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焕之》读后感

2024-04-18

《倪焕之》读后感(共6篇)

篇1:《倪焕之》读后感

《倪焕之》读后感

读完叶圣陶的《倪焕之》,整颗心都被浓浓的悲伤刺痛着。在我看来,《倪焕之》这部作品应该归为悲剧。作品讲述了倪焕之为教育事业奋斗的一生,其间穿插着他的爱情故事,但不管开始得多么美好,最终都以悲剧结尾。尤其是小说最后,倪焕之经受不住好友王乐山被捅死丢入河中的打击而患病身亡,将这个悲剧推向顶峰。

倪焕之在年轻的时候,不甘平庸,拒绝了父亲让他去邮电局工作的安排,他希望做对大多数人有用的工作。虽然刚开始他并不喜欢教师这个工作,受同事的影响,最终他还是喜欢上了这份教育事业。他和同样热衷于教育的蒋冰如(一个学校的校长)志趣相投,共同致力于学校的教育工作。为了发展教育,他们在学校开设农场、戏剧社等等,希望学生们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在那个时代,想要推行全新的教育理念,是要面对非常多的困难的。人们的思想观念非常的守旧,农民把孩子送进学校,还不是为了孩子将来能够找到更加体面的工作而不是像他们一样下地干活,他们怎么能容忍将孩子送到学校继续下地干活呢?放眼全国的教育界,教育改革之风怕是掀不起什么大的风浪。改革,确实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虽然只想把自己所在的学校搞好,仍然不会是一帆风顺。

但是,倪焕之的乐观和冲劲却让我感动。面对一件事,一件自己想做的事,他会用尽自己的热情,拼命地坚持着。而现在,很多人都冷漠麻木地做着那些可以维持自己生活的事情,他们那些人大概都不知道自己喜欢做的究竟是什么事情了,更不要提热情和坚持了。同样,倪焕之的乐观主义精神也有点过于乐观了,对于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挫折,他都表现出很弱的适应能力,导致听到好友遇害的噩耗以及面对自己理想的破灭后丢了自己的性命。也正是这样一个乐观、热情、坚持的人最终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走向毁灭,才更加让人惋惜,才让作品充满更浓郁的悲剧意味。

教育事业的改革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这部作品写于1928年,到今天为止,我们的教育事业还是面临着一系列改革,具体什么时候才能完成,我想没有人能够知道。我只知道,要想取得教育事业改革的伟大成功,必须要有倪焕之这样的人!

篇2:《倪焕之》读后感

董园园

《倪焕之》是叶圣陶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关于教育的小说,它比较完整地写出了从辛亥革命到大革命失败这一历史特殊时期的知识分子满怀热情上下求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却不断遭遇失败的命运。

小说中的主人公倪焕之是一个小学教员,是一个有着崇高理想和追求的热血青年。对于“大家”,他怀着“一切的希望悬于教育”的救国理想,将自己的满腔心血都投入到了教育事业中,希望以此获得救国救民的胜利;而对于“小家”,他希望遇到一个和他一样有着救国救民的理想,热心教育,鲜艳明丽的女子,与他组成一个建立在平等基础上有着共同志趣,互助互爱的家庭。可见,他对教育是爱之深、关之切。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当时的社会环境并没有给倪焕之提供一个实现抱负的土壤。军阀混战的局面,动荡不安的社会,在“偌大的中国已放不下张平静的书桌”的环境中,他这种带有浓重改良主义色彩的理想是不能实现的。

在他的社会理想遭遇失败的同时,婚姻生活也面临危机,婚前那个和他一样有着教育理想,活泼鲜艳的金佩璋,在琐碎繁杂的家庭生活中也渐渐的消磨了理想,尤其是在有了一个孩子之后,她对于书本、教育、理想的热情更是荡然无存,使夫妻之间的隔膜越深,这不能不使倪焕之感到他“有了一个妻子,但失了一个恋人,一个同志”的痛苦和孤独。

在倪焕之的整个教育实践过程中,他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让我看到了一个怀着理想,不断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光辉形象。最后尽管倪焕之“教育救国”的理想失败了,但这无疑是当时社会制度的失败。在那样一个动荡混乱的年代,企图走改良主义道路救国的理想,就如同空中楼阁,注定是失败的。

