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一般护理常规

2022-07-31

第一篇:icu一般护理常规

ICU疾病护理常规详解

加强治疗科护理常规

加强治疗科的基础护理常规

加强治疗科(简称ICU)是现代化医院中收治急危重症及多系统脏器衰竭病人的特殊科室。它以先进的临床监护技术和综合性治疗手段,依靠专业人员丰富的临床积累及先进的监护设备对患者实施密集的加强治疗和整体护理,协助病人尽快恢复健康。ICU医师所得到的关于病人病情发展及是否需要修正治疗方案的大量信息来源于护士。当病情突然发生改变时,患者的生命在几秒、几分钟内通过瞬间诊断和处理被挽救,这常常被认为是护士的职责。ICU护士的筛选时十分严格的,ICU的护理工作是十分严谨而有序的。 1. 护理工作应分工明确,互相协作。

2. 护士应了解护理病人的所有情况,依据医师查房意见确定当日护理重点,及时准确地记录病人的病情变化。

3. 做好所有病人的护理记录。

4. 危重病人需持续24小时心电监测,动态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每小时测量病人的HR、RR、BP、SpO2,每4小时测量并记录体温。凡新转入或新入院的病人要作入室评估。 5. 危重病人应置Folley尿管,保留并长期开放,记录每小时尿量,每日计算24小时出入量。

6. 每日做好病人的晨晚间护理及物理治疗。

7. 保持床单位整洁,及时更换床单。做到“六洁”,即口洁、头发、手足、会阴、床单位的清洁整齐。

8. q2h为病人翻身1次,使病人卧位舒适,严防发生压疮。 9. 做到病人全身无臭味,无血、痰、便、胶布迹。

10. 每周一统一为病人剪指甲。若发现指甲长,应随时为病人修剪。 11. 在病人病情允许的条件下,每周五为病人洗头。

12. 所有护理表格书写要清晰,描述客观确切,记录及时。

13. 凡有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呼吸机等特殊监护时,要按各护理常规操作。 14. 保持输液管及引流管的通畅。

15. 静脉补液速度应均匀,必要时使用输液泵。

16. 必须遵医嘱用药,不允许执行口头医嘱(紧急抢救时按抢救工作制度执行)。使用所有药物时都必须三查七对,特殊药物的剂量和浓度要精确计算,必须经过2人核对。 17. 正确处理医嘱。

18. 每班交接班要严肃、认真、无误,不仅要写好交班报告,还要口头床边交班。 19. 每日进行护理查房,对护理病人时遇到的问题,共同研讨,及时解决。 20. 熟悉常规仪器及抢救仪器的使用,并注意保养。

21. 护士要随时准确判断患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及时给予解答,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和疾病痛苦。以镇静的神态、亲切的语调护理患者,充分注意患者的各种情况变化,使患者以最佳的生理、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中心静脉插管护理

一、目的

中心静脉插管可以保证抢救时药物及时输入病人体内,同时经上腔静脉可获得准确的中心静脉压值,以指导病人的经脉液体入量,故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及其他并发症。

二、护理措施

(一)置管前护理

(1) 用物准备:治疗车、安尔碘、治疗车、换药包、无菌敷料、刀片、缝针、注射器(5ml2个)、生理盐水、肝素盐水、局麻药、中心静脉导管等。

(2) 患者的心理准备:置管前向病人解释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必要性及操作的过程,以取得病人的理解与合作。

(3) 患者的准备:①清洁穿刺处的皮肤并备皮;②颈内静脉置管的体内: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肩下垫薄枕;③锁骨下静脉置管的体位:去枕平卧,肩下垫一薄枕;④股静脉置管的体位:平卧,穿刺侧下肢伸直平放;⑤患者置管处的环境宽敞整洁,以便操作。

(二)置管后护理

(1) 严格各项无菌操作技术,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 (2) 妥善固定中心静脉插管,预防高管脱脱出。

(3) 应用非透明敷料,每班次更换敷料1次,观察穿刺处皮肤有无红肿,有无液体渗出,并在敷料上注明更换日期及时间,如有污染、潮湿、脱落应及时更换。

(4) 床头交接班时,明确交接中心静脉插管的深度,预防导管脱出。

(5) 每24小时更换输液装置、一次性三通、肝素帽或可来福接头、肝素盐水,若有泵入药则同时更换泵管,并注意连接紧密,预防接头松脱漏血或形成血栓。

(6) 每4小时用稀释肝素盐水(12.5U/ml)2~5ml正压冲管1次,如见回血应及时冲洗管腔并检查各管路接口是否松动脱开,以预防管路堵塞。

(7) 除紧急情况(如抢救),中心静脉不允许输入血制品或采集血标本。

(8) 若患者出现高热、寒战及穿刺点炎症等表现,应立即拔除导管并留取做导管培养及血培养。

(9) 拔除中心静脉插管后,穿刺点应按压3~5分钟,有凝血障碍的患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以防出血及血肿形成。

人工气道护理

一、 目的

做好人工气道的护理,维持人工气道的有效功能,保持呼吸道的持续通畅,预防可能引起的并发症。

二、 护理措施

(一) 预防人工气道的意外拔管

(1) 正确的固定器官插管和气管切开导管,固定牢固,松紧适宜,每日检查并及时更换固定胶布和固定带。

(2) 气管切开导管的固定方法:固定带应系2~3个死结并系紧,与颈部的间隙以一横指为宜,每日要检查固定带的松紧度。固定带切忌用绷带。

(3) 保持病人脸部的清洁,以防汗水、分泌物或脸部动作降低胶布的附着度。 (4) 每日检查气管插管的深度。

(5) 对于烦躁或者意识不清的病人,应用约束带适当约束病人双手,防止病人自主拔管。同时遵医嘱适当应用镇静药物。

(6) 呼吸机管道部宜固定过牢,应给病人头部活动的范围。为病人翻身时,应将呼吸机管道从固定架上取下,以免被牵拉面脱出。

(二) 预防下呼吸道的细菌污染

(1) 与人工气道有关的各种操作前后要注意洗手,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戴无菌手套,使用一次性无菌吸痰管和无菌生理盐水。

(2) 要及时彻底清除气道内的分泌物,防止分泌物坠积、干结、脱落而阻塞气道。 (3) 正确的吸痰方法:①为提高效果,吸痰前应听诊肺部呼吸音及查看胸片;②应用机械通气的病人,吸痰前应吸入100%氧气1~2分钟,吸痰后逐渐降低吸入氧浓度至吸痰前水平,以达到预充氧的作用,可避免在吸痰过程中发生低氧血症;③未用呼吸机的病人,吸痰前后应用建议呼吸器予以膨肺;④放入吸痰管至气管插管远端前,要关闭负压,以免过度抽吸肺内气体;⑤放入吸痰管至气管插管远端前,要关闭负压,将吸痰管360°旋转上提吸痰;⑥吸痰管在气道内的时间不应超过15秒;⑦吸痰过程中应密切注意生命体征变化,一旦出现心律失常或末梢血氧饱和度降至90%,应立即停止吸痰;⑧气道吸痰后,应抽吸口、鼻腔内的分泌物。抽吸过口、鼻腔内的分泌物的吸痰管不能再次抽吸气道内的分泌物;⑨痰液粘稠吸出困难时,嘱患者深吸气,向气道内注入2%NaHCO3 10ml冲洗气道,以稀释痰液,刺激咳痰。

(4) 为防止气道分泌物潴留。促进分泌物的清除,可采取体位引流、胸部叩击、刺激咳嗽等物理治疗方法。

(5) 预防医源性污染:①病人使用的呼吸治疗管路及装置要固定使用;②呼吸治疗使用灭菌蒸馏水;③每次添加湿化器及雾化器时,需先倒掉里面剩余的水,再添加新的无菌蒸馏水;④呼吸机和雾化管道应按时更换、消毒;⑤呼吸治疗装置储存时应保持干燥,包装完整,,保持密闭性及外层的清洁。

(6) 加强人工气道的温、湿化管理,以替代上呼吸道的温、湿化功能:①机械通气时应将呼吸机的湿化器打开,时吸入的气体适度保持在34~36C,注意及时添加无菌蒸馏水;②遵医嘱定时为病人做超声雾化吸入或持续雾化吸入,根据病情需要加

