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复习

2024-04-24

登岳阳楼复习(共11篇)

篇1:登岳阳楼复习

登岳阳楼,登岳阳楼陈与义,登岳阳楼的意思,登岳阳楼赏析 -诗词大全

登岳阳楼

作者:陈与义  朝代:宋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

篇2:登岳阳楼复习

又登岳阳楼

作者:陈与义朝代:宋 岳阳楼前丹叶飞,栏干留我不须归。

洞庭镜面平千里,却要君山相发挥。

篇3:登岳阳楼复习

关键词:意象,抒情主人公,安史之乱,人性,登高而赋,诗风

王国维融会贯通了中国历代文论和西洋哲学、美学理论后, 在《人间词话》一书中拈出三组相对命题:“造境”与“写境”、“主观之诗人”与“客观之诗人”、“写实家”与“理想家”。“主观之诗人”即“理想家”“造境”, “客观之诗人”即“写实家”“写境”。我们持此理论返视唐诗这个浩渺山系中对峙的两大主峰———李白诗和杜甫诗, 当会发现二者的共通与歧异。为便于比较, 我们捡出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和杜甫《登岳阳楼》两首诗, 旁及其他, 解析归纳, 淘洗出二人的诗风。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 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 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 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 吹人舞袖回。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这两首诗都是登岳阳楼的五律, 但它们的物态层、形象层、生活层、人性层、作者意识层、集体无意识层却各具特点。

严羽《沧浪诗话》云:“太白发句, 谓之开门见山。”李白此诗正是这样, 开笔便写在岳阳楼上的所见然后是所闻所感。所见者, 天岳之南、川、洞庭;所闻者, 浪声、雁鸣、夏十二与“我”等人豪饮语;所感者, 开阔、渺远的视野和胸襟。高张扬厉, 夸饰铺排, 意象繁复却不嫌冗杂, 似醉后之语却又以能一贯之, 字里行间无不弥漫着酒气, 无不冲斥着豪气, 大有“落笔摇五岳, 笑傲凌沧州”之感。

杜甫《登岳阳楼》却不同, 首先拉长时间、记忆的线段, 沉稳厚重地起笔, 然后描写登临之景:“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恢宏雄大。史料记载, 洞庭湖广圆五百多里, 日月若出没其中。杜诗虽不如孟浩然“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的崇高 (口气大、力气大、才气大) , 但因寄寓了江山纷乱之事, 又比孟诗来得凝重, 来得有神。

透视李白、杜甫这两首诗, 我们完全可以剥离出两个丰满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李诗一、二句深层处隐然可见一胸襟博大之人, 唯其胸襟博大, 方悠然而觉宇宙宽;三、四句“雁引愁心去, 山衔好月来”, 点明登临前胸有块垒, 睹物移情, 被物感染;五、六句说不敢也不能辜负良辰美景, 纵酒助兴;《唐诗鉴赏辞典》中何国治这样鉴赏七、八句:“凉风习习吹人, 衣袖翩翩飘舞。仪表何等潇洒自如, 情调何等舒展流畅, 态度又何其超脱豁达, 豪情逸志, 溢于言表。”如此看来, 则全诗应散发着一股喜气、一股轻快。我们以为不然。李白遇赦后是惊喜交加的, 旋即放舟东下江夏, 《早发白帝城》可证。在江夏活动的那段时间内, 他还奢望朝廷起用, 但现实是“我独不得出”, 幻想的破灭, 使得他不得不“醉后凉风起, 吹人舞袖回”。况且, 此诗当作于肃宗乾元二年秋, 一方面他逗留江夏时期写的“刬却君山好, 平铺湘水流”“南湖秋水夜无烟, 耐可乘流直上天?”“人闷还心闷, 苦辛长苦辛”“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 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诗句, 无不流溢出千古愁、万古愤;另一方面“凉风”即“秋风”, 自屈原“嫋嫋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王勃“肃肃凉风生”、陈子昂“迟迟白日晚, 嫋嫋秋风生”, 直到欧阳修《秋声赋》、范仲淹《岳阳楼记》、秋瑾“秋风秋雨愁煞人”都借“秋风”说悲愁, 说现实羁绊。这是人与自然的合一、对应, 同为万物, 自有其血脉相通之处, 所以人与自然方能生生不息、互相观照感应。尼采的话或可作为历代文人借“秋风”说事的别解:于是, 也有人走进大自然, 不是为使自身显现于其中, 而是为了沉迷于自然, 忘掉自身, 这种“置身度外”乃是所有弱者和对自身不满者的愿望。因此, 李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应是情感跌宕、断续开合经历了“愁—喜—愁”的人了。纵观李白诗歌, 以诗证人, 他正是这样一个大悲大喜、个性张扬的人。

