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食月食教学设计

2024-04-30

日食月食教学设计(通用8篇)

篇1:日食月食教学设计

教学《日食和月食》这一课时,我先在六(2)班上。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观察教材P40页插图,引导学生分析月食形成的原因,然后在我认为学生已经理解的时候,我才让学生推测日食形成的原因。整节课完全是传统讲解法的操练过程。下课后,我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学生心里也有点糊里糊涂。第二天我来到六(1)班上课,改换了思路和教法,展开了如下尝试:

1、激趣生疑。课一开始,我让学生大声读题三遍,提出三个问题:

(1)你对月食和日食知道了哪些?

(2)你对月食和日食不知道哪些?

(3)对月食和日食你想知道哪些?

之后,学生对第一个问题的反应不太热烈,只有七八个学生举手(可见学生课前未搜集太多的资料)。第二个问题,学生觉得很突然,只有三四个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但第三个问题(其实只是第二个问题的另一种问法)学生反应强烈,有二十几个学生举手。我让学生依次说出,相继板书在黑板上,归纳起来大体有十多个问题,比较集中的是:月食和日食是怎么形成的?一年能出现多少次?月食和日食会不会同时出现?月食和日食什么时候能看到?月食和日食是什么关系?

2、参与探究。面对这些问题,我进一步反问学生:“大家该怎么办?”学生一致说:“看课本自学讨论。”我顺势要求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学习教材P40~P42页的内容,可以边学习边讨论,边讨论边研究,边研究边讨教,边讨教边记录。孩子们这时学习热情很高,,大家很快进入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情境之中,我则重点在巡视中指导解答孩子们研究中的疑点。不知不觉20分钟过去了,孩子们有的在一起争议,有的默默地在书上画着各种并不美观的图示,有的还把从家里带来的《十万个为什么》翻来翻去……气氛很热烈。

3、新闻发布。为了让学生展示研讨成果,我让各组选一代表谈本组的意见和观点,进入汇报交流环节。这一下各小组更热闹了,各组纷纷踊跃举手,争着第一个发言。第一组同学讲自己亲眼所见月食的情景,形象真切。第二组代表重点讲解了日食形成的原因,还把妈妈见过日食的经历讲了出来。第三组同学不仅解释清楚了月食的成因,而且还动用教师提供的投影片在屏幕前绘声绘色。第四组同学边讲解月食成因,边在黑板上画图示范……可以看出,大家都学有所获。

最后,我根据本课的教学要求画龙点睛地进行了课堂小结。一堂课在孩子们的高昂学习情绪中结束了,学生学得轻松,收获很大。课虽止,但趣犹存。

篇2:日食月食教学设计

果然,在授课开始之后,学生如同我所预料到的那样,上课5分钟之后,经过几位同学的相互补充,本人发现,我在课堂上所能做的就是完善学生对日食的准确描述,那么剩下的时间在课堂上该做什么?

这时,又有学生起来介绍日食的种类,日食分为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而课本上的图片只反映出了日全食和日偏食,并没有反应出日环食,那么日环食是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呢?我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而学生对这个问题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通过猜测他们知道这是由于月球太小,遮挡不住太阳造成的,可是为什么有时可以遮挡住太阳,有时又遮挡不住太阳呢?本人再次引导,让学生想到了轨道运行中的近日点、远日点以及近地点、远地点,这是否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

授课到这一步,后面的思路已完全打开,月食有月环食吗?为什么没有月环食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同样可以成为学生的一个思考点。

篇3:日食月食教学设计

1. 内容分析

《日食和月食》是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中的第一课。本课在学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月相的成因》基础上, 让学生通过分组模拟实验、实物演示等, 推想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并进一步操作、实践运用有关知识。本课探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有层次的, 探究日食的成因是重点, 探究月食的成因主要体现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对象分析

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取决于对学习内容感兴趣的程度, 因此开始要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在探究日食的成因的学习中, 抓住学生被调动起来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科学奥秘的渴望, 逐步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最终达到学习目的。

■教学目标

1. 目标

(1) 认识日食的成因。

(2) 知道日食的三种类型 (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 的发生原理。

(3) 了解月食的成因。

2. 能力目标

(1) 提高学生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3.情感与态度目标

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 (天体) 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 运动是有规律的, 同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

认识日食的成因。2.教学难点

(1) 做模拟实验。

(2) 知道日食的三种类型 (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 的发生原理。

■教学媒体设计及说明

PPT课件, 主要内容包括:

(1) 《宝莲灯》动画相关选段。

(2) 古代人对日食和月食恐慌的视频片段。

(3) 日食现象图片。 (4) 日食过程视频。

(5) 日食的三种类型图片。

(6) F lash动画:日食和月食过程, 可以手动控制日月食进度。

(7) 月食现象图片。

信息技术在本节课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达到了常规教学手段很难达到的教学效果。首先, 在导入新课阶段, 巧妙应用学生喜欢的动画片《宝莲灯》中关于日食的选段激发其学习兴趣, 并应用古代人对日食和月食恐慌的视频片段激发学生探索日食和月食科学奥秘的兴趣。其次, 日食过程视频再现日食实际发生的过程, 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般观察、学习、探究。再次, 可以手动控制进度的日食和月食F lash动画能够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师可以在操作过程中详细讲解其科学原理。

■教学过程设计及分析

1.情境导入, 激发学习兴趣

师:最近几节课我们已经探讨了宇宙的一些奥秘, 那么对于太阳、地球和月亮这几个天体的运动, 你们知道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复习已学相关内容。

生: (回答) 。

师:今天我们继续进行有关宇宙奥秘的探究。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动画片和一段视频。

(播放《宝莲灯》动画相关选段与古代人对日食和月食恐慌的视频片段)

师:通过这段动画片和这段视频你们想到了什么?想说什么呢?

