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教案

2024-04-13

《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教案(通用8篇)

篇1:《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教案

第7课 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

内容标准:

以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要求学生了解雕版印刷、火药,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以赵州桥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唐末印刷业的发展情况以及雕版印刷业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火药的发明及其在军事上的最初运用;赵州桥设计的巧妙之处。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由学生通过文字、图像资料描述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以及火箭的制造和使用。讨论这两项发明对世界文化的贡献。观察图像资料,了解赵州桥的设计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科技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对赵州桥的学习,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课程资源的重组: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根据现实社会的发展和发展性学习观的要求,适当扩充知识,穿插大量历史图片,发挥学生自身知识资源优势,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展示空间。学情分析:由于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学科的学习,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较浓,对历史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给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其创新思维得到充分的展示。< 教法、学法设计:

1、本课内容比较抽象,要充分使用教材中的插图、史料等,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和学生提出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共同探究、合作学习。教学手段:学生分组承担学习题目,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与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利用网络平台,使学生通过信息搜集、整理、分析,把信息内化成自己的知识,这样的过程中,提高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知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屏幕上给出三个生动有趣的小问题:(1)唐僧玄奘取经归来后,用什么方法可以把取得的真经尽快地、大范围的传播出去?你能帮他想一个办法吗?(2)这幅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哪项发明?(关于火药的发明)(3)传说张果老的毛驴在一座桥上留下了两个蹄印,你知道这座桥的名字吗?学生:赵州桥。教师:这是本课主要讲述的三个问题,关于这三个问题你想了解哪些内容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新课探究:首先让我们一同帮助玄奘大使完成他的心愿。同学们结合这样几个问题(诞生背景、发明过程、操作过程、发展进步)阅读课文第一个字目:雕版印刷。

一、雕版印刷

(学生阅读后教师引导回答问题:)1.雕版印刷术诞生的背景:造纸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文化的普及,但是一字一句地靠手来抄写,很不利于文化快速广泛的传播与交流。人们急需一种快速传播文化知识的技术,特别是在唐朝佛教广泛发展的基础上,人们的这种渴望更加强烈了,在这样的社会需求下雕版印刷术产生了。(那么,雕版印刷术是怎样发明的?)2.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学生:唐朝初年,在印章和拓印刻石的基础上发明了雕版印刷术。教师:什么是印章? 学生:参照课下提示回答。

教师:展示一枚印章。同学们看我手里拿的就是一枚印章,它是在上面刻上凸起的反字,印出来就是正字了。(教师演示)教师:同学们会注意到,印章有一个缺点,面积小,字数少。教师:什么是拓印刻石?(学生参照课下提示回答)教师:拓石就是把一张坚韧的薄纸事先浸湿,再覆在石碑上面,用刷子轻轻敲打,使纸嵌入石碑刻字的凹陷部分,等纸张干燥后用刷子蘸墨,轻轻地,均匀地拍刷,使墨均匀地涂在纸上,由于凹下的文字部分刷不到墨,仍为白色,等把纸揭下来,一张黑底白字的拓片就复制完成了,这种复制文字的方法,称之为“拓印”。同学们看到,拓片的文字数量明显增多了,但它与印章相比有什么缺点? 学生:不太清晰。

教师:对,于是人们就想能不能将二者结合起来呢?这样印章、拓印技术相互启发,相互融合,再加上我国劳动人民的经验和智慧,雕版印刷技术就应运而生了。3.雕版印刷术的过程:

教师:同学们看屏幕,猜一猜屏幕上所给出的工具都是干什么用的? 学生:猜测。

教师:假如你是唐朝的一名工匠,给你这些工具,参照下面提示的流程,你能制作出一幅雕版印刷品吗?

学生:将输入和制作雕版印刷品。

雕版印刷的工作流程分为以下三步:首先,是雕刻印刷版。一般是请书法很好的人写版,即将要雕刻的内容先写在一张纸上,然后将写好的纸稿反贴于预先准备好的木板表面,给予一定的压力,使文字或图像呈反向转移到木板上,再由雕刻工人雕刻成反向凸起的文字或图像。校正无误后就准备进入下一道工序。其次,是刷油墨。先将雕刻的版(称印版)固定在一个台面上,用刷子沾上油墨均匀地涂布在印版的表面,从而完成刷墨的过程。最后,就是印刷。印版刷好油墨之后,就在刷好油墨的印版表面覆盖上一张纸张用干净的刷子轻轻地拍打整个纸面,揭下纸张之后便完成了一次印刷。然后重复第二、第三两过程,从而完成大批量的印刷品。

4.雕版印刷业的发展:出示资料:剑南、南川及淮南道皆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已满天下,有乘敬授之道”——唐节度使冯宿秦文。这是唐朝节度使的上书,他说在官历没下发之前,私历已满天下,并且岁岁如此。当时白居易的诗也被雕印后在市场上卖。

通过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说明当时唐朝印刷业已经很发达。)教师:对,当时唐朝的雕版印刷业已经相当发达,成都、洛阳都是当时著名的雕版印刷中心。那么,当时都有哪些雕版印刷品? 学生:印纸、《金刚经》。

教师:出示《金刚经》图:现在所看到的就是《金刚经》的残片,通过这张《金刚经》残片你能看出唐朝雕版印刷术的技艺如何呢?

学生:画面精美,线条流畅,字体整齐,浑朴厚重,着墨均匀,刀法纯熟。教师:这是优美的版画艺术。说明唐末印刷业已经比较发达。请大家看最后一行字,你有怎样的发现呢?

教师念“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警造普施”,并作进一步的解释。即这部《金刚经》是一个叫王玠的人在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为他父母祈福消灾而刻印的佛教经书。这样,这部《金刚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在唐朝人们会大量刻印书籍和佛像。如:玄奘法师增大量印造普贤菩萨像,散施四方。终于实现了他广传佛法的心愿。教师:雕版印刷术是不是完美无缺的?

学生:不是。它不容易保存;坏一个字整张版都不能用了等等。教师:雕版印刷术有其不足之处,那你还知道我国古代哪种印刷术? 学生:活字印刷术。

教师:出示“活字印刷术图片”关于活字印刷术我们将在宋元文化时详细讲到。教师:印刷术发明后,不仅在我国广泛使用,同时也逐步传到了国外。

出示“印刷术传播图”向东传入朝鲜、日本;向西经伊朗、阿拉伯半岛、埃及传入欧洲。

教师:印刷术的出现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有什么贡献?

学生:印刷术的发明加快了文化的传播,对我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教师:你知道我国印刷业近年来有什么变化吗?已经进入到什么时代?

学生:出现了打印机、复印机、速印机、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进行电脑排板、机器印刷。教师:今天,我国印刷业已经告别传统的印刷手段,告别了过去铅与火的时代,进入光电一体化阶段。从80年代中后期起,汉字的计算机处理成为现实,印刷出版业开始了由键盘输入汉子,经电脑排版后,通过打印机(针式打印机、喷墨打印机,激光打印机等)打印出来,可黑白印刷,也可彩印。由电脑程序控制的复印机、油印机可进行大批量的高质量的印刷。另外扫描仪、数码相机也可与电脑相连,实现方便快捷的图文印刷。

由此可见,世界科技日新月异,迅猛发展,我们在为我们的祖先感到自豪的同时,也要面对现实,发奋努力,勤奋学习,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我们已经帮助玄奘完成心愿了,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我国人民的另一项发明——火药。

二、火药

教师:放录像。在看录像的同时,同学们考虑:通过这段录像,你都了解了关于火药的哪些知识?

