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健康教育知识宣传

2024-04-29

手足口病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共16篇)

篇1:手足口病健康教育知识宣传

手足口病健康教育知识

一、手口足病是由什么引起的?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其中以EV71及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最为常见。

二、多发人群及季节

多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该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

三、传播途径有哪些?

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主要以粪便、口或呼吸道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渗出液传播,即儿童大便、唾液、牙杯、毛巾、玩具、奶具、内衣及床上用品等。

四、发病的症状是什么?

1、轻型

急性发病为:发热、手、足、口腔及肛门可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疼痛等症状。

2、重型

可出现肌肉痉挛、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五、预防措施

目前尚无特殊的预防方法,以下几点可降低被感染的可能。

1、家长教育孩子饭前便后要洗手,勤洗澡,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室内勤通风,勤晾衣被,注意家庭卫生。

2、家长接触婴幼儿尿布、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家畜、家禽要圈养,避免与人混住一处。

4、婴幼儿使用奶瓶、奶嘴使用前应充分清洗。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6、其病应早发现,早治疗,即可全愈。

六、84消毒液的使用方法

1、不易过多使用。垃圾、粪便使用1:10比例浸泡1小时,衣服、被单1:100浸泡30分钟晒干,厕所、地面、墙1:50喷洒,用量每平方米四两。

2、食具、饮具、奶具1:25比例浸泡30分钟,生活用具、书籍、玩具、交通工具等1:50比例擦试30分钟,每天一次,连续一周。

篇2:手足口病健康教育知识宣传

医务人员:

经院领导研究,决定于2018年4月10日健康保健知识培训工作会议。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地点:券桥镇卫生院三楼会议室

二、会议时间:

三、参加对象:全体村医,加卫生院各科室人员

四、会议内容:手足口病预防宣传保健知识

4月10日下午三点

手足口病预防宣传保健知识

1。什么是手足口病?得病后有什么表现?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多种肠道病毒都能引起,EV71病毒是其中的一种。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发病高峰主要为5—7月。手足口病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

2、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染源是哪些人?

手足口病患者、隐形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都可传染该病。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3。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播的,有疫苗吗?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喷的飞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疫苗,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4。哪些人容易患手足口病?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由于**的免疫系统较完善,**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5。手足口病是不是新的传染病?

五、手足口病不是新传染病,它是一种全球性传染病,1957年首次认识并命名,世界各国每年均有病例发生。我国1981年发现手足口病,每年都有人患病。6。手足口病能治好吗?

如果得了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情况下7—10天可以自行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根据以往的发病与治愈情况看,只有个别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脑膜炎、肺炎等,只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多数可以痊愈。7。孩子出现可疑症状怎么办?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同时要密切观察。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一旦出现突然发高烧或神志不清、昏睡、肌肉或身体抽动、呼吸困难等,应立即送孩子到医院就诊。

8。患儿在家中治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如患儿被诊断为手足口病遵照医嘱留家治疗时,家长要密切注意孩子是否有烦躁不安或贪睡等异常行为,一旦有上述异常症状时要及时向医生求诊。9。一般家庭怎么预防?

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流行期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

10。如果家里有孩子感染要特别注意什么?

要注意不让生病的孩子接触其他儿童;孩子的唾液、痰液等分泌物要用卫生纸包好丢到垃圾箱,孩子的粪便要收集好、消毒后丢入厕所,不要随意丢弃,同时要消毒便盆;看护人接触孩子前、替换尿布后或处理孩子粪便后都要洗手;生病孩子的衣服、玩具、餐具、枕头被褥等要保持卫生,孩子的日常用具要消毒;要勤开窗通风。如果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得病,还应及早告诉老师,并不要着急让孩子去幼儿园,要在全部症状消失一周后再去,防止传染其他孩子。一般症状轻不用住院治疗,居家治疗、注意休息即可,以减少交叉感染。11。怎样对日常用品进行消毒?

如果家里没有孩子得手足口病,采用一般家庭的预防方法即可,不需要使用消毒剂。如果家里有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可采用以下方法消毒:奶嘴、奶瓶、餐具、毛巾等物品用50度以上的热水浸泡30分钟或者煮沸3分钟;污染的玩具、桌椅和衣物等使用含氯的消毒剂(84消毒液或漂白粉)按使用说明每天清洗;孩子的痰、唾液和粪便、擦拭用纸等都最好倒入适量消毒剂,搅拌消毒后再丢入厕所。手足口病重在防疫 专家指出,手足口病传染性很强,可通过唾液、疱疹液、毛巾、水杯等多种途径传播,因此广大民众需做好卫生消毒等防疫工作。

第一,讲卫生,晒太阳,多通风。环境卫生差及个人不良卫生**惯容易诱发手足口病,所以要养成良好的卫生**惯,要勤洗手,勤洗澡,不喝生水,不食生食等;手足口病毒害怕高温和紫外线,如果每天能进行30分钟日光浴(也就是晒太阳),也能有效杀灭病毒。

第二,服用益生剂类药物(如整肠生等)等可有效防疫手足口病。整肠生等益生剂可促进原藉菌(双歧杆菌)的增殖。双歧杆菌是人肠道内重要的微生物种群之一,它直接参与身体的消化营养、代谢、吸收、免疫和抗感染过程。整肠生等益生剂可有效抑制EV71病毒的活性,增强身体的免疫功能。因此可以使用整肠生等益生剂进行防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张静介绍,手足口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多数患儿甚至可以自动痊愈。因此民众不必恐慌。但未来几个月将进入手足口病的高发期,因此为了宝宝的健康,必须把防疫工作做好。

手足口病培训小结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春季急性传染病,最近几年在我省蔓延流行,严重危害儿童生命健康。为了让医务人员能掌握手足口病防治基本知识,根据县疾控中心要求,于2018年4月10日在我院办公室召开了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培训会议。

