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日记

2024-04-07

村日记(共8篇)

篇1:村日记

村书记民情日记

两个多月来,一边调研,摸底调查,一边安排中心工作,秋收秋种,秸秆禁烧,招商引资,陪来来往往的客人到村里考察,也曾出去考察,和多方客人谈合作,完成了几件事:

1、万头猪场招商成功,土地流转,使老百姓得到了真正的实惠;

2、成功引进蔬菜、水果大棚种植专业户;

3、注册了劳务公司,4最近完成了《三年任期目标规划》(征求意见稿)交镇党委,周书记提了部分意见,形成讨论稿交村两委班子及党员、村民代表讨论。

随着秋收秋种的结束,我最近的工作重心要作相应的调整。我不能天天到村里上班,不能把时间耗在村里,象机关工作那样按部就班,要走出去,请进来,让外面的人知道xx村,让更多的人了解xx村,让更多的人关心支持xx村。

12月10首先找了周书记,汇报了前一阶段的工作,接受镇党委安排的工作任务-----解决一起近二十年的邻里纠纷,这个纠纷是历届党委、政府头疼的事,有多位党委书记、镇长、派出所所长、司法所所长、法庭庭长参与调解、商讨解决方案,严重影响了村里和党委政府的工作,是村里的不稳定因素,我到村后先后花十多天的时间做双方当事人的工作,虽有进展,但现在又陷入了困境,当事人互不相让。周书记安排了15000元专项资金用于解决矛盾,主要是用于补偿一方当事人的损失,由于镇长分管财政,昨天找到刘镇长审批,和镇里两位主要领导共进了午餐。今天找到财政所长,将15000元划到村里的户头上。

另外猪场和大棚种植需要生产、生活用水和生活用电、生产用电,村里的干部因为不知道外面的情况,一是怕出去找人,二是以为一些职能部门刁难我们村里人。我先与镇农电所联系,涉及到开户、材料、人工等费用,农电所帮我们首先解决了照明电,免了所有的费用,送了我们材料。但三相电需要的材料要近5万元的费用,农电所无法解决。陈所长向我们解释,但村主任吴国坤及村电工吴国忠不理解,认为陈所长不帮忙。我理解陈所长的难处,我提出我来找xx、xx供电公司的领导,请xx公司的领导协调。陈所长认为我提的方案可行,通过几种途径,终于和xx供电公司的领导对接上,xx市有位同志在xx公司当副总,今天一早我驱车到xx供电公司,不到半小时就沟通好了,顺利落实了三相电的问题。如果让村里人处理,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办得成,他们怕做事,不做事也就省了不少事,所以他们没有事。我现在更加理解吴国坤同志当30多年村干部的安逸、平和生活了,难怪他跟我讲“你来了一个月,我们做了比以往一年还多的活计”。

供水同样存在问题。由于猪场远离村庄,因此需要供水公司架设600多米的专用管道到猪场,这又涉及到费用问题,镇里供水站提出按最优惠的价格帮我们开户,每户开户费900元,但管道、人工等费用无法解决。我只能利用自己的资源,我曾经办理过xx市水务局做当事人的二审案件,与xx法院联系,请他们与水务局的领导沟通,争取将这段工程列入农村水改工程,这样可以解决这段费用,但临近公历年底,法院系统20日前忙于结案,因此要到12月20日以后才能和水务局联系。的确,要办事就有事,不做事就没事,我下来就是办事的,一些村里人解决不了的事我必须事必躬亲,但必须由村里人干的事必须让他们去做,看来我必须考虑分工问题了,村书记既是战斗员,更要当指挥员,等规划讨论定稿后,我下一步工作一方面要出去争取外援,另一方面要给村组干部上笼头,安排每个村组干部的工作,定员定岗,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建立有序的工作机制。

篇2:村日记

2012年3月31日,星期六,晴

xx村,下辖3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880人,总户数1332户,耕地面积2756亩,位于通吕运河北侧,苏335线公路横贯其中,是江苏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江苏省生态示范村、南通市文明村……

今天,我带着“群众对村级经济发展有什么意见和建议?”、“群众对新区党委、政府有什么要求?”等问题,来到xx村社区活动中心和村组干部、大学生村官、党员代表、群众代表等近30人一起座谈。没有大话、空话、客套话,座谈直奔主题。

“我们村里的农民集居区建设的较好,但周边没有一个像样的农贸市场,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不便,希望政府在规划时予以考虑!”

“村庄绿化是好事,可是我们村在树苗栽种后没有实行较好的后期管理,绿化成活率不高,群众对此反响比较大。”

“对于新区发展需要征地拆迁,我们表示理解,但安置房建设要加快速度,最好能提前建设。”

……

群众的发言真诚质朴,发自内心,我认真地聆听、记录、思考,归纳总结主要有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加大村级财务公开力度;二是要优化村庄绿化种养;三是要加快拆迁安置房建设;四是要提升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功能;五是要加强村集体经济建设。这五个方面的问题也正是新区党委、政府在时时刻刻考虑的问题,而群众的考虑竟与党委、政府不谋而合,我对群众的认识感到惊讶和欣慰。

对于其中现场能解释的问题,我耐心细致地向他们进行了说明和承诺,限时解决,还群众一个明白。对于一时难以解决或是暂时拿不准的问题,我向群众表示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会认真走访调研,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及时向大家反馈,一定让大家满意。

篇3:村日记

一、尽可能“村不扰民、县不扰官”

2011年4月26日,晴转多云,西北风三四级转五六级。一大早我就赶赴沁县的温庄。这一次可算得上“轻车简从”,不但没带秘书,而且是搭乘省扶贫办的公用车,只是带上了住村所需的被褥。为避免层层陪同,不干扰市县乡同志的工作,也就一概没和他们打招呼。我是想一竿子插到底,悄悄地在村里住下,尽可能做到“村不扰民、县不扰官”。

一个半小时后,汽车路过沁县县城,同车的省扶贫办刘昆明主任接到沁县扶贫办同志发来的一条信息:“昆明主任,我看到省扶贫办的车了,您来沁县了吗?”我提醒昆明,不能让县里知道我来下乡住村,否则会惊动不少人。昆明马上回复:“我在太原,车到沁源办事。”汽车顺利驶出县城,透过后车窗没有发现其他车跟随,这场巧遇没有影响我们的行程。

二、温庄是一个贫困的小山村

上午9点刚过,我们来到了册村镇温庄村。这是长治市沁县东南部的一个小山村,村民的房子依地势而建,翻过山就是沁源县的太岳林区。温庄全村70多户200多口人,主要种植玉米和谷子,去年人均收入1700多元,在册村镇属收入偏下,但也不是最穷的村。这里的村容村貌还算整洁,建设新农村的标语随处可见,但看到简陋的房屋就知道农户还较为贫困。下乡之前,省扶贫办提供了四五个村的情况,我选择收入偏下但又不是特别穷的温庄住村,就是为能了解到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贫困状况。

