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2024-05-18

社会主义文化繁荣(通用6篇)

篇1: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http://lxks.offcn.com

【2018中公遴选·材料分析】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导语】2018各省遴选考试在陆续进行,由于遴选考试信息非常繁多,中公公务员遴选考试网会及时公布最新的遴选考试信息,便于考生查阅。

背景链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进,我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与此相适应,我们的文化视野不断拓展、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所有这些,为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复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文化和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深刻阐明了在新时代以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对待文化、用什么样的思路和举措发展文化、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和目标推进文化建设等重大问题,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综合分析 [权威论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习近平[原因]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重要内容。新时代下,人民的需要已从物质文化需求发展到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对我国文化建设也提出了新要求。

放眼全国,从东部沿海到西部边陲,公共文化设施成为各地重要的标志性、功能性的文化建筑;从中心城市到山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城乡群众都可以便利获得的基本权益;公共阅读、艺术普及、非遗传承以及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

当前,我们的文化视野不断打开,但有些文化的“开放度”依旧有待提升。例如,有的场所作为历史遗迹,长期以“保护”的名义被“铁将军”把门;有的文保建筑,明明是开放的,普通群众却“没资格”进入;有的文物,被一些单位藏着掖着,生怕失去了研究的“首发权”。文化遗产有自己的生命历程、自己的责任……服务于当下和未来,这样才是有尊严。

[意义] 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正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意味着新任务、新要求,新方位意味着新起点、新作为。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大意义,以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首先,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国家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现在,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只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才能更好凝聚起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强大力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其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就在于我们有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不仅为自身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只有推动社

http://lxks.offcn.com

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才能更好提振起全党全国人民的信心和斗志,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再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如果没有精神文化生活的充实,就不可能有真正幸福的人生和美好的生活。随着生活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更加期待好看的电影、电视剧、图书、戏曲,更加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更加盼望社会风气和文明风尚的提升。只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才能更好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更充分,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更充实。

最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科技力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进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当今时代,国家核心竞争力中的文化因素越来越突出,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提高文化软实力,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而且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只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才能更好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使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提供有力的硬支撑。

参考对策

中公教育总结,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发展路径,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持,并自觉贯彻落实到工作中去,努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实现文化新跨越、创造文化新辉煌。

一是文化建设必须牢牢站稳人民立场,自觉服从服务于大局。一旦脱离人民,文化建设就会丧失根基,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旦偏离大局,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给党和人民事业带来损害。要更加自觉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二是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所在。要提倡创新,提倡不同观点、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鼓励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文化创新精神竞相迸发、持续涌流。当然,我们讲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并不是无原则的尊重、无底线的包容,决不能让错误的东西、腐朽的东西、落后的东西滋生蔓延。要注意研究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辨析主流与支流、区分先进与落后、划清积极与消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文化生态。知识分子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要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加强团结、加强引导,最大限度发挥他们文化创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把他们凝聚在党的周围。

三是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所在,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继承传统和借鉴外来,更离不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凡是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文化,既渗透着历史基因又浸润着时代精神,既延续着本土文化的血脉又吸纳着外来文明的精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守”和“变”、“中”和“外”的关系,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要客观科学礼敬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对其内涵和表现形式加以补充、拓展、完善,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

文章素材 [标题] 1.繁荣中华文化 实现伟大复兴 2.文化繁荣,故事还能更精彩 [开头] 示例一

http://lxks.offcn.com

中华文化化育着中国人生活、规范着中国社会,同时为中国人提供了高远的理想。比如,“大同社会”的观念,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崇尚和谐公正的价值取向;“协和万邦”的观念,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息息相通;等等。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于它的文化理想与道德理想,在于它的大同思想与整体主义;还在于它的务实性与“此岸性”,在于它的自强不息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意义重大。

示例二

随着消费观念的更新,文化消费已逐渐成为人们追求生活质量的新标志,人们的消费领域从传统物质产品消费逐渐向文化产品和服务领域拓展,文化消费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新情况。但是,我国文化消费量总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存在明显的消费缺口。可见,提升文化消费水平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通过多方努力来实现。

[结尾] 示例一

文化艺术属于人民,一切文化创新的手段也必须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唯有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始终把人民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中,才会有创新活力的充分涌流,才会有文化精品力作的春色满园。

