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安全带

2024-05-02

气囊安全带(通用8篇)

篇1:气囊安全带

1大众途锐安全气囊系统的组成大众途锐安全气囊系统主要由驾驶侧安全气囊《图la)、前乘员侧安全气班《图“,)、前部侧面气囊(图l;·)和头部安全气囊《图111)等组成,其在车上的分布情况如图le所示。车辆后座区域没有配置侧面安全气囊,后排乘员通过延伸到整个车辆的头部安全气囊得到保护。根据其结构类型.头部安全气囊也称为帘式安全气囊((:,rtai,卜Airl〕ag、)。在途锐前排区域安装有2个纵向加速度传感器(前期碰撞传感器),它们能提前记录事故及其严重性并将数据传输给控制单元。、这样在发生较严重的碰撞事故时.能保证及时引爆安全…......安全气囊是现代轿车上引人注目的高技术装置。安装了安全气囊装置的轿车方向盘,平常与普通方向盘没有什么区别,但一旦车前端发生了强烈的碰撞,安全气囊就会瞬间从方向盘内“蹦”出来,垫在方向盘与驾驶者之间,防止驾驶者的头部和胸部撞击到方向盘或仪表板等硬物上。安全气囊面世以来,已经挽救了许多人的性命。研究表明,有气囊装置的轿车发生正面撞车,驾驶者的死亡率,大轿车降低了30%,中型轿车降低11%,小型轿车降低14%。

安全气囊主要由传感器、微处理器、气体发生器和气囊等部件组成。传感器和微处理器用以判断撞车程度,传递及发送信号;气体发生器根据信号指示产生点火动作,点燃固态燃料并产生气体向气囊充气,使气囊迅速膨胀,气囊容量约在(50-90)L。同时气囊设有安全阀,当充气过量或囊内压力超过一定值时会自动泄放部分气体,避免将乘客挤压受伤。安全气囊所用的气体多是氮气或一氧化碳。

除了驾驶员侧有安全气囊外,有些轿车前排也安装了乘客用的安全气囊(即双安全气囊规格),乘客用的与驾车者用的相似,只是气囊的体积要大些,所需的气体也多一些而已。另外,有些轿车还在座位侧面靠门一侧安装了侧面安全气囊。

车安全气囊(SIR)系统从方向盘中心和仪表板右侧展开气,与膝垫和转向柱同时撞产生的能量,以保护乘客。驾驶员座和乘客座膝垫位于仪表板下面,当前方产生足够的碰撞力作用在偏离车辆中心线30°内会使气囊展开。SIR系统结构特点 上海别克轿车安全气囊SIR系统由充气保护装置传感与诊断模块(SDM)、充气保护装置方向盘模块、充气保护装置方向盘模块线圈、充气保护装置IP模块及仪表组件上的气囊警告灯等组成。其中充气保护装置传感与诊断模块(SDM)、充气保护装置方向盘模块线圈(SIR线圈总成)、充气保护装置方向盘模块(驾驶员座充气装置模块)、充气保护装置IP模块(乘客座充气装置模块)和接头导线组成展开回路。展开回路的功能是向充气装置模块供给电流,使气囊展开,当SDM检测到车辆速度变化足以保证展开时,则气囊展开。SDM设有传感装置(即加速度传感器),将车辆速度变化转换为电信号。SDM将该电信号与存储在内存中的数值进行比较,当产生的信号超过存储值时,SDM执行附加信号编程并将产主的信号同内存中存储的信号进行比较,当所产生的2个信号都超过存储值时,SDM将使电流通过充气装置模块使气囊展开。检修SIR系统的注意事项 如果操作不当,SIR系统就会产生危险,因此在检修SIR系统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当对位于或靠近SIR的部件及导线进行维修时,必须中止SIR系统,若不按正确的程序进行操作,会导致气囊展开、人员伤害或导致SIR系统不必要的损坏; 2.充气保护装置传感与诊断模块(SDM)需要有蓄能供电为气囊的展开提供动力,检修SIR系统前,应断开蓄能供电,具体的方法是:将点火开关调至关闭位置,拆卸给SDM供电的熔丝,从车辆电气系统上断开车辆蓄电池,10s后SIR系统将被中止; 3.存放安全气囊处的温度不得高于65℃; 4.注意零件编号是否正确,不要用不同车辆上的部件进行更换; 5.充气保护装置传感与诊断模块(SDM)、安全气囊、方向盘模块线圈为非维修件,这些部件出现故障后只能更换,而且必须使用由特约的GM经销商供应的原厂零件进行更换; 6.SDM、安全气囊、方向盘模块线圈如果不慎从910mm以上高度掉下均应报废,不要将这些落地件安装在车辆上,更换SDM时,应确保装配面清洁,模块上箭头指向车辆前方,模块装配面与车辆基准线平行,并按规定的力矩安装和紧固; 7.在所有SIR系统部件正确装配后,才能完成电气连接,在进行任何进一步的检查之前要执行SIR诊断系统的检查程序; 8.在进行维修工作前要解除安全气囊系统,在完成维修工作时再恢复安全气囊系统,在把车辆交还给用户前要执行SIR的诊断系统检查,解除SIR系统的方法是:先转动方向盘以使车轮朝向正前方,再把点火开关转到“LOCK”位置并取下钥匙,拆下SIR熔断器,然后,从转向柱的底座和前排乘员前仪表板内找到黄色双导线插头,取下插头定位保护装置CPA,并将两个插头分开。SIR系统故障码 保护装置中座椅安全带系统没有诊断故障码(DTC),但SIR系统存在诊断故障码(DTC)及对应的数据值。当SIR电气组件和电路发生断路、短路故障时,故障警告灯会启亮,同时内存将存储特定的故障码(DTC)。通过DTC译码器或故障扫描仪可以读取DTC,对照DTC表即可知道具体的故障部位和情况,以便进行维修。上海别克安全气囊SIR系统故障码如表1所示。表1上海别克安全气囊SIR系统故障码DTC DTC故障部位警告灯 B0016乘客座前展开回路电阻过低亮 B0017乘客座前展开回路断路亮 B0018乘客座前展开回路电压超出范围亮 B0022驾驶员座前展开回路电阻过低亮 B0024驾驶员座前展开回路电压超出范围亮 B0026驾驶员座前展开回路断路亮 B0051展开指令亮 B0053展开指令及回路功能失效亮 B1000ECU(电子控制单元)功能亮 U10002级串行数据丢失故障否 U1016与PCM失去对话否 U1040与EBCM/EBTCM失去对话否 U1064与BCM失去对话否 U1096与IPC失去对话亮 U13002级搭铁短路亮 U13012级蓄电池短路亮