李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暂时忘却痛苦饮酒作乐, 杜诗却不同。他永远排遣不了痛苦, 痛苦已融进他的血液中、他的追求中、他的生命历程中。即使是早闻大名的洞庭水、岳阳楼今方得一睹, 他固然有点滴喜意、点滴快意, 却只是淡淡的。他胸中装着满满的对家国的思念、关爱, 于是, 我们感受到他的博大, 他始终是愁的, 因他愁, 于是万物都愁, 皆著他之色彩;我心伤悲, 于是万物皆是黍离之悲, 皆是自然的拟人化,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有人说:王者的盛衰决定着文学的盛衰。这话未必全对。回顾李、杜时代, 李白生活在繁荣昌盛、歌舞升平的“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的盛唐时期, 安史之乱的罡风他虽也领略了一些, 但盛唐奋励向上、可进可退的社会哲学已内化为他的个人人生哲学;杜甫《登岳阳楼》作于大历三年, 此时, 安史之乱已告结束, 但边塞又重点烽火, 内战外争, 国家离乱, 百姓羸弱, “小我”飘摇。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既为哲学思想, 就必从社会中来, 必从主宰社会的人类中来, 然后再返回来指导、制约人类的思想、性格。李、杜的思想、性格就是儒、道思想投射出的模式, 二人又把自己的个性渗入自己的作品中, 使作品放射出斑斓夺目的光辉。李诗有悲愁, 杜诗也有悲愁, 悲愁本是人的本性, 然而李白的“愁”较收敛、含蓄, 杜甫的“愁”较张扬、直接。有志难伸, 报国无门, 于是李白人性中宁静的因素拖引着他“舞袖回”。庄子出世, 屈原入世, 而李白把二者集于一身, “入世”无功便“出世”, “出世”又为下一次的“入世”铺垫, 顺则进, 逆则退, 正是人性使然。杜甫则“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抱本守一, 愈挫愈奋, 不回头, 不旁顾,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也是人性使然。

李白从小就种下了“桑弧蓬矢, 射乎四方”的情愫, 二十五岁时认为“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 乃“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 南穷苍梧, 东涉溟海” (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 , 并要“申管晏之谈, 谋帝王之术, 奋其智能, 愿为辅弼, 使寰区大定, 海县清一” (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 曾作《大鹏赋》自况:“斗转而天动, 山摇而海倾。”长安三年遇挫后, 仍矢志不移:“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 犹能簸却沧溟水。” (李白《上李邕》) 直至《临路歌》仍高吟:“大鹏飞兮振八裔, 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 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 仲尼亡兮谁为出涕?”他一生都想入世, 都想伸展拳脚, 于是他漫游、任侠、隐居待诏、进长安、投永王, 终其一生, 适如庄子《逍遥游》的大鹏“有待”。他始终立于大地而仰望苍天。

杜甫是“文章四友”之一杜审言之孙, 早年也漫游各地, 为应举从政作准备, 开元二十三年归洛, 应试不第, 复漫游。为求仕困居长安近十年, 终入蜀, 再出蜀, 大历三年登岳阳楼。他先后写的“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葵藿倾太阳, 物性固难夺”“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诗句无不以诗教“温柔敦厚”为纲, “发乎情, 止乎礼义”。即如《登岳阳楼》一样, 诗人把“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的小我大而化之为大群:“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把个体的小宇宙拓展为整体的大宇宙, 这是何等胸怀, 何等气量!年老, 多病, 感时, 思归, 正是杜甫晚年诗歌的主题。“有待”是杜甫一生入世思想、行为的核心。他始终立于大地、俯视大地。

登高而赋的风气始于《诗经》时代, 李、杜这两首诗是题岳阳楼、写洞庭水的名篇, 其实写洞庭的诗作最迟该起于屈原的《湘夫人》。而岳阳楼旧址本来是三国东吴鲁肃训练水兵的阅兵台, 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巴陵建之, 到宋朝庆历五年滕子京重建,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庆历六年九月范仲淹作的《岳阳楼记》, 当是自古诗文写岳阳楼、洞庭湖的神品, 庆历六年九月前的可在范文中找到归宿、找到积淀, 之后的可在其中找到影像、找到衣钵, 即登岳阳楼必把洞庭湖作为审美对象, 必引发“悲”“喜”之情、“进”“退”之思, 又必点染而生“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远志向。

