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语文心得

2024-04-20

学习语文心得(共14篇)

篇1:学习语文心得

新课程改革推行了五年之多,回顾改革历程,教师的教学方式正发生着悄然变化。课堂教学有效性已成为课改之路上的值得总结与反思的话题,更加科学地利用课堂内外时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一、提前布置学生预习事半功倍

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而这种要求尤其表现在课外的预习环节,学生通过相关的学习资料,从搜集到整理,阅读与思考,可以获得与文本相关的大量信息,为了学习课文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预习过程中,学生熟读课文,学习生词,理解词句意思。课堂教学中减少了大量的时间,教师先要进行纠正、引导、巩固等,就可以实现教学的目标,真是事半功倍。

二、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

效率的含义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其实,一节课40分钟,一个正常人真正可以集中精力的只有20分钟左右.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要突出重点的原因,也是现在课堂教学逐渐调整的原因.因为,我们发现孩子不能够集中40分钟的精力,那么每个孩子效率最高的20分钟出现在哪个时间段呢?这20分钟是集中出现还是分散的呢?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要100%地集中40分钟的注意力.而是,根据孩子注意力的能力让她在有效的20分钟里发挥她的潜力.这和老师的教学安排有关.所以在设计教学预案时注意一些时间限制。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我们应该注重设置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知识、形式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并充分利用好这些时间。合理分配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在一堂课中的时间。教师满堂灌,或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都是在浪费课堂教学时间。

三、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就要讲究动(“动”是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解答、讨论。)静(教师讲,学生安静的听)互补。有人讲一堂课老师能使学生“静”的时候“动”起来,“动”的时候“静”下来,这堂课大体便成功了。我觉得此话颇有道理。“动”和“静”就像音乐中的高低音组合,两种音组合的好,才能产生出美妙的乐章。只有“静”,教学成了老师的演讲或个人表演,学生就会被动而分散注意力;光是“动”,也不成其为教学。所以教师在每讲一个内容时,要给学生留有相互探讨,积极参与的时间,让他们在活动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

篇2:学习语文心得

xx月xx日,我们语文组一行xx人去xx中学参观学习。早上七点半出发,一路上,xx美景呈现在眼前,美妙歌声萦绕于耳畔。我们的身心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个多小时后,汽车在欢声笑语中停在了xx中学门口。

xx校长和一位女教师热情地把我们领进了校门。首先跃入我眼帘的是大草坪上的两颗鲜红的“心”,虽大小不同,但紧密相依,使人联想到师生之间心心相印。xx中学面积约有两个城市中学之大,而人数却只有花中一半,所以处处显得宽敞舒适。漫步在400米长的跑道上,居然看到边上有一大片“幸福农场”,王校长告诉我们:每个班级和每位教师都有一块地,可种菜、可栽花……正在我们羡慕不已时,他们的大课间开始了,只见学生纷纷走入操场,没有整齐的队伍,没有统一的校服。或一群人慢跑,或一排人竞赛跑,或三五人在跳绳,还有几个在拉弓射箭,天空中不时有同学们亲手养的鸽子飞来飞去。

第三节听了王中意校长的一堂作文指导,题目是《越长大,越 》。从审题到选材,王校长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引导和启发,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课堂中有两句话给我印象最为深刻:“让文字表达充满画面感,写景导入引出事情原委”。课后,两校二十几位语文老师欢聚一堂,交流各自的教学经验。其中,xx中学的两位女教师分别向我们介绍他们的“烹调式”作文教学和“内需式”教学,受益匪浅。

篇3:实践语文主题学习的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去读,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 一开始,我觉得语文课老师不去讲,学生能明白吗? 一篇课文我们从字、 词、句、内容分析都讲得那样仔细翔实了,有些学生都还是马马虎虎,一知半解,如果真放开了,不知我们的学生能考几分。 再说了, 这简直就是对我们语文老师的否定, 难道这么些年来我们的工作就白干了,这样辛苦。可以说,我对这种做法还持怀疑态度。书中说要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悟、去想、去体会,教师不要死死扣住几个字词,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刨根问底,把很美的一篇文章教得支离破碎,失去了学习语文的乐趣,还浪费了学生的时间。

上一周,我们语文组内的集体备课活动中,学生一次无意中的回答让我似乎明白了让学生去读、去悟是完全可以的。 这次集体备课我上的是《 诺曼底号遇难记》 ,当课文进行到“ 人们惊慌失措,你推我桑,失魂落魄,船舱里一片混乱,照这样乱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就在这嘈杂声中,哈尔威船长和洛克机械师、奥克勒夫大副的一段对话稳住了局势,化险为夷,转危为安”时,怎样读这一段对话,我让学生进行分角色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船长在危急时刻表现出的超乎常人的镇定和沉着冷静。 举手的学生很多,他们都想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于是我问扮演洛克机械师角色的史××同学,怎样才能读好? 他说这时候机器已经瘫痪了,作为机械师的洛克,他心里一定很难过,所以我要读得沮丧一点,这一点还真提醒了我,说实话,在其他班上课时我还没想到这一点呢。 说得多好啊,我让学生送给了他热烈的掌声。 ……回想这节课,就是因为给其他班要上课, 还要照顾到给全县评优课的老师让路, 所以我们班挨到了最后,这样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读熟了课文,读出了文味。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就会去揣摩人物的思想,所以才有了刚才的一幕。 这两天的课,我尝试放手让学生去读、去讲,效果挺不错。

