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绝句古诗

2024-05-25

三年级绝句古诗(通用14篇)

篇1:三年级绝句古诗

《后宫词》 作者:白居易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赠内人》 作者:张祜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巢。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集灵台·其一》 作者:张祜

日光斜照集灵台,红树花迎晓露开。

昨夜上皇新授箓,太真含笑入帘来。

《集灵台·其二》 作者:张祜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峨眉朝至尊。

篇2:三年级绝句古诗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篇3:三年级绝句古诗

用诗词中的插图来导入新课, 为学生理解古诗词营造氛围, vbn1课堂伊始, 我这样导入“童年是美好的, 纯真的, 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美丽的故事。这三幅插图都描写了童年生活的美好。谈一谈你的感受, 也可以谈谈看到插图你想到了什么?”教师出示书上的三幅插图, 分别是《牧童》《舟过安仁》《清平·村居》, 浓浓的三幅中国画, 让学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 为学习本课奠定了基调。看到《村居》图, 有的学生感觉到很悠闲, 舒适, 心境惬意, 有的学生很向往这种童年生活。看到《舟过安仁》图, 图中两个小孩坐在船上打着伞, 有的学生很是羡慕, 因为是在北方, 虽然每个孩子对划桨撑船很陌生, 但是很好奇, 还有的学生感到这两个小孩太调皮, 特别好玩。看到《清平乐·村居》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样子, 有的学生感到这一家子很温馨, 想到了自己的家庭。每个学生看着插图都谈到了自己的理解, 这对于学生很好地理解本课的三首古诗词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借助插图理解词语, 化难为易, 准确定位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有一处“茅檐低小”, 有学生提出什么是“茅檐”?书上的注释中这样写道“茅屋的屋檐”。茅屋距离现在的学生非常遥远, “茅屋的屋檐”怎么给学生解释清楚呢?这首诗的插图很好解决了这一难题。赭石色的屋檐上铺满了茅草, 略微探出了墙壁一些。通过看插图, 学生马上就理解了注释中所说的“茅屋的屋檐”。“低小”的概念又是什么呢?到底低到何种程度, 小到何种程度呢?学生理解同样有些困难, 我同样借助于插图, 让学生再细致地观察插图中“矮矮的小小的房子”, 学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低小”的具体概念。借助课文插图就实现了教师用许多语言所解释不清的东西。《牧童》这首诗中的“铺”字的理解, 同样可以很好地借助课文中的插图。在学生读完“草铺横野六七里”后, 我让学生看图, “从图中你感受到什么?”有的学生说:“我看到了很大很大的原野‘铺’满了草, 大家看, 图中的原野上那么多草, 到处都是, 一望无际。”联系插图学生很好地感受到“铺”的一望无际, 感受到了广阔的原野和草的茂盛。

三、借助插图丰富想象, 画中有画, 天马行空

第一首诗《牧童》的插图, 一个牧童以地为床, 以天为帐, 自由自在, 连蓑衣都不脱, 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 那么悠闲自在。学习《牧童》我让学生边看插图, 边再读这首诗, 再配上音乐, 学生的情感完全融入在这首诗中, 这幅画中, 古诗的朗诵与画完全融为一体。我顺势而启, “这个牧童在这样的情境中, 那么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夜的草地上, 他会想些什么呢?”学生的情感完全被激发出来, 看着插图, 学生各种各样的牧童想象图呈现出来:“他可能什么也不想, 就想在这样美的景色中好好享受一番, 睡上一觉。”“他在看天上闪闪的星星, 想着奶奶给自己讲的神话传说故事。”“他在数天上的星星呢!他可能已经数了100颗了……”“他在想天上的星星怎么那么多, 怎么也数不完呀!”“今天的小伙伴之间的游戏可真开心, 明天准备去哪里玩呢?玩些什么呢?”……我不得不感叹于学生的想象力。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有美丽的一幅童年画, 清新的一首童年诗。《舟过安仁》, 两个小童撑着伞无拘无束, 正在用伞让船前进呢!看着画面, 我这样启发“你听到两个小童他们在说些什么呢?”有的学生说:“快, 看着风向, 把伞撑起来。”有的说:“看, 我们有船帆了, 我们的船跑得更快了!”……学生想象丰富, 无声的画面被激活了。

四、借助插图辨析词语, 联系实际, 突破难点

《舟过安仁》中有一句“收篙停棹坐船中”中的“篙”和“棹”学生不好区分。注释中的“篙”解释为“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的解释为“船桨”, 但是学生还是搞不清两者之间有什么差别。我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 联系注释, 说“插图中船头之上两个长长的东西哪个为“篙”和“棹”, 你能找出来吗?”片刻之后, 有学生回答“尖尖的、长长的, 完全在船上的是‘篙’, 这是撑船用的, 使劲往水里一按, 船就开了。而一半在水里, 一半在船上的为‘棹’, 当桨用。”。为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二者之间的区别, 我说, “你平时在电视上还见到过‘篙’和‘棹’吗?”有学生说“坐在船上摇动划水, 让船前进的, 它前面是像鸭子一样稍微有点宽为‘篙’;站起来, 使劲向水底撑的为‘棹’。”借助插图联系实际, 由浅到深, 学生真正理解了“篙”“棹”二者之间的差别。