赵翼《瓯北诗话》说:“盖才气豪迈, 全以神运, 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 与雕绘者争长。然有对偶处, 仍自工丽;且工丽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 溢出行墨之外。”李白诗正是以才气、抒气胜, 因而诗作如一片神行, 随手写去, 自然飘逸, 既“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又“囊括大块, 浩然与溟涬同科”, 因而内容丰满, 气象雄浑, 诗风雄奇俊逸;杜甫则因多作近体诗, 自觉在格律上下功夫, 且又把自叹身世与忧国伤时一并打入诗中, 由于形式和内容的制约, 所以他的诗风沉郁顿挫。

参考文献

篇4:不登岳阳楼,读不懂范仲淹

秋风袅袅,枫叶披霜,在丰收的渔舟唱晚中,我终于登上了岳阳楼。

岳阳楼为岳阳城西门城楼。它屹立洞庭湖畔,枕巴陵、瞰洞庭,一派虎踞龙盘之势。岳阳楼自古与武昌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并称为江南的三大名楼。它肇自汉晋,因三国时岳州曾设建昌郡,故又有“三昌古楼”之称。

相传岳阳楼是三国吴国大将鲁肃的阅兵台。魏晋南北朝始由军事用楼变为供人游览的观赏楼,南朝颜延之是我国第一位登览它的有影响的文人,他的《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有感而作》,是我国现存最早吟咏岳阳楼的诗篇。但那时此楼并不叫岳阳楼,而称巴陵城楼。

岳阳楼定名和声名远播,始于盛唐张说。张说是洛阳人。唐玄宗时,召为中书令。不知为什么,他得罪了皇帝,开元四年,把他贬守岳州。此时,张说饱经风霜,年近半百,乃借扩修岳阳楼,以寄情消愁。竣工后,遂定名为岳阳楼。

张说修筑岳阳楼后,常与士人登楼赋诗,岳阳楼便成为文人学士雅聚吟咏之地,贬官迁客散愁泄怨之所。其间佳作颇多。佼佼者有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开元二十五年,右丞相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孟浩然即以诗自荐。其诗致张丞相共有八首,此为其中之一。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景观。一个“平”字,写出八百里湖水的浩渺,一个“混”字,画出水天的浑涵,一个“蒸”字,一个“撼”字,捉住了洞庭内在的磅礴气势和外在的煊赫声威。有声有色,充满活力,遂为咏湖名句。前人评论此诗说“起法高浑,三四雄阔。”宋末元初有位叫方回的评论家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相并列,谓“后人不敢复题”。

值得一提的是李白。唐乾元二年(739)春天李白因永王磷案被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中途被赦免,诗人惊喜交加,当即沿江东还,来到岳阳时,写了许多诗,广为传颂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即为其中之一:“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前两句写登楼俯视下界所见之辽阔景象,三四句写仰观天宇之所见所感:五六句极言岳阳楼之高耸,七八句叙写诗人的酣饮之乐。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一时乐以忘忧的欢快心情与旷达胸襟。

但就诗的思想境界、人格光辉、艺术造诣及对后世影响等各种综合因素来看,在众多吟咏岳阳楼诗作中,首屈一指的当数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风,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千古绝唱,作于唐大历三年岁暮。当时57岁的诗人,饱经忧患,身染肺病、风湿、右臂瘫、左耳聋等多种疾病,又逢国家风雨飘摇,万方多难。然而,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却又“落日心犹壮”。这样,他有幸登临渴慕已久的岳阳楼时感情极为复杂,笔下情景也就如八百里洞庭一样千汇万状,雄浑苍茫。首两句以“昔闻”起题,“今上”接应,单刀直入,一虚一实,快慰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三、四句写登临所见,以气吞云梦的胸襟怀抱和融铸万物的煌煌巨笔,卓然光掩前人,洞庭汪洋将吴楚相隔,天地日月出没沉浮于浩波之上。“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次豁达”。古人此论,诚不为过。五、六句笔锋陡转,由浩茫宇宙变而为凄苦小舟,诗境阔狭顿异,魅力摄人心魄。最后两句,一大一小,一虚一实,胸襟气象,一等相称。至此,洞庭日夜汹涌,天地为之低昂的壮阔气象扑面而来,诗人心忧天下,古今为之俯首的伟大胸襟豁然洞开。难怪岳阳楼上有一名联,慨叹“吴楚乾坤天下句,江湖廊庙古人心。”让人登楼一望,胸中就流不尽千百年兴亡旧事,眼前就数不尽历史长河里的豪杰英雄,咏不尽千变万化的波光云影,唱不尽古往今来的人间悲喜。

