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习俗有什么

2024-04-13

重阳节的习俗有什么(通用15篇)

篇1:重阳节的习俗有什么

1、登高

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

2、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赏菊习俗源于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赏菊赞菊的菊文化。

3、喝菊花酒

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4、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5、插茱萸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6、祭祖

重阳节与除夕、春节、清明、端午、七月半等均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祭祖是主要节日做节的一大主题。

篇2:重阳节的习俗有什么

重阳节纪念谁的

在传说中东汉的时候,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於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丶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了瘟魔。 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丶桓景剑刺瘟魔这个故事就流传到了现在。

重阳节的谚语

帮助别人要忘掉,别人帮己要记牢。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饱带饥粮,晴带雨伞。

爆饮爆食易生病,定时定量保康宁。

背后不商量,当面无主张。

笨人先起身,笨鸟早出林。

的快马,事找的忙人。

边学边问,才有学问。

病从口入,寒从脚起。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病好不谢医,下次无人医。

病急乱投医,逢庙就烧香。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病人心多,忙人事多。

篇3:重阳节的习俗

登高

在古代, 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 故重阳节又叫 “登高节 ”。 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 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 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 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 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亮时,以片糕搭儿女额头,口中念念有词, 祝愿子女百事俱高, 乃古人九月做糕的本意。 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 这大概是用 “点灯”“吃糕” 代替 “ 登高 ” 的意思 , 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如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 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 是金秋时 节 , 菊花盛开, 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 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 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 霜怒放的重阳节里, 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 但仍以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篇4:重阳节的传说和习俗

相传东汉时期,汝河出了个瘟魔,为害一方百姓。有个名叫恒景的青年,下决心为民除魔,于是遍访高山名士,终于拜了一位仙长为师,苦炼降妖本领。有一天仙长对恒景说:“你技艺已成,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来,你这就回家去为民除害吧。”初九早晨,恒景回到家乡,照仙长的吩咐将乡亲们领到附近山上,并把仙长赠予的茱萸叶和菊花酒分给众人。中午时分,瘟魔冲出汝河,被茱萸和菊花的香气摄住。恒景手执降妖剑,几个回合就杀死了瘟魔。从此,九月初九登高辟邪的习俗便年复一年地流传了下来。

在《易经》中,九是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称重阳。据史料记载,魏晋时期就有了重阳日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明代,更有了登高并且食重阳糕的风俗。不过民俗常因地区与时令的不同而具有多元性的意义。重阳节时有出游登高、插茱萸、放风筝、赏菊、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到了重阳前后,秋收完毕,欢庆丰收。家家户户总要做些米糕、面饼、豆子馍之类馈赠亲朋好友。在重阳节的前两天,人们纷纷用面粉蒸糕,糕上插着彩色的小旗,点缀着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仁等果实,或者做些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名为“狮蛮栗糕”,这都是南宋时期临安(今杭州)的风俗,这些栗糕,恰是登高时携带的佳点。北方的重阳糕,以发面花果蒸糕最为著名(又名发糕)。发面蒸糕是将面粉发酵后扣入小碗中,每个碗底放上各种花果,如红枣、果仁、蜜饯、青红丝等上笼蒸熟后将面糕倒出,正好各种花果均在面糕上面,呈馒头状发面的重阳糕,松甜软糯,十分味美。

在我国有些地方至今还留存着这样的风俗。到了重阳时节,已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送重阳糕。一般是两个大的,九个小的。取其“二九”相逢之意。北方农村流传的“中秋刚刚过,又为重阳忙,巧巧蒸花糕,只为女想娘”的民谣,正是反映了这个风俗民情。

民间将九月也叫“菊月”或“菊节”。故赏菊、喝菊花酒是重阳不可或缺的活动。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我国酿制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据《酉京杂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以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之,故谓菊花酒。”诗人们对菊花酒情有所钟,颇多赞誉,晋代陶渊明有诗曰:“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酒能祛百病,菊解制颓龄。”《荆楚岁时记》亦载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茸,饮菊花酒,可使人长寿。”

吃糍粑是我国西南地区重阳佳节的又一食俗。糍粑分为软甜、硬咸两种。软糍粑的做法是将洗净的糯米下到开水锅里,一沸即捞,上笼蒸熟再放臼里捣烂,揉搓成团即可。食用时把芝麻炒熟,捣成细末。把糍粑团搓成条,揪成小块,拌上芝麻、白糖等。其味香甜适口。硬糍粑又称油糍粑,做法是糯米蒸熟后不捣烂,放在案上搓成团,擀开后放些食盐和花椒粉做成“馅芯”,再卷条切片,放入油锅中炸制而成。其色红黄美观,咸麻香脆,回味无穷。