诗画原本一家, 古诗词的学习更加离不开有意蕴的美图, 只有充分认识到教材中插图资源的重要性, 才能充分利用好课文中的插图资源, 让插图为语文服务, 让插图为古诗词的教学服务。

摘要:我国古代就有诗情画意、诗画一家的说法, 诗离不开画, 画离不开诗。诗画的有机结合, 对于学生很好地理解古诗词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崔峦老师在《教材主编对您说》说“教科书图文并茂, 且有厚重感”“新教材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可见, 开发教材资源, 运用好教材中的插图资源, 对于学生学习语文,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本文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为例, 谈谈在古诗词中如何运用插图资源。

篇4:三年级绝句古诗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黄梅戏曲调清新婉转的特点,学习用“填词”的方式改编戏曲。并尝试为新词创编带有戏曲特点的动作,同时培养学生从小喜爱黄梅戏的情感。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我在课前导人时先清唱了一段黄梅戏《打猪草》里的片段《对花》,然后通过提问让学生说出我唱的是什么,虽然是二年级的学生。但是对于家乡戏多少还是有些了解的,学生很快就说出了我唱的曲目,接下来我就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熟悉的黄梅戏并哼唱一两个片段,学生很活跃、很自信地回答并演唱了一两个黄梅戏的片段。在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后我马上问学生对黄梅戏了解多少,因为学生的年龄小,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我就向学生简单介绍了黄梅戏的历史:起源于黄梅县,发展在安徽。然后教导学生,作为一个黄梅人。我们应该热爱家乡戏,会唱黄梅戏,从而引发学生对黄梅戏的学习兴趣。随后我在大屏幕出示黄梅戏《天仙配》的视频片段《夫妻双双把家还》,让学生跟着大屏幕学唱黄梅戏,为了加深学生对这段唱腔的了解,我还根据低年级学生喜爱故事的特点,简单介绍了黄梅戏《天仙配》的剧情。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在学生对这段唱腔熟悉以后,我再揭示这堂课的任务是古诗新唱,用我们熟悉的古诗给黄梅戏填词。于是我大屏幕出示古诗《绝句》,并把《绝句》填进《夫妻双双把家还》里演唱了一遍,学生觉得特别有意思,非常开心地跟着演唱了起来。在学生熟唱之后,我和学生进行了对唱,还简单介绍了戏曲中的男女人物——生和旦,再让学生自由组合搭配进行对唱并模仿戏曲演员的动作进行表演。在这一环节里学生开始还有点拘谨,后来在我的启发带动之下,几个舞蹈队的学生尝试着表演,接着大部分学生都跟着大胆地表演起来。

一堂成功的音樂课,不仅能使学生对音乐产生一定的兴趣和爱好,并能使审美教育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浸润孩子们的心田,让孩子们在音乐课中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不断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所以,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才能进行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

篇5:三年级绝句古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营造的那种错落有致,色彩缤纷的画面美。3.体会诗人的愉悦的心情,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诗歌营造画面的位置和色彩美。2.结合特定历史背景,理解诗人愉悦的心情。

教学准备:

课件

带有不同颜色的词卡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春天是一个动人的季节。古往今来的伟大诗人都不吝用最美丽的语言咱赞美春天,在高鼎的眼里,春天是“早长莺飞二月天,附体杨柳醉春烟”;的活波动人;在白居易的眼里,它是“好雨知时节,当初乃发生”的润物无声;而在诗人杜甫的眼里,它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就走进《绝句》,来领略杜甫眼中的烂漫春光。

二、师生合作,读出节奏

(一)读通诗句,尝试节奏

1.PPT出示自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尝试读出诗歌的节奏 和韵律。

2.评价朗读,指名读诗,在朗读中相机指导多音字“行”“鸣”“岭”的读音。3.齐读古诗,读通顺,鼓励学生尝试有节奏的读。

(二)师生合作,感受节奏

1.同学们刚刚已经读得很通顺了,一切同学甚至已经读出的了节奏,下面我们合作着来读,争取读出节奏和韵律。老师读每一句诗的后三个字,你们读前三个字。2.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出来了,下面老师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四个词(生读)恩,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更强了。

3.我们把诗句连在一起读一读,老师读标题和作者,你们读全诗(生)。

(三)对仗游戏,再品节奏

1.这首诗中还有一切两两相对的词语,通过对他们的学习,我们也能感受到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比如说,两个对一行,都是表示数量的,你还能找出这样的词语,按照要求说一说吗

(PPT出示句式

,都是表示的)

2.我们把这样的此类相当,字数相同的语言形式,叫作对仗,下面,请你注意到诗歌中的对仗,再来读一读这首诗,我相信你一定对诗歌的节奏韵律有了新的感受。

三、联系板书,感受画面与情感的交融

(一)品读画面的五彩缤纷

1.读诗歌,不仅要读正确通顺,读出节奏和韵律,更要读出诗歌的画面和情感,PPT出示自读要求:自由朗读诗歌的一二两句,说说顺着诗人的目光,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 2.引导学生对诗歌中出现的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修饰,营造出画面感,相机出示五颜六色词卡。

3.你会用怎样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画面?(五彩缤纷,如诗如画)4.你能想象着这样的画面来为我们呈现这样五彩缤纷,如诗如画的画面吗?

