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永远比拿快乐的话题作文

2024-04-17

给永远比拿快乐的话题作文(通用12篇)

篇1:给永远比拿快乐的话题作文

过完年了,我和妈妈乘坐回家的公交车。

回家的人很多,但位置不够坐,所以有好多人只好站着。我和妈妈很幸运,坐到了位子,而且又是前排的。

车又停了,又一大批人上来了。一位提着打包裹的老太太上来了,她满头银发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亮,她先用有着鱼尾纹的单眼皮看了一下车内,然后找了一个可以站的空位,接着把她那沉甸甸的大包裹放在地上,在摇篮一般的车里艰难地摇摇晃晃地站立着。

我有些可怜那位老太太,但又想:谁叫你这么晚上来,又正好是赶上过完年人最多的时候,有位置是不可能的,给你一个站的位置就很不错喽。

那位老太太站得似乎有些累了,便靠在一个座椅上,休息片刻,还时不时地弯下腰把倒掉的包裹扶正。

此时,我想:唉,过完年一个人回家多不容易,还是一个老太太自己回家,而且是站在公交车上。怎么所有的霉运都在她一个人身上体现呢?这多不公平呀!要不……我让座位给老太太坐?还是算了吧,说不定,她下一站就下车了,还是再等等吧。

又过了好一会儿,车上的人不但没有减少,还越来越多,老太太还是没有下车,而且还被人群挤得东倒西歪。

我的心又开始动摇了:老人家毕竟身子骨弱,哪经得起这般折腾啊!不管三七二十一,让座位吧!

我一下子站起来,老太太被吓了一跳,脸上露出一丝恐惧,“老奶奶,您坐吧。”我让出位置说道。老奶奶转恐惧为高兴,说:“谢谢你啊。”我挠挠头,站在空位上。

老奶奶坐下去后掏出一块饼干给我,我十分开心,兴奋地吃起来,“真好吃。”我说道。

把座位让给老奶奶的那一刻,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一位名人曾说过的一句话:给永远比拿愉快。

篇2:给永远比拿快乐的话题作文

有那么一个星期,我们班的小潘因为感冒了,所以整个星期也没来,连期中考试都错过了。而且在这几天里,我们学习了好多知识,也做了很多作业。因为我是他的好朋友,又离他家最近,所以每天的作业都是我给他送去的,一天也不例外。我心想:这几天我们上了好多节新课,小潘都没来学,一定都不会做,我去帮他补一下课吧!

于是,我每天放学都先把作业放在他家,然后告诉他要做什么作业。我回家做完作业后再帮他去补课。如果他不在家,我就给他写张纸条,告诉他要做什么,然后和他的作业,叠在一起放在桌子上,明天再帮他补课。

我帮他补课的时候都先告诉他题目的概念,给他在纸上列一下,再出几题类似的题让他做,直到他弄懂,我才回家。他奶奶在我每次走时都一个劲儿地道谢,说:“谢谢你啊!帮我们家孙子带作业,还帮他补课,真是辛苦你了!”边说还边往我口袋里塞水果和糖,表达她的谢意。

即使我百般找借口推辞,比如“家里有好多”“我不喜欢吃”,她也硬要叫我拿回家,再跟我告别。每次我背着书包,拿着水果和糖,踏着轻盈的步伐往家走,这个时刻心里都是暖洋洋的。

篇3:快乐,作文教学的永远追求

一、自主是快乐作文的第一步

从信息论来看,作文是一个外界信息的输入、储存、加工、编码、输出的过程。信息的输入是前提,加工是中介,输出是结果,而这个信息输入→加工→输出的过程,全仗主体积极而有成效的工作,离开了主体的主动精神,信息既不能输入,也不能加工,更不会有信息的输出了。这里说的主动精神,就是写作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是我要写,而不是要我写,就能从作文中体会到乐趣与快感。然而在我们的教学中,学生作文更多的是遵命写作,是一项任务,是训练系列中的一个环节。教师为了应试有很强硬的理由,学生则有太多的无奈。他们没有选择余地,不能自主,写作也不是一种内在需要。因此交还学生作文的自主权,让他们真正喜欢作文,自由地“以我手写我心”,是我们改变作文教学现状的第一步。

自主性首先体现在写作时间和作文形式的自由。限时限量的作文训练会使每个人感到畏惧,因为每个人的写作冲动不是恒定不变的,有些东西稍纵即逝,是在特定情景中的自然流露。要教会学生捕捉这些不期而遇的真实感受,那么随笔、日记、读书笔记等应是学生练习的常用形式。

自主作文还要保障学生在写作空间上的自由。想写什么,不想写什么,完全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应该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透视生活,观察事物,不囿居于校园和家庭,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用自己的心灵观照现实生活。强调观察、体味、思考,反对被动的、机械地模仿和重复,对现实做出真善美、假恶丑的判断。惟有如此,学生才能体会到一种自由和快乐,凭借自己的天性挖掘生活,感受周围的事物。信心十足地传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美好事物的颂扬。

