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挫折教育应该怎么办

2024-05-24

孩子挫折教育应该怎么办(共18篇)

篇1:孩子挫折教育应该怎么办

孩子挫折教育应该怎么办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挫折会很多,例如,和小伙伴相处时发生冲突、考试考得不好……等等。孩子在受挫后如果得不到合适的引导,常会失去自信,产生退缩之感,甚至变得越来越软弱;如果得到合适的引导,孩子则会坦然面对挫折,渐渐培养出对挫折的承受力、意志力。父母可以尝试着从下面五种儿童挫折教育,培养孩子的耐挫力!

第一步:疏导

及时的疏导,帮助孩子分析遭受挫折的原因,找出失败的症结,从而避免孩子情绪的`严重受挫。要让孩子体会只有战胜了困难才能前进一步;要时刻以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去影响和感染孩子,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使孩子学会客观地看待生活中的事物。

第二步:鼓励

是鼓励孩子鼓起勇气努力向前。在孩子做出努力取得一定成绩时,要及时肯定,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从而更有信心地去面对新的困难。鼓励的方式尤其适用于胆小、怯弱、内向的孩子。

第三步:启发与尝试

孩子有时会拒绝尝试新的或他们认为困难的事,如有启发性地问孩子“你觉得该怎么办呢”,允许孩子在尝试的过程中犯错误和改正错误,即便是尝试中失败,也要让孩子觉得从中有所收获。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学会自我调节心态,克服困难去追求下个目标。

第四步:借力

孩子的自信心与承受力是建立在他们各方面优点的基础之上。在某一方面的充分自信,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面对来自其他方面的挫败。如果面临挫折,孩子将自己的优点丢在了脑后,你一定别忘了提醒他,借助优势激励他改变弱势的信心。一般来说,耐挫力差的孩子心理脆弱,对自己没有信心,看不到自己的闪光点和优于别人之处。要对孩子所取得的成绩即时地加以肯定,让孩子体验成功,从而更有信心地去面对新的挑战。

第五步:环境

耐心的父母和民主的教养方式都有利于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好学、诚实的性格,从而增强孩子的耐挫力。同时,与同伴的交往可以使孩子经历一些挫折,诸如观点不一致、处于被领导的地位等,能使孩子在不断的磨练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和合作,从而更好地在同伴中保持自己的地位;不仅如此,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指导也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缺点。这些都有利于孩子耐挫力的培养。

篇2:孩子挫折教育应该怎么办

从纳川教育通过多年的实践教学得出的调查和经验来看,从未接受体罚这种“挫折教育”的孩子,长大以后,万一有这种体罚披头而下,后果不堪设想。孩子小的时候(10岁以前)接受体罚,他会把错误与体罚联系起来,在他的大脑中形成“因为变犯错误,所以受体罚”之理念。若小时候从未接受过体罚,长大以后再打,他会觉得,实施体罚的 父母不再爱他了-----爱的天空坍塌了,他会离家出走„„

当然,体罚时,三人要各司其职,父亲为“执行者”,孩子为“被罚者”,母亲则为“监刑官”,或有时,儿子告发父亲有违规行为,则母亲为“执行者”,父亲为“被罚者”,孩子为“监刑官”。

篇3:对幼儿应该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

对于幼儿来说, 他们在生理成熟方面比婴儿期前进了一大步, 可以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事情, 例如自如地行走、用小勺吃饭等;但是与大孩子相比, 他们的生理成熟还是有限的, 特别是一些精细动作还不能很好地完成, 例如扣衣服上的小扣子、系鞋带、脱套头衫等。

当幼儿遇到一些困难时, 父母应该提供恰当的帮助。父母首先要明确哪些事情是幼儿可以轻轻松松完成的, 哪些事情是幼儿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完成的, 而哪些任务又是幼儿不可能完成的。明确这点后, 对于那些轻松的任务, 家长就应该放手让孩子去做, 不要在这些事情上剥夺孩子锻炼的机会, 同时也不需要给予过分的关注和表扬, 比如让3岁的孩子自己穿脱不用系带的鞋子, 吃饭时孩子自己选择喜欢的菜夹到碗里等。而对于那些孩子还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就要避免让孩子去尝试了, 例如书写笔画复杂的汉字、拼500块的小拼图等。这些过于困难的任务会让孩子产生严重的挫败感, 丧失自信心和积极性。

对于那些需要孩子付出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务, 成人的角色应是充当一名观察者和帮助者:观察孩子为什么会发生困难, 发生了什么困难, 是否需要成人的帮助, 需要多少帮助……例如3岁的辰辰脱不好套头衫, 父母一看, 原来是扣子没解开就脱衣服, 大脑袋当然出不来。这时就可以指给辰辰看:“辰辰, 这里还有一颗扣子呢, 脱衣服前需要解开的。”或者, 父母发现辰辰脱衣服时手用力的方向不对, 应该是向上扯, 而他拉着衣服向前扯了, 这时父母可以教给孩子脱衣服时正确的用力方向。在父母的指点下, 孩子成功地完成任务, 这时候给予孩子一个肯定和鼓励, 能够增强孩子克服更多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虽然教孩子的过程要比成人顺手帮孩子把衣服一脱要复杂一些, 但对孩子来说意义和作用是完全不同的。成人包办代替的事, 孩子不可能了解其中的道理, 孩子的能力也得不到锻炼;而成人教孩子的过程, 孩子自己在思考、比较,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思维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儿童心理学的一些研究者认为, 儿童生活的环境最好是平稳而少曲折的, 这样的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冲击比较小, 儿童容易适应, 有利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在心理测试中, 有一个“生活事件量表”, 用于测量一个人近期的健康状况:它通过计算一个人近期生活中发生的动荡事件, 来预测此人近期是否会生病。研究发现, 生活变动大会引发身心疾病。例如, 被批评、发生不愉快的情感体验等都可能引发一个人的身心疾病。当然生活变动事件也包含一些正面、积极的事情, 例如升学、搬新居等。对于孩子来说, 父母吵架、离婚, 教师责骂、体罚, 同伴的拒绝等, 都会使其产生紧张、焦虑、悲伤、恐惧和自卑等消极心理。

这个理论听起来似乎和我们的主题——让幼儿体验挫折是矛盾的,其实并不是这样。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第一,生活中,我们无法避免地要遭遇大大小小的挫折,既然挫折无法避免,我们就要学会应对生活中的挫折。

第二,我们提倡的是让孩子适当体验挫折,而不是一下子把孩子抛到一个万丈深渊。前文已经解释过,对于孩子来说,适当的挫折和困难就是通过他们的努力能够解决和克服的难题。我们不能对孩子提出超越其年龄特点的要求,否则孩子体验到的不是“适当的挫折”,而是“彻底的绝望”,从而丧失了自信。

第三,当孩子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成人要给予恰当的引导和帮助。这就像我们不会把一个新生儿放到野外的恶劣环境中,让他们经受风吹雨打,任他们自生自灭一样。在孩子遇到精神和心理上的风雨时,我们应该提供温暖的支持。

篇4:孩子挫折教育应该怎么办

当新闻报道大学生因为学费被骗而晕倒身亡的消息时,很多人感叹,现在的大学生多么脆弱,多么没有承受能力,还提出了中国教育里“逆商培养”缺失的问题。

但是,任何人的“承受能力”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即使是大人,也无法在面临难以承受之痛时嬉笑如故,更何况是涉世未深的年轻人?人生本多艰,我们到底该如何培养孩子们的抗挫折能力呢?

错误的“认知图式”让孩子变脆弱

前几日秋游时,我和家人在酒店大厅办理入住手续,一阵嘈杂声从耳后传来。只见一个大约6岁的女孩满脸泪痕地躺在地上不肯起来,周围的酒店员工纷纷侧目而视。我听到她大声嚷道:“我就要住加菲猫主题的房间!别人不能住!就得给我住!”女孩的妈妈正围着滚来滚去的女儿好言相劝,女孩的爸爸正在对酒店员工发火:“我家孩子都气成这样了,你们难道不能通融一下吗?”

