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关爱孩子

2024-05-22

如何正确关爱孩子(精选12篇)

篇1:如何正确关爱孩子

如何正确关爱孩子

我们总是提醒家长,不要轻易把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比,这样容易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但是,有的家长还是不断地在自己的孩子面前说别的孩子的长处,什么学习用功、考试成绩好,因为他们觉得不比较,就不容易让孩子发现缺点、战胜缺点,更无法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家长这样的做法不值得赞同,因为做一件事情,总可以找到更好的方法,如果家长好好动动脑筋,让孩子不断总结学习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就能提高孩子抵抗挫折的能力

。阳阳是个顽皮的孩子,好奇心强,写作业的时候,很容易注意力不集中。为了帮助阳阳集中注意力,每次阳阳写作业的时候,家长都把他的书桌收拾干净,与学习无关的东西都拿走。这个办法很管用,阳阳比平时快了将近1小时。妈妈总结了一条学习成功的经验,写在了小黑板上:“写作业前,收拾干净书桌,能提高写作业的效率。”妈妈鼓励阳阳主动总结有利于学习的经验,写在小黑板上,每天常看看。如今,阳阳的小黑板已经放不下那么多的学习经验了,妈妈鼓励阳阳每次要写新的学习经验的时候,可以先把旧的学习经验写到笔记本上,然后把黑板上的擦掉。这样,就可以多看看新的学习经验,旧的每个月看一次就行了。聪明的家长往往会引导孩子改变错误的做法,帮助孩子建立科学的习惯。每个孩子都有积极向上的愿望,家长帮助孩子获得了进步的能力,孩子对家长是非常感激的,进一步促进了亲子关系的良好发展。

篇2:如何正确关爱孩子

Children always are the apple of their parents’ eyes. With the improving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the society and parents provide a more privileged life for the children. For a child, he may experience no frustration until he grows up. So, some people point out if children living in such circumstance, they may be unfit for the brutal competitive society. How to care for children in a right way becomes a hot debate. I have two suggestions for this question.

First of all, parents should let their children go. Everyone is unique in the world and everyone has their own thought. Although parents care for their children, they can’t arrange everything for their children. Besides, maybe what they arrange is not the thing that their children want. They have their own way to go and they have to face everything by themselves one day. Why not let them grow up little by little? Spoiling children can provide a non-polluted environment for them from the appearance, but in fact, it will increase the difficulty for them in their later life. So parents need to let their children walk on their own, instead of trying to hold their hands at every turn.

In addition, parents should listen to their children. Though children’s thought is immature to the adult, they need to listen to their children, so that they can understand what the children want and need. This is a good way to treat people. If parents only put their thought on children without asking anything, it is the way to treat animals. And if parents understand their children’s thought, they can lead them in a proper way to make children grow up healthily.

篇3:如何让自负的孩子正确认识自己

一、造成孩子自负的原因

1. 是爸爸妈妈对孩子的影响

有些爸爸妈妈由于自身条件比较优越, 总是表现出一副洋洋得意、目中无人的神态, 经常会流露出对他人的不屑。如他们经常议论同事的缺点, 某某不如自己。孩子听到这些话, 也会仿效爸爸妈妈, 只看到自己的长处, 而嘲笑别人的短处。还有些家长过于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 引导不当也会让孩子产生自负心理。

2. 是家庭生活条件优越

优越的家庭条件容易滋长孩子虚荣自傲的心理, 使孩子养成爱炫耀自己、嘲笑别人的毛病, 如孩子经常穿漂亮的衣服, 就会看不起那些穿旧衣服的孩子。

3. 是大人们过多的夸奖与溺爱

孩子经常得到大人的夸奖, 就会认为别人不如自己, 导致孩子看不起别人。如果爸爸妈妈经常在朋友面前炫耀自己的孩子, 孩子就会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 从而产生自负心理。

那这个孩子的自负, 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通过调查我发现, 与孩子的家庭及家长的教育观念的确有很大的关系。这个孩子是家中的独生女, 而且是父母年纪较大才生的她, 来之不易, 孩子的爷爷非常溺爱孩子。孩子很小时就被父母带去做过智商测试, 被专家认定为高智商的孩子, 导致孩子也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 什么都比别人强, 是一个天才, 不用和别人用同样的方式来学习。孩子的爸爸在外资企业工作,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非常注重孩子个性的培养, 导致孩子有了我要与别人不一样的错误看法。