自主探究和发现要比被动接受快乐。写作的规律和技法不是靠教师的灌输得到。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学习就是依靠发现,要求学生利用教师或者教材提供的材料,主动的进行学习,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探索和发现事物,而不是消極地接受知识。如果教师只满足在课堂上传授写作技巧,他肯定不是一个好的语文老师。美国著名的认知学派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生发现学习的“发现”与科学家的“发现”,只是形式和程度的不同,性质是相同的,都是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而发生的,其智力功能和发展价值是相通的。因此写作的经验、技巧乃至规律都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写作的乐趣也就在此,否则它就成了别人嚼过的馍馍。长期以来,教师是在做学生的事情,剥夺了学生探索发现的乐趣,结果教师“喂”得津津有味,学生却饥肠辘辘。

二、激情是快乐作文的助燃剂

自主写作确实轻松自在,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作文教学,是快乐作文的起点。然而它的前提是要有激情,学生要爱作文。如果没有这个前提,自主只能是给不自觉者大开了方便之门,自主只会导致作文教学的无政府状态,使作文教学无所作为。那么这种激情,这种对作文的热爱又该怎样去点燃和呵护呢?

学生作文的激情首先是源于对生活的激情。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写作文,彻底打消他们为考试而写作的思想,要让他们明确写作是现代生活的需要。美国学者认为:“写作技能是未来公民生存的第一技能,也是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技能。”再说,我们的作文教学目的,也不是为了培养少数的几个作家,而是千千万万普通的劳动者,他们所需要的并非创造文学作品的技巧,而是具有广泛意义的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和创造能力。叶圣陶也说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是生活本身。一般人都要认识文字,练习写作,并不是为着给自己一个“读书人”或者“文学家”的头衔,而是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既然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就有责任生活的激情引向作文教学,让学生像热爱生活一样去热爱作文。

有人把教师比做火把,那么学生作文的激情就需要教师去点燃。语文老师对写作要热爱,要率先垂范,经常“下水”作文。如果一个语文老师只会整天谈经验说技巧,多少显得有些滑稽,不亲自“下水”试一试,怎么能体会得了写作的艰辛与快乐。鲁迅先生当年曾讽刺过那些专职的“批评家”:“你这么会说,那么你倒来做一篇试试看!”如今我们不少的语文老师也只是会说而不能写,甚至因为不会写而只能空洞的说。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一个以写作见长的语文老师会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也只有这种老师,才能说得出经验和技巧,而且是同学们乐意接受的。

三、分享成功是快乐作文的最大奥秘

教育心理学表明,生活使人面临难度不同的任务,他们必然会评估自己成功的可能性。力求成功的人,旨在获取成就,并选择能有所成就的任务。这种情况,最有可能发生在他们预计自己成功的可能性有50%的把握时,因为这给他们提供了最大的现实挑战。如果他们认为成功完全不可能,或者胜券在握,动机水准反而下降。所谓“跳一跳,摘桃子”,如果使劲跳了,“桃子”还是遥不可及,那再次跳起的动力就丧失了。学生学习数理化的兴趣往往高于语文学习的兴趣,解答理科习题的劲头要比写作文的劲头足,原因在于一道理科习题解答出来,学生就摘到了“桃子”,能尝到成功的甜头。而作文写出来了,只有少数同学有“摘桃子”的感觉,大多数人换得的是老师的冷冰冰的评语,甚至是讽刺和挖苦,有太多的失败和苦水。建立一套多元评价标准是很有必要的。教师要正视学生作文水平和作文能力的差异,全班自始至终一个尺度无疑是违背教学规律和教育科学的。对学生作文的起始状态教师要进行摸排、定位、建立档案。作文评价要重过程,看发展,不搞一刀切。在评价机制上,教师不搞一言堂,而是充分发扬民主,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师生共评等多种形式。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要平等对话,没有高下之分,只有思想碰撞和逆耳忠言。

此外,搭建展示平台也十分必要。比如,让每一个学生都准备一个精致的小本本,写上自己的得意之作,以供交流;班级可以设论坛、劈专栏,既可以评论身边的人和事,也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年级可以出优秀作文选,让优秀作文变成一个一个的铅字,供人传阅;学校要有文学社、广播站,搞辩论、办演讲、设沙龙,让有写作专长的同学一展风采。总之,机会要多,舞台要大,才可以形成强力磁场,展示才华,调动兴趣。

篇4:给永远比拿快乐三年级作文

如果说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永远铭记年8月8日,那么作为一个岳阳人,也应该永远铭记2008年6月3日,给永远比拿快乐作文。

是的,每一个岳阳人都无法忘怀那一天。当岳阳张开双臂,迎接神圣的奥运圣火时;当她面向全中国,面向全世界,展现出最美好的一面时,身为一个岳阳人,在那一瞬,不能不为她骄傲。