翻滚吧,熊孩子!孩子耍赖、大人娇惯—平日里,大家都不会对这一幕感到陌生。为什么受到挫折的孩子总是试图通过撒泼耍赖来解决问题呢?实际上,这是因为孩子们心里早已构建出了一种不科学的“认知图式”,他们根据自己的“认知图式”做出判断,形成了推理性期待。

满地打滚的小女孩希望住上加菲猫主题房间,但是她遇到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房间已经满员了。这时候她会启用自己“认知图式”中惯用的路径—耍赖,她希望用这种方式让宠溺她的爸爸妈妈来解决问题。

通常情况下,父母的做法会顺着女孩推理的剧情发展下去,这样的“学习”不断固化着孩子的“认知图式”,她觉得任性之举能够解决所有困难,也从未建立过“该如何正确地看待问题”“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的认识。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有一天父母不在身边,当她走入社会,周围的人对她的“任性”不为所动,她“人生版图”上唯一的有效路径被堵塞时,她一定会手足无措,甚至做出低情商、低逆商的举动。

当孩子面对挫折,大人需要怎么做

逆商,指的是一个心智成熟的人应对困境时所发挥的能力水平。但实际上,很多问题和困难根本轮不到逆商出场,因为家长紧紧地盘踞在孩子的世界里,将过度的干涉误认为是一种保护,却挡住了孩子望向窗外风景的视线。

3岁多的女儿刚上幼儿园时,因为总是挨老师批评而不愿意上学,缠着我哭闹说:“老师总是训我,我不喜欢那里,妈妈能不能把幼儿园卖掉呢?”这应该算是她独立走入社会遇到的第一个挫折了。在孩子的成长路上,遭到批评是无法避免的。如果我因为爱女心切而去找幼儿园老师理论,不仅会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更会给孩子融入社会制造更多的困难。

这时,我会微笑着对女儿说:“宝贝,我们必须学会勇敢面对这些批评。老师为什么会训你呢?是不是你做了什么破坏规则的事情呢?你可以想想,怎么做老师才会不再训你呢?”女儿一开始还噘着小嘴抱怨我不通情达理,但她看到我每次都这样坚定,慢慢地,就不再梦想着我能因为怜悯她的泪水而不送她去幼儿园了。

当孩子已有的“认知图式”与实际环境发生冲突时,他们其实是有能力调整自己、通过学习来适应环境的。

当孩子摔倒了,我们不再惊慌失措地跑过去扶他时,孩子学会了:原来我自己也可以站起来呀;当孩子做手工失败了,我们鼓励孩子还可以重新再做时,孩子学会了:失败并不可怕,有信心就能再来一次;当孩子因为得不到玩具而哭天喊地,而我们不去逾越界限过分满足时,孩子学会了:世界并非绕着自己转,一味哭闹并非百试百灵,要了解实现目标的方法才是正解……

所以,不要再盲目责备孩子太过脆弱,父母们更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否给了孩子更广阔的“人生版图”,让他们拥有解决困难的路径和能力。

篇5:孩子挫折教育应该怎么办

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性格,习惯的.塑造,家长朋友们要注意有意识地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4.和老师沟通,寻找原因

篇6:孩子学习不好应该怎么教育

学习要坚持先易后难,先少后多的原则,根据孩子的学龄、理解力安排学习内容,同时在时间、学习内容分配上也要注意,不能贪多,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与孩子讨论学习中复习的重要性,否则容易导致孩子的厌学心理。

语言表达

语言表达影响写作和形象、抽象思维发展,父母从婴儿期就要注重对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多与孩子交谈,耐心听孩子将他的故事,引导孩子说完整。

依赖家长

不要包办孩子学习和生活,让其养成自己做事的意识和习惯,停止对孩子的过分关心,不要轻易帮助孩子学习,不要直接告诉孩子难题的答案。

简单重复学习

有些家长过多给孩子布置作业,有些家长在孩子学习出现问题后采用惩罚式方法让孩子学习,经常让孩子重复性学习可能导致他认为,学习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活动,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对学习采取敷衍的态度。对此,应采用“跳起来,摘果子”的天花板方法,减少或避免简单重复性学习,根据孩子的个性、学习理解力逐渐学习难度。

错误的竞争心理

家长错误理解竞争,不让孩子与同学交谈学习情况,不让孩子帮助同学,从而出现“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的情况,影响孩子的学习;家长要告诉孩子,竞争是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

电视儿童

电视儿童在今天普遍存在,家长对此要忍痛割爱,减少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有选择的让孩子电视节目,对让孩子参与活动,培养孩子的兴趣,多与小伙伴游戏,尽量让孩子少看电视。

一心二用

注意力分散,12岁以下儿童由于注意力不稳定,不能很好的分配注意力,一心二用是学习的大敌;家长要培养孩子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给孩子讲解一心二用的利弊,鼓励孩子痛痛快快的玩,专心致志的学,特别是家长,要以身作则,表现出对事对人的认真、专一的态度。

忽视创造力培养

篇7:孩子挫折教育应该怎么办

1、让孩子了解金钱

我们都知道,孩子偷东西是非常不好的行为。在孩子的世界里,只想得到那样东西,至于是不是用钱买的,似乎还没有那么重要。所以在发现孩子偷东西的时候,要告诉孩子,任何一种东西都是需要用钱去买来的,别人也得来不易。但同时也要告诉孩子,钱很难挣,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变出钱来,要让孩子有正确的金钱观。同时告诉孩子,偷东西是可耻的,让孩子有正确的荣辱观。

2、宽容很重要

发现孩子偷东西以后,不要抓到孩子就是一顿毒打。现在已经是新世纪了,暴力解决不了问题。发现孩子偷东西的时候,第一次不要去揭发他们,他们其实心里也有点害怕。这个时候你只要结合他第一次偷东西忐忑的心理,给他讲故事,告诉他偷东西是不好的。第一次如果当场揭发孩子或者在公共场合把这件事说出来以后,孩子会留下一辈子的阴影。所以家长只需要在第一次发现的时候,去侧面告诉孩子这么一个道理,孩子也会有敬畏之心。

3、了解原因

孩子偷东西总该有原因的,是零花钱不够买不了还是想要偷回来寻求刺激,这个家长都必须要了解清楚。如果是因为零花钱不够,家长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如果是因为好玩刺激的话,一定要花时间去了解孩子的内心,并且对孩子进行教育。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冤枉了孩子。

4、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一生都是有影响的。所以父母们应该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让孩子从中能感觉到温暖。家庭环境好的孩子,只有少部分人去偷东西。而家庭环境差的孩子,因为家庭的`原因,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就会很容易去偷东西。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们都要多花点心思,多为孩子着想。

5、正确引导

孩子还小,其实还没有分辨能力,也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更不会有什么荣辱观。当家长发现孩子偷东西的时候,不要过分责骂,更不要过分看低孩子的人格。一次的犯错不代表是终身的错误。家长在这一方面一定要照顾孩子的感受,并且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

篇8:孩子挫折教育应该怎么办

第一次咨询

小西 (化名) :我的父母时常吵架, 我应该怎么办?

知心姐姐:咱们先写出来有哪几种解决办法, 好不好?

小西:阻止、劝说, 不让妈妈离家出走。

知心姐姐:嗯, 很好。你在思考。能告诉老师你多大了?

