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田防护林的建设及其作用

2024-04-08

浅谈农田防护林的建设及其作用(共12篇)

篇1:浅谈农田防护林的建设及其作用

浅谈农田防护林的建设及其作用

【摘 要】近年来,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已成为与人类生存质量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措施,农田防护林是农田生态系统的保护屏障,对生态安全和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田防护林;建设;重要性 为改善农田小气候和保证农作物丰产、稳产而营造的防护林称之为农田防护林。由于该林种多呈带状,又称为农田防护林带。林带相互衔接组成网状,也称农田林网。在林带影响下,其周围一定范围内形成特殊的小气候环境,能降低风速,调节温度,增加大气湿度和土壤湿度,拦截地表径流,调节地下水位。 农田防护林建设,首先,必须坚持为农、牧业生产服务的方向,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建设高产稳产田为中心,正确处理好农、林、牧三者关系。其次,必须贯彻“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的原则。对沟、河、渠、田、林、路统一规划,对风、沙、旱、涝综合治理。第三,在设计上要保证林带具有最大的防护效能,并尽量做到林带少占耕地。第四,农田防护林要紧密结合其他林种和“四旁”绿化,形成综合的防护林体系。 农田防护林是防护林体系的主要林种之一,是指将一定宽度、结构、走向、间距的林带栽植在农田地块四周,通过林带对气流、温度、水分、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影响,来改善农田小气候,减轻和防御各种农业自然灾害,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以保证农业生产稳产、高产,并能对人民生活提供多种效益的一种人工林。 1.营造农田防护林的规划设计 1.1林带结构 它是指林带树冠上下组成的层次、宽度、横断面形状、枝叶状况、密度和透光状况等综合情况。平原地区应选通风结构林带。因为通风结构林带防护距离最大,通常由两行以上乔木组成,没有下木,有效防护距离在28h(28h表示林带高度的28倍)的范围内。 1.2林带走向 它是由主林带和副林带组成。主林带防止主要害风,主林带要与主要害风方向垂直。防止主要害风以外风力的林带是副林带,副林带一定要垂直于主林带。主、副林带形成的网格,呈长方形或方形。林带走向以主林带垂直于主风向来确定。在大面积的农田上,只有营造许多纵横交织的林带,形成很多林网,才能起到全面的防护作用。 1.3林带间距 它是指主林带与主林带或副林带与副林带之间的距离。平原地区主林带之间的距离为200-300m,副林带之间的距离为500-600m,网格面积要大于10hm2,而小于20hm2。 1.4林带宽度 它是指林带两侧边行树木之间的距离,再加上两侧各1-1.5m的林缘宽度。一般选择两侧各2行以上的行道树。两行的林带宽度应不小于4m。这种窄林带的优点是占地少,消耗水分少,生长稳定而防护效果好。“窄林带、小网格”在平原地区已起到良好的保田增产作用。 1.5林带与地形地物的结合 农田防护林林带的`设计应尽量与护路林、护岸林、护屯林以及成片造林相结合,一方面可以节省耕地,另一方面又能构成综合的防护林体系,扩大防护作用。林带与道路结合时,可配置在道路两侧。与渠道结合时,可配置在渠道的南侧;与护岸林结合时,可配置在河流两岸。尽量做到林网、路网、水网三网合一。 2.农田防护林建设的技术 2.1整地挖穴 北方一般为秋季开始大穴整地。穴的规格为长、宽、深各80cm,表土和心土分别堆放。由于所挖树穴标准高,土壤结构和肥力状况得到改善,春季造林后,苗木易于成活,而且根系和材积生长十分明显。 2.2树种的选择 主要以乡土树种中的速生、抗性强的乔木树种为最好。平原地区适宜的乔木树种有:优良的杨树品种如银中杨、中林46杨、黑小2号、美黑3号等。 2.3苗木的选择 一是苗木要健壮,树干要挺直,要求分枝细小,有明显的顶端优势;二是苗龄要求二年根一年干的平茬苗,苗高3m以上,胸径杨树2cm以上,有发达的根系;三是无病虫害。杨树要重点检查树干上有无溃疡病和天牛危害。 2.4栽植密度 因农田防护林建成后,主要起防护作用,所以栽植密度应比用材林的密度适当大些。这不仅能早见成效,并适应窄林带的造林特点。林带行株距,乔木应采用1.5m×2m或2m×2m,要求三角形配置。 2.5栽植技术 杨树的栽植方法简单,关键要细致,提倡大穴、大苗,随起随栽,并要扶正踩实,杨树的栽植深度为60-80cm。要按照“根舒、栽直、压实和深浅适度”技术要求栽植。穴的大小以苗木根系在穴内舒展为宜,做到不窝根、不上翘、不外露、苗茎起立。先回填表土,再回填心土。当填土2/3左右时,将苗木轻轻略向上提,并踏实,灌透水,最后将穴填满修成小丘或盘状,以利于蓄水保墒。此外,在同一林带上,应尽量做到“四个一样”,即树种一样、规格一样、高矮一样、粗细一样。这样不仅使带相整齐美观,而且有利于林木的均衡生长发育,有利于林带防护作用的充分发挥。 2.6幼林抚育 对新造幼林要及时检查和补植,凡是成活率低于95%的缺苗断条的,均应用大苗补齐。幼林郁闭前要及时除草、松土、培土、摘芽和病虫害防治,有条件的还应灌水和追肥。只有加强抚育管理,才能保证迅速成林,使林带尽早发挥防护作用。 3.营造农田防护林的作用 3.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由于树冠对雨雪水有截留作用,因而能延缓地表水径流速度,增加降水的渗透性,从而使地表径流减少,也减少了泥土的流失和河渠泥沙的淤积,产生很好的水文效应。农田防护林的水文效应主要表现为减少径流、减少蒸发量。对林网内的玉米生长环境经过多年的实测与对照点相比,0-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平均提高26.9%,20-40cm土层平均提高30.42%,水分蒸发量减少37%,日平均提高空气相对湿度28%,减少地表径流90%左右,50%-80%的雨水得以渗入地下,不易形成水土流失。前苏联的Levin的观测结果是,有林带保护的休闲地蒸发量比空旷草原减少1/3,有林带保护的冬小麦地土壤蒸发量比空旷草原低2倍。三江平原垦区80年代比60年代年平均蒸发量减少3.7%,年平均降水量增加6.1%。林网化后的绿洲水分蒸发减少58.3%。 3.2净化空气 林带具有吸收二硫化碳、释放氧气、杀菌等益处。据科学测定,1hm2阔叶林每天大约吸收1t二氧化碳,相当于1000多人的呼出量,同时生产氧气730kg,相当于970多人的氧气吸收量。树木还能分泌杀菌素杀灭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等。据测定,农村无林区每立方米细菌数目为3-4万个,而在林区只有55-400个,相差100多倍。防护林中许多树种还有吸收有毒气体及滞留、吸附、过滤烟尘污染的作用,如臭椿、旱柳能吸收二氧化硫,刺槐、银杏等有较强的吸氯气能力,其他如桑树能吸收铅尘,紫杉能吸收氟化氢等。空气中的尘埃除含有土壤微粒外尚含有细菌和其他金属性粉尘、矿物粉尘等它们会影响人体健康,树木的枝叶可以阻滞空气中的尘埃。据实测资料,在主干道路附近绿化林带中比无树空旷地带的降尘量减少23%-52%,飘尘量减少37%-60%。欧洲一些树林的尘埃阻拦率在5%-13%。另外,农田林网还有减少辐射、改善湿度、降低噪音等功能。 4.结束语 总之,农田防护林的营造形成了以林网为主体的生态系统,不仅可提供生产原料,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系列的相关功能和服务,改善了农田的生态环境,对整个地区的气候、土壤、农业生产等都具有重大的防护与调节作用,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高效能生物工程。随着人们对资源环境的日益关注,农田防护林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效益将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同时,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重大环境问题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因而农田防护林的生态研究应结合现代生态学研究的新趋势,着力探索农田防护林对农田生态系统环境的影响以及农田生态系统中植被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机理。