示例二

费孝通先生曾说过,“文化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人民生活富裕了,文化需求自然就会产生。虽然现在我们的市场还处在一个初级的阶段,文化消费的潜力也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但这恰恰是希望之所在。提升文化消费水平,就是要让人们在生活中“打起精神”,以饱满的精神和热情去创造美好的未来,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申论范文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灵魂,公共文化是社会稳定、和谐、健康发展并形成社会凝聚力的最基本的因素,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不仅有助于提升国民文化素质,还能扩大文化消费市场,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扎下深厚的根基。

然而,当前,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着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比如,公共文化服务不均等。既表现于城乡,也呈现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文化经费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仍然偏低;如何引导、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文化服务的热情,也需要有完善的措施。这些问题出现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一些基层政府,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向民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从而积累了大量历史欠账。

可喜的是,当前系列政策和会议把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繁荣提升到了比较迫切的位置,将文化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事实上,我们各级政府也已经做了一些成功的尝试,比如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这些耳目一新的举动必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大的政策支持。

由此可见,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这是文化大发展的根基。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另一方面,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形成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要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引入社会资本和市场竞争机制,解决我国长期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存在的单一国有资本投资体制和投资效益低下、基础设施落后、覆盖面窄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以及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机制不活、服务数量不足、服务质量普遍较差的问题。

调动全社会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构建高效、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从根本上来说,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国民文化素质的整

http://lxks.offcn.com

体提高,政府有责任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最终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部分来源:

人民日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者刘奇葆

篇2: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012年7月23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领导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中提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我们党把握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新形势下党的执政能力,必须着重提高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能力。实现这一重大战略目标,必须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增强文化建设本领,抓好几个关键环节。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就谈不上文化的真正发展;没有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自内心的认同,就谈不上文化的凝聚力。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才能实现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所以,建设文化强国,关键在于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使党和国家事

业发展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使全国各族人民为了国家的发展振兴而共同团结奋斗。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但还不是文化产业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还必须大幅度地提高我国的文化传播能力。文化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在当今信息社会,谁的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我们必须花大力气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使我国文化传播能力有一个大的提高。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和落实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政策措施,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对外文化中介机构,积极开展对外文化贸易,努力扩大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的份额。不断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进一步扩大我国文化传播范围。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激活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文化的繁荣兴盛,需要源源不断的动力。动力是什么?一是改革,二是创新。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创新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制胜之道。只有不断深化改革,破除阻碍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文化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要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坚定不移地按照中央确定的方向目标,加大力度、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大力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使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使创新成为文化领域的主旋律、最强音。

篇3: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一、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经济发展是文化繁荣的基础, 社会进步是文化兴盛的条件,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也必然伴随文化的兴盛和繁荣。历史上, 每一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 往往也都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时期。30多年来, 我国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 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 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这在客观上要求文化有一个大发展大繁荣。在改革开放进程中, 我国文化建设虽然也取得巨大成就, 但总体实力和总体水平同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 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 同我国的国际地位不相适应。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很不健全, 文化产业的总体规模还不大, 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强。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我们必须不断发展壮大社会主义文化。

当今世界, 多元文化并存是一个基本的事实。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不仅过去存在, 现在存在, 将来也会存在。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网络化的深入发展, 不同民族、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世界各地几乎没有文化死角, 所有民族、国家的文化都暴露在世人面前。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之中, 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全方位交流、碰撞。西方文化及其价值观的进入, 一方面有助于我们了解、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另一方面, 也冲击着我们的民族文化。现在, 美国的文化产品已在其对外贸易中占据首位, 日本的文化产业产值已超过汽车工业, 韩国已成为世界第五大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国。在这种形势下, 保持民族文化独立的任务尤为紧迫。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激荡, 有没有文化自觉, 文化的发展大不一样。

我国当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 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与之相伴随, 各种社会思潮空前活跃, 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 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多样化。而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的现象:如果人们只是为了生计和物质生活享受而疲于奔命, 就会精神无着、心灵空虚。长此以往, 生活意义和人生价值就会逐渐淡漠, 引发犯罪, 影响社会稳定。所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进行宣传和教育。

