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春天的故事教案

2024-04-22

讲述春天的故事教案(共6篇)

篇1:讲述春天的故事教案

课题:《讲述春天的故事》

九年级思想品德

二曲中学 张琴娥

2015-11

讲述春天的故事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提高对改革开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2.能力:

理解改革开放的意义。理解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3.知识:

知道改革的内容、实质及目标。

教学重点:理解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学准备:

认真研究教材,掌握本项目的知识结构,搜集与本项目有关的典型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布置学生预习本项目内容。调查改革开放前后国家和人民生活的变化。我国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内容。教学活动:

环节一:欣赏感悟

课前:播放:《春天的故事》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教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欣赏了一首很熟悉的歌曲,这首歌的名字叫什么? 生:《春天的故事》

教师:对!《春天的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讲述这个故事。(板书)

教师:歌词中一位老人是指谁?中国的南海边是指什么地方?画了一个圈要干什么?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故事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生:邓小平、深圳、创办经济特区、改革开放。教师:对,改革开放!(板书)环节二:导入新课。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课题。在这之前我们接触过这一词语,是在哪个问题中?请回顾一下。

生:党的基本路线中(回顾党的基本路线)

教师:同学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闸门。从此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歌词中深圳的巨变只是中国的一个缩影。我想这种变化从我们的自身生活中也能感受到。

环节三:展示交流。

课前布置同学们搜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请同学们展示出来。说一说改革开放给我国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所以说,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教师:为什么改革开放有如此大的能量?我想从海尔的发展历程中会找到答案。

环节四:合作探究。请看课本小岗村的改革资料和海尔的故事(视频展示)“青岛日用电器厂”是一个年份久远的烂摊子,它早年是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后来过渡成集体性质的合作工厂。在很多年里,它生产过电动机、电葫芦、民用吹风机、小台扇等等,后来开始生产一种名为“白鹤”的洗衣机,由于外观粗糙,质量低劣,一直打不开销路,工厂的资产与债务相抵还亏空147万元。在张瑞敏上任前,一年之内已经换了三个厂长,如果他再不去,就没人去了。很多年后,他回忆说,“欢迎我的是53张请调报告,上班8点钟来,9点钟就走人,10点钟时随便在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师:这个厂子存在哪些问题导致出现这些现象?如果让你去当厂长,你会怎么做?

我们先不评价谁对谁错,看看张瑞敏带领工人们是怎样做的 青岛电冰箱总厂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在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极为抢手的第一次家电消费的狂潮中,不少企业日夜加班向市场倾销产品。而1985年张瑞敏却领着工人亲手砸了76台质量有问题的冰箱。几年后,拿到了冰箱行业第一块国优金牌。在不少家电企业幡然猛醒狠抓质量的时候,海尔则开始了悄悄的扩张。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以低成本扩张的方式兼并了国内十八家企业,同时,海尔与意大利、日本等国家的企业合作,共吸引外资3 000多万美元。从“船小好掉头”到“船大顶风浪”,海尔经历了一个质变的过程,而在这同时,一些家电企业却无声无息地消亡了。海尔集团却成为全国一流企业。(海尔引进德国生产线.......砸冰箱.......成为全国一流企业)合作探究:

• 2海尔“砸”掉了什么?“砸”出了什么?

• 落后的质量意识、落后的管理制度不负责的态度-----•-砸出了劳动者的积极性、生产质量的提高、经济的发展--------、这里的“砸”实质上指的是课本中的哪一措施?谈谈我国实施这一措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师出示答案提示:

虽然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体制上存在着种种弊端,抑制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经济组织失去了应有的活力,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

通过改革,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给我国社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国家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实践证明,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如果用一句话来高度概括改革的重要性,你看哪一句话最贴切?

对!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同时板书:改革-----直接动力)环节五: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把“相关链接”的内容读一读,并观看有关视频。自己分析总结改革的内容、实质、目标分别是什么? 环节六:自主探究

我们应怎样正确对待改革?

环节七: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五中全会精神,谈谈启示。

过度: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海尔除了实行改革还采取了什么措施才走出低谷的?

教师:对,与德国合作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管理经验。“引进来“也就是实行对外开放。

投影展示:“引进来” 是对外开放的一种基本途径.具体有效的方式有:建立“三资”企业;创办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聘请外国专家讲学;出国留学;出国考察;出国学习„„

“引进来“是对外开放的一种基本途径。通过这种途径解决了海尔在改革初期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等难题。但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海尔要继续发展壮大光靠”引进来“是不够的。它还应该怎么做呢?

请接着看: 投影展示:

发展壮大中的海尔: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将海尔的国际战略概括为“三个走出去”:第一是产品走出去;第二是品牌走出去;第三是人才走出去。到目前,海尔已在全球建立了13个工厂、22个贸易中心,产品出口近100个国家。据公开数据,2010年海尔集团营业收入同比上升20%,其中海外业务占营业额总比重1/3。海尔集团表示,计划在未来3年至5年内,实现海外业务占到整体业务的2/3。

通过这段材料可以看出海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对!走出去。同时展示课件:

“走出去” 是对外开放的另一种基本途径.具体有效的方式有: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境外上市、跨国购并、等

海尔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两条途径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出示课件: 合作探究: 海尔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体现了课本中哪一原理?结合课本谈谈你对它的理解。

(学生回归课本)

参考答案:

体现了对外开放是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同时板书:对外开放------必要条件)(1)我国在进行改革开放的同时还必须积极推行对外开放。我国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种途径,使我国的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2)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要发展必须走向界。„„..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师:找学生回答。