篇3:手足口病健康教育知识宣传

1 相关宣传方法及内容

按照社区卫生工作中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医疗、康复“六位一体”的方针要求[3], 预防、保健、健康教育是社区卫生工作的首要任务, 预防教育面向社区, 面向人群, 充分利用我院卫生技术和医疗护理方面的人力资源优势以及技术优势, 积极拓宽小儿手足口病宣传教育工作的覆盖面。此次宣传覆盖面的人群为辖区内所有居民, 企事业单位职工以及社会人群。

1.1 宣传途径与方法

结合各地各社区宣传教育的先进经验、我院的实际条件以及小儿手足口病的病理特点, 采用多元化及主动的宣传教育方式与方法开展各种防病保健宣传教育活动,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是制备宣传画以及宣传小手册, 通过图画和文字形式对手足口病的病因、症状以及如何预防和消毒等热点问题进行了生动形象的讲解, 在人群集中的地方或者集体活动时发放小手册, 在社区布告栏、用街头、医院、服务中心 (站) 的宣传墙、画廊中张贴宣传画。向每户家庭发放诸如《致儿童家长的一封信-积极预防手足口病》之类的宣传资料, 切实提高其对此病的重视度。

联系相关医学院校, 邀请医生及医学院学生举办各种义诊进行宣传教育活动, 在义诊的同时可举办各种专题讲座, 特别是邀请转岗培训、专业资深的全科医生及公共卫生医生对社区居民进行小儿手足口病知识宣教。社区服务中心可在每月都举办一次健康教育, 强调小儿手足口病的危害性及预防的有效性与重要性。由于以视听为主的宣传教育更为直观、形象, 因此应当重视此类宣传, 比如可利用各种节日及各种大型活动将防治知识编成娱乐性节目、小品等节目进行宣传教育, 甚至可以让社区居民参与节目的编排, 提高其宣传教育的参与度。

1.2 宣传内容

让居民知道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病特点、发病因素、传染方法以及危害, 使之从思想上认识它、重视它, 特别是对于有5岁以下儿童的家庭应特别要求其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宣传画及宣传手册的主要内容包括手足口病的病因、症状以及如何预防和消毒等常见问题。

2 护理措施

首先在预防上, 指导家长做好卫生保健工作, 主要是在平时, 保持卫生清洁, 应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服”,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饭前便后洗手, 减少感染的机会。在疾病流行期间, 避免儿童出入公共场所, 特别是医院等易感地区。幼儿园应加强在流行期间的消毒工作, 每日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 对儿童的玩具应彻底清洗和消毒, 不能蒸煮的物品应放在阳光下曝晒[4]。

指导家长对已患病儿童的护理方法。主要是当儿童确诊手足口病, 为了防止引起流行蔓延, 应当及时将患儿隔离, 并安置在空气流通、清洁、温度适宜的病房内。与患儿密切接触过的人员应进行至少1周的隔离。接触患儿后要消毒双手, 对患儿的各种用具彻底消毒或者在阳光下曝晒1h以上, 患儿的分泌物、呕吐物、排泄物需要经生石灰或3%的漂白粉消毒2h才可倒掉[5]。教会家长对患儿口腔的护理, 即保持口腔清洁, 在患儿进食前后用温开水或者专门的漱口水漱口, 防止口腔感染。对感染较为严重的患儿可涂抹碘甘油或维生素B2粉剂于口腔糜烂处, 避免用刺激性、腐蚀性溶液漱口。在食物上, 给予患儿营养丰富的柔软无刺激性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为了及时掌握小儿手足口病防治保健知识的宣传及护理效果, 可对社区居民进行跟踪回访。并根据回访的结果调整有关社区小儿手足口病的相关宣传方法及护理措施。总而言之,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小儿手足口病防治保健知识的宣传及护理措施, 能使社区居民掌握该病的相关知识, 减少儿童患病的比例以及提高患病后恢复健康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冬萍.手足口病的预防, 治疗和护理[J].健康必读杂志, 2010, 7:211.

[2]宫静, 高艳霞.关于农村防治手足口病工作的调研及对策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4, 11:666~667.

[3]赵守成.小儿手足口病防治体会[J].安徽医学, 2009, 30 (3) :263.

[4]翟永玲, 张艳艳.小儿手足口病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 2005, 11 (4) :339.

篇4: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十问

1.什么是手足口病?得病后有什么表现?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多种肠道病毒都能引起,EV71病毒是其中的一种。一般全年均有发生,5—7月为高发期。

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2.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播的?有疫苗吗?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喷的飞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疫苗,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3.哪些人容易患手足口病?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4.手足口病是不是新的传染病?

手足口病不是新传染病,它是一种全球性传染病,1957年首次认识并命名,世界各国每年均有病例发生。我国1981年发现手足口病,每年都有人患病。

5.手足口病能治好吗?

如果得了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情况下7—10天可以自行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根据以往的发病与治愈情况看,只有个别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脑膜炎、肺炎等,只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多数可以痊愈。

6.孩子出现可疑症状怎么办?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同时要密切观察。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一旦出现突然发高烧或神志不清、昏睡、肌肉或身体抽动、呼吸困难等,应立即送孩子到医院就诊。

7.一般家庭怎么预防?

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流行期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

8.如果家里有孩子感染要特别注意什么?

要注意不让生病的孩子接触其他儿童;孩子的唾液、痰液等分泌物要用卫生纸包好丢到垃圾箱,孩子的粪便要收集好、消毒后丢入厕所,不要随意丢弃,同时要消毒便盆;看护人接触孩子前、替换尿布后或处理孩子粪便后都要洗手;生病孩子的衣服、玩具、餐具、枕头被褥等要保持卫生,孩子的日常用具要消毒;要勤开窗通风。如果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得病,还应及早告诉老师,并不要着急让孩子去幼儿园,要在全部症状消失一周后再去,防止传染其他孩子。一般症状轻不用住院治疗,居家治疗、注意休息即可,以减少交叉感染。

9.怎样对日常用品进行消毒?