学生: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的过程中无意发明的;火药的配方是硝石、硫磺和木炭;火药可以用来制造武器。

教师: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至今令炎黄子孙引以自豪,辞典中这样记载:火药——中国人发明,是一种硫磺、硝酸钾、木炭的混合物,最早被中国人用作焰火、爆竹和火箭的纵火剂。揭开了火药的秘密,在现代人眼里或许不以为然,但当科学尚处在蒙昧之中时,火药却是神秘之物。《太平广记》中记述了一则故事:有位名叫杜子春的年轻人,为寻求炼丹之术,去一个僻静遥远的地方拜见一位炼丹老人。天色已晚,老人叫他歇息在炼丹的地方,并告诉他千万不可乱说乱动。夜里,杜子春一觉醒来,发现炼丹着火了,火焰呼呼往上蹿,他记着老人的告诫,一动不动,眼睁睁看着火苗燃到屋顶,把房子烧了。据此人们可想象出“火药”这个名字,意思就是“着火的药”。这是人们认识火药的第一种性能——燃烧。又因为火药中的主要成份硝和硫磺在西汉时就被当作药品,用来治病,而且古代炼丹家为炼制“长生不老药”,终年隐居深山,精心选配各种药物原料,反复提炼,多方试验,在他们的辛勤努力下,虽然没有得到长生不老的仙丹,却发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东西。火药就是出自炼丹家之手的一大成果。那时正处在盛行“仙道”学说的时代,由此火药便因药得名。那是谁第一个将火药的配方记录在书的呢? 学生:孙思邈。

教师:同学们说,火药可以用来制造武器,你知道中国古代的哪些火药武器? 学生:火箭、火炮、突火枪。猜出这些武器都是怎么用的吗?

自秦汉以后,炼丹家用硫黄、硝石等物炼丹,从偶然发生爆炸的现象中得到启示,再经过多次实践,找到了火药的配方。三国时有个聪明的技师马钧,用纸包火药的方法做出了娱乐用的“爆仗”,开创了火药应用的先河。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到军事上。人们利用抛射石头的抛石机,把火药包点着以后,抛射出去,烧伤敌人,这是最原始的火炮。后来人们将球状火药包扎在箭杆头附近,点着引线以后,用弓箭将火药射出去烧伤敌人。还有把火药、毒药,再加上一些沥清、桐油等,捣在一起做成毒球,点着以后,用弓箭射出,杀伤敌人,是后来的“万人敌”。到了宋朝,人们将火药装填在竹筒里,火药背后扎有细小的“定向棒”,点燃火管上的火硝,引起筒里的火药迅速燃烧,产生向前的推力,使之飞向敌阵爆炸,这是世界上第一种火药火箭。以后又发明了火枪和枪,这些都是用竹管制成的原始管形火器,是近代枪炮的老祖宗。

教师:火箭的发展,使人产生了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的愿望。根据史书的记载14世纪末,明朝的一位勇敢者万户坐在装有47个当时最大的火箭的椅子上,双手各持一个大风筝,试图借助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升力实现飞行的梦想。尽管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但万户被誉为利用火箭飞行的第一人。为了纪念万户,月球上的一个环行山以万户的名字命名。

突火枪又被称为突火筒,可能它是由竹筒制造的而得此名。《永乐大典》所引的《行军须知》一书中提到,在宋代守城时曾用过火筒,用以杀伤登上城头的敌人。

到了元明之际,这种用竹筒制造的原始管状火器改用铜或铁,铸成大炮,称为“火铳”。1332年的铜火铳,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铭文的管状火器实物。讨论:唐末用于军事上的火箭与现在航天发射的火箭有何异同? 学生:每组选一个代表发言,或大家各抒己见。教师:火药武器的应用有什么作用?

学生:提高战斗力等;有很强的杀伤力,杀死太多的人,这一点不好。

教师:火药武器的应用有利也有弊,但是,虽然它的应用杀死很多人,但人们也可以用这种先进的武器去摧毁落后、腐朽的旧制度。例如:火药随着蒙古大军的不断西征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帮助欧洲人民推翻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开创了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轰开了人类通向文明之路。正如恩格斯所说:“火药和火器的采用决不是一种暴力行为,而是一种工业的,也就是经济的进步。” 恩格斯高度评价了中国在火药发明中的首创作用:“现在已经毫无疑义地证实了,火药是从中国经过印度传给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药武器一道经过西班牙传入欧洲。”火药的发明大大的推进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是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支柱之一。了解了雕版印刷术和火药后,我们再来看看我国的桥梁史。

三、赵州桥

首先,让我们看看由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都经历了哪些风风雨雨。教师:出示“赵州桥经历表”。同学们通过赵州桥的经历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赵州桥非常坚固。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中有关赵州桥的两幅插图并阅读有关内容,然后做一次导游,向游客们介绍一下赵州桥好吗? 学生:准备后找几个同学发言。

教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图片中赵州桥的结构,思考:为什么“它历经多次大地震和暴雨洪水的考验,依然屹立在洨河上?” 学生:分组探究,每组选一位代表发言。教师:总结赵州桥设计的巧妙之处。出示“赵州桥全景图”让学生分析赵州桥的结构。学生:大拱两端上方各有两个小拱,可以减轻桥身重量和桥基的压力;遇到洪水,小拱排水,增加了排水量,减弱激流对桥身的冲击,这种桥梁设计,坚固耐用,防洪省料。桥跨度大,弧形平,既可以增大排水功能,又使桥面坡度平缓,便于车马往来,还可以节省工料。教师:有专家说,赵州桥之所以屹立千年而不倒,其主要原因是它的建筑设计有三绝,刚才同学们已经说出了两个,它的第三个绝妙之处是主拱由28道相互独立的拱圈并列而成,建桥时先砌中间的,再砌两边的,每条拱圈坏了可单独修理。

教师:出示图片赵州桥部件图。赵州桥拱顶桥面宽9米,拱底桥面宽9.6米,这是设计者的失误吗?

