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根同源的闽台民间信仰

2024-04-18

同根同源的闽台民间信仰(精选1篇)

篇1:同根同源的闽台民间信仰

同根同源的闽台民间信仰

海峡之声网 2008-04-30 06:49:55

海峡之声网专稿,(作者:黄伟华)进入四月,气温渐渐回升,闽台民间信仰的交流也随之日益“升温”。

十二日,台湾屏东里港双慈宫妈祖信众七十人赴妈祖故乡——湄洲岛朝圣观光;十七日,第三届海沧保生慈济文化节在厦门开幕,七千名来自两岸的信徒齐聚青礁慈济宫,共祭保生大帝;十八日上午,一千余两岸王氏宗亲身着汉服聚集在福州闽王陵前,焚香祝祷,同祭闽王王审知„„

闽台民间信仰同根同源。台湾民众精神生活的民俗文化是民间信仰拜拜盛行,祖先崇拜诚挚深厚。台湾的民间信仰不同于西方与世俗生活分开的“制度化宗教”,而是一种深层次精神生活中的民俗文化,其内容经常与一般的生活混合,普及于文化的各方面。明末清初,闽南、粤东移民到台湾,同时将各地民间种种神明信仰移植台湾,如土地公、妈祖、关帝、观音菩萨、三山国王等等,台湾成为“众神的殿堂”。

移民到台湾,在当时航海技术、设备落后的情况下,要渡过风高浪急的海峡,凶吉难下。于是,移民随船供奉妈祖,以求平安抵台。到台后,自然把妈祖供奉于庙宇。从此,妈祖信仰启蒙及台湾,形成许多以不同妈祖为中心的祭祀圈和大规模的供香、割香活动。

妈祖,原名林默,是宋代莆田湄洲岛的一位民间妇女。据传,她通晓天文、医术,平素急公好义,扶老济困,民间流传着许多妈祖驱恶扬善、扶助百姓的故事。她为救海而捐躯之后,乡亲们便在岛上为她修了一座庙宇奉祀。老百姓出于对妈祖助人为乐、济世救民的向往,把她塑造成一位保佑平安的海神形象。台湾的妈祖崇拜极为普遍,以妈祖为主神的庙宇多达509座。每逢妈祖生日(农历3月23日),各地妈祖庙都在这一天前后举行隆重祭典,绕境游行,称之“迎妈祖”。

台湾最基层的地域神是土地公,又称福德正神,各乡村都有土地公庙保护各区域的安全,祈求土地平安,农作物丰收。台湾有句话说:“田头田尾土地公”。在乡村进村路边常见立一块宽30公分-40公分、高80公分-90公分的石碑,上面只刻土地公或福德正神字样,连神像也没有(闽南一带也同样可见),因有所谓“有土即有财”之说,福德正神也成为财神,被商人所信仰。土地公庙很多,据调查,以土地公为主神的庙达669座。可见,土地公信仰之普遍,富有亲和力。

移民到台湾定居下来,为了求得生存与发展,需要互相团结,以便开垦荒地,对抗豪强劫掠。因此,重信义的武神―关公,恰好满足他们的需求,成为他们的精神依托和崇拜偶像。清朝统一台湾后,统治者为了安抚民心,巩固统一的局面,大力提倡忠教节义,鼓励民间崇拜关帝,关公信仰在台湾日益发展起来。关帝既是道教之神,玉皇大帝的近侍;又是佛教之神,护法伽蓝;同时还是儒教之神,文昌帝―文教守护神。据1960年调查,台湾供奉关帝的庙宇共有192座之多。台湾进入工商资本主义社会后,频繁的商业交往需要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因关公被认为重信义之神,可藉以整合商业社会,于是,关公崇拜便流传起来。现在,我们在北京、厦门等地常可以见到台商企业和餐馆供奉关帝神位。在台湾,城市和市郊纷纷建起关帝庙。90年代关帝庙发展到481座。这些关帝庙大多是从闽南东山岛铜陵的关帝庙分灵过去的。80年代两岸放宽往来以后,台湾信仰者纷纷到东山关帝祖庙拜谒。1995年1月11日,东山“关帝圣君”应邀赴台,参加了“台湾关帝大庆典”,并“巡访台湾”,历时6个月,在台湾及海外引起了强烈的轰动。

台湾民众对观世音菩萨的信仰也很普遍。佛教里的菩萨原为“善男人”。中国的佛教徒在唐代,为吸引妇女信佛,宣称即使女身也照样可以成佛作菩萨,而塑造出女观音的形象。台湾先民入台时将闽南人奉祀观音的习俗传入台湾,称观世音菩萨为观音妈、观音佛祖、大慈大悲观音菩萨。观音形态很多,最为民间尊奉的是白衣观音,即送子观音。80年代以观世音菩萨为主神的寺庙为557座,遍及全岛。信奉观音佛祖的人不必是佛教徒,也不需念佛经,只要心诚,照样可以受庇佑。

客家人崇祀的神明并不多,主要信仰三山国王,因而有三山国王庙的地方就有客家人,是客家人的守护神。三山国王是山神的尊称。据传说,粤东潮州的三山(独山、明山、巾山)之神,多次现身,协助官军平定贼乱,故受敕封为三山国王。台湾以三山国王为主神的庙宇有135座。其神像一位是红脸,一位是白脸,一位是黑脸,前两者均文质彬彬,后者则双眉紧锁,怒目远视,威风凛凛。

