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暂行条例

2024-05-04

快递暂行条例(精选8篇)

篇1:快递暂行条例

《快递暂行条例》解读

快递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流通方式转型、促进消费升级的现代化先导性产业,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快递业历经十年持续快速发展,规模增速依然高位运行,新业态、新动能不断呈现。《快递暂行条例》此时出台,是为了持续推动快递业健康发展,保障快递安全,保护用户合法权益,促成快递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立法背景

《快递暂行条例》是在我国快递业实现发展的基础上制定的。2007年以来,特别是2009年邮政法明确了快递企业的法律地位后,我国快递业由小到大迅猛发展,市场结构持续优化,资源要素加速聚集。2017年全国快递业务量完成了400.6亿件,是2007年的33.4倍,年均增长达到42%;2017年快递业务收入近5000亿元,是2007年的14.5倍,年均增幅达30.6%。我国快递业务量规模已经连续4年位居世界第一,每年新增就业20万人,包裹快递量超过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经济体,对全球包裹快递量的增长贡献率超过了50%。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快递大国。随着业务规模的壮大,我国快递企业迎来了上市的高峰期,已经有7家企业陆续上市,形成了7家年收入超过300亿元的企业集团。快递业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全国建成上百个智能化分拨中心,投入运行的智能快件箱突破20万组。无人仓、无人机、无人车的研发应用步伐持续加快,主要品牌快递企业的电子运单普及率提升至80%,新能源运输车保有量突破7000辆。在发展过程中,快递业仍面临制度层面的现实问题,快递车辆通行难,快件集散、分拣等基础设施薄弱,末端网点法律地位不明晰,快递加盟等经营秩序需进一步规范,有关服务规则不够明确,寄递渠道安全压力较大,亟需制定行政法规予以规范和保障。党的十九大为快递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务院要求坚持包容审慎监管原则,对优化快递业的政策环境,增强快递服务能力,提升快递服务质效提出了新的要求。制定《快递暂行条例》正是为了保障我国快递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促进高质量的发展,建设邮政强国,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用邮需求。

二、立法思路

《快递暂行条例》致力于促进快递业持续健康发展,使人民群众拥有更大的获得感,在立法过程中坚持了公开透明、广泛参与的原则,积极听取和兼顾了公众、政府部门、协会、企业和员工的意见和诉求,努力画大同心圆,取得最大公约数。《快递暂行条例》贯彻了包容审慎、创新务实的原则,将快递业作为与新经济、新业态关系紧密的新兴产业,充分融入了快递业的发展需求、改革需求和管理需求。立法思路主要体现在三个着力点。

1.促进发展。将促进快递业持续健康发展作为立法的着力点,着重解决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释放制度红利。《快递暂行条例》设专章规定了发展保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快递业发展的制度措施,既解决业内存在的问题,也解决快递业与其他行业衔接协调方面的问题。同时,以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作为制度调节重点,制度红利以企业的实际感受为衡量标准,充分考虑企业感受向消费者传导的过程,在制度设计上坚持有效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2.服务民生。着力完善快递服务规则,规范快递秩序,理顺法律关系,使企业和用户形成明确的法律预期,引导企业不断提升服务水平。通过具体的规范明确行为预期,特别是针对业内普遍采用的加盟经营模式,明确了制度规范,对快递服务中容易产生纠纷的问题作出相应规定。

3.保障安全。从制度上牢牢守住安全底线,着力保障公共安全和用户信息安全。《快递暂行条例》立足实际情况,聚焦快递业安全发展的老问题和新挑战,对用户的电子数据信息安全进行了专门规定,立法过程中充分研究了企业使用电子运单等形式保障信息安全的做法,对企业违规行为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

三、立法过程

《快递暂行条例》立法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关怀,得到了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也凝聚了全行业的智慧和力量。制定快递行政法规,是国务院立法计划明确的“全面深化改革急需的项目”,立法进程随着我国快递业的发展而加速推进。立法工作的重要时间节点与快递业发展中的标志性事件紧密结合在一起。2013年,全国快递年业务量达到90亿件,国家邮政局按国务院部署正式启动条例草案起草工作。2014年,快递年业务量突破100亿件,国家邮政局起草形成了条例草案,并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2015年,快递年业务量完成200亿件之后,全国政协双周协商会将快递条例的制定纳入协商范畴。2017年初,全国快递年业务量超过300亿件,国务院法制办原则确定了条例草案的内容。2017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进行了第一次审议,将这部行政法规命名为《快递暂行条例》,同时决定再一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17年10月,在充分征求和吸收快递员、企业、协会、公众意见的基础上,国家邮政局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修改完成了草案,按程序提交国务院。2018年2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快递暂行条例(草案)》,3月2日,李克强总理正式签署。此时,恰逢快递年业务量突破400亿件。《快递暂行条例》的立法工作,见证了我国快递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历程,激励鼓舞着快递业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推动行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四、主要制度安排

《快递暂行条例》共8章48条,内容丰富、实用,对经营、使用、监督管理快递业务作出了规范与保障,是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从业人员和用户应当遵守的行为规则。《快递暂行条例》的制度安排在许多方面实现了突破和创新,有些突破可以说是历史性的。

1.命名为“暂行条例”。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条例命名为“暂行条例”。如此命名,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快递是新业态,存在很多未知事项,应当为制度安排留有空间。二是政府部门要坚持包容审慎监管,对此李克强总理指出,针对《快递暂行条例》执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可以不断总结经验,及时调整制度措施,更好地适应新产业、新动能发展的需要。《快递暂行条例》是国务院行政法规,法律位阶较高,其强制力、规范性以及指引、评价作用,将为我国快递物流领域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条例中关于其他政府部门的名称表述,将在国务院机构改革全面施行后,参与行政法规的打包修改。