小西:我15岁了, 我的姐姐18岁了。

知心姐姐:你的感受和希望, 我是明白的。但大人之间的事, 自有他们的原由。

小西:可是妈妈走了。今天早上妈妈要和爸爸离婚, 我知道自己不能决定他们的幸福。

知心姐姐:

1.多跟你的姐姐沟通, 一起来促进家庭的和平。

2.选择平静的时候, 分别跟他们谈谈你们的感受和希望。

3.如果无效, 那也不是你们的错。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吧。

4.如果想妈妈了, 可以给她打电话或去看她。

5.即使他们分开了, 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他们依然爱你们, 你们也依然可以继续爱他们, 通过写信、打电话等方式表达你们的爱。老师说这些, 你看如何?

小西:谢谢。可是我们怎么过年呢?一家团圆是最幸福的时候啊!

知心姐姐:既然家是四个人的。就自然需要大家一起来想。要不, 你跟姐姐找爸爸开个家庭会吧。向爸爸了解一下吵架的原由, 帮他分析一下, 然后一起想个办法把妈妈接回来。或许现在, 妈妈更想念你们呢!

第二次咨询

小西:我们跟爸爸在一条战线上, 没有和妈妈一块儿走。

知心姐姐:呵呵。你爸爸好幸福啊!但为了让妈妈回来, 你们还是要让妈妈感觉到你们这个家需要她。不然, 她不是与你们的距离更远了吗?你们愿意看到这样的情形吗?

小西:当然不愿意。

知心姐姐:尝试一下上面说的一些办法, 怎么样?

第三次咨询

小西:妈妈给我们打电话了, 她让我们去找她。

知心姐姐:嗯。去了多安慰妈妈。要让她感觉到你们两个需要她, 不能没有她!这样, 家对她来说才更有意义。慢慢再做双方的工作吧。

小西:我们想让爸爸和我们一起去, 他俩不会再吵吧?

知心姐姐:这个, 还是不要急。你们先去看看妈妈的意思嘛。

小西:哦。

知心姐姐:呵呵, 比如带个小东西, 说是爸爸送给妈妈的, 表示道歉。可以是一包巧克力。呵呵, 情人节一般都送这个, 又不贵。多增加些你们自身的能量, 照顾家, 照顾自己。比想别的更有实际意义, 你说呢?

小西:我们管好自己就行了。

知心姐姐:嗯。也可以这样理解。我想, 照顾好自己, 是首要的。然后依情况来协调他们的关系。毕竟, 他们之间关系好不好, 有时不是你们能左右的。而做好你们自己, 是你们可以控制的。你说呢?

小西:好的, 谢谢知心姐姐。

第二部分:案例分析

●“我的父母时常吵架, 我应该怎么办?”

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时, 一般是对家长吵架的不理解, 或者感到无助。这时, 首先要鼓励他们思考如何面对和解决现状, 当他们做出了一定思考、想出一些办法后, 心理教师可继续将可行的建议引入到他们的思考中。上面的咨询提出了五点建议。通过这五点建议让学生明白, 面对现状哪些可以尝试。

●“可是我们怎么过年呢?”

从第二个问题中, 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对家庭圆满的渴望, 也迫切想为改变家庭现状做些事情。咨询师为孩子摆出一个事实:家庭中的事情有时不是她一个孩子能左右的, 她自身的力量有限, 不要苛求自己去完成无法实现的目标。

最后一部分, 咨询师开始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积极地学会面对生活, 把关注家庭不圆满的焦虑情绪转移到如何学会提高自己的能力、照顾好自己上面。

第三部分:生活中的思考

我很高兴这个孩子能够信任我, 与我交流她的烦恼, 能够帮助她也让我感到快乐。但我又为她有这样的童年而难过, 她多么希望能有一个完整的家。

但新时代的教育观让我不得不告诉孩子:家靠不住了, 就要学会靠自己! (残忍的成长, 无耐的成长。) 人注定是要成长的, 这种经历可以让一个孩子加速成长, 或许对她来说, 这也是有利的地方。

小时候, 我的父母整天骂、吵、打, 也让我和弟弟心烦不已。爸爸常陪我们玩、给我们买好吃的;而妈妈则非常严厉地对我们“大呼小叫”, 所以, 我和弟弟向来是站在爸爸一边的。于是在他们的战争中, 当妈妈弱势时, 虽然表面上我们也去“劝劝”, 但其实我们还是挺高兴的, 感觉有人为我们报仇了。

但那种环境, 确实给我带来了不利影响。以至于我成年后, 一直有着非常强烈的不安全感, 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存在非常强烈的焦虑情绪。这种焦虑情绪对我的人际关系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在学习了心理学后, 我渐渐地懂得了自己童年未完成的事件, 懂得了自己的“心理问题”, 现在才得以体会“当事人”的心境。

同上面的这个孩子一样, 正是由于家庭环境如此, 我和弟弟才非常独立。特别是我, 因为不信任别人, 就形成了很多事都想在前、做在前的习惯。现在想来, 当初的动机都是怕做错了挨妈妈训斥。

当然也想对家长们说, 争吵是婚姻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磨合, 婚姻真的无法继续时, 也请告诉你的孩子:“爸爸和妈妈在一起不快乐, 分开两个人都会快乐些;爸爸、妈妈依然是爱你的, 这点永远都不会变。”

想对孩子们说:既然无法选择家庭和父母, 那么面对困境时, 就多想想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吧!古人云:尽人事, 听天意。自是有理。

第四部分:写给从事心理健康辅导工作者的话

上面这个“QQ在线心理辅导”案例沟通的时间并不长, 但我能从小西的话语中感受到她的无助与焦虑。产生焦虑的根本原因是她希望家庭能恢复完整, 但她又感觉自己无能为力, 强烈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支撑着她想做各种努力。

但由于学生在家庭中处于劣势, 他们面对不能理解的现实时更多的还是无耐与焦虑。这种焦虑情绪会给孩子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如, 上课走神儿、不爱说话、不爱活动等。如果不能得到良好的引导, 这样的情绪会对孩子成年后的人格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所以, 发现学生出现这些情况时, 心理辅导老师或班主任就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 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随着社会的发展, 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咨询室, 心理老师的工作也更丰富起来。在帮助一所非常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学校做家庭教育报告会时, 我结识了顾老师, 她是一位多年来一直从事心理辅导的心理健康老师。

她把学校的心灵小屋经营得丰富多彩, 主要开展的工作有:电话咨询、面对面的心理辅导、通过信件和电子邮件与学生交流、制作心理健康方面的班报、开展心理健康周、开办心理健康讲座等。

为了让更多的心理工作者能从中取到“真经”, 我向顾老师咨询了她的工作心得, 她说:在这些形式中, 制作心理健康方面的班报、开展心理健康周在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效果是最好的。形式总结如下:

●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扩大参与的人数。充分实现心理健康宣传的目的。

●可以逐步组建完善的校内心理健康互助队伍。一个心理老师的力量是有限的, 但学生之间的互助和参与所形成的力量是无限的。

●加强不同学校间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交流, 真正达到知识与经验的共享。

…………

为家长开办心理健康讲座无疑是另一个开展心理工作的“法宝”。如同上面案例反映出来的现实情况一样, 目前很多孩子的心理问题都是由家庭环境、父母教育方法等因素引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为家长开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起着“治本”的作用。

那么, 如何将这项工作做得更好呢?顾老师与我分享了她的一些心得:

●开办的形式要丰富。由于家长都太忙, 每个家庭的情况也不同, 所以, 一般一个学期只有借助家长会或家长学校的时间来举办一次大规模的报告会。其他时间, 可以采取以下形式与家长沟通:开设家长教育咨询信箱 (信件或电子邮件) ;通过邮件或者学校网站, 让家长定期阅读家庭教育方法方面的知识;日常电话沟通等。

●报告内容要丰富。将专业知识通俗化、案例化;事例选择要贴近家长的生活和关心的事项;组织家长代表进行互助交流;给家长推荐一些非常好的读物, 增强家长对科学教育理念的关注等。

