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实验心得体会

2024-05-15

发酵实验心得体会(精选12篇)

篇1:发酵实验心得体会

发酵课实验心得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这十几周的实验课,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大学三年来,我们虽然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涉猎的范围也非常广泛,但是这些理论知识很少有机会让我们运用,即便是配套的实验课,也都是按照已经给定的操作步骤一步步的进行,而这次的食品发酵学实验课,从实验原理到实验程序,都是由我们自己来完成的,那种边操作边探索的乐趣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在这次的实验课中,合作是我所感受到的另一个正能量,我们小组共有7个人,虽不是什么俊男靓女,但却能积极的贡献自己的力量,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有了合作,团队的效率也提高了,而且我们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很高,通过这次试验,大家都学到了知识,也都有所收获。

这次的实验课我们做的产品是香蕉草莓复合型果酒,总体来说是比较成功的。不管是成功还是不足,我们都学到了很多,相信在我们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会给我们提供许多帮助。

篇2:发酵实验心得体会

一、学习任务分析

乙醇发酵实验是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第三章“细胞的代谢”第四节“细胞呼吸”中一个演示实验。发酵作为呼吸的一种在日常生活中时有接触,为学习《细胞呼吸》这一节的理论打下实践基础。此演示实验对日常生活或是工业生产都有重要意义,是制酒关键性过程。本实验教师演示为主,在实验过程中共同理解实验条件,学习实验原理性的理论知识,最后布置兴趣性实验,让学生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尝试在课外做果醋、果酒。

二、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次演示实验之前,已经基本了解细胞呼吸的概念和原理,学习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等理论性知识。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常接触“发酵”的概念,对发酵得到的产品十分熟悉,学生在学习了部分原理性知识后,迫切希望了解日常生活中的酒、果醋、酱油。酸奶等是怎么制作的。而且,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好的假设、演绎、抽象和系统的思维,并且本班学生好奇心旺盛,爱思考,爱提问,动手能力极强,对演示实验具有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设计

1、教学重点:理解乙醇发酵实验的原理。

2、教学难点:乙醇发酵实验的操作性演示以及实验过程中现象的解释分析。

四、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乙醇发酵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乙醇发酵实验的各个步骤。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严谨认真的科学实验观。

五、教学过程

1、实验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肯定都见过酒,不少同学可能还喝过,那同学们知道“酒”是怎么制作出来的么?(学生活动:发酵)

在学习了细胞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之后,我们都知道“发酵”的实质是细胞的无氧呼吸。今天在课堂上我们一起来动手来制制酒。

2、演示实验

给同学五分钟时间浏览课本P78页的实验操作内容,浏览实验后面的4个问题。在同学看书的5分钟时间里,教师准备一切实验用具,将实验所用器材摆放在全班同学都能看到的地方,准备就绪。5分钟后,老师开始演示实验。

(1)首先取10%葡糖糖溶液30ml注入广口瓶中,并置于35℃水浴中预热。

(2)取于酵母3g,用15ml、30℃温水化开后,立即倒入预热过的广口瓶中,充分振荡,使葡萄糖与酵母混合,混合液应该占广口瓶容积1/3左右。

(3)迅速向混合液表面滴加一薄层液体石蜡。用带玻璃导管的橡皮塞塞住广口瓶,让玻璃导管的另一端伸入大试管的液面以下,并将广口瓶置于30℃左右的水浴中。

3、同学仔细观察老师在实验中的操作,结合实验讨论思考为什么要这么操作。学生观察最后的实验结果,得出实验最终产物。

4、教师通过本次实验讲解乙醇发酵

5、师生共同探讨解决书本P79页实验讨论问题

(1)广口瓶、大试管内出现哪些?拔掉广口瓶的塞子后会闻到什么气味?试分析其中的原因。

(答案:广口瓶内液面有些许下降,大试管中出现气泡。拔掉广口瓶的塞子后会闻到酒味。因为酵母菌无氧呼吸将葡萄糖氧化成酒精。)

(2)为什么在广口瓶中要加入30mL10%的葡萄糖溶液,并置于35℃水浴中预热?(答案:葡萄糖是原料,溶液颗粒小更容易被酵母菌利用,35℃的水浴易于酵母菌生长繁殖,利于最大程度提高酶活性。)

(3)为什么在广口瓶的混合液表面滴加一薄层液体石蜡?

