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中国财政变化

2024-05-04

近二十年中国财政变化(共6篇)

篇1:近二十年中国财政变化

北京市近二十年(1987~)湿沉降特征变化趋势分析

摘要:通过分析降水酸度和沉降量2个酸沉降控制指标,得出北京市近二十年(1987~2004)湿沉降特征变化趋势.研究发现,以后北京市的湿沉降污染有严重的趋势.pH值逐年下降至5.52,酸雨频率逐年上升.湿沉降中的硫组分来自北京本地污染源排放的`SO2和远距离输送.含氮组分对湿沉降的贡献作用明显增加.钙沉降是湿沉降中变化最大的因素,钙沉降量明显下降.19以后所采取的使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大幅下降的污染控制措施,可能直接导致了湿沉降酸化的加剧.酸沉降污染控制是一个复杂的控制过程,不能单纯地依靠控制本地的SO2排放量,北京市SO2排放量虽然得到了削减,但是湿沉降污染并未减缓.作 者:金蕾 徐谦 林安国 鹿海峰 JIN Lei XU Qian LIN Anguo LU Haifeng 作者单位: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北京,100044期 刊:环境科学学报 ISTICPKU Journal: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年,卷(期):,26(7)分类号:X131关键词:湿沉降 酸雨 降水酸度 沉降量

篇2:近二十年中国财政变化

[摘要]中国生态文学受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西方社会思潮、生态文化思潮影响,作家面对环境恶化的严峻现实,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关注自然,书写自然,思索自然,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中国当代生态文学样式。经过二十年来的努力,创作上成果日益显著,理论研究逐渐深入,生态文学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上正在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道路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关键词]中国生态文学创作 理论

生态文学是以生命伦理、大地伦理为精神内核,在认识和关注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关于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的文学作品,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谱写的生命之歌。生态文学具有:与生态问题和环境保护密切相关;通常是对破坏生态平衡的谴责和批判,对环境保护的维护与弘扬;生态文学作者一般视野比较开阔,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站在地球和人类的立场思考和书写;具有一种全球性、文化性的话语姿态;表现出超越人道主义的博爱情怀等特征。

一、现实背景及文化渊源

上个世纪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空间和生存境遇,也导致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全面割裂、疏远和冲突,人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和物质困境,为了拯救人类,拯救地球,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理论,受到全球众多学者的热心关注。尤其是欧美作家的生态文学创作给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精神震撼。可以说,西方生态文化、生态文学作品的引入,加快了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发展的步伐。生态文化是文化在特定环境下的一种延伸和创新,它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倡导绿色的生活方式和天人合一的伦理道德观念,使人们真正了解自然,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生态文化,从狭义理解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如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法学,生态文艺学,生态美学,等等;从广义理解是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方式。生态文化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保护生态环境、追求生态平衡的一切活动和成果,也包括人们在与自然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

随着现代建设的发展,大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长期以来对环境保护的忽视,我国经济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却付出了生态环境恶化这一沉重的代价,废水、废气、废渣污染、腐蚀了河流、大气和土地,危害着人的身心健康,珍稀动植物迅速灭绝。酸雨、酸雾及“厄尔尼诺”现象频繁发生,让当代中国人不得不直面破坏生态环境的恶果。于是一部分作家加入了“环保志愿者”的行列,他们拿起手中的笔,歌咏曾经美好和谐的大自然,记录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状,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加严峻的生态危机,预示生态危机甚至会危及人类生存本身,以文字的方式反复敲响生态警钟;引起人们对大自然的依恋,唤起人们的觉醒,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号召人们实实在在的行动。生态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揭露和鞭挞,对由于各种原因所带来的骇人听闻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进行揭露,给予口诛笔伐,没有对这些事件的揭露就不足以警醒人心,也难以让麻木不仁的人真正觉悟。生态文学除了揭露和批判以外,还给置身现代后现代物质化生活中的人们带来独特的美感,把人们的精神提高到一个新境界,热情讴歌那些关心生态环境、热心环保事业的人,用文字描绘大自然的美好及人与大自然美妙和谐的关系,让读者从情感、精神和灵魂的深处有所感悟。

二、发展历程及创作成果

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尽管发展迟缓,但富有良知的作家以重建生态家园为使命,仍然创作了大量很有价值的生态文学作品。近20年来生态文学走过了两个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为第一阶段,90年代到21世纪初是第二阶段。第一阶段作家大都运用散文随笔与纪实报告文学方式,大量报导揭露令人震惊的生态环境惨遭破坏问题,这是中国文学对环境危机的最初呐喊,是对挽救生态环境的急切呼声。进入第二阶段,生态文学由纪实文学、散文随笔扩展到小说、诗歌及戏剧影视等多种艺术形式。生态文学的创作队伍也逐渐扩大,包括冯牧、萧乾、汪曾祺、王蒙、韦君宜、黄宗英、李国文、从维熙、张洁、邵燕祥、赵大年、叶楠、张贤亮、刘心武、蒋子龙、陈建功、张扬、徐刚、张抗抗、张炜、龙凤伟、余华、池莉、陈桂棣、郭雪波等,一大批老中青作家投身于生态文学,写出了不少引人注目的好作品。

