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个人课题研究方案

2024-05-20

历史个人课题研究方案(通用8篇)

篇1:历史个人课题研究方案

历史组微型课题研究小组个人小结

本学期有机会参与了我们组的微型课题研究工作。我组的研究方向是:对历史导学案教学导入法的研究。经过将近一个学期的收集资料、研讨、上示范课等研究工作,我的历史课堂导入的设计提高了不少,让我更深的体会了“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不仅看老师所授内容是否全面、深入,他更依赖于老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把握。要想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巧妙的教学导入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然而,要做到学生乐意听讲,并非一件易事,这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和完善各个教学环节,总结经验教训。其中,历史教学导入法语设计尤为重要,一个成功的导入法可以马上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

在这次研讨、调查问卷、上研讨课等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历史课堂上最能激起学生兴趣的导入法是故事导入法,图片导入法等。此外还有课题导入法、新旧知识联系导入法等方法。而在复习课中,多数用的新旧知识联系导入法和新闻时政导入法(可归纳为故事导入法)居多。

经过我们科组的研讨和实践得出,要设计好一堂历史课的导入不难,但要设计好每节历史则也不易。因此要想每节课都能设计出一个能最大程度的吸引学生兴趣或注意力的导入,则必须要我们老师在平时多注意收集些精短的历史小故事、经典的图片和多关注新闻时政、名言名句等。同时要注意设置悬念,且导入语要精练。如符桃风老师上的《海上殖民的扩张》这节研讨课的导入是就一幅浩瀚的大海的图片)再配上一句名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这个世界。这导入虽简短,但很能扣如主题,从当时学生的表情可得知他们已被这句话给吸引了。而我上的《中日40载,寄望未来》这节研讨课,导入虽是学生熟悉的话题——日本筹钱购买钓鱼岛,学生很积极的参与这话题的看法,但所花的时间过长,不够精短,导致正课没能按时间完成。为此设置的导入语要尽可能的精炼。

这次研究虽然只是个微型的研究,但通过科组的每位成员的努力,使我们在历史课堂导入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结合教材,精心设计好的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篇2:历史个人课题研究方案

题目:高中历史学科校本课程设计与编写的实践研究

问题的提出:该小课题的提出基于生命化理念下高中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这一大课题,课题组成员经过两年的研究实践活动,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实践研究中我们也发现一些老师对于如何选择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教学设计如何科学合理仍存在问题,甚至将历史学科的校本课程与德育实践课、班会课混淆,难以真正体现学科性,基于上述因素,本将课题研究目标确立为校本课程设计与编写的实践研究。

研究价值:本课题是在承接原有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上,针对课题实践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很多课题组教师对于校本课程的设计与教学设计的编写缺少深入理解和理论提升,只是在原有教学理念的基础上进行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没有很好地区别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本质差异,教师在进行校本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仍是空喊口号,很难真正落实校本性,校本课堂缺少生机与活力,一些课题组老师能够开发校本课程,但是对于课程资源的设计与编写缺乏科学性,针对这一现状,本学期将课题研究的题目确定为校本课程设计与编写的实践研究,一方面可以有效落实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开发出的校本课程归类整理,科学编写,形成作品,实现资源共享。

优势保障:这一小课题研究是在原有大课题研究基础上进行,就原有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而进行的深入研究,课题组成员中绝大多数为科研骨干力量,研究热情很高,加上学校对于小课题研究的大力支持,主客观优势能够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研究策略:这一部分小课题采用分组研究与阶段汇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将课题组成员按照原有校本课程开发情况进行有序分组,确定负责人,定期进行交流,汇总研究情况,及时整理研究资料,确保小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步骤方法与时间:这一课题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时长一年。

已经完成:

1、主题培训交流:(3---4月)

3月: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中选题与设计的设想

4月:科学合理设计编写校本教材

2、实践操作:(5---10月)课程开发 “我们身边的人和事”

5月:课题组交流汇报;

6月:校本课交流汇报;

7月:各学校阶段小结并上报材料,召开课题组小结会,材料汇总归档,布置校本教材系列内容的编写 ;

本学期将进行:

9月:上报各学校校本课“我们身边的人和事”的教学设计。

10月:课题组成员展示教学设计并授课。

3、整理汇总:(11---12月)

11月:汇总已开发的校本课程,编审校对形成系统文字材料,作为大课题校本教材编写内容的一部分存档归类;

12月:召开小课题总结会,针对小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建议和设想,布置下一小课题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内容:

1、我们身边的人和事

组织活动,带领学生接触社会,探寻历史,发现身边的历史,真正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例如:赵尚志、赵一曼、李兆麟、萧红等历

史人物探访;秋林大列吧、塞克等食品的来历;索菲亚教堂的渊源;我们的冰灯雪雕;孔庙、金上京的发展等学生耳熟能详又缺乏详细了解的话题,可以作为我们开发校本教材的突破口,为学生预留时间,设计好主题,发动学生自己探寻,集中汇总后汇报的方式,可以让我们的课堂多了更多的生活气息。

2、系列主题活动

结合我们所学的历史知识,可以教师和学生合作完成主题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共同呈现给全体学生。如:中国古代文明发展(长城、宗教、自然风光、文学诗词、科技发展、艺术成就等);历史人物(康熙、乾隆、唐太宗、朱元璋、毛泽东、孙中山、邓小平);有关历史的传说故事;世界古文明的发展(两河文明、玛雅文化、古埃及探秘等);将教材知识有机拓展并延伸,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发展,宏观掌握发展脉络,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3、与教学同步的系列主题

可以结合高考教学工作,将历史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考前教学有机整合,开发系列专题教学主题,如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展简史,中国不同经济类型的发展轨迹,中国思想文化的传承等,在有效整合教学内容的同时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4、提升人文素养的专题讲座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一些老师已经做了很多,开发出诸如“李鸿章之我见”、“历史的旋律青春的歌”、“中国近代的历史图片”、“党的七十年历史”、“鬼吹灯——盗墓者传说”等系列主题讲座。

成果预期:

1、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阶段总结,校本课程开发教学案例汇编(按照系列

编辑成册)。

2、最终成果:结题报告、相关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的资料汇集、系列校本教材。

人员分工:

篇3:历史个人课题研究方案

关于历史街区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最终明确的定义,我国的专家学者对历史街区阐述时主要有以下两个观点:

1.1 王景慧确定历史街区有三个标准

(1)有较完整的历史风貌;

(2)有真实的历史遗存;

(3)有一定规模,视野所及面貌基本一致。

1.2 阮仪三历史街区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历史街区是有一定规模的片区,并具有较完整或可整治的景观风貌。

(2)有一定比例的真实历史遗存,携带真实的历史信息。

(3)历史街区应在城市(镇)生活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具有活力的地段。这也就决定了历史街区不但记载了过去城市的大量的文化信息,而且还不断并继续记载着当今城市发展的大量信息。