如果家里没有孩子得手足口病,采用一般家庭的预防方法即可,不需要使用消毒剂。

如果家里有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可采用以下方法消毒:奶嘴、奶瓶、餐具、毛巾等物品用50度以上的热水浸泡30分钟或者煮沸3分钟;污染的玩具、桌椅和衣物等使用含氯的消毒剂(84消毒液或漂白粉)按使用说明每天清洗;孩子的痰、唾液和粪便、擦拭用纸等都最好倒入适量消毒剂,搅拌消毒后再丢入厕所。

10.为什么近期报告感染手足口病的人这么多?

根据卫生部门的监测,专家将目前报告的手足口病发病数与往年的发病数对比,认为今年疫情来得比较早,但仍属散发。今年5月2日起,卫生部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法定传染病管理,要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发现病例及时通过网络直报系统上报。由于以往不要求报告,另外有病人因症状轻微没有就医,因此以往部分病例没被发现或未作报告。在要求依法报告后,报告数量有一定增加是合理的现象。

由于手足口病是常见多发传染病,存在广泛发病的可能。卫生部门提醒全国各地,尤其是目前病例较少或往年发病较少的地区要加强预防与监测,做好疫情的防控。

篇5:幼儿园手足口病预防宣传保健知识

“手足口病的预防,关键在于春季。”专家介绍: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并不可怕,家长不必惊慌。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一、幼儿园预防手足口病知识问答

1、什么是手足口病?这是一种发生在幼儿多见的空气传播的传染病一般传染病。此病主要表现为口腔炎及位于手足的皮疹,手足口病的临床上首先表现为口痛、厌食及低热(38度),亦可不发热。口腔内可见散发性小疱疹或溃疡,位于舌、颊粘膜及硬腭处。四肢,尤以手足部可见斑丘疹或疱疹,数量多少不定。病程短,多于1周左右痊愈。

2、手足口病通过哪些途径传播?可通过鼻涕、唾液、粪便、共用玩具等传染。人群间的密切接触,既通过直接接触病人或无症状带菌者的鼻和咽喉分泌物及粪便而感染,也可通过飞沫传播。

3、手足口病的潜伏期是多少?一般为3~6天,平均4天。

4、手足口病患儿多久可以返回幼儿园?病程通常一周左右,愈后良好,到幼儿的疱疹全部干燥结痂可返回幼儿园。

5、接触过手足口病患儿的幼儿要医学观察多久?

7天(5~10天)。

6、发生手足口病如何护理?幼儿穿宽松透气的鞋袜,多洗手保持清洁,饮食上可以吃些绿豆薏苡仁粥,或是山药米仁赤豆粥,起到清热利湿健脾利湿的作用。

二、手足口病的预防方法有那些?

1、注意环境和个人卫生可以减少感染机会。尤其是小孩子,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舔手、咬指甲。从公共场所回家后要洗手、洗脸、换衣服。饭前便后肥皂流动水洗手。

2、在疾病流行时,请大家尽量减少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和人群密集的地方,以减少感染机会

3、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彻底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清洁。

4、幼儿园应加强晨检检查及早发现手足口病做好早隔离早报告早预防。

5、对家长早做健康教育。

预防手足口病必须注意个人卫生,要注意居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多饮白开水或清凉饮料,多吃新鲜蔬菜和瓜果;经常彻底清洗儿童的玩具或其他用品。在手足口病流行时,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此外,家长还要注意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了抵抗力。

篇6:手足口病健康教育知识宣传

★什么是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是由多种细菌和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传染性疾病。常见的有霍乱、细菌性痢疾、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伤寒、副伤寒、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等。夏秋季是肠道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高峰季节,这些疾病发病急、传播快、传染性强、危害性大,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很容易造成某种肠道传染病的流行。

★肠道传染病的传染源是什么?传播途径怎样?

肠道传染病的传染源是肠道传染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其粪便和呕吐物中带有的大量致病菌,从体内排出,污染周围环境和水源。肠道传染病可通过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等媒介进行传播。

★肠道传染病的主要症状

肠道传染病一般临床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有些可伴有发热、头痛、全身中毒症状。症状的轻重要看感染的是哪种细菌和病毒,有些肠道传染病来势十分凶险如霍乱和中毒性细菌性疾病、食物中毒等,细菌在人体内大量的生长繁殖,毒素迅速进入人体血液,若不及时治疗,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病,导致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公众如何预防肠道传染病

搞好环境卫生,做好管水、管粪、管食品、消灭苍蝇的“三管一灭”工作,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病从口入”,做到五要五不要:饭前便后要洗手,买回海产要煮熟,隔餐食物要热透,生熟食品要分开,出现症状要就诊;生水未煮不要喝,无牌餐饮不光顾,腐烂食品不要吃,暴饮暴食不可取,未消毒物品不要碰。

二、霍乱防治知识

霍乱是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具有发病急、传播快、波及面广的特点,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

★霍乱是怎么传播的? 霍乱是通过饮用未煮熟的水、进食生的或未煮熟的食物(尤其是海水产品)、生熟食品通过共用同一砧板、餐具等引起交叉污染、接触霍乱病人、带菌者排出病菌污染的物体表面、进食苍蝇将病菌污染食物等传染。

★感染霍乱后有哪些症状? 大多数情况下,感染只造成轻度腹泻或根本没有症状,典型的症状表现为剧烈的无痛性水样腹泻,严重的一天腹泻十几次。感染霍乱后,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会引起严重脱水导致死亡。

★感染霍乱后应如何做? 霍乱传染性很强,一旦发现感染霍乱,无论是轻型还是带菌者,均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隔离治疗。

三、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夏秋季节多发,儿童普遍易感,6岁以下儿童发病最多,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播的?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带毒的唾液、疱疹液和被病人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餐饮具、被褥、衣服等都可以造成本病的传播。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造成传播。带毒的咽喉分泌物、唾液可局限性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临床症状表现 一般感染病毒后2-7天发病,病程一般为7-10天。临床上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疱疹等表现为主,少数严重的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脑膜炎、脑炎、肺水肿等并发症死亡。

★得了手足口病应该怎么办?

