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研究书目

2024-04-27

古玉研究书目(共7篇)

篇1:古玉研究书目

中國玉器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玉器全集》,臺北,錦繡出版社,1996.古方主編,《中國出土古玉全集》,上海,科學出版社,2005.10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美術全集/玉器》,臺北,錦繡出版社,1994

北京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香港商務印書館,1996

文物出版社、光復書局,《中國考古文物之美》,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趙朝洪,《中國古玉研究文獻指南》,科學出版社,2004

吳棠海,《認識古玉》,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1994

趙永魁,《中國玉石雕刻工藝技術》,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2

趙美,《滇國玉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年),頁12。

許曉東著,《遼代玉器研究》,紫禁城出版社,2003

楊伯達主編,《中國玉器全集(上中下)》,河北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

黃宣佩主編,《上海出土唐宋元明清玉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浙江省文物局編,《良渚古玉》,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

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南陽古玉擷英》,文物出版社,2005

楊伯達主編,《玉緣-德安堂藏玉》,文物出版社,2004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淩家灘玉器》,文物出版社,2000

張明華著,《中國古玉發現與研究100年》,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上海博物館編,《中國隋唐至清代玉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上海博物館,2002

張正明.邵學海主編,《長江流域古代美術-玉石器》,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傳熹年著,《古玉綴英》,香港中華書局,1995

天津市藝博館編,《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玉》,兩木、文物出版社,1993 震旦美術館,《古玉選粹1-震旦藝術博物館》,震旦文教基金會,2003

林 巳奈夫 著&楊美莉譯,《中國古玉研究》,藝術圖書,1997

薑濤.王龍正.喬斌著,《三門峽虢國女貴族墓出土玉器精粹》,眾志出版社,2002

安徽省文物局,《安徽省出土玉器精粹》,眾志美術出版社,2004

鄧淑蘋著,《群玉別藏》,故宮博物院,1995

鄧淑蘋 著,《群玉別藏續集》,故宮博物院,1999

呂丹烈,《南越王墓與南越王國》,廣州,廣州文化出版社,1990。

那志良,《謙謙君子-玉器的欣賞與鑒定》,臺北,書泉出版社,1992。

張廣文,《玉器史話》,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2。

俞美霞,《戰國玉器研究》,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84年。

楊伯達,〈中國古代玉器面面觀〉,《古玉考》,徐氏藝術基金會,1992年。

吳棠海編,《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玉器篇四》,1995年10月。

劉良佑,《古玉精萃》,尚美出版社,1992

論文

楊伯達,《傳世古玉辨偽與鑒考》,紫禁城出版社,2002

楊伯達主編,《出土玉器鑒定與研究(P)》,紫禁城出版社,2001

楊伯達主編,《中國玉文化玉學論叢續編》,紫禁城出版社,2004

楊建芳著,《中國古玉研究論文集》,眾志美術出版社,2001

鄭建,《江蘇吳縣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古玉研究》,考古學集刊.3,1983年

聞廣,《中國古玉研究的新進展》《中國寶玉石》第4期,1991年

吳棠海,《揭開古人論玉的神秘感》《中華文物學會》1991年刊 楊建芳,<南越王墓玉器之研究>,《故宮文物》,臺北,第12卷第9期,1994。

聞廣,<中國古玉地質考古學研究>,《考古》,第11期,1991。

聞廣,《古玉的受沁》,《故宮博物院院刊》,1994年,總134期

楊伯達,《傳世古玉辨偽綜論》,北京:故宮博物院院刊,1997年,第4期。

錢憲和,《古玉之礦物學研究》,《東亞玉器二》香港: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1998年

吳棠海,《古玉的製作工藝與鑒賞》,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2000年5月。

殷志強,〈中國古代四種特殊的琢玉技法〉,《海峽兩岸古玉學會議》論文集,2001

蔡慶良:〈試論製作工藝在玉器研究中的應用〉,《古代文明》第二卷,北京大學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2003年

吳棠海,《中國文物學會1991年刊》,中華文物學會,1991

鄧淑蘋,〈百年來古玉的回顧與展望〉,《考古與歷史文化》,正中書局,1989

尤仁德,《玉趣-中國古玉謎題破釋》,臺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

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南越王墓玉器》,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求知雅集、兩木出版社,1991。

錢憲和、譚立平主編,《中國古玉鑒》,臺北,地球出版社,1998。

錢憲和客座主編,《海峽兩岸古玉學會議論文集Ⅰ》,第32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地質科學系,2001。

六.中文論文:

隆堯縣文物保管所,<河北隆堯縣出土刻花貼金玉片>,《文物》,第4期,1992。

楊建芳,<南越王墓玉器之研究>,《故宮文物》,臺北,第12卷第9期,1994。

楊建芳,<戰國兩漢的越式璧>,《故宮文物》,臺北,第9卷第7期,1991。獅子山楚王陵考古發掘隊,<徐州獅子山西漢楚王陵發掘簡報>,《文物》,第8期,1998。

篇2:古玉研究书目

古代中国是一个崇玉尚玉之国,我们的先民们很早赋予了玉器以神秘、道德等含义,使其富有特殊的使命。艺术是人类思想文化、社会文化的反映。玉器当然也不例外,我国古代玉器与当时的思想意识、社会文化的各方面都发生了极为紧密的关系。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这种情况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形成过程。而且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发生着变化。河北省文物交流中心研究员常素霞同志是玉器研究方面的专家,长期从事古玉研究,积累了不少古玉拓片及玉器考古绘图。这些图片对她的研究和鉴定工作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了使这部分资料充分发挥其社会功用,她将这些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汇集成了我们眼前这本围绕玉器制作工艺及其社会功用等方面的《中国古代玉器图谱》。

玉器在很长一段时间只是收藏品,许多人没有认真深入地研究过玉器。玉器研究在建国初期还没有被放在应有的重要地位,随着我国考古发掘的进行,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全国逐渐掀起了玉器研究的热朝,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玉器研究热,使玉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的重大的发展。近几年来,许多玉器研究专家提出仅仅从器物学去研究玉器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成立专门的玉文化研究学科——玉学。值得庆幸的是今年上半年第一届中国玉学研讨会(预备会)在安徽召开,明年准备召开第一次全国大会,将会大大推动我国玉学的研究。