综上所述本文中将历史街区定义为:在历史的不断进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且较完整的保存着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遗存且历史风貌较完整的城市(镇)生活街区。

2 中央大街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过程中的矛盾与对策

2.1 中央大街历史街区概况

中央大街,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北起松花江畔防洪胜利纪念塔,南至经纬街,全长1450米,是哈尔滨市第一条步行街。1898年中东铁路开始修建,铁路工程局将铁路附属地沿江附近的河漫滩地拨给散居于哈尔滨的中国商民。1900年,始称这里为“中国街”,意为中国人住的街区。1907年哈尔滨开埠后,一些发达国家有人来哈经商办企业,由“中国街”向南发展形成大街,改“中国街”为“中国大街”。1924年铺修方石路面。1928年,“中国大街”改称为“中央大街”。1997年该街改为步行街。整条街区分为多个不同的段落,两旁耸立的是大型的百货公司、名牌时装店及特色食肆。由于街上禁止车辆行使,因此不论是不平日或假期,街上的人潮同样是川流不息。这条长街始建于1900年,全街区现有欧式、仿欧式建筑75栋,各类保护建筑36栋,其中主街17栋。中央大街虽非哈尔滨市最长的一条街,但却涵括了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的四大建筑流派,有常见的起源于十五、六世纪的文艺复兴式;十七世纪初的巴洛克式、折衷主义;以及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新艺术运动建筑。全街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1栋,汇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折衷主义及现代多种风格等欧式风格市级保护建筑13栋。这些建筑体现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使中央大街成为一条建筑的艺术长廊。

2.1.1 街道路面

中央大街的面包石一磨面方形花岗岩路面铺装,据当时统计,路面共用了88.6万块方石。己成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瑰宝。无论是其改造为商业步行街前、后,对于该街区路面铺装材质的完整维护均得到了较高的评价,由此而延续下来的商业,休闲文化氛围也得到了更为科学的发展。其结构形态完全有别于我国的传统街道,特别是胡同空间结构,而且又与现代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城市通渠大道存在极大差别。

虽然在街道平面布局上显现为1公里有余的长度范围内与10数条横向辅街相交形成了仍为鱼骨状的形态,这种南北短,东西长的街坊布局方式不但可以争取到更多的阳光,还可以设置更多的临街商业铺面,形成典型的寒地城市建筑布局特征。

同时产生了大小各异的23个十字或是丁字交叉节点,由于辅街宽度在20—24米之间,为保持行人空间感知与行为改变的一致性奠定了物质基础。

2.1.2 街道设施小品

中央大街上的雕塑、广告牌、装饰钟等景观设施,在对界面起到装饰的同时,使得街道界面的可识别性更强,体现其独特性,按照林奇的理论,这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印象有利于人们理解城市与管理城市。

街道上的雕塑以人物肖像为主,主题鲜明,贴近生活,特色突出,1:1比例关系增强了雕像的亲近感,古铜色的材质表面因受到行人的青睐,而被摩擦的越发光亮,透露出时光旖旎的痕迹。

同时街道上的广告牌匾,路灯,果皮箱,装饰钟等设施小品在材质色泽方面与整体街道背景能够保持统一,并沿袭了临街建筑立面中的巴洛克,新艺术运动等曲线造型和植物装饰要素,在尺度上充分考虑步行街道环境中,景观敏感点与人的注视习惯、视角范围的位置关系与比例关系,使之成为界面景观点睛之笔,成为人们停留或是会面的主要场所。

除此以外,自动提款机,公用电话等服务设施的设置为行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促进了商业活动的发生。并且人们与此所做的停留,形成了丰富的街道动态景致,营造出生动真实的生活场景。

2.2 中央大街改造后产生的问题

中央大街改造取得的成绩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改为步行街后,也存在一些问题。

诸如(1)街道设施路线等方面未作相应的调整,导致人流行进在“旺季”形成阻塞;

(2)周边建筑景观协调性差;同时服务功能差,步行空间和休闲空间不足;

(3)步行街段仅为中央大街全长的五分之三;沿街公厕、果皮箱和休闲等公共服务设施功能不足,影响游人游览和休闲;

(4)商业氛围有余,文化色彩不足;此外建设水准低。近些年来一些新建建筑物影响步行街的整体风格,打破了原有建筑勾勒的生动街道轮廓线,形成生硬的视线创面;

(5)建筑装饰广告、牌匾密集混乱、格调不高,文化内涵浅,个性化不突出。

2.3 中央大街本轮改造背景

本次对中央大街辅街进行修缮与改造主要因为中央大街辅街的老建筑基本上都建于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历史比较久远,房屋基本没有上下水,没有暖气,一些老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已经失去了历史价值,严重影响了周边景观。此次中央大街辅街改造以中央大街为轴线,北起西头道街,南至西十六道街,西起通江街,东至尚志大街的合围区域,包括17片,占地90万平方米。其中,在对西头道街、西二道街、西五道街三个地段的改造中,将对外立面按原有的建筑风格进行修补或修复。

针对中央大街停车位少的实际情况,将对中医街、上游街地段实施改造,规划停车场。对于有保护价值的建筑,将根据历史和渊源进行特色改造。

3 中央大街本轮改造概念方案(图2,3)

对中央大街的新一轮改造主要针对其辅街进行,结合之前改造中出现的问题,对其辅街现状进行修缮、改造,在完善辅街原有历史风貌的基础后,将对中央大街主街人流交通问题有所缓解;对重塑中央大街主街历史形象,完善其景观序列延续性具有重要作用。

本轮中央大街改造本着四项基本原则:

一是只拆不建,恢复业态,提升城市功能;

二是点位修复,立面改造,改善城市形象;

三是拆除改造,适度平衡,优化城市结构;

四是成片开发,整体改造,推动城市更新。

4 小结

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旧城改造和城市化发展更新需求不断增强,历史街区已经成为我国大中城市深度开发的主要目标之一。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更新运动早期情况相似的是,目前我国对历史街区的“建造”破坏依然非常严重。哈尔滨市对历史街区的开发建设同样处于初级阶段,对类似中央大街的历史街区开发前更要积极借鉴国内外的成功案例,吸收其精华,再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有的放矢的融入进历史街区的改造中。本次设计方案所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将极大的避免对历史街区改造所产生的“建设性”破坏,真正实现“传承历史,让城市重焕光彩”美好愿景。

摘要:哈尔滨是地处祖国东北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座城市以她独有的魅力,在中国近现代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浓重的色彩。历史街区是传承本座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本文结合之前中央大街改造后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以新一轮中央大街历史街区改造方案为例,阐述了在中央大街历史街区的改造中应如何做到提升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形象,优化城市结构,推动城市更新,提出了一些方法和设计案例,以求为今后哈市历史街区改造提供些许参考依据和方法。

关键词:历史街区,中央大街,改造

参考文献

[1]邓慧.历史街区商业化进程中的体验设计研究[C].北京:清华大学硕士论文,2004.