关于岳阳楼的身世,已向读者交待了不少,但真正从根本上提升岳阳楼品牌的还不是孟浩然、李白和杜甫,虽然他们的诗文,或多或少地勾勒了岳阳楼的形象,但毕竟难以给人以直观的印象。岳阳楼数千年来屡建屡毁,其形制多有变化,幸有历代丹青妙手精心制作,我们今日方得窥其往昔倩影。

从滕子京致书范仲淹求记时送去《洞庭秋晚图》可知,宋以前即有关于岳阳楼的绘画,可惜均未能传世。此去岳阳楼,裁发现楼下不远处建了若干个不同朝代的岳阳楼的形制,其中有唐代、宋代的仿真模型,我想那可能是当今造园者凭空想象而已。

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岳阳楼图,为元代夏永所绘扇面图。夏永字明远,工画亭台楼阁,曾用头发绣成《黄鹤楼图》、《滕王阁图》。宋代的岳阳楼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只能凭空想象了。

但是,尽管如此,说起岳阳楼,我们是不能忘记滕子京这个人物的。没有此人,岳阳楼可能会在华夏大地上消失;没有此人,也就没有范仲淹《岳阳楼记》这一名篇的问世。

滕子京,河南洛阳人,北宋政治家,是范仲淹的好友,与范仲淹同于大中祥符八年中进士,官至刑部员外郎。有一年他率军民抗击西夏八侵,时值天气阴晦,士气不振,他大设牛酒,犒劳士卒。结果被他人诬告,罪名是“滥用公使钱”,“用度不节”。被贬岳州。他在岳州三年,做了很多有益于人民的事,其中重修岳阳楼就是其中之一。

岳阳楼重修之后,他为范仲淹送去了《洞庭秋晚图》,希望范能以图写一篇《岳阳楼记》。范仲淹此时正谪居邓州。

范仲淹不在岳阳楼,但作为文化人的范仲淹写这篇短文,是无需深入生活的,时代的风云早已聚汇于胸。于是,他应友人滕子京之请写下了《岳阳楼记》。范仲淹的这篇文章,通体俱在谪守上着笔,提出了从“贬谪”来解读文本的视角。贬谪文学所表现的心态往往是复杂矛盾的,作者们常在愤懑之余,徘徊于超世和用世之间,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的油然流露对退守独善,超然尘外生活的向往,而范氏此篇则属贬谪文学中的另类。文章既有痛苦的忧愤,也抒发了忘怀人事的出世之想,但占主导的是一种强烈的责任心和自觉的使命感,作者的忧国忧民之心仍一如既往。

贬谪文学在文体上有一特点,即往往与山水亭阁相结合,寓情于景,通过细腻独到的写景,来一吐心中之块垒。文中的两段写景,虽是想象之辞,但用语凝炼,形象鲜明,如在眼前;又兼属对精工,音节铿锵,朗朗上口,历来为人所乐诵,艺术上达到很高的水平。同时,这两段描写围绕着对“悲喜——尤乐”的认识,与全文的主题有机地联系起来了。景物的一阴一晴,逗引出心情的一悲一喜,这时的悲喜是局限于一己一身的。而作者却扬弃了这种悲喜观,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一种超越个人利害的悲喜观,并进一步生发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正是这一思想的提出,使这篇文章成为冠绝一时而又传之永久的至情美文,千古风范。以致后世乾隆皇帝都心有所动。他在为元末画家夏永所绘扇面《岳阳楼图》的题诗中云:“先忧后乐仲淹记,至语

真先获我心。”题诗呈扇形,留有“自强不息”等印章,此诗已刻成诗碑,存于岳阳楼的碑廊之中。

范仲淹的这一思想,是他伟大抱负和高尚情操的集中反映。与他同时的另一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道,他从小即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日:“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岳阳楼记》能有如此崇高的思想境界,绝非偶然。

由于《岳阳楼记》如此优美感人,还曾引起一个有趣的问题,范仲淹写作此文时并不在岳阳,也未见过新修的岳阳楼,这或许是他在楼本身着墨很少而多写洞庭风光的原因之一。那么,他是否到过洞庭湖呢?对此,1982年《北京晚报》曾展开过讨论。一些文章,特别是岳阳本地作者的文章,认为范仲淹所以能写出绝妙的美文,是因为他从小寄寓洞庭湖畔的安乡之故。而历史学家邓广铭撰文认为此说“谬之千里。”

