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策学生们学习的成功名言

2024-05-03

鞭策学生们学习的成功名言(通用6篇)

篇1:鞭策学生们学习的成功名言

2、眼睛不能同时把两个目标都看不清楚,耳朵不能同时听明白两种声音。

3、如果不用心思考,即使把黑色和白色的东西放在面前也看不见,雷鼓在耳旁轰鸣也听不到。

4、思维器官只有专一而平静,不受扰乱,才能认识正确的道理。

5、即使是普通人,如果遵循一定的理论,从事学习,专心致志,认真思考,周密观察,天长日久,也会达到最高境界,能和天地比美。

6、一身不能兼做两件事,所以聪明的人总是选择一件事专地干下去。

7、学习最重要的应该是一心一意。

8、人在年幼时就开始学习,用心容易专一,没有别的`事情干扰,所以容易学成。

9、如果心灵高洁,一心供耳目之用,不作非分的想法,虽然事业非常达大,但也能很快获得成功。

10、好学的人总是每天都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时时不忘掉自己已掌握的东西。

11、不能轻信别人的意见,一定要通过自己的考察以取得真正的认识。

12、温习旧知识时贵在有新的体会和发现,

13、要了解一个人的真正面目,就要考察他做的事,观察他为达到一定目的采取的方法,了解他心情安于什么不安于什么。

14、要了解一个人就要听他说的话,观察他所做的事。

15、不善分析别人的言语以辨其是非善恶,就无法了解这个人。

16、圣智之人,聪明而且好学习,又谦虚下问,不以为耻。

17、多听保留有疑问的地方,只说无疑问的部分,就能减少错误;多看,保留有疑问的地方,谨慎地去做足以自信的部分。就能减少懊悔。

18、做学问有别的窍门,只要把放纵的心收回来专心学习就是了。

19、培养人重在其实践能力,如果不能胜任实际工作,精通理论又有什么用呢?

20、君子说话时,总很慎重,而做事却很敏捷。

更多读书名言推荐:

读书名言格言大全

中外名人的读书名言

关于刻苦学习的读书名言

篇2:鞭策学生们学习的成功名言

1. 多听保留有疑问的地方,只说无疑问的部分,就能减少错误;多看,保留有疑问的地方,谨慎地去做足以自信的部分。就能减少懊悔。

2. 做学问有别的窍门,只要把放纵的心收回来专心学习就是了。

3. 培养人重在其实践能力,如果不能胜任实际工作,精通理论又有什么用呢?

4. 君子说话时,总很慎重,而做事却很敏捷。

5. 一个人如果思想分散就学不到知识,学习不专心就学不精深,如果三心二意,就会疑惑不解。

6. 眼睛不能同时把两个目标都看不清楚,耳朵不能同时听明白两种声音。

7. 如果不用心思考,即使把黑色和白色的东西放在面前也看不见,雷鼓在耳旁轰鸣也听不到。

8. 思维器官只有专一而平静,不受扰乱,才能认识正确的道理。

9. 即使是普通人,如果遵循一定的理论,从事学习,专心致志,认真思考,周密观察,天长日久,也会达到最高境界,能和天地比美。

10. 一身不能兼做两件事,所以聪明的人总是选择一件事专地干下去。

11. 学习最重要的应该是一心一意。

12. 人在年幼时就开始学习,用心容易专一,没有别的事情干扰,所以容易学成。

13. 如果心灵高洁,一心供耳目之用,不作非分的想法,虽然事业非常达大,但也能很快获得成功。

14. 好学的人总是每天都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时时不忘掉自己已掌握的东西。

15. 不能轻信别人的意见,一定要通过自己的考察以取得真正的认识。

16. 温习旧知识时贵在有新的体会和发现。

17. 要了解一个人的真正面目,就要考察他做的事,观察他为达到一定目的采取的方法,了解他心情安于什么不安于什么。

18. 要了解一个人就要听他说的话,观察他所做的事。

19. 不善分析别人的言语以辨其是非善恶,就无法了解这个人。

篇3:鞭策学生们学习的成功名言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首先, 诱其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帮助学生树立一个理想, 一个想要达到的目标。当过教师的人一定都有这种体会, 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 那么我们教师所尽的所有努力, 备课的艰辛都会付之东流。古人云:“哀莫大于心死, 愁莫大于无志。”学生没有愿望学习, 那么老师怎么努力也是没有用的, 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视奋其志。

