漩涡笔记

2024-04-13

漩涡笔记(精选8篇)

篇1:漩涡笔记

演唱:云菲菲

原想和你玩一个小小游戏

不曾想到你竟有如此的魔力

无法抗拒你的魅力

想要和你共谱这爱的恋曲

情不自禁我深深陷了进去

明知不会有结果却难放弃

梦醒之后才会想起

这段恋情该不该继续下去

天天我看到你,陌生又熟悉

你的`一牵一动左右我思绪

白天我想着你,睡梦中有你

我想我是真的不能没有你

原想和你玩一个小小游戏

不曾想到你竟有如此的魔力

无法抗拒你的魅力

想要和你共谱这爱的恋曲

情不自禁我深深陷了进去

明知不会有结果却难放弃

梦醒之后才会想起

这段恋情该不该继续下去

天天我看到你,陌生又熟悉

你的一牵一动左右我思绪

白天我想着你,睡梦中有你

我想我是真的不能没有你

你的影子深深地在我心里

想要把你忘记只是骗自己

为你痴迷还是逃避?

我在爱的漩涡里迷失自己

我在爱的漩涡里迷失自己

篇2:漩涡笔记

把我拖进漩涡的是一个电话。

四月六日早晨八点三十分

可怜,悲痛,伤心,气愤等等,混合而成的污水

窒息着我的爱心,良心,责任与灵魂。

我在挣扎中呼吸,在呼吸中挣扎

那一副副渴望被拯救的,充满怨恨的面孔

我像一个不会游泳的勇士

面对落水的人

像一个身无分文的.慈悲者

面对饥饿中的孩童

我是一个头脑简单的门卫

闭上眼睛挥舞着棍棒

我是一位柔弱的女子

无端的接受着责问

不,这不是我

我清楚地记得。我的父母

曾给我一颗勇敢理智的心

当我被拖出漩涡的时候

已经到了。

四月十日下午

身旁有我的领导,同事,还有我的学生

我很累。我想睡觉,好好地睡一觉

最好做个梦。

梦中

我那些花朵依然鲜艳

只是,依然牵挂着

还在漩涡中的

篇3:站在争论的漩涡

他的《物种起源》阐述了一个伟大的学说:进化论,成为19世纪三大科学发现之一。进化论首次勾画出了生命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图式,创立了自然选择理论,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有力地将“特创论”、“神造论”扫进了历史垃圾堆,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科学的基础。如哥白尼推翻地球中心说一样,达尔文理论否定了人类主宰自然世界的说法。

然而,任何伟大学者及其显赫的理论都受到历史的局限,达尔文及其进化论也是这样。诚如恩格斯所指出:“进化论本身还很年轻,所以,毫无疑问,进一步的探讨将会大大修正现在的、包括严格的达尔文主义关于物种进化过程的观念。”于是针对“进化论”的讨论一直就没停止过,150年了,这个争论的漩涡似乎愈卷愈大,达尔文尴尬地站在这个漩涡的中心,接受着来着来自各方的挑战……

无法被证伪的学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如果没有当年的“小猎犬号”,达尔文也许仅仅是个平庸的人。长达5年的环球旅行,为达尔文提供了深入自然的机会,也让他拥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进化论思想便由此成形,并在此后的十几年中不断完善,最终,1859年11月24日,达尔文发表了他的专著《物种起源》。

《物种起源》发表后,立刻震动整个学术界和宗教界,强烈冲击了人类的思想、宗教和政治领域,引发了一场人类认识领域的大革命。支持和反对双方,百年多来激烈交锋,至今不息。进化生物学家在多个问题上有激烈的争论:物种形成的过程,进化性变化的速率,鸟类与恐龙的始祖关系,以及穴居人(Neandertal)是否是不同于现代人类的另一分支,如此等等。这样的争论在所有其他学科都存在。但是在生物学中,似乎将进化论认定为事实和指导原则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做法。

反进化论者往往声称进化论没有可证伪性,所以不是科学。实际上,进化有可能被各种各样的发现和实验证伪。只是一个半世纪以来,它从未被否证过。什么能否证进化论?生物学家霍尔丹有一个著名的回答:“寒武纪前的兔子化石”。进化论预言了化石的年代顺序——多细胞生物应在单细胞生物后面,有颌鱼应在无颌鱼后面,两栖动物在鱼后面,等等——还没发现例外。“有羽毛的兔子”也可以否证进化论,因为它可以证明“哺乳类和鸟类是由不同的爬行类进化而来”的论断是错的。我们发现了鸭嘴兽,发现了始祖鸟,谁发现了“羽毛兔”?没有。150年来,进化论面对的最持久、最强劲的挑战之一,就是所谓“缺失的中间环节”。近些年来,古生物学家们发现带羽毛的恐龙、早期的羽毛、最早的龟类化石等,也将所谓进化的缺环“越填越细”,印证着达尔文理论。