我以为这两方面的认识都过于偏颇。司马迁的《史记》,其艺术之水准到达中国文学和史学的峰巅,他是否亲历和目击了文中的一切呢? 当代伟人毛泽东写下了《我军占领南阳》的美文,他是否去了南阳。去现场和不去现场,都不是决定文章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关键取决于作家对宏观时事的把握,对崇高境界的表达,对人世生活的认识。如果,以僵死的思维去度量作家的思维活动,那也太小瞧名震千古的伟大文学家了。

另外,从《岳阳天下楼》一书可以看出,大凡历史上有成就之文人,都会游历各处名山大川。作为文学家的范仲淹进入仕途,更可奔走各处。着笔那一时他不在岳阳,并不等于他压根儿就没有去过岳阳。“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即为证明。

我登上岳阳楼,凭栏而望,左顾君山,孤影若浮;右挹大江,涵虚吞吐。说巴山蜀水之胜,全萃眼底,也丝毫不为夸张。春秋水涨,一望淼然。这时你才深深体会到,范仲淹“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之句,乃是天赐、天意之笔。身置湖楼之窗,谁人不吐出“长烟一空,皓月千里”的惊人佳句呢?

在远方那沉沉的暮霭中,君山仍然清晰若画,这个方圆不过1平方公里的名山,如碧螺,如盘髻。有了它,岳阳楼便有了映衬;有了它,岳阳楼才显得充实。

我拾阶而上,发现这岳阳楼的建筑是那么卓绝奇特,它的建筑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这就是“三层、四柱、飞檐、纯木”,全楼没有一颗铆钉,梁、柱、方、檩,互相咬合、牵制,架稳脚实,严整美观。同游者无不惊叹:岳阳楼,在力学、美学、建筑学、工艺学等方面都有惊人的成就,显示了我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聪明才智。

岳阳楼,不仅以它独特的建筑艺术而闻名天下,还以它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而吸引着游客。步入楼内,如进入了对联与诗词歌赋的世界。许多长联,并非虚弄笔墨,很多短句,更有那洞天之工。其中一幅“八百里洞庭今入眼,五千年历史再从头”,不仅对得工整,而且词简意深。寥寥16字,括山河而贯古今,领文明而赋大志,可谓匠心独具。李白的“水天一色,风月无边”,“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白居易的“岳阳楼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倚曲栏。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等,无一不让人咏之、叹之,荡气回肠。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刻在几个楼层的檀木板上。尤其是二楼的一块檀木上,刻的是清代第一流书法家张照的手迹。字体刚劲峭峻,圆转多姿,雕刻刀法纯熟,极为精致。清乾隆八年,重修岳阳楼时,岳阳知府黄凝道特请当时著名书法家、刑部尚书张照重写了这篇记文。刻成木屏六块,嵌在楼上正中。后来一个姓李的知府,见楼记雕屏,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妄想偷运海外,故请人仿制一幅,换下真迹,然后托病辞官,将雕屏装入船内运走。但天不饶奸,船至湖中,突然狂风大作,白浪滔天,船翻人沉,雕屏随波漂撞,被船夫捞起送回,但已掉了两块,“渔歌互答”的“互“字也被撞烂了。这个“互”字和另两块都是另请人书写雕刻的。但因修补精细,仿制逼真,让人难辨真伪。

对张照书写的这幅雕屏,我是非常熟悉的。那年,我去山西。一位朋友在黄河岸边的农民家里,用20块钱买下了四本清代乾隆八年的拓本。那位朋友和我打赌,我若猜出是谁的书法,他分文不要,奉送给我,若猜不出,关系再好再铁,也不能拿走此物。天不负我,展开拓本,我一眼便猜出是张照的手迹。依我观,那幅拓本应该是在雕屏被偷之前拓下的,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我登岳阳楼,我也在思索着岳阳楼。

岳阳楼,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它究竟是什么?我以为它应该是民族的精神坐标,它应该是永远活着的,站立着的为人师表的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千古名句的核心价值,既不是宣扬放浪形骸于山水之间,也不同于发去国怀乡的感慨和计较忧谗畏讥的个人得失,而是表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忧乐观。揭示了一种高尚的思想境界。这一思想旗帜,不知激发了多少后来者忧乐天下,胸怀人民啊。