师:下面回过头来总结一下海尔的成功经验或做法: 投影展示:

结合前面的录像和材料,请全面总结一下海尔成功的经验或做法。并简要分析。答案提示:

1、坚持改革。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实行对外开放。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或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请同学们把答案巩固以下„„

请同学们注意一点,这两句话虽然有所不同但他们的作用是一致的,都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也常这样说,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同时板书)

师: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在其他方面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列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喜人成就:

学生列举„„

下面请同学们把老师想到的浏览以下。参考:

经济领域: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5%;进出口贸易总额1.15万亿元,增长37.5%,居世界第三位

科技领域:成功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青藏铁路全线贯通、三峡大坝蓄水发电 文化领域:《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实施,9月20日定为“公民道德宣传日”。北京申奥成功。上海申博成功。在第28届奥运会上金牌榜上名列第二,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从老师给的参考答案上看今后同学们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分类列举最好,有利于做“从不同的角度答”这样的问题。

师:成就是喜人的!但困难和问题也是存在的。改革开放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比如在改革中有的人下岗了,有的企业在竞争中破产倒闭了,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就更多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海尔又是怎样想的呢?请同学们继续看:居安思危中的海尔

师:我想海尔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所持的态度一定给我们不少启发 投影展示: 思考:

我们面对改革开放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应该怎样做?

参考答案:

1、国家: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

2、青少年:(1)应以主人翁的姿态正确对待改革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争做改革事业的拥护者、参与者和推动者。(2)树立平等、开放、参与的国际意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参与我国的对外开放带来做好充分准备。

总之,我们既不能让成就冲昏了头脑,也不能让困难吓倒。只要我们走对了路就能去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下面请同学们回归课本把内容梳理一下,并把关键的句子巩固一下。哪位同学说一说我们今天主要学了哪些知识? 投影展示: 收获平台:

一、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重点原理)

1、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或改革的原因)

2、我们的态度

二、对外开放是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是我国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重点原理)

1、对外开放的必要性、重要性(或对外开放的原因)

2、我们的态度

同学们,课本中的内容我们就探讨到这儿。下面我们做《新课堂》

板书设计: 讲述春天的故事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改革——直接动力 对外开放——必要条件

教后反思:

本教学设计,以新课程理念为支撑, 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现实的案例分析之中,充分体现了新编思想品德教材的特点,从根本上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了知识的问题化,问题的情境化。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教学情境的创设引人入胜。教学伊始,把脍炙人口的歌曲引入课堂,一方面,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生动活泼、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从整体上初步感悟我国的改革开放。

第二,教学问题的设计层次分明。教学内容中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注重学生的道德践行,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第三,材料的选取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真实性。海尔的发展历程以及来自生活的报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改革开放有了新的理解,达到了深化认识、提高思想觉悟的教育目的。

篇2:讲述春天的故事教案

学习目标

●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对外开放带来的好处,理解并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 知识能力目标:明确将对外开放作为我国基本国策的必然性及实行过程中坚持的正确态度;初步形成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关系的能力。重点难点

重点:坚持对外开放

难点: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的关系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教师展示 我国加入WTO的签字现场的照片和“中国文化澳洲行”的新闻照片 教师:我国的这些交流活动反映我国是一个开放的国家,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思考讨论:我国为什么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怎样坚持以以基本国策?

(二)师生互动学知识

一、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教师:看一下教材p71的资料邓小平同志说的话。闭关自守为什么会导致落后?

学生:在开放的世界中,无论什么国家,要发展壮大,都必须把自己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中去,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板书

一、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

教师:中国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我们要发展,要进步,要富强,就要积极参与到国际交往中为此我国经过努力,终于在2001年11月11日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教师:凡事有利亦有弊,我们要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同学们说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利与弊。

学生讨论发言:加入世贸组织,一方面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我国也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我国面临的经济风险会显著增加,但总体来说,利大于弊。教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们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板书

二、坚持对外开放

学生结合教材p72、73完成材料下问题。

教师:从中体会到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对世界上所有国家开放,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要开放。

板书

三、改革——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教师:在国产汽车如何发展的问题上,一直都有两种倾向:1是应该坚持独立自主,自创品牌。2应该坚持对外开放,全面引进。你们是怎样看待这两个观点的? 学生分小组讨论,在讨论中得出结论:(1)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以高别人搞建设,必须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己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2)又必须打开大门搞建设,把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教师:有人说既然我们搞对外开放,就是放开双手把国外一切东西全部接收进来为己用,你认为是这样吗? 学生思考,阅读教材。

学生:不对。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既要积极敞开国门又要维护自身安全,既要借鉴、吸收一切先进的东西又要抵制一切腐朽的东西。

(三)畅所欲言

学生谈论本节课都学到了哪些知识,看到对外开放的巨大成就有何感想。

(四)课堂练习(单项选择)

1、我国明清之际曾实行了“片帆寸板不得下海”的海禁政策,正常航海贸易断绝,从而使得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可见()①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②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③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停滞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 ④实行对外开放是吸取了历史教训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2.历经15年的艰苦谈判,我国终于迎来了历史性的时刻: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第143个成员国。这说明()A、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 B、中国可以离开世界

C、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只有利没有弊

1、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人均GDP由1978年的160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2200美元;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1.76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由从未超过10亿美元到2006年已突破1万亿美元。这说明()A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B我国已经摆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 D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2、30年来,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登上新台阶,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转变……这些都属于中国()A农村脱贫的例子 B改革开放的成果 C法制建设的成效 D教育改革的方向 学生思考: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增长速度名列世界首位。但在经济如何发展的问题上一直存在两种倾向:一种认为应该坚持独立自主,自创品牌;另一种则认为应该坚持对外开放,全面引进。你是如何看待上述观点的?

