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疾病的护理常规

2024-05-25

一般疾病的护理常规(共8篇)

篇1:一般疾病的护理常规

儿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1、应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重点评估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以明确护理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做好患儿的心理护理及家属的卫生指导和出院指导,及时评价护理效果并做好护理记录。

2、病室环境宜空气新鲜,光线充足;病室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15~30分钟;室温以18~22℃为宜,相对温度以55%~65%为宜;按感染和非感染病种分配床位,避免院内感染。

3、作好入院指导,及时通知医师查看患者;留熟悉病情的家属,供医师询问病史。

4、按医嘱给予相应饮食,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洗手,患儿家属所送食物,由责任护士检查后根据病情食用。

5、新患者入院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3日无异常者,改为每日测2次;小于3岁测肛温,免测脉搏及呼吸;高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1次,并按高温护理常规;体温不升者,应保暖。

6、急性期卧床休息,注意更换体位;每周测体重1次并记录。

7、入院测血压(<7岁免测),以后每周测1次,并记录。

8、准确执行医嘱,指导患者正确服药,观察药物治疗效果及副作用。服用磺胺药者多喂水。

9、注意患儿安全,随时固定好床栏,以免坠床。

10、入院后三日内收集大水便标本作常规检查。

11、保持大便通畅,三日无大小便者,按医嘱给予泻药,并记录。

12、新入院患儿做好卫生处臵,更衣。保持患儿皮肤、口腔、被褥、衣服整洁,定期淋浴,修剪指甲。唇鼻干裂者,涂以油剂,危重抢救患儿翻身卡,防止压疮及并发症。婴幼儿经常保持臀部清洁干燥,预防臀红。

13、备好抢救设备及药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小儿肺炎护理常规

按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患儿病史。

2、评估咳嗽性质及痰液的性状,观察有无败血病、感染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及神经症状,如皮肤、黏膜出血点、巩膜黄染、神志模糊、烦燥、呼吸困难、嗜睡、谵妄、昏迷等。

3、了解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X线检查、细菌学检查等结果。

4、评估患儿及家属的心理状况。【护理措施】

1、急性期卧床休息,注意保暖,病室环境清洁、通风,室温22~24℃,湿度50%,每日进行空气消毒。

2、给予高营养素、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恢复期进高蛋白、丰富维生素饮食。

3、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观察面色、神志、皮肤、黏膜颜色、四肢温度、尿量等,观察咳嗽性质及痰液的性状,是否为痰中带血或呈铁锈色。

4、高热者头部放臵冰袋,或给予30%~50%酒精擦浴,或冰盐水灌肠;及时更换汗湿的衣物,测体温、脉搏、呼吸每4小时1次。

5、痰液黏稠者,按医嘱给予雾化吸入,雾化用具一人一消毒或一人一套专用。指导患儿雾化时保持平静,轻轻张口,用口均匀呼吸。每次持续雾化10~15分钟。雾化吸入后给予患儿洗脸、漱口及拍背,鼓励患儿多饮水,不要随地吐痰,痰液多的小儿患者禁用镇咳药。

6、保持口腔清洁,做好口腔护理,预防口腔炎。

7、药物治疗的护理:用药前必须做皮试,注意用药剂量、时间准确且配伍禁忌,滴速适当,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和副作用。

8、做好心理护理,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向患儿及家属解释疾病,减少患儿对疾病的恐惧、紧张。

【健康指导】

1、保持房间空气流通与温度适宜,避免吸烟。

2、小儿衣着适中,小儿穿着盖被是否适中以成人感觉到小儿手足温暖为宜。

3、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受凉等诱发因素。母亲感冒后宜戴口罩,其他感冒人员不宜接触小儿,避免抱小儿到人多的公共场所;定期预防接种,加强体育锻炼与耐寒锻炼。

营养不良护理常规

按儿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患儿病史,了解发病诱因。

2、评估患儿面色、神志、皮下脂粉厚度,观察有无皮肤感染及全身感染征象,有无腹泻。

3、了解实验室检查如肝肾功能、电解质检查等结果。

4、评估患儿及家属的心理状况。【护理措施】

1、重症患儿应卧床休息,恢复期适当活动。

2、给高热量、高蛋白、丰富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饮食(水肿者暂给低盐或无盐饮食)。

3、加强巡视,特别是营养不良的患儿,应随时注意面色、呼吸、脉搏、神志的变化,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以免因营养不良而猝死。

4、做好皮肤护理及口、眼护理,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定时翻身,防止压疮及坠积性肺炎;双眼缺乏维生素A者。滴鱼肝油,以免角膜溃烂;每周测体重2次。

5、补液时注意速度,不宜过快,按4~8滴/分钟,以免加重心脏负担。准确记录饮食量,有水肿者记录出入水量。

6、按医嘱正确使用药物,观察各种药物作用和副作用。

7、做好患儿及家长的心理疏导,减轻紧张、焦虑情绪。【健康指导】

1、饮食管理原则: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饮食、直至恢复正常。指导合理的喂养方法,添加各种辅食,培养小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2、注意饱暖,避免受凉,做好保护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急性肾炎护理常规

按儿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患儿病史,了解患儿起病前有无上呼吸道感染(如扁桃体炎)、猩红热、皮肤感染等链球菌感染史。

2、评估患儿临床表现,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体位、及体重等。评估水肿的部位、程度、有无啰音等。观察患儿排尿的次数及尿量、尿色等。

3、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肝肾功能、尿常规、免疫学及细菌检查。

4、评估患儿及家属的心理、社会支持状况。【护理措施】

1、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两周以上;水肿消退、血压平稳者可轻微活动或户外散步;3月内避免剧烈活动,血沉正常可上学;尿沉渣12小时阿迪氏计数正常后,可正常活动。

2、按医嘱给予饮食。水肿明显时,给无盐饮食,适当限制入水量;水肿消退后改少盐和普食,防止发生低钠综合征;明显少尿应限制液体量,尿量增加血压正常水肿消退可恢复正常饮食。

3、病室布臵应符合患儿心理特点,周围环境安静,能使患儿保证充足的睡眠,病室气氛温馨、活跃、多彩,病室环境应使患儿感觉在家里一样,以减少患儿的畏惧心理。

4、病情观察:观察尿量、尿色,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每周留尿常规2次。每日测血压2次或进行血压监测,若出现血压升高、头痛、恶心、呕吐、意识不清均提示高血压脑病,应加床栏以防意外发生。观察呼吸、心率、脉搏的变化,注意有无严重的循环充血和心力衰竭表现。观察用药的不良反应。

5、加强口腔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交叉感染,避免受凉感冒;经常更换体位,阴囊水肿严重者,可用四头带托起。