重阳佳节正值九月,秋菊飘香,螃蟹膏黄味美,肉质细嫩,正是食蟹的大好季节。古人有诗云:“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宋代诗人梅尧臣有诗赞蟹:“樽前已夺螃蟹味,当日莼羹枉对人。”所以时至今日,阳澄湖的大闸蟹仍然闻名中外。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啖蟹、品蟹、咏蟹、画蟹,为后人留下许多轶闻雅事,为人们啖蟹平添几分韵味。

古代文人墨客极爱菊花,往往以秋菊比喻清高、亮节之风。诗人陶渊明有诗云:“菊花知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诗中不仅表露了诗人自命清高的风范,还洋溢了浓厚的生活趣味,在九月秋菊盛开之时,文人骚客都喜欢借花聚会、饮酒、食蟹、赏菊、赋诗的活动,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向往。

篇5:重阳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2021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重阳登高

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秋天到了,冷空气南下,雨水减少,天气晴朗。金秋九月,秋高气爽,气温既不寒冷,也是炎热,正好适合出游。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强身健体、祛除百病的目的。古人很早就有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比如唐代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我们南京地区也有一句俗话叫“春牛首,秋栖霞”,就是指春天要去牛首山踏青,秋天要去栖霞山登高。

吃重阳糕

重阳糕,也叫“花糕”、“菊糕”、“发糕”等,为重阳节的传统食品。糕上还要插五色小彩旗,糕上印两只羊,取“重阳”的意思。有的地方在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放儿女额头上,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还有的地方,祝寿回礼就要送糕,也取了高寿和步步高之意。

女儿节

有些地方重阳节还被称为女儿节,这一天嫁出去的女儿要回娘家,吃花糕,娘家还要给女儿、外孙送糕,有步步高升之意。重阳节除了吃重阳糕,有些地区还要吃羊肉面。“羊”与“阳”谐音,应重阳节的典故。羊肉性暖,益气补虚、秋天食用,也有防寒进补的效果。

赏菊

菊花是中国的名花,是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之一。因菊花具有高洁、质朴的品格,才有东晋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唐代孟浩然《过故人庄》中也写到:“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饮菊花酒

古时的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入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时逢佳节,清秋气爽,菊花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除登高插茱萸外,亲友们三五相邀,同饮菊花酒,共赏菊花,确实别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诗人们,赏菊饮酒,吟诗唱酬,给后世留下不少佳句。菊花含有养生成分,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祈福祛灾的“吉祥酒”。

佩茱萸·簪菊花

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戴于臂,或作香囊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称为茱萸囊。除了佩戴茱萸,妇女还有头上戴菊花的习俗。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古代有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所以重阳节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

游艺体育活动

古代,有些游牧民族保留着重阳节围猎、射箭、赛马的活动。由于秋季多风,放风筝也是重阳节重要的活动,放风筝的寓意也在于辟邪驱疫。

如今,我国也将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阳节的意义是什么

敬祖——重阳是中国四大祭祖节日之一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汉族传统节日。《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敬老——重阳日还是新时代中国的“老人节”

九九重阳,九九与“久久”同音,自然容易被赋予长久长寿的含义,西汉时候人们就开始在此时设宴求寿。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这可以说是重阳节在新时代中国的新表现形式,将重阳节的意义,从先人转向了今人,从历史转到了当下。

从历史文化传承来说,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别的民族咱们不管不论,但是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之所以血浓于水,之所以历尽沧桑生生不息,之所以“人情味”非常浓厚,尊老敬老爱老是一个重要方面。

孝道——重阳是对中华孝传统的一大承载

对于重阳节的意义,将中华敬老传统加以深化和外延,发见的正是作为中华传统根本之一的孝道。你的父母或长辈也许还没成为老人、不需要敬老,但孝道却仍然需要。

一个人所受恩惠莫重于父母,父母是生养我们的人。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是谓五常,是家庭和睦兴旺的根本。然而因中国近代的衰败,今人将古代的一切思想视为封建思想,称不适用于今世。于是不讲孝道,导致很多老人无人赡养,并引起诸多社会及国家问题。

感恩——重阳中包含最大的普世价值

将重阳节所蕴含的深层内涵进行最大化地推而广之,所得到的最广泛、最普适的价值,便是“感恩”。由祭祖、敬老、孝亲开始,感恩的精神更是能够遍被所有人中,所有的善心、善意和善行。

