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

2024-05-03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共9篇)

篇1: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

学生们觉得语文课太无趣?其实身为教师,你真的了解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方法吗?

1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1)介绍作者背景。每一首古诗的作者都有他特定的生活背景和个人阅历,学生了解了这些以后,就能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2)联系现实生活。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3)运用直观形象。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音乐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就容易理解诗意。(4)丰富情感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再现能力、想象能力,又帮助学生弄懂了诗意,感受古诗意境之美。

2掌握古诗学习法,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美

品味语言,首先读懂语句。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帮助其疏通理解,教给古诗学法―――分词连序法:一是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二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1)扩。浓缩的词语要“扩”,就是把诗人本来高度浓缩了的语句加以扩展,使诗句本来的意思明显化、具体化。把词意扩展开来学生也就容易理解和接受了。(2)留。古今通用的词语要保留。诗句中诸如时间、地点、人名等。这样也便于保留诗文原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背诵。(3)补。成份省略是古诗中常见的现象,碰到这种现象,只要把省略了的成份补起来,学生就会不讲自通了。(4)换。古今用法不同的词语要更换。因为古诗“古”,所以就有古今差异较大的字义、词义和古今不同的语法现象。(5)调。就是调整句子的顺序。讲解古诗时,要把因对仗、协韵、平仄等而倒置了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重新调整,调整以后再解释就容易多了。(6)嚼。就是咀嚼、品味,就是说我们在讲解古诗时,对于诗中一些关键的、传神的或者有哲理的字、词、句要引导学生细心地咀嚼、品味,从而把学生对于诗句的理解,引到更深一层。(7)考。古人写诗常常引用典故,在讲解时,对于诗句中所用的典故要给学生进行恰当的“考证”,才能使学生弄清诗句的真正含义。学生掌握了古诗的学习方法后,就能按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把古诗译成生动具体、有情有景、有诗有画的短文,这样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古诗学法,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另外教师还要注意点拨指导,学生运用巩固学法。

3指导感情朗读,引导学生体会音韵美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读起来琅琅上口。古诗以它特具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最能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古诗的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活水”,采用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要指导他们反复诵读。宋代万岳说:“书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品味,而不以背诵为满足,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除掌握上述教学要点外,我们还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前要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有的课文两首诗,要理解其编在一起的缘由;这篇古诗课文在本单元的作用,与古诗前后课文的联系。二是把诗进行归类。如爱国诗、友情诗、边塞诗、田园诗等。三是适当安排改写、仿写训练。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进行表演、绘画、演唱,真正做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境地,而且使学生学中有趣,趣中有美,美中有物。根据以上的古诗教学要点,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习古诗由被动变为主动的探求,自学能力大大增强,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同时把古诗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和享受,从而真正使古诗教学发挥其特有的魅力,让古典文学的精华,从学生口中渗融于他们的血液中,芬芳在他们的生命中!让他们的生命因古诗而充满灵秀!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

篇2: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刍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宋小辉

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文字的能力,主要来源就在于平时的积累,而积累最重要的一环就是靠平时的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阅读的方法和兴趣的培养却要靠教师的指导。因此,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就成了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为达此目的,教师要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谈谈笔者粗浅的看法:

一、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新课改后,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就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培养人才的必经之路,对于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学生要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转变成自主合作学习,必然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因此培养兴趣就成了一个迫在眉捷且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当然,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疑问,利用电教手段等等。但是,不管用哪种方法,关键是让学生觉得教师的教学不但新,而且奇,让学生欲罢不能。孔子说:“知之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的内驱力被大大地激发起来,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在此种隋况下,学生能表现出来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然而,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能持久的,还需要教师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又没有什么问题可想时,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具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又不愿再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就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他们没有提到的问题。只要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营造一个良好的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的精神负担。因此,教师一定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体现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充分发挥出来,同时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师生应以平等的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加入到学生的活动中,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课堂“主人翁”的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得到桃子”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地参与学,也参与教。

三、培养质疑解难的方式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大体可分为两种:1.独立学习

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即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能独立加以解决的问题;2.合作学习――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即学生经过个人努力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可以让教师进行适当点拨,让学生自由寻找学习伙伴,自由选择质疑方式。从而使学生的解疑能力得到提高,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四、自学目标的确定

由于家庭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学习基础也不同,学生在认知、情感、思维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因为能力强的学生无论从质上还是从量上都会掌握得多,学得好的学生无疑给课堂阅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那么,教师该如何面对发展水平不同的学生呢?笔者认为,课前的教学目标要灵活适度,干脆让学生自拟目标,教师不要“一刀切”,恰当地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就可以了。