2.促进行业发展。《快递暂行条例》为保障快递业健康发展,制定了内容丰富的制度安排。一是加强外部支撑,对营商环境、竞争秩序、发展规划等提出了要求,为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设定了责任,强调地方政府要建立健全促进快递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保障企业及员工的合法权益。二是破解行业难题,对制约发展的共性问题安排了解决途径,要求将快递相关基础设施用地纳入地方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破解用地难;要求保障快递服务车辆通行和临时停靠权利,破解上路难;要求企事业单位、住宅小区管理单位为快递服务提供必要的便利,破解上门难。三是凝聚发展合力,建立了明确的制度导向,鼓励快递业与制造业、农业、商贸业等行业协同发展,推动快递业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引导快递业与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等行业进行标准对接。四是支持企业做强,支持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和服务方式,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推广应用自动化、机械化和智能设施设备,鼓励共享末端服务设施,鼓励开展进出境业务,支持在境外依法开办服务机构和处理场所。五是引导绿色发展,建立了绿色生产消费的制度导向,明确鼓励企业和寄件人使用可降解、可重复使用的环保包装材料,鼓励企业采取措施回收快件包装,充分发挥相关各方积极性,共促快件包装材料的减量化利用和再利用。六是支持跨境发展,条例对优化通关管理服务提出要求,规定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协作机制,完善进出境快件管理,推动实现快件便捷通关。

3.推进“放管服”改革。《快递暂行条例》按照“放管服”改革的方向,进行了制度上的突破和创新。一是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条例明确禁止地方政府出台违反公平竞争、可能造成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的政策措施,以保证把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二是简化末端网点开办手续,条例明确了快递末端网点的法律地位,规定进行属地的事后备案,无需办理营业执照,并支持和鼓励在农村、偏远地区发展快递服务网络,完善快递末端网点布局,减轻了企业布局末端网络的负担。三是健全协同共治管理模式,条例注重发挥行业协会自律作用,要求协会促进企业守法、诚信、安全经营,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引导企业不断提高快递服务质量和水平。四是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体制,条例规定加强快递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快递业信用记录、信息公开、信用评价制度,依法实施联合惩戒措施,提高快递业信用水平。五是规范事中事后监管行为,限定了邮政管理部门监督检查的重点内容,固化了“双随机、一公开”日常检查制度,规定邮政管理部门利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检查,创新了监管方式。

4.保护用户权益。《快递暂行条例》重视保护用户合法权益,对用户集中关注的快件损失索赔和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作了安排。一是防止采用加盟模式的企业在用户索赔问题上推诿,条例针对快递网络化服务的特点,规定用户可以向商标、字号、快递运单的所属企业要求赔偿,也可以向实际提供服务的企业要求赔偿。二是要求企业提供统一的投诉处理服务,规定在7日内予以处理并告知用户,并对不按照规定提供投诉处理服务的行为设定了行政处罚。三是引入快件损失赔偿商业保险,条例鼓励保险公司开发相关责任险种,鼓励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投保,让用户多一层赔付保障。四是保障用户在节假日期间使用快递服务,条例要求企业向社会公告暂停快递服务的原因和期限,帮助用户建立合理的消费预期,鼓励企业根据业务量变化实际情况,在节假日期间为用户提供正常的快递服务,以此指引企业通过合理安排值班休假以及给予员工物质精神激励等多种有效措施,努力实现消费者与劳动者的互利共赢。五是从多个层面保护用户信息安全,条例禁止在快递运单上记录不必要的信息,减少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点;限定实名收寄的快件范围,明确企业搜集用户信息的行为边界;规定了信息泄露时的补救义务,为企业设定了法律责任;加强监督检查,强化快递运单及电子数据管理。条例基本建立了企业合法获取、使用、保管信息,邮政管理部门依法引导、检查和追责的用户信息保护机制。5.完善服务规则。《快递暂行条例》针对实践中存在的服务质量问题,对快递服务规则进行了完善和强化。一是确立了快件保价基本规范。明确要求企业与寄件人按照约定的保价规则确定赔偿责任,要求企业在寄件人填写运单前告知保价规则,允许企业要求寄件人对贵重物品保价,衔接了未保价快件的赔偿责任。这一规定填补了邮政法只规定给据邮件保价、未规定快件保价的空白。二是强化了快件处理操作规范。明确要求企业规范操作,防止造成快件损毁,并衔接了运送特定物品的特殊规定,指引企业在操作中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快件安全。这一规定肯定了“不着地、不抛件”的管理要求,进一步防范“野蛮操作”。三是明确了投递和验收规则,从行政法规层面肯定了快件收件人指定代收人的实践做法,并规定当面验收是收件人、代收人的权利,要求企业告知收件人或者代收人当面验收。四是补充了无法投递快件的处理规则。允许企业根据寄件人要求处理无法投递的快件,细化了无法投递又无法退回快件的处理程序,明确了有关部门和企业的责任。五是充实了快递服务赔偿规则。明确将快件延误纳入企业赔偿范围,并衔接保价和民事赔偿规则。这一制度安排将行业实践经验上升为行政法规的规定,在邮政法的基础上扩大了保护范围。

6.保障快递安全。《快递暂行条例》坚持将安全作为前提和基础。针对快递服务点多、线长、面广的实际情况,根据快递操作过程中人货分离、递送便捷的特点,条例注重在提高人防、技防、物防的基础上,优化、实化、细化快件收寄验视、实名收寄、过机安检制度,增加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安全生产制度。一是在收寄验视和安检操作方面,要求企业必须作出验视标识和安检标识,明晰了企业在安全操作中的责任。二是在实名收寄方面,要求用户提供身份信息,对拒不提供身份信息或者身份信息不实的,企业不得收寄,在不降低安全防范水平的前提下,减少了开展实名收寄的压力和阻力。三是在安全检查方面,允许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自行安检或者委托安检,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效率,提升安检操作的专业化水平。四是在快递运单和电子数据管理方面,明确要求妥善保管电子数据、定期销毁运单,并设定了处罚措施,赋权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具体办法。五是在安全生产方面,重申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要求企业制定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发生突发事件妥善处理并向邮政管理部门报告。