感恩是积极向上的思考和谦卑的态度,它是自发性的行为。当一个人懂得感恩时,便会将感恩化做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实践于生活中。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个和平的种子,因为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它是一种责任、自立、自尊和追求一种阳光人生的精神境界。

因此,感恩,是一条人生基本的准则,是一种人生质量的体现,是一切生命美好的基础。感恩是生活中的大智慧,能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生活的美好,能保持我们的积极、健康、阳光的良好心态。怀有感恩之情,对别人、对环境就会少一份挑剔,多一份欣赏和感激。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能够生活在一个感恩的世界,这个世界一定是非常美好的,我们的人生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农历九月初九是什么节日:重阳节

重阳这一天,人们赏玩菊花,佩带茱萸,携酒登山,畅游欢饮。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僻灾之意。

重阳节还有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风俗。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种重要植物,气味辛烈,可以防止恶浊重阳花糕是用粳米制成的一种节令美食。

为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节又称为“双九节”“老人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丰富多彩,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九九重阳节也是我国的老人节,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敬老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篇6:重阳有关的习俗有哪些

重阳有关的习俗有哪些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重阳节很早就有喝菊花酒的习俗,但其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一说是起于上古,由杜康创造,另一说是起于汉初,源自宫廷。但不论何种说法,将菊花和酒紧密联系,并赋予文化内涵、影响深远的是晋代陶渊明。陶渊明一生酷爱菊花和酒,他在《九日闲居》诗序中写到:“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魏晋之后唐代也盛行饮菊花酒。权德舆《嘉兴九日寄丹阳亲故》诗云:“草露荷衣冷,山风菊酒香”。历代文人雅士喜好菊花酒,这一方面和菊花酒的健身功益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士大夫对菊花人文风格的大力推崇有着紧密联系。

当然茱萸和菊花并不是完全分开的,茱萸也可以吃,菊花也可以插。如《梦梁录》云:“今世之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姑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而杜牧在《九日齐山登高》诗:“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可见除了饮菊花酒之外还有簪菊花的习俗,而茱萸除了可以插在头上之外还可以吃,也可以佩带于臂或用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等。这种习俗后来发展成各种变俗,如重阳节在门窗上挂菊花枝叶或贴剪纸,或者把彩缯剪成茱萸、菊花形状来相赠佩带等。

重阳节的起源

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

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

清代,明代的风俗依旧盛行。

现代重阳节介绍

篇7:2021重阳节民间习俗有哪些

大家都知道中秋节要吃月饼,然而知道重阳节要吃重阳糕的人,却少之甚少。重阳糕与年糕相比较,前者要小得多。重阳糕是以米粉、豆粉为原料,外加栗子、杏仁等作为馅,制成糕点。后来人们为增加美感,将重阳糕制作成各种颜色的糕点,并在糕点上撒上桂花。因此重阳糕也有桂花糕之称。

2.登高、插茱萸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从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中可知,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风俗习惯早在唐代时期盛行。古时候的人们认为,在重阳节的这一天登高能够躲避凶邪;佩戴茱萸所制成的香囊能够消除灾难。如今消灾避难的寓意慢慢淡化,仅存过节的欢庆,而重阳节爬山登高的习俗仍然被沿用。

3.赏菊、饮酒

每年的重阳节恰逢是菊花盛开的金秋,诗人陶渊明以爱菊、诗酒出名。于是,后人效仿他并召集文人雅士赏菊、宴饮畅谈,故重阳赏菊、品酒的风俗由此而来。

4.拜祭祖先

珠三角地区有着重阳节祭扫祖墓、纪念先人的习俗,而福建沿海地区不仅有“三月小清明,重阳大清明”之说,而且每年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离世的日子,信奉妈祖的人们也纷纷到妈祖庙祭祀、拜拜以求得庇佑。因此,这些地区的人们十分重视重阳节祭祖的风俗。

5.艾叶水洗澡

重阳节也叫老人节,年轻的人会将重阳糕赠送给长辈品尝,而长辈们就会将事前准备好的艾叶回赠给他们,并让他们在这一天用艾叶水洗澡,除去身上的凶邪。现代医学也指出,用艾叶水能够有效地驱除痱热,避免蚊虫叮咬。目前,海南的部分地区还存在着用艾叶水洗澡的风俗习惯。

<<<返回目录

重阳节各地的传统习俗

【浙江省】

绍兴府重阳节互相拜访,除非亲友家有丧事,才往灵前哭拜。桐庐县九月九日备猪羊以祖,称为秋祭。同时也在重阳节绑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