自20世纪80年代早期推出以来,安全气囊已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如果发生碰撞,安全气囊可在不到十分之一秒的时间内迅速充气,从而使您免受正向碰撞所产生作用力的冲击。

安全气囊由三部分组成。首先是气囊自身,它由薄薄的尼龙纤维制成,折叠在方向盘或仪表盘中。然后是告知气囊充气的传感器。传感器可检测到相当于以16-24公里/小时的速度撞击墙壁的冲撞力。

最后是充气系统。安全气囊实际上由与固体火箭助推器类似的系统进行充气。叠氮化钠(NaN3)和硝酸钾(KNO3)迅速发生反应,生成大量的热氮气。此气体将为气囊充气,气囊在膨胀时将冲出方向盘或仪表盘。大约在一秒钟后,气囊就会收缩(气囊上有许多小孔),因此不会妨碍我们的行动

CC的旗舰车型将装备8个安全气囊,配合ESP等主动安全系统,为驾乘者提供最大的安全保护。

安全气囊系统称为SRS,相对于安全带,安全气囊只是一个辅助保护设备。安全气囊是用带橡胶衬里的特种织物尼龙制成,工作时用无害的氦气填充。此系统由一个传感器激活,该传感器用于监视碰撞中汽车速度减小的程度。在碰撞发生的早期,安全气囊开始充气,安全充气大约需要0.03秒。安全气囊可以非常快的速度充气十分重要,这能确保当乘客的身体被安全带束缚不动而头部仍然向前行进时,安全气囊能及时到位。在头部碰到安全气囊时,安全气囊通过气囊表面的气孔开始排气。气体的排出有一定的速率,确保让人的身体部位缓慢地减速。由于安全气囊弹开充气的速度可高达320公里/小时,碰撞时如果人的乘坐姿势不正确,将给人带来严重的伤害。

如果前排装备了安全气囊,不要让6岁或140CM以下的儿童坐在前座,更不要将婴儿座椅安置在前乘客座。

安全最为重要 现场爆破的安全气囊是VOLVOS80的双段式前安全气囊,分为两段激活式,能够根据碰撞强度设定气囊的充气压力,更加人性化地保护驾驶者的人身安全。严重碰撞时,气囊迅速充气,压力最大;非严重碰撞时,气囊先充70%的气体,经过0.1秒的间隔后再充30%的气体,从而来减小充气压力,让人的头部与气囊更柔和地接触。VOLVOS80轿车配备有22个安全气囊,有前部先进的双段式安全气囊,安装在前乘客座上的保护乘客胸部的SIPS防侧撞气囊,还有保护侧面乘客头部的IC气帘等。

瑞典VOLVO轿车以安全高质闻名于世,1959年VOLVO的工程师发明了三点式安全带,至今已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在正面撞车时,安全带是最重要的安全设施,但实际上在严重碰撞中它也只能避免头部受重伤。因为尽管有安全带,但在发生严重碰撞时人的上身还是会由于巨大的惯性而往前冲。所以安全带只有与气囊配合起来,才能使乘客在重大事故中得到最好的保护。

化学原理:汽车的安全气囊内有叠氮化钠(NaN3)或硝酸铵(NH4NO3)等物质。当汽车在高速行驶中受到猛烈撞击时,这些物质会迅速发生分解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充满气囊。[叠氮化钠分解产生氮气和固态钠;硝酸铵分解产生大量的一氧化二氮(N2O)气体和水蒸气]

篇2:气囊安全带

其是对老人和儿童。

福特的安全带气囊的英文名称为Inflatable seat belt。可直接翻译为充气安全带,或者气囊安全带。而从其工作原理看,定名为安全带气囊更为合适。

“福特的气囊式后座安全带技术将提升各年龄段的后座乘客的安全,特别是在碰撞中更易受伤的孩子,” 福特汽车可持续性发展、环境与安全工程集团副总裁苏珊.西斯基(Sue Cischke)表示。“这是福特的又一项独门秘技,巩固了我们的领先安全,包括我们在汽车制造商中出类拔萃的安全评级。”

舒适且有效

数秒内保持膨胀状态。

福特仅公布了将这种安全带应用于后排__的计划,而并没有提到是否会为前排乘客提供这种充气式的安全带装置。据称,充气式安全带将首先装配在2010年下半年投产的2011款福特Explorer车型上。福特汽车安全研究和预付的工程技术负责人称,这种安全带设计仍然需要很多年的测试和实践来进行改进,证明该技术行之有效并能在碰撞事故中切实的发挥保护作用。