篇2:浅谈农田防护林的建设及其作用

巴林左旗农田防护林建设现状及更新改造技术浅析

通过对巴林左旗农田防护林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以农田防护林效益持续发挥为目标,确立了巴林左旗农田防护林最适林带结构,筛选出适于该地区更新的.针、阔叶树种,更新年龄、更新方式方法,为巴林左旗农田防护林的更新改造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 者:庞秀谦 孙振芳 作者单位: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业局,内蒙古,赤峰,025450刊 名:防护林科技英文刊名:PROTECTION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2)分类号:S754关键词:农田防护林 更新改造 巴林左旗

篇3:吉林省农田防护林评价及其展望

吉林省西部地区农田防护林的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3.2%。全省主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几乎都在这个地区内, 国内外的无数事实和经验都证明了建设好农田防护林是保证农业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现在由国家组织建设的“三北”农田防护林体系, 建设绿色长城这一历史创举, 在世界上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吉林省建设农田防护林历史悠久, 有基础, 有经验, 人们对森林多效益的认识和建设农田防护林的积极性也日益提高。根据我们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的相关规划要求, 早在20世纪的90年代就已经完成第一期工程, 一期工程总共完成造林面积40万hm2, 使森林覆盖率增长幅度为10%~11%。到21世纪初森林覆盖率在一般的风沙灾害地区规划到10%~20%、风沙地区达到20%~30%, 因此, 吉林省建设农田防护林的前景光明, 任务艰巨。为了更好地完成这项光荣而又十分艰巨的任务, 除了要克服过去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外, 更重要的是要在认真调查当地立地重要条件、灾害程度、基本田分布状况、现有林结构、林网规格等综合因素调查以后, 搞好总体规划和设计工作。现根据吉林省西部自然条件特点和风沙干旱灾害程度的特点, 将农田防护林划分为5个类型地区并提出管造原则和技术指标。

1 平缓起伏沙土农田防护林区

这个地区属于风沙灾害地区, 其自然概况为:地形平缓, 沙地分布在沙垄漫岗的顶部和沿江一带, 海拔一般在160~200m之间, 农田集中成片。沙丘间多被开垦为农田, 分布零散。海拔200~500m。多为固定、半固定沙丘, 中间夹有局部流沙。土壤为风沙土, 呈灰黄、灰黑色, 质地疏松, 平缓沙地下层为栗钙土, 石灰淀积层较薄, p H值为7~7.5。

营造农防林的原则和技术指标:围绕基本田块, 和防风固沙林密切配合, 林网适当加密, 选择耐风沙、干旱的树种。本区森林覆盖率要达到20%~30%, 林带在农田上的覆盖率在带宽不超过16m的情况下, 要达到7%~8%。单位农田上林带长度达到45~60m/hm2。

2 草原栗钙土农田防护林区

这个地区也属于风沙灾害区, 其分布在草甸草原栗钙土地带和江河两岸, 地势平坦, 海拔140~200m, 其中轻碱地大部分已开垦为农田, 低洼处为碱泡。土壤多为暗栗钙土、白干土, 台地为碳酸盐栗钙土, 沿江河两岸为沙质黑钙土和黑钙土, p H值7~7.5。本区农田林网规整与灌、排渠道结合。森林覆盖率达到20%~25%, 林带覆盖率和单位农田面积上的林带长度同上。

3 起伏台地淡黑钙土农田防护林区

这个地区也属于风沙灾害区, 地处于长岭县东至前郭, 农安西部松辽分水岭, 地形起伏较大, 海拔在200~300m之间, 农田集中连片, 有水土流失现象。土壤为黑钙土向栗钙土过渡过带, 多为淡黑钙土, 质地紧密, 透水性小, 中性, 底层黄土肥力较差。迎风坡受害重, 应适当缩短带间距离。主林带横山设置, 选择耐旱、耐瘠薄树种。技术指标同草原栗钙土农田防护林区。

4 平地黑土农田防护林区

这个地区属于一般的风害区, 地处丘陵向平原过渡地带, 地势开阔平坦。分布在台地中下部和沿江河两岸, 海拔150~220m, 低洼处夏季积水易形成内涝。农田集中成片, 是主要产粮区。丘陵中下部为黑土, 向西过渡到黑钙土, 沿江为草甸土、草甸黑钙土, 低湿地有泥炭土和沼泽土。该区腐殖质层较厚, 肥沃, 中性碱性反应。营造原则为农防林和路、水网密切结合。网眼规整便于机械化, 低洼地网眼适当放大, 林网服从水网, 低湿地选择耐水湿树种。森林覆盖率达到10%~15%。林带覆盖率4%~5%, 单位面积农田上林带长度达30~45m/hm2。

5 漫岗丘陵棕壤农田防护林区

这个地区也属于一般的风害区, 主要分布在大黑山西坡低山丘陵漫岗和德惠市东半部的漫岗起伏台地。水土流失严重, 海拔高度为250~300m。农田在漫岗丘陵下脚, 土壤为棕壤, 德惠东部为薄层黑土, 中性反应, 底层为黄土。黑土层0.2~0.5m, 根据迎风坡受害严重的特点, 主带间距离适当缩小。结合地形和坡耕地治理, 农田防护林与水土保持林结合营造。林带横山设置, 因害设防, 森林覆盖率达到15%~20%, 丘陵可以在20%以上。林带覆盖率达到5%~7%, 单位面积农田上林带长度达到45~60m/hm2。

篇4:浅谈农田防护林的建设及其作用

【关键词】农田防护林;建设;重要性

为改善农田小气候和保证农作物丰产、稳产而营造的防护林称之为农田防护林。由于该林种多呈带状,又称为农田防护林带。林带相互衔接组成网状,也称农田林网。在林带影响下,其周围一定范围内形成特殊的小气候环境,能降低风速,调节温度,增加大气湿度和土壤湿度,拦截地表径流,调节地下水位。

农田防护林建设,首先,必须坚持为农、牧业生产服务的方向,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建设高产稳产田为中心,正确处理好农、林、牧三者关系。其次,必须贯彻“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的原则。对沟、河、渠、田、林、路统一规划,对风、沙、旱、涝综合治理。第三,在设计上要保证林带具有最大的防护效能,并尽量做到林带少占耕地。第四,农田防护林要紧密结合其他林种和“四旁”绿化,形成综合的防护林体系。

农田防护林是防护林体系的主要林种之一,是指将一定宽度、结构、走向、间距的林带栽植在农田地块四周,通过林带对气流、温度、水分、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影响,来改善农田小气候,减轻和防御各种农业自然灾害,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以保证农业生产稳产、高产,并能对人民生活提供多种效益的一种人工林。

1.营造农田防护林的规划设计

1.1林带结构

它是指林带树冠上下组成的层次、宽度、横断面形状、枝叶状况、密度和透光状况等综合情况。平原地区应选通风结构林带。因为通风结构林带防护距离最大,通常由两行以上乔木组成,没有下木,有效防护距离在28h(28h表示林带高度的28倍)的范围内。

