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沈从文

2024-05-17

人物沈从文(通用6篇)

篇1:人物沈从文

台标

男:从心开始、全心启航,大家好,这里是FM100.0 合:“虎溪之声”

“VIP.COM人物社区”节目版头 乐曲《A place nearly》″减弱 男:精彩不断,尽在VIP.COM人物社区。女:大家好,我是杨琳。

男:我是蒋岷均。祝大家周末愉快!

女:这里是为您精心打造的“VIP.COM 人物社区”栏目,我们这个栏目的节目丰富多彩,其中以分享人物故事作为主打。

男:请记住我们的播出时间:周日晚五点四十五到六点半。每个周末,我们都将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四十五分钟。音乐-《a place nearly》放完

男:一个成功的人总是一个充满故事的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VIP.COM人物社区——名人故事。女:今天我们人物社区栏目要向大家介绍一位中国文学史上的名人,小说《边城》,《长河》,散文《湘行散记》等都出自他的笔下。对了,说起来,他和你还是老乡呢。

男:是啊,他就是中国文坛巨人沈从文先生。美国历史学家金介甫先生曾赞他是“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家,仅次于鲁迅”,这是对其文学成就的很高评价。女:沈从文先生不仅是著名的作家,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等学术专著,特别是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男:名人光环背后总有很多特殊的经历和不为人知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从文先生不一样的人生故事。

“VIP大视野”节目版头

女: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让我们先来大致地了解一下他的坎坷经历。

男: 沈从文先生(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休芸芸等。湖南凤凰人。出生于1902年12月28日。

1918年小学毕业后随本乡 土著部队 到沅水流域各地,随军在川、湘、鄂、黔四省边区生活。

1923年到北京自学并学习写作。1924年后开始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合编《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1928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人间》杂志。翌年任教于中国公学。

1930年起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

1934年起编辑北平和天津的《大公报》副刊《文艺》。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编辑《大公报》、《益世报》等文学副刊。

从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开始,沈从文先生出版了7O余种作品集,被人称为多产作家。至40年代刊行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中篇小说《一个母亲》、《边城》,长篇小说《旧梦》、《长河》,散文集《记胡也频》、《记丁玲》、《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还有论文集《沫沫集》、《废邮存底》、《云南看云集》,批评专集《现代中国作家评论选》,以及多种沈从文的选集和多卷本《沈从文文集》等。

1948年沈从文先生受到了左翼文化界猛烈批判,郭沫若斥责沈从文先生:“一直是有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

1949年,沈从文先生放弃了文学创作,被安排到中国历史博物馆,担任了一名历史博物馆的讲解员。沈从文先生的下半生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工作。

1978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研究员,致力于中国古代服饰及其他史学领域的研究。

在1987、1988年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1988年,86岁的沈从文先生因为心脏病复发离开了人世,为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惋惜。

音乐《烟花易冷》

背景音乐《风的色彩》

男:沈从文童年时十分顽劣,经常逃课四处玩耍,丰富的生活经历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女:沈从文出身在湘西凤凰县一个军人世家。祖母刘氏是苗族,母亲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洪富是汉族,清朝末年是湘军中的军官,曾作过云南昭通镇守使,同治二年,二十六岁时作过贵州总督。祖父的一生以及祖父给家庭带来的荣耀,影响着后人的人生选择。当地的崇武风尚,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乡的人们。沈从文说:“在我生长那个地方,当兵不是耻辱。多久以来,文人只出了个翰林即熊希龄,两个进士,四个拔贡。至于武人,随同曾国荃打入南京城的就出了四名提督军门;后来从日本士官学校出来的朱湘溪,还作蔡锷的参谋长;出身保定军官团的,且有一大堆,在湘西十三县似占第一位。本地的光荣本是从过去无数男子的勇敢流血博来的。谁都希望当兵,因为这是年轻人一条出路,也正是年轻人唯一的出路。”从文少年时颇为顽劣,经常逃学,这固然是少年天性使然,但与此种风尚似不无关系。1914年左右地方新式小学成立,1915年他进了新式小学。半年后母亲相信了一个亲戚的建议,将他由城内的第二初级小学,转到城外的第一小学。沈从文说,“这件事实行以后更使我方便快乐”——

新学校临近高山,校屋前后各处是大树,同学又多,当然十分有趣。到这学校我仍然什么也不学得,生字也没认识多少,可是我倒学会了爬树。几个人一下课就在校后山边各自拣选一株合抱大梧桐树,看谁先爬到顶。我从这方面便认识约三十种树木的名称。因为爬树有时跌下或扭伤了脚,刺破了手,就跟同学去采药,又认识了十来种草药。我开始学会了钓鱼,总是上半天学钓半天鱼。我学会了采笋子,采蕨菜。后山上到春天各处是野兰花,各处是可以充饥解渴的刺莓,在竹篁里且有无数雀鸟,我便跟他们认识了许多雀鸟,且认识许多果树。去后山约一里左右,又有一个制瓷器的大窑,我们便常常到那里去看人制造一切瓷器,看一块白泥在各样手续下如何就变成为一个饭碗,或一件别种用具的生产过程。这就是被沈从文称之为他读的“那一本大书”。沈从文是这样评价这本大书的: 总而言之,这样玩一次,就只一次,也似乎比读半年书还有益处。若把一本好书同这种好地方尽我拣选一种,直到如今我还觉得不必看这本弄虚作伪千篇一律用文字写成的小书,却应当去读那本色香具备内容充实用人事写成的大书。音乐《醉清风》

背景音乐《天空之城》

女:沈从文先生的一生,大致经历了两个转折,奠定他文学成就的转折点便是他在经历了5年军旅生涯后做出了弃武从文的人生选择。

男: 沈从文“转入高小那年,正是民国五年”即公历1916年,从“吃月饼的八月”开始,到“次年开桃花的三月”,他接受了长达八个月的预备役军训。在1917年“七月十六那天早上”,沈从文离开了家乡,正式投身军旅——“在沅水流域十三县开始过流荡生活,接受另外一种人生教育了”——他怀抱着当将军的憧憬,浪迹于湘川黔边境地区长达五年。这为他以后的写作提供了生活的素材。《边城》即由此写成,就是证明。

没有生活写不出文学作品,这应该是一个真理。但是,《边城》故事发生地的山民比沈从文更有生活,他们为什么写不出边城?这是因为写作需要文字这个载体;另外,还需要建筑在形象思维基础上的技巧。不然的话,为什么文学评论家并不人人都是小说家呢!