设计意图:选择动画片中相关片段与日食的故事视频片段是以孩子的兴趣为起点, 能让学生及时地进入到教学情境中, 有意识地去关注日食这一奇怪的天文现象, 激发学生探索日食和月食科学奥秘的兴趣。同时为后面的探究学习做准备。

生: (回答) 。

师:刚才播放视频片段时同学们都看到天狗在吃月亮, 每到这时人们都非常恐惧, 有人甚至拿出锅碗瓢盆来敲敲打打, 想赶走天狗。真有天狗吃日、天狗吃月这回事吗?当然没有, 我们应该用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这种自然现象。

课件:日食和月食图片。

师:看看这些图片中的太阳、月亮和平时看到的太阳、月亮一样吗?你们见过这一天文现象吗?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呢?今天, 我们来学习和探索两种新的天文现象:日食和月食。

板书:日食和月食。

2. 认识日食发生过程的特点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日食发生的过程。

课件:日食发生过程视频。

师: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日食发生有什么特点?什么原因导致这些现象的产生?我将把你们的推测记录在表格中。 (课件出示)

我的推测:

设计意图:猜想和推测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 在科学概念的形成前制造概念上的矛盾和冲突, 是建立科学概念的有效途径和进一步探究的基础, 并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根据现象推测原因的能力, 纠正不合逻辑的猜测。

小组汇报, 教师整理记录。

3. 学生实验, 模拟日食形成

师:刚才在小组讨论中, 有的同学认为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形成了日食。如何证明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通常科学家会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那么就让我们当一回科学家吧, 动手来验证一下我们的推测。

设计意图:在认识的冲突上引出实验方法, 使学习顺利地过渡到实验阶段, 并且以科学家的名义来执行模拟实验, 有益于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1) 老师指定模拟实验计划。

(1) 用什么实验材料来做模拟实验呢?分别用什么材料来代替什么?

每组的同学有两个大小不同的圆纸片。实验时, 大圆代表太阳, 小圆代表月球, 人的眼睛代表地球上的观察者。

第一种现象

看到的三种遮掩现象

日食成因示意图

我的研究结论

(2) 材料怎么摆?距离怎么控制?

观察时用单眼;把两圆片置于同一水平视线;调节好眼与小球及小球与大球间的距离 (1∶4) 。

设计意图:灌输尊重模拟实验的意识, 认识到模拟与客观现象有差距, 但不能让差距太大, 操作要合理、符合客观实际, 使实验更有价值。

(2) 老师示范模拟实验。

老师边示范边提示注意事项。

(3) 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

学生开始做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

(4) 引导学生按下表项目记录实验现象。

师:你们刚才的模拟实验是怎么操作的?

学生示范模拟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种遮掩现象, 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师: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发生了日食?这时太阳、月球、地球各处于何种位置? (引导学生将发生日食时三个天体的位置准确地画下来)

师:日食在发生的过程中有怎样的特点?在什么情况下不会发生日食?认真分析实验现象, 写下你们的研究结论。

第二种现象第三种现象

设计意图:实验设计考虑到为了避免学生毫无目的地开展实验, 形成边操作边记录的习惯, 有利于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也作为证据保留下来去做科学的发言。

4. 重点探究日食的成因及特点

师:日食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我们以日全食为例了解其发生过程。请大家看日食的发生过程。

课件:手动演示日食过程, 并讲解地球、月球、太阳在日食现象过程中的位置关系。

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日食发生的过程吗?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日食发生的过程。

教师总结:地球和月球都是不发光的天体, 它们在太阳光的照射下, 在背向太阳的一面拖着一条长长的影子。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 如果太阳、月球和地球三者正好位于或接近同一条直线时, 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 月影就会一直延伸到地球表面, 挡住我们的视线, 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 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 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师:这时地球上的哪些地方能看到日食现象?从光学的角度看, 不同的日食类型是由于地球上的观察者位于月球阴影的不同区域而形成的。

课件:日食的三种类型图片。

月球挡住全部的太阳光时, 就发生了日全食。

月球挡住部分太阳光时, 就发生了日偏食。

月球挡住太阳光的中间部分就发生了日环食。

5. 了解月食的成因

师: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日食的形成原因, 那么月食的形成原因又是怎样的呢?月食发生时, 三个天体的位置又是如何的呢?同学们首先自己研究, 然后通过小组内讨论交流找出答案。

(学生先自主研究, 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进而找出答案)

设计意图:学生在已经掌握了日食成因和模拟实验的基础上, 先自主研究, 再小组协作探究, 最后找出月食成因, 提高了学生自主协作探究的能力。

师:我们来看一下月食的形成过程, 看看同学们的推测对不对。

课件:手动演示月食形成过程。

师:根据示意图你能解释一下月食的成因吗?

生:在月球运动过程中, 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 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这时地球上的人们就会观察到月食现象。

师:这时地球上哪些地方的人能看到月食呢?