1、讨论加入世贸组织的利与弊

答: 利大于弊。因为:A、在开放的世界中,无论什么国家,要发展壮大,都必须把自己融入到世界发展的大潮中去,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B、中国要发展、进步、富强,就要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与世界各国相互取长补短,在竞争与合作中加快自己的发展步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C、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扩大开放,为我国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因此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2、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是什么? 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②打开大门搞建设,把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

3、如何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①、既要积极敞开国门又要维护自身安全。

②、既要借鉴、吸收一切先进的东西又要抵制一切腐朽的东西。

③、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篇3:深度报道:讲述动人的“故事”

关键词:深度报道,故事,叙事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 深度报道开始在我国传媒实践领域勃兴。同时, 为更好地实现传播效果, 将“故事化”作为深度报道的路径诉求也一再被强调。将传统文学范畴的“故事”用之于新闻范畴的深度报道是否合适?该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结合长期从事深度报道的实践, 笔者认为深度报道不但要讲“故事”, 更要学会如何讲“故事”。

一、为何要讲“故事”

在新闻传播实践领域, 深度报道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调查性报道。这一方面是不同介质传媒基于自身传播优势竞争的结果, 也是社会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复杂化的产物。传统较为单一的消息类报道无法满足受众对复杂世界的认知, 以“信息量大、思想深刻”见长的深度报道便应运而生。

深度报道为何要强调讲“故事”?

(一) 从传媒生态的角度看, 不同介质传媒的“叠加式共存”是传媒发展的规律

在传媒生态中, 各种不同介质的传媒都以“扬长避短”来谋求生存和发展。相对于视听传媒的“形象化”传播优势, 深度报道要讲“故事”就显得非常必要。在信息呈几何级增长态势的现代社会, “读图时代”、“悦读时代”是受众信息接受的典型特征。随之, 对信息进行“故事化”整合与包装就成了深度报道谋求传播效果及参与竞争的路径选择。

(二) 从故事的功能来看, 作为人类记忆及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 故事与人类相伴而生

故事之与人类的烙印, 已经做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成为人们内在的心理需求。正如作家毛姆所言:“听故事的欲望在人类身上就像对财富的欲望一样根深蒂固。”[1]有学者从文化整体的高度观照故事之于人类的意义, 认为故事就是对人的生存活动的“换挡减速”:人需要在生存活动的持续性中制造断裂和延宕, 以获得审视、评价和欣赏生存状态的机会。深度报道通过对信息进行“故事化”传达, 能够实现与受众的心理契合, 也较易与受众产生心灵共鸣, 从而实现较好的传播效果。

(三) 深度报道的内在规定及形式特征也为讲“故事”提供了可能

何为深度报道?可谓众说纷纭, 并无定论。为此, 有人干脆提出一篇优秀的深度报道应包括12项具体指标的部分或全部:“事件、背景、有关资料、说明、原因、意义、过程、分析、前景、时效、时态和建设性意见。”[2]一般而言, 深度报道并不简单地意味着要“长篇大论”, 但“篇幅较长”却是深度报道的要求和特征, 这就为讲“故事”提供了可能, 很难想象单一的消息报道能够容纳复杂的“事实铺陈和思想深度”。

同时, 在有关深度报道要不要讲“故事”的争议中, 反对者认为将新闻报道“故事化”会为虚假新闻打开方便之门。一般认为故事隶属于文学范畴, 但凡故事就意味着虚构。其实, 新闻和文学都是反映客观世界的手段, 只是运作规范和模式不同而已。从符号的角度看, 他们使用的意义传达符号是相同的, 都是一种有着各自规范的叙事。强调深度报道要讲“故事”, 决不是要模糊新闻与文学的区别和边界, 而是在坚守新闻专业主义规范的前提下, 借鉴文学的表达方式以增强深度报道的感染力, 而不是批评者所谓的“新闻对文学的回归”。

二、“题好文一半”

英国诗人格雷夫斯写道:“有一个故事, 而且只有一个故事, 真正值得你不断地讲叙。”这里的“故事”实际上是文学叙事范畴的“母题” (Motif) 。1932年, 美国学者汤普森提出:“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持续在传中的成分。要如此它就必须具有某种不同寻常的和动人的力量。”[3]“母题”是构成故事的基本元素, 它们的数量是有限的, 但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 可以构成无数的作品, 并能组合到各种文学体裁及其他文化形式之中, 它们在文化传统中不断地重复出现, 表现了一个人类共同体的集体意识。

文学领域的“母题”为深度报道选题提供了思路, 在此意义上深度报道可以更多关注蕴含着“灾变、死亡、英雄、撒旦”等“母题”的题材, 借此揭示人类的生存状态和其所承载的愿望和梦想。

在新闻实践中, 尽管深度报道要讲“故事”已基本成为共识, 但是要避免将其泛化:但凡深度报道就是要讲“故事”。从深度报道实践上看, 并非任何深度报道选题都能够用讲“故事”的形式来完成。因此, 要力避勉为其难, 不能“为讲故事而讲故事”。深度报道讲“故事”的前提是要找到适合讲“故事”的选题, 在此意义上可谓“题好文一半”。

谈到讲“故事”, 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西方新闻特稿的“华尔街体”:以人物故事开篇、中间是事实的“故事化”铺陈、最后以开篇提到的人物故事结题。但这仅是深度报道的一种类型, 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深度报道都要讲“故事”。