(二)品读画面的错落有致

1.你能把刚才你读诗时浮现的画面呈现在我们面前吗,来贴一贴他们各自的位置吗?

2.引导学生按照高低不同的位置,来摆放词卡

3.再读古诗,你脑海中又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错落有致)把这样的画面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三)品读画面的开阔广博。1.我们顺着诗人的杜甫的目光,向远方看去,这次你又看到了什么,出示: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窗含西岭千秋雪是一副怎样的画面呢?你是怎么样来理解这个含字的呢?老师在查阅字典的过程发现含有如下解释,(1.含:嘴巴里有东西;2含:含有,包含;3.含有某种情感)在这里,你认为那种意思比较适合?

3.你能连在一起说说这句诗歌的意思。

4.看完远处的千年雪山,杜甫的视线拉回到近处,这次,他又看到了什么?(门泊东吴万里船)。

5.这个东吴到杜甫当时所在的成都不过是三千里,这个船真的是有万里之长吗?(指的是东吴到成都草堂的距离)三千说成万里是一种夸张,在你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比如老师作业布置多了,你会说要写到一百年也写不完!

6,杜甫的诗句从远处到近处,从千年到万里,真的是纵横开阔,让我们随着这样的视线,再来读读这两句诗歌

(四)品读情感的含蓄交融

1.杜甫眼中的春天是一副五彩缤纷,错落有致,从横开阔的画面。你觉得当时的他内心的心情是怎样的(愉悦的,开心的)

2.这首诗有其特殊的创作背景。(ppt出示安史之乱,杜甫流离失所背景)杜甫因为战乱流落到四川成都草堂,虽然与家乡长安相隔不远,但却不能回家,这是他看到远在千里之外的东吴的船都来,那我家乡的船恐怕也 ? 这时的杜甫又会是一种怎么样的心情(愉悦,兴奋)

3.请你带着这样的情感再来读一读这首诗歌(配乐)

四、拓展延伸,联系情景交融的实际

(一)联系《春望》,体会春景下的悲情

1.同样是春天,同样是杜甫,杜甫也这样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也有“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又是为什么呢?

2.补充流离失所,安史之乱的背景,看到国家衰败,家园成为废墟,没有回家的希望,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悲伤的,无奈的)3.正因为心情愉快所以看到春日是美丽的,心情悲伤看到画面是破败的,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再读读这几首是体会一下

(二)联系实际,自我创作

1.生活中相信你也有这样的经历,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当你考到满分是,看到树上的鸟儿叽叽喳喳的叫个不停时,你会怎样的形容它;当你考了不及格时,同样的叽叽喳喳的鸟你又会怎样形容呢?

2.写作,展示

五、作业设计:

1. 尝试跟着音乐背诵这首古诗。

2. 收集故事中情景交融的句子,选择你喜欢的进行背诵

板书设计:

绝句

青天

白鹭 千秋雪

黄鹂

翠柳

篇6:三年级绝句古诗

第一课时《绝句》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会读,会写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春天美景,感受儿童生活的情趣。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中鼓励学生多读、质疑、查阅工具书、讨论交流等方法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2、要求学生结合诗句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理解诗意,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的美好感情。

学习重难点

1、背诵古诗,弄懂诗句意思。

2、感受春天美景及儿童生活情趣。教具准备 字词卡片、课件 学习过程

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这首诗的内容,感受春天的美丽。学习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难点:理解“泥融飞燕子”。学习准备

1、学习课件,生字卡片。

2、课前让学生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读一读,背一背。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从古至今,人们都在赞美春天。画家画出了一幅幅美丽的春景图,音乐家奏出了一支支优美的乐曲,诗人写出了一首首赞美春天的诗歌。老师听说你们会背很多古诗,那有没有赞美春天的诗呀?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学生背《草》、《咏柳》、《春晓》、《忆江南》)

2、你们喜欢春天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走进春天,去欣赏春天的美丽景色。(配乐诗朗诵《绝句》,板书课题《绝句》)

3、你们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你们知道是谁写的吗?这就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一首绝句。(简介诗人及背景)

(二)展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

(一)自学提纲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结合注释或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2、读懂大意,想一想诗句的意思。感受春天的美丽。

3、背诵课文。

(二)围绕自学提纲自学。

三、合作探究

通过同学们的自主学习,相信大家有了许多收获,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吧。

(一)读通读准,学习生字词。

1、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首古诗,我们先来认识几个生字朋友。

2、读生字卡片:快看,调皮的生字朋友跑这来了,快叫叫它们的名字吧。

3、读词语:这里还有一些词语朋友呢。谁能当小老师领着大家念? 迟日泥融沙暖鸳鸯(你们见过鸳鸯吗?课件出示图片。喜欢吗?觉得怎么样?那咱们再读读。看图后再读鸳鸯,注意指导读好轻声)

4、这些字词朋友又回到诗里面去了,你们还能叫对它们的名字吗?看看谁能读正确读流利。

5、指读:读诗还要注意节奏,谁能像古人吟诗那样读哇?