这期间他接受了“五四”思潮的影响,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对于新书投了降,不再看《花间集》,不再写《曹娥碑》,却喜欢看《新潮》、《改造》了。”《新潮》是北京大学部分师生创办的综合性刊物;《改造》似应为《创造》,即郭沫若等人的创造社所办刊物。新思潮的冲击力促使沈从文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他是这样叙述当时那艰难选择的——

我想我得进一个学校,去学些我不明白的问题,得向些新地方,去看些听些使我耳目一新的世界。我闷闷沉沉的躺在床上,在水边,在山头,在大厨房同马房,我痴呆想了整四天,谁也不商量,自己很秘密的想了四天。到后得到一个结论了,那么打量着:“好坏我总有一天得死去,多见几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鲜的桥,在一些危险中使尽最后一点气力,咽下最后一口气,比较在这儿病死或无意中为流弹打死,似乎应当有意思些。”到后,我便这样决定了:“尽管向更远处走去,把自己生命押上去,赌一注看看,看看我自己来支配一下自己,比让命运来处置得更合理一点呢还是更糟糕一点?若好,一切有办法,一切今天不能解决的明天可望解决,那我赢了;若不好,向一个陌生地方跑去,我终于有一时节肚子瘪瘪的倒在人家空房下阴沟边,那我输了。”(《从文自转》)

这是自己掌握命运抑或让命运支配自己的较量。千万不能小看这个较量——如果没有这个较量,世界上大概只有一个名叫沈从文的默默无闻的小兵,而不会出现后来的沈从文这个文学大师。

沈从文是幸运的。当他把自己的决定怯怯地向上司说及时,没想到上司额外给他三个月薪水——二十七元钱,而且还得到坚定的鼓励。就这样,他辗转到了北京。当时,他提了一卷行李,在北京前门车站下车后,呆头呆脑地在车站广场站了一会,然后被一辆拉货的排车,拉到近在咫尺的前门西河沿一家小客店。他在旅客登记簿上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沈从文年二十岁学生湖南凤凰县人

此时应是1922年岁末。从此开始了他孤立无援的“北漂”生涯。

音乐《燃烧翅膀》 背景音乐《悲伤的吉他》

男: 沈从文的一生可谓是悲喜交加,在他的北漂生涯中,遇到了很多坎坷,也收获了很多友谊,胡适赞他是文学天才,郭沫若指责他为反动派。郁达夫在他穷困潦倒的时候帮助他,而鲁迅先生却因为一个误会与他生出了终生的不快。女:沈从文最初的打算,是要进学校读书。1923年,他报考燕京大学国文班,未被录取。其时孙中山的革命势力还局限于南方,中国共产党的势力还弱。其时黎元洪第二次入京就任总统职,军阀统治,政治腐败。但幸运的是,北大正值蔡元培任校长,容纳不同学术观点,政治氛围宽松。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北大的旁听生比正规注册的学生多上几倍。沈从文就这样得到了到北大旁听的机会。沈从文到北京,本来有姐姐、姐夫可以投奔。不巧的是他的两个亲人正准备回湘西,只给他留下两床棉被。沈从文要吃饭,需要钱,他以休芸芸为笔名写了大量文稿,但发表出来的很少。生活困顿,饥寒交迫。在1924年严寒的冬天,万般无奈的沈从文怀着渺茫的希望,给在京的几位知名作家写信求助。郁达夫接到信后被他的叙述震撼了。他按照来信地址找到了像冰窖一样寒冷的小屋,见到了身穿夹衣,用冻得发抖的手写作的沈从文。郁达夫被眼前的景象再一次震撼了;而沈从文也被这个大作家的突然降临震惊了。当时郁达夫身上带了五元钱,他拉沈从文到附近的饭馆吃了一顿饭,花掉一元七角,然后把剩下的钱都留给了沈从文。并因此引出了郁达夫那封沉痛无奈但脍炙人口的回信——《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在前进的道路上能得到“贵人”的支持,这无疑是要举起双手表示欢迎的。但是,贵人代替不了自己在艰难征程上的跋涉;换句话说,你只有自己作出成绩来,你才能在社会上站住脚。

但是,沈从文与鲁迅的交往,却因误会而生出终生的不快。

《鲁迅日记》1925年4月30日有“得丁玲信”。丁玲出身于湖南临澧一个没落士绅家庭,早在学生时代就接受了“五四”以后各种思潮的影响。当时她初到北京,举目无亲,生活无著,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写信向鲁迅求助。当时的丁玲还没有从事写作,故鲁迅还不知丁玲这个人。孙伏园看到信后,对鲁迅说笔迹很像休芸芸。鲁迅信以为真,非常生气。鲁迅生气的原因可从他7月12日致钱玄同的信中窥知:“这一期《国语周刊》上的沈从文,就是休芸芸,他现在用了各种名字,玩各种玩意儿。欧阳兰也常如此。”同年7月20日,鲁迅在见到沈从文用当地土语写的一篇文章后,再致钱玄同:

且夫“孥孥阿文”,确尚无偷文如欧阳公之恶德,而文章亦较为能做做者也。然而敝座之所以恶之者,因其用一女人之名,以细如蚊虫之字,写信给我,被我察出为阿文手笔,则又有一人扮作该女人之弟来访,以证明实有其人。然则亦大有数人“狼狈而为其奸”之概矣。总之此辈之于著作,大抵意在胡乱闹闹,无诚实之意,故我在《莽原》已张起电气网,与欧阳公归入一类也耳矣。在鲁迅那里,虽经人解释而误会加深,可谓错上加错,由此还对沈从文的文章“张起电气网”,可见误会之深。音乐《遗憾》 背景音乐《多情种》 女:从文先生曾说:“我这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人。”沈从文这一生,只爱上过一个女人,他经历了千辛万苦追求到了这个女人,与她结婚,并相守一辈子。这个女人的名字叫张兆和。她曾经是沈从文的学生,也是沈从文一生之中唯一的妻子。

男:

1922年,年仅二十岁的沈从文,从湖南湘西凤凰来到了当时中国的文化中心——北京,他的梦想是想当一个作家。然而,只有小学文凭的他,遭到了别人无情的耻笑。

沈从文初来北京的时候,他无处谋生,幸好碰上了丁玲的丈夫胡也频。他们两个人一起创办文学杂志,一起开始进行文学创作。也就是此时,胡适先生发现了他,并对人说,沈从文是一个天才,这样的天才,需要别人的好好呵护。

沈从文被胡适先生聘请到上海当了老师。这样,沈从文就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也就是当上老师的第一节课上,他认识了他后来的结发妻子,张兆和。

张兆和出身于江南的名门世家。她的父亲,是江南有名的财主。而且张兆和虽然皮肤有点黝黑,但却生得和江南的莲花一样清秀。当时,在学校里追求张兆和的男生,可以用排队来形容。张兆和的一个女同学这样来评价沈从文,说沈从文不过是追求张兆和的男人中,癞蛤蟆第十三号。

沈从文第一次给张兆和她们上课,便给她们留下了并不好的印象。沈从文此人生性木讷,说话带着很重的湘西口音,第一次给人上课就开始怯场,以至于有十几分钟呆立在讲台上,燥红着脸,说不出话来。讲台下的学生一片哄堂大笑,开始捉弄这个文弱的书生。捉弄的人当中,就有生性活泼的张兆和。