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症状,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轻症的患儿可以在家治疗、休息,尽量不要出门,避免接触其他孩子,以免引起其他孩子感染。如果孩子症状比较重,出现高烧等现象,应在正规医院住院治疗。

★如何预防儿童得手足口病?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2.儿童使用的毛巾、水杯、玩具等物品要经常消毒(根据情况采取煮沸消毒、消毒液侵泡或擦拭),衣服、被褥也要经常清洗、暴晒。

3.家长和孩子都要勤洗手,勤换衣服,家里要经常开窗通风,搞好居室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篇7: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健康讲座小结

为更进一步做好春季传染病预防工作,防止手足口病的发生和蔓延,现结合施官镇中心学校发生手足口病病人的实际情况,施官镇中心卫生院联合村卫生室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健康讲座,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为了搞好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卫生院防保站于6月17日下午在镇中心学校开展了手足口病健康教育课,这次讲座特邀传染科医生详细讲解了:什么是手足口病,手足口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流行方式、临床表现和怎样预防。在讲座中医生特别强调教育学生要做好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求学生 “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学校要求每位班主任做好本班级晨检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这三个环节的工作,一旦发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立即到正规医院接受检查治疗。

经过此次手足口病的卫生宣传活动,学生对手足口病有更深的认识,消除了学生的恐惧心理,并能正确对待,预防为主,为预防手足口病打下良好的基础。

卫生院

篇8:手足口病的健康教育及护理

1手足口病的基本知识

1.1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 潜伏期一般3-7天, 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 多数病人突然起病。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的四不特征。初期可有轻度上感症状。由于口腔溃疡疼痛, 患儿流涎拒食, 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 起初为栗米样斑丘疹或水疱, 周围有红晕, 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 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 皮疹不痒, 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 然后消退。

1.2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为主要传染源。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 手足口病主要透过受患者的粪便污染的食物而传播, 直接接触患者穿破的水泡也会传播病毒, 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 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内仍具有传染性。

1.3流行特点

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 易在幼托机构中发生集体感染, 院内交叉感染等也可造成传播, 此病传染性强, 传播途径复杂, 流行强度大, 传播快, 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手足口病地区分布极为广泛欧美及亚洲等地没有严格的地区性, 手足口病四季均可发病, 以夏、秋多见, 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

2健康教育及护理

2.1个人预防措施

2.1.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 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1.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 并妥善处理污物;

2.1.3宝宝用过的物品应消毒, 可用含氯消毒剂浸泡如84消毒液。不宜消毒的可在阳光下暴晒。

2.1.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 居室要经常通风, 勤晒衣被。

2.1.5儿童出现相关的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 不要接触其他儿童, 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 对患儿粪便及时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 宜居家治疗、休息, 以减少交叉感染。

2.1.6衣服、被褥清洁, 衣着舒适、柔软, 经常更换。剪短指甲, 防抓破皮疹。

2.2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

2.2.1本病流行季节, 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2.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2.2.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时, 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2.2.4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2.2.5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2.26每日进行晨检, 发现可疑患儿时, 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

2.2.7患儿增多时, 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地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

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2.3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

2.3.1疾病流行期间, 医院将实行预检分诊, 并专设诊室接诊疑似手足口病人, 引导发热病人到专门诊室就诊。候诊及就诊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 室内清扫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

2.3.2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 均应洗手或对双手消毒。

2.3.3同一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 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

2.3.4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使用。

2.3.5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重者隔离。

2.3.6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患者增多或相关死亡病例, 要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疾控中心报告。

2.4.饮食、休息与营养

2.4.1如在夏季患病, 易引起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应适当补充水及营养, 宜卧床休息一周, 多喝温开水。

2.4.2因发热、口腔疱疹, 胃口较差, 宜给患儿吃清淡易消化、温性、可口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忌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

2.4.3保持患儿口腔清洁, 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 不会漱口的用棉签蘸生理盐水轻轻清洁口腔, 生理盐水里均加以病毒唑。

篇9:手足口病防治知识早知道

感冒和手足口病之间如何区别,家长们一头雾水。孩子经常在外面玩,该如何防止不中招?这更让家长们关心,我们现在就把关于手足口病的一些知识和预防措施跟大家分享一下,让宝宝玩得更安全。

◇ 带小孩出门担心被传染怎么办

孩子平时动不动就感冒,还爱吵闹,偶尔发现嘴巴周围有些红红的,这到底是不是手足口病呢?专家表示:手足口病的流行期,孩子的出行安全确实需要注意,但也不必过于担心,有些症状与普通感冒还是有区别的。

◇ 染病毒后早期表现为咽峡炎

专家表示:4月~8月为手足口病流行期,现在气温反复,感冒患儿增加,也让大家把感冒和手足口病混为一谈。

手足口病病毒的主要攻击对象是5岁以下的孩子,尤其以一两岁婴幼儿为主。手足口病的症状是比较明显的,大部分孩子早期都只表现为咽峡炎,随着感染程度的加深,症状也会越来越重,此时孩子一般会持续发热,热程为2~7天不等。体温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伴有嘴角痛、咽喉痛、流口水,不爱吃东西。几天后,手、足、口、屁股等部位会出皮疹。

