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想别人没想到的》

2024-04-21

语文教案《想别人没想到的》(精选7篇)

篇1:语文教案《想别人没想到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3

教学难点:2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读课题,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来读懂这篇课文。

二、回忆学法、自学课文

想想读懂一篇文章的步骤是什么?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围绕问题读课文,理解课文。

4、感情朗读,谈体会

三、反馈

1、同桌互读

2、抽生读,检测读音

篇2:语文教案《想别人没想到的》

1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句话。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很喜欢画画,常常出一句诗,让前来考试的人画画,以此来选拔人才。有一次,他出了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那些考生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宋徽宗没有一个满意。但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

请问,宋徽宗刚开始为什么不满意?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为什么又连声叫好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古时候,有一位的画师要考考他的三位徒弟,他让徒弟们在同样大小的纸上画骆驼,看谁画的多。结果是,纸上画骆驼最少的徒弟却受到了画师的称赞,想知道是为什么吗?下面我们就学习这个故事——《想别人没想到的》。

二、自读课文,粗知大意

1、自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认读词语,纠正读音。

(课件出示)

zhào luò tuo mián qǐ fú ruò

召集骆驼连绵不断起伏若隐若现

3、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召集:招呼集合在一起

连绵不断:绵,延续不断。文中指山峰一座连一座,不间断。

起伏:伏,低下去。文中指山峰有高有低。

若隐若现:若,如,像。隐,不显露。现,显露。文中指群山中的骆驼有时看得清楚,有时又看不清,看不清究竟有多少只

4、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然后用简练的语言叙述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课件出示填空练习)

故事的起因:(画师)要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经过: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的骆驼的头),小徒弟(画了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结果:(小徒弟)的画得到了画师的称赞。

三、讨论交流,领会内涵

故事的结果真让人感到意外,想知道为什么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吗?

1、指名读大徒弟画的内容,你来帮大徒弟说一说绘画构思。

(要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尽可能多的骆驼,“我”的想法就是把骆驼画的小一点,这样就能在纸上多画骆驼了)

大徒弟的想法最简单,也是常人的想法

2、指名读二徒弟画的内容,他的想法好在哪?

(二徒弟的方法和大徒弟的相比,有一定的进步,他用骆驼的头来代表整个骆驼,这样他画的骆驼数就比大徒弟多了)

大徒弟和二徒弟究竟可以画多少只骆驼?

(无论大徒弟还是二徒弟,他们画的骆驼毕竟受到纸张的限制,骆驼的数量是有限的。)

他们俩的画法有什么缺陷?

(无论是画骆驼,还是画骆驼头,太麻烦,要花费很长时间)

3、那么,小徒弟画了什么,好在哪?指名读小徒弟画的内容。

(小徒弟只画了一只完整的骆驼和一只不完整的骆驼。)

读读画师说的话,你有哪些收获?

(小徒弟的办法之所以好,是因为他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了无限的可能,谁也说不清楚究竟有多少只骆驼,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小徒弟思考的角度和别人不一样,是想别人想不到的事。)

如果让你画,你想怎么样画?

(可以画许多骆驼的脚印……)

四、广泛思考,课外延伸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

⑴<<踏花归来马蹄香>>

你从哪里看出这个人的画很有创意?他是怎么表现出香的?

⑵引言:关于赵佶皇帝以诗做画的故事还有许多,比较有名的还有这一篇。有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

下面四幅图,哪一幅最适合“深山藏古寺”的画面,为什么?

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无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个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深山藏古寺)

下面,老师给大家留一个思考题:画风,你将怎样画呢?