三、“三同”的难点在于同劳动

省委要求干部下乡住村实行“三同”,我觉得同吃、同住好办,同劳动可能会有点难。所以,进村后我没有先找住处,第一件事就是向村支书提出,“现在正忙着春耕,吃住的事情不急,先给我安排点农活干吧。”村支书老霍60来岁,朴实厚道,只是听力较弱,我们说话要大声喊。“现在村里多数户都用农机种地了,你到地里也插不上手,还是别去了”。老霍对我的要求不以为然。明媚的阳光下,我望见远远山坡上有人用牲畜耕地,就说:“走,到那里帮老百姓种地。”老霍还是不想让我去,“那里看着近,可走起来很远,要绕过沟底才能到对面山上。”我坚持要去,“没关系,我不怕走路,今晚就住在你村了,时间肯定够用。”

四、帮助三位老人种玉米

真的是绕了挺远的路,我们才走到用牲畜种地的地头。一位60多岁的老汉赶着一头“西门达尔”品种的牛,两位老大娘跟在犁的后面种玉米,两亩多的地块已种过半。这样一幅老者“农耕图”,使人心情沉重,但这又的确是当今农村的现实。我上去和老汉搭话,他和我打着手势。点种的老大娘解释说,“他的耳朵聋,20多岁就听不见声音了。”

牛犁停了下来,老霍上前说明了我们的来意,三位老人挺高兴。和我说话的老大娘今年68岁,和善而热情,我们边说话边跟着牛犁种起了玉米。昆明在前点玉米种子,我提着一只筐在后施化肥,干了一会就满头冒汗。我把外衣脱下,扔在了地头的草丛中,老大娘马上拾起衣服抱在怀里。这个小小的细节让我感动。

五、“百亩喷灌”及“千女水库”的尴尬

种地时节,村里的午饭要到中午1点多才吃,上午可利用的时间比较长。我想知道农户的存粮有多少,就走进了村支书家的仓房。两袋面粉是从集市上买的,我还发现十几根崭新的喷灌水管放在墙角,得知前年温庄新上一个谷子喷灌项目。顺藤摸瓜,我来到村北头,喷灌面积有100余亩,地里的喷灌管整齐完好,但看不出用过的痕迹。我询问,“天这么旱为啥不喷灌?”老霍环顾左右,“电表坏了。”我觉得这不是个理由,“一块电表要不了多少钱,换上不就行了吗?”老霍答道,“现在也不急浇地。”后来,村里的大学生村官告诉我,这个“百亩喷灌”项目建成后一直未用,可能是机井和管线连接有问题。

站在机井盖上,我看到东面七八公里处有一座水库,蓄的水还不少。“那是‘千女水库’,1958年上千名妇女修建的,早些年渠道就坏了,有水也用不上啊!”老霍望水兴叹的心情溢于言表。目睹这两项工程的命运我很自责。“百亩喷灌”和“千女水库”如此尴尬的境地,暴露了我们工作中的一个盲点,项目建设必须解决好配套、使用和管理的问题,否则就是劳民伤财。

六、进村第一顿饭吃得很香

从地里回来已中午1点多,支书的老伴在灶屋煮好了面条。上午干农活,山路也走得多,加上没有菜,我吃了两碗面还觉得不饱,又连吃了两个土鸡蛋。没有人陪餐,也没有客套,午饭只用了十多分钟。相比之下,在一些公务活动场合,吃饭成了浪费时间和金钱的负担。其实这种负担“两头都难受”,改变公务接待的办法可以很简单,就是一不要人陪,二要自己掏钱。做到这两条,“吃喝顽症”就能迎刃而解。

饭后,我来到副支书的家。院子里停着一部40马力的拖拉机,是2006年靠农机购置补贴买的,已经很破旧。副支书当过兵,厚道真诚又不失精明,普通话说得也不错。他从屋里找出几本材料,有支部生活会记录簿、党员办好事登记簿,还有红白理事会活动记录簿。

七、村会计的家境贫困

我在副支书家看到的主要是村党支部的一些活动记录,并没有全村的档案材料。随后,又到了村会计家,因为老霍刚才说村里其他档案资料由会计保管。会计家里有5口人,3个女孩,大女儿是妻子改嫁带过来的。两间石头砌成的窑洞是曾祖父在民国初年建的,他弟弟在外面打工,耕地留给了会计种。我问,“你为什么不出去打工?”会计无奈地说,“大女儿上小学二年级,二女儿上学前班,村里没有学校,到外村上学得有大人来回接送,最小的女儿刚出生,离不开人。”他家种9亩地,玉米亩产500多斤,谷子亩产300来斤,还有5.3亩退耕还林地,加上当会计的工资,全家人均年收入也就是1000来块钱。愁眉苦脸的会计才36岁,头发花白驼着背,可见生活压力确实不轻。

八、一个农户种13块地

在会计家里,我见到了土地承包和户籍档案。全村1500亩耕地,地块非常小而且特别分散。一名叫李苏维的农户,家里28.89亩耕地,由13块组成,最大的一块5.62亩。会计说,“这些耕地都是自然地块,分地的时候亩数用步来丈量,好地240步一亩,坏地270步一亩。”这些鲜活的情况提醒我,山区丘陵的农村需要小型农机具,土地规模经营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不能一刀切。尤其是每亩地的实际面积并不一样,更使我体会到农村的数字概念有较大弹性,甚至可以由村里人约定俗成。

户籍档案因多年没人查看,许多页粘到了一起。我翻来翻去,看不出农村人口的流动,户籍人口除了新生儿和嫁到本村的媳妇,几十年没有变化。但具体一打听,有十余个农户已不在本村居住了,只是户籍档案未能及时准确反映。这种城乡分割的户籍瓶颈迟早要打破。

九、农民工的另一种境遇

从会计家出来,我又顺路随机走访3户农民。其中一户老两口两个儿子,大儿子37岁了,前些年在煤矿打工肩部受伤,如今在家待着,娶不上媳妇。小儿子最初在市里的饭店干活,老板说第一个月给160元,第二个月给600元,第三个月给1000元,最后还是没给发。小儿子一气之下去北京打工,但也赚不到什么钱,过年回村是空手进家门。现在老两口想给小儿子找个“倒插门”媳妇也找不到。这个家庭的境况,是农村打工者某种不幸的缩影。反思过去“输出1人,富裕1家”的提法,看来有些幼稚和理想化。以前我也调查过一些农户,多数出去打工的未婚年轻人,经济上对父母几乎没有什么资助,自己能成家立业就算不错。不言而喻,农民收入翻番的“账”还要重新算算,切不可盲目乐观,要采取多渠道综合增收的措施。

十、乡镇干部检查森林防火

下午,风越刮越大,浮尘扬沙接踵而来。我询问起森林防火,村里还是很当回事的。一位支委专门抓,上山的几个路口都有人把守检查,打火机不许带进山。这过程中,老霍接到一个电话,他支支吾吾说些什么,我没听清,看起来有些紧张。过了一会儿,从村外走来三四个戴森林防火红袖标的人。原来这些人是乡镇干部,到温庄检查森林防火。说话间,其中一位认出了我,他是册村镇的书记,去年我到沁县调研时见过。这位书记很惊讶,回过头批评老霍,“省领导来了,为什么不向镇里报告?”老霍连赔不是。我说,“别怪老霍,是我不许他告诉你们的。”我还补充一句,“你们也千万不要告诉县里领导,他们工作很忙。”镇书记对工作很负责,忙不迭地向我汇报起全镇的情况。来山西6个年头,我认识许多县乡干部,常年工作生活在基层,责任很重,压力很大,但条件艰苦,手段有限,他们特别需要上级机关的理解。

