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的柳树作文怎么写

2024-04-28

校园的柳树作文怎么写(共19篇)

篇1:校园的柳树作文怎么写

在我的校园里,有一棵高大的柳树。它高高的矗立在校园中,就像一名忠实的士兵守卫着我们。

春风盎然,万物复舒。那棵陪伴我多年的柳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为柳树添加了几分色彩,春姑娘轻轻地吹过柳树,柳树随风飘动,仿佛在翩翩起舞,又仿佛在向我们点头。这时,我便想起了贺知章的一首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夏天,天气更是烈日炎炎。太阳公公像个大火球,放射出强烈的光芒,晒得校园里其它树都抬不起头,唯独这棵老柳树仍盎然昂立。它像一把巨大的伞,把太阳挡在外面,任我们在柳树的笼罩下尽情的玩耍。

秋天到了,校园其它的树都渐渐变黄,树叶慢慢的落了下来,只有这棵柳树还努力的伸展着枝条。

冬天已经来临,过了几天,下雪了,大柳树的枝干上落满了白雪。它可真像一棵玉树琼枝的柳树,像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

这棵柳树给了我无穷的快乐,我喜欢它!

篇2:校园的柳树作文怎么写

春天,这一排柳树的枝上就会透出星星点点的嫩绿色,虽然不是那么茂盛,但总让我感觉到它那强烈的生命力。每当我遇到什么烦恼,就会到操场去看柳树,使我把烦恼忘掉。

夏天,只要有风刮过,柳树的枝条就会随着风轻轻的飘着,只要风停了,茂盛的叶子就会将阳光遮住,只有丝丝的阳光照在上面,许多同学们都在这阴凉处快乐的游戏。

秋天,凉爽的秋风就会刮来,柳树的叶子就会变成金黄色,飘飘悠悠的像一只只蝴蝶纷纷的飘落下来,像是下了一场蝴蝶雨。每当这时,我就会去操场捡落在地上的叶子,把叶子夹在书里留作纪念。

冬天,柳树的枝上就会挂满了雪,风就像狼的叫声,树上光秃秃的,没有夏天那样枝叶茂盛,但它们就像一个个战士,挺着直直的腰干,不怕寒冷,保护着我们的校园。

篇3:校园的柳树作文怎么写

一、关于立意

包建新题目列出了三种态度:拥抱这个新世界,刻意远离,保持适当距离。考生的看法是什么要有一个明确的表态。三种态度的选择宜谨慎,第二种“刻意远离”恐怕不易论述。“刻意”其实已经表明了命题者的否定态度,“远离”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现代社会远离虚拟世界既无可能也无必要,除非有人要逃避这个世界。这倒不是说不能写“远离”,而是说这个方向思辨能力要求更高。

王则樱我认为选择“保持适当距离来写”比较理性。对于虚拟世界,我们应不沉溺也不排斥。刻意远离是固步自封,逆时代潮流,当然也不排除一些骨骼清奇的人作这样的选择;选择“拥抱”,则易丧失传统中许多美好的东西,对人对事对世界,我们应遵循适度原则。

郑超我主张寻找矛盾冲突的两端并深入剖析,进而形成文章的立意。题目中实际上包含两组矛盾:虚拟与现实,拥抱与远离。题目中的第三种态度则是两组矛盾的折中、调和。怎么才能写好?我认为关键在于对矛盾的两端作深入思考。比如虚拟与现实的矛盾,我们深入思考“虚拟”一端:这是个怎样的虚拟世界?它存在的目的是什么?它与现实的关系是什么?……这些问题想明白了,文章立意也更深入了,论述过程也更能体现思辨性了。

冯言华赞同利用矛盾去思考。这其实也是人类永恒地在矛盾中选择。

王伟这则材料立意不成问题,三个立意大方向均可:拥抱虚拟、拥抱现实、处于两者之间。但我个人更倾向后两个立意方向。当然拥抱现实也不是说完全排斥虚拟世界,而是说我们徜徉于虚拟世界的时候,不忘以现实为归宿。

二、关于定题

包建新有的考生会为拟制题目而费尽心思,就这次考试而言,题目如果能够与表态构成因果关系,更方便组织成文。比如赞同“拥抱这个新世界”,题目可拟为“虚拟也是现实”“虚拟使你我不再有距离”等。

三、关于选材

包建新有人说这个作文题可论述的材料太少,只有那些常玩手机、电脑的“差生”才有丰富的材料,其实不然。题目举出了四个虚拟情景———在商店衣帽间试穿新衣,在诊所与医生交流,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化身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都可以用作论述的材料,关键是如何结合自己的看法作出恰当的分析。而这四个虚拟场景还没有成为网络的现实,考生可以进一步想象其他可能出现的虚拟场景用作论述材料。要在思辨、想象、推测上见功夫,只靠网络体验也是不够的。

鲁金会现实中年轻人完全没有网络直接经验的恐怕没有,因此还是容易找到论述材料的,而题目中所包含的对思维力的考查,将是考生拉开分数的重要因素。

杨桦今年的浙江高考作文,考生在组织材料时会有一定困难,但也要看怎样的立意。文章的立意要是放在对未来人类生活的态度上,反观现实生活的利与弊,还是有许多东西可以写的,即使不知道VR技术,也可以沉着应对。

王伟过去的那些人中,有没有谁选择了用虚拟拒绝回到现实?有没有谁拒绝了虚拟选择一场真实的人生体验?有没有谁在虚拟和现实间取其精华来去自如?文学和艺术是否可算是“虚拟世界”?安逸和麻木的生活方式是否可算是“虚拟世界”?忘掉自己是生活主宰者的人生是否也是“虚拟世界”?这样思考,虚拟和现实就打通了,又何愁没有论述材料?

