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雁塔导游词

2024-04-24

小雁塔导游词(共14篇)

篇1:小雁塔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参观小雁塔。我们的小雁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的荐福寺内,因此也叫荐福寺塔。

小雁塔建于公元707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原来有15层,高46米,因为一次大地震,小雁塔现在只剩下13层,433米。它是中宗李显韦皇后为义净法师所建的,是为了让他翻译天竺国的经文。小雁塔的塔身是锥形的,塔底是正方形,就像竹笋一样。而且,它的塔檐是密檐式构造。

现在请大家和我一起进入小雁塔吧!我们眼前的小雁塔有点破旧,那是因为这是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古建筑啊!1965年,梁思成提出了“修旧如旧”的意见。那时,小雁塔上有几块方砖不见了,所以他换了几块旧方砖,可是这几块石砖比原来的新了一些。小雁塔的楼梯是灰白色的,墙砖有白色、红色、青绿色、土黄色、灰色,处处显露出古老的样子。

值得一提的是,小雁塔的夯基是碗形的,它的作用是减少地震时塔身的震动。在1487年和1521年,发生了两次较大的地震,其他建筑都损害得特别厉害,可小雁塔只是被震掉了两层,从15层变成了13层。由此可见,碗状的夯基对小雁塔有保护作用。

本次讲解到此结束,现在大家可以自由参观了。谢谢!

篇2:小雁塔导游词

唐中宗再次登基后,在开化坊南面的安仁坊西北角修建了寺塔,塔园大门向北开,正好与荐福寺门隔街相望。后荐福寺搬到了塔院中,塔寺和一,也就是今天的小雁塔所在地。这座密檐式砖塔略呈梭形,原高十五层,现余十三层,高43.38米,共15级,现存13级,其平面呈正方形,底边各长11.56米,每层迭涩出檐,南北两面各开一门。底层南北各有券门,上部各层南北有券窗。底层南北券门的青石门相。门框上布满精美的唐代线刻,尤其门媚上的天人供养图像,艺术价值很高。塔身从下面而上,每一层都依次收缩,愈上则愈细,整体轮廓呈自然圆和的卷刹曲线,显得格外英姿飒爽。塔底南门入口的石质弓形门上,刻有阴文蔓草花纹和天人供养的图像,与大雁塔的门楣相同。但因年久及保护不善,已残缺不全,模糊不清。

小雁塔建于唐景龙年间,塔形似大雁塔,因塔身小,故称“小雁塔”,比大雁塔年小55岁,小雁塔在一千二百多年漫长的岁月里,经受了风雨的侵蚀和70余次地震考验,历史上曾经历过三次离合,这种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迄今未得到十分令人满意的解释。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陕西地震,据民间传说,塔身裂缝从上到下宽约尺余,第一次自裂自合,可是过了几十年,又一次大地震,竟使原来的裂口“神合”了。在小雁塔门楣刻石上有记叙:“明成化末,长安地震,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见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其后又有两次这样的现象发生。一个砖塔经过6次地震不倒塌,反而自然复合起来,确是一件奇事。

相关典故:

雁塔晨钟:荐福寺的钟楼悬有一口金明昌三年(1192年)铸造的大铁钟,高3.5米,口径2.5米,周长7.6米,重10吨。它原是武功崇教禅院故物,后来流失沉落河底。清康熙年间,有农妇在河畔捣衣,忽然听见石中发出金属声响。人们掘开石头,重新发现这口巨钟,于是移入西安荐福寺。清代每天清晨敲钟,声闻数十里,钟声嘹亮,塔影秀丽,“雁塔晨钟”遂成“关中八景”之一。清代诗人朱集义题诗写道:“噌弘初破晓来霜,落月迟迟满大荒。枕上一声残梦醒,千秋胜迹总苍茫。”这就是著名的长安八景之一“雁塔晨钟”的生动写照。

~小三峡导游词 ·陕西大雁塔 ·黄帝陵导游词 ·司马迁墓导游词

篇3:西安小雁塔抗震性能研究分析

西安小雁塔迄今已经有1300年的历史, 经受了70余次大小地震, 表现出良好抗震性能, 也说明了其地基与基础处理的良好特性。本文通过对小雁塔的历史震害以及整修加固的相关资料进行调查, 运用AN-SYS进行了模型时程分析, 对其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 从而实现对模型科学合理性进行验证的目的, 也为我国砖石古塔建筑的构造以及抗震性能研究提供参考。

2 小雁塔概况

小雁塔是中国早期密檐式砖塔的典范, 主要由塔基座、塔身、塔檐、基座内地宫等部分构成。其平面为正方形, 用青砖和黄泥浆砌筑。青砖大体分为条砖与方砖两大类各种规格多达200余种。原有15层, 在历史的震害中致塔身中裂, 塔顶损毁, 现残存14层的大部分和15层的局部塔身, 残高43.20米, 基座南北两侧有石踏步。基座下有地宫。

在小雁塔底层北面券门的石门楣上刻有:“明成化末 (1487年) , 长安地震, 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 这是小雁塔遭受地震破坏的第一次描述。据史料记载, 这次地震震中在距西安以东约三十公里的临潼县 (今西安市临潼区) , 震级6.3级。依据这次地震情况以及王鹤的题记, 可以得知这次地震造成小雁塔塔身裂缝的形成。

关于小雁塔的第二次地震的记载, 就是1556年1月23日发生的震惊全国的华县八级大地震。明代人赵崡在万历年间来到荐福寺后, 在其所《石墨镌华》中写到:“塔十五级, 嘉靖乙卯 (1556年) 地震, 裂为二”这次大地震对小雁塔无疑只能是进一步加重塔的残损, 而塔顶和塔刹的坠毁虽然史料未见记载, 但是可以怀疑很有可能就是在这次地震中发生的。

3 地基与基础构造情况

依据上世纪60年代主持小雁塔维修工程的古建高级工程师郑灿扬先生所提供的基础发掘清理说明可以得到小雁塔地基与基础构造情况:

从砖基向内约1.8m处有规格较整齐的青石, 青石的正面平整光滑, 上面光滑部分约宽15cm, 再往内皆为毛面, 唐代原有基座是砌在这种青石的毛面上的, 光滑处则都是露明的部分。塔基座的边长为23.38m×23.38m×3.72m, 其中基座底面标高为-4.26m, 顶面标高为-0.09m。

现有塔基座之下的砖砌基础边缘距离塔身均为7.80m左右, 砖基的下部采用青石条铺设, 东、西面均为一层, 南、北面及东北角则为两层石面的高低基本相同, 基础尺寸为26.98m×26.98m×2.41m, 基础底面标高-6.67m, 顶面标高-4.26m。塔基座的周围约30m以内地下都是夯土, 靠近塔基处的夯土深度约2.35-3.60m, 最远处夯土深度较浅约1.40-1.70m。可以得知是在塔基础四周30m范围内都有夯土存在, 而且在塔基处夯土较深, 距离塔基30m处的夯土较浅。

