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500字

2024-05-03

读书心得: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500字(共12篇)

篇1:读书心得: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500字

苇岸的一生只留下寥寥十几万文字,这是因为他致力于描写自然,追随自然,同时融于自然。他以自然界变化的速度,以家乡金黄的麦秆作笔,以清凌凌的河水为墨,随四季轮回而写作。

他的这些朴素的观念使他成了一个素食主义者,使他开始惧怕新世纪工业大发展的到来,使他在自然和自身发展之间做着挣扎,也使他留下了这样明亮真切的文字。

人们脚下这块神奇的土地——自从人类渐渐从农耕社会走向远离与土地接触的生活,自从人们为了一点蝇头小利,遗忘了她,毁灭着他,就一直在哭泣。而苇岸与他人不同,他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通过感悟,他听到了大地母亲的哭诉,感受到了她的脉搏,理解她的痛楚。苇岸的笔下,转述的是大地的倾诉。

苇岸已去,但大地上的事情还在发生着,等待我们去观察、去感悟。

篇2:读书心得: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500字

大地上发生过、也正在发生着许多事情,而苇岸正是这一切的追随者。

这是书中一段关于日出的描述,令我印象最深:

“观看落日,大有守侍圣哲临终之感,我看过日落,大约3分钟。观看日出,则像等待伟大英雄辉煌的诞生。太阳从露出一丝红线到伸缩着跳上地表,用了约五分钟。世界上的事情在速度上,衰落胜于崛起。”

衰落胜于崛起。

篇3:读书心得: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500字

他与我们是那么的遥远,然而,作为一个爱惜驴子与赞美羊群的憨厚的浪漫主义者,他与大地,又是多么亲近。他对托尔斯泰的评论,用在他自己身上,也是那么的恰如其分:外在物象最直接的描写,在反映与被反映之间是最短的距离,最自然的词汇像流水那样随低地而行。

对于大地上的那些事情,苇岸是一个细致入微的观察者和记录者,他像科学家一样观察蚂蚁、鸟雀、蜜蜂、星星、白桦林、玉米……他带着一种科学精神描述蚂蚁巢穴,“小型蚁筑巢,将湿润的土粒吐在巢口,垒成酒盅状、灶台状、坟冢状、城堡状或松疏的蜂房状,高耸在地面;中型蚁的巢口,土粒散得均匀美观,围成喇叭口或泉心的形状,仿佛大地开放的一只黑色花朵”。这样的文字让我想到法国人布封,热烈的昆虫爱好者。在《鸟的建筑》里,他像鸟类学家一样向我们讲解不同鸟类的各种筑巢方式。对于一年四时变化,他像一个气象学家一样,在每一个节气的同一时刻,面对同一片土地,拍下照片并且文字记录,带着一种庄重的仪式感,以一位忠实的大地观察者的身份存在。

不难看出,他笔下的大地,跟中国古诗中的自然相去甚远。他没有寄情山水的逍遥,也没有身处田园的闲适。他笔下的大地,有关泥土,以及从泥土中诞生的生命。他说,能够战胜死亡的事物,只有泥土。透过苇岸那些朴素的文字看过去,我们看到的不是王维,不是李白,而是这样一些闪烁的身影:梭罗、托尔斯泰、普利什文、纪伯伦、利奥波德……在谦卑、朴实、简约、平淡,甚至可以说缺乏激情的文字中,他让石头回归石头,花朵成为花朵,物象回到它们自身。他具有这样一种土地道德,用利奥波德的话来说,“土地道德是要把人类在共同体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它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敬,也包含着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敬。”正是怀有这种尊敬,对于人所避之的胡蜂的空巢,他说,“这是我的家徽,是神对我的奖励。”他描写白桦树,“正与直是它们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正是由于每棵树都正直向上生长,它们各自占据的空间才不多,它们才能聚成森林,和睦安平地在一起生活。我想,林木世界这一永恒公正的生存法则,在人类社会中也同样适用。”他像梭罗一样崇尚劳动与实干。他说自己有个愿望,一周中,在土地上至少劳动一天。“每一个人都应当与世界上的劳作保持着基本关系。劳动是上帝的教育,它使我们自己与泥土和大自然发生基本的联系。”

对于现代文明带来的破坏,他更多的是忧思和哀伤,没有征讨与激烈的攻击,就连对抗,也是那温和的慢生活,他说他行动的缓慢,正是与现代文明对抗。他吃素,为了减少对世界的掠取。这样一个内心温柔的人,势必被点滴的人性的温暖所触动。小镇人在街上相遇,大都要伸出双手握在一起,他把这寻常的一瞬,看作是小镇的灵魂。

他的文字就是他灵魂的闪光。正是如此,它们是本色的,谦卑的,甚至,有时候是乏味的,中国文学里我们随处可见的聪明、美景、意境、技艺、趣味等等,统统被他所摒弃,唯有他那与万物荣辱与共的灵魂所散发的光芒闪烁。

他这样描述放蜂人:“放蜂人也是世界上孤单的人,他带着他的蜂群,远离人寰,把自然瑰美的精华,源源输送给人间。他滞于现代化进程之外,以往昔的陌生面貌,出现在世界面前。他孤单的存在,同时是一种警示,告诫人类:在背离自然,追求繁荣的路上,要想想自己的来历和出世的故乡。”