二、我国文化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多的成就, 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增强, 据统计, 2006年全国共有广播电台267座, 电视台296座, 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5.0%, 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2%。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化作品, 像《恰同学少年》、《我的长征》、《雄关漫道》、《八路军》等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受到广泛好评, 还有许多反映现实题材的作品也不断的涌现。文化建设在不断取得新成果的同时, 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青少年:当代的青少年处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 思想观念、群体结构、具体需求和行为方式多样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而当前青少年文化建设却存在着制度不健全、阵地缺乏, 青少年文化建设工作者队伍流动性大, 极端不稳定, 导致文化建设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传媒把各种新思潮、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传达给青少年, 强烈冲击着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传统教育理念, 青少年群体由于经历局限、心理特点等原因对各种思想文化的甄别和选择能力还比较欠缺, 存在着盲从的现象;由于我们的社会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中存在过分夸大金钱、财富的作用, 贬低精神追求的意义和价值取向的现象, 导致青少年用金钱的标准来衡量一切, 最终会侵蚀青少年的思想和道德;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农村经济相对落后等原因, 青少年文化资源多分布于城市, 农村适合青少年的文化资源匮乏。这些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意味着我们在青少年的文化建设方面出现了问题, 需要我们在以后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充分注意这部分群体。

农村: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 我国农村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广大的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 现在虽然在经济发展方面仍然面临着很多的问题, 城乡差距也在不断的加大, 但是农村的文化建设问题更值得注意, 这关系着广大农村地区的稳定和发展。由于地方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 重视程度不够, 政府文化建设职能严重缺位, 文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 文化宣传滞后。目前, 农村文化建设处于“无阵地、无队伍、无作品”的“三无”状态。大部分农村电影院、文化馆、图书室都变成了商店、旅社、个体摊位;描写农村生活, 适合农民口味的精品之作越来越少。电视节目繁多, 但真正关注农业技术、农业法规以及农经信息方面的电视节目少;出版社“三农”图书积压, 但是农民很难看到宣传党的富民政策、市场经济理论和普及科技文化知识的书籍。农村的娱乐设施和场所太少, 加之缺乏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正确引导和有效管理, 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观念和生活习俗乘虚而入, 封建迷信、宗族势力重新抬头。建庙造神、求仙问卜、算命看相、为活人大修坟墓等活动已经公开化, 并呈蔓延之势。许多地方虽然建立了文化大院, 但是基本上都处于闲置状态。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就必然越来越多, 这对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除了这些群体的文化建设问题, 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也存在着文化基础设施不健全;政府部门对文化建设的重视不够;文化市场秩序混乱, 存在着盗版、侵权、假冒伪劣产品等现象;社会上的不健康文化仍然比较多, 像迷信、色情、暴力等文化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还有很多西方文化、韩国文化等等充斥着我们的市场, 也对我国文化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三、新时期文化建设

面对这些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我国未来的文化建设仍然是任重而道远。重要的就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下, 创造并宣传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内容。主要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1.加强青少年文化建设。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 是社会的未来, 他们的思想文化状况直接影响着未来的社会发展, 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关于他们的文化建设工作。一是加强青少年读书的意识,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要在学校里营造一个浓郁的读书氛围, 让师生亲近经典书籍, 在阅读中实现与大师对话, 使阅读成为师生的生活, 成为生活习惯, 从而感受到读书的乐趣。二是加强文化设施建设, 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 (站) 、电影公司、新华书店、广播电视台等的建设, 通过这些文化设施向青少年推荐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强的图书报刊, 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 做好面向青少年的优秀影片、戏剧、歌曲和图书展演、展播、展销, 并组织他们剧评、影评、书评, 使他们在学习娱乐中受先进思想文化的熏陶。三是要加大网络管理和网络教育, 加大传统文化教育, 提高广大青少年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 防治他们沉迷于一些网络游戏, 这就要求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积极引导, 紧密结合, 形成合力, 构成网络教育网络。四是多举办一些有意义的文化活动, 像青少年创作大赛、青少年文化艺术节等等, 推动青少年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在广泛开展青少年文化活动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具有鲜明时代气息和社会影响力的青少年文化活动品牌, 吸引广大青少年踊跃参与, 广泛吸纳社会资源, 促进青少年文化建设。