其二, 教师应该能够激其情。成功的备课, 应当预先设计出激起学生情感的高潮点。平铺直叙, 如一潭死水。这样的教学效果往往使学生会厌学, 会昏昏欲睡。做一个好的老师如同一个好的导演, 好的演员。要想着如何设计好这个戏剧, 一堂课仿佛一个戏剧表演, 三尺讲台即是我们要演出的舞台, 那么怎么演好这场戏, 这场戏如何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就是我们主要要关注的。在这里, 对一位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有很高的要求, 备课不仅要熟悉自己的教材, 还要熟悉自己的学生, 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例如多媒体, 采用一种互动式教学, 改变以往课堂上教师满堂讲, 而学生只是听的局面。要让学生也加入进来, 主动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激情, 这样效果会更好。

其三, 发其智。在备课中, 不仅要想着自己如何讲好, 还要能激发学生的智慧, 让思想激发出火花。教师在讲课中, 有意识地布疑, 以激发学生积极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 然后通过集疑和辨疑, 培养学生动脑、动口解难的本领。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 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设计出适合他们的教案, 个体都是有差异的, 要求教师借助很多各种学科的知识在备课过程中就要考虑好如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不仅耳听, 而且要口说, 还要心到。

其四, 引其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学习是一个让学生不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备课中, 教师要善于质疑, 在重点难点出提出疑问, 让学生主动思考, 钻研。让学生就所学的内容自己能够提出问题, 主动思考去解决问题。调动学生及时进入角色的关键步骤, 它作为促其思, 发其智的重要手段, 激起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与当前研究课题的认知冲突, 驱使学生去思考, 去读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备课中, 应该先预设一些针对学习内容有关联的启发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去思考, 让学生自己的寻找答案。分设问题时应该逐步深入, 不断加深难度, 引导学生不断拓展思维, 对所学内容的了解也会升华。

其五, 广其知。当今社会的急剧变革和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 世界知识信息总量在急剧增加, 知识老化的速度正在加快。教师要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 更新自己的知识, 跟上时代的步伐, 这样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教师更新自己的知识, 这样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多的知识, 知识才不至于老化。跟得上时代的要求。

其六, 倡其辩。在现实生活中, 在求知和研究过程中, 发现规律, 归纳出事物的基本特征很不容易, 更何况称之为真理的科学理论, 真理有两个特征:一是从各种意见的冲突中得来能经受的起时间的检验, 并有恒定性和永久性特征, 而是真理的发现过程艰难曲折, 难寻真谛。如果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倡其辩”, 那么教学效果无疑会很好。教师要引导学生横向交流, 开展无拘束的自由讨论, 活跃思维。教师的倡其辩如此重要, 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问题, 让学生去辩论, 可以设计小组活动, 让学生畅所欲言。在备课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使用。教无定法, 但是教学又有自己的规律。在教学中要运用对授课内容详细讲解, 重点突出。要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不断地让学生参与其中, 让他们对所学的内容不断地提问, 辩论, 形成好的课堂氛围。

其七, 授其法。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现代教学论倡导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让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在备课过程中, 教师要考虑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问题, 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要加以培养。让学生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俗语说“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如果每个学生能够自己在教师的帮助下找到适用自己的学习方法, 自己学习, 那么我们教师才是成功的。

其八, 培其德。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 在其道德品质方面, 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还要大。”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中就指出教师要不断地提高业务素质, 改进教学方法, 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在纲要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推进素质教育。 (1) 即培养学生的品德。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指追求成绩, 而要注意学生的素质发展, 不能培养出一个高分低能的人。我们都知道“种树者必培其根, 育人者必培其德”重视道德教育, 培养人的仁爱之心, 培养有责任感的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因此, 教师在备课中要注重结合本门学科特点, 考虑培养学生的远见卓识, 豁达大度, 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品德, 激励学生为祖国富强, 人类进步敢于排除一切艰难险阻, 勇于奉献, 探求真理的执着精神。

实践表明, 好的备课, 积极的准备对于讲好一堂课是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的。在备课方式上可以采用: (1) 单独备课。即教师个人研读教材, 按照自己的理解准备教案, 突出的是教学个性化。缺点是个体备课有时看不到自己的缺点, 对有的内容理解上会存在偏颇。 (1) 集体备课。相同授课内容的教师集中在一起备课, 又可以称为协作式备课。 (2) 各个教师对所授课内容各抒己见, 相互取长补短, 最后得到最佳的教学方案。集体备课耗去较多的人力和物力, 但所确定的教案有很大的权威性, 是所有教师最高水平的体现。当然, 在集体备课教案制定好后, 各个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习惯, 以及自己对学生的了解, 再进行补充。

参考文献

[1]奥苏泊尔.教育心理学.1978.