(一)透视古玉文化

1.神秘的新石器时代玉器

中国玉器经过了漫长的玉石共存的发展过程,到了新石器时代便彻底与石器分离,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开启了中国玉文化的先河。先民们最早的用玉动机,是基于玉石本身美丽无比的材质。在原始美感的驱使下,将其制成装饰物,佩挂在身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大约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中,中国玉器便已超脱出原始的美感和由此产生的装饰意义,走上了与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等相结合的道路,成为社会某种观念的象征,亦即信仰、权力、地位的形象体现。

红山文化玉器较为突出了玉器的质地和光泽,不太讲究华美的装饰,不太重视细部的刻画,而是尽量反映和体现材料本身的美感,同时也显示出了红山人那种简朴纯真的审美时尚和精神世界。至于玉器造型,既非某一自然物的摹写,也不是众多物象的简单拼合,而是进行了大胆的取舍、夸张,创造出的一种艺术形象。尤其是那些神化的动物形象,均与原始图腾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决不是一般的佩饰物,而成为服务于原始宗教,象征身份地位和权力的神物。红山文化的“C”字形玉龙浑圆光素的卷曲形体中透露出一种威严与神圣。良渚文化玉器创造出了

一种以几何形为主体的造型艺术。玉器大大突破了以往光素无纹的传统,成功地雕琢出了繁密细致的主体纹、装饰纹、地纹三重组合的装饰纹。特别是那种神秘莫测、令人叹为观止的神人兽面纹,成为良渚玉文化的特有的装饰。良渚先民用那种极富平面装饰,然而又是最简单、最直接、最富有感情色彩的线条,努力去表现神灵的意识。他们把对神灵及祖先的敬仰,全部倾注到了他们所琢制的玉器上,并相信这些器物与图纹具有特殊的法力,可以沟通天上神祖和地上先民的世界。良渚文化玉器的艺术功能,也就成了神灵崇拜、祖先崇拜、乞求幸福的媒介物。凭借玉器来呼唤神灵求得保护,并逐步使之制度化、合理化、合法化,成为身兼祭祀大权的贵族人物的特权和标志,同时也体现了他垄断了祭祀大权,具有了非同寻常的,可以沟通天地的法力。

2.礼仪化的商周玉器

商周玉器不仅继续承担着沟通天地神鬼的神圣职责,同时也成为贵族阶层显示身份地位高低尊卑甚至王权的神物,即财富和权力的标志。商周玉器的造型、品种与数量都空前增多。除了早期出现的璧、璜等礼仪玉器继续使用外,格外引人注目的是出现了大量的浮雕、圆雕动物和人物等作品。其中动物类中,既有想像中的神兽,如龙、凤、怪兽、怪鸟等,也有取材于自然界中的原型,如虎、鹿、牛、马、禽鸟等,无论是动物还是人像身上,多以独特结构的几何形纹勾连而成,形成特定的观念符号,使每一种器物更富有文化与宗教意义。

商周玉器逐渐由新石器时代为原始巫术服务的祀神,发展到为奴隶社会制度服务的祀礼,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重要的礼仪用器,在礼仪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还是祭祀的象征物和对武功的炫耀。这使得商周时代的玉器,其文化意义远远大于写实意义。工匠们在碾琢刻画时,决不能逾越礼制的模式,同时也随着礼制的绝对权威而达到极致。

3.人格化的春秋战国玉器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性的觉醒超越了对神的崇拜,相应地此时玉雕艺术的创作便从对神的敬畏尊崇,走上了自觉表现人性的道路。审美意识的中心也从早期的娱神,逐渐转移到娱人。玉器已突破旧时不能买卖的戒律,开始作为商品广泛出现。同时进一步完善了西周以来产生的人格化的“比德于玉”的思想道德观念。儒家思想借助于玉的自然属性,强调玉的本质主要不是表现外在的美,而是重在表现人的一种高尚的精神世界和自我修养的程度。标志着玉器人格化的确立。

这一时期随着尊神敬天观念的动摇,春秋战国时期的玉质兵器明显减少,祭祀用的礼仪器也日渐衰落,玉器造型摆脱了商周时期严谨规范、形制雷同的倾向,构思巧妙、大胆,富于变化。即使是制作同样的观念性动物,这时制作较为自由奔放,形式更加奇妙精美,工匠们的思想,技巧得以充分发挥。

由于玉的神秘和儒家赋予它的种种道德观念已被人们普遍接受,因此,玉器在战国贵族阶层中已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珍贵物品,甚至必需品了。《礼记·玉藻》云“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与玉比德焉。”玉确已成为君子的化身和代表。可以说此时佩玉的兴盛,并不只是对玉本身的欣赏,而更重要的是对物化了的自我人格的欣赏。使得玉器强烈地受到传统伦理道德的规范,许多玉器都有寓意象征性,往往借助于造型、尺寸、色彩或纹饰来象征性喻示伦理道德和社会等级观念。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对玉的解释和推崇,使神秘并具有宗教、政治礼仪色彩的玉器又戴上了“品行高尚”的桂冠,人们以佩玉为荣、为美、为时尚。玉器一扫以往古拙庄重的风貌。

此时的玉器工艺达到非常精致的程度,布局井然有序,边角方圆适度,各种细微纹饰交待清楚,线条遒劲有力,转折自然。春秋战国玉器在继承传统思想观念的基础上,其深蕴的伦理道德的价值应当是先于、高于它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4.迷信化的汉代玉器

汉代崇尚道教、玄学,王公贵族祈求生不死,渴望得道成仙。玉器的社会功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商周以来的祖先崇拜、礼仪规范及道德教化,变成了联系超越生死,联系神仙与现实人间的桥梁。在这种神雾迷

漫,仙气缭绕的环境里,汉代玉器采用了写实与夸张并行的创作手法,将想像中的富有浪漫色彩的天上仙人生活与现实中的有生活气息的人间世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批气势非凡、精绝伦并富有梦幻色调的艺术佳品。工艺更加成熟,一些的玉雕神兽,风格自由奔放,人、兽、神相互统一,并能友好往来的浪漫主义色彩。从某种意义上讲,玉器在汉代以后被神化到了顶峰,其社会功用也进一步扩大延伸,并在理论思维上日趋迷信,认为玉是山石之精,吞食可以长寿,敛尸可以不朽,佩戴可以避邪。《抱朴子·仙药篇》载:“玉亦仙药,但难得耳。”《汉书·杨王孙传》载:“口含玉石,欲化不得”。葛洪《抱朴子》亦载:“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为之不朽”。汉代出现了大量的葬玉制作,如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等。