估计次技术引入国内福特车型上还有待时日。这种安全带价格不菲,公司将把它作为“可选项”由顾客决定是否加装。

篇3:安全气囊纤维应用前景分析

1 安全气囊气袋纤维的技术要求

1) 车祸发生的巨大冲击作用要求气袋纤维具有足够的断裂强度;

2) 气袋的膨胀需要气体发生器作用实现气袋的快速充气 (产生热量和压力) , 要求气袋纤维能阻止高压高温穿透面料, 避免造成气袋漏气和灼烧司乘人员;

3) 气袋加工成品要求具有良好的折叠工艺性, 需要纤维的直径及硬度满足折叠要求, 折叠气袋的工作环境要求气袋纤维具有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能, 涂层类气袋纤维不能因高温高压及储存年限过长产生变质粘连导致安全性能失效;

4) 车身内部的美观及宽敞要求需要气袋折叠成较小的体积安装在狭小空间内, 要求气袋纤维具有极高的延展性和弹性, 并且柔软易于折叠。

2 安全气囊纤维的市场现状

1) 安全气囊纤维的技术要求需要材料具有机械性能、热学性能、透气性、化学稳定性、高热收缩性等性能, 目前满足使用要求的安全气囊纤维原料只有聚酰胺纤维与聚酯纤维, 并且生产技术含量高、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复杂, 质量要求非常严格, 规模投资巨大, 开发难度很大, 安全气囊市场上比重很大的气袋纤维采用聚酰胺66, 其主要的生产厂家是美国英威达股份公司、日本东丽株式会社、德国高性能聚酰胺公司等, 目前这些主要公司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比非常大。

2) 安全气囊的安装成为汽车安全性能的重要标志, 成为人们选购车型的重要参考标准, 我国的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交通现状及国家政策法规的出台促使国内众多企业向安全气囊领域进驻, 同时国外诸多安全气囊公司在中国市场巨大的发展前景下纷纷在中国投资建厂, 使跨国公司投资的企业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 安全气囊的高需求量需要大量的气囊袋纤维, 带动纺织品市场的发展。结合市场需要和国家产业发展, 我国神马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德国高性能聚酰胺公司合资成立了神马博列麦<平顶山>气囊丝制造有限公司, 主要采用聚酰胺66进行生产气囊丝, 在2008年, 通过了瑞典Autoliv公司的行业质量标准认证审核, 为产品获得国际市场认可铺平了道路, 成为国内安全气囊丝行业的领军企业。目前已经生产出多种不同断裂强度、热收缩率、线密度的品种规格的安全气囊工业丝, 得到众多客户的认可, 后续计划成为亚洲重要的安全气囊丝生产基地。

3 安全气囊纤维的应用前景

3.1 国家政策支持

安全气囊纤维的制造是高新技术产业, 涉及材料的生产、优选、生产、检验等多道生产工序, 技术投资和生产线投资较大, 行业风险大较大;但市场前景的广阔性和成长性决定产出回报快见效快, 并且可以消耗大量的劳动力, 是投入产出比收益明显的项目。基于安全气囊纤维的重要应用意义, 国家针对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不足及资金状态, 制定配套政策的支持, 对资源实现统一调配, 形成针对我国消费习惯和行业特色的行业准入标准, 建立健全完善的质量评审制度, 提高安全气囊纤维行业的整体话语权。

3.2 加快与外企的战略合作

深入加快与国外优势企业的合作, 形成战略联盟, 充分应用外资企业的技术优势和市场拓展优势, 将自主品牌依托外企的销售网络运营, 提高企业的运营能力。

3.3 依托完整的产业链条

安全气囊纤维丝的发展和应用需要依托完整的安全气囊生产链条, 从纤维的原材料生产到安全气囊的组件等实现链接化, 设计符合产品需求的高品质气囊纤维, 符合行业其他配件的装配要求, 以安全气囊优异的整体性抢占国际市场份额, 使国产品牌规模化、国际化。

4 提升自主研发能力

安全气囊纤维丝生产企业的核心技术决定市场话语权及产品定价权及与下游链接产品的要求, 在网络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 需要企业发挥信息融合优势, 积累技术优势、人才优势, 依托国家的政策和外企的资源优势加快高性能、差异化产品的开发力度, 形成与市场配套的研发能力与生产能力, 提高企业品牌的竞争力。

5 结束语

安全气囊的重要性决定安全气囊的质量必须严苛保证, 需要生产各工序的协同配合, 安全气囊纤维丝需要在达到高品质的同时实现产品责任关系, 与各工序的合作伙伴明确互相的责任, 并实现全部加工阶段的记录归档, 以备国家质量检测的追溯, 需要在市场良好的发展前景下充分提高企业优势。

参考文献

[1]曹湘萍, 杨东辉, 王红霞.安全气囊丝市场现状及前景分析[J].轮胎工业, 2005 (10) .

[2]宿颖峰.汽车用安全气囊及其织物[J].中国个体防护装备, 2005 (4) .

