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退养人员规定

2024-05-22

法院退养人员规定(通用6篇)

篇1:法院退养人员规定

一、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公务员退休年龄的规定,今后对未达到退休年龄的法官、检察官不得强制提前离岗退养,也不得简单地划分年龄界限使得担任院级或内设机构领导职务的法官、检察官改任非领导职务。尚未达到退休年龄、不再担任领导职务的法官、检察官,可以改任同一职务层次的审判员、检察员,继续从事执法办案工作。

二、对符合提前退休条件的人员自愿提前退休的,应严格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审批。

三、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要充分发挥现已提前离岗、离职的法官、检察官经验丰富、业务熟练的优势,针对提前离岗、离职后的管理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他们的工作内容。

四、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应当严格按照公务员法、法官法、检察官法的规定,对现已提前离岗、离职的法官、检察官进行管理和考核,明确考勤纪律,要求其做到正常履行工作职责。

五、现已提前离岗、离职的法官、检察官要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一律不得从事诉讼代理人、辩护人等法律服务工作。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要采取严格的监督落实措施。

六、为缓解当前东部地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案多人少和中西部地区法官、检察官断层的突出矛盾,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本院身体健康的退休法官、检察官帮助工作。

七、地方各级组织人事部门以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应当严格执行本通知规定,上级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督检查。对于违反本通知规定的,要立即坚决纠正。未予及时纠正的,将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八、本通知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中共中央组织部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二○一○年五月十二日

篇2:法院退养人员规定

为了进一步深化公司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加大公司内部管理力度,搞活劳动用工和分配制度,督促职工转变观念,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提升职工业务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结合公司当前实际,经领导班子研究,在公司内部施行退养制度,具体规定如下:

一、内部退养的范围

1、凡属公司职工,男性年满55周岁、女性年满45周岁均需办理退养。

2、男性年满45周岁、女性年满35周岁以上因身体等原因可申请内部退养。

3、男性不满45周岁、女性不满35周岁不允许内退。

二、内部退养的审批程序

凡达到退养年龄的职工,经公司经理办理办公会研究同意后,有办公室提前一个月通知本人所在部门,所在部门在15日内负责退养职工进行工作交接。退养职工持工作交接清单到公司办公室办理内部退养手续。

三、内部退养的待遇

1、内部退养期间,本人不再享受公司内部执行的工资额、岗位工资和补助的工资待遇结构。

2、内部退养期间,退养职工享受的工资结构为本人工资额的95%加工龄工资。

3、男性年满55周岁、女性年满45周岁的退养职工,退养当年按本人档案工资的95%计发。次年增长1%,直至到法定退休年龄。

(1)男性年满50周岁以上55周岁以下、女性年满40周岁以上45周岁以下,申请内部退养职工的工资在本人档案工资95%的基础上没差一岁,工资递减2%。

(2)男性年满45周岁以上50周岁以下、女性年满35周岁以上40周岁以下,申请内部退养职工的工资在本人档案工资85%的基础上年龄没差一岁、工资递减5%。

4、内部退养期间,如遇国家政策性普调工资。随同在岗职工按规定办理。(如果在岗职工只普调档案工资,内退人员也只普调档案工资;如果在岗职工发放普调的工资,内退人员也随同发放普调的工资)。

5、内部退养期间,个人交纳的“三金”,个人交纳部分按原发工资的百分比在发放的工资中扣除,单位交纳部分由公司按原法工资的百分比统一交纳(交纳基数低于全市统筹基数的按统筹基数缴纳)。

6、内部退养期间连续计算工龄。待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时,由公司办公室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退休手续。

7、工会的福利待遇与在岗职工相同(每年体检等),当年内有效。

四、延期退养人的范围和条件 指达到内部退养年龄,又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可以延期退养。

1、具有高级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个别特殊岗位。

2、公司需要必须留任的包括:在专业技术领域上起重要作用或专业带头人作用的;马上离职尚无人能接替使公司竞争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大大降低,对公司造成巨大损失的。

