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学雷锋活动会议记录

2024-04-13

7学雷锋活动会议记录(共9篇)

篇1:7学雷锋活动会议记录

学雷锋活动工作记录

时间: 地点: 参加对象: 会议主题: 会议主持人: 会议记录人: 会议主要内容记录:

篇2:7学雷锋活动会议记录

金凤区回民幼儿园 2017年3月4日

回幼支部开展“学雷锋,我为园所出份力”系列活动

三月五日是学雷锋日,雷锋精神如同一缕春风,吹拂着中华大地。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全园师生大力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国第54个学雷锋日到来之际,金凤区回民幼儿园党支部于3月1日至5日开展系列“学雷锋,我为园所出份力”活动。

今天,幼儿园党支部成员带领广大青年教师在园内进行“学雷锋”大清洁活动,园内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老师们有的整理库房,有的用油漆进行粉刷玩具柜,有的在擦洗户外玩具,有的在专心涂上下滑梯标识、有的清洁垃圾桶等公共设施,老师们不怕累,不怕脏,以实际行动向雷锋同志学习。经过大家的努力,园所很快便焕然一新。

我们大班的宝宝们虽然能力有限,但却也毫不示弱。他们也在贡献自己的力量,帮助老师们搬运玩具,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干得不亦乐乎。在他们的努力下,幼儿园被清扫得一尘不染,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师生们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仿佛一曲嘹亮的劳动之歌在园内奏响„„

篇3:7学雷锋活动会议记录

一、会议的背景

亚洲英语教师协会(2)成立于2003年3月,总部设在韩国的首尔,是目前亚洲地区最大的英语教师学术性组织,协会目前有会员11705名(截至2009年7月),覆盖全球6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我国的会员人数最多(1771人)。协会每年召开一次年会,今年是第七届(历届会议主题详见附录1),我国学者对会议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详见田贵森,高桂香,2005;郑新民,2006,2007a,2007b)。[1,2,3,4]协会现任主席是来自韩国的Lee Hyo Woong教授,来自日本的Koike Ikuo教授、马来西亚的Malachi Edwin Vethamani教授和我国南京大学的杨治中教授担任副主席,秘书长由韩国的Lee Kilryoung教授担任(本次会议上,以上几位均获得了连任),此外协会还有13名负责联系各会员国的区域代表(regional representative)。协会会刊为The Journal of Asia TEFL(《亚洲英语教师协会会刊》)(2004年创刊,季刊)(3),主编是国际著名应用语言学家Bernard Spolsky教授,目前该刊已经进入SCI的评审程序,有望成为SCI中的一员。

二、本届年会回顾(4)

本届会议由于受到甲型H1N1流感的影响,参会人数较之以往几届有所减少(见附录1),但还是吸引了500名左右的学者前来参会,有367人(5)以不同的形式宣读了论文。

(一)大会主旨发言

本次大会邀请了国际知名应用语言学家Leo van Lier教授,Alastair Pennycook教授,世界TESOL协会主席、美国堪萨斯大学Mark Algren教授,英国文化协会顾问Gavin Dudeney,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教授Yeon Heel Choi,马来西亚国民大学大学教授Subramaniam Ganakumaran和泰国兰甘杏大学Subaneg教授作了主旨发言。

Algren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为合作性的职业发展创造机会(Creating Opportunities for Collaborati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他指出,教师的职业发展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自身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职业发展的形式多样,其中,在合作中寻求发展是较为理想的一种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与周围同事的合作、与所在学院其他专业的同事、与所在地区甚至世界各国的有共同学术志趣的人合作。他认为互联网为这种跨学科和跨区域的合作提供了可能,并列出了常用的27个网络资源平台。他提醒教师,合作不是索取,在分享网络资源进行合作的同时,也应该为这种合作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Pennycook教授以“作为创新与合作实践的英语教学(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s Creative and Collaborative Practice)”为题对全球化背景下的英语教学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在目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物质和意识都处于一种复杂的流动(flow)中,因此英语教师不再“仅仅是英语教师(just English teachers)”。他提出的英语教学面临的四大挑战值得关注:(1)教什么样的英语?美国英语、英国英语还是英语的其他变体?(2)在目前的多语世界中,英语教学将发挥怎样的作用?(3)在数字化和多模态化的世界中,英语教学能否成为这个流动世界的一部分?(4)语言是一种活动而不是一个系统,是一种资源而不是一种能力。

Subaneg教授报告的题目是“行动研究:外语教学课堂教学的创造性和合作性范式(Action Research:A Creative and Collaborative Paradigm for the EFL Classroom)”。她指出,目前的外语教育研究和实践存在脱节问题,研究结果往往不考虑具体环境而直接强加给学校和教师。在这个背景下,行动研究就成为联系教学和实践的好方法。开展行动研究,一线教师可以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更多地了解自己、学生和周围的同事,并能采取办法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报告结合她本人进行的一项行动研究的国家级项目(Nonthaburi Project),具体阐述了如何将行动研究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

Dudeney的报告是“社区服务:虚拟教师的支持性网络(Community Service:Virtual Teacher Support Networks)”。他认为,由于地理、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英语教学资源在世界各国占有的比例并不平衡,很多教学环境下的教师处于相对隔离的状态,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最新资料,也没有机会通过与同行的交流与合作丰富自己的职业生涯。而由英国大使馆资助,在东南亚六个国家开展的“虚拟教师支持网络”研究正是基于这个问题展开的。报告对这项研究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作了汇报。研究表明,这种基于网络的虚拟教师社区,促进了参研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促进了他们的职业发展。

Choi教授带来的是“英语教与学中教师与研究者的合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ELT Teacher-Researcher Collaboration:‘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6)她认为教师和研究者的合作,能从多角度观察和分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加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促进理论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她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提出了教师与研究者的合作模式:选择研究问题—设计研究计划—实施研究计划—讨论研究过程—对研究结果进行三方验证—发表研究成果,教师和研究者要全程参与这六个环节。