篇4:我的语文学习心得

很多同学都有着同样的经历:老师布置日记时感到生活平淡无味,即使写出来了语句也不优美。其实想写好作文并不是很难,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生活,对生活充满着好奇心,你会发现生活是五彩缤纷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当你看某本名著时肯定会想:“哎呀,这些作者的语句是那么优美,为什么我们写不出来?”其实,优美的语句都是读出来、看出来的。记得读二年级时,我的作文一塌糊涂,全是流水帐,自己读着打哈欠,老师读着也直叹气。然而,我的一个爱好“挽救”了我的作文,那就是:爱读文学作品。我不像有些人把好词好句圈出来,抄在本子上。而是看完一本后,过几天觉得没劲了,又把它看一遍,过几天后再看一遍,百看不厌。记得有一本《王子复仇记》,我读了很多遍,以至于可以把情节和人物统统背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不知不觉学到了它的风格,写起作文来就有些文学名著的味道了。

背诵,也是我们学习语文时经常感到头疼的东西。有很多同学学语文都是死记硬背,而在考试中因为一下子想不起来而出丑。我背的方法和他们不一样。我是先把背诵部分看几遍,理解文中的意义,掌握其中的规律后再把它分割成几层,一层一层地背,背完后再把它们一起背一遍,背好后再看一遍,发现错误后再背一遍,并把错误纠正了。早晨起来再看一遍,能延长记忆时间,加深记忆程度,这样,背诵就不成问题了。

篇5:语文学习心得

20xx年10月22日-10月24日我们分别到临沂市第三小学、临沂银河小学、金雀山小学、临沂枣园小学、朴园小学听课学习。25日-26日观摩第四届全国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竞赛,我们观摩了临沂市多名优秀教师的示范课。他们的课堂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收获颇丰!

在古诗词教学中,孩子们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去感受诗词的意境美。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古诗分类,如:咏物诗、田园诗、山水诗、送别诗。最后引入新课“悠悠送别情”。

高吉凤老师执教的《临死前的严监生》,主要抓住人物的动作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层层渲染既教给了方法又激发了阅读的兴趣。整堂课都围绕一个主题教学,真正做到了一课一得。

听了几位名师的课,我感受颇多。老师们在教文本的同时更注重能力的培养,在熟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语文课很有语文味儿,是名师们的共同之处!

几天来所听的每一节课都精彩纷呈,置身于课堂教学中就是一种享受,其中来自枣园小学的缪兴萍老师为我们展示的《父亲、树林和鸟》,更是一堂精彩的课。

这次活动使我受益匪浅,让我领略到了名师的风采,学到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因此,我十分感谢领导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让我有了心灵的思考,有了前行的目标和方向。相信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会更好!

★ 语文理论学习心得

★ 语文教师个人学习心得

★ 小学语文的学习心得

★ 语文学习心得:打好语文基础

★ 全县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会学习心得

篇6:语文学习心得

2015年10月,我非常荣幸的能够参加我县2015年党外干部班培训学习,在培训期间,我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端正学习态度,严格要求自己,不无故请假,迟到,早退。此次培训内容丰富,涵盖了新时期下党外干部应掌握了解的知识,授课老师认真细致,面面俱到的讲解,让我在这一个月的学习期间受益非浅。

首先:通过此次培训学习,我对新时期下党外干部应该掌握的知识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和明确的方向。培训内容既有新时期下的国际国内形势的时政分析:全面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又有做好身边群众工作的理论指导:信访知识、安全生产知识讲座、人口与计划生育专题等。既有畅谈文学及人生的“形而上”:永州舜文化讲座、解析幸福密码、领导干部阳光心态塑造,又有加强自我修养的“形而下”:关于机关党政干部的自身修养、公务员礼仪规范、女性的压力管理与情绪调整等。每一门精心安排的课程都使我如获至宝,仿佛打开一扇往昔不曾涉足的领域,孜孜不倦的吸收课堂讲义,课后积极查阅相关资料。担任授课的各位老师,以其精彩的讲义、独特的个人魅力不断引领我走进学习的殿堂,探索知识背后的智慧。