课件:出示月食两种类型图片, 月食分为月全食和月偏食两种类型。

学生回答。

6. 知识小结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了。请各小组同学派一名代表在黑板上画出日食和月食的示意图。

7. 研究看到日食和月食的机会

师:老师这里还收集到了一些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日食和月食的资料。请同学们看看。

课件出示资料:

一年中可能一次月食都不会发生, 如1980年。

一年中日、月食最多可以有七次:五次日食和两次月食, 例如1935年, 或者是四次日食和三次月食, 例如1917年和1982年。

一般说来, 最常见的情况是一年中有四次日、月食:两次日食和两次月食。

上面这些情况只是对整个地球来说的。至于对地球的某个地点而言, 一年内能看到日、月食的机会就要少得多。

师:你们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还有什么信息吗?请同学们说说。

学生们纷纷发言。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很好地将日食和月食进行整合联系, 也是这堂课的一个对比思考, 使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理解得更深刻, 获得的知识也更多。

8. 总结收获, 课外延伸

篇4:日食和月食

但是,因为人们处于地球上的位置不同或月球同地球之间的距离不同,人们看到的日食与月食的情况便有所不同.例如日食就有全食、环食、全环食以及偏食等情况.月球也有全食和偏食之分.

发生日食时,月球挡住了太阳,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便可以看到月球的影子,若此时有人正处在月球本影扫过的地方,那他就会完全看不见太阳,这种现象被称为日全食;若有人站在月球半影扫过的地方,那他会看到太阳被月球遮住了一部分,这种现象被称为日偏食;当月球距离人们特别远时,月球的影子便难以到达地面,将出现日环食;在一次日食过程中,因为月球到观测点的距离的变化,有些地方可以看到日全食,有些地方可以看到日环食,这便是全环食.

发生月食时,若地球的本影挡住了太阳的一部分光线,人们便只能见到月球的一部分,这种现象被称为月偏食;若地球的本影完全遮挡了太阳光线,人们便看不到月亮,这种现象被称为月全食.

篇5: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导入】先请学生观看一段有关日食过程的视频。

【提问】太阳本身是发光的,为什么圆圆的太阳上面会缺掉一部分变成黑色?(被某个天体挡住了)

【师】那你觉得是一个怎样的天体,能够把太阳系第一的恒星太阳挡住,你觉得这个天体本身具有哪些特点?

(不发光,不透明,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

【师】假如这个天体是透明的,那肯定无法把太阳挡住,假如这个天体看上去太小,在这样一个位置上,比如一个小的玻璃珠,要把这个蓝球挡住,肯定做不到,至少他们看上去应该是大小相同的。

【提问】除了它不透明不发光,看上去和太阳大小相同,天体应该处于什么位置才能将太阳挡住呢?

(在地球和太阳之间)

【师】在地球和太阳之间就够了吗?

(不仅这个天体要在地球和太阳之间,而且和地球太阳都在同一条直线上)【师】为什么三者要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个天体才能够把太阳挡住呢?(因为光是直线传播的)

【师】那现在同学们能不能猜出这个挡住太阳的天体是谁呢?(月球)

【师】当月球介于地球和太阳之间的时候,根据月球公转的知识,同学们能不能马上说出这是农历一个月的什么时候?(农历初一)

【师】很好,也就是说日食肯定是发生在农历初一的,那能不能反过来说每个月的农历初一都会发生日食呢?

(不会的,因为要发生日食,除了月球上的日地之间之外,还要求三者主义同一直线上)【师】那也就是说,农历初一月球不一定和太阳处于同一直线上,那这又是为什么呢? 【讲解】建筑模型揭示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和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之间有5度的夹角。[展示一年中不同位置月球公转轨道和地球公转轨道的示意图,指出一年中月球公转轨道经过太阳和地球之间的直线的时刻只有两个,而此时月球又正好能够公转到这个位置的可能性就更少,因此,日食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天文现象]

【师】接下来我们就用手中的乒乓球来模拟一下日食形成的原因。

[每个同学一个乒乓球,用来模拟月球,在黑板上画一个大圆,充当太阳。1.让学生调节并帮秋到眼睛的位置,使得乒乓球能够完整的在做黑板上的大圆,画出此时看到的景象

2.接着让学生不要改变球到眼睛的位置,将乒乓球稍微往上移,通过观察画出此时看到的景象

3.重新调整一下小球,使其能够遮住黑板上的大圆,将小球向前移动一段距离,观察并画出此时看到的景象]

【师】通过刚才的模拟实验,我们可以推测认识存在三种类型:一种是太阳完全被遮住的叫日全食,一种是被遮住一部分叫日偏食,还有一种呢是只遮住了太阳的中心部分,周围还有一圈明亮的日面,我们把这种认识叫日环食。所以认识可以分为三种。

【师】有时可以看到日全食,有时会看到日环食,为什么同一个月球有时可以把太阳全部遮住,有时却不能把太阳全部遮住呢?(因为月球离地球的远近不同)

【师】为什么月球在公转过程中的地球的远近会不同呢?

