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绝句的语文评课稿

2024-05-10

二年级绝句的语文评课稿(精选12篇)

篇1:二年级绝句的语文评课稿

今天我有幸听了*老师的课,收获很多。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然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老师讲出了这首诗的意境美。短短四句诗,却描写了诸多景物,远近结合,有条不紊地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和愉悦的情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如此,听课亦是如此。在听课的过程中,好多地方都值得我这个新老师学习,现做如下总结: 首先,本堂课教学思路清晰。从课题导入——初读诗句,学会生字——精读诗句,理解诗意——背诵古诗,环环相扣。

其次,课堂读的形式多样:师范读——生自读——师生对读——同桌对读——指名读——齐读。这样改变了以往读书的单调形式,同时师生配合地很默契。

最后,让学生想象诗的画面,展开从诗的字中你看到了什么?在学生的回答中,*李老师进行了板画,让学生知道诗是可以听到的,诗也是可以看到的。全首诗声情并茂将自然引人诗境中,学生利用多种感官体会到诗的美,好一个“有诗有画”呀!在读、听、看、想后再落实诗句之意,水到渠成。这样的教学形式较新颖,达到了当堂背诵的效果。

不过,个人认为本堂课稍有不足的是:在学生写生字一环节时间有点多。同时,板书设计有点散,要是能把四幅分开的板画,整合成一幅画,到最后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幅完整的画面,效果会更好。

今天我有幸听了*老师的课,收获很多。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然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老师讲出了这首诗的意境美。短短四句诗,却描写了诸多景物,远近结合,有条不紊地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和愉悦的情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如此,听课亦是如此。在听课的过程中,好多地方都值得我这个新老师学习,现做如下总结: 首先,本堂课教学思路清晰。从课题导入——初读诗句,学会生字——精读诗句,理解诗意——背诵古诗,环环相扣。

其次,课堂读的形式多样:师范读——生自读——师生对读——同桌对读——指名读——齐读。这样改变了以往读书的单调形式,同时师生配合地很默契。

最后,让学生想象诗的画面,展开从诗的字中你看到了什么?在学生的回答中,*李老师进行了板画,让学生知道诗是可以听到的,诗也是可以看到的。全首诗声情并茂将自然引人诗境中,学生利用多

种感官体会到诗的美,好一个“有诗有画”呀!在读、听、看、想后再落实诗句之意,水到渠成。这样的.教学形式较新颖,达到了当堂背诵的效果。

不过,个人认为本堂课稍有不足的是:在学生写生字一环节时间有点多。同时,板书设计有点散,要是能把四幅分开的板画,整合成一幅画,到最后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幅完整的画面,效果会更好。

篇2:二年级绝句的语文评课稿

吴非在〈致青年教师〉一书的第一辑中说:我是来欣赏同行的。无疑,今天,我也是来欣赏的。《清澈的湖水》是一篇文质兼美,寓德育、审美、环保于一体的.文章。老师用亲切的教态,儿童化的语言,独具匠心的设计,引领学生初读课文,学习生字,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整堂课让学生经历了难忘的精神之旅,师生一起为情所动,为美所醉,为真所净。值得学习,至少是因为:

1、这是一节有序的课堂。

老师充分的准备、对教材的熟悉程度以及驾驶课堂的能力自不必分说,课堂上什么时候讲,什么时候问,什么时候引导学生读,什么时候引导学生练,什么时候让学生自主或合作学习,都是心中有数,调控自如。我想,这正是实现教学目标、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做到的。

2、这是一节“情感”的课堂。

对学生而言,每节课都应是一次难忘的情感经历。本文词句很美,但二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仅仅依靠文本很难感受到风景美和行为美。本节课,老师把激趣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巧妙地创设一些情境,让理性的文字变得感性。通过图片欣赏、音乐聆听、观看视频,运用想象、对比等方法,让每一个优美的词句变成了生动鲜活的画面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学生兴趣盎然,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3、这是一节扎实的课堂。

篇3:二年级语文《青松》评课稿

记得去年在市电教课上听过刘老师的一节《谈礼貌》,那时刘老师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今年非常幸运能和刘老师在一个年级组,今天非常有幸聆听了刘老师执教的《青松》。《青松》选自于陈毅元帅的《冬夜杂咏》,全诗借写大雪重压之下青松的毫不畏惧、苍翠挺拔,赞颂坚强高洁的品质。在语文教学中,对诗歌的教学我一直感到无从下手。刘老师的这节课,让我豁然开朗,倍受鼓舞。