十一、开在农家的座谈会

我今晚住处的房东也姓霍,他是上个世纪80年代接父亲的班在镇兽医站工作,儿子在长治市打工,女儿在县城职业学校念书,媳妇在家种地。家里还有一位60多岁的叔叔同住,当年公社搞农田建设发生塌方事故受重伤,丧失了劳动能力,现在享受“五保户”待遇。晚饭比午饭多了点“内容”,除了合子饭,还有烙饼,没人陪的农家饭吃什么都可口。

晚上8点半,座谈会在我住的农户堂屋里召开,房东特意换了一个瓦数高的灯泡,照亮满满一屋子人,虽然劳累一天但大家兴致很高。小板凳上坐着的老人居多,没有妇女,还是沿袭着传统农村民主政治的习惯。村民们发言很热烈,有人主张养羊,有人说种核桃收入高,有人觉得还是种玉米谷子才保险。来山西的时间长了,我对村民们说的土话也大体能听得懂。说来说去,最难的是缺少启动资金,各家基本没什么积蓄。

我看了老霍的储蓄存折,当村支书一年的工资5000元到账后,当天就还了信用社2900元的贷款利息,其他就是卖谷子的收入。他说,2002年修通村公路时,资金缺口找农信社贷款,但只能以个人名义贷,这些年本金是没法还了,只能偶尔还些利息。座谈会开到晚上10点多,时有争论,时有笑声,村民们形成了养羊、种核桃、育树苗增收的共识。我和昆明承诺,帮助村里协调信用社贷款和引山泉水,下一步抓落实的任务还挺重。

十二、小山村的夜很寂静

散会了,我把乡亲们送出大门口。西北风不知道什么时候停的,小山村的夜晚宁静无声,满天星辰在闪烁,好久没有看到如此晶莹剔透的夜空了。房东的西屋,一张硬木板床,一张简易饭桌,没有椅子和其他家具,这是他在外打工儿子的住房。我坐在床边翻阅收集来的材料,整理一天的走访笔记,细细盘点着收获,感受非同寻常。了解的情况,受到的启发,思想的领悟,情感的陶冶,都是前所未有的。夜很深了,我躺在硬木床上难以入睡。小小的温庄,短短的一天,让老区人民富裕起来的责任感由此更为强烈。

十三、早饭前与大学生村官一席谈

2011年4月27日,是一个大晴天。雄鸡报晓,东方黎明。早晨4点多,村里就传来发动拖拉机的声音。房东的院子很大,院中间有一棵老梨树,飞来几只喜鹊落在树上嘎嘎叫,震落了片片梨花。在院子的自来水管前洗漱完毕,我抓紧记下乡住村的民情日记。

不到7点钟,大学生村官来了。这位小伙子中北大学毕业,学的是安全管理专业,当村官已经两年多。他每月下村五六次,其余时间在镇里帮助工作。曾经3次考公务员,有1次入围。他告诉我,昨天散会后大家都很兴奋,村民们一路上都在谈论增收,副支书和他聊到深夜12点多,想了不少增收的办法,尤其愿意育树苗和种核桃,信心足,有把握。一会儿,昆明和老霍过来,我们与房东一起吃早饭,小米稠饭烙饼加咸菜。饭后,我按规定交了两天的伙食费。

十四、下乡住村可以既蹲点又跑面

农村经营体制变了,下乡住村的办法也得适当改变。因此,我这次下乡住村既蹲了点又跑了面,力求把点上的情况了解得细致一些,把面上的情况掌握得准确一些。早晨8点多,我从温庄的小卖店出来,开始对沁县郭村镇几个贫困村进行跑面调研。先到的南沟村500口人,出去打工的有250人,村级活动场所建得标准挺高,农民还有了健身小广场。后到的大沟村360口人,在村常住的160人,村级活动场所正在建设中,村里的几块牌子还立在村委会主任家院子的墙边。这两个村从去年开始搞设施蔬菜,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赚了钱的村民们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快到中午的时候,我来到了池堡村。这个村570口人,有26户养鸡,养鸡户年收入最少5万元。村委会主任原来自己搞个小施工队,前几年村里很乱,他回来改变了局面,办了不少好事。这个村还有一位很能干的乡镇女干部,是发展养鸡的带头人。我和昆明帮他们研究了发展规模养鸡,建立养殖合作社的事情。在考察养鸡基地途中,我看到一座建成不久的天主教堂,与新建的村级活动场所遥遥相对,这到底象征着什么呢?近些年来,宗教问题在农村愈加复杂化,基督教和天主教对农民的影响有不断增强的态势,值得深入研究和高度重视。

十五、上湾村烈士纪念亭

2011年4月27日下午,我来到上湾村。这个村计划今年也搞设施蔬菜,建大棚的土地都流转到位了,但打井需要的电源有些麻烦,还没有动工。上湾村有光荣的革命历史,八路军的主要将领曾经在这里活动过。在村外看完设施蔬菜项目的选址后,支书想带我到村委会坐一坐。走进村庄,有座烈士纪念亭映入眼帘,我就说咱们到那儿去看看吧。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近纪念碑,碑上刻着十几位革命烈士的名字,都是上湾村人。从烈士们的牺牲时间和地点可以知道,他们是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60多年过去,如同弹指一挥间,带领老区人民富裕的担子落在了我们肩上,这是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

篇4:京东“独一村”常州村

地理位置: 天津市蓟县下营镇

推荐理由: 这个村的82户人家,分散居住在3公里长的九山顶群山中。大多数农

户都建有别墅,从事旅游接待。常州村是居“土”不“土”,是“农”

非“农”,是京东一带极其独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休闲度假“农家

庄”。今年被评为全国首批农业旅游观光示范区(点)。

天津市蓟县下营镇常州村是一个天津最高最远的小山村,西依北京,东靠唐山,南连天津,北接承德,是天津市仅有的两个地处长城之外的山村之一。说其独特,是因为这里有独特的气候,独特的自然风貌,独特的人文景观,独特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农家旅馆,独特的天然氧吧。常州村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全村总面积10平方公里,县政府规划九山顶景区发展面积50平方公里,常州村地处万里长城上关段至黄崖关之间的青山口外侧有战国古长城的地段。它以山川俊美,森林茂盛,地层标准古老,人文历史久远,民风淳朴为旅游资源主体。青山以九山顶主峰为支撑,九山顶海拔1078.5米,是天津的最高峰。九山顶一峰突起,直插云霄,四周群山环抱,如众星捧月。登临山顶,南眺翠屏湖,北望燕山主峰雾灵山,东观遵化金星山,西看平谷金海湖,六千七百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尽收眼底。确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小山”的意境。站在山顶,人在山上,云在脚下,峰峦在云雾中时隐时现,构成“山在虚无缥缈间”的幻境。如入仙境,似作云游,令人豪情满怀。因其山体雄伟,脉势虬勇被选为清东陵皇家风水的根基,九山顶皇家命名,顺治皇帝钦定为正脉太祖山。现在的常州村是全国首批农业旅游观光示范区(点)。

