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锰行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2024-05-13

电解锰行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共3篇)

篇1:电解锰行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法规名称】 环境保护部关于发布《电解锰行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通知 【颁布部门】 环境保护部 【发文字号】 环发[2010]150号 【颁布时间】 2010-12-30 【实施时间】 2010-12-30 【效力属性】 有效

【法规编号】 540366 什么是编号? 【正

文】

环境保护部关于发布《电解锰行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通知

环境保护部关于发布《电解锰行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通知

(环发[2010]15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计划单列市环境保护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环保法律法规,保护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降低电解锰行业资源、能源消耗,削减污染物排放强度,加强污染防治,促进电解锰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环境保护部组织制定了《电解锰行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实际认真执行。

附件:电解锰行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二○一○年十二月三十日

附件:

电解锰行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一、总则

(一)为保护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降低电解锰行业资源、能源消耗,削减污染物排放强度,加强污染防治,促进电解锰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制订本技术政策。

(二)本技术政策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电解锰生产企业的规划、环评以及污染防治和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管理。本技术政策所指电解锰为电解金属锰。

(三)鼓励电解锰行业集约化发展和规模化污染综合防治,电解锰行业发展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上大压小,控制总规模;新(改、扩)建电解锰项目应采用国家推荐的清洁生产工艺和污染防治技术。

(四)电解锰行业对以下污染物进行重点防治:铬、硒、锰、氨氮、酸雾、工业粉尘、锰渣、阳极泥、硫化渣和铬渣。

(五)电解锰企业应采用原辅料源头控污、主要工艺环节过程减排、锰渣、废水末端循环和治理相结合的全过程清洁生产技术,推行以节能减排为核心,以污染预防为重点,以工艺清洁化、设备密闭化、操作机械化、计量精准化、水循环利用和水平衡等为特征的污染综合防治技术路线。

二、原辅料选择与污染防治技术

(一)鼓励使用高品位锰矿,逐步减少吨电解锰产品锰渣排放量。

(二)选用总锰含量低于18%的贫锰矿作为电解锰生产原料时,一般应采用浮选或磁选等富集预处理技术。

(三)2013年之前,吨电解锰二氧化硒用量不高于1.2千克,2013年起,全行业逐步实现无钝化或无铬钝化、无硒电解。

三、生产过程污染控制技术

(一)磨粉工序应选用封闭负压粉碎技术和密闭输送系统,严格控制粉尘污染。

(二)化合工序须配备酸雾吸收装置,防止酸雾排放。鼓励采用空气、双氧水等清洁环保型氧化剂。

(三)一次压滤工序应选用二段酸浸洗涤压滤等高效固液分离工艺技术,实现锰渣中可溶性锰含量低于2%,锰渣二次压榨含水率低于25%,淘汰不能达到上述目标的压滤技术。

(四)电解工序应优先选用低硒、无硒电解技术;鼓励采用无钝化和无铬钝化技术,加快淘汰重铬酸盐钝化技术。

电解工序宜采用阴极板出槽-钝化-清洗-烘干-剥离-洗板-抛光-入槽等流程的自动控制技术,实现电解工艺废水循环利用,淘汰传统的人工出槽和钝化方法。

(五)节能节水技术

1.新建和改建企业应选用节能型电解槽、阳极液断流器等节能节电技术和设备,2013年之前,吨含硒电解锰直流电耗不应高于5800千瓦?时,吨无硒电解锰直流电耗不应高于7200千瓦?时;2013年起,吨无硒电解锰直流电耗不应高于6800千瓦?时。

2.电解锰企业应在各用水节点安装计量装置,加强对用水量的监控,吨电解锰新水用量不应高于3吨。

四、废水、废渣末端循环及处理处置技术

(一)2013年之前,生产企业应逐步淘汰以铁屑还原法和石灰中和法为主的废水处理工艺,对含铬、锰离子的废水宜采用离子交换法等先进技术处理,实现铬、锰资源化循环利用。