◇ 孩子发烧流口水一定要重视

宝宝患了手足口病后常常有咳嗽和流口水,还表现为不爱吃东西。如果你能看到宝宝的嗓子眼,有时还可以看到一些小水泡。

专家说,检查口腔时,可发现咽部黏膜上有多发疱疹,手足等远端部位也出现丘疹或疱疹,一般有米粒或绿豆样大小,呈圆形或椭圆形,周围有红晕,无明显瘙痒感。

也有的患儿在染病后,肛周也会出现类似皮疹样的疹子。但是它和水痘有不同。水痘的皮疹以躯干为主,手足口病的皮疹主要会出现在肢端,家长还是可以判断出来的。

◇ 小孩出门不要让他到处乱摸

手足口病为什么容易传染?因为病菌主要通过口腔进入肠道,传染媒介可以是食物、水、唾液、空气、脏手、玩具等。

在专家看来,小孩出门通过手摸东西的感染几率大很多。有些小孩症状不典型或手上有些水疱,摸过的玩具、门把或其他奶瓶之类的东西,下一个小朋友再去摸,那么就容易给传染上了。另外小孩喜欢舔手,脸对脸亲密说话,所以小孩之间打个喷嚏就会被传染。

专家特别提醒,现在小孩出门,尽量不要让小朋友到处摸,这种潜在的危险很多家长往往忽视了。可在外出时,带一些消毒湿纸巾,常常擦擦手,还要观察小朋友的手脚是否有泡或皮肤破损。

◇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早知道

1.目前手足口病还没有预防疫苗。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平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在疾病高发期,家长应加强孩子的营养,增强抵抗力。

3.督促孩子养成饭前便后勤洗手、不喝生水、不食生冷和不净食物的习惯。

4.家长还应将孩子的餐具、玩具等用品及时消毒,预防病从口入。

5.尽量避免让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以防孩子与患儿亲密接触。

篇10:手足口病宣传通知

1月19日,亳州市利辛县一名儿童因重症手足口病医治无效死亡,这给我们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敲响了警钟。春节期间,是人群高度聚集、快速流动的时候,容易发生手足口病等冬春季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因此做好相关的健康教育工作,告诉群众各种防范知识十分重要。为此,现就做好春节期间预防手足口病等冬春季传染病健康教育宣传工作提出如下要求:

一、健康教育是防范手足口病的最好的疫苗。各地要高度重视手足口病等冬春季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宣传工作,结合开展冬春季节爱国卫生运动,教育群众要“干干净净迎新年,健健康康度佳节”,防止春节期间出现手足口病的传播。

二、各地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集中开展手足口病等冬春季传染病相关防范知识的宣传,可以通过壁报、黑板报、告示屏、宣传栏、明白纸等途径,宣传相关的知识。鉴于节日期间大多数群众会聚集在家中看电视,各市要和当地新闻宣传部门联系,通过在电视上插播滚动字幕的方式,传播相关健康教育知识,告诉群众防范措施,减少手足口病的`传播。

三、各地可以通过春节期间卫生下乡、卫生赶集等渠道,集中开展相关知识宣传;努力营造讲卫生、讲科学、讲健康的氛围,帮助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减少疾病的发生。

四、各地可以按照当地群众的习惯,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活泼地开展健康教育。省疾控中心专家推荐如下冬春季防病口诀,供各地在开展健康教育时参考:

为积极防治冬春季传染病,卫生专家提醒广大群众:

1、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保健康;

2、病初起、快就医、及时治、莫麻痹;

3、常锻炼、强身体、衣适量、莫着凉。

安徽省卫生厅

篇11:手足口病宣传标语

1、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

2、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3、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但成人也有发病。

4、手足口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高发。

5、手足口病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

6、手足口病传播方式多,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

7、手足口病可防可治不可怕。

8、预防手足口病,人人有责。

9、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

10、注意个人卫生,多开窗通风,勤晒被子。

11、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毒从口入。

12、动员一切力量做好手足口病的监测和控制工作。

13、饭前便后勤洗手,手足口病不能有。

14、儿童成人均易感,儿童发病成人染。

15、粪口飞沫传播疾病,手足口腔皮疹多见。

16、夏秋季节多发,婴幼儿童易感。

17、搞好个人卫生,预防手足口病。

18、防控结合,群防群控

19.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毒从口入。20.手足口病可防可治不可怕。

篇12:手足口病宣传栏

一、婴幼儿是如何感染手足口病的?

婴幼儿喜欢把手或是玩具等放到嘴里撕咬,病毒通过消化道传播,所以3岁以上的发病率较高。

1.常见托儿所或是公共场所人群密切接触传播。通过被病毒污染的手巾、毛巾、玩具等物品。

2.喉咙分泌物(飞沫)传播。

3.饮用或食用被污染过的水和食物。

4.小儿不懂分辨,吃有病毒或苍蝇叮爬过的食物

二、感染的方式:

其感染部位是包括咽部在内的整个消化道,其传播途径是粪—口,仅少数是呼吸道。手足口病是由于食用和饮用被污染的饮料、水果、食物等造成的,而不是在拥挤的人群中通过呼吸传播的

三、1.一般症状表现:儿童和成人都可能感染,5岁以下儿童多发,所以成人也有可能得病,因此可以说每个人都是易感的。感染后只获得该型别病毒的免疫力,对其它型别病毒再感染无交叉免疫,即患手足口病后还可能因感染其它型别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环境卫生差、个人卫生习惯不良诱导病发,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峡炎。

(1)急性起病,潜伏期3~5天,有低热、全身不适、腹痛等前驱症。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疼痛性粟粒至绿豆大小水疱,手、足出现斑丘疹、疱疹,初起为斑丘疹,后转变为疱疹,圆形或椭圆形,约3-7mm如米粒大小,较水痘皮疹为小,质地较硬,周围有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在灰白色的膜下可以见到点状或片状的糜烂面。皮疹消退后不留瘢痕或色素沉着,如有继发感染常使皮肤损害加重。

(2)除手足口外,亦可见于臀部及肛门附近,偶可见于躯干及四肢,数天后干涸、消退,皮疹无瘙痒,无疼痛感。

(3)个别儿童可出现泛发性丘疹、水疱,伴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心肌炎等。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4)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全病程约5-10天,多数可自愈。

四、预防及注意事项

1.父母应该注意: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婴幼儿洗手,不要让婴幼儿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婴幼儿;