总结道理: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平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板书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用细笔画满

二徒弟——画许多头

小徒弟——只画山、一头骆驼——画师满意

(动脑、创新)

六、课堂练习

1、照样子,写词语。

密密麻麻:

若隐若现:

2、补充词语。

连绵自()为()()大悟

情()禁若()若()惊()鸟

3、按要求写句子。

(1)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改成陈述句)

(2)少先队员应该助人为乐。(改成反问句)

篇3:《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略读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 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 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 一只完整, 一只紧跟其后只露出一个脑袋, 但画面却营造出络绎不绝的骆驼群的意境, 让人拍案叫绝。课文的题目揭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 插图揭示了小徒弟画面的内容。课文虽然篇幅短小, 讲述的道理却很有现实意义, 学生读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实施建议”中也写道:“提倡多角度的, 有创意的阅读。”因此, 本课教学拟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分角色朗读和换位读等多形式朗读方式理解文本内容, 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并在结合已知, 联系生活中明白如何看问题, 想问题。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够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 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句子:“你们看这幅画, 画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 但它们在连绵起伏的群山里直立着, 若隐若现, 谁也说不清会从山谷里走出多少只骆驼, 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

故事“踏花归来马蹄香” (多媒体课件) 。

师:画家没有直接把花画出来, 而是通过马蹄上花香犹存, 引得蝴蝶绕着马蹄翻飞来表现“踏花归来马蹄香”, 表现出这位画家并没有落入俗套之中, 而是“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板书课题, 读课题。)

(设计意图: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 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设计与文本内容密切相关的故事来创设情境导入教学,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他们主动地进入阅读学习。)

二、初读感知

1. 出示学习提纲:

(1)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小徒弟画的是什么?

(3) 为什么小徒弟的画得到画师的称赞, 而其他两位徒弟的画却令画师不满意?

(指名读、齐读学习提纲。)

2. 带着上述问题, 默读课文。

(设计意图:“学生是阅读的主体, 应该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学生带着问题自主读书, 保证了学生拥有自己支配的课堂自读时间, 有安静自读, 自解, 自悟的机会, 以期达到学有所得的效果。)

三、再读释疑

1. 依次释疑 (学生默读后, 简要回答) :

(1)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小徒弟画的是什么?

(3) 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够得到画师的称赞?而其他两位徒弟的画却令画师不满意?

2. 引导朗读。

师:面对画师禁不住点头称赞小徒弟的画, 大徒弟、二徒弟十分奇怪, 到底画的是什么呢?找出来读一读。

指名读, 齐读, 变换不同的角色读。

模仿小徒弟、画师、大徒弟、二徒弟的语气读。

3. 引发辩论。

师:小徒弟的画其实很简单, 却得到画师的称赞, 而其他两位徒弟的画却令画师不满意。想一想:大徒弟、二徒弟会怎么说呢? (教师可以采访大徒弟、二徒弟) 大徒弟、二徒弟与画师进行辩论。

4. 揭示主旨。

师:“你们看这幅画, 画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 但它们在连绵起伏的群山里直立着, 若隐若现, 谁也说不清会从山谷里走出多少只骆驼, 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若隐若现”是什么意思?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学生谈自己的理解、体会。)

大徒弟再说:“原来他画得多是因为……

二徒弟再说:“原来他画得多是因为……

画师说:“对, 他画得多是因为……

师:正是因为小徒弟用有限的两只骆驼表现了无限的可能, 谁也说不清山间会有多少只骆驼。他已经做到了“想别人没想到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处于不同角色去读同一段文章, 以不同的理解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学生兴趣盎然。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 必不乐学。”在此基础上, 进行小小的辩论, 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得到进一步深化。)

四、尝试拓展

师:结合现实生活, 谈一谈在生活中你所知道的或者是经历的事中, 哪些表现了想别人没想到的。 (如:曹冲称象, 司马光砸缸, 爱迪生救妈妈。)

师:老师今天也来考一考同学们, 看一看谁能把老师出的这个问题解决得最好。

课件出示“深山藏古寺”的不同画面, 让学生进行比较、选择。

篇4:《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

二、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难点:用“虽然……但是……”“因为……所以……来评价三位徒弟的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谁能讲一讲大家都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指名讲故事,要求讲得清楚、简洁。

说说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或者说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选学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

篇5:《想别人没想到的》 教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育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重点:

学习他人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时间: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想,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的句子。

3、说说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二、汇报交流

1、同桌互相检查

2、指旬读,想机指导读流利。

交流思考问题: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说说为什么师父夸小徒弟画得好?好在哪里?