来自美国蒙特瑞国际研究学院的van Lier教授在题为“课堂教与学的生态学视角:实践—理论—理论—实践(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Classroom Teaching and Learning:Practice to Theory-Theory to Practice”的报告中,用五个词抽象出了生态学视角下的课堂教学原则,即环境(context)、关系(relationship)、主动性(agency)、动机(motivation)和认同(identity)。他认为只有教师和学生合作,这五个原则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和更强的持久力。他还特别强调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是相联系的,理论到实践并非难事:首先,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合作为这种转化提供了可能;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心声,强化他们的自我认同感,鼓励他们更多地使用所学语言和通过语言完成有意义的活动。

Ganakumaran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文学路径下的内容和情境语言教学(Literary Pathways to Content and Context based Language Learning)”。他认为很多教师错误地将文学和课堂语言教学分隔开,直接导致了文学没有在语言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他提出,文学教学为语言教学创造跨文化学习和语言使用的机会,也能成为学习者分享人类价值财富的纽带。对于学习者来说,文学原著或者相关文学文本的学习,会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创造性和批判反思性的能力,进而帮助他们在语言学习中加深对语言的理解。为此,他提出了一些文学教学的策略,如开展合作学习,在教学中进行项目和任务型教学等。

大会的七场主旨发言中,Algren,van Lier,Pennycook三位教授从理论层面阐述了合作的必要性;而Dudeney,Choi和Subaneg教授给我们提供了实现合作的范例。发言的七位专家中,有五位从教师职业发展的角度畅谈了合作与教师职业发展的关系,而van Lier教授强调了教师与学生合作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另外,Ganakumaran教授提出的让文学教学回归课堂、发挥文学教学的跨文化作用,运用生动有趣的文学作品来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是文学教学与基于内容和情境教学的一种创新性的尝试。从主旨发言的内容上看,专家们发出了加强教师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和教师与研究者之间合作的呼吁,并且结合自身研究讲述了如何合作,这起到了突出本届会议主题的作用。

(二)大会专题发言

测试和评估是评价教学成果,指导和促进教学改革的方式(韩宝成,戴曼纯,杨莉芳,2004;亓鲁霞,2004),[5,6]教学的改革和测评体系的更新应该相辅相成。为此,本届会议以“亚洲的语言评估:本地化、地区化还是全球化?(Language Assessment in Asia:Local,regional or global?)”为主题,邀请六个国家的专家进行专题发言。

来自中国上海交通大学的金艳教授,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CET)的发展为例,阐述了中国大学英语测评的状况。她指出,虽然目前的英语四六级考试取得了较高的学术和社会声誉,但是对于CET考试的过度依赖,使得考试本身承载了过多的考试以外的压力。她回顾了全国大学四六级指导委员会为提高CET的反拨效应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所作的努力,指出只有通过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设计者、一线教师、测试专家们的共同努力,协同配合,才能建立一个高效的与教学相一致的测评系统,只有这样CET才能走向更加健康的良性发展之路。

韩国梨花女子大学的Jeon博士的发言是围绕韩国的中学生学业成绩考试(achievement test)展开的。她指出,尽管目前韩国中学英语教学中有很多的交际教学活动,教师也接受过专门的交际教学培训,但韩国中学生的学业考试系统并未因为交际教学的大规模开展而作相应调整,在每学期两次的考试中,交际能力的测评几乎没有,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评判学生表现,学业考试对测评学生的交际能力几乎没有任何反拨作用。为此,在报告中Jeon教授阐述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巴基斯坦Beaconhouse国立大学的Tatar教授在报告中陈述了巴基斯坦传统测试和评估中的弊端,如测试过多地测评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学生依靠猜答案就可应付考试等,提出改变这一现状的方式是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师资培训,特别是测试方面的培训,增强教师的反思能力,改革目前的测试手段,在TESL的硕士课程教学中增加第二语言教学、教育领导和管理以及普通教育学的课程。教师要学会如何进行形成性评价,并且根据评价的结果来指导自己的教学。

来自印度尼西亚的Hamied教授结合印尼的初高中全国统一考试和素质教育与测试的关系进行了阐述。目前,印尼的初高中统考每年都会吸引超过500万的考生参加,并且成为升学和获得学业证书的工具。从2007年开始,印尼教育部对统考的情况进行了细致分析,并运用分析的结果指导初高中的素质教育。Hamied教授的发言具体阐述了整个指导的步骤、学校、教师等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日本东京索菲亚大学的Watanabe教授分析了日本国内目前的考试状况。他指出,为了考试而考试的情况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和学生成为了考试的奴仆,教师课堂内的形成性评价和定期举行的大规模的终结性考试成为制约测试改革的一个瓶颈。他通过对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考试情况的分析,对如何解决考试和课堂教学的矛盾提出了建议。

孟加拉达卡大学的Khan教授的报告围绕孟加拉国的两项重要中学考试“初级中学证书考试(SSC)”和“高级中学证书考试(HSC)”,回顾了两种考试的发展过程,特别描述了1991年颁布交际教学大纲以后的测试的改革情况。目前,这两个考试并不完善,效度、信度方面有待提高,测试的标准化程度需要提高,以便更好地为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反馈。

马来西亚的Ghan教授首先对马来西亚的教育体制作了简要的介绍,指出从前大学教学(pre-tertiary education)到大学教育之间有一个转型(transformation)。马来西亚教育部负责制定转型期全国教学大纲,以做好两种教育模式之间的衔接。随着大纲的改变,考试体系也要加以变革,以适应大纲的要求。报告重点在于介绍为了适应转型期的全国英语教学大纲,如何建立与之配套的考试测评体制。