4 基础结构形式的研究

通过上面关于小雁塔基础发掘清理说明的分析, 在已知地基与基础构造情况的基础上, 对未知部分进行合理的假设。

其中关于地基部分中30m范围内的夯土以及基础底下夯土的变化情况, 作如下三种推断:第一种是阶梯型变化, 即就是在塔座以外30m范围内夯土按阶梯型规律变化;第二种是斜线变化, 即在塔座以外30m范围内夯土随距离塔座而均匀变化, 这样的假设较理想化, 第三种是弧线变化。

根据现代地基与基础工程理论, 前两种的假设形式更为合理。为了便于模型的简化计算, 本文在模型中决定选择第二种基础形式作为研究对象。

5 小雁塔的动力特性

为了简化计算, 在这里把整个模型的材料简化为三种, 即塔身、基座和基础部分选用一种材料, 夯土地基部分选用一种材料, 塔地基与基础周围的生土选用一种材料。根据相关文献资料, 其密度依次取为1900kg/m3, 2000kg/m3;和1600 kg/m3;弹性模量依次取为E=1790MPa, E=160Mpa和E0=103.73Mpa;泊松比依次取μ=0.1, μ=0.33和μ=0.30。计算时未考虑土体与结构之间接触面的处理问题, 而是假设其在接触面处完全约束, 不发生相对位移。文中采用实体建模的方法建立模型, 单元类型为Solid45, 采用自由网格划分, 其中不考虑地基与基础的情况生成45562个单元, 考虑地基与基础的情况生成57077个单元。

模态分析前九阶自振 (固有) 频率值及自振周期见表1:

小雁塔已知的实测第一阶自振周期T (实测) =0.73, 而本文所建立的模型中, 不考虑地基与基础情况的第一阶自振周期T=0.786, 与实测结果相比较, 误差为7.12%, 考虑地基与基础情况的第一阶自振周期T=0.833, 与实测结果相比较, 误差为12.4%。因此, 可以认为文中所假设的小雁塔的地基与基础构造形式是合理的。

6 小雁塔地震反应分析

本文选取El-Centro波对小雁塔模型进行地震反应分析。选取了前10秒, 时间间隔仍取0.02秒, 并基于建筑抗震设防三个水准 (小震、中震、大震) 对此波进行调幅, 使其最大加速度峰值分别为0.70m/s2、2.2m/s2和4.0m/s2, 并分别称之为El0.7、El2.2、El4.0波。在对模型进行时程分析时, 将原模型采取了进一步的简化没有考虑塔檐的作用, 目的是为了减少单元数目, 便于计算, 简化模型共生成22834个单元。按照简化模型, 计算得到的自振周期0.7796s和原模型的自振周期0.8338s很接近, 所以简化的模型可以用来作为时程分析。

1) 位移反应和相应分析。在时程分析中, 将El-Ce ntro波沿x方向输入, 根据西安地区设防烈度为8度区, 综合考虑大震、中震和小震的情况下的结构位移反应。在图1中列出了塔顶水平位移时程曲线, 从图中可知在小震情况下塔顶的最大位移为34.98mm;中震情况下塔顶的最大位移为109.40mm;大震情况下塔顶的最大位移为198.70mm。可以看出, 在考虑大、中、小震的作用下, 小雁塔的塔顶位移均很大, 这是造成塔顶破坏的主要原因。

2) 应力云图和相应分析。塔体结构沿南北开洞位置上出现了竖向裂缝, 在以往的研究中已经获知是因为抗剪不足的原因引起的, 所以在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分析时, 文中选取了剪应力对其进行分析。图2给出了结构在大震、中震和小震时的塔身剪应力云图。

对大、中、小震的剪应力分布图的分析, 可以作为小雁塔的裂缝资料中的四层以上塔身中裂的现象逐层加重的合理解释。

综上, 通过上面对El-Centro地震波下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可以验证, 关于小雁塔地基与基础构造的假设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由于本文在研究时为了便于建模计算, 只对斜线型地基与基础的构造形式进行了验证。

7 结论

本文是以小雁塔地基与基础假设模型中的斜线型构造形式作为研究对象, 运用有限元方法首先对其进行了模态分析, 并以小雁塔的实测自振周期为参考, 对模型作了初步的验证, 进而再通过输入El-Centro地震波对模型进行时程反应分析, 以小雁塔加固前的塔身裂缝以及塔体损毁情况资料为依据对结果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 关于小雁塔地基与基础构造的假设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同时结合建筑结构与构造的合理性, 阶梯型的地基与基础构造在工程上具有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樵卫新.荐福寺与小雁塔[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2.

[2]陈平, 赵冬等.西安小雁塔抗震能力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2001.

[3]赵树德, 廖红建等.土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4]李黎明.ANSYS有限元分析实用教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5]姚玲.砖石古塔动力特性建模技术的应用与研究[D].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3.

[6]孙志华.小雁塔的动力特性及其抗震性能的研究分析[D].西安交通大学硕工学士学位论文, 1990.

篇4:西安小雁塔的若干问题

一座塔本身就蕴含着诸多科学,聚合了历史学、佛学、道学、建筑学、材料学、美学、风水学、物理学、抗震学,是我们研究古代多学科的实证。

据统计,目前在中国大地上的百年古塔17000座。在陕西省境内的就有200余座,西安的大小雁塔已经成为一个符号被人们熟知。

小雁塔年代久远,体量高大,具有原始建筑状态,历经数十次地震不倒,以上就奠定了小雁塔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一、根据现存最早的碑刻显示,小雁塔“自高宗时立为献福寺,至天授元年改荐福,并御书飞白额。中宗大加营饰以神龙年后,翻译佛经,并与此院”。按照《西京记》载:“西北隅有荐福浮屠院,实景龙中宫人率钱造之。”这便是小雁塔原名、确切年代与出资修建的出处。

二、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十月,中宗从洛阳返长安,义净大师作为国家文化译经主持人一同,敕令安置在荐福寺,设立翻经院。义净仰慕已久玄奘,效仿大慈恩寺和大雁塔功德,倡议于荐福寺兴浮屠塔。中宗下令道岸与工部尚书张锡共同监理,在千年前没有大型设备的情况下建成小雁塔。我们根据文献了解到小雁塔应该采用“堆土法”建造。

三、小雁塔原名应为荐福寺塔。古代建造寺院佛塔另有规定,剧道宣《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三载:“起僧伽兰时,先规度好地作塔处:其塔不得在南,在西、应在东、在北。中国伽兰门都东向,故佛塔庙宇皆向东开。乃至厨、厕皆在西、南,由彼国东北风多故。神州上西为正阳,不必依中土法也。不得僧地侵佛地,佛地也不得侵僧地。”可以看出,佛塔建设需要考虑风水,需要与生活区域分开。小雁塔是一座舍利、藏经塔。一般意义上塔是给我们一个礼拜朝圣的方向。

四、中国塔从平面分四方、六方、八方、十二边、圆形。从层数上,单层、三层、五层、七层、九层。也有个别偶数层的。从建筑材料上有砖、木、石、金、银、铜、铁、玻璃等。从教义上讲,肉身舍利塔、法身舍利塔、藏经塔、供奉塔等等。从建筑结构上分,“楼阁式”“密檐式”“亭阁式”“覆钵式”“金刚宝座式”“过街式”等等。