(根据交流,重点读师父说的话,体会好在哪里?)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读好三徒弟各是怎么画的,以及师父的话。

四、总结,随文阅读

总结: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两小徒弟不公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自主谈,教师也交流自己知道的事)

随文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画一画,看看谁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踏花归去马蹄香(写作趣谈)

伍玉成

宋朝时候,有一次画院招考。考试是命题作画,题目是一句古诗:“踏花归去马蹄香”。

考场上安静极了,应考者都在认真思索。有的认为诗句的重点在“踏花”二字。于是就画了一些花瓣,让一青年骑着马在花瓣上行走。他想这不正是踏花么?表现了那春游之后的愉快心情。

有的在分析之后,觉得重点是在“马”上。踏花也好,归去也好,马蹄也好,都离不开“马”。于是就精心地画了一匹骏马,一青年骑在马上从花丛中疾驰,显得很有气势。

也有的人琢磨“马蹄”应是重点,因此在画纸上突出那腾空的马蹄,并在“马蹄”旁画着纷飞的花瓣。他想花瓣都被扬了起来,马蹄还不会“香”么!

众多的应考者中,只有一位画得很特别。他的画卷上根本没画花瓣。他画的是:夕阳西下之时,一位英俊少年骑在一匹骏马上。马在奔腾着,马蹄高高扬起,一些蝴蝶紧紧地追逐着,在马蹄的周围飞舞。

考生交卷后,考官一张张评选。当他看到那张蝴蝶纷飞的画卷时,就会心地笑了。这张画被评为。

为什么呢?考官作了一番评说,应考者也都非常佩服。

这考生的成功,关键在于他仔细地分析了题目,全面领会了诗句的含义,并找到了体现题意的巧妙的方法。

画题中的“踏花、归去、马蹄”都是具体的事物,容易用图形表现,所以一般人都在这表面上下功夫。而题中的重点在“香”字上。这“香”是一种感觉,凭嗅觉所得,而绘画是让人从视觉上感受。如何在画面上体现出“马蹄香”来就很不容易了。让马踏花瓣太表面、也太直接了,也难突出那“香”味。用蝴蝶来烘托真是想法新颖。蝴蝶为什么追逐马蹄呢?不正是体现“马蹄”的香么。这“香”不是直接画出来的,而是观画者很自然能想到的,所感受到的。

写作也是一样,作文之初要仔细分析题意,这就是审题。它是动笔的基础。然后精心地构思,寻找体现题意的表现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符合题目要求的好文章。

一、读一读,写一写。

召集骆驼得意称赞群山

连绵起伏若隐若现恍然大悟

二、照样子,写一写。

密密麻麻()()

整理整理()()()

三、不改变原意,把下面句子换个说法

1、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2、画师把三个徒弟召集在一起。

篇6:语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在教学时我主要是指导学生自学。在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学法的培养。读文之前,我引导学生通过回顾略读课文的自学方法使其明确该如何去自学之后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紧接着是检查他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接着是让他们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给以提示该如何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最后就是围绕着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这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学生将精读课文中所学习的自学方法、理解课文等语文基本功,用于了本课的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了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文中,画师评画是全文的重点。在挖掘教材时,我把它设计成一个思维训练点,故设疑问: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多,为什么画师对他们两个人的画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加以称赞呢?而后,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这三幅画,自己去体验小徒弟画的妙处。通过引领学生把握三徒弟的画为什么与众不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想别人没想到的”的深层意义。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锻炼学生的语言智能,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究的能力,使他们的思维上升到一个新的 高度。

拓展延伸部分,我先以曹冲称象去加深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这一环节不仅在于抛砖引玉,更在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为紧接着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我们身边的“想别人没想到的”有关创新的事例,体会故事中的道理的重要性,旨在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7:语文教案《想别人没想到的》

阅读,是小学语文课程中最重要的学习领域,阅读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比达到近四分之三,可以说没有阅读教学的质量,就难以保证语文教学的质量。但是从现在的阅读教学实际出发,我们可以发现,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主要表现在阅读教学质效还比较低下,阅读教学的改革视野比较狭窄等方面,难以实现阅读教学整体的改革与质效的提升。要用系统的、整体的观点来研究阅读教学,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要的就是要对阅读教学的各项任务和学习水平层级作出系统的分析。美国心理学家加涅在学习分类理论中蕴涵着一个重要观点,即学习具有层次性。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则把教学目标分成六个层次,即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学习过程。这些理论为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框架。如何才能实现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如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可以根据阅读水平的层级设计序进式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亲历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语文能力。