学生:不是,是为了加固桥梁。

教师:正是由于赵州桥设计上的三绝,他才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仍然没有倒塌。

教师:赵州桥不仅设计巧妙,科学合理,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下面同学们看一组图片,看一看赵州桥又怎样的艺术价值?(出示“赵州桥全景图和雕刻图”)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赵州桥外观雄伟、壮丽,整个桥型大小拱相配,轮廓清晰,线条柔和,在雄伟中显出秀逸、轻盈、匀称。赵州桥的雕刻十分精细,变幻多端,它是隋代石刻的精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历代诗人写了许多诗篇赞美赵州桥。

多媒体投影:(诗画合一)“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雾”(明·祝万祉)他们用雨后初晴的长虹,初出云层的新月来形容赵州桥的美观。正因为赵州桥是一座具有高度科学水平和艺术水准的工程技术,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1961年赵州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在国际上也被授予很高的荣誉1991年9月,赵州桥被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选定取为第十二个“国际土木工程里程碑”。打出图片。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隋唐时期的三项重大发明创造,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此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国的科学技术得到了不断创新,下面,让我们共同浏览几组图片,感受一下这三项发明从古至今所取得的成果,从这些发明创造和不断进步中你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今日的科技进步与古文明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但是,谁也不能否认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老文明带给世界的变化。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沉醉于祖先所创造的辉煌之中,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力量,去创造更加辉煌的现代文明,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术、火药和赵州桥等科技成就。隋唐时期科学技术高度发展,这是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清明、制度创新的结果。同时也为宋元时期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四)巩固练习: 单项选择题

1、我国四大发明中的那两项是隋唐时期出现的?()A 造纸术、印刷术 B 造纸术、火药 C造纸术、指南针 D印刷术、火药

2、隋唐时期的科技发明中,哪一项是隋朝时期出现的?()A 发明地动仪 B 设计建造赵州桥 C 发明活字印刷术 D 火药运用在军事上

3、在桥梁史的发展进程中,对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做出巨大贡献永载史册的是()A 茅以升

B 李春

C 张衡

D 宇文恺

4、假如我们生活在隋唐时期,为了推广一篇好文章,你会采取哪种省力省时并准确传播的方式()A 认真抄写

B 电脑打印

C雕版印刷

D快速背诵

篇2:《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教案

自隋统一,结束了几百年的割据分裂状态,至唐灭亡,期间虽也发生过一些战争,但总的来看,国家处于相对安定的局面下。从开皇之治,经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国家经济繁荣,国力强大,中外交往频繁。各族人民经过共同努力,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

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无论是在科学技术、医学还是在诗歌、建筑、绘画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成就和伟大的创造。

本节课,我们共同了解一下隋唐文化在科技方面的表现。

讲授新课

1.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提问: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它们都是何时发明的?

教师指出:其中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就是在隋唐时出现的。

提问:假如现在人类还没有发明印刷术,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呢?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2页小字的介绍,鼓励学生讲解雕版印刷的操作程序:雕版印刷就是把要印的书稿内容反刻在一块块木板上,让字面凸出,然后在字面上涂墨,覆土纸,轻轻一刷,字迹就印在纸上成为正字了。

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隋唐时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集。如当时就有雕印的白居易的诗出售。唐朝时印制的《金刚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展示图片:雕版印刷的《金刚经》部分(卷首图,卷尾文)。

让学生阅图简介:《金刚经》是一部经卷。画面精美,文字清晰,足见当时的印刷技术已很纯熟了。从这部经卷的卷尾标注来看,是一个叫王玠的人,刻经为父母祈富消灾。从图中还可以看到经卷的卷尾还标有雕印时的时间,咸通九年是公元868年,正是我国历史上的唐朝。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

2.火药

火药也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它是古代的炼丹师们在炼制弹药的时候发明的(展示火药发明的图片)。唐朝的时候,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

学生讨论:火药有哪些用途

火药作用:制造鞭炮、制作武器弹药、开山修路、开采矿山等等。但最重要的作用是在军事应用中显示出来的。人们利用火药的燃烧、爆炸作用或发射弹丸制作出具有杀伤破坏力的武器,统称为火器。火器真正应用于唐代。唐末北宋的火箭是在箭头附近装上用火药制成的燃烧物,点燃后用弓箭射向敌营,燃烧敌人的营房、人员、军械。北宋的火器主要利用火药的燃烧性能,对人马的杀伤力不大,后期制造出爆炸性火器,如霹雳火炮,射出碎片可以杀伤敌人,威力较大。火器的发明是兵器史上的重大转折。以往的武器战争仅仅是机械力量和人的勇力智谋的厮杀,而火器的发明开始了军事方面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战术革命。它首次把化学力量和单兵战斗结合起来,在战争中显示出强大威力。

3.赵州桥

隋唐的建筑已达到相当成熟阶段。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浑,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尤其在桥梁工程方面,有突出成就。(由学生总结得出)

指导学生欣赏课本上的彩图2-一河北赵州桥,指出桥的建筑特点。(石拱桥)

教师简介:赵州桥是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的。坐落在今河北省赵县城南洨河上,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欧洲出现类似的石拱桥要比赵州桥晚700多年。而且,早已毁坏。

篇3:《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教案

入选本届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的项目一共8项,分别是:中国移动数据业务网络大型综合测控支撑若干关键技术;SCDMA宽带无线接入系统及终端核心芯片设计;液体安全检查系统;TD-SCDMA终端解决方案;拟超导矢量控制变频技术;卫星数字电视接收一体化SOC芯片;废印制电路板环保处理及资源回收自动生产线;高性能高可用性服务器地理信息系统关键技术。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娄勤俭在评选结果发布现场表示,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直接决定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历年的重大技术发明评选出的项目都带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增强了企业的创新意识和项目研发。对于当前的严峻形势,他坦言,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扩散与蔓延,我国发展的外部条件将更趋复杂。未来一段时间尤其是2009年第一季度,我国工业、信息产业发展会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推动产业科学发展的突破口,也是增强产业发展后劲的有力措施。

篇4:《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教案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7课 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

[教学反思]

篇5: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案

授课班级362 授课人李亮

【教学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教学难点】 如何深入浅出地讲解科学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建国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2探究建国以来新中国科技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进行直观教学,巧妙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 2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复述主要内容,设计有针对性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答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导入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辉煌,到了近代走向衰弱,那么新中国建立以后科技成就如何呢? 二新授1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提问什么是两弹一星?何时研制成功的?

原子弹1964年,导弹1964年,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

材料一 解密文件表明:1953年美国曾想利用核武器攻击中国的援朝部队”“1954年,美、英等国考虑用核武器进攻中国。” 1955年美国国会正式通过授权,总统可以对中国使用核武器,根据这一授权,美国军方研究制定了用原子弹攻击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多种方案。1969年3月中苏两国军队先后在珍宝岛发生了三次武装冲突.勃列日涅夫竟打算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威胁,”准备用中程导弹对中国的军事政治目标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材料二核武器的毁伤能力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中居于首位。1945年8月6日美国扔向广岛的原子弹,2万吨当量,造成了30多万人员的伤亡。,爆炸中心没有留下人的痕迹,稍远遍布焦尸,再远一点幸存者面目全非。广岛市房屋全毁。300万吨当量的核弹可使1000万人口大城市的地面建筑一扫而光。地球上的核武器如果引爆,早可以把地球炸成碎块了。材料三毛泽东说, 我们今天要比昨天更强大,我们不仅要有更多飞机和大炮,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材料四居里夫人女婿约里奥居里对新中国外交人员说:“你们回去转告毛泽东,你们要保卫和平,要反对原子弹,就要自己有原子弹。”

【合作探究】有人认为,中国是热爱和平的国家,而原子弹、氢弹是非常可怕的杀人武器,研制核武器不是与热爱和平的初衷相违背吗?何况那时把研究核武器所耗费的巨大财力物力用于经济建设,我们的父辈祖辈也许不用那么贫困,这种说法你同意吗?为什么? 提示答案:中美中苏关系紧张,为了打破帝国主义核威胁,加强中国的国防力量,保卫祖国,为经济建设提供保障。中国需要和平,但是和平需要盾牌。备课资料:核能有何优势? 1:节能。百万千瓦的发电机组,核电站一年仅需补充30吨核燃料,一辆重型卡车即可拉走,而火电厂却要消耗300万吨原煤,需要每天1列40节车厢的火车运输。