[2]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3]阮仪三,顾晓伟.对于我国历史街区保护实践模式的剖析[J].同济大学学报,2004,(3).

[4]任君华.哈尔滨市历史街区保护的法规研究与应用.哈尔滨:硕士学位论文,2005.

篇4:个人在历史中

如果再收入舒芜1955年所提供的当时妇孺皆知的《关于胡风反党集团的一些材料》,应该说,《回归五四》这本书将是一部具有特别意义的历史文献。从这本书中,读者将不难看出,舒芜是怎样从一个追随时代进步的知识青年,在胡风、路翎等师长朋友的引导下,成为积极参加四十年代启蒙运动的思想斗士;又是怎样在遭受挟政治威权的理论打击后,在五十年代决然否定过去的一切,抛师弃友,走向启蒙的反面,犯下巨大的罪过;又是怎样在巨大的历史灾难过后,将晚年的精力集中于五四运动的代表人物周氏兄弟,尤其是周作人的系统学术研究上,反复强调他们反封建的一面,从而试图通过对五四启蒙立场的回归,对那段不断制造知识分子悲剧、制造人的悲剧的历史作出间接而深入的否定。在这样一条非同寻常的“转变”路上,舒芜在五十年代的“转变”最发人深思,这一“转变”特别突出地表现在《从头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致路翎的公开信》这两篇文章中。那么,这究竟是怎样一种“转变”呢?这是一种外部批判向“自我批判”的“转变”,这种“转变”只能放在二十世纪中国政治语境中考察,它的根据是“历史决定论”——即历史真理的使命必然地落实而成革命党的党性,是否合乎党性原则成为判别一切人的思想与行为是先进、落后或反动的唯一尺度;“其中以因自由思想而偏离党性的知识分子最为批判与改造的对象。”张志扬:《缺席的权利》第6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自我批判”的根据和逻辑是这样的,辩证唯物主义确立了“客观规律”的本体论,历史唯物主义确立了以创造财富的劳动阶级为历史之主体的价值论,所以,无产阶级政党的领袖人物的思想无疑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所根据的客观规律的最正确的认识者和运用者。在这样的决定论面前,知识与知识分子的等级性与价值性,先行设定了。知识只有两种:阶级斗争知识和生产斗争知识,而阶级斗争知识主导作为基础的生产斗争知识。知识分子以知识自律的独立性与优越感,在道义上被取缔了。另一方面阶级斗争的司令部的最高司令才是人类智慧的最高代表,他的思想因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最高综合的真理体现,当然是决定一切的。相形之下,知识分子的知识统统不过是局部的片面的知识,岂有不心悦而诚服的道理。这就是为什么,那样多的高级知识分子,愈真心诚意地想弄清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所统一的天道规律,愈相形见绌,甚至自惭形秽地自我批判自己的资产阶级性质,以至自我批判到人格低下的地步。……张志扬:《缺席的权利》第60、61页这就是当时的时代逻辑,当它内化为舒芜的行为依据后,这种“转变”就顺理成章地发生了,正如舒芜自己所表述的,“多年追求的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伟大胜利,一下子实现了。我清楚看见,这不是单纯军事上的胜利,……甚至也不是某种较笼统的理想、愿望、思潮的胜利,而是一整套明确的理论、学说、思想的胜利。什么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更具体更亲切地说,就是毛泽东思想。这是解放初期一切有进步思想的人的共识……那时一提起‘毛泽东思想’,马上就会想到它是从中国人民的百年苦难中提炼出来的真理,刚刚还是被禁止被迫害的,有一种道德的正义的光辉,我也是这样认识。……解放前我自以为是马克思主义,权威方面却说我是反马克思主义,现在我要用毛泽东思想做标准,自己给自己裁定一下。……”第637、638页也正是有这样的心理逻辑,舒芜才首先从学习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经典文本入手,抛出了《从头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一标志着彻底转变的“自我批判”书,开始与胡风及其朋友们划清界限,并以毛泽东思想的精义为尺度,理直气壮地裁定自己的《论主观》为错、胡风及其朋友们的思想与行为为错。在这篇文章中,舒芜对吕荧、自己和路翎等胡风同仁的否定与批判,首先是从他们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游离”的态度开始的,依此而定性,一处错,处处错,特别是在“结合”了实际生活和工作后,又以工农干部/知识分子、集体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的二元对立的价值等级模式,对知识分子赖以安身立命的独特生活方式与工作方式——舒芜将之贬低并简化为:“严重地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为了搬弄一套好看的、神秘的把戏,来炫耀自己”、“高谈阔论”,“所谓‘个性解放’,……在实际工作中,无非就是自由散漫,对抗组织,脱离群众,自高自大,孤芳自赏,这些恶劣的作风”第278—280页——进行了猛烈的攻击;自然而然,这种批判所用的武器完全来自于毛泽东思想,来自于毛泽东对知识分子的严厉要求:“必须在群众的火热斗争当中,进行艰苦的思想改造,真正站稳工人阶级立场,然后才能真正用文艺来为工农兵服务”。第278页

这种否定与批判在《致路翎的公开信》中,更是到了“上纲上线”、将胡风及其朋友们的文艺思想判处“死刑”的严重程度,“在进一步分析了他自己和路翎及其所属的小集团一些根本性质的错误思想”之后,得出了他们“否认工人阶级的领导”、“否定党的领导”、“企图按小资产阶级的面貌来改造世界”、“发展着恶劣的宗派主义”、“直接对抗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政治性结论。就是在这里,舒芜彻底完成了从一个具有独立思想与批判精神的知识分子向加入集体政治合唱的转变。

在《回归五四》这本书中,若就思想理论价值而言,还是以《论主观》为最高,在某种程度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论主观》宏大的哲学构想、特别具有政治敏感性的“主观”哲学范畴的提出,才导致了有组织的大规模的批判,成为四十年代左翼文学阵营的“一大公案”,也成为舒芜进入新中国后的一大思想“包袱”。

如果没有新中国建立后的文学一体化运动参见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一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可以说,舒芜的这篇《论主观》将会和胡风等人的文艺理论一起,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将会使当代文学呈现出非常丰富的面貌。在《论主观》中,舒芜从五四的启蒙立场出发,怀抱“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继续发展”第577页的雄伟抱负,大反机械——教条主义的“旧唯物论”,大倡“个性解放”,并对抽象的“人民”概念、“阶级意识”以及对“具体个人”与“阶级”的关系的形而上学的理解,作了非常深入的辨析与批驳,从而在哲学上对胡风的“精神奴役创伤论”、现实主义人学观,对路翎等“七月派”作家的创作实践,作出了有力的呼应。在日趋“纯粹化”、机械——教条主义的左翼文坛,可以说是醒世之言。有些话,就似乎是针对当代文学理论与创作弊病的先见之明,与胡风的观点如出一辙。篇幅限制,例证从略。请参阅第55页、第57页、第60页