反进化论者说进化论预测不了什么,事实上进化论虽预测能力有限,但也已被用来预测了。考古生物学家根据进化论,预测在哪种岩石和哪个地层中,会存在转型化石。他们发掘成功了。半鱼半两栖动物Tiktaalik就是这样重见天日的。还有一个著名的例子:英国胡椒蛾在工业化时代变成了黑色。进化论认为这是蛾子适应被煤烟熏黑的树干的结果,并预言除去污染后,浅色的蛾子将再次繁盛———事实就是如此。另一个例子,如果转基因作物产生杀虫剂,昆虫就会进化出抗杀虫剂能力。进化论预言,如果在转基因作物周围种上正常作物,昆虫的抗药能力进化会慢一些———这也被证明了。

“进化”仍在继续

20世纪60年代分子生物学兴起成为生物学的领头学科,带动了各个学科的发展。随着人们对遗传机制的更为深入的了解,进化生物学界也引发了一场大的争论:综合进化论、分子进化中性论、间断平衡论、新拉马克主义各执其词。虽然还没有人对进化论的基本结构发出挑战,但已有人试图要推翻过去的某些特定看法。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生物学家已认识到进化中所含的内容,不只是自然选择。他们认为进化论与遗传学等现代综合涉及的领域太窄,甚至有少数激进的生物学家开始转而支持那些相信选择理论是完全不对的批评者了。各种证据表明,至少进化过程的某些方面并不是按正统的达尔文主义方式进行的。将各种批评理论综合起来的因素是:人们感到进化的原材料中一定含有一些更有目的、更规则的东西,而不只是微突变的随机流动。

进化论无法解释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出现的。生命的起源仍然是一大谜局,但生物化学家已经明白了原始核算、氨基酸和构成生命的其他成分怎样结合,怎样组织为自我复制、自我维持的单元,这些知识是细胞生物学的基础。天体化学的研究显示,这些成分可能源自太空,随彗星落入地球,这或许能够解释,在地球初生不久的典型环境下,这些成分是如何出现的。神创论者有时指责科学目前无法解释生命的起源,进而否定进化论。但即使地球上的生命来自非进化的起源(第一个细胞也有可能是数十亿年前外星人带来的),微观和宏观进化论的无数研究都能确证,从那之后进化一直在进行。

迄今,越来越多的生物化石发现,日新月异的基因遗传学研究成果,已越来越有力地证明了进化论的科学性。进化论与生物学自然融合,成为现代生物学的主流观点。一些国外学者在纪念达尔文的文章中写道:在达尔文提出进化论150年后,他留给我们的伟大遗产仍然显著影响着当今世界:世界上的众多学术著作都由《物种起源》衍生而来。这些“遗产”也反映了过去一个多世纪里,进化论经历了怎样的巨变:早期理论已与基因科学融为一体。对于达尔文和他之前的科学家而言,基因科学或许是个超乎想象的研究领域。

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指物种会依据生存所需,在漫长历史中自然发展出必需的能力及特色。当时有科学家形容这理论犹如“灵光一闪”,解释了为何部分物种得以生存,部分则会绝种,近代基因研究更证明了这一点。人们对进化论的日渐了解,促进了医疗保健、生态学等领域先进科技的蓬勃发展,也带来了形形色色的设计缺陷优化方案。达尔文肯定想不到,当年他对甲虫和小鸟的研究会带来如此巨大的技术进步。随着我们对进化历史的日渐了解以及对进化原理掌握的不断深入,进化论的巨大应用价值应运而生,这些应用今天已经成为众多领域的支柱。

时代演变的尴尬

许多人认为生命完美地适应了环境,因此才能在竞争中生存。这是错的。比如人们曾以为红松鼠完美地适应了英国的阔叶林环境,其实后来者灰松鼠被证明适应能力更强。生物不需要完美,只要不比竞争对手差,就能活下去。