在玉器造型上,汉代工匠往往采用高度概括、舍弃细节的手法,注重整体效果,表现或把握对象的神韵、气势和象貌。汉代玉器内容丰富,题材广泛,镂空器物明显增多。汉代玉器对线的运用达到了如火纯青的程度。工匠们巧妙地采用了委婉优美、浪漫飘逸而又刚柔相济的粗细线条相互搭配的手法,创作出一幅幅神奇瑰丽、疏密有致而且健壮饱满、洒脱奔放的艺术画面和艺术形象。

5.生活化的隋唐——明清玉器

隋唐至明清的玉雕艺术,呈现了一个色彩缤纷的生活世界,它不仅以其

悠久的历史传统而引人入胜,而且还以其浓郁的民俗风情的独特魅力,使人回味无穷。这一时期玉器已没有史前的神秘,没有商周时期的威严,而是展示出一幅幅生动、火热的现实生活画面。一切都是那么生动自然,朝气蓬勃,美丽清新。此时的玉器已揭去了神秘的面纱,使人感到亲切、熟悉、自由、美好。玉器的社会功用发生了很大变化,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装饰用玉和生活用玉大量出现。过去用作神物的玉璧,此时只不过是佩戴的装饰物而矣。纹饰更加注意一种喜庆祥和之气。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意识的解放,自唐代始中国玉器便彻底改变了汉代以前以动物、神兽纹为主体的艺术风格,花鸟图案占据了玉器画面的主导地位。人们不再盲目乞求和尊崇神灵、神仙,不必寄托于神灵的降福和恩赐,而是充满了自信,尽量反映自己所熟悉的现实生活,并以自然界中美丽的景物作为欣赏对象和装饰题材。玉雕艺术一扫过去图案化、抽象化、神秘化的陈迹,摆脱了那种拘谨、冷静、威严、神秘的气氛,面向自然,面向生活,把大自然中的花鸟虫鱼、飞禽走兽,一并选入画面,使人感到亲切、自由、舒畅、活泼。显示出一种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时代风格。

明清时期极富民族特色的吉祥图案极为流行,不仅内容多、寓意丰富,而且构思巧妙,情趣盎然,无论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均根据它们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特性,赋予其各自不同的象征意义,以借喻生活中美好事物,或高雅的情趣意境。说明中国玉器已冲破皇家贵族的垄断,逐

渐走向基层民众的生活。

(二)尽显古玉风采

这部书共汇集2000多副拓片、绘图,涵盖了各个时代的各种代表器物,基本按年代排序,便于读者集中研究欣赏某一时代玉器的整体特征。为了便于读者了解这些器物,作者还别具匠心地为每一副拓片和绘图编号,在书后加上了图注,注明器物的出土地点、时间断代、纹饰特征,为读者更深一层地研究提供了参考与线索。作者还在书后附有各个时代特有的器物特征及同一器物在不同时代的不同特征。将这些资料分类阅读都可以单独成为某一类器物的小史。该书是我国玉器研究方面的第一本较为全面的古代玉器拓片、绘图集。这些玉器基本是考古发掘品,断代较为可靠,明清以后大多为传世品,但选择的均为器型时代特征明显的器物。这些资料有的来源于考古发掘报告,有的来自于博物馆藏品,有的是作者亲自鉴定过的器物

河北美术出版社曾出版过《中国玉器全集》,在国内及国际上产生了不小的轰动,成为至今中国玉器研究和收藏方面的最具权威的出版物。因为是直观的照相资料,使得玉器的质感、色彩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这些图片不足之处是由于玉器的特殊质地、光泽,使得玉器的细微刻画不能尽显出来。这本《中国古代玉器图谱》则弥补了这一不足。该谱虽然不能显示玉器的质地、光泽、色彩,但在器物的细微刻画方面则胜于前

篇3:鉴赏古玉的注意要点研究

【关键词】古玉鉴赏 注意要点 鉴赏方法

一、古玉的特征

我国是盛产玉器的国家,在玉器的生产、使用和文化内涵方面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玉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用玉护身、保平安及辟邪,甚至帝王陪葬都使用大量的玉器。这不仅是人们审美水平的体现,更是我国美好品德的象征。如今,随着仿造技术水平的提高,古玉鉴定成为一项严肃且科学性很强的工作。鉴定者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物、现代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了解目前做假的技术手段,会使用传统的鉴赏方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鉴定方法,对玉器要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用科学的方法鉴定玉的真伪。

玉石有老玉和新玉之分,老玉就是历史悠久的古玉,从历史各阶段到民国初期都有。老玉和新玉的区别有两个方面。一般老玉的表层都有着一层氧化的玉皮,也叫做“包浆”。很像秋梨的表面,和天然的玉石颜色有着明显的分别。而新玉没有包浆。从雕刻内容来看,古玉大部分都是等级和权利的表现,用神话中的花鸟、人物进行雕刻的居多,如龙和风等。新玉一般以雕刻吉祥图案为主。

古玉的形制就是制作的规矩:形是玉的样式,制是制作的尺寸。对于古玉鉴赏来说,主要是重视造型上的鉴赏,古玉的造型大都是古朴典雅、气势磅礴。但是形制可以对比仿制,所以不必多加要求。如汉朝的螭形中有蟠螭、行螭和云螭等很多造型,但是无论是哪种造型,都是以身形健硕、神情威武为主要表现,这也是鉴赏古玉的重点之一。例如,济阳县刘台遗址一号墓出土的西周时期的青玉双凤浮雕匕,该玉匕上所雕琢的上下两组凤鸟纹,正是西周中期凤鸟纹的典型形象,其雕琢技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为我们研究和鉴定西周时期的艺术形态和制玉工艺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二、古玉鉴赏的注意要点