篇9:孩子到底应该怎么教

剧中,海清饰演了一个“中国大多数妈妈”——朵朵妈,她严格到爆棚,即使心疼也依然狠心半夜凌晨把孩子叫起来学习。亲自设置单词任务,布置试卷给孩子做,对0.5分的差距都非常紧张。

朵朵妈其实映射了当下很多父母,他们爱孩子,时刻担忧孩子的未来,想要给孩子最好的,即使行为失当。

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童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

1

女儿上的是重点中学,开学比普通中学早几天。

晚上,女儿依偎在我身边,一副不情愿的样子说:“妈,明天我就要回学校了。”我扭头看着她说:“你还不该回学校吗?都玩了快50天了,再玩下去你就傻了。”女儿撅着嘴不高兴,“我还想去看大海呢,你们也没人陪我去,又得明年了。”

老公正好听到,承诺说:“下周日,爸爸开车带你去,反正又不远,当天就能回来,不耽误学习。孩子嘛,快乐最重要。”

我呵呵了两声:“你就会做老好人,好像女儿不是我亲生的,我比你更希望她快乐。”可是,她现在快乐了,将来呢?

2

朋友的孩子丫丫,玩乐中轻松度了幼儿园3年,一进入重点小学,完全蒙了。拼音和英文基础别的孩子都学过,老师只是简单略过。学习长期跟不上进度,丫丫渐渐变得胆怯、紧张而脆弱。

朋友的孩子国国,从小成绩堪忧,父母却完全没有压力,对孩子说,千军万马要走的高考独木桥,咱不挤。国国14岁时,被父母送到美国麻省一所私立寄宿高中。准备拥抱“美国派青春”的国国完全傻了,分数确实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但那里的孩子都精通马术、冰球等,每个人都有一门拿得出手的艺术特长,还有着极好的知识储备和逻辑思维。

国国在跟朋友通话时放声大哭:“在国内不行,在国外还不行,我该怎么办呀?”

最近见了爸爸的一个朋友,在某部委供职。他来自农村,作为高考恢复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凭实力走到今日,却牺牲了孩子成长期的陪伴。在教育孩子时,出于补偿心理,他总说“快乐就好,不用太拼”。儿子职高毕业后,整日游手好闲,不久前居然因为斗殴入狱,老叔叔黯然神伤地问我:“明明一腔真爱,为何培养出一个孽子?”

如果你当初看远一点,孩子就不必那么辛苦

孩子上幼儿园时,很多家长信奉快乐教育,发誓要给孩子最自由、最没压力的3年。孩子不爱读绘本,你认为,没关系,等大点自然就好了。

等孩子再大一些,朋友聚会,其他孩子都会背诵《三字经》,讲故事一气呵成,自己的孩子只会学动画片里大喊“怪兽变身”,他依然不爱读绘本,不爱学习,成绩永远排在末位。这时,你再规定他好好看书,会发现他依然不买账。你也许只能恨铁不成钢地说,谁让人家遇上一个天生爱学习的好孩子呢。

其实,家长是否想过,亲子阅读这个基础如果打好,对孩子今后的人生有多重要。没有生下来就爱书的孩子,但也几乎没有在父母的耐心引导下依然不喜欢故事的孩子,唯一的可能就是你太早放弃了培养。

别人家的孩子高中时就有自己的想法,今后读什么专业,就业选哪个方向,自己的孩子想想这个也没意思、那个也不喜欢,上了大学还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当你羡慕人家的孩子为什么对人生那么有规划时,却没想过,自己从不曾在孩子还未定型时,给他展示过这个世界的丰富性,也不曾在他确定目标之后,助他一臂之力,帮他离梦想更近一些。很多家长做的就是等待,等待他自动长大、自动功成名就。

要记住,养孩子从来没有顺其自然,只是你的未雨绸缪,让人觉得一切都是水到渠成。这水到渠成的背后,是为人父母多年以来对孩子的性格塑造、关键时刻的指路引导。

3

我认识一位高中语文老师,得了重病,在北京治疗。幸好,大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定居,带他去比较好的医院治病,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这位老师想到身边一些人得了他这样的病,只能听天由命,不由感慨道,当很多人在埋怨高考、张口闭口素质教育的时候,是否意识到,如果你不在一线大城市,你说的素质教育,充其量只能为下一代的成长注射一针麻醉剂。很多资源都是有限的,如果你没有能力去争夺,一旦遇到危机,就只能在困难面前束手就擒。

是的。我很赞同他的观点,尽管被认为有失偏颇。我也是一位母亲,比任何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但这快乐,绝不是在该学习的年龄去放纵,在该努力的时候只图轻松。我宁可欠他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愿看到他低声下气的成年。

怎样的教育才算成功

也许迫于当下巨大的社会压力,很多父母就像海清所饰演的角色一样,时时表现出焦虑,这种焦虑体现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就是信奉“分数至上”的严苛教育。然而,如果尺度把握不当会对孩子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

作为“虎妈式”教育的亲历者,有个台湾女孩写的一篇文章,曾在网上广为流传:

“我们家70年代移民到美国。我妈妈是养育了4个孩子的家庭主妇,对我们非常严厉。在我家里,如果在成绩单上有一个B,就被视为失败。很大的焦点和压力,都被放在最大的孩子身上,也就是我的大姐。”很久以后她才明白,母亲当时花了很多力气,用来把她大姐塑造成一个弟妹效仿的模范。大姐的表现一直优异,钢琴级别也很高,因为学习成绩很好,被哈佛大学提前录取。毕业后到一家大咨询公司工作,后来又在哈佛读了工商管理硕士。“她的薪水是6位数,为人温柔,跟一个博士订婚,买了一栋房,然后结婚。”

多完美的人生,多令父母骄傲的女儿啊!但她的大姐出事了。30岁时,也就是结婚一个月后,大姐在新家的车库里自杀。事实上,大姐隐瞒了自己的抑郁症,长达两年。她生命的原动力、生命的热情被母亲剥夺了,一直都为父母的期望活着,等到了可以为自己活时,却不知活着的意义。“如果今天你来问我妈妈,这样的教育方式究竟适不适合,她当然想用那一大箱成绩单、体育奖杯、钢琴谱和哈佛学位来换回自己的女儿。不过,我姐姐已经回不来了。”

虽然这是一个非常极端的案例,却足以为那些只关注孩子学习的家长敲响警钟。

做人要严,学业要宽

就像作家林清玄所说,好的教育不是教孩子争第一,而是唤醒其内心的种子。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成长规律,因材施教。按照专家的研究,1岁之前,父母对孩子要无条件地爱。2~4岁,家长要“敢于对孩子说不”,让孩子明辨是非对错,建立起规则感。5~10岁,要培养孩子的道德和习惯。

中国的父母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只要把学习搞好了,别的都不做要求。表面上看,家庭教育做得很好,其实却把真正的教育丢失了。除了学习,孩子更应该掌握以下能力:面对挫折的能力;爱的能力;认识生命多元价值的能力;拓展视野的能力;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父母要记住这样一个理念:做人要严,学业要宽。做人严格是人人可以做到的,学习上要对孩子放宽要求,因为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学习拔尖,智商不同,孩子只要是努力了,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可以了。

篇10:孩子挫折教育应该怎么办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开口要零用钱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成长中的孩子们会觉得花家长的钱是很自然的一件事。如果我们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并经常感到愤怒,那么,是时候遏制孩子在这方面所谓的.“需求了”。当我们不再用金钱满足孩子的每一次心血来潮时,实际上我们是在帮孩子大忙。这将帮助孩子成为一个负责任的成年人,学会衡量金钱的价值。这里有几个步骤,我们可以采取它以减少孩子不必要的费用。

1.了解金钱

让我们的孩子了解金钱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让孩子尊重金钱,让他们了解赚钱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我们可以开一个银行帐号给他们,让他们自己保存自己的钱,并明智地使用它。

2.透明制

要明确我们孩子的每一笔花费,以让我们了解到他们的近况,尽可能避免他们把钱花在一个完全不必要的地方。如果他们真的这样做了,我们可以面对面的和他们进行一次谈话,如果情节严重,我们可以适当的惩罚一下他们。

3.负责

让我们的孩子学会负责。分配自己身边的一些家庭琐事给孩子,这将使孩子们懂得责任的含义,并会养成乐于助人的天性。给孩子所做的工作规定一个满意的量。然后,我们可以试着支付孩子一些奖金或奖励孩子一些东西,这回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劳动去衡量价值,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4.要坚定

篇11:孩子挫折教育应该怎么办

小孩子为什么爱哭?作为父母,首先要弄清孩子哭闹的原因,如果是无理取闹,那么父母们该怎么处理呢?