刘老师一开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青松的轮廓让孩子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这一下子就激发了孩子的兴趣,接着让孩子说说在你的印象中青松是什么样的?联系实际,让孩子对青松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这节课中有很多亮点:

一、朗读多样、读中感悟

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读来完成。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由于诗歌与不同于一般的课文,教学中刘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提出了“诗句不仅要读准确,还要读出韵味”,并指导学生边读边画,让学生读诗歌时更有韵味。在教学时刘老师还通过让学生个别朗读、自由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随着文字的流淌,细细的品味。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

二、品词析句,感悟真情

刘老师在教学课文时,始终抓住一些关键字词,通过反复品读、比较、回味来理解课文,体会情感和感受作者用词之妙。

如抓住第一句中的`“压”这个字,刘老师先创设情境,让学生观看图片,感受雪下得非常的大,天气非常的冷,再让学生体会这儿的“压”,孩子们就很容易感受到这不是一般的压,而是重重的压。

在学习第二句时刘老师抓住了“挺”这个字,并且还让孩子上台表演这个动作,通过孩子们的亲身体会感悟到了在大雪重压之下,青松的毫不畏惧、苍翠挺拔。

在学习后两句时,刘老师抓住了“高洁”这个词,在教学中刘老师出示了大雪之后的青松图片,通过比较雪压着青松与雪化时青松有什么不一样来体会青松坚强高洁的品质。

篇4: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感受。首先介绍一下这篇课文。《云房子》是一篇童话故事,全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描述了雨后天空的美丽景色:有云时,云朵千姿百态让喜爱;有风时,云朵散去,让人心头不由掠过一丝惆怅,但再次用心发现,天空洁净明丽,阳光普照,让人不禁释怀了。另外,天空还有小鸟的欢快飞动,嬉戏玩耍,想象丰富,语言富有童趣,给人以美的享受。面对这样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两位老师发挥了个人的才智,课堂都出现可喜之处。

一、书声朗朗,让课堂如花香般的让人陶醉。

有人大胆地提出:语文课,首先是读书课,可见“读”在语文课堂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作用了。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学语文课文,几个重要项目里头有一个项目,就是好好地读,读得好,就可以深切地传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两堂课的设计思路清晰,环节精致,充分体现了低年级课堂的以读导学的教学模式。陈老师在教学时,没有对文章进行深度分析,而是创设情境,如看了几张蓝天白云的图片,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惊叹,顺其自然地问孩子:“你在惊叹什么?”学生脱口而出:“哇,这么多的白云!”又如出示了一幅幅各种云房子的图片,找到自己喜爱的,美美的读。课文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在反复朗读、感悟中体会语言的优美、用词的精当,然后指导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最后达到运用的目的。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读得多,读得透,注意边读边想,边读边演。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孩子们读出感情,教学很有坡度。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练得也很到位,从词到词组到句到段,学生一步步读好。尤其值得肯定的是边读边表演的形式,让课堂活了起来。

二、精美课件,让课堂增色添彩。

本文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去感受云房子的美。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光是文本很难激发他们的兴趣。两位老师一次又一次地通过课件演示文章中的情景,课件恰如其分地帮助了孩子对文章语言的理解。如陈老师出示的云房子的不同形状,让孩子们读得有声有色,俞老师让鸟儿叽叽喳喳的叫声去猜测小鸟们在说什么,两位老师都出示了笑眯眯的太阳和水汪汪的蓝天等,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在特定的情境中,有效地调动了孩子的情感参与,学生就在兴趣盎然的氛围中得到了语感的训练。当然利用图片时,也应进行一些取舍,比如对“礼堂”一词的理解时,两位老师都配上了图片,但图中所展现的礼堂不够宽敞,而且形状较为模糊,学生的理解就不够到位。当时,我就在想,是不是可以能联系生活来谈谈呢?比如我们学校就有个漂亮大礼堂,向孩子进行介绍一下会不会更生动、形象呢?

三、口语交际,让课堂充实饱满。

低年级的口语交际教学的总目标就是: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陈老师注意到了这点,在教学中安排了拓展说课文内容,有梯度,有趣味,训练了说话的能力。如在小鸟们到彼此房子里去做客,教师就安排了师生共同表演,设计了一个口语交际的情境,潜移默化中让孩子懂得了作客的礼仪等。又如让孩子们进行这样一个句式训练:我们的云房子造好了,有的像。先让孩子将自己造的房子带来,进行展示,并简要介绍,孩子们兴致勃勃地介绍了自己造的蘑菇、螃蟹、草莓、变形金刚等云房子。当这些形状不一的房子贴到黑板上时,教室里的气氛很活跃,孩子再完成这样的填空也就毫不费力。