除了《论主观》之外,舒芜写于四十年代的文章还有《论因果》、《论中庸》等等,都是他要“把马克思主义尚未继承的前代哲学遗产继承下来,”以“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大志的体现,可惜,这种大志不仅生不逢时,而且更为可悲的是,怀有这种大志的人也因时代政治巨大的现实强制力和自身严重的人格缺陷,而走到了这种理想的反面。

不可否认,舒芜的文章极显学问和才华,但是,正如一些研究所指出的,恰恰是这种强烈的政治、文字表现欲害了他,而这一点在《回归五四·后序》以及《〈后序〉附记》、《又附记》中再次体现出来。

第一次读《回归五四·后序》,我的感觉是:“太轻描淡写了”。是的,与当年发生的大规模苦难相比,即使不是直接的“肇事者”,这篇文章也是显得失重的,更不必要求它还有什么创造的生命与深刻的启示了;这也再一次印证了胡风对于舒芜的判断:有“把对象局限于所痛切关心的一方面”的毛病,或者换句话说是“小处敏感,大处茫然”。

关于舒芜在《回归五四·后序》以及《〈后序〉附记》、《又附记》中所作的文章功夫,特别是对于胡风的“两面性”的巧妙的“事实真相”的叙述等等,上海青年学者张业松已经在《关于舒芜先生的是非》一文载《书屋》,2000年第11期中据实做了精当的剖析与有理有据的反驳;在这里我只需补充的是,舒芜在《又附记》中借长沙友人之口将别人劝阻他发表什么长信的动机暗示为要“保护胡风先生作为一个受难的思想斗士的形象”,并接下来故作客观地表示:“对他这一说,我不甚理解,我只说事实,本来无意损害任何人的形象。”第70l页似乎他真还能说出“胡风事件”后面还有什么更新鲜的真相似的,似乎这些事实真还有“损害任何人的形象”的可能似的;可惜,舒芜这回“过于聪明”了点,他忘了他在1955年的“胡风事件”中所提供的《关于胡风反党集团的一些材料》,其中的所谓“事实”已经被调查证明为“不实”,正如张业松所揭示的那样:“知道实情而要面向绝大多数不知道实情的社会公众入人以罪,这就是构陷。”没想到舒芜今天还要故伎重演,以为仅靠他所谓的“事实”就让人信服他的清白,甚至怀疑胡风及其朋友们的人格,真正也太看轻了九十年代人的智商与历史感;其实,即使舒芜真的能够从自己时好时坏的记忆中挖掘出一点能够证明胡风或其朋友的不纯粹的一面的事实,他以为就真能损害得了他们的形象,就能反过来证明自己在“胡风事件”中的清白了吗?在这里我不禁又想起了鲁迅的话:“因此,我倒明白了胡风鲠直,易于招怨,是可接近的,而对于周起应之类,轻易诬人的青年,反而怀疑以至憎恶起来了。自然,周起应也许别有他的优点。……胡风也自有他的缺点,神经质,繁琐,以及在理论上的有些拘泥的倾向,文字的不肯大众化,但他明明是有为的青年……”。鲁迅:《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时间已经到了二十世纪的终点,回头再看看鲁迅五十多年前的判断,再比照比照胡风从青年到晚年苦难而光荣的人生长旅,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鲁迅没有看错胡风,胡风更没有辜负鲁迅的评价:这是纵使任何想靠一两件所谓的“新发现”、新理论而混淆视听者用尽心机也无法抹杀的。对于胡风及其朋友们来说,他们对于真理的追求、他们的文艺思想与文艺实践,是融进了自己的血肉,经受过血与火的考验的,他们那种生命与真理同在的殉道者气质,是那些漂浮的苍白的文字,无论它多么漂亮,都不可能抹杀得掉的;这也正是他们与舒芜的根本性区别。

撇开利用“私人信件”这件与个人人格有关的事情不谈,如果说,五十年代的舒芜和许多大小知识分子一样主动地走上转向之路,还有可以原谅的历史背景因素的话就算如他自己所描述的那样——由政治信仰的真诚幼稚犯下了巨大的罪过,那么,时过境迁,在经历过由他引发的巨大悲剧之后,在人们已经具备反思历史的从容与客观的现在,舒芜还是想将责任推给“历史”,甚至推给胡风及其朋友们,力求从丑恶的过去中得一个清清白白之身,就显得令人绝望。

在胡风的朋友中,舒芜并不是最年轻的一个,所以以“一个三十来岁的青年”聂绀弩:《聂绀弩诗全编》,第418—419页,学林出版社,1992年为理由开脱舒芜在“胡风事件”中的罪责,同样不是历史的客观的态度。因为还有一个更年轻的张中晓在。同样的道理,以历史的“必然性”、时代的局限性为理由来评价舒芜在五十年代的转向同样不能给后人提供更多的启示与警策。因为还有胡风及其朋友们在,有真正的五四精神在。因为舒芜在五十年代也并没有一定要“那样”的转向的致命威胁,他至少还有“缺席的权利”,如果他真的获得过五四精神中“人的意识”的话。从这一点看,舒芜即使在四十年代年轻的时候,也并未获得五四精神的真传,至少,他并未将对于真理的追求与认识融入自己的血肉,至少,在他那里,个体的生存以及与此相关的事业的生存是远远高于人格的尊严与精神的独立的;至于写《回归五四·后序》以及《〈后序〉附记》、《又附记》的晚年,也仍未回归五四个人承担的起点上来,像鲁迅那样在解剖别人的同时,时时解剖自己,勇敢地解剖真实的个人内心的历史,承担起“黑暗的闸门”。

篇5:历史个人课题研究方案

作者:历史课题组文章来源:历史课题组点击数:2699更新时间:2009-1-

5历史学科“有效教学”课题实施方案

一、研究内容

一是研究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低效甚至是无效现象,并透析其原因;二是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三是针对不同课型进行有效性研究,并努力构建基本的教学模式。

二、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1.明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的。在历史教学中不再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而要更加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注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追求知识,学会学习。

2.营造积极的课堂环境。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友好、宽松的氛围中交流学习心得,共享学习成果,完成学习任务。

3.重视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除了传统的讲述法之外,要更多的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通过这些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只有自主学习,学生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4.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在历史教学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它使抽象的历史形象化,使复杂的历史简单化,使文字材料音像化。

5.积极主动地反思。“将学生的反应和学习效果视为自己教学成效的日常评估,是自己成功的有决定意义的量尺。”在与同事交流的交流中审视和评价自己,从而提高教学能力。反思应该成为历史教师的职业习惯。成功等于实践加反思。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明确哪些教学行为是低效和无效的,改变和摒弃无效的教学习惯和教学行为,在尝试有效教学的基础上,探索并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2.提升高中历史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以此带动威海市广大高中历史教师积极进行教育科研,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研究水平与教学水平的同步提高。