【四川省】

旧时南溪县读书人于此日在龙腾山岑山楼聚会,纪念诗人岑参,称为“岑公会”。民间旧俗,重阳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话说:“重阳蒸酒,香甜可口”。

【广东省】

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围观。南雄府九月九日请茅山道士建王母会,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阳江市重阳节放纸鸢,并系藤弓于其上,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临高县民重阳节早起,大家齐声高喊“赶山猫”,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

【陕西省】

西乡县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馈赠。士子以诗酒相赏。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江苏省】

重阳节,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

<<<返回目录

重阳节的来源

九九重阳凝聚了中华民族千秋万代“老吾老”的浓浓深情和生生不息的民族风范。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人节”、“敬老节”,重阳节成为一个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2012年12月28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进一步在法律上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作为老年节,并于2013年7月1日起实施。因此重阳节这天又是“敬老日”、“敬老节”或“老年节”、“老人节”。

重阳节期间,中国各地会举办丰富多彩的节日主题活动和敬老爱老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努力营造尊敬老年人、关爱老年人的社会氛围。

<<<返回目录

重阳节传说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於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丶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後杀死了瘟魔。 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丶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

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在重阳节这一天写出来的。当时王勃的父亲担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视父亲,九月九日路过南昌时,洪州州牧阎伯屿正在重修的滕王阁中宴请宾客及部属,他想夸耀女婿吴子章(孟学士)的才气,便事先拿出纸笔请宾客动笔作序,所有的宾客都知道他的用意,没有人敢作。却不料王勃事先并不知道州牧的用心,於是毫不谦让接过纸笔。州牧原本心中十分生气,立即派人在旁边看王勃书写,谁知道王勃才气不凡,蓄积已久的心情完全发泄出来,文章越写越好,当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词句时,忍不住拍案叫绝,王勃从此一举名震诗坛。

<<<返回目录

重阳节气象谚语

◆重阳晴,一冬凌;重阳阴,一冬温(京)

◆重阳晴,一冬晴;重阳阴,一冬冰(苏)

◆重阳无雨一冬晴(苏、浙、鄂等)

◆重阳无雨,九月无霜(皖)

◆重阳无雨,冬至多雨(湘)

◆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赣)

◆重阳无雨看冬至,冬至无雨晴一冬(闽)

◆重阳有雨,下年雨缺(陕)

◆过了重阳节,一怕霜来二怕雪(鄂)

篇8:重阳节习俗

在古代, 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 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 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 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 没有划一的规定, 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 制无定法, 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 以片糕搭儿女头额, 口中念念有词, 祝愿子女百事俱高, 乃古人九月做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 像座宝塔, 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 以符合重阳 (羊) 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 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 仍无固定品种, 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 菊花盛开, 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 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 以诗出名, 以酒出名, 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 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 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 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 重阳赏菊之风盛行, 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 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 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 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 赏菊之习尤为昌盛, 且不限于九月九日, 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 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篇9:重阳节的赏菊习俗

重阳日至峡道

【唐】张 籍

无限青山行已尽,

回看忽觉远离家。

逢高欲饮重阳酒,

山菊今朝未有花。

重阳

【宋】陆 游

照江丹叶一林霜,

折得黄花更断肠。

商略此时须痛饮,

细腰宫畔过重阳。

菊花

【唐】黄 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时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重阳后绝句五首

【宋】方 回

梧桐疏叶间微黄,

年例江南未肯凉。

菊自此花三两月,

樽前日日是重阳。

伤春悲秋,悲花悯月,一直是诗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情怀。在张籍、陆游的诗中,重阳赏菊带着点忧思情怀。重阳日,想饮酒赏菊,可是山中的菊花尚未开放。由此及彼,他肯定想到了家里的花开否?家里的人正赏花否?陆游的诗中菊花是开了,但是一个“更断肠”,所以即使是“痛饮”,也没有办法遮掩他心中的忧愁。

黄巢的《菊花》却让人精神为之一阵: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其他的花开始凋零了,菊花却在这时盛开,遍地金黄如铠甲般,散发香气弥漫整个长安。新奇的比喻,大胆的夸张,写尽了菊花开放的盛况。方回的小诗也很轻松。重阳节后,江南的气温还不肯降下去,但是,菊花还是如期盛开了,而且一开就是两三个月,给人以错觉,是不是天天重阳了?