其次:通过此次培训学习,我对曾经模糊笼统的知识有了更细致深刻的领悟。通过《安全生产知识讲座》课程的学习,对安全生产工作、我国安全生产形势、安全生产法律体系、安全生产法规、《新安全生产法》亮点及我县安全生产的现状与应对等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为在实际工作中安全生产这一领域提供了理论基础。在《职务犯罪的特征与预防》的学习中对职务犯罪的概念、法律特点、近年来主要表现和主要特征、职务犯罪的预防及预防职务犯罪的意义等有了全面的了解,老师通过讲义列举当前党员干部职务犯罪的例子,让我们触目惊心,发誓在工作中坚持律己原则,忠于职守,做一名清正廉洁的好干部。在政法委老师的《我县综治维稳工作简介》课程里对我县近年来综治有关情况、政法维稳存在的问题,民调工作的解读及意义影响等有了全新的理解,也为基层工作中遇到综治维稳实际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过各部门老师专业的精彩的讲解,让许多笼统的知识拨开迷雾,揭开面纱,为以后基层实际工作打下理论上的坚实基础。

最后:通过此次培训学习,我对新时期下党外干部应具备的综合素质有了新的理解新的要求新的展望。提升学习力;适应新常态,提升执行力;开创新思维,提升创新力;巩固新团结,提升向心力;展现新气象,提升表达力;树立新标杆,提高软实力。要做到“德能服其众,才能胜其任,言能达其意,书能成其文,绩能显其著,体能担其责”。党外干部在发挥自己特有的柔性、韧性、更具人性化的优势下也要认清自己的短处:一是:思维能力方面理性不足,感性有余;二是:组织管理上细腻有余,放手不足,通过分析优势与不足,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争做一名优秀的党外干部。党外干部不仅要有健康之容,表情得体,目光自信,更要常修为官之德,为人之德,为政之德,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一要当好社情民意的“调查员”,二要当好形势政策的“宣传员”,三要当好科学发展的促进员,四要当好基层群众的“服务员”,五要当好城市建设的“管理员”。

篇7:语文主题学习心得

合涧一实小魏丹霞 紧跟课改潮流,我们学校的语文主题学习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每位教师都积极的参与,互相学习,共同进步。通过本学期的语文主题学习以及与其他教师的关于主题学习的交流活动,我受益匪浅,让我懂得了语文是什么,怎么教好学生学语文这门课程。

一、语文肩负这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

在踏入工作岗位之前,我对语文理解很肤浅,觉得小学阶段语文就是仅仅是拼音、字、词的掌握。自从接触语文主题学习,我才深刻地认识到原来语文是那么地丰富多彩,小学生的认字、背课文只是语文教学目标的基础部分,语文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一种文化、文学素养,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进而通过学生自己的笔去传播中国的文化。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语文是向他们传承的最好媒介,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而是一种丰富文化传播载体。

二、怎么教好语文

新的课改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题,在语文主题学习中,把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去展示。在预习环节,教师布置好任务,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来展示,在这个环节,学生学会了怎么与组员进行分工合作,培养了

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把预习任务交给学生,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劳动的喜悦的心情。在以前的语文课堂上,老师会认真地分析文章的每句话,甚至有些咬文嚼字,但在语文主题学习上,教师不再是费劲心思地去分析每句话,而是通过让学生自己读去理解,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朗读去表现出来。教师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习气氛和进展情况,让每个学生因人而异实行全面发展。

除了课本的学习,学生需要阅读更多的书,可以为每个学生推荐不同的书目,包括人文、科学、文学等。让学生尽情地畅游在书的海洋里,让学生对书爱不释手。低年级学生可以阅读插图书,如《稻草人》、《蝴蝶—豌豆花》、《我有友情要出租》。中年级学生可以阅读《三毛流浪记》、《安徒生童话》、《长袜子皮皮》等。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而书是童年生长最好的维生素。把最好的书目送给学生,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

三、怎么教会学生写好作文

在语文学习中,对于学生最难的是写作文。之所以难是因为学生没有足够的词去表达。比如写一个人的外貌时,眼睛怎么去说,脸怎么去说,学生可能善于观察,但由于词汇量不够,写不错生动的句子。在语文主题学习中,每个单元统统归纳为一个主题,从中挑选一篇课文精讲,接着链接一篇课外的数以一个主题内的,让学生扩展自己的阅读范围。平时

让学生多读些报纸,课外书,甚至可以让学生去品味文学名著,让学生喜欢上读书,愿意读书,读书多了,写作不再是问题了。在学生写作时,给予指导,让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去阅读别的学生写的文章。

四、语文主题学习是一个过程

语文主题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这个课改中,每位教师甚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完善这个模式,例如每节课的评价体系,怎样才能达到好的效果,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创新才是进步的灵魂。