进化论问世后,不仅冲击了宗教,而且对政治和社会同样带来巨大影响,典型的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19世纪后半叶资本主义在西方高速发展,社会出现残酷剥削和贫富两极分化,急需寻找一种理论来自我辩护,社会达尔文主义应运而生,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斯宾塞和白哲特、美国的索姆奈。根据自然界的食物链现象,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提出“弱肉强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认为像生物界一样,每个社会个体为了生存,都要不择手段成为强者,只要获得财富就是成功的标志,穷人则是生存竞争中的“不适者”,社会就是这样优胜劣汰地进化。社会达尔文主义支持盎格鲁·撒克逊人或雅利安人在文化上和生理上优越的说法,成为帝国主义和种族主义政策的理论基础。纳粹德国据此提出所谓优等民族和劣等民族论,为大屠杀提供理论支持。今天,社会达尔文主义在西方已经衰落。

时至今日,基因技术一日千里,心存优生学思想的父母操纵下一代基因亦非天方夜谭,“自然选择”界线愈来愈模糊。在纪念达尔文二百周年诞辰之际,英国媒体有文章评论说,随着经济发展和医疗改善,“适者生存”在现今发达国家不再表现为体格优势,而是社会优势。比如,银屏舞台上,塑造的尽是俊男靓女、聪慧之辈,而年老和貌丑者早早就下台退场。富人减肥减得皮包骨头,整容整得去真存假,不愿生儿育女成为时尚。这与达尔文生活的时代竟成反差,21世纪崇尚的似乎不是进化,而是退化。达尔文若在坟墓中还有知,会不会辗转难眠?

篇4:“漩涡”里的爱欲

茹君是市百货公司财务科科长,热情、大方,助人为乐,聪明、能干,颇受器重。她与丈夫是高中同学,结婚18年来感情甚笃,有一个儿子刚考入外地的重点大学。前不久,省商业学院统计系二年级学生小张,分到她们科里见习三个月,谁知才上几天班,就在球赛中把腓骨折断,在医院复位后打了石膏。好心的茹君为此跑前跑后。当她得知小张是个孤儿时,更是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怕他恢复不好,熬上了骨汤;怕他寂寞,带去了微型收录机;怕他耽误了见习,把帐目带去讲解……是呀,茹君自己是孤儿出身,对小张更是当儿子看待。小张为此感激不已,表示此生要报答这份情。茹君只是微微一笑。这一笑不打紧,竟笑出今日的尴尬来;在出院的路上,小张沉默寡言。茹君问他有何心事;他脸红了。当他们在绿荫中歇息时,经茹君的再三追问,他终于涨红了脸,说他爱她,爱得很深,并不自主地欲将她搂在怀中……

她又急又气,撇下他几乎是跑回了家,一直坐到现在。她怎么也想不通,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一个受伤者,会引来这种麻烦,要是外边知道了。还怎么做人?可是,她明白,小张那举动,那神情,那眼光,分明是一种真诚的爱,并无半点邪恶;她也知道,学校介绍小张勤奋好学。品德优良,是重点培养对象。他才十八岁多一点,怎么会这样呢?

……

丈夫听完后,非但没有醋意,也没有责备她,反而哈哈地笑了起来:“看来,我又多了一个研究对象喽!”她疑惑地望着丈夫,认真地听他解释着——

人生长河中有几个心理变异的“漩涡”,这是由于生理改变而导致的心理突变。从少年步入青年时的爱欲,便是其中的一个容易使人沉沦的漩涡。年轻人情感丰富,喜可笑,愁可泪,怒可吼,这是正常的情感发泄。这种发泄的对象容易选择,即使选错也易被人理解。但是,此期随生理发育日趋成熟而形成的爱欲,是一种受语言、思维、情感、意识形态、社会和生物因素影响,又难以受其控制的强烈欲望。在形成之初,若选上同龄的异性,则会形成早恋;若因某种契机而选上其他人,则属于爱欲错位。二者均属于情感发泄,这种爱欲和情感都是很脆弱的,但又是固执的,需要认真对待,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一心理漩涡。

情窦初开,爱欲错位的实例实在太多了。我也收集到有女高中生因崇拜自己的班主任,而在辅导课业时不由自主地倒向他怀中;有女大学新生因崇拜某知名作家,每日一信,甚至千里迢迢去夜叩其门;就拿你这件事来说,小张从小缺乏母爱和亲人的关怀,将你对他的照顾蕴集在心,化为爱欲,尽管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很有分寸,他也一厢情愿地把随青春而至的爱欲,统统倾泻在你身上,才会闹出这等笑话来。但是,我们不能笑他,应该明智地帮助他,使他从心理漩涡中跳出来,步入正常人生。