入氟美松、沐舒坦、支气管扩张剂(舒喘灵或博利康尼)等,利于痰液排除和降低气道阻力;③吸痰前向气道内注入10ml生理盐水,也可以持续响气道内滴入生理盐水,每日量不超过250ml. (7) 护理人员应加强与病人的交流沟通:①除工作需要外,护士不要离开病人身边,以增加病人的安全感;②护士离开病人时,应将呼叫铃放置病人手中;③护士应经常关心询问病人,以及时了解病人的不适;④护士应采取一些有效的交流方式和示意方法,如写字板、认字板、图示等,了解病人的想法和要求。

(8) 拔除气管插管前后的护理:①拔除前应让病人了解拔除管的必要性和安全性,消除病人心理负担,使其充分合作;②为防止声门水肿,可遵医嘱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mg;③充分湿化气道,扣背,充分吸引气道内及鼻腔分泌物;④提高吸入氧浓度,增加体内氧储备。同时备好急救设备及插管用物,做好再次插管的准备;⑤将吸痰管置于气管插管中,一边抽吸,一边放掉气管插管气囊内气体,同时迅速拔除气管插管;⑥采用合适的氧疗措施,嘱病人深呼吸,有痰要咳出;⑦观察病人有无声音嘶哑、喘鸣、呼吸困难、气道梗阻等。

(9) 拔除气管切开导管前后的护理:拔管前,应清洁创口皮肤,充分吸引气道内分泌物;拔管后吸引窦道内的分泌物,以油纱覆盖切口,并以无菌纱布固定。嘱病人咳嗽时压住切口;切口每日换药1次,直至愈合。

机械通气护理

一、

二、 概念

是利用呼吸机把气体送入及排出肺部的一种技术。

护理目标

(一) 增进通气效果。

(二) 增进供氧效果。

(三) 减低呼吸工。

三、护理措施

1.根据病人的情况选择适当的呼吸机类型,例如,小儿患者体重在15Kg以下或婴幼儿患者,应选用具有小儿呼吸参数设置功能和小儿管道的呼吸机。

2.呼吸机在使用前用检查工作性能及运转情况,用检测呼吸囊与呼吸机连接试行通气,确认呼吸机无异常。

3.呼吸机各管路、接头、湿化器等使用前均应清洗、消毒,并正确连接呼吸机。

如病人意识清楚,应向病人解释使用呼吸机的目的及安全性,以取得病人的配合。

4.如病人意识清楚,应向病人解释使用呼吸机的目的及安全性。以取得病人的配合。 5..根据病人的病情、体重、性别预设呼吸机的潮气量、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和呼吸比等参数,然后接通压缩空气气源和氧气气源,开启主机和湿化装置。

6.调整适当的参数报警上下限,如气道压、潮气量、每分通气量等,并再次确认呼吸机工作正常。

7.使用呼吸机后应及时确定呼吸机是否为病人提供了适当的换气功能,随时听诊两侧肺部呼吸音,注意呼吸情况。

8.护士应及时准确记录呼吸机的工作参数。

9.使用呼吸机30分钟后,或改变呼吸机条件30分钟后应抽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以了解病人的气体交换功能是否改善。

10.保持病人呼吸道的通畅,及时为病人吸痰,吸痰前后要给予纯氧吸入。 11.监测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特别是呼吸情况和Spo2的变化。

12..报警信号就是呼救,呼吸机报警后要了解报警原因,通知医师及时处理。 13.呼吸机旁边必须备用简易呼吸器,以备急需。若呼吸机突然发生故障停止工作,应立即将病人的人工气道与呼吸机脱离,用简易呼吸器为病人进行人工呼吸。 14.除.病房内应随时备用1台呼吸机,以备急用。

15.吸痰时护士需调节吸入氧浓度外,未经医师同意护士不可任意调节呼吸机的工作参数。

16.护士应采取一些有效的交流方式和示意方法,如写字板、认字板、图示,以方便病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要求。

肠内营养护理

一、概念

消化道是维持机体营养的生理途径,是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吸收与调节的重要场所,肠内营养有助于维持肠粘膜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完整,减少内毒素释放与细菌易位,保持肠道固有菌丛正常生长,防止菌群失调;刺激免疫球蛋白(如分泌性免疫球蛋白,SigA)以及胃酸与胃蛋白酶的分泌,从而维护其机械、免疫与生物屏障。同时肠内营养刺激某些消化性激素、酶,如促胃液素、胃动素、胆囊收缩素等分泌,促进胃肠蠕动与胆囊收缩,增加内脏血液,减少淤胆及胆石的发生。

二、护理问题

(一)营养失调:与无法摄取、消化、吸收营养有关。

(二)有误吸的危险:与延迟胃排空时间有关。

(三)腹泻:与乳糖不耐受、灌输速度有关。

(四)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身体的调空机制失常有关。

(五)有感染的危险:与过多侵入性措施及营养不良有关。

三、专科评估

肠道功能

四、护理措施

(一)给予肠内营养前应保证鼻饲管的位置正确。

(二)肠内营养液要随用随配,1次配量不能超过500ml。

(三)从药房或营养房领取的营养液要注意保存条件。

(四)冷藏的营养液在鼻饲前要加热,注意营养液的温度合适。

(五)鼻饲时,床头应抬高30°左右,防止误吸。

(六)不使用胃肠营养泵,给予肠内营养液时也要尽量保证匀速注入。

(七)在两组营养液之间要检查胃潴留情况(夹闭30分钟或遵医嘱后回抽胃内容物),回抽量大于50ml继续夹闭30分钟,回抽量大于100ml停止注入(或请示主管医师)。

(八)每次鼻饲营养液后要用温开水或生理盐水15~20ml冲洗鼻饲管。

(九)胃肠营养袋每24小时更换,疑有污染随时更换。

昏迷病人护理

一、概念

昏迷是因脑功能严重障碍引起,表现为病人意识丧失,感觉运动和反射功能消失,不能被任何刺激唤醒

二、临床特点

(一)病情重而复杂,变化快。

(二)分为浅昏迷和深昏迷。

三、医疗目标

(一)维持并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善。

(二)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四、护理目标

(一)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呼吸功能。

(二)保持皮肤完整。

(三)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五、护理问题

(一)低效性呼吸形态: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有关。

(二)清理呼吸道无效:与意识状态不清无法自行咳痰有关。

(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病人无法自行翻身有关。

六、专科评估

(一)病人意识障碍程度。

(二)每4小时呼吸音的改变。

七、护理措施

1. 病室环境干静,整洁,温度、湿度适宜,空气清新。

2. 绝对卧床,取侧卧位,头部抬高15~30°,每2小时为病人翻身1次,以50%的酒精按摩受压骨突处,观察受压皮肤变化,预防压疮的发生。

3. 保证病人足够的摄入量,根据病情予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吸收的鼻饲流质饮食或遵医嘱补液,做好胃肠营养及鼻饲的护理。

4. 保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病人口腔分泌物及痰液,预防误吸,防止舌后坠。定时为病人翻身、拍背、体位引流,防止坠积性肺炎。有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病人,护理同人工气道护理常规。

5. 根据病人的口腔环境选用不同的溶液,每日清洁口腔2次,做好口腔护理,及早拔除松动牙齿,预防口腔疾病。

6. 每日为病人梳理头发,每周1次床上洗头,保持头发清洁,无污垢,预防寄生虫。 7. 每日2次为病人行床上擦浴,保持病人皮肤清洁,保持床单位整洁,避免皮肤感染。 8. 保护眼睛,避免感染,每日可用抗生素眼药水点眼,眼睛不能闭合者,用凡士林纱布覆盖。

9. 加强防护,躁动时适当约束,避免坠床或碰伤,惊厥时用牙垫将上下牙齿隔开,避免舌咬伤。

10. 保持各肢体处于功能位,采用丁字板预防垂足,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尽早开始肢体按摩和被动活动。

11. 严格执行医嘱,详细记录出入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12. 行Glasgow评分并记录,观察有无脑膜炎刺激征和颅压升高的表现,备好各种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专人看护,及时记录各项生命体征数值,每4小时观察瞳孔及抢救药品

和用物,配合医师进行治疗和抢救。

13. 保持尿便通畅,必要时可留置尿管,尿管每周更换,注意观察尿量、尿色、性状等。保证每日正常排便,便秘者使用缓泻剂或灌肠,观察粪便的颜色和性状。

八、健康宣教

(一)告诉患者家属有关病情变化和治疗计划,使其有心理准备。

休克病人的护理

一、概念

休克是指机体受到强烈致病因素侵袭后,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液灌流量不足所引起的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的病理综合征。