1
不要看到孩子一哭就抱

不要看到孩子一哭就条件反射的来抱,而是有必要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

许多家长看到孩子哭的时候,总会把孩子抱起来来哄一下,这样孩子就不哭了。这是大多数家长所做的。

但如果父母教育孩子不许哭,而且哭的时候一定不能抱,反过来当孩子不哭的时候再抱。那么孩子就会感觉到,只有自己坚强一点才能够得到父母的抱抱。

2
不要太迁就孩子

只要孩子一哭,有些父母看着孩子可怜兮兮的模样就会无条件的妥协了。对孩子来说已经把哭当成了一种要挟父母给他东西的手段。

想要改变孩子爱哭的个性,在他通过哭来要挟父母的时候,父母完全可以置之不理。尤其在家的时候,父母可以硬下心来去做自己的事情,不用管他,等到他哭够了看着父母不会满足他的想法,就会停止不哭了

想要下定决心改掉孩子爱哭的毛病,父母要坚持自己的态度,不能今天强硬,明天又妥协了,坚持一段时间,孩子看着哭得不到他想要,就不会用哭这一招了。

3
不给孩子哭的机会

有时候哭是一种习惯,是小孩子发泄自己情绪的一种方法。父母想要改掉他爱哭的习惯就不要给他哭的机会。

在看着孩子将要哭的时候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或者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将孩子从负面的情绪中解救出来,让孩子的情绪得到平复,他就不会哭了。时间久了,当孩子已经把不哭已经养成了习惯,他就不会经常性的哭了。

4
抓住孩子不哭的机会教育他

孩子不哭的时候多给他一些奖励,并且告诉孩子,他今天没哭妈妈很开心,和他约定好第二天要是不哭妈妈还有奖励。

篇12:孩子沉迷手机应该怎么办

结果父母开始管,管也管不了,闹得矛盾重重,关系很糟糕!那么,孩子已经沉迷手机,该怎么办呢?

首先,先坦诚地告诉你,如果孩子青春期出现一方面问题,往往伴随其他的,比如厌学,早恋,和父母关系很不好等。

这些问题都是积累很多年才凸显的,所以,要解决,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要期望短时间就彻底解决,首先做心态的调整,让自己有足够的耐心,让自己性格足够温和。

之前有一个家长咨询我,她儿子六年级开始玩手机比较多,但那时没觉得什么大问题。

初一下册时,孩子似乎对外界的都不怎么感兴趣,手机几乎不离身,上学也偷偷带过去,被老师缴了后来自己又偷偷买一个。有几次因为手机矛盾,不读书,中间断断续续好几次。

那孩子为什么如此呢?原因有多方面,孩子爸妈忙于事业,九岁才接到身边一起生活,感情有些生疏,性格比较内向。

进入初中后,学习很不太上,成绩下滑,朋友也不多,所以在家比较宅。到了初二,学习成绩不理想,有些厌学了。

通过我的咨询,孩子情况有了明显转变,慢慢手机没那么沉迷了,学习也开始有些兴趣了,和父母的关系明显好转。下面我分享下关于帮助孩子走出沉迷手机问题的方法,希望能帮助更多的人!

针对孩子的问题,我们需要做采取合适的方法。首先,孩子沉迷手机,其实内心需要更多的陪伴。所以,开始多花时间,温和的陪伴孩子。

陪伴的总体原则就是让孩子慢慢和你相处感觉舒服。因为孩子叛逆,刚开始和父母在一起,反而是不习惯的,就像我心里上感觉,你从来没有这么对我好过,一下子这么对我,不习惯。但是,慢慢地,孩子就感觉舒服了!

其次,该坚持的原则必须坚持。很多孩子玩手机,玩到三更半夜,结果第二天都起不了床。慢慢地,有些孩子最终都偷偷把手机带到学校了,在学校也无心学习。

这些都是应该树立的原则,不允许的就是不行,即使孩子刚开始会闹,很不开心也不能心软,态度温和,内心坚定。

孩子过度依赖手机,往往是因为感觉外在的无趣,手机才有趣。所以帮助孩子找到现实生活的乐趣。这个是一个有挑战的事情,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

当和孩子关系缓和了,要慢慢善于发现孩子潜在的兴趣点,或者扩大孩子的接触面,让孩子自己探索,找到现实生活的乐趣。有了兴趣,孩子的自信也会提升。这是一个很重要方法,但需要一步步引导,有耐心。

比如阅读,爱上阅读的孩子几乎不会让你操心,还有运动,喜欢运动的.孩子都会更加阳光。因为有了兴趣,有了热情,他就慢慢享受现实生活。

另外,现在的孩子生活在电子产品的世界,尤其是城里的孩子,远离了大自然环境。

所以,记住,你不给孩子安排活动,孩子就把自己安排在虚拟的网络里面。因为城市里的孩子不比以前,农村里都是一群孩子一起疯玩。

城市里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邻居都是老死不相往来的,同学很多比较远,一起出来玩的不多。这也是城市孩子容易出教育问题的原因。

所以,要学会给孩子安排精彩的业余活动,周末带孩子钓鱼,去户外运动,去做志愿者等等,都是很好的安排,不是没有,而是我们没有积极去想,积极去安排!

其次,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沉迷手机和网络的孩子,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能力往往比较弱。

他们往往缺乏自信,不够阳光,交朋友被动。所以平时就要多鼓励孩子主动进行人际交往,培养孩子多付出,多为人考虑的品质,让孩子积极交朋友,让周围人喜欢和他交朋友。

最后,还是回归老话题,做孩子的榜样。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很多人自己确实也是手机不离手,眼睛不离屏幕,这些无形之中让孩子习以为常地玩手机。

所以,自己完全可以在家多看看书,有自己的爱好,既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有助于教育孩子,何乐而不为呢!

总而言之,孩子的问题各有差别,但有些方法是类似的。关键是我们先提升自己,在持之以恒地运用方法,切勿心急气燥。

篇13:中职教育——我们应该怎么去爱它

关键词:困境,原因,解决办法

近年来, 许多地方的中职教育的发展遇到了困难, 有的甚至已经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 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大伤脑筋, 学校领导似乎也无计可施, 教师的情绪产生了波动, 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中职教育的稳定性。那么, 什么原因使曾经红红火火的中职教育面临今天的困难局面呢?笔者认为最直接原因是中职学校缺乏生源, 而缺乏生源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深层次的。总体思考, 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第一, 近几年来, 初中毕业生人数不断减少使中职教育的招生面大大缩小。由于种种原因, 许多地方的初中毕业生人数逐渐减少, 有的甚至减少到不及几年前的一半, 迫使高中招生不得不降低录取分数线, 高中招生后, 还有部分毕业生流入社会, 余下的毕业生远远不能满足中职学校的招生需求, 必然造成许多学校“吃”不饱甚至“吃”不到的困难局面。众所周知, 生员是教育之本, 没有生员, 何谈教育?