从实践上看, 泛化深度报道“故事化”的结果不是造成记者选题困难和偏差, 就是造成勉强而失败的“故事化”深度报道。国内某报曾以北京一家小饭店经营状况的“故事化”描述来反映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这一重大主题。尽管该报道写得很有“故事性”, 但却因仅局限于对饭店的描述而没有与大的背景相关连, 报道显得单薄而空洞, 甚至让人有故弄玄虚之感。也有的深度报道只是在开头描述一个场景, 引入主题后, 就再也没有了“故事性”元素, 报道主体部分依旧是宏观的、抽象的、概括性的叙述, 记者自认为这就是深度报道的“故事化”。究其原因, 都是没有找到适合讲“故事”的选题。

深度报道要讲“故事”, 报道题材本身要具有“故事性”元素。在文学上, 故事要有人物、情节、悬念、细节、情感、冲突等种种元素, 只有这样才能建构成故事。就深度报道的“故事化”选题而言, 也要从报道题材本身考虑是否具备这些“故事性”元素。如果这些“故事性”元素缺失, 文学可以虚构, 而以真实为生命的新闻则只好选择放弃。当然, 寻找适合“讲故事”的深度报道题材, 并不是要像文学那样所有“故事性”元素都具备并且比较集中, 但题材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故事性”元素, 以利于报道的展开。

简单而言, 所谓深度报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报道的思想深度和报道所能展现的事实的广度。以此标准考量报道题材, 记者应该对题材能否进行“故事化”报道有一个基本判断。2012年6月20日, 《中国青年报》刊登了深度报道《出西海固》, 该报道以记者现场记录的方式, 以王志珍一家搬离西海固为线索报道了当地因生活条件极端恶劣而进行“生态移民”的事实。“安土重迁”是中国人的传统心理, 移民题材中必定蕴含着“故事性”元素:对故土恶劣环境的恨、对生养土地的留恋、对易地而居不确定性的惶惑、对新生活的向往、历史、现实、传统、现代、政治、经济、心理、人性……这些元素相互交织、勾连, 为读者展示了宏观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状态。正是这些“故事性”元素成就了该报道震撼人心的魅力。

实践中还有一种现象, 即将几个人物的经历或梦想写成小“故事”堆成半个版或一个版, 或者做成连续报道形成报道强势, 认为这就是“故事化”的深度报道。这种现象较多地出现在主题性宣传报道方面, 比如, 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 当下很多媒体的深度报道就是这样处理的。这些人物有“故事”吗?所谓的经历和梦想恐怕每一个人都有, 那些得以报道的人物其新闻价值在哪里?这样的深度报道有效果吗?这实在是对深度报道要讲“故事”的误解。深度报道本来就是新闻宣传价值实现的一种形式, 讲求“故事化”的初衷也正在于追求好的传播效果。对主题性宣传报道, 深度报道“故事化”不应该简单而直白地“注释和图解”, 而是要精心选题将主题尽可能地“具体化”为生动、感人而鲜明的故事。

三、用叙事“编织故事”

深度报道有了好的“故事题材”, 还要有好的表达把“故事”精彩地讲出来, 这就牵涉到深度报道的叙事。美国学者伯格说:“我们的一生都被叙事所包围着, 尽管我们很少想到这一点。”[4]从叙事学的角度看, 叙事在根本上就是一种意义交流活动。在此意义上, 任何文本都是一种叙事, 新闻亦不例外。

传统消息类报道因其基本功能在于迅速传达信息, 由此形成了特定的叙事模式。而深度报道要讲“故事”, 就必须借鉴文学叙事的模式, 以增强报道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在此意义上, 叙事不仅仅是组织材料的写作技巧, 其本身也是一种力量。

借鉴叙事学理论, 结合新闻传播的内在规定性, 我们认为深度报道讲“故事”要特别注重以下两个方面:

(一) 要特别注重细节

细节是叙事中最小的组成单位, 对表现主题往往有着“以小见大”的效果。就表现人物的细节而言, 其往往来自于人物无意识的流露, 从心理学角度讲, 这些细节却最为真实。

新华社前社长穆青同志在《关于新闻改革的一点设想》中也强调要“抓细节”:“在外国记者的一些成功新闻报道中, 我们看有两个东西比较突出:一个是评价, 另一个是要注意抓细节。”[5]从传播效果看, 往往是细节成就了报道, 留给人们的印象最为深刻, 也最为意韵悠长。2011年6月22日, 《中国青年报》刊发深度报道《生命的礼物》, 讲述了“年仅22岁的大学生张磊因车祸离世, 父母忍痛捐出他的器官”的感人故事。当医生骆钢强发现张磊身体健康, 尝试着向张磊的父亲张天锐提出, 眼角膜、肝脏、肾脏和一部分皮肤都可以捐献。报道写道:

眼前的夫妻俩, 除了悲伤, 反应很平静。张天锐想了一会儿, 问道:“是不是捐得太多了?孩子身上要到处动刀子, 疼啊。”

“捐一个器官和捐几个器官的程序是一样的, 都要开刀。不过, 捐的器官越多, 做出的贡献越大。好多人等着救命啊。”骆钢强劝说道。

“总是捐, 不如多捐些。”张天锐用劲地抹了一下眼泪, 和妻子在早已准备好的器官捐献协议书上颤颤抖抖地写下了名字……

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细节, 把父母对孩子的爱展现得淋漓尽致, 读来让人无不为之动容。