远的不再细表。在当代中国的革命史上,有这样几位风华正茂的青年,他们吟唱着范仲淹的千古绝句来到岳阳,用他们的亲身实践,为范仲淹的名句作了最好的注脚。

第一个走来的是熊亨瀚烈士,他早年投身民主革命运动。在辛亥革命后不久的1913年,赴日本途中过岳阳时,写下了抒发忧国忧民感情的《过岳阳》:“风雨暗神州,男儿急国仇。哪来诗酒兴,吟醉岳阳楼。”

第二个走来的是邓中夏烈士。1921年,他为革命奔走于长沙、武汉之间,过岳阳时,他写下了抒发豪情壮志的《过洞庭湖》,其中诗云:“问今为何世?豹虎满道路。禽猕歼除之,我行适我素。”

第三个走来的是郭亮烈士。1922年他到岳阳从事革命活动,坐船过洞庭湖,豪情满怀,奋笔疾书,写下了《过洞庭湖》“潇水流,湘水流,流入长江不见头。龙君送我洞庭水,何时洗尽人间愁!”

在风雨如晦的岁月里,他们抒发远大的政治抱负,以天下为己任。他们的笔下岂止是奔腾若时代的波澜,他们整个战斗的一生何尝不是一首无比壮丽的诗篇呢?

我走下岳阳楼,我感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句,对于今天的新长征,对于我辈的人生路似乎有了新的含义,似乎有了新的内容了。如何实践它的核心意义,每个人都应该作出回答的。

篇5:登岳阳楼复习

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

作者:陈与义  朝代:宋 岳阳壮观天下传,楼阴背日堤绵绵。

草木相连南服内,江湖异态栏干前。

乾坤万事集双鬓,臣子一谪今五年。

篇6:登岳阳楼复习

登岳阳楼有怀寄座主相公

作者:曹邺  朝代:唐  体裁:五古   南登岳阳楼,北眺长安道。

不见升平里,千山树如草。

骨肉在南楚,沉忧起常早。

白社愁成空,秋芜待谁扫。

常闻诗人语,西子不宜老。

篇7:登岳阳楼教案

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杜甫的文化常识;

领悟诗歌意境,理解“坼”与“浮”的含义。过程与方法

熟读成诵,在吟诵中领悟诗歌意境; 合作探究,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悟诗歌的情怀,提高学生的品位;

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学习杜甫的爱国情操。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的名句及内涵,准确把握诗中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感情。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登高作赋,历来是中国文人志士,迁客骚人的创作传统,并因此而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杜甫的《登高》等等,这些诗歌或抒豪情,或发幽愤,无一不是自己的真情流露。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杜甫的《登岳阳楼》,看一下作者在这一首诗中抒发是怎样的情感。

二、知人论世——了解有关杜甫的文化常识 略

(一)疏解字词

坼chè 乾坤qián kūn 戎马róng 轩xuān 涕泗tì sì 解释:

坼:分裂 乾坤:指天地 戎马:代指战争

轩:窗户 涕泗:眼泪、鼻涕

(二)请学生听读,要求静听,潜心感受。播放朗读材料。

(三)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四)朗读的节奏及重音处理: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四、置身诗境

1、在吟诵中感知诗歌意象及其特点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2、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描绘诗歌意象和画面

3、学生展示成果

(师概括)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五、缘景明情

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让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4、“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A、背景介绍: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B、情感分析:

诗歌先写登楼所见,再写由此引起的身世之感,亲朋音讯全无,自己一身病痛,惟剩一条孤舟,然后由个人推及到国家,近十年的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此后,外族侵扰,藩镇割据,民不聊生,怎不令诗人牵肠挂肚?

因而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

身世之悲 家国之痛 忧国忧民

3、诗歌小结:

本诗标题是《登岳阳楼》,但诗歌并不局限于写“岳阳楼”和“洞庭水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作业

1、背诵全诗。

2、完成模块测评课时作业。板书设计

景 情

洞庭湖的广阔无垠,孤独凄苦漂泊

篇8:登岳阳楼复习

先说“无”。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 为王禹偁《村行》“数峰无语立斜阳”作注时提到:“按逻辑说来, ‘反’包含先有‘正’, 否定命题总预先假设着肯定命题。”王夫之《思问录·内篇》中也谈到:“言‘无’者, 激于言‘有’而破除之也。”言“无”, 其实是冀望其“有”, 然事实偏偏不遂人愿, 终归于“无”。这里所谈的“没有”或“空”就不是简单的“一条直线”, 而是经历了由“无”到“有”而终至于“无”的曲折“螺旋过程”。