(答案:防止产生的二氧化碳从广口瓶中溢出,从而在大试管中看不到气泡。同样,产生的酒精易于挥发,液体石蜡能防止酒精挥发。)

(4)实验中为什么要使酵母悬液与葡萄糖溶液充分混合,并将广口瓶置于30℃水浴中?(答案:两者充分混合,更利于酵母菌利用葡萄糖,30℃的水浴易于酵母生长繁殖,也有利于保证较高的酶活性。)

六、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与修改。(课后)

七、板书设计

篇3:发酵实验的改进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课堂教学是主渠道。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本实验的全过程, 包括实验的设计、实验的准备、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现象的分析, 让学生有了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动眼的机会, 本实验的改进会使学生的智慧融入到实验的每一个环节, 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从事科学探究的强烈欲望, 同时注重学科 (生物、物理和化学等学科) 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 符合新课程、新理念、新思想。学生在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获得提高的同时也提高了应试能力, 为将来高考理科综合试卷的析题和答题做了铺垫和训练。

二、实验原理

(1)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 有氧时将糖彻底氧化分解形成二氧化碳和水;缺氧时将糖转化成酒精等中间产物, 同时释放二氧化碳。

(2) 容器内外存在气压差时, 会使介于其中的液柱移动或使气球形状发生改变———膨胀或皱缩。

(3) 二氧化碳溶于水后形成不稳定的碳酸 (H2CO3) , 能使紫色的石蕊试剂变成红色, 而且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有不溶于水的白色Ca CO3沉淀生成) , 继续通入又可使石灰水变澄清 (Ca CO3与H2CO3生成的Ca (HCO3) 2溶于水) 。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火柴熄灭。

三、材料、试剂和仪器用品

(1) 材料:20%的葡萄糖溶液、安琪干酵母、液体石蜡。

(2) 试剂:紫色石蕊试液、澄清的石灰水和彩色液体 (红墨水或蓝墨水) 。

(3) 250 ml广口瓶、带橡胶塞的自制多组U型管、50 ml医用注射器、温度计、小烧杯、水浴锅、药匙、玻璃棒、小试管、滴管、铁架台、透明的玻璃瓶或矿泉水瓶、气球。

四、方法步骤

实验1: (1) 将带橡胶塞的U型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在U型管的末端接一小烧杯, 并在橡胶塞处用医用注射器向U型管内注入10 ml彩色液体, 并用彩色马克笔标注彩色液体的初始位置或画上刻度线, 利于观察彩色液柱的移动。

(2) 取250 ml广口瓶加入60 ml 20%的葡萄糖溶液, 将该瓶在35~38℃水浴中加热, 然后加入4 g安琪干酵母, 使其与葡萄糖溶液充分混合, 在液面加一层液体石蜡。迅速塞上带U型管的橡胶塞, 保持水浴温度在35~38℃, 经过2~4min, 水浴的广口瓶内泡沫涌动, U型管内的彩色液柱缓缓移动, 直至排出。 (可在橡胶塞处多次加入彩色液体, 重复观察)

(3) 在橡胶塞处用医用注射器加入清水, 冲洗U型管内残留的彩色液体。

(4) 待U型管冲洗干净后, 使其末端开口伸入到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的液面下、观察石灰水变浑浊, 证明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生了CO2气体。继续加入二氧化碳, 浑浊的石灰水又逐渐变澄清。

(5) 拔出橡胶塞, 有酒味从瓶中飘逸出来, 证明酵母菌发酵产生了酒精。

实验1用时短, 现象明显, 适合做课堂演示实验或学生探究实验。

实验2: (1) 在一杯温开水中加入一大勺糖和一小包酵母, 进行搅拌。将这个杯子中的液体倒入透明的玻璃瓶或矿泉水瓶内, 再往瓶内加一些温开水。

(2) 将一个小气球挤瘪后套在瓶口。将瓶子放在教室内窗台上, 每天观察瓶中的情况, 可以看到瓶中的液体会不断冒出气泡, 气球会不断胀大, 一周左右后瓶中不再产生气泡, 气球也不在继续胀大。 (冬春季节温度低时间长一些, 夏秋季节温度高时间短一些)

(3) 继续观察, 可以看到气球会慢慢地缩小, 甚至还能看到气球倒吸入瓶内。

(4) 此时向瓶内滴入石蕊试剂会观察到紫色的石蕊试剂变成了红色。再将瓶内液体温度升高, 会观察到气球重新胀大, 红色逐渐退去, 瓶内液体又恢复为石蕊试剂的紫色。将点燃的火柴伸入瓶内, 火柴立即熄灭。

实验2用时较长, 适合做课外探究实验。

五、实验成功的关键及注意事项

(1) 实验装置中的广口瓶和U型管可以用250 ml的空葡萄糖液体瓶和输液器代替, 输液器的加液口和开关都可充分利用。透明的输液器可用铁丝做支架设计成各种造型。

(2) 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一定要耐心仔细认真, 记录全面详细, 用词准确。

(3) 水浴温度保持在35~38℃, 此温度为酵母菌生存的最适温度, 有利于发酵。

(4) 用清水冲洗U型管内残留的彩色液体, 以免U型管中残留的彩色液体污染澄清的石灰水而起遮盖作用, 影响后续实验现象的观察。

(5) 实验2用时较长, 一定要有耐心, 不要随意丢弃或终止, 否则倒吸现象观察不到。

(6) 葡萄糖溶液的浓度不能太高, 否则酵母菌会脱水而代谢缓慢甚至死亡, 观察不到发酵现象。

六、实验现象的分析

(1) U型管中的彩色液柱被推出及气球胀大是因为发酵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使瓶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