2.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应该加大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 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 社会广泛参与, 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服务优质、覆盖农村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 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 乡镇有文化站, 村有文化室”的目标, 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加强一些重点乡 (镇) 文体服务中心、社区文化中心和村文化室建设, 新建、翻建一批文体服务中心或文化活动中心, 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老年活动场所、农村科技文化培训中心、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 并对一些陈旧的文化活动阵地进行整修, 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要积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 引导农民走近知识、走向市场、走向富裕、走向文明, 提高思想和科学文化素质, 提高获取、吸收、交流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提高转岗的专业技能和农业生产的实用技术, 为城乡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提供直接动力。

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 应该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按照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要求, 利用节日和集市, 组织开展花会灯谜、文艺演出、书画展览、读书征文、体育健身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 发动群众广泛参与, 发掘民族民间文化,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许多地方的民族歌舞、地方戏曲、民间书画、雕塑以及各种民间工艺等, 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 在这些具有特色文化资源的村庄, 挖掘、保护和合理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 开展展示活动和申报建立特色文化村活动, 对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繁荣农村文化、展示新农村农民新形象、增强农村凝聚力和提高农民自信心, 有着积极的意义。

篇4: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关键词:主文化;亚文化;全面繁荣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5—0022—02

人类社会已经跨入21世纪,我国进入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形势时刻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早已冲破了我国曾经紧闭的大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意识形态领域出现杂糅的局面,亚文化大量产生,一些越轨亚文化泛滥,社会主流文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保证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如何在复杂的形势下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如何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践中,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使命。如何实现上述目标,社会各界见仁见智,各抒己见。笔者认为,若要实现上述目标得以实现,应该大力弘扬主文化,合理地控制亚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全面繁荣。

一、文化、亚文化和越轨亚文化

文化的概念歧义多端,很难界定。据不完全统计,有关“文化”的定义共计不下200种。研究文化的法国学者维克多·埃尔感叹:企图或者声称给文化概念确定范围是徒劳的[1]8。“文化是人类劳动、智慧和感情创造的产品的总和。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社会制度、文学艺术、音乐美术、哲学、历史、宗教和科学技术等意识形态和劳动成果。”[2]

在当今的全球化背景之下,文化的功能日益突出。“文化赋予我们的生活以意义,给予我们自身同一性,并从芸芸众生中理出秩序。”[3]“伴随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开始越出原有的学理层面,快速走入日常生活,对社会各领域形成巨大冲击。像西方文化的传播、扩散,不仅深刻地侵蚀着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些国家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生产方式以及人们的社会心理,其教化功能、消费功能、审美功能、经济功能等集于一身,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4]

亚文化的概念与主文化相对。所谓主文化,是指一个特定社会中文化的主流,即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显示的是一个特定社会中文化的共通性、同质性,能够对大多数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产生极大影响。德国的著名犯罪学家施耐德曾经指出:“亚文化指的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和价值体系,它独立于社会上主导的行为和价值体系而存在,但仍然是这一主要体系的一部分。生活在亚文化中的群体分享主导文明的因素,但也保持某些独特的行为榜样和价值观念。”[5]一般来说,亚文化并不直接否定主文化。亚文化群体具有与主流文化存在差异的价值观,并且亚文化群体之间的价值观念也各不相同。通常情况下,一个特定的亚文化,其接受和认同的群体往往只是社会的一部分成员。亚文化与主文化,并存于社会,又有其与主流文化不同的独特内涵。

提到亚文化,必须明确一个子概念:越轨亚文化。越轨亚文化指对于特定社会的规范文化的群体拒斥,是亚文化中与主文化直接对抗的文化群。其与一般亚文化的区别在于,一般亚文化虽然与主文化有所区分,但是并不形成与主文化的直接对抗。一般情况下,它们所拥有的特殊规范虽然并非社会共同遵从的规范,但却有自身的立足之处,通常能够为社会的规范文化体系所容忍或包容。而越轨亚文化则不同。由于其与主文化的对抗性,因此很容易为主文化所不容,它们的特殊规范则通常招致主流文化的否定甚至排斥。简言之,一般亚文化与越轨亚文化的主要区别在于与主文化的关系:一般亚文化与主文化之间往往是包容的、融洽的,而越轨亚文化则不然,其与主文化之间通常是相悖的、对抗的关系。显然,越轨亚文化对于社会而言,是需要提高警惕、妥善引导和监管的。

因此,要做好文化工作,必须要大力弘扬主文化,加强主文化的渗透力,同时必须要关注亚文化的产生,对其采取适当的控制手段。对于亚文化中的越轨亚文化,则更要提高警惕,加以监管。