2.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婴幼儿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婴幼儿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2.幼儿园及小学等机构的预防措施

(1)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消毒的必备品:碘酊、消毒棉球等。

五、手足口病中医治疗方法

1.中药方剂:

(1)双花防毒饮

方剂:金银花10g,野菊花10g,蚤休15g,茯苓10g,甘草3g。

制法:上药加水300ml,浸泡30分钟,以武火(大火)煎煮沸腾,改用文火(小火)煎煮15分钟,煎成药液150ml。每日1剂,药液分2~3次服,连续服用7~10天。3岁以下婴幼儿可减量服用。

(2)治疗口疼牙龈肿:可用板蓝根10克,黄芩、白藓皮各6克,双花3克,竹叶、薄荷各2克,煎水含漱。

2.中成药

(1)玉屏风口服液合板蓝根冲剂,连续服用7~10天。(2)治疗口咽部疱疹,可用西瓜霜、冰硼散、锡类散,任选1种。

(3)手足疱疹严重者,可用如意金黄散、青黛散,任选1种,麻油调,敷于疱疹患处,1日3次。

六、手足口病西医治疗方法

1.治疗原则主要是对症处理:

(1)口服B族维生素,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2)呕吐难以进食者给予输液。

(3)口腔溃疡给予青梅散、金霉素鱼肝油或锡类散外涂,疼痛剧烈涂以利多卡因或苯佐卡因加硼砂甘油,促使糜烂面早日愈合。并保持局部清洁,避免细菌的继发感染。

(4)皮肤疱疹有继发感染者涂以1%甲紫;(5)服用抗病毒的药物,如病毒唑、病毒灵等。若伴有发热时,可以用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

2.手足口病可能结合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病症,应及时进行治疗。

(1)并发脑膜炎者按照脑膜炎治疗

(2)并发心肌炎者按照心肌炎治疗。

七、手足口病应该如何护理?

手足口病宝宝的居家护理 : 手足口病是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目前没有特效治疗,主要是以对症治疗和护理为主。宝宝患了手足口病,居家护理尤为重要:

消毒隔离

1、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应将患儿隔离,以免引起流行蔓延。宝宝应留在家中,直到热度、皮疹消退和水疱结痂。一般需要隔离2周。

2、宝宝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

3、宝宝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有条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减少人员进出宝宝房间,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饮食营养

1、如果在夏季得病,宝宝容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要适当补水和营养。

2、宝宝宜卧床休息1周,多喝温开水。

3、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宜给宝宝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口腔护理

1、宝宝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要保持宝宝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宝宝,可以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

2、可将维生素B 2 粉剂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或涂鱼肝油,亦可口服维生素B 2、维生素C,辅以超声雾化吸入,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皮疹护理

1、宝宝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

2、剪短宝宝的指甲,必要时包裹宝宝双手,防止抓破皮疹。

3、臀部有皮疹的宝宝,应随时清理他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4、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

5、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如有感染需用抗生素及镇静止痒剂等。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对症处理

1、定时测量宝宝的体温、脉搏、呼吸。

2、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宝宝多喝水。

篇13:小儿手足口病健康教育的体会

1临床资料

根据卫生部制定的《肠道病毒感染诊疗指南 (2008年版) 》临床诊断标准, 确诊患儿1162例, 年龄1个月~14岁不等, 住院时间7~21d, 平均住院14d。

2健康教育方式

2.1 个性化教育方法

针对患儿的性格特点, 做好入院宣教, 耐心向患儿及陪护家长介绍病区环境及住院有关规章制度, 使其尽快熟悉医院环境, 适应住院生活, 消除生疏感和恐惧感, 护士应爱护体贴患儿, 使患儿保持情绪稳定, 配合治疗。

2.2 随机性教育形式

健康教育应贯穿于患儿住院的全过程, 与患儿接触的机会就是健康教育的时机, 应选择最佳教育时机、适宜的学习环境, 对患儿及其陪护人员进行健康教育, 临床上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 (1) 普及化:可以口头宣讲, 讲述或 (和) 录音综合进行; (2) 板报化:病区的走廊设墙报, 刊登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 增加健康教育的范围和力度; (3) 书面化:可以发放图文并茂的宣传手册; (4) 全面化:责任护士将自己分管的患儿, 逐个进行健康教育, 并做好出院指导, 内容以自我护理、预防疾病为主。我院准备了就医联系卡, 内容包括与科室床位医师的联系电话, 以备患儿出院后可以在家中咨询, 把健康教育从医院送到患儿家中, 更加密切了护患关系。

2.3 因人施教

由于手足口病患儿在思想、语言及行为意识尚未完全成熟, 他们的意愿需要陪护人员来表达, 而陪护人员在文化层次、心理状态、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

2.4 心理健康的教育

手足口病的患儿及家长会因为媒体对各地患儿数量和病死病例的报告产生忧虑及恐惧心理, 加上手足口病的传染性, 形成了很大心理压力, 护士要帮助患儿及家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重点宣教手足口病的病因、治疗及愈后, 消除其心理压力, 充满康复信心, 使患儿及家长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工作。

3健康教育的体会

3.1 良好的护患关系

健康教育必须有良好的护患关系为基础,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保证护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 护理人员健康教育时要礼貌待人, 善于体会患儿的心境, 要针对性强, 取得患儿及家长的信任, 与患儿及家长建立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 才能有效的运用宣传手段使患儿接受。

3.2 掌握儿科手足口病患儿的特点, 保证健康教育效果

手足口病患儿由于年龄幼小, 对于事物的接受或理解能力相对较弱, 对健康教育知识了解的比较少, 在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 必须采取不同形式, 选择不同教育时机, 最佳教育时间, 适宜的环境, 进行健康教育。

3.3 鼓励患儿的家属积极参与

因为儿科患儿的特殊性, 家属的参与特别重要, 通过家属的参与可增加患儿的主动性, 改变患儿的不良习惯, 使其建立健康行为, 而且受过健康教育指导的患儿家属, 可降低患儿手足口病复发, 对患儿出院后的康复及预防起到良好的作用。

3.4 提高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

护士在健康教育中是主要的教育者, 因此护士应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文化素养, 加强知识储备, 让患儿感觉到护士是受过严格训练, 素质高, 责任心强, 给患儿以信任和安全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2], 在儿科通过有目的, 有计划的健康教育, 可以减轻患儿尤其是家长的心理负担, 使患儿及家长对手足口病有明确的认识, 并且学到了与手足口病相关的预防知识, 增强了自我保护能力及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提高了护理质量, 也提高了护士自身的素质, 护患关系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曹宝花, 张银玲.加强健康教育, 促进自我护理发展[J].实用护理杂志, 1997, 13 (12) :657.