篇4:鞭策学生们学习的成功名言

笔者曾在两个班级中做过一项调查, 其中有一个题目是“新环境新学期有什么新打算”, 记忆中几乎没有一个学生不是这样写的:好好学习, 多掌握一些知识, 学会一门技能……。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 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关注爱护和鼓励, 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重新唤起学习的信心和勇气。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自己教学的方式方法, 适应学生的主体需要。在地理课堂教学中, 我努力做了一些尝试。

整合教学内容, 使教学适合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

在教学安排上, 可适当打破教材编写顺序常规地理课程中有许多难点, 特别是自然地理知识难点更多, 而课程组织往往把自然地理知识安排在人文地理知识之前学习, 这就更增加了学习难度。许多学生想当然地以为地理浅显易懂, 如果按课程组织循序学习, 自然地理的抽象显然超出了学生的想象, 特别是对文化基础知识较差的中职学生而言, 无疑给他们的地理学习来了个“下马威”。为了避免学生出现一开始就拒绝地理的心理, 我对教学内容的安排作了些调整。例如, 我先将“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这二章与自然因素关系不大而学生又相对比较熟悉的人文知识提前来讲, 让学生体会到地理讲的其实就是我们身边的事物, 首先从心理上拉近学生与地理的距离, 从而让学生接受地理, 为接下来将要进行的自然地理的顺利学习构建良好的情感基础。

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 根据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如湘教版教材中“活动”较多, 教学时就应该注意选择。有些质量一般的“活动”, 意义不大;有的“活动”需时较多, 课时不允许;有的“活动”要求偏高, 超出了学生的能力, 教师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适当取舍。如湘教版必修Ⅲ“工业区位因素”这块内容有两个阅读材料和三个“活动”, 如果面面俱到, 两课时难以完成。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课时关系, 我这样处理: (1) 将正文和阅读材料“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整合成“影响工业布局的主导因素”; (2) 将活动“风向频率与工业布局”中的“风频玫瑰图”舍弃, 并选了三种较简单直观的图示情况和学生一起分析了“风向与工业布局”的关系; (3) 活动“以一个工厂为例, 分析其发展优势、限制性因素和改进措施”作为探究题, 以宝钢和鞍钢为例, 作了重点分析、对比; (4) 活动“……, 请从工业区位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转变的原因”将之处理成实践活动; (5) 阅读材料“信息与工业布局”, 在最后总结时简单提及, 一带而过。这样处理, 既突出了重点, 完成了教学任务, 又节省了课时, 保证了整体教学计划的顺利完成。

创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地理课堂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教育学家研究证明, 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知识学生只能记住10%, 而学生自己主动去学的却能记住70%。因此, 教师要切实从关注自己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转变, 把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 积极开展有效教学,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本领。

创建有新意的课堂, 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目前, 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都有一定的问题, 如何营造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成效的教学课堂,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越来越为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笔者努力尝试做一些改变, 将这些元素融进课堂。比如, 《地球的结构》这节课这样设计:先由学生画图, 再由学生改错, 整节课以学生表演为主。先给学生10分钟左右的时间, 仔细看教科书及地图册10页的各张图, 然后, 请三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果, 课任的两个班级都发生了这样的情况:一位学生借助地图册, 比较准确地画出了地球内部圈层的立体图形, 并清楚地标出了软流层, 而另外两位学生都画了包括外部圈层的“地球的圈层结构”。其中, 一位学生画的外部圈层之间还给出了界线。这样一来, 教师借助前一位学生画的正确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立体图, 能够比较方便地讲清软流层和岩石圈这两个难点概念, 而通过对两位学生画多了的“地球内部圈层”图的改错, 比较容易地讲清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最后通过对“画了界线的外部圈层”部分的改错设疑 (如问:为什么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 , 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对图中文字资料的阅读, 举例说明, 自然而然得出“地球的外部圈层是相互渗透的”这个特点。这节课的内容本来比较枯燥, 但是由于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 整节课的气氛比较活跃, 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也得到了较好的开发, 学生之间合作与师生合作也很成功, 让学生感受到了课堂的乐趣。