第一个时期:主要以纪实形式反映生态环境问题,社会批判意识强烈,以沙青、徐刚等作家为代表。沙青在1986年发表的第一篇全景式生态报告文学《北

京失去平衡》,当即引起文坛关注,获得第四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作品从北京缺水的严酷现实写起,揭示“一切生灵赖以生存的水,在北京已被榨取到惨不忍睹的地步”。作者指出这一危机既是天灾,更是人祸——工业消耗、环境污染、不合理的农业结构、严重的资源浪费、无序的规划等,都在疯狂地掠夺与浪费着北京的水资源。作者通过实地采访,用大量的事实和数据,揭示出缺水的严酷现实和真实原因,塑造了水利干部赵清祥、水利局总工程师黄震东、环保局处长郭中庆等独具个性的人物,在简洁生动的叙事中,蕴藏着深沉的忧患意识,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表现了作家对于挽救生态危机净化生态环境的强烈愿望和执著信心。评论家认为“《北京失去平衡》开启了中国生态文学的大门”。1988年,沙青创作出版的《依稀大地湾》也是生态文学的代表作之一,荣获“中国潮”报告文学一等奖。这两部作品的出版和发行开创了中国生态文学的先河。徐刚很早就关注中国现实的生态问题,他于1988年发表的长篇报告文学《伐木者,醒来!》,揭示了中国社会一个触目惊心的现实:“在阳光下还是月光下,只要屏息静听,就会听见从四面八方传来的中国的滥伐之声。”徐刚写出了盗伐哄抢林木的状况,以触目惊心的场面、确凿的数字,展示出滥伐哄抢森林资源的事实,徐刚以激情洋溢的抒情语言揭示滥伐的悲剧,谴责对生态环境的肆意破坏,表达出诗人对生态现状的深切忧患,使其成为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代表作。此后,徐刚专门从事生态文学创作,先后出版了《江河并非万古流》、《沉沦的中国》、《世纪末的忧思》、《拯救大地》、《中国,另一种危机》等一系列深受人们好评的生态文学作品,为中国生态文学的创作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黄宗英发表了反映生物科学家保护森林资源的《小木屋》,在这篇当年轰动全国的报告文学中,黄宗英讲述了一位女性和西藏高原的故事:高原生态学专家徐凤翔47岁时选择进藏,在西藏的高山密林间搭建了一座小木屋进行了长达18年的科学研究,而这座小木屋就是后来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的前身。随着报告文学在全国的畅销,徐凤翔和她的“小木屋”也成为一代知识分子献身科学的榜样。还有徐迟《生命之树常绿》歌颂了植物学家蔡希陶对热带雨林的保护,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

第二个时期:生态文学的初步繁荣期,作家队伍不断壮大,创作成果日渐丰富。一方面,生态文学不再是单一的报告文学,而是运用了童话、诗歌、散文、小说、故事、戏剧、歌曲等多种形式,展示作家对自然的热爱,对环境保护的关

注。另一方面,生态文学创作队伍日益发展壮大,出现了很多关注生态环境的文学力作。以唐锡阳、李青松、包国晨、饶远等为代表的著名生态文学作家,日益引起读者和批评家的注意。其中像陈应松的“神农架系列”、姜戎的《狼图腾》和阿来《空山》的第二部《天火》更是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具有“环保卫士”之称的《大自然》杂志社记者唐锡阳和夫人马霞·玛尔柯斯合著的《环球绿色行》,1993年首次出版,就获得了评论界的一致赞誉;1997年以中国卷和外国卷的两种不同的形式再版发行,印刷数量高达15000册。《中国绿色时报》记者李青松创作了《最后的种群》、《遥远的虎啸》、《蛇胆的诉讼》、《国宝和它的保护者》、《秦岭大熊猫》、《林区与林区人》、《告别伐木时代》等一系列作品,通过记录熊猫、虎等各种野生珍稀动物遭到毁灭性捕杀的事实,指出无节制猎杀野生动物是对自然生态的极大破坏,最终必然危及人类自身生存。2001年,世界自然基金会与环境文学研究会和中国报告文学会共同举办了“李青松生态文学作品研讨会”,在文坛引起强烈反响。包国晨创作了散文诗歌集《寻觅第一峰》和VCD电视散文集《杜鹃辞》,并获得首届梁希文学奖。他的多篇作品都表现了这一主题:呼唤绿色,保护生态。著名童话作家饶远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生态童话创作,先后出版了《蓝天小卫士》、《水妈妈的美梦》、《别逃宇宙王》、《生命的骄子马乔乔》、《拯救魔星》等10多部生态童话作品,深受好评。原北京市文联主席、著名童话作家陈模称饶远的童话是“独特的环保领域的童话创造”。近年来,报告文学作家王治安的生态文学作品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他在长篇报告文学《人类生存三部曲》、《靠谁养活中国》、《悲壮的森林》、《三峡大移民》等作品中,以冷静的思考和生动的笔触对我国的土地、人口、粮食、森林等资源和生态问题作出了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审视和描述,如《国土的忧思》触及了在全球范围内随着人口的剧增而导致土地锐减的尖锐矛盾,指出了当代中国国土大量流失这一重大问题。在作者看来,人和土地的矛盾并不是简单的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而且随着自然生态的改变,必然导致社会生态的变化乃至人的精神的变化。