篇8:学习语文心得

一、充分的研读是阅读教学的前提

语文学科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要学生深入地与文本对话”, “对文本内涵的探讨不能游离于文本之外……应该落实到语言层面”, “对问题的探讨, 要自然渗透融合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这一要求强调阅读教学应立足于文本, 让课堂教学真正地走进文本。而在课堂文本解读教学实践中, 尊重人本, 忽视文本;远离文本, 架空分析;漠视文本, 以连带讲等现象, 比比皆是。

例如:有的教师在学生还未熟悉文本的情况下, 就让学生挑选喜欢的内容品读, 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势必造成“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的结果, 也会影响学生整体感知能力的养成。有的教师虽然让学生先把文本过一遍, 但并没有给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这必然导致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出现肤浅、庸俗化现象。还有的教师虽然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 却忽视甚至架空文本, 置文本的基本内涵于不顾, 走向与文意完全背离的解读极端。没有与文字充分接触, 就无法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无法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文本的解读就可能偏离文本。从这点意义上来说, 充分地研读文本是保证学生个性化解读质量的前提条件, 是学生个性化解读的支点。

二、流畅的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阅读课的指导思想是,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对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精辟概括。对于阅读与背诵的重要性, 古典诗词、现代新诗自不必说, 必须将大部分时间用来诵读品尝。

例如:《荷塘月色》这篇课文, 如果学生没有经过充分的自主阅读, 反复地吟咏, 而纯粹地靠教师的讲解, 那么学生获得的感知也必将是“淡淡的”, 教师们的努力也是徒劳的。所以说, 语文阅读教学的起点应是这样:先让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文本, “能用流畅的普通话和合适的语气、语调, 恰当地表达出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质疑问难、交流共享, 从而使教与学达到内在的和谐,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真正的张扬。

三、深入的思考是阅读教学的阶梯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读是学习的起点, 而思考的程度如何, 则影响到学生获得知识水平的高与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必须先训练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对文本作深入的思考。古语曰:“学而不思则罔。”没有思维的阅读, 学生只能获得单纯语言的积累, 却无法得到高层次的收获, 也就无法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那么, 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首先, 应需要教师做充分的准备, 给予学生合理的指导。在“自主、合作”的名号下, 有的教师充当起纯粹的“牧羊人”, 让学生先自主思考, 再合作讨论, 形成你来我往的所谓“互动”。实际上, 学生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毕竟还很薄弱, 对文本的阅读会很肤浅, 而且每个人的感悟不一, 所思考的问题也会呈多元的、丰富的状态。虽然这样的课常会显得很热闹, 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但教学目标却得不到有效的落实, 学生也失去更系统的、更合理的训练。所以说, 朗读是学生自己要独立完成的, 而思考则是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明确的解读方向和解读任务, 并安排合理的、具体的时间, “引导学生抓住专题的核心问题, 尽可能使探讨能循着有价值的思路展开, 以达到学习目的”。

四、修养的提高是阅读教学的境界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强调, “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 屈原上下求索的执着精神, 文天祥永垂不朽的民族气概, 鲁迅刚正不阿的完美人格……都在课本中熠熠生辉, 孕育着无数志士仁人。

我们在分析文本时, 应教会学生用健康的人生观对待生活, 在文学熏陶中伟岸理想、坚强意志、充沛激情、净化道德。从这个意义上看, 语文教育者的肩上既承担着授业的责任, 同时也担当着传道的使命!语文教育应该成为关注社会、荡涤灵魂、洗礼人生的人学教育。

篇9:试论高中语文《雨巷》学习心得

关键词:高中语文;雨巷;学习心得

G633.3

我国古代的诗词很多都使用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花朵也被诗人们当成是情绪的载体,例如,丁香,就是忧愁的代表,给人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在唐代诗人李璟的《浣溪沙》中就有对丁香的无限惆怅描绘。以下对《雨巷》进行学习心得的叙述,了解《雨巷》真正的情感表达。

一、《雨巷》写作背景分析

《雨巷》的作者是戴望舒,并且這首诗也让戴望舒被誉为是“雨巷诗人”,在《雨巷》的表达中蕴含了诗人的内心情绪,其中包含了浓浓的迷茫和痛苦。在1927年的夏季,大革命以失败告终,全国上下都是一种阴郁和恐怖,这种气氛笼罩下,作者戴望舒在朋友家,对现实感到失望,更是迷茫,对未来的道路也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有一丝丝的幻想和希望在舞动,但是和现实情况也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在这样的背景下,《雨巷》诞生了,可以说《雨巷》是作者情绪的产物,更是对当时现实情况的一种描绘。在当时的环境中,《雨巷》也代表着很多仁人志士内心的情绪,苦闷、彷徨、无奈等等情绪充斥着人们的内心,阴沉的雨巷还有独自徘徊的我,还有丁香一样忧郁的姑娘,都是那个时代给人们的印象,也是黑暗环境的表象,戴望舒成为一些人的代表,因此《雨巷》也不仅仅是一代人的爱情诗歌,更是一种对时代和环境的宣泄要素[1]。