2:环保。而火电产生的碳气是环境杀手。2014年中国核电发电量527.66亿千瓦时,与同等规模火电相比,相当于节约1747万吨煤,减排温室气体5657万吨,相当于造林15.7万公顷。

3:长久。石油储量大约只能支持人类再使用一百年,煤炭资源约两百年。而铀资源就能供人们使用八千年。地球上每升海水中含有 0.03克氘。海水总体积13.7亿立方公里,含几亿亿公斤的氘。可用上百亿年。

4:暴利。浙江省海盐县原很贫穷,秦山核电站落户后,年年都是交税大户。在建设期年均税收2亿元左右,至2006年核电产值高达50亿元,创税高达8亿元左右

5:高效。1公斤铀燃料可抵2500优质吨煤燃料,1公斤氘抵得上4公斤铀燃料。0.03克氘聚变相当于300升汽油燃烧能量。

设问:你知道为“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有哪些吗?

“两弹一星”元勋:

1999年9月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授予或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第一次将这段鲜为人知的国防机密公诸于众。这23位元勋是:

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备课资料 钱学森说:“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召唤着钱学森,然而归途竟然那样坎坷。因为美国海军部次长说:”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1950年9月,钱学森辞去工作准备回国时突然被捕,被关在一个海岛的拘留所里,受到无休止折磨。每天晚上,看守人员隔10分钟就进来开一次灯,使他根本不能休息,半个月时间,他的体重就下降了30磅。美国当局对钱学森的迫害,引起了美国科学界的公愤。不少美国朋友出面营救钱学森。他们募捐集资15000美金,把钱学森从拘留所保释出来。但是,美国联邦调查局仍不放松对他的迫害,他的行动继续受到限制,信件和电话都受到监视和检查。坐牢、软禁、恐吓,都未能让钱学森屈服,他说:“知识是我个人的财产,我有权给谁就给谁。” “我是大唐的后代,我的一腔热血只图报国。我以为,我的根在中国。”此时中国也扣留着一批美国人。其中有违反中国法律的美国侨民,也有侵犯中国领空的美国军事人员。1954年日内瓦会议中国政府决定先释放四名被扣押的美国飞行员换取钱学森回国。可是美国代表约翰逊以中国拿不出钱学森要求回国的真实理由为由不肯释放钱学森。这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收到了一封从大洋彼岸辗转寄来的信,信中的署名就是“钱学森”。原来钱学森为了摆脱特务的监视,把信写在了一张小香烟纸上,夹在寄给比利时亲戚的家书中,后辗转带给了陈叔通。信中钱学森请求祖国帮助他回国。在事实面前约翰逊哑口无言。美国政府不得不批准钱学森回国的要求。1955年10月8日从美国回到广州时说:“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今天我终于回来了!” 200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钱学森颁奖词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备课资料邓稼先他们是一代人完成了别国五代科学家的任务,一口气从原子弹干到中子弹,到氢弹,到电脑模拟的核极限的。邓稼先知道很快就要“世界性禁核”的。如果中国不能抢在这个时间内完成核极限实验,那么就会“被禁”,而不能成为“大国”。所以,邓稼先一直在抢这时间,他忘了自己生命的时间,忘了其他一切的时间,惟要中国脱离挨打受欺时间。邓稼先一次从图书馆里出来之后疲惫得在自行车上睡着了,最后摔在沟里,这一摔还是没把他摔醒,在沟里睡了一夜,醒来以后他以为自己还在图书馆里,看到周围漆黑一片,于是大声叫道:“怎么搞的?停电了?”当时科研所电动计算机一次计算不超过十次,还有一部手摇式乌拉尔计算机算个除法都得分几步走,研究员们只好三班倒,做到人闲机不闲。最后还是太慢,干脆所有人都准备好算盘,昼夜演算。草稿纸装满了上万个麻袋,堆满上十个房间。理论设计工作完成后,邓稼先来到青海湖金银滩。这里自然条件恶劣,外人不容易进不来,适合进行保密工作。也让研究员们受足了罪。这里年平均气温零度以下,霜冻期长,多风雪,冰雹,平均海拔三千一百米,气压低,氧气稀薄,水烧到八十几度就蒸发了,饭都吃不成,只能顿顿吃炒面,到了冬天,炒面都吃不成,只能吃生青稞,常常鼓足勇气钻进冰窖一样的被窝里,早上醒来头发和枕头都冻在了一起。邓稼先在实验中还要身先士卒,他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各种危险场所,比如装满炸药的山洞里,配置雷管的车间里。

在一次爆炸失败后,几个单位在推卸责任。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必须有人到那颗子弹被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邓稼先说:“谁也别去,我进去吧。你们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我做的,我知道。”他一个人走进了那片地区,那片意味着死亡之地。他很快找到了核弹头,用手把他捧着,走了出来。最后证明是降落伞的问题。就是这一次,他受到了致命辐射伤害,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但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邓稼先有一次开会在西湖,他拉着同仁在“精忠报国”那四个古意盎然的字前照了一张相片。许鹿希说,邓不爱照相,但这张照片是他自己要照的。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当初随邓稼先一起搞原子弹的科学家,有些中途而退了。因为“没有科研成果,不能家庭团聚,不许亲友通信”。作为知识分子和普通人的生活、乐趣、权益,是必须牺牲掉 的了。病发时,夫人许鹿希说,那时他已是全身大出血,擦也擦不干,止也止不住了。高强射线导致的不治之症。这是在他手捧核弹头走出放射区时,就心里明白的。得知患癌症,倒在病床上他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可是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要是生命结束以后,还可以再生,我还选择中国,选择我的核事业,今生死而无憾”。“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历史情境再现:陈赓大将问:“中国能不能发展导弹?” 钱学森回答:“为什么不能搞?外国人能搞,我们中国人就能搞?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

陈赓大将说:“好,我就等你这句话。彭德怀元帅问:“射程为500公里的导弹我们自己能造出来吗?这样的导弹需要什么人力物力条件?估计要多少时间才能造出来?”