6、水肿期隔日测体重1次,消肿后每周测体重1次。

7、做好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护理,减轻患儿及家长的恐惧、紧张、焦虑情绪。

【健康指导】

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积极防治多发病,常规病。对于链球菌感染者,应于2~3周内密切观察尿常规变化,以早期发现肾炎。

2、夏季防蚊虫叮咬及皮肤感染。急性扁桃体炎、猩红热、及皮肤感染应及早给予抗生素治疗。

3、强调限制患儿活动是控制病情进展的重要措施,尤以前2周为关键。

出血性疾病护理常规

按儿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评估】

1、评估患儿病史,了解有无出血诱因。

2、评估患儿贫血的程度,观察皮肤黏膜颜色及毛发、指甲的情况。观察有无感染征象及出血倾向,有无牙龈肿痛、咽痛、咽红、皮肤破损及红肿,肛门周围、外阴有无异常;观察皮肤黏膜有无瘀点、瘀斑,有无头痛、嗜睡烦燥不安、惊厥等,有无腹痛、便血、血尿等。

3、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

4、评估患儿及家属的心理社会支持状况。【护理措施】

1、注意休息,轻症患者可适当下床活动,病情严重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防止碰伤。

2、给予高热量、高蛋白、丰富维生素饮食,食欲不振者,给清淡可口饮食。

3、严密观察出血倾向,按医嘱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观察面色、神志,如发现剧烈头痛、呕吐便血、皮肤黏膜、鼻腔等处出血行先兆,及时报告医师并处理。

4、严密观察药物反应,胃肠道出血患者需禁食。长期给予静脉补液,注意保护血管,按医嘱给予成分输血。

5、预防交叉感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坚持定期消毒制度。

6、做好患者心理护理,使其配合治疗。【健康指导】

1、指导患儿进行自我保护,预防出血,如不玩尖利的玩具的使用锐利工具,不做剧烈的、有对抗性的运动,常剪指甲,选用软毛牙刷等;忌服阿司匹林类药物,避免感冒,衣着合适。

2、鼓励家长坚持治疗,教会家长识别出血征象,学会压迫止血的方法。出院后定期复查。

化脓性脑膜炎护理常规

按儿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评估】

1、评估有无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感染史。

2、注意观察精神状态、囟门有无隆起或紧张、患儿有无头痛、呕吐、惊厥、脑膜刺激征象等。

3、了解实验检查结果如血常规、脑脊液检查等。

4、评估家长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及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估家长及患儿有无焦虑或恐惧。

【护理措施】

1、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病室安静。腰穿后去枕平卧4~6小时,昏迷患者取平卧头侧位或侧卧位,防止呕吐物流入气管内造成窒息。

2、给予高热量、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不能进食应鼻饲,注意食物的温度,注入速度宜缓慢,以防呕吐。

3、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备好氧气、吸痰器、开口器、压舌板和急救药品。

4、密切观察病情,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面色、神志、瞳孔等。注意观察是否有脑水肿、脑疝的发生,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抢救。

5、对昏迷及鼻饲的小儿,每日进行口腔护理2次。经常理换体位,预防肺炎及压疮的发生;协助医师做好腰椎穿刺或硬膜下穿刺手术。硬膜外穿刺放液须按压局部。

6、密切观察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静脉输液的患儿,应观察输液速度,保持输液顺畅。

7、做好心理护理,安抚患儿,消除其紧张、恐惧情绪。【健康指导】

1、大力宣传卫生知识,预防化脓性脑膜炎。按时预防接种。

2、根据患儿和家长的接受程度,介绍病情,讲解治疗护理方法,使其主动配合,取得患儿及家长的信任。

3、恢复期协助肢体功能锻炼和语音能力训练,促进患儿康复。

婴儿腹泻护理常规

按儿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评估】

1、评估喂养方式及营养状况,了解人工喂养患儿用何种乳品、冲调方法、喂养次数及数量,了解添加辅食及断奶的情况。

2、注意腹泻开始的时间,观察大便次数、颜色、性状、量、气味等。评估有无发热、呕吐、腹胀、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

3、评估肛门周围皮肤有无发红、发炎和破损。

4、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如大便常规、血常规等。【护理措施】

1、床旁隔离、卧床休息。

2、观察病情变化,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尿量等,观察面色、神志、皮肤、黏膜、前囟、眼窝、皮肤弹性、周围循环等情况,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

3、禁止进不易消化的脂肪类食物。腹泻严重者禁食6~8小时,腹泻好转后,逐渐恢复饮食。

4、注意个人卫生,管理好粪便及呕吐物,以免交叉感染。

5、加强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

6、正确执行静脉输液,经常巡视,保证静脉输液顺利进行。

【健康指导】

1、加强新法育儿知识宣传,做到合理喂养。鼓励母乳喂养。添加辅食要循环渐进,避免夏季断奶。

2、注意保持食物新鲜、清洁,食具严格消毒,避免肠道感染。教育儿童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避免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

3、加强体格锻炼,适当户外活动。衣着合适,避免感冒。夏季多饮水。

小儿肾病综合征护理常规

按儿科泌尿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评估】

1、评估患儿病史,了解有无引起肾病综合征的诱因。

2、评估水肿部位及蛋白尿、高血压的程度,了解尿量及体重变化。

3、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如尿常规、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免疫学检查。

4、评估患儿及家属的心理、社会支持状况。【护理措施】

1、水肿明显、大量蛋白尿或严重高血压者均应卧床休息。病情缓解后逐渐增加活动量,但不可过累。

2、严格按医嘱执行无盐或低盐、低蛋白或高蛋白饮食,设法增进患儿食欲。

3、观察病情,注意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呼吸特别是血压、尿量、水肿程度的变化。详细记录出入水量和体重,根据病情每日测体重或每周测血压2次。

4、加强皮肤护理,避免皮肤损伤,水肿严重单位如阴囊、臀部、足踝等处应加以保护,预防压疮,预防呼吸道感染,寻找慢性病灶;保持会阴部清洁。

5、准确收集尿标本:常规尿标本应在清晨收集新鲜尿液;中段尿培养应争取于治疗前送检,并注意无菌操作;留24小时尿,收集标本的容器必须清洁并加腐剂,注意不要混有大便。

6、由于此病需要服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药物,如泼尼松、环磷酰胺等,这些药物可产生肥胖,脱发、痤疮等一系列毒副作用,用药后应注意观察药物的治疗效果和毒副作用。

7、做好心理护理,鼓励患儿及家长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8、肾衰竭者行结肠透析或人工肾,按相关护理常规。【健康指导】

1、关爱患儿,与家长交谈,指导家长认识疾病的性质,本病病程长,易复发,要求家长树立信心,坚持系统而正规的治疗,积极防治并发症,并与家长保持联系,对患儿进行追踪。

2、讲解激素治疗对本病的重要性,坚持按时按量服药,一量发生感染及早有效的治疗法;预防接种要待症状缓解、停药6个月~1年后进行。

3、感染和劳累是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诱发因素,应避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年幼儿要加强生活管理,避免劳累,合理安排休息和活动,注意休息和营养,重视体格锻炼,保持情绪稳定、精神愉快,坚持治疗。