古玉鉴赏的整个过程,在艺术的表现方面,就像画家挥笔、演唱家放声歌唱、舞蹈家翩翩起舞一样,进行着从无到有的创造或重塑审美。例如,在鉴赏红山文化马蹄筒形器时,有的鉴赏家认为是束冠的工具,有的认为是手环,还有认为是通天的礼具。同时,就像画家的绘画流畅、演唱家的声音标准等,古玉的鉴赏也要有专业鉴定水平为基础。古玉是有鉴定标准的,古玉的欣赏和评价是有共识的,这种共识是从鉴赏实践中得出的。鉴赏者的想法是主观的,但却存在着客观性,这就是古玉鉴赏家们对于某件玉器能够得到共识的主要因素,有时对某件古玉有着不同的观点,对共识的标准和理解总有差别。共识可以是绝对的,差别却是相对的,要让鉴赏的意见得到统一,就需要时间和条件。因此,古玉的鉴赏要求“求同存异”“多闻缺疑”。

古玉鉴赏过程中,很多人有些偏爱的观念,这是由于“心理定向”产生的,是经常进行古玉鉴赏时累积的经验。这种鉴赏者的“心理定向”如果产生,就会存在于思想的深处和性格之中,造成一种习惯,它会不断地在古玉的吸引下反映出来。古玉的鉴赏并不是想象出来的,而是玉器自身所体现的。比如古玉中的蒲纹,有些鉴赏者认为是谷牙,有的认为是蝌蚪纹。如果古玉鉴赏者按照每一个鉴赏要求(如材质、形制、雕工、装饰)去鉴赏,那么一种深入而又清楚的认识便会出现。古玉鉴赏是鉴赏者对古玉喜爱的一种情感活动,它的本质是一种对传统文化认同、理解、想象等过程。下面从几个角度试探如何鉴定古玉:

1.织物纤维痕

很多古玉都是直接佩戴在人身上,或者放在织物中。在一定的温度、湿度以及压力之下,纤维和颜料剥落,紧紧地贴于玉器的表层。所以,使用放大镜下或者用眼直接观看也能看见红色、蓝色、绿色等颜色的织物纤维,非常明显。

2.昆虫虫卵残体和碳化痕迹

在古玉的缝隙中,经常有一些昆虫的虫卵和残体。另外,还有很多古代人民有“炙玉”的习惯,经过火烧的玉器表面会有生物碳的进入,在点和面分布,都进入得很深,无法消除。

3.水渍

在地质和大气条件比较稳定的状况下,在地下经常会有微细的水流,一直在流动,湿润、侵入着玉器的表面,产生流动状的、深深浅浅的水渍痕迹。

4.植物根茎痕迹

有些植物根茎具有无孔不入的特点,植物蛋白经过新陈代谢出的酸性物质会在玉器的表层产生侵蚀痕迹,所以能够看到有明显叠压的根须状痕迹。

5.驱邪矿物残留

自然界的很多矿物可以杀菌、驱虫、防腐的,古代人们认为这是驱妖辟邪的作用,所以把它们放在墓葬或者居所中。所以,有很多古玉放在赤铁矿、朱砂、雄黄等矿物粉末之中,使用放大镜用肉眼就可以观察到玉器表面或着缝隙之中存在的矿物颗粒,在水化合或者弱酸的影响下,致色离子从表层渗透到玉器的内部,颜色丰富多彩。

6.缝隙孔洞碎石

地面表层存在着大量的二氧化硅类和碳酸钙类矿物,它们可以成为液态、固态的砾石方式存在并运动着,在缝隙里聚集、结合、变得十分坚韧,就算是随水流进入缝隙中的一小块石子也很难清除。

7.钻痕

自从钻工具出现开始,钻头大都是圆锥形或者菱形。因为是人力,所以压力比较小,钻的速度比较慢,不是匀速进行,进尺慢,钻痕很多是往复、相对平行的运动形态,出现不是很均匀的痕迹。而现代的钻工具因为速度很快、匀速旋转,所以不会出现平行的钻痕迹。新石器用石制石的时期,它的钻痕和古代使用工具的钻痕有类似特点。

上等玉的滋润度、透明度都很高,而且很细化,放在手中有温润的感觉。对于玉石真假的主要鉴别方法可以使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进行,观察玉的内部呈纤维交织结构,粒度细;而人造玻璃则没有结构,可以观察发现气泡。也可在玉不明显的地方使用刀刻,如果可以刻得动的一定是假玉,如果刻不动才是真玉。俗话说“黄金有价玉无价”。因为市场上上等的古玉或者和田玉越来越少,每块或每公斤可达到几万或者十几万元,但是普通的青海白玉、俄罗斯白玉等一公斤才只有几千元,所以很多人用来作假。这些玉与和田玉的矿物质基本相同,但是表面的颜色比较灰暗、不柔和,时间久了就会更加黯淡。

总的来说,鉴定和欣赏古玉,不仅需要我们仔细观察,也要全方位地进行分析。不止要注意微观,更要掌握本质以及整体的真实性,万万不能以偏概全,放大或者忽略局部的问题。只有尽可能消除每一点细微处的做假可能,最大限度把感性和理性融合,进行考虑和判断及总结,才能有最高的真实性。

三、结语

篇4:古玉鉴定专家

上电视讲古玉文化

1月8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齐鲁文化古玩城的古玉文化研究会。走进会长王红旗的办公室,他正用显微镜观察玉器加工工艺。记者看到,这台显微镜与我们平时见到的不太一样,它与电脑连接在一起,在电脑屏幕上可以非常清晰地看见玉器表面的花纹走向。

见记者到来,王红旗放下手头的活,与记者聊起了他出演的《收藏天下》栏目。他告诉记者这个节目会在每周一、周四和周日播出,现在已经播出了14集他主讲的《收藏与文化》,他录制的19集即将全部播完,春节后还要录制另外9集。“其实这是我第二次上电视讲古玉,第一次是在2008年。那年夏天山东电视台想录制古玉方面的栏目,山大考古系一个老师就推荐了我,电视台的人来潍坊找我,我正在十笏园办展览,他们看了以后问我能不能讲,我写了稿子他们一看不错,当月就在十笏园录了《斑斓古沁》系列讲座。”王红旗接着说,当时他讲座的内容都是关于古玉鉴定的,而这一次,他讲的则是每一件古玉器背后的文化。

“比如说,这个玉器是干什么用的,什么人用的,它的背后又有怎样的传说和故事,古董鉴定《古玉鉴定专家》。这次是讲历史,讲文化。”王红旗说这次的讲座听起来更有意思,受众范围也更大。

