浇树活动总结

2024-04-10

浇树活动总结(共8篇)

篇1:浇树活动总结

蓝天下,春风里

电信101班浇树活动总结三月的阳光是灿烂的,三月的风景是柔和的,三月的空气也是暖暖的,所以三月是世间万物生长复苏的最好季节。而3月24日的下午,阳光显得格外明媚,天空也显得特别的风轻云淡。

四点整,我支部全体成员每人手执浇水工具——脸盆,准时到达宿舍楼南面停车场处集合,整装待命。

集合完毕,班长开始为大家分配工作,由女生到宿舍楼接水,男生负责运水。而后浇树活动正式开始,大家热情高涨地投入其中,各尽其职。虽然活动有女生负责体力活,但女孩子依旧很开心,男生马楷同学虽行动不便,但他同样积极热情的在帮大家运水。大家互相合作,团结、友爱、互助精神在我电信一班的学子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水源充足后,大部分同学每人手端脸盆,有的手提水桶,走向路旁挺立的树木,春风的吹拂下,它们虽未长出新芽,但感觉到它们在笑,在欢迎我们的到来,一盆盆的水浇了下去,同时浇下了我们大家的喜悦与希冀,盼望着它们的新绿,我们的成长。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看着这些茁壮成长的树木,让人不禁有颇多感慨,我支部所有成员正犹如这些渴望润泽,孜孜不倦的追求养分的树木,向知识的高峰前行。相信在树木蓊郁之时,我们也必成为栋梁,将与所有科大学子一道,共创辉煌。

篇2:浇树活动总结

三月十二日是中国的植树节。树木为我们的生活起着重大的作用,在城市,一棵树一年可以贮存一辆汽车行驶16公里所排放的污染物。城市森林可增加空气湿度,一株成年树,一天可蒸发400公斤水,所以树林中的空气湿度明显上升。据计算,城市绿地面积每增加1%,当地夏季的气温可降低0。1摄氏度。2月初,联合国发表了有关全球变暖现象日益严重的报告,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保护环境需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每植下一棵树,就为这个世界多增添一份美好。支持植树活动,是体现社会责任心和道德敢的实际行动。

二。活动意义

1。 作为一项公益活动和志愿活动,本次植树活动在造福社会的同时,也将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让参与者体会到为保护环境,爱护家园做出自己的贡献。通过宣传本次活动,也会在社会上为当代年轻人树立良好的形象,起到良好的社会影响。

2。 本次活动是新学期伊始举办的第一场大活动,是对上学期活动经验总结的展示和为新学期活动开展指引方向,将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三。活动安排

1。 活动时间 201x年3月12日(星期六)