小雁塔是典型的“密檐式”。其外观檐层多是密集,间有变化,“俞上俞促”间距递减。塔身内部为空腔式,除一层塔身较厚,其余各层均为一米五到两米五之间。出檐十五层,每层均有楼板,沿踏步梯旋转而上,仅南北有圈窗,圈窗外侧两边设置佛龛台座,外壁米有立柱,斗拱,棂窗装饰。现在小雁塔由于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在塔底层抱砖七十厘米,才形成了“下大上小”的造型,而原始模样在明代的碑刻中看的非常清晰“纺椎形”,整体简朴,端庄,大方,舒展,给人以亭亭玉立的好感。

五、小雁塔采用炼砖、黄泥为原料,错砖叠涩,砖缝施以过滤黄泥黏着。外壁缝隙的平均宽度2毫米,内壁选砖粗大,缝隙较宽。塔平面为正方,底边单边长度11.38米,位于3米高的台座上,台座边长21.1米,占地445平方米。塔身首层高6.20米,逐层均匀递减,至第八、九两层仅为2.28米,到了最高层仅有70余厘米。

塔底层南北拱门,门楣,门柱上于南门线刻飞天乐人供养图及唐蔓草花纹。北门楣上线刻佛国极乐妙音世界,其上飞天伎乐人飘逸飞扬。塔身下3.7米处有地宫,分为前室、通道、宫室。宫室边长2.7米,高2.78米,全砖垒砌,未見损害,应该是初始状态。根据日本人常盘大定先生1906年的游记,证实地宫早在100年前就已经破坏了。

亲爱的朋友,袍泽们,小雁塔的经历令我们唏嘘感怀,心潮跌宕,如您有意就来看看这座1300年前的佛塔吧,这里有我们共同的印记,如果这种认同是可以被我们接受的,那么面对先人我们可以开始学习文化了。

篇5:小雁塔导游词

・黄帝陵导游词

・司马迁墓导游词

义净法师:

如同慈恩寺与玄奘关系密切一样,荐福寺则使人想起唐代另

一位高僧义净。义净也曾游学印度多年,不过,他由海路自广州离开中国。公元671年,义净只身搭乘波斯商船出国,先到印尼

苏门答腊,后转抵印度,也在佛学中心那烂陀寺留学11年,又游

学印度各地,经历30余国,于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回到祖

国,带回梵文经典400余部。义净回到长安后,在荐福寺主持怫经译场,共译经56部,230卷,是玄奘之后在佛经翻译上取得成

就最大者。他还将途经海道诸国和所闻赴印度求法高僧的情况,撰

篇6:西安小雁塔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叫李子涵,大家能够叫我李导,很荣幸当你们的导游。我们将要游览的是小雁塔。小雁塔是中国早期方形密檐式砖塔的典型作品,原有15层,现存13层,高43.4米,塔形秀丽,是唐代佛教建筑艺术遗产,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汉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

小雁塔与大雁塔东西相向,是唐代京师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地标。小雁塔在唐、宋朝时期一直叫“荐福寺塔”,“小雁塔”之名和“大雁塔”有关。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朝廷资助在长安大慈恩寺西院建造用于安置玄奘由印度带回经籍的佛塔,此塔名雁塔。唐中宗景龙元年(7),由皇宫中的宫人集资、著名的道岸律师在荐福寺主持营造了一座较小的佛塔。后来,为了区别两塔,慈恩寺塔名为“大雁塔”,而荐福寺塔外形似雁塔又小于大雁塔,故名“小雁塔”,一直流传至今。

小雁塔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707年—7),是为了存放唐代高僧义净从天竺带回来的佛教经卷、佛图等而建。小雁塔所在塔院是荐福寺的一部分,不过塔院并不在当时的荐福寺内,而是与寺门相对。塔院位于安仁坊,与位于开化坊的荐福寺门隔街相望。唐末战乱,荐福寺屡遭破坏,寺院毁废,只有小雁塔得以保存。

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年—1094年)的文献记载,当时的荐福寺已从最初的开化坊迁入了安仁坊的塔院内,与小雁塔成为整体。宋徽宗政和六年(11),一位自称“山谷迂叟”的信士发愿修缮小雁塔,将风化严重的塔檐、塔角修好,以白土粉饰,至今塔身可见白土粉刷的痕迹。

小雁塔第一层塔身南北开辟门洞,以供出入,南北门框均以青石做成,石质门楣上线刻供养天人和蔓草、祥云、迦陵频伽等具典型佛教寓意的装饰图案,反映了初唐时期的艺术风格。飞天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歌舞神和娱乐神,后被佛教吸收于天龙八部众神之内,成为佛教中常见的装饰题材。

祥云纹样是仙界、理想和现实结合的浪漫主义产物,是古代纹饰的审美特征;迦陵频伽,佛教又称“妙音鸟”,声音美妙动听,婉转如歌,在佛教经典中,常以其鸣声譬喻佛菩萨之妙音。

这些与佛教内容密切关联的装饰纹样,刻工精细,线条流畅,以跳动的回转曲线作为纹样的基本构成,把外来的题材嵌入到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中,使之融合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纹样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装饰纹样亦是小雁塔遗产区丝路文化特征的体现之一。

原来在小雁塔底层环绕塔身有砖木结构的大檐棚,被称为“缠腰”。在金、元交战的年代“缠腰”毁没。

明、清两朝对荐福寺和小雁塔进行过多次修缮。明代曾有五次大规模的整修,基本上保留先有的格局。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陕西西宁卫弘觉寺番僧勺思吉蒙钦锡度牒,到荐福寺住坐,见这里殿堂荒废,遂发愿重修。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大修竣工后,向朝廷乞赐寺名。“敕赐荐福寺”匾额就是明英宗的御笔。明宪宗成化末年(1487年),西安地区发生地震,小雁塔的塔身震裂。后来重修时在塔的底部砌了一层包砖,但没有修复塔身的裂缝(至1965年经过一次整修,才修复了地震震裂的裂缝)。小雁塔原有15层,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遇到华县大地震时塔顶两层被震毁,现存13层。

清朝时荐福寺又多次修缮,以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的整修规模最大。晚清时期还建造了藏经楼和南山门等。

篇7:西安小雁塔导游词

小雁塔建于唐景龙年间(7~7),当时塔院并不在寺内而是与寺门相对,但依旧是荐福寺的一部分。荐福寺于大慈恩寺一起在皇家的庇护下走向兴盛。到唐武宗会昌年间灭佛时,荐福寺被敕令保留20僧人维持香火,由盛至衰。唐末的的兵火战乱中,荐福寺屡遭破坏,寺院毁废,只有小雁塔得以保存。从北宋哲宗元祐年间的文字记录来看,这时荐福寺已迁入塔院内,与小雁塔成为整体。