(因为月球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有时离地球近,看上去大,可以将太阳全部遮住,有时离地球远,看上去小,不能将太阳全部遮住)[展示图4-28:日食形成示意图] 【师】同学们看,这就是日食形成示意图,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月球到达地球和太阳之间时,会在地球上形成两个阴影,中间这个区域处于严格的一条直线上,在这个区域太阳被月球完全挡住,看到的就是日全食,我们把这个区域称为本影。而在这个区域以外的部分和月球,太阳并不处于严格的一条直线上,你只看到的是日偏食,这个区域我们称为半影,越靠外边,看到的日偏食越少。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认识的变化过程,首先月球的公转方向是怎样的?(自西向东,逆时针)

【师】当我们看黑板上这个太阳的时候,月球就在你的眼睛和太阳之间自西向东走过,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让月球动起来,摸你一下日食的前后过程。观察一下,在整个移动过程中,你观察到的黑板上的这个太阳的形状如何变化,注意每移动一小段就把你观察到的记录下来。(学生活动观察)

【师】哪位同学可以说一下认识的过程是从哪边亏损开始,哪边复原结束的?(太阳是从右边开始亏损的,从左边复原结束的)【师】那左边是什么方向?右边是什么方向呢?(左边是东边,右边是西边)

【师】也就是说太阳是从西边开始亏损,最后从东边复原结束。[播放整个月食过程的图片]

【师】另外还有一种和日食类似的天文现象就是月食,请同学们看一段月食的视频。【提问】那月食产生是不是也是由于某个天体把月亮给挡住了呢?(不是)

【师】为什么呢?(因为月全食后,我们还可以在月亮上看到暗弱的古铜色的轮廓,所以肯定不是由于被某个天体给挡住了)

【师】那为什么月球表面会变暗呢?(被地球的阴影遮挡了)【师】地球的阴影要能够把月球给遮住,你觉得地球本身以及日地月三者的关系应该满足哪些条件?

(地球本身不发光,不透明,地球的阴影要足够大,日地月应该在同一条直线上,而且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之间)【师】很好,那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这个日地月三者的关系,判断一下月食在什么时候才发生?月相是什么?

(农历的十五或十六,月相是满月)【师】那月食的整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呢?前面是月球自西向东去挡住太阳,现在呢是月球自西向东进入地球的阴影。那在这个过程中,月球的明暗程度是如何变化的呢?同学们用你们手上的小黑圆纸片当作地球的阴影,另一张小的白圆纸片作为月球。试着模拟一下月食现象的变化过程。(学生实验)

【师】那你们看到月球表面的阴影是如何变化的吗?(月球从东边开始亏损,从西边开始复原)[展示月全食过程示意图]

【师】假若把月球稍微往下偏一点,我们看到的月球的形状就是偏的,所以我们可以把月食分为月偏食和月全食。那有没有月环食呢?(没有)

【师】为什么?

(因为月球的大小要比地球产生的阴影小得多)[展示图4-34:月食形成示意图]

【师】同学们看,这是月食形成的示意图。当月球的阴影区内经过时,就是月全食,当月球在阴影区和明亮区之间经过时就是月偏食。

【师】那和日食一样,月食是不是也是每个月都会发生呢?(不会)

【师】为什么?

(原因也是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平面和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平面有一个5度的夹角)【师】月食的轮廓是弯曲的圆弧,这可以说明什么呢?(地球是圆的)【师】这也是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之一。下面就请同学们归纳一下日食和月食之间有什么区别?

(①发生的时间不同 ②始亏和复原的方向不同 ③发生的原因不同

篇6:《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日食和月食》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第四课的教学内容,本课分为日食和月食两部分,日食部分又从“日食的发生”→ “日食模拟实验推测日食成因” →“揭示日食成因”步步推进,月食的成因是在日食的基础上开展的。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题有三大优势:首先,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产生很大的吸引力。然后是学习的内容涉及到有关宇宙的基本概念,即天体是运动的,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

动形成的。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感性认识,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非常浓厚,实践探究活动需要在老师的帮扶下进行。大部分学生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本课学习内容,日食和月食在学生心目中可能是较为神秘的自然现象,他们一般会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充满好奇,加之他们听过有关日食与月食的故事。通过学习,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现象有所了解,但对其成因的解释应该不会很精确。所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小组内的合作探究。在观察活动中达到情感体验,并产生疑问,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老师的组织下、指导下认真地完成探究活动,体验成功地喜悦,同时加深对日食和月食知识方面的了解,对月球、地球、太阳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的知识巩固。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或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或月球)的光,这时就有了日食(或月食)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根据日食和月食发生的过程视频或图片推理出其特点,以及推测日食和月食发生的原因;能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并进一步推断出日食或月食发生时的一些其他

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模拟日食发生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能够大胆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学准备:有关日食和月食信息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乒乓球、手电筒、玻璃球等;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信息。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进行逻辑推理日食、月食的成因。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

1.你们见过日食或月食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欣赏日食和月食的精彩奇观,学习有关日食和月食的科学知识,大家有兴趣吗?

2.创设情境:播放《舟山日食食既前》视频课件和《吉安日全食精彩镜头》视频录像。观看通过视频再现、学生观日食照片,引领学生轻松进入09年日全食

场景,进入到教学情境中。

二、猜测、推理日食成因。

提问:

a.看了视频,你能简单描述日食情况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b.为什么会发生日食?关于日食和月食你有什么问题?能说出是月球的推测依

据。

通过观看同班学生所拍的日食照片,进一步加深了解日食发生过程,能试图发现日食发生时的特点。并能有根据的进行推测。

c.日食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我们的猜测。

三、模拟实验

1、大家推测认为:可能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造成了日食。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证明我们的推测是否正确呢?(收集信息,观测)科学家还会采用

模拟实验的方法。

课件出示讨论:①实验材料的选择?天体以什么材料为代表?②如何做模拟实验?(材料怎么摆?距离怎么控制?月球放在哪里?月球怎么移动?)学生汇报演示,教师强调注意事项并小结:虽然模拟实验和真实的情况有差距,但我们必须尽量使它接近真实,这是尊重模拟实验。(1)发生日食时三个天体处于什么

状态?