五、开启新的征程

《快递暂行条例》是邮政业在党的十九大之后取得的重要立法成果,贯彻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邮政业推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重要实践,给行业改革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1.《快递暂行条例》的出台,是对邮政体制改革实践成果的权威总结和高度肯定。政企分开释放了邮政业的生机活力,十年快速发展,行业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要素加快聚集,奠定了优化顶层设计的经济基础。全面加强法治邮政建设保护了邮政业持续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就业人数连年增长,社会各方高度关注,奠定了行政法规立法的社会基础。邮政管理体制的完善,维护了邮政市场秩序,带动全行业争取到更多利好、更大支持,强化了全行业推进制度建设的组织性、统一性,为推动条例出台奠定了行业基础。国务院颁布《快递暂行条例》,是对邮政体制改革成功实践最有信服力的总结,更是对邮政业和邮政管理部门的新的更高要求。

2.《快递暂行条例》的出台,从国务院行政法规的高度宣告邮政业全面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快递暂行条例》立足我国邮政业发展实际,破解制约行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大大优化了发展环境,引导行业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巩固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等要素优化配置成果,推动提高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是邮政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制度保障。《快递暂行条例》将在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行业发展水平,保障人民用邮权益,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方面发挥基础性、关键性的作用,为我国迈向邮政强国赋予厚重而持久的能量。

3.《快递暂行条例》的出台,开辟了邮政业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新起点。《快递暂行条例》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用邮需求,全方位优化了快递服务运行体系,引导广大用户、企业、从业人员对行政法规的制度安排形成明确预期。《快递暂行条例》坚持提升消费者使用快递服务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注重培养和保护从业人员的存在感、归属感和自豪感,鼓励邮政业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更好发挥对生产生活的服务作用,推动邮政业始终按人民期盼的方向大踏步迈进。

4.《快递暂行条例》的出台,开创了邮政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境界。《快递暂行条例》的制度安排贯彻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坚持了安全发展理念,肯定了邮政业“打通上下游、拓展产业链、画大同心圆、构建生态圈”的发展思路,在全国范围内凝聚了共识。《快递暂行条例》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深入平衡企业与用户的权利义务,积极营造上游与下游产业协同发展的好势头,将邮政业的长远发展引向广阔天地。

5.《快递暂行条例》的出台,开启了邮政业制度建设的新征程。《快递暂行条例》是全球为数不多的全方位调整快递法律关系的专门法,为世界邮政业改革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增强了我国邮政业顶层设计的自信。《快递暂行条例》作为行政法规,其效力仅次于邮政法,是今后制修订邮政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的新依据。《快递暂行条例》的出台,丰富和完善了邮政业法律法规的总体构成,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邮政业制度体系具有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篇2:快递暂行条例

快递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流通方式转型、促进消费升级的现代化先导性产业,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快递暂行条例》此时出台,是为了持续推动快递业健康发展,保障快递安全,保护用户合法权益,促成快递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立法背景: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要“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立法工作要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2009年修订邮政法时,明确了快递的法定地位,为快递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保障。近十年来,快递业取得了巨大发展,快件业务量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一。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现实问题,如快递末端网点的办照成本较高、快递车辆通行难、快递基础设施薄弱;危害公共安全和用户信息安全的情况时有发生;存在服务质量相对较低、责任界定不清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专门立法予以解决,为快递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立法思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快递业连接着供给侧和消费侧,与电子商务等新经济新业态关系紧密,发挥着重要作用。

李克强总理多次指出,对于刚刚出现的新行业、新业态,要坚持包容审慎的监管原则,不要一上来就“管死”、限制死,而要有序引导整个产业健康发展。因此,快递暂行条例在立法思路主要体现在在三个着力点:

(一)促进发展。

将促进快递业持续健康发展作为立法的着力点,着重解决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释放制度红利。

(二)服务民生。

着力完善快递服务规则,规范快递秩序,理顺法律关系,使企业和用户形成明确的法律预期,引导企业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三)保障安全。

从制度上牢牢守住安全底线,着力保障公共安全和用户信息安全。

三、制度措施:《快递暂行条例》共8章48条,对经营、使用、监督管理快递业务作出了规范与保障。

而优化行业发展外部环境,促进快递业健康发展是本条例的立法重点之一,条例主要作了以下七个方面规定:

(一)命名为“暂行条例”。

如此命名,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快递是新业态,存在很多未知事项,应当为制度安排留有空间。二是政府部门要坚持包容审慎监管,对此李克强总理指出,针对《快递暂行条例》执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可以不断总结经验,及时调整制度措施,更好地适应新产业、新动能发展的需要。

(二)促进行业发展。

《快递暂行条例》为保障快递业健康发展,制定了内容丰富的制度安排。一是加强外部支撑,对营商环境、竞争秩序、发展规划等提出了要求,为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设定了责任,强调地方政府要建立健全促进快递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保障企业及员工的合法权益。二是破解行业难题,要求将快递相关基础设施用地纳入地方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破解用地难;要求保障快递服务车辆通行和临时停靠权利,破解上路难;要求企事业单位、住宅小区管理单位为快递服务提供必要的便利,破解上门难。三是凝聚发展合力,鼓励快递业与制造业、农业、商贸业等行业协同发展,引导快递业与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等行业进行标准对接。四是支持企业做强,推广应用自动化、机械化和智能设施设备,鼓励共享末端服务设施,鼓励开展进出境业务。五是引导绿色发展,明确鼓励企业和寄件人使用可降解、可重复使用的环保包装材料,鼓励企业采取措施回收快件包装,共促快件包装材料的减量化利用和再利用。六是支持跨境发展,规定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协作机制,完善进出境快件管理,推动实现快件便捷通关。