五、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要下大力气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尤其是课前预习,要让学生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动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和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只要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读书,并有所收获。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启蒙教育。因此,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本着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的态度,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扎扎实实地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为学生的初中、高中,甚至大学的语文阅读学习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331504江西省永丰县沿陂镇小学)

篇3: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参与者, 是学习的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1], 要求教师以符合小学生接受学习能力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兴趣是小学生学习动力的主要源泉[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1.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小学教育教学阶段, 一方面, 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 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较为薄弱, 求知欲尚需激发;另一方面, 小学阶段的学生充满着对新鲜事物的强烈好奇心,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据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采用谜语、表演、讨论、评比等多样化形式, 进行小学语文课程的设计, 培养学生乐于主动学习的意识。

2.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灵质朴而敏感, 在语文教学课堂中, 教师应采取较多的积极词汇, 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 表示赞扬的“这位同学的想法很有新意”、表示赞同的“老师也是这么认为的”以及表示肯定和认可的“很好”、“完全正确”等。同时, 还可以结合实际的场景, 采取“同学们, 这位同学朗诵得是不是很有感情?”这样的方式, 带动班级其他同学给予肯定。

3. 提高学生的荣誉感。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 (William James) 认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被肯定。”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 应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所带来的荣誉感。对于表现良好或者获得取得进步的学生, 可以给予其标志着荣誉的小红花等形式的奖励。同时, 通过采取分组讨论等形式,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合作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从互助合作中领悟学习所带来的使命感和集体荣誉感。

二、以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方式

教师的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 小学阶段的学生尚未形成完善成熟的主动学习意识, 需要教师合理有效地引导。提高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效率和水平, 教师在其中起到关键的作用。以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方式, 要求教师做到以下三点: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 是教师与学生取得有效沟通的基础。正如常言所说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教育教学取得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 学生对教师的喜爱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他们对于该门课程的喜爱程度[3]。教师应明确师生关系并非管教关系, 不过多地约束学生的行为, 与学生进行沟通时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 更多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4], 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下自觉接受教育。

2. 提升教师的自我修养。

作为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 应自觉审视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通过自我监督、总结和反省, 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修养。特别是小学教师, 肩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的重大使命。小学阶段的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有限, 教师无疑是学生眼中的标杆人物。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品性, 才能更好地以身示范。同时, 为人师者, 应尽可能地做到博学广知, 只有积累了广博的知识, 才可以基于已有的教学计划, 灵活地进行教学实践。

3. 因材施教。

借鉴孔子“听其言”和“观其行”的方法, 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 对于容易骄傲的学生, 过多的赞扬可能会起到助长学生自我评价失衡的反作用;而对于内向型的学生, 多一些的肯定和赞扬, 有助于其融入快乐的学习氛围。因材施教, 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教师可通过师生平日的沟通和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 了解学生的性格;通过学生在课堂举手回答问题是否积极, 了解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喜爱程度;通过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 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三、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学手段

小学语文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课程, 在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 大多选取的是小学生可理解的美德类诗歌和短文, 适合用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小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 需注重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 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是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 搜集适合本次教学的资料, 丰富和完善课程设计。尽可能地以多样化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教师寓教于乐, 让学生寓乐于教。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 掌握自主识字、独立观察、资料收集、合作讨论等语文学习的方法。

2. 道德观念的渗入。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 渗入思想道德观念, 让学生在接受智育的同时, 具备良好的道德品性, 健全其人格的发展。例如, 教学内容涉及我国的优秀文化时, 可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有利于学生爱国主义情结的形成;教学内容涉及时尊老爱幼、诚实守信、拾金不昧等传统美德[5]时, 可鼓励学生将这些美德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这有利于学生对我国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发扬;教学内容涉及个人的成长时, 可结合具体事例进行教育, 这有利于学生诚实、善良、勇敢和坚强等品质的形成。

3. 美学角度的阐释。

以美学的角度为学生演绎语文课本中的诗词歌赋, 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还有助于学生审美观的形成。例如, 教师可在指导学生利用拼音进行阅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带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让学生在良好的语境中扩展想象, 使其体会和领悟作者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此外, 教学时还应结合课本中已有的插图, 或者教师和学生搜集的素材, 以美学的角度理解课文。

综上, 面向素质教育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思路如图1所示。教师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结合德育和美育加强智育;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及提高学生的荣誉感等措施,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 将更加激发其求知欲、增强其自信心以及提高其荣誉感, 从而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良性循环。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 教师需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及提高学生的荣誉感等角度, 积极设计课程教学计划与开展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从而在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效率和水平的同时,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从学生和教师双方出发, 以教育教学中的两个主要参与主体为研究对象, 基于二者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居于不同的地位, 分析探索面向素质教育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 以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效率和水平,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育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郭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9) :232-233.