(2)站在地球的角度观察:日食形成过程中,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从哪边开始向

哪边移动?

(3)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位置是怎样的? 提示:小组合作,认真观察,填写好小组实验记录单。

课件出示:太阳被一个物体挡住了;挡住它的物体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挡住它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挡住它的物体是运动着的。

提示学生观察思考问题。

①观察到什么现象时可以认为发生了“日食”?

②发生日食时三个天体处于什么状态?在什么情况下是不会发生日食的?

4.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报告单

① 模拟实验是如何做的? 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②日食时,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

③地球上所有的人同时都能看到日食吗?哪个地方的人能看到日食?(只有处在月球影子里的人才能看到日食。学生画出示意图。)

5.小组代表展示模拟实验:甲持手电筒当太阳,乙手持乒乓球当月球自西向东运动,丙头部当地球,看看在怎样情况下看不见太阳。

6.完成作业:要求学生画出日食时,太阳、地球、月亮三者的位置关系简单示意

图。7.教师评价、小结

课件展示: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当月球转到地球和太阳中间,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的时候,月球的影子就会投在地球上。处在月影里的人,由于被月球挡住了视线,就看不见太阳或只能看见一部分太阳,这就是日食。

能力运用、知识拓展。

1、请你根据日食的成因,推想月食是怎么形成的?

2、小组合作,做月食模拟实验,验证推想是否正确。

3、画出月食时,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相互位置图。

4、日食和月食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搜集一些资

料,解决有关日食和月食的问题。

4、板书设计 日食和月食 日全食

日食: 日偏食 月食:

(农历初一)日环食(农历十五或十六)太阳—月亮—地球 太阳——地球——月亮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主要通过模拟实验,引导学生借助逻辑思维进行分析、探究,从而了解日食、月食形成的原因、时间等相关知识。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模拟实验再现日食、月食发生时的情境,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成因。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将学生带到日食成因的探索上,待模拟实验确定后,再来探究月食的成因。课前的激情引趣,学生认真地观赏日食成因的教学视频,给学生提供了研究日食成因的材料。通过学生操作实验:“日食、月食发生时三球位置的变化”。学生学得很投入也很开心,又掌握了知识,又突破了学习难点。孩子们都知道有日食和月食的现象,但是对于日食和月食的发生时间,发生时的特征,日食和月食的种类等都知之甚少。在小组的实验中,回答这两种天文现象的成因,可以说,这种结果反映了绝大多数同学对于这个知识的了解程度。让学生更清楚得了解到日食月食的成因,我依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借助乒乓球、玻璃球、手电筒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看到现象,让学生假想自己在地球仪上的阴影部分中,从而验证日食和月食的产生。同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可能让学生相互交流,互相争辩,真正做到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记录单设计

日食成因模拟实验记录单

班级________ 组别________ 组长________ 实验材料 所代表的天体 天体位置 实验现象

月食成因模拟实验记录单

班级________ 组别________ 组长________

篇7:《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日食和月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的第4课的教学内容,这一课主要是以月食和日食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运动又是怎样的?日食和月食现象内容生动有趣,对学生有着较大的吸引力,并且通过学习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日食和月食产生的知识方面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为09 年发生过全日食现象,学生通过电视上有所了解,并且学生对月球、地球、太阳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在本课前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虽然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现象有所了解,但对其成因并不是真正的掌握,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要进行实验,在这过程要学习到很多东西,所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真正的掌握日食和月食这节课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

1、知道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2、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在实验的过

程中对模拟

实验中的各种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观察后慢慢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3、在模拟日食发生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能够让学生大胆的想象,表达出

自己的想法。

四、教学重难点

正确理解日食的成因,模拟实验的科学操作。

五、教学准备

老师:多媒体课件、6个圆片

学生:手电筒、大小塑料球、科学记录单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前:播放《舟山日食食既前》视频录像和《吉安日全食精彩镜

头》视频录像。

1、看照片:我们在看什么?学生回答

板书:日食

2、回忆:2009年7月22日,我们很多同学都去看了这场几百年一遇的日全食,你能说说当时看到的日食情况吗?(让学生回忆并简

述观看到的日全食过程)(二)认识日食发生的过程特点并进行合理推理

老师:让我们一起欣赏陈方维同学拍的日食照,边欣赏边思考:日食发生过程有什么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推测一下可能是谁挡住了太阳光?(个人汇报,教师整理记录)

学生能回答出:挡住太阳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它是运动着的;它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它可能是月球。

老师:为什么可能是月球呢?你有什么理由?(挡住太阳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挡住太阳的物体在运动。)

学生:能说出是月球的推测依据。

老师:(出示图)我们已经知道,太阳的直径是月球的400倍,小小的月球凭什么挡住太阳的光呢?(近大远小,天空中只有月球看

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

(三)日食模拟实验 老师:大家推测认为,可能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造成了日食。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证明我们的推测是否正确呢?(收集信息,观测)科学家还会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

学生举手回答。

老师:模拟实验计划讨论:①用什么实验材料做?什么材料代表什么天体?──方案一:手电筒、大小球:手电筒代表太阳,大球代表地球,小球代表月球。方案二:手电筒(太阳),垒球(月球)和头部(地球)②如何做模拟实验?(材料怎么摆?距离怎么控制?月球放在哪里?月球怎么移动?)学生小组讨论实验设计并且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演示,教师强调注意事项并小结:虽然模拟实验和真实的情况有差距,但我们必须尽量使它接近真实,这是尊重模拟实验。

老师出示观察要求:

(1)、站在宇宙的角度观察:*发生日食时,日、地、月三个天体在何种位置?发生日食时,地球上出现了什么?地球上哪些地方的人能看到日食?日食发生时是农历什么时候?