虽然倪焕之最终失败了,但他的教育理念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教育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同时也是教师体验成功,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我们应该像倪焕之一样热爱教育,忠诚于教育事业。同时,他的教育实践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如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处理好“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就像倪焕之所说的那样“学校要使学生得到真实的好处,应该让学生生活在学校里;换一句话说,学校不应是学生的特殊境界,而应是特别适宜于学生生活的境界”。在学生犯错误时,不易以训斥、体罚等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而应该像倪焕之对待犯错的学生蒋华一样,分析其犯错的深层原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在现在看来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篇3:叶圣陶《倪焕之》的版本

那是1928年初,主持《教育杂志》的周予同想在他的刊物上连载反映教育界实况的作品,他把这个任务托付给叶圣陶。正值壮年的三十三、四岁的叶圣陶,二话没说,一写就是断断续续一个年头,直到1928年11月15日才结束。叶圣陶一章一章地写,《教育杂志》便一章一章地在《教育文艺》栏目发表;这份月刊从这年的第一期到第十二期,每期都有《倪焕之》的连载。叶圣陶对《倪焕之》所写内容的熟悉,用阿英在《倪焕之》尚未连载完时的1928年9月中旬写的《叶绍钧的创作的考察》一文中的话来说就是:“因着他的丰富的教育经验,在写着十二万字的长篇小说《倪焕之》。他的教育小说的成就,在他的创作中是最好的。”

叶圣陶不是突发性感情冲动类作家,他冷静地思考了他要写的这部长篇小说的结构,决定以贯穿作品始终的主人公倪焕之人生道路为经,以“五四”前后二十年间国内城市、乡村和学校为纬,有条不紊地安排情节。在文字表述方面,叶圣陶努力追求抒情风格,即诗的意境;七十年后的今天,我们静静地品赏《倪焕之》,仍然感受得到作家当年刻意酝酿的诗的抒情的气氛。这,正是以知识分子生活为题材的作品的显著特征之一。叶圣陶自述说:“这篇文字,去年1月动手,11月15日作毕。中间分12回,每回执笔接连七八天,写成一部分便投送《教育杂志》社,下笔不能轻快,成绩虽依然平常,而斟酌字句的癖习越来越深,所以每回的七八天,所有工余的暇闲差不多都给写作占去了。”

《倪焕之》分12期在1928年全年《教育杂志》上刊完,叶圣陶并没有马上想到出版,因为他拿不准这部作品是否有印单行本的必要。是夏尊——他的好朋友和亲家翁,主张着手修订出书。叶圣陶没有立刻赞同夏尊的建议,只是把“从《教育杂志》上拆订的《倪焕之》”交给夏尊请他“为之校读并写些什么在上面”,而后再商量出书的事。办事作风一贯认真的夏尊,逐字逐句“校读”一遍后,还写了实实在在的读后感《关于<倪焕之>》。从《关于<倪焕之>》文末写作时间来推测,夏尊是在开明书店排好了版以后确实躲不过,才执笔为文的。而且,夏尊至少详细校读了两遍《倪焕之》。

叶圣陶的《倪焕之》1929年9月由开明书店在上海初版印行,正三十二开。我手头只有1930年4月再版本,是布面硬精装本,现在已呈淡灰色,估计原为深蓝色,背脊字烫金,封面上部有一凹进去的小长方形内又凸出书名,字可能也烫金,因笔画细金色已不复存在。作品正文有420页。扉页之后、作品正文之前就是夏尊的《关于<倪焕之>》,占了6页。书的最后是3页广告,刊登了包括《倪焕之》在内的开明书店版小说书目共33种。广告之前是版权页。作品正文之后、版权页之前还有茅盾的《读<倪焕之>》和叶圣陶的《作者自记》。夏尊和叶圣陶的文字均作于8月,即出书的前一个月。茅盾的文字不是为本书的出版专门写的,此文作于1929年5月4日,发表于同年5月12日《文学周报》上。叶圣陶在《作者自记》中解释道:“茅盾先生的文字”,“因为他陈说的范围很广,差不多就是国内文坛概观,留心文事的人自会去取《文学周报》看,故而这里单把直接论及我这一篇的转录了”。

为了述说的方便,我们把最初连载了12次的《倪焕之》叫作“《教育杂志》初刊连载本”,把第二个版本叫做“开明初版三十章本”。这两个版本不完全一样,后一个版本已经发生了不少变化。送往开明书店发排之前,叶圣陶根据夏尊的“校读”意见,将作品“依他的意思修改”。然而,这里说的“修改”主要是纯文字技术上的润色,因为夏尊认为“等于蛇足的东西”的第二十章,作者就没有删除。排出铅字清样后,作者“又曾请调孚先生精细校阅”。以上引用的叶圣陶的话,都是初版本《作者自记》中的,他还说:“如再有失校的处所,这本书苟有再版的机会,还是要把它改正的。”