篇4:气囊安全带

当1959年VOLVO的工程师发明了三点式安全带时,他们不会想到,在50年后,这项技术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车用气囊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了大规模的使用。而令,这项技术却被福特应用在了安全带上。

如果出现事故,弹出的将不仅仅是车身气囊,还有你身上安全带的气囊,从而保护你脆弱的头部,胸部和颈部,尤其是对老人和儿童。

福特的安全带气囊的英文名称为Inflatable seat belt。可直接翻译为充气安全带,或者气囊安全带。而从其工作原理看,定名为安全带气囊更为合适。

“福特的气囊式后座安全带技术将提升各年龄段的后座乘客的安全,特别是在碰撞中更易受伤的孩子,”福特汽车可持续性发展、环境与安全工程集团副总裁苏珊·西斯基(Sue Cischke)表示。“这是福特的又一项独门秘技,巩固了我们的领先安全,包括我们在汽车制造商中出类拔萃的安全评级。”

舒适且有效

福特及其供应商开发出气囊式安全带得益于气囊充气和安全带构造技术方面的领先性,它能在碰撞发生的40毫秒内在乘客躯干和肩膀处展开气囊。

日常使用时,气囊式安全带与传统安全带的作用相同,而且适用于儿童安全座椅。福特的研究显示,有超过90%测试气囊式安全带参与者认为气囊式安全带的舒适度同等或高于传统安全带,因为它使人感到有衬垫且更柔软。

根据美国全国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相关数据,相比于前排乘客82%的安全带使用率,后座安全带的使用率仅为61%,这个舒适因素可以促进提高后座安全带的使用率。

福特汽车工程、全球产品开发副总裁Paul Mascarenas表示:“福特率先开发了气囊式安全带技术,有效提升车辆碰撞安全保护,同时鼓励更多人系上更舒适的安全带。”

在发生正面碰撞或侧面碰撞的时候,气囊式安全带增大的直径可以更有效地将乘客控制在适当的座椅位置上,有助于降低受伤危险。

汽车安全传感器会在瞬间测定碰撞的严重性并展开气囊式安全带的气囊。每个安全带的管状气囊通过冷压缩气体膨胀展开,位于座位底下的气罐将气体通过特殊设计的扣环充入安全带内。

气囊式安全带的折叠气囊在充气时会突破安全带的纤维,能够在相当于高速行驶的汽车前进仅一码距离的时间内从侧面扩展到覆盖乘客身体。

使用冷压缩气体而非传统气囊系统通常采用的发热化学反应,意味着气囊式安全带不会使佩带者的身体感到高于周围温度的热量。气囊式安全带的膨胀压力和速度也比传统气囊小,因为该装置无需像常规气囊一样,压缩安全带和乘客之间的空隙。

安全的人文关怀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而合理的系统,但是它需要经过多年的反复试验和检测以证明该技术过关,并确保在碰撞中有精确可靠的性能,”福特汽车研发与先进工程安全技术负责人Srini Sundararajan说。

气囊式安全带能把撞击能量分散到乘客身体的功能比传统安全带高五倍。它通过把撞击压力扩散到更大面积来扩大保护范围,并降低发生伤害的风险。同时对头部和颈部提供额外支持。在安全带展开后,在其内部气体通过气囊上的小孔散发出去之前,安全带会在数秒内保持膨胀状态。

福特仅公布了将这种安全带应用于后排的计划,而并没有提到是否会为前排乘客提供这种充气式的安全带装置。

据称,充气式安全带将首先装配在2010年下半年投产的2011款福特Explorer车型上。福特汽车安全研究和预付的工程技术负责人称,这种安全带设计仍然需要很多年的测试和实践来进行改进,证明该技术行之有效并能在碰撞事故中切实的发挥保护作用。估计次技术引入国内福特车型上还有待时日。这种安全带价格不菲,公司将把它作为“可选项”由顾客决定是否加装。

福特公司历时八年开发气囊安全带,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项新的技术,跟多的则是企业文化在市场上的延伸。

气囊安全带放在后排车座,表明这些大的国际汽车生产企业已经将安全的焦点往后挪移了,更多的体现了企业的人文关怀。此时,技术已经成为了企业塑造品牌形象的重要载体。

国产路茫茫

福特研发成功气囊安全带,已经走在了整个汽车行业的前端。对于此项技术,我国安全带生产企业是如何看待的呢?

记者对一些生产安全带企业进行了电话调查。

“这个东西好是好,但是技术不是很好突破。我们不能拿出8年的时间去开发,和他们的底子不能比嘛。”浙江顶立添翼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生产部门主任王胜对此表示无奈。

河北省宁晋县凤凰织带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则对记者表示了担忧:

“新的技术掌握在人家的手里,就有了制定规则的能力,以后人家过来抢市场,我们就不好过了。”

从记者的调查来看,气囊安全带是能够得到国内安全带生产企业认同的,然而庞大的研发费用却让他们望而却步。

篇5:气囊安全带

【摘要】本文简述了汽车安全气囊的发展过程,在探讨安全气囊基本原理、种类和国外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对国内安全气囊应用现状和发展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现有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最后介绍了汽车安全气囊的近年的技术进步和发展前景。【关键词】安全气囊;发展;技术进步;汽车 汽车安全气囊的发展概况

1.1国外安全气囊的发展概况

1953年8月18日, 美国人约翰赫特里特获得了“汽车缓冲安全装置”的美国专利。他在1952年的一次事故后, 萌发了设计撞车安全装置的想法。在一次事故中,他为躲避一个障碍物而猛打方向盘,并进行制动,他和妻子都用手臂本能地保护坐在前座中间位置上的女儿。这次事故后他意识到必须有一个更好的装置来保护乘员,两周之后他绘好了设计图纸交给了代理人,这份图纸确定了今天安全气囊的雏型。但是,由于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还不能完全把这种想法或专利付诸实施。后来,德国默谢台斯公司开始实现这种设想,它在自己生产的部分汽车上安装了安全气囊。而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首先采用现代气囊系统。从1985 年起,在全部供应美国市场的汽车上都安装了这种安全系统。随后,又出现了第一个保护驾驶员旁前排座乘员头部的气囊[2]。