[2]孙京.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心得[J].课外语文 (教研版) , 2013, (10) :125.

[3]陈年喜.浅论师生关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J].科教文汇, 2013, (6) :157-158.

[4]操兴明.浅析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J].家教世界, 2013, (18) :85.

篇4:探究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摘 要:语文课程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在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目标要求下,传统语文教学方式已经不能达到最佳学习目的,因此,对语文教育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是非常必要的。文章将从小学语文入手,探究创新式教学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方法 创新

目前,我国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资力度逐年增加,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及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推动着语文教育教学方法与时俱进。教育工作人员一定要对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方式进行“扬弃”,不断推陈出新。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

小学阶段是学生进行基本文化知识积累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学生的年龄跨度比较大,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相应存在较大差异。教材编写人员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低年级和高年级之间的语文教学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年级间的学习重点和学习内容存在相应差别。我国各个省市和区域学习的语文教材版本各不相同,但是基本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几大方面,这些教学内容的设定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让他们充分了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同时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目前,我国多地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已经对教育教学方式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多媒体,开展微课。

目前多媒体在教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普及和推广,多媒体更直观、生动的展示方式,可以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认知能力仍十分有限,如果不能对其进行反复说明,则很容易被形式花哨的多媒体素材吸引,忽略教育教学的实质内容,出现严重的本末倒置问题。因此,部分教师开始尝试微课教学,教师通过利用教学视频,完整地融合课标要求,对学生提出教学问题,让他们充分思考。微课的优点在于更具有针对性,对难点问题的解析更透彻,同时可以有效缩短教学时间,给学生更多思考机会。早在2010年,广东省的多所小学就已经开始了微课教学,这种模式收到了学生和教师的一致好评,很多家长表示孩子学习语文更主动,学习成绩有明显提升,许多教育杂志都对这种教学方法进行了全面报道,并给出了一致好评。

(二)尊重学生,进行课堂翻转。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是教育人员不断创新的结果。传统语文课堂主要依赖教师讲解,导致很多小学生对语文课程缺乏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与教师的地位发生了一定的转化,学生更多地占据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模式更适合高年级小学生,因为他们对教学重点更明确。翻转课堂与微课堂一样都是国家教育部管理中心重点推进的项目,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对教学内容形成独特理解,并在教师指导下找到正确答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在互相合作中形成更亲密的同学、师生关系。目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后学习,在与学生讨论之后,让学生自发组织讨论会、话剧表演等课堂模式,在课堂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并对其中偏颇提出清晰的指正,很多家长表示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将语文教学当成一种乐趣。

(三)创新形式,进行课堂游戏。

课堂游戏的设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这种教学方法是基于小学生爱动、爱玩的天性设计的。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强,但是生拉硬套并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很可能适得其反,利用课堂游戏模式,学生可以在玩耍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到知识,有效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但是进行课堂游戏要注意不能脱离主题,教师要围绕教学计划和课标要求进行有益的教学设计。如某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为了教会学生“b和p”的发音和拼写,教师设计了摆字母、做实验、贴花瓣等教学游戏,让每一个孩子都充分参与到教学中,充分了解这两个拼音字母之间的区别。也有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游戏,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等融合在一起,吸引学生注意力。

总而言之,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教育工作者必须按照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断突破和改良,在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的同时,注意满足学生的心理诉求,更好地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全面提升语文教学水平,保证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传承。

参考文献:

[1]刘利达.探究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J].时代教育,2015(06).

[2]张凤巍.基于少教多学理念下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教学方法的创新分析[J].时代教育,2014(06).

[3]王庭波.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4]谢玉梅.基于素质教育背景探究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语文建设,2013(30).

篇5: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

内容摘要:作文教学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作文途径,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真切的好文章。

关键词:喜欢 观察 阅读 修改 评价

打开学生日记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让老师伤心的语句:“作文真让人头痛!”“我最怕上作文课!”上作文课,老师拿着作文批改手册走进教室,也常常传来这样非常不情愿或不耐烦的声音:“又要写作文了!”一篇作文布置下去,好多同学都在那儿抓耳挠腮,不知如何下笔。这些现象都足以表明,对于小学生来说,写作文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他们又是多么害怕作文。然而,写作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不写不行。那怎样进行作文教学才能让学生不认为写作文是一种苦事、难事,能够文通句达地写出较好的习作呢?