4、定期到门诊复查尿常规和血浆蛋白。一旦发现皮肤、上呼吸道感染,及时去正规医院就诊。

小儿心脏病护理常规

按儿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评估】

1、评估患儿病史及母亲的妊娠史,了解有无导致发病的诱因。

2、评估心功能及活动耐受情况,观察有无心力衰竭、心律失常。

3、了解实验室及特殊检查结果如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检查。

4、评估患儿及家属的心理、社会支持状况。【护理措施】

1、绝对卧床休息。注意保持患儿情绪稳定。

2、呼吸困难者取半坐卧位,并给氧气吸入。

3、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清淡饮食,有水肿者适当限制摄水量,给无盐或低盐饮食,少量多餐。

4、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监测呼吸、脉搏,每次1分钟以上;按医嘱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视水肿轻重,隔日或每周量体重1次(严重心力衰竭者除外)。

5、输液患儿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及液体总量。

6、注意皮肤清洁,防止压疮,预防感染。

7、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排便用力,加重心脏负担。

8、服用洋地黄时,注意观察毒性反应,(如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每次服药前应测脉搏,幼儿脉搏低于100次/分钟,儿童低于80次/分钟,立即报告医师停药。

【健康指导】

1、法洛四联症的患儿多取蹲踞位,在行走或玩耍时常会主动蹲下片刻。这是因为蹲踞后可使缺氧症状得到缓解,患儿如有这种现象,家长切不可强行将患儿拉起。

2、对平时心脏功能和活动耐力都较好的患儿,应按时接受预防接种,但在接种后,应多观察全身和局部反应,以便及时处理。

3、先天性心肝病的患儿体质弱,易感染疾病,尤以呼吸道疾病为多见,且易并发心力衰竭,帮应仔细护理。随着季节的变换,患儿应及时增减衣服;如家庭成员中有上呼吸道感染时,应采取隔离措施;平时应尽量少带患儿去公共场所,在传染病好发季节尤应及早采取预防措施;一旦患儿出现感染时,应积极控制感染。

4、如发现患儿有气急烦躁、心率过快、呼吸困难等症状,可能发生心力衰竭,应及时送医院就诊。

篇2:一般疾病的护理常规

1、新入院患儿根据病情及病种安置床位。做好入院指导。

2、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湿度适宜,每周空气消毒一次。

3、入院测血压(<7岁免测)和体重。以后每周测一次,并记录。

4、入院后测体温、脉搏、呼吸,每日3次,连测3日,3日无异常者改为每日1次。T37℃~38.4℃每日测3次,T38.5℃~38.9℃及病重患儿每日测4次,T39℃以上者及病危患儿每日测6次,并遵医嘱给予降温,30分钟后复测体温并记录。体温不升者给予保温。<3岁测肛表,<7岁免测脉搏、呼吸。

5、遵医嘱执行等级护理及饮食,注意饮食卫生。

6、入院后3日内收集大小便标本作常规检查。每日记录大便,3日未解大便者,遵医嘱给予通便处理。

7、保持患儿皮肤、口腔清洁及床单位整洁,修剪指甲。

8、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9、健全儿科病房安全设施,加强安全护理。

10、做好患儿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健康宣教、出院指导。

一、小儿惊厥护理常规

1、按儿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刺激,一切检查、治疗、护理集中进行。

3、保持呼吸道通畅。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以免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4、给予患儿高热量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不能进食者,鼻饲或静脉营养。

5、遵医嘱给予吸氧,憋气或窒息者,立即施行人工呼吸和吸痰。

6、遵医嘱应用止惊药物,密切观察用药反应。

7、密切观察患儿T、P、R、神志、瞳孔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8、高热者应立即给予降温处理,以防诱发惊厥。

9、严密观察惊厥类型、发作时间和次数,防止舌咬伤和坠床。如有异常改变,及时报告医师。

10、降低颅内高压。对有意识障碍和反复呕吐、持续惊厥、血压升高、呼吸不规则患儿,遵医嘱给予脱水疗法。在使用脱水剂时,要按要求和速度输入,防止外渗。

二、小儿肺炎护理常规

1、按儿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按呼吸道隔离,严防医院感染。

3、患儿卧床休息,咳喘患儿取半卧位。

4、给予患儿富营养、易消化的饮食,鼓励多饮水。呛咳患儿喂奶时应夹紧奶头;人工喂养儿用小孔奶头,喂奶时抬高头部或抱起哺乳。无力吸吮者用小匙或滴管喂奶。重症不能自行进食 者,可鼻饲或给予静脉营养。

5、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者及时吸氧,痰粘稠不易咳出时,作超声雾化吸入。

6、密切观察患儿T、P、R、BP、HR、神志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7、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总量,以防心力衰竭和肺水肿的发生。

8、有高热惊厥、烦躁、腹胀的患儿对症处理。对心力衰竭患儿,一切治疗护理尽量集中操作,避免过多惊扰。

三、小儿腹泻护理常规

1、按儿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患儿床旁隔离,卧床休息。

3、调整饮食。停止进食不易消化及脂肪类食物。除呕吐严重者禁食4~6小时(不禁水)外,均应继续进食。禁食停止后,逐渐恢复饮食。

4、严格执行补液计划,保证输液量的准确,掌握好输液速度和补液原则。

5、遵医嘱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注意观察患儿大便次数、颜色、气味、性状及量。

6、加强患儿皮肤护理,保持肛周清洁,勤换尿布,防止臀红和尿道感染。

7、密切观察患儿T、P、R、BP;注意有无腹痛、腹胀;观 察脱水、酸中毒纠正情况及有无低钾、低钠、低钙的表现。

8、加强健康宣教,指导科学喂养,注意饮食卫生。

四、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护理常规

1、按儿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做好保护性隔离,防止医院感染。

3、给予患儿高热量、高蛋白、丰富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饮食。饮食调整的原则: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饮食,直至恢复正常。

4、加强患儿口腔护理,防止并发口腔溃疡或鹅口疮。双眼干燥不能闭合者,滴鱼肝油,以免角膜溃疡。

5、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定时翻身,防止压疮及坠积性肺炎。

6、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III度营养不良患儿要随时观察面色、呼吸、脉搏、意识等变化。清晨3~5时,患儿易出现低血糖反应,应加强巡视及督促喂奶。

7、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总量,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8、准确记录饮食量,有水肿者遵医嘱记出入水量。

9、指导家长科学喂养方法及添加辅食的重要性,培养小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五、急性肾小球肾炎护理常规