四、关于论述

鲁金会论述文,论字当头,述字跟上,重心是分析能力。有关网络的直接经验只是由头而已,深入一层是讨论当下时代特质和人生态度问题。

王伟完全赞同。考后跟个别学生交流了一下,有的考生反馈说,考试时确定立意没花太多时间,但寻找事例支撑自己的论点写成论述文的过程却是漫长而痛苦的。

鲁金会由现实中的具体事例切入比较容易展开论述,比如物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依此逐层展开讨论,论述应该不至于艰涩。

王伟如何辩证地论述很重要,有人说,选择虚拟就是逃避现实,选择现实就是面对痛苦,将“虚拟”和“现实”所指局限了,绝对化了,这就不是辩证地看问题。

郑超辩证论述就要善于分析出事物的另一面。题目中所举的四个场景,其实是离不开现实生活的,它的存在是为了我们的生活体验———包括现实的生活体验和虚拟的生活体验———更加丰富,更加美好。当然,如果进入新世界的目的是为了逃避现实世界,用虚拟的感官感受麻醉自我,那么就走向了消极。其实任何新技术、新工具,其本身不宜说是好是坏,关键是如何应用,如何用它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网络虚拟技术自然也是如此。

陶亮虚拟的现实盛行是人类的进步,作为服务于人类的工具,这是大势所趋,我相信随着时代的推移会被更多的人认识并接受,所以我们应该拥抱它。但虚拟的现实应该服务于真实的现实,有些人用虚拟世界充盈精神世界,有些人用虚拟世界解决眼前的苟且,因此,不以真实的现实为目的,虚拟世界只会使人丧失自我。

齐晓萌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中的“现实”,但虚拟永远不等同于现实。我们可以利用虚拟,但不可以沉溺于虚拟,也就是我们要考虑如何让虚拟服务于现实。这些考生应该能想到。

林鹏里如果我是学生,我会作如下辩证的判断:虚拟的现实可以无限逼近真实的现实,但终究不是现实;虚拟现实补充、拓展、升华了真实的现实,但不可能代替真实的现实。然后在这个辩证判断的基础上展开论述。

杨桦如果能够从更加宽宏的背景思考虚拟和现实问题,那文章会显得更加深刻。把我们生活的世界往远拉得足够长远,站在未来的某一点来回望今日的世界,今日的现实是历史,今日的虚拟是现实。或者把我们的世界往回拉得足够远,站在今日时间点观照曾经,在我们对西洋舶来品或猎奇或害怕或抗拒的时候,它们来的还是来,更新的依然更新。我们的态度决定了我们的位置,世界的态度决定了世界的格局。如果能以这样的高度展开论述,文章会是很有气度的。

篇4:校园的柳树

大柳树位于校园中间,长相十分高大,树干凹凸不平,像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每到春天,这位老爷爷总换上翠绿的新装,跟一个不服老的老人一模一样。渐渐地,他开始梳理自己那年迈的头发,抽出嫩绿的枝芽!风儿悄悄地吹过,为他迎接春天奏响了新的序曲。这位“老爷爷”欢乐地绽放了笑脸。他不用愁自己会孤独了,他加入了万紫千红的春景中。

夏天带着炎炎的烈日来到了人间,柳树爷爷换上了墨绿的短袖,心甘情愿地为人们撑起了遮阳的大伞。我们炎热时,他兴高采烈地为我们遮阳,课间小朋友在树下吟诗、做画、讲那动人的故事,好不惬意!柳树爷爷慈祥地望着我们,特别骄傲。

秋风瑟瑟,柳树爷爷换上了金黄的秋装,可他不那么高兴了,因为他知道,这件漂亮无比的衣服很快就穿不得了。但他听见了小朋友伴随着欢快的笑声在捡他的金色新装掉下来的叶子,他们都把它的叶子做成标本,夹在书页中特别精致。他欣慰地笑了,原来自己的金装也能带给小朋友欢乐啊!

北风嗖嗖地吹过,通知柳树爷爷要换上冬季的礼服了。他极不情愿地脱下了心爱的金装,穿上了雪白雪白的礼服,毛绒绒的树冠、亮晶晶的银条随风摇曳着,给自己又赋予新的生命力,因此,他觉得自己是棵坚强的老树,在这么寒冷的北风中依然傲然挺立,他自豪地笑了。

柔韧与坚强是柳树的写照,也是我们校园的写照,因为我们师生有着和树爷爷一样无私无畏的品质。你听,校园里无论春、夏、秋、冬,四季都能传出悦耳的读书声,传得很远、很远……

教师点评:

文章的描述对象—柳树,带给了小作者数不清的欢乐,已然成为小作者校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小作者描写柳树在一年四季当中的变化,牢牢把握住了不同季节柳树呈现的不同风貌。文章生动,结构合理,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布置内容,并且多处使用比喻的手法,使文章增添了色彩。

若能增加一些关于柳树身边的其他植物的描述对文章进行辅助,则效果会更好。

篇5:写校园柳树的作文

春姑娘来到了校园,她轻轻地抚摸柳树。柳树抽出嫩芽,长出绿叶,青翠欲滴的绿叶像细长的眉毛,仿佛是涂上了一层绿漆。这时柳树是“报春使者”。

夏男孩陪着燃烧的太阳来了。阳光从柳树密密层层的枝叶间透射了下来,地上只有小小的日影。这时柳树是“遮阳伞”。

秋天使送给大地的是金黄色,她让树叶飘落。而柳树却很倔强,不肯听天使的话,直到深秋,才变成了黄色,慢慢地飘落了下来,在空中打几个转,好像极不情愿离开树枝妈妈。这时柳树是“金色蝴蝶”。

冬爷爷的降临又让柳树换了另一套服装。下雪了,柳树上开满了白色的梨花——冬爷爷正在为柳树化妆,他还给柳树穿上了白婚纱,好像柳树要出嫁。我们把雪球往上抛,大声喊着:“柳树真美!”这时柳树是“白衣新娘”。

篇6:校园一角的作文怎么写

走进校园,就能闻到一股泥土散发出清香的气息。

花坛里的小树都悄悄地换上了翠绿的新衣裳,五彩缤纷的花朵正含苞欲放,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两棵巨大的雪松长得苍翠而又挺拔,远远望去,就像两位巨人在保卫着我们美丽的校园。