首先,让学生喜欢作文。只有让学生喜欢上写作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写作难的问题。要想让学生喜欢作文,就应在作文教学中解放思想,冲破旧观念,让学生异想天开,让学生自由表达,让学生在作文的天地里自由采集素材。小学语文大纲作文提出的要求是: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想象写下来,练习写简单的记叙文、读书笔记、日记。教师在教学生作文时,不要过重强调文体,让学生自己选择,不管写成什么文体,能写好文章就行;更不能强调什么写作章法,不要

要求学生在某一篇作文中用比喻等手法,这样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因为他们想出来,写出来的文章不一定合乎写作章法,但内容、感受却是真真切切、感人至深的,我们不能因这篇文章的章法不合于要求而加以否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喜欢作文。

其次,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只有通过观察生活,写出来的内容才充实。让学生多观察。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自然得很。”《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因此,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累各方面的素材,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丰富、庞大的“素材库”。这样,学生在习作时便不会感到无话可说,自然会下笔千言,有感而发,从而“乐于书面表达”愉快地习作。我在日常教学中便作了一些探索。

1、学生可以将课堂上获得的信息,同学或者自己的精彩发言,课堂上发生的点点滴滴记录在本上作为自己的感悟。

2、学生可以记录家庭生活场景,如亲友团聚、学做家务活以及和父母相处中获得的所感所知。

3、学生还可以记录社会生活中的见闻,上学放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以及校园风采,也可以描绘校园四季景象,各类校园活动场景,以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各种感人事件等。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用心观察生活,才能有好的写作素材。

再者,阅读与写作结合。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料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写作是什么一回事?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他还指出“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

1、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积累语言的指导 阅读和写作是个互逆的过程。阅读是理解吸收,写作是理解表达。只有吸收得充分,表达才更加有力。因此,“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基于这一认识,在阅读教学中,要依照大纲的要求,在阅读训练中渗透积累语言的指导。学生的语言库存量越丰富,思维的领域就越广阔,说话或写作文时就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随时作出恰当的选择,准确地调用词句,从而组合出生动、形象而又具有美感的话语来。课堂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主战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方面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掌握积累的方法,指导多读多背,采用多种形式多读名篇课文,精彩的部分还要多品读,直到能背诵下来,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尽可能多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指导摘录词句,要求学生配备一本摘录本,指导学生把课文的好词好句录到本子里,做到笔记、脑记相结合。指导读读写写,三年级语文教材在讲读课文后的练习题中,列出十几个需要掌握的词语,或几个精美的词句,并提出读读写写的要求。教师

应安排时间让学生熟读、抄写,最好能默写下来。摘录在本子里的词句也要求多读熟记。

2、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练习作文的指导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因此,在阅读训练中要渗透作文练习指导。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从而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而不是孤立的,效果才是显著的。

3、在阅读中积累丰富的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中咱们可以领会到人家的经验,接触到人家的心情。”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流溢着真挚情感的文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去感悟这些感情,培养他们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我在教学《可贵的沉默》一文时,便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回报他们的爱”这句话,并且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谈体会,说看法,及时给予正确的导向,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悟记在积累本上。在后来写关于家庭的习作时,许多同学以《我的爸爸》、《我的妈妈》为题,感情真挚地描述了他们是如何感受爸爸妈妈的爱,以后要怎样报答他们的爱。家长们在看了孩子们的习作后感慨颇深:孩子们真的懂事了!有人说,孩子的心灵是一片肥沃、空旷的土地,往里种啥便长啥。如有可能,我们何不种下一颗情感的种子呢? 另外,对写好的文章要善于修改

人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多次反复才能比较正确或接近正确。学生的作文也一样。要坚持学生的一次作文多次修改法。因为反复修改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认识和写作上的提高。

指导学生反复修改时要注意他们文章中的语言表达能力:一篇文章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文字表达和语言描述是否严谨、流畅。当学生向你求教时,不能心烦。即时手头工作在忙,也要暂放一下,热情的给学生以耐心启发、指导,对学生不懂的问题给予讲解。通过指导学生语言来指导他们的思维活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口语训练水平的提高,又有利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加强。