由于我们的一些人,对青春期的爱欲缺乏正确的认识,甚至对此期的爱欲需求发泄嗤之以鼻,一旦发现少男“爱”上老女,少女“爱”上师长,便统统认为是这些男女青少年品质不良,学坏了等。那是不公平的。有的当事人在爱欲错位被学校、社会传播后,残缺的感情和紊乱的理智将难以支配正常生活,或患上精神疾患,或寻衅轻生以求解脱。所以,我们的学校、家庭和社会对青少年的爱欲要进行有力的疏导:让他们努力学习,增加知识,扩大视野,以分散其对爱欲的注意力,化解其强烈表现;对产生爱欲的生理知识作正面宣传解释,消除其神秘感和冲动性;当爱欲内现时应保持头脑清醒,多向家长、老师和足以信赖的长辈述说,求得妥善的解决方法;当爱欲初现时,其情浓厚,但不要急忙表示和参予,自我抗拒、自我疏导是最优发泄方法……

聪明的心理学教授制定了拯救小张于心理漩涡的周密计划:让茹君去外地看看读大学的儿子,并叫她把此事压在心中,切不可再让第二个人,特别是小张学校的人知道;他自己当晚就去市百货公司宿舍,把垂头丧气抽闷烟的小张,请到医学院招待所,与之促膝长谈,进行心理矫正,教授还特地告假陪了小张一段日子,一是以防意外,二是继续进行心理修复。爱欲错位的小张在教授的疏导下,终于摆脱了情感纠葛,见习完结回到商业学院。教授点燃的航标灯,驶去的救援之舟,拯救出挣扎在爱欲错位漩涡中的小张,他努力学习,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研究生院。当他在三年后再次来到教授和茹君家里时,已是个学有成就,朝气蓬勃和成熟的青年了,在他的面前将是一幅绚丽的人生画卷

篇5:漩涡的奥秘作文

记得有一次洗完了澡,妈妈嘱咐我把浴缸里的水放掉,

漩涡的奥秘作文

不过我还想做一次实验。我找来一个瓶盖,然后把盖子轻轻往水里一扔,只见它向排水口漂移,当它处于排水口上方时,便迅速随着水漩涡开始转动,旋转了几圈后便猛地冲向排水口,如果瓶盖子小一点的话它已经被漩涡冲得无影无踪了。这让我想起了“百慕大三角”死亡之谜,如果海中也出现这样的漩涡,过往的渔船就会像这个瓶盖子一样瞬间被漩涡吞噬。看来漩涡的威力不能小觑。

经过了解,我知道现在还没有找到对付漩涡的办法。希望以后不仅能研究出对付它的办法,还能进一步地利用漩涡的力量。

篇6:漩涡与层流

旋紧式瓶盖的透明塑料瓶子或者罐子

洗手液(或洗涤灵、洗衣液)

着色剂(可以用墨水、水彩颜料或酱油代替)

透明胶带

制作步骤

1.向瓶子或者罐子内倒入洗手液,容量为1/4瓶子容积。加进入一滴到两滴着色剂,有颜色更容易看到漩涡。

2.打开瓶盖,慢慢把水装进瓶子(如果水装得太快,会产生泡沫),注意别把水洒到瓶子外边,直至瓶子刚好装满。

3.旋紧瓶盖,上下摇动瓶子数次以使洗手液和水混合均匀。如果有泡沫产生,旋开瓶盖并且再倒进一点水,让泡沫滑到瓶子边缘去,然后重新旋紧瓶盖。

4.把瓶盖和瓶子擦干,用透明胶带固定瓶盖以防止渗漏。

5.慢慢地旋转瓶子,你能看到什么?停止旋转瓶子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如果快速旋转,又发生了什么?

6.上下或左右晃动瓶子。你看到了瓶子里有什么不同的现象了吗?