1、按儿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急性期患儿绝对卧床休息2周。

3、饮食按医嘱。浮肿明显、高血压、尿少时给予低盐饮食,限制入水量;尿素氮增高时给低蛋白饮食;患儿无尿素氮增高时应给予优质高蛋白饮食。

4、正确收集尿标本并及时送检。

5、遵医嘱记录24小时出入量,注意尿量及颜色。

6、加强患儿口腔、皮肤护理。阴囊水肿者可用棉垫或吊带托起,并用50%硫酸镁湿敷,皮肤破损可涂碘伏。

7、密切观察患儿T、P、R、BP。如有高血压脑病(头痛、目眩、意识模糊、昏迷)、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的表现时,及时报告医师。

六、肾病综合症护理常规

1、按儿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患儿严重水肿和高血压时需卧床休息,一般患儿不需要严格限制活动。

3、饮食按医嘱。浮肿时给高蛋白低盐饮食,避免长期不合理忌盐。在激素治疗过程中,要协助患儿调整饭量,避免暴食,鼓励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4、遵医嘱记录出入量,注意尿量及颜色。

5、严重水肿者应尽量避免肌内注射,以防药液外渗。

6、加强皮肤护理。阴囊水肿者可用棉垫或吊带托起,并用50%硫酸镁湿敷,皮肤破损可涂碘伏。

7、注意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血压、浮肿程度、有无胸水、腹水,有无发热、腹胀、呕吐及抽搐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8、观察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注意有无恶心、呕吐、血尿及电解质失衡等。

9、出院时要交代长期用药的必要性及注意事项,定期复查,加强营养,预防感染。

七、出血性疾病护理常规

1、按儿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患儿卧床休息,注意安全,预防外伤。

3、给予患儿高蛋白、丰富维生素、易消化饮食,有消化道出血时暂禁食。

4、遵医嘱做好血型、交叉合血及输血准备。

5、凡穿刺后局部应加压,防止渗血。

6、高热者一般用物理降温(但禁用醇浴)。

7、化疗进行期间,密切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注意保护好患儿的血管,防止药物外渗,一旦外渗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8、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及出血倾向。如发现剧烈头痛、便血、呕血、皮肤粘膜及鼻腔出血等及时报告医师对症处理。

9、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预防医院感染。

八、脑疾病护理常规

1、按儿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患儿卧床休息,注意安全。

3、给患儿高蛋白、丰富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昏迷者鼻饲饮食。

4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昏迷者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引起窒息。

5、备好抢救物品:如氧气、吸痰器、压舌板、开口器、舌钳及镇静剂,脱水剂等。

6、密切观察患儿神志、瞳孔、T、P、R、BP的变化,发现脑水肿、脑疝及呼吸衰竭的早期症状时及时报告医师及时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7、注意患儿皮肤和口腔护理,定时翻身,预防压疮。

8、患儿腰椎穿刺后去枕平卧4~6小时。

9、恢复期协助肢体功能锻炼和语言能力训练。

九、休克护理常规

(1)执行儿内科疾病护理常规。

(2)严密观察患儿的意识和生命体征,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观察患儿皮肤温度、颜色,有无呼吸困难及发绀情况等,并详细记录。

(3)去枕平卧,注意保暖,保持环境安静,避免不必要的刺激及搬动。

(4)给予高流量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5)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予药物或补充血容量。给予升压药时注意其浓度和液速,防止药物外溢而造成组织坏死。(6)严格记录出入量,观察并记录尿量。

(7)做好家属的解释工作和安慰工作,消除紧张心理。

五、呕吐护理常规

(1)执行儿内科疾病护理常规。

(2)给予头高侧卧位,以免呕吐物吸人呼吸道引起窒息。

(3)遵医嘱给予禁食或少量多餐喂养。

(4)严密观察呕吐出现的时间与饮食的关系、伴随症状,记录呕吐量、气味、颜色、性质、次数及出入量,注意观察有无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5)保证人量,遵医嘱安排输液顺序及液速,并观察补液效果。

篇3:犬中毒性疾病的常规急救措施

1 摆脱毒源

根据不同的毒源,采取相应的措施。如为有毒气体中毒,要迅速将患犬从原环境中移到温暖、干净、通风良好的环境中;如为食物中毒,不要再继续饲喂该食物;如为接触性中毒,尽快将有毒物质移开。

2 排出体内毒物质

2.1 催吐

对于尚处于清醒状态的患犬,用刺激咽喉后壁的方法催吐,即用投药板或镊子从口角处伸入口腔中刺激咽喉;用10 g左右的食盐撒入口内;灌服3%过氧化氢溶液5~10 m L;阿朴吗啡按每千克体重0.04 mg静脉注射或0.08 mg皮下、肌肉注射。口服吐酒石0.1~0.5 g;口服硫酸铜0.1~0.5 g。

催吐时必须注意,如果有毒物质具有腐蚀性则不能催吐,以防止毒物再度损害食道与口腔。

2.2 洗胃

洗胃方法的选择与毒物的种类有关。在尚未确定毒物种类之前,可选择清水、生理盐水或0.5%活性炭混悬液进行洗胃;有毒物为生物碱、砷化物、氰化物或无机磷时,可用0.1%~0.2%高锰酸钾液洗胃。但有机磷农药中毒时不能用高锰酸钾液洗胃。有机磷农药,特别是敌百虫在碱性条件下可转变成毒性更强的敌敌畏,故此时不能用碳酸氢钠溶液洗胃。无机磷中毒时,用0.2%~0.5%硫酸铜溶液洗胃,摄入毒物不超过4 h时,可用绿豆汤反复洗胃。

2.3 缓泻和灌肠

若摄入毒物不超过6 h,可进行导泻,以便排除肠内毒物,减少吸收。但已经发生严重腹泻或脱水的患犬,则要慎重导泻。导泻剂以刺激性小、不溶解毒物、不促进毒物吸收者为佳。一般选择盐类制剂,因其增加渗透压,阻止毒物吸收,排毒效果较好。

为促进肠蠕动,加速毒物的排出,在使用泻剂的同时,可用温水、1%的食盐水或肥皂水进行灌肠。

2.4 利尿和放血

毒物被吸收后,多经泌尿器官排出,为加强排尿功能,可选用利尿药物。如林格氏液、生理盐水等和双氢克尿噻(利尿药物)口服;速尿、甘露醇、50%葡萄糖溶液也可应用。当毒物已经被吸收入血时,可实施放血疗法,以减少体内毒物的含量,并在放血后进行大量补液。此疗法对降低血压或颅内压也有作用。

3 阻止吸收

常用活性炭、木炭末、硅酸铝、滑石粉等吸附毒物,口服吸附剂后要投给泻剂,以促进毒物排出。应用淀粉、牛奶、蛋清等黏浆剂,它们能在消化道黏膜上形成一层薄膜,阻止毒物的吸收。