(三)推进“放管服”改革。

《快递暂行条例》按照“放管服”改革的方向,进行了制度上的突破和创新。一是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以保证把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二是简化末端网点开办手续,条例明确了快递末端网点的法律地位,减轻了企业布局末端网络的负担。三是健全协同共治管理模式,条例注重发挥行业协会自律作用,引导企业不断提高快递服务质量和水平。四是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体制,依法实施联合惩戒措施,提高快递业信用水平。五是规范事中事后监管行为,固化了“双随机、一公开”日常检查制度,创新了监管方式。

(四)保护用户权益。

《快递暂行条例》重视保护用户合法权益,对用户集中关注的快件损失索赔和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作了安排。包括多方理赔,统一的投诉处理服务,引入快件损失赔偿商业保险;并从多个层面保护用户信息安全,条例禁止在快递运单上记录不必要的信息;限定实名收寄的快件范围;规定了信息泄露时的补救义务;强化监督检查快递运单及电子数据管理。

(五)完善服务规则。

《快递暂行条例》针对实践中存在的服务质量问题,对快递服务规则进行了完善和强化。确立了快件保价基本规范、强化了快件处理操作规范、明确了投递和验收规则、补充了无法投递快件的处理规则、充实了快递服务赔偿规则。

(六)保障快递安全。

《快递暂行条例》坚持将安全作为前提和基础。针对快递服务点多、线长、面广的实际情况,根据快递操作过程中人货分离、递送便捷的特点,条例注重在提高人防、技防、物防的基础上,优化、实化、细化快件收寄验视、实名收寄、过机安检制度,增加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安全生产制度。

篇3:快递暂行条例

近期颁布的《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我国第一部不动产登记方面的行政法规。它的颁布意味着我国在建立统一的不动产登记制度,实现登记机构、登记簿册、登记依据和信息平台的“四统一”上迈出了重要的、关键性的一步。《条例》共分六章,三十五条,依次对立法目的、基本原则、不动产登记簿、登记程序、登记信息和法律责任等做出了规定,笔者将对这些内容进行系列解读。

《条例》第一条规定:“为整合不动产登记职责,规范登记行为,方便群众申请登记,保护权利人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等法律,制定本条例。”这是对立法目的的规定。也就是说,制定《条例》有以下目的。

一、整合不动产登记职责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物权法》第十条第二款就明确规定:“国家对不动产实行统一登记制度。统一登记的范围、登记机构和登记办法,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2013年3月15日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中就明确要求,“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最大限度地整合分散在国务院不同部门相同或相似的职责,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房屋登记、林地登记、草原登记、土地登记的职责,……分别整合由一个部门承担”。同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实施《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任务分工的通知”明确要求:由中央编办负责,在2013年4月底前完成房屋登记、林地登记、草原登记、土地登记的职责的整合。由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法制办、税务总局等有关部门负责,在2014年6月前出台不动产登记条例并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2013年11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分散在多个部门的不动产登记职责整合由一个部门承担,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减少办证环节,减轻群众负担。由国土资源部负责指导监督全国土地、房屋、草原、林地、海域等不动产统一登记职责,基本做到登记机构、登记簿册、登记依据和信息平台“四统一”。行业管理和不动产交易监管等职责继续由相关部门承担。各地在中央统一监督指导下,结合本地实际,将不动产登记职责统一到一个部门。

《条例》将“整合不动产登记职责”作为立法目的之一,正是为了贯彻落实《物权法》和《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点,《条例》第六条规定,“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指导、监督全国不动产登记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确定一个部门为本行政区域的不动产登记机构,负责不动产登记工作,并接受上级人民政府不动产登记主管部门的指导、监督”。

二、规范登记行为

不动产登记行为非常复杂,既涉及到各种复杂的法律问题,也涉及到不同的主体,如不动产登记机构、登记申请人、有关国家机关。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要规范各方的登记行为,确保登记依法有序进行,做到登记的真实与准确,就必须要有明确而详细的规定对登记行为加以规范。这对于实现统一登记的我国而言更为重要。因为以往不同的不动产权利由不同的登记机构依据不动产的登记程序记载于不同的登记簿上,而现在要统一登记职责,将土地、房屋、林地、草原、海域等不动产上的权利由统一的登记机关依据统一的程序记载于统一的登记簿上,这就更加需要对登记行为加以规范。正因如此,《条例》从登记机构的管辖、登记簿册的制作与管理到登记的申请、受理、审核等各个环节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以规范各方的登记行为。

三、方便群众申请登记

方便群众申请登记是此次《条例》立法的一个重要目标。这里的“群众”泛指所有的申请登记的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等。可以说,《条例》在第三章“登记程序”的规定中处处贯彻落实了方便群众申请登记的立法目的。

第一,以往由于登记机构、登记程序的分散,导致人民群众因为一桩房地产交易要分别到土地登记机构、房屋登记机构办理两次登记,缴纳两次费用并领取两本权属证书,极不方便。因此,统一登记职责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方便群众申请登记。

第二,为方便群众申请登记,《条例》第十六条第二款要求,不动产登记机构应当在办公场所和门户网站公开申请登记所需材料目录和示范文本等信息。这样一来,申请人就可以按照公示的材料目录准备材料并事先填写好示范文本,从而节约了登记申请的时间。

第三,《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应当到不动产登记机构办公场所申请不动产登记。也就是说,申请人可以自行申请登记,也可以委托他人代为申请登记。

第四,依据《条例》第十七条,“不动产登记机构收到不动产登记申请材料,应当分别按照下列情况办理:(一)属于登记职责范围,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申请人按照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的,应当受理并书面告知申请人;(二)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当场更正,申请人当场更正后,应当受理并书面告知申请人;(三)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书面告知申请人不予受理并一次性告知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四)申请登记的不动产不属于本机构登记范围的,应当当场书面告知申请人不予受理并告知申请人向有登记权的机构申请。不动产登记机构未当场书面告知申请人不予受理的,视为受理”。该规定的目的就是要方便人民群众,防止一些不动产登记机构的工作人员麻木不仁、滥用权力,随意折腾老百姓。