记得那一天,我起得比平常早很多。不过很早就封路了,上班、上学的人们都只能走着去——不管多远。可是,我没有在人们的脸上看见有埋怨的表情。没有。人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每个人都在谈论着即将到来的神圣时刻。走在路上,你能听到的词就是奥运、圣火、奥运、圣火……而能够看到的,也只有五星红旗,不管黄发还是垂髫,或是脸上贴着国旗,或是手中挥舞着国旗,或是穿着印着国旗的衣服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小孩,人还没有手里举着的国旗高,穿着一件印有“中国加油!”字样的衣服,脸上贴着国旗,头上还绑着一条“中国必胜”的带子;一位头发斑白的老人,也穿着胸前印着爱国心的衣服,布满皱纹的脸上带着笑意……圣火,点燃的不仅是激情,还有每个人的爱国心。

就这样一路撷取感动,我来到了学校。虽然这一天是星期二,我们不能亲眼见证这一神圣的时刻,但是我们也有我们自己表达我们对奥运的支持、对圣火的.欢迎的方式:大部分同学都没有穿校服,而是穿着印有支持奥运的标语、图案的衣服,而平常要求大家必须穿校服的学校,今天也并没有管;很多人脸上贴着国旗;每个班的教室里都至少有一面大国旗、一面小国旗和一面五环旗。下早自习后,更是有很多同学跑去缠着校长,请求他让我们去看圣火的传递。那一瞬间也是让我特别感动的,每一个人都挥舞着国旗,脸上都贴着国旗,衣服上都印着国旗,红色和金色主宰了整个世界……圣火,传递的不仅是梦想,还有每个人的爱国心。

这样的场面,似乎从来都是在电视上看到的,这一刻就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让我都有些不敢相信。如果不是奥运,如果不是圣火,我们的爱国心,怎么会忽然被激发出来?如果不是奥运,如果不是圣火,我们,又怎么会忽然强烈的意识到:我是一个中国人!

那一幕,是我永生永世难以忘怀的。在我以为我们的爱国心已经衰退了的时候,它,让我明白,原来,我们对脚下的这一片土地,爱得如此深沉。

哈哈,我的数学考试又得100分喽!”一阵爽朗的笑声从六年一班的一位十一二岁的小男孩口中传出,中学生作文《给永远比拿快乐作文》。他,就是我们班的数学小神童——周家乐。

周家乐,帅气的脸蛋,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一对灵敏的耳朵,中等身材,一头整齐而乌黑的头发,嘴边总挂着笑容。虽然家乐长相一般,但却是一个学习认真的小伙子。

六年级刚刚开学的时候,老师便安排家乐坐到我后面。我想:一看就是个不爱说话的同学,学习成绩不怎么样吧。我有点瞧不起他,本来数学成绩不错的我,便向他下起了挑战书,我转过身子,对他说道:“家乐,我们来比比,看数学第一单元考试谁考得棒,好吗?”“行啊!”家乐满有自信地回答道。哦!还挺有信心的嘛,我倒要看看你考得有多“好”。我不禁想到。自从我对家乐下挑战书后,家乐便开始认真学习起来。早上第一个到教室的总是他,放学后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的是他,上课积极发言的是他。每当星期五我们照常进行“疯狂打球”。当我回教室拿书包时,发现家乐还在学习,时不时他在草稿上“沙沙”地写起来,时不时还念念有词。我走进教室,说道:“家乐,走!打球去吧!”“不行!我作业还没写完呢!你先去吧。”说着,家乐又埋下头继续写作业了。

转眼间,数学第一单元的考试已经到了。试卷刚发下来,我便起笔,认真地写起来。写到一半,我转过身去看一下家乐,只见他正认真地写着试卷,几颗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头上流下来……

“叮铃铃……”“同学们,请把试卷交到组长那儿。”监考老师严肃地说道。“呼……,考试终于结束。”我喘了一大口气。接着,我和同学们交对一下答案,呀!错了一道判断题,真不应该啊!下午,试卷发下来了,我考了99分,当我要转过身去看家乐的试卷时,突然,一阵刺耳的声音从我耳边响起。“哈哈,我的数学考试得100分喽!”家乐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哇!家乐,你真棒,我承认我输了。”我沮丧地说道。“璟智,考试怎么能算输赢呢?只要你努力学习,你也可以考100分的呀!”他拍拍我的肩膀说道。后来,家乐便成为我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篇5:给永远比拿愉快作文

老师叫我们不要着急,耐心地等一会儿,她一封封地叫起了名字。“陆彦羽、王冰洁……”不一会儿,就叫到了我的名字,我迫不及待地接过了信,赶紧看看是谁给我写了信。只见信封上整整齐齐地写着“山东菏泽”几个字,我一下子明白了,原来是山东菏泽市巨野乡独山镇高海小学五年级的同学―贾傲祥寄来的。我们在李老师的组织下,于10月份给他们学校捐了一些书,他们那里经济比较落后,平时没有多余的零花钱买课外书,他们非常感谢我们给他们的帮助,非常珍惜我们送给他们的“宝贝”,于是给我们写来了感谢信。