6、同桌互读:比比谁读得好。

(二)理解诗句,想象感悟。

1、同桌交流:把读懂的跟小伙伴说说,听听对方的意见;没有读懂的也可以虚心向你的小伙伴请教;如果小伙伴也帮不了你,那一会儿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

2、全班交流,老师点拨引导,并指导朗读。你都读懂了什么?请你跟大家谈谈。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1)生汇报。师:有不懂的吗?(江山:河流和大山,泛指祖国)(2)质疑:“迟日”指的是什么?引导学生探究:谁知道?那我们一起来问问小博士吧。(指导口语交际:我们应该怎么向小博士请教,小博士才愿意告诉我们呀?学生问小博士答:《诗经》中有“春日迟迟”的诗句,所以后人以“迟日”指春天的太阳。)

现在你们知道“迟日”指什么了吗?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诗: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3)观察插图:这两句诗都描写了哪些景象呀?(太阳、大山、河流、花草、春风:你从哪看出风来了?)

小结:温暖的太阳、青青的山、绿绿的水、五颜六色的野花、绿油油的小草、柔柔的春风,多美呀!

导:春风花草香,你能从画中感受到柔柔的春风吗?(花草弯腰)花草散发出阵阵芳香,看不见也摸不着,怎么才能让看画的人感受到呢?(蝴蝶、蜜蜂)

(4)课件欣赏:多美的春天呀!想不想亲眼去看看?(放课件:师叙述,温暖的太阳照着大地,春风轻轻地吹着,花草散发着芳香,勤劳的小蜜蜂忙着在花丛中采蜜,美丽的小蝴蝶在花丛中跳起了优美的舞蹈。祖国的山河多美丽呀!)

(5)指导朗读:面对这么美丽的景色,我禁不住要高声赞美春天了。自由读、评读。

师导:你们还读懂什么了?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1)生汇报。师:有不懂的吗?(2)“融”什么意思?

小燕子来回地飞着,在干什么呢?(玩、报告春天、啄春泥)也有的小燕子在衔融化的泥土筑巢呢。想看看吗?

(3)欣赏课件:冰冻的河泥早已融化了,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忙着衔泥筑巢。一对对美丽的鸳鸯在温暖的沙滩上睡着了。

(4)指导朗读:要读出春天的美丽哦!自己练练,可以加上动作。评读。

四、拓展训练

1、把整首诗练习读读,试着背背,练好了,老师还给你配上动听的音乐和优美的画面呢。

2、杜甫用这首诗来赞美美丽的春天,你也能用你自己的话来赞美诗中所描绘的这种美景吗?(自己说、指名说)

老师小结:春天到了,在温暖的阳光照耀下,祖国的山河多么美丽啊!春风轻轻地吹着,花草散发着芳香。冰冻的河泥早已融化了,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忙着衔泥筑巢。一对鸳鸯在温暖的沙滩上安静地睡觉。

五、堂清检测

1、按原文填空。

迟日__________________,春风____________________。泥融__________________,沙暖____________________。

像《春晓》、《绝句》这样描写春天的古诗还有许多,再搜集一些,背一背,在读书交流会上展示给大家。

堂清反馈: 板书设计:

绝句

篇7:二年级古诗绝句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解说】

篇8:三年级绝句古诗

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是近年来学校开展课外读书活动的一大亮点。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我校开展了“中华经典诗文的诵读”活动。中华诗文的诵读活动,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学生心灵中不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可逐渐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奠定学生的高远智慧、优秀品格和爱国情操。

近两年,我一直处在语文教学的低年级学段。低年级学生虽然年龄小,知识储备量少,但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圈,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的理解能力。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想象力丰富,记忆力强,认知欲望也比较强烈。因此,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古诗文诵读的训练十分重要。

然而,古诗文诵读的状况在农村小学不容乐观。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学习古诗文没有多大兴趣,由于古诗理解相对较难,大多数学生对古诗产生了“望而生畏”的心理,甚至有的教师认知也很片面,部分教师的古诗文教学也只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特别是低年级,古诗文浅显,考试所占比例也较少,更是被教师、学生所忽略了。古诗文是高度浓缩的精华,语言十分润泽,想象空间更是无比广阔。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就要从低年级抓起,让老师和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都能“出口成章”。因此,农村小学低年级古诗文诵读十分必要。