一、序进式学习的任务模块与教学思路

以下呈现的是序进式学习的任务模块与改进思路。(见下表)

1. 认读感知的能力

认读感知的能力指的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对文字符号作出识别从而准确读出来,在阅读能力结构中处于基础层次。当然,只是做到正确读出并不是认读的全部,这对后续的理解也是不利的,认读的过程中应该做到初步了解、感知阅读材料的内容,为理解作准备。因此其学习层次应体现为正确读出——正确流利地读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出,并注意适当的节奏和停顿。识记、默写、积累等都可以做到认读和感知的目的,但是在这些活动中,最能够提高学生认读感知能力的方式还是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培养语感,结合形象和想象进行朗读也有助于后续的理解。因此,要达成认读感知,最基本的课型是朗读指导课,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真切地进行感知。

2. 理解解释的能力

理解解释是指在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学习主体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经过分析、归纳、综合、概括、想象和推断等思维活动,把握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和语言方式。理解是阅读教学的目的和最根本的任务,是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其学习层次由低到高体现为:内容和形式上的识别——对语言材料的检索、选择、整理、记录、存储——推断、感悟及组织解释表述。理解的产生方式是多样的。如在教师的讲解、灌输下学生也能产生理解,合作学习也可以产生理解,借助工具也可以产生理解。但是最根本的理解是源于学习主体的自主学习,最根本的方式是探究,典型的课型是探究型阅读课。

3. 欣赏评价的能力

欣赏评价的能力是以理解为前提,对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进行鉴别与评价。评价是对理解的进一步深化,不仅是对阅读材料进行客观性的认知,而且是在此基础上结合读者自己的主体价值观进行分析、鉴别、欣赏、评论等,在阅读行为上更加凸显一种读者个性化阅读的姿态。欣赏评价是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其学习层次主要表现在个性化的认知、鉴别——在比较与反思中形成融合或冲突的认识、体验——以价值观和主体情感倾向为前提的取舍及表达主观性的认知与情感。古人所说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说的就是这样一种阅读状态和水平。培养欣赏评价能力的基本课型是对话交流课、感想评说课或是感想交流课。通过欣赏评价,在不断拓展和深化自己认识的基础上,能够达成共享智慧、集思广益。

4. 迁移运用的能力

迁移运用的能力是阅读能力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指在阅读材料中触发阅读主体的个性化行为和创造欲望而产生学习迁移。可以是对阅读材料的引用和延伸,可以是对语言形式的变式和转换,可以是对认知和情感的迁移体会,可以是运用同样的思维方式去探寻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因果,也可以是依靠和创造条件来解决实际问题。其学习水平主要表现为联系、模仿、简单应用——变式、转换、重组材料和方式——由此及彼地单因素或多因素迁移或创造。重迁移运用的课型重在技能、情感态度和思想方法的应用,重在通过联系、延伸、变式迁移中解决实际问题。

二、在序进式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能力的综合性特征是现实存在的,阅读教材的特性也直接造成了阅读教学的复杂性。可见,以上阅读任务各有侧重,但又可能同时存在于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下面以小学语文三年级《想别人没想到的》一课教学为例加以说明。课文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让三个徒弟在相同大小的纸上画最多的骆驼。大徒弟画了密密麻麻的骆驼。二徒弟画了许多骆驼头。小徒弟画了几条线代表山峰,又画了两只骆驼从群山里走出来,最终赢得了画师的称赞。这是一篇启智类的文章,情节看似简单,但三个徒弟的画为什么不一样?他们分别是怎么想的?小徒弟的画为什么得到了称赞?三个徒弟的思维方式到底不同在哪里?这些问题的解决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都需要学生不断深入地探索。本次教学一改以往“导入课题—整体了解—选点读析—教师总结”的教学模式,设计了以下的学习任务:①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和主要人物,理解课题意思,知道是谁想到了谁没有想到的;②再读课文,圈画相关的内容,了解三个徒弟分别画了什么,并尝试简要概括;③从三个徒弟画的内容出发,联系上下文推测他们的想法;④比较三个徒弟的不同想法,说说自己获得的启示;⑤课外阅读《深山藏古寺》《踏花归来马蹄香》《十里蛙声出山泉》,思考这些艺术创作又是如何做到“想别人没想到的”。