张兆和的美丽和高雅气质大概让沈从文一见钟情,使这个潦倒的书生开始了漫长的求爱历程。沈从文跟得很紧,追得很累,而张兆和只是沉默。在肯定沈从文是个好人的同时,张兆和对他竟是毫无感觉。尽管对沈从文连篇累牍的情书不胜其烦,还是个孩子的张兆和却找不到适当的办法拒绝沈老师的热情。她以为沉默是最好的拒绝方式,因而对沈从文的求爱信照例不复。可沈从文不管这些,依旧勤快地写他的情书。

貌似平淡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沈从文对张兆和那种已浓烈到无法稀释的爱情。按照张兆和的说法,当时的沈从文软硬兼施,非逼迫她就范不可。硬的时候,沈从文甚至恐吓她,比如扬言自杀;软的时候,沈从文表示,即使遭到拒绝,也没有什么关系,自己会重新站立起来,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然而,语气中对张兆和没有丝毫的放松。

在沈从文锲而不舍的追求之下,张兆和坚如磐石的心也开始动摇起来:“自己到如此地步,还处处为人着想,我虽不觉得他可爱,但这一片心肠总是可怜可敬的了。”看得出来,她的“动摇”几乎完全出自同情。然而,同情也是爱情。沈从文,确实是一个怯弱的天才。他遇上了张兆和,无法该用幸福与不幸来形容。他追求张兆和的过程,是一把眼泪一把鼻涕,逼得后来张兆和也有些心软了,只好对他说,如果她的父亲答应的话,她就不反对两个人进行交往。幸运的是,张兆和的父母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并不反对接受沈从文这个文弱的湖南湘西人做他们的女婿。

1933年,张兆和与沈从文在北京结婚。

从1931年开始,也就是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关系开始密切的时候,沈从文逐渐创作出了他的几部奠定了他文学大师的文学作品,分别是《边城》,《湘行散记》等等。在他的好几部作品里,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无一例外地是皮肤黝黑,相貌清秀,比如《边城》中的翠翠。而这种相貌的原型,便是他的妻子张兆和。沈从文还写过一篇名叫《三三》的小说,里面叙述的是一个年轻少女的初恋。而沈从文就是一直以“三三”这样来称呼张兆和的,张兆和反过来称呼沈从文作“三哥”。

女: 到了1946年以后,张兆和和沈从文之间的感情,发生了危机。这个时候,也是沈从文出现了政治危机的时候。

沈从文曾经撰文挑起过京派与海派之争。他批判的海派之中,就包括了代表当时文化主流的左翼文化分子。而且沈从文写过的《边城》,《长河》等小说一直得不到左翼文化分子的重视,甚至引起了他们的恶言相向。郭沫若则直接撰文评价沈从文为文化反动分子。从此,沈从文的命运开始急转直下。

在1949年解放以前,沈从文和张兆和的政治见解,发生了明显的分歧。他与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分居,只有到每天晚上,他才能回家去吃饭,走之前,还要带着第二天的早饭和中饭。沈从文在政治上孤立无援,在家庭上又遭到了自己结发妻子和儿子的拒绝。这种状态,对原本就很脆弱的沈从文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折磨。

沈从文的精神开始出现了问题。他好几次选择了自杀,幸而并未自杀成功。沈从文在精神崩溃的时候,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新中国成立之后,沈从文便不再进行文学创造,改而进行文物研究。他是这样评价他的一生,他认为他这一辈子,根本就不应该写小说,写小说,对他来说,原本就是一个错误。

他的妻子张兆和在沈从文逝世之后,开始整理沈从文的文稿。她对人这样给她们两个人之间的婚姻下了个结语,““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

这大概就是一段现实得悲伤让人透不过气来的爱情故事。

音乐《你的眼神》快结束时 结束语 女:好啦!又到了和大家说再见的时候了

男:感谢您的收听,这里是为大家带来星语星情的Vip.com人物社区。女:我是杨琳。男:我是蒋岷均。

女:祝您度过一个美好的周末,男:下周日同一时间我们期待您的收听。再见!女:再见

音乐《如果爱下去》张杰、

篇2:人物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中国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沈从文一生共出版《边城》《长河》等二十余部小说集,《湘行散记》《云南看云集》等十部散文集,以及《唐宋铜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多部文化学术著作。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追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具有浓郁的湘西色彩,凸显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篇3:论沈从文《边城》里的人物美

《边城》中的“茶峒”山城是一个远离世间纷扰, 免受世俗侵袭的世外桃源。这里青山绿水, 这里环境宜人;然而这里淳朴敦厚、重义轻利的人性美远比那本就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更吸引人。[1]

一个来回摆渡五十年的老人, 一直勤勤恳恳地守着那个渡头, 守着自己的渡船, 默默的摆渡着一个又一个过渡人。他出力气、受公家报酬, 凡事求个心安理得, 也因此赢得周围人的尊重。过渡人好心把钱给他, 他却为了自己心中的那一份安稳, 把别人无论是塞到自己手中的抑或是掷到船板上的钱一一塞回主人的手中;即使来不及追赶上把钱人, 也会将这钱用来买茶叶和烟草, 挂在腰带上, 待有人需要时无私奉上;唯独摆渡新娘时, 因为规矩才不得不收。他的生活并不富裕, 但是却好像与钱有仇, 只是静静的守护着自己的这份职业, 从自己的劳作中感受生活的力量。他重义轻利, 人性至美。[2]

接受老人摆渡的过渡人因为了解长者的脾气, 敬重长者的为人, 总会强行的要塞给长者钱;老人退还时两者总是相持不下, 都不肯退让;更有甚者, 扔了钱人直接跑了, 只期盼着能把这钱给老人留下。就算留不下, 也会在以后的日子里加以偿还。比如那卖猪肉的一面要给老人钱, 老人不乐意;另一面要把猪肉最好的部分卖给老人。似乎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点跟钱过不去。殊不知, 他们只是遵从自己的良心, 守护那份重义轻利的美德。

二、祖孙互守的人性美

祖父疼爱孙女, 孙女爱戴祖父, 这样一对相互坚守、相互扶持的祖孙, 展现了人间最温馨、最动情的亲情画卷。

祖父夸赞自己的孙女, 无论是美貌还是内心, 然而似乎却不许别人关心翠翠的婚事, 一提此事便闭口不谈。其实殊不知, 这是祖父心中对翠翠的一种不舍与守护, 他不愿意翠翠到任何一个可能委屈她的人手上。可是时间不饶人, 祖父毕竟老了, 他需要为翠翠的婚事操心, 所以当大老托人说明对翠翠的心意后, 祖父告诉大老“车有车路, 马有马路”, 其实就是希望翠翠能够被疼爱自己的人名正言顺的娶回家去。可是当大老没了, 二老又不出对翠翠的炙热时, 老人急了, 他抹开脸面主动去探寻顺顺和二老的口风。所做的一切无一不是为了翠翠的好归宿。