1.2林带走向

它是由主林带和副林带组成。主林带防止主要害风,主林带要与主要害风方向垂直。防止主要害风以外风力的林带是副林带,副林带一定要垂直于主林带。主、副林带形成的网格,呈长方形或方形。林带走向以主林带垂直于主风向来确定。在大面积的农田上,只有营造许多纵横交织的林带,形成很多林网,才能起到全面的防护作用。

1.3林带间距

它是指主林带与主林带或副林带与副林带之间的距离。平原地区主林带之间的距离为200-300m,副林带之间的距离为500-600m,网格面积要大于10hm2,而小于20hm2。

1.4林带宽度

它是指林带两侧边行树木之间的距离,再加上两侧各1-1.5m的林缘宽度。一般选择两侧各2行以上的行道树。两行的林带宽度应不小于4m。这种窄林带的优点是占地少,消耗水分少,生长稳定而防护效果好。“窄林带、小网格”在平原地区已起到良好的保田增产作用。

1.5林带与地形地物的结合

农田防护林林带的设计应尽量与护路林、护岸林、护屯林以及成片造林相结合,一方面可以节省耕地,另一方面又能构成综合的防护林体系,扩大防护作用。林带与道路结合时,可配置在道路两侧。与渠道结合时,可配置在渠道的南侧;与护岸林结合时,可配置在河流两岸。尽量做到林网、路网、水网三网合一。

2.农田防护林建设的技术

2.1整地挖穴

北方一般为秋季开始大穴整地。穴的规格为长、宽、深各80cm,表土和心土分别堆放。由于所挖树穴标准高,土壤结构和肥力状况得到改善,春季造林后,苗木易于成活,而且根系和材积生长十分明显。

2.2树种的选择

主要以乡土树种中的速生、抗性强的乔木树种为最好。平原地区适宜的乔木树种有:优良的杨树品种如银中杨、中林46杨、黑小2号、美黑3号等。

2.3苗木的选择

一是苗木要健壮,树干要挺直,要求分枝细小,有明显的顶端优势;二是苗龄要求二年根一年干的平茬苗,苗高3m以上,胸径杨树2cm以上,有发达的根系;三是无病虫害。杨树要重点检查树干上有无溃疡病和天牛危害。

2.4栽植密度

因农田防护林建成后,主要起防护作用,所以栽植密度应比用材林的密度适当大些。这不仅能早见成效,并适应窄林带的造林特点。林带行株距,乔木应采用1.5m×2m或2m×2m,要求三角形配置。

2.5栽植技术

杨树的栽植方法简单,关键要细致,提倡大穴、大苗,随起随栽,并要扶正踩实,杨树的栽植深度为60-80cm。要按照“根舒、栽直、压实和深浅适度”技术要求栽植。穴的大小以苗木根系在穴内舒展为宜,做到不窝根、不上翘、不外露、苗茎起立。先回填表土,再回填心土。当填土2/3左右时,将苗木轻轻略向上提,并踏实,灌透水,最后将穴填满修成小丘或盘状,以利于蓄水保墒。此外,在同一林带上,应尽量做到“四个一样”,即树种一样、规格一样、高矮一样、粗细一样。这样不仅使带相整齐美观,而且有利于林木的均衡生长发育,有利于林带防护作用的充分发挥。

2.6幼林抚育

对新造幼林要及时检查和补植,凡是成活率低于95%的缺苗断条的,均应用大苗补齐。幼林郁闭前要及时除草、松土、培土、摘芽和病虫害防治,有条件的还应灌水和追肥。只有加强抚育管理,才能保证迅速成林,使林带尽早发挥防护作用。

3.营造农田防护林的作用

3.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由于树冠对雨雪水有截留作用,因而能延缓地表水径流速度,增加降水的渗透性,从而使地表径流减少,也减少了泥土的流失和河渠泥沙的淤积,产生很好的水文效应。农田防护林的水文效应主要表现为减少径流、减少蒸发量。对林网内的玉米生长环境经过多年的实测与对照点相比,0-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平均提高26.9%,20-40cm土层平均提高30.42%,水分蒸发量减少37%,日平均提高空气相对湿度28%,减少地表径流90%左右,50%-80%的雨水得以渗入地下,不易形成水土流失。前苏联的Levin的观测结果是,有林带保护的休闲地蒸发量比空旷草原减少1/3,有林带保护的冬小麦地土壤蒸发量比空旷草原低2倍。三江平原垦区80年代比60年代年平均蒸发量减少3.7%,年平均降水量增加6.1%。林网化后的绿洲水分蒸发减少58.3%。

3.2净化空气

林带具有吸收二硫化碳、释放氧气、杀菌等益处。据科学测定,1hm2阔叶林每天大约吸收1t二氧化碳,相当于1000多人的呼出量,同时生产氧气730kg,相当于970多人的氧气吸收量。树木还能分泌杀菌素杀灭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等。据测定,农村无林区每立方米细菌数目为3-4万个,而在林区只有55-400个,相差100多倍。防护林中许多树种还有吸收有毒气体及滞留、吸附、过滤烟尘污染的作用,如臭椿、旱柳能吸收二氧化硫,刺槐、银杏等有较强的吸氯气能力,其他如桑树能吸收铅尘,紫杉能吸收氟化氢等。空气中的尘埃除含有土壤微粒外尚含有细菌和其他金属性粉尘、矿物粉尘等它们会影响人体健康,树木的枝叶可以阻滞空气中的尘埃。据实测资料,在主干道路附近绿化林带中比无树空旷地带的降尘量减少23%-52%,飘尘量减少37%-60%。欧洲一些树林的尘埃阻拦率在5%-13%。另外,农田林网还有减少辐射、改善湿度、降低噪音等功能。

4.结束语

篇5:农田防护林的营造

农田防护林的营造

0 引言 营造农田防护林是农田基本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防止风沙、干旱,调节气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农业高产稳产的根本措施之一.新源县自从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搞基本农田建设以来,农田防护林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新源县农田防护林所起的`作用及营造技术总结如下.

作 者:丁雪梅 张红艳  作者单位:新源县别斯托别乡林业站,新疆伊犁,835800 刊 名:新疆农业科技 英文刊名:XIN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3) 分类号:S7 关键词: 

篇6:浅谈农田防护林的建设及其作用

林资发〔2005〕217号

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强农田防护林采伐更新管理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

为切实加强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农田防护林体系在保障粮食稳产高产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003年以来我局在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开展了农田防护林更新采伐管理试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要求,结合试点取得的经验和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现场会议的精神,现再就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农田防护林采伐更新管理作如下规定:

一、农田防护林采伐更新管理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管理,生态优先、科学利用,依法采伐、及时更新,功能不减、体系长存”的方针。

二、农田防护林达到更新采伐年龄、生态功能明显衰退之后应及时进行采伐更新。采伐更新所需限额由各地在更新采伐限额中合理安排。限额不足的,由当地林业主管部门依法向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申报,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在其预留指标中调剂解决。

三、农田防护林各树种的更新采伐年龄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根据本地实际依法科学确定,并报我局备案。

四、需要对农田防护林实施更新采伐的,应科学确定采伐方式,合理控制采伐强度。风沙、干旱地区的农田防护林的更新采伐应采取隔株、隔行等渐伐方式,第一次采伐的株数强度不应大于50%,采伐间隔期南方一般不小于2年、北方一般不小于3年(伐前更新已达到成林标准的例外)。其它地区的农田防护林的更新采伐可采取隔行、带状等采伐方式,采伐强度可根据林分状况、采伐方式等确定,但相邻的同向林带不得在同一年实施更新采伐。