小雁塔的特点是塔形玲珑秀丽,属于密檐式砖结构建筑,塔壁不设柱额,每层砖砌出檐,檐部迭涩砖,间以菱角牙子。塔身宽度自下而上逐渐递减,愈上愈促,全部轮廓呈现出娇媚舒畅的锥形形状,造型优美,比例均匀。原为15级,约45米高,现存13级,约43.3米高。该塔塔平面为正方形,各层南北两面均开有半圆形拱门,塔内设有木梯,游人由此登上塔顶可以饱览西安市内风光。

在漫长的岁月中,小雁塔还有一段“神合”的历史呢!公元1487年,陕西发生了6级大地震,把小雁塔中间从上到下震裂了一条一尺多宽的缝。然而时隔34年,在1521年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缝在一夜之间又合拢了。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便把小雁塔的合拢叫“神合”。1555年9月,一位名叫王鹤的小京官回乡途中夜宿小雁塔。听了目睹过这次“神合”的堪广和尚讲的这一段奇事后,惊异万分,把这段史料刻在小雁塔北门楣上。建国后修复小雁塔时,才发现它不是“神合”,而是“人合”。原来古代工匠根据西安地质情况特地将塔基用夯土筑成一个半圆球体,受震后压力均匀分散,这样小雁塔就象一个“不倒翁”一样,虽历经70余次地震,仍巍然屹立,这不能不令人叹服我国古代能工巧匠建筑技艺的高超。

篇8: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风格赏析

唐代及唐代以后书法家对此碑评价极高。张怀瓘在《书断》称:“少则服膺虞监,长则祖述右军。”因而“甚有余态”。北宋米芾独尊晋人风范,其余不足评论。然而对唯独于褚遂良赞美有加,在《海岳名言》中称其:“如熟驭战马,举动从人,而别有一种骄色。”后世种种,清代大家秦文锦之评最为著名:“褚登善书,貌如罗琦婵娟,神态铜柯铁干。此碑尤婉媚遒逸,波拂如游丝。万文韶(刻者)能将转折微妙处一一传出,摩勒之精,为有唐各碑之冠。”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以下,就是对此碑临习过程中对其风格的简要赏析。

一、笔法韵味

与褚遂良前期作品《孟法师碑》《伊阙佛龛碑》较为严谨 , 带有明显隶意的笔法有所不同。《雁塔圣教序》的楷书线条已由平板刻直逐渐转为飘逸而富有曲线美,弧线居多,提按分明,点画匀称自然。主笔或长笔画弯度变化强烈却不显突兀,笔势、连带间可看出其明显的行书笔意。以“分”、“足”、“正”、“名”字等为例,毛笔从空中入纸,竖画横起,如鱼入水一般。笔画活泼却不轻佻,柔美而又劲练,看似纤细,实则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正如明汪砢玉《珊瑚网》有云:“婉媚遒劲,波拂处蜿蜒如铁线。”

除笔意的华美外,其笔法大多中锋行笔,藏锋露锋相结合但明显藏锋偏多,如“生”、“乎”、“方”等。因此后世也有人将此作为褚的一个特点而验证其他一些作品是否为褚遂良真迹。除此之外,横画起笔时多用逆笔。然后提腕波转而回,仅以毛笔笔锋处一段与纸面接触。行笔速度较快,笔画整体呈两头粗若坠石,中段细如铁线的形态。这些技巧都使褚体不局限于传统唐楷的制约,营造了形式活泼的书写美感。对此,后王虚舟所评:“是碑笔力瘦劲,如百岁枯藤,空明飞动,渣滓尽而清虚来,想其格韵超绝,盘郁顿挫,运笔都在空中,突然一落,偶然及纸,而字外之力,笔间之意,不可穷其端倪。”

受前朝碑刻与长辈欧阳询、虞世南的影响。作为后生的褚遂良在《雁塔圣教序》的用笔中集八分、王羲之、欧虞等众家于一身,虽然笔画以纤细俊秀为主,却也不乏如拙碑般浓墨重彩之处,这更体现了碑体的骨力之美与欧虞的法度之美。如“文”、“郡”、“达”、“梵”等字,“文”捺画起笔轻巧,捺脚敦厚而棱角分明。“郡”捺画先轻后重,结尾有明显压笔动作与上挑趋势。“达”与“梵”字横竖画起笔方正,尾笔粗细变化相对较为平缓,且向外延伸夸张。行笔趋势间融合蚕头燕尾的笔法,潇洒又不失稳重,字里行间均可看出欧虞遗风与浓厚的隶书意蕴。

另外,由于是当时皇帝李世民作序,《雁塔圣教序》刻工极好。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墨迹的流畅圆润之感,笔画之中并无明显棱痕也使此碑少了许多刻板感,更方便后人的欣赏,临摹与学习。

二、结字创新

《雁塔圣教序》不仅是褚遂良在笔法上的创新,也是他在结构上的一个突破。由于笔者之前曾经临习过欧体,在学习褚体的过程中更能感受到不同于欧阳询严谨的书法结构,褚遂良多采用能够向外延展拓张的重笔与长笔画,以此扩宽字的左右取势范围。因此,字体结构从欧瘦长严整之态变得更加方正开张,有的字形仍可看出隶书正面扁平的结构影响。结字松而不散,体格宽博和谐,笔笔相断实则笔笔相连,显得舒展流畅而文雅,字里行间流露出初唐一片繁荣的迹象。除此之外,疏瘦精练的结体也让人在临习过程中感受到一股来自古人的古朴与淡薄,而灵动的线条,大量使用了弧形笔画,一波三折,作为一种辅助又为结构增添了生命力。并使其又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唐楷规整的通篇布局,让全篇“盘郁顿挫”,看似纤细实则丰腴。“看似古淡实则风华”,从后期颜真卿和柳公权外拓雄健的作品中也能看到这种焕然一新的结字方法的影响。

三、魏晋风骨

初唐时期,社会思想宽容活跃。儒、道、佛三家呈鼎立之势,道家思想与道教活动在此时逐渐复兴。甚至曾一度被统治者出于巩固政治统治的目的,以正统思想礼遇待之。笼罩在此风之下,褚遂良空灵劲健,秀逸清雅的书风对后世影响甚为深远。这种浸染道家审美观念的风格,上溯源头,应追随至魏晋文人的风骨雅度。

受到“顺其自然”,“有无相生”等庄子思想的浸染,以及日后从道家思想出发,逐渐发展成为主流意识形态——魏晋玄学的影响,魏晋人崇尚山林自然,追求“清、虚、简、远”的心境与情怀,纵情山水以求达到心灵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观念反映在艺术创作中,则是书家清理淡雅,潇洒烂漫的书作特征与空灵秀逸,知白守黑的审美意趣。