第五,《条例》第二十条要求,不动产登记机构应当自受理登记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办结不动产登记手续,除非法律另有规定。这样可以防止登记机构随意拖延办理登记的时间,当然具体的每一类登记的时限是不同的,有些登记如所有权初始登记、抵押权设立登记可能复杂一些,需要时间长一些,有些登记时间很短,甚至要求一个工作日内就完成登记如异议登记。但无论如何,最长也不能超过30个工作日。

第六,《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不动产登记机构完成登记,应当依法向申请人核发不动产权属证书或者登记证明”。该款与《条例》征求意见稿的规定相比,删掉了“相应的”。之所以如此,就是考虑到便民的需要。以往因为不动产登记机构不统一,所以各类不动产登记机构发放不同的不动产权属证书和登记证明,甚至同一不动产因其权利不同发放的权属证书名称也不同。有鉴于此,为了方便人民群众,今后将使用名称统一的不动产权属证书和登记证明,不再按照不同的权利来区分不同的证书。最后,为了稳定交易,防止给人民群众造成麻烦,《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本条例施行前依法颁发的各类不动产权属证书和制作的不动产登记簿继续有效”。

四、保护不动产权利人合法权益

应当说,《条例》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保护不动产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不动产交易的安全与效率。如果没有这个目的,所谓整合不动产登记职责、规范登记行为、方便群众申请登记之类的目的就没有任何意义。这是因为,不动产登记实质上就是不动产权利的登记,更确切地说,是不动产物权登记。此点从《条例》第五条对于可以依照《条例》的规定办理登记的不动产权利的列举也能看出,全部是所有权、用益物权以及不动产担保物权。不动产物权之所以需要登记就是因为物权是一种对世权与绝对权,物权的变动应当通过一定方式(即公示方法)向外界加以展示。在我国,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公示方法就是登记(《物权法》第六条)。而作为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公示方法,登记可以清晰准确地展现出不动产上物权的归属和内容,起到保护权利人物权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原则上,登记是基于法律行为的不动产物权变动的生效要件。对于依法应登记的不动产物权变动,其效力自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时发生。对此,《物权法》第十四条以及《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一款有明确的规定。实践中判断某一不动产物权是否发生了变动,关键在于看是否完成了登记。故此,不动产登记既有利于明确物权的归属,也有利于法院或仲裁委员会裁决因不动产物权归属引发的各种纠纷。

篇4:快递暂行条例

本期消费投诉量较上期相比下降了210例,与去年同期相比,月度投诉量增长310例。与2013年相比,月度投诉量减少了422例。

分行业消费投诉:

网络服务行业增幅明显

本期投诉数据显示,分行业消费投诉量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从本期各行业投诉量数据可知,网络服务投诉仍居各行业投诉之首,投诉量为2133例。这一数据与2015年第10期数据相比,投诉量增加了282例,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较大,投诉量增加了442例。

第二,与2014年第11期各行业投诉量相比,除了IT通讯、汽车行业、医疗健康、旅游教育和服装美容行业,其他行业投诉量均有所上升。其中,网络服务行业增幅最大。

快递条例征求意见

抛扔踩踏处理快件最高罚5万

据国家邮政局预计,今年“双11”期间快件业务量将超过7.6亿件,最高日处理量可能突破1.4亿件。而2014年我国快件量跃居世界第一,总数也才逾146亿件。今年1-10月全国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156亿件,同比增长6%。与此同时,快件安全和用户信息安全隐患大、快递市场秩序不规范等问题日益突出,快递业立法已迫在眉睫。

2015年10月16日至2015年11月15日,中国质量万里行投诉部收到快递行业的消费者投诉共计347件。发货慢、丢失包裹以及损坏物品的现象依然屡见不鲜。

11月16日起,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就《快递条例(征求意见稿)》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公开意见征询。

征求意见稿中规定,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及其作业人员以抛扔、踩踏或者其他危害快件安全的方法处理快件的,由邮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可以责令停业整顿。

从条例内容来看,快递新规对“暴力分拣”、“用户信息泄露”、“快件延误”违规行为加大了惩处力度;同时,通过要求企业不得收寄填写不实或者不完整的快件以及定期销毁运单等举措,护航快递“实名制”。

除了《快递条例(征求意见稿)》外,根据2013年最新修订的《快递市场管理办法》第十六条规定,企业分拣作业时,不得野蛮分拣,严禁抛扔、踩踏或者以其他方式造成快件损毁。否则将由邮政管理部门处一万元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何为“野蛮分拣”的标准?2012年颁布的《快递服务国家标准》中对分拣包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分拣“不应野蛮操作,快件分拣脱手时,离摆放快件的接触面之间的距离,不应超过30厘米,易碎件不应超过10厘米。”

征求意见稿中还规定,快递企业应当按照承诺的时限完成递送服务,因特殊原因导致承诺的时限发生变更的,应当征得用户的同意。

此次快递新条例的发布,赢得大多数网友叫好点赞,“这下我的包裹有安全感了!”但也有网友表示疑虑:“送快递时到底有没有踩踏我怎么知道?”