深度报道强调要抓细节, 对记者采访作风和新闻敏感都提出了要求, 细节来自于记者的现场观察而不是来自于办公室的想象。在“抓细节”上, 要坚守新闻的真实性。

同时, 细节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而要考虑细节对表达主题有无价值, 如果“为细节而细节”, 势必造成报道的冗长堆砌。笔者曾编辑过一篇报道, 洋洋洒洒6000多字, 把记者何时从哪个车站坐大巴车、走高速公路去采访地、花费多少时间、当地领导已在高速路口等待迎接等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但这些细节跟主题没有关系, 也无助于表现人物的个性, 我们认为这是对强调“抓细节”的误解。

(二) 要在“矛盾”中凸显报道的张力

文学叙事在塑造人物形象时, 惯于将人物置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 矛盾越集中、冲突越激烈, 人物形象就越鲜明。深度报道讲“故事”完全可以借鉴这种叙事方法, 无论在结构上, 还是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都注重发挥“矛盾”的力量。

2012年11月27日, 《河南日报》刊发《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守和追求》, 报道了新乡市辉县孟庄镇南李庄村党支部书记范海涛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先进感人事迹, 在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报道的意旨就是要展现范海涛无私为民的情怀, 在该主题下, 范海涛所做的好事很难穷尽。报道则“择其要而述”, 将范海涛置于“两大矛盾”之中:范海涛在公司资金缺口非常大的情况下, 仍然坚持出资1.6亿元为村民建设新社区;面临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 范海涛果断关闭落后生产线而不惜企业巨额损失。报道通过展示范海涛在矛盾中的言行和情感, 使读者形象地感知到了他的优秀、无私、高洁和纯粹。这种将人物巧妙置于矛盾冲突中的处理手法, 既能够对繁杂的素材进行“提纲挈领”地驾驭, 从而使报道显得简洁明快;又能使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从而易于为读者所深刻感知。

四、用人文成就张力

“人文主义”是源于欧洲14世纪以来的一种哲学或社会思潮。英国哲学家布洛克归纳了人文主义的三个特点:“集中焦点在人的身上”, “每个人都有人的尊严, 其他一切价值的根源和人权的根源就是对此的尊重”, “对思想十分重视”。[6]人文主义关注人性、重视人的理性、崇尚人的尊严, 追求人的终极价值, 思考人类的命运和痛苦, 具有超越意义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深度报道讲“故事”, 要强化人文意识、在选题和采写上贯注人文理念。“故事”必须要有人, 以人为报道主体, 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命运。只有这样, 深度报道所讲的“故事”才能引发受众的心理共鸣, 实现与受众的“深度交流”。2013年4月26日, 《中国青年报》刊发了深度报道《生命的天平》, 该报道讲述了“84名官兵耗费120多个小时寻找芦山‘4·20’强烈地震中被掩埋的普通农民李安全”的故事。这是一场“令人绝望的拯救”、甚至是“毫无意义”的拯救, 因为李安全已没有存活的可能, 而当时余震不断、险象环生, 84名官兵的生命随时受到威胁。就在这样的“矛盾中”, “生命的天平”没有摇摆, 一直保持着平衡。此时, 生命没有“数量”之分, 也没有“贵贱”之别, 有的只是对“生命至上”的尊奉。也正是在这一刻, 人性迸发、光芒万丈, 映照着人间的美好。

新闻报道强调“三贴近”和目前新闻界持续开展的“走转改”活动, 无不是在倡导一种“以人为本”的新闻传播理念。这就要求记者要树立正确的受众观, 以一种平等的姿态通过报道实现与受众的交流。深度报道讲“故事”要关注“人”, 是顺应尊重受众的内在要求。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 新闻文本一旦离开作者就不再由其“控制”, 受众接受与否、如何接受完全取决于受众自身。在此意义上, 有效的新闻传播只有经过受众的参与和检验才能够完成。这也要求深度报道讲“故事”, 必须关注“人”, 从受众的角度去观照大千世界, 实现新闻文本的审美体验。2013年4月17日, 《中国青年报》刊发了《升旗仪式上的爱情表白》, 报道了一个中学生在严肃的升旗仪式上表达爱情以及由此引发反响的故事。这是一个早恋的故事, 也是一个表达的故事, 更是一个人性张扬的故事。报道选题本身就让人感动, 而社会对这个少年的宽容所折射出的时代进步更让人欣喜。

实践中, 很多深度报道也讲了“人的故事”, 但仍然没有跳出“高大全”的窠臼, 将人写成了神。在这类报道中, 受众看不到人, 也感知不到人性的丰富。而将“人”写成“神”的深度报道, 则是将受众置于一种被引导的位置, 结果只能是受众对报道敬而远之, 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背离。

在社会变迁和媒介技术演进的时代背景下, 纸质媒体面临着严峻挑战。无论是传媒竞争, 还是传媒社会功能的发挥, 深度报道之于纸质媒体的意义都不容忽视。强调深度报道讲“故事”只是一种探索, 如何充分发挥纸媒深度报道的功能以实现有效传播还需要我们继续做艰苦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高小康.人与故事[M].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3:57.