褚氏早年书习二王——王羲之与王献之,是这一时期书法领域精神风貌的代表人物之首。。其“精研体势,力兼众美”的体态与气息亦开启了文人书法流派的先河。“据《唐会要》卷三十五记载,在贞观六年(632)正月初八,太宗下令整理府内所收藏的钟繇、王羲之等人真迹,共计1510卷,褚遂良参与了这次活动。众多的王羲之真迹,使他大开眼界。这足以说明他对二王书风的了解程度及对当时书法传统审美趋向的合理把握。此风延续至智永、欧阳询、虞世南并一直持续到盛唐。”由此,观照褚遂良晚期成熟作品《雁塔圣教序》,其外柔内刚,似瘠实腴的线条与宽绰舒朗,丰润劲练的结体对魏晋风范的继承关系仍然可见一斑。实而不虚,虚实相生,正如张怀瓘在《书断》中所评:“美人婵娟,似不胜罗绮,增华绰约,欧、虞谢之。”这也是褚氏经过洗练后达到的唯美理想的道学境界。

四、结语

篇9:雁塔巧竹翁

环卫工用坏的旧扫帚能做什么?不过是丢弃的垃圾,或是柴火,可到了经金山手里,它们却摇身一变,成为翩翩起舞的侍女、巍峨耸立的大雁塔、精致灵活的鱼形笼、花样百出的陕西八大怪……

已经72岁的经金山,满头华发,但精神矍铄。“旧扫把经过长年累月的使用,竹竿被打磨得很光滑,自带包浆,可不能浪费了。”

旧扫帚变身记

经大爷的工作室在大明宫遗址对面的中学院内。这是陕西非遗传承的试点学校,许多手艺人都在这里开了工作室,一边授课一边创作。外面车水马龙,院内却是安静的。

工作室不大,不过十几平方米,工作台是课桌拼接而成,上面摆满工具,刀子、剪刀、镊子、钳子、锯子、锉刀、钻子……一字排开,可以想象,这是一个细致活,并不轻松。

墙角的两个桶里,装满了粗粗细细的枝桠。“这是我做竹扎的材料,很常见,就是旧扫帚上的细竹条。”经老说,最初,他是无意间发现被环卫工丢弃的一把扫帚,看来看去,竹条很光滑,就捡回来。谁知道越用越顺手,干脆去找环卫工人,得空吹两句,一来二去熟了,他们就把快磨秃的扫帚送给他。“用这个东西做竹扎再好不过了,不但自带包浆,还有一种特别的韧性。”

自然,不是所有旧扫帚都是好材料。泡过太多水的不行,太软,晒得太狠的也不行,易碎。接触多了,他也练出一双火眼金睛,搭眼一看,就知道哪些好用哪些不好用。“最好是使用了一两年的,自然秃掉的扫帚,选略粗的竹竿做主体结构,那些细的做辅料。”

拾回儿时的爱好

经金山的手艺,大约可算是半家传半自学而来。他的父亲年轻时候也做竹工艺品,耳濡目染之下,他自幼便对竹子格外有兴趣,小时候便能做出鱼状、葫芦状、古钱币状的蝈蝈笼子。工作后,这些东西全都丢了,直到退休后,在一次展览上看到竹编作品,儿时的爱好才被重新点燃。“这东西,我也可以做啊!”

刚开始他用木头做鸟笼,后来发现南方工匠做得又好又便宜,就琢磨着得走别的路子。直到遇见旧扫帚,寻好材料后,没想好做什么。2008年,他用竹条做了一个鸟巢造型的蝈蝈笼,在当地引起不小的轰动,被各路媒体关注。老人家受到鼓励,开始做西安元素的竹扎,大雁塔、灞桥、奔马、唐侍女、陕西八大怪等纷纷出炉。不过陕西八大怪中,“姑娘不对外”他一直没找到合适的表现形式,所以每次遇到年轻人上门拜访,他都会挖一挖年轻人的想法,以便补齐“八大怪”。

做竹扎的时候,他从来都不画设计稿,一切结构都在脑海中。这和他多年从事建筑,又做过测绘有关,再复杂的空间结构,都在心里描好了图纸。“信心不足时也可以先把图纸画出来。”制作的时候,根据图纸裁出长短不同的竹条,计算测量间距,再打眼,最后安装、涂色。直到去年,他不涂色了,改上桐油。“有个老伙计给我说,涂色后的竹竿有点假,露出本色才好看。”他笑,“我试了试,果然不错。”

安装是件很费神的环节,前期尺寸不对,建筑就可能歪歪扭扭。部件连接大多靠打眼,也用榫卯。“虽然这手艺叫竹扎,却不用绑扎。”老先生笑,“不必拘泥于字眼,打眼、榫卯比绑扎更有技术含量,成品也更精致。”

看似简单的竹扎,做起来耗时耗力。他拿起一座结构复杂的“大雁塔”说:“这个塔看起来好像不难,做起来可费劲了,每一个结构都需要打眼掏榫!”就连最简单的小竹马也需要三天,难度大的灞桥整整耗时一年。经金山却乐在其中,因为“享受它,就不怕时间长”。

做得越多,制作过程也越来越考究。首先竹条不再拘泥于扫帚,也用成品竹条,粗细大小一致;制作前,先用蜡烛或酒精灯烤一下竹条,防腐防虫;竹竿的连接全部采用榫卯结构,更加严丝合缝……

老顽童不寂寞

工作室隔壁就是展示厅,说是展示厅,其实就是几张课桌拼接起来,搭上一块红布,竹扎就这样摆在桌上。“挺招灰的,每周都要打扫一次。”

作品有卖过么?提及此,老先生有些落寞,“基本卖不出去,你看这些作品还算精致吧,拿出去标价几十元大家都觉得贵。”好在他并不以此为生,“自己玩,图个高兴。”

话虽如此,当邀请他到学校开工作室传承技艺时,他还是很开心。虽然学生都是小学四五年级的娃娃,却都对竹扎很感兴趣,“虽然他们手劲小,只能做简单的东西,可毕竟种子从小就埋下了不是。”所以他经常风雨兼程坐一个小时公交车来这里上课。

篇10:精选陕西小雁塔导游词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朝廷资助在长安大慈恩寺西院建造用于安置玄奘由印度带回经籍的佛塔,此塔名雁塔。唐中宗景龙元年(7),由皇宫中的宫人集资、著名的道岸律师在荐福寺主持营造了一座较小的佛塔。后来,为了区别两塔,慈恩寺塔名为“大雁塔”,而荐福寺塔外形似雁塔又小于大雁塔,故名“小雁塔”,一直流传至今。

小雁塔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是为了存放唐代高僧义净从天竺带回来的佛教经卷、佛图等而建。小雁塔所在塔院是荐福寺的一部分,不过塔院并不在当时的荐福寺内,而是与寺门相对。塔院位于安仁坊,与位于开化坊的荐福寺门隔街相望。唐末战乱,荐福寺屡遭破坏,寺院毁废,只有小雁塔得以保存。

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4年)的文献记载,当时的荐福寺已从最初的开化坊迁入了安仁坊的塔院内,与小雁塔成为整体。宋徽宗政和六年(11),一位自称“山谷迂叟”的信士发愿修缮小雁塔,将风化严重的塔檐、塔角修好,以白土粉饰,至今塔身可见白土粉刷的痕迹。