二、《雨巷》中的意境表达以及自身感悟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这是《雨巷》中的著名诗句在学习过程中也需要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雨巷》在意境的描绘上吸收了古人的手法,使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方式,让丁香贯穿全文。从这首诗的学习和品味当中能够感受到在古诗中的要素吸取以及借鉴,但是在意境表达方面,诗人也有自己更加独特的地方,很多古人在使用丁香这个象征物时,都是进行愁绪的展示,但是在《雨巷》中却得到了拟人化,将其幻化成为一个人物,把丁香看成是幽怨的女子,不同时代的诗人,赋予了丁香不同的形象和特点,《雨巷》不同于以往的诗词作品表达,文学气息更加浓厚,另外,这首诗更多的融合了诗人在生活费方面的认识和体验,在想象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情绪加入其中,已经不再是简单地托物言志,而是在生活基础之上的表达和阐述[2]。

《雨巷》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使用了象征的方式方法,这种方式最开始在法国被使用,更是对人物内心情绪、情感的一种表达,主要展示当时法国的人民以一种颓废的姿态对抗资产阶级,此种方式在五四时期被传入到中国。戴望舒对这种写作手法进行了更好的继承和发扬,《雨巷》当中的油纸伞以及寂寥的小巷,还有丁香姑娘都是在那个时代有自己象征意义的,并不是诗中所出现的事物就是生活中的真实写照和真实反映。在学习《雨巷》的过程中,即使教师不对每一个形象所代表的深层次意义进行阐释,那么我们在学习上也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指向,还有这首诗当中所蕴含的时代意义。诗中具有一定的朦胧感,是当时社会的现实写照,是诗人情绪的表达,在此过程中无论是象征的描写还是清晰化的印象,都能够给读者非常广泛的想象空间,余味深长。戴望舒是象征派的作家,在其作品中更加注重音节的整齐性,有些铿锵有力,有些轻柔温和,也具有非常朦胧的感受,《雨巷》的朦胧感十分明显,这就是象征派的精髓所在。

三、《雨巷》中所包含的悲剧色彩

在《雨巷》当中,此种诗词含有一种非常浓重的悲剧色彩,在文中的“我”就包含重重的心事,满脸忧愁,主人公想说却说不出来,就像是在思想上追求某种东西,但是距离遥远,远不可及。就在这一刻,“她”出现,就是一个具有深深哀愁的姑娘,类似在梦中出现,还是一种不可磨灭的幻觉。“她”消失的如此之快,仿佛一瞬间消失,和作者擦身而过,这种昙花一现的美丽,给人无穷的想象。因此在文中就能够极大的理解诗人那种忧郁感和沧桑感,诗中满是悲剧色彩,那种美丽和妩媚,不会轻易的被人理解,很多文章中都使用悲剧的色彩形式展现主人公的情怀,因此给读者带去更多的思考空间,在气质上还具有一种悲剧感,这一点戴望舒对后来的诗人有非常大的影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学习《雨巷》以后,对戴望舒以及整部作品都有了全新的审视,诗的中的主人公就是诗人自己,并且更是当时社会环境下,诗人具体形象的展示。其中的“我”和“姑娘”可能是作者对自己两种世界的定格,一个是现实生活中,一个是理想世界中。现实生活中的“我”,充满了迷茫和困惑,后者是作者对自己的期望,是理想生活的寄托。这首诗中充满了朦胧感,还具有隐蔽性,虚幻遮蔽了现实,过多的内容需要我们自己去体会和了解。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不仅仅要对习作背景进行分析,还需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情况,对诗中的各种写作手法做探析,这样对透彻的理解文章才具有较大的促进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施春红.悠扬 朦胧 含蓄——浅析戴望舒《雨巷》诗歌别样的“三美”[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20(4):36-39.

篇10:语文主题学习心得

刘玉芳

周一,我有幸参加了克山县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观摩研讨会议,听取了来自山东临西市的专家的报告和齐齐哈尔两位名师的展示课,感受颇深,我的心也热血澎湃。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有了很大的收获。

主题阅读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学生带着主题来阅读,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主题阅读的核心基础是学生的兴趣,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自己喜欢的,才有可能广泛地去阅读。学生只有明确了学习的主题,才能深入地去研究,才能通过阅读找到其中的快乐。

名师的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说和观察思考发现。我们的学生读书太少,或者只读些作文之类的书,最多也就是家长按照老师的指定买来的几本书:学生不会写作文,一拿起笔来就感觉无话可写,更不用说文质兼美的习作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多阅读,多观察,多体会,多思考,多积累,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最好的方法。理念性的东西可能把握不太好,但学到了一些小细节。

1、主题单元教学必须吃透教材,整合教材,找出单元课文的相通点,找出学习方法的共性,制定出适合学生高效学习的学案。在精读课文中教师引导学生摸索出学习方法,然后在略读课文中运用这种学习方法,学生自主高效地学习、交流。