4 化学解毒

应用化学解毒药物与毒物发生化学反应,使有毒物变成无毒物而排出体外。

高锰酸钾和过氧化氢能与许多毒物(亚硝酸盐、氰化物、磷等,发生氧化反应,使毒性减弱或消失。

碱中毒时可用稀醋酸及0.5%~1.0%枸橼酸钠进行中和,酸中毒时可用大量的氧化镁、石灰水及氢氧化铝凝胶中和,尽量不用碳酸氢钠,易产生二氧化碳而膨胀。另外甘草绿豆汤(生绿豆250 g、甘草60 g,打碎煎服)、蛋白水(鸡蛋清5~10个,加水至200 m L)或豆浆、牛奶200~300 m L,均具有中和解毒作用。

5 特效解毒药

铅、汞等重金属和一些放射性元素中毒时,可用依地酸二钠钙解毒,形成稳定的络合物,随尿排出体外;氰化物中毒,应用亚硝酸钠—硫代硫酸钠治疗;有机磷中毒,应用解磷啶、氯磷啶及双氟磷等解毒;亚硝酸盐中毒,可用美蓝及维生素C治疗;有机氟农药中毒,可用乙酰胺解毒。

6 辅助治疗

篇4:消化系统疾病的一般临床护理研究

【关键词】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护理;临床护理;消化系统;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31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659-02

内科疾病的护理根据病情可以划分为急性病期的护理、慢性病期的护理、疾病恢复期的护理、晚期病人的护理以及老年病人的护理等。作为医护人员要针对不同病期和病情的患者进行充分了解其心理状态、病情特点和护理要求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消化系统疾病是内科疾病的一个重要种类,近年来其发病率有所上升,这些严重危及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在治疗此疾病中,临床护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病房的设置和安排

消化系统疾病一般可以划分为两种情况。一为急症病人;另一类为慢性病人。因此,在实际情况中,医护人员可以根据病房的设置和安排应根据不同情况来进行考虑。

1.1 急症病人 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胆、胃和胰腺引起的腹绞痛,胃肠道疾病引起的高热或慢性病引起衰竭、脱水、低钾等。这些病人均应安置在危重病室。室内应备有氧气、吸痰器、小急救推车,车上放有急救盘,盘内盛有常用的急救药品,如抗休克药、中枢神经兴奋和必要的器械,如气管插管、注射器、输液管、三腔管等。重病室的床位安排不宜过挤,应便于治疗和抢救。

1.2 慢性病人 胃病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肝脾肿大,腹内肿块,慢性腹泻,胆囊疾病,腹膜疾病,肠道寄生虫病等入院作检查或治疗者。这些病人,病情较轻,有的可起床活动。此类病人可安排在6-8张病床的病室内。在不影响病人的治疗下,可组织病人自己料理生活,开展文娱活动,如下棋、看书、读报、早晚户外活动等。病室应当环境整洁、安静、阳光充足、空气流通,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

2 饮食的护理

饮食护理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多数消化系统疾病,都需要饮食治疗的配合,能起到保证营养的供应和辅助治疗及防止并发症的作用。例如急性腹泻病人只服药,注意饮食护理,饮食过冷或过热,过于粗糙或太硬等都会妨碍治疗的效果。暴饮暴食、饮食无定时或饥饱无常可导致消化性溃疡病急性发作甚至导致消化道出血。又如肝硬化、肝炎、胆囊炎等疾病,对于脂肪的消化吸收有障碍,限制脂肪的过多摄入,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各种消化系统统饮食疾病治疗的相关要求,加强管理,督促病人在治疗过程中按照医嘱进食的要求,疾病对饮食几乎都有特殊的要求。急性胃炎病人宜给流质食物,呕吐严重的病人宜暂时禁食。

消化性溃疡病人饮食宜小量多餐,逐渐增加的原则,定时进食,以免胃窦部过度扩张,增加胃泌素的分泌。进食时应当多加咀嚼,避免急食,因咀嚼可增加唾液的分泌,咽下的唾液可中和胃酸。饮食宜富于营养,餐间避免零食。忌食辛辣、油煎食物,浓茶、咖啡、烟、酒或汽水饮料都要避免。肝硬化病人若无肝性脑病症象者宜给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如果无黄疸则脂肪不需要严格控制。急性胰腺炎病人宜暂时禁食1-2日,以免食糜自胃进入十二指肠促使胰液分泌增多,加重病情。因此要求护理人员应当各种消化熟悉系,这样以便于患者疾病的康复。

3 主要症状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症状有腹痛、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便秘、呕血与黑粪便等。

3.1 腹痛 对于腹痛患者来说要注意疼痛性质、部位、时间、有无腹泻及呕吐。要及时测量体温、脉搏和血压,并作好记录。由内科疾病引起的腹痛,可以针刺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关元、中极等穴位止痛。亦可用解痉剂比如说阿托品、颠茄酊、溴苯辛、或用热水带热敷腹部。这些措施都可以达到缓解或止痛的目的。对有腹痛但诊断仍未明确的病人,特别是疑有急腹症的可能者,不可用止痛药,亦不宜腹部热敷或灌肠,应当暂时禁止饮食,严密观察。

3.2 恶心与呕吐 对恶心和呕吐的病人要注意其呕吐的次数,呕出物的性状和数量,呕吐与饮食的关系。病重者发生呕吐时宜协助病人坐起或侧卧,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坠入呼吸道内发生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呕吐停止后可以对病人进行漱口,污染床褥衣被者要及时进行清洁整理。并进一步观察呕吐物,如果有需要要留取标本进行检验。一般而论,频繁的恶心与呕吐可以用针刺内关、中脘、足三里等穴位。有脱水现象者宜补液。

3.3 腹胀 胃肠道内存有过多的气体可发生腹胀,腹胀病人只宜进无渣易消化的饮食。可以作腹部热敷或松节油热敷,无禁忌症者可用肛管排气或灌肠,需要时作胃肠减压。按医嘱可给予驱风药,比如薄荷水等。腹胀亦可由腹水引起,此时应当针对病因进行处理。

3.4 腹泻 腹泻时要注意观察排便次数,粪便的性质,有否腹痛及里急后重,有否脱水等情况。如果需要宜采取部分标本立即送检。腹泻病人宜卧床休息,同时注意腹部保暖,有肠道传染病可能者要立即进行床边隔离。给病人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多饮水,需要时宜输液,并要及时注意病人肛门周围皮肤的清洁。

3.5 便秘 对于便秘者来说最好的饮食是要多吃蔬菜、水果以及富含有維生素较多的食物,以促进肠管的蠕动。需要时可以服轻泻剂,如甘油、石蜡油等。或者使用开塞露肛门注入以及灌肠通便等措施。能够起床活动的病人可以鼓励其进行起床活动,特别要注意腹肌的运动。同时医护人员要告知病人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以防止病人便秘。如果因肠道器性质病变造成肠道梗阻而发生的便秘,则不宜服用泻药,而是要针对病因进行处理。