上课铃声响起,教室里响起了一阵阵朗朗的读书声,小鸟也时不时过来凑个热闹,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和我们一起奏响了一曲春天的赞歌。

下课了,同学们冲出教室,来到了宽阔的操场,追逐打闹。草坪上的小草,偷偷地睁开眼睛,像一个个顽皮的小孩,争先恐后地探出头来,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带来的欢乐。

篇7:美丽的校园300字作文怎么写

走进校园,你会看很多种类的树,他们好像一个个士兵站立在路的两旁,似乎在欢迎同学们的到来。校园的左右两边只见那一棵棵高大威猛的大柳树,一条条柳枝就好像一条条绿色的丝带,随风飘舞动,他也是我们的好朋友,每天陪伴着我们读书。

我们的校园是绚丽多彩的。有各色各样的花,简直把我们的校园装扮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小世界!绿色的草坪犹如碧绿的地毯,这无不让同学们感受到了校园的美丽!

老师是我们的恩人,父母是我们的天使,花、草、树木和校园是我们的朋友,它们在我不高兴的时候给了我勇气和自信,使我的笑容更高兴了,所以我和我的朋友、老师、爸爸、妈妈都爱这里。

篇8:你的论文是怎么写的?

在挣扎了近一个月之后, 终于开始于五月初动笔写论文的第一稿。选题是关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频道中的夜间栏目《神州夜航》。因为在上学的时候经常会听, 所以一些感触是有的。

之后的一个月, 每天都上网去写一点, 有了灵感就写在纸上。终于在六月来临的时候完成了第一稿《情感·解惑·人生——我看〈神州夜航〉》。7000多字的论文, 原创部分应该在二分之一吧!但自己也已经很满意了, 毕竟这是自己在大学四年里觉得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了!

答辩时间大概在二十分钟左右吧!后来的成绩是“A-”, 老师评的, 心里有想法也是无处说的。见好就收!以后的日子里, 自己想起大学的时候, 论文还是我一段不错的记忆!毕竟那是自己独立、认真完成的, 虽然不够成熟!

刘国荣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 (徐州)

我的本科论文选题是关于曾国藩。之所以选择写曾国藩, 主要是自己对曾国藩十分喜爱, 这样就打定主意写他了。对曾国藩的研究有很多人, 我的专业是中文, 就想从曾国藩的文论思想做点探讨。一开始就大量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先看看别人是怎么研究的, 从哪些方面入手, 然后自己找了个切入点, 与指导老师商议并征得同意后, 开始研读曾国藩的研究资料。

这个工作进行了大约一个月左右, 对曾国藩的文论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 然后列出了一个大概的写作提纲。有了大概的提纲, 我写了个开头, 之后就无法继续下去, 感觉难度较大。后来与指导老师商议, 得到指点后, 又开始研读资料。由于一个指导老师带七八个学生, 因此只能给予一些宏观的指导。我一边写一边查阅资料, 到最后还是借鉴和借用了别人的大量研究资料才得以完成15000字的论文。

虽说自己下了很大功夫写论文, 但还是觉得自己的论文价值不大。主要是梳理了一些研究成果, 加之少许自己的见解。但通过这次论文的写作, 自己懂得了论文写作的过程, 也认识到研究需要注意的东西。

俞水毕业于南开大学

2005年春节过后, 我开始考虑毕业选题, 因为学习的是法律专业, 但是对新闻传媒感兴趣, 又即将于毕业后读新闻传播专业的研究生, 于是开始寻找法律与传媒的结合点, 后来在翻看和查阅了一些资料之后, 选择了新闻报道中的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一题。

在有了设想之后, 便找到学院民商法方向的老师请教可行性, 得到许可后, 表明了希望这位老师做我的论文指导教师的意愿, 老师同意, 这个论证题目的阶段结束。

之后就是再准备资料, 撰写论文提纲, 提交指导教师, 老师给予指导, 几个来回之后, 提纲敲定, 开始写作具体内容, 写作的过程就比较快了。之后提交指导老师, 老师给予细节的修改意见, 再修改意见后, 就定稿了。6月份, 准备答辩, 自己准备老师在答辩时可能问到的问题, 最后, 答辩顺利通过。

高萍萍暨南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我的本科论文题目是:“作者之死”对语文教师角色的启示。从2006年10月25日到2007年6月9日, 花了将近8个月的时间。为写此论文, 我收集了大量的资料, 进行综合、发现, 其中引用了一些学者的观点作为论述的论据, 最终的观点及结论是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的, 论文大部分为自己独立写作。

指导老师对论文的撰写过程及定稿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认为观点新颖, 论证充分, 对当前的语文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答辩小组老师在审阅、答辩后认为本篇论文的观点较新, 对当前的语文教师角色定位有所思考, 但应加强语文教师新角色部分的写作, 以便更具指导性。

我自己认为该论文所选的角度比较新颖, 因为基本上很少有学者把“作者之死”理论与语文教师角色定位结合起来, 这样扩充了文学理论的用途范围, 也为探讨语文教育提供了新视角。但限于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师对文学理论认识的程度高低不一, 加上当前应试教育的现状, 所以真正用于指导实践还有待时代的发展和语文教育的不断深华。

潘慧黑龙江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我的本科论文题目是对《水煮三国》后现代性叙事特征的分析。从2006年12月到2007年5月, 我可谓是悉心准备。论文参照了一些观点, 主要是自己写的, 并没有大部分的抄袭前辈的观点。

在最终的答辩中, 我的论文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老师也给予了比较好的评价:有新意, 能联系当下文学热点现象探讨《水煮三国》, 是从小处入手, 从大处出来, 是一种较好的对文学的研究方法。

篇9:记事的作文怎么写才生动

记事的文章如果只写事,就会像一棵树只有光秃秃的树干,没有树枝和树叶一样,让人看后不能留下任何印象。写记事的作文,只有干巴巴的材料还不够,我们还要赋予它灵魂。

热爱生活的人总能捕捉到生活中流光溢彩的每一件事,或有趣,或感人,或给人以启迪、教训,或发人深省,或扣人心弦,或激起心中的波澜……如果在叙事过程中我们能加上自己的感受、感觉,再展开联想,拓宽思路,丰富内容,对事件进行加工,就不怕作文写得不生动具体了。

[习作引路]

蚂蚁的晚餐

忘记那是哪一年的夏天了,一个星期天的傍晚,我和几个小伙伴你追我赶地玩儿着。忽然,我感到脚下好像踩到了什么东西,我马上抬脚一看,“哎呀!”我竟然踩死了一条大青虫。大青虫的不远处有一个黑黑的小窟窿,我蹲下身仔细一看,原来那是个蚂蚁洞。我暗自替蚂蚁欢喜:这回大青虫要成为蚂蚁的美味晚餐了!