一、诵读方式的多样化

1. 营造课前诵读的良好氛围。

每节语文课课前3~5分钟的时间,教师带领学生诵读古诗文,并且营造一个轻松的诵读氛围,让学生在毫无诵读压力的状态下进行诵读,从而对古诗文产生浓厚兴趣。诵读篇目由浅入深,由易入难,逐渐深入,提高学生的古诗文诵读水平。

2. 师生互动,生生合作。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师生共同探讨。学生自谈对古诗文的理解,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加强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交流,了解学生的诵读情况和诵读理解水平。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更要具备一双发现亮点的眼睛,对学生的闪光处给予鼓励和表扬,对不足之处适当给出指导。让学生在这种合作交流的气氛中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爱读古诗文,愿意思考古诗文,体会到古诗文诵读的快乐。

3. 家校紧密联系,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诵读中来。

农村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指望孩子能学得更多,学得更好,跳出农门,改变命运。很多家长自身知识水平不够,无法帮助孩子解疑释惑,也缺乏耐心。教师要利用家长会宣传诵读的重要性,让家长认识到低年级阶段是诵读的黄金时光,督促孩子,帮助孩子养成爱读诗、多读诗的好习惯。

4. 举办古诗文诵读的活动,快乐诵读。

利用竞赛、绘画、手抄报、抄录等简单的方式增加诵读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参与到古诗文诵读中来。改变古诗文诵读的枯燥性,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奖励机制十分有效。教师在表扬的语言上,也可以充分利用已学过的古诗句正面引导,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到快乐的无穷。

二、让诵读延伸

学生诵读古诗文对于积累语文基本常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古诗文诵读走入低年级语文课堂,校园里时时传来朗朗的诵读声,对学生的思想情操、文学造诣都很有益。

1. 古诗文诵读有益于引起人的心智活动。

例如“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句话很容易引起农村孩子的共鸣,许多农村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对于父母的思念,父母临走前的依依不舍正如诗句所写。

2. 古诗文诵读有益于班级环境的布置,形成班级凝聚力。

为了让学生在班级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喜欢上诵读,我十分重视班级的布置,让班级散发出浓浓的书香气。黑板上专门留了一块“每周一诗”版块,动员学生带上自己喜欢的古诗文书放到班级图书角,学生也可以自己抄写喜欢的古诗贴在班级“比一比”专栏。在古诗文诵读中,师生之间的交流,生生之间的合作,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感染,在诵读氛围中形成班级特色,学生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

3. 陶冶学生的情操。

班里设有“每周一诗”版块,根据低年级水平推荐了相关篇目。并且结合传统节日、时令等定好篇目,例如清明前后推荐了《寒食》《清明》等相关篇目,让学生在古诗的诵读中不仅增加了古诗的储备,也了解了中国传统节日的相关典故,并且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4. 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提高语文素养。

低年级孩子的阅读能力有限,拿到短文片段不知所云是何。农村的孩子,课外阅读书相对又比较少,古诗文诵读的开展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高语文素养。让学生在平常的口语交际中能信手拈来,出口成章。

三、拓展古诗文诵读空间

1. 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到大自然中去寻找诗情画意。

例如,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带领着学生到田野、山坡寻找诗的足迹。金黄的油菜花间有几只翩翩起舞的花蝴蝶,学生自然会想起“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看见河边的垂柳吐出新芽,也会联想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2. 学古诗,编故事。

根据故事内容,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编故事。例如《游子吟》,学生自编自创,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不仅有利于学生古诗文诵读,对低年级学生说话也是很好的练习。

篇9:二年级古诗绝句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翻译】

篇10:五年级古诗绝句

作者: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篇11:三年级绝句古诗

教学目标:1.会认“绝、迟、江、泥、燕”5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里大自然中万物复苏,和谐美好的景象。教学重点:1.识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1.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里大自然中万物复苏,和谐美好的景象。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出示挂图,教师描述:同学们,你们看,春天悄悄地来了,江山显得格外秀美,春风吹拂,送来了花草的香味。泥土酥软,燕子双双飞来飞去,那边暖和的沙滩上,一对一对的鸳鸯静睡不动。唐代诗人杜甫欣赏着这迷人的春色,提笔写了一首著名的诗篇《绝句》。

2.板书课题:绝句,认读生字“绝”。

二、自读古诗,认识生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每个字的音。

2.在读古诗,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给要求会认的字作记号。3.同桌合作,互相认读生字。4.多种形式巩固认读。

三、借助画面,感悟朗读

1.春天是多么美好呀,让我们再一次随着诗人一起走进这美丽的春天,用眼睛、用鼻子、用耳朵、用心去感受一番吧!