篇4:大地上的事情的心得体会

我是关注他的为数不多的人之一,尽管我们从未见过面。几年中我们只通过有限的几次电话。1月24日,他给我写了一封信,表示希望有机会与我坐在一起交谈。但是他住得太远,我这个人又一向比较懒,一直没去找他,想必他也不善交际,故而我也从未在圈子里某一次小聚时碰到他。今年新生代散文界在楼肇明先生的策动下搞了一个散文朗诵会,我当时只因贪心看一场球赛,便没有参加,不知苇岸去了没有——我想他是应该去的。总之我不知道自己和苇岸之间算不算是朋友,但这种不需时时提起却又彼此挂记的淡淡的情感却令我感到温暖。

苇岸在那封信中还说:“你具有一种我不具备的(亦是令我钦慕的)快速运用文字的能力,这与思维的敏捷相关。我则迟讷得多,故我有些反现代(它的效率和竞争)。”他说得不无道理。上帝为我们安排了不同的生命形式。在我奔忙的岁月中,效率成为我保持创作状态的惟一途径,如果不及时抓住思想的吉光片羽,那末它们就将弃我而去,永不回头;而在苇岸那里,时光则从容悠缓得多。所以他的文章很浓稠——要过很长时间,才从身体里榨出一滴汁液。这是他作品的价值所在。他热爱他的文字,仿佛上帝热爱他所创造的世界。他说:“作家应该是文字的母亲,她熟悉她所有的儿女,他们每个人的技能和特长,当她坐在案前感到孤单,她只要轻轻呼唤,孩子们便从四方欢叫着跑来,簇拥在她的身边。”(《作家生涯·文字的母亲》)

他的素食主义不仅仅是出于一种个人的癖好,而是得之于一种深刻的理念,那就是对物欲的节制和对精神自我完善的崇高追求。他并非主张禁欲,但他号召节制,遵循自然的法度。非常年代里曾经盛行的禁欲主义是物质生活贫乏的结果,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当时那种情况下,纵欲和贪婪因没有物质基础而显得可怕,因而禁欲固然违背人性,却实出无奈。所以,道德的修行,为社会生产的危机罩上了一层安全网。而目前,我们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物质进步的同时,潘多拉的盒子也被打开,欲望与邪恶没有限度地泛滥,加速了人类精神的沉沦。所以,后工业时代里苇岸的抉择同工业时代里梭罗的抉择有着相同的意义,他们都是“把思想与行为完美地结为一体的人”(《人必须忠于自己》)。苇岸的节制是理性与智慧的产物,是对人类的忠告。他说:“土地借助利奥波德之口,向忘形于主人幻象中的人类,发出最后呼声。这呼声包含一个内容:‘征服者最终都将祸及自身。’对此,阅尽人间的土地,充满信心。”(《土地道德》)这种感悟可能是他长期与自然、与土地对话的结果。他感悟自然,是为了倾听自然的秘语,并以信使的身份,将它们传递给愚顽的人类。泛滥的欲望正在毁掉我们苦心孤诣地创造的文明,在这个时代里,节制,无疑成了最高贵的品德。他写道:“《历史研究》的著者汤因比即认为,工业革命以来被刺激的人类贪欲和消费主义,短短二三百年间,便导致了地球资源趋于枯竭和全面污染。面对未来,人类不能再心存科学无敌的幻觉,科学虽有消除灾害的一面,但(现实已经表明)一种新的科学本身又构成了一种新灾害的起因。人类长久生存下去的曙光在于:实现每一个人内心的革命性变革,即厉行节俭,抑制贪欲。

篇5: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

《圣徒之美》载2003年4月13日《齐鲁晚报》,作者耿林莽。苇岸这个笔名清晰地表达出他对大地、河流、优美、绿色植株及其摇曳丰姿的投影的钟爱。大地、庄稼、鸟与昆虫、草叶、花和果实,胡蜂来去与季节的转换,这一切,人与自然的亲缘联系,便是他笔墨光照的美的世界,无所不至的人道主义关怀和爱心渗及万物,这使人想起陶潜、王维和中国古典诗文中虚静美的追求,农耕文化背景的深渊。然而不仅与此,苇岸接受的文化影响还来自于西方:梭罗、爱默生、托尔斯泰、利奥波德,还有雅姆人文精神,对生命的爱是其核心。钟情于大自然,热爱大地河流。就在他去世前的两个月,他那里下了一场大雪,他还孩子似的给诗人王家新打电话,说是要出去看雪。白芒芒的大地一片洁白,这是“圣徒”的心灵的向往和反射。“圣徒”的美,雪一样的洁美。

2004.2《山东文学》载崔凯璇的文章《上升中的生命飞扬》一文中说:苇岸以旁观者或边缘人的姿态,描摹大地上的事情,把自己的欣喜、感叹痛惜之情,隐藏在文字后面,将主体闪避到对象的边缘,从而形成一种类似“零度写作”的状态。通过我的观察使大自然生动鲜活地“自动呈现”出来,在主体情绪完全收敛的状态下,展现出生命世界的丰富、充实、完备、自足的自在状态,但是也正是通过散文中自在状态的展示和作者不动声色的叙述文字,我们可以清晰的窥见写作主体怀着热切的爱,专注而执著于大地上的一切诗意事件的聆听和涵容,读后感《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把自然与人们和谐统一,看作是最高幸福,把大自然作为拯救心灵和获得生命力的精神故乡。从而在字里行间,一个寻求诗意栖居与自在生命状态的主体形象跃然纸上。