特此说明:要求能打300至500公里;是针对台湾美国军事威胁;这个距离与台湾海峡宽度相当,北部宽200公里左右,南部宽410公里左右。导弹有带智能,攻击力度大,范围广,精度高,速度快等优势。历史秘闻中国研制导弹内幕

当时中央鉴于空军力量薄弱,确定优先发展战机,导弹和战机同时搞经费不足,钱学森表示要选择导弹,因为通过二战中德国对英国的导弹轰炸中,钱学森意识到与飞机相比,导弹有无法替代的速度和性能,它将成为未来重要的国防武器,得到了毛主席支持。第一枚导弹从仿制苏联导弹开始,钱学森不仅要求学习模型,还要学习设计思维。1959年苏联撤走专家使工作陷入困境,关键时刻钱学森站出来告诉大家苏联导弹是仿制了德国V2火箭,自己在美国接触过,并于1960年带大家突破了关键技术,导弹被命名为东风一号。飞行了7分37秒后,打中了554公里外目标,比所仿制的苏联导弹还要远。之后中国开始自行设计制造导弹东风二号,第一次实验不幸失败,面对潮水般指责,钱学森缩在实验室,失踪了一个月,一些人甚至要求把钱学森调到生产一线去,这是聂荣臻元帅站出来支持和保护钱学森,使钱学森于1964年6月29日重新研制出导弹东风二号,导弹打中了一千公里外目标。提前四年完成了任务。但东风二号无法携带核弹头,西方人嘲笑中国人只有弹,没有枪。美国部长麦克纳马拉说:“中国人虽然有了原子弹,但是五年之内不会有运载工具,至少十年之后才能掌握导弹核武器。”于是钱学森提出把两弹结合思想,周总理指示成立航空工业部,对外称七机部,由钱学森任副部长,专门负责运载导弹的研制,不到两年时间,东风二号甲运载导弹就研制成功了。比美国人所说时间短了一半都不止,钱学森用事实堵住了嘲笑者的嘴。核导弹成功飞越甘肃柳园有人区,在世界属于首次。核导弹发射成功意味着中国进入世界核大国行列,从原子弹爆炸成功到核导弹发射成功,中国仅用了两年时间,而美国用了十三年。后来钱学森借助自己研制的火箭把新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了太空。科普知识人造卫星用途和分类

通信卫星 它的功能是为人们传递电视、电话信号的。没有它,你就很难打越洋电话或观看世界新闻、国际比赛。

气象卫星 它携带的遥感设备俯瞰整个地球大气层,对地球上的风、云、雨以及森林火灾进行监测。气象卫星收回的图像和数据,是气象科技人员准确预报全球天气的依据。资源卫星 它利用遥感仪器来发现在地面和低空难以发现的地理特征,利用它所获得的资料,可准确估计地球上各地区的植被、地质、水文、海水等方面的资源情况。

侦察卫星 它携带有分辨率很高的照相机、摄相机对地面目标进行拍摄,可准确地反映地面部队的调动、集结及各种军事设施的变化。

导航卫星 帮助海上航行的船只辨明方向和位置。舰船通过对两颗以上卫星的观察和测距,准确地知道自己所处地理位置的坐标。

材料四邓小平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材料五当美国通过间谍卫星发现中国核试验后,立即通告前苏联,冷战中敌对的两个国家居然联合起来,在中国边境增兵。并且都调动了核潜艇部队,对中国进行核包围。原子弹使中国对外国际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这种变化持续扩大,之后美国总统尼克松,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其中的政治因素都可以追溯到原子弹。这要归功于邓稼先等科学家们,是他们的辛勤工作换来了祖国的强大。

材料六杨振宁在美国听美国人说,中国人的原子弹是由美国科学家参与做成的。他问工作性质没有暴露的邓稼先“有没有美国人?”邓稼先当时不便回答,待周总理说“把实情告诉他”之后,邓稼先写了“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的信。信从北京直接送到上海市委欢送杨振宁的宴会上。杨振宁当场打开一看,立即泪流满面。“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作为一个宴席的主宾,突然地泪流满面。人们的惊讶可想而知。他流泪了。他当年在云南,后来在海外盼望过的强国梦,被他的同学实现了。这是他的祖国。中国人再不必有屈身向外之感了。他的泪水流在中国,中国接受着。归纳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意义

提示答案: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加强了国防力量,创造了安定的环境;促进了生产力的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提问载人航天发展过程如何?

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的战略决策,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2003年10月15日“神舟5号”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延伸阅读:航天与日常生活——墙里开花墙外香

身体不适要接受CT检查。CT机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应用,它是为提高月球照片清晰度而发明的。

而人造心脏的技术,则取自航天飞机的燃料泵技术,这种小型化的心脏泵已为不少患者带来了新生。在阿波罗计划中由于登月仓所能携带的水有限,因此将日常所用的水循环使用是最佳的办法。水净化设备应运而生,它被广泛应用于城市自来水净化系统。连尿液也处理得比自来水还要清洁。

50多年前,数字化照相机首先应用于航天,通过卫星系统从太空中以电子信号的方式向地面发送照片。如今它走入千家万户,记录下生活点滴。

生病的时候,测量体温时使用传统的水银温度计不仅费时,而且难以辨认,红外线温度计解决了这一难题,它为测量人体无法触及的器官部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来源于航天飞机和红外线天文观测技术。这种新产品是美国宇航局与美国diatek公司研制的,它利用红外线在测量温度方面的优势,只需要两秒就可以准确测量人体温度.,由于节省了大量时间,它甚至缓解决了美国医院护士短缺的难题。2003年春夏,我们共同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非典型肺炎。当时全国各地许多机场、火车站、汽车站和大型企事业单位的门前都安装了一个新鲜设备,那就是有一个镜头对着我们照来照去的红外线温度计。这种温度计的大面积应用阻止了疫情的蔓延,为我们战胜非典型肺炎立下了汗马功劳。管理航天设备零件的条形码出现在商品上。航天员如厕所用尿不湿套在了婴儿身上。航天中充电电池用在电动玩具、剃须刀上。航天器大气层防火材料用在汽车房屋上。穿。宇航员登月所用弹性软垫广泛出现在运动鞋上。

吃。方便面调料干菜叶源于航天食品脱水菜。太空育种的蔬菜维生素含量高于普通蔬菜2倍以上,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含量铁提高7.3%、锌提高21.9%、铜提高26.5%、磷提高21.9%、锰提高13.1%、胡萝卜素提高5.88%。比普通蔬菜更加美味可口,如太空甜椒可直接生吃,味道微甜,清脆爽口。太空紫红薯生食味甜,水分足,如优质水果,熟食集香、软、甜于一体,色、香、味俱佳,是上等保健食品

看。玻璃眼镜易打碎,塑料眼镜易弄出划痕。借用宇航局保护空间设备涂料出现了防划痕太阳眼镜。

住。家里屋顶太阳能电池板不仅自己用,发电多了还能赚钱。过渡:中国是人口大国,要养活这么多人口,农业技术绝不能落后 二杂交水稻

背景资料1: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在2004年8日发表的《2004年全球粮食安全状况报告》中指出,全球有8.52亿人处在经常性的饥饿中,饥饿和营养不良每年使500多万儿童死亡。饥饿直接和间接给各国国民生产力和国家经济造成上百亿美元损失。

背景资料2:中国人口总量与欧洲五十个国家相近,欧洲适合农业生产的平原面积达100亿亩,中国平原面积约12亿亩,即使加上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地带,可以开垦的土地面积理论上也只有19亿亩,为欧洲平原面积的1/7。加拿大的人均耕地是我国的18倍,印度是我国的1.2倍。1950年我国耕地面积是29.4亿亩﹐人口是5.7亿人﹐人均5.2亩。2008年我国人口增加到了13.28亿人﹐耕地却减少了11亿多亩﹐人均只剩不足1.4亩﹐不到1950年的三分之一。今后我国每年仅建设要占用耕地三﹑四百万亩﹐再加上灾毁和生态退耕,平均每年要减少耕地面积1800——2000万亩。人均耕地面积排在126位以后,还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儿。目前我国已经有664个市县的人均耕地在联合国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以下。全国的耕地面积已经下降到18亿亩 背景资料3:安徽太和县饥荒报告:安徽省太和县宫集区赵寺大队,1959年冬至于960年夏,因饥饿造成的非正常死亡极为严重.全队共死亡1709人,占原有人口的36.3%,死亡人数中青壮年占41%。1960年春,还出现过人吃人的现象。全队29个自然村,26个自然村发生过人吃人现象。如涧南生产队,7个生产组,组组都有;该队144户,604人,吃过人肉的有37户,144人。:2009年4月8日,《广州日报》采访袁隆平时,袁表示“三年困难时期,饿死了几千万人啊。大跃进把树都砍了去炼钢铁,把生态破坏了,1959年大干旱,一年基本上没有收成,饿死了四五千万人啊。”大跃进时期人们因为缺乏食物而死去。死亡的人数目前尚存在较大争议,专家的估计从2000万至8000万不等 袁隆平有哪些历史贡献?