以“无”之实, 虚生盼“有”之情, 不仅留有大量想象空间, 而且能增添诗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杜甫“亲朋无一字”, 正因为亲朋飘零, 音信全无, 才更冀望其有片纸传来, 以慰老怀, 而偏偏亲朋杳远, 音信茫茫, 不仅见出诗人未得亲朋音信的失望, 更可想见诗人无时无刻不盼着亲人故交消息的焦灼。惟其如此, 方更添漂泊凄凉之感。

同理, “不”与“无”虽词殊而意同。如欧阳修《蝶恋花》名句“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问花”的前提就是花“能语”, “问花”之时就冀望花“解语”, 但能“解语”之花偏偏“不语”, 从而令人想见深闺少妇凝愁对花、泪眼婆娑之景, 由此, 深闺寂寞、美人迟暮之幽恨罗缕毕现, 无须赘言。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 写春风“不度”玉门关, 就有渴望春风“能度”玉门关、“该度”玉门关之意, 而最终结果恰恰是回到“不度”上, 惟其如此, 才加深“怨杨柳”的怨情。

再说“有”。“有”与“无”不同, 言“无”, 是冀望其“有”, 而归于“无”;言“有”, 则是因其所“有”, 更显其“无”。

杜甫“老病有孤舟”一句, 以“有”衬“无”, 正是只有孤舟相伴, 才更见诗人孤单落寞、漂泊无依。此外, 李商隐《端居》“远书归梦两悠悠, 只有空床敌素秋”, 也是正因“只有”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 才更显诗人寂寥凄冷之状。

以“有”衬“无”以写孤独, 常有的意象有“影子”。李密《陈情表》中“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就是一例, 明明除己之外一切皆“无”, 偏偏写影相伴以示其“有”, 从而强化了伶仃孤苦的情状;高适《邯郸冬至夜思家》一诗中,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同样不写自己孤独无侣, 而写有影相伴, 以“有”写“无”, 极言冬至夜晚思家寂寞之境。

以“有”衬“无”, 此类意象还有“明月”。杜甫《江汉》“片云天共远, 永夜月同孤”, 人月相对, 更觉孤独;而最为人所知的, 当是李白的《月下独酌四首 (其一)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不写自己孤独无伴, 偏写有明月和影子作陪, 化单调冷清为热闹温暖, 但依然挥散不去的是那浓浓的孤独落寞与寂寥伤感。

有时也写“青山”。李白《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表面写诗人与山相对而望, 实际“愈是写山的‘有情’, 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 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 。

常写的还有“鸟雀”之类。如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但看古来歌舞地, 惟有黄昏鸟雀悲”, 以鸟雀之“有”, 隐含着人事之“无”;雍陶《渡桑乾河》“南客岂曾谙塞北, 年年唯见雁飞回”, 李白《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都是以眼前之“有”更衬所思所愿之“无”。

篇9:《登岳阳楼》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诵诗歌,品味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联系作者的生平,分析诗中蕴含的忧国忧民及嗟叹个人命运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朗诵诗歌,品味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联系作者的生平,分析诗中蕴含的忧国忧民及嗟叹个人命运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品读诗歌

1、请学生朗读这首诗,前四句是什么描写? 景物描写,描写的是洞庭湖。

2、用一个词语描绘你所想象的诗人笔下的洞庭湖的景色?

水势浩瀚、雄伟壮阔、水天一色、气势磅礴等词语。

3、前四句诗中,哪两个字反映洞庭湖的景色特点?

“坼”描写洞庭湖的千层巨浪冲裂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显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描写洞庭湖主宰着天地万物的沉浮,显示洞庭湖的壮阔。

4、诗人登临岳阳楼时的人生境遇如何?从诗中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 “老病有孤舟”、“亲朋无一字”

根据掌握的杜甫生平资料,可以发现这两首诗均写于杜甫漂泊西南时期。诗人弃官,辗转到了成都,寄居草堂,饥不得食,寒不得衣,后好友严武去世,诗人更无所依傍,遂买舟漂泊四川、湖北、湖南各地,公元770年,诗人于贫病交迫中,逝于舟中。而这两首诗是诗人辞世前两三年的作品。写作《登高》时,正值767年的重阳节,诗人寓居长江畔的夔州,患有多种疾病,生活也很困顿。768年诗人离开夔州,漂泊在湘江一带,暮冬流寓岳州,登临岳阳楼而作《登岳阳楼》。

5、为何“凭轩涕泗流”?