(2) 澄清的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变浑浊, 是因为碳酸与氢氧化钙生成了碳酸钙沉淀。继续通入二氧化碳液体又变清是因为碳酸钙与碳酸生成碳酸氢钙, 碳酸氢钙溶于水。

(3) 瓶中飘逸出酒味是因为酵母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了酒精。

(4) 气球逐渐变小甚至倒吸是因为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和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加, 使瓶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

(5) 二氧化碳溶于水后形成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剂变成红色。

篇4:发酵实验心得体会

一、发酵食品生产技术实验课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传统老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传统的实验教学大多采用注入式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讲解,从而忽视学生的探索,即由教师给出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材料以及实验方法,然后由学生进行实验。这种教学方法的缺点是忽略了对学生探索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大大降低了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往往是一个实验项目完成后,很多学生还不能够系统地阐述该实验的原理与步骤,学生的学习效果无法得到保证。

2.学生缺少到相关食品企业进行参观实践,理论与实践脱节

目前大多数实验课时,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的认识仅仅是老师的讲解和实验指导书的文字,缺少到相关食品企业进行参观实践,对实验过程缺少一个感性的认识。这一点,国外相关食品专业的实验教学做的相对较好,他们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注重学生到工厂企业的参观与实习。

3. 考核方式不科学

过去的学生实验成绩评定,主要是根据实验报告的撰写进行评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认真操作,基本技能掌握不好,但实验报告却写得非常好的不良现象。

二、对发酵食品生产技术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1. 认真做好预实验,进行启发式教学

课前认真备课、做好预实验,确定新材料、新仪器使用的最佳条件。在授课中,指导老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讲解实验原理与操作主要事项,并就实验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到实验中去寻求答案。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对知识的了解。此外,教师要及时在每天实验结束时对当天的实验做出总结,评析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查阅文献,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

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在开设发酵食品生产技术这门课程之前,学生已学过了食品微生物实验、食品化学、仪器分析等课程,此时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关的微生物操作和相关仪器操作的基本技能和理论知识。上课前,学生自由组合,5~7人一组,形成一个团队。开始上课后,老师对每个小组进行提问,对每个小组的实验设计进行检查,纠正错误,然后在实验小组内讨论修订实验设计,最后共同商定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例如,在做发酵酸奶实验时,很多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以草莓、葡萄、西红柿等不同的果蔬原料做出不同口味的酸奶;在做酒酿实验时,有的小组采用不同品质的糯米为原料,来考察糯米品种因素对酒酿口味的影响。通过这种实验设计,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学生为了设计好自己的实验,主动查阅相关资料,预习实验内容,能够积极与同学进行讨论,在老师提问时能够踊跃发言,甚至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实验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这种互动也督促老师要积极备课,在课前查阅大量的资料,以应对学生提出各种问题。这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有力地促进学生学习的飞跃。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硬技能”,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软技能”(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将来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做了良好的铺垫。

3. 到相关食品企业参观,增加学生对实验的感性认识

发酵食品生产技术是门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综合性学科,只有增加到一些企业参观学习的内容,才能帮助学生验证、巩固和加深理解基础理论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从事相关科研工作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综合设计及创新等方面的能力,为学生今后在生产第一线工作或从事科研打下基础。例如,在给学生上到食醋生产技术这一章时,我带领学生参观江苏恒顺集团有限公司。在整个参观过程中,学生不仅对食醋的整个生产工艺流程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而且很多学生对企业的相关技术人员提出了很多问题,有助于知识的掌握。

4. 引进多媒体辅助教学

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具有形象、生动、直观、信息量大等特点,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来解决教师示范性操作困难等问题,把重要的实验步骤,以及学生容易犯错的一些操作拍成录像,在课堂上演示给学生看。如我把前面班级做过的各种各样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的图片也演示给学生看,同时解释出现这种现象或结果的可能原因,不仅使学生可以更全面地掌握相关知识,而且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错误。

5. 进一步完善并建立与实验教学相匹配的实验考核方法

改变过去单纯的通过实验报告评定学生实验成绩的考核制度。以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作为主要考核指标,改革实验课考核方法。新的考核方法从发酵食品生产技术实验的特点考虑,不仅重视书面的表达,更加注重考察操作技能和最终实验产品的质量指标、商品性能等实物。改变过去只注重实验结果的考核评价办法,将具体考核指标及分数做了如下分配:预习报告占5%、实验报告占20%、实验过程占70%(其中包括操作技能25%、产品质量20%、抽查提问10%、环境卫生5%、课堂表现5%、出勤表现5%)、附加分(实验设计)占5%。实施上述实验考核体系后,不仅考核方法更加公正、客观,而且学生轻视实验课、在实验中敷衍了事的现象明显减少,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丽娟,毕森德.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索[J]. 中国成年教育,2007,20.