(2)、站在地球的角度观察:日食形成过程中,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从哪边开始(左边还是右边),向哪边移动?(3)、根据以上观察发现,小组讨论日食形成的原因。(4)记录表指导(主要是画图时,用硬币印大小圆)。

(5)领取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6)交流:小组实验示范并讲解观察到的现象

(四)日食的成因 老师: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图(1)让学生讲解日食的成因。

(2)这时地球上的哪些地方能看到日食现象?(3)从示意图上你还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结论(填空题),并播放视频《日

月食和掩星》 学生: 读并观看(五)了解月食

1、师:我们知道日食是一种自然现象,而在晚上也会发生另一种奇特的天象,那是──月食。月食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学生交流并

回答)

2、学生演示实验,共同观察,观察要求如下:

(1)站在宇宙的角度观察: 发生月食时,月球运行到哪里?日、地、月三个天体在何种位置? 地球上哪些地方的人能看到月食?月

食发生时是农历什么时候?

(2)站在地球的角度观察:月食形成过程中,月球被遮挡的部分从哪边开始(左边还是右边),向哪边移动?(学生小组讨论、实

验和记录)

4、交流(学生看图,集体交流,理解月食成因。)

5、出示示意图:

(1)根据示意图你能解释一下月食的成因吗?(2)这时地球上哪些地方的人能看到月食呢?

6、播放月食成因(《日月食和掩星》

(六)总结收获

1、对日食和月食现象你还有什么问题吗?(每个月都有农历初一,为什么不是每个月都发生日食?日环食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互相解惑后,再播放《日月食和掩星》片断,解开学生部

分疑惑。

七、教学评价设计

通过视频再现、学生观日食照片,引领学生轻松进入09年日全食场景,及时进入到教学情境中。并通过回忆,让学生显现对日食的前认知。,进一步加深了解日食发生过程,能试图发现日食发生时的特点。并能有根据的进行推测。而且推测能有效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前制造前概念上的矛盾和冲突,是帮助学生正确建立科学概念的有效途径。这一过程还能有效培养学生合理推理的品质,纠正不合逻辑的猜测。然后进行实验,实验设计是为了避免学生毫无目的的开展实验,也为了操作后的表达更加清晰;通过对如何实验的讨论,使学生对月球的公转、材料的放置、小组的合作有了一个更为科学的操作意识,为下面的有效操作提供基础。并且形成边操作边记录的习惯,有利于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也作为科学证据

以做科学的发言。

让学生进行交流,交流中让学生操作有利于形成全体学生的正确操作和纠正部分学生操作上的错误;解释日食现象有利于展开深入的研讨,有利于概念的形成和表达能力的提高,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并为解释月食的成因提供知识基础和操作经验。

八、教学特色简述

这节课设计的特色在教学过程,既有老师和学生互动,也有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我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科学水平来进行教学设计。先让学生回忆09年舟山日食的观察经历、观看学生所拍的完整日食照片激起兴趣,通过观察体验,发现日食发生时的一些特点,推测日食形成的过程,再通过模拟实验体验来探究日食形成的过程,最后通过学生的交流和教师的补充讲解来解答学生的疑惑,科学解释日食成因,形成内化。在日食研究的基础上,再来研究月食的成因研究。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制定实验方案,在提高对天体运动认识的基础上渗透严谨的科学思维训练,能利用原知上的认识冲突通过模拟实验和讨论来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让学生的科学探究在充满乐趣的氛围中能充分展开对

篇8:天象奇观:日食与月食

人们有时发现在农历初一,明亮夺目的太阳会被黑影从边缘侵入,并扩大成很大的缺口,甚至使整个日轮消失,天空顿时暗黑,如同黑夜提前降临,这就是日食现象。而有些年月的农历十五或十六,皎洁如水的月亮,也会被黑影从边缘侵入并逐步扩大,甚至使整个月轮蒙上黑纱,使本来月明星稀的夜空,变得繁星似锦,这就是月食现象。2003年5月31日将发生日环食,环食带从大西洋东北部开始,经冰岛在格陵兰岛南部结束,我国可见日偏食。2008年后的几年我国将可多次观看到壮观的日全食和日环食。日食和月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下面文章将作简要介绍。

一、日食和月食是如何发生的?

众所周知,太阳发光,地球和月亮自身不发光,月亮是依靠反射太阳光而呈银白色。月亮绕地球公转,而地球又带着绕它公转的月亮一起绕太阳公转(图1)。太阳的直径约为1400000公里,大致是月亮直径3500公里的400倍。但是月亮离地球的平均距离仅约380000公里,又大致是日地平均距离约150000000公里的400分之一。因此太阳的视角径(日轮)与月亮的视角径(月轮)几乎一样大小,都是约32角分(32′)。不过由于月亮公转轨道和地球轨道都是椭圆(地球和太阳分别位于月轨和地轨椭圆的焦点上),日地距离和月地距离会略有变化,使得月轮有时会略大于日轮,有时会略小于日轮。