当然,两位新老师的课堂我个人认为仍有可待改进之处:

1、要重视写字教学。两位老师在整堂课中都只教学一个字:耍。我认为低年级关注学生的写字。教师在分析字形时,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提醒注意孩子写字姿势时,花样如能变一变,或许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如齐说一首写字歌:小手伸出来,托住小脸蛋,左手放下去,右手拿起笔。这样押韵的儿歌,既能振奋孩子的精神,又让孩子倍感兴趣。如果能多安排些时间,让孩子在课堂中进行写字练习,然后进行点评,也许效果更好些。

2、要注重生生交流。如让学生看图想象:“小鸟们唧唧喳喳,会说些什么呢?”通过想象说话,体会小鸟们欢乐的心情,进一步感受云房子的有趣。两位老师都采取的是师生表演,进行交际的训练。我个人认为,这一过程可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让学生扮演小鸟,在组内充分说,然后请两组上台表演,这样孩子的思想会得到碰撞、激荡、完善、升华,不知不觉中自己和他人共同进步了。

3、要注重读中感悟。让学生多自读,等待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学必须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的心灵是我们要去的地方。陈老师在课堂中也有意识地让孩子读出自己的感受,如在描写“云房子不见了,云房子哪去了。”这句时让自己体会小鸟的心理,一个女孩回答道“小鸟很伤心”,接着她用自己略带沙哑的嗓音读出了自己的悲伤,让在场的每位教师动容。而一个小男孩则说“小鸟非常着急”,于是他带着这种感觉也读出了句子的味道,不同的性别,不同的生活经历,让孩子感受不同。如果陈老师再耐心等待,也许会有精彩继续出现,因为教育原本就是慢的艺术,语文教学是充盈于师生之间的具有生命意义的教育,是一种生命的交流与碰撞。

篇5: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听高xx老师教学的父亲和鸟一课,我感触颇多。

首先,高老师在导入时出示了鸟叫声,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展开一节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兴趣提高,而且复习巩固了词语。其次,教师整节课围绕了“从课文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父亲是爱鸟的?”这个问题展开教学,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合作学习,讨论讨论为什么。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又相机点拨了重点词语,如:喃喃地、焐、热腾腾、快活等,使学生对词语、句子、课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然后,教师从“我会成为猎人吗?”这个问题引出课文最后一句话“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最后,教师出示了一首小诗,使学生思想上受到了震撼,更增强了学生爱鸟护鸟的意识。

从整节课上看,教师备课非常充分,对教材研究透彻,重难点把握准确,而学生的表现更证明,这不失为一节成功的课。

篇6:二年级语文《雷雨》评课稿

任老师教学的《雷雨》这课,新颖独特,设计大胆,注重朗读,整节课学生表现积极活泼,而老师亲切的态度和宽容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是那么自信,乐于与人交流。

任老师在教学本课时,并没有像我平时教学时常用的,逐字逐段讲解,而是通过挑战赛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兴趣中朗读,兴趣中理解,而挑战不是挑战整段话的朗读,而是你觉得你那句话读得比他好,挑战一句话就可以,这就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自信,所以整节课学生表现都很自信,我想,这样的教学,对孩子的发展极有益的,值得我学习。任老师在教学中读不是单纯的朗读,而是读有要求,让学生读时不盲目,学生抓重点词语、句子也非常准确,这不是一天练成的,说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很注重这方面的训练,这也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

篇7:二年级绝句的语文评课稿

一、以境促情

课伊始,欣赏小鱼在大海里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到鱼到大海里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激发了学生们对美丽的海底世界的向往,也为下面学生体会小鱼的可怜做好铺垫。

二、以情渲境

老师 对“浅水洼”的讲解、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大海里生活的情景、“假如你是其中的一条小鱼,你马上就要你会想些什么?”创设情景,让学生设身处境地位小鱼着想,从中体会小鱼的难受,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其实也是使学生感悟小鱼的危险处境为小孩子救小鱼埋下伏笔。

三、以读促理解

篇8:二年级绝句的语文评课稿

《有趣的发现》是一篇充满探索意味的课文。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达尔文在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发现了岛上的昆虫翅膀都不同。于是,他亲自去岛上观察,终于被他找到了昆虫翅膀不一的答案。在学习此文时,对于天真的孩子们来说,达尔文是一个能够带领他们走向科学,走向生活,探索问题答案的朋友。此文通过讲述这样的一个故事,一方面是在赞扬达尔文仔细观察,勇于探索,亲自实践去找到答案的科学精神,另一方面也在号召我们的孩子要学习达尔文的这种仔细观察,乐于探索的精神。课文还传达给孩子的另一个信息,那就是我们必须要学会去适应环境。

