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童谣:《圆圆歌》

2024-04-13

小班童谣:《圆圆歌》(通用9篇)

篇1:小班童谣:《圆圆歌》

常州市武进区牛塘中心幼儿园(长虹幼儿园)

小班童谣:《圆圆歌》

设计意图: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他们更喜欢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用手去触摸,学习和活动的特点是只关心活动过程关心活动的结果,幼儿的活动更应注意游戏化和情景化。兴趣是其学习活动中最强烈的心理因素,幼儿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就能自发地把心理活动指向学习对象,且能取得较好的效能,因此,任何活动都应重视兴趣的培养,所以,教材的选择至关重要,正如《纲要》中所说,即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长远发展,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通过思考我设计了这一活动。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问答歌一问一答的形式,用多种方式叙述童谣。2.感知不同物品的特性,并能用完整的语句表达出来。2.积极参与活动,体验问答歌的乐趣。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认识圆形及许多圆形的东西

物质材料准备:ppt;小鼓、皮球、气球若干

活动过程:

一、找一找,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师:欢迎小朋友们来到圆圆家做客,圆圆家有许多好玩的东西,但是它们都藏起来了,请你们去找一找,看看你找到了谁?

(提出要求:每个小朋友找一个就好,找到了就带着他坐到位置上。)师:谁愿意来说一说你在哪里找到了什么?它是什么形状的? 幼:我找到了小鼓,它是圆圆的。

师:你找到了小鼓,小鼓圆圆,还有谁来说说看你找到了什么,你能像我一样来说说吗?(学说小鼓圆圆,皮球圆圆,气球圆圆)

师小结:原来,圆圆家的许多东西都是圆形的,小鼓圆圆,皮球圆圆,气球圆圆。

二、玩一玩,感知不同物品的特性。师:小朋友们真厉害,把它们都找出来了,现在请大家带上你找到的东西玩一玩,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幼儿自主玩一玩。

师:它们都累了,把它们放在地上让它们休息一下吧。师: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玩的,你发现了什么?(个别幼儿示范)师幼共同小结:原来敲鼓时会发出咚咚咚的声音;拍皮球时皮球会蹦蹦跳,玩气球时气球会在空中飘!

三、说一说,体验问答童谣的乐趣。

1、分段叙述童谣,感受一问一答形式。师:我还想来考考小朋友们。

师:什么圆圆响咚咚?什么圆圆蹦蹦跳?什么圆圆空中飘?

(引导幼儿学说小鼓圆圆响咚咚,皮球圆圆蹦蹦跳,气球圆圆空中飘。)

师:小朋友们真棒,把你们找到的好玩的东西都加入我们好听的童谣里了。我刚刚也找到了一个圆圆的东西,和你们的都不一样,你们猜猜看会是什么?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什么,看看你猜对了吗?(出示太阳图片)师:瞧,是谁呀? 幼:是太阳。

师:对了,是我们的太阳,太阳是什么颜色的呢? 幼:红色的、红彤彤的。(学说红彤彤)

师:那什么圆圆红彤彤? 常州市武进区牛塘中心幼儿园(长虹幼儿园)

幼:太阳圆圆红彤彤。

2、初次完整叙述,掌握问答童谣形式。

师:小朋友真聪明,什么都难不住你们!这首童谣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圆圆歌》,我们一起来试试完整的说一遍!

完整叙述童谣。

3、多次叙述童谣,体验问答童谣乐趣。

师:刚刚我们是一起说的,现在我们再来玩一个你问我答的游戏,请听清楚要求哦:我问,你们来回答,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请个别幼儿示范)师:现在我们换一换,请女孩子来问,男孩子来回答。

四、想一想,激发再编童谣的兴趣。师: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圆圆的呢? 幼:挂钟、苹果…… 师:什么圆圆XXX?

师:今天请大家回去再找找看还有哪些东西是圆圆的,明天我们在一起把它们编进童谣里问一问,说一说!

附:童谣 圆圆歌

什么圆圆红彤彤?太阳圆圆红彤彤。

什么圆圆响咚咚?小鼓圆圆响咚咚。

什么圆圆蹦蹦跳?皮球圆圆蹦蹦跳。

什么圆圆空中飘?气球圆圆空中飘。

篇2:小班童谣:《圆圆歌》

1.积极参与活动,在完整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创编童谣。

2.初步了解问答歌一问一答的形式,体验问答童谣的乐趣。

活动准备:

《圆圆歌》大幅图片布置的场景。

活动过程:

l.进入《圆圆歌》图片场景,观察图片。

★指导语:图片上有什么,它们都是什么样子的?

2.在图片的提示下,根据教师的提问创编童谣。

★指导语:什么圆圆红彤彤?什么圆圆响咚咚?什么圆圆蹦蹦跳?什么圆圆空中飘?

3.完整念童谣,感受问答歌的独特形式,体验问答童谣的乐趣。

(1)欣赏童谣,知道童谣的名称。

(2)完整朗诵童谣《圆圆歌》。

(3)运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朗诵童谣,体验问答童谣的乐趣。

4.扩展想象,激发创编童谣的愿望。

★指导语:还有哪些东西是圆圆的呢?