翠翠是祖父一手拉扯大的, 她喜欢听祖父唱歌, 与祖父相依为命。“爷爷不去, 我也不去”“我陪爷爷”。一两句简单的对白就足以说明爷爷在翠翠心中的地位, 她要一直陪伴在爷爷身边。在渐渐地到了女孩对爱情懵懂的年纪, 她却总是在关键时刻似乎有所踌躇。其实她的踌躇除了与女孩子天生所带的羞涩有关, 更与自己的祖父有关。她不止一次地问自己, 也问祖父, 如果自己走了祖父怎么办?祖孙之间的相互守望, 相互扶持, 简单的日子中彰显出的是他们对于亲情最本质的把握。

三、坚守爱情的痴情美

爱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词汇, 在《边城》里也是贯穿始终的灵魂。“茶峒”里的男男女女无一不在坚守着自己的爱情。

翠翠到了对爱情懵懵懂懂的年纪, 虽然不懂爱情为何物, 虽然不懂自己为什么脸红, 又为什么欣喜, 可是却在与二老的第一次对话后就相中了他, 并坚守着对二老的那一份从来没有对人明说的感情。只有祖父能从自己的言行中推测一二。大老托人说媒, 家里良好的条件, 也有俊俏的外貌, 结实的身体, 可是翠翠就是不愿。二老午夜歌声却能让翠翠在梦中摘得了“虎耳草”, 那种象征爱情的草。大老死了, 二老对翠翠的热情似乎降了下来, 翠翠也不管, 只是默默地等待。即使最后二老离家出走了, 爷爷也走了, 翠翠也只是在原地等待那个可能永远也不回来, 也可能明天就回来的二老。其实她等待的哪里只是一个人, 她只是在守护自己年轻的心中所燃起的那束爱情的火, 她对自己的爱情忠贞, 她坚守自己的爱情。[3]

坚守爱情的另一个非常独特的人物描述便是这个边城中的妓女。这样的人物形象在人们的心中多是对金钱极度向往, 因为他们甚至愿意为金钱出卖自己的身体, 哪里有什么爱情可言呢?又谈何坚守呢?但是这里的妓女不一样, 她们一样对自己的爱情忠贞。也许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也许是受周围人文的影响, 谁知道到底是为什么呢, 然而谁又需要理会究竟是为什么呢?不相熟的先交钱再谈生意, 相熟的钱或不钱已经无所谓了, 一旦相中了自己的意中人, 有了誓言便永不相弃。她们也全身心的为爱恨所浸透, 她们痴到无可形容。在约定的时间里意中人不来, 即使是在梦中也会与那意中人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爱情在她们身上同样得到了坚守。

另外的配角, 翠翠的妈妈, 后来收留翠翠的杨马兵也同样是坚守爱情的角色。翠翠妈妈坚守自己对翠翠父亲的誓言, 翠翠出生后便到地下去找他了;而杨马兵呢?年轻的时候给翠翠妈妈唱歌, 虽然不得其欢心, 可是在翠翠的成长过程中却一直守护, 在祖父去世之后, 更是承担起了对翠翠的照顾责任, 成为翠翠最为信任的人。谁又能说这不是他的一份对爱情的坚守呢?即使那个意中人对自己并无意, 也许这种坚守更值得人尊重和怜惜。[4]

四、结语

《边城》中的人物一个个都是鲜活的, 有力量的。之所以鲜活、有力量就是因为这一个个人物的身上都有一种美德。无论是淳朴、敦厚, 还是不离不弃, 祖孙互守, 抑或是坚守爱情、终生守望, 这些都是他们身上展现的美, 展现的力量。他们没有一个不在用自己身上的美来真诚对待日子。

参考文献

[1]冯晶津.试论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4) .

[2]杨婉玲.浅析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13 (8) .

[3]王倩.论小说《边城》中的人性美[J].芒种, 2014 (11) .

篇4:论沈从文《边城》里的人物美

【关键词】《边城》;人物美;老船夫;翠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重义轻利的淳朴美

《边城》中的“茶峒”山城是一个远离世间纷扰,免受世俗侵袭的世外桃源。这里青山绿水,这里环境宜人;然而这里淳朴敦厚、重义轻利的人性美远比那本就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更吸引人。[1]

一个来回摆渡五十年的老人,一直勤勤恳恳地守着那个渡头,守着自己的渡船,默默的摆渡着一个又一个过渡人。他出力气、受公家报酬,凡事求个心安理得,也因此赢得周围人的尊重。过渡人好心把钱给他,他却为了自己心中的那一份安稳,把别人无论是塞到自己手中的抑或是掷到船板上的钱一一塞回主人的手中;即使来不及追赶上把钱人,也会将这钱用来买茶叶和烟草,挂在腰带上,待有人需要时无私奉上;唯独摆渡新娘时,因为规矩才不得不收。他的生活并不富裕,但是却好像与钱有仇,只是静静的守护着自己的这份职业,从自己的劳作中感受生活的力量。他重义轻利,人性至美。[2]

接受老人摆渡的过渡人因为了解长者的脾气,敬重长者的为人,总会强行的要塞给长者钱;老人退还时两者总是相持不下,都不肯退让;更有甚者,扔了钱人直接跑了,只期盼着能把这钱给老人留下。就算留不下,也会在以后的日子里加以偿还。比如那卖猪肉的一面要给老人钱,老人不乐意;另一面要把猪肉最好的部分卖给老人。似乎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点跟钱过不去。殊不知,他们只是遵从自己的良心,守护那份重义轻利的美德。

二、祖孙互守的人性美

祖父疼爱孙女,孙女爱戴祖父,这样一对相互坚守、相互扶持的祖孙,展现了人间最温馨、最动情的亲情画卷。

祖父夸赞自己的孙女,无论是美貌还是内心,然而似乎却不许别人关心翠翠的婚事,一提此事便闭口不谈。其实殊不知,这是祖父心中对翠翠的一种不舍与守护,他不愿意翠翠到任何一个可能委屈她的人手上。可是时间不饶人,祖父毕竟老了,他需要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所以当大老托人说明对翠翠的心意后,祖父告诉大老“车有车路,马有马路”,其实就是希望翠翠能够被疼爱自己的人名正言顺的娶回家去。可是当大老没了,二老又不出对翠翠的炙热时,老人急了,他抹开脸面主动去探寻顺顺和二老的口风。所做的一切无一不是为了翠翠的好归宿。

翠翠是祖父一手拉扯大的,她喜欢听祖父唱歌,与祖父相依为命。“爷爷不去,我也不去”“我陪爷爷”。一两句简单的对白就足以说明爷爷在翠翠心中的地位,她要一直陪伴在爷爷身边。在渐渐地到了女孩对爱情懵懂的年纪,她却总是在关键时刻似乎有所踌躇。其实她的踌躇除了与女孩子天生所带的羞涩有关,更与自己的祖父有关。她不止一次地问自己,也问祖父,如果自己走了祖父怎么办?祖孙之间的相互守望,相互扶持,简单的日子中彰显出的是他们对于亲情最本质的把握。