当然,写好作文需要的不仅仅这些,还得天天练笔,积累经验,与此同时,通过多表扬,多评价,使学生感到自信,向着积极的方向不断前进,同时也在学生当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只有洒下辛勤的汗水,才会有丰硕的成果。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而作文教学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作文途径,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真切的好文章。这是一项重要而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实践、创新。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教育心理学》

3、《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上、下册

4、《作文概说》叶圣陶

篇6:语文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潜在动力和前提。特别是新疆地区(维吾尔族)的学生,他们受到本地语言的影响,导致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激发其利用汉语进行阅读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小学低段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如实的根据学生的性格、爱好等各方面特点,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充分挖掘教学中的趣味因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变“苦读”为“乐读”,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根据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新奇的事物等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具体的实物联系起来,通过课件演示,使其可以形象直观地感受到文本内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孩子的感悟力。此外,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兴趣,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推荐有关的读物,或及时介绍报章杂志上的好文章,注意开拓他们的眼界,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去引导,在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渐渐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提高学生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来说,虽然不要求掌握哪些深奥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但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之法,学会自主阅读显得特别重要。因此,教学中,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我们还应注重从小渗透,从小做起,积极的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使其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对于小学低段学生的阅读技巧传授来说,首先,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圈点勾画”。课文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找出文中的长句并画出来指导朗读,让学生借助拼音逐段读课文,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这样有助于学生字词的积累,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熟悉文本、理解文本,更好地读出感悟。其次,教材中有些文章可从课文总体结构入手,细细品读,达到总揽全文之目的。教学时,我们可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采用“总――分――总”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全文入手、整体阅读的能力。最后,一些文章可以从“题眼”入手,从文章的重点入手,阅读全篇;一些则可以抓重点词、关键句子阅读。我们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题眼”或是“关键词、句”去阅读,逐步的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三、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阅读习惯是陪伴学生一生,影响学生阅读速度、效率等各方面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新疆地区的学生,一个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更利于他们学习汉语,利于他们有效的进行汉语阅读,准确把握其阅读方式和母语的异同。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语言文字的学习重在内化语言。

因此,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注重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阅读,提高阅读效率。为此,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勤于动手、动口的习惯,要求学生不懂就要问,不懂就要查。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不动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在善于动口、动手的基础上还善于做笔记,对重点词句、不解之处,做上记号等。这样,引导学生养成聚精会神、认认真真的良好阅读习惯,在有效提高学生阅读速度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得到发展,教学落在实处。

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篇7: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

对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反思

语文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要从培养一个真正的人的角度来进行。如果我们只顾眼前的单一的目标,就没有时间去展望、塑造整个的生命。我们培养的是人,是生命全程中处于起跑阶段的人,是生理、认知、情感等整体发展的人,因此,我们就必须在每一门学科、每一节课、每一个教育细节中体现我们关怀生命、塑造完人这一教育理念,而不应该让求知成为惟一。在充满活力的生命个体中堆砌理智知识,并以此来评判人的发展,这样做,只会泯灭孩子的灵性,抑制纯真的童心。

一、对“文字功夫”与“口头功夫”的反思

儿童在入学前已基本掌握了口头语言,入学后学语文,虽然口头语言尚待继续提高,但重点和难点,无疑是书面语言的读与写。加上汉字这种表意文字的特点,远比表音的拼音文字复杂。因此,我们的识字、写字教学任务特别繁重。我们说一个人语文功底不扎实,往往是由于文字功底不扎实所致。文史学家周汝昌先生读了《一屋子大学生写不出“钥匙”二字》,感慨良多,写了篇短文呼吁教育专家“多动动脑筋”寻找提高语文教育质量的“总钥匙”,正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然而,反思我国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讲问,学生答读颇为忙碌,但一堂课下来往往很少用笔,语文课成了“君子动口不动手”。

二、对“习得”过程与讲析过程的反思

我国的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心理语言学”认为,每个人的第一

语言(母语)都是在他一岁半到六岁之间,随着发育成长而在周围环境的作用下自己获得的,这就称为“语言习得”。这种习得过程,一无专职教师,二无专用教材,三无专课讲授,四无强化训练,其习得的迅速、高效与进入学校后“学得”书面语言时的困难重重,形成了鲜明反差,其原因何在,值得我们反思。当然,儿童学前期的“习得”与上学后的“学得”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无定的,自然而朦胧的;而后者是规定的,自觉而明确的。但我们不能据此就把两者对立起来,儿童在“习得”过程中固然不免有某些“学得”因素;而儿童在“学得”过程中,更应当借助“习得”的规律,借鉴“习得”的经验。即应当注重自主的实践演练,在生活中运用。现在的问题是语文教学总是有意无意地违背了母语的习得规律,如课堂教学过程以讲解提问分析为主,割断了与生活交际的联系。学生在瞄准考试的题海中沉浮,既失去了主体地位,又缺少真正的语文实践。

