之声,鼓励人们与自然建立生命共同体意识,恢复人与自然和谐的伊甸王国。 总而言之,美国环境文学第一阶段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歌颂自然之美、揭露环境危机、倡导环境保护三个方面,同时为环境文学繁荣发展的第二阶段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二.美国环境文学发展的第二阶段:环境正义

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环境文学进入了繁荣期,70年代地球日的游行活动,80年代建立的山岭俱乐部、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无疑推动了美国环境文学的发展。美国环境文学第二阶段文学主题思想为环境正义,主要代表人物为罗宾逊 · 杰弗斯、蕾切尔 · 卡逊、巴里 · 康芒纳、约翰 · 麦克菲、 爱德华 · 阿比、加里 · 斯奈德、莱斯利 · 马蒙 · 西尔克、温德尔 · 贝里、凯蒂 · 李、比尔 · 麦克基本等。环境正义是人们在认识与处理与环境问题过程中体现出的一种正义,主要分为人与自然之间的正义和以环境为中介的人际正义,这两方面的正义构成了美国环境文学的基本内涵。人与自然之间的正义主要体现为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权利和保护维护自然的义务之间的关系,人类应尊重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并平衡发展。正如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概念所阐释到,土地伦理是把人类在共同体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它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敬,也包括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重。1962年,蕾切尔发表了《寂静的春天》,此书惊醒的不仅是美国,甚至是整个世界,因而《寂静的春天》被奉为现代环境运动的肇始和亿万人的生态入门书。卡森控告化学控制法——杀虫剂、农药、化肥等的应用致使富有生机的小镇失去了活力, 变得毫无生气。针对化学控制论造成的人与自然的失衡,卡森提出了生物控制法。生物控制法是基于对有机体及其所依赖的整个生命世界结构的理解而获得的昆虫控制方法,也就是说,力求将一种昆虫力量转用来与昆虫自己作对,即利用昆虫生命力的趋向去消灭它自己。《寂静的春天》包含的环境危机观、自然平衡论和新行动主义无疑关注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正义,把人类思想引导到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伦理关怀之中。美国环境文学家爱德华 · 阿比不经盛赞自然之美,而且强调自然非功利的价值。他在《大漠孤行》中把沙漠视为地球上最美丽的地方,并认为自然万物都有其本身的美和价值,这种价值并不是人类自己设计的。

以环境为中介的人际正义是美国环境文学第二阶段关注的焦点之一,同时也是人与自然之间正义的延伸,并触及到社会正义层面。美国环境文学家认为,人类共同生存在地球上,形成了命运共同体。不论种族阶级和性别等差异,所有的人在享受环境权利的同时都应该承担起相应的保护环境的义务,否则就会导致环境非正义现象滋生蔓延,环境危机愈演愈烈,最终使得人类无处栖身[7]。美国环境文学家反对人们以破坏环境的行为相互侵害人与人在环境面前的利益,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环境文学家眼中的人们不仅包括当代人,而且还包括后代人。康芒纳特别关注以环境为中介的人际正义,在《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中,康芒纳认为一部分人使用汽车,排放有毒的物质并把有毒的一氧化碳和铅加在人体之上,每年都要杀死成千上万的人。一部分人使用汽车的权力无疑伤害到了其他人,破坏了人与人应有的环境正义。麦克菲在《对自然的控制》一书中揭发了因对自然过渡开发而造成对他人伤害的罪行,谴责了人与人环境非正义的恶劣行径。一些人过度开发自然资源,造成了水土流失,破坏了植被和河道,因而导致泥石流的爆发。泥石流的爆发不仅毁坏了环境,同时还给当地居民造成了生命危险。麦克菲强调人类热爱自然,并试图捍卫人与人之间的环境正义。无论是人与自然的环境正义,还是人与人的环境正义,美国环境文学要义就是弘扬自然的价值,突破经济主义的羁绊,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樊篱,重塑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的局面。