三、坚守爱情的痴情美

爱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词汇,在《边城》里也是贯穿始终的灵魂。“茶峒”里的男男女女无一不在坚守着自己的爱情。

翠翠到了对爱情懵懵懂懂的年纪,虽然不懂爱情为何物,虽然不懂自己为什么脸红,又为什么欣喜,可是却在与二老的第一次对话后就相中了他,并坚守着对二老的那一份从来没有对人明说的感情。只有祖父能从自己的言行中推测一二。大老托人说媒,家里良好的条件,也有俊俏的外貌,结实的身体,可是翠翠就是不愿。二老午夜歌声却能让翠翠在梦中摘得了“虎耳草”,那种象征爱情的草。大老死了,二老对翠翠的热情似乎降了下来,翠翠也不管,只是默默地等待。即使最后二老离家出走了,爷爷也走了,翠翠也只是在原地等待那个可能永远也不回来,也可能明天就回来的二老。其实她等待的哪里只是一个人,她只是在守护自己年轻的心中所燃起的那束爱情的火,她对自己的爱情忠贞,她坚守自己的爱情。[3]

坚守爱情的另一个非常独特的人物描述便是这个边城中的妓女。这样的人物形象在人们的心中多是对金钱极度向往,因为他们甚至愿意为金钱出卖自己的身体,哪里有什么爱情可言呢?又谈何坚守呢?但是这里的妓女不一样,她们一样对自己的爱情忠贞。也许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也许是受周围人文的影响,谁知道到底是为什么呢,然而谁又需要理会究竟是为什么呢?不相熟的先交钱再谈生意,相熟的钱或不钱已经无所谓了,一旦相中了自己的意中人,有了誓言便永不相弃。她们也全身心的为爱恨所浸透,她们痴到无可形容。在约定的时间里意中人不来,即使是在梦中也会与那意中人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爱情在她们身上同样得到了坚守。

另外的配角,翠翠的妈妈,后来收留翠翠的杨马兵也同样是坚守爱情的角色。翠翠妈妈坚守自己对翠翠父亲的誓言,翠翠出生后便到地下去找他了;而杨马兵呢?年轻的时候给翠翠妈妈唱歌,虽然不得其欢心,可是在翠翠的成长过程中却一直守护,在祖父去世之后,更是承担起了对翠翠的照顾责任,成为翠翠最为信任的人。谁又能说这不是他的一份对爱情的坚守呢?即使那个意中人对自己并无意,也许这种坚守更值得人尊重和怜惜。[4]

四、结语

《边城》中的人物一个个都是鲜活的,有力量的。之所以鲜活、有力量就是因为这一个个人物的身上都有一种美德。无论是淳朴、敦厚,还是不离不弃,祖孙互守,抑或是坚守爱情、终生守望,这些都是他们身上展现的美,展现的力量。他们没有一个不在用自己身上的美来真诚对待日子。

参考文献

[1]冯晶津.试论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

[2]杨婉玲.浅析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8).

[3]王倩.论小说《边城》中的人性美[J].芒种,2014(11).

[4]白玛玉珍.谈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J].青年文学家,2015(21).

篇5:高考作文人物素材沈从文

1912月28日,沈从文出生于美丽的湘西凤凰城,排行老四。六岁那年,沈从文被送入私塾。因受不了私塾的呆板与严厉,他时常想逃出去玩。在其他顽童的影响下,他学会了种种逃学而又可以骗过先生和父亲的办法,从此也成了一名顽固的逃学少年。

高小毕业后,十五岁的沈从文参加了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随军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直到19这支部队“全军覆没”,他又被遣回家乡。在沅水流域漂流的五年,沈从文同士兵、农民、小手工业者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社会底层人士生活在一起,亲身体验到他们悲惨的生活,亲眼看到军队杀害无辜的百姓,过着难以设想的痛苦怕人的生活,认识了中国一小角的好坏人事、风土民情,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1922年,沈从文到湘西巡防军统领陈渠珍手下做文书。在那里他认识了一位从长沙来的见过世面的印刷工人,向他介绍了《新潮》《创造周报》等新文化期刊。于是,受新文化熏陶的沈从文滋生了去北京求学的念头。

篇6:沈从文语言

——从小说的语言特点看沈从文的艺术

内容提要: 沈从文是上世纪文坛的领军人物,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他所营造的湘西风情画般的文学意境,使他成为中国现当代少数几个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在小说中歌颂人性的健康淳朴,叹惋人性在现代文明中的变异,崇尚自然、优美、健康不违背人性的审美情趣,“对人性美的赞美”是他始终不渝的艺术追求。沈从文的小说中质朴的语言体现了他对自然质朴人性的向往和尊重,诗意、含蓄、唯美的语言形式,又成就了他健康、高雅的美学追求,他的小说的语言风格是他不懈艺术美学追求的佐证。关键词: 沈从文、小说艺术、语言、美学追求

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文坛寂寂无名的“乡下人”,到三十年代北方文坛最为活跃的领军人物和鲁迅所赞扬的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从40年代末期作为“反动作家”、“落后作家”被尘封于历史到八十年代作为“出土文物”名声日隆,再至九十年代被海内外学者、作家奉为二十世纪中国仅次于鲁迅的文学大师 ——沈从文的文学地位几经沉浮,但终于成为一代名家定格在人们的视野中。他的作品大多数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创作手法有自己独到之处,他的小说极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方式和叙述范围。

沈从文有自己的美学理想,他崇尚一种恬淡、含蓄的艺术美,倾向于表现纯朴、健康、自然、优美的人性,并用最符合人性的质朴自然的方式表达美的意境和人生是沈从文在自己的小说一直坚守的美学追求。这种坚守体现在他小说的取材、主题、结构等诸多方面,本文仅从沈从文小说中的语言艺术特点入手,解读沈从文的文学艺术美学追求。沈从文小说的语言艺术,因其非凡的精练与质朴,以及质朴而不乏雅致的风格,在现代文坛上独树一帜,也是探讨沈从文的小说风格及其创作的美学追求的一扇门。



一、以有限的词语营造无限的时空、塑造丰满的人物。

读沈从文的小说,无时无处不让人感觉到他炉火纯青的炼字本领,无论是小说中的环境、时空转接、人物形象抑或人物语言,他都能用最简练的字词语句进行勾勒。这种炼字的能力既使是在繁华极盛的现代文坛上也是相当有代表性的。这里我们主要对沈从文小说时空营造和人物塑造的语言特点进行分析。