开学没几天, 我就接连处理了几起这个孩子与班上其他孩子的冲突与矛盾。我发现, 每次如果过错在别人那边, 她就会不依不饶。如果过错在自己这边, 她就会尽力推卸责任, 用哭泣、沉默等方式来应对。在班上, 她几乎没有朋友, 也没有人愿意与她做同桌。平时上课, 她不肯按老师指导的方法来进行有效学习。我发现在评讲作业时, 一些开放性的题目, 她绝不会写与别人一样的答案。如果实在想不出, 她宁可空在那里。她爱看书, 课外阅读也非常广泛。如果上课碰到她感兴趣的问题, 她举了手, 你不点她, 她立马就会把不满情绪发泄出来, 扰乱正常的课堂秩序。有一次, 班上选拔朗读选手到学校去参加比赛, 她硬是要去参加。我知道她嗓音不好, 吐词又不是很清晰, 劝她不要去, 但她不听。我只好在班上开展选拔赛, 结果她以极少的支持票落选。她当时放声大哭, 说不公平, 同学们故意针对她。三年级的语文学习毕竟不同于二年级, 书写量明显增大。这个孩子在学习上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书写很慢, 也不肯接受老师正确的书写指导方法。第一次单元测试由于书写过慢, 她考砸了。接连几次依然如故。我看到孩子的情绪明显低落了起来。由以前的不可一世变得底气不足, 性格也沉闷起来。我知道, 孩子开始自卑了。这时, 孩子的爸爸主动给我打了电话, 就孩子的问题与我聊一聊。他说孩子自从上了三年级, 越变越胆小了, 什么新鲜事物都不敢尝试, 做事情也提不起劲来。我趁机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跟他谈了自负的危害。

自负的孩子虽能取得一定的成绩, 但往往没有远大理想和志向, 而只满足于眼前取得的成绩。而且, 他们看不到别人的成绩, 只会“坐井观天”。自负的孩子很难和同学们友好相处, 因为他们不能做到平等相待, 总是以高人一等的态度对待人或喜欢指挥别人。自负的孩子情绪也不稳定, 当人们不去理睬他时, 他们就会感到沮丧;当他们遭到失败和挫折时, 又会从骄傲走向悲观、自卑和自暴自弃, 否定自己的一切, 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

自负与自卑相似, 都是源于对自己的不正确认识, 不同的是, 自负者是过高地评价自己, 他们仿佛通过放大镜来看自己的长处, 甚至视缺点为优点, 而在看别人时, 则总是容易贬低他人的优点, 夸大对方的不足。

自负者往往自视过高。他们很少关心别人, 与他人关系疏远。自负者通常看不起别人, 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很多。自负者往往好高骛远, 不切实际。他们为自己制定过高的目标, 承担无法完成的任务, 容易遭受失败的体验。总之, 自负就是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孩子的爸爸一听非常着急, 连连问我解决的方法。

二、当孩子出现自负情绪时, 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办

1. 耐心教导, 让孩子正确评价自己

孩子出现自负情绪往往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 认为自己比谁都强, 只看到自己的长处, 看不到自己的短处, 拿自己的长处比他人的短处。因此, 他们往往狂妄自大, 大都以“自我为中心”,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不会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作为爸爸妈妈应耐心地教导孩子, 让孩子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 既认识到自己的优点, 又看到自己的不足。爸爸妈妈还需要规范孩子的行为, 督促他们改正自负情绪, 告诉孩子在交友中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怎样做, 并加以训练和指导, 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样, 他才会受到大家的欢迎。

2. 表扬时感情流露要“浓淡”适度

有些爸爸妈妈望子成龙心切, 孩子稍微有点进步就欣喜若狂, 赞不绝口, 久而久之, 必然助长孩子的自满情绪。正确的做法是:在表扬孩子时, 高度重视感情的作用, 尽量做到“浓淡”适度。有时对孩子轻轻的一个微笑, 也会起到许多赞美之词难以起到的作用。并且, 爸爸妈妈应尽量少在外人面前夸奖孩子, 因为小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还很差, 看到那么多人肯定自己, 会产生错误的认识, 认为自己真的多么优秀, 从而产生自负情绪。

3. 奖励孩子时以精神鼓励为主, 物质奖励为辅

其实, 一般情况下, 孩子只要能得到口头表扬, 心理上就会得到满足。过多的物质奖励, 有时会强化幼儿产生沾沾自喜、高傲自大、忘乎所以甚至不思进取的心态, 要防止他们被夸奖声和赞许的目光所包围, 或获得过多的物质奖励而产生畸形的满足感, 懒于进取和努力, 从而削弱进取意识。所以, 爸爸妈妈要注意不能给孩子过多的物质奖励, 让他们明白好条件是爸爸妈妈创造的, 他其实和其他同学一样, 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爸爸妈妈要观察孩子的心态和行为表现, 发现不良苗头, 及时教育, 消除其骄傲自大的不良心态。

4. 以身作则, 为孩子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爸爸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是孩子效仿的最直接的榜样, 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爸爸妈妈应该成为孩子高尚人格的榜样, 要谦虚友善, 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自负情绪, 以免孩子受到不良影响。与孩子的爸爸进行沟通后, 我也实施了改变孩子的几步策略。

(1) 寻找孩子的闪光点,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我发现她特爱看书, 并且看的书都有益孩子的阅读, 便把“小小书目推销员”的称号送给她, 要她每个星期给同学们推荐一本自己看过的书, 把书的主要内容介绍给同学听。刚开始, 怕她说得不好, 我会辅导, 后来慢慢放手了。即使我想给同学推荐书目, 我也会让她先看, 再让她去推荐。这样, 孩子又重新找回了自信, 也慢慢信任我起来, 愿意与我说心里话。