最初出现的安全气囊,在今天看来是过于简单:正面装有传感器,只有正驾驶位享有安全气囊,而副驾驶位对于来自侧面的碰撞,则束手无策。当美国参议院通过公路死伤减少条例,确认了安全气囊的作用后,美国政府规定从1995年9月1日以后制造的轿车前排座均应装备安全气囊,另外,还要求1998年以后的新轿车都装备驾驶者和乘客用的安全气囊。

近十年来,双气囊已取代了单气囊,而且最新一代的智能安全气囊采用双级控制,即:如果碰撞强度低,则气囊只充气到总量的百分之七十,若碰撞的强度高,安全气囊则完全膨胀。当前世界上开发、生产汽车安全气囊较为成熟的国家有美国、德国、日本。目前国外生产的中高级轿车,大多数有安全气囊,有些轿车已将安全气囊列入必装件。在许多豪华汽车配置中,安全气囊技术被大量采用,有正面,有侧面,数量也由最初的一、二个,增加到八个甚至十个[3]。

1.2 国外安全气囊市场现状

全球各地区的气囊市场发展情况、发展程度不同。例如,北美、西欧、日本气囊市场已比较成熟,而巴西气囊的装配率还不到1/3。另外,正面碰撞气囊基本普及,而其在侧撞、滚翻、行人保护和儿童乘员保护方面的应用则是新的研究方向[12-16][4]。在欧洲,奥托立夫公司是主要的安全气囊供应商。在前驾驶员座、前乘客座、侧面和侧面帘状安全气囊市场占有率达40%~55%,其最大的客户是福特汽车集团,其次为雷诺、日产和其他的日本汽车制造商。除欧洲外,日本安全气囊龙头为高田公司(包括在德国的高田公司)和丰田的成员组织Toyoda Gosei。德国高田公司的主要客户有通用汽车、宝马、本田和戴姆勒·克莱斯勒。在美国,安全气囊领域的主要供应商为天合和德尔福,天合的客户为丰田、大众、戴·克、福特和通用等。天合在北美的市场份额为25%左右,德尔福在北美的市场份额为20%左右。

2.1 国内安全气囊应用现状 2.1.1 国内安全气囊的发展概况

在我国, 汽车安全气囊的起步较晚, 开始于九十年代。主要生产厂家: 石家庄久乐汽车安全设备公司、锦州锦恒汽车安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锦州和昌汽车安全气囊有限公司、广东省珠海市生生赫达有限公司与西安庆华电器制造厂等等。

我国最早研究开发汽车安全气囊企业之一:家庄久乐汽车安全设备有限公司,现已形成年产A型(驾驶位)、B 型(副驾驶位)安全气囊10万套的生产能力。石家庄久乐汽车安全设备有限公司开发、生产的久乐安全气囊, 采用了复式点火装置的智能电子式+机械式,更加提高了安全气囊的可靠性。久乐气囊独具黑匣子记忆功能,即可对撞车事故记录分析,并具有自检即安全气囊性能检查、计算机通讯等功能。其各项性能指标已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6年底组建的锦恒汽车安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近三年来先后与同行业领先的美国BREED公司、德国西门子约束系统公司和一汽集团长春汽车研究所等进行合作,并投资2500 万元人民币引进了美国BREED公司两条模块生产线,建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产品研发中心。目前,这家公司已开发了与富康系列轿车相匹配的单侧式安全气囊、与红旗系列轿车相匹配的双侧安全气囊等产品。投资1.5亿元人民币的二期技术改造工程已于2000 年9 月份开始。目前已达到单班年产三十万套安全气囊的生产规模, 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汽车安全气囊生产基地。

锦州和昌汽车安全气囊有限公司是辽宁和昌汽车安全气囊集团的核心企业,是目前国内集汽车安全气囊科研、设计、生产、经营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昌公司拥有过亿元总资产、8项安全气囊方面的专利技术和一批国家级专家。近期由该公司和清华大学联合开发的HCQ-2型数字化汽车安全气囊智能控制器,通过了国家机械局的鉴定,被称为是涉及到实车碰撞理论、神经元、模糊数学以及实用数学等学科知识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该公司还相继用桑塔纳、夏利、广东宏远大吉普车、山东荣城大吉普车、北京中华子弹头、富康、奥迪、红旗、北京吉普车等20几种车型与和昌气囊进行匹配,完成了实车、台车碰撞试验,试验规范和试验结果均符合美国FMVSS208和欧洲EEC和ECE标准[6]。

2.1.2 国内安全气囊市场现状

我国安全气囊市场连年增长,但增长速度趋缓。据汽车工业年鉴相关资料数据,2007年中国汽车销售879.5万辆,2008年汽车产销量突破900万,2009年突破1000万辆,2010 年汽车销售规模将达到1263万辆。与此相对应,2005年,我国安全气囊市场需求量为440万套,2006年汽车安全气囊气市场需求量为528万套,2007年汽车安全气囊气市场需求量为968 万套,到2010年我国安全气囊总需求量将达到2060万套。分析认为,我国安全气囊市场增长趋缓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我国汽车总量增长减缓的影响;二是我国安全气囊的普及率提高很快,普及增长的市场效果在迅速减退。2000年,我国平均每辆轿车安全气囊只有0.07个,2001年0.40个,2002年1.20个,2004年1.69个。目前,我国在中高档轿车上基本普及了安全气囊。今后我国安装气囊市场需求的增长,一靠汽车产量增长拉动,二靠单辆轿车安全气囊应用数量的增长。因此,我国安全气囊增速放缓是必然趋势[7]。