如上述,台湾的先民们迁移台湾,面对严酷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将其故乡的神明带到台湾,祈求超自然、支配万物的神明庇佑。这些神明有的慈悲为怀,有的驱恶扬善,有的保护安全等等,对信仰者劝善积德。除上面介绍的之外,还有如天公、王爷、城隍爷、玉皇大帝、保生大帝等众多的神明,所祀的神明之多,拜拜之盛,超过诸神的故乡福建。这些神明信仰没有共奉的典籍,更没有固定的入教仪式,而是融汇到人们的生活和风俗习惯中,成为一种世俗化、生活化的信仰活动。崇祀者不像基督教徒、佛教徒那样是排他性的一神教信仰者,而是开放的多神信仰者。民间信仰本身就是儒、佛、道混杂体。信徒们在神明面前充满敬畏之情,祭祀、供牲礼、进香,祈求个人和家庭的福祉,或祈求神明保佑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及为民众消灾赐福;有时也向神明许愿和还愿,计价还价,还谋略经由某些禁忌和巫术去能动地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些行为虽是为生存和幸福而进行的挣扎,但属迷信、愚昧。随着人们科学知识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稳定,经引导,迷信将会逐步消失,神明信仰会健康发展。

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与纯宗教不同,它没有统一的教义、教理系统和礼仪系统,信仰者也不出家,信仰者的主要目的是消灾灭厄,祈求平安和财利,其信仰系统更加复杂。台湾民间信仰也是随闽省移民的迁移而传进台湾的,在台民间所崇拜的神祗,绝大部分与福建地方神有着密切的关系。

台湾的庙宇据统计超过15000座,除了中国传统神明以外,诸如天上圣母、广泽尊王、观音、佛祖、保生大帝、开漳圣王、福德正神等,都属于泉州、漳州、汀州各地民间供奉的神明。而最有影响力的天上圣母,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妈祖,一直是南方沿海一带居民信仰之航海守护神。自从宋代以来,中国历代帝王对妈祖的封赐近30次,褒封她为天妃、天后、天上圣母或天后圣母等。妈祖的信仰传播很快,宋代在福建就建有10余座妈祖庙,福建的沿海居民有迁徙台湾的,首先需要在惊涛骇浪中漂泊,妈祖就成了人们虔诚祈祷的神明,许多移民奉持着妈祖神像来到台湾。平安抵达台湾的移民,更是感激妈祖的保佑,纷纷在聚集地建祠奉祀,妈祖的信仰区域也随着闽省移民的足迹不断扩大。今天的台湾,主祀妈祖的宫庙已达500座,而每年的妈祖诞辰日(农历三月二十三),台湾各地都会组成进香团回到福建的湄州妈祖祖庙“谒祖”。甚至在日据时期,闽台妈祖信仰的交流也没有停止过,总有一些信徒不顾日本殖民者的禁令,渡海进香。比如在1922年,台湾人施福联等人就带领彰化县鹿港天后宫进香团,从基隆搭船前往湄州“谒祖”。当时他们打出的口号是“祭妈祖,怀故土”。闽台妈祖信仰的交融一直有着深厚的情结,上世纪80年代,台湾妈祖进香团即冲破台湾当局的阻力赴湄州妈祖庙进香。1989年5月,台湾宜兰县就有19艘渔船载着224名信徒直航湄州,并且迎回了祖国大陆妈祖祖庙的“38尊小型妈祖像和两尊大型神像。”进香团返台时,台湾全省赶来迎接的信徒成千上万,人手一香,敬拜的队伍竟有3公里长。这热烈的场景,充分表现了闽台间数百年来妈祖信仰的交融关系。

而其他被民间供奉的神明,则有以下几类特点,一是历史上大多真有其人,如“广泽尊王”,姓郭名忠福,福建泉州府人,世居郭山之下。再如“开漳圣王”,也即唐朝开设漳州的首任刺史陈元光,更加熟悉者如关帝等。二是在民众心目中可以帮助拒盗驱邪、除害治病、消灾解难。如城隍老爷、福德正神、助生娘娘等。三是这些神明大多蕴涵着崇善惩恶的儒家伦理道德内容,他们刻苦耐劳,建功立业,保民济世,忠勇慈孝,如:关公,三忠公(南宋末年的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甚至像唐朝时候中原地区死守睢阳,抗拒安史叛军的张巡、许远也在祭祀的神明之列。

目前,福建各地每年举办的妈祖文化旅游节、关帝文化节、保生慈济文化节、开漳圣王文化节等种种活动,以民间信仰为纽带,搭起一个个促进两岸民间交往和文化交流的平台。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同根同源的闽台民间信仰】相关文章:

诗画同源04-26

同源古树经典散文04-11

药食同源作文05-04

盈亏同源赚个人能力范围内的收益09-10

同源宾语构式的生存性及其修饰语的语义功能04-11

上一篇:辰阳明德小学2014年师德师风集中整治活动工作方案下一篇:1年级上语文卷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