我的好奇心驱使我耐心地在这里等待故事上演。

果然不出我所料,仅仅一分多钟后,就有三五只蚂蚁爬出了洞外,它们好像同时看到了青虫,立刻排着队“跑”过去,先用头拱了拱,不行;又用“手”推了推,还是推不动。其中一只蚂蚁与另外几只蚂蚁“窃窃私语”了一会儿,便跑回洞去,立刻叫来了救兵。于是,密密麻麻的蚂蚁们有的用“手”抬,有的用头拱,有的用嘴咬,齐心协力地把大青虫抬到了洞口。可是麻烦又来了,蚂蚁洞口太小了,大青虫很难被抬进去。蚂蚁们的头不停乱动着,它们好像在集体商讨着什么,似乎决定来一次“室外晚餐”。但问题又出现了——大青虫的皮那么厚,它们怎么啃得动?只见蚂蚁们非常有次序地一个接着一个地从青虫的嘴里钻进去,在里面吃它的肉。渐渐地,大青虫的庞大身躯已经看不到了,只剩下几乎半透明的皮了!这时,蚂蚁们又排着队出来了。饱餐后的蚂蚁们略显沉重地按来时的路线,一个接一个地又回到了洞里。

可爱的小蚂蚁那新奇有趣的传递信息的方式和它们吃青虫时的聪明劲儿,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小蚂蚁团结奋斗、齐心协力、排除万难的团队精神,时常在我遇到困难时激励我:要遇事不慌,勤动脑思考,敢于面对挑战,永远向前,向前,再向前……

[写作指导]

在这篇习作中,小作者突发的好奇心引出了一幕“蚂蚁吃青虫”的情节。虽然故事简单,但作者是经过了一番仔细观察的,如“蚂蚁们又排着队出来了”“一个接一个”等。文中巧妙地运用了细腻的心理描写,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结尾又引申出了蚂蚁的团队精神激励自己破除万难的道理。

篇10:校园的柳树作文怎么写

春天的校园到处鸟语花香,到处是红花绿树。

刚进学校大门,就看到了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挂在挺直了腰板的栏杆上,这一个五星红旗代表着我们学校的和谐和自然风光;再往里走,一座“品”字式的三座楼就呈现在你的面前,这三座楼分别是教学楼 、办公楼和教学楼。

到了生物园你就大饱眼福;这里有两只火鸡:他们一会儿窜上,一会儿蹿下,一点也不歇着,这两个火鸡要是是两个孩子的话,还不把家掀个底朝上!还有一群小公鸡和小母鸡,你别看他们小,他们的 脾气可大哩!要是你一不小心惹到了他,就算离着十万八千里的正在沉睡着的人也能被他吵得受不了。还有一群小鱼儿在水中成群结队地在水中自由自在的悠闲的生活着。在一个精心搭起的大棚里,生 活着很多绿色植物;有量天尺、仙人掌、凤仙花等等等等。

再往东走就是我们的小操场,这个操场是我们娱乐的天地,一到体育课,我们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冲向操场,像是一群饿极了的小鸡,看到了食物的到来是多么的高兴啊!(虽然体育老师很凶,但是 我们也很喜欢她。)

后面就是我们做操的地方了。这个地方又大又宽,很适合做大体运动和举行活动,我们做操的地方是固定的,每个人都有一个小绿点是他的做操位置。

篇11:秋季校园运动会主题作文怎么写

听到这句话,原本静寂的教室一瞬间就沸腾起来了。尤其是我们班的运动员,他们为这场运动会准备好久了,今天终于可以大展身手了。

午睡后,运动会开始了。我们来到操场上,运动员们都站到指定的位置。今天比赛的项目是拔河、扔垒球和跳绳。

首先,我们班选出了几个出了名的大力士去参加拔河。第一场开始了,我们的大力士用尽全身力气在那里使劲拉绳子,中间的红带子一会儿到了对方那儿,一会儿在我们这边,你拉我扯的。选手们手上的青筋暴露了出来,就像一条条蚯蚓,脖子都全部红了,但是大家却都不服输。经过一场恶战之后,还是我们班赢了,我们班立刻沸腾起来,高兴地一蹦三尺高,脸上笑嘻嘻的。因为我们得了第一名就可以不做作业。

接下来第二场是扔垒球。这可是我的强项,我和班里几个大力士上场了。我们走到各自的位置,裁判员让我们各自做好准备,还有热身运动。做热身运动的时候,没想到谢可馨竟然跳起了广播体操,真是太搞笑了,引起了同学们的哈哈大笑。

“碰”,一声巨响,比赛开始了。对方扔了一球,还好我们这边的高个子谢可馨接住了敌方扔过来的这一球。场下欢呼一片。之后我丢了一球过去,敌人也不甘示弱,转手就接住并且丢了过来。可是我们这里有两个高的,所以他们怎么扔都被我们的高个子接住了。

只剩下最后一球了,也是决定胜负的一球。我用出吃奶的力气,没想到我太过用力,把球差点打出了学校外,把在场的所有人震惊住了,因为他们不相信我的力气有那么大。比赛后,老师笑着走过来,给我们竖起了大拇指,我心里跟吃了蜜一样甜。