在信里,这个同学用认认真真、工工整整的字写出了对我的感谢,他说很仔细的读了那本书,很喜欢,因为在书里讲述了一个个小故事,阐述了许多人生的道理,使他更懂事了。他一定会好好珍藏那本书,以后也要尽力去帮助需要的人。

篇6:给永远比拿好的作文200字

前几天,我读了一篇文章《给,永远比拿好》它告诉我,不管什么时候,只要给人们带来些帮助和快乐,生活会非常愉快。

我家住在六楼,每当夜幕降临,我总会透过明亮的窗户,看到对面家的晒台上的灯还亮着。一开始我没在意。后来,我想到:现在是冬天,那家的主人不怎么去晒台,灯一直在亮,会费很多电。想到这儿,我下了楼,走向对面那栋楼,按响了六楼的门铃。门开了,一个阿姨用疑惑的眼神看者我:“什么事?”我说:“阿姨,我是您家对面的`,您家晒台上的灯还一直亮着,我想跟您说一下。”阿姨感谢的地说:“一定是我忘记关了,谢谢,谢谢你小朋友。”

下楼时,我很开心,因为我终于体会到《给,永远比拿好》这篇文章的真正含义。

★ 给卢永根的颁奖词

★ 给客户的欢乐愉快祝福语

★ 真拿你没办法作文

★ 我拿起了400字作文

★ 愉快三八妇女节作文

篇7:快乐,作文教学的永远追求

从信息论来看,作文是一个外界信息的输入、储存、加工、编码、输出的过程。信息的输入是前提,加工是中介,输出是结果,而这个信息输入→加工→输出的过程,全仗主体积极而有成效的工作,离开了主体的主动精神,信息既不能输入,也不能加工,更不会有信息的输出了。这里说的主动精神,就是写作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是我要写,而不是要我写,就能从作文中体会到乐趣与快感。然而在我们的教学中,学生作文更多的是遵命写作,是一项任务,是训练系列中的一个环节。教师为了应试有很强硬的理由,学生则有太多的无奈。他们没有选择余地,不能自主,写作也不是一种内在需要。因此交还学生作文的自主权,让他们真正喜欢作文,自由地“以我手写我心”,是我们改变作文教学现状的第一步。

自主性首先体现在写作时间和作文形式的自由。限时限量的作文训练会使每个人感到畏惧,因为每个人的写作冲动不是恒定不变的,有些东西稍纵即逝,是在特定情景中的自然流露。要教会学生捕捉这些不期而遇的真实感受,那么随笔、日记、读书笔记等应是学生练习的常用形式,或洋洋洒洒,或三言两语,兴之所至,挥洒即就。自主作文还要保障学生在写作空间上的自由。想写什么,不想写什么,完全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应该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透视生活,观察事物,不囿居于校园和家庭,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用自己的心灵观照现实生活。强调观察、体味、思考,反对被动的、机械地模仿和重复,对现实做出真善美、假恶丑的判断。惟有如此,学生才能体会到一种自由和快乐,凭借自己的天性挖掘生活,感受周围的事物。信心十足地传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美好事物的颂扬。

自主探究和发现要比被动接受快乐。写作的规律和技法不是靠教师的灌输得到。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学习就是依靠发现,要求学生利用教师或者教材提供的材料,主动的进行学习,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探索和发现事物,而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如果教师只满足在课堂上传授写作技巧,他肯定不是一个好的语文老师。美国著名的认知学派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生发现学习的“发现”与科学家的“发现”,只是形式和程度的不同,性质是相同的,都是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而发生的,其智力功能和发展价值是相通的。因此写作的经验、技巧乃至规律都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写作的乐趣也就在此,否则它就成了别人嚼过的馍馍。长期以来,教师是在做学生的事情,剥夺了学生探索发现的乐趣,结果教师“喂”得津津有味,学生却饥肠辘辘。

激情是快乐作文的助燃剂

自主写作确实轻松自在,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作文教学,是快乐作文的起点。然而它的前提是要有激情,学生要爱作文。如果没有这个前提,自主只能是给不自觉者大开了方便之门,自主只会导致作文教学的无政府状态,使作文教学无所作为。那么这种激情,这种对作文的热爱又该怎样去点燃和呵护呢?