从专题发言的内容上看,测试在这六个国家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指挥棒”作用,各国也都认识到了原有测试的弊端:能力测评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死记硬背的题目考的较多,终结性考试和形成性评价没有很好的结合,学生和教师正面临着成为考试“奴隶”的危险。各国都在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存在的问题,使测试和评估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最大限度地发挥考试正向的反拨作用。在测评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专家们也认为教师、研究人员之间需要密切的合作,这样考试的反馈才能有效地进入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也才能为考试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帮助。

(三)大会小组发言

本次会议小组发言的主题涉及到教学理论与实践、具体技能教学(听力、口语、阅读、写作、语法、词汇)、教师教育、个体差异研究(动机、策略等)、教师教育、测试与评估、二语习得、基于XX的教学、网络与计算机辅助教学、教材与大纲编写、文化教学、教育政策、词汇教学、文学与翻译教学和语料库在教学中的应用共13个主题(7)(见右栏表1)。与2008年第六届研讨会相比,本次会议的小组发言有如下特点:(1)课堂教学直接相关教学理论与实践类的文章、具体技能教学和教师教育的文章数量位列前三位,说明这些依然是各国教师关注的热点。今年的小组发言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文章排在了第一位,这说明教师在关注具体教学的同时,更关注了教学理论与本土教学实际相结合;(2)教师们更加关注个体差异在教学中的作用(文章数量增长了1.7个百分点);(3)测试和评估方面的研究增多(文章数量从2008年的6.53%增加到2009年的8.17%),这与目前各国开展的测评体系的改革不无关系;(4)各国教师对如何将二语习得理论与本国学生的英语习得相结合也投入了较大的热情(文章数量增加了近2.5%);(5)基于XX的教学(如game-based teaching)的文章数量从去年的17篇增加到今年的24篇,这反映了在后方法时代,教师根据课堂教学需要,积极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这其中基于项目的教学(project-based,7篇)、任务型教学(task-based,6篇)和基于内容的教学(content-based,5篇)所占比例较大;(6)网络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文章量从2008年的41篇减少到了今年的22篇,减少了近3%;(7)语料库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方面的文章在北京2005年Asia TEFL年会上就成为了与会代表们感兴趣的焦点之一(郑新民,2006:73),[2]此后的福冈年会,该方面小组发言的数量由2005年的5篇增加到8篇(郑新民,张逸岗,2007b:61),[4]体现了语料库语言学研究在亚洲各国蒸蒸日上的良好势头。但去年的巴厘岛会议和今年的曼谷会议,语料库方面的文章总计是5篇,较之北京和福冈会议下降了很多,这足以引起我们的注意。语料库语言学诞生的时间不长,但是由于它具有语言材料真实性和超大容量等特点,吸引了大量的研究者的目光。我们可以积极探索语料库如何与英语教学实践有机结合,使数据推动学习(data-driven learning)成为推动学生英语学习的又一新途径。此外,文学与翻译教学的文章数量过少,这说明我们在这两方面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了主旨发言中Gana教授呼吁文学教学的回归的重要意义。

(四)中国学者的参会情况(8)

本届年会有来自全国9所高校(9)的25名教师和在读研究生参加了此次会议,共宣读论文23篇,涵盖了本次会议主要的9个主题(10),其中二语习得研究的文章最多。年会召开至今,每次都能看到中国学者的身影,亚洲英语教学研究的舞台上越来越多地听到了中国学者的声音,他们的研究成果得到了更多亚洲同行的认可(田贵森,高桂香,2005)。[1]这也可以从中国学者近年来发表在《亚洲英语教师协会会刊》上的文章略见一斑:2004~2006年中国学者在该刊共发表论文12篇,占发表总数(84篇,包括book review)的14.3%;而2007~2009年6月共两年半的时间里的发文量为14篇,占发表总数(79篇)的17.7%,超过了刊物创刊到2006年底三年间的总和。

通过与参会教师的接触,笔者了解到所有中国的参会者都得到了所在学校的全部或者部分资助,这些举措都为教师和研究生走出国门,开阔学术视野提供了保证,这也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近年来各大高校对教师科研的重视和对外语科研投入的增加。但是我们也看到,此次参会的教师中绝大多数来自重点高校,非重点高校的教师所占比例较小,其中的原因较多,例如获得会议信息的渠道有限、获得资助的机会较少等。因此,丰富会议信息,设置参会资助专款,简化出国申请办理手续是期待高校有关科研部门着手解决的问题(郑新民,2007b)。[4]

三、会议的启示

2003年至今,亚洲英语教师协会会议已经举办了七届,从中我们发现,会议的主题经历了从最初的探索亚洲英语教学面临的困难、问题和挑战(1~4届)、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迎接挑战(5~6届)到今年的以合作和创新的方式来迎接挑战这样一个变化过程。这表明,亚洲英语教学从整体上已经从原来的提出问题和观察问题进入到了解决问题的阶段。亚洲各国在英语教学及研究上有着很多共同点:(1)各国都意识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本国的英语教学应该既本土化又要国际化,并且正在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本国的英语教育改革,如修订教学大纲等,加强教学实践的研究,以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2)各国对教师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十分重视,并且已经开始有步骤地提高教师素质,促进其专业发展;(3)各国在测试和评估改革方面都在进行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测评体系正经历着由传统的以语言知识为主向语言知识和能力兼顾的转变。既然亚洲各国在英语教学研究领域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和挑战,那么互通有无,加强合作就成为解决问题的一条有效的途径。合作的对象可以是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研究者,还可以是教师和学生;合作的范围小到一个学习小组,大到全世界;合作的形式可能是面对面地交流,还可能是通过互联网建立的虚拟社区。形式多样、内容各异、对象众多的跨时空的合作为英语教学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在合作过程中,结合本国国情,寻求创新,谋求发展,正是本届年会所要突出的主题。