在实验的过程中提高效率,知道学生拓展学习内容,加大阅读量,增强分析能力。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学习方法,针对课文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巩固能力的养成与提升。

2、主题阅读有力地开发了教材,让学生有书可读,读得全面。经济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到来,文字的地位在慢慢下降,学生越来越不爱读文学作品。教育部门虽然已给中学生提供了许多“文学作品必读篇目”,但真正去读过的同学很少。

读书已经不再成为需要,而那些必读篇目也成了学生心上的一笔笔债务。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吸取有益的营养,成了当今中学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大问题。“主题阅读丛书”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可以借助一本书了解一个主题的,借助一本书读很多篇书,借助一本书丰富阅读积累。

3、语文主题学习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帮助。它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作用,并且让个人的兴趣完成由浅入深、由粗到精的蜕变,同时又充分利用学生相互间的影响、学习作用,通过交流,达到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体会目的,另外,它不只是停留在阅读文学作品的层面上,读可以促进写。主题阅题可以帮助解决学生写作素材的大问题,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从语言文学的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全方位地了解这一事物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文化心理、人类情感、生活情趣,为学生的笔记、缩写、改写和仿写提供丰富的题材,开拓思维空间,成为学生写作起步的根据地。

篇11:语文学习心得

上午和下午的两节语文课用的课件完全一样,老师的讲课路子也基本一样。课下和他们的语文老师交流,他们说每个年级的各科老师都要共同备课。先有年级主任定期进行培训,指导备课方法,然后备课组长再分配任务,两人一组主备一课,再把备好的课和整个年级的语文老师共同研讨、修改,最后完成导学案、课件。这样导学案、课件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做到了知识全面,重难点突出,是高效课堂的好帮手。

二、导学案、课件的制作突出了方法的指导

他们的导学案把学习方法指导、使用说明放在第二项内容,这正是他们的“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教为不教的”教学理念的体现。他们的导学案在方法指导和使用说明里指导很细。如《社戏》一课,1、读课文勾画生字词,自查工具书2、勾画文中精彩的句子,并做好批注,本文的批注不少于5处3、力争把握文章主旨再如A、B、C三级学生预习时分别什么要求都有明确规定。时间分配要求明确,20分钟完成课本预习勾画,25分钟完成导学案。课件上主要从解题方法上、展示要求、点评要求上给以指导。这样学生从预习到展示到点评,做到心中有数,知道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并且老师每堂课课前对小组长都要培训,教小组长怎样让组员更好地完成导学案,怎样进行课堂展示等。如果做到这样,课堂能不高效吗?

三、导学案的顺利完成,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篇12:语文听课学习心得

岩坡小学 王亚欣

9月30日上午在费县实验小学听课,对于一名新教师是很好的学习机会,我经过听课深有体会。

第一节课是由魏珊珊上的一堂《水蛙里的小鱼》,的导入是问题,提问学生动物的家在那里?并用多媒体展示美丽的海底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的导入方法是我应该借鉴的。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也将词语与课文结合起来,目的是让学生在课文中记忆生字词,隋文识字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记忆,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耐心的讲解课文中语句的情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要爱护动物。

第二节课是由一位老教师的《秋天的雨》,是在黑板上画画导入,这样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位教师主要是用整体阅读课文体会情感的方法让学生认识秋天的雨,之后让学生具体的说一说整体印象,学生可以发挥想象自由的抒发情感,以至于可以当堂完成书写作业,巩固练习,这样的方法比较新颖都是在教学中需要学习的。

第三节是由杨老师带来的《给与是快乐的》,这篇课文杨静老师用人物串联故事情节,让学生深刻体会人物感情,并用借助课文词语让学生感悟人物的心理特点,书法情感。

下午我又学习了《秋天的雨》和语文研讨——今天我们怎样做一合格教师。

篇13:以语文的方式学习语文

一. 兴趣读文

兴趣读文排在第一。兴趣永远排在第一位。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倾向,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所谓兴趣读文就是怀有兴趣、因为兴趣、为了兴趣读文。兴趣是起点, 但不能停留, 独体体验的兴趣应贯穿语文学习的始终。

兴趣是不必然激发的, 它是一种原初内驱力。但是语文学习属于外来习得之非必然本能需求——它不完全等同于语言需求, 因此语文学习是需要兴趣的激发的。

读感兴趣的文自然是最基本最核心的兴趣读文。但是语文学习又是一个目标方向性很强的课程学习, 它有目标和规划要去实现, 这就不能够百分百保证百分之百时间百分之百读百分之百感兴趣的文;而且心情不能够保证总是兴致盎然, 文章也不能够保证每篇都有趣, 每篇文章对每个人都有趣;而且, 语文科也不必然保证每个内容都有趣。因此, 感兴趣的读文就成了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培养学生对文章的充分兴趣, 通过习得而养成, 要促进学生爱读文, 能读文, 批判的读文。这就是语文教学的技术。爱读文是基础, 批判读文是目标。