截止1949年3月,“开明初版三十章本”《倪焕之》二十年间印了13版,自然构成了《倪焕之》的初版系列。无法搜集齐全这个系列的不同印次的13个印本,未敢断言是否有所改动。但可以排一下叶圣陶的日程,他这二十年抽不出大块时间来修改长篇,同时在他的日记、书信和文章中也找不到相关的记载。倘若出现异文,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作者或编者的订正和润改;二是原纸型报废重新排字过程中失校的“手民之误”,从可靠的间接材料推知,《倪焕之》至少有过一两次的再版时的重新排字。

开明书店版《倪焕之》第13次印本上市不久,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作为旧社会的私营开明书店和别的私营书店一样即将消失,一本“民国年代”的“旧小说”当然就不足挂齿了。细查叶圣陶日记,在1953年4月15日这一天他几乎接近冷漠地记载道:“文学出版社方白来访,谓彼社将重印余之《倪焕之》,建议删去其第二十章及第二十四章起至末尾之数章。余谓此书无多价值,可以不印。方嘱余考虑,留书而去。余略一翻观,即写信与雪峰、方白,首先主张不重印。若他们从客观需要考虑,认为宜出,余亦不反对,同意方白之建议。”这儿“文学出版社”就是指“人民文学出版社”,从它一成立起直到现在都是被定为权威的国家级出版单位,五十年代在此社印行一本书是一件不小的事。但叶圣陶对该社所派专人来告知的出书“喜讯”,却并不怎么高兴,为什么﹖

再读读他1953年7月21日的日记所载“文学出版社以《倪焕之》之校样来,一一为之解决,未能通体自校一过”,可知叶圣陶那时的心情:他不满意如此剧改自己的旧作,连依几十年的仔细审读校样的惯习也毫无兴致延续。然而又无可奈何,一个多月前即1953年6月2日的日记载录了这心情:“人民文学出版社送来整理过之《倪焕之》一本,于不甚妥适之语句,故意用古写之字体,皆提出意见,嘱余自己定之。余十之八九从之。”实际上在说:叫改就改,不必商量,“从之”就是了紧接着便是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自责:“以今日视二十余年前之旧作,实觉粗陋草率,细改亦殊为难,只得仍之。送回时附一短书,谓重翻一过,复感愧恧。务希尽量少印,聊资点缀即可矣。”

这个由方白和冯雪峰具体操持弄出来的本子,就是1953年9月出版的仅剩删改后的二十二章正文的《倪焕之》,可称之为“人文社二十二章删改本”。叶圣陶日记的公开,使得该删改本《内容说明》末尾所述“此次重排出版,曾由作者加以修订”成了经不起检验的文字;与事实相符,应是“此次重版的删改,经作者允可”。但使用后一种表述,也并非没有余患。因为不到五年,1958年5月22日叶圣陶为本年10月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的《叶圣陶文集》第三卷所写《前记》,其中一半篇幅是谈《倪焕之》的:“《倪焕之》原有三十章。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准备把它重印,有几位朋友向我建议,原来的第二十章和第二十四章到末了儿的七章不妨删去。我接受了他们的建议,因此,1953年的版本只有二十二章。现在编文集,又有好几位朋友向我劝告,说还是保存原来面目的好,人家要看的是你那时候写的东西什么样儿。我想这也有道理,就把删去的部分补上了。”

然而,千万别以为“人文社《叶圣陶文集》三十章本”《倪焕之》就是原貌版本,这个本子改动最多;而且,不详细察看发排原件手迹,就无法判定哪些改动系作者亲笔、哪些改动为出版社编辑所做。“人文社《叶圣陶文集》三十章本”《倪焕之》自此时起成为流行甚广的定本,截至现在已有好几个据此本重排再印的繁体和简体字本。繁体字本有1962年11月和1978年12月的正三十二开印本,后一种赶上“书荒”年代刚过去、人们渴盼读书的时候,印量大得惊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人民文学出版社将《倪焕之》列入《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丛书》印行大三十二开本,为《倪焕之》的第一个简体字本。但是,这家被定为最权威的专门出版高档次文学书的国家级出版社在图书版次登录和图书版本说明方面的文字,不敢让人相信。比如说,1999年10月该社出版的《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介绍《倪焕之》时说的“199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根据初版加以校订出版,补入先前被删去的结尾八章,恢复了原版的面貌”就几乎全错。