随着中国生态危机的加剧和人们生态意识的增强,小说逐渐成为中国生态文学的生力军,生态小说以其反映生活的丰富、虚构情节的生动、刻画性格的鲜明等,得到了人们的广泛瞩目。在生态小说创作中,作家们努力以更深入的思考与

探究,分析生态破坏的深刻原因,从体制、人性等角度探析生态危机的原由,展现生态危机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极大危害。杜光辉的中篇小说《哦,我的可可西里》讲述了青藏高原上掠夺与保护自然资源之间的生死斗争。作家将故事的背景置于青藏高原上广阔美丽而危机四伏的可可西里,以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秀美风光与过度开发环境破坏的对比,针砭物欲社会中的人性堕落,呼唤对自然生态平衡的保护。张炜的小说《怀念黑潭中的黑鱼》以类似于寓言风格的故事表达人应与动物和睦相处的思想。一对老夫妇居住在一个清澈的水潭畔,一群来历不明的黑鱼请求在此安身,被这对老夫妇接纳,他们与水族和睦相处。后来经不起渔夫的诱惑,夫妇俩出卖了水族,于是黑鱼们一夜间消失了。小说通过回忆性的叙写,故事有些离奇,情感却十分真实,在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中谴责了人们对自然生态的破坏。温亚军的《寻找太阳》讲述了人与动物相互依存的动人故事。在环境艰苦的苏巴什哨卡,战士们和一对小羊羔“太阳”和“月亮”共同生活,战士们为了让羊健康成长煞费苦心,小羊也给战士们枯燥寂寞的生活增添了很多情趣,在人和动物的相处中,洋溢着和谐自然关系中蕴涵的温情。哲夫的《黑雪》、《毒吻》、《天猎》、《地猎》、《极乐》等小说,都以生态危机为题材,显示出作家鲜明的生态意识,小说不仅揭示出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也指出物欲社会中人类心灵的被污染。陈应松的《豹子最后的舞蹈》、《松鸦为什么鸣叫》等小说,以湖北神农架生活为素材,充满着对自然与人性被破坏的忧患,阴郁的氛围、悲剧性的命运,构成其作品低沉压抑的风格。郭雪波的《沙狐》、《大漠魂》、《沙狼》等作品,用开阔的视野展现了曾经令人神往的“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内蒙古草原上,人与动物之间彼此依存状态的逐步遭到破坏,草原生态遭到前所未有的摧残。胡发云的《老海失踪》以开发山区却为乱砍滥伐和盗猎者打开了大门为题材,发出了我们将遭报应的浩叹。张抗抗的《沙暴》描写内蒙古草原插队知青辛建生出于天真的愿望大量捕杀老鹰,导致草原老鼠肆无忌惮吞噬草原、草原沙化迅速蔓延的状况。2000年,贾平凹创作了长篇小说《怀念狼》;姜戎2004年出版的长篇《狼图腾》;2007年,李克威发表了广受瞩目的《中国虎》;2007-2008年,杨志军完成了他的《臧獒》三部曲,此外,刘心武的《青菩溪之恋》、赵大年《玉蝴蝶》、陈建功的《放生》等都是当代特色鲜明而且生态意识突出的小说

佳作。虽然从总体上看,生态小说中精品力作不多,但已经形成了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创作的崭新局面。

篇3:近二十年中国财政变化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 1 文献检索

通过在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 ( CNKI) 、维普数据库 ( VIP) 以及全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博士论文进行搜索文献相关资料, 其中检索年限为1994 ~ 2013 年, 检索主题词为: 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等。按照本文所提供的纳入和剔除标本, 最后本研究共纳入15 篇文献, 最终纳入本研究的样本量一共有3000 人。其中纳入标准为: ( 1) 所有文献均为1994 年~ 2013 年国内公开发表的关于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分析文献; ( 2) 有研究开展或者发表的年限; ( 3) 具有原始数据的平均值或者可以进一步计算得到数据的文献; ( 4) 独立病例的对照研究, 城市组和农村组。剔除标准: 对于重复报告、信息不完整以及无法利用的文献给予排除。

1. 2 研究方法

1. 2. 1 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变量分析

由于老年人衰老的过程中生理功能的老化将会造成老年人心理功能的老化, 同时老年人器官生理功能以及组织细胞功能的下降也必然导致老年人心理功能的变化; 另外社会角色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将会造成老年人出现特有的心理变化。因此, 本研究在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中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 其一, 是从老年人客观的日常活动能力变量进行评定, 主要以日常活动能力量表 ( ADL) 为主, 主要反映老年人的生理健康水平; 其二, 是从老年人主观心理健康变量进行评定, 这里具体使用SCL -90, 主要反映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其三, 是从客观和主观结合的综合健康变量进行评定, 即自评健康。具体来说, 日常活动能力量表 ( ADL) 的评定内容主要包括吃饭、穿衣服、洗澡、室内活动以及如厕等日常生活活动几个方面。其中, 上述几项内容老年人均能够独立完成的设定为没有日常生活活动障碍的人员, 而将上述几项内容中有一项不能独立完成的老年人设定为有日常活动障碍人员, 最终形成二分ADL变量。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 ( SCL - 90) 对老年人强迫症状、躯体化、抑郁、敌对、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恐怖、精神病性等9 个因子进行分析, 任何一项因子分≥3 分为有心理障碍。自评健康变量主要根据对老年人自身健康状况进行评定, 其中结果显示为很好、好则设定为健康状况好, 而结果显示为一般、不好、很不好则设定为健康状况差 ( 具体内容如下表1 所示) 。