3.总结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经验,并选择部分有推广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逐步在较大范围内交流推广,整体带动和提高我市普通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质量。

四、成果呈现形式

实验报告;专业论文;教学设计(或教学实录);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录像课等。

五、课题组成员

课题主持人:许桂兰

各子课题主持人:刘永进、李德仁、刘国荣

荣成五中(8人):

岳宝红、姜泽峰、丁晓岩、尹志 君、刘文、张静宜、董晓丽、宋晓艳;乳山金岭中学(4人):

冯夕瑞、肖国英、李文景、刘丽华;

文登十一中(6人):

丛滋兰、容学平、孙兰、于洪礼、逄美云、刘国荣;

威海一中(5人):

于春生、李丽、贾志业、王玉雪、王晓燕;

威海二中(9人):

林秀兰、谭德欣、刘晓云、钟振礼、刘丽英、杨宗亮、毕英杰、李顺平、王美清;威海四中(8人):

梁海安、王绍海、吴楠、赵庆燕、刘黎明、林磊、邢卫卫、王晓伟。

六、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

课题研究工作在市教研中心高中教研室的领导下,实行课题主持人负责制。为确保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各实验点学校分别确定一名研究人员为实验点负责人,各实验点负责人对子课题主持人和总课题主持人负责。

荣成五中实验点由岳宝红负责。

乳山金岭中学实验点由冯夕瑞负责。

文登十一中实验点由丛滋兰负责。

威海一中实验点由于春生负责。

威海二中实验点由刘晓云负责。

威海四中实验点由吴楠负责。

课题组成员按研究计划定期向实验点负责人、学校教科研室汇报研究情况,对取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要及时书面报告课题主持人。

在课题试验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要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同时要勇于探索、勤于思考,善于团结,在合作中共同完成任务。

七、课题研究的工作计划

全面启动阶段(2008.1-2008.6)

各子课题组确定研究计划,建立实验学校和课题研究基地。全面梳理无效教学行为的表现,认真剖析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尝试性研究,全面启动课题研究。

研究实施阶段(2008.7-2009.12)

广泛进行有效教学的行为研究。对子课题组、各实验学校研究工作进行中期调查,召开中期研究研讨会,初步形成阶段性成果。进行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评选活动,并对其中的优秀者进行表彰鼓励。

总结提高阶段(2010.1-2010.8)

对课题实验情况进行总结,写出有价值的课题研究报告,整理、提升课题研究成果,广泛进行课题的深化推广研究。评选和表彰在课题实验中表现突出的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和优秀成果,整理出版优秀课题研究成果。组织课题鉴定工作。

附:高中历史新授课参考模式

高中历史新授课参考模式

“课堂导入—自主学习—互动探究—梳理总结—当堂达标”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导入: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运用恰当的方法,达到“收心、激趣、凝神”,为学生开始新的学习做好准备。

自主学习: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提出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质疑、求索,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

互动探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探索和攻克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一方面教师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生生协作解决相关问题。在该环节中,问题情景的设计以及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的营建非常关键。

梳理总结:在上述环节的基础上,利用板书或投影等教学手段,通过图示式、要点式等方式,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网络,或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自主总结,以达到理清知识线索,明确知识结构,巩固基础知识的目的。

篇6:历史个人课题研究方案

方案

仙桃一中历史课题组

一、课题的名称

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目前,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正向纵深发展。在这种形势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应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以全面落实新课标,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历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面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这是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必须回答的问题,更是中学历史教学必须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研究本课题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主要是明确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各种因素,探索具有普遍指导作用的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方法和措施,达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优化,大幅度地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从而使历史教学适应新世纪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并推动基础教育其他学科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课题的界定

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主要是指在历史课堂教学的单位时间内获得最佳的功效(效果),即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掌握了历史基础知识,培养了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历史情感,提高了历史学科能力和历史创新和实践能力。

四、课题实验假说

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涉及到历史教学的许多方面。假如在历史教学中,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利用、教学评估的最优化,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四化所需要的人才作出贡献。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

1.教育学、心理学理论

2.创造教育理论

3.构建主义理论

4.系统论、控制论的理论

5.信息论理论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1.创新教育观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主要包括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质量观等。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主要包括:新课复习课、评讲课的教学设计;“学导式”、“启发式”、“先学后教”、“学生当先生”讲历史等教学方法的运用。

3.提高教师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开展科学的训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6.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标准与测评。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根据本课题的特点,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和比较法。

八、课题研究的策略与调控

1.坚持课题研究与教学紧密结合、与常规教研紧密结合、与高考备考紧密结合。

2.以点带面。以高一(20)班、高二(02)班、高三(03)班为课题研究的实验点,及时总结推广这些班级课堂教学的经验,把研究活动扩展到全校各年级各班级。

3.以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作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

4.理论研究与实验相结合,不断推动研究向纵深发展。

5.严格执行部颁教学计划,不干扰其他学科的教学。

九、课题研究的计划

本课题研究的时间为三年。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2007年6月至9月为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制订研究方案,申报立项。建立研究小组并作好相关的准备。

第二阶段:2007年10月到2009年底为实施阶段。即按照方案开展研究和实验。

第三阶段2010年1月至6月为总结阶段。主要任务是总结研究成果,请课题主管机构鉴定验收、结题。

十、成果的体现形式

1.研究文集

2.研究纪实光盘

3.教学案例及课件

4.学生考试成绩、参加学科竞赛、历史课外活动的成绩

附:课题组成员名单

顾问:冯长运李情豪李之善方烈暴赵中想夏家林

组长:危杨林

副组长:陈登章谢从德

组员:彭金谦杨世钦陈思静王翠莲朱圣阔夏彩兰

仙桃市第一中学

篇7:个人课题研究方案

江苏省沛县崔寨中学 李勇

一、课题名称:初中英语教学方式转变的研究

二、课题的背景

针对当前国际国内教育现状,我们要“科教兴国”,就必须对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要改革和创新就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不断学习和理解新的教学理念, 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用人才。如何做到《课标》要求的“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如何从学生的现状出发,自主性地活用教材,创造性地编排教学?如何通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促进学生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达到“求知者有知,有知者乐知”的效果,从而培养和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若要落实《课标》精神,就必须在此背景下进行教学方式转变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补充与拓展,注意与其它学科进行适当的相互渗透,以改变传统的按部就班地使用教材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9B教材中,学生认识了很多世界伟人。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时代造就英雄”这句话的内涵,我特意选了关于伟人毛泽东和航天英雄杨利伟的记录片作为视听材料,学生的读后感告诉我,他们已经认识到:在社会上,要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2、“任务型”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以活动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决定了教师在授课时必须创设生动而逼真的场景,使用多种教学媒体。

《课标》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实践性强、具有明确任务的“任务型”学习方式,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

以人为本,理论联系实际。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考虑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和谐、有创造性地探索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牛津初中英语》教材的一大亮点在于“以话题为单元,以课题为模块”,颇具创意。最重要的是迎合了学生的心理。学生在不同的话题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这也应了一句电影台词,“这就是生活!”例如,在9A的一模块 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中,学生可以通过星座和颜色判断自己和别人的性格,而在第三个话题单元,又可以和同学互相倾诉自己的烦恼,产生 1

共鸣。教材给予的,不正是学生们所需要的吗?