学生作文的激情首先是源于对生活的激情。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写作文,彻底打消他们为考试而写作的思想,要让他们明确写作是现代生活的需要。 美国学者认为:“写作技能是未来公民生存的第一技能,也是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技能。”再说,我们的作文教学目的,也不是为了培养少数的几个作家,而是千千万万普通的劳动者,他们所需要的并非创造文学作品的技巧,而是具有广泛意义的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和创造能力。叶圣陶也说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是生活本身。一般人都要认识文字,练习写作,并不是为着给自己一个“读书人”或者“文学家”的头衔,而是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既然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就有责任生活的激情引向作文教学,让学生像热爱生活一样去热爱作文。十几岁的孩子对生活的激情可以用大海来形容,如果生活的激情能成为他们作文的源头活水,那么作文的快乐是可以想见的。

有人把教师比做火把,那么学生作文的激情就需要教师去点燃。语文老师对写作要热爱,要率先垂范,经常“下水”作文。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一个以写作见长的语文老师会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也只有这种老师,才能说得出经验和技巧,而且是同学们乐意接受的。师生之间能就写作的具体感受进行交流,达成心灵的撞击、共鸣、磨合与默契。试想,当一个班级乃至一座校园形成了一股热爱写作、交谈写作经验、探讨写作经验的风气,谁能相信写作文在这个班级或者这座校园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呢?

分享成功是快乐作文的最大奥秘

篇8:给永远比拿愉快小学作文

“老师,李佳给我出的练习题,我全做完了,她还帮我批改过了呢!”一下课,我刚走出教室,李琳就拿着两张稿纸兴冲冲地喊着追了上来。我还没来得及答话,李振晓也把课堂练习本送到了我眼前,急促地说:“老师,潘慧霞给我听写的生字,错的我都改了,你快看看!”看着他俩高兴、自豪的模样,我不禁舒了口气,想起了两个多月前的那堂语文课。

那是我初接班不久,有一次的语文课内容是《语文园地》的“听话.说话”训练。要求学生把自己最欣赏的一张图画、画片、邮票等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为使每个同学都有发言机会,我决定先让同排的三人小组互相介绍,然后再指定一名同学给全班同学介绍。我刚说完“先请三人小组互相说一说”,只见高进、张深、李文博一个从前排扭转过身,一个从后排内侧探着身子趴在桌子上,一个从走道那边横过来。于是,超越界线的三个脑袋便凑在走道中间,热火朝天地说了起来。他们三人程度相当,个个能说会道。大概是为了显示一下自己,当我走到他们跟前,他们更是讲得眉飞色舞。我刚想问问他们为什么不按我规定的学习小组讨论而自行组合,无意中瞅见了他们周围那些不善言辞的同学,只见他们正漫不经心地小声嘀咕着,看到我,头埋得更低,一脸的愧色和胆怯!无独有偶,我发现还有两组成绩优秀的同学聚在了一块儿,而那些成绩平平的学生显然被遗忘了。课是按时上完了,但班上那种两极分化、优先生不帮助后进生的不正常现象却使我陷入了深思,我决定先进行“各个击破”。

一下课,我就把高进他们三个请到办公室。我首先极力表扬了他们课堂讨论热烈,然后话锋一转问:“你们为什么不参加自己的小组讨论面要自行组合?”“跟他们说?简直是对牛弹琴,他们会说什么?”李文博快言快语,脸上充满了鄙夷的神色,言语中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过错。“那假如把你们颠倒一下位置,你不善长说话,他们又不愿跟你合作交流,你又会有什么想法呢?”一句话,使他们几个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

沉思了一会儿,机灵的高进不好意思地笑了:“老师,我们是有点太自私了。”听了这话,我趁热打铁:“跟比自己能力强或跟自己能力相当的同学合作当然能促使自己进步,但跟能力不如自己的同学合作并真诚地帮助他们,同样会受益匪浅!你们听说过‘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吗?”张深抢过话来说:“老师,帮助后进生也有好处,比方说,他有不会做的题在你的.帮助下得到了解决,他的成绩就会不断提高,他从内心里会非常感激你,这时你也会享受到帮助他人的乐趣,并且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也使自己学会的知识得到了进一步巩固。”真没想到他一口气竟说出那么一大堆道理,看到我不断地点头,他们的脸上都绽开了笑容。

“一花独放不是春”。为了在全班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风气,当天的课外活动,我针对这一问题在班里展开了“如何与人合作”的讨论。讨论中,同学们认识到了只有学会合作,互相帮助,才能收获成功,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给予别人永远比向别人索取愉快。借此时机,我又开展了“一帮一”的活动。先让同学们自愿结成帮扶对子并登记造册,然后自己利用课余时间互相帮助,取长补短。

篇9:诗歌:给予永远比拿快乐

人们注视鲜花盛开到荼蘼

却忽略了叶子

叶子其实很幸福

它的一生都在付出

抽出枝叶为鲜花铺路( 文章阅读网: )

花开时衬托鲜花的娇艳

最终落叶归根,滋润生命

给,总比拿要快乐的多

愿意付出的人会有很多的快乐

当每一个因为你的付出而感到喜悦满足的时候

也便是给予者最大的幸福

那幸福不止一份,不那么渺小

只是我们的`能力有限,无法将小爱转化为博爱

但,心有多大爱就有多宽

生活中的小举动往往会让人感觉温暖

有时候我会说,我宁愿别人欠我,也不要欠别人

像是有些自私,获取一时的安心

其实,不是的!我懂得收获也懂得回报

回报别人的总要比别人给你的跟多

这样或许是心安理得,也没错

总觉得人需要一颗善良宽容的心

爱打抱不平,愤世嫉俗的人其实不坏的

在这样的世道,吃亏的总是敢于言语的人,不做缩头乌龟的人

有些“聪明人”散失了自我,失去了良知

成为时代背后的俘虏,金钱的奴隶

见了太多了,一点小小的利益都会让有些人无原则的追逐

像是我们不求进取,不知努力

看惯了,厌了!