7.如果瓶子里的液体颜色使它看起来像固体,只要再一次旋转或者摇晃一下瓶子就能看到更多的现象。如果瓶盖密封得好,漩涡和层流可以持续很久。

活动原理

一般来说,在一个装满水的罐子里,往一个方向运动的水看起来和往另一个方向运动的水没什么两样。但是,洗手液那种比较黏稠的化学制品,可以让你看清楚水流动的景象。

当慢慢旋转瓶子的时候,你很可能会看到水里有平滑的条纹。当水层慢慢地流动并且平滑地各自穿越的时候,你就看到这个景象了,科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层流”。

当你忽然停止旋转瓶子的时候,或者转得非常快的时候,你可能看到很多漩涡和波浪似的形状。当一层水快速地流动穿过另一层水时,会带来湍流,这在你看来就是漩涡。

篇7:“漩涡”中的庞德

庞德第一次处于漩涡之中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他被美国司法机关指控有叛国罪。围绕着这一指控,在美国产生了关于他命运的广泛争论。这一事件的根源是庞德在二战期间在意大利的一系列不理智的行为。这几乎是一种空前的叛国罪,因为用广播为敌对国家做宣传而被指控的人可以说以前还没有过。

庞德1924年来到意大利,在此后的很长时间里,他赞同法西斯主义,认为只有在墨索里尼那样的人的领导下,世界才会和平,才会变得更安全。他把罗马-柏林轴心看作是“林肯时代以来第一次对富人政权的严厉打击”。他仇视犹太人,反对美国参加欧洲战争。早在1936年,庞德就开始在意大利电台发表讲话,谈他对经济和政治的看法。1941年1月,他的一档固定节目开播,名为“美国时间”,每周播放一次。他在广播中不断攻击美国和英国,为意大利和德国辩解。他抨击罗斯福政府和美国模式。他甚至说应该绞死罗斯福和几百名犹太人。即便在意大利向盟军投降、墨索里尼仅仅在意大利北部作为德国的傀儡苦苦支撑之后,他仍然非常坚定地忠于墨索里尼,继续在米兰进行他的宣传广播。但是庞德的表现似乎有些过头,他的胡言乱语甚至引起意大利政府官员的怀疑,以为他是美国派来的特务。1941年年底美国参战后,庞德的这些广播成为叛国行为。1943年,他在美国被指控叛国罪。

1945年5月3日,二战在欧洲的最后一周,他在拉巴洛的家中被意大利反法西斯游击队员抓获。他匆忙拿了一部汉英对照的儒家经典《四书》和一本中文词典,便跟着游击队员离开了家,他不知将被带往何处,但却想到了被处死的结局。他被送到美国在比萨设立的惩戒训练中心,这实际上是一座劳改营,是专门让那些犯重罪的美国士兵通过劳动训练进行改造的地方。庞德被关在一个露天的铁笼子里,这是用来关押最严重的犯人的。他后来在《比萨诗章》中称其为“猩猩笼子”。庞德在这个笼子中生活了25天,白天要经受阳光的烘烤,夜里还要被灯照个通宵,因此身心都受到严重损害,被转送到医疗营,正是在这里,他开始了《比萨诗章》的写作。

当年11月,庞德被引渡回美国。他被指控犯有16条叛国罪行。他未来的命运在美国引起了人们的争论。刚刚经过大战的美国人仇视叛国的情绪还很高,许多人要求判处这位美国最有名的诗人死刑。而他的朋友们,包括着20世纪一些最伟大的作家,开始担心他会被处死。其中,海明威非常担心庞德这位曾经大力帮助提携他的老朋友的战后命运,因此提议用“精神错乱”为理由来为庞德进行辩护。这个主意得到很多庞德和海明威文学界的以及在政界的朋友的支持,并且通过律师也得到了庞德本人的认可。几天之后,4位知名精神病医生签署报告,做出如下描述:怪僻,易怒,以自我为中心,狂想,注意力不能集中。结论是:心智有缺陷,不能胜任听从正当建议或者具备自我辩护方面的普通常识。据此,陪审团认为他精神失常无法出庭,因此他并没有受到审判,而是被送到了华盛顿的圣伊丽莎白精神病院,那是专门为患精神病的罪犯开设的医院。当然,他到底是不是真的精神失常,是不是他的朋友们以及医生为了使他免于受审而耍了什么花招,到现在也没有定论。

虽然被监禁在精神病院,但庞德继续着《诗章》的创作,同时还翻译了三百多首中国诗歌,1954年,这些译诗由哈佛大学出版。在此期间,很多拜访者来医院看望他,其中包括查尔斯·奥尔森、罗伯特·洛威尔、T·S·艾略特、威廉·卡洛斯·威廉斯、艾伦·金斯伯格等文坛名人。