喜则诗,忧则诗,这就是我们古代诗歌之所以鼎盛的原因吧。一朵菊花,夹带着重阳而来,也给诗人们抒发自己心中的忧愁、喜悦和豪情带来了契机。

篇10:重阳节的习俗有什么

菱,又写作菠,还叫作黄,生在水泽之间,处处都有。菱的颜色,或青或红或紫,各不相同,其形状有两角、三角、四角以及无角的。菱性甘平,能清暑泻热,解毒滋补,安中,补五脏,补饥,轻身,凡是江河池沼地带多有出产。每当新秋,或者深绛浅红,或者深绿浅碧,漂浮在水面之上,乡间妇女往往泛以菱桶或兰挠,往来采摘。微风拂面,笑语盈盈,荡漾水中,趣味无穷。而湖光钗影,素袂云鬓,参差掩映于夕晖之下,更是一道胜景。梁武帝有诗道:“江南稚女珠腕绳,桂掉容与歌采菱。”李白也有诗道:“菱歌清唱不胜春。”足见六朝以来,采菱唱咏的风气很盛,文人墨客将其写人诗词歌赋,也十分普遍。

如果把菱捣烂浸泡,澄出粉,食用后可以补脾胃,强脚膝,益气耐饥,健力行水,去暑解毒。取菱粉和米制成粥,能益肠胃,解内热。乡间人们常将菱蒸煮后晒干,剁米为炸、粥、果,贮藏起来可以代替粮食用,较嫩的菱则可以直接上市出售。菱不仅可以增加农家的经济收益,而且能够备荒,种植非常容易,不需要多大资本。宋代苏东坡任杭州知府时,曾经招募百姓在西湖种菱,其收益都用来准备修建湖堤。

祭祖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

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度布施活动。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最后以“关鬼门”结束。时至今日,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段。

此外,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处暑开鱼

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时期,沿海地区常会在此节气举行多种形式的祭海祈福活动,欢送渔民出海,期盼渔业丰收。自浙江省象山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开渔节后,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开渔节不仅有庄严肃穆的祭海仪式,还开展各种文化、旅游、经贸活动,吸引了无数海内外客商、游客前往。使他们不仅领略到当地热烈的渔文化,也品尝了鲜美的海产品。

此时节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四周,鱼虾贝类发育成熟。所以,从这一天开始,往往人们可以品尝到平时不多见的海鲜。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因此,从这一时间开始,人们往往可以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笔者参加四川绵竹年画节期间,参观过当地放河灯的活动。在湖南省凤凰古城,也有幸观赏过放河灯民俗。

东南亚一些国家,特别是华人多的地区,也有放河灯的习俗。笔者在柬埔寨国庆节,在吴哥窟就观赏过放河灯。

放河灯是为了普度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萧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吃鸭子

篇11:重阳节的习俗有什么

立秋有啃秋的习俗,相传明代有一年,南京城里许多人长了瘌痢疮,有人便效仿庐州府崔相公之女食瓜让“瘌痢”落疤自愈的故事多吃西瓜,结果瘌痢疮果真好了。

因此人们就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习俗。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

因此,现在江苏人,到了立秋时候,就会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因为人们相信,立秋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

吃绿豆百合汤:苏州

老苏州在立秋这一天还要吃绿豆百合汤。苏州人比较讲究,吃喝也是跟着时令走。绿豆百合汤是清凉解暑的物品。尽管立秋后还可能出现“秋老虎”,但是,老苏州一般在立秋后几乎不再喝绿豆百合汤了,所以就在立秋这一天“喝个够”。

摸秋:盐城

立秋之夜,盐城北部地区传有“摸秋”的习俗。这天夜晚人们可以在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叫骂,此俗相传始于元代。

相传元末,淮河流域出现了一支农民起义军,参加起义队伍的将士都是农民出身,他们饱受元军的兵燹之苦,对兵扰深恶痛绝。这支队伍纪律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

一天这支起义军转移到淮河岸边,深夜不便打扰百姓,便旷野露天宿营。少数战士饥饿难忍,在田间摘了一些瓜果充饥。此事被主帅发觉,天明便准备将那几个治罪。

村民们得知后,纷纷向主帅求情。为发开脱战士的过错,有一老者随口说道:“八月摸秋不为偷。”那几个战士因此话而获赦免。那天正好是立秋节,从此留下了“摸秋”的习俗。

洗温水澡:苏州

在立秋这一天,老苏州有早上洗温水澡的传统,有的时候,还会从院子里的薄荷树上剪下数片薄荷叶,放在泡澡水里。立秋早上洗澡,一个秋天就不会生痱子。立秋过后,老苏州连丝瓜、茄子也不吃了,甚至有“吃秋丝瓜会耳聋”的说法。