篇12:写柳树的作文

春天,柳树抽出了嫩油油的绿芽,它的柳条的颜色是绿色的,远看像柳树姑娘的小辫子,近看像一只只小毛毛虫似的,叶子的形状细长细长的,怪不得古代诗人贺知章写出“二月春天似剪刀”的诗句呢,恐怕只有剪刀才可以剪出这么细的柳条。

夏天,柳树的叶子长得更加的茂盛了。远远看像一条瀑布一样,近看像一个个战士保护着自己的家园,树上还有一只只知了在欢快地叫着,好像在说:“好热呀!好热呀!”树下一群群孩子在嬉戏、玩耍,大人们在树下看报、下棋。

秋天,树上的叶子变黄了,远看像一棵棵摇钱树,近看像一只只黄蝴蝶停在柳条上,一阵微风吹来,那一只只蝴蝶飘落下来,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黄的地毯,孩子们在地上打滚、野餐。

冬天,柳树变得光秃秃的,身姿显得更苗条了。远看,柳树像一位生在冬天的孩子,近看像一条条被冻住的柳条,孤独地站在那。

篇13:且看古人怎么写愁

“愁”的长度“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横江欲渡风波恶, 一水牵愁万里长。”李白将抽象的愁转化为“三千丈”白发和一线万里长江, “愁”有了长度。

到了南唐后主李煜笔下, 愁又翻新意出新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比“白发三千丈”更为深远广阔, 不仅有了长度, 而且有了动态。不可见的愁绪成为流不尽、淌不完的滔滔江水。

“若问此愁深浅, 天阔浮云远。”郑城将愁绪引向高远莫测的苍穹和流动的浮云, 写出了愁的新意境。

“愁”的体积“夕阳楼上山重叠, 未抵闲愁一倍多。”赵嘏的笔下, 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的群山高峻突兀, 却抵不上“愁”的一半, “愁”的体积有多大?世间无物可比。

“愁”的重量“愁”在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笔下更有一番新的情趣:“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愁”竟会有重量, 凝聚、滞重, 连船也载不动。诗人超常的想象力可察可见。

“愁”的数量朱敦儒的“莫将愁绪比飞花, 花有数, 愁无数。”漫山遍野的飞花衬托出“无数”之愁, 无尽的愁思立刻化为可见可感的形象。“便做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 许多愁。”秦观眼中, 春江水是愁人泪, 怎流得尽、淌得完呢?

“愁”的声音“长路关山何日尽, 满堂丝竹为君愁。”张谓写出的“愁”是丝竹鸣奏的乐章。“一声梧叶一声秋, 一点芭蕉一点愁。”徐再思的“愁”, 是风吹梧桐、雨打芭蕉的无可奈何的叹息声。“几叶秋声和雁声, 愁人不要听。”万俟咏的“愁”是秋风萧瑟, 是鸿雁悲鸣。

“愁”的色彩“谁言南海无霜雪, 试向愁人两鬓看。”裴宜直看到的“愁”, 已经悄然爬上了望乡不归者的双鬓。而在盼望游子归来的情人的眼里, “愁”却又染上了淡淡的绿和苍茫的暮色:“莫上高楼看柳色, 春愁多在暮山中。”赵执信诗中, 愁思已寄托于柳叶变青, 继之不忍再见它长大长绿, 回首一瞥处, 是无奈的暮色苍茫。

王实甫笔下的“愁”, 变成了缤纷飘落的红色花瓣和一碧溪流:“花落水流红, 闲愁万种。”贺铸之言愁更令人可惊可叹:“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这种“闲愁”, 弥漫无际, 铺天盖地, 有声有色, 会飞会长。

“愁”的生命“欲上高楼去避愁, 愁还随我上高楼。”杜甫的“愁”像一个忠诚但并不讨人喜欢的仆人, 时刻都跟着你, 即使在你的睡梦之中, 他也伴随你;一旦你醒来, 他又站立在你眼前, 挥之不去, 不招自来:“春愁兀兀成幽梦, 又被流莺唤醒来。”

篇14:不会分段,怎么写作文?

很多小学生写作文,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不会分段。

今天就有一个小学低年级的女孩子来找我,她妈妈说:“她还不怎么会写字。”我说:“那先写写试试吧。”

我让她写《我的妈妈》。她写了一阵。中途有“好为人师”的孩子围观和指点她,让她分段,空格,对话用引号……写完我一看,她差点写成“现代朦胧诗”:全文只有半页,一百多字,一些字不会写,空着,段落基本上看不出形状,一句一段也有,半句一段也有。

这个失败的起步,让她和我,都有点受打击。

然后我换了一种方法,不讲作文,先看了几个动画短片。这些短片,时间少的是两分钟,长的是六七分钟,有的只有音乐没有对话。如果家里没有这方面的资源,可在视频网站搜索“皮克斯动画短片”。我选择的短片中,有国外的,也有国产的,其中有动画《袋子小姐》。

下面就是胡书扬小朋友根据这个动画写的作文——《袋子姑娘》:

在做塑料袋子的地方,有个袋子姑娘,人们都把脏东西放进去。

一天,人把袋子姑娘放到炒菜的厨房,袋子姑娘一转头就看见了纸杯先生,袋子姑娘很喜欢纸杯先生。但是,有一个人过来把纸杯先生拿走了,袋子姑娘很伤心,人又把很多脏东西放进袋子,忽然,袋子姑娘破了一个洞,人就把她扔到垃圾堆里。袋子姑娘走呀走呀,看见了纸杯先生。他们相爱了,纸杯先生带着袋子姑娘一起玩,一起在树下看太阳。