庞德再一次置身漩涡是在1948年美国第一届伯林根诗歌奖的评选中。这个奖项是由时任美国国会图书馆顾问的诗人艾伦·塔特提议设立的,具有政府性质。国会图书馆专门为此成立了一个美国文学委员会,成员都是名家,包括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艾略特、自白派诗歌创始人罗伯特·洛威尔、获得普利策诗歌与小说两项奖的罗伯特·佩恩·华伦、W·H·奥登、艾伦·塔特、康拉德·艾肯、凯瑟琳·安妮·波特、保罗·格林等14人。在这14人中,投票反对庞德获奖的只有两位,一位是犹太诗人卡尔·夏皮罗,他的理由有二:其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本人是犹太人,不可能把这一奖项授予一名反犹主义者;其二,他认为这位诗人的政治哲学与道德哲学最终玷污败坏了他的诗歌,降低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价值。另一位是凯瑟琳·加里森·查品,她投反对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她是当时美国司法部长的妻子,她认为把这一政府性质的奖项颁给一名背叛自己国家的人是极为不妥的。而其他12位委员却一致站到了另一面,他们都认为,无论庞德在政治上表现如何,他在诗歌方面的贡献都超出他的政治错误。

1949年2月20日,《纽约时报》刊登了庞德获得第一届伯林根诗歌奖的消息,引起了各方的争议。大部分人对此表示愤慨,另一些人则认为这种把对审美的追求与政治分开正是这个国家自由与理性的表现。争论在6月开始进入白热化,普利策诗歌奖获得者、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赫利俄在《星期六文学论坛》上发表文章,不仅抨击庞德获奖一事,还同时暗示伯林根基金会与法西斯分子有关。此举引起轩然大波,评审委员会严正声明他们与法西斯分子毫无关系。国会图书馆馆长也出面否认评审委员会有任何过错,并强烈批评了赫利俄和《星期六文学论坛》。7月底,一位收到这篇文章的纽约议员在众议院会议上要求对把奖颁给庞德一事进行调查。他认为文学问题应该由文学界来处理,但国会有权了解评审委员会是否正确代表了美国人民的意志。评审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长达72页的声明,来反驳赫利俄的观点。结果,国会既没有进行调查,也没有撤消给庞德的奖,只是决定颁发文学艺术方面的奖项不应该再带有政府性质。从1950年的第二届起,伯林根诗歌奖改由耶鲁大学颁发。

也许问题的关键在于伯林根奖授予的对象是庞德这个人还是《比萨诗章》这部作品。选择庞德作为伯林根诗歌奖的第一位获奖者,当然是与《比萨诗章》的伟大艺术成就分不开的,但同时也很难说其中没有政治目的。有人指出,奖项是给庞德这个人的,而且是通过秘密协商得出的结果。这似乎也并非没有根据。曾经担任过助理国务卿的著名诗人迈克利什曾经谈起过1948年6月的一次会议,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这一点(但他没有参加这次会议),那次会议的与会者包括艾略特、E·E·卡明斯、奥登、塔特等人,他们共同商讨出一个设想,在国会图书馆设立一个新的诗歌方面的奖项,通过名人组成的评审委员会授奖,而委员们要选择庞德作为第一位获奖者,由此改变他的艰难处境,同时把政府尤其是司法部置于非常尴尬的地位。与这一方的观点相对,国会图书馆人员声辩,该奖项是授予《比萨诗章》的,而不是授予庞德的。他们认为,“如果允许除了诗歌成就之外的因素来影响我们的决定的话,那将破坏这一奖项的重要意义,并且从根本上否定文明社会赖以生存的、客观看待问题的原则的正确性。”

对于这场争论,著名文学批评家欧文·豪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我们不可能只把庞德作为一名诗人,而不首先把他看作是一个人来褒奖他。他认为这件事情是与道德心有关的:把这一文学奖项授予庞德首先应该是对他作为一个人的褒奖,因此也就应该是对他的道德行为的褒奖。对他进行褒奖,也就意味着把他看作是一个具有正常的、得体的、充满敬意的人际关系的人,这意味着公众友爱之手的延伸。豪也承认,严格把诗人的诗歌与诗人的人格区分开来是很难把握的,因为在一个人的美学思想和人生价值之间是很可能互相抵触的,在这种情况下,生活现实必须优先于文学来加以考虑。

