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信访制度

2024-05-05

环境污染信访制度(共8篇)

篇1:环境污染信访制度

环保局环境信访工作制度

为规范环境保护局环境信访工作,妥善处理群众信访事项,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国务院《信访条例》和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信访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信访工作机构

县环保局环境信访工作实行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一岗双责”、县环境监察大队归口管理、局相关科室和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

成立以局长为组长,为第一责任人;副局长为副组长,为直接责任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副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为成员的局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县环境监察大队信访室为市环保局环境信访工作机构,市环保局办公室负责环境信访事项的督查督办工作。

二、信访工作职责

(一)受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维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

(二)承办上级行政机关和本级行政机关负责人以及有关部门转办、交办的信访事项;

(三)向下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负责单位转办、交办、督办信访事项;

(四)协调处理有关信访事项,提出解决有关信访事项的意见和建议;

(五)调查研究信访情况,及时向本级行政机关及其负责人或有关部门提供信访信息;

(六)指导、检查下级行政机关的信访工作,审查下级行政机关回复的信访事项。

(七)向信访人宣传有关环保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三、信访办理程序

(一)登记

1、信访人通过电话、来访、电子邮件反映的信访事项,由县环境监察大队登记。登记内容包括:时间,来访人人数,信访人真实姓名、住址及通信联络情况,被反映单位名称、责任人姓名,问题发生的确切时间与地点,所反映的问题、建议和要求等。

2、信访人通过来信反映的问题,由局办公室登记、提出拟办意见,经局领导批示后,交县环境监察大队信访室或局有关部门办理。

(二)受理

1、受理范围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

(1)反映环境污染扰民问题;

(2)检举、揭发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侵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环境权益的行为;

(3)对环境保护工作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和要求。

2、以下情况不予受理

(1)不属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处理的信访事项;

(2)依法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途径解决的;

(3)对信访人提出的信访事项已经受理并正在办理中的,信访人在规定的办理期限内再次提出同一信访事项的。

3、对信访人提出的信访事项,不属于受理范围的,应当及时告知信访人;能够当场决定受理的,应当场答复;不能当场答复是否受理的,应当自收到环境信访事项之日起15日内书面告知信访人(信访人姓名、住址或联系方式不清而无法联系的除外)。

(三)办理

环境信访机构对信访人所反映的问题、建议和要求予以受理的,要认真进行登记,并根据职责权限和信访事项的性质,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的原则进行办理。

上级交办的环境信访事项,要根据问题的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确定办结时限。突发紧急事项,承办单位要立即办理,办理时限视情况确定为1至3天;较为紧急的,办理时限为15天;一般情况下,办理时限为60天;情况较复杂的,经本级环保局负责人批准,并向市环保局说明情况,可以适当延长办理期限。延长期限不得超过30日,并应告知信访人延长理由;上级部门或领导有明确要求的,按要求办理。

(四)上报与反馈

1、信访事项办结后,县环保局承办的信访件由县环保局将处理情况直接书面答复信访人,并同时将有关情况上报给市环保局环境信访工作机构;市局机关或局属单位承办的信访件由局机关或局属单位将处理情况形成书面材料后交由市环保局环境信访工作机构统一答复信访人。

2、信访事项处理情况报告材料必须规范,属逐级审核转报的情况报告,每一级都应有明确处理结论意见,情况报告应以正式文件上报,加盖公章。

3、对特殊情况暂时无法办结的信访事项,经批准可暂缓办结,待进一步查清、有关手续和材料齐备后再予办结。对不符合办结要求的信访事项,退回原承办单位补充查报,或重新查报。

(五)复查和复核

信访人依法对县环保部门做出的环境信访事项处理决定不服的请求,县环保局环境信访机构应自收到复查、复核请求之日起30日内,提出复查、复核意见,并予以书面答复。

(六)结案归档

办结完毕的信访事项,按照信访编号,收集整理相关材料,统一归档。

四、信访督查督办

(一)对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和市委、市政府关于信访工作各项决策、部署的情况进行督查。

(二)对上级有关部门交办的环境信访事项进行督查督办,督促承办单位按时办结信访事项。

(三)对县领导批示交办的环境信访事项进行督查督办,并将督查督办情况及时向作出批示的县领导反馈、报告。

(四)对各县办理的重大疑难环境信访事项进行督查、协调和指导。

(五)其他应当督查的环境信访案件。

(六)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要督促承办单位及时改正

1、无正当理由未按规定的办理期限办结的;

2、未按规定程序办理的;

3、未按规定程序反馈办理结果的;

4、办结后信访处理决定未得到落实的;

5、办理时弄虚作假的。

对多次督办仍不回复办理情况,又不说明理由的责任单位,或多次督查仍处理不力的责任单位,应责成其说明情况或通报;造成严重后果的,实行责任追究。

五、信访工作分析例会

每个季度召开一次环境信访工作分析例会,根据环境信访工作综合情况,加强对环境信访态势、特点、成因的分析和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形势研判,增强信访工作的前瞻性和针对性。信访工作分析例会也可根据实际需要随时召开,及时化解矛盾和纠纷。

每次例会要形成会议纪要,对排查出的难点、热点问题实行局领导班子成员包案负责制,对可能引发大规模集体上访及群体性事件的信访事项,要逐级上报提出解决的建议和意见,包括转送、交办、督办、报结、督查、协调以及报请相关领导等,会议纪要所列出的事项由市环保局办公室负责督办。

六、本制定适用于长兴县环保局。

七、本制度即日起实行。

篇2:环境污染信访制度

㈠受理

⒈以来电、来访等形式向反映的环境纠纷、违法行为、问题、建议等,由污染控制科负责受理;