祈福:常州、盐城

在常州的武进地区,立秋会举办秋会纪念猛将菩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另外,由于古时候,常州经常发生蝗虫灾害,在立秋当天农民也会往稻田里插上三角旗,驱赶蝗虫。在常州东门外还有喝“立秋水”的习俗,就是在立秋时刻,全家老小各饮一小杯加点红糖的温开水,据说喝了可以消除积暑,秋天时就不会拉肚子了。

在盐城的民间也流传着“争秋夺福”的说法,这至少有两三千年的历史。

立鳅:无锡

无锡人有一种有趣的说法,就是立秋这天会见立鳅。如果秋季有大风大雨,立秋这天稻田里的泥鳅就会在水里立直。所以每到立秋,有经验的老无锡人都会抓一条泥鳅放在水里,预测这个秋天会不会有大风大雨。

祈福:常州、盐城

在常州的武进地区,立秋会举办秋会纪念猛将菩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另外,由于古时候,常州经常发生蝗虫灾害,在立秋当天农民也会往稻田里插上三角旗,驱赶蝗虫。

在常州东门外还有喝“立秋水”的习俗,就是在立秋时刻,全家老小各饮一小杯加点红糖的温开水,据说喝了可以消除积暑,秋天时就不会拉肚子了。在盐城的民间也流传着“争秋夺福”的说法,这至少有两三千年的历史。

贴秋膘:南京、扬州、泰州、连云港

立秋这天,老扬州有用秤称人的习俗。因为在炎热的夏天,人没什么胃口,要瘦掉一些。立秋后,人们胃口渐渐转好。“贴秋膘”,也称“抢秋膘”,即立秋这天吃各种各样的肉。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适当进补是恢复和调节人体各脏器机能的最佳时机。

称水:宿迁、淮安

以前,宿迁老百姓要在立秋前后用容器装满水,容器的大小要一样,然后称重。如果装的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后的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涝。在淮安,湖上渔民也有立秋称水之习,根据水质轻重,推测秋水涨落,水重则是不祥之兆,旧有秋水涨,卖渔网之说。


篇12:霜降有什么习俗

闽南台湾霜降习俗:民间在霜降的这一天,要进食补品,也就是我们北方常说的“贴秋膘”。在闽南有一句谚语,叫做“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从这句句小小的谚语就充分的表达出闽台民间对霜降这一节气的重视。因此,每到霜降时节,闽台地区的鸭子就会卖的非常火爆,有时还会出现脱销、供不应求的情况。乐得卖鸭子的老板们嘴都合不拢了,看来他们也必定会过一个开开心心的霜降节气了。

除了上面我们说到的霜降习俗的鸭子、柿子,另有些地方到了这天一定要吃些牛肉。山东农谚更有意思: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看来还真是吃什么的都有啊。

篇13:偷药锅、倒药渣民间习俗有由来

就说煎草药的药锅吧,在我国一些民间地区,有的人家一般都不购置药罐,认为有它在家会招来疫病,采取借用或代煎。旧时,在陕西旬阳一带就流行“偷药罐”的风俗:当地有患者需要熬药,不愿向长久患病、备有药罐的人家去借,而常常去悄悄“偷”来,用完了再悄悄归还。丢了药罐的人家不但不追查、不恼怒,反而喜形于色,认为病人即将痊愈,意即自己的病也被别人偷走了,那么身体就会好起来,如果发现药罐又归家,反而会不高兴哩。

在山西晋南一带,药锅的使用有“只能借,不能还”的习俗。就是说,有药锅的人家,希望家人身体健康不再使用药锅,别人可以借走使用,但不能再送回来。借用药锅的人家,煎完药后就把药锅放在自己家里,再等其他病家煎药时借走,这样药锅好像变成公用的,时间长了,也不知放在谁家里了。

有的地方也有还药锅的习惯,但送回来时药锅里必须放几角钱或者一点吃的东西,以表示谢意,报以吉利。在闽南地区,时至今日,仍有些经销陶制品的日杂行业,对药锅、药罐的进货收存不那么热心。因为当地人忌讳一个“药”字,总是把药汤说成是“茶”。所以,过去的医药商店、诊所、医院专门有煎熬中药的经营项目,倒也方便了民众,亦可谓一方风土人情吧。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现在城镇的医院、中医院及诊所,一般都设有煎熬中药的服务项目,这就更加方便了患者。正是:小药罐消疾去病,代煎“茶”救死扶伤。

此外,在我国的许多地方至今还流行着一种“倒药渣”的习俗,就是病家把煎过的药渣倒在过往行人的岔路口,让千人踏、万人踩,因为俗语有“药渣倒出门,疾病不缠人”和“一经他人双脚踏,病魔就被众人压”之说。据说,这可以驱病出门,托人消灾,或被行人带至别处,不再作怪害人,病人能够尽快痊愈。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安慰,并没有科学根据。不过,以下几则流传下来的故事却耐人寻味。