3、本人身体状况良好,能坚持正常上班,同时对本公司忠诚,工作态度好。

五、延期退养审批程序

公司需要,本人自愿,经公司经理办公会研究批准后,有办公室上报办理。

六、延期退养的待遇和年限

1、按公司安排上岗,其岗位工资随之变动,其他按公司上班职工对待。

2、延期内退年限原则上从内部退养年龄起算延长至正常退休年龄,第一延期退养按2年,以后根据公司需要每2年研究一次。

3、延期退养期间,应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和管理规定。

七、其他规定

1、退养年龄以职工人事档案为依据,其他证明材料一律无效。

2、内部退养期间,应遵纪守法,不得从事有损公司利益的一切行动,否则将影响其工资待遇。

3、内部退养期间,从事有经济收入的活动造成伤残等,均由个人负责、费用自理。

4、公司聘任的中层人员为公司的管理层,凡符合内退年龄的,需提前1月解聘管理职务,按职工内退条件办理相关手续。

5、未尽事宜,按公司经理班子办公会研究决议办理。

6、与此规定相冲突的,以此规定为准。

篇3:法院退养人员规定

2003年4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并规定于2003年6月1日起开始施行。该司法解释第3条规定:“商品房的销售广告和宣传资料为要约邀请,但是出卖人就商品房开发规划范围内的房屋及相关设施所作的说明和允诺具体确定,并对商品房买卖合同的订立以及房屋价格的确定有重大影响的,应当视为要约。该说明和允诺即使未载入商品房买卖合同,亦应当视为合同内容,当事人违反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该条规定对未载入商品房买卖合同的售楼广告的法律效力问题作了明确界定,对遏制虚假售楼广告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然而,该解释关于售楼广告构成要约必须具备特定条件的规定,却又从某种意义上为开发商的虚假广告宣传提供了方便之门,助长了开发商的虚假广告行为。本文就是要从这些规定条件的本身出发,对其规定的合法性提出一些质疑。

二、售楼广告的现状分析

(一)形形色色的虚假售楼广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是针对商品房的销售广告和宣传资料的,本文讨论的也是商品房的销售广告和宣传资料的法律效力问题。为了阐述的方便,本文将商品房的销售广告和宣传资料统称为售楼广告。开发商为了吸引广大购房者,在售楼广告问题上可谓挖空心思,以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不实广告,让普通的购房者无所适从。

1、模糊不清,没有实际承诺内容的“商业噱头”

这种类型的广告,没有明确的承诺内容,也不表明房屋的实际状况,而纯粹是一种概念、理念的宣传。比如说宣传住宅的温馨家园、成熟社区、皇家园林、热带雨林气候等,宣传商业用房的黄金地段、商机无限等。这类广告虽无具体明确的承诺内容,但由于其宣传极具诱惑,很容易对广大的购房者产生误导。

2、虚构事实,将子虚乌有的事实加以宣传

这类广告,主要是对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东西在售楼广告中作为真实的事实加以宣传,以吸引购房者。而事实上,售楼广告所宣传的内容并不具备,也不可能在商品房的开发中建设完成。

3、虚假承诺,事后不予兑现

为了吸引购房者眼球,开发商在售楼广告中,往往会作出很多承诺。比如说对房屋本身的质量状况承诺地板是“高级实木地板”,房门是“三防实木子母门”,外墙是“镜面不锈钢”,对购房优惠承诺提供银行按揭贷款,给予一定的折扣,赠送车库、花园等等,对房屋售后承诺“售后包租”“还本销售”“三年内可无条件退房”“赠送花园”等等。而当购房者真正购买房屋以后,却发现这些承诺事实上都是“美丽的谎言”,是不可能兑现的。

(二)售楼广告的纠纷现状

据统计,目前,90%以上的商品房是通过商业广告进行促销的,广告是购房者获取房屋信息最重要的渠道。如前所述,开发商在售楼广告中,几乎千篇一律的宣传小区绿地葱郁、楼房间距宽阔、配套设施齐全等等。而在双方正式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的时候,开发商又往往利用其优势地位,拒绝将售楼广告宣传内容载入合同当中。现实中,能够把售楼广告承诺内容载入合同中的情况,是非常少见的。至于售楼广告宣传的内容到了交房时最终能够兑现的,更是大打折扣。“广告多虚假、承诺不兑现”的现象已成为商品房销售领域的一大“顽疾”。由此,购房者和开发商因售楼广告问题产生了大量的纠纷。购房者认为,既然开发商已经在广告中作出明确承诺,就应当履行承诺的内容,否则就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开发商往往推脱,售楼广告承诺的内容并没有载入合同,不是法律上的要约行为,其不应当为广告宣传承诺的内容承担法律责任。由于对于没有载入商品房买卖合同中的广告承诺内容的效力,我国相关法律是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使得售楼广告纠纷变得更为复杂和难以解决。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数据,2004年有关房产的投诉中,因售楼广告虚假引起的投诉竟占了68.4%,商品房售楼广告问题成了商品房纠纷中的主要问题和购房者投诉的热点。

三、未载入商品房买卖合同的售楼广告效力界定

对于未载入商品房买卖合同售楼广告的法律效力,也即对开发商是否具有约束力的问题,理论界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由于售楼广告中允诺和说明,揭示了商品房的相关事实情况,但在签订正式商品房买卖合同的时候,开发商往往利用其订立合同的优势地位,拒绝写入合同当中。因而,如果售楼广告的允诺和说明不具有当然法律约束力,无疑是纵容了开发商的虚假广告行为。因而认为,如果购房者和开发商签订了商品房买卖合同的,开发商就应当毫无选择地履行售楼广告中的承诺,否则就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另一种意见认为,开发商所作的售楼广告,应当以我国《合同法》第15条的规定确定其法律效力。我国《合同法》第十五条规定:“要约邀请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寄送的价目表、拍卖公告、招标公告、招股说明书、商业广告等为要约邀请。商业广告的内容符合要约规定的,视为要约。”售楼广告作为商业广告中的一种,其法律效力如何确定《合同法》已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不存在争议。因此,即使售楼广告宣传的内容没有载入商品房买卖合同的只要其符合构成要约的条件,就应当认定为合同内容,开发商没有履行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应该来讲,上述两种观点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笔者认为,既然《合同法》已经就广告的效力问题作出了规定,就应当按照《合同法》该规定来确认其效力,因而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