[2] 谢炎福. 生物实验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J]. 实验室科学,2006,2.

[3] 关冬梅. 高职学生软技能的培养[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0.

[4] 吴敏,陈清. 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及存在问题探讨[J]. 继续教育研究,2008,6.

篇5:有机垃圾发酵处理实验

一、实验目的厨余垃圾的发酵处理是其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最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本实验,使得学生了解有机垃圾发酵处理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知道如何准备发酵原料,如何控制发酵各参数条件等。

二、实验原理

厨余垃圾发酵属于厌氧发酵。厌氧处理在废弃物处理上大多用于水处理,在生活垃圾的处理上用的较少,尤其是我国。厌氧发酵也叫厌氧消化、沼气发酵、甲烷发酵,是将复杂有机物在无氧条件下利用厌氧微生物:发酵性细菌、产氢产乙酸菌、耗氢耗乙酸菌、食氢产甲烷菌、食乙酸产甲烷菌等降解生成N、P等无机化合物和甲烷、二氧化碳等气体的过程。

厌氧处理方法无论是在水处理还是有机垃圾处理发面原理都是一样的,都存在三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为水解发酵阶段,是指复杂的有机物在微生物胞外酶的作用下进行水解和发酵,将大分子物质转化成小分子物质如:单糖、氨基酸等为后一阶段做准备。

第二阶段为产氢、产乙酸阶段,该阶段是在产酸菌如胶醋酸菌、部分梭状芽孢杆菌等的作用下分解上一阶段产生的小分子物质,生成乙酸和氢。这一阶段产

酸速率很快,致使料液pH值迅速下降,使料液具有腐烂气味。

第三阶段为产甲烷阶段,有机酸和溶解性含氮化合物分解成氨、胺、碳酸盐和二氧化碳、甲烷、氮气、氢气等。甲烷菌将乙酸分解产生甲烷和二氧化碳,利用氢将二氧化碳还原为甲烷,在此阶段pH值上升。

这三个阶段当中有机物的水解和发酵为总反应的限速阶段。一般来说,碳水化合物的降解最快,其次是蛋白质、脂肪,最慢的是纤维素和木质素。

三、实验材料、仪器及要求

1.实验原料

本实验的原料来自于学校学生食堂餐厨垃圾, 成分为: 菜叶(葱叶、芹菜叶、白菜叶等)、海鲜(虾皮、蟹壳、鱼刺等)、泔脚(蛋壳、面条、剩菜等); 不含塑料、玻璃、石块等大块无机固体。接种污泥为污水处理厂的污泥。

2.发酵反应器

KL-LJFJ-1型发酵处理反应器,发酵反应器容积为30L,带有机械搅拌,加温恒温系统。可测量发酵温度,并恒定控制发酵温度。

3.测定内容

(1)初始及发酵结束时,测定堆肥材料的含水率(MC)、总固体(TS)、挥发性固体(VS)、碳氮比(C/N)、甲烷体积;

(2)发酵过程中,发酵材料的温度、pH值。

4.分析和记录仪器

烘箱、马弗炉、天平、TOC和TN测定仪、数据检测记录仪、计算机。

四、实验分析方法

1.实验原料的TS、VS测定:

TS即总固体,又称干物质,是指发酵原料除去水分后所剩余的物质;VS即挥发性固体,是指原料总固体中除去灰分以后所剩余的物质。TS、VS测定方法如下:

(一)TS测定方法

固体含量是厌氧消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反映了反应器处理效率的高低。总固体含量的测试方法采用烘干法,即将原料在105℃下烘干至恒重。此时物质的质量就是该样品 的总固体含量。

TS=样品中TS质量W干100%样品质量Ws

(二)VS测定方法

将在105℃下烘干的原料放在500~550℃温度下灼烧1h,其减轻的质量就是该样品挥发性固体量。

VS=样品中TS质量W干-样品灰分质量W灰

样品TS质量W干100%

2.实验原料的TOC、TN测定

五、实验步骤

1.原料准备

对于植物性垃圾首先将其捣碎混匀,取样测定TS、VS,加入水调其TS为20%左右,然后采用NaHCO3调节其pH值,使其值维持在7.5左右。按照菌料比1:3配装污泥。

2.投入原料

开启KL-LJFJ-1型发酵处理反应器,设置加热桶温度(45~60℃)。将实验步骤1中准备的原料投入发酵反应器中。开启搅拌。开始发酵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2.观察实验现象

篇6:发酵工程实验课教学改革探讨

发酵工程实验课教学改革探讨

在发酵工程实验教学中,通过精心选择实验内客,并以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完善实验教学管理和改革考核方式,以期达到培养创新型、综合型人才的目的.