五、农田防护林的抚育可参照相应树种用材林抚育技术标准进行,重点伐除病虫木、火烧木、枯死木和其它生长不良的林木。株数抚育强度原则上风沙、干旱地区的农田防护林不大于30%,其它地区的农田防护林不大于50%。

六、对因树种选择不当或遭受火灾、病虫害以及其它自然灾害等形成的低质低效农田防护林,应当进行改造。改造的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根据本地实际确定。

七、农田防护林采伐实行伐前公示制度,公示期不得少于7个工作日。

八、农田防护林采伐必须依法进行采伐作业设计。风沙、干旱地区的农田防护林的采伐作业设计原则上由具有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承担;其它地区的农田防护林的采伐作业设计可由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组织有关技术单位或技术人员完成。

九、采伐农田防护林应当向有林木采伐许可证发证权限的主管部门或单位提交申请采伐林木的所有权证书、使用权证书以及森林法实施条例第三十条规定的其它有关证明文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

(一)林木权属不清或存有争议的;

(二)未按规定提交有关证明文件或提交的证明文件不符合要求的;

(三)采伐作业设计违反有关技术规程和采伐管理规定的;

(四)征用、占用林地未经批准的;

(五)上采伐验收不合格或采伐后未在规定期限完成更新造林任务的。

十、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的部门或单位应组织专业人员对农田防护林采伐作业进行现地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对违反规定采伐作业的,应当责令纠正,不纠正的,可责令终止采伐。林农分户经营的农田防护林在依法取得林木采伐许可证后,应当由基层林业管理人员负责现地指导、监督、检查。

采伐作业结束后,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的部门或单位应组织有关人员依据林木采伐许可证和采伐作业设计对采伐地块进行检查验收,验收合格的发给采伐验收合格证明,不合格的依据有关规定处理。

十一、各地应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确保农田防护林在更新采伐的当年或次年完成更新任务;对风沙、干旱地区的农田防护林应进行伐前更新。因扑救森林火灾、防洪抢险等紧急情况采伐农田防护林后,当地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或单位及时造林或更新,恢复因救灾采伐损失的农田防护林。

十二、农田防护林的更新,应按照规定进行更新作业设计和更新质量检查验收。对未按时限完成更新或更新质量不合格的单位或个人除按有关规定处理外,对下的农田防护林采伐申请不予批准。

十三、农田防护林更新造林之后,要依法核发林权证,明确新造林木的所有权或使用权。以上规定,请遵照执行。

篇7:浅谈农田防护林的建设及其作用

摘要:目的:了解手术室护士利器损伤的原因,探讨手术室护士预防利器损伤的措施。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不同工作年限、职称、职务、学历及不同工作单位的100多名手术室护士进行调查。结果:导致手术室护士利器损伤的原因包括:缺乏防利器损伤的规范程序,缺少有关内容岗前培训,工作不熟练,代写医学论文工作忙,利器用后处理不当等。结论: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预防污染利器损伤的发生,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性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关键词: 手术室护士;利器损伤;原因;防护措施;护理学论文

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2000年5月的统计,在美国的医院里,污染利器经皮损伤医务人员每年超过38万[1],而污染利器经皮损伤可感染20多种对健康危害大而又治疗困难的疾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所以污染利器损伤是非常严重的。因此,美国对污染利器损伤的防护非常重视。在我国,对污染利器损伤的防护虽然得到一定的重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本文通过对108名手术室护士有关利器损伤的调查,对导致手术室护士利器损伤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讨论应采取的防范措施。

1.对象和方法.1 对象

被调查的手术室护士(operating room nurse,以下简称ORN)108人,来自不同级别的医院,工作年限1 a~27 a,职称包括护士、护师、主管护师、副主任护师,职务包括护士、护士长、科护长,学历包括中专、大专、本科。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的方法,问卷内容包括:个人一般情况,利器损伤的次数、原因;被污染利器损伤后如何处理等问题。共发放问卷136份,收回问卷120份,有效问卷108份,有效率为90%。

2.调查结果

2.1 损伤原因

包括缺乏ORN防利器损伤的规范程序,ORN的岗前培训缺少有关防利器损伤的内容,工作不熟练,工作忙,利器用后处理不当等。

2.2 损伤物

以针刺伤为最多(占43%),尤其是手术缝针的刺伤,其次是刀割伤(占30%)、安瓿割伤和其他利器的损伤(占27%)。

3.讨论

在手术室里,最常见的利器损伤仍为针刺伤,这与医院其他科室利器损伤中针刺伤最多见[2]相一致,尤其是手术缝针的损伤,手术缝针沾有较多的血液,危害也较大。另外,手术中穿刺抽血、抽液的针头,套管针针芯的刺伤,因针头管腔含较多的血液,这种刺伤的危害更大。假如被带血的注射针头刺伤,最好能回抽注射器的活塞,减少污染血液进入体内,降低被感染的危险。

在国内手术室护理的有关资料中,成文的手术人员防利器损伤规范很少,多数ORN都是在工作中被利器刺伤后才意识到利器损伤的防范,怎样进行防范,更需在被刺伤后才积累经验进行总结,经历这个过程所付出的代价可能是非常大的,甚至已引起致命的感染。因此,建立一个有关防利器损伤的规范是很有必要的,这使大家在工作中有章可循。这个规范应包括:利器的传递不直接用手传递,而是通过硬质容器传递;手术台上所有尖利物品均放置在硬质容器内等。

本次调查的结果表明,工作年限低的ORN,利器损伤的次数最多,这与她们当洗手护士的机会多有关,因为手术室的缝针伤、刀割伤多是在手术台上发生的;另一方面她们岗前缺乏防利器损伤的意识,再加上工作不熟练,利器损伤就更易发生。因此,新ORN除应加强业务学习外,还应加强防利器损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由于参加工作时间短,工作经验不足,手术种类繁多,手术方式、手术器械变化频繁等客观原因,造成手术室工作不熟练。工作不熟练必然导致工作的忙乱,而忙乱最易造成利器损伤。有研究表明,手术病人出血多时最易引起损伤,因为出血多的时候也是洗手护士最忙的时候。因此,ORN要经常利用各种时间和不同形式进行业务学习,使广大ORN对各种手术有较广泛和深刻的了解,争取在工作中尽快熟悉业务;同时要注意ORN

心理素质的培养,使她们在工作中做到忙而不乱,避免利器损伤的发生。工作忙是很多手术室普遍存在的问题,手术室的工作有一定的被动性,手术的多少,尤其是急诊手术,不能作预先的安排,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通过弹性工作时间,二线、三线值班的方法,使有限的人员得到合理安排,在需要时能有足够的人员参加手术,避免工作的被动性忙乱。

利器使用后处理不当,也是导致ORN利器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利器用后的处理以简捷不伤人为原则,在国外,有一种专门用于收集利器的装置,减少利器用后暴露于周围环境的时间,同时避免多次处理利器对工作人员可能造成的损伤。我们可以采用废旧带盖的塑料罐收集使用后的利器,既达到防损伤的目的,又可废物利用。

调查显示:手术室护士长、感染控制人员对有关利器损伤的知识掌握较好,而一般的ORN较差,这与一般ORN缺乏学习机会有关。因此,手术室护士长、感染控制人员有责任将有关利器损伤的知识向全体ORN传授。另外,ORN要加强自学,掌握本专业有关的知识。