(二)锰渣应综合利用,鼓励以锰渣为原料生产建材原料和制品,鼓励研发规模化利用锰渣制备高附加值产品的技术。

(三)在条件适宜地区,应采用先进技术提取和回收硫化渣中钴、镍等有价金属。

(四)2013年之前,生产企业应加装脱除氨氮的废水深度处理装置,鼓励采用氨氮循环利用技术。

五、二次污染防治

(一)锰渣的处理处置应符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锰渣库的建设和管理,防止锰渣渗滤液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二)加强铬渣的安全处置和二次污染防治。厂区内铬渣的暂存及转运应符合国家有关危废处置的相关规定,应定期交有处理资质的厂家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与一般固废一起堆存。

(三)严格预防和控制锰矿选矿、阳极泥利用、锰渣堆放、铬渣堆放以及资源化利用过程中产生二次污染。

(四)加强废水、锰渣中硒、锰等有害物质浸出、流失所导致的二次污染和人体健康危害评估。

六、鼓励研发与推广的新技术

(一)加快研发和推广无硒电解、无铬钝化和无钝化生产技术。

(二)加快研发和推广提高电解效率的节能新技术。

(三)加快研发以低品位二氧化锰矿为原料的还原工艺技术及设备。

(四)鼓励研发高附加值锰系产品,延长电解锰产业链。

(五)鼓励研发离子交换法等回收及循环利用废水中铬、锰离子的先进技术,以及回收利用氨氮的先进技术。

(六)鼓励研发电解锰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捕获、封存、回收再利用技术,实现全行业低碳生产。

七、运行管理

(一)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安装总锰、悬浮物和氨氮等主要污染物以及ph值的在线监测装置,在车间或处理设施排放口安装六价铬的在线监测装置,并与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污染监控系统联网。

(二)企业应建立电解锰生产装置及污染防治设施运行及检修规程和台账等日常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体系,建设硫酸、液氨、电解液、阳极液的事故应急处理设施,包括事故围堰、应急池、双阀门控制设施等。液氨储罐安置应符合国家危险化学品的有关规定。

(三)企业应加强厂区环境综合整治,厂区的车间地面采取防渗、防漏和防腐措施;优化企业内部管网布局,实现清污分流、雨污分流和管网防渗、防漏,在生产过程中严控跑、冒、滴、漏现象和无组织排放行为。

(四)企业应加强电解锰生产噪声环境管理,确保厂界噪声达到国家有关规定。

(五)鼓励企业委托第三方进行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管理。

八、监督管理

(一)应重点加强对企业的磨粉、化合、压滤及废水处理等工序的日常监测、控制与管理,严防无组织排放及偷、漏排行为发生。加强电解锰厂、锰渣库(场)周边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污染的监控。

(二)应加强对电解锰企业的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三)应对申请关闭的电解锰厂区和退役的锰渣库(场)及其周边进行环境评估。对已退役闭库的锰渣库(场)进行定期跟踪监测,督促企业恢复生态。

(四)电解锰企业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和日常污染防治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定期检查和监督。

篇2:电解锰行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环发[2010]150号 2010-12-30实施)

2010-12-30

一、总则

(一)为保护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降低电解锰行业资源、能源消耗,削减污染物排放强度,加强污染防治,促进电解锰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制订本技术政策。

(二)本技术政策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电解锰生产企业的规划、环评以及污染防治和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管理。本技术政策所指电解锰为电解金属锰。

(三)鼓励电解锰行业集约化发展和规模化污染综合防治,电解锰行业发展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上大压小,控制总规模;新(改、扩)建电解锰项目应采用国家推荐的清洁生产工艺和污染防治技术。