3、由传统的面授教学转变到远距离支助学生自主学习,向以学生、多媒体学习材料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教师充分利用现代的教育技术,努力实现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珠联璧合,改进教法,指导学法,优化课堂教学方式。

在阅读课和语法课中,我尝试着运用这种方式,效果显著。例如,在讲解Unit 6A charity walk(8B)时,我让学生自行探究“计划活动---筹备活动---活动途中---活动效果”一整套活动过程。很多学生提出了值得反思的话题:1)如何真正体现团队精神(team spirit)? 2)乐施会真的能二天二夜不睡觉并跑完全程吗?3)毅行者后援团(support team)有必要存在吗? 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师生共同交流,达成共识。学生通过思考,展示出不同的个性,表达独有的见解。

4、创造性地实施评价方式。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程的评价应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价,使学生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建立自信,以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分工明确、探究讨论、自我评价和交流评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英语课程的评价应遵从如下原则:1)评价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自我评价的重要意义,并学会自我评价的方法。2)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为了使评价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应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实现学生、同伴、教师和家长的多元化评价主体。形成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形式。通过反复试验,摸索出一套公正的、科学的、便于操作的评价程序。3)终结性评价要注重考察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4)注重评价结果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新课标要落实到教学上,教师必须首先改变教学思想,同时,应在教学方式上产生一系列变革,由此形成新的初中英语教学理论,“让学生学会用英语做事情”。反之,这项研究将发展我们的英语教学理论,量化教与学的方式。

新课程的研究需要结合教育学、心理学,帮助教师理解和控制教学过程,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有目标地继承和吸收有价值的传统教学方法,培养活力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帮助学生形成适合的学习策略和能力,“于实践中见课标精神”。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1、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探索新型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英语就是一门外语。语言需要环境与氛围,我们不能把它单独地割裂开来学习。有人说,如果我们的学生在英、美呆上一年,比他在中国学习十年获得的英语知识更多,口语更地道。笔者想说,语言应该生长在语境的土壤里,情景是语言的生长点,活动是语言的载体。因此,我们应想方设法为英语教学设置一个情景,让学生能够置身其中,用英语思维,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下,进行语言实践。在做中学,学中用,真正实现英语的价值。

2、改变教师以课本为本,拓宽丰富教学内容,追求学科体系的开放性和思维的多向性。《课标》提出,“英语课程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因此,英语课程必须具有选择性。而课程的多样化是实现课程可选择性的基础。英语课程既关注社会的需求,也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我们在探讨中学英语教学方式变革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如英文报刊、杂志、英语教学软件、广播、电视英语教学节目、英语教学资源库、国际互联网等。

3、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尝试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型”的教学方式。《课标》在学生观上的体现上有两大特色:第一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指出“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的余地和发展个性的空间。”第二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共同基础。”在教学方式变革的实践中,新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得到展现,课堂焕然一新。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功能。变英语教师(teacher)为英语教育工作者(educator),做一个教育教学上的组织者(organizer)、设计者(designer)和指导者(instructor),变以老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为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和活动为中心。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

4、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

评价方式多元化,让学生家长、同学及学生自己参与评价,尤其是学生的自我评价更重要,学生对于自我有着更全面的认识。当结束一个任务后,让学生自我分析一下,从各个方面对自己进行反思,使他们在反思中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真正地将“学会学习”落到实处。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也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书面测试、口试、作业分析、课堂教学观察、课后对学生进行访谈等。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

对本校教师与学生英语教学方式的现状及期望进行调查,根据调查情况制订实施新的教学方式的方案。

2、测试法

运用测试法,对学生进行英语口笔头运用能力的测试。

3、试验法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尝试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型”的教学方式。运用试验法在部分班级进行试验。

4、案例研究法

对试验各个案例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去粗取精,级全面实施新的教学方式。

5、典型经验总结法

对试验个案及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总结,撰写成有价值的试验报告、个案报告、调查分析报告、经验总结、论文、结题总结。

五、课题研究读书学习计划以及具体时间安排

在课题实施的的每个月、每节课的备课过程中,要不定期反复研读《初中英语新课程教学法》(郭跃进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

2008年11月:第1章第一节 —— 第2章第四节

2008年12月:第2章第五节 —— 第3章第五节

2009年1月:第4章第一节 —— 第5章第二节

2009年2月:第5章第三节 —— 第7章第四节

2009年3月:第8章第一节 —— 第9章第二节

2009年4月:第9章第三节 —— 第11章第三节

六、完成读书笔记与课例分析的具体时间安排

在研读的过程中,自2008年11月起至2009年10月的每个月针对这些书籍,撰写读书笔记、课例分析。具体以所学所获为主要内容,侧重于对教学的启发和感悟以及对实践的指导性内容。2009年1月完成读书笔记一篇;2009年2月完成课例分析一篇;2009年10月完成课例分析一篇。

七、课题的实施

(一)准备阶段(2008.9——2008.11)

认真学习国内外探究式学习的理论与《英语新课程标准》,更新观念,形成研究方案的总体框架。选题,进行课题背景分析,制定课题实施计划。

(二)实施研究阶段(2008.11——2009.9)

按计划实施实验方案,收集有关数据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评价实验效果,及时修改实施方案,进行阶段性总结。

(三)总结阶段(2009.10)

总结实验成果,进行实验自我评价,写好总结报告,形成探究式学习研究课题实践与理论体系。

八、课题实验成果表达形式

本课题于2009年10月实验结束时,预期产生以下一些成果:

1、《初中英语教学方式转变的研究》课题经得起实践的验证。

篇8:历史个人课题研究方案

关键词:ERP,集中部署,数据迁移,历史数据

0 引言

为深入推进国家电网公司“两个转变”和集团化运作, 实现业务响应更快速、管控更集中、服务更优质、工作更协同, 国家电网公司总部对信息系统由目前的总部、省公司二级部署向全公司集中部署转变, 提出了迫切需求。根据ERP系统集中部署建设工作的总体安排, 天津市电力公司被列为首批试点建设单位。该项试点工作在为其他网省公司积累经验的同时, 将显著提高天津市电力公司支撑业务的标准化水平, 满足业务响应更快速、管控更集中、服务更优质、工作更协同的要求, 促进业务共享融合和集约管控, 有效支撑“三集五大”建设。在ERP集中部署的背景下, 为了保证ERP系统集中部署后历史数据的可用性, 需研究出行之有效的数据迁移方案, 能够将各网省历史数据整理、转换、集中, 使得业务操作能够获得历史数据的支撑, 充分利用历史数据的价值。