设计具有一定梯度的活动和问题, 使之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 要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 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在进行地理课堂提问时, 应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尽可能给更多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 给更多的学生建立自信的条件。同时, 对于学生的回答, 教师应给予积极的评价与适时的鼓励, 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前例所述, “风向与工业布局”这个活动的设计难度不大, 笔者请学习中等的学生来回答;活动“宝钢和鞍钢的区位分析”难度较大, 笔者则请学习好的学生来回答。如在分析宝钢区位时, 笔者又设计了两个问题点拨学生: (1) 上海及其附近有铁矿和煤矿吗? (2) 当地及附近没有铁矿和煤矿, 那么是什么因素吸引了宝山钢铁厂的建设呢?结果, 几位回答的学生分析得比较全面, 大大出乎笔者的意料。笔者对回答问题较好的学生进行表扬时, 看得出他们很有成就感, 这种气氛也感染了班上的其他学生。

联系生活实际, 淡化抽象理论, 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地理学科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 地理课堂应努力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和社会现象与地理学习相联系, 使课堂教学贴近生活。特别是在自然地理的教学过程中, 更应该将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与抽象理论结合起来, 让学生既学得轻松, 又能掌握一定的地理原理, 让课堂教学更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让学生离学习的成功更接近。

如“昼夜长短”这个内容, 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如果从原理入手去学, 既抽象, 又难懂, 因此笔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 首先让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说说冬夏季节昼夜长短的特点, 这个问题对所有的学生来说都不在话下, 这样把学生轻松地带进了生活中的课堂。然后根据光照图, 借助简单的平面几何原理, 解决了“夏季纬度越高昼越长;极地附近有极昼 (极夜) 现象”这两个学习难点。整节课笔者没有讲深奥难懂的地理原理, 而是将抽象理论淡化, 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处理, 努力使之生活化, 由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地理知识, 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昼夜长短的形成原理, 又较轻松地跨过一道知识门槛,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乐于主动去探究去发现, 并在愉悦的心境中体验学习的成功。

又如“太阳高度”的知识点, 笔者舍弃了课本相关的活动 (归纳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通用公式) , 而把重点放在了对生活现象的解答上, 并设计了如下问题: (1) 为什么夏天太阳热烈, 冬天太阳缓和? (2) 为什么冬天太阳能照到床上, 而夏天却不能?这些生活化的问题学生觉得既有意思又亲切, 寻找答案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 这种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成功也更令人回味。

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功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以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 其内容广泛, 涉及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空间, 涵盖了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 这从本质上决定了地理的教与学不能只局限于课本, 局限于课堂, 而应该把课堂与社会、知识与能力紧密地联系起来。这就要求在地理的教学过程中, 充分利用当时当地的一些社会生产生活方面的人文资源和人文素材丰富地理学科的内容, 体现地理教学的社会性和时代感, 使学生真正理解地理学习的现实意义。

人文地理中有不少内容可以安排社会实践活动。如人教版“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和成因”这节课的教学, 笔者以学生熟悉的黄岩城区功能分区为例, 通过学生的简单调查走访, 加深认识城市功能分区结构特点及对其成因的理解。黄岩东城和西城城市功能分区比较有特点, 所以笔者选取这两片城区作为学生的调查对象, 基本上按地域把学生分成东城片和西城片两组, 并列调查提纲供学生参考, 如: (1) 城市三大基本功能区分别布置在城市的什么地方? (2) 商业区 (住宅区、工业区) 为什么分布在这个位置? (对第二个问题, 可以转化成通俗的语言, 如问:这个店面租来的吗?贵不贵?生意好吗?为什么不去其他地方租?)

又如湘教版“工业区位因素”中的活动“……请从工业区位角度分析造成这种转变的原因”, 笔者将之处理成实践活动。根据当地“外东浦化工区搬迁”这一事件, 课前布置给学生分组调查, 走访当地居民和一些社会人士, 要求写出简单的调查报告, 并拿到课堂上讨论。调查提纲主要围绕以下问题: (1) 外东浦化工区大致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形成之后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什么影响? (2) 该化工区为什么要搬走?搬走之后对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又有什么影响? (3) 外东浦化工区从建成到搬走这近二十年来当地城市有什么变化?这与化工区的搬迁有什么内在联系?