1973年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二号,2001年获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历史秘闻发现天然杂交水稻始末

当时米丘林、李森科学说——“无性杂交可以改良品种,创造新品种”的传统论断垄断着科学界。作为自花授粉的水稻被认为根本没有杂交优势。人们都说袁隆平不务正业,但他义无反顾。1960年7月安江农校实习农场早稻田,袁隆平像往常一样下课后挽起裤腿到稻田查看。突然他发现了一株植株高大、颗粒饱满的水稻“鹤立鸡群”。他如获至宝,马上用布条加以标记,反复观察,并采集花药进行镜检。第二年他把收获的种子种下去,结果长出的水稻高的高、矮的矮。当时他非常失望地坐在田埂上,突然灵感来了,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这一定是个天然杂交种!”袁隆平马上想到,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个品种的花粉,就能得到有杂交优势的种子了!但单凭人力不可能大量生产这样的种子,如果专门培育一种雄花退化的水稻,将其和其他的品种混种在一起,用竹竿一赶花粉就落在雌花上了,就能大量生产杂交稻种了!想到这里,袁隆平欣喜若狂,也更加充满信心。接下来几年的夏天,水稻扬花吐穗的时候,他都拿着放大镜,顶着烈日在田间苦苦寻觅。1964年7月5日,他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的洞庭早籼稻田中找到一株奇异的“天然雄性不育株”,这是国内首次发现。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种子。材料1950年我国水稻的平均亩产只有141公斤,1998年达到450公斤,从1976年到1998年累计增产粮食3.5亿吨,按每吨1000元计算,累计增收3500亿元;按人均口粮450千克计算,可以解决500万人一年吃饭问题。2004年亩产超过800公斤的目标,这意味着每年又可以多养活7500万人。2016年10月10日亩产达到1013.8公斤,2017年突破1500公斤。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袁隆平的颁奖词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能,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过渡:此外中国计算机和生物技术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

知识拓展:计算机主要用途

一、数值计算.科学和工程技术计算如:人造卫星轨迹计算,导弹发射参数计算,房屋抗震强度计算等。

二、数据处理.用计算机对数据及时地加以记录、整理和计算,加工成人们所要求的形式。如:对工厂的生产管理、计划调度、统计报表、质量分析和控制等;在财务部门,用计算机对帐目登记、分类、汇总、统计、制表等。我们不可以用计算机实现办公自动化。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录入、排版、制版和打印,比传统铅字打印速度快、效率高,并且使用更加方便;用计算机通信即通过局域网或广域网进行数据交换,可以方便地发送与接收数据报表和图文传真。

三、自动控制.在生产过程中,采用计算机进行自动控制,可以大大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人们工作条件,节省原材料的消耗,降低生产成本等。

四、辅助设计.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过程实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不仅可以大大缩短设计周期,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降低生产成本,节省人力物力,而且对保证产品有重要作用。

五、辅助教学.是利用计算机对学生进行教学。它可按不同教学方式方法以及不同领域内容进行分类。

六、人工智能.计算机有记忆能力,又擅长进行逻辑推理运算,因此计算机可以模仿人的思维,独立解决问题。例如,计算机可以对计算机高级语言进行编译和解释;不同国家语言之间的机器翻译;在很多场合下,装上电脑的机器人可以代替人们进行繁重的、危险的体力劳动和部分简单重复的脑力劳动。

七、娱乐活动.我们可以在多媒体电脑上看电视、看VCD、听音乐、玩游戏、在网上和朋友聊天等等。

提问中国在计算机和生物技术上有何成就?

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一号。1965年人工结晶合成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

科普知识:牛胰岛素是牛胰脏中胰岛β-细胞所分泌的一种调节糖代谢的蛋白质激素,是一种多肽。其一级结构1955年由英国桑格(S.Sanger)测定。牛胰岛素在医学上有抗炎、抗动脉硬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骨质增生、治疗精神疾病等作用。

抗动脉硬化作用

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是引起动脉硬化的原因。因此临床上可以使用牛胰岛素,不必担心胰岛素会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还有人进行了胰岛素口服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试验,结果硬化块减少,硬化面积下降22%-37%,由于口服胰岛素已被胃液破坏,失去降糖作用,故而抗动脉粥样硬化与胰岛素抗炎和保护内皮细胞作用有关,与降糖作用无关。

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正常的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一般不会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而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会激活内皮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损伤内皮,血小板的聚集作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牛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间接起到了保护内皮细胞作用。

治疗骨质增生

牛胰岛素可增强成骨细胞活性,合成胶原纤维,促使骨质对氨基酸的摄取,牛胰岛素还可促使维生素D的合成和钙和吸收,有利于骨质形成,最适合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治疗。

治疗精神疾病

牛胰岛素低血糖疗法主要用于中毒性精神病的精神错乱和震颤性谵妄,对焦虑、紧张和神经衰弱也有效。

然而,对于一个蛋白质的合成来说,必须拿到了与天然物的生物活性和结构完全相同的纯产物,才能算得上实现了它的全合成。由于胰岛素分子不但化学结构复杂,而且还具有蛋白质分子的特定构象。因此,人工合成胰岛素不仅要完成肽链的合成,而且还要求使合成的肽链能够折叠成具有与天然胰岛素同样构象的活性分子。而当时的胰岛素的“家族”中,牛胰岛素是唯一被测定了化学结构的,于是便作出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审慎抉择 史实: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1965年,中国终于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出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面对功绩和荣誉,作为学术带头人的王应睐,想到的是集体和他人,甚至没有在科研报告中署上自己的名字。

第二年,瑞典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化学组主席专程来到中国,研究评选有关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中国科学家获奖事宜。由于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是我国众多科学家集体研究的成果,不符合该奖授奖对象最多为三人的规则,因此,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问题探究】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提出“向科学进军”,1949 年 11 月,成立了以郭沫若为院长的中国科学院,逐步建成了由中央各部门、高等院校和地方组成的科学研究体系。

材料二

20世纪中期以后,以航天技术、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的世界性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超过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材料三 邓稼先和妻子结婚30年,真正在一起时间不到3年,在他为国效力时,他的女儿照样下乡和回城没有工作。成功后所得个人奖金只有20元,同时期杨政宁科研奖金有几十万瑞士法郎,折合百万元人民币。