1. 2. 2 分析方法

本研究的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是对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 其二是对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由于本研究的健康变量都是二分变量, 所以本研究采用的方法分析方法主要为二元logistic统计模型, 并通过构建多个嵌套模型从三个指标上进行分析。

1. 3 统计方法

本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3. 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 1 城乡老年人总体健康状况比较

通过对老年人总体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得知, 城市老年人SCL- 90 无障碍的比例显著高于农村 ( p < 0. 01) , 农村老年人ADL无障碍比例高于城市老年人 ( p < 0. 05) ; 而城市老年人与农村老年人在自评健康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 p > 0. 05) , 详细数据如下表2 所示。

2. 2 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通过对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实施嵌套模型的多元化分析中, SCL - 90 为因变量, 先考察城乡变量在老年人心理健康上的差异, 再逐渐将社会人口、社会经济、生活方式、社会支持等方面纳入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 中进行分析, 具体分析结果如下表3 所示。

通过对上述表3 可以得知, 城乡老年人的SCL - 90 变量从模型1 到模型4 都是显著的, 此数据表明在SCL - 90 健康状态上, 农村老年人不如城市老年人; 另外从表中的△LR值和显著情况可以看出, 每个模型新加入的变量对于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差异的解释都是有意义的, 婚姻、经济地位、经济来源、生病是由谁照顾等因素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通过最终分析可以得知, 自变量与老年人心理健康存在不同关系, 其中婚姻变量上差异较显著, 说明有配偶的老年人比没有配偶的老年人心理更健康。而年龄性别因素较不显著; 经济地位差的老年人心理障碍严重程度较高。经济来源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具体表现为, 经济来源为 “养老金或者工资”或 “家人”的老年人相比于其他经济来源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另外, 家庭支持情况也会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与家人同住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不与家人同住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而生病时得到配偶照顾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比其他人照顾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高。生病时不能到医院及时治疗的老年人比能够及时得到治疗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低, 但是没有显著差异。

3 讨论

3. 1 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实际差异

在城乡老人心理健康状况多元化分析中, 随着逐步加入不同的自变量, 在上述模型中, 除模型2 有增加的趋势之外, 其他三个变量系统的绝对值都呈现逐渐减小的变化情况, 如模型1 中城乡变量为0. 28, 而通过逐渐将自变量增加后, 模型4 中的城乡变量系统则下降到为0. 214。此现象说明城乡老年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心理健康差异要比本研究观测的小, 这可能跟近年来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有关。

3. 2 城乡老年人的自评健康差异

城乡老年人的自评健康的差异不显著, 可能是因为自评健康是对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的综合评定, 而城乡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刚好相反造成的。此外, 有研究表明, 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老年人, 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会增加不健康饮食的风险, 也会增加自我感觉健康状况不佳的感受。也就是说, 相比于城市, 农村老年人的社会经济地位较低, 会导致农村老年人降低自己对健康状况的评价, 导致了城乡老年人的自评健康没有有显著差异。

3. 3 城乡老年人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不一致的可能原因

社会支持变量中的婚姻变量与家人同住和社会经济变量中的经济来源、经济地位等几个因素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较大。农村老年人的生理健康水平较好可能是由于农村老年人的身体素质较好, 但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可能由以下两个方面造成: 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较低, 社会支持会间接影响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对健康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个人是否受到低收入或低教育程度的挑战。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教育程度都相对较低, 也就导致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其次, 家庭和社会支持、相对良好的健康状况以及经济安全、和谐独立的生活方式的心理需要对主观幸福感和成功的老龄化至关重要。农村老年人经济地位较低会造成其主观幸福感的下降, 从而影响心理健康。

3. 4 重视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各类影响因素, 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躯体健康, 因此为了最大限度降低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 改善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生命质量, 构建完善的社会与家庭支持系统对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进一步深入发现, 婚姻变量上差异较显著, 说明有配偶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没有配偶的老年人。对老年人的经济来源因素进行分析后发现, 经济来源因素对老年人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说明经济来源是 “养老金或者工资”或 “家人”的老年人相比于其他经济来源的老年人心理障碍较轻。另外, 老年人心理健康方面得到家人、社会的支持能够明显降低老年人孤独感。从上述研究表明, 新时期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对城乡老年人的关心和爱护; 而对于农村老年人而言, 应继续缩小城乡差距, 从医疗保健、社会会经济以及社会政策等方面彻底破除二元壁垒。与此同时, 国家应给予农村经济支持, 不断提高农村的经济水平, 只有根据我国各地的实际情况, 发展特色的农业, 不断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才能最大限度减轻老年人对经济的后顾之忧, 从而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当然, 社会对老年人的心理关爱工作除了加强外部支持外, 也需要关注老年人自身的积极资源。这一点, 在本研究纳入文献所关注的影响因素中严重缺乏, 这些研究都只关注个体自身之外的影响因素, 而忽略了老年人自身也是对其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的来源。有研究者通过对老年人采访后进行主题分析, 发现老年人存在的积极理念: 幸福在于满足、责任感、顺其自然和积极的自我平衡。因此, 可以通过帮助老年人识别潜在的积极的自我来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3. 5 研究的不足