听了李老师的课觉得有以下几点优点。

首先:让孩子带着疑问去读书。老师从课文第一节开始,不断引导学生一步步阅读课文,并且每一次阅读前,她都要为学生布置任务,即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如在执教第二小节时,请小朋友们自由轻声读课文,并想想达尔文发现了什么?这种带着问题去读书便使孩子的`读书有了一定的目的性。

其次:注重孩子的练习。教学中老师还注重学生的说话训练,对于二年级的孩子在语文课上就不断坚持这种训练,如此之后在高年级时学生的听、说、读、写四项技能才能获得不断提高。老师在执教本节课的过程中,就非常注重对学生强化这方面的训练。如在问道“为什么不会飞的昆虫淹死时?”老师请学生用“因为…所以…”来说一说。如能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对学生的写作很有好处。说是写的基础,写是说的深化。

第三:朗读贯穿始终。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不离读书,用朗读方法的多种形式,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读中求懂,读贯穿本课始终。通过不断的读使学生懂得适者生存的道理,感悟到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第四:紧抓重点词语体会品味。从如在体会达尔文的执着时,老师就引导孩子紧抓“许多”“反复”“观察”“比较” “终于”这几个关键的词语。低年级阶段老师就开始关注孩子对重点词语的品读。

篇9:二年级语文《清澈湖水》评课稿

二年级语文《清澈湖水》评课稿1

林老师的这节课语言亲切,过渡自然,紧扣文本,可以说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一节课。整节课林老师突出了以读为本的教育思想,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男女生读、个别读、小组读、师范读等多种形式,读书的训练很到位,在读中训练学生的语言思维和表达能力,并十分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林老师根据课文的特点对教材进行处理,先让学生找出三句写景的句子,在充分领略到景美后,再让学生找出描写小洁行为美的句子进行学习,这样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思维训练过程。下面谈谈这节课的几个亮点:

一.把学生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像理解文中的比喻句______像______,林老师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大胆想象()的菊花像(),()的榕树像(),接着不看图结合自己的生活还会说_____像______,进行说话训练。在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整节课林老师放手让学生大胆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中理解文本,比如在理解“展翅欲飞”这个词语时,林老师让学生自己做动作,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翅膀不动,最后用“展翅欲飞”说一句话,这样的过程让学生大胆探索,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三.林老师的儿童语言十分丰富,对学生的每点成功都及时给予表扬,如让学生读句子中说好响亮的声音,你的声音真像播音员,你习惯真好,拿东西的声音非常轻,你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整节课激励性的语言始终贯穿在课堂中,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乐学的课堂氛围。

景色美和行为美的和谐是本文的主题,这节课林老师始终把学生放在美得课堂氛围中。老师的形象评价美,课堂的琅琅书声给人音韵美的感受,情景内容给人思想美的体验,板书的设计体现了画面美,这样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整节课学习的气氛浓厚。总之这节课还是相当成功的。

二年级语文《清澈湖水》评课稿2

吴非在〈致青年教师〉一书的第一辑中说:我是来欣赏同行的。无疑,今天,我也是来欣赏的。《清澈的湖水》是一篇文质兼美,寓德育、审美、环保于一体的文章。老师用亲切的教态,儿童化的语言,独具匠心的设计,引领学生初读课文,学习生字,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整堂课让学生经历了难忘的精神之旅,师生一起为情所动,为美所醉,为真所净。值得学习,至少是因为:

1、这是一节有序的课堂。

老师充分的准备、对教材的熟悉程度以及驾驶课堂的能力自不必分说,课堂上什么时候讲,什么时候问,什么时候引导学生读,什么时候引导学生练,什么时候让学生自主或合作学习,都是心中有数,调控自如。我想,这正是实现教学目标、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做到的。

2、这是一节“情感”的课堂。

对学生而言,每节课都应是一次难忘的情感经历。本文词句很美,但二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仅仅依靠文本很难感受到风景美和行为美。本节课,老师把激趣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巧妙地创设一些情境,让理性的文字变得感性。通过图片欣赏、音乐聆听、观看视频,运用想象、对比等方法,让每一个优美的词句变成了生动鲜活的画面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学生兴趣盎然,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3、这是一节扎实的课堂。