通过对学生调查结果的讨论、分析、综合, 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了工业布局的一般原则和工业区位因素及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而且对“城市化过程、特点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知识的理解也起到完善的作用。通过实践活动, 将相关联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更重要的是, 使地理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丰富了地理教学的多样性, 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分析能力,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的成功, 同时为他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创造了条件, 为将来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而且也较好地体现了中职文化课教学服务于职业教学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少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周成平.高中新课程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篇5:鞭策学生们学习的成功名言

教师在把握好新教材的同时,把学生作为真正的主体推到课堂教学的前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合作交流的氛围,使他们敞开心扉,在合作中发挥特长,在交流中培养情感,在竞争中凝聚团队精神。

一、创设情境,“酝酿”合作学习

在新课程的改革中,强调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那么教师就可以更多地采用游戏活动、集体性的运动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行为。通常我会根据教学目标及要求和学生的不同情况, 把课设计为情景教学,通过设置一些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动物世界”“小青蛙跳荷叶”等等情境中流连忘返,通过简单的语言和一些器械,把教学目标分为若干小目标具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看得见,练得实,也容易成功。通过教师设置的教学情景,学生玩得很高兴,学的也很活跃。在小组的合作下,他们都完成了预定的目标。

二、过程学习,“体验”合作学习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合作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对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精神具有深远的影响。 合作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帮助,产生更多的灵感,得到更好的体验,获取更大的收获。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都需要合作,学生任何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离不开集体的力量的,任何孤单作战的人在一些任务的达成程度上远远没有集体的进步来得快而又圆满。因此, “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得关键。

1.在“合作学习”中培养自信

在“合作学习”学习中,我们时常把体育竞赛引入课堂,一方面迎合了学生学习的好胜心理特点,另一方面反复地刺激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因为,学生为了取得胜利,他必须加强自身的技术水平, 并通过模仿、反复练习、创造优秀动作来表达自己对胜利的渴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法把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乐于参与、乐意接受的过程,真正做到愿意学习、乐于学习,学有所好,学有所得。通过合作学习,我们发现: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克服了一些学生的身体素质差、运动能力弱的劣势,而且使他们获得了更多的体育基本知识,同时,对他们的思维意识、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也产生了影响, 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合作学习中,学生认识了自我,找到了自信, 并能寻找到让自己学习的动力。

2.在“合作学习”中提高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是集体作战的学习方法,要看每个学习小组所有成员完成练习的整体情况。教师下达教学任务后,每个学生的目标就成为合作小组的目标,教师的目光不是跑在最前面的学生,而是集中在整个小组成员,特别是练习有困难的学生身上以及同组成员间的相互帮助,并以此作为考查小组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于是,每个小组的每个成员为了小组的利益而共同努力,并且在学习中增强了人和人之间的友谊,提高了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要使学生结成和睦友好的伙伴,在协同合作中培养同伴之间的友谊感,例如2人一组面对面地抛接物练习,2人玩“踩蛇尾”和“猜拳踩脚”等游戏,还有跳长绳练习,使学生体验除了自己个人的努力外,更重要的是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教师让学生在练习中体验到互相配合的重要性,认识到要想取得游戏的胜利,得靠大家的互相配合,单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看到那些因为得到同伴的关心和帮助而能顺利完成任务的学生幸福的笑脸和因为帮助别人而喜悦的笑脸,你会不由自主地激动起来。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也轻松,而学习的任务完成得更好!

3.在“合作学习”中激发创新意识

在现代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技能和基本体育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体育环境中,创造性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在团队合作学习过程中,发挥每个成员的智慧,创设新的练习形式,提出新的学习目标。在新任务、新目标的激励下,学生的积极性和好胜心再次被诱发,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合作学习的最大的特点是“互动”,其实互动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教学中的相互活动状态。通常体育教师在教案中简化为“师生互动”“生师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在体育教学的互动中,学生最大的收获就是能得到教师与同伴的思维启示、思想启发以及体育活动中的帮助、指导,得到来自教师和同伴的关注与勉励,使自己的学习信心、展示欲望得到增强和改善,教师的收获是教学相长,教学艺术得到升华。