二、指导思想和原则

当今我国复杂的文化背景下,我们在弘扬主文化、控制亚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全面繁荣进程中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和而不同”:正确处理弘扬主文化与提倡多元化的关系。

“和而不同”思想源远流长,发展至今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就是要用宽容精神和包容胸怀来承认差异,互济互补,“不同”中寻求“和”,从而达到统一、和谐,促进事物发展。这一古老思想在我国当代文化政策方面得到了一脉相承的印证。李长春在2010年全国宣传部长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弘扬主旋律,就是要坚持为人们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提倡多样化,就是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要积极吸收、引用“不同”,不能只是照搬拿来,进行简单的相加或同化,而是一个吸收、改造和重建新的一个“不同”的过程。实现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目标,既保证主文化的主导地位,又促使文化多样化健康发展,“和而不同”是一条最佳途径,是社会主要文化发展繁荣的活力所在。

第二,必须明确亚文化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深入,加之社会流动的存在,催生了不同的文化群体,这些新的文化群体无形中冲击和破坏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新的社会文化体系。因而,这是一个破坏期、过渡期、动荡期、转换期和生长期。诚如亨廷顿所言:现代性意味着稳定,现代化则孕育着动乱。在现代化过程中,有旧事物的灭亡,有新事物的诞生和发展,所有这一切,都无法逃避苦痛、震颤和磨难,也难免会有扭曲的形态来实现。这一切,我们都可以看作是现代化的阵痛。这种阵痛是現代化过程中所必经的。伴随着旧社会文化结构的瓦解和新的社会文化结构体系产生,必然会有这样的表现,经历这样的历程。其存在是有历史必然性的,因而,我们必须顺应历史规律,在充分认识到这一现实的前提下加以引导。

第三,明确文化整合的总体思路。对文化的控制容易陷入两个极端:一是一味压制,二是肆意放纵。“遵守规范不等于扼杀欲望或迫使欲望麻木,张扬个性又不等于允许越轨。人类社会的文化控制就有如大禹治水,疏导要比堵塞更有效,只讲社会本位,不讲个性解放,或只讲个人欲求,不讲社会秩序均是无益的。犯罪的文化控制是要求兼顾。把妊娠的污水和新生的孩子一起泼出去终归是愚蠢的。”[6]

因而,改革的大趋势呼唤社会文化登台,社会的发展需要社会文化整合。时代呼唤社会文化整合为我国人民提供一个和谐的文化环境,抑制越轨亚文化发展,也有赖于社会文化整合的最终完成。必须强调,文化整合并非是简单粗暴地排挤所有亚文化,而是一个综合的系统过程。

三、文化整合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主流文化的渗透力

当今社会,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主流文化在不断地消解。主流文化的生命力羸弱,亚文化盛行。因为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许多时候信息的公开透明未能实现,主流文化的宣传固守传统,在民众的印象中,主流文化思想僵化、内容空洞、居高临下,显得较为生疏和虚伪。反倒是亚文化的外表,显得更加亲切。因此,我们必须用恰当的方式弘扬主旋律。尤其要不得早年“高大全”式的宣传,剥离了榜样人物的基本人性,将其无限度“拔高”,反而消解了可信性。我们应该致力于从内容和形式上保证主流文化的优越性,不给不良亚文化以可乘之机。

(二)适当控制亚文化

首先要强调的是,对于亚文化的控制,不能简单粗暴地“一禁了之”。

第一,继续健全法律制度,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从文化传播的源头上加大整治力度。

策略一,对传统媒体的监管回归应有之位。目前对传统媒体的监管,时常摇摆于两极之间。时而过分紧张,审核程序严格;时而又监管缺位,使不良亚文化借此载体面世。比如,电视电影时常可见暴力充斥,而且,现在好多娱乐节目为求收视率而走向低俗,很多内容都是低级趣味的,宣扬低俗文化,而且普遍缺乏人文关怀。对此,学者赵汀阳有鞭辟入里的分析:现代商业和传媒所领导的就是一个人类集体堕落的文化运动,它以大众“喜闻乐见”为理由把文化的结构由“向高看齐”颠覆成“向低看齐”,从而消除了文化和精神的品级制度,以弱智替换精致、以低俗淘汰高贵[7]。