(2) 约法三章, 与同伴建立良好合作关系。

在爸爸的见证下, 我与她进行了约法三章, 内容如下:

(1) 不许讥笑同学的缺点, 发现同学有困难在主动帮助。

(2) 有合理化建议要举手提。当老师、同学不能达成自己的要求时, 不能耍小性子。

(3) 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并改正。

慢慢地, 我发现孩子变了, 行为习惯、文明礼仪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整个班集体也和谐不少。

自负只是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一种表现形式。随着社会的快速变革, 学生的心理也面临着更多更大的挑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我们要用更多的细心耐心以及专业知识去纠正孩子错误的认知, 纠正孩子不健康的心理行为, 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志泉.浅谈学生管理中的“委以重任”策略[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6 (31) .

[2]王飞.浅谈优秀学生干部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J].知识经济, 2011 (12) .

[3]姬凤娥.用理解与尊重打开学生心中那把锁[J].吉林教育, 2008 (27) .

[4]马晓春.我国教师问题行为研究现状述评[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4 (5) .

篇4:正确关爱,让孩子健康成长

运动:定时定量益处多多

不少家长担心孩子在运动中出现低血糖,或者发生其他危险,因此不敢让孩子运动。事实上,糖尿病患儿需要充分的运动,这不但是治疗的需要,也是生长发育的需要。

合理运动可以给糖尿病患儿带来许多益处:增加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利于血糖控制;改善心血管功能,有利于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促进患儿骨骼与肌肉的发育。当然,患儿在运动前必须做好胰岛素和饮食的调节,运动前减少胰岛素的用量或加餐。最好能定时、定量运动,遵循个体化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才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运动中应注意:运动时的肢体血流加速,胰岛素吸收增快,可将注射部位改为腹部;随身携带食品和水;选择合适的服装和鞋袜,运动后注意清洁卫生。当然,如果父母能够一起参加运动,将增加儿童对运动的兴趣,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感情。

需要提及的是,身患糖尿病并不代表在运动能力上比其他人差,甚至有可能超越普通人。国际泳坛的传奇人物加里。霍尔就是在身患1型糖尿病的情况下,在2000年奥运会上击败众多名将,获得男子50米自由泳冠军。此后还和队友一起蝉联了4×100米混合泳接力赛的冠军,并打破了该项目的世界纪录。霍尔说:“我希望通过自己所做的一切,向世人、特别是向糖尿病患者表明:糖尿病并不意味着生活的终结,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完全能够达到生活的另一个高峰。”

当糖尿病儿童出现以下状况时,应禁止运动:血糖>16.7mmol/L;尿中有酮体;足部或下肢感觉异常;有心悸、气促、恶心、眩晕等症状;身体突然发生剧烈疼痛;视物模糊。

饮食:满足儿童发育所需

孩子得了糖尿病,家长们都很着急。有些家长严格控制孩子的饮食,结果是,孩子的血糖控制得似乎比较好,但却长得又瘦又小,有的女孩子到了青春期也没有来月经;而另有一部分家长心疼孩子,孩子想吃什么就给什么,这两种做法都不正确。由于儿童糖尿病的特殊性,既要保证患儿正常生长、发育和性成熟,又要防止肥胖,控制血糖,故其饮食的治疗原则是计划饮食,而不是严格控制饮食,或过度补充营养。每日饮食总热量=1000+年龄×(70~100)千卡,根据其个体情况具体计算。年龄较小,较瘦以及运动量大的儿童热量可稍高;年龄大,较胖的儿童热量可减少。全日热量分为早餐25%,午餐25%~30%,晚餐25%~30%,其余餐间点心各5%,睡前10%,保证维生素、微量元素、膳食纤维的摄入,避免高脂、高盐、高糖饮食。

减肥:不提倡药物、腹泻和饥饿疗法

肥胖是儿童2型糖尿病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肥胖者的组织细胞容易产生胰岛素抵抗,尽管其体内胰岛素分泌水平并不低,但作用却大打折扣,以致血糖升高而发生糖尿病。

儿童减肥不提倡药物、腹泻和饥饿疗法。因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本来就需要摄入一定的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为了减肥而放弃吸收营养,得不偿失。同时,盲目用减肥药有害健康,很可能妨碍孩子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对孩子身体有害无益。儿童减肥关键是在保证均衡营养的前提下,调整饮食结构、坚持体育运动。

心理:远离疾病带来的恐惧感

由于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糖尿病患儿不得不与糖尿病展开漫长的“对抗”。需要对患儿进行正确的糖尿病教育,激发患儿的快乐情绪和积极心态,使幼小的心灵远离疾病带来的恐惧感。