(四)电解锰行业对以下污染物进行重点防治:铬、硒、锰、氨氮、酸雾、工业粉尘、锰渣、阳极泥、硫化渣和铬渣。

(五)电解锰企业应采用原辅料源头控污、主要工艺环节过程减排、锰渣、废水末端循环和治理相结合的全过程清洁生产技术,推行以节能减排为核心,以污染预防为重点,以工艺清洁化、设备密闭化、操作机械化、计量精准化、水循环利用和水平衡等为特征的污染综合防治技术

路线。

二、原辅料选择与污染防治技术

(一)鼓励使用高品位锰矿,逐步减少吨电解锰产品锰渣排放量。

(二)选用总锰含量低于18%的贫锰矿作为电解锰生产原料时,一般应采用浮选或磁选等富集预处理技术。

(三)2013年之前,吨电解锰二氧化硒用量不高于1.2千克,2013年起,全行业逐步实现无钝化或无铬钝化、无硒电解。

三、生产过程污染控制技术

(一)磨粉工序应选用封闭负压粉碎技术和密闭输送系统,严格控制粉尘污染。

(二)化合工序须配备酸雾吸收装置,防止酸雾排放。鼓励采用空气、双氧水等清洁环保型氧化剂。

(三)一次压滤工序应选用二段酸浸洗涤压滤等高效固液分离工艺技术,实现锰渣中可溶性锰含量低于2%,锰渣二次压榨含水率低于25%,淘汰不能达到上述目标的压滤技术。

(四)电解工序应优先选用低硒、无硒电解技术;鼓励采用无钝化和无铬钝化技术,加快淘汰重铬酸盐钝化技术。

电解工序宜采用阴极板出槽-钝化-清洗-烘干-剥离-洗板-抛光-入槽等流程的自动控制技术,实现电解工艺废水循环利用,淘汰传统的人工出槽和钝化方法。

(五)节能节水技术

1.新建和改建企业应选用节能型电解槽、阳极液断流器等节能节电

技术和设备,2013年之前,吨含硒电解锰直流电耗不应高于5800千瓦•时,吨无硒电解锰直流电耗不应高于7200千瓦•时;2013年起,吨无硒电解锰直流电耗不应高于6800千瓦•时。

2.电解锰企业应在各用水节点安装计量装置,加强对用水量的监控,吨电解锰新水用量不应高于3吨。

四、废水、废渣末端循环及处理处置技术

(一)2013年之前,生产企业应逐步淘汰以铁屑还原法和石灰中和法为主的废水处理工艺,对含铬、锰离子的废水宜采用离子交换法等先进技术处理,实现铬、锰资源化循环利用。

(二)锰渣应综合利用,鼓励以锰渣为原料生产建材原料和制品,鼓励研发规模化利用锰渣制备高附加值产品的技术。

(三)在条件适宜地区,应采用先进技术提取和回收硫化渣中钴、镍等有价金属。

(四)2013年之前,生产企业应加装脱除氨氮的废水深度处理装置,鼓励采用氨氮循环利用技术。

五、二次污染防治

(一)锰渣的处理处置应符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锰渣库的建设和管理,防止锰渣渗滤液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二)加强铬渣的安全处置和二次污染防治。厂区内铬渣的暂存及转运应符合国家有关危废处置的相关规定,应定期交有处理资质的厂家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与一般固废一起堆存。

(三)严格预防和控制锰矿选矿、阳极泥利用、锰渣堆放、铬渣堆

放以及资源化利用过程中产生二次污染。

(四)加强废水、锰渣中硒、锰等有害物质浸出、流失所导致的二次污染和人体健康危害评估。

六、鼓励研发与推广的新技术

(一)加快研发和推广无硒电解、无铬钝化和无钝化生产技术。

(二)加快研发和推广提高电解效率的节能新技术。

(三)加快研发以低品位二氧化锰矿为原料的还原工艺技术及设备。

(四)鼓励研发高附加值锰系产品,延长电解锰产业链。

(五)鼓励研发离子交换法等回收及循环利用废水中铬、锰离子的先进技术,以及回收利用氨氮的先进技术。

(六)鼓励研发电解锰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捕获、封存、回收再利用技术,实现全行业低碳生产。