篇14:谈谈对手足口病病人的健康教育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传染病,大都由柯萨奇病毒和肠道病毒引起的,五岁以下小儿居多,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严重者可引起脑炎、脑膜脑炎、心肌炎、肺水肿等并发症。多见于夏季,传染源为有症状患者及无明显症状的轻型或隐性感染者,主要通过人群密切接触(呼吸道和消化道)等途径传播。

1 健康教育内容

心理卫生指导 患儿家属会因为媒体对各地发病人数或死亡病例的报道而产生忧虑与不安,患儿因口腔溃疡疼痛会哭闹或厌食。对此应给予耐心的医学知识指导,让患儿家属了解患儿所患疾病的病因、治疗、护理及预后等等。帮助患儿家属及患儿消除恐惧、焦虑、烦躁等情绪,并积极配合治疗。

饮食方面指导 嘱患儿家属给患儿进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奶、鸡蛋汤、菜粥等。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吃饭要定时定量,少吃零食,因为吃零食能增加对口腔粘膜的刺激,减少唾液分泌。对于因口腔溃疡疼痛而拒绝进食进水所造成脱水、酸中毒的患儿要给予补液,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

消毒隔离防护知识指导 向患儿家属介绍消毒隔离的重要性,将患儿行呼吸道和消化道隔离。患儿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阳光下爆晒。房间要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每天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2次,所有物体表面用含氯消毒剂每天擦拭2次。嘱患儿家长不要将患儿带到公共场所,对家中易患人群可给予抗病毒药物等预防感染。

2 疾病护理知识指导

2.1 发热护理 对于发热患儿要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无需特殊处理,只要多饮水就可以了。体温在此37.5—38.5度之间,给予散热、饮水、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体温超过38.5度,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热药。

2.2 口腔护理 一定要嘱患儿家属教患儿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于实在不会漱口的患儿,就用棉签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保持口腔清洁湿润。由于口腔溃疡、疼痛、张口困难,可用吸管给予朵贝尔液漱口,每两小时1次,然后用生理鹽水棉球轻轻擦拭,试去坏死组织,再涂以锡类散以促进溃疡面愈合。

2.3 皮疹护理 注意保持患儿皮肤清洁,防止感染,患儿衣服、被褥也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剪短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以防抓破皮疹。对于臀部有皮疹,应及时清理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手足部有皮疹初期可涂以炉甘石洗剂,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若有感染需用抗生素及镇静止痒剂等,擦药前先清洗局部。温水擦澡时慎防损伤皮肤及水疱。

2.4 并发症护理 观察有无继发性感染的征兆,如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肾脏损害的症状,由于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也具有侵害脑和心脏的特性,可引起脑膜炎、心肌炎等并发症,故家长应严密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发现患儿有高热、剧烈头痛、呕吐、面色苍白、哭闹不安或嗜睡时应立即报告医生,进行相应治疗。

2.5 院外指导 注意环境和个人卫生。饭前便后一定要叮嘱孩子洗手。夏天不要让孩子猛吃冷饮,不要喝生水,瓜果一定要洗净、削皮。加强孩子体格锻炼,增强抵抗力。定期预防接种,传染病流行期间,不要让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以免被感染。

作者简介:

篇15:小学手足口病宣传记录

为加强学校传染病预防工作,提高学校的防控应急能力,保证应急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确保疫情发生后能统一指挥,全力保障好全校师生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做了大量工作,具体工作如下:

一、领导重视设立机构

自2010年3月,我校就成立了以张文军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和应急处理机构,制定西街小学传染病应急预案,并在2010年3月9日召开全校教师会,把预案和肠道病毒71型知识的材料发到每个教职工手中。

二、深入宣传通报疫情

学校利用宣传栏广播站版报多层次、多方位深入全面介绍传染病防治知识,并让老师在教室反复宣传,让每个学生了解重视。

三、积极落实预防措施

1、学校设立了报告制度。学校发生疑似传染病后,班主任必须立即向年级主任报告,由年级主任统一报告给刘志军,由刘志军向张文军校长报告后,并立即报告中心校。报告疫情发生的时间、班级、人员、已采取的措施和控制情况以及报告人、报告部门等,并在所在班级每天进行学生请假统计。

2、设立晨检制度。各班主任做好每天的晨检工作。就是每天早上检查一下班级中有没有学生有发烧、精神萎靡不振、流鼻涕等传染病症状的,如出现明显传染病病状,应及时记录、报告、劝送学生就医。填写好晨检工作记录表并立即报告。

3、建立预防措施。抓好校园公共场所环境卫生,增强师生员工自我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自我保健能力。学生或教职工在家中出现手足口传染病性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向学校报告,不得带病上学、上班。经医院诊断排除传染病后才能回校上课、上班。初步检查是传染病的立即转送定点医院并通知其家属,家属不能到校的由校领导及有关人员护送去医院,护送人员都要穿好防护服,戴口罩、手套等,并立即上报中心校和卫生院疾控中心,并对病人作跟踪了解。

4、消毒措施。学校购买了喷雾器和84消毒液等药品进行常规消毒并对传染病病人所在班级教室或办公室及所涉及的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对与传染病人密切接触的学生、教职工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疫情扩散,迅速切断感染源,同时填写好消毒记录表。