事情的结果表明,即使评委会委员们确实有政治目的,要向政府施压以便早日释放庞德,他们的目的也并未达到。直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许多有影响的名人和媒体又发起运动,呼吁释放庞德。经过海明威、艾略特、弗罗斯特等人的多方努力,1958年4月18日,庞德在被关押十二年多之后,他叛国罪的指控被取消,他终于走出精神病院。

同年6月30日,他又来到了意大利。到达那不勒斯时他还朝着记者们行了一个纳粹礼。但是,在这古老而静寂的欧洲,庞德逐渐地摆脱了自己的愤怒。他一直在继续着他的《诗章》的创作。在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后,他似乎开始对自己过去的行为表示后悔,对一些前来拜访他的人承认自己做错了。1967年,他在与金斯伯格见面时说:“我很惭愧,我犯的最严重的错误是反犹主义,那是一种愚蠢而狭隘的偏见。”

篇8:无疆界的漩涡

此次音乐周于2008年10月16至20日在上海音乐学院隆重举行。音乐周的目的在于展演当代具有前沿性和实验性的现代音乐作品,探讨现代音乐(包括电子音乐)的创作技巧与观念内涵。音乐周由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杨立青担任出品人,副院长杨燕迪、张显平任组委会主任,华裔瑞士籍作曲家温德青任音乐总监。邀请嘉宾来自美国、瑞士、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等多个不同国家与地区,国内外参加此次音乐周的代表共计300余人。

音乐周主旨为“没有当代就没有未来”。杨燕迪教授在开幕式致词中高度肯定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甚至认为没有当代就没有过去,因为过去包含在当代人重新理解与纠正之中,如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就凸显了当代音乐的文化价值与内涵。音乐周参演作品共计51部,属于在中国首演的作品有34部,涉及中外作曲家共计40余人,包括诸多享有盛誉的国外作曲大师,如意大利贝里奥与歇尔西、德国拉亨曼、法国格里塞、希腊泽纳基斯、匈牙利库塔克、美国艾夫斯、波兰潘德雷斯基等,以及我国中青年作曲家(含华裔)杨立青、瞿小松、贾达群、温德青、梁雷、尹明五、陆培、叶国辉、陈牧声等。音乐周定位以上海音乐学院为中心,服务于学院的教学与研究,注重学术性,活动内容分为讲座、大师班、音乐会、研讨会四个板块,具体安排见上表。

上海音乐学院为音乐周主办单位,承办单位为作曲系与音乐工程系,具体而繁复的组织工作全部由艺术管理系的师生们承担,管弦系、民乐系、研究生部等各部门予以大力配合,每一场活动井然有序。难能可贵的是,除了最后两场音乐会需要付费买票外,其余所有活动均免费向所有参加者开放,给囊中羞涩的莘莘学子提供了方便。

二、漩涡之一:睿思焕发的讲座与大师班

1.七场讲座:五场与电子音乐或/频谱音乐相关、两场与作曲相关

美国杜克大学博士哈金斯(H.James Harkins)作了两场讲座,题目分别为:《舞蹈音乐与计算机音乐的实时演奏》、《运用Supercollider软件进行现场演出和合成》。法国的奥拉雷(Yann Orlarey)作了《Faust:在音频编程中的新方法》的讲座。马来西亚的罗家恩作了两场关于《从音色说起:受频谱音乐思维影响的当代室内乐作品介绍》的讲座。上述讲座反映出算法思维在电子音乐与频谱音乐中的重要地位。

作曲讲座方面,瑞士日内瓦音乐学院葛迪伯(Eric Gaudibert) 教授作了《作曲家工作坊》(关于写作、演奏与聆听)的讲座,但当天实际的讲座内容作了调整,他从意象、诗歌、舞蹈三个关键词出发,列举了匈牙利民间音乐、宗教音乐以及瓦格纳、德彪西、拉威尔、泽纳基斯、歇尔西等作曲家的作品,从作曲的角度探讨了这些作品的结构形态与文本内涵。瞿小松教授作了《向传统致敬》的讲座,主持人韩锺恩教授向听众预设了两个问题:“传统是什么?”“传统在哪里?”讲座传达出的信息与瞿小松近些年的一贯思考相联系,即“走出西方音乐的阴影”,认为在四百年来的西方专业音乐之外,有着广袤无边的音乐表达空间,尤其是在中国的传统音乐之中,如古琴音乐、昆曲以及蒙古族长调等等,它们道法自然,有着丰富表现力,而这种表现力与西方专业音乐完全不同。讲座引起了与会者的热烈回应,瞿小松从容闲适地回答了观念、音乐、家庭生活等诸多不同问题。