另一方面,农历是根据月相变化制订的历法。月相就是人们看到的月亮被太阳照亮部分的形状,如镰刀形和半圆形等,取决于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月相变化的周期是29.53天,称为朔望月(比月亮的公转周期27.3天略长),也就是农历一个月的平均长度。当月亮运动到日地之间,即从地球看月亮与太阳在同一方位时(三者不一定在一直线上),地上人们看到的是月亮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也就是看不见的黑月亮,称为新月,也称为朔,对应于农历初一。当月亮运动到太阳的相反方向,即地球处在日月之间时(三者也无需在一直线上),人们看到的是月亮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就是满月,也称为望,它对应于农历的十五,有时为十六。

如果地球绕太阳的轨道与月亮绕地球的轨道是在同一平面上,那么每逢农历初一月亮运行到日地之间时,三者处在一条直线上,就会发生地球上人们看到月亮遮蔽太阳的日食现象。而每逢农历十五或十六,地球处在日月之间并且三者成一直线时,将使月亮处在地球的影子里面而显得暗淡无光,就是月食。但实际上地轨和月轨并非在同一平面上,而是相互倾斜成5°9′的交角。因此一般情况下,在朔日和望日的日地月三者并不在一直线上,不会发生相互遮挡的日食或月食。只有当月亮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到地球轨道平面附近,也就是运行到地轨平面与月轨平面的交界线附近时,才会在朔日出现日月地三者正好或近于在一直线上,发生月轮遮蔽日轮的日食现象。同样地,当月亮运行到月轨和地轨平面的交界线附近又逢望日时,三者正好或近于一条直线,使照向月亮的太阳光被地球遮挡,发生了日食。这就是为何日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初一,而月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十五或十六,但并非所有初一都有日食和所有十五或十六都有月食的原因。

二、日月食的种类和过程

日食可分为日偏食、日全食和日环食三种。为什么会发生三种不同类型的日食,则与月亮影子的结构和日食时地球在月影中的位置有关。图2中月亮的影子有三种区域:

由月亮直接伸展出去的锥形暗区是月亮的本影区;由本影延长线构成的锥形暗区称为伪本影区;本影和伪本影周围的斜线区就是半影区。若某次日食时,仅仅是月亮的半影区落在地面上,该地区的居民只能看到日轮的一部分缺失,就是日偏食。若某次日食时月亮的本影落到地面上(相当于月地距离较近和月轮略大于日轮的情况),则处在本影区中的居民将可看到整个日轮被遮,就是发生了日全食。若某次日食时只有月亮的伪本影到达地球(相当于月地距离较远和月轮略小于日轮的情况),则处在伪本影区中的居民将会看到只有日轮的中央部分暗黑,从而变成一个明亮的圆环,这就是日环食。

随着月亮的公转运动和地球自转,月亮的影子将会在地面上扫过一大片区域。其中本影或伪本影扫出的地带非常狭窄,其宽度只有几十至几百公里,长度则可达几千至上万公里,它们分别称为全食带和环食带。处在全食带或环食带地区的居民,就将会先后看到日全食或日环食。而在全食带或环食带两边的地区显然就是月亮半影扫过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居民就只能看到日偏食了。因月亮自西向东运动,结果地面上的月影也是自西向东移动,因此总是西部地区的居民比东部先看到日食。月亮自西向东运动的另一结果就是日轮总是从西边缘开始被日轮遮蔽,然后向东扩大,在东边缘结束日食。

日食的全过程及各阶段的名称如图3所示。若为日全食,则可分为5个阶段。最先是月轮东边缘与日轮西边缘相切,称为初亏;之后日轮缺失逐部扩大,直到月轮东边缘与日轮东边缘相切时,日轮完全消失,称为食既;月轮继续东移,当月轮中心与日轮中心距离最近时,称为食甚;月轮再东移,至月轮西边缘与日轮西边缘相切时,称为生光,表示日轮开始露出;日轮露出部分逐步扩大,直到月轮西边缘与日轮东边缘相切时,日轮全部露出,称为复圆,日食结束。其中食既至生光为日全食时间,一般为2~3分钟,最长7分多钟,最短只有几秒钟。日环食也分为5个阶段(如图3),其中环食始至环食终为日环食时间。日偏食只有初亏、食甚和复圆3个阶段。对于日全食和日环食,月轮直径与日轮直径之比称为食分。日全食的食分大于1,日环食的食分小于1。对于日偏食,食分则指食甚时日轮直径被遮部分占日轮直径的分数,它总是小于1。

月食的情况比较简单。由于地球影子的长度超过月地距离,影子的直径也远大于月亮的大小,不会出现月亮进入地球伪本影的情况,因此没有月环食(图4)。当月亮的一部分进入地球本影时,处在地影中的月面部分将变暗,就是月偏食;当月亮整个进入地球本影时,整个月轮将显得暗淡,就是月全食。若月亮仅是进入地球的半影,天文学上称为半影月食,这时月轮的亮度减弱很小,肉眼是觉察不到的,一般不称为月食。实际上即使是处在地球本影中的月偏食和月全食,被食的部分日轮或整个日轮并非完全暗黑,而是呈暗弱的古铜色。这是地球大气对太阳光折射和散射造成的结果。地球大气分子把太阳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和紫光散射到其他方向,而剩下波长较长的红光和黄光折射到月亮上,使其成为古铜色。