(1)出示:“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的图文,请同学们说说看到了什么?(2)请结合画面,再读读第一、二行诗。学生自由读,师重点引导学生读出江山的美和春风吹来时阵阵花香的舒畅感觉。(3)学生练读,再指名读,齐读。

2.出示“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小组合作学习,说说看到了什么。该怎么样读好这两行诗?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画面上的景象,并自主尝试朗读第3、4行诗句,教师巡视指导。

(2)多种形式朗读第3、4行诗,师生共同评价。

3.同学们读得可真美啊!老师也被这迷人的景色吸引住了,我也想读给大家听,行吗?请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四、熟读古诗,背诵表演

1.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诵读比赛,同学们练一练,还可以给诗配上动作。2.分小组表演。3.师生评议。

五、拓展训练,课外延伸

篇12:古诗词教学要“三贴近”

一、贴近作者, 与文本对话

“知人论世”是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 他在《孟子·万章下》中云:“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 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 文学作品与作者的生活境况、思想情感及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 即洞悉作者的生活、思想与写作背景, 才能让读者思接千载、神通万里与古人进行心灵上的沟通, 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

然而, 古诗词作者所生活的年代已与我们相距甚远, 古诗词作者所生存的环境也与我们迥然不同, 这给我们的古诗词解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 古诗词教学就必须遵循“知人论世”的原则和方法, 在组织和引导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进行对话时, 要让学生适时和适当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性格, 并注意考察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等。

1. 安排好恰当的时间。

如果作品所抒发的感情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等关系不大, 不影响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那么创作背景等内容一般则放在新课开始时介绍, 只让学生做一般性的了解。如《西江月》的作者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 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 他曾为此与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而两次罢官, 他先后写过许多与当时的政治和军事有关的词, 但这首词写的是他罢官后隐居期间的一次夜行的经历, 表达的是他热爱农村、关心农事的质朴情怀, 内容与政治无关。所以, 可以在新课开始时只对作者进行简单的介绍。而有些作品是作者在特殊的处境或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则应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 适时而为, 随机而动。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可以放在疏通文本的过程中介绍背景, 再如《山居秋暝》可以放在疏通文本之后再介绍背景。这样以文本为载体通过适时对话, 让读者与作者精神交汇, 全面理解疑难之处, 正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

2. 选择好恰当的内容。

对话的内容, 包括作者的生平、经历、性格、爱好、理想、追求以及个人处境和时代背景等。教者不能一股脑儿全部倒给学生, 而应根据解读文本的需要, 有选择有侧重地介绍与解读文本关系密切的相关信息。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从小序中的“兼怀子由”可知作者的写作目的是怀念他的弟弟子由。这时可设置这样一个问题:苏轼为什么会在中秋月圆之际怀念他的弟弟呢?介绍苏轼兄弟之间交往的一些细节和兄弟俩经常互寄诗词的佳话, 通过对话, 了解到苏轼和苏辙兄弟之间感情的深厚。再追问:苏轼写这首词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怀念弟弟吗?不是, 从“兼”字中, 可以明白一个重要信息:苏轼写这首词除了表达对弟弟的怀念之外, 还有其他目的。那这个目的是什么呢?我们只有了解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和苏轼在这个时期的遭遇才能知道。这时再由老师或学生来介绍词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个人遭遇, 效果就比较好。

二、贴近生活, 跟现实联系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 他说:“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 从经验中学习。”古诗词教学应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广泛与现实联系, 想方设法拉近学生与诗人的心理距离, 倾力搭建沟通读者与作者心灵的桥梁, 为解读古诗词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利用经验对接, 接通情感。

所谓经验对接, 就是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在生活中、阅读积累中的情感经验, 接近诗人的经历、情感, 从而产生共鸣。比如, 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 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送别亲人、朋友时的经历体验或者引导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送别诗来比较异同。这样引领学生联系生活经历, 联系情感体验, 加深了对诗人的情感的领会与理解。

2. 联系生活体验, 品读词句。

联系生活体验法是品读古诗词句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如《石壕吏》中“老翁逾墙走”的“逾”, 有同学认为还不如用“攀”形象, 更能表现老人此举的艰难。如何引领学生品味作者用“逾”一词的精妙?可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想想, 老人翻墙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为什么还要翻呢?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因被逼无奈或是情况紧急, 明知难为而为之的事情很多。这种生活情境的创设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 学生明白了老人是在紧急情况下, 不顾生命的危险翻墙而过。“逾”表现了老人拼死逃命的情景。官吏深夜捉人, 逼得老人翻墙逃命, 可见官吏捉人已到了疯狂的地步, 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 用于实际生活, 学以致用。

叶圣陶先生说:“学习语文目的在于运用, 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教师要创设情境, 引导和鼓励学生将所学的古诗词运用到生活和作文中, 提升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一是用于生活。如:春节时可以吟诵:爆竹声声辞旧岁, 春雷点点迎新春;送别好友时可以吟诵: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二是用于作文。如:2012年江苏高考作文《忧与爱》, 一考生有这样的片段:“忧如残阳, 于枯藤老树斜挂;忧如流水, 经年不息在小桥下流淌;忧如风儿, 吹散了屋顶的炊烟缕缕。我比不了那乌鸦, 它已然归了家, 而我脚下的路却依旧连接着天涯。……爱是慈母手中的针线, 爱是游子身上的衣裳。”可见, 古诗词的引用和化用能够为我们的作文增色不少。