《诗歌先锋档案》中载诗人黑大春的文章:苇岸随1999年病逝,一个行将就木的理想主义世界用被吻别的泥土收回了它末代英雄的骸骨。中华大地一下子变得空无,尽管这是一个人口稠密的国家。苇岸是唯一一个令我信服的人文主义者!这不仅由于他的受家族遗产,于1989年后,又受圣雄甘地非暴力影响了素食主义生活方式,也不仅因其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人格魅力,并具其在原则上所体形(现)的鲁迅硬骨头精神,包括他的土地道德中涵盖的人皆成舜尧的信念以及他对许多外省诗人伸出的俄罗斯圣愚之手。(他认为帮助了某个诗人就等于帮助了诗歌本身)。当然还有他童心未泯的幽默感。譬如:某年愚人节他在电话中一板一眼地对宿醉中正揉着红眼睛的我说:他赤手抓住了一只野兔。但最可靠的依据非他的文本莫属。那一篇篇朴拙似魏碑的随笔:实证了克劳塞维茨的诗学范式:散文不过是诗歌以另一种手段的延续而己。

2003年春天的一个下午,我是在昌平市场里面的旧书摊上发现那本《芙蓉》杂志的,我一抓了过来付了钱,那上面有大地上的诗人——苇岸画传及创作,林贤治先生的《未曾消失的苇岸》,林莽先生的《苇岸生平与创作年表》,苇岸自传《一个人的道路》及其《大地上的事情》39则。我骑车直奔图书馆,当走进图书馆时,头有点晕,不一会儿,找到图书管理员,借到98年第二期《世界文学》我与梭罗。《人民文学》99年第5期苇岸《1998·二十四节气》六则,我一边发着高烧,一边看着苇岸的文字,至今我也不明白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苇岸家住昌平,我却在昌平旧书摊上发现了这本书,虽然我们素不相识,我在鲁南一个小城镇上关注着他,盯视着他。

2004年春天,满目桃花盛开,我想痛哭一场,在春天的暗夜里,不知是什么缘故,也许是哀叹生命的短暂。也许多年以后,我就在某个暮春的黄昏,偶有零星小雨飘过,我就如一缕初夏的风,悄悄地离去,不留一丝痕迹。那落寞难忘的思绪弥漫了整个四月,我郁郁寡欢。疼痛。也许是为大地上失去这样一位诗人而流泪,他——苇岸,永远活在大地上的事情里。

篇6: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

我是渔港

我伸展着手臂

等待穷孩子的小船

载回一盏盏灯光

若干年前,这样的诗句曾让苇岸血液激涌,假如谱上曲子,我想只能是一曲因朴素而晴朗的民谣。苇岸像是飞鸟时代的手工劳作者,他在“闪光的树木和奔涌的激流之间,在一条延伸到蓝色地平线的小路上,在光明和宁静里面,在乡村一角――鼓溅着如花串,想迸发出爱和充盈痛苦”,一如他至爱的法国诗人雅姆(jammes,f。)的《为他人的幸福而祈祷》:

把我未能拥有的幸福给予大家吧……

苇岸自称“观察者”,他用心凝视大自然中的季节轮换,慢慢将光线和温度地变化写进文字,写进一种古老的时间里。在他留存不多的散文中,其实并没有太多时间或空间地辗转,他只沿着播种、劳动、季节的脉络,每一个片段都是单线条的。我感到他在思索、或书写这些文字的时候,他几乎不曾转身,只是这么痴痴地凝望,这么久久地伫立着……

苇岸诚心诚意地赞美太阳、月亮,赞美大地和小麦,和旋舞其间的美丽生灵:

胡蜂是他的邻居,他每天都感受到它们带来的新鲜的原野气息,他目睹了它们辉煌灿烂的一生。当胡蜂只留下空空的巢――“像一只籽粒脱尽的向日葵盘或一顶农民的褪色草帽,端庄地高悬在那里”――他想起诗人黑大春所说:这是我的家徽,是神对我的奖励;

苇岸身边的蜜蜂,“似一种光辉,时时照耀,感动和影响着我们,也使我们经常想到自己是普通劳动者和舍生忘死的英雄”;还有麻雀,那些鸟类中的平民,苇岸为它们写字。“它们的家族,一定同这片土地一样古老。它们是留鸟,从出生起,便不远离自己的村庄”;还有山路上的蚂蚁,完成着自己庄重的使命;还有蝴蝶、林木和鸟巢,都在他的笔端获得了生命……

我想,当苇岸静静观察它们的时候,定是像看着亲人一般,把它们的一举一动,一丝一毫都记在心底,只恐有朝一日分别时,记忆也随之空白。

篇7: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

知道这本书出版,其实还是很开心的。是参加活动收的这本书。其实并不是很喜欢的封面。内文排版字间距也颇大,所选的文章也并不全,可是还是很喜欢。因为是苇岸的文字啊。

他书里写得农事,田间的观察,对鸟雀的喜爱,都是我所熟悉的。他写麻雀的跳着走,写雪后的大地“斑斑点点,放佛一头在牧场垂首吃草的花斑母牛”,写二十四节气,也写了布谷鸟,都是大地上的事情。他也感怀工业文明以及高速发展的经济对于农业、对于土地的侵害。他伤感于土地的萎缩。