二、临床特点

机体处于细胞缺氧和全身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的状态。

三、医疗目标

(一)恢复有效循环血量。

(二)纠正微循环障碍。

(三)恢复正常代谢。

四、护理目标

(一)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呼吸功能。

(二)维持循环功能、防止失血。

(三)确定及根治病因,防止感染。

(四)及时发现患者变化、减轻患者及家人的焦虑。

五、护理问题

(一)循环血容量减少:与体液丢失或血液流失有关。

(二)心排出量减少:与心肌收缩力减弱、血容量减少及回心血量减少有关

(三)组织灌流不足:心脏、脑组织、周围组织,与心排出量有关。

(四)体温过高:与感染有关。

(五)气体交换受损:与心排出量减少导致携氧量减少有关。

六、专科评估

(一)“看” 观察意识、呼吸、肤色。

(二)“摸” 触摸脉搏、四肢及皮肤的温度和湿度。

(三)“查” 检查受伤部位、数目、大小、出血情况。

(四)“测” 测量血压、尿量。

七、护理措施

1. 卧位 取平卧位或中凹体位,即头偏向一侧,抬高头胸部10~20 °,下肢抬高20~30 °。 保持病人安静,血压不稳的情况下不能随意搬动别人。

2.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气道分泌物,避免误吸,清醒病人予吸氧,昏迷并呼吸衰竭病人,配合医师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做好人工气道的护理。

3. 病室环境安静、温湿度适宜,加强对病人的保温。体温过高应采取适当降温措施。

4. 迅速建立2条静脉通路,必要时建立中心静脉通路,以便及时输入液体和药物,注意配伍禁忌、药物浓度及滴速,用药后要及时记录。

5. 创伤及大出血的病人应尽快止血,并遵医嘱尽早输入血液制品。

6. 保持静脉通路和各种管道的通畅,并妥善固定,防止休克初期病人躁动而意外拔管。 7. 备好急救药品和物品,配合医师进行治疗和抢救。

8. 观察病人神志变化,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尿量、中心静脉压、心律、微循环及其他脏器功能,发现异常时及时通知医师。

9. 遵医嘱及时采集血标本,监测血气指标及血生化指标。

10. 遵医嘱使用各种扩容液体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过程中注意病人的反应,防止补液过快发生心衰或液体漏至皮下造成下组织坏死。

11. 加强生活护理,定时翻身、拍背,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八、健康宣教

(一)向患者或家人说明使用各种治疗的重要性。消除其恐惧心理。

(二)告诉患者和家属有关病情变化和计划,使其有心理准备。

(三)鼓励患者家属在病床边对患者加以安慰。

中心静脉压监测护理

一、 概念

中心静脉压(CVP)是上、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处的压力,通过上、下腔静脉或右心房内置管测得,它反映右房压。

一、 临床特点

观察血液动力学的主要指标之一,

二、 医疗目标

了解有效血容量,心功能及周围循环阻力的综合情况。

三、护理措施

(一)备齐药物,连接测压管道系统,并保证连接紧密。将测压管道系统与稀释肝素盐水(12.5U/ml)相连接,冲洗管腔。

(二)向病人解释,以取得病人的配合。

(三)协助患者取平卧位,将压力传感器置于与心房同一水平处。

(四)用稀释肝素盐水(12.5U/ml)冲洗管腔,调零点(使测压管道系统与大气相通)后开始测压。

(五)测量过程中保证无菌操作、无气栓进入。

(六)测量完毕后及时记录。

(七)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第二篇:ICU专科护理常规(整理)

外科手术前后护理常规

外科手术前后护理常规

术前护理

1、配合医生做好全面体检

常规做血、尿、便常规、出凝血时间以及心、肝、肾、肺功能等检查,大手术前做好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

2、心理护理

解释手术的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取得病人的配合。

3、饮食护理

指导病人合理进食,摄入足够的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必要时静脉补充营养。

4、术前准备 4.1、胃肠道准备

4.1.1、一般手术前12小时禁食,4~6小时禁水。

4.1.2、肠道手术病人术前3天禁食,术前3天口服肠道抑菌剂如甲硝唑、环丙沙星等,并补充vitk。术前晚及次日晨行清洁灌肠。

4.2、呼吸道准备:术前2周戒烟,指导病人作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排痰练习,防止术后并发症。

4.3、皮肤准备:遵医嘱行手术区备皮,术前做好个人的卫生处置,如洗头、理发、剪指(趾)甲、沐浴、更衣等。

4.4、保证充足睡眠:术前晚保证病人良好的睡眠,必要时应用镇静剂,呼吸衰竭者慎用。

4.5、观察生命体征:术前晚及术日晨测T、P、R、BP,观察有无病情变化,如遇有感冒、发热或女病人来月经应报告医师择期手术。

4.6、术日晨遵医嘱放置胃管、尿管,排空膀胱,遵医嘱给予术前用药。

5、一般护理

5.1、病人的物品交家属妥善保管,将病历、X线片、胸带、腹带、特殊物品等术中所用物品带入手术室。

5.2、按手术要求准备麻醉床、氧气及监护仪等用物。

外科手术前后护理常规

术后护理

1、妥善安置病人

1.1、向麻醉师了解术中情况并稳妥转运病人至病床。

1.2、正确连接心电监护、输液管、引流管及氧气管,妥善固定。

2、体位护理

2.1、全麻术后未清醒者给予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清醒后颈部、胸腹部手术给予半卧位。

2.2、阴囊、腹股沟手术应平卧位或低半卧位。 2.

3、脊椎、臀部手术后应取仰卧或俯卧位。

3、病情观察

3.1、观察生命体征,保持出入量的平衡。

3.2、观察伤口疼痛情况,采用有效方法减轻疼痛。

3.3、观察伤口敷料有无出血及分泌物;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 3.

4、观察排尿情况:术后6~8h未排尿且膀胱充盈者,经诱导排尿无效,可采取导尿术。

3.5、观察肠蠕动恢复情况:术后3日仍未排气且诉腹胀者可采取腹部按摩、增加活动促进畅功能恢复,必要时给予肛管排气。术后3~5日未排便者报告医师给予处理。

4、休息与活动

鼓励病人床上翻身、抬臀,鼓励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肠蠕动。

5、饮食护理

胃肠道手术者肛门排气后可循序渐进由流质一半流质一软食一普食过渡。其它手术术后6~8h后可进普食。

6、基础护理

禁食者做好口腔护理,留置导尿管者做好会阴护理,防止感染。留置引流管者参照引流管护理。长期卧床的病人预防压疮发生。

7、心理护理

安慰病人,避免精神紧张,消除不良情绪。

危重患者护理

危重患者护理

1、心理护理:对待病人热忱、耐心、和蔼,协助病人解除各种顾虑,同时做好家属的心理支持工作,定时向病人家属交代病情及其变化趋势。

1、病情观察

2.1、观察脉搏快慢、强弱、节律变化,注意有无心动过速、过缓、间歇脉、二联律、三联律、脉搏短绌等异常情况。

2.2、察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及呼吸声音的变化,注意有无鼻翼扇动,口唇及指(趾)端发绀、三凹征等呼吸困难表现。

3、观察血压、中心静脉压、动脉压变化,注意有无压力过高过低,脉压差有无增大或偏小等异常情况。

4、观察体温变化,体温不升时,注意保暖,体温持续过高,应给予药物或物理降温。

5、神志及瞳孔的观察:危重患者可表现为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定向力完全或部分障碍,燥动不安甚至昏迷,瞳孔散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

6、做好基础护理,保持床铺整洁,病人皮肤及头发清洁,定时翻身拍背,防止压疮及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7、对禁食及高热病人,每天行口腔护理2—3次,口唇皮裂者涂甘油每天2次。

8、各种引流袋、负压器、氧气管、吸引管、呼吸回路管、输液管、泵管每24小时更换1次,尿管胃管每1—2周更换1次。

9、保持输液的通畅,必要时应用中心静脉或静脉留置针保留2—3条输液通道。以保证各种治疗落实。

10、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保持机体的出入液平衡。

11、15—30分钟观察并记录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的变化情况至病情稳定后可改为1—2小时1次。