三、教育是永远指向未来

那么未来这个更加技术化、国际化的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件提出了人的发展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我们关注的是现实性、技术性和一大堆没有与社会整合的知识,而不是人。这是教育的悲哀。雅斯贝尔斯在《教育是什么》一书中一语中的:“当代教育已出现下列危机征兆:非常努力于教育工作,却缺少统一的观念;每年出版不计其数的文章书籍,教学方法和技巧也不断花样翻新。每一个教师为教育花出的心血

是前所未有的多,但因缺乏一个整体,却给人一种无力之感。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富于语言创造力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作品学习,以掌握丰富的语言,传承精神遗产。而学习语言的形式应该是教师帮助下学生自主的识字、朗读、阅读、思考、讨论、背诵、写作和口语交际。新的小学语文大纲出来之后,大家都认为很好,重主体、重整体、重感悟,确实道出了小学语文教学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但就操作而言,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却处于一种“失范”的状态,怎么“整体”,怎么“感悟”,早自习读,晚自习读,回家读,上课还读,读什么,怎么读。我以为,抓住“读书”就是抓住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古代童子“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练就了语言的童子功,而我们在批判传统文化的弊端时把“孩子”和“脏水”一起倒掉了,因而造成了多年来我们语文教育的极大浪费。读的目的是训练、养成语言的记忆力、语言的感知力,进而达到较高的语言鉴赏力。大量语言信息的贮存以及对词汇、句子、段落、篇章和对文章技巧、逻辑修辞的敏感是生成语言的关键。没有丰富的语言信息贮存,又怎么谈得上去创造性地理解和表达呢?然而我们今天是在肢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习题式的语言点的训练,这是舍本逐末,实践证明是不可取的。我想在读书问题上应该思考三个问题:读什么,怎么读,读到什么程度。

具有创见的思想家、文学家所呕心沥血写成的充满智慧火花和文采斐然的经典作品,也就是文质兼美的作品。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是教育的一个关键点,那么,选择高质量的阅读材料就应该是阅读教学的核心了,语文教师应该担当起这一重任。我以为阅读教学如果有序的话,这就是阅读材料的语言难度和思想深度,而不是各种能力的人为的琐碎的逻辑划分。每篇课文都要整体感知,都要理清思路,都要筛选信息,都要理解关键语句,都要体验思想感情,都有许多思维的训练,但不管怎样,对字词的掌握、对文章整体的感知和成块语言的记忆是核心。这样的话,我们就可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进行大胆选材了。像小语教材中的《火烧云》《鸟的天堂》《草原》《我家的猫》《威尼斯的小艇》等散文都是上乘之作。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中国的古诗、古希腊的神话、各国的童话、一些适合孩子读的小说比如高尔基的《童年》《我的大学》等都是极好的阅读教材。我曾经向小朋友推荐过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小语课本第八册也选了题为《争吵》的这一段。这是一本情感真挚的、充满爱国主义精神和人性尊严的好作品,语言亲切自然,如涓涓的溪流,童趣盎然,其中有一种理想的东西在引导孩子。现在国内还没有定论的儿童阅读书目,这是一个遗憾。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编了一套“新世纪教育文库”,儿童部分选了《宝葫芦的秘密》《草房子》等好的作品,广大教师们可以关注。

其次是怎样读的问题。当然要朗读、默读、速读,要能有体验的读、抓住主要信息的读,要读思结合、读议结合、读行结合。这里面每一项读的技巧都要经过一定量的训练,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换。考察目前小学生读的能力,单就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一项而言,不少同学也是不能过关的。其实任何一个国家无论是从语言学习还是生

篇8: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一故事导入法

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提到故事, 可能没有一个学生是不感兴趣的。在授课前, 花极短的时间, 用绘声绘色的语言, 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 学生的注意力会马上集中起来, 同时也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

如在教授《桂林山水》一课时,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可用这样的导语:“同学们, 桂林的景色是大自然的杰作, 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那里的山石、河流、树木、小桥几乎都流传着一段动人、神奇的故事。如父子岩, 据说古时有姓龙的父子俩人, 他们的造船手艺非常高超, 造的船不但粮食装得多, 行驶起来也跟箭一样快。不料, 一个姓万的员外看中了他们的手艺, 逼着他们替他赶造一艘大船, 用来搜刮老百姓的粮食, 献给皇帝买官做。粮米被他搜刮空了, 岂不饿死老百姓吗?龙家父子不肯干。他们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就慕名来到桂林, 藏到这儿的岩洞里。因为没有吃的, 最后饿死了。父子岩就这样得了名。另外, 桂林山水的绮丽景色中还有象鼻山、斗鸡山、磨米山、寡婆桥、望夫石……同学们, 有没有兴趣欣赏呢?再听听那段神奇的故事呢?”