资料链接:

圆圆歌

什么圆圆红彤彤?太阳圆圆红彤彤。

什么圆圆响咚咚?小鼓圆圆响咚咚。

什么圆圆蹦蹦跳?皮球圆圆蹦蹦跳。

篇3:马边彝族童谣歌研究

(一) 马边彝族区域概况

明置马湖府安边同知署, 清设马边厅。1914年置马边县, 因马边河得名。

“彝”是各地彝族统一使用的族称。彝族有着中国最早的“音节文字”称为“文”、“韪书”或“罗罗文”、“倮文”、“毕摩文”、“西波文”, 通称老彝文, 大约形成于十三世纪。居住多为一户一屋的小家庭, 数户或数十户杂错相邻, 成自然村落。服饰美观、精致, 服装色彩鲜艳, 图案别致, 刺绣精美。

彝族节日主要有:库施, 即彝族年。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五、初六、初七。索旧, 彝语索旧为汉族“送旧”的音译, 时间在汉族除夕前的一个晚上。杜延, 彝语“杜延”为汉语“端阳”之音译, 系汉族的端阳节, 彝族也要过这个节日。

(二) 马边彝族童谣歌的文化底蕴

马边彝族有古老的文字及彝文典籍, 彝族文化底蕴博大深厚, 民间音乐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四川彝族民间音乐保持着古老的传统, 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点, 音乐文化及其形态有着鲜明的社会历史的时代特征, 音乐门类、品种繁多而齐全, 遗产资源极其丰富。勤劳聪慧的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产生了众多的民间歌曲, 这些歌曲少受外来影响, 主要受到其自身的传统文化、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生产方式的影响, 形成了既有彝族共性特色而又多姿多彩、风格迥异的民间歌曲, 也成为其中彝族童谣歌发展的底蕴。

(三) 马边彝族童谣歌的产生、流传与发展

1.起源:彝族远古时期在文化史上成为神话与史诗时代, 这一时期的音乐是原始时代的产物, 属于音乐萌生期, 没有直接的文献记载, 大约有原始民歌、原始歌舞、原始祭祀歌、原始乐器与器乐。

凡“音”起于人“心”。民歌产生于社会生活, 又反映着社会生活。彝族先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主要是狩猎和采集。在其劳作中突然会发出呼喊、吼叫之声, 这些音调在凉山彝族民歌与生活音调中可以捕捉到类似的遗痕。作为民歌种类之一的童谣歌也萌生其中。

2.流传:马边彝族童谣歌一般是民间创作的, 在儿童中传唱形式很多, 如歌唱、吟诵、口传心授等。也会有专门的采歌员 (民族音乐工作者) 上山下乡采编成歌, 通过表演、教学、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途径传播。

3.发展:随着彝族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社会生活内容的丰富与复杂化, 彝族童谣歌的题材内容得以丰富, 出现了大量的反映少年儿童生活内容的童谣歌, 增添了新的元素和广泛内容, 扩大了题材, 涉及生产、生活、知识、情趣、文化、教育, 等等方面。

二、马边彝族童谣歌及其相关慨念

1.歌谣:歌与谣是有区别的。主要体现在, “歌”是有曲调的、能唱的;“谣”则是语言有一定的节奏, 依靠吟、念、诵而流传。歌与谣的区别还在于, 歌是合乐, 演唱时有乐器伴奏;谣, 不合乐的徒歌。唱有曲调的叫歌, 唱无曲调的叫谣。严格说来, 唱无曲调的词不叫唱, 应该叫吟诵。歌谣, 简单说, 是指短小的民歌、民谣, 但它们往往长短不一, 有长有短。

2.童谣:是世世代代口耳相传, 在儿童中传唱, 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诙谐幽默, 没有乐谱, 音节和谐, 形式简短, 朗朗上口, 强调格律和韵脚的歌谣。童谣, 一般由成人创作, 儿童接受、模仿、传唱, 谓之童谣。当然, 儿童只是自发的模唱、娱乐, 自身没有能力将语言的自然节奏创编成具有音乐结构的歌曲, 因此, 由成人创作谱曲的叫“儿歌”或“童谣歌”。

3.马边彝族童谣歌:马边彝族童谣歌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它是彝族儿童在生活、学习、劳动、玩耍时所唱的歌, 内容生动而丰富。童谣歌的曲调轻快活泼, 乐句简短, 节奏鲜明, 富于儿童性格特征。

三、马边彝族童谣歌的艺术特点

马边彝族童谣歌是彝族人民的集体创作, 是表达彝族儿童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一种艺术形式, 是彝族儿童生活中“亲密伴侣”和“精神食粮”, 也是马边彝族人民在劳动和日常生活中所创造和利用的口头音乐, 因而具有口头性、集体性、流传变异性。

文章将从歌词特点、音乐特点、旋律特点、结构特点、等方面对近200首彝族童谣歌进行分析与总结, 以期揭示马边彝族童谣歌的艺术特点。

(一) 歌词特点:

1.题材特点:传统马边彝族童谣歌歌词题材以催眠曲、劳动歌、叙事歌为主体, 如《放牛哥》等。新创作品则以描写自然、教育、游戏、动物为主体, 如《彩虹》、《安全用电歌》等。

2.结构特点:传统马边彝族童谣歌歌词结构以排比句式, 对称方整, 问答呼应为主体。而新创作品歌词大多依然具有歌词韵律与乐节的一致性 (呼应) 特点。

3.内容特点:传统马边彝族童谣歌歌词内容以口语化、方言俚语占主导。新创作品不论是教育类还是自然科学类均采用白话文体, 易于理解, 如《节约用水》。

(二) 音乐特点:

彝族民间音乐是彝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社会人文密不可分, 从不同的领域和角度都体现出它的特点。彝族童谣歌也不例外。

1.音调结构:传统马边彝族童谣歌音调结构常以五声调式为基础, 其中宫调式、徵调式、羽调式相对较多。有些作品为不完整的五音仅有角、徵、羽三个音构成。偶有“4、7”的不协和音程出现。

2.新创彝族童谣歌以级进和五度以内的跳进、五声调式为主, 个别作品加偏音。常见有五声宫调式和羽调式, 商调式徵调式较少, 除此, 还有大小调式作品。

3.节奏节拍:彝族童谣歌节奏节拍基本以语言的自然节奏为基础, 以二拍子使用居多, 占90%以上, 三拍子次之, 四拍子更少, 其中根据歌词使用变换拍子, 以及上下滑音、倚音等, 如《雁鹅雁鹅扯长》, 节奏中有八分音符, 四分音符以及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前附点、后附点, 后附点使用较普遍, 具有一定特色。新创彝族童谣歌大多是常见节奏型, 作品中切分节奏较少使用, 新创作品多以简洁乐歌式为特点。