ICU疾病护理常规

ICU疾病护理常规

手术后一般护理常规

1、体位: 术后给予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或误吸。椎管内 麻醉者术后应去枕平卧6~8小时以防头痛。全麻清醒后,病人生命体征平稳,可根据需要选择体位。颈部、胸部、腹部和阴囊腹股沟手术病人可取半卧位;颅脑手术病人可采取15°~30°头高脚低斜坡卧位,有利于减轻脑水肿;脊柱、臀部手术病人可取仰卧或俯卧位;四肢手术后应抬高患肢,减轻水肿。

2、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呕吐物及气管内分泌物,防止误吸;给予氧气吸入;鼓励病人咳嗽、作深呼吸运动,定时排背,必要时行超声雾化吸入或气管切开。

3、病情观察: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每15~30分钟观察记录1次,平稳后改为每2小时观察记录1次。

4、补充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术后禁食期间,根据要求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

4.1、全麻非胃肠道手术病人,术后6小时如无恶心、呕吐,可先进流质,以后根据病情改为半流质。

4.2、胃肠道手术病人,术后24~48小时禁食,第3~4天肠功能恢复、 肛门排气后可进少量流质,逐渐增加到全量流质,第5~6天进半流质,一般术后两周可进软食或普食。观察病人肠蠕动和排气、排便情况。

5、对症护理:

5.1、疼痛:协助病人取合适体位,可降低切口部位张力,减轻疼痛。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止痛剂,如哌替啶、吗啡等,也可用自控镇痛泵。

5.2、恶心、呕吐:给予侧卧位以防误吸。无明显诱因的呕吐可给予镇静剂或止吐药。详细记录呕吐次数、呕吐物的量及性状;腹部手术后反复呕吐者,应考虑是否有肠梗阻、幽门持续痉挛或急性胃扩张,及时通知医生,并给予胃肠减压。

5.3、呃逆:短暂呃逆可采用压迫眶上缘,抽出胃内积气和积液,必要时给予镇静、解痉药物。上腹部手术后出现顽固性呃逆,应警惕有无膈感染等并发症。

5.4、腹胀:常见原因是胃肠道功能受抑制,肠腔内积气过多。可行持续胃肠减压、肛管排气及高渗性溶液低压灌肠等。

5.5、排尿困难:严密观察病人排尿情况,记录自行排尿的时间。术后8~10小时尚未排尿者,应询问有无尿意,检查下腹部膀胱区是否胀满,必要时诱导排尿或导尿。

ICU疾病护理常规

6、引流管护理:

6.1、妥善固定,防止引流管脱落。

6.2、保持引流管通畅,如有阻塞、扭曲、受压,及时予以处理。 6.

3、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判有无术后出血、感染等。 6.4、每天更换引流袋(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7、活动:原则上应早期活动。休克、心衰、严重感染、出血、极度衰弱或实施特殊制动措施的病人应根据其耐受程度而定。术后活动在病人清醒后即可开始,循序渐进,指导病人在床上翻身、移动、咳嗽及深呼吸、屈伸踝膝关节等。

8、心理护理:倾听病人叙述,提供心理疏导及安慰。解释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影响及治愈的时间,鼓励病人从心理与行动上采取积极的态度。

9、健康教育:对病人和家属进行用药、活动、饮食等方面的知识宣教。

ICU疾病护理常规

心肺脑复苏病人护理

1、实施心肺复苏前必须及时准确判断:①病人突发意识丧失。②无自主呼吸。③大动脉(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消失。

2、紧急处理

2.1、畅通气道、人工呼吸:如有条件立即行气管插管,进行加压给氧,如来不及可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每次吹气量为800~1000ml。

2.2、人工循环: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按压部位在锁骨中、下1/3交界处按压频率100次/分钟,按压深度3~5cm,并让一人通知医生,如为目击者立即拳击心前区1~2次,再行胸外心脏按压。

2.3、建立静脉输液通道:根据医嘱合理使用药物。一般以上腔静脉系统给药为首选,如肘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外静脉或颈内静脉,以便药物尽快起效。

2.4、心电图监测:判断停搏类型。

2.5、电除颤:电除颤可使所有的心肌纤维在瞬间同时除极,造成短暂的心脏停搏,使窦房结和房室结得以发放和下传激动,从而恢复窦性心律和有效的心室收缩活动。

2.6、人工心脏起搏:紧急心脏起搏主要用于心室停搏或慢而无效的室性自主节律。可供选择的临时人工心脏起搏方法有:①经静脉心内膜起搏。②经皮穿刺心腔内起搏。③体外胸壁心脏起搏。

2.7、脑复苏:降低脑耗氧量,减轻脑水肿,保护脑组织,头部置冰帽,体表大血管处置冰袋;同时应用脑复苏药物,如冬眠药物、脱水剂剂能量合剂。

2.8、纠正酸中毒:可选用碳酸氢钠注射剂。

3、病情观察

3.1、观察病人的通气效果: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供氧,使SaO2在95~100%之间。使用呼吸机控制呼吸的病人每小时吸痰1次,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同时定时进行血气分析,根据结果调节呼吸机参数。

3.2、观察循环复苏效果:

3.2.1、观察有无窦性心律,心搏的频率、节律,心律失常的类型,以及心脏对复苏药物的反应。

3.2.2、观察血压的变化,随时调节升压药,在保持血容量的基础上,使血压维持在正常高水平,以保证心、脑、肾组织的供血。

3.2.3、密切观察皮肤的色泽、温度。 3.

3、观察重要脏器的功能:

3.3.1、上持续导尿管,观察尿量、颜色、性状,定时监测血尿素氮、肌 6

ICU疾病护理常规

酐等,保护肾功能。

3.3.2、密切观察瞳孔的大小及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吞咽反射和肢体活动等。

4、复苏的有效指征:面色、口唇由发绀转为红润;自主呼吸恢复;能触及大动脉搏动;瞳孔由大变小;有眼球活动或睫毛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出现。

5、复苏终止的指征:

5.1、脑死亡:对任何刺激无反应;自主呼吸停止;脑干反射全部消失,脑电图检查,脑电活动消失。

5.2、心脏停搏至开始心肺复苏的时间超过30分钟,又坚持心肺复苏30分钟以上,无任何反应,心电图示波屏上成一条直线。

6、一般护理

6.1、做好口腔、眼、皮肤等护理。

6.2、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防止并发症发生。

6.3、备好各种抢救仪器及药品,防止心搏骤停的复发。

ICU疾病护理常规

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

1、紧急处理

1.1、保持安静,避免过多的搬动:置病人于危重病房,专人守护;可采用平卧位或仰卧中凹位,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和翻身,注意保暖。

1.2、保持呼吸道通畅: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及时清除口咽和气道内分泌物,协助病人咳嗽、咳痰,必要时给予超声雾化吸入、翻身、拍背;严重呼吸困难时,可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并尽早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1.3、合理补液:迅速建立1~2条静脉输液通道,必要时可行中心静脉插管,同时监测CVP。一般先快速输入晶体液,后输浇体液。血压及中心静脉压低时,应快速补液,高于正常时,应减慢速度,限制补液量,以防肺水肿及心功能衰竭。

1.4、纠正酸碱平衡失失调:休克病人由于组织缺氧,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应给予5%碳酸氢钠溶液纠正中毒。

1.5、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应用过程中,监测血压的变化,及时调整输液速度。使用时从低浓度、慢速度开始,并按药物浓度严格控制滴速,严防药物外渗。血压平稳后,逐渐降低药物浓度,减慢速度后再停药,以防突然停药引起不良反应。

2、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每15~30分钟监测生命体征1次。密切观察体温的变化,注意面部和口唇色泽,皮肤肢端温度以及瞳孔和尿量的改变。

3、心理护理 休克早期病人可出现恐惧、焦虑等心理。护士应安慰和鼓励病人,以减轻其恐惧及焦虑。一切治疗操作均需小心、细致,尽量减少病人痛苦。

4、预防感染 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规程,遵医嘱全身应用抗生素,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保持床单清洁、平整、干燥,预防压疮的发生。

5、预防意外损伤 对于烦躁或神志不清的病人,应加床旁护栏以防坠床,输液肢体宜用夹板固定。必要时,四肢以约束带固定于床边。

6、做好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 术前稳定病的的情绪,做好术前宣教,备血。术后注意观察病情,保持引流管通畅,加强呼吸道护理,注意翻身、排痰,预防感冒,注意观察切口有无渗血及感染。

ICU疾病护理常规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

1、病情观察

1.1、观察病人的呼吸频率、节律、深度及有无发绀和意识状态的改变。 1.