三.美国环境文学的批判维度

美国环境文学第一阶段主导思想是歌颂自然之美,揭露环境危机,倡导环境保护。第二阶段是第一阶段的延续与深化,其主导思想是环境正义。美国环境文学的批评视角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是生态审美的自然性原则 ;第二是生态审美的整体性原则 ;第三是生态审美的交融性原则 ; 第四是生态审美的主体间性原则。美国环境文学以上四个批评原则目的是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与二元对立的思维框架, 建立平衡的、多元的、有机的批评范式。自然性原则认为美不是抽象的形而上的概念,而是活生生的自然感受过程。 环境文学家对自然审美的目的不是自然命名化、自然抽象化、自然意识形态化,而是自然本身的美及其对这种美的感知过程。梭罗说 :“在这裸露和被雨水冲刷得褪了色的大地上,我认识了我的朋友[8]”。缪尔把植物称为植物人,动物被他称为有毛的兄弟。爱德华 · 阿比甚至把河流称为兄弟。 自然性原则不是人对自然的工具化、控制化的过程,而是带着敬畏平等的心态去听、看、闻、触对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影响。生态整体性原则必须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观, 进入生态整体主义审美的高度。批评与审美不仅仅局限在文学艺术和优美如画的自然观,而是将感知扩展到整个自然。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便是整体原则的体现,正如美国环境文学家杰弗斯写道,完整是一个整体,是最大的美,生命与物质的有机体,是宇宙最神圣的美,热爱它们,而不是人类[9]。 交融性原则是建立在生态主义联系观之上,生态审美批评不是站在高处远远地观望,而是全身心地投入自然,有时候, 特别是在审美的初期,甚至是需要忘掉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10]。交融性原则就是抛开自我,融入自然,开放全部感官,不作他想,全神贯注地感知身边的一切,接受、领略、 感悟自然的智慧。卡森认为,人不能发现自然的奇妙是因为人类过于自大,把自然当做工具和对象化的自我。斯奈德尝试融入自然的方式,其中之一是凝神静观,即放下思想重负, 放空自我,从凝神静观到了然开悟,一步步接受自然智慧的引领。主体间性原则是指人不仅要与整个大自然发生关系, 而且要与具体的、个别的自然物发生关系。主体间性原则就是要跳出主体与客体、文化与自然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建立相互友好的平等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主人与仆人、征服者与被征服、控制者与被控制的关系,而是互为主体性的平等友爱关系。人类的人性不只存在于我们自身, 而是更多地存在于我们与世界、自然的对话中。生态自然性原则、生态整体性原则、生态交融性原则、生态主体性原则建构了美国环境文学批评的基本框架,形成了生态审美的原则与立场,并为美国环境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结语

美国环境文学以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作为出发点,在文学历史上竖立了一座绿色的精神殿堂。在这座绿色的精神殿堂里,人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美国环境文学在历史流变和审美批评两方面彰显了热爱、尊重、 保护自然的锋芒,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唤醒了人们的环保生态意识,推动了人类文学与文化的绿色发展。美国环境文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强调歌颂自然之美,揭露环境危机,倡导环境保护。环境文学介入工业化与商品化的社会发展中,批判人们对自然的控制与过度开发,启发人类走出自我中心主义、经济主义、功利主义、工具理性的桎梏, 热爱拥抱大自然。美国环境文学第二阶段围绕环境主义主题展开,环境正义分为人与自然之间的正义和以环境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正义。环境正义把美国环境文学提升到了社会伦理的高度,并树立了一盏精神明灯。美国环境文学在其流变中始终围绕着生态自然性原则、生态整体性原则、 生态交融性原则、生态主体间性原则而展开,彼此交相辉映,共同谱写了美国环境文学审美与批评的维度。自然性原则就是尊重自然,把自然视为人类生命的共同体。所以说, 美国环境文学引导人们认识自然的独特价值,开启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并使文学踏上了一条生态绿色之路。

摘要:美国环境文学是针对工业化发展模式与控制自然思维的批判,主要分为两个阶段。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60年代开启了美国环境文学的第一阶段,环境文学主题围绕歌颂自然之美,揭露环境危机,倡导环境保护展开,试图唤醒人们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回归自然的生态意识。20年代至今是美国环境文学的繁荣期,弘扬环境正义是这一时代的主旋律。基于历史发展脉络,试图理清美国环境文学发展的流变,从而建构“自然性、整体性、交融性、主体间性”四位一体的美国环境文学批评范式。

关键词:环境文学,流变,批评,环境正义

参考文献

[1]Patricia D.Netzley.Environmental Literature:An Encyclopedia of Works,Authors,and Themes[M].California:ABC-CLIO,1999:8.

[2]Lawrence Buell.The Environmental Imagination:Thoreau,Nature Writing,and the Formation of American Culture[M].Massachusetts: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7-8.

[3]Scott Slovic.Environmental Literature[M].Massachusetts:Blackwell Publishers Inc,2001:251.

[4]亨利·梭罗.瓦尔登湖[M].徐迟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98.

[5]Henry David Thoreau.Walking[M].Yale:Yale University Press,1962:534.

[6]约翰·缪尔.我们的国家公园[M].郭名倞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

[7]龙娟.美国环境文学:弘扬环境正义的绿色之思[J].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5):108.

[8]Bradford Torrey&F.H.Allen.The Journal of Henry David Thoreau[M].Boston:Houghton Mifflin,1906:275.

[9]麦克基本.自然的终结[M].孙晓春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177、211.

上一篇:成功大学图书馆下一篇:校园礼仪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