2。 活动地点 腊山

3。 主办单位 山东交通学院高职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

4。 活动内容

前期活动: “为了下一个美丽的春天——关注环境从我做起”主题活动之环保宣传,在校园内 制作模板,预招募植树志愿者30人。

中期活动:“春天,我们去植树吧”主题植树活动

3月12日上午 07:30 从学校出发,乘车到腊山。

08:30 举行植树立牌仪式,讲解注意事项

09:00 参加植树活动,三个人负责种植一棵树,明确分工,团结合作。

12:00 返程

后期活动:“为了下一个美丽的春天——关注环境从我做起”主题活动之环保之宣传总结,利用各类宣传方法发布活动照片和活动后记,大力宣传本次活动。

四。活动注意事项

1。 注意乘车安全,以小组为单位组织乘车,小组长负责本组成员安全。

2。 植树活动中注意工具的正确使用,注意自身安全。

3。 青协为志愿者提供饮用水,志愿者车费自理。

五。活动经费预算

条幅 4元*8米 32元

矿泉水 8元*3包 24元

绳子 2元*2根 4 元

彩纸本 2个 2元

彩绳 3元

工具车费 60元

相片 20元

公交车费 12元

篇3:活动总结、反思文章

□ 校长:孙宝华

在学校团队精品课集中展示结束后,紧接着分语文、数学、综合三组进行了评课活动。其中,语文组的评课活动是这样进行的:首先按照从低到高年级的顺序由上课教师进行说课,代表五个备课组上课的五位老师结合自己的课例阐释了课堂设计思路和意图,并简单的点出了上课后的感想和不足。按照活动事先通知,在五位老师说课后,由每个备课组的组长进行评课,每位组长都根据年段语文学科特点,结合课堂具体情境一一指出了本组所展示课例的优点,并蜻蜓点水、不疼不痒的说了一点本组所展示课例的遗憾。

参加完语文组的集体评课,我心中有一种失落的感觉,总感觉这样的活动少了一种气息。程序化的发言多,个性化的发言少;唱高调的发言多,有异议的发言少;结论性的发言多,讨论争议的发言少。教研活动应该是基于问题研讨的平台,应该是智慧碰撞和思想启迪的摇篮。活动后,我同主持语文组评课活动的陈主任进行了交流和反思,并吸取了主持数学组活动刘主任的经验,围绕学校即将开展的“课外阅读指导课研讨会”,我们一起和分管主持这项活动的崔燕主任进行了研究和设计,旨在改变教研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逐步靠近教研活动的真谛,触摸教研活动的灵魂,营造浓郁的教研文化。

我们一起憧憬着理想的教研文化,期盼和等待着有思想有灵魂的教研活动。 “课外阅读指导课研讨会”随着崔燕老师的一节《城南旧事》拉开了序幕。那天,阶梯电化室里座无虚席,除了全校30位语文教师及没课的数学、英语等学科老师外,还有县教研室教研员和来自乡镇观摩的同仁。低、中、高年级三节课外阅读指导课,飘着浓浓的书香呈现在每一位参与活动的师生面前。三位上课老师,三位读书引领人,指引着我们一起走进书的世界,童话的世界,心灵的世界。

课例的展示只是活动的一部分,重头戏应该是依托三节课例所引发的交流研讨。初冬的夜晚让路上的行人裹紧了外套,但学校四楼阅览室里却是灯火通明,正在进行的研讨会让每一位参与其中的老师心里暖暖的。在崔燕主任发表简短的主持词后,第一位发言的是上课的陈老师。陈老师结合课例讲述了开学以来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以来的收获和思考,同时提出了在行动中的困惑和问题。陈老师的发言引起了身边许多同事的认同,尤其是同段老师的思考。崔主任没有让下一位上课老师接着进行说课,而是接过陈老师的话题,将讨论之“球”传给了参与活动的老师。在简短的思考后,崔主任随机点名两位同段的老师发言,以打破可能出现的发言沉默。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个性实践和思考,当你给了他机会时,他不会让你失望,毕竟他们都是作为全县最好的老师走进实验小学的。因为是基于问题的发言,因为是基于经验的交流,因为没有评价的羁绊,让每一位发言的老师无所顾及,因而,他们的发言是积极的,是真诚的,是自由的。随着活动的推进,研讨会的气氛由平淡转入热烈,发言之“球”开始在老师们中争相传递。如何使用课外阅读读本?如何吸引家长参与到读书活动中来?如何保持孩子的阅读兴趣?如何更好的使用读书卡?课外阅读课是否应该有基本的模式?……老师们结合三节课例提出了自己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又围绕以上问题进行着经验的分享和深入地思考。当每位老师作为其中的一员参与到教研活动中时,他们似乎都成了活动的主角,每一个人的发言都是精彩的。积极的研讨让老师们一时难以从活动的氛围中走出,当两个小时的活动结束后,离开会场的老师们还三三两两的讨论着未完的话题。

两次教研活动,两方不同天地。在反思中改进,在尝试中提高。我们认为:

1.问题是教研活动的主题教研活动因问题而研,没有问题的教研活动是形式的,是浮浅的,是零散的。上述第一次教研活动没有形成互动的氛围,吸引广大老师的积极参与,主要是说课者和组织者没有通过课例提出典型的问题和困惑,而第二次教研活动的成功开展,前提是在学校下发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了活动的主题“课外阅读指导课”,讲课者同时借助典型课例提出了自己在日常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老师们思考和讨论提供了载体。因而,在每一次开展设计教研活动前,组织者应当首先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所研讨的主题,最好提前将活动的主题和研讨的问题放给参加活动的老师,让每一位老师带着思考的成果、探索的经验和行动的困惑参与到教研活动中来。

2.让教师成为教研活动的主角上述第一次教研活动中,发言的教师学校已提前通知,因而绝大多数老师不需思考只带着两只耳朵听就行了,而第二次教研活动中,我们鼓励每一位老师带着对活动主题的思考来参与,并要求人人发言。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合起来我们就有两个思想。教研活动应该是教师经验共享、智慧碰撞、思想激荡的平台和摇篮。我们应该鼓励老师们带着思考的成果参与到活动中来,而不是仅仅充当活动的倾听者,当我们把研讨发言的机会放给老师时,相信每一位老师都不会让我们失望,那时,老师们就不会再望“研”兴叹,而是积极期待着每一次教研活动的举行。

3.主持人是教研过程的调控师教研活动的开展虽然是可以预设的,但在具体进行时,有时会出现发言的冷场,发言的霸权,或者发言离题等情况,影响整个活动的有效进行。因而,主持人要提前针对活动的主题和问题进行调研和思考,根据现场情景,努力做好活动的调控,既能将讨论之“球”及时抛给参与活动的老师,又能随时准确地接过发言老师抛过来的“球”,同时艺术的随机的处理教师发言中的“歪球”。

4.变“秧苗式”为“圆桌式”排座细节决定活动的成败,教师参与活动时的排座情况也影响着交流和讨论的质量和效果。第一次教研活动我们采取传统的“秧苗式”坐法,不利于教师们之间的讨论和交流,而第二次教研活动,我们按照“圆桌式”落座,让老师们面对面的进行交流和讨论,从而将挡在主持人、老师们之间的一面无形的“墙”拆除。

5.淡化对教研活动的评价因为第一场“团队精品课展示活动”纳入学校教研组评价和教师教研教改中,所以评课时,不论是上课教师,还是评课教师,都不想自我指出本组精品课的问题,更不想明显地点出其他教研组精品课的缺点,因此,出现了活动中优点多多、问题不疼不痒的发言。而第二场“课外阅读指导课研讨会”的举行,没有评价的功利色彩,只是本着经验交流和问题研讨的目的,因而老师们发言时的心情是放松的,是自由的,活动所呈现出的气氛是热烈的、是和谐的。

水波平静的教研之水是难以触动老师们心灵的,只有涟漪荡漾的教研活水才能洗礼老师们的思想,激荡老师们的智慧,激发老师们的研究热情,那时,教研活动才会走进老师们心灵,他们才会寄予教研活动以美丽的期望和幸福的等待,教研活动才真正成为助推教师自觉成长和专业发展的平台和摇篮。

(孙宝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第一验小学校长。)

篇4:浇树的作文200字

五一放假的第一天,我和我的妈妈回到了老家,我们看见了我外公和外婆正在田野里浇小松树,我赶快换下新衣服,把旧衣服穿上,过去帮助外公和外婆浇树,小松树真是太好浇了,不一会儿就浇完了,我们又开始浇杨树了,杨树真是太难浇了,我拿着一把铁锹,外公拉着管子,我拿着铁锹在每棵杨树的旁边挖一个小口,让水顺着这个小口流进去了,浇着浇着,就停水了,只好放下手里的工具回家了,回到家,我觉得很累,我问外公你累不累呀! 外公说:“我不累。”可是我看见外公已经很累了,他们真是太辛苦了。 这就是我过的五一劳动节!