他是一位诗人作家,他的散文写得像诗。我极喜欢他一段写三月的断章。简直就是一首诗。“三月是远行者上路的日子,他们从三月出发,就像语言从表达出发,歌从欢乐出发。三月连羔羊也会大胆,世界温和,大道光明,石头善良。三月的村庄像篮子,装满阳光,孩子们遍地奔跑,老人在墙根下走动。三月使人产生劳动的欲望,土地像待嫁的姑娘。三月,人们想得很远,前面有许许多多要做的事情。三月的人们满怀信心,仿佛远行者上路时那样。”

看到他写这样的句子,我的心都要轻轻然醉了。飞了。好轻盈的感觉。可这就是三月的大地,是北方四季分明的天气所独有的感触。我大学之前一直生活在小城镇里。乡下的家留下了我很多的美好印象。我深深谙知在大地上发生过的事情。

打春时节,从爷爷奶奶乡人谈话中冒出的那句有着欣喜和希望的、方言味浓重的“打春了”,至今我仍能在脑海里清晰的回应到。还有阴雨天毛毛细雨里我和奶奶走路上时,远处雨雾里传来的潮乎乎的布谷鸟的声音,似乎仍萦绕在谷雨的氤氲雨气中,袅袅不断。果园里春天的果树――苹果树、杏树、李子树、桃树、梨树――发芽抽花,到慢慢地长出小小的果子,到我们小孩子迫不及待摘刚长大的青色苹果去吃,到最后全家人出动在果园里一果不落地收获果子,然后还有监试落在草丛里的果子去卖给果汁厂。

麻雀是苇岸书里常常提到的,确实,麻雀似乎是北方大地上常见的鸟类。我家院子极大,每次都会落很多麻雀。在堆放牛和猪草料的窑洞壁缝里,麻雀也曾隐蔽地将它的巢筑在里面,可还是让精灵淘气的小弟弟发现,并掏出了好一些雏雀,粉嫩嫩的尚未有羽毛覆盖身体,那倒是出乎我的意料。筑巢在房檐的燕子,我最喜欢。因为人都说燕子在家里筑窝,说明这家是和睦友爱有福气的家庭。

苇岸在书里说:目前人造的东西多了,神造的东西少了。信然。那时候,我常随爷爷下地,割草、种菜、翻地、浇水,掰玉米、挖土豆,收西瓜……那时,也会因为翻开的土里有肉肉的小虫子而吓得很久不去踩踏那块地儿,也会被豆叶上蠕动的大大豆虫吓得跳着走路,还有各种蚜虫,都是我怕的。可是还是喜欢在田间游荡。春天跟着奶奶去挖野菜,雨天后跟着奶奶满山沟的捡一种雨后的“地番”,拿回来后洗净剁馅儿蒸包子吃。

大地供养了很多乐趣给人类。可是人类却不珍惜。土地越来越少。我也很久未曾回家了。似乎便少了地气儿。结实的有扬尘的土地永远是人与神的一种媒介的联结,可是人摒弃了土地。

篇8: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

之所以想到这些,仅仅因为书中的一句话:胡蜂即我们通常所称的马蜂,也称黄蜂。一直以来,对于变形金刚里的大黄蜂心怀神往,一直在想这黄蜂是什么东西――对了,NBA以前就有个对叫黄蜂队,不过被收购后改称了鹈鹕队――现在才知道,原来这黄蜂就是蛰死人还不偿命的马蜂,顿时觉得,呵呵。

对于大自然的记忆,现在想来还是停留在儿时。那时候,有铁牛,有蚯蚓,有马蜂,还有麻雀。印象中,有一只麻雀还曾误入家中,本用绳子牵着玩过一段,最终觉得无趣还是放了。这大抵也决定了我对于自然的态度吧,索取多过欣赏。

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其实是本旧书,如今被广师大重新出版,自然是由于现在已经到了谈论自然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情了。再加上作者诗人的情怀,所以读来绝不会觉得老旧,反而由于那些大地上的记忆,有点怀念。对了,95年我还是个小学生。

然而,我终究是不能认同作者的观点,无论是《瓦尔登湖》还是素食主义。《瓦尔登湖》暂且不论吧,这本有点像自然主义的圣经,终究是大众档次提升的利器,还是说说素食主义。

标榜素食主义,大抵的原因有几项:一是长寿,正如作者引述泰戈尔的例子,泰戈尔近花甲之年迷上素食主义,最终活到93岁高龄,二是不杀生,作者也说到素食主义的区分,有全素,有吃鸡蛋,还有吃鸡蛋和鱼的,我想,现在没有人敢说自己吃鱼是素食主义了吧,连素的定义都如此混淆,这不终究还是人自己说了算,素食不素食有什么关系?三是现在流行的,书中没有提到的,环保主义,确实,养猪、牛所排除的碳确实要高,这还有牛这个臭屁坨老排除甲烷呢。为了环保,或许我们可以少吃点肉。但正如开车不环保,但不代表你就一定不要开车一样,素食可以,主义则免了吧。

篇9: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通用)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1

人们脚下这块神奇的土地——自从人类渐渐从农耕社会走向远离与土地接触的生活,自从人们为了一点蝇头小利,遗忘了她,毁灭着他,就一直在哭泣。而苇岸与他人不同,他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

有人认为,苇岸的英年早逝是可惜又可悲的。我却认为未必是这样。他活着,虽然有麻雀,胡蜂,蚂蚁,小麦,雪等的陪伴,但他也会对那些贪婪、功利之人充满愤恨或是别的不高兴的情感。他对现代科技越是抵触,就对人性恶的一面越是失望。他活着,虽有一颗慈悲的心却并不如神佛那般无忧无虑。

大地上的事情总是如苇岸描写的那样动人美好的吗?他不断赞美农业和人类初始文明但这些东西真的就是我们应该放弃科技的理由吗?