篇4:琥珀讲述的远古故事

琥珀记录了古代丛林生命图景中某些稍纵即逝的瞬间。在这块琥珀中,亦雨树雄蕊上的花粉纷纷扬扬地向着空中飘洒,其中一些正好落在了黏稠的树脂上。教百万年后,当年花粉飘飞的情景栩栩如生地重现在世人的面前,花粉里的原生质仍然完好无损。

这块琥珀内是一只被田的无花果小蜂,它表明在远古丛林中生长着无花果树。虽然还没有无花果树存在的直接证据,但是在琥珀中发现各种无花果小蜂,间接证明了每个品种的无花果树都有不同的蜜蜂为其授粉。仔细观看这块琥珀还会有新的发现:一只很小的蠕虫样的线虫正准备从这只蜜蜂身上逃走,可惜没有选脱,现代这类线虫常喜欢附在无花果小蜂身上,搭乘“顺风车”到另一株树上完成繁殖后代的使命。

这块琥珀内的这种蘑菇现已绝种,是迄今发现的唯一的热带蘑菇,属于鬼伞菌科蘑菇中最小的品种。这株蘑菇很可能和它的同伴们一起生长在亦雨树附近,当这株肉桂色的蘑菇被淌下来的树脂“淹没”时,图中右下角的一只正在享受蘑菇美味的小虫子也一起被永远埋葬在了透明的树脂里。

这块琥珀中的飞虱就像今天生活在地球上的它的近亲们一样,用针状的喙和口器在叶丛中吸取汁液。这只保存完好、栩栩如生的飞虱在瞬间被“冻结”,它甚至都还没来得及收回它的翅翼。

在琥珀中极少出现蝴蝶成虫,这块琥珀中的蝴蝶属于一种翅上有金色斑纹的蚬蝶科蝴蝶。这只蝴蝶大概将亦雨树上滴下来的一块树脂误认为美味的树渡,结果被黏稠的树脂黏住了它的翅膀,它连飞起来的力气也没有了。

琥珀里的这只飞蛾真是不幸:一天里它遭遇到两次危险,先是被蛛网困住,接着又被树脂黏住。这张精致的蛛网保存得非常好,专家们甚至可以分辨出它出自一种圆蛛科蜘蛛之“手”,这一科的蜘蛛色彩美丽,经常结成O.5米以上的大轮形蛛网,然后把自己挂在蛛网中心等待猎物来到。

这些才孵化出来不久的小蜘蛛们在“随风飘荡”时不幸被困住。这种“随风飘荡”技巧是小蜘蛛们的一种运动方式,它们攀爬到一处合适的地点开始织网,当丝网结到一定长度时,风将幼蛛和它结好的蛛网一起吹起来,随风飘荡到另一处。昆虫学家们曾在几千米高处的地方发现过这种蜘蛛,可见它们的这一运动策略相当成功。

这只行军蚁大概是在外出捕食时被被困住的。从它身边的黄蜂蛹可以判断出,这只工蚁成功地突袭了蜂巢,但当它带着战利品“得胜回营”时,却不幸掉入了一团树脂中。

这块琥珀里上演的是数百万年前亦雨树丛林里发生的生动一幕,那时的琥珀林里有一种叫做“拟蝎”(也叫伪蝎、假蝎)的食蚁昆虫。这只拟蝎被树脂困住的时候,正在追逐一只蚂蚁。不过,发起攻击者并非每次都是得胜者,在蚁蝎的战斗中,有时蚂蚁也会打败进犯的拟蝎。

壁虎被困在琥珀中的现象比较罕见。这只壁虎可能看上了正在吞吃叶子的昆虫,它在向虫子发起攻击的时候,不幸陷入了一团树脂中,而那只被它吃到的虫子大概至今还留在壁虎的喉咙口。

尽管琥珀化石中没有发现过一只完整的鸟类动物,但是琥珀化石中保留下来许多鸟类的羽毛。在这块琥珀里有一片美丽的鸟羽,这是鸟类学家唯一识别出其“主人”的羽毛。这片羽毛属于啄木鸟科中的一种,它的近亲今天仍然生活在多米尼加共和国境内。

篇5:《讲述春天的故事》案例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让学生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的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从而正确认识党的基本路线的正确性,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材分析:该项目“讲述春天的故事”主要帮助学生理解改革开放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坚持改革开放是党基本路线的一个重要基本点。本项目共设置两个层次: 层次一:“改革——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一层次主要讲了两方面的内容:我国改革的必要性;做改革事业的拥护者和参与者。

本层次设计了三个材料、一组图片、一个相关链接和四段正文。

层次二:“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这一层次主要讲了三方面的内容:对外开放的有效方式和基本途径;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学情分析:收集改革开放前后家乡、家庭生活变化的图片、资料;建国60年阅兵式图片资料。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明确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方针政策,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党的情感,做改革开放的坚决拥护者、参与者和推动者;

2、能力目标:增强明辨是非和全面看问题的能力,增强建设祖国的本领;

3、知识目标:懂得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学习难点】改革的必要性。

【教法选择】情境教学法、启发诱导法

【学法选择】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准备有关改革开放的图片、资料;准备MP3歌曲《春天的故事》、《越来越好》。

2、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改革开放前后家乡、家庭生活变化的图片、资料;建国60年阅兵式图片资料。教学流程示意 教学环节:

(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感染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进入情景,回顾反思。教师提问:一曲《春天的故事》到底讲了怎样的故事呢?用四个字来概括。(学生共同回答:改革开放。教师板书课题)

教师:同学们,30多年前,在我们中国有一位智慧老人,他手中掌握着点金术,能够点石成金。有一天,他在我们中国南方的四个地方轻轻圈了一个圈,从此以后,我们国家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点金术,来共同感悟我们这个春天的 故事的过程。

首先请大家看教学目标——学生齐朗读)

(二)课堂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环节一:【自学导航区】

师:课前同学们已进行了预习自学并完成了“课前预习案”,首先我们来对基础进行检查回顾

【要求】:小组之间互查“课前预习案”知识掌握情况,提倡形式多样,要求抽查预习案任

意两题,每题2分,计入小组量化。: 【教师分配任务】:第一题:填空题(一组、二组展示,其他小组认真倾听、补充);第二大题:自学探究,我能作答,第一小题,由三四组同学展示,其他小组补充纠正;第二小题由五六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第三小题由七八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纠正。注意:补充纠正的小组双倍加分哟!时间:10分钟