第二, 学校众多, 不正当的招生竞争手段的使用形成了恶性循环, 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每个地区, 中职学校少则五六所, 多则十几所, 招生时如果相邻地区的中职学校再介入, 那么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每年的毕业生人数是一块固定的蛋糕, 每个中职学校都想从这块固定的蛋糕中切到更大的一块, 为达目的, 每个学校招生时都使出浑身解数, 不仅拼人力, 拼关系, 还拼财力。所以, 付给推荐人“辛苦费”早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应当承认, 这是一股招生的不正之风, 它的危害性我在这里不想多说, 但可怕的是近几年这股不正之风出现了互相攀比, 愈演愈烈的势头, 每推荐一个毕业生的“辛苦费”少则几百, 多达千元以上, 有的学校甚至向推荐人提前“订购”。结果哪所学校给的“辛苦费”多和早, 那么它招生就相对容易, 招到的生员就可能多, 反之, 招到的生员就少或者招不到生员。最终的结果是只有少数几个学校能招到足够的生员, 大部分学校只能招到很少的生员。越是招不到生员, 学校的财政就越困难, 学校的发展更是难上难, 这是一种可怕的恶性循环, 必将产生严重的后果。

第三, 中职学校自身问题众多, 学生与家长对其信任度渐渐降低。由于种种原因, 许多地区的中职教育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不完善的, 中职学校本身是存在诸多问题的, 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必将影响到学生与家长对中职教育的信心。例如, 有的学校不顾自身的能力与实际条件, 盲目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 学生招进来后, 当初的承诺迟迟不能兑现。有的学校管理方法简单、生硬, 学生学习与生活枯燥无味, 每学期因为厌学而辍学的也不在少数。这样下去必将使学校的形象受到负面影响, 一些家长不愿意把孩子送到中职学校就读。

第四,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中国人口众多,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经济不景气等原因, 劳动力市场供远远大于求, 一些家长认为, 现在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 中职毕业生更是学无所用, 还不如早早踏入社会, 早找工作, 早赚到钱。这样使得本来就不多的生员数更加减少, 招生也就更加困难, 对于目前面临困难的中职教育的发展无疑又是雪上加霜。

所以, 目前中职教育在发展中遇到的困境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既有外部的也内部的, 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 要想摆脱这种困境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但笔者认为, 多部门、多方面扎实、有效的团结协作是摆脱这一困境的必要前提。

首先, 当地的教育主管部门要重新调整中职教育的资源配置, 形成规模优势, 吸引学生与家长的目光。中职教育主管部门应有效地运用行政手段撤消或合并一些达不到办学条件的学校, 坚决杜绝租一块场地, 租几间房子, 搬几张桌子就能形成一所学校的现象发生。对于具有一定办学条件的学校, 主管部门应给予扶持, 引导它们逐步走向资源整合, 壮大实力, 形成优势。这样就可以避免大家一起抢饭吃结果又都吃不饱的现象发生。这里有必要指出, 主管部门在对教师资源重新调配时, 分流一部分教师资源是正常的, 也是必要的, 做好一部分教师的思想工作和各方面协调工作将会大大减少分流工作的阻力。

其次, 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规范招生政策, 坚决制止有偿招生现象的发生, 一经发现, 坚决查处, 决不迁就。

应当承认, 一切的竞争只要有了金钱的介入都会使其偏离正常的轨道, 招生工作也不例外。所以, 当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多种方针政策, 组建专门机构, 严格管理招生事宜。只要有恒心, 有决心, 有偿招生这种不正常现象应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控制的。同时, 应制定多种方针政策鼓励生员学校向中职学校输送生员。我建议把生员学校每年为中职学校输送的生员量纳入对生员学校领导的政绩考核。并且要持之以恒, 公平、公正地执行下去。

再次, 中职学校自身要苦练“内功”, 提高办学条件和办学能力, 尽快形成上有所学, 学有所成, 成能就业, 就业促招生的良性循环。

学生上中职学校的最终目标是学到一种生存的技能, 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学校也只有把这方面工作做好才能拥有更多魅力吸引更多的学生, 但是, 要想达到这种理想的目标必须有良好的教学过程为前提, 这就需要我们每个学校的领导带领全体职工围绕这一目标齐心协力、扎实有效地做很多工作, 这里包括完善学校软硬件设施、丰富学生生活、提高服务与管理质量、调研就业方向等等。只有把这些工作做好, 才会形成理想的教学效果, 也才能实现理想的目标, 中职教育的前途才能大有所为, 否则, 中职教育将难有希望。

篇14:孩子的抚养费应该怎么算

今年初我与妻子离婚,儿子判归我抚养,由妻支付一定的抚养费,请问,孩子的抚养费该怎么定,如何支付?

周勇

周勇朋友:

抚养费数额的确定,要考虑以下三个因素:(1)子女的实际需求;(2)父母双方的经济能力;(3)当地的生活水平。

一般而言,收入高,抚养费的数额相对就要高,不能永远停留在当地一般生活水平的标准上。确定具体数额时既要保障子女的利益,又要考虑是否能够实际履行。因此,抚养费过高或是过低都是不相宜的。你们可双方协议,也可由法院判决。

具体来说:

(1)有固定收入的,一般应是其相对稳定的月总收入的20%~30%。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养费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50%。(2)无固定收入的,可根据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参照上述比例来确定。(3)情况特殊的,比例可适当提高或降低。目前我国个人收入情况十分复杂,收入数额相差悬殊。而且医疗、教育费都没有得到规定,而现在这项费用的数额往往会占很大的比重,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篇15:孩子不想学习应该怎么办

望子成龙,要求过高:要求过高的后果是容易使孩子产生害怕失败的心理,继而导致上进心丧失和学习动力缺乏。特别是当家长采用强硬专制的手段时,孩子便会以一种逆反的行为报复父母的不公正。

1、要求过低或放纵:大多数孩子进入学校是以一种新鲜感走进校园的,如果此时父母对儿童的要求过低,整日忙于自己的事,而忽视了孩子入学后的心理变化,一旦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认为学习太苦而失去了兴趣和动力,随之而来的就是厌学。

2、严重的家庭问题:

生活在一个经常发生纠纷的家庭,孩子会心事重重,而无力顾及功课。由于安全感丧失,家庭不断地激烈争吵和高度紧张气氛,使焦虑的孩子无法再对学校发生兴趣。

3、儿童的自身问题:

儿章心理发育不成熟:儿童虽然智力水平属于正常,但社会适应能力差,幼稚、缺乏积极的进取精神。自信心缺乏:开始孩子对学习很感兴趣,信心十足。但孩子的创造力和与众不同的行为往往被思想保守、生活刻板、只注意分数的父母所压抑,所以孩子不仅不能为自己的独诗性、创造性而骄傲,反而会感到自己无能,而自暴自弃。

4、学校中的问题:

学习负担过重;学校生活过于紧张,学校的纪律过严而刻板;孩子在学校中常常受屈辱。

5、恶劣的学习环境:

篇16: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应该怎么办

孩子成绩下降,如果家长采取训斥或棍棒式教育,极易使孩子产生消极情绪,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进而丧失自信心。孩子稚嫩的心长期受打击还会影响到他的心理健康。

家长首先必须走出以单纯的分数来衡量孩子学业优劣的误区。重要的让孩子认识到:分数是孤零零的数字,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不能说明一个人的实际能力的高低。教导孩子不要因为自己的成绩差,就认为自己笨,因此消沉下去。这次考试成绩不理想,不要紧,只要不断找原因,总结经验,再加把劲,成绩一定会有所提高。