三、贴近学生, 让多方互动

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我们互相交换, 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 我有一种思想, 我们互相交换, 那么同时获得了两种思想。”为了实现这点, 教师要贴近学生实际, 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特点等, 充分预知学情, 适时设置适当的情境, 创设兴奋点, 让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读者与作者互动、学生与文本互动,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欲望和积极性。

1. 咬文嚼字。

陈钟梁说,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儿, 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咬文嚼字”可以聚焦语言, 更深层次地感受语言的魅力, 从而领略诗词“语言深处的美”。比如:《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运用置换的方法, 让学生讨论:“浊”换成“清”或“冷”、“一”换成“三”或“几”、“满”换成“一”或“遍”等, 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以引发学生“咬”和“嚼”的兴趣。

2. 想象再现。

叶圣陶说:“诗词的讲授, 重在陶冶性情, 扩展想象。”学习诗词时,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与联想,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诗中的画面再现出来, 在“画意”中品味诗中所蕴涵的“诗情”。如:“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这样的诗句画面感非常强, 可引导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将诗句转换成生动的文字与形象的图画, 学生一定饶有兴趣。

3. 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合作, 共同围绕一个观点进行探究。如:中国有很多咏月诗, 诗人在月亮上寄托的感情也不相同。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 勾联已学过或接触过的咏月诗句, 探究:中国文人常借助月亮来表达哪些情感?请先阐述观点, 再引用诗句来论述。学生对月亮这个意象进行深入的探究, 发现中国文人借月亮有表达对亲人、朋友、故乡的思念之情, 有抒发寂寞惆怅感的等等。

4. 开展活动。

开展诗词朗诵比赛、手抄报、古诗词插图设计等活动, 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更有兴趣来接触、学习诗词, 让古诗词穿越时空, 融进学生心灵, 走进现实生活, 使诗人、作品和读者三者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篇13:三年级绝句古诗

二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庐”等9个生字,会写“吴”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教学准备:

1、课文插图的实物投影。

2、课件。(瀑布映衬青山、飞流直下的情景)

3、生字卡片。

教学方法: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望庐山瀑布

一、复习古诗,导入新课:

1、我们学过许多首李白的诗,谁能背《望庐山瀑布》?

2、板书:望庐山瀑布,谁来讲课题的意思?(“望”是看的意思,题目是说看庐山的瀑布。)

3、一说到瀑布就想到高山,从高山陡峭的地方,水流倾泻下来,远看像一块白布垂挂山前。注意“瀑”字怎样写?(“瀑”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三点水,右边是暴雨的“暴”字,合起来念“瀑”pù。)齐读“瀑布”。

4、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庐山在江西省,是个风景很美的地方,很多人都到那里去游览。)

二、认识生字,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借助生字表的拼音读准字音,再读正确、读通这首诗。

2.同桌互读。

3.指名朗读,齐读,注音纠正读错的字音。

三、精读《望庐山瀑布》,读中感悟

预设统领全文的问题:诗人站在哪里?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物?

预设师生双边活动:

1、结合插图思考:诗人站在哪里?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物?

2、组织交流或提出不懂的问题,老师进行指导,结合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紫烟”“遥看”“飞流直下”等词语。

3、(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教师点拨),●烟:指云雾。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生:产生。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它活生生地画出了庐山山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远看,川:水道、河流。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三、四行诗句。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这里作者用了——的修辞手法)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

4、老师小结,诗人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看着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产生了一种想像──这飞流直下的瀑布,真好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一样!(学生齐读后两行诗句)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读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四、指导写字

1、出示下列要求会写的字: 炉、银、烟、流。

2、启发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记忆字形,老师点拨。

3、重点指导“流”:右边的上半部分与“云”的区别,右下部分三笔之间的间距要匀称。

4、学生先观察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 17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炉、银、烟、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望庐山瀑布》。

2、小组比赛背诵《绝句》

二、揭示诗题“绝句”

1、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自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由朗读,借助生字表的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

3.指名朗读,齐读,注音纠正读错的字音。

四、精读《绝句》,读中感悟

预设统领全文的问题:图上画的景物是否都是诗句的内容?

预设师生双边活动: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自鹭上青天。理解:黄鹂:鸟名,也叫黄莺。鸣:叫。翠柳:翠绿色的柳树。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吃鱼虾。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理解:窗含:从窗口看到。西岭:指草堂西北的岷山。千秋雪:指千秋万代积累下来,终年不化的积雪。泊:停靠。东吴:指江苏一带。万里船:船要行万里路。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两个黄鹂在翠绿色的柳树上鸣叫。一行白鹭飞上蔚蓝色的天空自由飞翔。从窗口可以看到巍巍的岷山上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靠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4、讨论诗人观察景物的顺序:眼前的、天边的、窗外的、门前的。顺序是:由近及远。

5、背诵古诗,想像诗人欣赏大自然美景时的心情。

五、写字练习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吴”“含”“窗”“岭”“鸣”“绝”“泊”“柳”。

2、启发学生说说自己记忆方法,识记字形。

3、重点指导“窗”与“柳”的笔顺。“含”上部今不要加点,“吴”口天吴。

4、老师范写。

5、学生先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

六、课堂小结

作者写这首诗,先写树上,再写天上“黄、翠、白、青”相互映衬,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勃的图景,令人赏心悦目;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最后写出了诗人身居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襟多么开阔!