我认为尽管人类文历史有了上千年,但此刻这应该归纳为一个新的人类历史章程。这是全新的章程,可以说我们的境遇与选择,很多时候是不能与古人的相比。古人最为珍贵的境界,可能是“忧国忧民”。而现在我们却有了很多种选择。可以是“献身科学造福人类”可以是“献身自然,造福人类”可以是“献身教育,造福人类”……只要是怀着一颗积极的心干什么似乎都可以扯到造福人类上。

在这个新的章程,我们再无绝对可言。信仰和生存是可以并存的;婚姻和爱情可以并存,那么自然与科技也一定可以并存。它们似乎是对立的,但前面说过,在崭新的时代,一切再无绝对可言。我们只要肯去创造就一定可以找到这种平衡。但这些前提必定是心中没有过多贪婪,过多欲望。不想要不属于自己的,只是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一边生存,一边追求思想的健全,有信仰、追求、思想。

我们不必为了一个方面去牺牲其他,不为金钱牺牲信仰,不为思然牺牲生命;不为科技发展牺牲自然环境,不为自然环境停止科学的进步。当然这个平衡是人类控制的,控制到位,我们就赢了。

就会有那么一天,我们一切在科学中获得福利,一边在自然中找到快乐。我想这才是苇岸想看到大地上的事情吧!

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2

很多过当成宝贝的物品动不动就扔掉,不再觉得可惜,也忘记了“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句单纯得不能再单纯的话。于是,我们会很惊奇地发现原来自己生活的这个城市竟有这般肮脏。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冷漠张狂的刺鼻气味,而我们也将十分荣幸地回那个人情冷、世态炎凉的社会。究其原因,还要责怪事物衰落的速度大于崛起么?这时,科技发展反倒成了一种错误了。

我本人是很喜欢欣赏日落的,夕阳不像朝阳那样喧闹,也不像正午的日头那样亮晃晃的刺眼。夕阳是温柔的,那夹着金的橙红色鹅卵一般的安详。她轻轻地着大地,即将逝的母亲最后一次抚自己的孩。眷恋、而伤感,教人不忍心打破这沉静。一眨眼,便只剩下橙粉色的云,游荡在淡淡的蓝紫色天空里。

作者还记叙了一个画面:一个孩有着十分幸福的家庭:周末可以和爸妈山边玩,他有自己的玩具,有自己的小人书库。但是妈妈对他的管教很严,放学一定要直接回家,回到家第一件事是洗手。为此他又感到非常不幸,恨自己的妈妈。

作者在这段文字结尾写了这样一句话:每一匹新驹都不会喜欢给他套上羁绊的人。

我想做一些评论,暂请作者大人原谅我的无礼。我,一匹马若真生于某个社会、改变不了自己成为坐骑的命运,那么也只好坦然面对。一旦强烈的拒而被杀了卖肉,就比什么都残酷了。生命终还是重要的,不轻生,不被淘汰,就只有接下一场又一场的挑战。想寻得自由,它大可以踢倒那个给他套上羁绊的人,然后从他的身上踩过,直到那个人再也站不起来。如果被驯服,只能怪自己技不如人。

火可以逆风而燃,是它的顽强。风吹得越狠,火烧得越旺。它固执,它偏不向命运低头。那小马驹为何没有这样的勇气?只想燃烧,哪怕只有一丝火苗。风可以把火吹到四面八方,火也可以溯风而上,任谁也动摇不了它坚定的意志。风中观赏这一奇景,也许我会被感动得潸然泪下,一面敬佩火的无畏,一面慨叹自己的懦弱。

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做强大——马在风中跑,马比风的速度快,却永远跑不出风的世界。

只记得在搬家以前,每一次打开阳台的门都会听到隔壁的猫向我的父亲问好。那的确是只对于我父亲的,猫的主人并不善待它,时常把它关在屋里,呼吸不到新鲜空气。父亲有时候会吹口哨来逗那只猫,它也很听话地回应着。时间久了主人不再打开阳台的门,于是我们再也听不到那友善的。现在搬了家,不知那只猫住得还好不好,新的邻居在打开阳台门的时候,还有没有可的猫问候。

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3

家乡的土地令苇岸魂牵梦绕,于是他花费大半生精力,写下这部《大地上的事情》。

大地上发生过、也正在发生着许多事情,而苇岸正是这一切的追随者。

这是书中一段关于日出的描述,令我印象最深:

“观看落日,大有守侍圣哲临终之感,我看过日落,大约3分钟。观看日出,则像等待伟大英雄辉煌的诞生。太阳从露出一丝红线到伸缩着跳上地表,用了约五分钟。世界上的事情在速度上,衰落胜于崛起。”