策略二,加强对新兴媒体的控制。在当今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型媒体广泛传播之时,网络正以其独特的多样性、互动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网络文化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如何在新形势、新挑战下做好文化工作,是摆在文化工作者乃至全社会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不能盲目排斥网络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金吾伦先生指出,保护民族文化,不是像对待一件古代文物那样把它与周围世界隔绝开来。相反,一种文化只有与时代相适应,不断地更新和发展,又不失去自身传统的特色,才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一种根深叶茂的文化。

必须正确监管网络文化。网络所具备的特性使暴力色情文化的传播方式增加了更新、更“便捷”的载体。充斥在网络中的若干“门”每每引起广泛关注,大量下载。对网络的控制方面,虽然近年来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仍然问题很多。比如仍然有一些法律法规的空白,未能做到“有法可依”,因此急需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第二,一定要严格司法,以降低犯罪数量,使一切已经实施的恶意传播越轨亚文化的犯罪行为都必然受到揭露和惩罚,减少并逐渐杜绝“漏网之鱼”。贝卡里亚在其作品《论犯罪与刑罚》中指出:“对于犯罪最強有力的约束力量不是刑罚的严酷性,而是刑罚的必定性。”[8]在目前我国文化市场的监管中,“严打”之风普遍,通常是搞突击检查,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因此要加强构建防控网络真正实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彻底打消非法出版者和经营者的侥幸心理。避免非法出版者和经营者与文化管理者“打游击”,一时的销毁某些非法文化产品,但是非法生产者和经营者则换个时间换个地点继续肆虐毒害社会。必须及时、果断地惩治那些顽固分子,既挽救其本人,又告诫其他成员,同时可以打击和瓦解不良亚文化。

第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每个公民的行为之中,减少越轨亚文化对人的影响——强化“内因防御”,提高人们对于不良亚文化的“免疫力”。

精神文明建设需要高扬时代主旋律,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吸收外来文化的先进部分,争取达到“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逐步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增强对不良亚文化的“免疫力”。

笔者不揣冒昧,提出了大力弘扬主文化,适当控制亚文化的粗浅意见,尝试着提出了一些具操作性的方法,以期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繁荣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维克多·埃尔.文化概念[M].康新文,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谢子传.试论文化与犯罪[J].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2).

[3]罗伯特·F.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M].王卓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35.

[4]丰子义.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发展[J].哲学研究,2001,(3):11—19.

[5]刘树选.论亚文化对职务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与遏制对策[EB/OL].正义网,http://www.jcrb.com/zyw/n482/ca336435.

html,[2005—09—25].

[6]吴宗宪.西方犯罪学史[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652.

[7]赵汀阳.每个人的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70.

篇5: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人大常委会主任

*** 党的十九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包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全面工作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在各行各业的发展过程中,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在教材编写、课堂组织、科研工作、教书育人等方面,要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透其中,特别是体现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和全面复兴。高等教育领域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导性,保持思想的纯洁性。

习近平同志在几次重要的讲话中讲到:“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反思近现代100多年以来,我们民族和国家走过的发展历程,从洋务运动、君主立宪、民国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乃至1945年到1949年的国共内战,以及改革开放,可谓历经艰险与曲折。而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也有一个忽左忽右,甚至重新认识的过程。但是,不同阶段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都是可贵的探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与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内容,“牢牢的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应有之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可谓三源合流,三者最后都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个文化体系当中。所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简而言之,就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对推动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持久性、广泛性的关键作用。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一个抛弃或者背叛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所以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大放异彩,就在于它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练、艰难困苦的磨砺、辉煌实践的孕育,是最有韧性、最具内涵、最富力量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有理由、最有底气充满自信。

近年来,我国文化建设呈现出一片繁荣发展的景象,文艺创作由“高原”向“高峰”迈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大幅提升。目前,中国电视剧和图书年产量稳居世界第一,电影产量高居世界第二。文化的繁荣发展,文化的自豪自信,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了人们的精神力量。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对文化享受层次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

文艺创作大有可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民族的优秀作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耕生活沃土,书写蓬勃实践,不断推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

体制改革添动能。要认真总结这几年积累的新鲜经验,围绕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改革思路,抓住重点难点,创新改革举措,不断激发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同时,要推动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丰富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国际传播展魅力。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成为文化繁荣发展的一项重要使命和任务。在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推动文明互鉴,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构建对外话语体系,让中国故事讲得越来越精彩,让中国声音传播得越来越响亮。