我们认为,在今后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单兵作战的教学模式可能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教师、研究者、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将形成一种必然的趋势。教师和研究者首先要有合作意识,克服“自己的成果不愿意与人分享”的狭隘思想,从合作中找到各自的支撑点;其次,教师和研究者要协同配合,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合作模式。教师还要注意积极与学生进行合作,从教材使用、课程计划和课堂活动设置等方面入手,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能动性,在师生互动中共同成长。

从大会的专题发言和小组发言的情况看,测试与评估也是目前大家关注的热点。小组发言中的这方面论文(30篇),占全部宣读论文总数的8.71%,比2008年年会增长了约1.5%。专题发言的六位专家,都提到了考试在本国英语教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中国CET,到孟加拉国的HSC,这些考试都成为本国衡量英语水平和选拔人才的重要工具。各国都认识到了本国原有测评体系中的不足,也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和弥补,这说明,考试正朝着一个良性发展的方向行进,它的应用的反拨作用将在各国的考试改革中进一步体现。

从大会整体的小组发言情况看,与会者关注的重心仍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上,对于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探讨似乎并不多见。在实践的过程中,有些研究的设计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笔者参加的一个日本研究人员进行的日本学生自主学习调查的小组发言中,该研究者在调查问卷设计上弄清检测被试的观点和行动之间的区别,而误用了赋值叙述语,即采用了“我非常不同意”而不是“这个情况完全不适合我”的叙述方式,从而使研究从一开始就陷入了混乱。此外,小组发言中对于个体差异中的学习策略关注较多(13篇),而对学习风格、学习态度和学习观念的研究却没有。对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自我认同的研究也只有一篇。从研究方法上看,教学的实践报告居多,而大规模的定量研究和跟踪性的质性研究较少。因此,笔者认为,未来亚洲各国的学者除了继续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教学模式以外,可以在理论探索上多做尝试。语料库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文学与翻译教学和自我认同研究应该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

本届年会为我们了解亚洲其他国家的英语教学、科研状况提供了一个契机,也为亚洲各国学者交换看法、互通有无提供了平台。期待亚洲各国学者能够团结合作,为推动亚洲英语教学的发展作出各自的贡献。

摘要:本文对2009年8月召开的亚洲英语教师协会(Asia TEFL)第七届年会的背景、大会主题发言、专题发言和小组发言的情况进行了综述。本届年会集中反映了近年来亚洲各国英语教学的状况,突出了合作与创新的主题,与会者对教学实践和教师教育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研究内容上缺少理论层面的探讨,在教学实践研究中缺少对语料库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文学、翻译教学的关注。今后的研究可以扩大视野,尝试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探索,在可能的情况下,开展亚洲各国之间的合作,推动亚洲英语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亚洲英语教师协会2009年年会,合作,发展,综述

参考文献

[2]协会的有关详细情况可参见官方网站:http://www.asiatefl.org。

[3]会刊详细内容可查阅网站:http://www.asiatefl.org/journal/journal1.html。

[4]有关本届会议的内容综述部分,笔者参考了相关的会议手册(Creativity and Collaboration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in Asia,7th Asia TEFL&29Thail and TESO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2009[Z]),并根据参会的实际综合而成。

[5]笔者根据组委会会议期间最后安排的结果统计。2008年年会根据会议手册(Organizing Committee for 6th AsiaTEFL Conference,Asia TEFL 2008Conference Program Book[Z])统计。

[6]会议手册上的题目是Teacher-Researcher Collaboration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in the 21st Century(p27),本文采用的是作者在大会发言中的实际题目。

[1]田贵森,高桂香.亚洲英语教学的新发展——第一届、第二届Asia TEFL会议综述[J].中国外语,2005,(2):76—78.

[2]郑新民.多元化下的共识:亚洲英语教学发展的新动态、新趋势——北京Asia TEFL第三届年会述评[J].外国语,2006,(2):72—79.

[3]郑新民.亚洲未来的发展寄希望于亚洲英语教学改革——第5届Asia TEFL年会回眸[J].外语电化教学,2007a,(116):80.

[4]郑新民,张逸岗.“展翅奋飞:迎接亚洲英语教学的挑战”——Asia TEFL第4届年会述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b,(2):60—62.

[5]韩宝成,戴曼纯,杨莉芳.从一项调查看大学英语考试存在的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2):17—23.

篇4:“雷锋老师”与摄影等7则

雷锋老师今年68岁,他在辛勤执教的40年中,利用业余时间,笔耕不辍,相机不停,先后在《农民日报》、《河南日报》等数十家报刊上发表新闻稿件和新闻照片1800多篇(幅)。

雷锋老师自幼就叫雷锋。他幼年时与一家照相馆为邻,久而久之,对摄影产生了感情。1956年,他参加教育工作后,每月仅有24元工资。他节衣缩食,买了架“孔雀”牌相机。在课余和节假日里,把校园内外的闪光点照下来,投给报刊编辑部,从此走上了新闻路。据唐河县志记载:“雷锋是全县第一个从事新闻摄影宣传的人。”

1982年,雷锋老师调到唐河县教体局成人教育教研室工作,他先后几十次到该县源潭镇扫盲教师马景武家中,协助马老师制作扫盲教具。

1995年底,雷锋老师退休后,尽管身患脑血管硬化、糖尿病、神经衰弱等病,但他退而不休,白天奔波于城乡,夜晚冲洗于暗室,一篇篇摄影佳作在《中国老年报》、《老人春秋》等报刊上发表。

2003年,在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40周年之际,一位同志为他拍摄的《雷锋宣传雷锋40年干劲倍增》照片,被《中国老年报》、《老年教育》等报刊发表。雷锋老师的事迹和英雄雷锋一样,走进了千家万户。