篇5:浇树浇根是什么意思

浇水要浇在树的根部才能被书吸收,比喻解决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

英语翻译

Pouring root

中英例句

新树需要浇多少水?

篇6:讲师团活动总结

关键词:讲师团;结对活动;感慨;总结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139-01

随着时光的流逝,为期一年的讲师团结对活动也已经结束,回想这一年培训,收获颇丰,感慨良多.

在这一年里,我的观念、思想在不断更新;我的教学水平在不断提升;我对教学的种种疑难也逐个解决.对英语教学,自己也有了新的见解和思考;同时亦认识到自己教学上的不足及该努力的方向.

一、陶醉于导师们的精彩评课中,认识到自身教育观念的误区

以前总觉得,只要能够把课上好,就是一名好老师.而通过本次培训,我深深认识到自己观点的误区。

在培训过程中,我有幸见识到导师们的名师风范,同时在课堂实践活动中,我们不断地听课评课.在每次课后,我们的指导老师都能对所听的课结合理论知识作出非常到位的点评及提出很多很好的建议.在评课方式上,导师们是风格各异,如:周剑芳老师,郭清好老师评课时,她们总是能够从教师个人素质,教学设计,游戏的处理,课件制作,课堂组织情况,作业布置等每一个环节出发,为上课的教师提供详细的,非常到位的点评,指出本课优点,并对教师做得不足的地方给出很实在的意见与建议.

潘老师和黄老师则用另外一种方式去点评,在每节课之后,她们都能用非常精湛的语言做出精彩的点评,而且一语中的,发人深省.记得第一次讲师团活动,黄志敏老师就送出“课堂因错而精彩”,“人因为有才而有胆”等鼓励我们主动争取机会上课的妙语.在评课时,亦分别给每节课作了精炼的评价,如顺峰小学的“三实”:平实,扎实,实在;中心小学的“活泼,创意,灵气”等等。

潘老师则用“真、实、灵”给我们指出了教师上课必备的三要素,并告诉我们:课堂设计要有秀气,教师上课要有灵气.而且在每次评课,她都能用一个小故事或寓言激发我们的思维,启迪我们去思考.最记得潘老师在评价周老师给我们的那节示范课,她用“真功夫“一词就准确地概括了周老师这节课的精湛,再通过一个魔豆的故事,巧妙地给我们揭示了周老师这节课的精华:引导和领悟的艺术,即每做一步都有一个小结去引导和带动学生思维判断.也是由于导师们精湛的评课能力与艺术,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在佩服他们的同时,我亦深深认识到自己的观点是多么的肤浅与幼稚.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单有课堂实践能力是不够的,能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渗透的老师才是一名真正的优秀教师.

二、转变学习的观念,促进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的提升

正是由于导师们精湛的评课能力与艺术以及教育组领导的悉心安排与要求,我在结对活动中开始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开始反省,并将本人对自己“上好每一节课”的要求提升到“上好每一节课,听好每一次课,评好每一位老师的课”.我开始揣摩导师们的评课方式,研究她们评课的规律,并开始在每次的听课活动中模仿导师们的评课形式,专心听课,做记录,并在听课本上详细分析该节课的可取之处以及还能进一步改进与提升的地方.

篇7:主题班会竞赛活动的总结与反思

一、主题班会竞赛的特点

参赛的每一节班会课都是设计出来的,它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主题班会的设计意义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样板”。这种“样板”有利于提升当下中学生主题班会的品质和效率。

1.主题鲜明

本次参赛的14节主题班会课,每节课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诸如“Hold住幸福”“战胜挫折”“放飞理想”“树立自信”“感恩父母”“学会容忍”“传递温暖”“向幸福出发”“我的健康我做主”等。

2.贴近实际

从主题确定到活动设计与开展,绝大多数参赛课都是以学生生活为原点,从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出发,紧紧抓住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引导学生走近生活,直面社会问题。