篇10:小学二年级云房子的语文评课稿

听了季老师上的《云房子》一课,我觉得上得非常成功,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的。季老师亲切、自然的教态,艺术性语言的评价,井然有序的教学环节,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整堂课的设计思路清晰,环节精致,充分体现了低年级课堂教学以读导学的教学模式。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读得多,读得透,注意边读边想,读的层次分明、形式多样。教学中,先初读找关键词品读,如:哇、咦、很宽、很高、傻傻地等等,在练读、指名读、齐读等,最后读出感情。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时候,季老师把朗读训练的重点放在了第二句上。第二句里有两个不同的句式,一是“有的像什么,有的像什么,二是有什么,有什么,也有什么”。第一个句式,有的像大冬瓜那样傻傻地横着,有的像花儿那样美美地开着。季老师先抓住两个词,“傻傻地横着和美美地开着”,让学生读好这两个词,从词语里来感受云房子的`美丽与可爱,接着再出示句子,学生读起来很轻松,一下子就把对云房子的喜爱读出来了,特别是孩子们那可爱的动作,更增添了喜爱之情。第二个句式,老师抓住“高、宽、小”三个字引领学生读出了云房子的可爱。

篇11:二年级绝句的语文评课稿

《假如》是一首美丽的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作者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刘老师执教的是第二课时的内容。

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流程设计较清晰。

一开课就进行字词的`复习诊断,指导学生读正确读流畅并对重点字词的字形加以复习巩固。接着让学生通读整首儿歌。然后出示学习全文的自学要求;然后分节学习。最后拓展延伸对孩子进行思维训练。

第二,夯实字词教学。

字词教学是低年级教学重点。识字教学时刘老师采用多种方法,如区分“在、再”,对多音字“还”的教学,看得出老师平常对字词教学是非常注重的。这样强化记忆,学生大部分可以当堂掌握,效果较好。

任何一节课都不尽完美。对这节课存在的问题,我也谈点浅薄的看法:

第一、课堂上老师应注意规范学生的用词。

第二、应将读书要求具体化,简单化。

第三、课堂上应给学生足够的读书的时间。

语文课语文味应该浓一些。课堂上老师应该多准备些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小诗读得入情入境,津津有味。(就本节课的容量,甚至可以让学生当堂背下来。)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教学目标。这是一首充斥童趣、情趣、理趣的诗歌。全诗用并列构造的情势,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的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纯挚无暇的心。捧起这篇课文,浓郁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这是一首诗,更是一首爱的赞歌。儿童充满了想象力、发明力,他们盼望认识社会、改造自然。在儿童的心灵里,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火山喷发般的力量。虽然他们往往只能“假如”,但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奇特认识。

篇12:二年级语文《一件好事》评课稿

5月19日上午有幸聆听了我校毋XX、严XX、张XX三位老师执教的《一件好事》这篇课文,他们的课堂“紧扣课标、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声形并茂”,充分展现了低年级段语文教学的特点,听后使我感触颇深。

一、共同之处。

(一)重朗读训练。

三位老师都在导入新课以后都设计了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互读小检测环节。让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使我们听到了朗朗的读书声,看到了美美的读书景,感受到了浓浓的语文味。

(二)重字词训练。

三位老师均在“我会读”环节中运用“学生自读——同桌互读互教互测——齐读——解释”的形式对本课所学的生词进行重点训练,在课文学完后“我会写”环节中运用“教师范写——学生书空——描红——试写”的形式进行字词训练。这样由读到写是学生把本课要掌握的新字生词落到实处,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重课外拓展。

三位老师在课堂上都引入了“贫困儿童的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到这些孩子的不幸,从而触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真正明白课文主人公这一做法的重要意义,明白“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这个道理,从而深化了“快乐生活”这一单元主题。

二、不同之处。

毋XX老师的课堂,注重单元主题的提升。他从单元主题入手,最后回归单元主题。这一做法不仅是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明确了课文的.主旨,而且对“快乐生活”这一主题词有了更深的理解。

严XX老师的课堂,容量大、节奏快。她的课堂集听、说、读、写于一体,使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同时,适时引入本班学生的练笔,这一做法值得肯定。

张XX老师的课堂朴实之中散发着高雅之气。最为突出的亮点是在课堂结束之时引入一首儿歌,让学生在读儿歌的过程中加深读文章主旨理解,充分体现了低年级的教学特点。

三、建议。

1、深入的研读教材,准确本册教材的训练点,以免做一些学生所不能及的训练。

2、加强说话写话的训练,为学生的习作奠定基础。

3、把握好课堂节奏力争做到张弛有度,这样才能使课堂重点得到突出,难点得以突破。

上一篇:浅析财政转移支付机制的建构论文下一篇: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