损伤后正确的伤口处理和补救措施可大大减少污染利器损伤后的疾病感染。但在被调查的ORN中,大部分在污染利器损伤后没有意识到可能的严重后果,处理伤口的方法也不合适,更没有进一步寻求更多的帮助。因此,应对ORN进行有关利器损伤后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知识的教育。如不幸被利器损伤,首先要处理伤口,尽量把伤口的血往外挤,用流动水冲洗伤口,擦干后消毒伤口;再查看病人的病历,看病人是否患有血源性传染病,如结核、疱疹、疟疾、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必要时,被刺伤人员可抽血检查,并根据可能被传染的疾病注射相应的抗体和药物。最好能建立追踪档案,以便进行及时相应的处理。

4.小结

利器损伤的防护问题是相当严峻的,尤其是艾滋病在我国进入快速增长的今天,艾滋病人正以几何倍数增加[3],应对利器损伤的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综合的措施,预防利器损伤的发生,控制血源性疾病的职业感染。最好能建立一套完整的检测系统和追踪系统,以便发生利器损伤时,能使医护人员得到必要的帮助。

除加强以上的防护措施外,在术中护理病人时,还要注意观察,尤其是检查结果不齐全的急诊病人,更要提高警惕,应把所有检查结果不全的病人都当作具有传染性,采用体内物质隔离法[4],避免暴露于病人的体液、血液,更要小心利器损伤,必要时戴双层手套上手术台,据报道,戴双层手套可减少利器刺伤时进入体内的血液量。

除ORN外,手术室的卫生员也要加强防护。据报道,某县医院卫生员,在1 a内14人当中有6人发生乙型肝炎感染[5]。他们每天在清洗器械、清理垃圾的时候,也很容易被污染利器损伤,而他们更缺乏有关利器损伤的知识。因此,也应加强手术室卫生员有关利器损伤知识的教育和培训。

参考文献:

篇8:试论农田防护林建设的综合技术

1.1 田、路、林、渠合理布局

农田防护林建设根据因地制宜, 因害设防的原则, 从利于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灌溉排涝和农田经营管理等多种效益出发, 作到田、路、林、渠合理布局, 三网 (农田林网、道路林网、渠系林网) 合一, 实现农田林网化。

1.2 小网格。

根据当地春播期通常出现的最大风速, 经防护使降低到不致遭受成灾的程度, 以及乔木树种的成林高度来确定。在风沙区杨树成林高度一般为10~12米, 林带的短边 (东西间距) 应为树高的18倍, 即200~250米, 长边距离 (南北间距) 一般为500米左右, 构成200~300亩的网格。风害区杨树成林高度一般为12~15米, 短边距离为树高的25~28倍, 即350~400米, 长边距离为500米或多些, 网格面积为300~400亩。

1.3 窄林带。

对2、5、9和18行林带防风效率测定的结果, 在25倍范围内平均降低风速各为12.9%、13.8%、25.3%和24.7%。透风系数2行、3行偏大, 为0.69和0.84, 5行、9行为0.5和0.58。为此, 林带的宽度应在最大限度发挥防护效应的前提下, 尽量节约用地, 具有5乔2灌的防护效果最好, 在风沙区用地一般为4~5%, 风害区3~4%。

1.4 选择优良树种, 实现树种多样化。

农田防护林栽植单一的杨树, 尽管生长快, 成林早, 能在短期内发挥防护作用, 但寿命短, 需要解决更新问题, 并且春播期正为大风期, 而杨树还处于无叶期或展叶期。有叶期和无叶期的透风系数相差0.2, 防风准备效率相差20.56%。这是单一杨树构成农田防护生态不稳定的两个方面。因此, 在树种选择上应以防护为主, 防护与用材结合, 因地制宜的选择寿命长与寿命短的针阔叶树种混交造林, 作到针阔并举, 乔灌结合, 发展多树种, 发挥多种效应。

1.5 坚持大苗造林。

大苗造林一次成林, 易于管护, 必须选好苗木, 苗根浸水, 精心栽植。杨大苗以二年根一年干为好。樟子松、云杉尽量选用大苗, 坚持就地育苗, 就地造林。

1.6 坚持合理的造林密度。

农田防护林的造林密度过大, 容易形成紧密结构林带, 透风系数低于0.2, 防护有效距离仅为林带高的15倍, 平均降低风速16.4%, 而在林带凝背风面形成静风区, 容易淤沙积雪。以杨树为主的林带初植密度应为1.5×2米, 亩植220株, 有条件进行机械抚育的地方, 可采用3×1.5米, 亩植150株, 并成三角形栽植, 以增强防护效能。

1.7 防止林带胁地。

造林胁地的原因, 一是根系的扩展, 夺取了农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分, 造成减产。一般在胁地范围内可减产50%左右。二是树冠投影的遮阴, 影响了附近农作物的需光时间、光照强度和光合作用。根据我省胁地的实际情况, 林木根系的扩展起主导作用, 因为它在作物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中, 互相争水争肥, 有着长期的影响作用, 而林带的遮阴是有时间性的, 虽有影响并不显著。

防止胁地可在林带两侧有人工或机械挖沟断根 (切根沟) , 沟与林带距离应距灌木行1米, 沟深为50厘米, 沟口40~50厘米, 下口30~40厘米。挖沟时间以伏季为好, 因为在伏季断根, 林木的根系已失去再生的萌蘖能力。其他措施为:在胁地范围内种植耐阴或适应性强的作物, 如蓖麻、苏子、芝麻等;也可种植牧草。

1.8 适度修枝。

林带下部的枝叶因受上部枝叶的阻挡, 光照强度相对减弱, 影响光合作用的强度, 所制造的干物质不能补偿消耗, 造成供需不平衡, 因此, 修除一部分光合效率低的枝叶, 有利于调整林带结构, 改善卫生条件, 增强光合作用, 有利于林木生长和发挥防护效能。同为五行的林带, 修枝强度2/3, 1/2, 1/3的比较, 其有效防护范围各为林带高的15倍、20倍和25倍, 透风系数各为0.68、0.60、0.50, 平均防风效率为11.5%、15.7%和25.9%, 叶面积 (单株) 为8.29平方米、10.47平方米和12.65平方米, 平均树高为7.65米、8.35米和10.92米。适度和修枝强度一般以修去树高的1/3为宜。

1.9 带型完整, 联方成片。林带要保持带型完整, 在一定范围内

联方成片, 实现农田林网化, 道路林网化, 渠系林网化, 形成农田防护林体系。多条林带对风速有递减作用, 当达到时一定范围时基本达到稳定状态。单独存在的一条林带仅能降低风速10%, 而多条林带构成的农田防护林体系, 平均可降低风速30~50%。

1.1 0 网带片结合, 发挥总体效应。

农田防护林建设的目的, 一方面在于改善林网内的小气候条件, 更重要的另一方面在于形成一个区域的生态环境, 提高生态效益和效益。因此, 建设一个以农田防护林为主体的森林生态系统, 在配置上必须是均匀合理的, 在组成结构上必须是稳定高效的, 在覆盖面积上必须达到一定的比例, 各个林种必须互相协调、补充, 组成一个高功能、多效益的网带片结合, 从林种并举, 多树种搭配的严谨的防护林体系, 使平原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15~20%。