板书设计:

17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篇14:夏之绝句-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

2005-10-16 11:20:00 来源:文领网 作者:不详

字体[大 中 小] 教学建议

一、关于文章中心的理解

这是一篇描写夏天生活的抒情散文。作者从孩童时代起就喜欢听自然之声,这种喜好一直保持到成年以后,并变得更加深沉,更加富有诗意。身在城市,并没有让简媜对现代化的大都市产生好感。在她的散文里透散出这样的潜台词:喧嚣的都市里找不到一片宁静之所,我们只有在沉思中,回忆过去,才能寻找到自己渴求的东西。现代社会中的人们需要让浮躁的心平静下来,关注自然,关注自然中的美,保持一颗童心。蝉的生命是短暂的,可是它是用一生的时间来歌唱。一次绝唱,竟以生命为代价!美总是瞬间脆弱的,自然之美生命之美都是这样,然而花谢花还开,月圆月又缺。“而每年每年,蝉声依旧,依旧像一首绝句,平平仄仄平”,读到这里,我们又为作者的豁达爽朗而会心一笑。

二、线索与组材

本文是以忆蝉、捉蝉、玩蝉、听蝉、悟蝉的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作者先记叙童年时代捉蝉的故事,在上学的路上——人迹罕至的地方,一群小学生“不怕钩破衣服,更不怕破皮流血”的到树上捉到蝉后的欣喜若狂的情景,让童心未泯的人们也不觉沉醉于其中。课堂上,“我们”在抽屉里玩蝉的细节描写真实生动,先看,再听,后摸,充满了童趣。“捉得住蝉,却捉不住蝉音。”富有内蕴的短短一句话,不但耐人寻味,而且还引出了对蝉声的描写。“蝉声足以代表夏,故夏天像一首绝句。”行文至此,与文章开头呼应。那么为什么说蝉声代表夏呢?作者紧接着写蝉声的音色、节奏,写蝉对夏的感情,像一首抒情诗,有生命情调,有自然质朴,有旷远飘逸,有豪情悲壮,这哪儿是在单单写蝉声,这分明是心胸豁达、豪情万丈的人的写照啊!这更是像夏天一样激情四射的人的体现啊!这不就是像蝉一样该放开喉咙就引吭高歌,该缄默不语就戛然而止的悲壮斗士吗?

听蝉部分,写了晨间、午后、黄昏三个时段听蝉的感受。晨间蝉声给人以净化,午后蝉声给人以闲适,黄昏蝉声给人以慰藉,字里行间娓娓告诉你一定要善于去倾听,才会有收益。悟蝉部分,写了蝉的自然、质朴、真诚、奉献、豪壮,对蝉声的“戛然而止”,作者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生命之歌”,来道出了其中的内蕴真谛:世上有多少人物和故事在生命的“戛然而止”处流下了动人的悲壮与辉煌!也流下了几分遗憾和感伤!

三、别致的文章开头

文章开门见山,把春天比成“骈俪文”,把夏天喻为“绝句”,开篇给人以突兀之感,引人入胜。但作者虚宕一笔,不言夏,却先叙及蝉声,“未曾去关心蝉声”,并交代其原因。夏天景色五彩缤纷,作者缘何独独念及蝉声?当“我”对夏的悄然而至而浑然不觉时,是蝉的叫声给了我以提醒。如果燕子是报春的使者的话,那作者显然是把蝉当作了夏的标志,文章由此巧妙的引起对蝉的回忆。

四、含蓄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

本文写法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乍读之后,好象觉得作者天女散花,信马由缰,但细细品之,文章无处不是在写像蝉一样的人,这种以物喻人的手法比起以前学过的《荔枝蜜》等散文,更加含蓄深刻,因为它更强调和注重个人的人生经历的体会和感悟。而这种体会和感悟,往往其他人不一定有,即使有也不一定这么深刻,更谈不上用文字表达出来了,但是每个人在读过《夏之绝句》后就会产生和作者相同的感受。本文表达含蓄,内蕴深送,寓哲理于平凡之中,寄深情于自然之里,这是本文最为突出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计示例

一、由介绍作者导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查字典,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和写法。

褶裙

门槛

戛然而止

铿锵

2.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

天籁

涟漪

了悟

骈俪文

旷远飘逸

3.用圈点批注法阅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完成以下各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3.作者对蝉及蝉声有哪些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解说:这是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整体一局部一整体,阅读文章,应遵循阅读规律。从整体入手,局部揣摩,再归结全文,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养成高屋建瓴的阅读习惯。)

四、研读课文,仔细揣摩

1.请学生勾划出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其中的妙处。

2.如何理解夏天“像一首绝句”?蝉声“何尝不是生命之歌”?

上一篇:初一新生分班考试试卷下一篇:执行难的原因及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