感叹自己的人生境遇,年老多病,报国无门。

四、课堂总结

这首诗以宏伟壮丽的景象来寄托诗人的情感,形象鲜明,意境高远。在表现手法上,诗人娴熟地运用映衬和对比手法,使读者收到强烈的感染。如颔联与颈联,一开阔,一狭窄;一豪壮,一黯淡,两相对比,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篇10:《登岳阳楼》教案

高二语文组

姜艳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把握本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的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中的经典名句,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件 学案

【方法指导】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

2、诵读涵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者抒发的情感)

3、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境,找出景语推测作者抒发的感情,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4、鉴赏评价(赏析诗歌的语言和艺术手法,评价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净化心灵,启迪智慧)

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作品:“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其他:《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 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疏通字词句,整体感知诗歌。

2、结合注释,理解大意,背诵全诗。

3、翻译本诗,要求创设意境,表述连贯。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合作探究

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明确: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用“昔闻”“今上”,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坼、浮)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表现对洞庭湖的礼赞,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感叹、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4、“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此联在抒发个人悲苦的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体现了诗人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在这一联中,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这种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诗的意境从狭窄转到宽阔,由个人的悲苦转而想到国家的衰颓。由此可见,诗人总是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体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此时的杜甫呢?他是“穷也胸怀天下,胸怀百姓”啊,他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你们还从他的哪些诗句感受到了呢?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

成果展示

1、分组交流讨论,选派代表展示小组学习成果。

2、师生点评,归纳提升。

巩固练习

请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主赏析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完成后面的几个题目。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1.颔联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3.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幺?抒发了诗人的什幺情感? 4.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参考答案: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4.“诗眼”分别“引”“衔”。“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作业布置

篇11:《登岳阳楼》教案

1.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把握本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的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把握诗中的经典名句,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 具:PPT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问,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大屏幕投影)

1.江南有哪三大名楼?

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被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与“山东的蓬莱阁”并成“四大名楼”)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

2.你能背诵出多少句古人描绘洞庭湖的佳句?

①屈 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②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③许 棠:“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④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⑤杜 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⑥刘禹锡: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⑦诗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你记住了几副写岳阳楼的名联?

①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②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③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

④四面河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⑤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二、回顾作者及作品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三、 知人论世,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 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四、诵读并默写这首诗

这首诗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深沉缓慢。

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

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

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

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五、赏析诗歌

1.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①翻译: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

②问题:“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早闻洞庭盛名,早有渴望尽兴一游的夙愿,然而无奈战乱频繁,身世漂荡,到了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③概括简析:首联侧重写洞庭湖水面广阔,汪洋万顷。

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①翻译:大湖广阔浩瀚把吴楚两地东南隔开,天地象在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荡漾。

②问题:“坼”“浮”两个字炼得好,好在哪里?

“坼”,分裂。“浮”,漂浮荡漾。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

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的景色,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曹操咏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 体现了一种“雄浑阔大”的意境,而杜甫此联 “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宋代刘辰翁语)被王士G赞为“雄跨今古”。

③概括简析:颔联侧重写洞庭湖气势宏大,吞吐乾坤。

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①翻译: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②问题:颈联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这种表达技巧的作用。

从颔联到颈联,诗的意境从宽阔转到狭窄,但这两联是相辅相成的。清代史学家浦起龙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到尾联,意境又转到宽阔,诗的前后相互衬托,全诗意境构成一个整体。

③试分析颈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面对汪洋浩淼的洞庭湖,回想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眼前既“老”且“病”,郁居木船,飘流湖湘,更是身世危亡,苦不堪言。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诗人抒发了一种忧己伤世无限悲苦之情。

4.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①翻译: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

②问题:尾联在抒发个人悲苦的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体现了诗人作者怎样的情感?

在尾联中,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这种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诗的意境从狭窄转到宽阔,由个人的悲苦转而想到国家的衰颓。由此可见,诗人总是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体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六、探究总结全诗

1.主旨意境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通过 对洞庭湖浩翰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2.艺术技巧

①意境博大深远,风格沉雄悲壮

②全诗对比强烈,对仗工整

③用词精当,含意深刻。

七、课后练习

1.熟读、背诵这首诗,在朗读中进一步理解全诗的意境和感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①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意思对即可,如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②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上一篇:一游难忘作文300字下一篇:已批准办理上海户籍的毕业生办理户口迁移、领取报到证及落户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