作 者:李玉英 姚伦广 田龙 陈吉宝 杜敏华 LI Yu-ying YAO Lun-guang TIAN Long CHEN Ji-bao DU Min-hua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河南,南阳,473061刊 名:南阳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年,卷(期):8(3)分类号:G420关键词:发酵工程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篇7:发酵实验心得体会

介绍了木霉菌种衣剂种类、防病机理,以及木霉菌液体发酵实验方法,并分析了木霉菌种衣荆的开发前景.

作 者:孙兴全 熊敏 樊泽澍 刘志诚 陈捷 作者单位:孙兴全,樊泽澍,刘志诚,陈捷(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上海,40)

熊敏(湖南农业大学生物安全技术学院)

篇8:发酵实验心得体会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精选教学内容

因材施教, 制定符合自身特色的教学大纲

我校是以教学为主的职业院校, 我校制定教学大纲时以办学条件、教师水平、学生素质和试验条件为基础, 针对学生就业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主要围绕着菌种—>培养基—>种子扩大培养—>发酵过程这一主线, 并且强调了生物学与工程学这两个基础学科, 仅仅围绕着酒精、生物工程、动物细胞这几方面加以编排。

优化教学内容

新世纪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注重理论教育, 还需强调实践技能的培训。因此, 教学内容需把握系统、基础、科学、使用等几个基本维度。实际教学过程中, 我校在教学内容基础上, 通过参考书、专业网站信息、专业杂志和期刊等资讯内容来扩展和充实学生的知识面。编排教学内容时, 我们以生产工艺和操作流程作为主线, 即:绪论—>培养基—>灭菌—>种子扩大培养—>微生物代谢与调控—>发酵动力学—>发酵工艺过程控制—>典型发酵。其优势在于, 能更好地衔接各章节, 准确把握发酵过程。由于职业院校更强调操作技能, 因此教学内容还需区别对待, 避免舍本求末或一味求新而忽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开展多层次实践教学活动

由于本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与实践性, 而学生在这方面又基本属于空白。因此, 教师必须加强教学实践教学, 以此让学生加深知识理解程度, 培养他们的基本技能与创新精神。

利用多媒体教学

本专业涉及到的知识点众多、相关原理较为广泛, 并且相应参数与发酵工艺相距甚远。传统板书教学形式不仅教学效果较差, 并因时间限制而无法扩大相关知识面。采用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使教学更加立体和生动。

我校通过多媒体教学将某枸杞酿酒厂的发酵工艺加以展示, 该工艺所用干酵母为法国的莱蒙特EC118, 经过活化后将其添加入枸杞原汁中, 由于该工艺生产效率高且操作简便, 引入多媒体教学后使得相关流程和工艺更具直观性。学生通过多媒体直接掌握了枸杞发酵酒发酵的主要工艺流程:鲜枸杞 (分选、清洗、破碎、压榨) 、成分调整、前发酵、沉降分离、后发酵。有关枸杞酿酒的后续工序, 如:陈酿、口感调整、下胶过滤、冷处理、过滤、灌装、杀菌和包装入库等只作为了解。通过教学实践可知, 学生对发酵工艺流程掌握的更加牢固, 记忆深刻。

校企合作实践课程的安排

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 学校组织学生定期参观枸杞酿酒企业, 亲身体会灭菌、发酵和与发酵相关的生产设备。这种参观形式加深了课堂多媒体教学的认识和理解。在掌握基本知识原理的基础上与实际生产进行了初步融合。结合参观发酵工厂并结合实训将教学内容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此外, 本校组织学生进行半年左右的顶岗实习, 依照工厂生产流程从开始阶段至成品阶段, 参加不同岗位的观摩、操作。在工厂师傅的师范指导下, 学生可以全面掌握该工厂的设备情况与全面工艺流程。

结论

通过多媒体与实践课程的安排, 学生掌握了枸杞发酵 (前酵、后酵) 的主要工艺原理。首先, 学生了解了影响主发酵期的因素是温度。避免因发酵温度过高影响到酵母的衰老进而影响到酵母菌群。此外, 一旦温度过高还会造成杂菌的入侵, 这不仅影响到产品的品质还会降低维生素C的破坏。因此, 将温度控制在20~22℃之间可以保证顺利发酵。反之, 如果温度过低也会影响到发酵时间和发酵效果。枸杞汁在正常温度条件下, 通常需要5~7 d的时间才能完成前发酵流程;后酵需在较低的温度下实现, 目的在于保证液体更加澄清。这也是枸杞酒控制风味与酒体的重要环节, 该阶段一般时间控制在30d左右, 温度需控制在15~20℃的范围之内。

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 引入多媒体教学与顶岗实习两种模式, 不仅摆脱了以往枯燥教学的模式, 还使学生增强了实践造作能力。此外, 我校还针对本地的啤酒企业、霉素生产企业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实践活动。事实证明, 通过教学模式的变化学生综合能力大幅提升, 并且很多表现突出的学生与实习企业直接签订了用工合同。