[5]

我国安全气囊国产化稳步提高。我国汽车安全气囊产业发展的一个可喜变化就是国产化率的不断提高。2001年我国安全气囊的国产化率只有8.8%,到2005年我国安全气囊的国产化率已达到58.0%,4年间增长了5.6倍。

虽然近年我国汽车安全气囊的国产化程度在进一步提高,但在安全气囊核心技术方面主要还是靠引进国外技术,包括少数在安全气囊业务上做得比较成功的汽车电子公司也是如此。进口持续减少,出口形势喜人。安全气囊进出口市场高速增长,截止2007年12月末,累计进口数量为1432万套,进口金额为33452万美元;安全气囊出口1419万套,出口金额为19226万美元。2000年我国安全气囊装置进口3.1万套,2004年我国安全气囊装置进口达到最高峰,当年进口178万套,用汇1.57亿美元。此后,安全气囊装置的进口开始减少,2006 年进口151万套,用汇1.25亿美元。从增长速度来看,在经历2001年的800%的增长高峰后,就开始迅速下降,到2004 年增长速度只有12.8%。2005 年,我国安全气囊装置进口形势又出现了新变化:进口数量和金额出现同比负增长。2005年,我国安全气囊装置进口数量、金额分别为167.8万套、1.41亿美元,同比增长分别为-5.74%、-10.3%。在进口数量不断减少的同时,安全气囊进口的平均单价也在逐年下滑。2000年,我国平均每套安全气囊装置的进口价格为123 美元,到2009 年时价格已经下虽然我国安全气囊出口逐年增大,但产品大多为国外关键部件组装产品。在金融危机下外资企业看好中国市场潜力,更加大了市场开发力度。因此,提高国内企业的生产能力与研发水平刻不容缓。

平均安装个数下降,市场潜力巨大。我国汽车安全气囊的市场需求容量近年来在高位增长,但平均每辆车应用安全气囊的数量却有所减少。2004年奥尔威咨询统计了234.8万辆乘用车,应用安全气囊的数量是391万个,平均每辆车应用1.67个;2006年奥尔威咨询统计了556 万辆乘用车,应用安全气囊的数量是777万个,平均每辆车应用1.39个。2006 年与2004 年相比,平均安全气囊的应用数量反而减少了16.8%。奥尔威咨询分析认为,我国汽车安全气囊市场之所以出现“总量上升、个量下降”的现象,是与我国经济型轿车产量在近年的比重上升有关。奥尔威咨询粗略统计了我国生产经济型轿车的主要企业——天津一汽夏利、奇瑞汽车、浙江吉利、重庆长安铃木、哈飞汽车、昌河汽车、通用五菱、比亚迪汽车8家企业2004年和2006年产量,统计结果显示:2004年上述8家企业汽车产量合计为49.2万辆,占基本型乘用车总量的22.1%;2006年,这8家企业的产量合计为103.3万辆,占基本型乘用车总量的26.7%,比重增加了4.6个百分点。总体看来,我国“排量≤1.6 L 基本型乘用车”产量占全国基本型乘用车产量的比重,2004年为52.9%,2006年为62.7%,2年间增10个百分点。由于我国经济型轿车市场价格竞争激烈,厂家对标配安全气囊这种成本比重高的零部件态度谨慎,一些价格非常低的车型多数不装安全气囊或者选装安全气囊,即使是标配的也以标配1个安全气囊的车型占大多数。由此可见,2004 年后,由于我国不带安全气囊或者安装气囊数量不多的经济型轿车比重的增加,导致了我国平均每辆车应用安全气囊数量的减少[8][9]。安全气囊的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2.4 外置安全气囊的发展

在发动机罩和挡风玻璃之间的接合部位,富康(Volvo)还安装了一只外置式安全气囊, 用于防止受害人的头部撞到了挡风玻璃和前支柱上。此安全气囊是由一个安装在发动机罩前部的传感器激活的。当它被激活后,它的膨胀状态能够持续数秒之久,以便增强防护功效。膨胀的安全气囊只能遮盖挡风玻璃的下部,而且不会对驾驶员的视野有碍[15]。汽车安全气囊的发展的趋势

未来安全气囊技术的发展趋势, 将主要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3.1 智能化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形形色色的智能技术在汽车上得到推广应用,智能化安全气囊就是其中之一。它是在普通安全气囊的基础上增设传感器和与之相配套的计算机软件而制成。其重量传感器能根据重量感知乘客是大人还是儿童,其红外线传感器能根据热量探测座椅上是人还是物,其超声波传感器能探明乘员的存在和位置等[16]。计算机软件则能根据乘客的身体、体重、所处位置和是否系安全带以及汽车碰撞速度及撞击程度等,及时调整气囊的膨胀时机、速度和程度,使安全气囊对乘客提供最合理有效的保护。这种气囊系统能够在汽车碰撞的一瞬间,根据碰撞条件和乘员状况来调节气囊的工作性能。它解决了安全气囊膨胀过快而对乘客造成的挤压伤害问题。杰戈娃汽车公司生产的轿车座椅上还装有一种德尔福传感器公司开发的乘客体重传感器和一个皮带扣夹张紧传感器, 可以指示乘客的体重和身材。这种传感器还可以指示出乘客是否使用了安全带。整个传感器系统将由神经网络控制。为保证精确地确定乘客的位置,采用了4个超声波传感器: 来自这些传感器的信息输送给神经网络, 然后计算出乘客的体重和位置、衣服穿戴的类型等。还能确定他们的精确位置, 身体向后仰还是向前倾。控制系统和传统的进行数字信号处理的微处理器结合使用。该系统提供两种膨胀的速度, 采用了TRW 公司开发的2 级安全气囊充气装置,由控制系统决定是否起动安全气囊。例如, 如果乘客的身驱支靠着仪表板,则不启动安全气囊[17][18]。如果需要展开安全气囊,一级和二级充气装置都将启动。这种新安全气囊的其中一个优点, 是比普通气囊展开的次数少。3.2 绿色环保化