月亮在地影中由西向东运动,因此与日食相反,月食总是从月轮的东边缘开始,在西边缘结束。月全食的整个过程如图5所示,也包含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和复圆5个阶段。月偏食则只有初亏、食甚和复圆3个阶段。月食的食分定义为食甚时月轮进入地球本影的最大深度(即图5中食甚时月轮上边缘最高点a与地影下边缘最低点b的距离)与月轮直径之比。月偏食的食分小于1,月全食的食分大于或等于1。月食与日食的另一不同点是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居民是在同一时间看到月食的。只要能看到月亮的地方,看到的月食过程是一样的。

在所有日月食现象中,最为壮观的就是日全食。当月轮即将完全遮掉日轮,亦即食既之前的瞬间,日轮的东边缘仅剩一丝亮弧时,往往会在亮弧上出现几颗如珍珠般闪亮的光点,这是太阳光通过月亮边缘的一些环形山凹地涌出的结果,英国天文学家贝利首先解释了这一现象,因而也称贝利珠。较大的亮点光芒四射,更像钻石,镶嵌在亮弧上,常称为钻石环。随即食既开始,“黑夜”降临,天空中闪现出星星,而黑色的月轮周围显现出太阳的高层大气——红色的色球层和银白色的日冕,十分绚丽多彩。同时一些飞禽鸟兽也因黑夜的提前降临而惊恐不宁,形成了一幅奇特的大自然景观。人们可有短则几十秒长则几分钟的观赏时间。而在生光之后,亦即日轮重新露出的瞬间,往往还会在日轮西边缘再次看到贝利珠和钻石环,随即消失并露出较多日轮,天空变亮,日全食结束。日环食时天空变暗不明显,但空中高悬着一个金色的圆环也是很奇特的罕见天象,同样也吸引许多人前往环食带地区观赏。

三、日月食的频繁度和观测意义

前已述过,只有发生在月轨平面与地轨平面交界线附近的朔日和望日,才会使日地月三者正好或近于一条直线上,在朔日发生日食,在望日发生月食。天文学家的计算表明,平均每个世纪可出现67.2次日全食,82.2次日环食和82.5次日偏食。不过由于日全食带和环食带非常狭窄,每次日食时,它们只占据地球表面积的极少部分,而且有时还位于海洋或人口稀少和难以到达的地区,因此人们看到日全食和日环食(二者有时合称“中心食”)的机会很少。对某一具体地区来说,平均每300多年才能看到一次日全食或日环食,难怪许多人一辈子都未见到。与此相反,日食时月亮半影扫过的地区面积(就是偏食带)很大,日全食和日环食时,全食带和环食带周围地区也在半影中,可以看到日偏食。因此人们看到日偏食的机会相当多,对于一个地区而言,平均每3年可看到一次日偏食。天文学家的计算还表明,发生月食的机会比日食少,但是每次月食时,地球上夜间半球的居民都可看到。因此对任一地区来说,看到月食的机会反而比日食多。

日月食现象,尤其是罕见和奇特的日全食现象,不仅具有观赏价值,同时还具有科研价值,主要是为太阳物理学家提供了研究太阳高层大气的有利时机。原来,太阳的大气可分为三层,人们平时看到的日轮是太阳的最低层大气,称为光球,其厚度仅几百公里,太阳的可见光辐射几乎全部是由光球发射出来的。光球上方是厚度为几千公里的色球层,其亮度只有光球的万分之一。色球的外面还有一层延伸至几个太阳半径之外的最外层大气,称为日冕,其亮度只有光球的百万分之一。在非日全食时,暗弱的色球和日冕完全被明亮的天空背景所淹没,因而看不见它们,这与白天看不见星星的道理一样。但在日全食时,由于明亮的光球被月亮遮蔽,全食带地区上空大气失去强光照射,天空变成暗黑,使色球和日冕得以显现,为天文学家提供了研究它们的“天赐良机”。

除了研究太阳本身,日全食也是研究因太阳发射的光辐射和带电粒子流(太阳风)突然被月球遮挡,而对地球的电离层、地磁场、臭氧层、低层大气,以及其他地球环境(如引力场、重力场、固体潮和宇宙线变化等)产生影响的好时机。同时还可在日全食时进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光线弯曲试验。正因为如此,对于每一次的日全食,尽管只有短暂的几分钟全食时间,总有许多不同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携带各式各样的沉重仪器,不远万里来到全食带地区,进行各种观测和研究。我国的研究人员也曾多次对日全食进行观测。几次规模较大的综合性观测包括1968年9月22日在新疆、1980年2月16日在云南、1997年3月9日在黑龙江漠河地区发生的日全食。我国也曾组织过小型观测队,于1983年到巴布亚新几内亚,1988年到菲律宾,1991年到墨西哥和夏威夷进行日全食观测。

21世纪的头20年,在我国境内将可看到两次日全食和三次日环食。2008年8月1日的日全食,在新疆、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和河南等部分地区可以看到。2009年7月22日的日全食带则经过西藏、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浙江等省,其中包括许多大城市如成都、重庆、武汉和上海等,日全食时间长达5~6分钟,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日全食。2010年1月15日,在云南、四川、贵州、湖北、湖南、河南、安徽、山东和江苏等部分地区可以看到日环食,环食时间长达4分钟。2012年5月21日的环食带则经过广西、广东、江西、福建、台湾、浙江、香港和澳门等部分地区,环食时间也是4分钟。2020年6月21日,又可在西藏、四川、贵州、湖南、江西、福建和台湾的部分地区看到日环食。希望大家不要错失在国门之内观赏这种罕见天象的机会。(日食照片见封三)

上一篇:学达教育集团年会主持词下一篇:做题技巧数学初中常见方法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