二情境导入法

教师在讲授新课前, 有意创设生动、愉快的意境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从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中。在教授《鸟的天堂》一课时, 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同学们, 当你置身于风景优美、空气清晰的树林中, 倾听那美妙、动听的鸟叫时, 会有什么感受?”学生闭目遐想, 犹如身临其境, 争相发言。此时, 我将话题顺势一转:“在祖国的南方, 有种榕树, 上面栖息着很多鸟。著名作家巴金爷爷就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给我们讲了一个美丽的‘鸟的天堂’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篇优美的文章吧!”这样学生就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在此基础上, 学生能很快地接受知识信息。

三巧妙提问导入法

提问是讲课常用的一种手段。但如何提问需要学问。既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又要吃透教材, 把握实质, 问在点子上, 既要避免满堂问、句句问, 又要避免该问而不问, 把答案告诉学生。问必须引起学生的思考, 讲究“巧”字。围绕课题, 设计提问, 巧妙导入新课。如教授《绿色的办公室》这一课时, 可在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的基础上提问:“图中既没有房子, 也没有桌椅, 为什么叫办公室?还在前面加上‘绿色’二字呢?”这样揭示题目, 巧妙提问, 让学生立即产生急切阅读课文的心理。

四猜谜语导入法

教学实践证明, 采用谜语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讲授《猫》这课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我出个谜语请同学们猜一猜, 看谁先猜到。‘八字胡须两边翘, 开口说话喵喵喵, 黑夜巡逻眼似灯, 老鼠见它就逃跑。’”待学生猜出是猫后, 再板书课题, 提问:“人们很喜欢这种动物, 你们能说出它的样子吗?”指名回答后我又说:“这篇课文写猫的外表还是写猫的性格?作者是怎样写的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如讲授《我是什么》这课时, 我是这样设计的, 先问学生:“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学生们都说喜欢。我接着说:“今天咱们就来猜几个, 你们要是猜对了, 老师就把谜底写在黑板上。”第一个谜语是:“忽然有来忽然无, 像虎像龙又像狗, 太阳出来它不怕, 大风一来它就走。” (云) 第二个谜语是:“千根线来万根线, 上接天来下接地, 落在水里无踪影, 庄稼见了笑嘻嘻。” (雨) 第三个谜语是:“像糖不甜, 像盐不咸, 夏天看不见, 冬天满天飞。” (雪) 第四个谜语是:“大小珍珠光又亮, 噼里啪啦从天降, 小孩捡起捧在手, 慢慢变成水一洼。” (冰雹) 说一个, 学生猜一个, 学生猜出后, 我把谜底写在黑板上。接着我又说:“同学们真聪明, 谜语没有难倒你们, 你们成了猜谜大王。同学们仔细观察, 发现它们跟什么有关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跟云、雨、雪、冰雹有关的课文。课文中是怎样写的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利用猜谜语导入新课, 新鲜有趣, 课堂气氛活跃, 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探求心理, 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倍加关注, 起到了以趣促思的作用。

[责任编辑:王以富]

摘要:语文课中如何导入新课, 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简明扼要、生动有趣的导入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师要巧设导语, 导入新课。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很多, 但不管采用哪种导入法, 目的只有一个, 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 让他们快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篇9:谈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关键词:基础知识;教学方法;创新

新课改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依然沿用着讲解生字、生词,介绍句子的句式和结构,概括段落大意,讲解文章的篇章结构,归纳文章的主题思想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够理想,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依然感觉困难比较大。作为小学老师,从基础知识、阅读、背诵、作文等方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需要面对的问题。在下文中,笔者分别从基础知识、阅读、背诵、作文几个方面论述了小学语文转变教学方式的策略。

一、基础知识教学,要求学生通过预习自主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的教学包括字、词、句的教学,如果教师在课堂中细致地进行字、词、句知识的讲授,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影响教学的进程和进度。因此,基础知识可让学生在预习阶段完成自学。