终身免费鉴定古玉

2008年9月,王红旗主讲的《斑斓古沁》节目播出后,全国各地慕名找他鉴宝的人络绎不绝。“播了以后就有很多人找我,都打电话到山东电视台问我电话,每天都有十个八个的电话找我看他们收藏的古玉,他们要么是拿着实物直接来找我看,要么把图片发给我先看看。”王红旗说他给人鉴定古玉,从来都是免费的,“在我有生之年,鉴定绝不要人一分钱,也不出鉴定证书。”

王红旗说来找他免费鉴宝的古玉收藏爱好者有的因为自身的鉴定知识匮乏,花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买了假玉,心痛不已。因此,对待古玉收藏者,王红旗一向是耐心又细心的,他会给这些人讲明白,玉器假在什么地方,他还会拿出古玉研究会展览室里陈列的高仿古玉标本,教他们如何辨认区分,以提高辨别真假古玉的能力。来访者都学到了很多,深受启发。

王红旗提醒广大古玩爱好者,不要盲目地投资,收藏时要不断练习基本功,锻炼自己的眼力和心力,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

想建座古玉博物馆

如今,42岁的王红旗是圈里有名的古玉鉴定专家,实际上,他是从一个古玉迷逐渐成长为专家的。王红旗高中时跟着村里的人到处看古玩,毕业后换过几份工作,后来因为对古玩的热爱,1998年,他瞒着妻子辞职开了一家古玩店。2000年年底,王红旗在一家古玩店里,看到了两块白色的玉璧,店主说是龙山文化时期的,王红旗立刻就花600元钱买了下来。他想这是个老东西,很美,而且有内涵。自此,他便一门心思扑在了龙山文化玉器的收藏和研究上。

后来,一位山大考古系的毕业生告诉王红旗,可以去山大对古玉进行年代鉴定。于是,王红旗便带着两块古玉来到了山东大学,鉴定结果为龙山文化晚期的玉器。而龙山文化玉器的研究,在国内尚属空白,所以虽有一个权威的鉴定结果,但王红旗还是有诸多疑虑。为此,他分别在2006年和2009年专门学了两次古玉造假。随着对古玉造假的深入了解,王红旗更加坚信自己的收藏是真品。

篇5:古玉鉴赏点滴谈

汉代玉灯——存世量极其稀少,故宫博物馆只有一件是战国的,此件稍晚几百年,但能收藏到已属不易。灯由三个玉件组合而成,分灯座、灯杆、灯盘,灯座雕刻柿蔕纹,灯杆雕刻成一根花杆儿,灯盘就好像是从花杆里长出来的一只盛开的花朵。

汉代朱雀爵杯——和田籽料上等白玉雕琢而成,构思巧夺天工,朱雀的尾部形成一个喇叭口,正好掏空雕成一只爵杯,朱雀则气宇轩昂、雄浑豪放地迈开大步,洒脱异常。朱雀胸部雕一只小螭龙,爵杯下部口沿雕一只活环,由一块整玉雕琢而成,实属精湛异常;朱雀头顶的羽毛形成一个小环眼,正好可以拴绳佩戴。

两汉时期,由于社会稳定,国力强盛,玉文化蒸蒸日上。汉代玉器在继承战国玉器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形成了雄浑豪放、气势磅礴的艺术风格,使中国古代玉器达到了自红山文化、良渚文化、殷商后期、战国以后的又一个高峰。此期玉器品种丰富,数量众多,工艺精湛,出现了许多精美的作品。玉礼器较前减少,各种作为装饰用的玉佩饰大大增加,用于丧葬的玉冥器已显著增加,玉用具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在雕琢工艺方面,圆雕、高浮雕、透雕的玉器和镶玉的器物较前也明显增加。但龙凤兽等依然相对抽象,为了体现王权,并不写实。

如果谁拿着火炬尾的龙或者羽毛雕刻已经很具象的凤硬说是汉代的,那你一定不要上当。

魏晋南北朝时期,玉器制作比两汉明显萧条,传世或出土玉器也寥若晨星,即便偶尔发掘出土少量玉器,也大多做工简略朴素,精工者极少。

隋唐时期,国家强盛,经济发达,东西文化交流异常繁荣,受外来文化影响,隋唐玉器上出现了一些新的造型和图案,飞天、立人、绶带、孔雀、鸭子等都已经相当写实,充分体现了加工技艺的日趋成熟。

篇6:中国历代古玉简介

1863年,法国地质矿物学家德莫尔,根据传到欧洲的中国清代乾隆朝玉器,进行物理化学实验,结果表明,玉材有两种,即角闪石和辉石类。角闪石亦称软玉,硬度为模式6-6.5度,比重2.55-2.65,其主要成分是硅酸钙的纤维矿物,属于角闪石的一种。角闪石的色泽较近于油脂的凝脂美,纯者色白,俗称羊脂玉,细腻温润,非常名贵,经济价值极高。又因角闪石含有少量氧化金属离子而呈现青、绿、黑、黄等色或杂色。辉石类亦称硬玉,因翠绿者质地最佳,在中国又有翡翠之雅称。硬度为6.75-7度,比重3.2-.3.3。辉石类则是以硅酸纳和硅酸铝为主,有隐约的水晶壮结构,质地坚硬,密度较高,具有玻璃的光泽,清澈晶莹。翠绿色、苹果绿、雪花白、娇嫩的淡紫色,都是辉石类的典型色泽。辉石类18世纪后方被中国玉匠大量采用。因此 中国古代器绝大部分为角闪石制品。这是矿物学上的玉。

中国文化学上的玉,内涵较宽。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谓五德即指玉的五个特性。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质密而透明的组织,舒畅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按此标准,古人心目中的玉,不仅包括真玉(角闪石)还包括蛇纹石、绿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红绿宝石等彩石玉,因此,在鉴赏古玉时,我们不能只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甄别优劣,还必须要有历史眼光。

中国是界上主要产玉国,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或极广,蕴量丰富。拒《上海经》记载,中国产玉的地点有两百余处.经过数前年的开采利用,有的玉矿已枯竭,但一些著名玉矿至今扔在大量开采,为中国玉雕艺术的向前发展,提供源源不尽的原料.中国最著名的产玉石新疆和田.和田玉蕴量最富,色泽最艳,品质最优,价格最昂,使中国古代玉器原料的重要来源,历代皇室都爱用和田玉碾器.除和田玉外,甘肃的酒泉玉,陕西的蓝田玉,河南的独山玉和密县玉,辽宁岫岩玉等,也是中国玉器的常用原料。