2、监测生命体症,尤其是血压和心率的变化。

2、氧疗的护理 迅速纠正缺氧是抢救ARDS最重要的措施。一般需高浓度(>50%)给氧,使PaO2>8.0kPa(60mmHg)或SaO2>90%。但通常的鼻塞或面罩吸氧难以纠正缺氧状态,必须及早应用机械通气。

2.1、氧疗的作用:机械通气能减少呼吸做功,使呼吸窘迫改善。

2.1.1、应用呼气末气道内正压(PEEP)或持续气道内正压(CPAP),使病人 吸气与呼气均保持在大气压以上,增加呼气末肺容量,避免呼气末肺泡及小气道闭陷,减轻肺泡水肿的形成或进一步恶化,从而改善弥散功能和通气/血流比例,减少肺内分流,达到改善氧和功能和肺顺应性的目的。

2.1.2、小潮气量:即6~8ml/kg,防止肺泡过度充气。

2.1.3密切观察氧疗效果,定时做血气分析,指导氧疗和机械通气的各种参数的调节。

2.1.4、妥善固定氧气导管、面罩、或气管导管,注意保持吸入氧气的湿化,以免干燥的氧气对呼吸道产生刺激和气道黏膜栓形成。

3、药物护理 3.1、液体管理:

3.1.1、液体出入量的管理宜轻度负平衡:每天液体入量应限制在1500~ 2000ml;适当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加速水肿液的排出,一旦出现血容量超负荷,应改善心肺功能。

3.1.2、ARDS早期由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胶体可渗至肺间质,所以在早期不宜输胶体液。

3.2、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可用甲泼尼龙或地塞米松。其作用是:①阻止白细胞和血小板聚集、黏附及微血栓形成。②增加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③稳定溶酶体膜。④提高组织抗缺氧能力。⑤缓解支气管痉挛及抑制后期的纤维化。

4、对症护理 原发病是ARDS发生和发展的最重要病因,必须积极治疗,防止进一步损伤,如骨折的固定、休克的纠正、控制感染等。

5、饮食护理 ARDS处于高代谢状态,能量消耗多,一般成人供给热量为83.6~167.2kJ(kg.d)。其中蛋白质每天应≥1~3g/kg;脂肪在摄入的营养中应占20%~30%,以免脂肪不足,加重蛋白质分解;其余则为葡萄糖。可通过鼻饲或全胃肠外营养予以补充。

ICU疾病护理常规

气管插管的护理

1、清醒病人气管插管前应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减少病人的恐惧心理,以取得合作。

2、妥善固定气管导管,一般需要用胶布和寸带双重固定。寸带固定气管不宜过紧,以防止管腔变形,特别是软、细导管往往容易扭曲或打折。牙垫应固定好,防止病人初醒状态或发生抽搐时咬闭导管。

3、定时测量门齿或鼻尖距气管的距离,防止导管滑脱,并做好记录。

4、保持气管导管通畅,及时清除气管内分泌物,吸痰前后听诊双肺呼吸音,以判断吸痰效果。目前提倡四步吸痰法,即第一步,吸痰前给病人呼吸100%的氧气3~4分钟;第二步,用外径小于气管插管内径1/2的吸痰管在相对无菌条件下吸痰,每次10~15秒,吸引负压不超过.65mpa;第三步气管内注入无菌生理盐水3~5ml(注意注入时固定针头),稀释分泌物,过度膨肺,刺激病人咳嗽;第四步,再次吸痰,重复2~5次,至吸出痰液呈白色泡沫壮,肺内呼吸音清晰。另外,按时翻身、拍背进行体疗。根据病人耐受情况及效果,操作可持续5~10分钟,每天4~6次,同时鼓励协助病人咳嗽。排背时如有心率加快或突然减慢,心律失常,血压下降,严重发绀,应立即停止。

5、注意气管导管有无堵塞,堵塞常见于粘稠的分泌物、痰痂或导管尖端顶在气管壁上,也有气囊脱垂引起堵塞管口,一旦发生,应立即放弃,如有痰痂阻塞应更换气管导管,严防异物坠入。

6、气管插管如插管保留时间长,应每隔4小时排空气囊5~15分钟。放气前,吸净鼻咽部分泌物,防止流入气管内,此阶段加大氧流量,观察有无缺氧表现。新生儿、婴幼儿的插管原则上不用气囊,必用时切勿充气过度,防止长时间压迫气管黏膜、喉头而引起充血、水肿和痉挛。

7、气管导管拔除前,准备好吸氧面罩或导管,充分吸净气管及口腔内分泌物,解除固定物,置吸痰管达气管导管最深处,与气管导管一起边吸边退出。拔管后立即给氧气吸入。对新生儿、婴幼儿则不主张将吸痰管放入气管内边吸痰边拔管,因为这种方法容易使患儿在拔管过程中产生急性缺氧,导致喉头痉挛而窒息。

8、气管导管拔除后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有无心率加快,鼻翼煽动、呼吸急促、费力、三凹征,口唇指甲发绀等缺氧及呼吸困难的表现。

9、气管插管拔管后观察病人有无声音嘶哑、喉头水肿的情况,给予地塞米松静脉注射或雾化吸入液内加入地塞米松。

10、气管插管时间一般为48~72小时,72小时后病情无好转,应行气管切 10

ICU疾病护理常规

开手术。

ICU疾病护理常规

气管切开术的护理

1、术前护理

1.1、颈部备皮:下颌及胸骨上、两侧至肩部,男病人剃去胡须。 1.

2、环境准备:气管切开病房需用紫外线照射,地面用消毒液拖地,保持室温在18~22℃,相对湿度约50%~70%。

1.3、用物准备:气管切开盘;气管湿化液、敷料缸2个、一次性吸痰管数根、含氯消毒液、容器内浸泡无菌持物镊、吸痰器,必要时备氧气和麻醉床。

2、术后护理

2.1、专人守护,高枕平卧或半卧位;给予流质或半流质。 2.

2、注意伤口出血及有无皮下气肿及纵隔气肿征象。 2.3、保持室内湿度及空气湿度适宜。

3、心理护理:

3.1、做好解释,指导用简单的手语或文字图片表达需要。 3.

2、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预防护理:

4.1、防止肺部及伤口感染:注意生命体征变化;每天更换气管切开纱布垫1~2次,分泌物多时应随时更换;叩背和经常更换体位以利分泌物排出。

4.2、防止套管脱出:颈部不宜过多转动;取出内套管时应一手按压套管盘,另一手轻轻转动活扣,再取出内套管,切勿连同外套管一并拔出;精神异常者或小儿要有专人守护,防止自行拔管;经常检查套管系带松紧并予以调整,禁止打活结;有剧烈咳嗽者,应遵医嘱积极给予镇咳药物。

4.3、保持气管套管通畅:及时吸痰,抽吸时间持续不超过10~15秒;定时行气道湿化,必要时蒸汽吸入;每4~6小时清洗消毒内套管1次,必要时随时清洗,每次内套管取出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气管套管外口用湿纱布覆盖,以湿化空气。

5、拔管护理:

5.1、拔管前应连续堵管24~48小时,无呼吸困难时,方可拔管。 5.