患儿极易产生消极矛盾的心理,表现出对未来的担心和忧愁、恐惧,情绪低落,心情悲观,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甚至自暴自弃不配合治疗。家长的态度对孩子心理健康十分重要,家长潜在或明显的消极态度,会造成患儿心理障碍的加重;反之,对患儿过度保护及溺爱,易造成孩子情绪紧张,过分依赖或自信心不足,影响孩子坚强个性的塑造。父母应与患儿共同分担对控制病情所负的责任,积极乐观面对治疗,经常与患儿交流沟通;鼓励患儿参加集体活动,使患儿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享受生活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他们体会到自己也能像正常儿童一样生活;父母应多尊重孩子,以鼓励为主,给他们一个成长的自由空间,放手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与孩子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和谐气氛。

编后语

据抽样调查显示,目前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少年儿童的肥胖率可达15%以上。伴随着家庭条件的改善和物质水平的提高,已经有相当多的孩子,在家长的“甜蜜关爱”下加入了“小胖墩”的行列。一些儿科营养专家甚至惊呼: “中国儿童肥胖的增长速度已经到了失控的地步。”

必须意识到,过度的营养与能量的摄入会加重儿童体内胰腺的负担,而从儿童期到成人期,胰腺过早地长期超负荷工作,会导致胰腺慢性损伤并逐步叠加。从某种意义来说,肥胖是机体过早老化的一个信号。

篇5:如何正确教育孩子

教育的核心是教育者素质的提升,教育的本质是亲子关系的改善,如何改善亲子关系呢?

一、尊重:目的是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成人对孩子的尊重,就是给孩子种下一颗自

尊、自重和尊重别人的种子。要尊重孩子,要做到:

1、接受孩子的全部;

2、谨防家庭教育中的变脸,不要伤害你最亲近的人。

3、孩子之间不要做比较,要比的话,要自己和自己比,今天和昨天比,这次和上次比,比

出自尊和信心。

4、遵守诺言,要说到做到:a、不要随意瓣哄骗孩子;b、不要对孩子轻易承诺;c、承诺

兑现不了要及时道歉;

5、注意保护孩子的隐私,尊重是教育的前提;

二、沟通:走过孩子的心灵

1、心平气和、平等交流------态度决定一切;

2、多听少说,避免唠叨,只动嘴的教育是最差的教育;

3、是商量建议,不是命令,孩子与你不是上下级;

4、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虑问题;

5、沟通的内容不要仅限于学习,帮助孩子缓解学习压力;

所以,多听少说,想好再说,不起作用的话不说。

三、放手:教给孩子生存的本领;

四、克制:是教育必备的素养

克制的原则:

1、自己情绪不好不教育孩子;

2、孩子情绪低落时不强迫他做事;

3、无伦在什么时候,不要和孩子对立;

4、静默三十秒离开

注意:

1、不要把工作情绪带回家,事业是为家庭服务的;

2、面对重大事情更需冷静,父母是孩子永远的保护神;

五、影响:奠定孩子一生的品行,六、学习:是家长和孩子共同的功课:

1、家长要养成阅读的习惯:

篇6:家长如何正确评价孩子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的有效评价,而家长对孩子的评价是通过语言表达的。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注意评价的艺术性,客观公正地评价孩子,就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育是一门科学,需要遵循规律,科学施教。当一个称职的家长,是需要不断学习的。中国的家长多是在担任了“父母”这一角色之后,顺理成章地“世袭”了“家长”这一特殊身份,没有家庭教育方面的经验储备,大多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难免会出现失误。许多“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问题家庭教育”的影子。现代家长应该学会主动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用不断更新的知识和先进理念,适应孩子不同时期的成长需要,给孩子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成长环境。

第二,不要给孩子乱贴标签。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给一个孩子“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有些家长容易感情用事,遇事不够冷静,在孩子犯错或学习成绩不好的时候,往往会讽刺挖苦、口无遮拦、想啥说啥,给孩子贴上一些负面标签,像“你真笨”,“越来越差了”等等。其实,越是在这样的时候,孩子越需要来自家长的关怀和鼓励。

第三,掌握火候巧妙“激将”。在激励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性格开朗,活泼自信。但是,激励要讲究艺术性,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实际,把握好火候,因人而宜,有的放矢,否则会适得其反。对于性格倔强但有志气的孩子,家长和老师可以采用激将的方法,促使其更上一层楼;对于学习基础薄弱,自尊心较强的孩子,家长不要轻易使用激将法,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

第四,放大优点,弱化缺点。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孩子身上存在缺点是极为正常的,家长要正确看待孩子的`缺点,给孩子进步的信心与动力。细心的家长会发现:盯住孩子的缺点,不停地数落、指责,只会使孩子的缺点越来越多;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及时肯定孩子取得的进步,会使孩子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懂事。在家庭教育中最忌讳的就是唠叨,再好的话,听过三遍都觉得腻味了,更何况是孩子呢。家长频繁地数落孩子,很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这一点应该引起年轻家长的重视。