材料四 新中国建国后文盲率由1964年的33.58%下降到1982年的22.81%;基本普及小学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5.5%。

材料五 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到1978年增加到3645亿元,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经济总量迅猛扩张,2008年超过了30万亿元,达到了300670亿元,年平均增长8.1%,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建国后我国科技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制度前提:社会主义和新中国建立提供了安宁环境 政策支持:党和国家重视科技 主观因素:科技工作者无私奉献 教育基础: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 外部因素: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

小结:我国科技事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经过老一辈科学家们努力,缩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但同时某些领域还是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差距,赶超的使命就落

在在座各位同学身上了。

篇6:《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教案

知识与能力:学生识记新中国在核技术、导弹、空间技术、生物技术以及计算机领域的重大成就;通过列表归纳新中国重大科技成就,培养归纳分析能力;

通过这些成就在生产领域中的运用,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进一步探究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列表归纳新中国在科技领域内取得的重大成就,明确各项成就在中国与世界科技发展领域中的地位、意义;

借助多媒体,通过影视资料、图片等再现历史情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表格分析、影视、图片等再现的历史情景,学生认识我国科技成就在许多领域内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而有些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培养危机意识,增强使命感、激发为振兴祖国发愤读书的志向。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第19课的内容,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成就及作用。本课在内容上承接了第三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又连接着现实生活中的重大科技成果及运用。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必修Ⅰ、必修Ⅱ学习,对新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及当时的世界格局已经有所了解,已经初步具备了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背景知识。

学生通过第一单元、第四单元的学习对古代中国科技发展成就及地位、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已经有所了解,这将有助于理解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教学重点】

新中国建立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突破方法:借助于多媒体,通过歌曲《东方红》,影视资料“常娥一号卫星发射” 以及大量图片渲染气氛、再现历史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难点】

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如何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关注科学发展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突破方法:指导学生列表归纳新中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分析其作用和地位。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通过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创设历史情境,重温事件经过,感受历史。

材料教学法:教学中针对每一目的相关问题适当地选取材料,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材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影像辅助法:可以向学生放有关科技成就的影视制品,增强直观教学的效果,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

对比分析法:对于本课中一些难于理解的内容,可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采用教师对比分析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问题教学法:提出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环环相扣,调动思维,温故知新,探究新知。

【课型】 新授课

【教师教学材料准备】

地图册、建国来重大科技成就相关音像材料、图片

【学生课前准备】

通过百度搜集一些关于建国来重大科技成就的资料

通过百度搜集建国来重大科技成就的一些相关资料和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播放歌曲《东方红》。

导语:一曲《东方红》给我们刻画出了新中国从建国后的科学技术成就发展道路。一种对祖国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于是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为什么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有哪些成就?

设计思路:本课是必修三中的一课,有必要对前面所学的概况作一阐述,使学生对教材有一个完整地了解。通过歌曲等多媒体资料,调动学生情绪。引发学生共鸣学生易产生亲切感。

(课件出示课题)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多媒体展示两弹一星的图片

指导学生看教材,结合图片,想想新中国为什么要发展两弹一星?

设计问题1:

什么是两弹一星?

设计问题2: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为什么要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预期效果:学生根据教材知识及图片得出:由于当时美国敌视中国。中苏关系的破裂,以及美苏争霸。)

多媒体展示原因。

a.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 b.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

c.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为了冲破美苏两大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中国积极发展高新科技,以巩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

d.为打破大国武力威胁、核武器和空间技术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力量。(目的)

设计问题3:

篇7:军事上的重大发明

轰炸机又来了

1917年5月到1918年5月这一年的时间,对于英国人来说格外难熬。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接近尾声,但随着飞机这种问世不久的航空机器的飞速进化,德国空军对英国的轰炸却变本加厉了起来。

“上帝呀,它们又来了!”

喏,这就是英国人面对德军飞机的恐慌表现。那时候,根本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提前预知敌军飞机来袭,飞机的速度又太快,当地面上的人发现敌机到来时,再去寻找防空洞躲避,就已经来不及了。

如果能提前知道敌机动向该有多好!

耳朵是靠不住的

英国军方最先想到的是盲人。盲人由于视觉不起作用,往往具有比普通人更灵敏的听觉。英军召集了一些听觉特别优秀的盲人,还给他们配发巨大的金属喇叭状“听力增强器”,专门让他们监听敌机的声音。

别说,这招儿还真管了点儿用,不过,也顶多能提供几十秒到一分钟左右的预警时间,因为盲人的耳朵再好,也只是比常人多听到远出几千米的声音,但几千米的距离对飞机来说,一眨眼就飞过了。

看来,用耳朵听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向蝙蝠学习

怎么办?英军只好求助于科学家。科学家一下子想到了一种动物——蝙蝠。

当时,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蝙蝠关在漆黑的屋子里,屋中吊满了铃铛,蝙蝠在里面飞来飞去,铃铛却从来不会被碰响。这是因为,蝙蝠能够发出一种频率非常低的声音,这种声音人耳完全听不见,但蝙蝠却听得见。蝙蝠平均每秒发出30~60次这种低频声音,声波碰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被蝙蝠听到。蝙蝠借此就能判断障碍物的大小、远近,从而有效地规避。

声波太慢了

太好了!那么,用低频声波来探测敌机不就行了吗?

不行……

声波的传播速度太慢,短距离还没什么,长距离传播的话,当声波碰到敌机再反射回来,敌机也就快到了,能够提供的预警时间很有限。

对了,光的传播速度很快,用光波来探测敌机,是否可行?也不行。要知道,光是很容易被敌人探测到的,而且,无论是光波还是声波,都很容易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在作战中使用的可靠性都不高。

无线电波搞定一切

当时,除了光波和声波以外,很多科学家都在研究无线电波。无线电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光速几乎相同,并且不受气象条件的影响,什么云啊、雾啊都不能对无线电波的传输造成影响,什么样恶劣的气象条件都能使用。

很快,工程师们便制造出了一种名叫Radar的设备,意思是“无线电探测和测距”,音译成中文就是“雷达”。最初的雷达十分笨重,而且还经常出现故障,但就是这样,也为英军的防空作战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对了,说起英国人发明雷达的事儿,德国人真是气得不行——其实早在1904年,德国发明家就已经进行过原始的雷达实验,并获得了专利,只可惜并没有用于实战。

到了二战时期,英国在面向欧洲大陆的海岸线上布置了大量雷达,德国空军再也不能随心所欲了。此后,雷达不断进步,成为人类最重要的军事发明之一。

篇8:《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新中国在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生物技术及计算机领域的重大科技成就;(2)分析并理解新中国能够取得这些科技成就的原因;(3)探究科技进步对我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历史图片理解中国研制原子弹的原因

(2)采用研读历史史料,分析新中国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3)应用探究法理解科技进步对我国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增进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树立为报效祖国而奋发学习的志向。

(3)尊重科学,尊重知识,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价值观念。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两弹一星”、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科技进步对我国的影响。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请大家看一段视频:播放“嫦娥二号升空”视频。

刚刚大家看到的这个视频就是今年的10月1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给全国人民献上的一份节日大礼——“嫦娥二号”。嫦娥二号的成功发射,是我国科学技术史上的又一光辉篇章。那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取得了哪些重大科技成就,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成就对我国有何影响,从中我们又能得出什么启示?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大家将要学习的内容。

(二)学习新课:

新中国成立以后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大家在初三的时候曾经学过,同学们能不能举几个例子?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在很多领域取得了很多成就,这节课我们主要来讲其中的两个成就:“两弹一星”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一、两弹一星

1、原子弹

1954年,毛泽东问赫鲁晓夫:“苏联能不能帮中国研制原子弹?”赫鲁晓夫答:“研制原子弹是需要很多电的,把你们全中国的电加起来也不够哇!我们苏联有原子弹就行了,用不着大家都来研制原子弹!”