七、运行管理

(一)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安装总锰、悬浮物和氨氮等主要污染物以及pH值的在线监测装置,在车间或处理设施排放口安装六价铬的在线监测装置,并与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污染监控系统联网。

(二)企业应建立电解锰生产装置及污染防治设施运行及检修规程和台账等日常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体系,建设硫酸、液氨、电解液、阳极液的事故应急处理设施,包括事故围堰、应急池、双阀门控制设施等。液氨储罐安置应符合国家危险化学品的有关规定。

(三)企业应加强厂区环境综合整治,厂区的车间地面采取防渗、防漏和防腐措施;优化企业内部管网布局,实现清污分流、雨污分流和

管网防渗、防漏,在生产过程中严控跑、冒、滴、漏现象和无组织排放行为。

(四)企业应加强电解锰生产噪声环境管理,确保厂界噪声达到国家有关规定。

(五)鼓励企业委托第三方进行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管理。

八、监督管理

(一)应重点加强对企业的磨粉、化合、压滤及废水处理等工序的日常监测、控制与管理,严防无组织排放及偷、漏排行为发生。加强电解锰厂、锰渣库(场)周边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污染的监控。

(二)应加强对电解锰企业的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三)应对申请关闭的电解锰厂区和退役的锰渣库(场)及其周边进行环境评估。对已退役闭库的锰渣库(场)进行定期跟踪监测,督促企业恢复生态。

篇3:浅析电解铝行业污染与防治

1 电解铝产能分布

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发布的2014-01—02电解铝产能分布来看, 西北地区5个省和自治区占到46%, 西部地区占到21%, 中东部地区占到33%, 2014年全国电解铝产能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 电解铝产能分布逐渐向西北部转移。

2 电解铝生产工艺

目前, 一般采用氟化盐-氧化铝熔盐电解法进行电解铝生产, 反应原理如下:

3 电解铝产污及治理技术

3.1 废气污染及治理技术

3.1.1 废气污染物

3.1.1. 1 工艺废气

所谓“工艺废气”, 是指电解铝生产过程中电解槽烟气, 其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粉尘和氟化物。

3.1.1. 2 锅炉废气

锅炉废气是电解铝行业的另一个主要大气污染源, 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

3.1.2 废气污染治理技术

3.1.2. 1 工艺废气治理技术

工艺废气基本上都采用氧化铝干法净化回收技术治理。烟气经密闭排烟罩集气后, 由管道引入袋式除尘器前部的反应器, 烟气中的HF被反应器中的氧化铝吸附下来, 并在其表面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氟化铝, 净化后的烟气由排气筒排放。

3.1.2. 2 锅炉烟气治理技术

对于锅炉烟气的防治, 主要采用电除尘、烟气脱硫、脱硝三种手段。

3.1.2. 2. 1 电除尘

在高压静电场条件下, 含尘气体被电分离。此时, 尘粒与负离子结合并向阳极表面放电, 进而发生沉积, 烟气得以净化。目前, 我国电站锅炉烟气中烟尘大多使用电除尘去除, 除尘率可达99%以上。

3.1.2. 2. 2 烟气脱硫

烟气中的二氧化硫通过石灰乳浊液进行吸收, 发生反应生成石膏, 烟气脱硫效率高达90%.因此, 它成为目前使用最多的技术。

3.1.2. 2. 3 烟气脱硝

氮氧化物发生化学反应, 被还原为氮气, 从而达到氮氧化物去除目的。目前, 脱硝技术有酸、碱吸收法,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 离子体活化法等。