家长鼓励性的话语比讽刺、挖苦更有实效。它可以帮助孩子走出自卑的阴影,勇敢地面对现实,不灰心、不气馁,跌倒了再爬起来,振作精神,奋发向上。

●客观分析,对症下药

家长要引导孩子分析一下成绩下降的原因,了解孩子是否存在学习心理障碍,在学习过程中是否遇到困难。帮助他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提出可行的改正措施,使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智力状况、学习基础,对自己有了正确认识后,自信心就大大增强了。孩子不会再为一两次偏低的分数而扼杀了对成功的渴望,并能在失败中正确归因,想方设法迎头赶上。

家长还应经常去找老师交流,不断获得孩子在校的反馈信息,积极配合老师,进行对症下药,以便调整好孩子的心态,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用正确方法激励孩子奋发向上。

●制订目标,分段实施

家长可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制定出具体的奋斗目标,分阶段实施,但分数并不是实现目标的标准,第一阶段目标实现后再树立新目标,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家长必须把握好对孩子要求的度,要求过严,目标过高,都容易产生负面影响。

篇17:孩子老是不想学习应该怎么办

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中,对于许多孩子来说,既有令人兴奋的成功,也有使人困惑的失败。对于孩子的失败、过错,有些家长缺乏应有的耐心和冷静,只会骂骂咧咧,随便地将“笨猪”、“没出息”之类的帽子强戴在孩子头上。殊不知,这样做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尽快使孩子从“失败”走向“成功”,这是家长应有的正确选择!

★ 作文 不想长大

★ 叫我如何不想它作文

★ 随笔作文 不想长大

★ 我不想忘记作文

★ 我不想分别作文

篇18:孩子挫折教育应该怎么办

挫折教育欠缺导致心理问题的弊端也时常见诸各种媒体。据统计, 我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自杀, 200万人自杀未遂。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调查分析, 自杀已成为15至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著名青少年心理研究专家、北京高校心理素质研究会副秘书长聂振伟副教授说, 青少年自杀的原因主要在于他们所面对的社会压力比较大, 而他们在学校和家庭都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 造成他们的心理素质不高, 面对压力缺乏相应的应对能力。由此可见, 挫折教育势在必行。

幼儿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 其身心是否全面健康的发展对于他今后的人生至关重要。处在幼儿期的孩子已有一定的体力, 同时也开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这个时期的孩子会碰到生活上及学习上的各种困难, 也有可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在心理发展上, 两岁左右的孩子其心理各成分已经出现, 学前期孩子的情绪、意志、个性和性格等都已经开始萌芽并有所发展。同时幼儿期也是自我意识出现的非常时期, 幼儿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很容易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 以至于产生受挫感和孤独感, 这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教育对于他们直面挫折, 积极乐观地对待挫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何谓“挫折教育”

“挫折, (frustration) 指的是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 在环境中遇到阻碍或干扰, 使其需要和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幼儿期所说的挫折是指当孩子的某些需要得不到满足时, 往往会产生懊恼、伤心或紧张的情绪, 也就是挫折感。

“挫折教育”是当孩子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遭遇挫折时, 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使孩子正确面对挫折的一种教育方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执教者还可以根据幼儿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创设, 或利用某种情景, 提出某种难题, 让幼儿通过动手和动脑, 来解决矛盾, 从而使他们逐步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培养一种迎困难而上的坚强意志。这种教育方式的核心是培养孩子内在自信和乐观的品质, 增强从“挫折感”中的自我恢复、自我调适能力。

一位教育家曾说:“如果孩子的生命是一把披荆斩棘的刀, 那么挫折就是一块不可缺少的‘砥石’。”为了使孩子生命的“刀”更锋利些, 教师要注重挫折教育, 使孩子勇敢地面对挫折。

二、教师如何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

(一) 帮助幼儿正确认识挫折, 运用积极、开放、科学的教育理念引导孩子, 以自身为榜样影响孩子。

上世纪50年代,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曾提出了挫折的ABC理论:A指诱发性事件即挫折事件本身;B指对挫折产生的认识和信念即个体对某件事的想法、解释和评价;C指在特定的情景中, 个体的情绪反应及行为的后果。艾氏依据大量的临床研究指出, C的性质及程度主要取决于B。挫折的ABC理论为我们客观、辩证地看待挫折的积极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正如马斯洛所说, 挫折未必总是坏的, 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对幼儿来说, 同样的挫折既可以使儿童产生消极情绪、心理障碍, 又可以使他磨炼意志、奋发向上, 关键在于幼儿对挫折的理解和认识。这主要取决于成人的教育和影响。教师要注意为人师表, 时刻以积极的心态、满腔的热情投身到幼儿教育中, 面对挫折时不气馁, 勇敢面对, 时刻做好孩子的榜样。

(二) 在各科教学活动中由浅入深地渗透挫折教育。

1. 认知阶段。

教师可以通过让幼儿欣赏故事等文学作品入手, 在情感和认识上让幼儿初步懂得挫折是每个人一定会遇到的。挫折会给人以打击, 带来损失和痛苦, 但也能使人奋起、成熟, 从中得到锻炼。

教师可以选用一些中外文学名著, 中国文化经典, 科学家的奋发故事, 以及幼儿自己的闪光故事作为题材, 这些题材本身就有主动积极的形象与强烈的感染力, 让幼儿从故事中感受到不屈不挠的精神, 体验到抗拒挫折的伟大力量。幼儿虽不具备清晰的理性思维, 但形象的教育如细雨润物, 不怕挫折的精神会自然影响孩子, 在情感和认知上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

2. 情景评价阶段。

教师要为幼儿创造民主、平等的环境, 让幼儿充分表达、宣泄, 通过一些挫折实例的展示, 让幼儿开展讨论, 说出自己的看法, 初步学会用思考、分析的方法来、判断挫折, 并提出各种有效的解决办法。

教师可以让幼儿欣赏图片、动画等, 观察别人在遇到困难时的某些行为加以探讨, 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做法, 并思考分析遇到困难时可以怎么办。也可以让幼儿在谈话课中充分表达自己在家里、在幼儿园、在所接触到的周围环境中或特殊事件中遇到过哪些困难、挫折, 是怎么想的, 又是怎么做的, 让大家共同参与讨论。如有一位幼儿说:“有一次我在家剪纸时, 小娃娃的耳朵被我一不小心剪断了, 我很伤心, 就哭了, 那张手工纸也被我撕掉了。”我听后借此机会组织幼儿讨论小朋友们碰到这种情况时可以怎样做?有的幼儿说:“耳朵剪掉不要着急, 你可以继续剪好你的娃娃, 到最后时用通明胶把掉下来的耳朵粘上就可以了。”有幼儿说:“我剪纸工的时候注意力很集中, 这样就不会剪坏了, 下次你也小心点剪吧。”幼儿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 既有表述、宣泄的机会, 又使我进一步了解每个幼儿对待挫折的生理心理承受力。在现实生活中幼儿常会遇到一些挫折, 于是我设计了一些问题, 让幼儿讨论学习对待挫折的方法。如:我摔倒了, 怎么办?我积木搭不好, 怎么办?等等, 让幼儿初步学会对挫折的知觉判断, 思考分析对待挫折的最佳办法, 逐步培养坚强的意志、乐观的态度。