分区域消费投诉:广东投诉量仍占首位 其他地区投诉小幅下降

本期投诉数据显示,与前几期数据类似,分区域消费投诉量呈现以下特点:广东、北京、江苏、上海、浙江等五省市居于各省市投诉量前五位。

从地域分布上看,投诉量与上期分布类似,粤京等区域收到的消费者投诉数量较大,仍然居于分地域投诉量的前三位,浙江超过山东排在第五位。与上期投诉量相比,各地消费投诉量出现略微下降,其中,陕西省投诉增幅较多,而江苏省投诉量下降较多。

分年度消费投诉:

网络投诉增加明显

篇5:快递费用管理暂行规定

为加强快递费用的管理,规范相关业务的运作,控制快递费用支出,特制定本规定。

一、快递费用开支范围

1、重要文件。如合同、协议、提单等。

2、票据。如银行票据、发票、收据、借据、单证单据等。

3、急件。由部门负责人在寄送时签字确认。

二、寄送凭证填写要求

1、寄送邮件的日期。

2、收件单位名称及收件人。

3、寄件部门及寄件人签名。

4、所寄物品名称、件数及重量。

三、特殊事项的批准权限

1、不属快递费用开支范围的物品运输使用快递方式,工厂需经生产副总批准;公司由部门经理批准。

2、单项快递费用超过15元的须经部门负责人批准,超过30元的工厂需由生产副总批准,公司需由总经办批准;超过50元以上的工厂需由总经理(副总)批准;公司需由总经理批准。

四、运作要求

1、各部门应本着厉行节约的原则,有序安排本部门的物品寄送工作,杜绝因寄送工作时间的拖延而产生急件,尽量使用运输成本较低的运输方式,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支出。

2、市内运输能随公司内部送货车及供应商带走的物品应交内部送货车及供应商货车随车发货及取件。

3、各部门寄件人应按本规定要求选用快递运输方式,应按填写要求填写各项内容。

4、对于客户及供应商到付件急件快递费用,不属于快递开支范围内的需要求客户及供应商事先与当事人确定费用,当事人需依据“特殊事项的批准权限”逐一上报批准,待批准后方可要求客户及供应商选择快递方式递送。

5、对于工厂及公司所需采购物品能够在本市购买的尽量在本市购买,避免因出市采购而产生运输费用。

五、相关责任

1、违反相关审批程序,擅自办理未经批准的快递运输业务,由直接责任人承担该物品寄送的费用。

六、以上暂行规定经总经理批准后立即实施。

篇6:宿舍条例(暂行)

第一条 为了规范宿舍工作,保护人身、财产和公共财产的安全,维护宿舍秩序,丰富宿舍文化,增进同学间的友谊,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宿舍工作贯彻“全体动员、和谐安全、批评指正、求同存异”的方针。工作突出集体,兼顾个人的原则。

第三条 宿舍的要求是:

(一)宿舍要有具体情况的制度和相应的措施;

(二)重点关注卫生情况和公共物品使(借)用情况;

(三)安全问题应当及时处理,如遇问题,可拨打后勤服务集团客服热线8575110或学生公寓维修中心电话8577365进行投诉和维修。

(四)宿舍人员举止文明,不侵犯他人权益。舍长以身作则,其他人员尽力配合舍长。

第四条 宿舍的制度包括:

(一)宿舍卫生值日制度,详见附件《宿舍卫生值日制度》

(二)宿舍财务管理制度,详见附件《宿舍财务管理制度》

(三)宿舍物品使(借)用制度,详见附件《宿舍物品使(借)用制度》

(四)宿舍大会通报制度,详见附件《宿舍大会通报制度》

(五)其他有关制度。

第五条 舍长领导宿舍工作,督促他人履行职责,协调解决宿舍的重大问题,责任大,是宿舍的形象和代表。根据需要,组织配备人员。

舍长对宿舍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指导制定、完善落实各项制度;

(二)检查宿舍工作,及时指出批评违反条例的行为;

(三)接到校、院、老师、班干部指令应该及时通知到位。

舍长不履行职责、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其他人员可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在宿舍大会上可重新选举新任舍长。

第六条 宿舍集体应履行下列职责:

(一)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宿舍大会,监督、落实本条例的实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根据需要,检查进入本宿舍人员的证件,需要宿舍口令验证或宿舍人员的同意方可进入,并核对登记出入的物品;

(三)维护宿舍秩序,制止发生在本宿舍的不良行为,对已发生的不良行为立即指出批评,对不听劝者在宿舍大会上进行批斗;

(四)全体宿舍互相督促落实宿舍建设和维护。

第七条 对认真落实执行各项制度、表现优秀的个人,批准“宿舍英雄”称号,给予相应的表彰奖励。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给以警告;行为不端、不检点,威胁或造成他人伤害、公共财产损失的,处1元罚款,对间接责任人员处0.5元罚款;情节严重的,还要在宿舍大会上严肃批评,进行批斗。(罚款充当舍费)

第八条 宿舍是校园治安保卫重点。宿舍应当遵循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在宿舍管理范围内的人员,都应当遵守本宿舍的相关制度。宿舍同时应当遵守本条例的一般规定和学校的特别规定。

第九条 宿舍治安保卫人员在履行职责时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应当道歉,造成损害的,应承担责任。

第十条 本条例自2013年3月10日起施行。

篇7:遗产税暂行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遗产税暂行条例

第一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居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死亡(含宣告死亡)时遗有财产者,应就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境外的全部遗产,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征收遗产税。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居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以及外国公民、无国籍人,死亡(含宣告死亡)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遗有财产,应就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遗产,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征收遗产税。

第二条本条例规定应征收遗产税的遗产包括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全部财产和死亡前五年内发生的赠与财产。

第三条遗产税的纳税义务人依照下列顺序确定:

(一)有遗嘱执行人的,为遗嘱执行人;

(二)无遗嘱执行人的,为继承人及受赠人;

(三)无遗嘱执行人的、继承人及受赠人的,为依法选定的遗产管理人。遗产税的纳税义务为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时,其纳税义务由其法定代理人或监护人履行。

第四条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依法归国家所有的遗产,免纳遗产税。

第五条下列各项不计入应征税遗产总额:

(一)遗赠人、受赠人或继承人捐赠给各级政府、教育、民政和福利、公益事业的遗产;