站的高就会看的远吗?

未必,那双眼早已被蒙蔽

唾弃那些只懂索取却不懂付出的人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但是为己也要学会为别人的

给之倘然,索之黯然

篇10:给永远比拿愉快读后感

无私奉献的人在社会是无处不存在的,回想几个月之前发生的“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六万多人死于天灾之中,被里氏8.0级的特大地震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但事情总是这样,在地震发生的那一瞬间,总有舍己救人的英雄出现,他们在地震中为了他人的生存,或用自己脆弱的身躯挡住压下来的重物,或忍痛扯下自己的肢体,让他人先行脱离危险,哪怕失去自己的生命。这些英雄,在地震中上演了生命的传说,造就了生命的伟大。被保护而活下来的人不仅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而那些为他人无私奉献、舍己救人的英雄们,他们得到的是世人百分之百的尊重和肯定,这是哪怕再多的物质财富也换不来的精神财富,它只存在人们的心中。

但是在当今社会中,“为人民无私奉献”却不是有些人的座右铭,“一心只想让别人为他们付出,自己坐收渔翁之利”倒成了他们的金字招牌。最典型的当然就是大街上的乞丐们,除了一些的的确确身体有些残疾,丧失了工作能力的人,但是那些四肢健全,没有什么智力障碍的人,完完全全自己可以自食其力。我曾经就看见有一个中年男子在大街上跪街乞讨,他前面有张纸,上面写道他父亲早亡,唯一的大哥也在前不久出车祸死了,母亲也长年卧病在床。但我不禁想道:这一切的一切,哪怕退一万步来讲,这一切是真的,但是那个中年男子却身体健全,智力无障碍,那么就完全可以挣钱养家糊口,根本就用不着跪街乞讨。难道就因为工作太累,乞讨省事又挣钱吗?

无私奉献,其实并不要轰轰烈烈,惊天动地,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当你在同学没带学习用品时,借给他,以解燃眉之急;当有位老奶奶想要过马路,你上前扶她一把;当他人一不小心摔了一跤,鲜血直流时,你赶紧递给他一张纸帕……这些事在有些人的眼里是微不足道的,但他们不明白,这()些小事其实就浸透了他们的爱心,给别人以及时的帮助,得到的虽只是一句“谢谢”,但这却是最宝贵的,“谢谢”虽只是两个字,但这其中却充满了他人对你的谢意以及尊重。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也记得西方一本圣书上有句能够说出我心底的话的句子是‘施者比受者更为有福’!”是啊,作者这样写,是国为她是施者,也是受者。她品味到了两种不同人的味道,虽都心中感到幸福,但施者的幸福与高兴相比作为受者还要多。我也跟作者一样,品味着这其中的奥妙。我时常帮助他人,别人什么东西忘带,我总会借给他。我也帮助过一个老人,她在马路的一侧东张张西望望,但不敢过去,我便上去扶着老奶奶,慢慢地扶她走,直至她平安过马路为止,我才转身离开。

篇11:永远的快乐永远的歌

快乐是温馨的亲情,真挚的友情,浪漫的爱情。快乐在真情中。

快乐是人困难时给予帮助,人迷惑时给予指导,人悲伤时给予安慰,人绝望时给予期望。快乐在给予中。

生命是快乐的,当下是快乐的。快乐的钥匙在自己手中,让我们怀着平常心与快乐签约,培养快乐的能力吧!

——特邀主持:程言宝

生命是快乐的

柯 蓝

许多声音在宣布:

“生命是快乐的、顽强的,任何地方它都存在……”

枯草又活了,发芽了。她出来证明。枯树的根,几年不死,又慢慢地发绿了。她也向你证明。石缝里长出的小花,她也出来证明。还有那一滴一滴慢慢往外冒的泉水,她也向你证明。她亮得像一颗一颗的珠子……

“生命是快乐的、顽强的,任何地方它都存在……”

我来到医院,亲眼看见病人带着宁静的微笑,从手术室,从急诊室出来了,生命又抢救过来了,这又是证明。

我来到保育院,那些生来不幸的孤儿,一出生就残废了的儿童,有的眼睛失明了,有的手坏了,有的腿坏了,可是他们同样在游戏,同样在听保育员给他们讲故事。他们快活地生活,这又是证明。如果到养老院里去找那些久经风霜的老人,虽然鬓发全白了,他们却还在阳光下,在小小的花圃上劳动……

不需要再去寻找证明了。

在我们这里,才真正是生命的世界、快乐的世界。

(选自《新读写》2006年第8期)

生命是快乐的,植物的绿与亮是快乐的旗帜,人的健康是快乐的保证,人的勤劳是快乐的根本。活着,就是最大的快乐!