要能够使学生感兴趣的读文, 核心点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解文的技巧。人都有一种求知和解疑的欲望——这就是好奇心。如果能够使学生具有和保持这种欲望去读文, 并能够用一定的方法解文, 语文学习的百分之九十的问题就解决了。

这就涉及到了兴趣的设计的问题。兴趣可以是内发的也可以是外来的。语文教育的一个重点就是不断的用外来的设计的兴趣激发内在的兴趣, 驱使学生自我体验、独体性的实现。因为人都有一种求知和解疑的欲望, 因此兴趣的设计最重要的是设计疑问, 提出问题。

比如《中国石拱桥》, 肯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兴趣读它。但是如果围绕基本问题:是不是所有的桥都叫石拱桥呢?你还能列举哪些类型的桥呢?子问题: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怎么描述它的外形特点, 又是怎么概括它的总体特点的?

这样读文的, 他一定会是一个掌握语文学习技术, 语文素养很高且有兴趣的读文之人了。

当然, 这样子肯定是不够的。自由的选择才是激发兴趣读文的保证。自由的选择文章来读, 自由的选择文章的某点某段来读, 读出自己的体验。这是语文的特点和可以利用的优势。

二. 美读读文

美读读文, 既有形式上的美读, 更有语言文章的深层次的品味欣赏。但都是要读出味道来。也许这就是程少堂先生所倡导的“语文味”吧。古人读文学习很是强调这个美读。孔子就在“信达”之上加了一个“雅”字, 从古至今就有一个词语叫做文人雅士。这个“雅”字应该就突出了美读吧。古人也确实这样读书的。古人读诗读文就有吟、唱、诵、颂等形式, “吟”与“唱”, 会的人现在基本不见;鲁迅先生笔下的私塾教师寿镜吾先生跟学生一起放开喉咙读文, 读到后来, 学生的声音渐渐地低下去, 以至静了下来, 只有老师一个人在那儿摇头晃脑大声地朗读着进而“入神”, 这情景实在有趣极了, 这个应该是“诵”吧, 大约就是现今的朗读 (?) ;而“颂”, 或许就类似今天的朗诵吧。总之, 古人会用美的声音去读文是值得称道的。

其实, 美读是用一种美好的声音去读, 它同样是用一种美好的学习方式去读, 一种美好的体验去读, 一种美好的心情和追求去读, 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是也。美读, 是语文教学之得天独厚于其他学科的最独特的一点。

美读的目的是熏陶感染, 是要把真意读出来。

故, 美读是要真心去读。

美读是要体验去读。

美读是要抓住文眼去读, 获取理解文章的快乐。

美读是体验到自我内心的乐趣的读。学生自觉的走进作品的世界, 从中发现与自己人生息息相关的地方, 读出自己的感悟。

所以, 美读不仅仅要美美的读, 美声音读, 更要能读出经典语句的经典、深意和妙趣。三味书屋 (原名“三余书屋”) 是鲁迅少年时代上学的地方, 房内正中墙上挂“三味书屋”的匾额和松鹿图, 房柱上有一副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 太美有味是读书。”这个“太美有味是读书”的“读书”也许不专指语文学习, 但是, 读文是要读出味道来, 读文是要美读是毋庸置疑的。

比如朱自清先生的《春》, 感兴趣的人不在少数, 如果我们能用美读的方式来读, 我们对于语言、情感、春天的感悟一定会提升一个境界。用美的声音去读去诵, 用美的心情去读去体味, 用美的语言去读去表述, 这样的语文学习, 必定能够通过一篇《春》, 不仅能够感受到朱自清心中的春天的模样, 还能够促进学生语言的感悟和使用水平的提高。

三. 个性读文

个性读文, 其实这是一个老话。经常有外国人惊讶于我们中国课堂一篇文章有一个对所有的人都统一的答案, 认为这是荒唐而恐怖的。其实我们自己也知道, 要求统一答案是荒唐的, 但是无奈我们要统一考试!

任何著作, 每个人读都有自己不同的认识角度。

西方阅读理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包含着一种深刻的阅读理念, 那就是个性化的阅读理念。这种理念认为, 阅读是个人的事, 阅读是阅读者作为感性个体与文本的精神遭遇。既然是遭遇, 就不会有标准答案。这就像两个素昧平生的人的遭遇一样:也许他们会彼此擦肩而过, 也许会熟视无睹, 也许会一见如故, 也许会一见钟情, 也许会相视成仇……谁知道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

我们中国人自己也有这样的理论, 所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横看成岭侧成峰”是也。