以提高学生综合水平为目的不断完善考核制度

为保证教学效果, 本校强调了教学中的另一重要环节——考核。通过把控这一关我们能够准确掌握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由于职业院校更侧重于实践操作, 因此我校改变了一张试卷定胜负的传统考核方式。我们采取了平时成绩、专业论文与期末成绩 (1:3:6) 相结合的考核办法。该考核办法强调了专业论文 (30%) 的权重, 并且论文必须以发酵工程为基础, 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自拟题目。此外, 为保证论文质量, 我校严格控制抄袭率。针对完成的论文, 进行课堂交流活动, 以此拓展学生的知识的宽度和行业前沿内容。

五、结语

篇9:发酵食品工艺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发酵食品工艺学;教学改革

发酵食品工艺学是我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在这门课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深刻认识到重视理论、加强实践、着重培养能力,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一、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尤其对于大三的学生,培养他们对发酵食品工艺学的兴趣,对课程教学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激发,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增强责任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由于学生比较缺乏相关工科课程训练和实践经验,对发酵食品行业的感性认识又较少,当接触到课本中的工艺流程、设备结构图和大量的工程术语时,往往会感到课本内容比较抽象乏味,与已经学过的描述性为主的先行课程有较大差别。因此,要顺利理解和掌握它就比较困难。为了使学生能够尽快克服这些困难,在课程的教学前,我们应精心准备,查阅大量资料,设计好教学环节,同时在讲授中尽量避免单纯罗列标题和枯燥无味的叙述,要在内容的组织上多下功夫,同时也应尽可能把复杂问题通俗化,以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利于同学们的理解与掌握。

二、丰富理论教学内容

随着发酵食品工艺学研究内容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尤其是一些新的技术在教科书里没有,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查阅大量的资料,使教学内容不断充实更新。应尽可能增加一些新内容,介绍一些发酵食品行业的新动向,充实一些新技术、新成果方面的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听而不烦、学而不厌。还要利用网络查找下载大量资料图片以及一些著名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生动直观易被学生理解掌握。另外可以把老师进行的科研项目纳入到平时的教学当中,如蟠桃果醋加工工艺研究、哈密瓜果酒的研究、杏白兰地工艺研究、苹果酒酿造工艺等课题可以和课本上相应的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目前发酵食品的发展方向,丰富理论教学。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1.单独设立发酵食品综合实验

发酵食品工艺学的课程实验根据实验室的条件,设有蟠桃果醋加工工艺研究、蚕豆酱的制作、腐乳的制作、苹果酒的酿造、黄酒的酿制等几个有特色的大实验,让学生自主选题,然后查阅大量资料,找出适合的生产工艺,通过实验环节更直观的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一些醋、酱、果酒等生产的原理和工艺,在快乐中学到不少知识,这也是该课程的独到之处。

2.到工厂参观学习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后,就可以组织学生到就近工厂参观学习。到工厂参观学习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在参观之前对整个工厂的生产工艺流程、设备情况等作简要介绍。使学生了解生产工艺,明确必须重点了解哪些设备,做到有的放矢。其次让学生听取工厂技术员介绍生产概况、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等。然后再进车间参观。参观回来,教师再次对参观内容进行概括性讲授,通过讨论等各种形式引导学生把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于学生带着问题去参观学习,理论与实践得到较好地结合,对课程的学习也就会起到极好的推进作用。如在燕京啤酒厂,通过参观糖化车间、发酵罐、灌装生产线使同学们了解了啤酒現代发酵技术。

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采用启发式教学

把课堂教学从传统的单向传授变为双向的互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和教师的思维同步进行。学生也从中体会了到创造思维的乐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参与意识。

2.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把一些通过努力而能自己看懂的知识性内容留给学生自己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需要学生自学的内容,教师先做扼要地讲解,布置思考题目,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布置的自学内容。然后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解答布置的思考题,以考查自学效果。这样做可节约课时,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用于重点和难点内容的讲授。

3.留10分钟时间给学生,师生互动,使课堂气氛活跃

每次授课结束前给学生留下10分钟让他们讲一些著名发酵食品的特色工艺、特色文化等知识,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其实在台上的十分钟虽短,但他们毕竟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更能够深刻的体验到10分钟的效果,其他同学也能够长点见识。然后其他同学可以提问,就这样以答辩的方式,教师也参与进去一起讨论,共同达到很好的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1]陶为华.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3(29).

[2]陆申龙.开放教学实验室,提高学生创造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99(6).

[3]孟瑾.关于高校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99(5).

[4]广西教育委员会.面向下21 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学习资料汇编.南宁,1997-07.

[5]冯清先.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6-05.