3.推进有序

班会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遵循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层次性要强,并能逐步推进,从而保证活动的实效性。例如,“Hold住幸福”的班会流程是:认识幸福,感受幸福,传递幸福,珍惜幸福;“拥抱亲情,感恩父母”的班会流程是:感受父母的爱,理解父母的爱,报答父母的爱等。

4.触及心灵

在本次大赛中,几乎每节主题班会课都有亮点。例如,在“Hold住幸福”的班会课上,学生在做“谁是最重要的人”这一游戏时,3名学生泪流满面,情撒全场;在“放飞理想”的班会上,学生用相声的形式谈理想,新颖别致。

可见,主题班会竞赛为我们今后设计班会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思路。

二、主题班会如何“更上一层楼”

1.深化认知,震撼心灵

班会都是有主题的,而对于这些主题,学生并不陌生,但都识之甚浅,例如“幸福”“宽容”“感恩”等。所以,在班会上,应该围绕主题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通过体验和感悟来加深对主题的认识。例如, “Hold住幸福”这节主题班会就设计了认识幸福(讨论)、感受幸福(故事)、传递幸福(帮助)、 珍惜幸福(游戏)等四个活动,从而让学生远离麻木,理解幸福,热爱生活;“向幸福出发”这节班会设计了三个活动:我把幸福弄丢了(反思与述说)、谁“偷”走了我的幸福(情景剧)、敲开幸福的大门(探究——找秘诀),从而让同学们明白了在生活中幸福无处不在,只要换种心态就会获得幸福,懂得了“让别人因为自己的存在而幸福”。可见,从主题确定到情境创设,班会一定要有冲击力,能够震撼学生的灵魂。

2.重视学生个体幸福生成和集体文化建设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就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可见,幸福与道德具有一致性。道德是幸福获得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育学方面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珍惜孩子享有的欢乐和幸福。”在学生德性养成的过程中,既要有那种沧桑在肩的厚实与沉重,又要有那种清风拂面的惬意与畅快。班会是一种灵魂的洗礼,也是一种幸福的体验,更是一种价值的提升。

班会应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班级文化是一种隐性的“软文化”,包括班级规约、价值观念以及言谈举止等,如合理的班纪班规、向上的精神状态、合作的团队意识、和谐的班级氛围、浓郁的学习风气、求真的探索品质、爱美的人格魅力,等等。例如,“放飞理想”这节班会通过认识理想(相声“谈理想”)、畅谈理想(成长路线图)、放飞理想(现场采访)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想。明确不同的理想会造就不同的人生,从而树立正确而崇高的理想,并能为理想的实现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坚持不懈。这样,它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个体的幸福感,也有利于创建具有特色的班级文化,从而使道德教育与文化传承很好地统一起来。

3.重视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品性的培养

班会同其他德育活动的功能一样,主要是引领学生从道德他律走向道德自律,从而实现道德自觉以及人格的成长与完善。丰子恺先生曾把人格比作一只鼎,支撑这只鼎的三足分别为思想的真、品德的善、情感的美。可见,一个人要具备完善的人格,三者缺一不可。例如,有一节班会的主题是“拒绝冷漠,传递温暖”,活动涉及的案例主要是天津许云鹤案、南京彭宇事件、广东小悦悦事件等。在整节主题班会中,学生大多数时间都处于一种无助、伤心、恐惧和冷漠之中,根本就无法达到班会课的目标——传递温暖。所以,班会内容包括主题确定以及素材选取,应尽可能突出思想性、正面性和愉悦性,符合真、善、美的标准。同时,班会还应重视学生品性的培养。品德教育在培养人的“幸福感”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英国思想家罗素认为,品性教育的功能与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感受和追求幸福的能力;品性教育应基于现实,突出主体性和实践性,重视健康教育(身体和心理)——增强学生的活力,重视技能教育——增强学生的创造性。在本次主题班会竞赛中,有一节涉及中学生为举办生日聚会而进行大额消费的问题,同学们只谈“消费”,而老师却没有给予正确的价值引领。学生品性的养成,关键看学生怎么做。“生日”本是母难日,青少年过生日应该以感恩和孝敬父母为主题。当前,中学生大摆生日宴会的现象相当普遍,教师很有必要对其进行引导。