明、清两朝对荐福寺和小雁塔进行过多次修缮。明代曾有五次大规模的整修,基本上保留先有的格局。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陕西西宁卫弘觉寺番僧勺思吉蒙钦锡度牒,到荐福寺住坐,见这里殿堂荒废,遂发愿重修。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大修竣工后,向朝廷乞赐寺名。“敕赐荐福寺”匾额就是明英宗的御笔。明宪宗成化末年(1487年),西安地区发生地震,小雁塔的塔身震裂。后来重修时在塔的底部砌了一层包砖,但没有修复塔身的裂缝(至1965年经过一次整修,才修复了地震震裂的裂缝)。小雁塔原有15层,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遇到华县大地震时塔顶两层被震毁,现存13层。

清朝时荐福寺又多次修缮,以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的整修规模最大。晚清时期还建造了藏经楼和南山门等。

篇11:大雁塔导游词

公元664年,玄奘在铜川玉华寺圆寂,唐高宗得知噩耗后,罢朝三日,失声痛哭说:“朕失国宝也,国失栋梁也!”玄藏灵柩运回京城,安置在慈恩寺翻经堂,京城道俗哀号动地,奔赴吊唁。

在举行玄奘法师葬礼时,送葬者多达百万之众,当晚有3万多人露宿在墓旁,为玄奘守灵。人们对这位舍命求法,呕心沥血译经,生前辉煌一世,死后苇席裹尸的一代高僧表示了崇高的敬仰和悼念。这里已成为永远瞻仰玄奘、纪念玄奘的佛教圣地。

游客朋友们,大雁塔主景区参观就到这里。下来我们到北广场和东苑、西苑去参观。北广场是全亚洲最大的水景喷泉和唐代文化广场,东西两苑有别具特色的陕西民俗文化公园。

篇12:大雁塔导游词

这座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大雁塔,成为古城西安独具风格的标志。大雁塔初建时只有5层,高60米,是仿照西域佛塔形式建的。后经多次修葺至今塔高64米,共7层,底边各长25米。

大雁塔是中国楼阁式砖塔的优秀典型。塔身用青砖砌成,每层四面都有券砌拱门,这种楼阁式砖塔造型简洁,气势雄伟,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和时代风格。至于雁塔之前冠以“大”字,则是后人为了区别于荐福寺小雁塔之故。塔内有木梯,可以盘旋登塔,自券门凭栏远眺,可饱览关中大好风光。

篇13:大雁塔休闲文化景观表达特色探析

关键词:西安大雁塔,休闲文化,景观表达

随着城市人居生活与文化品位的不断提高,建筑外环境中日渐形成多种文化休闲景区。不同地域特征呈现出不同的文化趋向,在人、场所与自然环境共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园林设计师将地域风情、科技构筑与社会价值三方设计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寻求创新[1]。中国本无塔,自东汉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才逐步开始了兴建佛寺、佛塔、佛窟的历史。到了唐代,由于广泛吸收外来文化,佛教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各地纷纷大量建造佛寺、佛塔,迎来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建寺造塔高潮,西安大慈恩寺及大雁塔就是在这次高潮中建造起来的[2]。四方楼阁大雁塔,智慧之源为表征;玄奘西域去取经,千辛万苦才成功;修塔只为藏经典,却为西安一象征。唐代进士及第后,聚会饮酒又题名;登塔观赏盛世景,才华横溢出入神。大雁塔及其周边区域经过十多年的系列规划改造,形成了一个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演艺、餐饮、购物、高级酒店、高级公寓、文化博览、商务办公等为一体的建筑面积共约70万m2的大型文化旅游及商贸综合区域,成为市政设施完善、配套功能齐全、旅游资源突出和城市交通便捷的西安市新的城市亮点[3]。

1 缘起:西安标志大雁塔

1.1 对称庄严慈恩轴

西安南郊大雁塔,大慈恩寺中心耸;坐北朝南方正地,从唐至今留美名。静心漫跨放生池,红墙庄重钟声鸣;三开歇山面南门,竹石成画门内藏。龙柏石楠并侧柏,天声地音钟鼓楼;四方重檐歇山顶,地藏菩萨东西供。青石青砖轴线宽,云水客堂占两边;白皮松阵石经幢,双狮守护白玉台。双龙飞舞莲花开,大雄宝殿双龙槐;金碧辉煌五开间,佛陀菩萨和罗汉。两侧殿堂各三组,佛门净地好清幽;侧柏拱起兜率天(法堂),度化众生随机缘。

1.2 轴线高潮大雁塔

七级石台承砖台,转台之上顶宝塔;四方七级渐升天,沉稳端庄矗中间(见图1a)。仿木结构楼阁式,瘦长扁柱挂烂额;一二层做九开间,三四层分七开间;五六七层五开间,四面正中劈卷门。青砖叠涩显韵律,三重葫芦宝刹顶;建塔藏经供佛像,雁塔题名祈吉祥。木质楼梯盘旋上,登至顶层好风光。南俯玄奘看大唐,贞观开元盛世梦;三教融合至顶峰,科技发展不夜城。北瞰九级喷泉景,盛唐精英立两旁;夜间音乐彩喷舞,霓裳羽衣振兴梦。东有遗址绿丛中,相府酒店三院落;望东连景景连天,芙蓉美景紫云楼。西有大唐通易坊,关中民俗错落卧;西轴映射美术情,文化院落休闲街。四周楼群林立环,五彩斑斓彩云段;车水马龙东西市,梦回大唐长安情。

1.3 东西两翼幽境地

(1)西翼牡丹亭:松林竹林绿草茵,流线拼图石点缀;石窟佛龛祈平安,置石成组如假山。三层花坛牡丹园,八角重檐牡丹亭(见图1b);镂空石凳清心坐,一心清赏紫牡丹。牡丹亭南紫藤架,花灌外围竹篱笆;万树围合西僧院,幽静办公柽柳观。林间斋堂方丈院,林木错落如桃源;树梢之间藏宝塔,蓝天白云鸽攀爬。(2)东翼塔林:玄奘手植娑罗树,五月开花九月果;白花芬芳像佛塔,叶似佛掌果烛台。林间蹬道旋转台,象凳之上说如来;石狮拱卫柱凳群,石灯经幢钟声扬。弥勒大肚容天下(见图1c),与佛同坐心渐开;错落塔林漫步觅,大德高僧声心传;三印石碑亮如镜,只照我心才幽静。雨苍轩里看经卷,佛光楼并文宝阁;天净公厕静心地,般若得乐皆放下。

1.4 塔北三院西地宫

(1)塔北横卧景石碑,民族脊梁领法门;殿廊围合三藏院(见图1d),三院并排逐一参。大遍觉堂法师像,慈悲祥和度众生。东有慈恩盛世院,般若堂前玉兰艳;通达智慧意志坚,胸襟开阔纳百川。西域取经历艰险,翻译经卷三更眠;万德圆融广玉兰,感人高僧光明堂;解脱大乘震五印,积累学识人敬仰。多宝佛宫般若境,菩萨观音莲花重;佛教静思语录多,智慧修行快乐做。(2)大雁塔西藏地宫,“L”型排布“T”字台;丝路风情壁画廊,三秦揽胜生风情。玄奘西天取经景,光辉坎坷一生风;烧香拜佛盼无灾,国泰民安展风采。镜像人生看自我,阴阳八卦天机明;怡心茶苑觅上清,茶中滋补识得体。无事不登三宝殿,缺一不可佛法僧;觉悟人生真相佛,宣传真理不二法;众生得道修行僧,脱离死海解苦楚。