篇10:发酵工程论文发酵过程论文

生物工程技术下的发酵床养猪法

摘要: 在我国,工业式养猪的缺点逐渐显露,而“发酵床养猪法”的提出在解决养猪业环境污染、养殖效益、质量安全方面都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受到养猪者的欢迎和行业部门的重视。因此,具有巨大的推广价值。但在应用这一技术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制约“发酵床养猪法”的应用发展,我们应该对其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关键词: 发酵床养猪;优势;问题;制约;客观

近年来,养猪业面对的挑战日渐增多,除了猪病与市场风险外,排污与环保的压力可能是最令养猪人头痛的难题。在环保声浪日渐高涨的背景下,以厚垫料为主要特征、以“零排放”为主要卖点的“发酵床”养猪法,在强大的商业宣传攻势及各级政府部门的推动下,大有星火燎原之势。我认为,一项饲养工艺的重大变革不但需要严谨的科学论证,更需要对实际效果进行实事求是的经得起时空考验的客观评估。

发酵床技术的概括

1.1 发酵床养猪技术的原理

发酵床养猪的原理是在养猪圈舍内利用一些高效有益微生物与垫料建造发酵床,猪将排泄物直接排在发酵床上,利用生猪的拱掘习性,加上人工辅助翻耙,使猪粪、尿和垫料充分混合,通过有益发酵微生物菌落的分解发酵,使猪粪、尿有机物质得到充分的分解和转化。发酵床养猪的技术原理与农田有机肥被分解的原理基本一致,关键是垫料碳氮比与发酵微生物的选择。其技术核心在于“发,可以说,“发酵床”效率的高低决定了该养猪法经济效益的高低。

1.2 发酵床中的有益微生物

发酵床中所使用的高效有益微生物主要有芽孢杆菌属、乳酸杆菌属(厌氧型)、放线菌群(好气型)和酵母菌群(好氧型)。

1.3 发酵床养猪的注意事项

1.3.1 猪舍:一般要求猪舍呈东西走向,座北朝南,这样的圈舍采光好,利于发酵;而且南北可以敞开,适合通风良好,不臭也没蚊蝇。

1.3.2 阳光:屋顶需要设置透明亮瓦,要让阳光照进来,这个对圈底微生物发酵床菌种营养搭档伴侣和粪便秸秆发酵剂的发酵非常重要,亮瓦的多少以阳光自东向西移动时可照到猪圈全部为最佳,尽量做到阳光普照。

1.3.3 养猪密度:根据猪的大小来分,考虑猪的数目,每个猪大概1平方米左右,如果养的密度太小,微生物营养不够,发酵不好,就失去效果了,但是可以补充。密度过大绝对不行,对圈地造成很大的影响,猪的活动空间也不够,微生物吸收不了这么多猪粪,导致圈底潮湿。

1.3.4 垫料:垫料一般选择:秸秆、树叶杂草、稻谷壳粉、锯末屑、粪便,发酵床菌种之一粪便秸秆发酵剂等,有条件加入少量的米糠、酒糟等糟渣饲料发酵效果更好。其厚度一般在80cm左右,以确保发酵床有较高的温度。

1.3.5 垫料管理:正常运行的垫料,其中心部无臭味,湿度45%~50%,温度45℃左右,PH值7~8。为了保证垫料的正常发酵,应每周翻动2~3次,翻动深度30厘米以上。打散结块垫料保证通透性。每批猪出栏后将垫料彻底翻一遍。

对发酵床的客观看待

2.1 发酵床养猪技术的优点

2.1.1 减轻对环境的污染:猪粪尿可长期留存猪舍内,不向外排放,不向周围流淌,利用垫料里含有的相当活性的土壤微生生物的发酵原理,能够迅速有效的降解、消化猪的排泄物,不需要再对猪粪尿采用清扫排放,也不会形成大量的冲圈污水,从而变成没有任何废弃物排放的养猪场,真正达到养猪零排放的目的。

2.1.2 节约能源:猪粪尿与锯末垫料的混合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迅速发酵分解,产生热量,中心温度可达40~50℃或更高,表层温度长期维持在25~30℃。在零度以下的冬天,不管南方北方(北方更有优势),这个升温的优点是很具经济价值的,省了电、煤等取暖费。尤其是改善了猪的腹感温度,降低了猪舍温度变化幅度,相比其他取暖方式,更具优势。同样,在夏季,由于几乎全敞开窗户,形成了扫地风、穿堂风等类似凉亭子的效果,结合垫料管理,猪只感觉非常凉爽。

2.1.3 增加安全性:利用有益菌占位原理,增强猪只抗病力,提高了饲养效率和猪肉品质病原菌致病的基础是病原菌达到一定的浓度,由于发酵微生物等有益菌的大量繁殖,在垫床上、空气中甚至猪舍的各个角落都弥漫着有益菌,使有益菌成为优势菌群,形成阻挡病原菌的天然屏障。即使有极少量病原菌的刺激,也只能使猪只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从而使猪只形成坚强的保护力。