(二)经继承人向税务机关登记、继承保存的遗产中种类文物及有关文化、历史、美术方面的图书资料、物品、但继承人将此类文件、图书资料、物品转让时,仍须自动申请补税;

(三)被继承人自己创作,发明或参与创作,民明并归本人所有的著作权、专利权、专有技术;

(四)被继承人投保人寿保险所取得的保险金;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参加的国际公约或与外国政府签定的协议中规定免征遗产税和遗产;

(六)国务院规定不计入应征税遗产总额和其他遗产。

第六条下列各项允许在应征税总额中扣除:

(一)被继承人死亡之前,依法应补缴的各项税款、罚款、滞纳金;

(二)被继承人死亡之前,未偿还的具有确凿证据的各项债务;

(三)被继承人丧葬费用;

(四)执行遗嘱及管理遗产的直接必要费用按应征税遗产总额的0·5%计算,但最高不能超过五千元。

(五)被继承人遗产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条所规定的第一顺序继承的,每位继承人可从应纳税遗产总额中扣除二万元;对于代位继承的,可比照第一顺序继承人给予扣除。继承人中有丧失劳动能力且由被继承人生前赡(护)养的,可按当时年龄七十五岁的年数,每年加扣五千元;继承人中有年龄距满十八岁且由被继承人生前抚养的,可按其当时年龄距满十八岁的年数,每年加扣五千元。被继承人遗产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条报规定的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的,每位继承人可从应纳税遗产总额中扣除一万元;继承人中有丧失劳动能力且由被继承人生前赡(抚)养的,可按其当时年龄距满七十五的年数,每年加扣三千元;继承人中有年龄未满十八岁、且由被继承人生前抚养的,可按其当时年龄距满十八岁的年数,每年加扣三千元。上述继承人中有放弃继承权或丧失继承权的,不得给予扣除。

(六)被继承人死亡前五年内发生的累计不超过二万元的赠与财产。

(七)被继承认拥有所有权,并与其配偶、子女或父母共同居住、不可分割、价值不超过五十万元的住房。价值超过五十万的,只允许扣除五十万元。

(八)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扣除项目。被继承人为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经常居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或外国公民,地无国籍人,不适用本条(五)至(七)项规定的扣除项目;本条(一)至(四)项规定的扣除项目,也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发生的为限。

第七条遗产税的免征额为二十万元。

第八条遗产税的计税依据为应征税遗产净额。应征税遗产净额是被继承人死亡时的遗产总额,扣除本条例第五条规定的不计入应征税遗产总额的项目并减除本条例第六条规定的允许在应征税遗产总额扣除的金额和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免征额后的余额。

第九条遗产税的计算公式为:应征遗产税税额一应征税遗产净额X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第十条遗产税的免征额及允许扣除项目的金额标准,由国务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情况适时进行调整。

第十一条遗产税依照本条例所附的《遗产税五级超额累进税率表》计算征收。

第十二条遗产税以人民币为计算单位。遗产以外国货币计价的,应当按外汇市场价格折合成人民币计算缴纳遗产税。

第十三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财产与境外的财产,按被继承人死亡时财产的所在地划分。

第十四条本条例所称的财产所在地按下列原则确认:

(一)不动产以及附于不动产的权利,按不动产所在地确认;

(二)车辆、船舶及航空器,按其使用证照发放机关所在地确认;

(三)除著作权以外的知识产权,按其登记机关所在地确认。但著作权按其所有人的经常居住地确认;

(四)债权,以债务人经常居位地或营业所在地为准;

(五)各种股票、公司债券,以其发行机关报所在地为准;

(六)其他具有财产价值的权利,以其行政管辖权所在地或营业所在地为准;

(七)除上述财产以外的动产,以其所有人的经常居位地为准。

第十五条在遗产税税款缴清前,其遗产不得分割、交付遗赠,不得办理转移登记。

第十六条遗产税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财产现什计算征收。遗产在被继承人死亡时有价可依的,按所列价格计算;无价可依或申报明显低于正常价的,按被继承人死亡时的评估价值计算。赠与财产在赠与时有价可依的,按所列价格计算;无孔不入价可依或申报价格明显低于正常价的,按赠与时的评估价值计算。财产价值由政府批准设立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评估结果须经主管税务机关确认。

第十七条境外财产依所在国家或地区法律已缴纳的遗产税,允许在应征遗产税税额中抵扣,且抵扣额不得超过依本条例规定计算中心应征税额。如抵扣额低于依本条例规定计算的应征税额的,应补缴其差额部分的税款。

第十八条遗产税由被继承人户籍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征收。没有户籍的,由被继承人居位地或财产所在地主管部门。

第十九条被继承人死亡时遗有财产的,纳税义务人应于被继承人死亡之日早二个月内,依前条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遗产税纳税申报。

第二十条主管税务机关应于接到遗产税纳税申报表之日起二个月内对遗产情况进行核实,确定应征税遗产净额及计算应征税额外负担,向纳税义务人发纳税通知书,通知其限期纳税,主管税务机关由于特殊原因在二个月内无法核实应征税遗产总额及确定应征税遗产净额的,报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可以适当延长期限。

第二十一条纳税义务人应于主管税务机关送达纳税通知书之日起二个月内缴清应纳税款;纳税义务人确有困难不能一次缴清税款的,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可以分二至六期缴清税款,但最长不得超过一年。

第二十二条公安机关在办理死亡人的户籍注销手续后,应在五日内将死亡人的姓名、户籍所在地等情况书面通知被继承人户籍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人民法院在进行涉及遗产特派员继承案件的审理以及公证机关在办理有关遗产、继承的公证后,也应在五日内将有关材料转交被继承人户籍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 税务机关在向公安机关了解公民死亡情况,向人民法院了解被继承人的遗产情况,以及向公证机关了解遗产,继承的公证情况时,公安部门、人民法院、公证部门。