2 渐进:四周广场人流连

2.1 顺势雁塔南广场

一轴两翼南广场,中间铺装三级台;玄奘雕像向南行(见图2a),轴线南指大唐梦。高灯长凳占周边,放生池上三拱桥;佛斗成对狮成双,槐阵间隔东西贯。两侧乔灌错落景,道路回环石点缀;地形起伏中间台,望塔看寺感恩怀。娑罗树下感佛法,盛世修心静下来;银杏树下开讲坛,中华民族干起来。夜幕降临游人多,瑜伽跳舞又唱歌;风筝直指白云端,民族昌盛有今天。

2.2 雁塔轴靠北广场

(1)一轴两翼三板带,两侧建筑围起来;吃喝娱乐功能多,盛世大唐人如梭。青铜书卷为启景,方塔圆柱坊对应;中轴水景脉根串(见图2b),起舞漂浮塔影现。银杏阵下书画景,八大名人花坛阵;关中八景水池映,白皮松阵巧间隔。(2)雁塔晨钟斜向空,天合地合贵人和(见图2c);诗圣杜甫雄浑厚,韩愈握书位在前。雁塔题名非常人,天文学家僧一行;佛珠明亮生石涧,大唐药王孙思邈。黄河之水天上来,雁塔美景台上观;浮雕景墙分两组,气势恢宏景中景。政治经济又宗教,科技生活大交流;实景音乐喷泉舞,色彩斑斓水精灵。(3)疑似银河落九天,陆羽双手捧茶碗;石钢双渡如飞虹,怀素书画狂草中。石印石台刻文化,诗佛王维把笛拿(见图2d);编钟韵律成双对,李白邀月飘逸风。日月同辉成对半,花坛雕塑名天下;九五之尊巧组合,大唐盛世绝风华。

2.3 东西广场双拱卫

(1)东南之樱花广场:律宗开山为鉴真,六次东渡弘佛法;日本佛教空海创,遣唐西来系统学;两位大德文化擘,友好交流先行者。四方草地踏云起,东去西来海中击;坚韧不拔广泛学,学有所成国安宁。四方池中樱花阵,四角凉亭自娱乐;樱花盛开听秦腔,花开花落莹耳旁。(2)西南之天幕广场:国际文化秦汉唐,建筑围合嵌入式;功能齐全三区域,电梯直达串联紧;影城会馆美食城,吃喝娱乐在其中。天幕广场创意新,五彩缤纷旋律起;苍茫宇宙群星闪,神州飞船游其间;珊瑚斑斓鱼儿穿,飞腾奔马穿云端;现代元素动画漫,仰望漫步如梦回。

3 拓展:东西改造三苑园

3.1 曲江春晓遗址园

相府酒店长方池,六组经幢涌泉起;松石成画灌木群,曲江春晓点题眼。二馆一房围周边,旅游吃住觅文脉;石塔石滩飞瀑亭,遗址区域居其中。杏林茶社休闲台,五个入口随心来;八八中日春晓园,春眠觉晓闻啼鸟;以诗题景留美谈,零七更名遗址园。极狭关石穿梭行,松柏错落陈美景;欲扬先抑觅桃源,竹林红叶映圆台;红色西安老足迹,发散铺装感恩怀。慈恩遗址状如船,佛陀独坐莲花盘;殿堂遗址牡丹园,小僧群舞两面坡。水池之北方石塔,叠水瀑布成北墙;溪涧潺潺陪耳伴,左右穿行在两岸;石拱桥东白石滩,植物掩映飞瀑亭。三缕槽瀑飞池中,二组拱桥跨两岸;木质漂台居西边,三间小卖双坡顶;如船航行坐憩亭,空旷草坪人流连。高宗建寺念母亲,穷班巧艺衡良木;重楼复殿皆盈满,云阁洞房器物全。玄奘建塔在端门,西域请经藏其中;亲负篑惫运砖石,首尾二周功业毕。虹廊串起南半边,银杏茶社品长安;雪松林下砂石地,排椅抱子富情趣。诗柱诗台置石刻,书画诗词融一锅;竹里馆中静思索,置石瀑布漫诉说。

3.2 陕西戏曲大观园

(1)戏剧名家随性站,秦腔历史有美谈;随意水池浪滚翻,龙头戏杖灯垂悬。生旦净丑四景墙,折线喷泉随性起;雪松林下享悠闲,秦腔名段五彩艳(见图3a)。滴血认亲七人观,唱腔激越斩李广;相府母眷来探窑,有朝相会柜中缘。林木群落四周围,两边设登随心看;登台看戏虽悠闲,走进其中唱一段。(2)周仁回府提线偶,流行渭北木偶情;弦板腔儿皮影戏,简易舞台在乾礼。一头双手舞皮影,五彩马前美女随(见图3b);杖头木偶显技巧,悟空三打白骨精。涌泉贯通串三片,木质铺装错落连;卵石水池居中间,木质漂台垂钓安。(3)东有廊架群众唱,林下健身坐睡床;烟袋涌泉尾声响,秦腔名家聚岛上;相互切磋艺为天,国富太平民心安。旗牌仪仗亭中挂,神仙垛子造型美;影绘刻舞皮影戏,众多艺术聚一起。两组木质铺装场,Y型花架占两旁;唱歌戏曲各自忙,你唱我拉众人狂。相依鼓型果皮箱,民族戏曲为大观(见图3c、d、e);八百秦川人气旺,三千儿女吼秦腔。

3.3 陕西民俗大观园

(1)跌水广场正向西,民俗文化景观柱;爷抱贤孙尿冲天,圆形广场二级泉。四方石台把塔观,民俗雕塑随处点(见图3g);关中八怪不奇怪,黄土浓郁自生爱;起伏地形林中环,处处民俗暖人怀。启蒙先生教娃娃,个个读书顶呱呱;常剃头来勤洗脚,健康精神胜吃药。四四方方一盘棋,赢了自在输了急;拉弦音来敲桄桄,自娱自乐吼秦腔。(2)哼哈门神惹人眼,镂空剪纸色彩艳;起伏回环雪松林,山顶仲裁公信亭;公正彰显风气正,社会监督和谐美。(3)曲水流觞草石景,高低棕榈更风情;清流湖中桥相连,石灯石塔木质板。闹中幽静入日园,石灌搭配心生善;梯形廊架镶石边,紫藤攀爬生紫烟。土石相间绿假山,重檐笠亭山顶安;红墙挂藤围假山(见图3f),圆门圆窗漏景观。蹬道回环崎岖间,竹林围山更悠闲;山底藏洞洞相连,门洞外围排成圈。大树林下咖啡屋,木石铺装平行中;六组廊架排成片,紫藤扭曲更耐看。(4)二组廊架二假山,起伏地形连三片;清流湖中桥岛连,日式造园砂砾滩;二亭一厅一中心,雕塑景观风情浓。