衰落胜于崛起。

这一段描写,虽然寥寥数笔,却引出了一个作者经过深思熟虑的大发现,这条或许有些悲伤的哲理之所以产生,是源于他的亲眼所见、源于他无比丰富的内心。这是自然的定律,也是作者自身作为一个人注定的结局。

苇岸的一生只留下寥寥十几万文字,这是因为他致力于描写自然,追随自然,同时融于自然。他以自然界变化的速度,以家乡金黄的麦秆作笔,以清凌凌的河水为墨,随四季轮回而写作。

他的这些朴素的观念使他成了一个素食主义者,使他开始惧怕新世纪工业大发展的到来,使他在自然和自身发展之间做着挣扎,也使他留下了这样明亮真切的文字。

人们脚下这块神奇的土地——自从人类渐渐从农耕社会走向远离与土地接触的生活,自从人们为了一点蝇头小利,遗忘了她,毁灭着他,就一直在哭泣。而苇岸与他人不同,他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通过感悟,他听到了大地母亲的哭诉,感受到了她的脉搏,理解她的痛楚。苇岸的笔下,转述的是大地的倾诉。

苇岸已去,但大地上的事情还在发生着,等待我们去观察、去感悟。

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4

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以心灵的承载,博爱的情怀,将散文与生命重新系结,当他发现世界所呈现的物质与精神的悖谬,物质文明、现代进程是“一个剥夺了精神的时代,一个不需要品德、良心和理想的时代,一个人变得更聪明而不是美好的时代”,因此,他执着地把寻找生命“彼岸”的感悟,上升为理性的文化思考。

这篇散文由许多札记式的片段组成,记录自然界或作者身边的种种事物,并记录了作者的哲理式感悟和评价。文章所谓的“大地上的事情”,比如蚂蚁窝的样子、熊蜂的尸体、一只飞翔的鸽子、空地上的孩子、黎明时鸟的`叫声、五月的麦田、阳台上的两只麻雀等,都是一些往往被人群忽略的事物。但文章的描述方式,却使我们仿佛第一次看到这些事物,兴致盎然地去观察虽微小却蕴涵着生命的庄严和奇妙的自然界。注意体味每一段落中白描——以简洁的文字勾勒事物的行状,取喻——采用拟人或比喻,议论——从普通事物中挖掘出意义,这三者的融合,从而使每一段文字既是对实物的描绘也是充满诗意的哲理性片段

苇岸在《大地上的事情》里以饱含深情的笔墨书写了对季节的怀念:“秋天,大地上到处都是果实,它们露出善良的面孔,等待着来自任何一方的采取。每到这个季节,我便难于平静,我不能不为在这世上永不绝迹的崇高所感动,我应当走到土地里面去看看,我应该和所有的人一道去得到陶冶和启迪。第一场秋风已经刮过去了,所有结满籽粒和果实的植物都丰足的头垂向大地,这里任何成熟者必致的谦逊之态,也是对孕育了自己的母亲一种无语的敬祝和感激。”

苇岸自称“观察者”。他仔细耐心地观察大自然中季节的转换,对古老的时问有一种敏感。而他所掌握的时间,总是同播种、劳动、繁殖联系在一起的,直到生命终结,他仍然系念着与农事有关的甘四节气。没有形而上学的时间。他观察和赞美太阳,月亮,大地和小麦,自然中最可爱的生灵:胡蜂和各种蜂类,蝴蝶,麻雀,其它飞鸟,林木以及鸟巢……在《我的邻居胡蜂》中,他详细地记录了胡蜂的活动,还有极其悲壮的告别场景。在胡蜂离巢以后,文中这样写到书房窗外的情景;“它们为我留下的巢,像一只籽粒脱尽的向日葵盘或一顶农民的褪色草帽,端庄地高悬在那里。在此,我想借用来访的诗人黑大春的话说:这是我的家徽,是神对我的奖励。”

他写蜜蜂:“它们就在我们身边,似一种光辉,时时照耀、感动和影响着我们,也使我们经常想到自己是普通劳动者和合生忘死的英雄。”他写到处流浪而与自然一体的放蜂人:“他常于现代进程之外,以往昔的陌生面貌,出现在世界面前。他孤单的存在,同时是一种警示,告诫人类:在背离自然,追求繁荣的路上,要想想自己的来历和出世的故乡。”他去看白桦林,说:“我相信,白桦树淳朴、正直的形象,是我灵魂与生命的象征。”在这里,正直是生存的首要条件、方向,同时构成了品质。他赞美羊,因为那是“人间温暖的和平精神”。由此,他谴责“羊奸”,“贼鸥”之类,谴责与阴谋,为动物界的不幸和无情的搏噬感到震惊。悲悯和愤慨。他的和平主义、非暴力主义是一贯的苇岸的笔下,流淌着一种博大的人类之爱。他对自然万物都无比赞美,他自然界的蚂蚁、麻雀、大树、太阳、麦田、冬天的雪,都视为自己的家人及平等的伙伴。他的代表作《大地上的事情》。就突出地表明了他已经把爱心,从人类自身扩展到了自然万物。

苇岸关注着“大地的道德”,他吸收了西方生态伦理学的思想精华,反对人类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希望人们爱护动物,爱护一草一木,爱护山川河流,并身体力行。20世纪人类很长一段时间是在战争与动荡中度过的。人类经过漫长的血与火的洗礼,逐渐认识到了和平的可贵,真正开始关注人类自身的发展。可以说,“让世界充满爱”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而苇岸正是对时代呼唤的有力回应。