1987年6月江苏教育出版社印行的《叶圣陶集》第三卷编入了《倪焕之》,但作为编者的作者的三子女却不交代所据版本,当仍属“人文社《叶圣陶文集》三十章本”系列。而且,这个“苏教版《叶圣陶集》第三卷本”《倪焕之》校对欠精,连茅盾和夏尊的文章之写作时间都被误为9月,比出书还晚了一个月。

初版本系列《倪焕之》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的被删改,除了现实政治原因之外,还可以在茅盾和夏尊等人当年的文章中看到端倪。删去第二十章,动议源自夏尊,他在相当于初版序言的《关于<倪焕之>》中觉得“等于蛇足的东西”表现得“最甚的是第二十章”:“这章述“五四”后思想界的大势,几乎全体是抽象的疏说,觉得于全体甚不调和。”删去后七章,在茅盾等人当年的文章中也有所提示。茅盾《读<倪焕之>》有道:“就全书的故事而言,这个‘教育文艺’的称呼,却也名副其实。到第十九章止,差不多占了不得全书的大半,主人公倪焕之的事业是小学教育。”几乎以职业的革命文艺批评家名世的阿英在写于1929年12月12日的《关于<倪焕之>》中赞扬作品“除开最后十多章,把前十九章当作教育小说读,那是一部很有力量的反封建势力的教育小说”。——三位名家和大家有言在先,加之时代的现实需要,《倪焕之》的被删改也就顺理成章了。

一定要找出“恢复了原版的面貌”的1950年以后的印本,就只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5月印行的“五四”以后第二个十年《中国新文学大系》第八集中的《倪焕之》。这套书专供研究和教学用,直接转排初版本的繁体字为简体字,按理不会出差错。可是稍稍细看,还是无法放心去读。像最后一章,病危中的倪焕之与前来探视的同事对话答非所问时,作者有一句叙述:“又是全不接笋的谵语。”此处“接笋”不通,为叶圣陶所说的“失校的处所”,该是“接榫”。还有如“伙计”误为“夥计”的,等等。

篇4:小说《倪焕之》的个人观后感优秀

而问题小说就是从来不粉饰现实的,它们从来就是以整个人类的现实生活里的种.种问题为主题。但在这部小说里头,作者所关注的又显然不是小说模式的问题,而是一种文明的命运。作者在《倪焕之》这部小说里所刻划的,是一种有关人类社会革命进程的图象,是一种对全人类行为状况的概括。那么,什么问题才是作者最为关注的呢?这部作品所要揭露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它带有何等意义?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

《倪焕之》,如果我们把它同叶圣陶另一部作品《潘先生在难中》一起阅读,即作者的一贯创作主旨就非常清楚了。在《潘先生在难中》一文里,作家把处在动荡不安的时局里的知识分子的心态刻划得淋漓尽致。而在《倪焕之》里,叶圣陶则在自己的主观认识上给我们塑造出了一个感性的、为理想而积极奋斗的“改良主义”者倪焕之的形象。

《倪焕之》写于1927年北伐军胜利攻占南京以前,成章在1928年以后,全篇后来得以发表在当时的《教育杂志》第二十二卷第一至第十二号刊上。小说开始时,倪焕之闷坐在船舱里,这位小学教员出身的青年在经历过社会的整个教育之后,终于饮恨而逝。就这位小学教员在他决意把一切希望再附设于教育时,外面打着的正巧是逆风。小说里头的第二号人物;志同道合的蒋冰如,虽为了崇高的理想而遭受到一连串无情的打击与挫折,却他最终还不愿意就顺其自然地这样空虚庸俗地过一生。小说里头的第三号人物;金佩璋曾经满怀理想与抱负,却在她当了母亲以后,再不复想起奋斗的念头了。