四、法释【2003】7号第三条规定不合理性的几点理由

由于现实中的售楼广告绝大部分都未载入商品房买卖合同,由此产生了很多的纠纷,而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对未载入商品房买卖合同售楼广告的效力问题又存在争议。为了统一各级法院对这一问题的认定,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4月28日公布了《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其中第3条规定:“商品房的销售广告和宣传资料为要约邀请,但是出卖人就商品房开发规划范围内的房屋及相关设施所作的说明和允诺具体确定,并对商品房买卖合同的订立以及房屋价格的确定有重大影响的,应当视为要约。该说明和允诺即使未载入商品房买卖合同,亦应当视为合同内容,当事人违反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最高人民法院的这一司法解释,是在开发商大量利用虚假售楼广告恶意欺诈购房者,导致纠纷大量产生,已经严重影响到商品房交易秩序安全的背景下出台的,它为各级法院处理售楼广告纠纷案件提供了一定依据,其积极意义不容否认。但作为司法解释,笔者认为其本身必须符合法理。而从该司法解释来看,其本身存在诸多不合法之处,其理由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该司法解释有越权解释之嫌

由于法律具有概括性、抽象性的特点,其在制定的时候不可能对所有复杂的社会现实都作出规定,在具体适用法律时,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就会有不同的法律适用结果。为了统一法律适用,就需要对现有法律的某些含义作出统一、正确的解释。因此可以讲,法律解释是从法律制定到法律实施的中间桥梁。最高人民法院是我国最高审判机关,其对适用法律的具体审判实践最为清楚和了解,因此赋予最高人民法院一定的司法解释权,有利于正确实施法律和处理纠纷。我国《立法法》第43条规定:“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法律解释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第2条规定:“凡属于法院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法院进行解释。凡属于检察院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检察院进行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解释如果有原则性的分歧,报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解释或决定。”《人民法院组织法》第33条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对于在审判过程中如何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进行解释。”这说明,从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来看,法律只是赋予最高人民法院对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解释权利,而没有赋予其对法律本身进行直接解释的权利。然而在实践中,最高人民法院把法律赋予的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解释权运用的淋漓尽致,不但对许多法律本身作出解释,更有许多法律尚未作出规定的问题,也出台了很多的“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数量之多、范围之广、效力之大,是任何一个部门的解释都无法比拟的。就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而言,其中开头部分提出:为正确、及时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等相关法律,结合民事审判实践,制定本解释。从这当中,我们很难发现,该司法解释是在解释哪部法律。而且解释中的很多内容是我国现有法律并没有作出具体规定的,而是由最高人民法院自己创设的。就是这样合宪性、合法性都存在争议的司法解释,对于下级法院来说,由于他无权进行违宪、违法的审查,只能在审理因商品售楼广告引起的纠纷时,大量援引该司法解释,从某种意义上造成对部分当事人的不公。因此,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该司法解释,有违宪、越权之嫌。

(二)该规定违反了上位法《合同法》关于广告构成要约的条件规定

关于广告的法律效力问题,我国《合同法》第15条规定:“要约邀请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寄送的价目表、拍卖公告、招标公告、招股说明书、商业广告等为要约邀请。商业广告的内容符合要约规定的,视为要约。”从《合同法》的该条规定可以看出,一般的商业广告,均认为是要约邀请,但法律也没有排除商业广告如果符合要约的要件也可以成为要约。因此,判定开发商的售楼广告是否构成要约,如果没有履行应当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关键在于售楼广告的内容是否符合要约的构成要件。

我们再来分析要约的构成要件。我国《合同法》第14条规定:“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一项有效的要约一般应具备以下要件:(一)内容具体明确。这就要求,要约的构成首先要求里面的内容明确清晰,应当能够让人推断出要约人有订立合同的意图,不能含糊不清,使受要约人不解其意。并且要约必须具备有足以使合同成立的主要条款,以便使受要约人表示承诺,即能够成立一个合同。一般来讲,意思表示越详细和明确,越容易被推定为要约。(二)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的约束。要约人发出要约的目的是为了同他人订立合同。因此,一个意思表示要构成要约,它就必须体现出要约人在得到对要约的承诺时愿意接受其约束的旨意。要约的效力也在于它一经受要约人的承诺,合同即告成立,不需要再征求要约人的同意或者确认。而这里所说的“表明”,并非要求要约人在要约中明明白白地写上这句话或者类似的意思,只要能够从内容中推断出来即可。因此,对于售楼广告而言,其广告中的允诺和说明不管是否在开发规划范围以内,也不管是否对商品房买卖合同的订立及房屋价格的确定有无重大影响,只要符合《合同法》规定的条件,就应当视为要约,开发商违反的,就应当承担违约责任。然而,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03】7号第3条,却在这两个条件以外又附加其它条件作为售楼广告构成要约的要件,显然不符合《合同法》的规定。