广交朋友新闻多

我有幸当过农民、兽医、农技员,在乡政府当过扶贫专干、乡长、党委书记,这些经历都是一笔宝贵财富,在结交朋友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如1999年7月,我到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晓坪乡搞调查,见一橘农的柑橘落果严重,我在橘园里认真检查分析后,告诉橘农:柑橘落果严重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红蜘蛛多,危害果实;二是橘树受旱,造成生理落果,应抓紧防治红蜘蛛和浇水抗旱保果。橘农按照我的建议去做了,保果效果很好。当年,他的柑橘获得丰收。那年初冬的一天,他提了一篮橘子,来到我办公室,有点紧张地说:“送你一点橘子,一来表示感谢,二来想与你交个朋友。”我说:“不用拿什么东西来。今后,你有什么新闻线索能及时提供给我,就是我最好的朋友。”此后,他经常为我提供新闻线索。3年多时间,他为我提供新闻线索20多条。2001年,我发表在《人民代表报》上的《人大代表考“乡官”》就是他为我提供的新闻线索,这条新闻还荣获湖南省怀化市人大好新闻二等奖。还有位乡干部对我坦言:“我最不喜欢为记者和新闻写作者提供新闻线索,特别是批评性新闻的线索。但我对你破例,你采访我,我愿告诉你,因为你早把我当朋友了。”我同他交成了朋友,是因为我下乡与他一起闲聊时,喜欢谈点自己的工作经历和感受,为他指点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些基本方法。他认为我很关心他。于是,我们成了好朋友,他也经常为我提供新闻线索。

交友越广,受益越大,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朋友经常为我提供新闻线索,是我多写新闻、多发表新闻的基础。

追求“快乐新闻”

一位新闻报道员平均每年有100多篇文章在各类报刊上发表,几乎每天晚上都在挑灯夜战、埋头写稿。朋友问他这样不觉得辛苦吗?这位报道员的回答令人为之一振:我觉得很快乐呀!

“快乐新闻”源于对新闻工作的热爱和不懈追求。“热爱是生活的第一任老师”。热爱新闻是产生“快乐新闻”的源头活水。作为新闻报道员,对新闻工作要有一个积极心态,把它作为一项崇高的事业来做。新闻工作受主客观环境影响,工作压力和竞争压力显而易见。但“三百六十行,行行事艰辛”,我们要把新闻写作的艰辛过程作为追求事业的快乐过程,始终抱着一颗进取心,克服为难情绪,视每一个“新闻点”为工作的“兴奋点”,把新闻的需求当作事业的追求,变压力为动力,通过自己辛勤的汗水换来丰收的喜悦和工作的乐趣。

“快乐新闻”当然也要注重新闻工作以外的东西。“快乐新闻”的背后是平时苦学习广积累善观察多思考,严谨的作风和求实的态度,这样才能厚积薄发,练就敏锐的“新闻眼”,才能在写作中一挥而就,提高中稿率,增强写稿积极性。同时也要抱着一颗平常心,摒弃求名求利的思想,力戒浮躁,打牢根基。

明灯伴我行

1999年,我从师范学校毕业走进小学校成为一名毕业班的语文教师,从传达室的桌子上我见到了《新闻爱好者》。

2001年,我被调往教办室做通讯报道工作。因为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我感到越来越离不开《新闻爱好者》的指导和帮助了。从此,我对她更加爱不释手,每期必读。特别是“新闻大学”、“国内外新闻界动态”等栏目,使我仿佛来到了清澈的泉水源头。

在《新闻爱好者》这位良师益友的帮助下,我的《“夏星”文学社结硕果》、《夏集乡教师给自己留暑假作业》、《夏集乡教育系统掀起向郑培民学习的高潮》、《写稿要耐得住寂寞》等文章都在刊物上发表了。

回忆自己走过的这段历程,深深感到《新闻爱好者》对我的成长与进步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她就像我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一步一步向前走。

官兵心中的“兵记者”

王宁是驻疆某部一名战士报道员,他爱兵写兵,宣传官兵中的好人好事,被官兵们亲切地称为“兵记者”。

上学时,他学的是文科。入伍后他就发挥自己的特长,拿起笔投入到紧张的训练生活中去。

采访和写作,他把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都投入进去。写稿投稿洗照片,他又把自己的大部分津贴耗了进去。他一手拿笔杆子,一手拿相机,图文并茂,双管齐下。主任看好他,一纸调令把他调到宣传股任专职报道员,他不负众望,迅速扭转了团里报道落后的局面。

他既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视实际操作的锻炼。理论联系实际,他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上稿率也居高不下,2002年他在《解放军报》等军内外报刊上发表作品80余篇(幅),很多优秀的官兵走进他的镜头。周末节假日,他爱和基层官兵们泡在一起。看看官兵们在忙些啥,听听官兵们说些新鲜事。一次二连一名战士无意中说起指导员雷北猗关心爱护战士学习成才的事,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他专门来到二连,二连的战士拉着他纷纷告诉他雷指导员爱兵的点点滴滴。事后,他采写的长篇通讯在驻地电台被采用。

入伍5年来,他因报道成绩突出,被选改为士官,并入了党,三次被评为“优秀士兵”、两次荣立三等功、近日又荣立二等功,并被破格提干。

他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却没有一点骄傲自满情绪,也没有一点架子。他说他是官兵们心中永远的“兵记者”。

老有所学 与时俱进

对于老年人勤奋学习,有人有不同看法,说什么“人都老了,不在岗了,学习还有啥用?”我不这么认为。学习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生永恒的主题。我退休后,每年要订阅6份报纸、4份杂志,没事就看书、看报、写文章,陶冶情操、充实晚年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笔者今年已73岁了,为什么对学习还那么有兴趣?原因有四:我们这一代老年群体,许多人旧社会无机会读书或读书很少,深感遗憾。参加革命后拼命自学,才有成功之路。二是我们这一茬退休干部多是计划经济时期在岗位上工作的人,对目前经济体制的转换很不适应,最容易产生这也看不惯,那也有意见,很需要“充电”。三是我们这些老同志阅世深、见识广、经验多。但怀旧感比较浓,张口就是过去如何如何,容易沿袭旧的思维方式,难免表现接受新事物慢,习惯用老眼光看待新形势下的思维特征。特别是退休后离开了群体,与外界接触减少,信息来源不足,更需要加强学习。四是我从事新闻写作40余年,长期养成学习看报的习惯。退休后组合成立了老干部通讯组,重操旧业,担负着全市3400多名离退休干部和社会老人的宣传报道任务,乐为“夕阳”鼓与呼。