(一)时空的构建和是小说叙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艺术手段,任何的人物都将在一定的时空背影中行动,任何故事都将在一定的时空中发展。对于时空的营造,在沈从文的小说中同样是一个大前提,它不但是沈从文小说艺术实现的温床,也是他美学风格形成的基础之一。沈从文的小说中时空构建用语的极尽精练是他小说语言的一个鲜明特点,同时也是他文学艺术美学追求的体现。

沈从文的对小说中的背景时空的描述是十分简明的,他通常在描述事件之前用不加任何雕饰的语句先将时空构建清楚,这种构建语言符合沈从文式的田园牧歌世界,也是沈从文自然清新质朴含蓄的美学追求的印证。

在沈从文短篇代表作《丈夫》的开篇,作者这样写道: 落了春雨,一共有七天,河水涨大了。

河中涨了水,平常时节泊在河滩的烟船妓船,离岸极近,船皆系在吊脚楼下的支柱上。短短五十多字一方面把时间——“春雨”之后,故事将展开的地点“妓船”引出。另一方面,它为下文发生在妓女丈夫身上的故事情节发展出做了准备,看似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两句话,却因其特殊的场影——绵绵春雨中的水乡,吊脚楼下的小船,无端的让人生出些怜惜之情。“落了春雨”、“河水涨大”预示着丈夫对妻子的思念如春雨般缠绵与累积。这样了了数字,为下文中“丈夫”受到的屈辱与他的纯朴天性的表现提供了场所,为故事的发展营造了感情氛围。在他的一个短篇小说《柏子》开篇这样写到:“把船停顿到岸边,岸是辰州的岸。”这样简单一句话则更为简洁明了地将读者引入沈从文式的湘西水乡风情中,垫定了整篇文章自然质朴的基调。

类似的简单语言构建的时空在沈从文的小说中随处可见。这些时空往往是小说事件的发生地发展地,构建这些时空的意义不止于交代背景,更是沈从文小说清新质朴风格的一张壁纸。水、岸、船这些水乡特有的风景,是沈从文形成自己风格的温床,也是他引领读者进入的一个境地,这个境地,便于作者叙事塑造人物,同时便于读者理解事件人物,一切用来诠释美好的东西都将在这个境地呈现,优美的风景、质朴的心灵、凄美的命运、高贵的人性在这个境地交融并得到升华。构建出的这样一个诗意的“水乡风情”时空与中国诗学所说的“意境”一词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作者感情的载体,并通过将读者引入其中而最终实现美感的呈现与接收。用简单明了的语句实现这样的意境,实现了对自然质朴的美的自然质朴的传达,是沈从文的美学追求在语言运用方面的一个体现。



(二)、沈从文的小说在人物塑造中的精练笔触与时空构建一样有鲜明特色。他无论在对人物的整体形象的塑造还是对人物语言的描摹都是惜墨如金的。沈从文在人物塑造方面的语言虽然一样有着墨不多的特点但与现代文坛通用的白描有质的不同,是他对自己艺术独特的审美追求使然。



1、沈从文长于着墨不多地刻画出人物整体形象,这种简朴刻画人物整体形象的语言,通常是用居高临下的叙述而很少用客观主义的描写。

其短篇代表作《龙朱》中刻画的龙朱这个人物可谓沈从文笔下美男子的典范,他的描述如此“这个人,美丽强壮像狮子,温和谦逊如小羊。是人中模型。是权威。是力。是光。”几个简短的比喻,一个完美的龙朱的整体形象形成了。

但是值得提出的是,沈从文小说中的语言虽然简练传神,但与现代文坛盛行的白描手法有质的区别。“鲁迅开创的现代白描语言及其相应的美学观代表了20世纪中国作家的主流选择(只有少数例外,如沈从文)”,“白描来自古典小说中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地描绘形象,描摹以求神似”。由此可见白描说到底从小说修辞学的角度看还是作者模仿,用的当然是描写性的语言。模仿不是沈从文先生的常用方法,他的小说更多的是作者介入式的叙事,往往是叙事而非描写。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他从《史记》和《圣经》两本书中受益不浅,而这两本著作恰巧是长于叙事的典范。我们从沈从文的“族长儿子龙朱年十七岁,为美男子中之美男子。这个人,美丽强壮象狮子,温和谦驯如小羊”多少可以找得到《圣经》中“写斯地,有一个人名叫约伯。那人完美正直,敬畏上帝,远离恶事”的影子。这是一种居高临下对所塑造形象整体把握的结果,直接介入式样的讲述往往比单纯的客观描摹更有利于读者接受或认同形象。布斯在他的著作《小说修辞学》中表明自己对一个小说家评价的标准,他认为:一个优秀的小说家。是一个“向我们讲话,想让我们去阅读,尽一切可能让他的作品能被人读的一个人物”。讲述式的语言更易于达到和读者交流的目的,从而让读者很好的接受作者传达的意思,更易得到阅读鉴赏的美感。沈从文小说中多见这种直接的权威式的语句,从而代替了现代文坛盛行的描摹为主的小说修辞。同时沈从文的小说也没有进入现代主义过度的长篇累牍的客观主义描写的陷阱。现代主义的大肆铺陈的客观描写式的写人方式当然更具有冲击力,可以更直截了当的把自己的主人公赤裸裸的摆到读者面前,但是冲击的同时,它本身也极具破坏力,肮脏与人性最丑陋的一面显露无遗,甚至到了让作者和读者都毫无回旋余地的地步。沈从文的小说用叙述的语言避开了这个陷阱,保持了一贯的用清新、质朴的语言来完成形象的塑造的创作方式。在沈从文的叙述中自然的人性之美温婉的呈现,读者可以尽情想象龙朱是何等的美男子,翠翠是怎么样的灵秀与可爱。

沈从文在人物整体形象塑造方面的独特艺术特色,不仅仅是他艺术自觉性的体现,也是他对自然健康人性之美追求的体现。他小说中的人物语言也同样质朴而焕发人性的生机。

2、在人物语言中,沈从文小说中的人物对话通常仅限一行。但不是说得少就无法让人物鲜活,就无法表情达意。沈从文小说中的人物语言往往是个性化的,人性化的,意在言外的。

看《柏子》中“女人”在整篇文章说的八句话:“悖时的!我以为你到常德府,被婊子尿冲到洞庭湖了!”“猜你妈,忘了为我带的粉吗?”“柏子,我说你是一个牛。”“你规矩!你赌咒你干净得可以进天王庙!”“你命怎么不要去,又跟船到这地方来?”“不要的命才轮到我。”“来你妈!别人早就等你,我算到日子,我还算到你这尸……”“是,我才乐!”