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5

苇岸,汉族,1960年1月7日生于北京昌平县北小营村,他被称为二十世纪最后一位“大地上的诗人”,1999年5月19日因肝癌医治无效辞世,享年39岁。《大地上的事情》是苇岸从1988年开始写作直到临终时才完成的75节长篇散文。《大地上的事情》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种让我们熟视无睹甚至产生审美疲劳的大自然景观:蚂蚁营巢的三种方式;日出日落的时间和速度;田野上空徒劳盘旋的鹞子;彩色蜘蛛的危险罗网;季节的生命力;迁徙的鸟群;原野上逆风而行的火首;整整齐齐摆在辽阔大地上的麦田;赋予大地神性的雪;飞行迅疾、使人闻其声难见其影的布谷;富于传奇色彩和神秘气氛、以警觉和逃遁苟存于世的野兔……

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读了苇岸开放性系列的散文《大地上的事情》后,我深深地觉得,世界上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感受美的心灵。如果没有苇岸先生温暖、干净、朴素、凝练的文字下,流动着他对美好大自然的满腔挚爱与眷恋的深情。他的文字简朴凝练而又富有生命力;他的语言生动活泼、新鲜而又充满诗情画意;他的思想与人生智慧深邃、精湛而又颇有感染力。

苇岸先生不只是用眼睛发现美,更是用心感受美的、浪漫的诗人型作家。说他是诗人型作家,是因为他的创作是从人格出发,从心灵的道路上通往文学的。他是生活的有心人,对生活观察得如此的细致入微。他很敏感,充满了想象力,是一个感情细腻的诗人。他用敏感的心灵触摸着这古老大地上的一切生灵,他甚至已经和大地上的万物融为了一体。他可以从物候、气候的微妙变化中敏感地感受到季节的变化,“(惊蛰)这是一个带有‘推进’和‘改革’色彩的节气,它反映了对象被动消极、依赖和等待状态,显现出一丝善意的冒犯和介入,就像一个乡村客店老板凌晨轻摇他的诸事在身的客人:‘客官,醒醒,天亮了,该上路了。’”如此生动细腻的描写,便可以让人们可以从他的只言片语中感受到了“惊蛰”这个节气的特点。

苇岸先生是有爱的作家,他热爱世界的万物。爱,培养了他的美感;爱,引领他走入大自然;爱,带他领略生命的神圣。在他的眼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季节,阳光,甚至绿色……他已经与大地上的万物融为了一体,他写作的内心充满了积极向上的阳光。从他笔下记叙的小小事件,我们却能窥见偌大乾坤,品读出无穷的智慧与哲理。在《大地上的事情》中,苇岸先生多次提到了鸟类,特别是麻雀和喜鹊。

我特别喜欢他那有关麻雀和喜鹊的文字。或许因为我是来自农村的孩子,对两者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而苇岸先生对两者的喜爱让我有种终于找到志同道合的友人的亲切感。对于大自然,对于许许多多的小生命,苇岸先生总是充满关怀与热爱之情。他对大自然中那些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充满了崇敬之情,他关心动植物们的生存状态,如苇莺、鹞子、野兔……“雀巢高度的降低,表明了喜鹊为了它们的生存而显现出的勇气;同时,也意味着被电视等现代文明物品俘获的乡下孩子,对田野的疏离。”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既表明了他对人类大量砍伐树木,导致麻雀被迫选择低处造巢的事实,也传达了他对现代科技的不满与担忧。乡下孩子的童年本应是在田野里度过的,而今却被现代科技电子产品束缚在封闭的楼房里了,这将让孩子们的童年失去多少难得的童趣呀!

篇10:《大地上的事情》教案

1.明白善待野生动物,善待大自然,善待地球,即善待自己的道理。

2.品味文章洗练精当的语言。

3.激发大家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学习时数:1课时

学习过程

一、作者简介:

苇岸,原名华,散文家。1960年1月生于北京市昌平县,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82年在《丑小鸭》发表第一首诗歌《秋分》,1988年开始写作开放性系列散文作品《大地上的事情》,成为新生代散文的代表性作品。因病去世。

二、你会读吗?

鹞子鹧鸪贫瘠

飒飒汲取梭罗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挥霍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划出意义深刻的句子。

思考一下:这篇散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四、分析课文

(一)片段一

作者是由什么事物而引发的思考?又由此联想到什么?

动脑筋

1.鹞子为什么徒劳盘旋?

2.从梭罗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二片段二

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请从原文中找出)

明确: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很像人与他的生命的关系。

动脑筋

1.人类和地球是什么关系?请用一些词语来形容。

2.体育比赛的比喻为了说明什么?

3.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3.