第五,尊重孩子,不揭子短。尊重是教育的前提,也是孩子的需要,孩子虽小,同样渴望被尊重。有些家长不注重教育孩子的艺术性,说话不分场合,想什么就说什么,结果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影响了孩子的个性发展。家长不要在人多的场合批评或指责孩子,更不要经常对孩子做出负面评判,要多给孩子正面引导。即使是在自己家里,家长也要注意评价的技巧,把孩子溶进自己的世界中,时刻保护孩子的自尊,鼓励孩子的信心,给孩子留足面子。另外,家长不要对孩子所犯的一些小错误纠缠不放,该装糊涂的时候要假装看不见,太“聪明”的家长反而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有弹性的教育才是科学的教育。

篇7:“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学习”

各位家长,晚上好!

首先,感谢各位家长在百忙中抽时间来参加三年级的家长会,我代表三年级的全体教师对你们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家长,三年级是小学阶段一个关键性的年级,这个阶段,小孩的身心和学习内容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忽略了小孩这个阶段的学习,那对小孩今后的学习将会产生很严重的影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学习内容的变化

从三年级开始,孩子们的学习内容变了,低年级主要是一些非常基础的知识,只要孩子肯下功夫,一般不成问题。到了高年级,学习的知识由简单到复杂,从低年级的形象思维向高年级的抽象思维过渡,这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知识必须扎扎实实的掌握牢固。

第二:心理素质的变化

孩子长大了,也学会了思考,更学会了察言观色。喜欢的人,他愿意和你交流;不喜欢的人,就会跟你对着干;而且有些事他会放在心里,不喜欢和老师、家长交流。如果你关心他了,重视他了,也许他高兴了就会把自己的心里话和你说说;不高兴就埋在心里,让你猜不透他的想法,这样就无法指导他的学习和生活了。这个阶段孩子的自尊心逐渐增强,所以各位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把握好尺度。

第三:思想意识的变化

三年级的孩子,思想意识从单纯走向复杂:也就是说想的事情多了,开始有自己的意向了,自己有自己的打算和想法了。也正如有些家长经常说的:“我们孩子很犟,不听我们家长的话了”。那是因为他们的辨别力弱,不能把社会上的是是非非搞清楚,也不完全理解到底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没有明确的方向。

第四:学习难度的变化

说到学习,在座的家长都深有体会,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好辅导了。在一二年级时,有的学生在课堂上不注意听讲,回家后,家长在家里帮助他们记记生字,背背课文、算算数等等,到考试的时候还是能考到比较理想的成绩的。但现在到了三年级,内容难度加大了,各科作业量相对多了,大多数的学生都是在被动的学习,甚至处于一种逃避学习的状态,并不知道是“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

第五:成绩差距的变化

虽然说一次考试成绩不能代表孩子的全部学业,但至少反映了孩子在这一段时间里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况。在这里,我要提醒家长朋友要正确对待分数。高年级,学生分数的波动还是相当大的,不能一看到孩子考得不好就冲孩子发火。所以,对待孩子的考试成绩,我们家长不应该只盯着不如意的分数,不能光冲孩子发火,而应该耐心地、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一起分析错误的原因,帮助他弄懂意思、改正错误才是硬道理。考试分数只是衡量孩子学习的一个指标,并不是孩子学习的全部。

那么,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学习”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温馨的家,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这里的“家庭环境的好坏”并不是指“富裕的家庭环境”,而是指“家风好”。

第一: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第二:要不断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第三:要有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

二、关心孩子的学习

一说到关心孩子的学习,许多家长一定会说我很关心孩子的学习啊,我每天都问孩子有没有做作业,在学校表现好不好,那是不是真正的关心呢?那倒未必,也许有的家长会说,现在三年级了,内容很深,题目我自己都不会,叫我怎么教呢?对于这些情况,家长应当怎样辅导孩子呢?

第一:热情支持孩子的学习。第二:认真督促孩子的学习。

第三:仔细检查孩子完成作业的情况。

第四:积极配合老师做好学习上对孩子的要求。

三、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

有的家长见到孩子学习松懈,成绩一时不够理想,便十分焦虑,时常抱怨、斥责,甚至对孩子进行惩罚,这样做是十分错误的,因为学习习惯的养成是有一个过程的。家长应当从哪里入手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呢? 第一:抓作业质量。第二:抓学习态度。

第三: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

第四:帮助孩子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学习目标。

四、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英国有句谚语: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命运决定人生,生动的阐述了习惯的重要性,所以家长要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的习惯。

五、给家长的一些建议

1、针对孩子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和老师联系、沟通,支持老师工作。

2、工作再忙也要抽时间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3、严格管理、科学安排孩子的学习时间。

4、要用朋友的心态去看待孩子。

5、在孩子面前起表率作用及做好小孩的安全教育工作。

六、对家长的希望

多一份责任,少一份放任;多一份鼓励,少一份训斥; 多一份关心,少一份随意;多一份理解,少一份责备; 多一份赏识,少一份自弃;