5、保持通讯畅通。班主任要向学生公布宅电、手机号;将班级学生的家庭地址和家长的通讯联络重新核对。

我校在预防传染病工作中,尤其是在防治手足口病中做了大量工作,但也存在着一些薄弱情况,由于留守儿童较多,学生家庭情况比较复杂,给防治工作带来不少不利因素。我们将高度重视传染病防治工作,继续有条不紊地做好全校师生的预防工作,确保万无一失。

篇16:手足口病知识讲座

医学组 柴康健

今年以来,在新加坡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手足口病疫情比去年同期明显上升。我国安徽以外部分省份的手足口病疫情较去年也有所上升。国内外资料显示,6月至7月份是手足口病的发病高峰期。今后一段时间我国部分地区的手足口病疫情还可能上升。

手足口病是一种多年存在的传染病,在欧亚国家和地区均有发生。患者以婴幼儿为主,大多数病例症状轻微,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等特征,多数患者可以自愈。少数病例可发生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和肺炎等重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大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

预防控制措施要点:

个人预防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幼儿园等单位预防

1.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

医疗机构预防

1.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实行预检分诊,并专辟诊室(台)接诊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导发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台)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

2.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

3.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

解密手足口病:

病原学:引起手足口病以EV71型最为常见

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Coxasckie virus)A组16、4、5、7、9、10 型,B组2、5、13 型;埃可病毒(ECHO viruses)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EV71及Cox Al6型最为常见。

流行病学: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 A16型,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此后EV71感染与Cox 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病例定义:急性起病症状为发热等

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疫情报告: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

自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对符合上述病例定义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报告。

流行病学调查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

发现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数明显增多、病例呈聚集性分布、重症病例比例较大或出现死亡病例时,应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为指导各地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制定本指南。

一、目的

(一)指导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肠道病毒病的疫情报告和监测;

(二)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

(三)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开展公众预防和疫情应急处置。

二、病原学

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Coxasckie virus)A组16、4、5、7、9、10 型,B组2、5、13 型;埃可病毒(ECHO viruses)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EV71及Cox Al6型最为常见。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和5%来苏亦不能将其灭活,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病毒在50℃可被迅速灭活,但1mol浓度二价阳离子环境可提高病毒对热灭活的抵抗力,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

三、流行病学

(一)流行概况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 A16型,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此后EV71感染与Cox 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20世纪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匈牙利相继暴发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要临床特征的EV71流行,1975年保加利亚报告病例750例,其中149人致瘫,44人死亡。1994年英国发生一起由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患者大多为1-4岁婴幼儿,大部分病人症状较轻。英国1963年以来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手足口病流行的间隔期为2-3年。20世纪90年代后期,EV71开始东亚地区流行。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人发病,4-6月有29例病人死亡。

我国于1981年上海首次报道本病,此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青海和广东等10几个省份均有本病报道。1983年天津发生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5-10月间发生了7 000余病例。经过2年低水平散发后,1986年再次暴发。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EV71,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也从手足口病患者标本中分离出EV71。

1998年,我国台湾地区发生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流行,监测哨点共报告129106例病例。当年共发生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幼儿。重症病例的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

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该病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

(二)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明确。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易感性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四、病例定义

(一)临床诊断病例

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重症病例:1.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2.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二)实验室诊断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为实验室诊断病例

1.病毒分离

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中分离到肠道病毒。

2.血清学检验

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IgG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3.核酸检验

自病人血清、脑脊液、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等标本中检测到病原核酸

五、疫情报告

(一)自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对符合上述病例定义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报告。

(二)报告内容与方法

发现手足口病患者时,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卡》中“其他法定管理及重点监测传染病”一栏中填报该病。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未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之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报告病例分“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诊断病例”两类。如为实验室诊断病例,则应在报告卡片“备注”栏内注明肠道病毒的具体型别,如为重症病例亦应在“备注”中注明“重症”。

(三)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发生流行或暴发时,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及时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

(四)报告信息分析和反馈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对疫情报告信息进行逐级审核。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每日浏览并分析监测数据,发现异常升高或病例呈聚集性分布或出现死亡病例,应及时核实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及时向下级疾控机构及医疗机构反馈疫情分析信息。

六、流行病学调查

发现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数明显增多、病例呈聚集性分布、重症病例比例较大或出现死亡病例时,应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的主要目的:一是采集相关标本,开展实验室检测,明确病原并进行分型鉴定;二是收集临床资料,以了解不同型别肠道病毒的致病性、毒力、所致疾病临床类型及救治等;三是阐明本次流行/暴发的传播方式及感染的危险因素等,以便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四是评价不同防控策略和措施的有效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和调查表应根据调查目的不同而进行专门设计。

七、实验室检测

(一)在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各省疾控中心要组织开展对手足口病病例的实验室监测。发生本病流行的省份每周至少采集5-10例患者的标本进行检测。标本采集和保存技术要求和标本送检单见附件1和附件2。标本检测方法见附件3。如有重症病例,应尽量对所有重症病例进行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测。如有暴发疫情应采集部分病例的标本进行病原检测。无检测能力的地区可将标本送至有条件的疾控中心实验室进行检测。采集标本时应注意收集病例的相关信息,填写个案调查表见附件4。

(二)检测结果的报告与反馈

各省每周五将本省已完成实验室检测的病例个案调查表以及检测结果一览表(附件5)的电子版上传至中国疾控中心疾病控制及应急处理办公室和病毒病所脊灰实验室。中国疾控中心对各地上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后,向各省疾控中心反馈。

八、预防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染的关键。

(一)个人预防措施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二)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

1.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5.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6.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7.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三)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

1.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实行预检分诊,并专辟诊室(台)接诊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导发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台)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

2.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

3.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4.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

5.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

6.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上一篇:ppt视频制作大赛活动通知下一篇:双歧杆菌在儿科保健中的运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