女人说的八句话中,有五句话中有脏话,共使用了六个感叹号,两个问号,一个省略号。女人说“我以为你到常德府,被婊子尿冲到洞庭湖了”、“我算到日子”正是她对柏子的期待使然,在沈从文的笔下,妓女的人情味也没有没有被忘记,只是她没有用文人式的酸语表达,而是用一种更接近真性情的流露的语言来摹写。对柏子是否规矩的质疑也让这个女人的性格更加立体,更像个传统意义上的女人。至于读者认为她俗也好,放荡也罢,直爽也行,甚至于你也可认为她多情,反正作者对她的语言模仿到此算是尽了本分了,再写多了也是费无用功,只能让读者产生阅读上的审美疲劳,于人物形象无益无补。沈从文对这个妓女的语言原味呈现,没有让人感到粗俗不堪,倒是因其朴实真切给人一种真实的动感和生命的鲜活。再来看《龙朱》中的人物语言,女人轻轻的说:“跟着凤凰飞的乌鸦也比锦鸡还好。”矮奴说:“这乌鸦若无凤凰在身边,就有人要拔它的毛……”这两句看似无聊的对白可不是纯说出来好玩的,女人的话可以视为她对龙朱还是赞美的,但又不愿像其他女子那样失了身份的直接夸奖,而是通过夸仆人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可见这是一个有自我意识的女子,骄傲并真性情,正是敢于并能够配得上美男子龙朱的女子。并且在她的话语中的所传达的信息,也为下文龙朱成了黄牛寨的女婿做了铺垫——女子虽骄傲但毕竟不讨厌龙朱。沈从文对人物语言精练的处理,对于读者了解人物性格,理解人物话语之外的意义有益。这样唯美含蓄的人物对话在沈从文的小说中比比皆是。

沈从文的小说的语言不仅在摹写、对话尽显精辟,连人物的名字也极尽简略之能。通常沈从文小说中的人物连个名字也没有,“妇人”、“男子”、“兵”、“女孩”,“绅士太太”要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他不给人物取名字。即使取名字也没有“庄之蝶”之类的艳名,都是质朴的不能再质朴的“三三”、“翠翠”、“柏子”之类如邻家小孩子的名字一样,不带一点矫饰。沈从文的美在语言之外,简单的语言没有减弱其小说对美的追求,恰如沈从文在一篇名为《小说的作者和读者》的演讲稿中所写到:“美丽是在文字辞藻以外可以求得的东西”。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把生活和人生中美的部分表现地合人性,沈从文选择用一种含蓄无华的语言将人性的自然之美唯美的表现出来。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小说风格,用最简单的语言打造美的东西,让最简单的技巧焕发恒久的生命力。不卖弄不造作,从这一点上我们对于这个 “边缘人”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不同于一般文人的高贵品质以及他的独特审美追求也可略见一斑。

二、小说语言平实而不失诗意和蕴味。沈从文小说语言的特点不止于炼字炼句,还在于最平常的语言在他的运用下产生的意想不到的艺术美感和阅读快感。在沈从文的小说中很少看到过分修饰的连珠妙语,但是读来不失韵味。



(一)、沈从文无论写景写人极少用形容词,而是较多地使用实词,如此一来提高了表达的准确性。用最平实的词描述却十分贴切而富于诗情画意的美感。下面是《边城》的第二自然段: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则反复来去。渡船头竖了一枝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槽牵了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船将拢岸了,管理这渡船的,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霍的跃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量,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整个描写自然背景的段落只出现了“静静的”、“清澈透明”、“慢慢的”三个普通的形容词,在写景状物中极少运用形容词是不很常见的。然而沈从文先生却真真切切的展示了湘西的风情画卷,他是如何做到让词语从平凡幻化为神奇的。我们就从这一段中寻找一点答案。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比水山相拥更具神韵、“一篙不能落底”、“ 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清澈见底之类的形容词也更能说明问题。一定的篇幅展示了一个渡客的场影,具体而生动的场景“心中不安”、“一一拾起”、“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再普通不过的词语有相当的塑造力,将民风的纯朴富有感染力的流露出来。读沈从文意境怡人的小说,你将知道无论多么艳丽的形容词都是有局限性的,而直正带人入境的也许只是简单平实的语言。如果要入的境又恰好是一个纯朴宁静的水乡,则这样不加矫饰的语言是再合适不过的。整个段落虽未用诗的格律,读来却诗意昂然,平实的语言营造出诗的意境和画的风情,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沈从文的小说中诗意的语言对如诗如画般的水乡意境的描绘是他艺术美学追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字引人入胜,成为沈从文小说的一大特色,也成就了中外皆知的湘西美景。

除了平实之中蕴含的高雅的语言艺术,沈从文小说语言的单纯性也是成就他美学追求的特点之一。下面我们要探索的就是沈从文语言的这个特点。



(二)、沈从文的小说没有文白夹杂的用语习惯,多用简单句式,读来有节奏感,简洁明了便于理解。同时几乎从不运典故,没有卖弄之嫌和愚弄读者之嫌,混然天成的语言质朴而富有亲和力。

沈从文的小说中几乎看不到什么典故的运用,也从没有文白夹杂的语言。如果从现代人对文章所谓旁征博引的要求看来,算不上什么上等品。但是沈从文用最通俗易懂的文字营造的每一个意境都充溢着美丽与宁静,并不要“诗云歌曰”来支撑便可以美得让人怜惜。其实小说最主要的目的不过是作者和读者的良好交流,也就是作者与读者对小说的人物与故事情节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韦恩•布斯说,一个优秀的小说家,是一个“向我们讲话,想让我们去阅读,尽一切可能使他的作品能被人读的一个人物。” 从这个意义上说像《尤利西斯》这样的大部头,像荣格批评的那样乔伊斯让大多数读者“受到了愚弄”,那些过多用典的小说只适合有相当文学修养的人看,或者说只有大师水平的人才看得懂的话,沈从文的小说则可以接纳更多的读者,水平高的读者可以更加从容的阅读。真正优秀的文学并不见得是做出一副高不可攀的样子,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沈从文的小说就有邻家老伯讲故事的感觉,一般的人都能接近,带有质朴的亲和力。

与沈从文的白话语言不同,在品质如《废都》之类的小说中,现代人还不时地冒出来不文不白的语言,没有美感可言,也不符合小说的时代背景和人物性格,很像一个蹩脚的文人自言自语,显然缺感染力,无法引发读者的相似感受,所描述的对象对读者而言毫无美感可言。沈从文的小说则以读者为本位,用质朴的语言招唤读者对朴实自然的美的向往与认同。正是“大巧若拙”,最高的技巧恰恰是不用技巧,最好的语言修辞也就是没有矫饰的平实质朴的语言。无文白夹杂,不用典故,用最质朴的语言表达状物是沈从文小说的高明之处。没有被官话异化、没有被目的性的修饰异化的语言营造原始自然的湘西世界和淳朴优美的人性,用最质朴的语言感招最质朴的人本性所具有的美好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沈从文简明平实的小说语言风格正是艺术形式服从艺术内容的典范,质朴的语言也恰好是沈从文一生对质朴的合人性之美的追求的证实。



三、对身体描写和性描写隐讳语言的运用。

在简明平实之外,沈从文小说的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他对隐讳的恰当运用。一向对美的人性不懈追求的沈从文从不反对小说中对身体和对性的描写,而且他用一种不背乎人性的艺术方式将这两样东西唯美的表现出来,这不得不归功于沈从文小说语言的隐讳艺术。