(三)从该司法解释规定的售楼广告构成要约的条件本身来看,也是很不合理的

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第3条的规定来看,未载入商品房买卖合同的售楼广告构成要约应当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该销售广告和宣传资料中有关房屋及相关设施的内容应当属于商品房开发规划范围内的;(二)该销售广告和宣传资料说明和允诺的内容应当是具体确定的。(三)该销售广告和宣传资料说明和允诺对商品房买卖合同的订立以及房屋价格的确有重大影响的。即售楼广告宣传的内容影响了购房者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和房屋的成交价格。笔者认为,该司法解释规定的售楼广告构成要约的三个条件,除了其中的销售广告和宣传资料说明和允诺的内容应当是具体确定不会有太大的争议以外,另外两个条件的合理性都是值得怀疑的。首先,从是否属于商品房开发规划范围(俗称红线)内来看。最高人民法院将是否属于商品房开发规划范围作为是否构成要约的条件,其本义可能认为开发规划范围以外的设施并非是开发商建设的,其能否建成并不取决于开发商,因而认为开发商在开发规划范围以外的允诺说明不应当构成要约。然而,从事实上来看,对于普通购房者而言,他根本不可能了解开发商的广告允诺是不是在开发规划范围内。很多情况下,购房者之所以决定购买房屋,很可能是因为开发商在开发规划范围以外的广告宣传。有这么一个案例:王女士在某花园小区购买了一套跃式住宅,在该售楼处和其他宣传资料中的示意图和文字表明该小区之外的正南面是拟建中的嬉水公园,嬉水公园的南面即为河景。因此,尽管该房屋价格较高,但王女士还是因为边上的公园决定购买该房屋。但当她入住时却发现开发商标明为嬉水公园的地方正在兴建超大型高层住宅群。业主不但无缘河景,连通风、采光都大受影响。像上面的案例,因为嬉水公园在开发商开发规划范围以外,按照该条规定,开发商将不用承担违约责任,这对购房者而言显然是不公平的。另外,从对商品房买卖合同的订立以及房屋价格的确是否有重大影响而言,在实践中也是很难掌握的。比如说买受人可能以为采光问题对订立合同有重大影响,开发商却不以为然,而法官也往往只能根据社会生活的一般理解作出判断,而这样的判断很有可能事实上损害购房者的利益。因此,该条司法解释设置的售楼广告构成要约的条件规定,笔者认为是不合理的。

(四)该规定违背了诚实信用的基本法律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是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诚实信用这一法律原则,是人们在不断的市场交易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道德准则,它要求人们在市场交易活动中讲究信用,恪守诺言,诚实不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诚实信用原则为一切市场参加者树立了一个“诚实商人”的道德标准,反映了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要求。因而,无论是英美法系国家,还是大陆法系国家,都把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民法中的一项基本原则,更有学者将其称为为民法的“帝王法则”,近现代各国民法典都对诚实信用原则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规定。我国《民法通则》第四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合同法》第六条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其它有关民事规范的法律中也有类似的规定。因而,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已由我国法律所确认。

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延伸到售楼广告领域,就要求我们的开发商应当如实向广大消费者介绍楼盘的相关情况,不得虚夸自己开发的楼盘,以骗取与他人订立合同的机会。如果开发商不履行这些广告义务,就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我国的《广告法》第九条规定:“广告中对商品的性能、产地、用途、质量、价格、生产者、有效期限、允诺或者对服务的内容、形式、质量、价格、允诺有表示的,应当清楚、明白。广告中表明推销商品、提供服务附带赠送礼品的应当标明赠送的品种和数量。”广告法的这一规定,也体现了民法中诚实信用的原理,清楚地表明广告一旦作出许诺,就具有不可撤回的形式拘束力。

基于以上分析,按照诚实信用的民法原则,作为开发商所作的售楼广告,也必须讲究诚信,对于售楼广告中的允诺和说明,如果最终没有履行承诺内容的,就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然而,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03】7号司法解释的规定,将不符合相应条件的售楼广告中的允诺和说明排除在应承担法律责任之外,显然违背了诚实信用的基本法律原则。