由于本研究只是对近20 年来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元分析, 并没有对近20 年来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变化趋势以及特点进行分析, 另外对于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较为粗略, 没有具体细分。所以本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支持, 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以能够进一步提高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4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 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评定量表 ( SCL - 90) 评定的无障碍的比例明显高于农村 ( p < 0. 05) , 农村老年日常活动能力 ( ADL) 无障碍比例高于城市老年人 ( p < 0. 05) ; 而城市老年人与农村老年人在自评健康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 p > 005) ; 婚姻变量、经济来源以及与家人同住和经济地位等几个因素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较大。政府应当继续缩小城乡差距, 从医疗保健、社会经济以及社会政策等方面破除二元壁垒社会应加强对城乡老年人的心理关爱工作, 提供多种社会支持的同时, 也需要帮助老年人识别潜在的积极自我, 从而提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栾文敬, 杨帆, 串红丽.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 2012, (03) :75-83.

[2]Adhikari Ramesh, Jampaklay Aree, Chamratrithirong Aphichat.Impact of children's migration on health and health care-seeking behavior of elderly left behind[J].BMC Public Health, 2011, 11 (01) :143.

[3]邵南.浅谈当代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与精神赡养[J].南平师专学报, 2006, 25 (01) :136-138.

[4]孟琛, 汤哲.北京城乡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分析与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0, (04) .

篇4:近二十年中国财政变化

许宁宁近20年来专门从事促进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工作,并著有《中国一东盟经贸合作报告》、《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概论》、《商机:对话东盟》等17本书,这在国内为数不多。他说,近20年经贸合作不断深化,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1-1996年),重点是中国与东盟六个成员国,与当时还未加入东盟的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四国的双边经贸合作不断有新的发展。这为之后中国与东盟整体经贸合作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1997-2000年),中国与东盟增进合作共同应对东亚金融危机。1997年中国与东盟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发表了《联合声明》。在1999年和2000年的两年间,中国分别与东盟十国签署了关于未来双边合作框架的《联合声明》,确定了在睦邻合作、互信互利的基础上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上述这11个历史性的《联合声明》都将相互间的经贸合作关系作为重要关系,提出要扩大贸易和双向投资。至2000年,中国与东盟十国均签订了《鼓励和相互保护投资协定》,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三阶段(2001—2009年),中国与东盟达成了组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共识,之后签订了有关协议,并于2005年7月开始自贸区进入实质性运作时期。中国一东盟自贸区的建设,是中国和东盟关系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这一阶段,中国与东盟政治关系的巩固和发展为相互间的经贸合作提供了有利的重要条件。2003年,中国率先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与东盟率先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双方签署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2004年,中国与东盟进一步签署了落实这一战略伙伴关系的《行动计划》,具体规划了2005年-2010年双方合作项目和目标。在这一阶段一年一大步,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焕发出勃勃生机。

第四阶段(2010--201 1年)中国一东盟自贸区正式建成,一个惠及19亿人口、接近6万亿美元GDP、4.5万亿美元贸易总额、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贸区展现在世人面前。双方货物贸易、投资合作和服务贸易方兴未艾,金融、能源、旅游、海关、商检、交通、信息产业、人力资源开发、标准、知识产权等领域合作不断有新的发展,行业对接正在兴起,次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深入,落实中国一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的第二个五年行动计划开始启动。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展现出广阔合作前景。

中国企业走进东盟评选活动启动

今年是中国一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是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实现“零关税”1周年。为促进中国企业更有效地走进东盟发展互利合作,2011年中国企业走进东盟评选活动在此间正式启动。

主办方26日介绍,此次评选活动是在中国贸促会、东盟秘书处等有关方面的支持和配合下,由中国一东盟商务理事会和东盟工商会主办。中国一东盟商务理事会中方秘书处负责筹备并开展此活动。

据悉,评选活动设有“中国走进东盟十大杰出企业家”、“中国走进东盟十大成功企业”、“中国走进东盟十大创业公司”三个项目。此次评选活动将邀请中国在东盟国家的中资企业商会、中国全国性行业商(协)会和进出口商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商务主管部门推荐参选企业或企业家参加,企业也可自荐,推(自)荐时间截至2011年8月30日。2011年9月至10月经评选活动办公室综合评审后,将于2011年11月公布评选结果。