2、拔管后24小时应床边备气管切开包,必要时重新行气管切开。 5.3、拔管后24小时内嘱病人不要离开病房,以防出现呼吸困难。

ICU疾病护理常规

中心静脉压监测的护理

1、定时观察导管置入局部的皮肤有无肿胀,严密观察呼吸、心率的变化,注意有无并发症的发生。

2、妥善固定中心静脉导管;防止扭曲和脱出,必要时将导管缝合在皮肤上。测压管与换能器或三通管紧密连接,避免脱开造成出血。三通接头处用无菌治疗巾包好,无菌治疗巾每4小时更换1次,压力换能器及冲管用肝素钠无菌生理盐水每24小时更换1次。

3、保持中心静脉管通畅,每次测压完毕后将导管内血液冲洗干净,防止堵塞管腔。持续监测CVP时,需采用持续冲洗装置,以保持测压管道的通畅。

4、注入冲洗液时,严防气泡进入。

5、管道有堵塞时,用抽吸法,先回抽有回血时再冲洗,如无回血,停止使用并拔除。

6、测量CVP时,将换能器置于心脏同一水平,每次测量前均应校正零点。

7、取血标本时,应尽量减少失血,用2支10ml注射器,先将管道内液体全部吸出后弃掉,再取5~10ml保留,然后根据检查项目采取所需血量,采血完毕,将保留的5~10ml血再注入中心静脉内。

8、升压药、扩血管药及其他急救药物尽量不从测中心静脉压通路给药,因测压时停止给药,可引起病情变化。如经此通道输血,测压前先用10ml注射器经三通用无菌生理盐水将血冲净,再进行测压。

9、一般应在病人静息5~10分钟后进行测压,使用PEEP的病人,病情许可应暂停PEEP。病人如有抽搐、躁动、呕吐、咳嗽,观察后,应在安静后10分钟再测中心静脉压,因为用力可影响测压数值。

10、经中心静脉大量输液、输血时,见回血通畅,方可输入。

11、保持穿刺部位清洁,每天用碘伏消毒一次并更换敷料。

12、置管留置时间,一般不超过5~7天,以防感染或血栓形成。

13、严密观察导管置入部位肢体的动脉博动,皮肤颜色、温度,注意有无并发症的发生。

ICU疾病护理常规

有创动脉测压术的护理

1、每15~30分钟观察1次插管肢体血运情况,插管前端或周围皮肤是否肿胀,皮肤颜色改变及肢体温度异常,动脉插管有无外渗或脱出,一旦发生,立即拔管,并进行相关处理。

2、沿肢体方向妥善固定各管道,测压管与换能器或三通管紧密连接,避免脱开造成出血。三通接头处用无菌治疗巾包好,无菌治疗巾每4小时更换1次,压力换能器及冲管用肝素钠无菌生理盐水每24小时更换1次。

3、每30分钟用肝素钠无菌生理盐水1~2ml冲洗管道,防止血栓形成。推注冲洗液时速度不宜过快,防止局部缺血和疼痛,冲洗液不可推入过多,避免影响机体凝血。肝素钠盐水配制成0.02%,即500ml无菌生理盐水中加入肝素钠100mg。

4、入冲洗液时,严防气泡进入。一旦发现气泡,应立即用注射器将其抽出,同时制动肢体,以防空气进入动脉,造成空气栓塞。

5、管道有堵塞时,用抽吸法,先回抽有回血时再冲洗,如无回血,停止使用并拔除,不得用力推注冲洗液,防止将血栓推入动脉内。

6、测量直接动脉压时,将换能器置于心脏同一水平,每次测量前均应校正零点。直接测压较间接测压高0.667~2.67kPa(5~20mmHg),股动脉测压较桡动脉高。

7、取血标本时,应尽量减少失血,用2支10ml注射器,先将管道内液体全部吸出后弃掉,再取5~10ml保留,然后根据检查项目采取所需血量,采血完毕,将保留的5~10ml血再注入动脉内。

8、置管时间一般为5~7天,最佳置管时间为72小时,置管时间越长,越易感染或形成血栓。

9、动脉穿刺仅作测压及抽动脉血标本使用,严禁注射、加药。

10、拔除穿刺针时,局部要加压后包扎,一般加压5~10分钟。

ICU疾病护理常规

体外循环术后护理

1、病情观察:

1.1、密切观察皮肤的颜色、温度、湿度以及口唇、甲床毛细血管和静脉充盈情况。

1.2、持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心率(律)、血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左房压及尿量变化。

1.3、持续监测体温变化,体温≤35℃,需保暖复温;体温≥38℃,立即采取预防性降温措施,在头部或大动脉处置冰袋或醇浴。体温≥39℃,加用药物降温和冰0.9%氯化钠溶液50~100ml作保留灌肠。

2、休息与活动:麻醉未清醒者给予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麻醉清醒后改半坐卧位。根据心功能制定活动计划,术后2~3天可下床活动,冠脉搭桥病人应每天抬高患肢5~10次,行患侧下肢、脚掌(趾)功能锻炼。

3、呼吸系统的护理:术后常规采用机械通气,支持呼吸功能。

3.1、妥善固定气管插管,适当使用镇静剂,躁动欠合作病人应加强心理护理及约束,防止气管插管脱出或移位。

3.2、密切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及呼吸音变化,每30分钟听诊呼吸音1次。 3.

3、密切观察呼吸机是否与病人自主呼吸同步,根据动脉血气分析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结果调整呼吸机参数。

3.4、机械通气时,做好气管加温、湿化及雾化等护理,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预防肺不张、肺部感染;吸痰前注意充分吸氧。拔除气管插管后,给予超声雾化吸入,减轻喉头水肿。持续吸氧2~4L/mim,指导病人有效咳嗽排痰,预防和控制呼吸道感染。

4、肾功能监护:术后留置导尿管,测每小时尿量,维持尿量>1ml(kg·h),注意有无血红蛋白尿。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

5、神经系统的监护:术后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运动及感觉有无异常。神志不清、烦躁者应考虑脑损害。

6、各种管道护理:

6.1、心包、纵隔引流按胸腕闭式引流护量。

6.2、动脉测压、中心静脉测压、左房测压等管道测压前要将换能器校零,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或空气进入,保持管道通畅。

7、心理护理:护士应多关心体贴病人,进行各项操作动作要娴熟敏捷,主动为病人做好生活护理,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8、并发症的护理:

ICU疾病护理常规

8.1、出血:体外循环本身或病人对肝素钠的敏感性、术中止血不彻底等均为术后出血的原因,应严密观察心包、纵隔引流量和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异常,并作处理。

8.2、心律失常:体外循环后可有多种原因导致心律失常,术后对病人进行持续心电监护,严密观察心率(律)的变化,;注意用药的准确性,如有心律失常发生,应积极遵医嘱处理。

8.3、心力衰竭:尽可能消除诱发或加星心力衰竭的原因,包括:①做好心理护理,使病人情绪稳定。②输液速度适宜,输液量不可过多。③积极控制心律失常、大出血。④合理应用洋地黄类药物以增强心肌的收缩力,注意观察药物的毒性反应。⑤指导病人合理休息,减少耗氧量。

8.4、低心排血量综合征:表现为血压下降,中心静脉压升高,血氧分压下降,心率增快,尿量减少,面色苍白或发绀及神志改变等。如发现以上表现,应及时分析原因及做相应处理。

8.5、急性肾功能衰竭:大量应用收缩血管类药物及肾毒性药物可致急性肾功能衰竭,主要临床表现为少尿、无尿、尿毒氮及血肌酐水平升高等。术后应监测并记录每小时尿量,减少或停止肾毒性药物的使用。注意减少含钾食物的摄入,防止发生高血钾。

8.6、感染: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协助病人排痰,控制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8.7、脑功能障碍:术后脑功能障碍的原因是脑栓塞或脑缺血、脑缺氧等,应注意观察神志、瞳孔的变化,警惕头痛、呕吐、神志改变等神经系统的异常表现,并及时分析原因,协助医生做好对症处理。

ICU疾病护理常规

房间隔缺损及室间隔缺损的术后护理

1、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时,保持气管插管在正确位置,定时抽血查动脉血气,随时调节呼吸机参数,至顺利脱机拔管。

2、保持呼吸道通畅,儿童更为重要,定时气管内吸痰及湿化,及时清除痰液。

3、专人守护,直至各种引流管拔出为止。由于患儿对气管插管及其他插管的刺激耐受力差,应妥善固定各引流管,防止各种管道脱出。

4、测量每小时尿量及尿比重,每小时尿量不得<1ml/kg。

5、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液速度儿童<15滴/分钟,成人<30滴/分钟,特殊用药注意浓度、剂量准确,以微量泵注入为宜。

6、鼓励患儿早期下床活动,术后2~3天即可下床,3个月内避免剧烈活动。

ICU疾病护理常规

心脏瓣膜手术后护理

1、病情观察:

1.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心率、心律的变化。 1.

2、观察四肢微循环情况,如四肢皮温、甲床颜色等。 1.3、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有出血,应暂停或减少抗凝药用量。 1.