4.重视主体对生活情境的体验与反思

班会应当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的。在课堂上,我们应当创设合适的情境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增强体验,深入反思。这样的道德课堂才可能有学生德性的自主建构。长期以来,在班会课上,尤其是德育故事或案例的教学,往往存在以附带刻板结论替代思辨的现象,试图将需要宣扬和确立的价值观直接植入学生的头脑。显然,这样的德育课堂是低效的。品德立于生活,源于反思。所以,在班会活动中,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更多地反思自己和他人经历过的生活,反思教师提供的成年人的生活情境,从而获得感悟和认知。例如,在本次大赛中, “拥抱亲情,感恩父母”这一主题班会设计得比较好,它以学生生活为基础,设计了四个活动:一是再现生活——爸爸妈妈为你做的哪件事最让你感动;二是反思生活——两个连续的情景剧 “一碗面,两句话”和“两行泪,一颗心”;三是践行生活——孝敬与感恩父母;四是升华生活,师生同唱歌曲“母亲”。遗憾的是,在课堂上,有些学生作为道德生成的主体,往往置身“事”外,成为了他人道德的旁观者和评判者。只有经过反思和内省的道德,才可能具有力量,才可能被真正内化,才可能蕴含着新的价值和意义。

5.坚持活动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

从活动内容来看,班会应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一节以“架起与父母沟通的桥梁”为主题的班会就有些不够贴近学生;有的班会课让学生体验的故事情境,全是古代人的经历,显然既不贴近生活,又没有贴近时代;有一节主题为“战胜挫折”的初中班会课,学生的活动--表演小品“招聘”,就明显没有贴近学生,也没有贴近生活。从活动的形式来看,常见的班会活动形式有情景剧、小品、故事会、讨论交流、访谈、朗诵、讲座、竞赛,等等,主要由学生主持。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好的主题要有好的形式。无论什么样内容的班会都不能硬套形式,牵强附会。班会要利用这种特定的德育形式,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所以,班会采用何种形式,既是内容的需要,也是学生自主的体现。在一节“放飞理想”的主题班会上,有一个相声活动“谈理想”,根据内容,角色应是两位男生,但在表演时却是一男一女,显然,内容与形式就没有很好地统一起来。

总之,我们要以学生为主,选择恰当的主题,采用合适的形式,使主题班会成为一种心灵教育,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受性、社会现象的公正心、异质事物的宽容度,个体生命与基本人权的伦理观等,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刘建德,湖南省常德市教科院德育教研员】

责任编辑/张红灵

篇8:彩绘活动中总结性评价的研究

(一)为什么要进行总结性评价

1.促进幼儿发展。首先按照《指南》中确定的各项教学目标要求进行有序教学,关注粗浅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的达成,同时注意幼儿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 教师要认真地研究教学策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性,鼓励幼儿进行探究,髙效实现目标。再次,在教学效果评价上,要体现“以学论教”的要求。

2.促进教师成长。根据新课程评价目的的要求,评价体系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新课改下的幼儿园教学评价的方向是面向未来的。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教学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要求。

(二)总结性评价存在的问题

1.主观性评价:教师习惯于用自己的想法对幼儿彩绘作品进行判断,造成幼儿的被动接受,形成依赖。

2.形式化评价:比较注重评价的形式,忽略将问题引向深入的思考,忽略活动的生成因素,造成教育契机的流失。

3.偏袒式评价:总是夸奖教师眼中的好孩子,忽略其他幼儿作品中的想法及创作过程中的闪光点。

4.否定式评价:习惯对幼儿的作品或想法挑毛病,用否定的语言较多。如,不能、不好等。

5.盲目性评价:不能发挥评价的价值,缺乏具体、有针对性的评价,造成评价的随意性。

6.成果性评价:重视有形的成果,关注作品像不像的问题,画面美不美观,忽视幼儿彩绘过程中情绪情感的体验,探究发现的过程。

二、课题的界定

(一)什么是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它以预先设定的教育目标为基准,考察幼儿发展达成目标的程度。总结性评价有3个基本特点:

1.总结性评价的目的,是对幼儿在某门课程或课程的某个重要部分上所取得的较大成果进行全面的确定,以便对学习成果评定。

2.总结性评价着眼于幼儿对某门课程整个内容的掌握,注重测量幼儿达到该课程教学目标的程度,以便更清楚幼儿的技能水平的发展。

3.总结性评价的概括性水平一般较高,在多种不同的评价方式中总结本次活动带来的收获,且每个陈述对象都有各自的体验,不同的个体都能在不同的水平上获得更大的提高。

(二)研究的对象

研究的主体是大班幼儿。

三、研究的目标

(一)预设评价目标来源

1.学期预设评价目标

学期目标根据《指南》中的指导思路及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制定,并以园课题计划以及年级承担的小课题为依据,展开自己的研究,意在通过总结性评价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

2.阶段预设评价目标

针对幼儿不同时期的不同发展状况来预设相应的评价目标。

学期初激发幼儿兴趣,以及幼儿常规和行为习惯需加强培养。学期中,评价目标放在各种技能及其创造力的体现。

3. 近期预设评价目标

近期预设评价目标主要围绕课程内容及班内幼儿的活动兴趣需要来预设。

(二)动态评价目标来源

1.根据上一次彩绘情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根据当日幼儿的彩绘状况选择评价内容,这也是总结性评价的重要内容。活动结束时教师需要进行评价,教师需思考、评价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通过过程评价是否已经达到目的?用何种评价能收到效果?评价时如何提问题?教师通过不断地发问、探究、讨论,引导幼儿逐步在感悟中提升对问题的思索,获得经验。

这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做到:

(1)善于发现、筛选有价值的、典型的问题,引导全班思考,寻找问题的关键,上升为共性问题,引发新一轮探索。

(2)把握幼儿最近发展区,为幼儿提供攀登的脚手架

(3)利用同伴经验,引导幼儿做有效的探索。

四、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措施

(一)从不同角度入手开展总结性评价

1.围绕课程重点内容展开评价, 可开门见山地将幼儿引入到本次活动的重点内容中。

2.结合作品展开评价,抓住作品中一些有教育价值或幼儿感兴趣的现象进行评价。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和策略

1.提问法。

此方法以教师为主。教师可针对游戏中的情况提问,让幼儿凭借自己的感性经验进行回答。

2.分享法。

分享法是将个体或集体的彩绘体验,通过多种评价方法帮助幼儿提升为经验,充分利用同伴资源进行集体共享。

3.展示法。

通过再现幼儿的彩绘情景,展示彩绘成果,来反映幼儿彩绘状态及变化发展过程。

五、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收集资料、制定计划

调查了解幼儿的彩绘实际水平,以及对彩绘的兴趣爱好的程度。上网查阅有关资料。

针对问题确定课题,制定研究方案。

(二)实施阶段:开展活动、针对评价

1.对研究对象进行前测,通过多次彩绘及幼儿评价充分了解幼儿的现有基础,针对幼儿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并备好每一课,在彩绘教学中落实好技能及情感的训练。

2.密切观察幼儿的表现,既要关注能力相对好的学生,更要关心能力相对低的学生,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

3.探索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使幼儿在各自的水平上都有一定程度的能力提高,并不断激发幼儿对彩绘活动的兴趣。

(三)总结阶段:整理资料、阶段小结

对研究过程中积累的材料进行一次全面的整理。对研究对象进行后测,进行前后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上一篇:九年级上论语教学设计下一篇:美术教案-人体的结构与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