这些学习活动的设计紧紧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理解课题,了解内容,推测想法,比较辨析,拓展阅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而且环环相扣,板块化推进。在这样序进式的学习任务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

1. 在搜索信息中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

在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教师从课题出发,让学生了解课题中的两个“想”分别是谁在想,并联系事情的起因完整说说课题的意思,其实这就是对课文内容的大致概括。让学生圈画三个徒弟画了什么,并连起来说说也就是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搜索信息,复述故事的相关内容。在了解事情的起因时,教师不满足于学生找到文中画师要求徒弟们画画的内容,而是让学生读读这部分内容,说说画师提了哪三个要求,学生搜索到相关信息:要在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必须是画骆驼,要比一比谁画得最多。这不仅是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更重在为后续理解三个徒弟的想法做铺垫。

2. 在推测想法中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合理地解释和有序地表达是提高理解能力的关键。理解的途径是多样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需要关注和强调的还是学生的思维参与度,能否以较快的速度找到相关的“暗示”并进行有序的联结成为关键。本课的学习活动中,“从三个徒弟画的内容出发,联系上下文推测他们的想法”是教学的重点环节,也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其中,推测小徒弟的想法又是学习难点。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策略尝试突破。

反复读文。当学生推测小徒弟的想法产生明显困难时,教师可以提示,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推测出他的想法,从而引导学生再去反复读小徒弟画的内容和画师的话。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进一步提高了对材料的意义感知,为理解作铺垫。

建立联系。在反复读文的基础上,教师提示学生关注两个词语“连绵起伏”和“若隐若现”,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了这两个词语的意思,但是这两个词语和小徒弟的想法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呢?“连绵起伏的群山一定是怎样的?”“若隐若现是有还是没有?”“是看得清还是看不清?”“为什么有但是看不清?”借助教师给出的提示,学生真正建立起了联系:正是因为群山连绵起伏,让人看得遥远,山中的骆驼才会若隐若现;正是因为若隐若现的骆驼走在这层层叠叠的群山中,才会让人想象山中有数不尽的骆驼。

有序表达。借助这两个关键词语,让学生将画的内容和小徒弟的想法进行有序地组织、清晰地表达,从而真正体现出学生对这些内容的内涵理解。

3. 在比较辨析中提升学生的评价能力

欣赏与评价是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就是教学中要关注课文写了什么,也要关注为什么这样写,还要知道写得好不好。提升学生的欣赏评价能力,可以评价文章的内容和内涵、作者的表达技巧、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倾向,或进行个性化评论,或进行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讨论甚至争辩。在本课教学中,只是理解三个徒弟的想法而没有评判和辨析就难以凸显文章“启智”的价值。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三种想法本质上的不同呢?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比较辨析的方法。

如,课文中对于二徒弟的画只写了一句“二徒弟画了许多骆驼的头”,联系前后语境我们可以发现,文中省略了很多其他的信息。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大徒弟和二徒弟想法的不同之处呢?教师准备了一幅画,只画了许多骆驼的头,但是没有画满,笔画很粗,问学生“如果这样画能够画到最多吗?二徒弟又是怎么想的?”这样一比较,学生立刻明白,二徒弟和大徒弟比较有相同之处:他们都画的“多、细、密、满”,但是二徒弟想到了用骆驼的头来代替骆驼,以局部来替代整体,更胜一筹。

同样在了解了小徒弟的想法后,也让学生来讨论讨论,他们三个人的想法,对你有什么启示?有的学生说:“我最欣赏小徒弟的想法,因为他的想法独具一格。”还有的学生说:“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思考,这样才能想得独特。”学生个性化的评论凸显了他们思维能力的提升。

4. 在迁移运用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上一篇:爬黄山作文下一篇:【热门】期待作文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