各位家长,孩子是父母心中的太阳、是父母生活的希望,希望孩子成才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现在,你们的孩子正处于人生中的关键时期,希望你们把握好小孩五年级过渡到六年级的关键时刻,做好孩子心中的良师益友。请各位家长记住这样的话:您可以不是天才,但您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最后我想说的是:钱,您今天少赚了,明天可以再赚回来,但孩子的教育您一旦错失了,就再也补不回来了!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篇8:如何正确关爱孩子

学习钢琴并不是要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钢琴家, 而是希望通过学习钢琴能够陶冶孩子们的情操, 熏陶孩子们的艺术气质, 美化孩子们的心灵。更重要的是学习钢琴能够开发小孩的智力, 训练小孩敏捷的思维, 培养小孩思考问题的习惯以及战胜困难的意志。系统规范的钢琴学习, 能够让孩子们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动脑筋的习惯, 对他们其它学科的学习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学习钢琴最难是“坚持”

孩子学习钢琴的第一课, 应该是让家长们对这门学科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其实钢琴演奏技巧的学习并不难, 最难的是坚持, 因为钢琴的学习周期很长, 少则几年, 多则十年以上, 而且需要孩子每天练琴。我相信很多孩子刚开始的确是即好奇又喜欢, 但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当中, 需要孩子花费大量的时间, 以及每天无数遍的反复练习, 于是很多孩子都是从最初的“喜欢”到枯燥练习后的“不太喜欢”。那么这时候家长就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如果你觉得学习钢琴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确实是有好处, 那么就必须想尽一切的办法让孩子坚持, 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 他们的天性是喜欢玩, 他们的兴趣来的快也去的快, 他们不知道什么对他们有好处什么没有好处, 而这些都只能由家长来帮他们做决定。不管是钢琴家还是专门从事钢琴演奏或教育的工作者, 他们在从小学习钢琴的过程中都曾经有过厌学或者想放弃的时候, 也都经历过泪水相伴的过程, 最后都是在家长和老师的鼓励和威逼下继续学习的。所以要想学好钢琴, 就必须要做好长期坚持的心理准备, 钢琴的学习从来都不是娱乐、消遣或游戏, 而是一种责任。

二、孩子的进步和家长的付出成正比

学习钢琴的确是非常考验家长的耐性, 要让孩子学好钢琴, 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 都需要家长一路陪伴和监督, 特别是在初学阶段。四五岁的孩子学习钢琴, 因为年龄小, 理解能力和课堂的专注力都有限, 一些知识好像在上课时学会了, 但其实并没有完全的理解, 等下课回家可能就不知道了, 所以在孩子初学阶段, 老师往往会要求有一位家长能够上课时一同旁听, 在平时练琴的时候就能起到辅导和提醒的作用, 这对孩子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如果有感兴趣的家长能够和孩子一起学琴, 那就再好不过了, 这样孩子会对学习钢琴更有兴趣, 而且也更能够坚持下来, 这也是我这十多年钢琴教学中深刻体会到的一点。只要家长有信心, 有耐心, 孩子就能学好, 相反, 如果家长不管而依靠孩子自己学习, 那最终的学习效果就无法保证了。很多家长在观看了别的孩子弹钢琴后会疑问, 在相同学习时间的情况下,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弹得比自家孩子好, 而且学习进度也更快呢?那么这时请您先扪心自问, 您对孩子的学习究竟付出了多少呢?

三、通过学习钢琴锻炼孩子的“逆商”

有的学生家长在孩子初学时经常会犹豫是否应该给孩子买钢琴, 是不是可以先不买琴, 等孩子学习一段时间后, 如果能坚持再买。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这对孩子战胜困难的意志培养是没有好处的, 一开始就没有培养孩子坚持到底的想法, 以后孩子一旦遇到困难您就让他退缩吗?一旦遇到挫折您就让他逃避吗?孩子的毅力不是与生俱来的, 是靠父母从小培养的。一个孩子如果坚持学钢琴6年以上, 他战胜困难的毅力以及面对挫折的勇气都会超过一般的人, 也就是学术界所称的“逆商”要比其他的人高, 这对他以后的人生是很有利的。

四、钢琴是给所有爱好音乐的孩子准备的

很多家长会担心我的孩子对学习钢琴是否有天赋或者手指条件是否适合学习钢琴, 其实这两个问题家长不必过多的操心, 只要孩子想学习钢琴, 就是可以学的。钢琴不是专门为少数天才准备的, 钢琴是给所有爱好音乐的孩子准备的。要想学好钢琴, 百分之九十是靠学习过程当中的勤奋努力和练习时间的积累, 百分之十是靠天赋。我们并不否认不同的小孩在天赋和手指条件方面是有区别的, 但普通的孩子只要坚持练习, 都能够达到一定的演奏水平。至于手指条件, 手偏大的孩子确实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琴键的控制范围更广, 演奏会更加轻松, 这也是为什么钢琴家当中男性比女性多, 因为男性学习钢琴在手的大小和力量方面都比女性更有优势。但这并不等于普通的人就不能学习钢琴, 只要是正常的孩子, 绝大多数都能够正常的学习, 当然, 如果要想成为钢琴家, 就需要具备这百分之十的天赋和较好的手指条件了。但是我想对于绝大多数家长来说, 让您的孩子学习钢琴的目的是在于提高他们的素质, 在于学习过程对孩子的培养, 不是要人人都成为钢琴家。