自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建设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积极发展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关系,双方贸易规模和投资领域不断扩大。东盟国家已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重要来源地,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首选地之一。中国对东盟投资方面,亦呈增速较快势头。中国对东盟的投资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迄今投资存量约130亿美元。中国对东盟的投资领域已经从传统的矿业、建筑业拓展到能源、制造业、商务服务业。

长期以来,东盟国家一直是中国重要的海外承包工程市场和劳务市场。承包工程涉及电站、桥梁、公路、机场、码头、工厂、办公楼、住宅楼等。近年来,中国在东盟国家承包工程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益普遍受到当地好评。因此,中国与东盟各国在承包工程领域的合作快速发展,业务规模逐年扩大。2009年,中国承包工程企业在东盟十国的新签约合同额和完成营业额分别达到172.52亿美元和109.2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4.96%和30.19%。2010年前3个季度,中国承包工程企业在东盟十国的新签约合同额和完成营业额分别达到了111.51亿美元和84.05亿美元。

篇5:近二十年中国财政变化

07学前教育鱼婷妮40715050

【摘要】学前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学前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教育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的必要手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就已受到广泛关注并迅速发展。进入90年代,为促进《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的实施,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就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可行性和规范性进行了探索,使评价的主要方法从“描述性”转变为“量化”的方式;注意了“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进入21世纪,在新的教育思想的冲击下,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的研究和实践逐步拓展了原有的范围、功能和意义。由于我国近二十年学前教育评价方面的范围广、内容多、时间跨度大,本文从幼儿发展评价、教师工作评价和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评价三个方面着手,对我国近二十年学前教育评价研究综述如下。

【关键词】幼儿发展评价教师工作评价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评价

一、关于幼儿发展评价

幼儿发展评价作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主要反馈信息,对幼儿园教育活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对于幼儿发展评价的研究成为幼教各界重要的研究内容。近二十年来,幼儿发展评价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特点:

1、注重介绍西方先进教育理念和文化思想潮及对我国幼儿发展评价的启示。如适宜发展性教育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国幼儿发展评价改革的启示为:树立以儿童发展为本的评价观,注重差异性评价;构建多样化与个性化相统一的评价内容;采用个体化的评价标准;倡导以观察和描述为基础的评价方法等。

2、幼儿发展评价从注重结果评价渐渐转向注重过程评价,从关注定量评价到关注定性评价,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在我国幼儿发展评价发展的历程中,最初的幼儿发展评价是简单的定性描述,到20世纪80年代引进泰勒的目标导向评价模式和西方的标准化测验以后,定量评价代替了定性评价,实证化方法垄断了整个教育评价领域包括幼儿发展评价领域。就这样,幼儿发展评价在定量和定性之间徘徊,要么强调定量,要么强调定性,非此即彼,把两者对立起来。近二十年,在先进教育理念,尤其是适宜发展性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幼儿发展评价渐渐地从关注定量评价走向定性评价,体现出过程取向的评价理念。在幼儿发展评价方式上出现了个案观察记录、时间观察、档案袋记录、轶事记录等多种评价方式,这些评价方式都是通过不断的观察,对幼儿自然流露的行为进行原始的真实的记录,保存幼儿的学习过程和“作品”,获得大量具体真实的信息,进而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进行非统一标准的描述性评价。

3、提倡真实评价或情境化评价模式,即在幼儿真实生活情境中和幼儿园所提供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对所在。

4、美国教师档案袋评价对我国幼儿园教师评价的启示。美国教师档案袋评价超越了传统的教师评价方式,较之以前的测验测量、课堂听课,它使教师评价更具真实性、全面性、发展性,便于展现教师的能力、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关于教师工作评价

教师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计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是保证幼儿园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所具有的专业化程度直接影响到幼儿教育质量。近年来,随着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对教师的评价,教师需要通过评价,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教学行为。因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教师评价的主要目的。在教育评价发展史上留下了斯塔弗尔比姆的一句名言———“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传统的幼儿园教师评价多以“证明”为取向,它往往将自身功能仅仅定位于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业绩进行鉴定和甄别,大多以对教师进行

资格认定或等级排定为终极目标。这种教师评价并不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历程,而是注重对教师在某段时间(一节教学、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内的专业水平和工作实效做出总结性的评定。而以“改进”为目的教师评价不仅仅是给教师一个“证明”教师工作业绩的评价结果,更是启迪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反思自己的工作,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不断改进和提高自身专业素养。这方面的研究如下:

1、进行分层评价,关注不同发展层面教师的专业需求,对不同知识背景和专业能力的教师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策略,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评价的要点,让评价帮助教师看清自己的发展道路。

2、教师在幼儿园日常教育活动中的反思性评价。幼儿教师学会反思性自我评价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自我反思习惯,是其专业成长道路上不可缺少的重要过程。在日常教育工作中不断地纳入自我反思过程,及时发现自己工作中的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方面,是不断提高教育效果和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在日常教育实践中通过评价和分析不断地反思和调整,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实践中不断出现的问题,更好地积累成功经验,使教育活动更具教育性、适宜性和有效性。