三、交流评议,“凝聚”合作学习

学生在小组讨论练习后,学习热情趋于高涨,教师因势利导, 组织大家交流比赛或汇报表演等形式,为学生再次提供交流信息、 共同学习、展示自我的机会。交流的内容可以是学习过程的体会(比如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方法等),也可以是自己小组或其他学习小组的优缺点。

在竞争较激烈的项目中,如接力赛等,团体精神的体现尤为明显。各小组成员之间只有齐心协力、团结一心、密切配合才能取得胜利,感受到集体胜利带来的快乐,让身心融到集体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才是真正的快乐。在分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让其通过互评、互议、互批、互改来达到:主动合作,关心集体,凝聚团队合作的精神的效果。

合作学习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加有效地实现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与能力,以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掌握知识、巩固动作技术的练习形式;是培养学生交往、合作、团结精神的有效手段;是学生认识自我、提高自信、体验成功、培养创新能力的阶梯;是有利于学生在素质教育中向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的方向发展的积极途径。

摘要:合作学习已经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的小学教学中,合作学习是在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师与生、生与生之间民主的、协调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合作者之间具有相互认同、接纳、独立平等和诚信的合作方式。

篇6:鞭策学生们学习的成功名言

一、加强直观教学, 激发学习兴趣

直观教学把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教具或实物形象地展示给学生, 能帮助学生丰富表象, 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 可以达到理解掌握新知、培养学习兴趣的目的。因此, 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具, 让学生把教材中能让他们做的都亲自动手做一做, 能演示的全部演示。

例如在教学展开与折叠时, 我组织学生一起将长方体的表面展开。通过猜想、操作, 从折叠到展开, 一系列操作活动, 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个人想象力, 培养了个人实践能力, 而且在总结正方形展开图的种类时, 体现了集体智慧的结晶, 使学生在动态的教学中, 学得既有兴趣, 又能够很自然地认识和掌握了正方体表面展开图有11种情形。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教学, 使学生亲身经历了问题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培养了他们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 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精心设计学习情境, 使学生乐学

教学过程中情境的创设, 先要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 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 体验数学之美, 而后, 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愉快, 从而爱上数学。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 我设计了下面的一个情境:古时候, 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 他发明了国际象棋, 献给了国王, 国王从此迷上了象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 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 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1格放1粒米, 第2格放2粒米, 第3格放4粒米, 然后是16粒、32粒……一直到第64格。”“你真傻, 就要这么一点米粒?!”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你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米吗?学生们自然惊奇, 那会有多少呀, 使开始积极思考起来……我利用他们这种劲头, 组织他们讨论怎样计算。于是, 乘方的学习对于学生就是有趣而易于接受了。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在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能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就必须联系实际, 从具体事物和现象入手。事实表明,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 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式的讲授, 是不能达到教学目的的。而联系实际问题的讲授, 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例如在教学绝对值中, 我找到了班里的两位同学, 张××和王××, 给出了这样的实例:张××的家在学校西边3km处, 王××的家在学校东边2km处, 我们可以用数轴来表示张××、王××两家和学校的位置分别在A、B两处。

思考: (1) 假设张××同学和王××同学的骑车速度一样, 那么他们上学所用的时间和什么有关?与方向有关吗? (2) A、B两点离原点的距离与它们表示的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有没有关系?

通过以上两个问题的思考, 学生很快就理解了绝对值的意义:数轴上表示一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四、鼓励求异思维, 开发创新潜能

教学中教师绝不能只注意学生的今天, 而忽略学生发展的明天。要允许学生失败, 鼓励学生去探索, 想别人没想到的方法, 找别人没找到的窍门, 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例如教学行程问题后, 我设计了这样一题:“甲乙两车分别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而行, 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 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经过4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以深化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题目一展示, 许多学生迅速写出了: (60+45) ×4=440 (千米) 。我略点了一下头。此时, 有几位学生表示抗议:“这题不能做。”“不对, 这题能做, 答案有三种可能。”“是吗?老师不明白。”经过争辩, 全班学生达成了共识:两地距离可能大于440千米, 可能正好是440千米, 可能小于440千米。富于创意的思考激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创设成功的机会, 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在组织教学过程中, 我尽量为每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细心捕捉学生刹那间闪现的创新火花, 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 在教学中我经常出一些思考性、趣味性较强的题目, 以此不断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断探索中发展。

上一篇:标前合作协议书下一篇:英语听力教学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