(师:要巡回走动,调控进度,随时给予点拨补充,给予方法技巧指导)(10分钟后,各组组长上台把自己小组预习得分情况统计在黑板上)环节二:【探究活动区】 预设学生行为:【探究活动一】:辩论台上对对碰:

教材74页小慧的母亲的事例,交流讨论问题:改革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正方:改革是好事

反方:改革是坏事

(辩论规则:全班同学组成两个方队,南边四排同学代表正方,北边四排同学代表反方,自由辩论。结束后,双方代表可请老师对本方进行点评。)

第一步:双方各有一个主辩手阐述我方的观点,不能超过1分钟。

第二步:双方对对碰:双方就各自的观点展开辩论,发挥自己的雄辩才能,积极寻找对手的漏洞予以攻击。但记住:千万不要离开辩论的主题。

师:给同学们5分钟的时间小组讨论交流,然后pk,看最终哪一方获胜!教师鼓励学生发言,适当控制辩论时间)

正方:我们认为改革是好事,因为改革可以人尽其才,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提高自己的收入;

反方:我们认为改革是坏事,因为改革影响到一大部分人的收入,会导致贫富分化加剧,引发社会问题,甚至出现社会混乱、动荡不安......正方:我们反对。不能因为怕引发社会问题就不改革,否则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生活将永远停步不前,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呀!更何况,我们国家将会出台不少维护社会公平的举措..................(正方、反方互不相让,争论得不可开交......)

教师总结:同学们,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我们一切都在摸索中前进,难免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也会涉及到许多人的利益。但是我们要记住邓小平的话:判断改革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只要是符合这“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我们都支持。因此,我们应以主人翁的态度正确对待改革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正确对待改革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的影响,争做改革事业的拥护者和参与者!能做到吗?!生:回答。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探究活动二: 【探究活动二】走进生活,迁移运用:

中秋节,小强一家人坐在一起看电视。爷爷深有感触地说:“我年轻的时候,只能听广播。”爸爸接着说:“我年轻的时候,要跑到几里之外才能看上一场电影。”小强自豪地说:“现在我可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啊!”奶奶兴奋地插话说:“现在的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哇!”

(1)建国61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的家乡、家庭和国家都发生了哪些翻

天覆地的变化?你能举例说明吗?

(2)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就和变化,你得出什么结论?

(3)我们青少年应怎样做才能融入到改革开放的滚滚潮流中去?

师:给同学们2分钟的时间,小组内由组长主持进行讨论交流,然后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起来发言。

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各组讨论情况,对学生的讨论结果和个别观点做到心中有数。

(在学生发表意见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意见,及时给予必要的 归纳、引导和评价)

教师总结:刚才同学们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从现在起,你们要努力学习,掌握现代化建设的本领,将来积极投入到改革开放的滚管洪流中去。本节课我们就学到这儿,那么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我的成长区】吧!(展示)【我的成长区】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绘制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吧!看谁掌握得好!时间:2分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绘制知识结构,教师巡回指导,选出优秀小组上台展示)环节三:有效训练

师:我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对改革开放的故事有了更深的认识。下面,让我们来比比看,谁能做的更好!2分钟做完选择题。

(注:强调学生限时完成,做的快的同学,老师面批,其他同学小组内互批,并相互给予纠错)

生:宣读答案

(可以让存在有错误的同学,对照答案同学们简单讨论)师:对选择题的第5个题,哪位同学能找到一种省时高效的方法?既快又准的方法呢? 生:排除法。

(学生诉说排除法的过程,教师给予补充引导,得出选择题的排除法答题的套路)

师:对于【有效训练】的第二题,请同学们全体起立,老师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巩固记忆,谁背过了谁就坐下,看看哪些同学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记忆得好!生:站着背诵

师总结:通过检测,同学们对知识掌握的非常好,希望以后在课堂上继续努力高效地思维,争取有更高更好的表现!环节四:【我的发展区】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在知识、能力和方法方面有哪些收获?或者你认为自己还在哪些方面需要努力呢?说出来,让我们一起分享。【我的发展区】

环节五:小组评价总结

师:请各小组组长把自己小组的得分情况统计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科组长起来总结一下本节课各小组的表现情况。板书设计:

讲述春天的故事

探究

(一)探究

(二)(三)【课后拓展】

(师:请同学们课后完成对本节课的升华)

篇6:《讲述春天的故事》教学设计_1

【内容标准】

三4.2

让学生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的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从而正确认识党的基本路线的正确性,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明确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方针政策,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党的情感,做改革开放的坚决拥护者、参与者和推动者;

2、能力目标:增强明辨是非和全面看问题的能力,增强建设祖国的本领;

3、知识目标:懂得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学习重点】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学习难点】改革的必要性。

【教材内容分析】

该项目“讲述春天的故事”主要帮助学生理解改革开放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坚持改革开放是党基本路线的一个重要基本点。本项目共设置两个层次:

层次一:“改革——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一层次主要讲了两方面的内容:我国改革的必要性;做改革事业的拥护者和参与者。

本层次设计了三个材料、一组图片、一个相关链接和四段正文。

层次二:“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这一层次主要讲了三方面的内容:对外开放的有效方式和基本途径;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教法选择】情境教学法、启发诱导法

【学法选择】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准备有关改革开放的图片、资料;准备P3歌曲《春天的故事》、《越来越好》。