(三) 音乐旋律特点

传统彝族童谣歌的音乐旋律以简单的二度、三度进行为主, 传统和新创作品童谣歌基本都是音节式的一音对一词。

(四) 音乐结构特点

传统的彝族童谣歌作品的音乐结构大多为四句乐段, 排比式同音同头 (起始句一样) , 乐句间连续性强, 相同节奏型贯穿。而新创作品则结构更丰富, 方整性结构居多, 以平行乐段、复乐段、再现二段式 (起承转合) 为主体。甚至在和声上强调了乐段中前句的开放以及终句的收拢。

综上, 彝族童谣歌, 题材以适应儿童身心的催眠曲、叙事歌曲、教育性的歌谣为主, 让儿童在游戏中增长知识, 提升能力。歌词朗朗上口, 易于记忆, 其中夹杂方言俚语, 儿童在吟唱时倍感亲切。童谣歌中主导的是内容即歌词, 音乐以语言的自然音调为基础, 旋律节奏均不复杂, 易于学习和掌握。在艺术性上, 仍可称为不可多得的童谣歌曲, 其数量较多, 分布范围较广, 传播途径丰富, 使得不论是传统曲目的保存以及新创作品都保留了其独特的艺术风貌。

四、马边彝族童谣歌具有的基本社会功能

1.能够获得一定的社会及生活常识。社会常识是社会生活中必须掌握且行之有效的知识, 蕴藏着人生的大智慧, 是社会知识的精髓。生活常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社会及生活常识, 是立身处世的最基本要求。特别是涉世未深的少年儿童更应该多掌握一些社会生活常识, 少走弯路。如, 礼仪、安全、防骗、健康、卫生常识, 等等。马边彝族童谣歌的内容涉及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 为儿童获取社会及生活常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2.能够获得一定的美育教育。美育, 可以培养少年儿童美的理想和情操以及美的品格和素养, 并具有一定的对美的欣赏和创造能力。童谣歌在少年儿童的美育教育中有着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3.能够获得一定的德育教育。对少年儿童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人生观教育、信念和信仰教育, 是对人的培养教育的重要一环。然而, 品德的发展, 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 属于不同层面的问题, 必须以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来实施。马边彝族童谣歌的教授、演唱、和传播不失为一个德育教育的好手段。

五、结语

明代沈德符的《野获篇》中对童瑶就曾有这样的描述:“不问南北, 不问男女, 不问老幼良贱, 人人习之, 亦人人喜听之, 以至刊布成帙, 举世传诵, 沁人心腑。”马边彝族童谣歌在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中, 成为彝族孩子们最初的快乐体验。它简洁明快、幽默风趣、朗朗上口、童趣盎然。随着网络等新兴传媒的广泛应用和各种思想潮流的相互激荡。马边彝族童谣歌的思想内容呈现出明显多样性, 为孩子们提供更多健康有益的童谣歌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马边彝族童谣歌对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语言美感的熏陶, 开朗乐观的人格塑造都有着潜移默化、无可替代的作用, 应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关于彝族童谣歌的传承与传播, 作者认为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精心教育和传播, 如, 幼儿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社区教育、学校教育, 等等。愿孩子们在优美动听的童谣歌声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摘要:古老的彝族, 古老的文字, 古老的典籍, 深厚的文化底蕴, 彝族民歌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保持着古老的传统, 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点, 而彝族童谣歌则是彝族民歌门类中极具个性和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本文从马边童谣歌的概况、分类、艺术特征、文化元素、社会功能、传承与发展等方面进行解读。

关键词:马边彝族,童谣歌,特征,功能

参考文献

[1]中国歌谣集成四川卷编集委员会.中国歌谣集成 (四川卷) [M].中国ISBN中心, 2004, 11.

[2]四川省音乐家协会.四川省彝族民间音乐全集[M].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民族出版社, 2010, 12.

[3]四川新编童谣编委会.新编童谣 (歌谱) [M].四川省文明办、四川省教育厅, 2005, 12.

[4]四川省群众艺术馆.四川民歌选编 (第一集) [M].1983, 04.

[5]中国音乐家协会四川分会.四川民间歌曲选[M].1982, 06.

[6]孙旭军, 蒋松, 陈卫东.四川民俗大观[M].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9, 10.

[7]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民歌选 (第一辑) [M].四川人民出版社, 1958, 06.

篇4:小班童谣:《圆圆歌》

一、 以“敬意”歌为基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为提高学生对书法的认识,我们编写了童谣,让学生唱着入规入境。

1. 树立丰碑,让学生产生习书的欲望

“敬意”歌

汉文字,敬祖智;形方正,表音义。

六书造,五体变;繁而简,示规范。

墨笔书,书法艺;无图画,无言诗。

制四宝,运八法;慕名家,习经典。

论书艺,王羲之;论人品,颜真卿。

孔子曰:“敬事而信。心中有敬意,才能专于事。”《“敬意”歌》教育学生热爱汉字,喜爱书法,崇尚书家品格,使学生认识到写好字与做好人的关系,产生弘扬汉字文化、汉字书法艺术的责任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价值观,从而提升习练的温度。

2. 搭建阶梯,让学生产生进取的动力

“五星竞阶”歌

五星阶,定目标;“敬静劲”,最重要。

提笔时,要记牢;积跬步,日日高。

受夸奖,戒骄傲:缓与滞,不焦躁。

潜心习,刻苦练;有韧性,求精妙。

在集体学习活动中,学生都有一定的竞争意识,都想以一定的学业成就,获得快乐的体验和自尊感。我们的“五星竞阶”(敬、净、静、劲、境)是为小学生量身打造的,可供各个年龄段学生攀爬的阶梯。学生在不断攀越中获取成就感、愉悦感,同时增强其自我耐挫力,提升自信心。

3. 褒奖激励,让学生体验认可的愉悦

“品评激励”歌

品与评,多褒奖;树信心,求艺增。

不讽刺,不挖苦;讲友善,尊重人。

我有短,你有长;相互学,共成长。

有成绩,不张扬;勤勉力,翰墨香。

小学生非常在意老师、长辈和同学的赞许和认可,习书过程中,我们宜细心发现每一个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方面的点滴进步,以多种形式及时表扬激励,促使他们发奋习练,不断进取。