五、保持孩子的学习兴趣

在孩子学习钢琴的过程中, 家长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和鼓励孩子保持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学习钢琴, 首先必须是孩子喜欢, 自愿学习这一门乐器。要让孩子对音乐和钢琴产生兴趣, 家长可以多给孩子听一些钢琴或者小提琴等器乐独奏的音乐, 这种音乐旋律性较强, 对培养孩子的乐感是有好处的。带孩子观看现场钢琴表演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因为有很多家长会带着孩子来这儿观看, 在这里能够体会到很浓厚的艺术和学习氛围, 这些举措能够很好的培养孩子对钢琴的兴趣。另外, 让孩子参加一些小型音乐会或者比赛让他们互相学习, 这样既能提高孩子的演奏水平, 锻炼孩子的心理素质, 又能增加孩子们的自信心。只有让孩子保持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才能自觉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才能把钢琴这门乐器坚持学下去。

结语

篇9:如何正确教育孩子

从这个实验中我们不难看到奖品不是提高孩子能动性的唯一途径。按理说,肯定和奖励孩子的绘画行为,应当使这种行为巩固和发展,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奖励非但没有提高孩子的绘画兴趣,反而使这种兴趣明显降低,可见奖品固然有强化某种良性行为的作用,但它又有使人只对奖品感兴趣而对被奖行为本身失去兴趣的危险。这种现象在家庭教育中俯拾皆是。例如,当孩子不愿做某件事时,父母常会用食物来引诱他:“宝宝,快来识字,识完字给你吃巧克力。”就父母的本意来说,他们是希望通过食物来强化孩子的识字行为,因为几乎没有多少儿童能抵御食物的诱惑。但是我们却会发现,孩子识字时却常常心不在蔫,眼睛不时地朝放巧克力的地方看。有的孩子则要拿到了巧克力甚至吃掉了巧克力才肯识字。在孩子心里,识字仅仅成了获取巧克力的手段。这样的强化,又怎么可能提高孩子识字的自觉性呢?还有些家长,在考试前常对孩子许愿,考多少分以上,就奖钱或物。其用心固然不错,但效果却不理想。因为许愿只能使孩子的行为降低到以获得许愿为目的,客观上阻碍了孩子潜能的发挥,而且,靠许愿激发的行为,必须靠逐步升级的新许愿才能维持。这种强化也是有害无益的。

做为家长一家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不能强行或干涉他们的行为。当前,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他们宁可自己节衣缩食,受苦受累也要千方百计为孩子的成才架桥铺路,创设条件,这种精神令人钦佩。但是,有些家长却因此常犯教育过度的错误。他们看到别的孩子比自己孩子聪明伶俐,就不知不觉地产生了一种紧迫感和焦愁感,恨不能把各种知识一下子全部灌输给孩子,让他一夜之间就成为人人瞩目的天才。于是,他们既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也不顾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仅仅是出于自己的一厢情愿,盲目地灌输,过份地干预,其结果恰恰妨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走向了家长所希望的反面。

小时候,我看过这样的一幅漫画:一个5岁左右的孩子,身上斜挂着一架电子琴,左手拿着英语书,右手提着文房四宝,口袋里还装着识字课本。孩子不堪重负,一脸忧愁。看了这幅漫画,我不禁要象鲁迅先生那样大声疾呼:“救救孩子!”显而易见,这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已经超越了儿童所能承受的限度,这种过度的智力强化,不仅会使儿童的神经受到严重损伤,使他们陷于神经质,而且还会使儿童因穷于应付而产生厌恶情绪。刺激的饱和将使儿童对所见所闻都感到无聊,他们就象饱食养餐者那样,任何佳肴也引不起他们的食欲。从造成孩子不愉快和产生厌恶情绪这一点上说,超越儿童适应范围的刺激甚至比不对孩子进行特别的教育所产生的结果还要差。因此,家庭教育要坚决纠正过度教育的错误。

对儿童的教育要根据他们的能力要求和接受能力。国外有过这样一个实验:在故意给一组大学生连续提出一些不可解答的辨别课题后,再给他们做一个只要努力就一定能解答的字谜课题,结果在辨别课题中有过反复失败教训的学生们,作字谜课题的成绩却非常差,也就是说,尽管一定能解决的课题,但他们却立刻把它当作解决不了的问题放弃了。这种现象被称作“无力感”。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对儿童进行智力开发时,无论提什么问题和要求,一定要考虑儿童所能接受的程度。如果儿童已经知道的东西和鼓励他学习的东西之间的差距,跟他的智力准备和体力准备相差很大,儿童在活动中总是体验失败的滋味,那他就会产生自暴自弃的态度,终止增强某种行为,即使是稍作努力便可解答的问题,他们也会因怀疑自己的能力而放弃解决它的努力。这种无力感一旦蔓延下去,那他则可能终生一事无成。