倪焕之在一种情势陡然锐变时,心下只感绞痛不以,他愤慨,迷惘,甚至有点失望落寞的情绪。他一自乡镇重回都市(上海)后,另一段苦难的历程又开始了。上海被两大势力划分为二,早不复从前的样子。从来坚信着时代的救星就是教育的倪焕之,此刻的目光里尽是看到失败,他因此从苦难中得到了教训,他因此可以鉴别出现实与理想中的境界之不同,在万念俱灰之下,倪焕之最后来到了他十几年前曾经光顾过的小酒店,这时候除了买醉,他已经什么也不能作了。在这个过程中,倪焕之的好友王乐山被乱刀刺杀死了,密司殷成了兽性人泄欲的玩物。

篇5:《崇焕之死》读后感

《崇焕之死》读后感作者:蒲小四班《崇焕之死》读后感

袁崇焕,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祖籍广东东莞,生于广西藤县。主要是既有宁远大捷、宁锦大捷等。他守卫辽土,以至于其不落入爱新觉罗父子手中,可谓一代民族英雄也。

今天,我翻开了《百家讲坛精品集》这本书,翻到了《明亡清兴六十年》的第一篇《崇焕之死》心潮澎湃,对袁崇焕起了深深的怜悯之心。

而我为什么这样可怜他呢?因为他能文能武,时不可世出的英才,千古难寻的战神。是他战胜了后金兵,是他打破了努尔哈赤战不可胜的神话,是他省吃俭用,省出军费开支,是他使出那致命一击,使努尔哈赤命丧黄泉…

可就在这么多成就背后,袁崇焕的结局居然还是那惨无人道的酷刑--凌迟。

多么幼稚的`崇祯啊。就这么轻易的信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认为他在谋反,把袁置于死地。而且,他用的还是凌迟刑!他定刑的时候,文武百官无人敢言,任凭崇祯作决断。

古人定罪有八议,八议若有其一便可减刑,袁崇焕不仅有其一,他有功、有勤、有贤…可崇祯一概不管,杀了完事。

袁崇焕的死是明末的一大旷世悲剧,崇祯杀他可谓是自毁长城,从此,明朝又走向了一个新的灭亡阶段。

篇6:浅谈倪焕之人生的三重悲剧

关键词:悲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教育革新;爱情幻灭;社会改革

前言

《倪焕之》的作者叶圣陶,原名叶绍钧,从小家境贫苦。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闲居期间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倪焕之》这篇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928年,反映了从五四运动到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命道路及思想历程。这部作品以倪焕之为教育事业奋斗的一生为主线,其中也穿插着他的爱情故事,但不管曾经有多么美好,最终还是以悲剧结局。作品中富有革命性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倪焕之虽有理想,有热情,但不切实际,感情脆弱。在时代的激荡下,历经了三次从希望—奋起—幻想破灭的悲剧历程。处在当时时代背景下的激进者如倪焕之这样的进步青年,他们怀抱一腔热血,勾画着社会的理想蓝图,但却脱离了群众,是一个散乱的,没有组织的群体。在这样的环境下,倪焕之的革新道路必将灭亡。下面我将从倪焕之的悲剧结局入手,结合当时的时代大背景,革新道路上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浅析一下倪焕之人生中的三重悲剧。

一、教育改革战线的倾覆

倪焕之的一生都在为教育事业而奋斗。在小学教员这个岗位上他有过彷徨、有过厌恶,但他也在其中找到了希望,找到了人生的奋斗目标。教育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孩子的雏形,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教育”茁壮成长。在以往的教育生涯中,他看到了教育带给他的欢乐,并沉浸在这种喜悦中。蒋冰如的出现无疑又是一双强健的臂膀帮助他在教育的道路上开辟新的方向。作为志同道合之人,蒋冰如对倪焕之的肯定,是他从事教育工作并热衷教育革新的重要推动力量。这使他的心中燃起了希望,对新生活的极度憧憬。与蒋冰如一同谈论教育、一同制定意见书、一同商定革新教育。新生活的篇章在他的眼前一点一点打开,他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教育改革”。在同蒋冰如并肩作战的日子里,他用极大的热情和信心进行着他的教育事业,专注而勤奋。教育改革的推进使他从幻像中看到了下一代孩子的转变,这是一个及其美好的世界。他公开向封建社会挑战,对旧的教育制度给予否定。在蒋冰如的支持和帮助下他鼓励学生大胆运用白话,废除旧课本,编造适合学生看的与时代相符的新课本,教育学生学习与实践想结合,在学校建造农场,工厂,看戏台等丰富学生们的学习生活。