药渣引医

相传,唐朝有个名叫韦慈藏的郎中,医术精湛高明,凡他看的病人,3天内准能治好。皇上知道后,传旨请他去做太医,他不愿当官,便婉言谢绝。他心里想的是广大穷苦百姓。他常常背着药囊,领着一只黑狗,跋山涉水,走乡串户,为老百姓看病。他告诉大家,谁家有了病人,只要把药渣倒在门口,他的黑狗就能嗅到药渣的气味,领他到患者的跟前,为患者看病。就这样,他不知治好了多少人。

后来,韦慈藏死了。老百姓把药渣倒在门口的习惯却没有停止,而且一代一代流传下来。

药渣辨优劣

很久以前,江南小镇有一家“宏德堂”药店,起初由于药材货真价实,炮制优良,信誉很高,生意格外兴隆。但过了一年,买药的人越来越少,生意萧条,门庭冷落。

一天午后,店主正在椅子上打盹儿,蒙眬中,忽见一仙翁,手拈拂尘,飘然而来。语之曰:“我乃药神是也,统管天下采药、买药之人,你近来掺卖劣质药材,坑害病人,现在无人买药,就是对你的惩罚。”说罢给他丢下一张纸条,遂又飘然而去。店主急忙拾起纸条,一看是一首六言诗:“配药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治病救人为本,切忌图利忘义。”他看过后猛然惊醒,心中大惭,怵惕不安。他知道自己近月曾将一批劣质药材充优销售,大大降低了药的疗效,故人来渐稀。如此竟连药神也已知晓。他惭愧不已,后悔莫及。他想着药神的话,便向患者传话出去,凡今后在“宏德堂”抓药配方者,药煎完后,将药渣倒在门前,好让药神检验优劣,看“宏德堂”的药材是不是都属上等佳品。说来也真奇怪,从此,人们凡在“宏德堂”购买的药物,药效灵验,众口皆碑,“宏德堂”生意又兴旺发达起来。如此日久天长,老百姓中便传开了,只要把药渣倒在路上,任千人踩、万人踏,就会药到病除,早日康复。

药渣辨真假

传说明代名医李时珍,一天外出采药,看到一个村庄田园荒芜,无人下地劳动,原来这个村的人都得了“流感”病。在一个茅草屋里,他看见一位老人正在床上呻吟,急忙取出药来,让老人喝下,停了一会儿,老人出了一身汗,病就减轻了许多。李时珍询问后,才知道村里先后来过几个走江湖的郎中,给他们开过药,还说什么“吃上一服药,包管你药到病除”,可是吃了十来服了,仍不见效。

李时珍找来煎过的药渣,仔细一看,几乎全是假药。假药怎么能治好病呢?老百姓上当受骗了,他义愤填膺,痛恨不已。李时珍看药渣的事儿,传遍了附近的村庄,人们纷纷把江湖郎中配制的草药和煎过的药渣带来让李时珍鉴别。因为人太多,看不过来,只好让大家把药渣倒在村前的路口上,一个个摊开放好,逐个查看,拣出真药,扔掉假药劣药,并教给大家如何识别一些伪劣中草药的方法,防止村民再上当受骗。

从此以后,病人就把煎服过的药渣倒在路口处,盼望过路的良医识别真假。于是这个风俗习惯就盛行起来。

药渣请医

相传,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医德高深,医术精湛,为人治病,药到病除,深得人们的敬重。

在他隐居深山时,有一次,他为一只受了伤的老虎解除了病痛,老虎为了报恩,就自愿为孙思邈当护卫、坐骑。孙思邈行动是方便多了,可把病人都给吓坏了,谁也不敢求医于他。孙思邈很为难,最后想出了两全其美的办法。他每到一家看病,便让病家把药渣倒在门口的路上。哪家门口有药渣,就表明他在哪家行医。这样一来,老虎就不必紧随其后,只在远处守着就行了。

久而久之,药渣成了行医人的标志。众人相附,代代相传,也就形成了煎中药后倒药渣、踩药渣的民俗。过去,在药王的塑像和画像中,药王都是坐于虎身之上,这种艺术形象也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

药渣查病因

传说有位患咳喘病的人,请一位良医给开了个方子。病人服药后,咳嗽喘逆未能止住,反而雪上加霜,出汗不止,生命危在旦夕。

患者家人便把郎中告到了官府。县太爷传郎中,看处方,对症下药均无差错。最后把药渣拿来检验。经辨认查看后,原来药方中有“炙麻黄”一味中药,司药人员未能炮制,抓的是“生麻黄”。