第二十三条下列机构(部门)在办理被继承人财产的转移及过户登记手续应履行以下义务:

(一) 在办理以下时,应要求当事人附呈税务机关发给的遗产税款清缴证明书或免税证明书,否则不予办理有关手续;

1. 房地产管理机关在办理房地产的过户登记手续时;

2. 银行、保险公司、证券交易机构以及其它金融资产的提取、支付、转证等有关手续时;

3. 车辆、船舶及航空器的使用证照发放机关在办理车辆、船舶及航空器的使用 证照的变更过户登记手续时;

4. 专利管理机关在办理专利权人的变更手续时;

5. 工商管理部门在办理因被继承人死亡而变更营业执照时;

6. 文物管理机关办理文物所有权的变更时;

7. 其他财产管理机关在办理公民财产的登记、遗产的转移或遗产过户登记等手续时;

第二十四条遗产税的征收管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管理法》及本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本条例由财政部负责解释,实施细则由财政部制定。

篇8: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企业信息, 是指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信息, 以及政府部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的能够反映企业状况的信息。

第三条企业信息公示应当真实、及时。公示的企业信息涉及国家秘密、国家安全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 应当报请主管的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国家安全机关批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公示的企业信息涉及企业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 应当报请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第四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的企业信息公示工作, 按照国家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建设的总体要求, 推动本行政区域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建设。

第五条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推进、监督企业信息公示工作, 组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建设。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做好企业信息公示相关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做好企业信息公示工作。

第六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公示其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的下列企业信息: (一) 注册登记、备案信息; (二) 动产抵押登记信息; (三) 股权出质登记信息; (四) 行政处罚信息; (五) 其他依法应当公示的信息。前款规定的企业信息应当自产生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示。

第七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以外的其他政府部门 (以下简称其他政府部门) 应当公示其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的下列企业信息: (一) 行政许可准予、变更、延续信息; (二) 行政处罚信息; (三) 其他依法应当公示的信息。

其他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也可以通过其他系统公示前款规定的企业信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政府部门应当按照国家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建设的总体要求, 实现企业信息的互联共享。

第八条企业应当于每年1月1日至6月30日, 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报送上一年度年度报告, 并向社会公示。当年设立登记的企业, 自下一年起报送并公示年度报告。

第九条企业年度报告内容包括: (一) 企业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信息; (二) 企业开业、歇业、清算等存续状态信息; (三) 企业投资设立企业、购买股权信息; (四) 企业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的, 其股东或者发起人认缴和实缴的出资额、出资时间、出资方式等信息; (五)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股权转让等股权变更信息; (六) 企业网站以及从事网络经营的网店的名称、网址等信息; (七) 企业从业人数、资产总额、负债总额、对外提供保证担保、所有者权益合计、营业总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净利润、纳税总额信息。

前款第一项至第六项规定的信息应当向社会公示, 第七项规定的信息由企业选择是否向社会公示。

经企业同意,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查询企业选择不公示的信息。

第十条企业应当自下列信息形成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 (一)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或者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认缴和实缴的出资额、出资时间、出资方式等信息; (二)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股权转让等股权变更信息; (三) 行政许可取得、变更、延续信息; (四) 知识产权出质登记信息; (五) 受到行政处罚的信息; (六) 其他依法应当公示的信息。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发现企业未依照前款规定履行公示义务的, 应当责令其限期履行。

第十一条政府部门和企业分别对其公示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负责。

第十二条政府部门发现其公示的信息不准确的, 应当及时更正。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证据证明政府部门公示的信息不准确的, 有权要求该政府部门予以更正。

企业发现其公示的信息不准确的, 应当及时更正;但是, 企业年度报告公示信息的更正应当在每年6月30日之前完成。更正前后的信息应当同时公示。

第十三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发现企业公示的信息虚假的, 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举报, 接到举报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自接到举报材料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进行核查, 予以处理, 并将处理情况书面告知举报人。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依照本条例规定公示的企业信息有疑问的, 可以向政府部门申请查询, 收到查询申请的政府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书面答复申请人。

第十四条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公平规范的要求, 根据企业注册号等随机摇号, 确定抽查的企业, 组织对企业公示信息的情况进行检查。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抽查企业公示的信息, 可以采取书面检查、实地核查、网络监测等方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抽查企业公示的信息, 可以委托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开展相关工作, 并依法利用其他政府部门作出的检查、核查结果或者专业机构作出的专业结论。抽查结果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布。

第十五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公示的信息依法开展抽查或者根据举报进行核查, 企业应当配合, 接受询问调查, 如实反映情况, 提供相关材料。对不予配合情节严重的企业,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

第十六条任何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得非法修改公示的企业信息, 不得非法获取企业信息。

第十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由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 提醒其履行公示义务;情节严重的, 由有关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造成他人损失的, 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 企业未按照本条例规定的期限公示年度报告或者未按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的期限公示有关企业信息的; (二) 企业公示信息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

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企业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公示义务的, 由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移出经营异常名录;满3年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公示义务的, 由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列入严重违法企业名单, 并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被列入严重违法企业名单的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3年内不得担任其他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企业自被列入严重违法企业名单之日起满5年未再发生第一款规定情形的, 由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移出严重违法企业名单。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信用约束机制, 在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国有土地出让、授予荣誉称号等工作中, 将企业信息作为重要考量因素, 对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者严重违法企业名单的企业依法予以限制或者禁入。

第十九条政府部门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职责的, 由监察机关、上一级政府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 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非法修改公示的企业信息, 或者非法获取企业信息的, 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二十一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政府部门在企业信息公示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二条企业依照本条例规定公示信息, 不免除其依照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公示信息的义务。

第二十三条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公示企业信息适用本条例关于政府部门公示企业信息的规定。

第二十四条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制定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技术规范。

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公示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另行制定。

上一篇:水浒传读书笔记50下一篇: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