2、学生准备:前收集改革开放前后家乡、家庭生活变化的图片、资料;建国60年阅兵式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后附导学案)

(一)营造氛围,导入新

教师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感染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进入情景,回顾反思。

教师提问:一曲《春天的故事》到底讲了怎样的故事呢?用四个字来概括。

(学生共同回答:改革开放。教师板书题)

教师:同学们,30多年前,在我们中国有一位智慧老人,他手中掌握着点金术,能够点石成金。有一天,他在我们中国南方的四个地方轻轻圈了一个圈,从此以后,我们国家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点金术,来共同感悟我们这个春天的故事的过程。

首先请大家看教学目标——学生齐朗读)

(二)堂教学过程:

环节一:【自学导航区】

师:前同学们已进行了预习自学并完成了“前预习案”,首先我们来对基础进行检查回顾

【要求】:小组之间互查“前预习案”知识掌握情况,提倡形式多样,要求抽查预习案任意两题,每题2分,计入小组量化。

【教师分配任务】:第一题:填空题(一组、二组展示,其他小组认真倾听、补充);第二大题:自学探究,我能作答,第一小题,由三四组同学展示,其他小组补充纠正;第二小题由五六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第三小题由七八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纠正。注意:补充纠正的小组双倍加分哟!

时间:10分钟

(师:要巡回走动,调控进度,随时给予点拨补充,给予方法技巧指导)

(10分钟后,各组组长上台把自己小组预习得分情况统计在黑板上)

环节二:【探究活动区】

【探究活动一】:辩论台上对对碰:

教材74页小慧的母亲的事例,交流讨论问题:改革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正方:改革是好事

反方:改革是坏事

(辩论规则:全班同学组成两个方队,南边四排同学代表正方,北边四排同学代表反方,自由辩论。结束后,双方代表可请老师对本方进行点评。)

第一步:双方各有一个主辩手阐述我方的观点,不能超过1分钟。

第二步:双方对对碰:双方就各自的观点展开辩论,发挥自己的雄辩才能,积极寻找对手的漏洞予以攻击。但记住:千万不要离开辩论的主题。

师:给同学们分钟的时间小组讨论交流,然后p,看最终哪一方获胜!教师鼓励学生发言,适当控制辩论时间)

正方:我们认为改革是好事,因为改革可以人尽其才,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提高自己的收入;

反方:我们认为改革是坏事,因为改革影响到一大部分人的收入,会导致贫富分化加剧,引发社会问题,甚至出现社会混乱、动荡不安

正方:我们反对。不能因为怕引发社会问题就不改革,否则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生活将永远停步不前,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呀!更何况,我们国家将会出台不少维护社会公平的举措

(正方、反方互不相让,争论得不可开交)

教师总结:同学们,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我们一切都在摸索中前进,难免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也会涉及到许多人的利益。但是我们要记住邓小平的话:判断改革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只要是符合这“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我们都支持。因此,我们应以主人翁的态度正确对待改革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正确对待改革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的影响,争做改革事业的拥护者和参与者!能做到吗?!

生:回答。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探究活动二:

【探究活动二】走进生活,迁移运用:

中秋节,小强一家人坐在一起看电视。爷爷深有感触地说:“我年轻的时候,只能听广播。”爸爸接着说:“我年轻的时候,要跑到几里之外才能看上一场电影。”小强自豪地说:“现在我可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啊!”奶奶兴奋地插话说:“现在的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哇!”

(1)建国61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的家乡、家庭和国家都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你能举例说明吗?

(2)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就和变化,你得出什么结论?

(3)我们青少年应怎样做才能融入到改革开放的滚滚潮流中去?

师:给同学们2分钟的时间,小组内由组长主持进行讨论交流,然后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起来发言。

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各组讨论情况,对学生的讨论结果和个别观点做到心中有数。

(在学生发表意见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意见,及时给予必要的归纳、引导和评价)

教师总结:刚才同学们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从现在起,你们要努力学习,掌握现代化建设的本领,将来积极投入到改革开放的滚管洪流中去。本节我们就学到这儿,那么本节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我的成长区】吧!(展示)

【我的成长区】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绘制本节的知识结构吧!看谁掌握得好!

时间:2分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绘制知识结构,教师巡回指导,选出优秀小组上台展示)

环节三:有效训练

师:我想通过本节的学习,大家对改革开放的故事有了更深的认识。下面,让我们来比比看,谁能做的更好!2分钟做完选择题。

(注:强调学生限时完成,做的快的同学,老师面批,其他同学小组内互批,并相互给予纠错)

生:宣读答案

师:对选择题的第个题,哪位同学能找到一种省时高效的方法?既快又准的方法呢?

生:排除法。

(学生诉说排除法的过程,教师给予补充引导,得出选择题的排除法答题的套路)

师:对于【有效训练】的第二题,请同学们全体起立,老师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巩固记忆,谁背过了谁就坐下,看看哪些同学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记忆得好!

生:站着背诵

师总结:通过检测,同学们对知识掌握的非常好,希望以后在堂上继续努力高效地思维,争取有更高更好的表现!

环节四:【我的发展区】

师: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在知识、能力和方法方面有哪些收获?或者你认为自己还在哪些方面需要努力呢?说出来,让我们一起分享。

【我的发展区】

环节五:小组评价总结

师:请各小组组长把自己小组的得分情况统计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科组长起来总结一下本节各小组的表现情况。

(三)【后拓展】

(师:请同学们后完成对本节的升华)

(四)结

上一篇:路在何方作文范文600下一篇:研读经典品味人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