(五)该规定事实上产生了极大的负面效应

最高人民法院的该司法解释颁布并且实施以后,成了司法实践中判定售楼广告效力的法律依据。这也就意味着,开发商在售楼广告中的允诺和说明,只要不在开发规划范围内的,只要对商品房买卖合同的订立及房屋价格没有重大影响,就可以进行虚假宣传而不对购房者承担任何民事责任。有这么一个案子:2002年底,购房者陈先生在见到某楼盘的这样一则广告:称其开发的××花园小区属于“成熟社区”,不但拥有皇家园林绿化,而且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其500米范围以内幼儿园、学校、大型超市、邮局中心等设施一应俱全。看了这则广告以后,陈先生觉得小区周边与生活有关的设施比较齐全,以后生活会比较方便,就和开发商签订了商品房预售合同。然而交房入住以后,陈先生发现小区500米范围以内除了有一所幼儿园以外,其它设施一概没有,广告中所称的500米范围以内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的广告完全是个骗局。陈某感觉受骗上当,提起诉讼要求开发商承担违约责任。法院受理案件以后,认为开发商在广告宣传时虽然有误导行为,然而广告所称的500米范围以内幼儿园、学校、大型超市、邮局中心等设施并且在开发规划范围以内,陈先生作为购房者,也应当认识到幼儿园、学校、大型超市、邮局中心等设施能否建成,并非取决于开发商,因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条的规定,驳回了陈先生的诉讼请求。上述案例很明显,该条司法解释设置的售楼广告构成要约的条件规定,等于为开发商逃避虚假售楼广告应承担的责任找到了一个合理的借口。由此,开发商将充分利用司法解释的这一规定,更加肆无忌惮发布虚假售楼广告,将极大损害了广大购房者的合法权益,最终也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03】7号第3条关于售楼法律效力问题的规定,其合法性是值得怀疑的。事实上也说明,最高人民法院的该条规定,纵容了开发商的虚假广告行为,极大损害了广大购房者的合法权益。因此,笔者认为,确认售楼广告的法律效力问题,应当以《合同法》关于广告构成要约的条件为依据,而不应附加除此以外的其他条件。建议有关部门在出台司法解释的时候,能对这一规定进行修改和补充,使之更为合理和具有可操作性,以规范广大开发商的售楼广告行为。

摘要:最高人民法院是我国最高审判机关, 拥有最终的裁判权和司法解释权。然而, 由于国家对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司法解释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使很多司法解释的合宪性、合法性存有争议但却无法启动审查程序, 从某种意义上讲,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是一个法律黑洞, 是法外之法。2003年4月28日,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其中的第3条对未载入商品房买卖合同的售楼广告的法律效力作出了明确规定。该规定为各级法院审理因销售广告纠纷案件提供了判案依据, 但由于其规定本身存在的诸多不合理, 已使之成了开发商逃避虚假售楼广告应承担法律责任的合理借口, 从某种意义上助长了开发商的虚假广告行为, 极大损害了广大购房者的利益。

篇4:企业单位离岗退养有什么法律规定

《劳动部关于严格掌握企业职工退休条件的通知》劳险字[1988]3号据了解,目前有些地区对接近退休年龄的老职工,给予晋升工资安排提前退休。我们认为,这种采取提前退休,把退侨费用提前转给社会保险机构负担的办法是不妥当的。为此,特作如下通知:企业对接近退休年龄的职工,要妥善安置,因年老体弱不能坚持正常生产工作的,可以实行离岗退养。离岗退养期间工龄连续计算,按一定比例发给工资,所需费用仍在工资基金中列支。离岗退养职工到达退休年龄时,再按国家有关规定正式办理退休手续,发给退休费。《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1992.7.23 《国有企业富余职工安置规定》(1993年4月20日国务院令第111号发布施行)第七条 企业可以对富余职工实行待岗和转业培训,培训期间的工资待遇由企业自行确定。第八条 经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同意并报企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企业可以对职工实行有限期的放假。职工放假期间,由企业发给生活费。孕期或者哺乳期的女职工,经本人申请,企业可以给予不超过二年的假期,放假期间发给生活费,假期内含产假的,产假期间按照国家规定发给工资。第九条 职工距退休年龄不到五年的,经本人申请,企业领导批准,可以退出工作岗位休养。职工退出工作岗位休养期间,由企业发给生活费。已经实行退休费用统筹的地方,企业和退出工作岗位休养的职工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职工退出工作岗位休养期间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时,按照规定办理退休手续。职工退出工作岗位休养期间视为工龄,与其以前的工龄合并计算。第十一条 按照本规定第八条、第九条规定发放的生活费在企业工资基金中列支,生活费标准由企业自主确定,但不得低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第十四条 富余职工由企业自行安置有困难到社会待业的,在待业期间,依法享受待业保险待遇。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创造条件,帮助职工再就业。《关于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办理职工退出工作岗位休养问题的通知》劳部发 [1994]259号国务院《国有企业安置富余职工规定》(国发【1993】111号令)颁布后,对于规范企业妥善安置富余职工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有的企业在分流富余职工时,采取了“一刀切”的做法,对距退休年龄不到5年的职工,强迫退出岗位休养(以下简称“内退”),剥夺甚至侵害了职工的正当劳动权利。为保证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行政法规的严肃性,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企业对距退休年龄不到5年的职工,应经本人提出申请,企业领导批准,方可办理退出工作岗位休养。