1.1 1 林带更新。

为了保持农田防护林防护效益的持续性, 必须在林木生长力衰退前, 营造新的林带 (接班林) , 代替旧树种的多为中叶杨、小青杨和中东杨, 生长衰退, 病虫害增加, 防护作用降低。因此, 及时进行主伐更新, 营造新一代农田防护式, 是当前农田防护林建设的重要任务。更新方式主要如下。

1.1 1.1 全带更新。

将衰老的林带一次全部伐除后, 在迹地上营造新的林带, 一般可采取隔带更新, 取出隔一带砍一带, 待新的林带起到防护作用时, 再伐除保留带。

1.1 1. 2 半带更新。适用于宽林带, 将林带阳侧伐去几行, 保留几行, 在伐除的迹地上造林, 新林郁闭后再伐除保留部分。

1.1 1. 3 带内更新。是在原有林带的行间或株间伐除部分树木的空隙地栽植阴性树种。

1.1 1. 4 带外更新。在林带的侧按设计宽度栽植新的林带, 新林郁闭后, 伐除原带。更新年龄一般为20年。

1.1 2 间伐林带的原则

林带内的林木按其生长发育和树冠受光状况, 可分为五级。

1级树冠超出一般树冠层, 受光充分, 长势旺盛, 但数量很少;2级木树高直径略低于1级木, 构成林带的主要冠层, 受光充分, 树冠发达, 生长正常;3级木在冠层中占从属地位, 生长中等, 树冠较窄小;4级木树冠侧方或上方受压, 冠窄而偏斜, 发育不正常;5级木是濒死亡的树木。

间伐时按间密留稀, 留优去劣, 分布均匀, 疏密适度的原则, 伐去1级木, 保留2级木, 3级木是少数的, 为保持林带均无结构, 一般不宜伐除, 4级木对过密的伐除, 5级木全部伐除。间伐强度一般为25~30%, 间伐时期杨树为5~10年, 针叶树应为15~20年, 间隔应根据树种特性和生长情况而定。

2 农业效应的分析

农田防护林的经济效益主要是提高农业产量, 而这一效益是显著的, 但也存在着占地和胁地造成减产的不利因素, 但它在短时间内是可以补偿的。小黑杨二年根一年干造林进, 作物的增产量与占地胁地造成作物减产的损失量的比较是:在造林后的前3年减产, 从第4年开始, 尽管占、胁地同样减产, 但随着林带高度的增长, 防护有效面积的扩大, 纯增产率逐增加。第3年扣去占胁地减产4.4%, 第4年减产0.5%。而第5年纯增产率为2.3%。第10年为8.3%, 第15年为12.9%。作物增产与减产的平衡年和平衡高度, 却林带高度达到4.6米时, 可使增产与减产平衡, 一般是3~4年。产量的增产与减产的补偿高度为5.8米, 补偿年为4~5年。农田防护林的庇护率第5年为36.3%, 第10年为69.4%, 第15年为94.4% (林带背风面) 。

3 评定农田防护林防护效果最佳指标

根据多年的科学实验, 农田防护林的最佳指标是:网格面积在风沙区为150~300亩, 风害区为350~400亩;一亩林带的有效防护农田面积, 风沙区为15~20亩, 风害区为20~30亩, 单位农田面积占有林带长度, 风沙区为3~4米/亩, 风害区为2.5~3.0米/亩;农田防护林覆盖率, 风沙区为4~5%, 风害区为3~4%。

摘要:阐述了农田防护林建设的综合技术、农业效应及其最佳指标。

篇9:浅谈农田防护林对农作物增产作用

【关键词】农田防护林;环境因子;生态因子;光合作用

我国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营造农田防护林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田基本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防止风沙、干旱,调节气候,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农业高产稳产的根本措施之一。农田防护林是指将一定宽度、结构、走向、间距的林带栽植在农田田块四周,通过林带对气流、温度、水分、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影响,来改善农田小气候,减轻和防御各种农业自然灾害,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以保证农业生产稳产、高产,并能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多种效益的一种人工林,目前已得到广大社会和农民群众的广泛认可。但由于随着农田防护林树龄的增加,林带会使靠近林缘两侧附近的农作物由于生长不良而造成减产,部分农民只看到了眼前的、直接的经济利益受到了损害,却看不到农田防护林在整体上的护田增产作用,不了解农田防护林网调节气候、保护农田、净化环境、美化家园等生态、社会功能,只注意到眼前的直接农业经济效益受到损失,因而存在着在农田周围栽树怕胁地、怕影响农机作业等思想,对农田防护林网的建设存在抵触情绪,对建好的林网也不注重保护,导致烧麦茬、烧秸秆、大型农机具作业时多有破坏,形成了部分地区农田防护林年年建设,年年遭受破坏的局面。其实,防护林带胁地虽然在一定范围内使农作物减产,但由于林带能够有效改善林网内农作物的小气候环境,从而使整个防护范围内的作物总产量有较大的提高,形成“胁地一条线,增产一大片”的结果,农田防护林对农作物具有十分明显的增产作用。大量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据专家测定,农防林的护田增产效益普遍在10%以上,有一些风沙危害严重地区高达30%以上。黑龙江省三北工程建设区的7401万亩耕地有6345万亩得到有效保护,林网化水平达到70%,护田增产效益15%,每年增产粮食47.6亿斤,增加价值28.6亿元。但由于广大农民群众对防护林增产机理认识不足,对营造农田防护林存在顾虑,缺乏积极性,影响了农田林网化进程。通过对两块玉米地的实验,即有完整农田防护林网(长650米、宽500米,沿着林网长度的方向每隔15米选择一行玉米作为试验样带)庇护的玉米地产量和没有农田防护林网庇护的玉米地产量进行了对比实验,分析了农田林网对农作物生长的生态因子和生理因子的影响,找出农作物生态因子和生理因子的变化规律,进一步弄清楚农田林网对农作物增产机理,提高广大林农对农田林网重要作用的认识,为农田防护林建设和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1.生态因子影响林网内作物增产的机理分析

由于农田林网的机械阻力及林木枝叶的摩擦分散作用,改变了农田上空的气流从而使风速降低,林网内风速的改变使农田上空近地面层气流垂直交换及水平输送发生了变化,导致林内气温、地温、相对湿度、土壤水分含量、蒸发系数等气候因子发生了变化,减少了蒸腾量、增加了空气和土壤的温度与湿度、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和肥力等,其规律与风速变化基本趋于一致,从而影响网内小气候的变化,起到了防护调节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良好生态环境。其结果是促进作物本身物质与能量的转化和积累,促进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提高,这是农田防护林增产机理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原理。根据大量的气象资料研究表明,在林网内不同位置涉及风速、气温、湿度、光照、土壤温度等生态因子的量均随林带距离的不同,而存在着有规律的梯度变化。综合大量气象资料可知:在玉米生长期,黑龙江省哈尔滨地区的主风方向为西南风。防护林带具有降低风速、减弱乱流以及遮挡阳光辐射等作用。这样就形成了诸生态因子在林网内具有如下的分布特点:在林网内东西方向上 (3Om-600m 样带) 风速分布为:从 15m( 指距西侧林带,下同) 向75m渐低,75m处最低,超过75m后逐渐增高。气温分布为:在 150m 处最高,其次为 400m 处较高,并由这两个高峰向两侧递减,其中以 300m 处最低;空气相对湿度分布在150m处最高,向两侧递减,400 m 处亦较高。土壤温度分布则为中间低,两侧高。光照条件在林网中间处最好,四周近林缘处由于林带遮挡辐射而较差一些。另一方面在林网内南北方向,因主风方向是西南风,风从西南部吹来,所以可以推断:诸生态因子分布状况与东西方向上的分布大致相似,即中间诸生态因子较好些,向西侧递减。