目前汽车安全气囊中普遍使用了迭氮化钠(NaN3)。从环保和人体健康角度讲,迭氮化钠是一种有毒物质,其毒性是砷的近30倍。此外,从安全角度讲,迭氮化钠在被激活后释放的气体冲起气囊的同时,还会生成固态的钠,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特别是在与水接触时可以直接燃烧[19]。

因而,避免使用有潜在危险和有毒性的含钠物质,采用新型气体发生技术,使之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是汽车安全气囊发展的一个方向。如TRW公司采用非叠氮化合物的推进剂作动力, 替代了原来安全气囊所用的固体氮化合物;有采用空气和氢的混合物的安全气囊,氢燃烧后产生的热气体,能以很快的速度充满安全气囊;也有其他采用氦气其膨胀的新型安全气囊系统。另外,最近法国地区发展规划和环境部建议,抓紧对汽车安全气囊进行技术改造, 今后,车辆安全气囊中的迭氮化钠将由推进剂代替,避免使用存在潜在危险和有毒性的含钠物质。而推进剂是火箭所使用的燃料,在特定条件下,它可以释放出强大的能量[20]。

3.3 虚拟技术化

采用计算机模拟的“虚拟技术”方式替代轿车实物碰撞

[21]

。它由一台超级计算机进行“虚拟试验”,从而一方面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另一方面也加快了产品的开发周期。超级计算机位于一间配有精密气候调控系统的机房中,进行模拟碰撞试验时,一方面测算轿车的设计对减少驾驶员和乘客受伤的风险能起多少作用,另一方面研究轿车受撞变形的方式,以及安全带和安全气囊之类防护系统应如何设计,才能达到最佳的防护效果。而各种运算都是以现实交通中发生的同类事故为依据进行的3.4 小型、轻型化

安全气囊总成将采用体积小的新型气体发生器,它采用压缩气体的混合式气体发生器及采用有机气体的纯气体式气体发生器。另外,安全气囊作为一个高度集成化的系统和模块, 德尔福传感器公司将推出了世界上最小的安全气囊模块,使方向盘既美观简洁,又有足够的空间来集成更多的控制系统。德尔福的技术可以提供高度紧凑型的乘员正面保护安全气囊, 而且气囊系统的盖板与方向盘的接缝非常细小,几乎看不出来;安装的位置也比较独特,且方向盘看上去更漂亮[23]。3.5 保护全方位化

安全气囊不再仅局限于保护驾驶员与前座乘员。现代汽车还将采用了窗帘一般的侧气囊, 这样即使是侧面被撞,车内乘员的安全也能得到充分的保证。如:侧翼气囊,它是置于车门两侧及车顶的气囊装置。来自侧翼撞击的力量必须足够大时才能触发气囊充气,仅是踢踹或撞击产生的能量还不足以造成气囊装置的触发。当侧面撞击发生时,撞击力虽被分散,但还有一部分由车门传至装有传感器的座椅上,就在门与传感器接触的刹那,火焰推动两个气体发生器,以高达每秒2000 米的速度,差不多是七倍的音速为气囊充满氮气。它还可以在撞击发生的关键瞬间,自始至终地保护着人体的上身[24][25]。

[22]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汽车安全气囊产品的发展,应该符合新时代科技发展的要求, 应该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对它的要求, 从而充分体现出汽车的安全、舒适、方便、快捷等优越性能,向着全方位保护、智能化、绿色环保等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6:汽车安全气囊的使用保养注意事项

首先,安全气囊是一次性产品。在碰撞引爆后,安全气囊就不再具有保护能力,而须送回维修厂家重新更换一个新的气囊。因车型不同,安全气囊的价格也不相同。重新安装一套新气囊包括感应系统和电脑控制器,大致需要5000元到1万元左右。

其次,不要在气囊的前方、上方或近处放置物品。因为气囊会在紧急状况下引爆,所以不要在气囊的前方、上方或近处放置物品,以防引爆时被气囊抛射出去而伤害乘员。另外,在室内安装CD、收音机等附件时,要遵守厂家的规定,不要随意修改属于安全气囊系统范围内的零件和线路,以免影响气囊正常工作

第三,儿童使用气囊时更要注意。目前很多气囊都是针对成年人设计的,包括气囊在车内的位置、高度等。气囊在充气时,可能给前排儿童造成伤害。建议把儿童安排在后排中间位置并固定好。

篇7:船舶气囊下水服务合同

甲方船厂船舶修造单位

乙方下水工程承揽方 1 甲方及时向乙方提供下水工程工艺方案设计所需的船台布置、水文及相关的船型资料所提供资料应属真实有效。乙方做出《下水技术工艺方案及承载能力计算报告》后甲方对乙方提交的方案及报告进行审核认可后双方对方案进行签字并签约。