二、 以技法歌为音符,增强学生书写的表现力

学生获取技法,书写就有表现力,也就有了成功的体验,从而由知之到好之再到乐之。“技法歌”分笔画歌、部首歌、结构歌和字歌。

1. 笔画歌揭示笔画的书写要点,强调书法线条的力感

“横画”歌

横为勒,力如革;勒书横,挽缰绳。

长横长,千里云浩荡;

在上如天盖,在下如地载,

在中是帅能主宰。

平横不平凡,千斤担在肩。

短横翘,鲤鱼跳,各自有容貌。

多横如列队,长横唯一最尊贵,

仿若群英会。

《“横画”歌》通过形象的比喻,描述了各种横在字中的不同形态和角色,突出了线条的力感美。长横长,就像千里阵云,气势浩荡;长横在字的上方如同天一样覆盖,在字的下面仿佛大地一样承载,在字的中部,影响着字的平稳,就似中军主帅,把战局主宰。平横不平凡,能挑起千斤重担;短横翘,好像鲤鱼在跳,空中姿态各有各的容貌;多横排列要均匀,长横唯一,就像群英大会只能有一个统领。

笔画就像建造房屋的一砖一瓦,机器的大小零部件,笔画好,字才好。然而每个笔画在字中的作用不同,有长短、粗细、高低,所以有主次之别,每一笔都要演好自己的角色,各尽所能,各显力度。

2. 部首歌展现部首的不同姿态,强调书法字符的品格

“木旁”歌

左木长,知礼让;高大树木生东方。

上木蓬勃能蔽日,下木粗壮作栋梁。

困木难舒展,束木供观赏。

多木成森林,各自争向上。

左木旁修长,右收左放,略呈右倾,似乎懂得礼让,如树木的“树”字。“木”在字的右边,要写得顶天立地,如沐浴的“沐”字。“木”在字的上方,就像蓬勃的树冠,遮天蔽日,如杏树的“杏”字。“木”在字的下面,要写得粗壮,横竖就像梁柱一样,如栋梁的“梁”字。而“困”字的“木”受到大口框的限制难以舒展,似乎是精致的木工艺品被收藏,要写得收敛。“束”字的木,仿佛是人工而为的花木,随形就势,适度收放。多木组合,穿插避让,形态各异,仿佛森林之木,各自争上。

木字旁歌不仅教学生们如何写好木字旁,还教会他们若干做人的道理,可谓一举多得。

3. 结构歌归纳汉字的结字方法,强调书法字形的和谐

“左右结构”歌

左右向,不相撞,亲密又谦让。

左右背,防破碎,遥望盼相会。

左右相向,要注意避让,要像同桌一样,相互照顾,相互谦让,形成一个友善亲和的整体,如“知”字;左右相背,要防止支离破碎,遥相呼应,和谐优美,如“北”字。

4. 字歌挖掘汉字的内涵,强调书法形意的统一

书法教育中涉及范字教学,我们把汉字的内涵与书法的表现形式结合起来,编写儿歌,称其为字歌。

“桂”字歌

桂木贵,知进退;磊土培,香枝缀。

“桂”字的木字旁品质可贵,笔画避让右边,形态却与右部亲近;右部两土相磊,叠加有序,似乎告诉人们,勤培土,多关注,就会有收获,桂花的清香滋润心田。

我们把书法歌谣引进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游玩吟唱;写成书法作品,配画装裱,张贴在橱窗、画廊;还编写成校本课程读本《童心墨歌》,让一首首书法歌谣在学生耳际回响,在学生的心田流淌。

篇5:中班语言圆圆歌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班语言圆圆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班语言圆圆歌教案1

活动目标:

1、感受“儿歌”的韵律美,尝试仿编儿歌。

2、引导幼儿在儿歌中学习,感悟生活。

3、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4、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5、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各种圆形的图片及实物;玩具若干(圆形或某个部位是圆形的物品);课件

活动过程:

(一)、游戏情境,调动经验。

1、观察玩具,说出名称。

师:今天“圆圆王国”给小朋友们送来了很多玩具宝宝,你们看看都有些什么?

【直观呈现各种玩具,请幼儿观察,说出这些玩具的名称。】

2、幼儿“玩”玩具,体验“玩”的感觉。

师:现在小朋友们就和玩具宝宝们一起做游戏吧!你玩的玩具是什么?你是怎样玩的?

【幼儿自由玩玩具,教师巡回观察幼儿玩玩具的情况,引导幼儿说出怎样玩的动词(如:小铃鼓想起来了,小汽车跑起来等)】

3、集体讨论,交流经验。

师:

A、刚才小朋友玩的玩具有的是圆形的,有的是某个部位是圆形的。

B、你刚才玩了什么?这个玩具哪里是圆形的?

C、你是怎样玩的?

【结合幼儿的回答,教师出示相应的玩具,展示幼儿说的玩法,注意引导幼儿围绕“圆”的主题表达,加深幼儿的印象。】

(二)、欣赏学习,理解内容

1、欣赏儿歌,体验儿歌的韵律美。

师:圆圆王国不光送来了好玩的玩具,还带来了好听的儿歌《圆圆歌》,我们一起听一听。

【教师朗诵儿歌,幼儿欣赏儿歌】

2、学习儿歌,加深对儿歌的感受和理解。

师提问:

a、儿歌里说到了什么形状?说了几样圆的东西?

b、他是怎样动起来的?

3、有表情的朗诵儿歌,并用肢体语言表现儿歌。

(三)、观察图谱,尝试仿编。

1、根据图谱朗读儿歌,初步掌握儿歌的结构。

师:我们一起看着图谱朗诵儿歌。

2、用圆形玩具编儿歌,体验仿编的快乐。

师:刚才我们玩了许多圆形玩具,你能把玩过的玩具编进这首儿歌里吗?