三、对未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的职工,无论是办理了“内退”或是其他富余职工,企业都要根据有关规定为其发放基本生活费,标准不得低于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对确实有困难并已足额交纳失业保险金的企业,经劳动部门批准,可以用失业保险金予以补贴。职工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的,需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凡参加养老保险统筹的,转由社会保险机构发给养老金。

四、各地劳动部门对企业贯彻国发【1993】111号令要做好指导和监督检查工作,坚决制止企业超出国务院规定办理“内退”的做法。今后,对企业的此类行为要及时纠正,并严肃处理。《劳动部关于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劳部发[1996]354号

12、已办理厂内离岗休养或退养手续的原固定工、用人单位应当与其签订劳动合同,明确权利义务关系,其离岗休养或退养的有关文件作为劳动合同的附件。

《劳动部办公厅对〈关于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若干问题的请示〉的复函》劳办发[1997]88号江西省劳动厅:你厅《关于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若干问题的请示》(赣劳关[1997]26号)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三、关于内部退养的职工可否流动的问题。根据国务院《国有企业富余职工安置规定》(国务院令第111号)的有关规定,对距退休年龄不到5年的职工办理内部退养是安置富余职工的一项措施。职工办理离岗退养手续后,与新的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应当与原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到新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国发(2000)42号

五、推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

(五)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或工龄已满三十年、实现再就业有困难的下岗职工,可以实行企业内部退养,由企业发给基本生活费,并按规定继续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达到退休年龄时正式办理退休手续。《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1]20号

二、职工与企业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后,职工养老保险关系应按规定保留,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管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协议期满出中心时,实行劳动合同制以前参加工作、年龄偏大且接近企业内部退养条件、再就业确有困难的,经与企业协商一致,可由企业和职工双方协商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方式、缴费期限、资金来源、担保条件及具体人员范围等按当地政府规定执行。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新的用人单位必须与其签订劳动合同,并按规定参加养老保险。自谋职业者及采取灵活方式再就业人员应继续参加养老保险,有关办法执行省级政府的规定。《关于劳动保障部门进一步安排好当前困难群众生产和生活的紧急通知》2002.2.5五、做好三条社会保障线的衔接工作。落实好三条社会保障线的各项政策措施,使每一个困难职工和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对协议期满的下岗职工应按规定解除劳动关系、支付经济补偿金、清偿债务,接续好社会保险关系,并依照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不能推出去不管。对暂时出不了中心且生活确有困难的下岗职工,可以继续按“三三制”办法发放一定期限的基本生活费。对接近退休年龄和年龄偏大、再就业困难的职工,可采取内部退养、协议缴纳社会保险费等措施予以适当照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2002]12号(二十三)完善下岗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办法,做好接续服务。下岗失业人员离开企业时,其过去的社会保险缴费年限和个人账户继续保留,企业和个人欠缴的社会保险费要一次性补缴。下岗失业人员由企业招用再就业的,应由新的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按规定继续缴纳社会保险费;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的,可以按照个体工商户参保办法参加养老保险。继续参加养老保险并按规定缴费的,其前后缴费年限合并计算;未继续参加养老保险中断缴费的,达到退休年龄后按实际缴费年限计发基本养老金。对接近内部退养年龄的下岗职工,经企业与职工协商一致,在解除劳动关系时,可以签订社会保险缴费协议,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的通知》国经贸企改[2002]859号

三、改制分流的范围

(五)改制企业安置的富余人员,是指原企业需精简分流的富余人员。《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劳动关系处理办法》(劳社部发[2003]21号)

一、(六)企业改制分流时,对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内、符合内部退养条件的职工,原主体企业或国有法人控股的改制企业经与职工协商一致,可以实行内部退养。职工在改制前已经办理内部退养手续的,一般由原主体企业继续履行与职工的内部退养协议。由改制企业履行原内部退养协议的,应当在改制分流总体方案中明确。《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中央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资产处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资发产权[2004]9号《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有关工作的通知》劳社部发[2004]20号《财政部关于〈企业公司制改建有关国有资本管理与财务处理的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企[2005]12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资委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60号《财政部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有关财务问题的通知》财企[2005]78号《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通知》国资发分配[2005]250号《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式下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9)4号