篇6: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王纪山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在部署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时,提出要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是站在历史、时代和全局的战略高度,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书。其中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的论断,具有丰富的现实内涵,深厚的历史背景和宏阔的未来愿景。

先进文化是政党思想的精髓

文化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先进的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先导,任何国家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总是离不开文化的进步,离不开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经济社会每前进一步都是在与传统习惯势力和落后陈腐观念的斗争中取得的,先进文化能够廓清和扫除人们接受新生事物的思想障碍,从而使人们自觉地投身于推动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政党作为阶级社会中一定的政治集团或组织,总是代表一定的阶级或阶层,维护其经济的和政治的利益。各种各样的政党代表着各种各样的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任何政党都必然会以

一定的文化作为自己的思想旗帜和精神力量,按照它们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去改造世界,影响社会的发展。历史证明,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鲜明地反映了一个政党的理想信念、根本方向和精神气度,决定着一个政党及其事业的兴衰成败。这是文化的社会本质的客观规定性的生动体现,也是文化的巨大社会作用的生动体现。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想追求

社会主义是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想追求。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想追求集中体现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引领着社会发展的方向。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具有崇高理想的政党,要时刻走在时代前列,就必须及时、全面的掌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自觉自信地在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充分发挥文化引领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60年多年来,马克思主义所以能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永葆青春,其奥秘就在于它是科学的理论,行动的指南,它与时代同行,与各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所以它能够发挥指引方向、预见未来、凝聚人心的作用,指导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不断胜利。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最伟大的成果,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是确保文化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的根本。

马克思、恩格斯去世之后,列宁同志成为当时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他在一系列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重要原则的指导下,创立了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并领导俄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为当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综观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注入了先进的思想内涵,中国人民获得了科学的思想武器,焕发出创造新的历史、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革命时期,毛泽东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深刻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和极端重要性,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途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为党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设和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我国经验和研究国际形势的基础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指针,促进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发展。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始终高度重视先进文化的社会引领作用,不断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我们要像抓好经济建设一样抓好文化建设,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推向新的高度。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的旗帜。当今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加速期,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国内社会思想意识日益多样多元多变,迫切需要我们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凝聚社会共识,用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唱响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宣传教育,不断发展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思想文化保证。

一要加强文化教育,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的文化教育,强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塑造力。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

塑造具有较高文明素质和高尚人格的现代中国人,需要先进的文化力量,通过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把现代优秀的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高尚的人文精神灌输到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儿童的头脑中,使他们成长为具有诚实守信、公平正义、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科学民主等民族精神的现代中国人。

二要加强文化整合,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凝聚力。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多民族的主权国家都在不断增强各民族的价值观念的同质性或共同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首先在价值观念层面进行整合,加强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整合,强化现代公民意识,形成超民族、超地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体系,也即形成共同的现代价值观。这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三要树立创新精神,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力。从动和静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明是静的文明,求稳定,求平安,从古至今,崇尚稳定,知足常乐,满足现状,善于忍耐。求稳有余,创新不足。西方文明是动的文明,崇尚变化,不断进取,不断创新,永远不满足于现状,在变动中求发展。树立创新精神,就是要把西方的创新精神融入到中华民族精神中去,使中华文化既追求和谐与稳定,又崇尚创新与变革,提升中华文化的创造力。

四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学术思想,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渗透力。哲学社会科学及其学术思想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的精髓。学术思想是否先进,是衡量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是否先进的标志。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每一种文化均有其先进超前的学术思想为之奠基,其中尤以中国的学术思想最为先进超前并绵延不断。梁启超曾说:“学术思想之在一国,犹人之有精神也。而政事、法律、风俗及历史上种种之现象,则其形质也。故欲觇其国文野强弱之程度如何,必于学术思想焉求之。”王国维也说:“提倡最高之学术,国家最大之名誉也。”陈寅恪也认为,学术的兴替“实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者”。三位大师都把学术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建立21世纪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新体系,丰富和发展中国学术思想,不仅是学术界本身的事情,而是关系到能否复兴中华文化的大事。

上一篇:五年级下册五单元作文教学设计下一篇:风湿免疫病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