3. 情感同构阶段。

通过自然状态下创设的情境, 让幼儿参与游戏活动, 想办法解决所碰到的问题。师生共同参与讨论, 懂得“保持心理平衡”是一种方法。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基本活动, 也是向幼儿进行抗挫教育的重要形式与手段。教师可以经常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幼儿开展抗挫活动, 如快速排序竞赛, 猜谜抢答竞赛, 下棋比赛, 等等。让幼儿通过竞赛增强个体竞争意识及团体竞争意识, 学会正确对待输和赢、成功与先败, 提高抗挫技能。在活动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采用各种引导式的语言, 激发幼儿的兴趣, 激励每位幼儿动脑动手, 暗示幼儿正向和反向思维, 扩大幼儿知识面, 以战胜困难与挫折。告诉幼儿输、赢是件自然的事情, 赢了当然光荣, 但只要认真, 输了也光荣。如我经常和孩子们一起关注各种体育比赛, 如世界杯足球赛, 乒乓球赛等, 让他们知道只要比赛就会有输赢, 经常和孩子们讲一些运动员输了不气馁的故事。例如:观看运动员赛跑的录像带, 看完后问孩子们:“有几名运动员参加比赛?他们取得的成绩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原因是什么?”告诉孩子们:“这些运动员都努力过了, 但是冠军只有一个, 其他选手虽然没有取得第一名, 但是他们仍然为获得第一名的选手而高兴。”孩子们通过探讨, 亲身感受到重在参与的快乐, 明白积极参与每次活动就是最棒的。

4. 自我激励阶段。

在自然状态下设置游戏, 让小朋友参与活动。对于碰到的问题想出积极的办法处理和解决。

教师可从科学的角度设计丰富多彩, 富有童趣的抗挫教育活动, 让幼儿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习抗挫的经验和技能, 增强幼儿生理和心理对待挫折的承受力, 力求把认知、感受、适应和实践操作有机地融于教育活动之中。人对挫折的承受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生理因素对挫折的承受力影响较大, 健康者往往比虚弱者具有较高的承受力。我根据幼儿天性好奇, 喜探索、活泼好动的特点, 设计了一个活动叫“勇者过桥”。我设计了三座高低不一、宽窄不一, 难易不一的小桥, 第一座桥是20CM宽的铁桥, 第二座桥是10CM宽的木板桥, 第三座桥是一个个间隔摇晃的铁链桥, 大部分幼儿选择过铁板桥, 但有个别幼儿在教师鼓励下选择过间隔桥与木桥。如第一次失败, 可以再来一次。我通过不断暗示及时把孩子们的消极畏难情绪调整到不畏艰险的积极情绪状态, 直到成功为止。一个或几个孩子的成功对其他孩子显然是获得成功的榜样。在培养幼儿抗挫能力的过程中, 我一方面教育幼儿通过努力, 战胜挫折, 实现目标。而对那些由于自身能力和水平的限制经再三尝试仍不达目标的幼儿, 则帮助他调整目标, 降低挫折感, 增强前进的自信心。

(三)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渗透对幼儿的挫折教育。

1. 时刻注意到幼儿身边的“挫折现象”, 及时进行引导。

幼儿的年龄小, 碰到的困难会有许多, 对于那些幼儿经过努力可以战胜的困难, 教师切不可包办代替, 而使幼儿失去锻炼机会。记得在一次手工活动时, 一位小朋友选择了双面胶的粘贴工具, 但他不懂得怎样使用, 便找我帮助。这时, 我告诉他双面胶的使用方法, 并鼓励他自己继续尝试, 强化他的使用技能。当他学会使用后自然地就产生了一种成就感, 有效地。避免我“包办代替”的可能, 培养他克服困难的意识, 减少他的依赖性, 使他在学习活动中亲自感受到困难, 为克服困难做出自己的努力, 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2. 有意识地让幼儿帮忙解决一些难题。

教师可特意为幼儿准备一些难题, 请幼儿帮忙解决, 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活动区是孩子们喜欢玩的区域, 孩子们自然喜欢那里面的东西摆放得有序、整齐。为锻炼有时我会故意让活动区显得很乱, 请孩子帮忙一起收拾。孩子们在收拾的过程中会互相商讨物体应该如何摆放, 碰到困难时和朋友一起协商解决, 找到最好的办法克服困难。有时我还会让一些独立性较弱的小朋友帮助老师到摆放体育器械的小房间里拿各种体育用具, 减少他们的依赖性, 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

3. 适度地让幼儿体验一点劳累。

教师可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让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锻炼幼儿的意志。在幼儿午睡起床时, 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让每位幼儿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前提下, 对不同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如让有的幼儿自己穿衣、有的幼儿自己穿鞋、有的幼儿自己系鞋带、自己叠被子等。我在孩子午睡起床时经常进行此类训练, 在活动中, 有的幼儿克服困难, 最终完成任务, 成功的喜悦使他们感到无比自豪。但也有部分幼儿在努力的过程中, 表现得很急躁, 甚至撕扯自己的衣服。这时我便在他们的身边鼓励他积极尝试, 寻找战胜困难的途径, 当他们确实需要帮助时, 再给予一些适当的指导。一段时间下来, 孩子们的自理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对面临的困难更正确对待, 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

4. 让幼儿适当受一点儿批评。

教师在幼儿犯了错时可对幼儿进行适当的批评, 让幼儿对自己的不当行为进行反思, 从而避免再错。必要的批评可使幼儿在悔悟中锻炼自己的承受力, 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应把握时机对幼儿进行心理承受力的锻炼, 以免造成孩子受不得一点批评。

(四) 在教育过程中争取得到家长重视和配合

1. 教师可以经常和家长沟通, 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让家长配合共同进行挫折教育往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我园在家长的大力支持下, 大班幼儿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军训”活动。在整个军训过程中, 孩子们在教师的带领下首先参观军营, 孩子们在战士们的宿舍里看到叠得方方正正的被子, 摆放整齐的桌椅、水杯、脸盆等, 解放军叔叔还为小朋友表演叠被子。在训练场上孩子们观看解放军叔叔的操练, 看着解放军叔叔在指挥员命令下步调一致地走步、跑步, 汗水湿透了军装, 但个个精神抖擞, 目不斜视, 孩子们情不自禁地拍起双手, 响起热烈的掌声。通过参观, 孩子们亲身感受到解放军叔叔顽强的意志, 不怕困难、乐观面对挫折的勇敢精神。在军训中, 我们还请幼儿在解放军叔叔的指导下练习走步, 练习叠被, 孩子们在叔叔们的指导下, 知道走步先抬左脚, 立定先收左脚。训练时, 孩子们个个表情严肃认真, 练了一遍又一遍, 腿疼了, 流汗了, 也像解放军叔叔一样不怕苦, 不怕累, 个个坚持到最后。学习叠被子的小朋友不怕困难, 叠了一遍又一遍, 解放军叔叔让他们休息一会再练, 他们却坚持叠好后再休息, 还说:“我就不信叠不好它。”

2. 请家长和孩子参与野外亲子活动, 在活动中根据孩子们的自身体质设置一定的挫折训练。

如有一次孩子们和家长一起到野外采摘橘子, 我们便事先和家长们商量好, 对大一些的孩子们要求他们自己爬山爬树摘果子, 对于小一些的孩子要求他们自己爬山和家长们共同摘果子。在整个过程中虽然碰到一些困难, 但大多数孩子都能积极想办法克服, 最终采摘到累累的硕果。这次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们感到克服困难成功后的无比自豪和喜悦。

三、把握“挫折教育”的“度”

在对幼儿实施“挫折教育”时, 必须恰当地把握挫折教育的度和量。挫折教育对提高儿童心理耐受性来说, 绝不是越难越好, 也不是越“苦”越锻炼人。为幼儿创设的情境应根据不同幼儿的不同水平和特点, 必须有一定的难度, 引起幼儿的挫折感, 但又不能太难, 应该是幼儿经过努力后可以克服的, 不能超过每个幼儿的心理承受限度。同时, 为幼儿设计情境时幼儿一次面对的挫折也不宜太多, 以免幼儿对挫折产生“畏难”情绪。其次, 挫折的实施还应有一个内在的程序如由低到高, 由易到难, 由近及远, 同时频率不能太高, 以确保幼儿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朱智贤, 著.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2]陈帼眉, 刘焱.学前教育新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青少年奋斗青春励志作文500字以上下一篇:管理工程师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