之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里说了这么一段话: “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今天的世界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世界?为什么毛泽东说没有原子弹就会受人家的欺负呢?下面请同学们来看三个历史瞬间,从国际环境的角度思考中国为什么要研制原子弹?

历史瞬间1: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较量(漫画)

这幅漫画左边是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右边是美国总统肯尼迪,大家注意他们坐着的是什么?原子弹。请大家思考,这幅漫画反映了中国研制原子弹的什么原因?

美苏争霸,美苏垄断着核武器,美苏争霸很大程度上是核武器数量和质量上的竞争,这就造成了世界局势紧张。

历史瞬间2:美军入侵朝鲜的同时,还悍然出动第七舰队入侵我国台湾海峡。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这幅图片反映的就是美国在1950年发动朝鲜战争的同时,悍然出动第七舰队入侵我国台湾海峡,并公然宣称要对我国使用原子弹。大家归纳一下,这幅图片又反映了我国研制原子弹的什么原因? 美国敌视中国,用核武器威胁中国。

历史瞬间3:20世纪60年代,中苏边界谈判破裂后,苏联不断对中国进行武装挑衅,制造流血事件。

通过必修一、二的学习大家知道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随着中苏边界谈判的破裂,苏联不断对我国北方边境进行武装挑衅,这张照片反映的就是位于黑龙江乌苏里江上的珍宝岛,人民解放军执勤的情景。大家归纳一下,这幅图片又反映了我国研制原子弹的什么原因? 中苏关系恶化。

归纳:中国为什么要研制原子弹?

①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②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

③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

④为了打破美苏核垄断和核威胁,加强国防。

鉴于此,在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国于1964年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现在请大家看两张照片:

左边这张照片反映的是1945年8月6日,因为日本法西斯的负隅顽抗,美国对日本的广岛投掷了原子弹——“小男孩”。原子弹爆炸后的广岛尸横遍野,给日本广大和平居民造成了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伤害。大家思考:这是核科学在什么方面的使用?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影响?灾难。

右边这张照片反映的是我国建成并已投入使用的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大家思考:这是核科学在什么方面的使用?发电。这是对核科学的和平利用。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影响?造福。

由此我们能得出一个什么历史结论?核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思考:是否科学技术都是双刃剑?是。哪位同学能举个科学技术是双刃剑的例子?

启示:科学技术是双刃剑,我们要正确对待、合理把握、趋利避害,为人类造福。

2、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

大家来看一段视频:播放“东方红一号”的视频。思考,“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对我国有何影响?

意义:继苏美法日后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为神

五、神

六、神

七、嫦娥号奠定了基础。

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们选取两位杰出的代表:

第一位:杰出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

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去美国留学,相继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随后一直从事火箭导弹研究,还曾参与了美国研制导弹的“曼哈顿工程”,在美国享有很高地位。他在美国生活了二十年,他说:“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新中国成立后,就立刻为回国做准备,美国人为了留住钱学森,软硬兼施,高薪、优越的生活科研条件、坐牢、软禁、恐吓,但这些都抵挡不住钱学森的归国心,抵挡不住他浓浓的爱国情。历经了千辛万苦,终于于1955年回到了中国,并带领广大科学家研制成功了“两弹一星”,为我国作出了无可估量的贡献。

2007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钱学森的评语: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2009年11月6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师生们打着横幅排队,准备向钱学森同志遗体告别。第二位:邓稼先

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却鲜为人知,最后因受核辐射严重伤害、全身大出血而病逝,年仅61岁。直到他去世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他的遗言是:“死而无憾”。

“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

通过以上两位科学家的事迹,大家觉得“两弹一星”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合作、勇于攀登。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这张照片拍摄于三亚的南繁基地。

1960年,罕见的人祸天灾降临中国。大饥荒夺去数千万人的生命。袁隆平亲眼目睹了这场灾难,严酷而沉痛的现实使他决意开始水稻高产育种研究。1964,偶然发现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优势明显,从中获得启发。1970,找到野生雄性不育稻——“野败”。1973,“南优二号”。1998,超级杂交稻。

杂交稻的成果如何呢?请大家看材料一:1950-2004杂交水稻亩产量简表: 材料二: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为什么?

从材料一、二中我们能看出袁隆平对我国有何贡献?

中国温饱问题已解决,正朝着小康生活迈进。但是,与我们同一个地球的非洲,却是另外一番景象,请大家看材料三:悲惨一幕 非洲亟待解决的问题:粮食问题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已经开始了在非洲的试种,一旦成功并推广,这种场景一定会得到大大的改观。

因此,美国著名农业科学家唐·帕尔伯格赞扬道:“是他(袁隆平)让我们远离饥饿的威胁,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从材料三中我们能看出袁隆平对世界有何贡献? 归纳:杂交水稻的主要贡献: 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 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杂交水稻在世界范围推广,被许多国家引种,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的饥饿问题。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袁隆平的评语:“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能,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我们刚刚学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两大重要科技成就:“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那么,取得这些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大家结合以下两则材料,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材料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同年组建了中国科学院。1956年我国制订了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978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0世纪80年代中期,陆续制定了863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原因:

1.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改革开放 2.党和政府制订了正确的科技发展规划

材料二

为适应以航天技术、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跋涉戈壁滩,风餐露宿,夜以继日,自力更生,取得了“两弹一星”的重大成就。原因:

3.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开拓精神与无私奉献 4.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知道了取得这些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接下来我们来探讨建国以来的这些重大科技成就对我国有什么影响? ①增强了国防力量 ②提高了国际地位

③增强了综合国力

④振奋了民族精神

从以上学习中我们能得出这样的启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科技发展与国家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密切相关。

未来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科教兴国。

课堂小结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科技发展与国家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密切相关。

未来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科教兴国。

课后习题

1、标志着中国国防力量加强,打破美国、苏联核垄断的事件是()

A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B .实施“星火计划”

C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 .秦山核电站建立

2.国外有人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用行动来回答上述问题的科学家是()

A.邓稼先

B.袁隆平

C.李四光

D.杨利伟

3、下列科技成就,是科技工作者排除“文革”错误路线干扰,坚持科学探索而取得的是()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银河—Ι”型计算机诞生

③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4、邓小平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对此理解不准确的是()

A.发展高科技是新中国建立后巩固国防的需要

B.高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综合国力的提高

C.“两弹一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20世纪60年代起,中国成为科技强国

5、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靠袁隆平。中国农民为什么要这么说?

板书

上一篇:初创公司如何利用同理心取得商业成功下一篇:溱湖国家湿地公园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