4 高潮:文化旅游不夜城

4.1 休闲文化艺术街

(1)大唐通易坊(国际文化院落休闲街):雁塔正西通易坊,错落店铺景观装;云墙围起青都里,廊下星光闪闪亮。韩国料理韩阳馆,东西院落各撑伞;闲愁小饮卵石墙,树旁方亭品悠闲。龙虾主题曲江店,五色商铺邻海岸;瓦墙竹篱关中院,四步台阶进莲苑。花格景墙玻璃嵌,台上双廊四开间;瓦库茶语爬墙虎,古照今腾单牌坊。三石错落梯形池,随势错落有情调;七廊顶上四方亭,盛唐陶坊乐中学。一溜酒店加咖啡,树木掩映迷灯光;文化院落休闲街,马六甲望老船长。啤酒木桶樱花町,灯火辉煌西域情;三组台上立瓦当,云纹漫起霓衣裳。(2)雁塔美术街:继续西行近美院,青桐树下雕塑站;上下绿篱花灌点,具象抽象用心观。夫妻恩爱老少乐,老道撑天三马踏;下棋丢方各自乐,相互弹琴问道听;农耕之后歌舞飞,饮酒弹唱卒过河;玻璃钢筑艺术景,对称排列动态观。

4.2 向南延伸文化轴

(1)宗教融合之启景:三教并举在大唐,佛教宗派极壮丽;西行取经有玄奘,东渡日本有鉴真;各派交流并深融,空海慧能中日并;池中四人坐望行,儒释道教融会通(见图4a)。(2)大唐气象之发展:宗教理念治国始,科技人文为先锋;书画更具划时代,造型艺术达鼎峰(见图4b)。太宗开创贞观治(见图4c),房谋杜断并魏徵;人君同舟共发展,用人之道从善流。(3)大唐景观之过渡:武后行从流遗风,凤凰展容气势猛;两组十二景观碑,四十八段经典史;三组涌泉为轴线,如泣如诉耐人看;草地如茵人流连,路灯国槐夹两边。(4)开元盛世之高潮:帝王风范顶天立,艺术范儿李隆基;吹拉弹唱乐声起,文臣武将皆尽力(见图4d)。东西八柱顶起天,南北涌泉悦耳旋;开元盛世众乐坛,鼓声阵阵催人进;文化产业示范区,国粹精华在盛唐。

4.3 景轴两侧不夜城

盛唐文化作背景,唐风元素为主线;消费体验为特征,消费天堂一站式;购物餐饮加娱乐,商务休闲文化游。中国院落精致园,水乡画廊山村社;历史文物皆精品,书画艺术陶醉中。贞观文化立体城,下沉广场串其中;美术剧院音乐厅,太平洋中影视城。太和之道六和轩,竹林砂地石流泉;竹丛围合青都里,水上平桥德慧源。四季康养竹庄园,绕过竹林小海螺;台上成片屋顶花,迎风飘曳绿映天。曼帝广场彩马旋,大妙火锅变川脸;儿童主题爱尔玛,笛子奏响欧凯罗。曲江国际古玩城,丝路之源艺术宝;曲江艺术博物馆,金玉满堂度时光。

5 结语

随着观光型旅游资源的开发趋于饱和及体验型旅游日益成为主流,文化休闲项目的论证与建设必将成为今后城市旅游的一个重要方向。西安围绕大雁塔中心,向四周渐次开发,形成各有特色的文化休闲景区(见表1)。通过景观雕塑、实物展示、动态演绎等不同形态的文化符号,成为消费者对旅游地感知体验的核心,构成旅游行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4]。以文化休闲功能为核心定位的大雁塔景区正是承载西安市多核心、多极化发展的一个范例,也是目前西安乃至陕西旅游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方向[5]。这种以文化为旗帜、以大项目带动、以体验为卖点、以政府为主导的经营思路,及以文化产业为主线、以主题营造为核心、以文化创新为引擎、以城市经营为手段的经营模式,对其他城市旅游地产的发展也具有广泛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6]。

参考文献

[1]张越,詹秦川.“使用与满足”传播理论与文化休闲景区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2010(10):43-47.

[2]邓波.“塔”之意义的现象学解读——以西安大雁塔为例[J].人文杂志,2015(4):8-18.

[3]朱宏斌.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西安大雁塔周边改建的探索与实践[J].广西城镇建设,2015(4):16-25.

[4]万雪芹,安塔娜.基于消费者感知体验的文化旅游符号消费分析——以西安大雁塔文化旅游体验设计为例[J].前沿,2011(5):21-24.

[5]张宏,赵荣.城市休闲功能区建设的影响——以西安曲江新区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671-675.

篇14:西安雁塔国际大酒店

西安雁塔国际大酒店原隶属于西安天豪实业有限公司责任公司,于2011年3月29日归属于陕西省神木县通利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旗下管理。通利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组建于2009年,旗下在陕西、内蒙古、宁夏分别拥有煤矿、焦化厂、洗煤厂、建材市场、家俱城、装潢公司、加油站、小额担保公司、房地产公司等多处产业。通利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一贯坚持以人为本,诚信经营,力争将雁塔国际大酒店打造为西北一流现代化酒店。

西安雁塔国际大酒店自2010年5月4日建成开业,曾先后获得“2010年中国十佳精品酒店”、“陕西省饭店协会副会长单位”、“5A级中国绿色饭店”等荣誉。

西安雁塔国际大酒店位于西安市曲江新区中心繁华地段,交通便利,是理想的下榻之选。酒店距机场50公里,35分钟车程;距火车站5公里,仅8分钟车程。

站在酒店行政楼层凭栏远眺,可南眺秦岭山脉,北望亚洲第一大音乐喷泉,东观盛唐夜景焰火表演,商旅及休闲度假的客人,居此可就近游览盛世繁华的大雁塔和唐曲江遗址等众多著名的历史文化古迹。

酒店采用国际五星级酒店标准化模式运作,拥有各类豪华客房203套,客房内商务设施齐备。酒店设有商务中心,提供方便快捷的商务服务。先进的多媒体会议中心为举办会议研讨提供最佳保障。精心设计装修的中、西餐厅可容纳500人同时就餐。酒店的休闲娱乐中心及康体中心,是所有热爱生活人士的绝好去处。温馨舒适的健身房、桑拿、按摩、酒吧及茶吧将会为您尽添生活情趣。

酒店自开业以来,共接待全国各地及外国游客10万余人次,大型会议上百次,包括被指定为全国各地足球队定点接待单位,三九药业、三一重工、东风日产、世界环保小姐大赛、香港书谱社书法院、快乐男声、超级女声、省市政府机关,军队机关,婚宴等先后在此举办大型活动。

上一篇:优思明避孕药说明书下一篇:小学校一年三班班训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