快乐就在睫毛上闪动

陈文杰

从前,有个小和尚,师从一位高僧修行,日常除了打坐诵经之外,还要忙些挑水劈柴扫地之类的杂活。

日复一日,小和尚心生焦虑:长此以往,自己什么时候才能拥有高深的修行呢?于是,他开始厌倦了那些日常的活计。时值深秋,秋风阵阵,落叶潇潇。小和尚清晨起床打扫寺院,常常是前脚刚扫净,后脚便又是黄叶铺地。直扫得他团团转,不胜其烦。

一天夜里,辗转反侧之后,他自以为悟出了一个好点子而沾沾自喜。于是,第二天一大早,他搂着树干用力摇晃,心想:将明天的落叶也一齐摇落下来,这样,明天早上不就可以免扫一回了吗?

然而,次日清晨,他出门一看,寺院里依旧是满地金黄。正在小和尚沮丧之时,从寺内传来高僧悠缓的吟诵声:今日之事今日毕,等什么?明日又有明日事,忧什么?总怀一颗平常心,方得此生常自在……

恍如当头棒喝,小和尚顿感醍醐灌顶。从此心无烦忧,潜心修行,功课也日益精进。

其实,我们所能拥有的只有今天;我们所能把握的,只是现在;对昨天的追悔和对明天的忧虑,只会让我们错过今天的快乐。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生中有92%的烦忧都是不必要的,都是自扰,它们只存在于我们的臆想之中;人们所忧虑的,归根到底,往往还是心里的那个“忧”字。

未来就在于今天,应对未来最好的办法,就是集中你的全部的智慧和热情,把今天的事情做得圆满。

心存忧愁地生活,就是背着包袱上路。如此,快乐地活在当下,让快乐永远在当下,让快乐永远闪动在自己的睫毛上,才是明智的人生态度。

(选自《意汇》2006年第9期)

快乐呵,众里寻你千百度,蓦然回首,你却在睫毛闪动处!快乐就在今天,快乐就在当下。只要你抓住了今天,把握好现在,你就拥有了快乐。

谁决定我们的快乐

洋洋

专栏作家哈理斯和朋友在报摊上买报纸,朋友礼貌地对报贩说了声“谢谢”。但报贩却冷口冷脸,没发一言。

“这家伙态度很差,是不是?”他们继续前行时,哈理斯问道。“他每天晚上都是这样的。”朋友说。 “那么你为什么还是对他那么客气?”哈理斯问。朋友答: “为什么我要让他决定我的行为?”

每人心中都有把“快乐的钥匙”,但我们却常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交给别人掌管。

一位女士抱怨道:“我活得很不快乐,因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乐的钥匙放在先生手里。

一位妈妈说: “我的孩子不听话,叫我很生气!”她把钥匙交在孩子手中。

男人可能说:“上司不赏识我,所以我情绪低落。”这把快乐钥匙又被塞在老板手里。

婆婆说:“我的媳妇不孝顺,我真命苦!”

这些人都做了相同的决定,就是让别人来控制自己的心情。

当我们容许别人掌控我们的情绪时,我们便觉得自己是受害者,于是抱怨与愤怒成为我们唯一的选择。我们开始怪罪他人,并且传达一个信息:“我这样痛苦,都是你造成的,你要为我的痛苦负责!”

这样的人使别人不喜欢接近,甚至望而生畏。

一个成熟的人能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自己的快乐与幸福带给周围的人。

我们身处的环境,不论人、事、物都很容易影响我们的情绪起伏,可是千万别忘了,快乐的钥匙,要紧握在自己手中!(选自《视野》2006年第6期)

篇12:永远的话题

新加坡小学实行分班制,EM1是学习成绩好的班,EM2是中等成绩的,EM3则是成绩不好的班级。文福、国彬和Terry三个好朋友都读EM3,被其他学生瞧不起,老师、亲戚和朋友认定他们是“笨小孩”。他们因此不喜欢学校。

Te r r y生活优越,喜爱依赖别人,做事没主见,逃避承担责任;国斌喜爱画画,母亲却认为这会影响学习成绩;文福需要照顾弟弟和帮母亲开档。他们三人都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但不同的父母给予的不同教育也直接影响了他们形成不同的性格和日后的待人处世。