他们创新思维,想要通过教育方式的不同来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他们抱着美好的期待,勾画着美丽的图景,盼望那一天的到来。然而正如同事们对他们两人的看法,‘天马行空的家伙,口口声声现状不对,口口声声理想教育。他们的意见书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和谩骂。蒋老虎等人的阻扰也是倪焕之从来没有预料到的,他几乎不相信世间会有那样无中生有寻事胡闹的人。在他充满理想和概念的头脑中竟想不出一种合适的办法来改变时局。这对充满改革教育激情的倪焕之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然而这些并没有使倪焕之完全失去教育革新的动力。但继而与金佩璋爱情的破灭使他起先憧憬的蓝图变得更加遥远,不切实际。而且在以后倪焕之试行新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其他学生并没什么两样的打击下,他对教育改革产生了困惑和从未有过的质疑。最后蒋冰如放弃教育事业,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的逐渐远离也使倪焕之失去了精神上的依托和支持。在后期王乐山的影响下,身心俱疲的他开始寻找另一个出路,不是革新教育而是革新社会。于是他离开了自己相守多年的教育事业,到上海发展。他的教育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

二、幻想爱情的破灭

在她眼里,他是一个性情真挚温和,风度翩翩,优秀挺拔的青年,他鼓励她昂扬的趋向理想的境界,给她不曾享受过的青春的快乐。在他心中,她是一个美丽的仙子,新挑的额发、深邃的眼瞳、淡红的双颊、明慧的浅笑无一不使他着迷。倪焕之和金佩璋的爱情在他们各自的心里开了花。初见金佩璋,她的言语柔化了他的心,使倪焕之燃起了希望的火焰,青春的生命中潜伏着的洪流似的一股力量,一向没有倾泻出来,只因未经触发而已。现在,小小的一个窟窿凿开了。始而娟娟地,继而滔滔地,不休不息倾泻着,自是当然的事。继而他与金佩璋的相见,互相交谈都在他的心中留下了青春的印记。在他看来,自己受伤的心灵可以在金佩璋这里得到安慰,他的想法,他的作为都可以得到金小姐全力的支持。他用心的经营者他们的爱情,金佩璋对他来说不仅是恋人,更是同志,志同道合的人。就这样他们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期待着未来幸福美满的生活。然而令倪焕之真正快乐的日子并不长,一起谈论理想、规划未来、共商教育的美好时光被不经意到来的新生命打破了。拥有了孩子的金佩璋不再关心曾经热衷的教育事业,不再同倪焕之共同商讨革新问题,不再给倪焕之以疲劳精神上的支持。身为母亲的她开始热心于做小鞋,小衣服一切与孩子有关的事。皮肤也变的松弛,不再拥有他们热恋时的美丽。

三、社会改革的失败

在经历了教育改革的倾覆,幻想爱情的破灭之后,倪焕之的人生陷入了一种迷惘,一种前路未可知的彷徨。在老友王乐山的话语中他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他的教育改革并没有改变教育界的现状,从他的教育改革中走出来的学生与普通学生并没有什么区别。他开始另辟蹊径,找寻新的人生出路。想想自己的学生时代也是一个具有反帝反封建思想的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对未来有无限的憧憬。那时辛亥革命的爆发使他拥有了昂扬的激情。“仿佛有一股新鲜强烈的力量袭进身体,遍布到四肢百骸,急于要发散出来---要做一点事,一面旗子也好,一颗炸弹也好,一枝枪也好,只要拿得到,他都愿意拿到手就往前冲”。他对革命充满着热情和幻想,然而革命的爆发并没有改变社会现状,内心希望的破灭使他失望了。但是随着现在社会的不断变化,革命浪潮的一层层推进,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使命“不但要教学生,而且要教社会”于是他放弃了教育事业,投入到革命的浪潮中,继续自己年少时的梦,进行革命。

结语

倪焕之人生的三重悲剧使他一步步走向了灭亡,而具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软弱性,空想性,脱离群众,处于游离的自由主义边缘的“倪焕之”式的革命道路也必将面临失败的命运。他的一生经历了三起三落,在与社会现实的斗争中显得苍白无力。他的人生悲剧也可以作为一种警示,为我们敲响警钟。

参考文献:

a.期刊文章

[1]陈思广.《倪焕之》接受的四个视野[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3期

[2]黄光明.论“倪焕之”式的革命道路[J].黄石师院学报.1984年2期

b.普通图书

上一篇:让人受益终生的英文励志名言有哪些下一篇:实小五年级主题队会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