【请个别幼儿看着图谱进行续编,再集体完整地朗诵续编的儿歌,】

(四)、拓展思路,自由仿编

1、观察身体圆形的地方,仿编儿歌。

师:小朋友们看看自己小身体的什么地方是圆形的?他会做什么?试着把它也编进儿歌里。

【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身体,发现身体的什么地方是圆形的,并将其编进儿歌。】

2、观察环境中圆形的物品,仿编儿歌。

师:小朋友们看看周围什么地方是圆形的?试着把它也编进儿歌里。

【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环境创设,发现什么物品是圆形的?并将其编进儿歌。】

(五)、活动延伸:

师:在我们周围除了有圆圆的东西,还有什么形状的东西?

【鼓励幼儿将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方形等物品编进儿歌中。】

活动反思:

《指南》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环境。中班幼儿的语言发展能力比小班有了很大的进步,他们对一些短小精炼的儿歌很感兴趣,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能根据一些简单的结构运用自己的创造、想象来仿编儿歌。本活动旨在通过图谱的运用来揭示儿歌的结构,帮助幼儿理解仿编儿歌。本节活动的选材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活动的教具准备得很充分,学具选择了贴近幼儿生活的玩具,能利用环境创设开阔幼儿的视野,为幼儿创设了宽松的说话环境,调动了幼儿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并让幼儿动静结合,使语言活动趣味化游戏化、生活化。活动中幼儿的倾听习惯很好,并能积极发言,能大胆地表现自己。

中班语言圆圆歌教案2

一、活动目标

1。学习儿歌,体会儿歌短小精练、词汇丰富的特点。

2。在理解儿歌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按照儿歌的重复结构结合已有的经验续编儿歌的后半部分,并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

3。培养幼儿爱动脑筋的习惯,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能力。

二、活动准备

布置“圆圆”的家,里面有各种圆形的物体。儿歌范文、投影仪、画纸、彩笔。

三、活动过程

(一)以玩游戏的形式,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经验。

邀请幼儿到“圆圆”家玩,让幼儿自由选择各种活动,体会圆的特点和用途。可以看有关圆形物体的图书和图片,和同伴玩球,玩车轮,玩其他圆形玩具。

(二)集体讲述,交流玩法和经验。

“圆圆”请小朋友说说,刚才玩了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怎样玩的,“圆圆”家里有些什么东西,这些东西有些什么特点。

(三)欣赏儿歌,谈谈自己的体会。

指导语:“儿歌里说了几样圆的东西?他们是什么?圆的车轮怎样动?儿歌里用了哪些动词来形容它的动作?我们还可以用什么动词形容车轮的动作。”通过提问帮助幼儿分析,理解儿歌里新运用的动词,进一步认识儿歌的结构特点。

(四)学习朗读儿歌,加深对儿歌的理解与记忆。

(五)续编儿歌,扩展想像力,发展创造力。

1、请幼儿把所看、所想到的有关圆形的物体画出来。指导语:“还有什么物体是圆的,儿歌没有提到的?我们把它画下来,编成一首儿歌,看谁想得多,编得好!”

2、请幼儿依据自己观察得来的经验和画好的作品尝试续编儿歌的后半段。鼓励幼儿用形象、生动、贴切的动词来描述这些图形的物体,掌握儿歌的句式特点,要讲清楚:圆的什么,它能怎样动起来。老师可以利用一些小物体做仿编的示范。

3、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大胆创编。

鼓励幼儿不把眼光局限在室内或“圆圆”的家,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大胆想像,创编出与众不同的独特的诗句。

(六)结束

让幼儿把自己续编的部分大声地在集体面前朗读出来,让每个幼儿都有发言的机会。老师把幼儿的朗读录下来,最后放出来让幼儿完整地欣赏一遍,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增强自信心。

四、各领域渗透

科学:教幼儿认识圆柱体和球体,了解圆形物体的用途。

艺术:用圆形的色纸拼贴各种物体,发挥幼儿的想像力及创造性思维。

语言:进行动词归类,看看在这首儿歌里我们用了哪些动词,还可以怎样运用。听故事《圆圆和方方》,了解圆形和方形的作用,懂得骄傲、居功是不可取的。

健康:开展“我和圆圆做朋友”的主题活动,鼓励幼儿利用各种圆形的体育器械创造各种玩法。

五、生活中渗透 在乎时注意引导幼儿观察和区分圆形、球体、圆柱体、半圆形、椭圆形,并学习归类,增长知识,积累经验。

六、环境中渗透 在室内墙面提供各种圆形纸片,供幼儿拼贴图画和续编儿歌。

七、家庭中渗透 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观察周围的事物,继续创编儿歌。

八、活动评价。

中班语言圆圆歌教案3

一、活动目标

1.学习儿歌,体会儿歌短小精练、词汇丰富的特点。

2.在理解儿歌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按照儿歌的重复结构结合已有的经验续编儿歌的后半部分,并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

3.培养幼儿爱动脑筋的习惯,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能力。

二、活动准备

布置“圆圆”的家,里面有各种圆形的物体。儿歌、投影仪、画纸、彩笔。

三、活动过程

(一)以玩游戏的形式,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经验。

邀请幼儿到“圆圆”家玩,让幼儿自由选择各种活动,体会圆的特点和用途。可以看有关圆形物体的图书和图片,和同伴玩球,玩车轮,玩其他圆形玩具。

(二)集体讲述,交流玩法和经验。

“圆圆”请小朋友说说,刚才玩了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怎样玩的,“圆圆”家里有些什么东西,这些东西有些什么特点。

(三)欣赏儿歌,谈谈自己的体会。

指导语:“儿歌里说了几样圆的东西?他们是什么?圆的车轮怎样动?儿歌里用了哪些动词来形容它的动作?我们还可以用什么动词形容车轮的动作。”通过提问帮助幼儿分析,理解儿歌里新运用的动词,进一步认识儿歌的结构特点。

(四)学习朗读儿歌,加深对儿歌的理解与记忆。

(五)续编儿歌,扩展想像力,发展创造力。

1.请幼儿把所看、所想到的有关圆形的物体画出来。指导语:“还有什么物体是圆的,儿歌没有提到的?我们把它画下来,编成一首儿歌,看谁想得多,编得好!”