中国有句至理名言,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到出了琢玉的真谛。事实上,巧夺或是琢玉、碾玉、展琢玉。琢玉的技巧是高超的,而至玉工具确实简陋。直到近代,中国人天工,的玉器,不是雕刻出来,而是利用硬度高于玉的金刚砂、石英、石榴石等、“解玉砂”,铺以水来研磨玉石,琢制成所设计的成品。所以,用行话来说,制玉不叫雕玉,而称治玉。一直使用传统工具,如线锯、刚和熟铁制成的圆盘、圆轮、钻床、半圆盘和架以木制的车床来制作玉。在铁器发明之前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大部分工具甚至只是以木竹器、骨气砂岩配制而成。如此原始的工具,能琢磨出如此精彩的玉器,真是人间奇迹。

对玉有个初步了解后,余下的问题是如和鉴赏玉器.笔者认为,监赏玉器必须记住十个字,山川之精英,人文之精美,山川之精美,讲的是材质美,每件玉器必需弄清它是角闪石还是翠玉,或是绿松石玛瑙蛇纹石水晶等彩石玉,近一步还要探讨它的产地.人文,指的是玉器的造型美和雕琢美,以及影响造型美雕琢美的工艺社会诸因素.由于历代玉材的不同,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的不同,加上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的不同,玉器的用途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每个时期玉器的造型及主题风格也是各不相同的,千姿百态,竟相争艳.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呈装饰品,打扮自记,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辽河流域,黄河上下,长江南北,中国玉文化的曙光到处闪耀.当时琢玉已从制石行业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已太湖流域红山文化的出土玉器,最为引人注目.

良渚文化玉器种类较多,典型器由玉琮、玉璧、玉钺、三叉形器及成串玉饰等。良渚玉器以体大自居,显得深沉严谨,对称均衡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尤以浅浮雕的装饰手法见长,特别是线刻技艺达到后世也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最初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形式多样,数量众多,又使人高深莫测的玉琮和兽面羽人纹的刻画。

与良渚玉器相比,红山文化少见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动物形玉器河圆形玉器为特色。典型器有玉龙、玉兽形饰。玉箍形器等、红山文化琢玉技艺最大的特点是,玉匠能巧妙的运用玉材,把握住物体的造型特点,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十分传神。“神似”是红山古玉最大的特色。红山古玉,不以大取胜,而以精巧见长。

从良渚、红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时代玉器除祭天祭地,陪葬殓尸等几种用途外,还有辟邪,象征着权利、财富、贵贱等。中国玉器一开始,就带有神秘色彩。

传说中的夏代,是中国第一社会。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的积累,传说逐步变为现实,夏代文化正在不断揭示出来。夏代玉器的风格,应是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过渡形态,这可以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窥其一斑。二里出土的七孔玉刀,造型源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多孔石刀,而刻纹又带有商代玉器双线勾勒地滥觞,应是夏代玉器。

商代是我国第一个有书写文字奴律制国家。商代文明不仅以庄重的青铜器文明,也以众多的玉器著称。商代早期玉器发现不多,琢制也叫粗糙。商代晚期玉器以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为代表,起初玉器755件,安用途可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杂器六大类。商代玉匠开始使用和田玉,并且数量较多。商代出现了仿青铜统彝(yi夷)器的碧玉簋(gui 鬼)、清玉簋登实用器皿。动物、人物玉器大大超过几何形玉器,玉龙、玉凤、玉英五,神态各异,形神毕肖。玉人,或站,或跪,或坐,姿态多样;是主人,还是奴仆、俘虏,难以辨明。商代已出现了我国最早的俏色玉器一一玉鳖。最令人叹服和为成功的是,商代已开始有了大量的圆雕作品,此外玉匠还运用双线并列的阴刻线条(俗称双勾线),有意识地将一条阳文呈现在两条阴线中间,使阴阳线同时发挥刚劲有力的作用,而把整个图案变化得曲尽其秒。既消除了完全使用阴线的单调感,又增强乐图案华纹线条的力体感。西周玉器在继承殷商玉器双线勾勒技艺的同时,独创一面坡粗线或细阴线镂刻的琢玉技术,这在鸟形玉刀和兽面纹玉饰上大放异彩。但从总体上看,西周玉器没有商代玉器活波多样,而显得有点呆板,过于规矩。这与西周严格的宗法、礼俗制度也不无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诸侯争霸,学术上百家争鸣,文化艺术上百花齐放,玉雕艺术光辉灿烂,它可与当时地中海流域的希腊、罗马石雕艺术相媲美。东周王室和各路诸侯,为了各自的利益,都把玉当作自己(君子)的化身。他们佩挂玉饰,以标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每一为士大夫,从头到脚,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饰,尤其腰下的玉佩系列更加复杂化。所以当时佩玉特别发达。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是大量龙、凤、虎形玉佩,造形呈富有动态美的S形,具有浓厚的中国气派和民族特色。饰纹出现了隐起的谷纹,服役镂空技法,地子上施以单阴线勾连纹或双勾阴线叶纹,显得饱和而又和蔼。人首蛇身玉饰、鹦鹉首拱形玉饰,反映了春秋诸侯国琢玉水平和佩玉情形。湖北曾候乙墓出土的多节玉佩,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的大玉璜佩,都用若干结玉片组成一完整玉佩,是战国玉佩中工艺难度最大的。玉带钩和预剑饰(玉具剑)是这时新出现的玉器。

春秋战国时期,和田玉大量输入中原,王室诸侯竞相选用和田玉,故宫珍藏的勾连纹玉灯,是标准的和田玉,此时儒生们把礼学与和田玉结合起来研究,用和田玉来体现礼学思想。为适应统治者喜爱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等传统观念,比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学性能上的各种特点,随之“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郭宝钧《古玉新诠》)是当时礼学与玉器研究的高度理论概括。这是中国玉雕艺术经久不衰的理论依据,是中国人七前年爱玉风尚的精神支柱。