五、想一想:你身边有这样的事情吗?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

六、请设计一条爱护环境、保护动物的标语。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共在一片蓝天下,让我们采取新行动保护和净化我们的地球。

地球是万物生灵共同的家园,共生共荣来自万物的和谐。

拯救地球,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

保护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早一天保护环境,多一份生命保证。

保护碧水蓝天,共建绿色家园。

篇11:《大地上的事情》教学反思

1、学习效果:

课上的朗读,孩子们很投入,师生都很感动。课后学生要求将课件留在教室电脑中,因为还没读够,还想读。帮助录像的老师说,教了这么多年,从来没有注意过这篇课文,今天才发现苇岸和《大地上的事情》的价值,并且知道以后怎样向孩子们推荐值得阅读的.书了。后来,这位老师用这个课件到自己教的两个班去上课,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由此可见,通过读,可以让孩子们自己贴近作品和作者的心灵。

2、不足之处:

(1)虽然要求孩子们预习,但能按要求做好预习的孩子不多,为剩下时间给后面的诵读,对课内两篇选文处理过于潦草。既然只是将教材所选文段作为引子,可以稍作诵读指导,引出随笔的特点,再导出《生灵的礼赞――大地上的事情》。这里所做的朗读指导,也可为接下来的朗读做示范,帮助学生读得更好。

篇12:《大地上的事情》教案教学设计

1、善待野生动物,善待大自然,即善待自己的道理。

2、品味文章洗练精当的语言。

3、激发大家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的主要见解。

2、明确“善待大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己”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明天不封阳台》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作者由封阳台这件小事生发出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发展的大道理,真可谓观察入微,匠心独运。散文家苇岸看到一只鹞子在田野上空捕食,也写了一篇文章,他会想到什么,能告诉我们什么呢?(导入意在激趣)

二、整体感知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解决生字词,了解作者并熟悉课文内容。

1、字词积累

鹞子 (yào) 鹧鸪(zhègū) 贫瘠(jí) 飒飒(sàsà)

挥霍 (huò) 汲取(jí) 梭罗(suō) 用之不竭 (jié)

2、作者简介

苇岸,1960年1月生于北京市昌平县北小营村,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82年在《丑小鸭》发表第一首诗歌《秋分》,1988年开始写作开放性系列散文作品《大地上的事情》,成为新生代散文的代表性作品。

3、课文两个片段分别写了什么?(试分别用一句话概括)

学生活动:快速浏览文章,用一句话概括。

教师点拨:

(1)作者由“徒劳盘旋的鹞子”所想到的。

(2)写人类与地球的关系。

三、合作探究

(一)研读课文内容

1、学生活动:思考大地上发生了什么事?

教师点拨:一只鹞子在空中盘旋觅食,结果徒劳无获。

2、那么为何会徒劳无获呢?

3、从梭罗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4、人类和地球是什么关系?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

唇亡齿寒 相互依存 息息相关

5、思考:你认为选文意在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要求学生能从文中找出具体语句予以证明。此环节设计意在整体上把握全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着重引导学生抓住下列语句理解“善待野生动物,善待大自然,善待地球,即善待人类自己的道理。”

(1)不能维持一只兔子的生活的田野一定事贫瘠无比的。

(2)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很像人与她的生命的关系。

(3)今天,各国对地球的掠夺,很大程度上已不仅仅为满足自己国民的生活。

(二)语言特色探究

1、酝酿感情再次朗读课文,小组派代表开展朗读竞赛。

2、选择最喜欢的句子加以品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提示:找描写生动,议论深刻的句子,诵读体会。)

(1)不能维持一只兔子的生活的田野一定是贫瘠无比的。

点拨:这里的“贫瘠”是指野生动物几乎绝迹了,尽管粮食产量在不断增加。

(2)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很像人与他的生命的关系。

点拨:每个人都很珍惜自己的生命,我们要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爱地球。

(3)今天,各国对地球的掠夺,很大程度上已不仅仅为满足自己国民的生活。

点拨:有些国家,特别是少数发达国家,不断提高军费开支,大搞强权政治,到处插手,到处干预,动辄狂轰乱炸。“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只是为了获得一项冠军的“荣誉”——“老子天下第一”。它们也是以掠夺地球、毁坏地球为代价的。

(4)“因人类的扩张在平原上已近绝迹的野兔”中的“已近”一词可否去掉,为什么?

点拨:不可以。去掉就变成野兔完全绝迹了,与事实不符。

(5)梭罗认为“不能维持一只兔子的生活的田野一定是贫瘠无比的。”句中的“贫瘠无比”的内涵是什么?

点拨:动植物急剧减少,荒芜不堪,自然环境破坏严重。

四、拓展延伸

1、通过你对课文的理解和以上的分析,你认为这样的大地还是我们人类和动物居住的天堂吗?这种现状又是怎么造成的?

明确:不是天堂,这种现状是由于人类对地球滥采滥伐,任意掠夺,肆意扩张,滥垦滥猎所造成的。

2、你认为人与地球应该保持一种怎样的关系?

明确:人和地球应该和谐相处。

3、说说我们人类应该采取哪些积极行动来弥补自己所犯下的过失?

明确:(1)保护生态环境,如不乱砍乱伐,不排放废水废气,不使用可能危及其他物种的农药等。

(2)保护野生动物,如设立保护区,禁止捕捞猎杀,对于濒临灭绝的物种实行人工护养繁殖等。

(3)加强宣传教育,形成正确的环境意识、地球意识等等。

五、总结全文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大自然是奇异美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鸟一兽,这才是和谐的自然组合,这才是人类生存的最佳环境。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善待野生动物,善待大自然,善待地球,也就是善待我们人类自己。

六、布置作业

1、练笔:用300字左右的短文描绘一幅未来理想社会的美丽画面。

上一篇:实效性论文下一篇:渡江战役纪念馆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