树越来越大,越来越绿。

到了冬天,树的叶子掉光了,他俩冻成了冰块。纸杯先生也越来越老。

到了春天,冰融化了,纸杯先生变成了一块一块的纸片飞走了,袋子姑娘很伤心,她想死,可是用了很多方法,怎么也死不了。她更伤心了。

1000年后,袋子姑娘被风吹到了另一个地方,这时,纸杯先生已经变成了土,而袋子姑娘仍然孤单地活着。

环保题材,情节细腻诡奇……对于一个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写出这样的作文,是值得我们惊喜的。她写得很快,字数充足,分段的问题,她也自行解决了(根据动画片中明显的场景转换)。因为受到动画片的感染,她也写得很有感情。

这是“看图写话”的升级版——“看动画写话”。正式写的时候,是不看动画片的,要靠图景重现的能力,再加一点想象力。

小学生的作文起步,常常是“看图写话”。在我看来,看着一幅烟盒大小的、黑白的、简笔的、无声的、信息量极少还要有“教育意义”的图画写作文,真的是很难很难的。如果用看动画短片的方式,让小学生来复述、续写、改写,应该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吧。

(责任编辑 杨 力)

篇15:写柳树的作文

我开学了,一进学校就看见校园里那两棵柳树。远远望去,柳树像一位披着头发的小姑娘,正在为自己梳头呢!

一阵微风吹过,柳树摇摆着他那又细又长的枝条,就像“她”在跳舞。 在近些,只见柳枝上有微微的小芽儿。

那小芽儿的颜色就像刚出生小麻雀的小嘴。树枝像一把小雨伞,这嫩叶的颜色有:翠绿的、嫩黄的、淡绿的……

篇16:写柳树的作文

远远望去,一棵棵柳树就像一朵朵绿色的白云,还像一把把绿色的大伞。它们浅浅的鹅黄的颜色,使人眼前一亮,心里顿生喜悦。

来到树下发现,树干有粗有细,树皮摸起来非常的粗糙,沟沟壑壑的,像老人脸上的皱纹。枝条长长的,上面有很多嫩芽和小花,枝条直直地从空中垂下,像姑娘的长发,像碧绿的利剑,还想绿色的瀑布。已经开了的花毛茸茸的,像狗尾巴草,像成熟的稻穗,没开的像小玉米棒子,很是可爱。微风吹过,柳树的枝条随风飘扬,好像在向我们招手:“小朋友们,快来!快来欣赏我们吧!”

柳树不仅仅春天里婀娜多姿,其他季节也各有特色。夏天,柳树长得非常茂盛,像一个个绿绒大伞。小孩子们在树下乘凉、画画、看书、做游戏,老人们下棋、聊天,好不惬意。秋天,柳树好像穿上了一件黄色的外套,风一吹,金黄的叶子便随风起舞。有的在空中盘旋,像蝴蝶仙子们在举办盛大的舞会;有的轻轻地跳到河面上,载着小蚂蚁去远方旅行;有的特意停在小路上,为人们铺一层厚厚的地毯。冬天,柳树的叶子落完了,像刚刚洗完澡一样,羞涩地裸露着肌肤,雪花落在上面,好像是它的浴巾。

篇17:写柳树的作文

冬天里,它绿色的头发全落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任凭寒风吹打,它依然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守卫着我。。。。。。

春天到了,柳树的头发又长出来了,绿油油的,像碧绿色的玉石,柳条上的枝叶又细又长,一阵风吹来,柳条这绿色的头发迎风飘扬,真美丽呀!每当这时,我总喜欢坐在柳树下看书,任它用柔软的长发抚摸我的脸庞,累了,我就躺在柳树下休息,柳树成了我的好朋友!

我喜欢柳树,不只喜欢它春天的碧绿,也喜欢它冬天的坚强,正是它冬天的枯枝孕育了春天的希望。我愿和柳树一起成长,无论成功与失败,心中总存着不灭的希望。

篇18:判断理由到底该怎么写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重要的信息源和工具,被称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借助地图,可以充实和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能达到以图释文的效果。而在高考中,几乎是题题有图。读图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建立空间概念的重要一环。所以高考复习要紧紧围绕图来展开,教师要注重学生读图、记图方法的指导。怎样让学生穷尽图中信息,加强地图阅读分析能力,本案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情境再现]

二模考试刚刚结束,我抱着试卷走进了教室进行试卷评析。经过统计分析,我首先开始分析综合分析题第二大题的第二小题: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是什么?判断理由是什么?可是当我报出参考答案之后,学生就开始议论纷纷了。“为何判断理由一定要两个啊?”小范同学开始发表意见了。小贾同学也马上跟着说:“我觉得答案其实有点重复。”

其实,我对这个题目的答案也有疑问,判断是否为盆地其实根据等高线的分布规律就可以,根据河流的走向也可以。也就是说,两个答案应该是“或”的关系,而不是“和”的关系。因为时间的原因,我也没细细推敲,没想到学生还是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既然提出来了,我就不能不面对这个问题。

“我对此也有所疑问,请大家容我回去再慎重考虑。”我还是进行了解释。回到办公室,我在网上搜索了这道题目,发现这道题目就是2008年的全国卷Ⅰ第36题,而且网上的相关争论也很多。有一位教师还把这题目的图进行了分解(原图见右栏)。

从只标注了等高线的区域图来说,从海岸线向内陆地区走,我们能看到两条标了数值的等高线,分别是200米和500米,仅从这幅图可能会得出MN之间的地形类型是一个海拔在五百米左右的高原的结论。

原图:

只标注了等高线的图:

只标注了河流走向的图:

在另一幅图中,仅仅保留了河流。能从这幅地图中判断MN之间是盆地吗?从水系的特点可能仅仅只能得出“东北高,西南低”的结论,甚至可能会认为MN之间是平原。

我很赞同网上的分析,试题的答案设置很科学,仅从等高线或者河流是无法简单得出这里是盆地的结论的。单有等高线和水系的信息都是不完整的,需要考生运用组合信息进行判断。我把这个分析原原本本地给学生讲了,还很满意自己的解释。