片面的教育和不切实际的教育都会带来相反的后果。有些家长不了解这一点,过份地苛责孩子,提出许多不切实际的要求,令孩子望而生畏,陡增顿恼;也有的家长缺乏耐心,对孩子的微小进步视而不见,总是一如既往地批评个不停。这种不顾孩子的努力,毫无区别地给予个别强化的做法,只会降低孩子的学习热情,其学习前景恐怕是不会令父母感到欣慰的。

篇10:家长如何正确批评孩子

要让孩子心服口服,做起来是不容易的。

要说一些,孩子能理解的道理,无论在任何情况下,父母都应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智的思维,切记在情绪异常的情况下,轻易批评孩子。父母批评教育子女,靠强制、压服是行不通的。只有给孩子充分的说话机会,他们才能抛弃自己的行为,触及灵魂的最深处,才有可能使其心服口服。

批评孩子不等于惩罚孩子。

以下五点父母不要做出批评

当孩子和你讨论某个人某种问题的时候

当孩子看上去非常激动还没有表达出来的时候

当孩子为某件事兴高采烈的时候

当孩子需要帮忙下决心的时候

当孩子需要父母解释、沟通的时候

第二:批评不能当众人面

孩子会感觉非常没有面子,内心会抵触父母

明智的父母要学会在众人面前称赞孩子

批评孩子要在家里私下处理

第三:用故事来批评孩子

每个人都有缺点,只要知错能改,都是好样的。

第四:用孩子的语言来批评孩子

让孩子容易理解,父母和孩子容易达到一种沟通。

其中一个孩子不能融入其他孩子中,

我和那孩子谈,

你有没有发现你和其他孩子有不友好的行为,是不是由于你不友好的言行激怒了他们呢?

你不用担心,我现在可以做你做好朋友,我们来分享一下。把问题找到了,然后,你就可以和其他小朋友融合到一起了。你们做好朋友就不存在打架的现象了。

我平时就这样,只要我想要的东西,别人不给我,我就闹,我就生气。

那不对啊,同样在做一个游戏,要分享快乐,你为什么要独占呢?

你可不可以共同分享这份快乐,而不是独占这份快乐。

那孩子笑了。今天这个事情,不怪你,和你谈完了,再和其他小朋友谈一下。和其他小朋友聊了一会后。

来吧,我们都原谅你刚才的话,我们一起玩吧。

如果家长去批评孩子的话,那孩子是不是更加融不进其他孩子了。

第五:不要在饭桌上批评孩子

饭桌上批评孩子会带来很多负面东西。

第六:赏罚分明

篇11: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爱上学习

其次,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孩子只有对周围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主动去追求、去探索,变不愿学习为主动学习。叶瑞财记忆学的记忆方法是通过把孩子要记的比较复杂的知识和孩子比较感兴趣的已经记熟的影像结合起来记忆的,每种记忆方法都比较符合孩子感兴趣的学习方法。

其三,提问是孩子求知的表现,当孩子对周围世界产生强烈兴趣时,可表现出难以遏止的求知欲,总会问出许多为什么。不管这些问题在你看来是多么幼稚可笑,你都不能置之不理,你都应该耐心倾听孩子的问话,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表示赞赏,并作出正确的解释。一时解答不了的,可以说:让妈妈去翻翻书,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这样还能提高书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对唤起孩子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都有好处。

篇12: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主动学习

要想孩子学习好,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孩子受益一生。

有这样一个故事:妈妈和孩子说好,每天放学后回到家先写作业,写完作业后全家一起吃饭。孩子也很听话,每天进门先写作业。可是一天,因为学校放学早,于是孩子和同学到外面去玩了,结果忘记了时间,奶奶看到孩子玩得很开心,也就没有去叫孩子回来,妈妈下班看到孩子在外面玩,也没有叫孩子,而是回家来做晚饭。那天天黑了孩子才回家来,进了门妈妈很平和很温柔地问孩子:“宝贝,作业写完了吗?”孩子说:“没有,我玩得太高兴了,忘记了。”妈妈说:“我们说好的,写完作业才可以吃饭,那你现在去写作业,等你写好了我们再一起吃饭。”饭后妈妈说:“你看,因为你没有完成作业,一家人都只能很晚吃饭,我们还好说,奶奶那么大年纪了,吃饭不依时对身体影响大啊。”“妈妈,我知道了。”以后,孩子每天回家都是先写作业再去玩。家长给了孩子明确的态度,孩子也就有了做事的标准,并养成习惯。

上一篇:一颗感恩的心六年级作文400字下一篇:个人养老保险申请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