2.1.4 提高猪肉品质:猪饲养在垫料上,显得十分舒适,猪活动量较大。猪生长发育健康,几乎没有猪病发生,几乎不用抗生药物,提高了猪肉品质,生产出真正意义上的有机猪肉。

2.2 发酵床养猪技术的缺点

2.2.1 发酵床造价比较高:不适合小型用户,适合规模养殖场。

2.2.2 饲养密度与排泄物承载能力:由于猪群的排泄物全部汇集在“发酵床”上,有效单位面积的饲养密度与排泄物的承载能力呈正相关,发酵床面积太小导致功能微生物因面积不够而超负荷工作,导致发酵床降解粪便、除臭、促生长的作用就不明显或基本丧失殆尽。

2.2.3 疫病的控制问题:虽然危害养猪业的主要细菌、病毒无法在50℃的环境下长期存活,但不能带猪消毒始终是这一养猪法的缺陷,发酵床养的猪也会得病,发酵的益生菌也不可能完全抑制病毒,同时发酵床是靠木屑、米糠等粉状物吸收猪的排泄物,而猪有拱食的习惯,木屑、米糠等粉状物会因为猪拱食进入呼吸道,有造成呼吸道疾病的潜在威胁,湿度过高时会使寄生虫病危害严重。

总结

总之,任何一种技术都会存在优缺点,也有一定的应用条件,发酵床养猪技术也不例外,因此发酵床的功能作用不是万能的,办法是否总会比问题多,也不一定,关键需要从各个方面综合考虑。在推广过程中,我们根据其他怕什么不怕什么,对一些技术进行了完善改良并积极做好维护和管理工作使发酵床长期正常运转。

参考文献:

篇11:网页设计实验报告实验心得体会

HTML语言的组成及特点,学会利用HTML语言编辑网页。 了解CSS。

了解网站开发的流程。

二、实验内容

1.参考书1.2.1节,利用记事本实现唐诗实例。

(1):在“记事本”中输入虞美人的文本。

(2):选择“文件”—>“保存”命令,将该文件保存为“虞美人.html”,此时该文档将显示IE图标。

(3):打开图标。

如图所示:

2. 在Dreamweaver中输入如下代码:

3.请写出以下效果的HTML代码(包括分行及分段效果)

角标的实现:在拆分视图下的文本编辑区域输入X1,然后看其在代码编辑区的变化。想要实现上下角标要用到角标在字母的上方; 角标在字母的下方。

红色字体的实现:在文本编辑区域回车编写“这是红色的字”然后选中这行字在属性面板中选择颜色为红色。

粗体字的实现:在文本编辑区域回车编写“这是粗体字”然后选中这行字在属性面板中点击粗体。

斜体字的实现:在文本编辑区域回车编写“这是斜体字”然后选中这行字在属性面板中点击斜体

4.我上网浏览了谷歌

他的URL:http://

目 标:谷歌的目标是“万能搜索”

此网站的导航利用超连接及表单等实现导航的

实验二、Dreamweavor应用

一、实验目的:掌握如何在Dreamweaver中进行网页编辑; 掌握Dreamweaver中站点的设置;

掌握网站空间的申请及网页的上传。

二、实验内容

1.将实验1中的内容,利用DreamWeavor完成,并注意在拆分视图下,观察它是如何将格式操作变成HTML代码的。

2.按书中要求,制作唐诗宋词网站的首页。

篇12:发酵实验心得体会

左文朴1 裴建新1 庞浩

1黄志民1 黎贞崇1

韦宇拓2 黄日波1, 2

(1.广西科学院国家非粮生物质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 南宁 530003;2.微生物及植物遗传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 南宁 530005)

摘要:丙酮-丁醇发酵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废液,本研究以一株从自然环境中分离得到的酿酒酵母GXAS-BT9作为发酵菌株,利用丙酮-丁醇发酵的废液作为乙醇发酵的配浆用水,进行乙醇发酵。实验结果表明:GXAS-BT9菌株的乙醇发酵产率随着废液比例的升高而增加,即使使用100%废液作为配浆用水,玉米粉和木薯粉作为原料的的乙醇产率分别达到14.27%(v/v)和14.26%(v/v),比对照分别提高了14.7%和9.6%。本研究将丁醇发酵与乙醇发酵偶联起来,实现了水的循环利用,同时大大减少了污水的排放量。

【关键词】 丙酮-丁醇发酵 废水 乙醇发酵 偶联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Study of resuing the waste water of acetone-butanol fermentation by coupling alcoholic

fermentation Zuo Wen-pu1 Pei Jian-xin1 Pang Hao1 Huang Zhi-min1 Li Zhen-chong1 Wei Yu-tuo2

Huang Ri-bo1, 2

(1.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Non-food Biorefinery, Guangxi Academy of Science, Nanning 530003, Guangxi;2.Key Laboratory of Microbial and Plant Genetic Engineering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5, Guangxi)

上一篇:数控机床回零操作下一篇:通讯稿——理事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