只有老有所学,与时俱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搞新闻、作宣传、写文章,才能够看主流、看成就、看发展、看进步、看变化、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正确把握舆论导向,用手中的笔赞美新成就,与时代同呼吸,与党的方针、政策同声调,与社会同前进,老有所为,为党为社会继续奉献余热,再做新贡献,做一名学习型的老人。

换个体裁 同样出彩

众所周知,新闻贵在“新”。如果通讯员错过新闻的时效性,劝你不要轻易将这“旧闻”一弃了之,不妨换一种体裁和写法,没准儿会收到柳暗花明的效果。我就有过这么一次经历。

2002年9月中旬,长安区城管局的两名城管协管员像往常一样在石家庄市青园街清理违章占道商贩时,发现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在摆地摊。当二人上前劝其离开时,老太太激动地说:“不摆摊儿我吃什么,都下午了,我还没吃午饭呢。”两位执法者听说后一面劝慰老太太,一面买来烧饼和矿泉水给老人充饥。老人非常感动,主动撤离违章占道路段。其他占道的商贩见状也深受感动纷纷撤离了。

过了一段时间后经老同志的提示,我才匆匆写出一稿,送给编辑一看,人家遗憾地说:“事挺好,稿也写得不错,但新闻贵在新……”见我一脸沮丧,编辑点拨启发我:“新闻不成,你不妨换种体裁和写法试试。”经编辑点拨后,我又瞄准言论,结合以上以情感人的执法事例,写出了《“动粗”与“动情”》一稿。

篇5:7学雷锋活动会议记录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

为确保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区残联及时召开专题会议,制定活动方案,并落实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充分利用展板、横幅宣传标语等载体,积极开展“弘扬雷锋精神,树立社会新风”宣传活动,深入引导干部职工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工作上刻苦钻研,集体中助人为乐,为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营造出了浓郁的活动氛围。

二、结合创城工作,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1、开展文明风尚志愿服务活动。

开展道德讲堂活动,为干部职工普及社会、生活和礼仪常识,推广文明礼貌用语,倡导文明行为,使干部职工树立了注重礼仪、热情友善、文明礼貌的良好风尚,提高了文明素养。

2、开展助残志愿服务活动。

采取在文景广场进行志愿助残宣传,下基层、进社区等形式,有针对性地为社区部分有特殊困难的未成年人、老人、残疾人等群体提供爱心帮助、亲情沟通等志愿服务,切实为困难群众解决了生活难题,以实际行动推动了志愿服务活动。

3、开展倡导绿色环保志愿服务。

开展清扫德胜路到德俊商厦附近打扫路两边卫生死角、清除白色垃圾、街头广告等实践活动,积极宣传低碳生活、节能减排、树立环保意识的理念。

4、开展免费适配假肢项目,实现贫困残疾人康复梦

为解决贫困下肢缺肢残疾人出行和参与社会活动的实际困难,3月3日,惠农区残联邀请自治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假肢装配站技师免费为我区需要做下肢假肢和矫形器的残疾人,进行取模工作。

前期惠农区残联组织各乡镇街道的残疾人专职委员进行入户调查摸底,严格筛查,努力确保每一位贫困下肢残疾人都能获得救助。在工作现场,工作人员为残疾人取模的同时还为残疾人详细讲解假肢使用、维护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耐心回答残疾人的问题。此次活动共确定为7名下肢残疾人安装假肢,8名残疾人安装矫形器。

此次工作,是自治区残联工作人员深入基层、帮扶救助贫困残疾人,让他们走出无障碍的生活环境,融入到社会大家庭中,充分享受社会进步带来的各项成果的具体体现,同时也切切实实让残疾人朋友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爱,为他们重新融入社会、平等参与社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受到残疾人及家属的一致好评。

5、开展“爱耳日志愿者助残服务”宣传活动

3月4日上午,惠农区举行了“关注儿童听力健康”活动。今年“爱耳日”的主题是“关注儿童听力健康”,旨在大力宣传儿童听力残疾预防、发现、治疗及康复的相关知识,不断提高全民爱耳、护耳意识;大力宣传健康用耳习惯,大力营造尊老、爱老的社会氛围,推动全社会理解、帮助听力残疾的人。

此次活动由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惠农区残联联合举办,相关志愿者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为社区居民及残疾朋友发放了爱耳护耳防聋宣传手册,大力宣传保护听力健康科学知识,倡导爱耳、护耳、健康的理念,使广大居民提高爱耳、护耳意识;医务人员和志愿者们还利用各自的特长,义务为居民及残疾朋友测血压、宣传残疾人惠民政策、医疗保险咨询等各项便民服务,深受残疾人朋友的欢迎。活动现场,共发放爱耳护耳方面的宣传资料近800余份,悬挂宣传条幅2条,接受群众咨询200余人次,义务耳检80多例,深受社区残疾人和老年人的一致好评。此次活动,不仅使广大居民及残疾朋友普及了保护听力健康的科学知识,提高了防聋意识,更展现了惠农区助残志愿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篇6:学雷锋活动记录

时间:

内容:有关雷锋的事迹,学习雷锋精神

主题:雷锋就在我们身边

形式:讲故事,读故事

过程:

昨天的3月5日是毛泽东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50周年,学校也筹备开展一系列学雷锋的活动。今天的班队课,我们就进行了一次“学雷锋”的主题教育。