1 系统现状分析

为确保新旧系统的顺利对接, 实现系统内历史数据的有效迁移, 需对ERP系统现状进行详细分析, 分析内容包括系统总体情况、试点单位技术现状及业务现状。

目前国家电网公司ERP系统为两级部署模式, 总部及大多数单位还部署有商务信息仓库 (Business Warehouse, BW) 、企业门户 (Enterprise Portal, EP) 等相关系统, 并通过一体化平台与外围应用系统集成。各省 (市) 电力公司ERP系统内包含大量的系统数据, 涵盖了各核心模块, 总数据量达13 TB左右, 因此对数据延续性要求很高。主数据的迁移范围 (数据对象清单) 需依据统一模板确定, 业务数据的迁移范围需综合考虑业务要求、迁移代价、法律与审计需求等因素, 进而得到确定。通过统计23家省 (市) 电力公司数据库容量, 得到ERP系统的数据量平均为0.73 TB;省 (市) 电力公司间ERP系统版本有所不同, 大部分公司为ECC6.0, 个别公司版本是在6.0基础上升级的不同EHP包, 系统和版本的差异将导致数据迁移及转换的复杂度进一步上升。

由于各公司使用的会计科目层次和内容不同, 将无法直接在控制区域层面实现合并。工厂编号及物料编码等信息在迁移中需重命名或重新编号, 号段的设计需由业务部门通盘考虑, 按统一模板来设计调整号码段[1]。在ERP数据归档工作中, 归档数据的配置信息若发生变化 (如公司代码等) , 需通过迁移转换服务才能恢复归档数据的正常访问。

系统技术方面, 变更过的数据仓库、数据字典 (Data Dictionary, DDIC) 对象将是迁移中蓝图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2], 需要根据各省 (市) 电力公司的更改情况与统一模板对比, 决定是否保留或丢弃省 (市) 电力公司的定制化数据仓库及DDIC对象。

结合试点单位业务现状, 各模块数据迁移方案中包含以下重要关注点。

1) FICO模块:凭证分割未激活的单位未来实现凭证拆分的难度较大, 货币键是RMB的省 (市) 电力公司需通过货币键转换场景以转换成CNY。同时, 财务凭证、内部订单和控制凭证的数量多少均将直接影响转换时间的长短。

2) PS模块:试点单位存在非省 (市) 电力公司代码的项目 (例如归属于电力设计院、招投标公司、各供电公司等) , 可能涉及公司代码相关的转换场景, 如果公司代码降级为利润中心, 对未清业务数据的转换难度将加大。

3) PM模块:网省电力公司存在任务清单及维护通知, 需进一步确认是否与其他网省业务冲突, 再进一步评估是否在集中部署过程中实施切换。设备主数据、分类特性、工单类型等内容均需确认是否转换为集中部署方案规定的内容。

4) MM模块:对于已上线WM模块的试点单位, 存在仓位、转出单等主数据及业务数据。若集中部署不启用替代方案, 则须放弃精细的仓库管理能力。若需要WM功能支持, 则将增大未清业务迁移的难度。

2 数据迁移典型场景及方案

通过对ERP系统现状的综合性分析, 针对各核心模块, 提出了模块内数据迁移的设计方案[3], 利用系统场景切换工具 (SAP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 SLT) 实现相应的数据迁移, 针对各模块典型场景下的历史数据迁移展开了分析研究。系统数据迁移SLT方法论如图1所示。

2.1 财务场景

财务模块中涉及历史数据迁移的场景主要包括组织架构转换场景设计、凭证转换场景设计及资产转换场景设计。

2.1.1 组织架构转换场景设计

基于设置模式, 存在4种组织架构转换的场景, 即公司代码转换为利润中心、公司代码重组、利润中心及成本中心重组。

1) 公司代码转换为利润中心的场景设计主要按照组织架构编码规则, 创建新的利润中心;将现有公司代码下的数据转换到新的利润中心下, 同时合并该公司代码到其他保留的公司代码中;公司代码下所关联的所有组织结构按需重命名, 将其迁移到其他公司代码下。公司代码转换为利润中心场景如图2所示。

2) 公司代码重组包括公司代码重命名、公司代码合并、公司代码拆分等情况。按照组织结构编码规则, 即《国家电网公司成熟套装软件信息分类与编码方案》编码清单, 创建新的公司代码。将需要重组的公司代码通过SLT执行公司代码重组, 公司代码的拆分涉及到主数据及业务数据的拆分迁移, 需确定拆分规则, 并依据此规则运用SLT专业工具及方法将原公司代码下的数据迁移到新系统的新公司代码下。公司代码重组场景如图3所示。

3) 利润中心及成本中心重组包括利润中心重命名及合并、成本中心重命名及合并, 按照组织结构编码规则, 创建新的利润中心与成本中心, 通过SLT执行相应重组工作[4]。由于表外科目尚未通过主数据管理 (Master Data Management, MDM) 模块集中管理, 需梳理各网省电力公司对于表外科目的核算需求, 用于统一的配置及编码, 避免数据冗余和重码。科目主数据重组场景如图4所示, 存在科目合并、拆分及重命名等情况, 按照对应编码规则进行创建, 通过SLT执行会计科目的转换等。

2.1.2 凭证转换场景设计

业务数据迁移包括财务凭证、利润中心凭证及成本中心凭证等数据, 数据迁移过程中要保证3类凭证的关联性。迁移后系统的配置与原系统不同, 需通过校验系统配置, 确保迁移后数据与新系统配置不冲突, 最终根据数据转换规则执行数据转换。

2.1.3 资产转换场景设计

涉及到的资产数据包括资产主数据和资产业务数据, 即资产明细等。按照资产编码规则创建新的资产编码, 资产主数据存在折旧码、折旧年限变更等情况, 在数据迁移过程中要保证数据连续性, 即原系统中的资产变更记录同时迁移到新系统中。

2.2 人资场景

人资模块中涉及历史数据迁移的场景主要包括人事事件转换场景、组织架构转换场景、主数据编码转换场景及薪酬数据转换场景。

1) 人事事件转换场景:人事事件记录了员工从进入到退出企业所发生的所有人事变动情况, 各单位在规范化之前存在本单位特有的人事事件数据编码, 需统一新旧人事事件类型及原因编码对应关系, 进行数据转换。

2) 组织架构转换场景:组织架构是人力资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涉及人事范围、人事子范围、员工组、员工子组及薪资核算范围转换等。

3) 主数据编码转换场景:人力资源管理主数据主要包括组织单位、职位、职务、人员和培训, 其中培训管理已完成二级部署, 编码规范统一, 无需进行特殊转换。

4) 薪酬数据转换场景:主要涉及基本工资体系数据、工资项数据转换。基本工资体系数据转换包括工资等级类型、工资等级范围、工资等级组、工资等级级别;工资项数据转换需结合各网省系统现状设计统一规范编码后再进行对应工资项数据转换, 薪资核算结果表 (RT) 数据主要转换对象为非标准工资项数据[5]。