3、走向以对话和理解为基础的幼儿园教师评价。“现代教师评价观更倾向于把评价看做是教师与外在评价者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看做是双方以诊断和改进教育教学实践、促进被评价个体发展为共同目的、相互对话与理解的过程。”通过对话,教师真诚地向外在评价者交流自己的经验与想法,从自身所处的具体背景出发自由地表达个人的意见,由此,整个评价过程将因为所有评价者对教师有了更加充分的理解而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更大的意义。“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对话对自己进行反思和评价,外在评价者则表达自己的看法,双方分享彼此的意见和经验,继而通过对话互相回应、互相商讨、互相理解。”因此,教师与外在评价者进行充分的对话与沟通,是评价能够促进教师发展与提高的关键区分评价对象的优良程度,对评价对象分等鉴定。

总之,学前教育评价作为一种导向机制,具有激励作用,是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这一点在幼教同仁中已达成共识。近二十年,关于学前教育评价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评价体系及评价对象的复杂性,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研究仍存在许多不足,因此,对于学前教育评价的研究之路仍是一条漫长之路。我们要更新评价观念,在借鉴国外评价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创建科学、合理、全面、具发展性的评价体系,真正做到不是为证明而评价,而是为改进而评价。

三、关于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评价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许多地方政府制定颁布了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量表,即分级分类验收标准,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在我国也就从无到有,逐渐发展,不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对促进我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提高作出了有益的贡献。在我国,对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评价通常采取的还是一种差距评价模式,即首先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制定出一套评价标准,然后依据这套标准去考量幼儿园的工作,衡量或判断它们符合或偏离这套标准的程度。这套标准通常由从业人员的素质标准、职责标准、效率标准和效果标准构成。在托幼机构评价工作中,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是开展评价的核心,而当下我国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幼儿园分级分类验收标准存在着许多问题,如,重视静态的制度建设而非动态的师幼互动过程,评价指标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等,因而有研究者在评价标准的制定上做了一些尝试。我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工作虽然在近些年有所发展,积累了不少经验,但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刘霞.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幼儿发展评价改革[J].教育导刊,2008,(6).[3]刘霞,胡祖祥.档案袋评价在幼儿发展评价中的应用[J].教育导刊(幼教版),2005,(12).[4]曾广慧.观察记录———评价幼儿的重要依据[J].早期教育,2003,(7).[5]夏靖.轶事记录法在幼儿评价中的应用[J].学前教育研究,2003,(7—8).[6]励琦.对幼儿发展评价的再定位[J].幼儿教育,2001,(7—8).[7]徐晓莉.幼儿发展评价:关注过程重在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08,(8).[8]张婕,朱家雄.从接受他评到自主参与评价———论幼儿园教师评价中教师角色的嬗变[J]幼

儿教育,2006,(2).[9]刘焱,潘月娟.“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评价量表”的特点、结构和信效度检验[J].学前教育研

究, 2008,(6).[10]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评价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9·

[11] 白爱保.幼儿发展评价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10·

[12] 霍力岩.学前教育评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3··

篇6:《卖炭翁》近二十年研究述评

一、《卖炭翁》的语言艺术

白居易的《卖炭翁》“字字品味都是苦”。

“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开头两句中的“伐薪烧炭”概括了烧炭复杂的劳动过程和卖炭翁生活的艰辛与痛苦。第三、四句,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 写卖炭翁把维持生活的希望全部寄托在炭上。第五句,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寒冷的冬天, 卖炭翁他“衣正单”, 说明他及其贫穷, 没钱买衣御寒, 尽管如此为了炭能卖个好价钱, 他却“愿天寒”。第六、七两句, “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 市南门外泥中歇。”总算盼来一场大雪, 卖炭翁不顾冰天雪地道路难走, 一大清早就驾着牛车拉着炭, 到了“市南门外”, 直累得“牛困人饥”、精疲力尽地在泥泞中停下车来歇息。第八、九句,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凶神恶煞似的宫使的突然出现, 预示着大难临头, 一场悲剧即将发生。“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 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这十、十一、十二句, 诗人用了“把”、“称”、“回”、“叱”、“牵”、“系”一连串的动词, 写出了宫使的凶残、疯狂和巧取豪夺。可怜卖炭翁满含悲愤, 面对强盗一样的“宫使”, “惜不得”, 也无可奈何。一年的劳动成果, 青天白日下竟然被抢走了。卖炭翁愿望落空, 希望破灭。诗写到这里就结束了, 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思考的空间。卖炭翁赖以生存的一车炭被“宫使”抢去, 贫困交加的他以后的日子可怎么办啊?作者没有写, 读者却会自然而然的同情起卖炭翁的悲惨遭遇, 痛恨那些凶残的“宫使”, 痛恨“宫市”和产生“宫市”的黑暗社会。

本诗叙事真切, 细微处见精神;相映相衬, 对比中见爱憎;刻画人物, 形象鲜明;用词通俗, 平易中见精粹。陪衬和反衬是《卖炭翁》的主要表现手法。“两鬓苍苍”, 突出年老, “满面尘灰烟火色”, 突出艰辛, 反衬出卖炭翁希望的炽烈。“一尺雪”、“冰辙”的陪衬, 使人对老翁同情。“牛困人饥”, “翩翩两骑”, 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 “朱匹红纱一丈绩”反衬出“宫市”抢夺的残酷。诗的前面表现希望之烈焰, 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之失望。在鲜明的对比中把卖炭翁千回百转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使诗富有艺术感染力。