研究表明,较高的空气相对湿度有利于作物的生长,而较低的土壤温度则能延缓营养器官的衰老,并在乳熟时可延长灌浆期,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

2.生理因子影响林网内作物增产机理分析

光合、呼吸和蒸腾作用是作物最重要的生理过程,这些生理过程时刻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这些生命活动又直接影响着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防护林带改变了林网内农田小气候,从而影响了作物的生理因子,使作物诸生理因子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2.1从光合作用分析

由于玉米光合作用的瞬时速度与日总量和气温与空气相对湿度都有极显著的关系,林网内不同位置间温度、湿度的差异必然直接影响到相应位置玉米的光合作用及其它生理功能,从而造成处于林网内不同位置生长的玉米光合速率和光合产量的差异。研究表明,在整个生长过程中,林网内150m样带气温和空气的相对湿度都较高,400m 样带次之,这样的区域就会有利于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速率,减轻和消除“午睡”现象,增加日光合量,使玉米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很大的提高。而在300m样带处,气温和空气的相对湿度都很低,光合速率和日光合量增加得都较少,因此该处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也较低,但较旷野无林地要高些。在林网的30m-600m处四周近林缘处,由于光照受到防护林的影响,气温和空气相对湿度也较低,但较 300m 样带略高,因此这些区域内的玉米产量和质量较低,但略高出对照区域 (300m 样带)。

2.2从呼吸作用分析

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共同组成了绿色植物新陈代谢的核心,玉米属 C4植物,这里探讨的呼吸作用指暗呼吸作用。研究表明,在林网内四周近林缘处呼吸速率较低,愈近林网中心,呼吸速率愈高,林网外玉米的呼吸速率较高,接近林网中间部位的呼吸速率。

2.3从蒸腾作用分析

蒸腾作用与空气相对湿度、气温以及光照强度均有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玉米叶片的蒸腾速率与空气相对湿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与气温和光照强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防护林改善了林网内生态诸因子,結果使蒸腾速率下降,从而有利于作物的代谢活动。这是由于林带具有降低林网内日间气温、提高相对空气湿度 的作用,从而使林网内玉米的水分消耗较林网外更加经济, 有利于玉米田间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促进了作物物质的积累与转化。

篇10:浅谈农田防护林的建设及其作用

风沙区农田防护林营建多样性及景观效益

在各树种不同配置方式试验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风沙区构建多样性、稳定性农防林的框架,结果表明,营建针叶常绿林带或针阔混交林带在防护效果和观赏价值上皆优于纯阔叶林带.针对风沙区农防林单纯林带比重大、空间分布欠合理等问题,提出景观补救方法:引入新“斑块”扩大混交比例,增加观赏价值高的树种种类,采取人工抚育、修枝等措施创造适宜的观赏环境.

作 者:李晓丹 吴祥云 LI Xiao-dan WU Xiang-yun 作者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辽宁,阜新,123000刊 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4(z1)分类号:X171.4关键词:风沙区 农田防护林 营建 景观

篇11:浅谈边坡生态防护及其可持续发展

浅谈边坡生态防护及其可持续发展

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更加密切,国家更加注重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在整个的施工生产过程中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作 者:李长义 作者单位:中铁二十一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新疆乌鲁木齐,830011刊 名:科技资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14)分类号:X45关键词:边坡防护 生态建设

篇12:浅谈农田防护林的建设及其作用

山东省新泰市果都镇地处汶河北岸,地处平原,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农业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一年二收,2009年以前,农田交通条件较差,生产路崎岖不平,排水沟狭窄且不畅通,常年受到风灾、涝灾、病虫害等灾害的影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产量不稳定。为消除自然灾害的影响,适应农业机械化、产业化生产,充分挖掘生产潜能,建成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粮食、林木生产基地,通过认真分析认为,大面积实施林网建设,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措施。通过4年的建设及跟踪调查,在建成3万亩农田林网的同时,总结分析出了最佳的林网规划、树种及对小麦、玉米产量的促进效果。

1.林网建设的原则与目的意义

1.1林网建设的原则

首先坚持为农业服务的方向,按照大农业的要求,以建设高产稳产田为中心,正确处理好农、林二者的关系,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其次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的原则,对水、田、路、林统一规划,对风、旱、涝、虫、病等灾害综合治理。第三,坚持作用高效,少占耕地的原则,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全面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第四,坚持农田林网建设与“四旁”植树相结合,形成统一的防护林体系和林木生产基地。

1.2林网建设研究的目的意义

影响我地粮食生产的主要灾害是风灾、涝灾,其次是病虫害及交通条件差。风灾主要表现在干热风、小麦玉米倒伏和冬季寒风冻害。林网建设的目的一是能降低风速,防止小麦、玉米倒伏,防止病虫害传播;二是有效调节田间小气候,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提高粮食产量,防止干热风等灾害的危害;涝灾主要是由于田间排涝系统不畅通,雨季造成田间积水,对玉米危害最大,有时造成玉米大面积绝产,通过修整道路,疏通排水沟,减少涝灾,最大限度地避免灾害损失。同时,通过对林网及大田农作物生长发育的跟踪测量与分析研究,找出农田林网建设与提高农作物產量之间的关系,为今后平原地区建设农田林网,提高土地产出率提供理论依据。

2.林网规划标准

因我地属一般风害地区,故选用通风结构的林带,充分发挥其防护范围大,长距离防风效果好的优势,实现窄林带、大网格,选用速生杨为建网树种。这种林带易建设、占地少、发挥作用快。既能快速起到农田防护作用,又能生产大量的优质木材,实现效益最大化。通风结构林带的有效防护范围为林带高度的28倍,按照林带高度为15米计算,确定林带间距为400米,网格面积为400米见方,即240亩。根据大风的方向多为南北方向及偏南北方向,以及当地的土地大多为南北向耕种,所以主林带的方向确定为东西向,宽度10米,副林带为南北向,宽度8米,均植树两行。

根据林网的规划设计要求,结合农田现有状况规划路网,尽量在原有生产路的基础上进行加宽、取直、整平等改造。需要新修的就重新规划,打破了村与村的界限,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沟网随路网的形成而形成,道路两侧即为排水沟。在涉及24个行政村的3万亩耕地上,共规划道路林带42条,全长140公里,其中东西方向19条,南北方向23条,相互垂直,纵横交错,形成农田网格129个,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正方形,平均面积232.6亩。

3.林带生长与大田农作物产量的跟踪测算

由于林带能够降低风速,改善田间小气候和土壤条件,为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创造了良好的生态条件,其综合效益必然集中地反应在农作物的产量上。自2009年春天一期林网建设完成后,我们对林网的生长情况进行了定点跟踪测量,即在同一个测量点上每年对林网树木的株高、胸径、疏透度等指标进行测量记录;同时,在大田内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每年对小麦、玉米的生长情况和产量进行测算记录,然后找出林网树木的生长与农作物产量的关系。

3.1林带生长情况调查(见表一)

表一 林带生长情况调查表

由表一看出,随着树龄的增加,树木的高度逐年增高,树干逐渐加粗,林带疏透度逐渐降低。

3.2小麦生长及产量调查

在田间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在品种、施肥和田间管理基本相同的前提下,连续四年对小麦的生长和产量进行了测试记录(见表二)。