2.3 项目场景

项目模块中涉及历史数据迁移的场景主要包括项目主数据场景、项目用户状态场景及网络编码场景。

1) 项目主数据场景设计:项目模块的主数据分为项目标准架构、项目标准网络及服务主数据。在收集各网省的项目主数据基础上, 区分各网省的项目主数据编码段, 以2位网省代码进行区分, 项目标准架构同时遵循信息技术[2010]1336号和[2011]209号文, 最后使用SLT工具转换相应主数据。

2) 项目用户状态场景设计:项目用户状态由状态参数文件、状态节点及节点系统控制3部分组成。

3) 网络编码场景设计:需考虑主键编码重复的情况, 整理和统计各网省的网络编码, 根据业务组提供的网络编码规则, 在原网络编码前增加两位网省的公司代码, 运用SLT专业工具和方法将网络编码迁移到新系统。

2.4 物资场景

物资模块中涉及历史数据迁移的场景主要包括物资主数据转换场景及业务数据转换场景。

1) 物资主数据转换场景:物资管理模块主数据包括物料主数据、供应商主数据、客户主数据、批次主数据。各省 (市) 电力公司的物料主数据已按物资集约化进行了统一, 无需转换, 供应商、客户、批次存在差异。以供应商主数据为例, 按照主数据设置规则统一规范各类供应商的编码范围及编码规则, 对各单位需要迁移的供应商按照新的编码规则和号码范围进行统一编码, 通过SLT进行数据转换。如果供应商主数据在新系统中已经存在, 只需要扩展本公司的相关数据。

2) 业务数据转换场景:包括采购申请、采购订单、询价单、框架协议、预留、物料凭证、发票、内外向交货单、销售订单及盘点凭证等。各单位业务数据需要进行统一规则转换, 以采购申请、账户分配类别为例, 统一分配各单位采购申请的凭证类型和号码范围, 统一屏幕必输字段、定制化字段或按需求分别设置屏幕, 并整理出新旧字段的对应规则;对各单位需要迁移的采购申请按新的编码规则和号码范围进行统一编码, 通过SLT进行数据转换。

2.5 设备场景

设备模块中涉及历史数据迁移的场景主要包括组织架构场景及业务数据场景。

1) 组织架构转换场景:设备管理的组织结构包括计划/维护工厂、工作中心与计划员组。各网省均采用8位编码方案, 但编码规则不一致。根据新的编码规则对工作中心进行重新编号, 由用户确认新旧编号对应关系表进行数据转换。

2) 业务数据转换场景:PM设备模块的业务数据包括维护计划、维护订单及通知单等。对PM作业类型需做两级定义, 第一级用1位字母标识维修费用分类, 第二级用2位数据标识维修性质。

3 数据迁移方案实施效果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ERP系统的数据迁移属于从新总账源系统到新总账目标系统的迁移, 所以基于新总账的数据迁移方案, 最终实施工作实现了以下几方面的成果。

1) 完成了数据统一模板的搭建。系统数据迁移过程中的迁移环境包含了生产系统中完整的生产数据, 并利用统一模板系统的拷贝环境作为数据迁移测试;搭建完成了包括天津市电力公司子模板在内的统一模板系统, 包括人资组织架构及主数据模板、物资主数据模板、财务主数据模板、设备资产模板及项目主数据模板等;确定了统一模板配置点与天津市电力公司系统配置差异点的转换规则, 为系统数据迁移提供了有效的模板准备。

2) 完成了业务数据对象的梳理。通过与业务部门的积极沟通, 梳理了数据对象的迁移属性, 包括对象是否迁移、对象迁移范围、天津市电力公司ERP系统中各业务数据的对应规则等, 为迁移工作铺垫了全面的数据基础。

3) 依托迁移方案, 开展了系统数据的整体迁移实施工作。实施过程中, 首先完成了业务对象迁移蓝图设计, 针对各核心模块, 提出了模块内数据迁移的设计方案, 并详细建立了各类实际场景。根据各场景设计中的实际分析, 研究各模块典型场景下的历史数据及迁移方式。天津市电力公司ERP系统的业务复杂度高, 业务对象的数量以及匹配关系复杂度高, 数据量相对较庞大, 但参照总体方案, 整体数据实现了顺利迁移。

4) 以源系统及目标系统的数据结果为依据, 开展了相关数据的测试工作, 确保历史数据迁移工作的质量。由于该方案的数据迁移是从底层数据表上做直接修改, 而不是按照应用逻辑来处理, 所以可能存在数据遗漏或者不准确的映射规则造成数据不一致问题, 因此测试工作极具必要性。方案实施后, 制定了明确的测试计划, 测试过程包括功能测试、用户接受度测试、集成测试及性能测试, 在定义测试环境及测试策略后, 完成迁移方案的整体测试, 确保方案的迁移效果。

5) 完成了其他应用性调整工作, 成功解决了天津市电力公司本地化部分特殊业务对象存在的应用性问题。由于天津市电力公司的业务对象较复杂, 需要调整的地方较多, 因此实施过程中进行了底层定制化信息方面的调整, 调整了在上一阶段分析出的底层对象冲突, 同时依据业务流程的变动, 调整了相应业务对象的迁移范围。

4 结语

本文通过详细分析ERP系统应用现状, 从场景设计及技术方案研究等角度, 对集中部署工作的历史数据迁移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阐述, 重点描述了ERP系统各核心模块数据迁移的设计方案。本文所提出的历史数据迁移方案已经部分应用到国家电网公司ERP系统集中部署实施工作中, 并取得了工程实际的应用经验。ERP集中部署工作覆盖面广, 实施内容复杂而极具挑战性, 未来将在ERP系统权限体系研究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工作, 进一步推进ERP系统集中部署工作的实施及贯彻。

参考文献

[1]詹伟.湖北电力ERP数据仓库的研究与应用[J].电力信息化, 2011, 9 (3) :21–23.ZHAN Wei.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ERP data warehouse in Hubei Electric Power Company[J].Electric Power IT, 2011, 9 (3) :21–23.

[2]毕子健.电力物资管理ERP系统设计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 2011.

[3]雷晓萍.青海省电力公司ERP商业智能的设计与应用[J].青海电力, 2011, 30 (1) :36–40.LEI Xiao-ping.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ERP business intelligence in Qinghai Power Company[J].Qinghai Electric Power, 2011, 30 (1) :36–40.

[4]周小明, 赵永彬, 韦明.电力企业ERP运维数据中心的设计与应用[J].电力信息化, 2010, 8 (7) :104–108.ZHOU Xiao-ming, ZHAO Yong-bin, WEI Ming.ERP data warehous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in electric power company[J].Electric Power IT, 2010, 8 (7) :104–108.

上一篇:工作岗位调动的申请报告下一篇:小学生七五普法演讲稿四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