个性阅读不仅在特质上不同, 人们的理解方式、手段等等也是不同的:有的人喜欢把理解的画出来, 有的人喜欢唱出来, 有的人喜欢说出来, 有的人喜欢表演出来, 有的人喜欢用数学方式表现出来 (无厘头:比尔·盖茨不就是把数学表述用到极致的人么) ……这些是形式上的个性阅读。

因此, 我们倡导:个性读文, 读文个性。

在语文教学中, 要将感受、领悟、欣赏、批评的权利交给阅读的主体——学生, 让他们在发现、讨论、申辩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体验创造的乐趣。

通过个性读文, 要促进学生最终达到精神的传递与升华, 要使学生自己的内在的生命本质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形式。

四. 趣味读文

趣味读文是相对于文章正读而言的。

文要正读, 毕竟人们的认识, 人们所面对的世界还是有共同的地方;而且, 这也是政治经济的需要, 社会生活的需要。

但是我们的世界是纷繁多样的, 语言的解读, 不同的心情、目的、态度、时间、地点……乃至不同的语言形态下, 会解读出不同的意思、目的来。有一个趣话:这个趣话有人把它安在纪晓岚头上, 有人把它记在王尔烈名下。传说, 清朝末年, 慈禧太后请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为她的扇子题诗。那位书法家写的是唐朝王之涣的诗《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由于疏忽, 书法家忘写了“间”字, 慈禧大怒, 要杀他。那位书法家急中生智, 连忙解释道:“老佛爷息怒, 这是根据王之涣的诗意填的一首词。”并当场断句读给慈禧听:

黄河远上, 白云一片, 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 不度玉门关。

慈禧听了, 转怒为喜, 连声称妙。

这虽然有些传奇, 却告诉了我们, 文章也可以这样读。近些年, 大话、戏说、水煮、歪评之类的解读不少, 它们都从别样的侧面告诉我们, 世界还有这样的。

一部诗经, 有人解读为“淫”, 有人解读为“俗”, 有人解读为“教化”。没办法, 孔子出面解决:“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文章可以正读, 也可以趣读, 甚至于某些文章可以歪读, 这是世界多样化使然, 只是过去我们没见到, 或不敢看而已。

那么, 我们如果语文课堂上能够趣味读文, 那会是怎么一个样子呢?那一定是既快乐, 又富有创造性!……请看东北话版《再别康桥》:

“鸟悄儿的我走了, 正如我蔫巴的来;我得得嗖嗖的招手, 磨叽西天的云彩。/那泡子边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媳妇儿;波光里的倩磴儿, 在我的心头汩涌。/埋了巴汰的青苔, 油了巴叽的在水底赛脸;在康河的旮旯里, 我甘心做一把蒿子……

看完之你不喷饭?可这就是那一层世界……近些年, 一些所谓的灰色儿歌, 有很多岂不就是对文学名作的趣读吗?

篇14:例说小学语文课堂实践学习心得

小学语文课堂实践学习心得九月份参加了公主岭市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解读小学语文课标,例说课堂实践培训,学习后感受颇多,受益匪浅。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以后教学实践中,将从一下几方面改进: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1.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教师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如教学老舍的《养花》一文时,可以抓住老舍先生养花所付出的劳动这一段落,着力渗透“不劳动连棵花儿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这一富有人文内涵的思想内容。课上引导学生夸夸班上热爱劳动的同学,并倡导组织学生进行公益劳动,家务劳动,自己也学养花等实践活动。这样也就使学生懂得了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道理,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2.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多实践

从课外来说,必须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班委选举;课前一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开主题队会;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都会使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这都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由于缺少了对文本的朗读,实质的理解还是缺少相当的内涵,尚有部分学生甚至一节课中没开过口,这显然无助于课文的内容的解读。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

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

四、深入钻研学生

作为一线教师,经常有这样的发现:兴致勃勃地备课,兴致勃勃去上课,学生却不怎么配合:复习回顾答不上、情境不会思考、探究不动手、巩固练习不愿做、抢答不动口,还有个别开小差讲小话……就像一盘冷水从头浇到脚,心就凉了,最后扫兴而归!回到办公室心情特别低落,拼命反思是自己哪一点没准备好,其实很简单,我们备课要三备:备标准、备教材和备学生,或者就是备学生这一环我们容易掉以轻心,总是站在我们的角度去备课,而不是从学生的角度去想如何引导他们学习新知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啊!

我从语文学习与学生身心发展关系的思考中,得到很多启示:

1.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关键是课程内容要提供好的素材,以促进学生的这种发展。

2.学生的发展总体上具有阶段性,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其思维有一个逐渐抽象的过程。

3.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并且往往是当自己的观点与集体不一致时,才会产生要证实自己思想的欲望,所以课程内容在难度上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4.教学的内容应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范围之内,让成功感始终伴随学生学习的旅程,以保证学生不会因为过多的失败而放弃他们的努力,失去发展的机会。

五、以爱去塑造情感

上一篇:公司员工内训主持稿下一篇: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