三个读书都不厉害的小孩在进入EM3这种班级后,小小的心灵才逐渐地感受到残酷的现实社会对小孩也没有优待。刘太太给国彬的压力最大,因为刘太太深受没有文凭之害,她不希望儿子步她后尘,因此国彬在妈妈压力下的苦不是外人可以理解的;文福自从被表哥刺激之后,发誓一定要证明自己给表哥看,同时替坐牢的父亲和辛苦养家的母亲争一口气,让他们可以在家族面前抬得起头;Terry看来最幸福,他无须为学业担心,虽然他的成绩烂到不能再烂,可是因为家里有钱,父母已经为他的前途做好准备,因此读书只不过是在过日子。然而,娇生惯养的Terry真的幸福吗?在家有父母照顾的Terry在同学眼里其实是一个窝囊废!Terry活着的价值经常受到各种挑战,在同学的冷嘲热讽下,Terry开始寻找自己的定位。

EM3班来了位新老师,她鼓励学生让他们建立自信。文福和Terry的成绩都有提高。国斌因达不到母亲的要求想自杀,被警方救回。母亲气昏入院,验出患了血癌。

为救国斌的母亲学校倡议学生和家长一起验血,Terry的骨髓合适,这次他不顾父母的反对自己做出了决定。国斌的母亲得救了。国斌的父亲帮助Terry父亲的肉干厂设计了新的市场营销推广方案,使Terry父亲也度过了难关。

后来,文福的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Terry懂得学会自己思考和判断,国斌的画得了奖可能到美国去深造。

影片之所以叫做《小孩不笨》,我想是因为大人们太笨了!

《小孩不笨》可以作为为人父母的教育片。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往往也是父母事业的高峰期,很多父母因为事业对孩子的关心不够,其实也不是关心不够,是关心的方向不对。也许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想想自己小的时候。

《小孩不笨》以轻松幽默方式探讨新加坡教育制度问题,反映一些家长特有的现象,展示了新加坡人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整部电影所讲述的父母与孩子间的问题,并非只是反映在新加坡社会,而是整个世界的父母都会面对的问题。《小孩不笨》探讨家庭关系、小孩子自杀、教育制度以及父母与子女沟通的问题,深入浅出,嘻笑怒骂,不可多得。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对《小孩不笨》的评价:“我看过《小孩不笨》,我能理解它为什么能触动许多家长的辛酸。我太太很喜欢这部电影,她连续看了三遍。国家日的奖章应该授予梁智强(本片导演)。”

教育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永远的话题,它承担的不仅仅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更重要的,它要使自己的民族永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因此,教育对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一个正常人从小到长大成人,都亲身经历过教育,对教育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影片从一个孩子的眼光来看教育,自然导演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上。透过影片,看看现实,会发现这故事离我们是那样近。

学校

教育价值的体现需要的周期比较漫长,而在这个速食时代,每个人都希望付出尽快见到回报,教育伴随着人们的浮躁和急功近利,逐渐扭曲变形。许多老师教书的目的由育人变成了育“优秀”的人,所谓“优秀”,就是那些学习成绩好的人。影片直击的就是新加坡当年的教育体制:小学实行分班制,EM1是学习成绩好的班,EM2是中等成绩的,EM3则是成绩不好的班级。这种体制从人接受教育的一开始,就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直接剥夺了人接受公平教育的权利,它忽视了人作为人所具有的社会性的一面,强行将人划分等级,把人当成物品来看待。而影片的三个小主人公恰恰被分在了EM3!他们从小就要面对自己低人一等的现实,这对他们幼小的心灵来讲,该是多么残酷的打击啊!

家长

家长与孩子似乎永远是一对矛盾:家长时时处处想将孩子塑造成自己希望的样子,而孩子却不愿接受束缚,他们渴望自由自在地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国斌的母亲因为儿子成绩不好,怪儿子不争气。她经常在儿子放学后给孩子补课,却不注意方式方法,像喂鸭子一样生塞硬填,全然不顾儿子的感受。而这一切,其实也是她对一个人在社会的价值产生的生硬而武断的理解造成的。也正因此,她的教育方法屡试不爽,国斌的成绩还是很差。而她却恰恰忽略了自己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即国斌在画画方面的特长。

孩子

孩子们天真烂漫,他们渴望痛痛快快地享受成长的快乐,渴望充分释放出自己的光芒。他们不愿被大人强硬地刻上符号,让大人决定自己的命运,他们想要让自己的闪光点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因此,对父母过多的干涉和管教,凡是正常的孩子,都会产生逆反心理,就像小胖墩Te r r y的姐姐那样。而Te r r y作为本片的一个反面典型,无情地嘲笑了家长们过多干涉孩子成长,把孩子培养成为活着的机器人。孩子很小,久而久之,在大人的强压下,心理就会慢慢扭曲。比如国斌考试成绩不理想时,老师却不管他的母亲知道成绩后会怎样,执意要告诉他的母亲,导致国斌不敢回家,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此时在国斌的眼里,自己的成绩已经永远达不到老师和家长的预期,而这一切都表示自己已经被老师和母亲定性为失败者,既然自己是失败者,活着当然没有用了。这就是畸形的教育培养出来的畸形的后代。

上一篇:项目部部门及岗位职责(范本)下一篇:地信1001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