这个小小的北方村落为何取名“常州”呢?这村名来历还有个典故。1942年,华北抗日的八路军在敌后进行战斗,递送情报时为了迷惑敌人并有利于隐蔽和保密,将联络站按南方地名起了代号,“常州”便是其中的一站,从那时这个革命的名字就一直沿用了下来。今天,富起来的常州村人,当然没有忘记村名里蕴涵的革命情愫。在风景秀美的国画岭支面山腰上,有一处小平台,过去曾搭设过12个老八路的灶堂,是当年冀东抗日机关和八路军官兵“小米加步枪”在敌后宿营的地方,这里常州村人恢复了50多年前的抗日边区食堂,目的是建立一个传统教育的课堂。经过一段艰辛的攀登后,在此驻足小憩,穿上八路军的军服,保你飒爽英姿。

走入村里,远远望去,小桥流水、红砖碧瓦,好一幅小康农庄的景象。进入院内,宽敞洁静井井有条,每户家庭旅舍大概都有七八间客房,主人都能做得一手别有风味的农家菜。每逢周末便是这里最忙碌的日子,来自北京、河北及市内甚至海外的游客纷至沓来,领略九山顶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余,还要体味一下这纯正的“农家一日”。

常州村处于世界著名地层剖面中上元古界国家自然保护区起点处,是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保护区纪念碑设在村内,其中8亿年跨越,17亿年前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宏观藻类化石,18亿年前的宇宙尘为世界上独有,科学价值、地质旅游价值在世界上极其珍贵,景区内建“蓟县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一所,供游人参观。

常州村的景观组合有这么一句话:趟绿水、饮灵泉、过战国古长城;捉巨藤、攀峭壁、登名山、览京东好风光;一步跨越8亿年时空,去寻觅人间至宝宇宙尘;博物馆里悟懂了诸多科学奥秘,农家炕上静遐思,却原来这里是生命的摇篮。

常州村于一九九四年五月投资兴建九山顶景区,目前已实现各项投入1880万元。现已建成年接待10余万人次,旅游相关收入接近千万元的村办景区。雄、秀、险、幽的山、水、崖、洞和古朴的民风,已成为中外各界游人向往的一个洁净纯朴的绿色山村世界。

篇5:来自津城村民情日记

郧西县上津镇是旅游名镇,津城村就在镇中心,我为能在古城开展“三万”工作而颇感欣喜。

不过两个小时的时间,我们就从十堰到了上津镇。这座镶嵌在大山深处的袖珍古城,以其古雅的风貌裹挟着现代田园气息迎面向我们扑来。这里空气清新,津安街柳树成荫。

通过镇党委和村委会的介绍,我们了解到,津城村是一个有7个村民小组15000人的大村,土地面积700多亩,退耕还林400多亩,外出打工人员占三分之一以上。这个村因村镇合一的地理位置,使村民占据了优越的自然与人文条件。加快农村集镇建设的举措,更使他们成为集镇经济成果与历史文化资源的直接受益者。

上津有着古老而厚重的历史文化。这个湖北省进入陕西省的桥头堡,1994年被省政府列为全省重点建设边贸口子镇、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又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是的,自西魏时起,上津就以其“控秦楚水上之交通,扼鄂陕陆路之咽喉”的独特地理位置而著称于世。可以想象,1700年前,金钱河两岸茶肆林立、商铺旅馆生意兴隆,贤达名流荟萃、笙歌美女如云,那是怎样的一派繁荣景象啊。随着历史的推移与社会的变迁,这个“天子渡口”逐渐淡出了往日的辉煌,金钱河日渐干涸,上津地位日渐萎缩,加之战乱与动荡,惟一留下的,是一个只有方圆两公里的残存古城。不要责怪历史,它留给后人的,永远是值得深思的追问与考量。

下午开始走访。婉拒了村干部的陪同,这样可以听到群众更真实的心声。郭登友,45岁。过去在外地打工,学了一手好厨艺,现在回到家乡发挥特长。村里有红白喜事,左邻右舍请客都请他做饭,仅此一项,年收入也有4至5万元。他欣喜地告诉我:“现在农村政策好,娃子上学不收费,种地免税有补贴,合作医疗有保障,这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我也深深感到,这些年,中央对农村政策的倾斜,使中国农民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舒心与快乐。

周吉祥,家住古城内,50开外,年轻时外出打工下煤窑,现在身体不好休闲在家。他希望镇上或村里能办几个企业,闲散村民可以做工挣点零花钱。我告诉他,这个建议非常好,可办企业需要招商引资。目前镇政府已经上报了《古城

旅游开发整体规划》,并通过了评审,正在争取省、国家级的资金扶持。等到周边环境改善了,古城原貌恢复了,旅游带动经济发展了,你们的生活自然就富裕起来了。坐在我旁边的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听到我说要恢复古城原貌,兴奋地打开了话匣子。在她小的时候,也是在家门口我们现在坐的这个位置,就可以看到对面金钱河上的排排桅杆,装船卸货的人穿梭不停。古城内有两座庙,一座是武昌庙,一座是城隍庙,两座庙门口都有一个大戏台,一天到晚唱不停,买卖兴隆人来人往,那真是热闹极了!听着老人家的述说,我的内心既觉得新鲜刺激,又有种恍如隔世的痛惜感。好在郧西县委、县政府已将上津古城的开发建设列入到“十二五”规划中,旅游兴镇、文化兴县的举措使我们有理由相信,恢复上津古城原貌,以旅游拉动本土经济,绝不会是一场过眼云烟。

张功云,71岁的老奶奶,正在家里带孙子。问她生活好不好?还有什么困难?她说都还过得去,就是有一件事情想请我帮她个忙。老太太有两个儿子,老二是个傻子,说不到媳妇。想叫老大再生个娃子过寄给老二。我说,这是万万不行的,因为不符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老人家振振有词地说,从电视看好多地方发地震死了那么多人,我们多生一个咋不行呢?哈,她还挺会算账呢!我笑着给老人家解释,国家没有规定一场灾难死多少人,就下发同等的生育指标把死的人数给补上。再说谁家遭了灾,当地政府还要对受灾家庭进行相关的政策照顾。汶川地震,也轮不到把生育指标发送给您儿子呀。老人家听了也笑起来,连说“有道理有道理”,那我就不做这个打算了。我感觉,虽然是一件小小的事情,但也要把道理给他们讲清楚。否则,思虑时间久了,不仅在心理上,在行为上可能也会酿成一件大事。深入农户、解决问题、改善干群关系,“三万”工作的意义,真的需要在行动上体现、在思考中升华。

篇6:一名村计生专干的日记

“2009年4月12日,镇里易书记给我们做了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报告,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是要坚持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我的理解是要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2009年12月15日,我送陈颖去镇里上环,车费欠了课支书的,买了4元钱糖给陈颖小孩吃的,还陪着李凤娥检查了身体,在药店买了一盒头孢克洛和平消片给她。”

“2009年2月22日,帮罗付谦领五保金330元,中午帮戴平丰取粮食直补款140元和2008移民款1200元;下午帮杨欢英的外孙办落户手续,未带村里证明,没成;帮伟志儿子办改年龄手续失败,要回到白马派出所写三份调查报告,晚上11点才回到家。”

……

她当了12年村计生专干,记了12年日记。她拿来16个记录本,20余万字日记,放在我面前。我忽然明白:字里行间都是生活工作中点点滴滴的小事,展现的却是汗水和泪水编织的计生工作历程。