秦代虽有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观的兵马俑,当出土秦玉寥寥可数。秦玉艺术面貌还有赖于地下考古的新发现。汉代玉器继承战国玉雕的精华,继续有所发展,并奠定了中国玉文化的基本格局。汉代玉器可分为礼玉、葬玉、饰玉、陈设玉四大类,最能体现汉代玉器特色和雕琢工艺水平的,是葬玉和陈设玉。为祈求尸体不朽而制造的葬玉,有玉衣、丸窍塞、玉琀和握玉四种。玉衣因死者身份、官衔高低有别,又有金、银、铜镂之分。九窍塞是填塞或遮盖死者的耳、目、鼻、肛门和生殖器九个窍孔之用的,目的是防止人体内的“精气”由九窍逸出,以达尸骨不腐。汉代葬玉很多,但工艺水平不高。反映汉代玉器工艺水平是陈设玉。这些写实主义的陈设玉奔马、玉熊、玉鹰、玉辟邪等,多为圆雕或高浮雕作品,凝聚着汉代浑厚豪放的艺术风格。汉皇室装饰玉有衰落的趋势,多见小型的心形玉佩、玉刚卯、玉觹等。今年,偏居岭南的汉代南越王国出土大批装饰玉,以龙虎井体玉带钩、镂空龙凤纹玉套环最为精美,勘称稀世珍宝。汉代玉器饰纹除沿用战国的勾连谷纹外,还大量使用

纹和螭龙纹。东汉时,阴线刻纹又复苏盛行,绘画趣味有所加强。河北定远出土玉屏上的阴线刻东王公、西王母,既是一幅白描线画。

在中国玉器工艺史上,长达三个半世纪的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高度发达的汉唐玉雕间的一个低潮,出土玉器极少,而且都具汉代遗韵,有所创新者,唯有玉杯和玉盏。这与当时风靡一时的佛教美术和陵墓石刻艺术极不相称。究其原委,当时不爱好琢玉,而盛行吃玉。在神仙思想和道教炼丹术的影响下,觅玉、吃玉达到了疯狂的程度。“玉亦仙药,但难得耳。”“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早期玉器的美术价值和礼仪观念,这时消失殆尽。隋代著名的玉器有李静训墓出土的金扣白玉盏,琢磨精细,质地温润,光泽柔和,金玉互为衬托,富丽高雅。

唐代玉器数量虽不多,但所见玉器件件都是珍品,碾琢工艺极佳。唐代玉匠从绘画、雕塑及西域艺术中汲取艺术营养,琢磨出具有盛唐风格的玉器。八瓣花纹玉杯,兽首形玛瑙杯,既是唐代玉雕艺术的真实写照,又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

公元960至1234年地74年间,是中国历史上宋、辽、金的对峙分裂时期。宋代承五代大乱之余,虽不是一个强盛的王朝,而在中国文化史上却史一个重要时期。宋、辽、金既互相挞伐又互通贸易,经济、文化交往十分密切,玉器艺术共同繁荣。宋徽宗赵佶的嗜玉成瘾,金石学的兴起,工笔绘画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写实主义和世俗化的倾向,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宋、辽、金玉器的空前发展。宋、辽、金玉器实用装饰玉占重要地位,“礼”性大减,“玩”味大增,玉器更接近现实生活。南宋的玉荷叶杯,北宋的花形镂雕玉佩,女真、契丹的“春水玉”、“秋山玉”,是代表这一时期琢玉水平的佳作。元代玉器承延宋、金时期的艺术风格,采取起突手法,其典型器物是渎山大玉海,随形施艺,海神兽畅游于惊涛骇浪之中,颇具元人雄健豪迈之气魄。明清时期是中国玉器的鼎盛时期,其玉质之美,琢工之精,器形之丰,作品之多,使用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明清皇室都爱玉成风,乾隆皇帝更是不遗余力得以提倡,并试图从理论上为他爱玉如命寻找依据。定陵出土的明代玉口、清代的菊瓣形玉盘、桐荫仕女图玉雕,都是皇室用玉。其时民间玉肆十分兴隆,苏州专诸港是明代的琢玉中心,“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明清玉器千姿百态,茶酒具盛行,仿古玉器层出不穷。炉、薰、瓶、鼎、簋仿古玉器,器型仿三代青铜彝器,而其纹饰则反映了玉匠的见解,工艺更是典型的明清时作。玉器玉社会文化生活关系日致密切,文人在书斋立作画、书写,往往也用玉来作洗、注、笔筒、墨床、镇纸、臂搁等文具,或以玉作陈设装饰,玉山子是清代新式玉器,大禹治水图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玉山子。清代兼蓄西域痕都斯但玉器的琢玉成就,琢制了一批胎薄如纸,轻巧隽秀的“番作”玉器。明清玉器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的表现手法,汲取传统的阳线、阴线、平凸、隐起、起突、镂空、立体、俏色、烧古等多种琢玉工艺,融合贯通,综合应用,使其作品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中国玉器经过七千年的持续发展,经过无数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经过历代统治者和鉴赏家的使用玩赏,经过理学家的诠时美化,最后成为一种具有超自然力的物品,五所部嫩,无处不用玉,玉成了人生不可缺少的精神寄托。在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自新石器时代绵延七千年经久不衰者,是玉器;与人们生活关系最密切者,也是玉器。玉已深深地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礼俗之中,充当和特殊的角色,发挥着其他工艺美术品不能替代的作用,并打上了政治的、宗教的、道德的、价值的烙印,蒙上了一层使人难以解开的神秘面纱。

篇7:古玉图书漫谈

故鉴定收藏古玉,看正规、科学的书籍已到了正本清源的地步,迫在眉睫。读者对此一定要火眼金睛,不要轻信所谓名家所著、主编,甚或专家做序。否则,中国刚刚发展起来的玉器市场不仅要被那些多如牛毛的伪古玉拖垮,也会被这些铺天盖地的伪劣书籍打垮。

在此列举一些就笔者所见在古玉研究、鉴赏、收藏方面较为正规的书籍,以飧读者。

图录类书籍

首先是全集类:

杨伯达主编《中国玉器全集》,6卷,河北美术出版社,1993年。此书是较早的一套全集类大型图录,包括了上世纪90年代初以前考古发掘及博物馆收藏的较为重要的玉器。以时代为序,学术价值较高。现市场上已难觅踪迹,不过2005年出版社又将图版缩小,编为三册,再版印刷,可做参考。