3.6 呕血与黑粪便(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 这种患者要卧床休息,并安慰病人消除顾虑。注意观察病人脉搏和血压,如果病人出现血压降低、脉搏加快、面色苍白、出汗等现象时要立即与主治医师进行联系,并作好抢救休克的准备工作。正在呕血的病人应当禁食,呕血停止后即可给冷的流质食物。出血后一周内不应当作胃肠钡餐检查,每周送大便潜血试验一次,直至潜血试验阳性时停止,加强病情的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篇5:骨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观察要点

1.肢体血液循环皮肤温度颜色感觉运动

2.肢体是否置于功能位,3.有无并发症如如皮肤完整性肺部泌尿系感染便秘等

4.生命体征的改变

5.感染征象如体温局部红肿热痛等

护理措施

1手术前后及麻醉护理常规同外科手术前后及麻醉护理常规

2病人一般硬卧硬板床必要时卧气垫床保持床铺清洁干燥预防压疮的发生 3对新牵引或打石膏的病人应列为交班项目

4触摸末梢浅表动脉搏动,除骨胫膜式综合征的病人外均因抬高患肢,卧位时,上肢悬吊于牵引架上,下肢点软枕,长期卧床的病人应保持肢体功能位

5保持固定效果观察石膏夹板牵引装置是否妥当

6骨科病人应保护患肢根据骨骼破坏程度予以制动或石膏固定防止发生病理性骨折 7脊柱骨折合并截瘫者应翻身,翻身时注意保持去干成一条直线避免屈曲扭转使椎体错位加重损伤

8对于长期卧床者加强基础护理营养调配协助咳嗽吐痰预防坠吉性肺炎嘱其多饮水多吃粗纤维实物预防便秘

9指导病人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直

篇6:神经外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观察要点

l严密观察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变化及肢体活动情况。2严密观察颅内压增高等临床表现.并注意观察低血钾现象。

3观察有无褥疮及肺部并发症。

护理措施

1按外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颅内压增高清醒及手术后清醒者取头高位(15~30度),昏迷者偏向一侧,休克者平卧位。

3有意识不清、走路不稳、视物不清、失明、定向障碍,精神症状、幻觉、复视及癫痫病史者,应用床栏、约束带固定,防止坠床。

4加强呼吸道管理,认真做好基础护理、预防褥疮及肺部并发症。

5颅内压增高者,输液速度宜慢.每分钟30—40滴,使用脱水剂时速度应快,每分钟60一80滴。

6开放性颅脑损伤,保持局部清洁,密切观察,及时处理。

7严重颅脑损伤.有昏迷高热者,头部置冰袋或冰帽。

8脑部疾患不宜使用吗啡和杜冷丁。

健康教育

1病人应注意保持充足的休息、养精蓄锐,避免过度的脑力活动。

2出院后一个月到医院进行复诊,以及时准确了解疾病的治愈和机体的恢复情况。

3准时、正确遵医嘱服药,以预防并发症,促进脑神经功能的恢复。

4出院后一个月内保持头部伤口的清洁,避免碰撞、抓伤口及洗头。

5加强营养,制订合理的饮食计划,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6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因大便用力引起颅内压增高,发生意外,故多食蔬菜、水果、蜂蜜,必要时服用缓泻药物。

7有肢体活动障碍,要进行肢体的功能锻炼,并定时按摩、活动关节,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的挛缩。

8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最大限度地促进机体的康复并重返社会。

篇7:产科一般护理常规

一、护理评估

1、术前评估:

①心理状况:评估病人有无紧张、恐惧、焦虑、无助等不良情绪等。②一般评估:意识、生命体征、皮肤完整性、肢体活动、饮食、睡眠及排泄情况等。

③专科评估:了解孕妇身高、步态、体重;了解宫底高度;胎位有无

异常;外阴有无静脉曲张;有无胎膜早破、羊水量及性状;有无其它伴随症状。

④营养状况:观察有无贫血、水肿、消瘦、低蛋白血症等。

⑤了解孕妇年龄、生育史;了解有无合并症:有无上呼吸道感染、皮

肤感染、高血压、心脏病病、糖尿病及各类传染病史等。

⑥安全管理:评估跌倒、坠床、压疮、导管脱落等高危因素等。

2、术后评估:

①手术情况:手术方式、术中情况、麻醉情况等。

②一般评估:意识、生命体征、皮肤完整性、静脉穿刺情况及手术带

回液体(血)、镇痛泵等。③专科评估:如:子宫复旧情况、阴道流血情况,及其量、性状、有

无异味;腹痛及其部位、性质、有无肛门坠胀感等。

④重点评估:切口敷料情况;尿管留置情况、色、量及性质;水肿消

退情况。

⑤营养状况:进(禁)食情况,有无恶心、呕吐等。

⑥用药情况:药物名称、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等。

⑦特殊检查结果:如妊娠合并肿瘤病人的病理及各种特殊检查结果

等。

⑧心理情况:紧张、恐惧、焦虑、无助等各种不良的心理状态。⑨自理能力状况评估。

⑩ 安全管理:评估跌倒、坠床、压疮、导管脱落等高危因素等。

二、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①耐心解答产妇的提问,减轻产妇的紧张与焦虑不安。

②向产妇和家属介绍剖宫产术的必要性和手术过程,帮助产妇增强信

心和安全感,保持心情舒畅。

③告知术前术后注意事项,帮助产妇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

2、术前健康指导:指导产妇练习深呼吸、有效咳嗽、床上

排便等。

3、饮食指导: 一般成人术前12小时开始禁食,4小时开始禁饮。择

期手术者,手术前一日应少进食,手术当日早晨禁食。

4、常规检查 :协助医师完善患者必要的化验和检查。还应注意B超

及胎心监护检查情况,并告知孕妇阳性检查结果。

5、常规准备:

①术前遵医嘱完成抗生素皮试、皮肤准备,留置导尿管,术中持续开

放。

②手术当日晨排空大小便,更换衣服,去除身上的饰物及假牙等。③医护人员根据需要留置尿管,并告知留置尿管的目的。

④测生命体征、核查手术部位、做好身份识别。生命体征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并记录。

⑤遵医嘱给术前针应用,并告知用药名称及目的;

⑥备好羊水栓塞、产后出血、子痫抢救药品。

⑦助产士携带新生儿衣被、抢救器械、药品到手术室待产。

6、用药情况:告知病人药物名称、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等。

7、安全管理: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三、术后护理:

了解手术过程、麻醉类型、术中用药情况 :

1、体位:根据麻醉和手术部位安置合适体位。

2、病情观察:

①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检查输液管情况,记录按麻醉护理及病情

变化要求。

②密切观察切口情况,保持敷料清洁、干燥等。

③做好各种管道的护理:及时做好各种标识、妥善固定、保持通畅,每日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

④严密观察和预防各种术后并发症:出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并积极处

理、及时记录。

⑤定时按摩子宫,并注意子宫收缩和阴道流血情况,若阴道流血量多,应遵医嘱及时给予宫缩剂。

⑥注意尿量及尿色,若发现血尿及时报告医生。术后24小时拔出导尿

管,拔管后注意产妇排尿情况。

3、用药情况:告知病人药物名称、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等。

4、饮食:术后禁食6—12小时后可进清淡流质(如水、米汤)饮食,禁

食牛奶、糖水、甜果汁,1~2天后改为半流质饮食,肛门排气后进普食。

5、活动、休息及功能锻炼:

①术后第一天改半卧位,有利于深呼吸及恶露排出,鼓励产妇术后床

上活动肢体,勤翻身,术后24h拔除导尿管可下床活动,预防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②做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督促和协助患者有效咳嗽、翻身、床上

大小便等。

6、心理护理:

①主动为产妇提供帮助,倾听产妇对分娩的感受以及对新家庭的想法,随时给予产妇安慰及鼓励。

②执行母婴同室,做好母乳喂养宣传工作,提供自我护理及婴儿护理知识。

③根据产妇的心理反应特点,指导丈夫及其他亲属关注产妇的心理调适过程,使产妇顺利渡过心理调适期并逐渐适应新的家庭生活。④树立新家庭观念,鼓励丈夫参与护理活动。

7、安全管理: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四、健康教育:

1、卧室环境应安静,空气流通、新鲜,夏季注意通风降温,防止中

暑。

2、早期下床活动,做产褥期保健操,1个月后即可进行室外锻炼。

3、注意营养,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及矿物质的易消化饮

食,并供给充足的水分,以利于泌乳和产后恢复。

4、饭前,便后及哺乳前后要洗手,哺乳前清洁乳头。

5、保持外阴清洁,每日用温开水清洁外阴1~2次,产后6周内禁止盆

浴。

6、产后六周内禁止性生活,有合并症者应再推迟。防止重体力劳动

及下蹲时间过长,以免子宫脱垂。

7、产后42日作产后检查,并落实避孕措施。

8、宣传婴儿喂养、卫生、预防接种等知识。

9、计划生育:产后42日开始避孕,无生育要求者,产后24h可行输

篇8:一般疾病的护理常规

本次研究将牛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定义为, 可经过呼吸道传染的多种疾病, 临床上通常也可经过消化道传染, 显症不一定仅表现呼吸道症状, 亦有其它症状。当前, 常见的有牛巴氏杆菌病、牛支原体病、牛副流感病毒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等, 其临床症状表现与牛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之高危症———牛肺疫有相似之处, 但牛肺疫在我国已经基本绝迹, 因为从1996年起,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 通过实施免疫、检疫等综合防控措施, 在全国范围内消灭了牛肺疫。目前, 正在向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申请无牛肺疫国家认证。所以广大养殖户和兽医要提高认识, 正确诊断与区别疑似病例, 更要加强对牛肺疫的高度戒备, 采取有效防控措施, 堵源截流, 防止其危害我国养牛业。

2 牛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显症及诊治

2.1 牛肺疫 (牛传染性胸膜肺炎)

目前本病在我国已不常见, 但曾经有病史, 而且是国家规定的一类动物传染病, 简述之以提高大家认识。

2.1.1 诊断

诊断要点: (1) 病原特点。革兰氏染色阴性;日光、紫外线、较高温度可将其灭活;对来苏儿、漂白粉、氢氧化钠、升汞等消毒剂敏感, 可迅速将其灭活;对链霉素较敏感。 (2) 流行病学特点。易感群主要是牛, 病牛和带菌牛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 也可经消化道或生殖道感染;剖解可见大理石样典型肝病变, 融合性大叶肺炎, 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 (3) 症状特点。多数表现急性发病, 体温升高至40~42℃, 鼻孔有脓性鼻液流出;呼吸困难, 呈腹式呼吸, 咳嗽;反刍迟缓或消失, 可视粘膜发绀, 肌肉震颤;前胸下部及颈垂水肿。胸部叩诊有实音及痛感;听诊时肺泡音减弱, 胸腹积液时叩诊有浊音;多数继发全身症状、衰竭、窒息而死;机体免疫力下降, 消化机能紊乱, 食欲反复无常, 临床症状易与结核病混淆。 (4) 确诊。结合以上三大特点即可初步判定, 但临床上需经国家专门实验室进行细菌学、血清学相结合方法进行检查予以确诊。

2.1.2 综合防治

本病为一类传染病, 只能以防为主, 坚持勿从疫区引进牛;老疫区宜定期用牛肺疫兔化弱毒菌苗预防注射;确诊病牛应隔离、封锁、扑杀、无害化处理;污染环境用3%来苏儿或20%石灰乳消毒;不主张治疗, 坚持国家扑杀政策。

2.2 牛巴氏杆菌

2.2.1 诊断要点

该病的临床诊断由于初期发病死亡较急, 且无明显病理特点, 临床上准确诊断较困难。初步判定的依据有:临死体温不高, 心律快, 急性死亡, 与前胃迟缓有相似症状, 常因瘤胃酸中毒死亡;肌肉震颤、眼睑浮肿、倒退行走、倒地抽搐、四肢游泳状划动、吐白沫、神经高度紧张性死亡等。

2.2.2 对症治疗

当确诊为巴氏杆菌病后, 宜采用青链霉素对症治疗效果较好。按1头成年牛计, 用复方青霉素10g, 鱼腥草20ml, 穿心莲20ml, 安乃近10ml混合肌注, 2剂/d, 连3d;心律过快的用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4mg, 单独注射, 肌注1剂/d, 注1d;对咽喉水肿的用速尿注射液按1mg/kg体重肌注, 1剂/d, 注1d;治疗期间配合口服补液盐2~3剂, 可提高治愈率。

2.3 牛支原体病

2.3.1 诊断方法

诊断要点: (1) 临床症状。病初体温升高至42°C左右, 持续3~4d;食欲衰退, 被毛粗乱, 脱水及消瘦;剧烈喘咳、流清亮或脓性鼻汁;病中期腹泻或血便;出现关节炎和角膜、结膜炎;犊牛发病病情最为严重;病死率50%左右。 (2) 剖解变化。肺和胸膜轻度粘连, 少量积液;心包积水, 液体黄色澄清;肺部有化脓性炎症, 散在分布干酪样坏死灶;支气管肺炎或坏死性支气管肺炎。 (3) 临床需经血清学诊断方法确诊。