2.四场大师班:两场与作曲相关、一场与电子音乐相关、一场与钢琴演奏相关

此次的两场作曲大师班引人注目,由葛迪伯与瞿小松共同主持,为十位作曲学生上了公开课,每场都座无虚席。两位教授的点评非常注重细节,从记谱、材料、结构、配器、排练等方面为青年学子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意见。钢琴大师班由美国钢琴家托马斯·罗森克伦兹(Thomas Rosenkranz)主讲,他生动活泼地为钢琴学子示范讲解了现代钢琴作品中技巧练习、表情处理、肢体动作等方面要领,讲座由毛翔宇教授主持、翻译。电子音乐大师班比较特殊,以《工业》(为独奏大提琴和电声而作)与《潇湘记忆》(为中音萨克斯和磁带所作)两首作品为例,两位演奏家通过现场拆解,让与会者学习了独奏乐器与计算机互动处理的一些特殊手法。

三、漩涡之二:流光溢彩的音乐会

音乐周中的音乐会由于事先作了周密设计,七场音乐会各具特色,开幕式音乐会是综合性音乐会,闭幕式音乐会是个人作品专场,一场钢琴独奏音乐会,民乐音乐会与电子音乐会可谓传统与现代的唱和,除此之外的两场音乐会也很特别:大提琴与中提琴音乐会、教学汇报音乐会。这些音乐会体现了国内外作曲家们不同的创作观念与形式探索。

开幕式音乐会于2008年10月16日晚在贺绿汀音乐厅举行,音乐会选取了六位作曲家的作品,他们分别是:两位华裔作曲家梁雷与温德青,波兰作曲家潘德雷斯基,三位已经作古的现代作曲家为意大利的弗朗哥·多纳托尼(Franco Donatoni,1927—2000)与歇尔西(Giacinto Scelsi,1905—1988)、法国的格里塞(Gérard Grisey,1946—1998)。其中,潘德雷斯基的《单簧管四重奏》是一首调性作品,具有所谓“新浪漫主义”风格,既有活泼的主调写法,也有复杂的赋格段落,聆听中让人感到时空回转,仿佛回到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的时代。弗朗哥·多纳托尼的《三重声部》乐器配置为长笛、萨克斯与单簧管,三件乐器你追我赶,充盈着游戏谐谑的情趣。温德青的《草原的颤音》为小提琴、大提琴与钢琴而作,它以颤音为主题,三个乐器声部逐渐由简至繁,最终汇集成为声音鼎沸、热闹欢腾的音流,然后逐渐消融,如同消失在广袤、安详的草原一般。歇尔西的《三首萨克斯小品》,音高上安排了两条不同音区的旋律线,高音区以点状材料为主,低音区材料大多匍匐于狭窄音区之内,简单活泼。法国频谱学派创始人格里塞的《时间的漩涡》为音乐会压轴之作,演奏精彩,可惜由于指挥有脚伤,不能较长时间站立,只演出了其中一部分。

单独一提的是梁雷的《潇湘记忆:为中音萨克斯和磁带所作》,题材源自莫五平未竟的歌剧,讲的是一个妇女每天夜里在村长家后面的山上像鬼一般的哭泣,为自己死去的丈夫复仇,直到她自己和村长都发了疯。①作品并没有直接叙述这个故事,笔墨着意在描绘一个遥远又恐怖的寒夜,萨克斯、女声演唱的瑶族民歌、古琴曲《潇湘水云》片段、莫五平的歌声,塑造了一种寒气侵骨的鬼魅氛围。

第二场音乐会的标题为“中提与大提的当代对话”,演出了著名作曲家拉亨曼、库塔克、贝利奥等人的名作,如拉亨曼的《压力》(大提琴)、贝里奥的《模进Ⅵ》(中提琴)、库塔克的《Jelek Op.5》(中提琴)、麦克尔·戈登的《工业》(大提琴与电声)等等,这些作品高难度或反常的技巧给演奏者带来较大的挑战,两位演奏者均来自“无疆界”乐团,其中大提琴演奏家为捷克的图帕(Jan Filip Tupa),中提琴演奏家为澳大利亚的威廉·兰(William Lane),他们的精彩演绎为听众带来了新奇的音响体验。

上一篇:踩球大赛小学作文400字下一篇:重阳节的习俗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