篇7:学雷锋团日活动记录

学习雷锋主题团日活动记录

一、学校:内蒙古师范大学

二、团日主题:“了解雷锋生平、学习雷锋事迹、弘扬雷锋精神”

三、活动时间:2013年3月11日

四、活动过程:本次主题团日的主题是学习雷锋的奉献精神,讨论当代大学生如何理解、认同、践行雷锋精神,所以本次主题团日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就是让大家从雷锋的事迹中有所领悟,通过对雷锋精神的感悟来提升自我的道德修养,第二更重要,我们不仅仅要从思想上向雷锋学习,更要将学雷锋这一活动付诸到实际行动中去,让此次活动的影响能够更持久,让学雷锋成为一种习惯。

这次主题团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同学们积极发表对学雷锋这一活动的想法,发表自己对当代大学生如何理解和践行雷锋的看法。各位同学的观点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要学习雷锋爱憎分明的政治立场,引导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加强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以及爱身边的人的教育。

2、要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雷锋说过“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我活动地点:内蒙古师范大学要学习雷锋“火车行千里,好事一火

车”那样时时处处做好事。

3、要学习雷锋的严于律己、孜孜以学的自我修养原则,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和努力创新、大胆实践的精神,培养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4、要学习雷锋的“四个对待”,即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般的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第二部分:经过第一部分的讨论,大家对践行雷锋这一精神已经有了深刻的理解。第二部分就是要带领同学走出课堂,走到社会生活中,将雷锋精神具体践行。同学们走出校园,走入社会,主动清扫街道,清楚垃圾和野广告等,在义务劳动中体会雷锋精神。

五、活动总结:“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学习。早在五六十年代,雷锋曾经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看成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并身体力行,认真实践,“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的事迹感动了国内外,他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如今,斗转星移,世事变迁,很多人似乎忘记了雷锋,很多年轻人几乎不知道雷锋咋回事。当然,时代不同,英雄辈出,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但是,雷锋精神依然没有过时,尤其是在“道德缺失”,“道德危机”的困扰下,雷锋精神不仅不应该被淡漠,而且应该发扬光大。加强道德建设,呼唤人间正义,雷锋精神“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学雷锋不是喊口号,不是走形式,要将雷锋精神融入日常工作,立足本职学雷锋,爱岗敬业做贡献,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热情,对待困难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篇8:7学雷锋活动会议记录

2010年4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在研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时,提出7项措施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一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二要坚持把加强“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三要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地位;四要构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屏障;五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六要进一步加大西部重点区域开发力度;七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经济体制及社会事业领域改革,全面推进对内对外开放,提升周边开发开放水平。(本刊)

篇9:通钢“7·24”事件全记录

一场被吉林省国资委描述为“通化钢铁部分职工因企业重组问题聚集上访”的群体性事件为何“不可逆转地发生”。

7月24日早上8点多,通化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化钢铁)退休职工吴敬堂,在通化钢铁办公大楼门前拉起了一道横幅:“建龙滚出通钢”。

此时,北京建龙重工集团(以下简称建龙集团)董事长张志祥正坐在通钢宾馆高级套房的沙发中,他原打算和通钢现任的8个高管每人单独谈话1小时。

这是建龙集团入主通化钢铁的第一天。早上起,建龙集团高管张志祥、李明东和陈国君开始全天找通化钢铁各层次干部职工谈话。

聚众

两天前,也就是7月22日下午,吉林省国资委向通钢集团高层传达了一项决定:建龙集团向通钢集团增资扩股至66%。

当天上午通钢集团董事长安凤成还在开会讨论“通钢向何处去”,接近安凤成的人士对《中国新闻周刊》称,安凤成事先对此毫不知情。当天,安凤成和另外3名通钢集团副总经理拒绝签字同意建龙扩股,并提出辞职。

7月23日,通化钢铁召开副处级以上干部大会,传达建龙集团控股决议。吉林省国资委副主任李来华、通钢集团副书记崔杰、副总经理张志东以及建龙集团副总经理李明东出席,原通化钢铁副总经理的陈国君出现在主席台。

随后,建龙集团控股的消息在通钢职工和家属中传开。2006年建龙集团参与通钢集团股份制改造后,曾大幅裁员,在岗职工实际收入也有所下滑,引起一些通钢职工不满。

吴敬堂得知建龙集团人股的消息后连夜赶制了横幅。他的横幅挂出没一会儿,就被扯下。拉扯过程中,吴敬堂摔倒在地。这时正值夜班职工下班,路过的职工为吴敬堂打抱不平,并追打起来。与此同时,聚集的职工越来越多。

中共通钢集团纪委一位退休工作人员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被打者跑向办公大楼附近的厂区1号门,职工也跟着涌入厂区,抗议队伍越来越大。一些退休的职工和家属也加入进来,吴敬堂被扯下的横幅在人群中再次举起。

此时,一个叫吴广大的年轻人举着了喇叭在喊,“现在是法制社会啊,大伙不要有过激行为,咱们就是为了为通钢讨个公道。”但当时,通钢1号门附近已经聚集大量职工,现场目击者称,一些没有穿工作服的人员也出现在队伍中。呼吁理性和克制的声音已经为群体的愤怒所淹没。

一场被吉林省国资委描述为“通化钢铁部分职工因企业重组问题聚集上访”的群体性事件终于不可逆转地发生了。

冲突

24日早上8点半,举着横幅的职工队伍进入厂区。

各种消息也开始流传:“建龙要让45岁以上工人全部内退”;“建龙已在吉林钢铁厂培训好200多名干部,现有的干部都要换成建龙的人”;“建龙征用吉林5000亩地,通钢将转移到吉林”。

信息四处传播,职工愤怒的情绪被进一步激化。

一些人开始堵塞炼钢高炉运输铁轨,致使1、2、3号高炉休风停工。此时,吉林省国资委副主任王喜东也赶到了现场,通化市公安局开始布控警力,但无法对铁路线采取隔离措施,抗议队伍也越来越大。