表二 小麦生长及产量调查表

由表二可以看出:四年来小麦产量分别是429.9公斤,438.9公斤,463.4公斤,509.9公斤,小麦单产逐年提高,后三年与第一年相比,增产量和增产幅度分别为:9.0公斤,2.1%;33.5公斤,7.8%;80.0公斤,18.6%。

3.3玉米生长及产量调查

在与小麦同一地块上,对玉米的产量进行了连续四年的测产,在品种和其它管理措施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得到如下测试结果(见表三)。

表三 玉米生长及产量调查表

由表三可以看出:四年来玉米单产分别为544.6公斤,552.4公斤,573.5公斤和604.5公斤,单产逐年提高,与第一年相比,后三年的增产量和增产幅度分别是:7.8公斤,1.43%;28.9公斤,5.3%;59.9公斤,11%。

3.4年度粮食单产测算

将四年来每年度的小麦、玉米单产相加,得到每年度粮食单产(见表四)。

表四 全年粮食单产测算表

由表四可以看出,四年来全年粮食单产分别为974.5公斤,991.3公斤,1036.9公斤,1114.4公斤,与第一年相比,后三年的增产量和增产幅度分别是16.8公斤,1.72%;62.4公斤,6.4%;139.9公斤,14.36%。

3.5林带疏透度与粮食产量的关系

综合以上四表可以看出:随着林网建设年限的增加,林带树木不断增高增粗,影响林带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指标—疏透度逐年下降,而小麦、玉米单产则逐年提高,粮食单产的增加与疏透度呈负相关关系,林带疏透度与小麦、玉米及全年粮食单产的关系分别由以下三图所示:

由上图看出,林带对小麦的增产作用大于玉米;林带的增产作用从疏透度下降到44%以下开始显著。粮食单产的提高是林带防风作用的结果,而林带的防风效果与林带的疏透度紧密相关,林带的疏透度又取决于林带的高度和林带树木的密度。因此,平原农田林网的营造,选择树种和确定栽植密度对林带发挥保护作用的早晚极为重要,只用生长快、树干挺拔耸立的树种才能迅速提高林带高度;另外,栽植密度要适宜,密度过小,林带不能快速密闭,疏透度不能快速降低,保护作用就会延迟发挥,密度过大,就会影响单株树木的生长,难以成材。本工程中选择了107速生杨为主要树种,株距为1.5米,是比较适合当地条件的,能使林带在第三年就发挥出显著的保护作用。

4.农田林网生态效应的分析

农田林网对农作物的增产作用,是林网对农作物的保护作用发挥的效果,在农田林网的一系列防护作用中,防风作用是主导因素。随着风速的变化,田间小气候的温度、湿度、蒸发、蒸腾均随之发生变化,同时还具有改良土壤和防止干热风危害的作用,最终表现在农作物的高产稳产。

4.1林网的防风作用分析

气流在其运行过程中,遇到林带的阻挡后,首先由于林带的屏障消耗了一部分能量,使林带附近风速降低,气流密度加大,迫使一部分气流由林带上方越过,越过林带屏障时和树枝的摩擦使能量减弱。另一部分气流进入林带后,改变了原来的结构,原来较大的涡流,被林带的空隙过滤,分散成许多方向不同、大小不等的小旋涡,它们彼此相互摩擦撞击,并和树干、枝叶摩擦消耗了能量,从而削弱了风力,降低了风速。该项目建设中,我们选用了通风结构的林带,这种林带的防风特点是最低风速出现在林带高度的5-10倍范围内,风速恢复比较缓慢,有效防护距离可达到林带高度的28倍。林网建成第二年,林带疏透度为44%,可使风速降低到原来的75%,第三年的疏透度为32%,可使风速降低到原来的67%,第四年的疏透度为28%,可使風速降低到原来的62%,以后随着林带高度的增加,疏透度的降低,防风效果将逐渐加强。

4.2林网对田间温度及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分析

由于林带降低了风速,改变了气流结构,使空气的热量交换作用减弱,从而对其防护范围内的近地层气温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据有关研究报道,这种调节作用随着季节、昼夜和天气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一般春、秋、冬季可增温1-2℃,而夏季则可降温1-2℃。林带的这种温度调节作用,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是非常有利的:在我们冬小麦种植地区,由于小麦的生育期比较长,要经历秋、冬、春三个季节,从播种到入冬是小麦主要分孽期,只有在冬前达到三个叶片以上的大孽才有可能发育成穗,而秋季温度的提高,促使小麦形成更多的大孽,对提高小麦群体和亩穗数奠定了基础。从四年的小麦田间调查来看,也表现出了亩穗数的增加对产量的作用,从林网建成后的第三年开始表现明显,随着产量的不断提高,亩穗数也逐渐增加,特别是2012年的亩穗数比得2011年增加3.22万,是促进增产的主要因素。另外,由于冬季温度的提高,使小麦在越冬期减少了冻害,提高了成穗率,也是群体增加的一个因素。春季气温的提高,可以使小麦提前进入返青期,延长小穗的发育时间,促进大穗形成,增加穗粒数,突出表现在2011年的穗粒数上,比2010年增加1.1粒,是当年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

夏季晴朗的干热天气,由于林带庇阴,内部凉爽,热气流穿过林带后,背风面就表现降温。又由于林带和林带间作物的大量蒸腾,林网内空气湿度较大而消耗了大量热能,也表现出降温作用。炎热季节,林网内田间气温可下降1-2℃,对玉米的生长发育是有利的,特别是在玉米开花授粉期,过高的环境温度会降低玉米的授粉质量,使玉米籽粒减少,而田间气温的下降,有利地提高了玉米授粉质量,促使玉米穗粒数的增加,从表三的玉米调查表可以看出,2012年比2011年增产31公斤,在千粒重相同,亩穗数大致相同的情况下,穗粒数增加了26粒,是构成产量增加的主要因素。

4.3林网对提高空气湿度及农田抗旱能力的分析

在林带的保护下,由于树木和作物旺盛生长而蒸腾的大量水分使地表空气层得到大量水汽,又由于风速降低,气流涡动的交换减少,湿润的空气可以较长时间地滞留于农田地表空气层内,从而减小了地表上空的大气层湿度梯度,减少了地面水分的蒸发,使田间农作物的无效蒸腾相应减少,提高了农作物的有效蒸腾率,表现出农田抗旱能力的增强。

4.4林网对防止干热风危害的分析

干热风是一种在5、6月出现的具有高温、低湿特点的又干又热的南风或西南风,此时正是小麦灌浆乳熟阶段,往往使小麦植株蒸腾过大,失水过多,造成“青枯”逼熟,使籽粒干瘪,产量降低,质量下降。由于林带使风速降低,湿度加大和降低了蒸腾强度,完全改变了干热风的性质,避免了干热风的危害,使小麦正常成熟,确保了小麦高产稳产。

4.5林网对改善土壤条件的分析

由于林网间小气候条件的改善,促进了田间作物的生长旺盛,收获后残留在土壤中的茎叶、根茬以及树木落叶等增加了土壤腐殖质含量,提高了土壤肥力,改良了土壤结构。另外,在林带的防护范围内,由于风速降低,湿度增大,不仅保存了土壤水分,由于冬季积雪不被吹走,使积雪均匀地覆盖在农田上,更增加了土壤水分含量。对春季抗旱具有重要意义。

4.6林网对防治病虫害的分析

上一篇:门栋关照楼栋长建设实施方案下一篇:海誓山盟,鲜花恒证——情人节宣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