她,一名只有初中文化的普通乡村妇女,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有的只是“村民利益无小事的信念”,有的只是点点滴滴的真情关爱,号称“天下第一难”的计生工作,却被她做得如此简单,如此快乐,如此美妙,就象一曲悦耳动人的“交响乐”。

她把“大爱无边”奉为做好计生工作的法宝和筹码,用“仁者无敌”的儒家思想感染着每一个计生家庭,赢得了全村群众发自肺腑的拥戴、尊重和称赞。她,就是我市白马镇泉塘村计生专干戴珍华。

12年来,她所在村每年每季孕检到位率达100%,“四术”落实率达100%,有4名两女户和28名意外怀孕者在她的劝说和感召下主动走上了手术台,有17名一孩户主动领取了《独生子女光荣证》。

信念:融入血脉的力量

“跃动的激情(意外当选)——深度的困惑(三次辞职)——美好的憧憬(不懈努力)——神圣的使命(执著于钟爱的计生事业),因为信念,所有的辛酸痛楚都汇集成了力量源泉。

“1999年11月8日:领导如此信任我,我一定不辜负领导的期望,尽全力把工作做好,让驻村干部、书记、镇长、扶贫单位的领导为我骄傲。”戴珍华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在常人看来,村计生专干虽然不是一个“官”,但也管辖着几百上千号人,掌握着“生杀大权”。但戴珍华却不这么想。1999年8月,毫无思想准备的戴珍华,意外地当选为泉塘村计生专干。

刚上任的那段日子,她很无奈。

但接踵而来的是,上门做工作,群众给她一幅冷面孔;计生办发给她表格、手册,她一脸茫然;计划生育的“一票否决”,就地免职,下岗分流,她深感压力重大。

深思后,她选择了退却,三次主动提出辞职。什么原因呢?她在日记中写道:“怕做不好,辜负领导的期望,担耽领导的前途,牵扯到驻村干部、书记、镇长、扶贫单位的领导,干部摘了帽子我会成为千古罪人的,做牛做马也还不清。”原来如此,当时分管计生工作的龙镇长发出了爽朗的笑声,送了一句话:大胆的做,相信你。三辞无门,戴珍华似乎察觉到了,领导这一笑更加重了她“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包袱,是对自己的百般信任与重托,她坚定地从此开始了这一发不可收拾的计生之旅。

为了让自己更快地熟悉业务,她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克服了谋家庭生计而绞绊的道道难关,层层屏障,在家人熟睡进入梦乡状态,开始她的学习,凭着她的勤奋刻苦劲头,一遍又一遍的默诵、一遍又一遍的抄习,一遍又一遍的自我拷问,她掌握了基本的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

又为了让群众尽早地接受他,认可她,戴珍华不分昼夜,从这个家到那个家,从这条道到那条道,从房檐瓦间到田间地头,无论烈日当头,还是大雨滂沱,一路走,一路问,一路宣传,一路记载,很快掌握了全村基本信息。

逐渐地,她的视野不断扩展,知识面不断丰富,思想观念不断更新,政策法规基本熟记,工作流程全然掌握,工作能力稳步提升。

提起这些日记本,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来历。那本用针线缝成的打印纸本子,是一位干部送给的草稿纸编成的,两个大的记事本,是在“心连心”超市上班的妹妹送的,当时的情景妹妹仍然历历在目:姐站在柜台前,看了很久,也摸了很久,来回晃了很久,拿到了结帐台前,当显视频上显示28元一本的价格时,又不舍地走开放到了货架上,妹妹偷偷地把被姐视为珍宝的本子,买了下来,送予她的。正是这些用心堆积的日记本,注定了她要用一辈子就是来记录人生、鞭策自我、感恩社会的。

因为信念如铁,爱心似海,集责任心、耐心、细心于一身,像奔涌的岩浆,用人格魅力,道德的力量,感染着泉塘村民自觉加入计划生育的行列。“德不孤,必有邻”,工作开展有了从全村育龄群众抵抗、逃避她到全村人理解、支持她的可喜局面。

责任:触及灵魂的升华

12年来,236名育龄妇女落实节育措施全程陪护,没有什么阻挡过她坚定而匆忙的脚步;100元左右的月工资,却要倒挂支出200余元的路费、探望款,没有什么动摇过她爱心义举的信念:一趟车费、一个包子一碗面,自己垫上;一斤红糖、几个鸡蛋,受术对象个个必访;一条短裤、一件旧衣,贴心备至。

“2007年3月12日,我花了14元钱,陪肖伟成去孕检,中午我们吃了4个包子,是我掏的钱,回来的时候还买了1斤苹果,3个给肖志(肖伟成孩子)吃,留了一个给老公。”

“2009年9月4日,上午9点陪杨桂红女扎,一直陪护到下午4点30分,后自己搭车回来的,我买了香蕉10元,鸡蛋10个看望了杨桂红(9月7日,接桂红回家)。”

戴珍华的不同寻常之处,就在于实现了心灵的超越,像一朵花,散发着芬芳气息,给泉塘以温馨;像一棵树,遮阳避雨泉塘,给人以清凉,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来自那升华的灵魂。

戴珍华立足一个“情”字,春风化雨、润泽心田,视育龄妇胜亲人;对待“弱势户”,她是百般呵护,真心关爱;对待“躲生户”,她是用心用情,因势利导;对待“横蛮户”,她是不卑不亢,从不退缩;对待“钉子户”,她是忍辱负重,迎难而上;对待“家族户”,她是一颗公心,守责如山。用爱心似海的行动滋润了群众的心田,温暖了群众的心窝,植入了群众的心坎。2007年5月,戴珍华发现刘三妹违法怀孕已5个多月,三朝登门做思想工作同意落实引产手术,刘三妹是个有点痴呆的外地人,因神志不清,邋塌,遭到家人的冷落。戴珍华把刘三妹带回自己家中,手术前一天,戴珍华烧好热水,给刘三妹洗了澡,换好干静的衣服。第二天,戴珍华带着刘三妹来到了市计生服务站,手术台上,她一直守在三妹的身边,紧握三妹的手,告诉她“不要怕疼,一会就好了”,手术后,戴珍华又忙着给她灌热水、擦身子,喂稀饭。因为家里还有病重的公公要照顾,她向医生再三请求:“我一定要把对象带回去,明天原模原样的送回来,” 医生经不起她的苦苦哀求,同意她把对象带回家。第二天,她按时把三妹带到了服务站,还是那么爱护着,照顾着。不巧,第三天,碰上了镇里开计生专干会,戴珍华从村里请了一个老婆婆,帮忙照顾三妹才去开会。出院时,又是她一个人把三妹接回了家,并买了两盒驴胶给刘三妹补身子,带入家中同吃同住,直到身体完全康复,才把三妹交到了其婆婆手中,并一再叮嘱请婆婆珍惜她,疼爱她,这才放心离去。