在预习阶段,要求学生首先对课文内容进行通读、通看,在看的过程中,将课文的生字、新词以及自己难以理解的语句勾画出来。勾画出来以后,自己通过查工具书、看注释等方式进行解答,联系课文,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和用法。在将字、词的意思弄懂之后,进行朗读课文。朗读的好处不仅是帮助其记忆,而且还能帮助其理解新课文的内容。最后,要求学生在预习阶段做到勤“记”:在头脑里记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新的知识要点;用笔记下预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带着疑难问题进入课堂,通过课堂的学习自己进行解答。

二、背诵教学,培养学生进行理解式背诵

在现有的小学语文背诵教学中,不少学生在背诵时依然采用“朗读式背诵”“死记硬背”的背诵方式,“死记硬背”的背诵方式虽然也能让学生完成背诵的任务,但学生常常对所背诵的内容“考过即忘”,或者在考试中,对于所背诵的诗词等给出上句可以写出下句,但是给出下句时很难写出上句。这些问题说明“死记硬背”的背诵方式已经落后了,会影响学生的背诵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和引导学生尝试新的背诵方法,比如理解式背诵法。

“理解式背诵”和“朗读式背诵”有所不同,首先,在背诵的过程中,学生不再大声地发出声音,而是在心里进行默背;其次,背诵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与老师进行知识内容的讲解一起完成,学生在课下进行背诵起到的是巩固和加深印象的作用。

比如,在人教版二年级语文《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在多媒体上放映牛、马,蒲公英、苍耳、豌豆等动植物的图片,通过照片为学生直观地介绍这些动植物的特点,比如鸟儿有翅膀、苍耳带刺、干豆荚容易开裂,等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进行记忆和背诵,这样,学生就不会将动植物的特点混淆,出现背诵错误的问题。

再如,在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游山西村》一课的教学中,我细致地给学生讲解每一句诗,每一个词、字的含义,每讲解两句就和学生一起背诵一次,在讲述的过程中,不断对前面的诗句加以背诵。这样,在讲完整首诗之后,学生也能相应地通过理解背诵整首诗。

三、阅读教学,采用群文阅读法

阅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难点,难在理解不了句子的含义,在阅读中无法归纳段落大意、无法总结文章中心思想。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1)学生阅读的文章和篇目比较少,受到的阅读锻炼少;(2)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对于文章的段落层次划分、中心思想总结等内容进行直接讲述,忽略了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学生缺乏独立阅读的训练。

群文阅读教学是改变上述问题的一种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群文阅读即群文阅读教学,是指在进行某一篇课文的教学时扩充与之同类的几篇文章,将几篇具有某种相似性特点的文章作为一组,进行同一个议题的教学。

进行群文阅读教学,选择相似类型、相似议题的阅读篇目是教学的一个关键。相似议题的文章的选择方式有多种,可根据相似的表达形式、主题、故事内容、体裁进行选择,根据相同的作者进行选择,等等。根据体裁进行选择,比如在进行小学三年级语文的《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的教学时,可补充《后羿射日》《盘古开天地》等阅读篇目,对“创世神话”类型的神话篇目进行统一阅读和教学。

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有几个关键性的教学方式需要转变:(1)减少讲课的时间,将时间交给学生进行自主阅读。(2)教师不再细致地对文章内容进行讲解,而要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抓住重难点问题进行教学,像生字、生词类的学习可安排学生课前的预习阶段通过自学进行掌握。(3)课堂上不再进行大规模的“朗读”和“有感情朗读”,因为朗读比较耗费时间,而且不利于学生进行理解和记忆,因此,要尝试默读、略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式,让学生在不受干扰的环境下进行自主阅读和理解。

四、作文教学,通过大量的阅读和背诵进行写作积累

在当前小学生的语文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害怕甚至讨厌写作,认为没有素材,无从下笔。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缺少阅读的积淀,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一定要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和背诵,在阅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进行作文写作。

阅读和背诵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读课外读物。课外读物包括多种类型,比如英雄人物的故事、科学家的故事、历史传说、民间寓言、科普读物等。让学生记住这些故事和先进人物的事迹,并将之引入自己的写作中,作文就不至于无从下笔,而且作文能因为例子的增加而显得丰满,有血有肉。(2)引导学生多背诵诗词。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词语言大多简短而精练,且具有优美的特点,如果学生能将背诵的诗词引用到作文当中,不仅能精练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且能大大增加作文语言的美感。

参考文献:

[1]于雪芹.小学语文教学策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张德成.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的见解[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4).

上一篇:迈上新台阶作文下一篇:男领导生日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