2.请幼儿依据自己观察得来的经验和画好的作品尝试续编儿歌的后半段。鼓励幼儿用形象、生动、贴切的动词来描述这些图形的物体,掌握儿歌的句式特点,要讲清楚:圆的什么,它能怎样动起来。老师可以利用一些小物体做仿编的示范。

3.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大胆创编。

鼓励幼儿不把眼光局限在室内或“圆圆”的家,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大胆想像,创编出与众不同的独特的诗句。

(六)结束

让幼儿把自己续编的部分大声地在集体面前朗读出来,让每个幼儿都有发言的机会。老师把幼儿的朗读录下来,最后放出来让幼儿完整地欣赏一遍,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增强自信心。

四、各领域渗透

科学:教幼儿认识圆柱体和球体,了解圆形物体的用途。

艺术:用圆形的色纸拼贴各种物体,发挥幼儿的想像力及创造性思维。

语言:进行动词归类,看看在这首儿歌里我们用了哪些动词,还可以怎样运用。听故事《圆圆和方方》,了解圆形和方形的作用,懂得骄傲、居功是不可取的。

健康:开展“我和圆圆做朋友”的主题活动,鼓励幼儿利用各种圆形的体育器械创造各种玩法。

五、生活中渗透

在乎时注意引导幼儿观察和区分圆形、球体、圆柱体、半圆形、椭圆形,并学习归类,增长知识,积累经验。

六、环境中渗透

在室内墙面提供各种圆形纸片,供幼儿拼贴图画和续编儿歌。

七、家庭中渗透

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观察周围的事物,继续创编儿歌。

八、活动评价。

中班语言圆圆歌教案4

活动目标:

1.学习儿歌,体会儿歌短小精练、词汇丰富的特点。

2.在理解儿歌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按照儿歌的重复结构结合已有的经验续编儿歌的后半部分,并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

3.培养幼儿爱动脑筋的习惯,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能力。

4.领会儿歌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5.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活动准备:

1.布置“圆圆”的家,里面有各种圆形的物体。

2.儿歌范文、投影仪、画纸、彩笔。

活动过程:

一、以玩游戏的形式,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经验。

1.邀请幼儿到“圆圆”家玩,让幼儿自由选择各种活动,体会圆的特点和用途。

2.看有关圆形物体的图书和图片,和同伴玩球,玩车轮,玩其他圆形玩具。

二、集体讲述,交流玩法和经验。

请小朋友说说,刚才玩了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怎样玩的?

“圆圆”家里有些什么东西,这些东西有些什么特点?

三、欣赏儿歌,谈谈自己的体会。

1.教师:儿歌里说了几样圆的东西?他们是什么?圆的车轮怎样动?

儿歌里用了哪些动词来形容它的动作?

我们还可以用什么动词形容车轮的动作。

2.通过提问帮助幼儿分析,理解儿歌里新运用的动词,进一步认识儿歌的结构特点。

四、学习朗读儿歌,加深对儿歌的理解与记忆。

五、续编儿歌,扩展想像力,发展创造力。

1.请幼儿把所看、所想到的有关圆形的物体画出来。

教师:还有什么物体是圆的,儿歌没有提到的?

我们把它画下来,编成一首儿歌,看谁想得多,编得好!

2.请幼儿依据自己观察得来的经验和画好的作品尝试续编儿歌的后半段。

鼓励幼儿用形象、生动、贴切的动词来描述这些图形的物体,掌握儿歌的句式特点,要讲清楚:

圆的什么,它能怎样动起来。

老师可以利用一些小物体做仿编的示范。

3.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大胆创编。

鼓励幼儿不把眼光局限在室内或“圆圆”的家,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大胆想像,创编出与众不同的独特的诗句。

六、结束

让幼儿把自己续编的部分大声地在集体面前朗读出来,让每个幼儿都有发言的机会。

老师把幼儿的朗读录下来,最后放出来让幼儿完整地欣赏一遍,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增强自信心。

活动反思:

篇6:儿歌童谣拍手歌歌词

儿歌童谣拍手歌歌词

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小孩坐飞机,你拍二,我拍二,二个小孩骑马儿,你拍三,我拍三,三个小孩爬高山,你拍四,我拍四,四个小孩写大字,你拍五,我拍五,五个小孩在跳舞,你拍六,我拍六,六个小孩滚雪球,你拍七,我拍七,七个小孩坐滑梯,你拍八,我拍八,八个小孩吹喇叭,你拍九,我拍九,九个小孩玩气球,你拍十,我拍十,十个小孩来剪纸。

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小孩坐飞机,你拍二,我拍二,二个小孩掰手腕,你拍三,我拍三,三个小孩去爬山,你拍四,我拍四,四个小孩写大字,你拍五,我拍五,五个小孩学跳舞,你拍六,我拍六,六个小孩载杨柳,你拍七,我拍七,七个小孩滑滑梯,你拍八,我拍八,八个小孩吹喇叭,你拍九,我拍九,九个小孩拉拉手,你拍十,我拍十,动手动脑长知识

篇7:唱响中国梦(童歌童谣)

我有一个梦,梦中,它带我跨越山脉,穿过沙漠,寻找丝绸之路;

梦中,它带我攀爬高山,登上顶峰,寻找“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梦中,它带我走过一片片血染的印迹,寻找抗日的英雄;

梦中,它带我乘载神舟十号,遨游太空,寻找宇宙的神奇与奥秘;

梦中,它带我穿越时空,一遍遍触摸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辉煌!

它就是我的梦,一个伟大的中国梦!