戴节育生育两个女孩后躲在外面,一直有想再生个男孩的念头,戴珍华想尽一切办法、多方打听,得知她母亲过生日会回娘家。那天,戴金华带着生日礼物,在其娘家煤机厂找到了戴节育,两人开始了通宵达旦的交流、博弈,最后戴节育终于同意落实手术。在市服务站手术期间,又是戴珍华既当亲人,又当仆人,关爱陪伴至出院。回至家后,等待着戴珍华是一场暴风骤雨的“报复”。戴节育的丈夫梁东贤一方面有癫痫病,且又是家中的独苗,这“断子绝孙”的事,会善罢干休?梁东贤怒火冲天跑至戴珍华家中,又是谩骂又是威胁…戴珍华默默承受,任他骂个够,没有半句怨言。

她不但没有怨言,此后每年还坚持带戴节育的小孩去学校报到,从2001年开始,直到学杂费免除的2007年的8年间,帮着垫学费,然后再打报告向镇政府、民政局、向村里在外经商人士要困难补助,并从自己袋子里掏钱买本子、买笔给两个孩子。2009年9月,梁东贤因砍树摔断了腿,又是戴珍华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帮着筹钱度过难关,从此,两家的关系比亲戚还亲。

村支书杨课如见了我们,忍不住的激动:“戴珍华呀,从来不管自己死活,掏心掏肺帮助村民,最让我自愧不如的是,他那颗大量大肚的心,无人能比。”

一名叫戴增花的两孩对象,长期在昆明做生意。戴珍华从身边人着手,开始了“漫漫其修远兮”的引导、感化。因婆婆癫狂,孩子放在本镇洪田村娘家带养,是戴珍华一次又一次地,走上四五里的路程来到孩子外婆家看望,每回进门总会带上孩子喜欢吃的糖果、旺旺雪饼、包子之类的,有两次去的太匆忙,没给孩子带糖,便拿出8元钱叫孩子自己去买东西吃。“孩子太苦了,有劳外婆了,孩子是我村人,本该是我们尽一份责的”。情到深处,珍华与外婆同时落下疼爱的泪。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外婆打动了,动员女儿回来落实了节育手术。

对于自家人,戴珍华从未法外留情,堂弟媳因3次违法怀孕,3次人流,最后在她的引导下落实了结扎手术。

“本来我女儿是不会回来结扎的,但不想让戴珍华为难。”三甲乡梁母如此说,“女儿梁丹嫁入泉塘村后,全家人都在高桥大市场经商,收入不菲,家境富裕,完全有经济能力再生养一至两个小孩的。”2009年夏季催孕检,戴珍华得知其女梁丹违法怀孕二孩时,电话里头进行了1个多小时的畅谈劝说,5月26日,这个“长沙人”竟主动回家落实了流产手术。是戴珍华真有如此强的说服力吗?不是那么简单,梁丹对戴珍华的那份深情,那是2006年的下半年发生的事开始的。梁丹嫁入泉塘后,成为了库区移民后裔,梁丹的移民款,必须把户口从三甲乡迁入全塘才能得到,是戴珍华一户一户走访,获得全村215户村民的签字支持后,再经过从三甲到白马到公安局到移民局多处奔走,才得到那笔移民款的,梁丹怎么会不敬重她呢?

戴珍华的目标简单,就是做好村里那些事,哪个老人生病了,她责无旁贷陪护,卫生医疗队的下乡来了,他第一个念头就是想到育龄妇女,挨家挨户去喊,不漏过80多岁的老人免费体检的机会,搀扶老人到医疗点,再搀扶着送回家。周淑秀说,感谢珍华姐呀,我的病,是珍华姐帮我们争取到免费治疗的,是她给我治好的。

每到春节,市、镇里会对一些困难的计生家庭户组织慰问,戴珍华表现得非常“蛮横”,要求泉塘5个纯女户家庭都要慰问到,后来上级安排了500元慰问金,戴珍华觉得其中的独女户 也只有100元,心里过意不去,觉得对不起他,就自己垫上了100元。

有人把她比做“黄牛”,一条心里只装着群众的牛,任劳任怨,埋头工作,每个“四术”对象,她都亲自全程陪同;有人说把她比做“奶牛”,“吃的是草,吐的是奶”,每个术后对象都及时慰问,送鸡蛋,买驴胶冲剂,红糖,灌头等慰问品,还把计生对象领到家里照顾;有人把她比做“骏马”,马不停蹄,风餐露宿,村民大小事务,只要她能做到的,全部包揽,概不推托。

义务:大爱无边的本色

23位老人共同的女儿,8个贫困孩子的母亲,160户育龄群众的贴心朋友。替村民跑腿,替孩子垫学费,替留守儿童接管生活费,替群众争利益,替外来工程队义务当炊事员。

“只要是村民需要我做的,哪怕再小的,都是大事,都要认真去做。”戴珍华于2009年12月5日写下了这段感言。

“2010年10月12日,上午去民政局帮少贤盖助学章子,去了教育局找刘局长递了个报告,去了社保局帮戴小朋交2010年保费3268.8元,下午帮韶华带种子2元,帮建生拖玉米1包”

“2010年2月18日,我帮顺祥存了2万元的一张单,前几天我帮他取1万元给美之用了。”

一个人做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受助者说她是“活菩萨”,老人们说她是“活雷锋”,不知情者说她是“大傻子”。

翻开她的日记,可以看到几乎每天都有“替村民跑腿”的记录。村里20余位老人的寄存款、取款都由她来完成,把她看成了胜过自己儿子的亲人、依靠人;38户外出人员替孩子寄来的生活费都保存在她那儿;单说2010年,送老人看病、住院,住院医疗费报销款经过她手的达80余万元;村里有196户群众的粮食直补款、186户群众的移民款,4户低保款、16户独生子女保健费等款项都由戴珍华领取并送到家里;12年下来,为贫困家庭争取的救济资金,贫困孩子争取的助学资金达30余万元。而这些善事,一年下来,她花去的车费已达到了1200余元。

带种子、农药、化肥,市里批发价和当地零售价只有几块甚至几毛钱的区别,群众不怕麻烦她,她更是乐此不疲。

在2010年那次大雪中,戴有德的房子倒塌了,这位没有丈夫依靠、儿子又在外地的妇女,说到戴珍华就泪如泉涌:“大善人啊,帮我跑移民局、民政局、打报告、来回10多次,把一万块钱的救济款交至我手中,没要我一分钱的感谢,仅接受了我20块钱车费,移民局来察看房子还是她帮我招待中餐的,我感谢她啊。

隔壁邻居梁利仁发出感慨,修村组公路有次30多人在她家吃饭呢,热情的她就是不怕麻烦,不怕来事。她家其实过得挺拮据的,我心里过不去,支助150元做为餐费补贴了她,她都不要。

无论村上大事小事,婚丧嫁娶,邻里纠纷或夫妻拌嘴;村民只要找戴珍华,她从不推辞,主动前往,需要跑腿就去跑腿,需要劝说的不厌烦。周数学回忆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戴珍华是我的再生父母,2007年9月的一个晚上,肾结石疼痛难受,就服了农药解脱,是戴珍华第一时间赶到,送我送到医院,等我醒来时,仍在医院守护我。

戴金华义务为群众服务,也有她的小秘密。日记写道:其实我是有私心的,为他们做些事,操些心,就密切了我与他们的关系,他们就能支持我的工作,做起计划生育工作来轻松多了。