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5卷,科学出版社,2005年。它是目前较为全面介绍各省考古出土历代玉器的一套大型图录,约4000余幅玉器照片,其中不乏近年新出土而首次发表的图版,收罗较全,可作为古玉研究、收藏最具参考价值的工具书。

其次是分类图集,主要包括各地区、博物馆的考古出土品和玉器收藏。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上、中、下三卷,香港商务印书馆,1996年。为目前收录北京故宫藏玉最多的一套书。

《海外遗珍——玉器一、二》,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印行,1986年。收集了欧美各博物馆所藏中国古玉400余件,但因发行较早,许多为黑白图片。

安徽省文物局主编《安徽省出土玉器精粹》,香港众志美术出版社,2004年。此书有不少器物的微痕照片和拓片,对古代治玉技术研究有一定帮助。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与玉器精粹》,文物出版社,1997年。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及南京博物院联合主编《良渚文化玉器》,文物出版社、两木出版社,1989年。收录了江、浙、沪三地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图片精美,是良渚文化玉器研究不可缺少的一本经典之著。

安徽省文物考古所编《凌家滩玉器》,文物出版社,2000年,较为系统地发表了安徽史前凌家滩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

殷志强、丁邦钧主编《东周吴楚玉器》,台北艺术图书公司发行出版,1993年。主要收集发表江苏吴县严山出土的吴国玉器窖藏,河南淮阳平粮台、淅川徐家岭、安徽长丰县等地出土的楚国玉器,图片质量精美,细部纹饰较多,但可能市场上已难以见到。

扬州博物馆、天长市博物馆编《汉广陵国玉器》,文物出版社,2003年。将扬州地区出土的汉代广陵国玉器进行了整理发表。

刘云辉著《周原玉器》,中华文物学会出版,1996年。汇集了陕西西部周原地区出土的西周玉器以及作者对此的一些研究成果。

刘云辉主编《北周隋唐京畿玉器》,重庆出版社,2000年。囊括了近五十年西安地区出土的北周隋唐玉器精品。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主编《上海出土唐宋元明清玉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收集了上海地区出土的唐宋元明清玉器150余件,对研究鉴定唐以后的玉器有一定参考价值。

另外还有《中国玉器鉴赏》(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吴国王室玉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北京文物大系——玉器卷》(北京出版社2002),《三门峡虢国女贵族墓出土玉器》(香港众志美术出版社2002),《杭州古玉》(文物出版社2003),《洛阳古玉图谱》(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滇国玉器》(科学出版社2003),《新见古玉真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西安文物精华——玉器》(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4),《红山玉器》(远方出版社,2005),《殷墟玉器》(科学出版社2006),《金沙玉器》(科学出版社2006),《贞石之语——先秦玉器精品展图录》(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等等,书籍较多,无法一一列举。

研究类图书

从1996年在济南召开第一届古玉学术研讨会开始,十年期间国内外召开了多次关于玉器、玉文化、玉学的学术研讨会。正是这一次次的大型学术研讨会,将中国玉学、玉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说,中国市场目前的玉器热是和这一次次会议,一次次古玉研究者、爱好者、收藏者的参与分不开的。而每次会议的论文集则记录着中国玉器、玉文化、玉学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杨伯达主编《传世古玉辨伪与鉴考》(紫禁城出版社1998),《出土玉器鉴定与研究》(紫禁城出版社2001),《中国玉学玉文化论丛》(紫禁城出版社2002),《中国玉学玉文化论丛续编》(紫禁城出版社2004),《中国玉学玉文化论丛三编》(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

上海博物馆编《中国隋唐至清代玉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于明主编《庆祝杨伯达先生八十华诞文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

文献类工具书

古玉文献类材料最主要的一本汇编是桑行之等编的《说玉》,上海科技出版社1993年。收录书籍、论文约44篇。可以说较为全面地收录了元代至民国研究古玉的各类文献。虽然从图谱上看有许多玉器可能也为当时的仿古玉和伪古玉,但其中记录的关于明清时期一些收藏鉴赏古玉者的心得体会至今对我们仍有借鉴之处。例如对古玉的盘玩,沁色变化的感受恐怕只有亲自戴过,摸过,养过古玉的人才写得出来,读出前人这种真正赏玉、爱玉的心情对当今社会急功近利的收藏热应是一种启示。

在中国玉器研究史回顾与展望方面做的较为全面的一本书是张明华所著的《中国古玉——发现与研究100年》,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它是一百年来考古发现与研究的客观记述、总结和评价,图文并茂,较为严谨,对玉器研究者来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赵朝洪主编《中国古玉研究文献指南》,科学出版社,2004年。此书资料截止到2000年,是目前关于玉器最全面的资料文献与研究文献的索引汇编。对玉器研究者而言十分有用。

通俗类读物

这类书籍目前出版最多,但精品实在不多,目前见到较为严谨的读物主要有:

杨伯达著《古玉史论》(紫禁城出版社1998),《传世古玉辨伪研究》(香港三余堂2004),《巫玉之光——中国史前玉文化论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杨伯达谈玉》(紫禁城出版社2006)。

那志良著《中国古玉图释》,台北南天书局发行,1990年。此书以器为纲,将中国历代玉器分为十三大类,详细介绍每种器型的源流、纹饰、造型特征,是一本研究古玉器物学的专著,对收藏爱好者与研究者而言十分裨益。

张广文著《中国玉器鉴定与欣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中国玉器真伪识别》(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张广文谈玉器》(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

卢兆荫著《古玉史话》,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

殷志强编著《中国古代玉器》,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

张尉编著《古玉真赝对比鉴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尤仁德著《古代玉器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此书作为“通论”兼“史论”的形式和内容,较为全面地论述了中国自新石器时代至清代近8000年玉器发展的全过程。

古方编《冰清玉洁——中国古代玉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中国古玉器图典》(文物出版社2007)。

以上只是选取一些目前市场上还基本能看到、买到的专门玉器图书介绍给大家,一些分散在各种文物图录、考古报告、期刊杂志等文物类书刊中的玉器介绍及研究性文章也不少,如《中国文物精华》、台北《故宫文物月刊》、《文物天地》、《国宝大观》、《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辑萃》等。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期刊杂志中也会出现一些以假乱真的玉器,有些甚至是发行量极大的刊物,读者应该提高警惕,不要人云亦云。

上一篇:歌从心底唱起作文下一篇:副站长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