4、抗凝期间观察有无血栓形成及栓塞,应注意瓣膜声音是否改变,有无动脉栓塞,如脑血管栓塞时,轻者表现为头晕、头痛,重者出现偏瘫、昏迷,发现上述情况应立即告知医生。

2、休息与活动:麻醉未清醒时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意识恢复、生命体征平稳者可采取半卧位,以利引流和呼吸。

3、根据医嘱给予利尿、血管活动性药物及洋地黄制剂,以减轻心脏前负荷,增强心肌收缩力。

4、呼吸道护理:

4.1、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密切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及呼吸音的变化。

4.2、妥善固定气管导管,防止导管脱出或移位。

4.3、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并发症,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拔出气管插管后,给予超声雾化吸入,以减轻喉头水肿,降低痰液的黏稠度,鼓励病人深呼吸及有效咳嗽排痰。

5、维持体液负平衡,保证出量稍大于入量,保持尿量>1ml/(kg·h)。

6、保持心包及纵隔引流通畅,经常挤压,防止阻塞,如引流液≥200ml/h,持续2~3小时,提示胸腔有活动性出血的可能,应尽早开胸止血。

7、预防感染:加强口腔、皮肤的护理,避免黏膜和皮肤破损,积极治疗感染病灶,防止上呼吸道感染。

ICU疾病护理常规

冠心病搭桥术后护理

1、持续心电监护,连续监测病人动脉压、左房压、中心静脉压、动脉血氧饱和度等,识别心律紊乱及心肌梗死征象。

2、呼吸机辅助呼吸4~10小时,根据动脉血气及病人心功能情况逐渐脱离呼吸机并拔除气管插管。拔除气管插管后,应给予超声雾化或氧气雾化,预防和控制呼吸道感染;鼓励病人深呼吸及有效咳嗽排痰。

3、维持血容量和水、电解质平衡。术后维持血红蛋白10g/L左右,血红蛋白过高会增加血液黏稠度和循环阻力。

4、术后留置导尿管,并保持尿量>1ml(kg·h);注意观察尿液的颜色及量的改变,详细记录。

5、手术后次日应开始口服阿司匹林,每天3次,每次10~20mg,以避免吻合口血栓形成。

6、取大隐静脉处用弹力绷带包扎。次日即开始活动肢体,以避免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或血栓性静脉炎。 健康教育:

1、饮食指导:进食富含维生素和粗纤维的低脂饮食,少食多餐,避免因进食过量、便秘而增加心脏负担。

2、休息与活动:根据心功能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术后1上内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

3、用药指导:遵医嘱正确应用强心类药物,按时按量服药。

4、加强心功能锻炼,定期复查。

第三篇:神经内科ICU护理常规

神经内科ICU护理常规 收治范围

脑室及血肿穿刺引流术后的监护常规 脑出血的监护常规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监护常规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监护常规

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监护常规 癫痫持续状态监护常规 颅内高压综合征监护常规

颅内及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监护常规 三叉神经痛 急性脊髓炎 脑梗死 帕金森病 肝豆状核变性 重症肌无力

脑室及血肿穿刺引流术

1.

概念是对某些颅内压增高的病人进行急救和诊断的措施之一。通过穿刺放出脑脊液以抢救脑危象和脑疝;同时有效地减轻肿瘤液、炎性液、血性液对脑室的刺激,缓解症状,为继续抢救和治疗赢得时间。

2.

目的(1)在紧急情况下,迅速降低因脑室系统的阻塞(积血、积水)和各种原因所致急性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者的颅内压力,以抢救生命。(2)监测颅内压,可直接、客观、及时地反映颅内压变化的情况。(3)引流血性或炎性脑脊液,以促进病人康复。

3.

适应症(1)肿瘤和其他颅内病变引起的脑积水(2)自发性或外伤性脑室内出血,或脑内血肿破入脑室系统(3)后颅凹手术前为防止在切开后颅凹硬脑膜后小脑急性膨出,造成脑组织裂伤和自发性脑干损伤及在术后持续引流出血性脑脊液,以避免脑室系统梗阻和调整颅内压力.(4)开颅术中和术后颅内压监测

4.

禁忌症(1)穿刺部位有明显感染(2)有明显出血倾向者(3)脑室狭小者(4)弥漫性脑肿胀或脑水肿病人 5. 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病人准备:评估病人的文化水平、合作程度以及是否进行过脑室穿刺,指导病人及家属了解脑室穿刺引流的目的、方法和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意外,消除思念顾虑,征得家属的签字同意;躁动的病人遵医嘱使用镇静剂。

2.消毒剂、麻醉剂、颅骨钻及抢救药品等,按需要被颅内压监测装备。 (2)术中术后护理

1.术中协助病人保持安静,减少头部活动,维持正常体位;对于烦躁不安、有精神症状及小儿病人应特别注意防止自行拔除引流管而发生意外,必要时使用约束带加以固定。 2.严密观察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注意呼吸改变。 3.术后接引流袋于床头,引流管应悬挂固定在高于侧脑室10~15的位置,以维持正常颅内压。 4.注意引流速度。一般应缓慢引流脑脊液,使脑内压平缓降低,必要时适当挂高引流袋,以减慢引流速度,避免放液过快所致脑室内出血、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瘤卒中或诱发小脑幕上疝;但在抢救脑疝、脑危象데紧急情况下,可先快速放些脑脊液,再接引流管,缓慢引流脑室液。

5.注意观察引流脑脊液的性质和量。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无沉淀。术后1~2天内可稍带血性,以后转为橙色。如术后出现血性脑脊液或原有的血性脑脊液颜色加深,提示有脑室内继续出血,应及时报告医生行止血处理;如果脑脊液浑浊,呈毛玻璃状或有絮状物,提示发生感染,应放低引流袋以引流感染脑脊液,并送标本化验;引流脑脊液量多时,应注意遵医嘱及时补充水电解质。

6.保持穿刺部位敷料干燥。引流出伤口敷料和引流袋应每天更换,污染时随时更换;保持引路系统的密闭性,防止逆行感染。如有引流管拖出,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7.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引流管受压、扭曲、折叠或阻塞,尤其是在搬运病人时或帮病人翻身时,注意放置引流管牵拉、滑脱。

8.及时拔除引流管,脑室持续引流一般不超过一周,拔管前需加闭引流管二十四小时,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头疼呕吐等症状,以便了解是否有再次颅压升高表现。

9.拔管后应加压包扎伤口处,指导病人卧床休息和减少头部活动,注意穿刺伤口有无渗血和脑脊液漏出,严密观察有无意识、瞳孔变化,失语或肢体抽搐、意识障碍加重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相应处理。 心理护理

急性期避免任何精神干扰,减少病室声光刺激,限制探视,医护人员动作要轻,保证病人休息。对已恢复神智的病人多关心体贴、精心护理、给予精神上的安慰,使病人安心配合治疗。 健康教育

1.加强功能锻炼教会病人及家属自我护理方法,加强练习,尽早最大程度的恢复功能,以恢复自理及工作能力,尽早回归社会。

2.控制不良情绪,保持心态平衡,避免情绪波动。 缺血性脑血管病

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供应动脉狭窄或闭塞以及非外伤性的脑内出血,并引起相应临床症状及体征,成为脑卒中(stroke)。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前者发病率高于后者。脑卒中以内科治疗为主,部分病人需要外科治疗 病因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占60%~70%,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高于女性,主要原因是动脉在粥样硬化基础上血塞形成,导致脑供应动脉狭窄或闭塞,某些使血流缓慢和血压下降因素是本病诱因,故病人常在睡眠中发作。

出血性脑卒中多发生于50岁以上高血压动脉硬化病人,男性多见,是高血压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常因剧烈活动或情绪激动而引发。出血是粟粒状微动脉瘤破裂所致,多位于基地节壳部。 病情评估

1、临床表现 1)缺血性脑卒中

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神经功能障碍持续在24h内,突然单侧肢体无力,感觉麻木,一时性黑蒙及失语等大脑半球供血不足表现,或表现为晕眩、复视、步态不稳、耳鸣及猝倒等椎底动脉供血不足表现。常反复发作,自行缓解,多不留后遗症,脑内无明显梗塞灶 ②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类同短暂脑缺血发作,但持续时间长,超过24h,可达数天,逐渐恢复,脑部可有小的梗塞灶。

③完全脑卒中,脑部有明显梗塞灶,症状更严重,常有意识障碍,神经功能障碍长期不能恢复。

2)出血性脑卒中突然意识障碍、呼吸急促、脉搏缓慢、血压升高,随后出现偏瘫、大小便失禁,严重者出现昏迷、完全性瘫痪及去大脑僵直、生命功能絮乱等,可使病人快速死亡。

2、辅助检查

主要是影像学检查。缺血性脑卒中,脑血管造影可发现病变部位、性质,急性脑缺血发作24~48h后,头部CT可显示缺血病灶;MRI可提示动脉狭窄和闭塞;劲动脉B超检查和经颅多普勒超生探测亦有助于诊断。急性脑卒中首选CT。 治疗原则