篇8:小班童谣:《圆圆歌》

一、小班民间童谣的选择原则

(一) 适切幼儿的语言特点

民间童谣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有串话、绕口令、数数歌、问答歌等;按字数来分, 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小班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特点, 可选择字数少且叠字多的三字童谣。如《小吊桥》:“右搭桥, 左搭桥, 搭了一座小吊桥, 摇呀摇, 摇呀摇, 断了再搭一座桥。”篇幅短小、易说易唱, 很符合小班幼儿的朗诵特点。

(二) 适切幼儿的兴趣爱好

优秀的民间童谣不仅渗透着民族传统文化, 而且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针对小班幼儿喜欢游戏的特点, 可以选择《骑竹马》《虫虫斗》《羊羊羊》《炒黄豆》《金锁银锁》《抓住你的小辫子》等童谣, 这类三字童谣内容富有童趣。比如《骑竹马》里描写到:“月光光, 照草地, 捡起竹竿当马骑, 一二三, 三二一, 竹马骑到北京去。”幼儿不但喜欢诵读这首童谣, 也喜欢玩“骑竹马”游戏。再如《虫虫斗》的内容是:“虫虫斗, 虫虫斗, 虫虫咬指头, 虫虫飞———”。诵读这首童谣时, 教师可以边说边与孩子一起玩“虫虫飞”的手指游戏。这些童谣不仅拉近了师幼之间的心理距离, 还调动了小班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三) 适切幼儿的现实生活

随着时代的变迁, 民间童谣中的有些部分已经远离了幼儿的成长环境, 而其中能反映幼儿生活, 尤其是描写水果、小动物的民间童谣依旧备受小班幼儿的青睐。如《排排坐吃果果》这首童谣就体现了幼儿在吃水果的过程中互相谦让的美好品德。《小剪刀》这首童谣可以帮助幼儿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 而《大和小》《七个阿姨来摘果》《夸骆驼》这些童谣的内容也都来源于大自然和现实生活, 很容易获得幼儿的心理认同, 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四) 适切幼儿的发展需要

民间童谣在文化积淀过程中虽然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华, 但也留下了一些与时代不相吻合、不利于幼儿成长的因素。有些方言童谣虽然通俗易懂、节奏明快, 但其中的语言较为粗俗, 不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 教师在选择时要注意甄别。如南通地区童谣《拉钩上吊》和《小小子儿》, 虽然其中的内容承载着一代人美好的回忆, 但作为幼儿语言教学的内容却是不适合的。

二、小班民间童谣的应用策略

(一) 故事化策略:将童谣变成童话

很多民间童谣本身就是浓缩的完整故事。将童谣改编成有趣的故事, 有利于幼儿接受、理解和掌握。如童谣《三轮车》中写道:“三轮车, 跑得快, 后面坐着老太太。要五毛, 给一块, 你说奇怪不奇怪?”在具体教学中, 教师就可以借用动画的形式讲述生动的故事, 帮助幼儿理解童谣的内涵。童谣《三个和尚》只有三句:“一个和尚挑水喝, 两个和尚抬水喝, 三个和尚没水喝”。教师可以将其编成“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各尚没有喝”“寺庙失火, 三个和尚齐心协力救火”“三人合作吊水喝”五个小故事, 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感受童谣的简洁和寓意。

(二) 节奏化策略:为童谣配上节律

幼儿在诵念童谣的过程中, 经常会“拉音拖调”, 不得要领。为了改变这一现象, 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节奏来表现童谣, 让幼儿直观地感受童谣的节奏变化, 从而培养他们的节奏感以及语言的表现能力。童谣《小老鼠上灯台》中“小老鼠, 上灯台, 偷油吃, 下不来……”可以配上“×××—×××—”的节奏型, 让幼儿在边说边拍节奏的过程中, 学会有节奏地朗诵。当幼儿掌握了一种节奏之后, 教师可以匹配不同的节奏念童谣, 还可以让幼儿自由创作节奏型, 用不同的速度进行诵读, 如“×××—×××—”“×—××—×—××—”, 以激发幼儿的兴趣。教师还可以让幼儿尝试利用肢体动作来表现童谣的节奏, 如动头、动手、动脚等。通过匹配节奏、创编动作、变化速度来配合朗读童谣, 有助于提高幼儿对童谣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三) 音乐化策略:把童谣改编为歌谣

童谣的音乐属性是自然天成的, 表现在语言的音韵美和节奏感上。如大家熟悉的童谣《丢手绢》, “丢、丢、丢手绢, 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 大家不要告诉他, 快点快点捉住他, 快点快点捉住他”。当唱到“丢手绢”时, 幼儿就会把手绢轻轻地放在某个小朋友的身后, 然后快速离开, 伴随着欢快的歌声孩子们开始追逐嬉戏。将童谣变成歌谣后, 童谣有了旋律, 不仅轻松易学而且也增添了趣味, 更易为幼儿接受。如教师为童谣《骑竹马》谱上曲后, 幼儿听到旋律就能自然地演唱起来, 边唱童谣边做游戏, 在歌唱中快乐成长。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旋律哼唱童谣, 有的幼儿会用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旋律来哼唱童谣《别动脑筋别发言》, 还有的幼儿用歌曲《小燕子》的旋律来唱童谣《折纸歌》, 虽然幼儿的哼唱旋律并非优美动听、合乎音律, 但这一活动激发了幼儿“谱曲”的意识, 调动了他们哼唱的热情, 有助于幼儿对于童谣的学习。

(四) 舞蹈化策略:让童谣富有动感

民间童谣音韵流畅、情意优美、节奏感强, 这使得它与艺术的结合有着天然的纽带。将童谣舞蹈化就是把有韵律感的童谣与舞蹈动作紧密地结合起来, 以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如在童谣《摇啊摇》中,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舞蹈动作, 让孩子边念童谣边做动作, “摇啊摇 (盘腿坐下, 拉手摇摆) , 摇啊摇, 摇到外婆桥 (两幼儿双手搭桥) , 外婆叫我好宝宝 (手托脸) , 一只馒头一块糕 (两两拍手) 。”幼儿对于动物往往有着特殊的喜爱, 民间童谣中有许多是关于小动物的。如《五指歌》中, “一二三四五, 上山打老虎;老虎没打着, 打到小松鼠。”又如《捉蜻蜓》中, “天灵灵, 地灵灵, 满天满地捉蜻蜓, 捉蜻蜓, 捉蜻蜓, 捉到一只小蜻蜓”。对于自然界的小动物, 幼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表演起来手舞足蹈, 乐此不疲。幼儿在童谣中舞动跳跃, 不仅能激发他们的舞蹈兴趣, 让他们在表演中感受到快乐和满足, 还培养了他们的情智和情趣。