“炙麻黄”止咳平喘,而“生麻黄”则解表发汗,一字之差,作用相反。原因找到后,县令对药铺处以罚款,责令其严格按炮制规范进行;对患者进行了安抚,又令郎中开方加以调理,三剂药过后,咳止喘平,病情痊愈。

“倒药渣”的传说姑且不论真伪,我们把它当作一种文化现象来品评。归根到底,还是个药渣的处置问题。煎完汤药后,自然要把煎取药汁后的药渣倒掉,但对有毒中药则应埋掉。

篇14:立冬有什么习俗

华北及黄淮地区一定要在日平均气温下降到4℃左右,田间土壤夜冻昼消之时,抓紧时机浇好麦、菜及果园的冬水,以补充土壤水分不足,改善田间小气候环境,防止“旱助寒威”,减轻和避免冻害的发生。

立冬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立冬吃饺子的由来

2.立冬吃什么?

3.立冬养生食谱

4.立冬有什么风俗

5.立冬为什么要吃饺子

6.立冬节气吃什么

7.立冬的传说与习俗

8.立冬与冬至的区别

9.立冬养生吃什么过冬?

篇15:大暑有什么习俗

与此相反的是,有些地方的人们习惯在大暑时节吃热性食物。如福建莆田人要吃荔枝、羊肉和米糟来“过大暑”。湘中、湘北素有一种传统的进补方法,就是大暑吃童子鸡。湘东南还有在大暑吃姜的风俗,“冬吃萝卜夏吃姜,不需医生开药方”。

大暑有什么习俗:广东大暑吃“仙草”

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属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烧仙草,广东一带叫凉粉,是一种消暑的甜品。

烧仙草本身也可入药。民谚: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烧仙草是台湾着名的小吃之一,有冷、热两种吃法。烧仙草的外观和口味均类似粤港澳地区流行的另一种小吃龟苓膏,也同样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但这款食品孕妇忌吃。

大暑有什么习俗:浙江地区送“大暑船”

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区,特别是台州好多渔村都有的民间传统习俗,其意义是把“五圣”送出海,送暑保平安民。送“大暑船”时,伴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表演。

大暑送“大暑船”活动在浙江台州沿海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大暑船”完全按照旧时的三桅帆船缩小比例后建造,长8米、宽2米、重约1.5吨,船内载各种祭品。活动开始后,50多名渔民轮流抬着“大暑船”在街道上行进,鼓号喧天,鞭炮齐鸣,街道两旁站满祈福人群。“大暑船”最终被运送至码头,进行一系列祈福仪式。随后,这艘“大暑船”被渔船拉出渔港,然后在大海上点燃,任其沉浮,以此祝福人们五谷丰登,生活安康。台州椒江人还有大暑节气吃姜汁调蛋的风俗,姜汁能去除体内湿气,姜汁调蛋“补人”,也有老年人喜欢吃鸡粥,谓能补阳。

大暑各地区的民俗

浙江

送大暑船大暑送“大暑船”活动在浙江台州沿海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大暑船”完全按照旧时的三桅帆船缩小比例后建造,船内载各种祭品。活动开始后,50多名渔民轮流抬着“大暑船”在街道上行进,鼓号喧天,鞭炮齐鸣,街道两旁站满祈福人群。“大暑船”最终被运送至码头,进行一系列祈福仪式。随后,这艘“大暑船”被渔船拉出渔港,然后在大海上点燃,任其沉浮,以此祝福人们五谷丰登,生活安康。台州椒江人还有大暑节气吃姜汁调蛋的风俗,姜汁能去除体内湿气,姜汁调蛋“补人”,也有老年人喜欢吃鸡粥,谓能补阳。

莆田

在大暑节那天,莆田人家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做“过大暑”。在大暑节那天,亲友之间,常以荔枝、羊肉为互赠的礼品。

台湾

大暑节台湾周围的海域大多布满暖水鱼群,东北海域有鱿鱼,基隆外海有小卷、赤宗、彰化海域则有黄鳍鲷等。台湾民谚:大暑吃凤梨,说的是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另外六月十五日是“半年节”,由于农历六月十五日是全年的一半,所以在这一天拜完神明后全家会一起吃“半年圆”,半年圆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红面搓成的,大多会煮成甜食来品尝,象征意义是团圆与甜蜜。

上一篇:漩涡笔记下一篇:健康促进学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