1、缺血性脑卒中一般先行非手术治疗,包括卧床休息、扩张血管、抗凝、血液稀释疗法及扩容治疗。脑动脉完全闭塞,应在24h内及时考虑手术治疗。

2、出血性脑卒中经绝对卧床休息、止血、脱水、降颅压等治疗,病情仍继续加重考虑手术治疗,开颅清除血肿。但对初雪破入脑室及内侧型脑内血肿病人,手术慎重;病情过重或年龄过大、伴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不宜手术治疗 护理措施

病情观察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详细记录。提示脑疝可能时,及时通知医生,配合抢救。使用脱水降颅压药时检测尿量与水、电解质变化,防止低血钾和肾功能受损。若病人呃逆、腹部饱胀,胃液咖啡色或黑便,考虑消化道出血,立即通知医生,积极止血。 生活护理绝对卧床休息,环境安静,避免刺激。发病24h内禁食。 用药护理注意观察止血、降低颅压等药物药效及副作用

对症护理对不宜降温者可行人工冬眠,高热惊厥者按医嘱给予抗惊厥药等。 心理护理

急性期避免任何精神干扰,减少病室声光刺激,限制探视,医护人员动作要轻,保证病人休息。对已恢复神智的病人多关心体贴、精心护理、给予精神上的安慰,使病人安心配合治疗。 健康教育

稳血压教会家属自测血压,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调情志保持乐观情绪,避免过于激动。

戒烟酒有高血压、冠心病、脑动脉硬化症病人,尤应戒烟酒。

择饮食低脂、低盐、低糖。少吃动物的脑、内脏,多吃蔬菜,水果,豆制品,配瘦肉、鱼、蛋食品。

避疲劳超负荷工作可诱发脑出血 防便秘适当运动自我保健

不蹲便可使血压升高,可能发生脑出血意外 行动慎

动左手减轻大脑做半球负担 饮足水血液稀释,保持血容量

适寒冷注意保暖,使身体适应天气变化

重先兆如无诱因的剧烈头痛、头晕、晕眩,有的突然体麻木、乏力或一时性失视,语言交流困难等症状,以促进血液循环 参考书籍:《内科护理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

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AIDP)又称格林—巴利综合征(GBS),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大多可恢复的多发性脊神经根受累的一组疾病。其神经系统病变范围弥散而广泛,主要侵犯周围神经及脊髓。临床上以迅速出现两下肢活四肢迟缓性瘫痪及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为特点。 病因及发病机制

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属于一种迟发性过敏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支持免疫学说的理由:①本病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肠道病毒感染或疫苗接种史,病人中60%在病前有空肠弯曲菌感染;②EAN的临床表现与本病类似,其免疫致病因子可能为存在于病人血液中的抗周围神经髓鞘抗体或对髓鞘有毒的细胞因子等。 病情评估

1、临床表现

1)多见于任何年龄,男性略高于女性,四季均发

2)多数病人起病前1~4周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症状,少数有疫苗接种史

3)首发症状四肢对称性无力3~15d病情达到高峰。可自远端发展或相反,或远近端同时受累,并可累及躯干,严重可累及肋间肌及膈肌而致呼吸麻痹。瘫痪为迟缓性,腱反射降低或消失,病理反射阴性。脑神经损害以双侧面瘫多见,尤其在成人;延髓麻痹以儿童多见。偶可见视乳头水肿。早期肌肉萎缩可不明显,但病变严重者因继发性而可出现肌肉萎缩,肢体远端较明显。

4)感觉障碍,肢体远端感觉异常和手套、袜套形感觉减退

5)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多汗,皮肤潮红、手足肿胀及营养障碍;严重病例可有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

2、辅助检查

典型的脑脊液改变为细胞数正常,而蛋白质明显增高(为神经根的广泛炎性所致),称为蛋白—细胞分离现象,为本病重要特点。蛋白质增高在起病后3周最明显。 治疗原则

辅助呼吸呼吸麻痹是本病的主要危险

血浆置换疗法在发病两周内接受此疗法,可缩短病人临床症状,缩短使用呼吸机时间,降低合并发症发病率,迅速降低抗周围神经髓鞘抗体滴度。 免疫球蛋白应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急性期病例,可获得与血浆置换疗法相接近效果,且安全。

糖皮质激素但慢性型对激素有良好反应 护理措施

病情观察心电监护,床头备气管切开包及机械通气设备。持续低流量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有无呼吸麻痹,若出现呼吸无力、吞咽困难及时通知医生。若发生呼吸肌麻痹出现缺氧症状,一般先用气管内插管。护士应熟悉血气分析正常值,随时调整呼吸机各种指标。 呼吸机管理

生活护理保持床单平整、干燥,帮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帮助病人被动运动,防止肌肉萎缩。胃管病人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且易消化流质饮食。保持呼吸道通畅,帮助病人翻身拍背引流。

用药护理熟悉病人所用药物,药物使用时间、方法及副作用向病人解释清楚。合理使用抗生素。使用激素时,防止应激性溃疡导致消化道出血。不轻易使用安眠镇静药。 心理护理

本病发病急,病情进展快,恢复期较长,加之长期活动受限,病人常产生焦虑、恐惧、失望等情绪。长期情绪低落给疾病的康复带来不利。护士应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积极主动地关心病人,认真倾听病人的诉说,了解其苦闷、烦恼并加以分析和解释,取得病人信任,告诉病人本病经积极治疗和康复锻炼,绝大多数可以恢复以增强病人与疾病斗争的信心. 健康教育

疾病知识指导帮助病人和家属掌握疾病相关知识与自我护理方法,鼓励病人保持心情愉快和情绪稳定。出院后按时服药。

避免诱因加强营养,增强体质和机体抵抗力,避免淋雨、受惊、疲劳和创伤、防止复发。 运动指导加强肢体功能锻炼和日常生活训练,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 病情观察告知病人消化道出血、营养失调、压疮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表现及预防窒息的方法,当出现胃部不适、腹痛、柏油样大便,肢体肿胀疼痛,以及咳嗽发热,外伤等情况时立即就诊。

摘自郑州大学出版社医学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内科护理学》561页

第四篇:骨科一般护理常规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视病情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出入量等,及时向医生汇报病情变化。实施适当、安全的护理措施,并准确、及时做好护理记录。

2、根据病情正确安置体位,保持关节功能位,并准备适当的软枕、沙袋、棉气圈等以备固定患肢或受伤部位。

3、对老年和严重外伤病人应主动协助或指导搬运安置检查全身,查清受伤部位、排除大出血、内脏损伤及休克等严重问题,协助诊断有否多发伤。

4、对骨折患者应注意固定骨折部位,限制局部活动,并根据骨折及固定情况适时地协助或鼓励指导患者进行被动或主动的功能锻炼。

5、对活动受限、卧床时间长的病人,注意预防褥疮、坠积性肺炎和泌尿系感染及肌肉萎缩、关节僵直等并发症。

6、指导患者进食易吸收、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含钙质丰富的食物,鼓励患者多饮水,协助生活护理。

7、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并采用适当的心理护理措施做好心理护理。

8、按照各种疾病的健康教育计划做好健康教育。

9、出院指导:①加强营养;②保持良好心境;③预防再次外伤;④继续加强功能锻炼;⑤定期门诊复查。

第五篇:妇科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证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二)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危重患者安置在抢救室。

(三)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相关制度。

(四)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2新入院患者当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

3若体温37.5度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

4若体温39度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体温正常3次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五)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六)每周测体重次数1次或遵医嘱执行。

(七)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八)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九)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舌脉,汗出及二便,阴道排出物等情况,发现异常,报告医师。

2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情况,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3腹痛未明确诊断时,禁用镇痛剂。

4大出血或剧烈腹痛者,报告医师,并做好输液,输血和急诊手术准备。

(十)遵医嘱给药。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一)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二)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十三)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所了解,并配合治疗。

(十四)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未消毒处理。

3、有传染病者,按传染病要求隔离。

(十五)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上一篇:公安部110接处警下一篇:hse常用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