(五) 美术化策略:把童谣画成童画

童谣是无形的画, 而画则是有形的童谣。童谣能够外化为美的形象, 蕴含丰富的情节和情感, 易激发幼儿自由的想象。将童谣美术化就是以童谣为载体, 在悟童谣、品童谣的过程中画童画。读童谣、画童谣, 可以让幼儿的形象思维得到发展, 拉近文字与绘画的距离, 有助于激发幼儿对绘画表现题材的兴趣。比如童谣《月亮》中, “初一一根线, 初二看得见, 初三初四像弯眉, 十五十六大团圆”。幼儿边念边画, 说说、点点、抹抹、画画, 在涂鸦中使得童谣形象化。童谣是属于儿童的, 对于幼儿来说, 一个符号、几根线条、几块色彩、几个歪斜的形象, 都是发自幼儿内心的感受, 在绘画的过程中, 幼儿能逐渐找到自己理解童谣的方式。

(六) 游戏化策略:将童谣变成嬉戏

篇9:民间童谣对小班幼儿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A-

0124-01

民间童谣,以其丰富的思想情感浸润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是中化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在小班幼儿教育中运用民间童谣,对于幼儿能力的提升、语言的发展、情感的启迪、思想道德的培养等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意义重大。

一、民间童谣可以有效训练小班幼儿的语言能力

语言是人类用来交流思想、表达想法的工具,是大脑思维的表达。人的思维是伴随语言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并完善的。小班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同语言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不管是语言的正确、错误,或者是词汇的积累,都是通过语句来表情达意,全部反映并制约着幼儿的思维发展变化。民间童谣在上述各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民间童谣具有口语化、浅显、通俗易懂、语句明快且有节奏感的特征,易于幼儿吟诵。反复吟诵民间童谣,有助于矫正幼儿的发音,使幼儿能初步认识事物,正确地把握概念,并在反复的吟诵中锻炼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及连贯力,使思维得到训练和发展,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高。在具体教学中,笔者选择了一些比较贴近生活、适合小班幼儿的民间童谣,如《小老鼠上灯台》《小白兔》《小蜜蜂》等,让小班幼儿吟诵,受到了幼儿们的追捧。由于这些童谣是小班幼儿喜欢的,能有效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能促使幼儿通过童谣主动锻炼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民间童谣可以改变小班幼儿的道德行为习惯

幼儿(特别是小班幼儿)的行为习惯问题始终困扰着教师。小班幼儿刚刚从家庭进入幼儿园的生活,对幼儿园的各种规章制度缺乏规则意识。具体表现在:小班教室经常会出现一片狼藉、哭声不断的现象;整理东西、到处捡玩具是教师每天的重要工作;当教师对幼儿的行为提出要求时,幼儿便放声大哭,而且还会带动一大片孩子跟着大哭……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选取内容符合幼儿特点的民间歌谣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能专心听童谣,并且从童谣中懂得道德行为习惯的知识。记得有一天,在小班幼儿们大哭之际,笔者打开了DVD,播放了一曲《小白兔》童谣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听到声响后,教室立刻安静了好多。小朋友们都顺着声音看过来,不少孩子止住了哭声,有的虽未停止,但哭声也小了很多。在这一首通俗易懂的民间童谣“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的吸引下,幼儿的注意力已经完全被吸引过来了。

自此之后,笔者开始大量搜索与幼儿行为习惯相关的民间童谣,并在教学当中大量地使用。针对孩子们自由活动之后乱丢玩具的行为和习惯,笔者选用《家》这首童谣,并进行了适当改编“蓝蓝的天空是白云的家,密密的树林是小鸟的家,绿绿的草地是小羊的家,清清的河水是小鱼的家,快乐的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家,玩具宝宝也有一个家,找不到妈妈会害怕,请小朋友帮它找到家”,引发小朋友的爱心,使他们都积极地将积木等玩具放回到筐里边。坚持了一段时间以后,幼儿们便形成了习惯,只要《家》的童谣响起,便会条件反射般地将玩具分类收拾好。教师的工作因此变得轻松了。笔者还用同样的方法,告诉小朋友们垃圾筐是果皮纸屑的“家”,使幼儿看到垃圾后便能够主动地捡起来,扔到垃圾筐。

另外,针对有的幼儿午睡起床时不会自己穿鞋子、依赖性强的问题,笔者教给幼儿《我有一双小小手》这首童谣。童谣里的“我有一双小小手,一只左一只右,一共十个手指头,能洗脸来能漱口,会穿衣,会梳头,自己事情自己做”深深地影响了幼儿。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幼儿们午睡起床时便试着自己穿衣服、穿鞋子了,而且还有不少家长反映孩子早晨起床后都有提出要自己穿衣服。可见,这样的教学效果很显著。

三、民间童谣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小班幼儿的年龄较小,注意力与记忆能力普遍较差。将民间童谣与教学联系起来,可以有效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增强幼儿的记忆力。例如,在教小班幼儿数数时,虽然只有“1~10”这10个数字,但是对于简单的小棍“1”,鸭子“2”,不少幼儿还是记不住。这时,笔者就播放民间童谣《数数歌》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对数数的注意力。同时在教学实践当中,笔者让幼儿配对,听着《数数歌》玩拍拍手的游戏。在“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小孩穿花衣;你拍二,我拍二,两个小孩梳小辫……”的拍手游戏过程中,小朋友很快就记住这十个数字,并且他们的反映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和配合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

在小班幼儿教育中,恰当地运用民间童谣,既可以有效地提高幼儿语言的记忆能力和应用能力,提高幼儿学习知识的兴趣,还可以让幼儿有爱心、有同情心,让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幼儿教师应该加以重视并充分挖掘民间童谣的各种功能,让其更好地为幼儿教育服务。

上一篇:第四届手语大赛策划书下一篇:2023年二级建造师市政工程模拟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