2.3.2 综合防治

预防措施: (1) 购进犊牛在运输前应做好准备工作, 至少在运输前30d断奶, 并使其适应粗饲料与精饲料喂养;运输前还应做好牛口蹄疫等规定疫病的预防接种, 做好牛结核、牛支原体感染等相关疾病的检疫检测, 并对泰勒虫感染进行治疗, 确保引进牛的健康;隔离观察30~40d, 确定健康后方可并群。 (2) 坚持“自繁自养”是控制本病的最好办法。 (3) 良好的饲养管理, 保持牛舍通风良好, 清洁, 干燥;牛群密度适当, 避免过度拥挤;不同牛龄及来源的牛分开饲养;补充精料、维生素及矿微元素, 保证全价营养提高机体抗病力。 (4) 加强牛舍定期消毒, 发现病牛, 尽早诊断、隔离与治疗。

治疗方法:本病对青霉素不敏感, 建议使用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 氧氟沙星等;或泰乐菌素类抗菌药物:泰乐菌素, 替米考星, 瑞可新等。牛支原体极易产生抗药性, 故以上药物宜交替应用;牛为反刍动物, 以上药物可肌注, 禁止口服, 以免引起消化机能紊乱。

2.4 牛副流感病毒

2.4.1 诊断方法

本病俗称“牛运输热”, 故在运输过程中因寒热交变, 诱发状如感冒的情况宜首先判定为本病;参考依据 (1) 流行特点。成牛、奶牛易感, 犊牛少发病, 长途运输高发。 (2) 临症表现严重呼吸道症状, 流浆液性鼻液, 呼吸杂音, 听诊肺部湿性啰音。 (3) 剖解可见支气管肺炎, 纤维素性胸膜炎, 肺组织硬结、实变, 肺泡和细支气管上皮细胞有合胞体形成, 胞浆和胞核内检出嗜酸性包涵体。 (4) 结合流行特点、临症表现及剖解病理可初步判定, 临床上需经血清试验进一步确诊。

2.4.2 综合防治

要做到:消除气候等不适环境应激, 运输中采取保护措施;对易感群4月龄肉牛和6~8月龄奶牛采取主动免疫接种, 制定适合本牛群的免疫程序;因本病常和巴氏杆菌混合感染, 故宜同时接种牛副流感3型弱毒苗和巴氏杆菌苗;治疗选用青链霉素或磺胺二甲嘧啶、卡那霉素都可以, 主要是控制继发症;常规方法是卡那或磺胺按0.2~0.3ml/kg体重, 肌肉注射, 2剂/d, 连3~5d。

2.5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引起牛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又称红鼻病或牛传染性坏死性鼻炎。临床特征为呼吸困难和发热, 有鼻炎、鼻窦炎、喉炎和气管炎。

2.5.1 诊断方法

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主要传染源是病牛和带毒动物, 病毒主要存在于鼻、眼、阴道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可通过空气、飞沫、物体和病牛的直接接触、交配, 经呼吸道粘膜、生殖道粘膜、眼结膜传播, 但主要由飞沫经呼吸道传播;吸血昆虫 (软壳蜱等) 也可传播本病;自然条件下, 仅牛易感;各种年龄和品种的牛均易感, 其中以20~60日龄的犊牛最易感, 肉用牛比乳用牛易感;本病在秋、冬寒冷季节较易流行;高密度饲养, 牛群接触频繁的条件下易传播;发病与运输、运动、发情、分娩、卫生条件等多种应激因素有关。 (2) 症状及剖解特点。临床分为5种类型, 一是“呼吸道型”表现为鼻气管炎, 是最常见的。病初高热40~42℃, 流泪流涎及粘脓性鼻液, 鼻粘膜高度充血呈火红色, 呼吸困难, 不时咳嗽。二是“生殖道型”, 多见于母畜, 表现为阴道炎, 阴门、阴道粘膜充血, 表面有散在粒状脓疱, 重症脓疱融合形成伪膜;公牛表现为龟头包皮炎, 龟头、包皮、阴茎充血、溃疡, 阴茎弯曲, 精囊腺变性、坏死。三是“流产型”, 常见初胎青年母牛或经产母牛流产。四是“脑炎型”, 4~6月龄犊牛高发, 病初流涕流泪, 呼吸困难, 之后肌肉痉挛, 角弓反张, 共济失调, 病死率高达50%以上。五是“眼炎型”, 表现结膜角膜炎, 常与呼吸道型合并发生, 结膜下水肿, 结膜上形成灰黄色颗粒状坏死膜, 重症眼结膜外翻;眼鼻流浆液脓性分泌物。 (3) 确诊。结合流行病学、症状及剖解病理可初步判定, 确诊宜采集病料:鼻腔拭子、脓性鼻液 (在感染早期采集) 置于运输培养基, 4℃保存并快速往专业机构送检。

2.5.2 综合防治

预防措施:自繁自养仍是最佳选择;高发期为秋季, 入秋时应给育肥牛注射疫苗, 可有效避免发病;强化消毒本场消毒措施, 以0.5%氢氧化钠、0.01%氯化汞、1%漂白粉、5%甲醛溶液等进行定期消毒, 可灭活病毒, 预防感染;治疗可参照牛副流感病毒病, 采用抗生素并配合对症治疗, 可以减少死亡, 牛只康复后可获坚强的免疫力。

3 中医辨证

结合上述病例显症之综合特点, 采用“透卫清热、解毒消肿、利湿化瘀、益肾固本”之中药组方辨证施治, 取得良效。组方:马勃18g、牛蒡子30g、红花30g、玄参30g、柴胡30g、麻黄18g、板蓝根120g、升麻18g、黄芩30g、黄连20g、桔梗20g、连翘30g、薄荷20g、甘草30g。上药合用, 加水2000ml浓煎汤至1/3, 待温凉后, 取500~600ml灌服, 2剂/d, 连3~7d, 至痊愈。

4 两点建议

(1) 治疗本病勿滥用抗生素, 特别要注意禁止口服或胃投给药, 可以规避产生耐药性影响疗效及损伤牛瘤胃反刍功能。

(2) 重视中医中药对反刍动物的保护及治疗优势。中药对牛胃肠的保护、调节作用明显, 能帮助消化, 而且能保肝护肾, 利尿排毒, 解毒消肿、利湿化瘀、平喘止咳等, 在多方面都能兼而顾之。要注意的是, 中药需按疗程服用, 1个疗程是3d, 3d以上症状逐步缓解, 再坚持巩固1~2个疗程, 则不易反弹。

摘要:牛肺疫是我国一类传染病, 是牛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中的高危症, 通过多年努力已经基本控制, 但兽医要提高警惕、加强认识、重点防范;其它牛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与牛肺疫有相似症状, 临床需正确诊断与防治;合理应用抗菌素, 辅以中医中药对症施治, 可达到对本病的理想疗效。

上一篇:司法鉴定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写海滩的优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