在对《卖炭翁》语言艺术的分析中, 最常见的就是关于遣词造句的分析, 以及诗中流露出的诗人对卖炭翁的同情和对“宫市”的控诉。而这众多关于《卖炭翁》的导读和赏析中, 有一篇《卖炭翁》的诗意解读却独辟蹊径, 不是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评价文学作品。简单化的阶级分析方法不仅使“文学批评脱离艺术真实, 而且使批评者对社会常识的自然体悟, 对史实细节的基本辨别, 失去了起码的标准。前人对白居易《卖炭翁》诗意的阐释, 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唐代宫市有一个演变、蜕化的过程, ‘白衫儿’并非后宫使者, ‘苦宫市’的诗旨在于暴露宦官专权的危害, 其矛头并非‘直指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从史实的角度分析很新颖, 但是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并不是很实用, 个人比较倾向于关于《卖炭翁》整首词句分析的赏析文章。

二、白居易的诗歌创作特点及《卖炭翁》的乐府精神

白居易是中国诗歌史上继杜甫之后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他现存的两千八百多首诗歌中, 全面而又真实地反映了唐代中后期的社会现实。白居易是一位富有平民意识的诗人, 他的平民意识贯穿于他的整个诗歌创作之中。他的诗, 或者以平民为描写对象, 真实地反映他们的际遇, 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或者写诗人自己的生活处境, 抒发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貌似旷达却充满抑郁与愤懑的心情。诗人似乎要在天子与平民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使其真正了解民生疾苦;同时又似乎要以诗歌为媒介向读者袒露自己的新曲。诗人不是以士大夫的身份作诗, 而是以平民的视角和平民的语言写平民之事, 道平民之情。

白居易写出了五十首“救济人病, 裨补时阙”的讽谕诗, 总名之曰《新乐府》, 《卖炭翁》即是其中的第三十二首。他的五十首《新乐府》犹如五十幅图画, 将中唐社会的生产劳动、悲欢离合、对立抗争等, 通过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形象, 展现在人们面前。即以《卖炭翁》这首诗而言, 以艺术概括的方式再现了宫市交易的真实状况。在诗中, 诗人选用了民歌三言七言结合的常见句式, 这种句式不仅能做到缓促相济, 长短相谐, 使每一句诗都能随诗的主旨与人物的感情变化脱口而出, 直率激昂, 而且能保证诗作形式的大体整饬, 符合七言作品的格律要求, 阅读起来也自然顺口。

三、《卖炭翁》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心得

《卖炭翁》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 阅读的关于《卖炭翁》的教学设计中教材分析的内容都提到了本诗是紧紧围绕“同情弱者”这个主题, 鞭挞了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 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在实际教学中, 都要求学生多次诵读全诗, 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读懂词句的意思, 运用合理的想象, 体会卖炭翁生活的艰辛, 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余映潮先生就有一篇关于《卖炭翁》教学设计, 采用的是说读课法。说读课型是朗读课型的一种变式, 其课堂教学主要由读与说来支撑, 即课堂教学活动就是———说说读读, 读读说说, 边说边读, 边读边说。在这种课型上, 在朗读训练之中, 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平实的与生动的、概括的与描述的、形容的与评议的、理解的与品析的、感悟的与鉴赏的、真实的与想象的、模仿的与创造的等等各种形式与内容的“说”。同样的“读”, 大量地有机地出现在课文教学之中。通过朗读, 可以实现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 对课文情节的理解, 对课文结构的理解, 对课文情感的理解;通过反复的朗读, 可以让学生学会对含义较深的语句、段落的体会和品味, 提高学生的精读能力;通过朗读吟诵, 可以让课文的词、语、句、段、篇顺利进人学生的语言仓库, 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

除了余映潮先生这样新颖的说读课教法进行《卖炭翁》的教学, 大多数的教师在教学时除了采用朗读的教法, 都竭尽所能地启发学生想象, 诸如“想象衣衫单薄的卖炭翁站在冰雪中是怎样的形象”、“续写卖炭翁回家之后”、“卖炭翁被劫之后”等等。通过合理的想象加深学生对本诗的理解, 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语

翻看近二十余年关于《卖炭翁》的文献资料, 其中多数是导读赏析的内容, 以及个别词句的推敲;其次是白居易的诗歌创作特点及《卖炭翁》与他的其他作品 (《琵琶行》《至穷老妪》) 等的比较。《卖炭翁》仅是一篇短小的新乐府诗歌, 但是在当今的社会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是让其体会出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 但在考试中, 关于《卖炭翁》的题目多数都是诗句填空, 考察学生是否将诗句背诵出来。

参考文献

[1].史旭升.《卖炭翁》导读[J].语文天地, 2000

[2].张昌余.《卖炭翁》简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1978

[3].彭印冲.白居易《卖炭翁》讲析[J].中文自修, 1994

上一篇:骄阳似火五年级作文500字下一篇:给领导发邮件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