2 甲方负责组织人员按乙方提供并认可的方案对拉桩等船台地面的突出物进行铺垫处理并由乙方配合对地牛基础等牵引设施进行方案论证甲方负责实施施工质量及位置均应保证满足乙方气囊下水的技术要求。

3 甲方负责配合乙方进行牵引绞车、滑车、钢缆索具、落墩支架/方木、空气压缩机等大宗设备、工装设施的配置和安装联调工作牵引绞车、滑车、钢缆索具、脱钩器由乙方自带。所提供设备、设施应性能完好、安全可靠。

4 甲方应负责进行船台、坡道地面的铺垫、清理提供吊运设备和工作小艇及操作人员配合乙方进行气囊的装卸、吊运、布置、回收等工作。

5 甲方应为乙方进驻施工地提供交通、食宿的便利条件。

6 甲方应设专人负责与乙方保持联系乙方气囊及其它工具到达现场后应负责保管保证其物资安全。

7 下水日期确定后应提前一周书面通知乙方。乙方得到甲方通知后应及时准备人力物资确保按确定日期到达现场按时进行下水工作。乙方在施工过程中的人员受伤及物资损坏由乙方自

8乙方下水工作完成后甲方应按合同条款及时向乙方支付工程款项。

篇8:基于台车试验的汽车安全气囊优化

1 台车试验系统

利用试验台车进行碰撞试验, 要保证试验台车的碰撞减速度尽量复现实车碰撞减速度波形以及满足试验法规要求, 因此, 碰撞缓冲吸能装置是台车碰撞试验中的关键设备, 它决定了台车在碰撞过程中的减速度、速度及碰撞时间等一系列重要参数, 确保台车试验的置信度和可重复性。

1.1 台车系统的组成

白车身、仪表板、座椅、Hybrid II 50th假人

安全带、转向柱、方向盘、风挡玻璃、滑台及铁轨

1.2 测量设备

(1) KT车载数据采集系统 (64通道)

(2) 高速摄像

1.3 传感器布置

假人:头部3个、颈部3个、胸部4个、大腿2个

台车B柱:B柱下的地板上

安全带:肩带

2 台车标定试验

在实车碰撞试验中, 车体的变形都出现在B柱以前, 因此, 根据CMVDR294的《台车试验程序》中规定, 在进行正式的台车试验前, 要进行台车标定试验, 使试验中所复现的减速度波形与所需复现的车型的实车碰撞的减速度波形 (B柱) 接近。图1为满足试验法规的台车减速度波形与实车碰撞波形比较, 并以此标定进行台车的碰撞优化试验。

3 安全气囊的优化

3.1 优化试验方法

在台车标定以后, 进行碰撞试验, 通过所采集的假人伤害指标, 同时高速摄像机 (每秒500帧图像以上) 辅以普通摄像系统对碰撞试验现场进行多角度的图像记录, 所得的图像序列能完整详细地再现汽车碰撞过程 (包括驾驶室内碰撞过程) , 观察碰撞过程中的车体变形情况、假人运动姿态以及安全气袋展开过程等, 通过分析软件分析出约束系统饰盖撕开时间、气囊全充满时间、头部与气囊接触时刻, 并与伤害值进行综合分析, 对袋体泄气孔的大小、有无拉带及拉带的长短进行修改, 同时, 对气袋的点火时刻进行调整。如此反复, 直至气囊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为止。

3.2 假人伤害值

(1) 头部伤害值HIC (Head Injury Criterion)

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评价头部伤害程度的指标是头部伤害指数HIC, HIC由头部合成的加速度响应在一定时间内积分得到。

undefined

式中:R (t) —头部质心处的合成线性加速度

T0 — 碰撞起始时间

TE— 碰撞终止时间

t1-t2— 使HIC 达到最大值的时间段的起始和终止时间

3.3 优化试验与分析

安全气囊台车系统的优化过程中, 对袋体泄气孔的大小、有无拉带及拉带的长短进行修改, 分析假人伤害值的变化情况。台车试验车速为48km/h, 首先进行排气孔为30mm, 无拉带试验, 然后逐步加大排气孔尺寸和加长拉带, 共进行7个工况试验。

图2 为假人伤害值与排气孔尺寸和拉带加长尺寸的关系。从前5次试验可以看出:随着排气孔尺寸和拉带加长, 人体伤害值逐渐减小, 当排气孔尺寸为56mm, 拉带加长520mm时, 假人伤害值分别为HIC=256达到最小。通过高速摄像机把台车试验过程中, 气囊的点火时间的各个时刻都记录下来, 观察假人在给定的点火时刻与气囊接触时的伤害值情况。

图3是上面第5次实验中的气囊起爆过程。通过前面的优化伤害值明显下降, 从图像中可以看出碰撞以后53ms, 气袋变软, 说明假人伤害值是比较低, 因此优化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马志雄, 朱西产.假人主要伤害值对等效双梯形减速度曲线的灵敏度分析[J].汽车工程, 2009 (02) :165-169.

[2]姜国峰, 陈劭, 金哲.燃料电池客车供氢系统正面碰撞试验探讨[J].北京汽车, 2009 (03) :18-20.

[3]王玉国, 潘红, 孙奕.针对CNCAP正面碰撞中胸部伤害的约束系统匹配研究[J].重型汽车, 2009 (02) :9-10.

[4]张君媛, 兰海涛, 杨秀坤, 李红建, 唐洪斌.汽车正面气囊充气过程仿真技术[J].吉林大学学报 (工学版) , 2008 (06) .

上一篇:戈壁游玩记叙事作文下一篇:初一作文:扬州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