(一)、沈从文对生理的隐讳,使他的小说总是能很巧妙地消除读者的尴尬,对隐讳的运用也体现了他对人性的关怀与怜惜。看下面的两段文字:

“年龄在这个神工打就的身体上,增加上了些表示„力‟更像男子的东西,应长毛的地方长了茂盛的毛,应长肉的地方添上了结实的肉,一颗心,则同样因为年龄所补充的,更其能顽固的预备承受爱与给予爱了。”(《龙珠》)

“这女孩子身体既发育得很完全,在本身上因年龄自然而来的„奇事‟,到月就来,也使她多了些思索,多了些梦。”(《边城》)

沈从文小说中的语言一向是实实在在能明明白白的表达内容的,可是到了要表述身体变化的时候竟用起了模糊的语句。当然这些看似模糊的语句也并不影响表情达意,人人都知道“应长毛”、“应长肉”的地方是哪些部位,“到月就来奇事”也没有人不明白指的是什么。可是沈从文先生就是不直白地写出来。这并不是由于现代文坛有着对生理方面描写隐讳的潜规则,看郁达夫的《沉沦》,“ 那一双雪样的乳峰!那一双肥白的大腿!这全身的曲线!”……可以说对于生理描写的隐讳,沈从文是不得不写中的最婉转者,自如地游走于似是而非的身体描写,让读者没有半点尴尬。他的小说中读者没机会看到乳房、白皙之类让人想入非非的词语,相反领略到的是难得一见的对人性包括对肉身的赞美之情。

沈从文对身体描写语言的处理可以说是他对优美健康的人生形式的尊重和热爱在艺术形式上的体现。隐讳不是他要达到的理想状态,只是他达到理想状态的一个手段。沈从文在对身体的描写上要达到的是美感——自然、健康、优美。

(二)、比对生理的隐讳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沈从文对于性描写过程中的隐讳。直接的性描写在他的小说中从未出现过,对于性描写的 “讳莫如深”沈从文是通过一种诗意的语言来实现的。

“经过龙朱的指点,结果是多数把女子引回家,成了管家妇,或者领导到山峒中,互相把心愿了结。”(《龙朱》)

“她要他当真对天赌咒,赌过了咒,一切好像有了保障,她就一切尽了他。到丈夫返身时。手被毛毛虫螫伤,肿了一大片,走到萧萧身边。萧萧捏紧这一只小手,且用口去呵它,想到刚才的糊涂,才仿佛明白自己做了一点不大好的糊涂事。”(《萧萧》)

不难看出,沈从文对于性行为的隐讳语言比对身体的隐讳还模糊,在他的小说中性甚至到了几乎隐藏的地步。但他的小说从不回避性这个问题,相反沈从文认为“一个伟大的作品,总是表达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只是他用了一种更加唯美的语言表达方式,唯美地表现性和性行为。

在《雨后》这样一篇以爱情和孤独为主题的小说中,民歌也被用来隐喻性,但就是看不到半个关于性或性行为的词。看看沈从文笔下的性行为是如何完成的。“头上是蓝分分海样的天,压下来,然而有席棚挡驾,不怕被天压死。女人说,四狗,你把我压死了吧!也象有这样存心,到后来同天一样,作被盖的东西总不是压得人死的。”而作家写上面的几句模糊的话的用意不仅是在说两个年轻人的行为本身,而是想探寻某种人生的失落,爱的失落。“四狗得了些什么?不能说明。他得了她所给他的快活。然而快活是用升可以量还是用秤可以称的东西呢?他又不知道了。她也得了些,她得的更不是通常四狗解释的快乐两字。四狗给她一些气力,一些强硬,一些温柔,她用这些东西把自己陶醉,醉到不知人事。一个年青女人,得到男子的好处,不是言语或文字可以解说的,所以她不作声。仰天望,望得是四狗的大鼻子同一口白牙齿。然而这是放肆过后的事了。”不为性而写性,通过性来揭示人性,探索人生的更深层的东西,思索人性的快乐也好,失落也好,这些主题本身都远远超越了性爱本身。沈从文小说对性的隐讳表达也正源于不是为性而性的主题,作家要表达的重点不是性过程,也不是性细节,是性之外的有关于人生人性的东西,性只是打开读者思路的一个窗口,与当代为性而性的写性方式有质的区别。

沈从文小说中对性的诗意的唯美的写法体现了他对自己小说中人物的爱和尊重,也就是对人性本身的爱和尊重。一个作者用什么样的语言描述自己的主人公,也就是表明了一种自己对作品中人物的态度。只有当作者爱他自己创造出来的人物时,才有望引导读者爱上这些人物。当一些当代作家开始用大胆直白的方式来肆无忌惮的描写性时,用污秽不堪的语言,难免会让自己的主人公显得粗俗,甚至让读者感到受辱。

沈从文小说语言中对身体描写和性爱行为的隐讳艺术,十分值得当代文坛反思。中国当代文坛自从出了一些较为直白的性描写大部头作品(如《废都》)以来,性描写的狂热之风就覆盖了整个文坛。如果说身体和性都是讨论人生中不得不说的重要话题,而对这些事避而不谈是不合人性的小说艺术,但是过度的不具美感香艳刺激的描写性不再是尊重人性的艺术,而是对人性的扭曲和辱骂。像阿诺德说的那样,“凡是文化教我们所确立的几乎所有完美品格,都遭遇到了强劲的反对和公然的蔑视”。而有审美价值的文学应该像阿诺德所说那样“不以粗鄙的人之品味为法则,任其顺遂自己的喜好去装束打扮,而是坚持不懈地培养关于美观、优雅和得体的意识,使人们越来越接近这一理想,而且使粗鄙的人们也乐于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低俗性描写狂热主义者的作品明显是道德的反判,对美的藐视,达到的结果就是让自己的作品毫无美感可言。风靡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捷克作家昆德拉用性的描写影射对政治的批判,并让性成为“探讨人的本质的一个入口”,同时让性避免了低俗和小气。相比之下中国的一些当代作家的拙劣之处则是为了性而性。表现出当代作家的无能本性——对人生命运等问题深刻揭示的无能,对用美的形式美的主题打动读者的无能。

沈从文以一种妙不可言的方式解决了这个相互抵触的问题,给性爱身体写而不秽找到了一条诗意的出路,可惜的是我们的当代文人为了吸引大众眼球,为了掩饰自己文章的肤浅和无生命力,选择了将人性以一种扭曲的形式表达,把文章推向了粗俗的境地,还自以为是人性化的艺术。这种误解是世纪之交的文坛的大劫难,性狂热不能让一部作品成为经久不衰的名著,也始终无法掩盖思想性的缺失和人文关怀的匮乏。

上一篇:大讨论活动成果下一篇:文学名著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