坚持:乐观朴实的生活

照顾4个公公婆婆,耕作10.3亩田地,喂养2头母猪15头猪仔。对人,可谓宽容;对己,可谓“刻薄”。

这是戴珍华日记里的一段话: “12月10日,买鲢鱼14元,今天是纪念我俩25年婚龄,鲢鱼祝贺,丰盛的晚餐,祝福我俩恩爱百年,财源滚滚,晚景生辉煌,祝福公公婆婆身体健康,长寿百岁,祝福全村人民走上富裕宽广大道,家家美满,人人舒畅。”

25年来,尽心尽力孝顺老公的生父母和养父母,4个公公婆婆,除了一个公公7年前去世,其它三个年逾古希的老人,提起戴珍华,就老泪纵横,没有戴珍华,哪有我们这个家,这么多年,从没跟我们拌过嘴,孝顺,贤德。村里邻居还介绍说,戴珍华没嫁入之前,2个妈妈都会因为儿子顾此失彼或疏忽而争吵,有了这个儿媳的照料,一家人过得和和睦睦的。

家,还是从事计生专干之前97年建的红砖房,至今没添件像样的家具,除了1个电视机,一个电火桌,再找不到值钱的了。

还清楚的记得,2007年8月的一个晚上,送对象回家很晚了,超负荷的身子已十分疲惫,她自己没有吃晚饭,而喂养的三条母猪和一窝猪仔嗷嗷待食,这可是家进里的主要财源啊,她趄趄咧咧地打回猪草,但在斩猪时不小心斩断了自己的食指。在广东的弟媳闻讯后请人租车把她送到医院,并负责全部医药费,让她把手指接上,但她听说需要三万多元医药费,便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劝告,稍事包扎后,就回家了。她把断指整整保存了15天。对自己,戴珍华就是如此“刻薄”。

讲起儿女们时,她非常自豪、骄傲,孩子们都很听话,两个孩子大学毕业后参加了工作;说到生活,她很满足,“10余亩的田地,可以产上5000多斤玉米,6000多斤稻谷,2条母猪,每年产下2抱猪崽,再喂一条公猪,收入有一万多呢。”这样,她干工作透支的钱也花得心安理得,因为是她劳动所得呀,没有拖累丈夫。前些年日子很苦,半夜插田,凌晨三四点就下地了,老公还在外地做木工,现在回来在邻边村做木工,可以帮点忙了,日子越来越好了,孩子们也可挣钱了,欠下的3.8万元帐也还清了。

戴珍华只是一个农民,却是这样一个好人,她只做了一些普通的好事,但好得太持久,太纯粹,计生工作才会驾驭得如此轻车熟路,育龄妇女才会如此听她“召唤”。她把点点滴滴的爱,汇集奉献给了已经融入血液的计生工作。

篇7:来自桥儿沟村民情日记

3月23日 星期三 多云

“三万”活动动员会召开后,我就打算好好利用这次难得机会,下乡进村看看村庄变化,听听村民的意见呼声。今天,我终于抽出空儿来,决定先到城郊的村去走一走,看一看。

进村委察村情

简单吃过早餐后,我便匆匆赶往竹山县城关镇桥儿沟村。一到村委会,不等我开口,村主任就主动说起了村情:“这两年我们村的变化可大了!”

桥儿沟村是2008年省定重点贫困村,辖3个村民小组228户945人,耕地面积1228亩、山场1.3万亩。2008年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扶贫部门的大力关心支持下,该村紧紧抓住新阶段扶贫开发这一大好机遇,大力发展以杏李为主的特色经济林1500亩;通过招商引资方式,新引进一家蛋鸡养殖规模达5万只、土杂鸡养殖规模达3万只的现代化养鸡场,目前鸡场基础设施建设正在紧张进行;全村涌现出年出栏生猪1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10户,年出栏5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20余户;新修通村、通组入户水泥路12公里,新建沼气池100余口。截至去年年底,全村群众人平实现纯收入2550元,同比净增651元,比4年前翻了一番。

通过两年建设、一年完善,村里村外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今天的桥儿沟,路变宽了,房子变靓了,整个村都变得美了。在为桥儿沟村面貌焕然一新感到欣喜之余,我深感压力和担子更重了,因为全村群众还不富裕,今后要做的事还很多很多。听民意看发展

每到桥儿沟村,我定要到龙德国家,这是我长年的习惯,因为他是我的包保户。两年前,在我的建议下,他开始发展养殖业,一年后便有了效益。

来到他家门口,他家的旧房不见了,一幢崭新的小二层楼房屹立在我们眼前,主人对我们的到来兴奋不已。一个普通农民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从零起步,靠发展养殖业起家,如今新房子都盖起来了,党的惠农政策在这里得到凸显。

之后我们来到龙德虎家。龙德虎告诉我,自己通过发展养殖业尝到了甜头,2010年出栏两批生猪,共计120多头,目前还存栏50多头。今年想多盖几间猪舍,扩大养猪规模,现在资金方面有些困难。我说:“资金不是问题,关键是要找到一个好的产业,你可以在养猪的同时发展杏李,两者结合既可以化解风险,又能增加收入。”之后,我根据村里的产业优势和产业定位,为他详细分析了养猪产业发展的前景问题。听了我的一席话,他打消了顾虑。我想,我们的农民朋友如果能坚定发展产业的信心,又有足够的资金支持,那么农村将会是另一番天地。

在科技示范户龙德雄家,他主动和我算起了经济账。去年仅销售杏李就达15000多公斤,收入6万多块钱,今年想继续扩大规模,争取更大的收入。得知今年他还计划上生猪养殖“150工程”、兴办农家乐的情况后,我在感到高兴的同时,也告诉他要注意市场行情,规避投资过大带来的风险。

随后,我们还走访了毛胜宏和龙德春家。桥儿沟村近年来发展变化很大,不断涌现出的致富能人在村里发挥了带头作用,我们得关心支持他们进一步发展壮大产业,带动更多村民共同致富。

出主意谋未来

走访完几家农户,同随行干部一起回到村委会,共同商讨桥儿沟村的发展大计。桥儿沟村通过一两年的发展,部分农民已经找到致富门路,可如何发挥致富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呢?我认为,这些能人生活在农村,他们的致富之路农民看得见、学得快,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要重视农村能人的致富带动作用,就应该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让他们发挥“传、帮、带”作用,要采取多种形式让农民学习他们的致富方法,让“土专家”给农民“上课”、作示范等。这样,不仅会大大加快农村科学技术普及,而且能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一天下来,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基层群众对我们的热情和对解决困难的强烈企盼。走到群众中间,倾听民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正是我们机关领导干部职责所系,领导干部要从被动等待农民反映问题向主动深入农村了解和解决问题转变,从管理向服务转变,在党群干群之间真正架起“连心桥”。

篇8:谈南寒村城中村改造规划设计

1 规划原则

1) 统一规划、合理引用外部资源。本项目规划设计用地毗邻九院沙河及省交通战备基地, 项目整体规划通盘考虑, 做到整体协调统一。利用九院沙河的改造起到扩充小区景观视野, 创造特色商业的目标, 并且利用省交通战备基地中温泉会所及景观湖, 扩充用地范围摊薄容积率, 形成以风情商业街、温泉会所为核心的星级中高端居住小区。