突然,又有学生提出意见了,“从经纬度位置判断这就是刚果盆地,所以就是盆地”。我请这位学生分析一下自己的判断理由,他慢条斯理地开始说:“这只是判断的一种方法,如果把它看做是空间定位的题,除了上述定位法,根据经纬度绝对定位,或者是河流两次穿过赤道等特征定位不也可以吗?虽然试题的本意是要通过等高线、水系或河流分布状况判断,但也没有排除不允许其他方法。”

我很高兴,尽管学生回答与参考答案不同,但是学生能做到“穷尽图上信息”,想到利用空间定位等来解答题目,并没有错。我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并且告诉其他学生,高考能力要求中的第一条就是“获取信息的能力”,通常高考试题在图像信息上不会故意给一些无用的信息,所给信息往往都是对答题有帮助的。只有“穷尽图中信息”,才能让自己的答案更完整。在考试遇到题目时不要马上去想老师讲过什么,而要看图中有什么。

关于这道题目的争论平息了,但是带给我很多启示:高三教师在教学中该如何做呢?如何去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呢?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为了节省时间或者因为其他原因,往往喜欢直接把问题总结为一些要点让学生记下来,学生也养成了被动接受的习惯,甚至去死记硬背这些条条框框。这对学生的能力提高是不利的。书本上这么多图,我们不能只关注教材中的正文,而忽视让学生从读教材上的图获取信息,自己归纳出结论。

[分析与反思]

一是掌握识图的技巧。识图技巧是在读图过程中逐渐感知并强化的。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则会每日精进。若进一步加以填图印证,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所以,在高三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舍得花一定的时间指导学生读图。比如:识别地理位置,可以从绝对位置(经纬度)和相对位置(海陆、行政区划、山河等)的角度全面认识。读河流图可以从流域位置、干、支流、分水岭、流经地形地势和行政区划、源头和入海等方面加深认识,甚至可以让学生去画一些地图简图,如用梯形、三角形画世界地图,这样的小技能,对学生学习能力及思维发展很有用。

二是善读复杂的地图。复杂地图是指那些线条很多、提供大量信息的地图。复杂地图可以表现为小比例尺地图上大量信息的叠加,也可以表现为大比例尺地图上的各类地理事物一起呈现。复杂地图在提供大量信息的同时,对学生的判别也会形成干扰,而长期有针对性的训练,会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读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对提高学生形成整体的区域印象很有好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逼”学生去看那些复杂的地图。还要有意识地在宏观角度下从各个角度进行区域对比。

三是能穷尽图中信息。如何培养学生“穷尽图中信息”的能力?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在看图时,试着问自己一些问题,诸如“图示地区在哪里”“图上有哪些地理事物”“图上的地理事物之间有什么联系”等。如此反复,学生就能形成分析、对比的习惯,并能逐渐从表象到机理,在全面认识区域特征的同时,理清内在各要素的相互关联。

篇19:校园的柳树作文怎么写

2007年高考结束后,一位即将升入高三的学生按老师的要求,以他所学得的好作文的模式,对今年浙江省的高考作文题“行走在消逝中”进行了演练。几天后,老师的评分下来了,满怀希望的他看到的却是一个40分的低分,期望与现实巨大的落差使他迷茫。作文究竟该怎么写?带着疑惑,他来找我探讨。

还是让我们先来看看他自认为不错的文章吧:

在消逝中成长

昙花因转眼即逝变得备受注目,人生也因时间的流逝而变得弥足珍贵,而其中消逝便是那独特的催化剂。

不管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乃至对全人类,消逝对于它们的意义是极其巨大的。

从咿呀学语到能独立面对社会,这是每个人都必须经过的时段。而在这段时间,我们逝去了许许多多的东西,对父母撒娇的权力、欢乐的童年时光以及做错事后被宽容的优待,这些都是童年所特有,然而当它们逝去之后取代它的是沉稳、冷静以及责任。消逝使我们变得更加成熟,让我们更珍惜逝去的东西。

南唐后主李煜年少时一心攻在文学,却始终未有建树,因为他生活在皇宫之中,尽享天下奇物,无忧无虑,因此他一开始所著之诗也只是关于风月之事。当国破家亡,沦落为阶下囚后才使他变得更加成熟,即使在他内心只有悲伤。他逝去了权力,逝去了国家,逝去了人民对他的期望。“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既令人叹伤,又令人为之一丝欣喜。

消逝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

人类社会从动乱走向稳定,从野蛮走向文明,从落后走向科技支配社会。毫无疑问,人类的社会在发展,在进步,却也伴随着消逝。茶马古道的消失,雅玛文化的湮没,以及丝绸之路的荒废等等,然而我们不用悲伤,因为我们有更好的途径,有更好的文明。

悠悠五千年,中国从兴盛走向衰亡,从衰亡中爬起,向着兴盛努力奔跑。毫无疑问,我们消逝了很多东西,但是正是在这些消逝中,中国有了更好的制度,有了更好的文化,并一步步向前迈进,不断地探索。

昙花因消逝而积蓄一切力量去尽情绽放,人生因消逝而散发着奇异的光彩。面对消逝,我们不用悲伤,因为消逝使我们变得更加成熟,因为消逝使我们变得更加进步,也因为消逝使我们懂得人生的意义。

细读文章后,我对该同学坦言,我基本同意他老师的评分。理由如下:

1.表达上有缺陷。

文章语言表达存在不少漏洞,明眼人能看出作者语言基本功的薄弱,而这恰恰是影响评分的最大“硬伤”,如:

在“我们逝去了许许多多的东西,对父母撒娇的权力、欢乐的童年时光以及做错事后被宽容的优待,这些都是童年所特有”几句中,“许许多多的东西”句后,应加一个“如”字;

在“因此他一开始所著之诗也只是关于风月之事”一句中,“一开始”应删,因为李煜亡国之前的诗歌题材始终跳不出吟风弄月的范畴;