二、(八)引导国有企业稳定并增加就业。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做强做大,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通过企业发展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尽可能不裁员或少裁员。做好已批准企业的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实施工作,落实相关扶持政策。鼓励国有企业通过多种稳妥方式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资产处置核销操作指引〉的通知》国资发产权[2009]7号《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2011.1.8第十七条 企业享有劳动用工权。企业按照面向社会、公开招收、全面考核、择优录用的原则,自主决定招工的时间、条件、方式、数量。企业的招工范围,法律和国务院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企业从所在城镇人口中招工,不受城镇内行政区划的限制。企业录用退出现役的军人、少数民族人员、妇女和残疾人,法律和国务院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企业定向或者委托学校培养的毕业生,由原企业负责安排就业。对其他大专院校和中专、技工学校毕业生,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招收。刑满释放人员,同其他社会待业人员一样,经企业考核合格,可以录用。在服刑期间保留职工身份的刑满释放人员,原企业应当予以安置。企业有权决定用工形式。企业可以实行合同化管理或者全员劳动合同制。企业可以与职工签订有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或者以完成特定生产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企业和职工按照劳动合同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企业有权在做好定员、定额的基础上,通过公开考评,择优上岗,实行合理劳动组合。对富余人员,企业可以采取发展第三产业、厂内转岗培训、提前退出岗位休养以及其他方式安置;政府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厂际交流、职业介绍机构调剂等方式,帮助转换工作单位。富余人员也可以自谋职业。企业有权依照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解除劳动合同、辞退、开除职工。对被解除劳动合同、辞退和开除的职工,待业保险机构依法提供待业保险金,劳动部门应当提供再就业的机会,对其中属于集体户口的人员,当地的公安、粮食部门应当准予办理户口和粮食供应关系迁移手续,城镇街道办事处应当予以接收。《关于做好2017年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中职工安置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17〕24号

二、拓宽安置渠道

(一)鼓励企业更多内部分流。支持企业优化结构、多元发展,更多通过内部调剂,多渠道分流安置富余人员。支持企业利用现有场地、设施和技术,通过转型转产、发展第三产业等,创造新的就业空间。支持企业成立人力资源公司,在与职工协商一致的前提下,采取劳务派遣、企业间余缺调剂等方式,向缺工地区和企业有组织输出职工。支持企业盘活原有厂房、场地,设立创业孵化基地,为分流人员创业提供场地支持和创业服务。允许职工与企业协商一致后,保留一定期限劳动关系离岗创业。对企业在内部转岗安置职工中开展转岗培训或创业培训的,可通过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以下简称专项奖补资金)予以支持。

(二)促进转岗就业创业。大力实施再就业帮扶行动,提前了解分流职工的就业需求,细化帮扶方案,对去产能企业要逐户开展1次就业创业政策对话会,为分流职工免费提供1次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对分流人员较集中的,要举办专场招聘,确保为每位分流职工至少推荐3个就业岗位。有条件的地方,还可组织专业力量为分流职工开展心理咨询等服务。推进不同地区结对合作帮扶,组织开展劳务对接协作、联合招聘、校企合作培养等活动,促进分流人员就业创业。

(三)强化托底安置。对就业困难人员,要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援助,加强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对困难人员较为集中的社区和工矿区,支持企业通过设立车间、代工点等吸纳就业。对通过市场渠道确实难以就业的大龄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人员,要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托底帮扶。各地新增或腾退的公益性岗位,应优先安置去产能涉及的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大龄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人员,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三、保障职工权益

(一)依法处理劳动关系。要健全完善监督机制,通过抽查安置方案、观摩职工代表大会、设立举报电话等方式,跟踪企业职工安置方案制定实施。职工安置方案必须明确安置渠道、经济补偿金计算办法、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办法、资金保障等内容。凡安置方案不完善、资金不落实和程序不符合规定,或职工代表范围窄、代表性不强、协调沟通不够的,职工安置工作不得实施操作。

(二)加强社保衔接。做好分流人员重新就业或灵活就业后的参保缴费、社保关系转移接续等工作。妥善解决工伤人员待遇问题,对曾经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分流时没有发现罹患职业病、在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后未再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之后被诊断为职业病的,可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执行〈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人社部发〔2013〕34号)执行。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去产能企业安置职工时,应向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划拨或预拨部分资金,以解决工伤人员安置和以后诊断为职业病人员的工伤保险待遇费用。各地可根据本地区退养人员中工伤人员的数量、工伤保险基金结余情况等,合理确定基金调剂、企业趸缴、专项奖补资金补助的比例,切实保障好工伤人员待遇问题。

(三)注重风险防范。要强化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密切关注困难地区、困难企业和困难职工,紧盯规模性失业风险、劳动关系处置、社会保险接续、经济补偿发放等风险点,完善应对预案,妥善化解矛盾和风险。对困难企业、困难职工比较集中的地区,要加大就业援助行动实施力度,指导企业妥善解决欠薪欠保、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等问题。对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要及时纳入失业保险金发放和社会救助范围。对纳入当年去产能关停计划、已实际停产放假的困难企业,可通过专项奖补资金对尚未解除劳动关系的下岗职工发放基本生活费。《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劳部发(1995)309号48.按照劳动部办公厅《对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若干问题的请示的复函》(劳办发〔1995〕19号)的规定,各地企业在与原固定工签订劳动合同时,应注意保护老弱病残职工的合法权益。对工作时间较长,年龄较大的职工,各地可以根据劳动法第一百零六条制定一次性的过渡政策,具体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58.企业上岗待工人员,由企业依据当地政府的有关规定支付其生活费,生活费可以低于最低工资标准,下岗待工人员中重新就业的,企业应停发其生活费。女职工因生育、哺乳请长假而下岗的,在其享受法定产假期间,依法领取生育津贴;没有参加生育保险的企业,由企业照发原工资。