当工人得知由建龙集团委派的新任总经理陈国君在焦化厂时,抗议队伍开始向焦化厂行进。此前,陈国君正在炼钢厂和负责人谈话,焦化厂和炼钢厂是通化钢铁职工最多、矛盾最激烈的两个部门。

早在2006年陈国君就被建龙集团派到通钢集团,担任通化钢铁公司副总经理,事实上全面主持工作。一位接近陈国君的通化钢铁中层干部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陈国君作风严厉,平时一发现有工人违法劳动纪律,比如劳动服的扣子没系上,也会对其罚款。

上午10点左右,抗议队伍迅速转移,将陈国君堵在焦化厂。通化钢铁4、5、6号高炉也休风停工。高炉停工前,炉内铁水放出,否则高炉将报废。这时,陈国君出现在焦化厂区,动员职工不要让焦化厂停工,因为通钢的焦化厂负责通化全市煤气供应任务。

陈的喊话,引起群众更强烈的反击。陈国君见形势不对,就由保安掩护撤往焦化厂办公楼二楼材料科办公室。一位在现场的抗议者说,陈国君仓促逃跑,一只皮鞋脱落后也顾不上穿。

人群开始冲击焦化厂办公楼。现场目击者称,有人拆下暖气片砸开了两道门,将陈国君拉出来殴打。被殴打的陈国君开始很愤怒,让现场各厂厂长指认现场殴打他的工人。但此后,随着现场的失控,陈表现出明显的恐惧,又被愤怒的众人反复殴打。

跟随通化市副市长巩爱平一同在现场安抚职工的通化市通钢协调办主任于连才,由于被误认是“建龙的人”,也被错打,晕倒在地,被送至通钢医院。8月初,仍然躺在医院的于连才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当时不知道人群里谁喊了一声打错了,然后就什么也不知道了。”与于连才一样被错打的,还有巩爱平的秘书宋玉清,肋骨断了两根。

从上午10点半起,事态开始失控,通化钢铁已经大部分停产,人群全部涌向焦化厂。陈国君被殴打的同时,建龙集团董事长张志祥在远离厂区的通钢宾馆,并未受到抗议队伍的冲击,于上午10点半在武警的保护下撤离通钢宾馆。

此时从焦化厂现场回到办公楼的吉林省国资委副主任马明,向在当时也在通化钢铁的吉林省副省长王祖继汇报称,在有人身攻击的情况下,企业工作人员已不敢出头做工作,建龙集团和省国资委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僵持

中午11点前后,吉林省副省长王祖继传达了意见,调集警力,对现场布控。待伤者诊断出来后,再追究打人者的责任。

中共通化市市委书记齐晓光则要求,在场的通钢集团领导提供闹事者姓名。此时焦化厂附近已经布控有数百名防暴警察和武警。

下午2点,抗议队伍已经堵住通化钢铁的5个厂门。此时政府试图保住7号高炉的正常生产。

下午3点左右,7号高炉停工,整个厂区生产陷入停顿。

此时,焦化厂办公楼前聚集了近500名抗议者,而附近厂区聚众可能超过5000人。一位现场抗议者称,炼铁、焦化的道口是几十人围成一堆,最开始是老头老太太在前面挡着,后来是后面的小年轻拿着石头往上顶,把警察挡在焦化厂门外。双方陷入僵,持。

半小时后,中共通钢集团党委书记崔杰在警车内向聚集在焦化厂的抗议者宣告,暂缓执行与建龙集团的合作通知。与崔杰一同出现在现场的还有吉林省政府副秘书长常明、国资委主任李来华、副主任王喜东。前述通钢集团退休干部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崔杰读完通告后,抗议者纷纷向其投掷石块。

下午4点半,一个围观者说,数度被殴打的陈国君被人用脚从二楼楼梯上踹下。倒在一楼门口的陈国君此时仰面躺倒在地不能动弹,口里喘着粗气,不能说话,看样子已经伤势非常严重,但还有人朝其扔砖头杂物。当时很多人拍了照。有武警官兵要求把陈国君抬出来,遭到工人们的拒绝。

此时,政府派出营救人员也从陈国君所藏匿的焦化办公楼内传来消息,称陈国君处于万分危险的境地。吉林省副省长王祖继接通化市公安局的上述报告后,要求当前救人要紧,要赶快采取措施。

解决

下午5点10分,吉林省国资委主任李来华再次来到焦化厂,宣布终止建龙集团重组并控股通钢集团的决议。

“看不出模样了,衣服黑糊糊的,头朝外,不能说话,光哼哼,吐字不清。”通钢一位退休高级工程师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当天下午6点半左右,他在焦化厂老办公楼的一楼楼道里,看见倒在地上的陈国君。

此时,公安人员从焦化厂传来消息称,陈国君已经不省人事,生命垂危。

晚8点左右,国资委的正式文件——《关于终止建龙集团增资扩股通钢集团的通知》开始散发到厂区职工手中。这一通知也立即在通钢电视台反复滚动播放,现场不断广播。

一个半小时过去了,聚集的工人们不断散去,聚集的人群只剩几百人。此时,武警排成方阵,进入焦化厂办公楼,将陈国君抬走。当时在救治现场的还有通化市卫生局局长李红玉、通化市医院院长杨立军。通化市医院一位医护人员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当天晚上11点,陈国君被送至医院时,已经死亡。目前死亡原因仍在调查。当晚,陈国君妻子开车从吉林市赶到通化。陈国君有一对双胞胎儿女,今年夏天刚刚中学毕业。

晚上10点左右,各厂和车间开始复工,大约只两个小时,八个高炉全部恢复生产。

上一篇:民政部关于印发《特困人员认定办法》的通知下一篇:大学英语a卷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