3.2 固废污染及治理技术

3.2.1 固体废物

电解铝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大修渣、浮渣及残阳极等。

3.2.1. 1 大修渣

大修渣的产生量约为电解铝产量的3%, 主要由废阴极炭块、阴极糊、沉积物、耐火砖、保温砖等组成。大修渣属于危险废物。

3.2.1. 2 浮渣

浮渣主要是指铝灰铝渣。该产物主要由电解过程中产生, 由过程中未参加反应的原料组成。铝灰铝渣的产生量占回收铝产量的8%~10%。该产物也属于危险废物。

3.2.1. 3 残阳极

在铝电解的电化学反应中, 碳素阳极因与氧气反应而不断消耗。因此, 为确保反应持续进行, 需要定期更换预焙阳极块进行补充, 而更换下来的残阳极上附着着阳极泥, 属于危险废物。

3.2.2 固废污染治理技术

3.2.2. 1 大修渣治理技术

大修渣的无害化处置利用案例并不多。大修渣阴极炭块可采用浮选酸浸工艺回收碳素和氟化钠, 宁夏有成功的案例;大修渣耐火砖可用石灰石固化稳定化后当一般固体废物处理, 河南省电解铝企业大多采用此方法进行无害化处理。

3.2.2. 2 渣治理技术

目前, 浮渣的回收和利用技术已相当成熟, 不同的工艺回收方法不断涌现, 并带来了较好的效益。铝的回收利用方法有铁锅炒灰法、重选法、倾动回转窑法、电选法、离心法及压榨回收法。氧化铝回收利用常采用酸浸法和酸碱双浸法。

3.2.2. 3 极治理技术

残阳极通过抛丸及压脱处理后, 再经残极清理站清理, 清理下的电解质破碎至10 mm以下返回电解槽使用。经压脱机压下的残极炭块返回碳素车间作为阳极生产配料, 实现循环利用。

4 电解铝行业存在的问题

4.1 能源消耗高, 清洁生产水平低

虽然铝行业冶炼技术经历了多年的革新和技术升级, 但目前铝冶炼仍然是高能耗行业。《清洁生产标准电解铝业》 (HJT187-2006) 明确了该行业的清洁生产标准, 同时, 标准中还对污染物产生指标、资源能源利用指标和废物回收利用指标进行了量化。但目前全国能达到清洁生产水平的企业并不多, 特别是老企业离实现清洁生产差距甚远。

4.2 污染防治意识和水平层次不齐

目前, 一些新建的项目在设计阶段就配套了干法净化回收技术治理含氟废气, 一些正在运行的企业对原有尾气处理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 实现了污染物达标排放, 但大多数企业废气无法达标排放, 对于残阳极、废阴极炭块和大修渣都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置或综合利用。总体上, 新老项目之间、东西区域之间、不同投资企业之间污染防治意识和水平层次不齐。

4.3 污染防治重废气轻废渣

目前, 电解铝行业产生的固体废物, 企业和环保部门均重视仍然不够。电解铝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中都含有大量的氟化物, 此类废物如果采取随意堆放或简易填埋, 均会严重污染周围土壤和地下水。

5 有关建议

5.1 严格行业准入,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我国目前电解铝产能过剩, 利润快速下滑, “边际效应”开始凸显, 因此应该严格行业准入, 取消“区域差别化政策”,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特别是落后污染防治措施。

5.2 严把污染防治关口, 加大污染防治力度

允许建设的项目, 应从环评审批阶段严格审批要求——在重视废气治理措施的同时, 重视废水、废渣的污染防治措施要求, 确保及环保投资到位, 污染防治技术到位。

5.3 重点投入节能减排, 实现各项技术突破

电解铝工业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仍具潜力, 电解铝企业应积极研发, 国家应积极支持, 力争在“低温低电压铝电解新技术”“铝渣综合利用技术”“智能化铝电解槽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从而降低吨铝耗电量, 同时实现固体废物的全部综合利用。

参考文献

[1]王岩, 电解铝供电系统的节能措施[J].世界有色金属, 2011 (03) :70-71.

上一篇:葡萄酒品鉴的礼仪下一篇:造价软件使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