篇5:法院退养人员规定

为防止法院内部人员干扰办案工作,保证公正廉洁司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人民法院工作人员不得私下接触本人审理案件的案件当事人及其亲属、代理人、辩护人或者其他关系人。

因不明情况或者其他原因接触上述人员并可能引起社会公众及该案其他当事人合理怀疑的,应当自行申请回避。

第二条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及退休人员不得违反规定为案件当事人及其亲属、代理人、辩护人或者其他关系人转递涉案材料;不得违反规定打听正在办理的案件情况;不得以任何理由为案件当事人说情打招呼。

第三条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及退休人员在职责范围之外收到案件当事人及其亲属、代理人、辩护人或者其他关系人递交、邮寄的涉案材料,应当送交本院立案信访部门处理;不得直接转交案件承办法院、案件承办部门及相关审判组织或者审判人员,也不得在涉案材料上签批任何意见。

第四条人民法院立案信访部门收到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及退休人员送交的当事人及其亲属、代理人、辩护人或者其他关系人在诉讼程序之外递交、邮寄的涉案材料,应当在登记时注明来源,并分别不同情况作出以下处理:

(一)涉及正在办理案件的,转案件承办法院或者案件承办部门处理;

(二)涉及已经办结案件的,转原案件承办法院或者原案件承办部门处理;

(三)涉及申请再审或者申诉的,依照规定程序处理;

(四)涉及法院工作人员违纪违法问题的,转本院监察部门处理。

第五条人民法院领导干部非因履行职责,不得向审判组织和审判人员过问正在办理的案件;不得向审判组织和审判人员批转涉案材料。

上级人民法院工作人员非因履行职责,不得向下级人民法院过问正在办理的案件;不得向下级人民法院批转涉案材料。

第六条人民法院领导干部和上级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因履行职责需要对正在办理的案件提出指导性意见时,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出,或者由案件承办人记录在案。

第七条案件承办人应当将人民法院领导干部和上级人民法院工作人员提出指导性意见的批示、函文、记录等文字资料存入案件副卷备查,并在审判组织评议和讨论案件时作出说明。

第八条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在办理案件期间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在七日内填写《人民法院工作人员涉廉事项报告单》:

(一)本人因不明情况或者其他原因私下接触过案件当事人及其亲属、代理人、辩护人或者其他关系人的;

(二)人民法院工作人员、退休人员违反规定转递涉案材料、违反规定打听案情,或者为案件当事人说情打招呼的;

(三)人民法院工作人员违反规定过问正在办理的案件,或者违反规定批转涉案材料的;

(四)本人或者人民法院其他工作人员、退休人员具有影响案件公正办理的其他情形的。

第九条填写《人民法院工作人员涉廉事项报告单》应当一式两份,报主管领导或者廉政监察员签字后,一份存入案件副卷,一份送交本院监察部门存入本人廉政档案备查。

第十条人民法院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的,应当给予诫免谈话、通报批评或者组织处理;构成违纪的,应当依照《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处分条例》的相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涉嫌犯罪的,应当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人民法院退休人员违反本规定的,应当给予批评教育;构成严重违纪的,应当依照《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处分条例》的相关规定处理;涉嫌犯罪的,应当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第十一条 本规定由最高人民法院负责解释。

各高级人民法院可以依照本规定制定实施细则。

第十二条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篇6:法院退养人员规定

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央政法委“四个一律”及最高人民法院“五个严禁”等规定,对全省法院工作人员下列行为从严查处;

一、接受案件当事人、辩护人、代理人以及受未退从事审计、评估、拍卖等中介机构的钱物、请吃、娱乐、旅游以及其他利益的。

二、为当事人推荐、介绍律师或为律师介绍案件以及向律师借钱、借房,借用交通、通讯工具的。

三、在委托评估、拍卖等活动中徇私舞弊以及为案件当事人推荐、指定资产评估、拍卖等中介机构的。

四、违反规定插手、干预、过问案件,或为案件当事人通风报信、说情打招呼,严重影响案件公正审理的。

五、滥用审判和执行职权,违反规定采取强制措施,严重侵害群众合法权益的。

六、故意向合议庭、审判委员会隐瞒主要证据、重要情节,或者提供虚假情况等违背事实枉法裁判的。

七、故意泄露合议庭评议、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的具体情况和其他审判、执行工作秘密的。

八、利用司法职权或其他职务便利从事经营活动谋利的。

九、业外活动中不遵守社会公德、法纪,严重影响人民法院、人民法官形象的。

上一篇:社会实践优秀个人申报材料下一篇:煤矿监控中心各项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