在“当国破家亡,沦落为阶下囚后才使他变得更加成熟”一句中,“更加”应删,因为“更加”的前提是已经成熟,但显然,李煜人生、文学迈向成熟是在他沦为阶下囚之后。

2.内容上显简单、浅薄。

纵观全文,作者要表达的中心在于“消逝对于个人、社会乃至全人类,意义是极其巨大的”,因为“消逝使我们变得更加成熟,让我们更珍惜逝去的东西”。在论证“消逝使我们变得更加成熟”的过程中,作者列举了童年、成年这两个不同阶段的人生财富,用了南唐后主李煜经历国破家亡后在人生、文学上走向成熟后所达到的新高度,用了“茶马古道的消失,雅玛文化的湮没,以及丝绸之路的荒废”这些事例。

由于作者对“让我们更珍惜逝去的东西”弃之不顾,导致文章中心被削减为“消逝使我们变得更加成熟(进步)”,这就显得简单而浅薄。“消逝”是否一定能使我们变得成熟、进步?对其中有价值的该如何保护、继承或推陈出新?这些问题,作者显然没有去进行认真、深入的思考。

3.语言浮华,结构上模式化。

内容上的肤浅用浮华的语言来弥补,这是很多中学生应付作文的有效招数。不可否认,尽管作者语言功力不深,但对语言美的追求却是执着的。文中不乏漂亮的语句,如开头的“昙花因转眼即逝变得备受注目,人生也因时间的流逝而变得弥足珍贵”,文中的“他逝去了权力,逝去了国家,逝去了人民对他的期望”,结尾段中的“昙花因消逝而积蓄一切力量去尽情绽放,人生因消逝而散发着奇异的光彩”等等。但问题是漂亮的语言对内容的深拓并无帮助,它们只是起到引一引、闪一闪的作用,就像用来美化居室的花瓶。

结构上,作者采用了平面列举的手段,人生的童年、成年,南唐后主李煜、茶马古道、雅玛文化、丝绸之路等,表面上热热闹闹,但终因列举的内容局限在一个浅显的层面上而未作深入开拓显得呆板而模式化。

经过上述分析探讨,带着疑惑而来的学生算是心服口服地离去了,但我依然对自己的评判尺度心存疑虑,因为尽管这篇作文存在着不少缺陷,但总体还应在全省几十万篇高考作文中处于平均水平之上,那么打40分左右是否过紧?为了求证,我把这篇习作打印之后,请了教研组里10位同仁按高考要求对其独立评分,结果如下:(见文末表)

平均分为48.8分。最大分差8分,有半数教师给了50以上高分。

在几位教师的简评中,肯定该文较多的是:审题准确,立意积极,中心明确;结构清晰,逻辑性强,首尾呼应;语言通畅,眼界很宽。认为有欠缺的方面是:主题欠深入;李煜一例不甚合适,对李煜之例缺乏分析;过渡段承上却未启下。

10位教师的评分情况表明,这是一篇能被认可的作文,就48.8的平均分而言,它要高出2007年浙江省高考作文平均分近7分。这个结果让我吃惊,10位教师的能力水平毋庸置疑,但其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普遍性的倾向却令人不安。联想到在2007年江苏省首批公布的7篇优秀作文中的那篇文风朴实的《怀想天空》,它的一评教师给36分,二评教师给42分,按预设程序,—评、二评相差6分,它被电脑传给第三位老师,结果三评教师给39分,综合判定37分。①这篇最终被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判定为54分的优秀作文,三位阅卷教师何以均“看走眼”?显然,这已不是能力水平问题,而是思想观念的问题了。那么,我们的教师所欣赏的是怎样的作文?这种欣赏标准是否合适?是否真正符合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考场作文究竟该怎么写?潜心备考的学生在研究教师的评分尺度,为迎合阅卷人而模仿那些专家推荐的高考满分作文。而殚精竭虑的教师在努力把握高考评分尺度,在高考满分作文中努力探寻一种适合学生的高效得分的写作模式。

于是,那些所谓的“三诀”应运而生:一“套”——考试之前苦背数篇不同类型的范文;二“凑”——用名言警句来凑字数、加大深度;三“编”——只要情节打动人,不惜编造“家破人亡”、“四肢残疾”。

于是,作文的材料熟烂、结构模式化和主题平面化泛滥成灾:题材选用历史文化(文学)名人;文章结构“穿靴戴帽三段论”(用三段左右的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为主体,再加上一个开头和一个结尾);主题总是局限在一个浅显的层面上而不作深入开拓。

其结果是教师抛弃了“娴熟地运用书面语言,去微妙精深地表情达意”②这一作文的本质,而执着于为学生修建作文的“高速公路”;学生则深度迷失了鲜活的自我,缤纷世界与之隔绝,他们不再顾及最最重要的自己的体验、感悟和思考,他们习惯于回到古代,复述经典,习惯于用华丽的语言外壳包裹贫弱、苍白的情感和思想。这是语文教学的悲剧,也是人才培育者的悲剧。

令人欣慰的是,这种局面正在改变。

在2007年最新颁布的《考试大纲》中,对考生写作能力的要求已作了调整,变得更具体、更切合学生实际。比如在“有文采”一项中,以“用词贴切”取代了“语言生动”,以“有表现力”取代了“有意蕴”。这表明高考作文已从指导思想上开始反对追求华美、堆砌词藻等不良文风。

2007年江苏省那篇《怀想天空》的优秀作文最终被何永康教授判为54分,何教授在解释提高17分的点评文字中写道:“此文很典型,不事张扬,不搞‘满天星’的铺陈铺排,不搞华彩炫目的‘集锦’,不玩深沉,只是极为朴实地记叙了父亲割麦、自己割麦的情景,中间一节还喊了‘口号’!然而,它真实、本色、真情、纯净,一板一眼地道来,汹涌的内心波涛潜伏其间。父亲的言语极少,但厚实、博大;儿子的情感表述很普通,但均发自肺腑……”③归根结底是一个“真”字啊!

有了上述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和借鉴,对于学生“作文究竟该怎么写”这个本不该成为问题的问题,相信我们这些身处一线的语文教师该有清醒的认识了。

注释:

①③见2007年7月2日《中国青年报》。

上一篇:安全专业论文下一篇:冰柜投放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