2) 产居结合、综合发展。将人居环境改善与环境改造带来的商业价值发挥到最大, 引领区域住宅品质, 创造企业文化, 完成企业品牌形象建立, 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3) 完善配套、重视生态。规划注重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套的完善, 充分保护和利用好太原地区原有的生态环境和肌理, 强化绿化种植, 并形成连续的绿化系统。

力争将南寒村改造项目建设成为居住舒适、配套完善、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的新型居住小区, 成为太原市“城中村”建设的典范区域。

2 规划结构

总规划布局为“一轴一带两片区”。

“一轴”:景观大道, 在北侧入口作为中轴的起点, 给人典雅高贵的入口形象。

“一带”:绿色景观带, 沿高速路匝道30 m范围建立景观隔离带, 隔离环境噪声, 并利用对景, 分景, 借景等手法, 使得景观与视线巧妙结合, 打造以人为本, 创造美好的生活空间。

“两片区”:东侧为居住片区, 西侧为省交通战备基地片区。两个片区利用景观带进行融合, 在保持各自独立性的同时, 又有整体感。

3 绿化景观系统规划

3.1 绿化布局思想

绿化布局满足均好标准, 强调“绿色脉络”贯穿各个居住组团, 并且贴近居民。分散绿地是基调, 景观节点是点缀, 充分体现住区景观的精髓。

3.2 绿化布局原则

1) 时移景移———组织植物绿化, 形成季节性景观。

2) 步移景移———形成丰富多变的软质空间系统。

3) 与生态环境融为一体———注重和利用植物的生态效益。

3.3 绿化布局结构

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 小区内中央景观区及组团绿地为面状的大面积绿化, 小区道路结合步道设计成为线形的绿荫道。宅间绿地为点状绿化。绿化“点线面”的结合使小区的整个绿化系统形成一个完整有机的系统。

小区内各地块形成各自主要景观绿带, 绿化空间由景观带向周边发散, 形成绿茵环绕的室外绿化景观效果。景观组团周边的住宅空间与公共开放空间有分有合, 利用绿化与景观小品的分隔限定半公共的院落空间。渗透住宅组团内部的绿化空间既保证每户住宅都有良好景观, 又便于居民进入小区主要景观绿地系统。

这种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系统设计手法, 可以保持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连续性, 创造具有园林景致的居住环境。

3.4 生态效益

小区绿化和开放景观系统的设计重视环境的生态效益, 绿化形式上有草地、灌木、乔木和垂直绿化, 结合水面、室外活动场地和景观环境小品, 形成点、线、面、体多样化丰富的绿色生态环境。

3.5 人文效益

在区内步行通道和各个公共活动空间里, 结合使用者的需求, 尤其是老人和儿童的活动特点, 布置各种小型硬地广场、喷泉和各种观赏性的建筑小品, 如:雕塑柱廊、休息座椅、儿童游戏设施等。

3.6 空间景观

1) 空间景观轴线。小区内沿弧形空间开放区域形成区域景观主轴线, 联系着小区内各片组团的景观系统, 同时贯连着各个主要景观节点, 小区主路蜿蜒其间, 将各类景观元素统一协调起来, 从而形成“一轴一带两片区”的景观轴线骨架。景观主轴线收放有致, 分别布置了人行景观绿带、中央广场、中央绿地、运动广场等, 体现其连续性, 为居民提供良好的视觉景观和活动空间。

2) 空间景观主节点。沿景观主轴线布置五个主要景观节点。在结构上位于各地块的中心位置, 并且与小区内的步行体系紧密联系, 使各个组团的居民可以便捷的到达中心景观区域。节点内布置景观水景、广场等, 服务整个小区的居民。

3) 空间景观次节点。以主要景观节点向四侧渗透, 形成次级景观网络。组团内部适宜布置小型场地与运动设施, 作为居民的日常游憩、休息空间和景观次节点。每个节点, 其空间构成模式和景观体系都相对独立, 形成各自独立的空间围合形式。

4) 景观品质。基地内环境设计要素包括植物、铺面材料 (石、水泥、砂石、陶瓷砖、木材) 及其他材料 (塑胶类、金属类玻璃、漆等) 。

草坪与自然景观、水系的变化及植物种类、季相的效果和特性, 在开放空间系统中营造不同的活动空间, 从而增加视觉景观的变化, 提高景观品质。

3.7 因地适宜, 利用现有地形高差做微地形景观

整体地形北高南低、西高东低, 南北最大高差约3 m, 东西最大高差8 m。

规划场地整体趋势竖向设计仍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 尽量减少土方工程量。场地内采用微地形解决高差, 同时也丰富了环境景观。

4 道路系统规划

4.1 道路系统

交通体系划分为机动车、自行车、步行三大系统, 规划将贯彻人车分行的方针。

4.2 静态交通

主要的停车分为机动车停车与自行车停车。

1) 机动车停车。

机动车停车的对象主要为社区内车辆与商业外来车辆, 停车方式分为地下停车场、路边临时停车。

地下停车场集中布置于中心绿化范围内, 地下车库的出入口尽可能临近小区出入口设置, 以便有效地进行人车分流。地面停车场用于小区来访车辆及商业外来车辆, 可以有效节约小区的建设成本并合理的配置车位资源。

路边临时停车主要供小区周边商业车辆停车, 只允许单侧停车, 而且对停车时段、停车时间予以限制。

2) 自行车停车。

由于自行车停车量比较大, 因此采用室外和室内相结合的方式。室外停车成本低, 但不利于自行车的管理与维护, 而且对社区景观有比较大的影响, 主要采取自行车地下停车, 有利于自行车的管理与维护, 同时对社区景观影响也比较小。

3) 识别系统。

识别系统包括组团识别、道路识别与建筑物入口识别。组团识别包括社区的入口标志、社区地图的设置;道路识别包括路名设置、交通标识与停车场标志设置;小区入口识别包括建筑物标志与入口方向指示。

此外, 所有的识别标志考虑到夜间使用的可能性, 重要的识别标志设置灯光。

5 建筑立面设计

建筑形式选取方向以欧洲城堡为基调, 然后进行ARTDECO风格的演化和提炼, 显示了高贵典雅的贵族身份和地位。通过城堡元素进行艺术装饰和提炼演化形成适合中高端客户审美的建筑趋向。在设计中避免了城堡的战斗防御和威严属性, 保留和拓展了城堡的高贵典雅属性, 丰富的细部以及符号化的建筑语汇沉淀着深厚的建筑文化。精致的建筑形体, 更好的增加了小区景观的独特性与多元性, 提高了建筑的品质。

建筑设计与环境巧妙结合, 局部采用通透明亮的凸窗以及流动的线条。材料上注重建筑质感体现, 浅色的墙面, 细腻的面砖共同演奏着建筑的韵律。建筑色彩沉稳隽永, 采用米黄色仿石涂料和咖啡色石材为主要色彩基调, 强调建筑单体形象的同时, 将建筑与环境融合为一个整体, 完成小区品牌形象建立。

摘要:通过对南寒城中村改造项目规划设计的分析, 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建筑—环境”三者协调平衡为设计主题理念运用在实际工程项目中, 力求营造一个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观风貌和高质量的生活居住环境, 创造一个适于生活、交流的生活氛围。

上一篇:“揭盖子、 挖幕后”责任书下一篇:在变化中寻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