⒉以12369环保热线等形式反映的环境纠纷、违法行为、问题、建议等,由环境监察大队负责受理;

⒊以书信、传真、电子邮件(网络投诉)等形式反映的环境纠纷、违法行为、问题、建议等,由局办公室负责受理。

⒋省环保厅、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等上级组织交办、转办或委托分局办理的各类环境信访案件,由局办公室负责受理。

㈡整理

以上各受理单位按程序实施信访受理和办理登记后,统一送办公室对信访情况分类编号、登记,提出拟办意见,交主管局长阅批。

㈢阅批

主管局长提出时限要求,责成各相关责任单位调查处理。㈣调查处理

责任单位进行现场调查,依法进行处理。

㈤反馈

责任单位调查处理结束后,在办理时限内将处理结果书面报污染控制科,并向主管局长报告,向举报人反馈。其中:

⒈重要件需领导再作批示的,局公室应即送局领导阅示。⒉要求上报结果的信访件,办公室应及时上报。批转件要求上报的结果,办公室负责催报。

⒊实施信访意见反馈,凡信访署名并有联系地址的,信访办结均需征求信访人意见。意见反馈率100%。意见反馈内容:信访人对处理结果、对信访处理行政廉政行为意见、建议和要求。

㈥认真协办:各办、科、室应配合监察单位实施信访处理,积极配合,不得推诿。

㈦按期办结:信访处理应及时快捷,遵守时限。一般污染问题2-3个工作日解决;重大污染问题不超过15个工作日。情况复杂经批准可延期,但延期不超过10个工作日。在延期内,办理单位每2个工作日向污染控制科以书面形式报一次办理进度。

㈧信访报告:信访案件办结后,信访案件办报材料必须由承办人和负责人签名后,按规定登记办结。报结率100%。

污染事故和纠纷查处制度

1.接到环境污染事故举报和收到环境污染纠纷调处申请,应及时登记,在规定时间赴现场调查和应急处理。

2.实施环境污染事故现场处理,应根据现场情况携带必要装备和取证工具,进行现场调查、检测、处置应加强个人防护,确保环境监察人员的安全。环境监察取证和防护装备须作好日常维护保养,随时保证应急工作的需要。

3.环境污染事故现场处理首先应掌握现场情况,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尽量降低污染事故造成的危害,同时也要做好取证工作。

4.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环境危害、集体和个人财产损失,应调查环境污染损失的程度和责任,从严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法律责任。

5.环境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应严格执行报告制度。

6.环境污染事故造成集体和个人财产损失,双方对赔偿金额存在分歧并申请环境保护部门调处时,应以事实为依

据,以法律为准绳,认真听取双方当事人意见,并做好记录。

7.环境污染纠纷调处应组织召开调解会,实行沟通,听取、质疑双方收集的证据材料,为妥善化解纠纷奠定基础。

8.环境污染纠纷调处应依法达成调解协议或提出处理意见,创建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9.对环境污染事故与纠纷处理回访制度,调查和收集群众的满意度和对环境监察工作的意见建议,以科学调整或改进工作。

篇3:论信访制度的完善

一、信访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我国信访制度存在的问题

1. 信访总量虽然有所下降, 但激烈程度上升

国家信访局对2010年的信访成果总结为“三个下降, 一个好转”, 即信访总量下降, 集体上访下降, 初信初访量下降, 信访秩序好转。但是在信访总量下降的同时, 激烈程度却在上升。在信访工作中, 通常用来信和来访的比例即“信访比”来评价激烈度, 这一比例与较过去有所提高, 反映社会矛盾的加剧。

2. 非制度化的信访增多

非制度化的信访主要表现为:集体上访、重复上访、越级上访。集体上访, 在同一信访事件中具有多个 (5个以上) 信访人共同信访行为。2003年, 全国信访部门共接待集体上访31.5万批次, 712万人次, 分别比上年上升了41%和44.8%, 其中50人以上的集体访批次和人次分别比上年上升33.3%和39%, 单批集体访人数达800余人, 创单批次进京上访人数的最高记录[2]。据统计, 尤其在市一级, 大规模的集体访已占群众集体上访总人数的一半, 占信访总量的三分之一强, 其已经越来越成为群众信访的主要方式[3]。重复上访是指信访人就同一问题反复在不同部门上访, 以引起信访机构重视的行为。现在每年的上访案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重复上访。过去由于交通状况、利益涉及面等原因, 群众上访往往就地、就近, 以到县、市上访为主。近年来, 随着中央对信访日益重视、交通状况改善以及媒体舆论的渲染等, 上访群众往往舍近求远、从基层到中央的信访量呈“倒金字塔”结构。据国家信访局统计, 2003年, 国家信访局受理群众信访量比上年增长14%, 其中, 受理群众来信增长10.7%, 受理群众来访批次、人次分别增长20.6%和29.9%;而地级信访局受理群众信访量仅增长0.3%, 县级甚至下降2.4%[4]。

3. 信访机构之间相互推诿

现行的信访机构庞杂繁多, 归口不一, 造成了信访受理上的人为模糊。许多信访机构之间的责权不明确, 信访机构之间相互推诿塞责, 增加信访人的信访难度。于建嵘等对632位进京上访农民的调查结果显示, 他们走访的部门平均在6个以上, 最多的达到18个。

4. 地方政府“截访”和打击报复

一些地方官员为维护个人或部门私利, 防止地方问题通过信访渠道被上级知晓, 采用“堵、截、卡”的办法来阻止群众上访。国家信访局的门外就有许多的“截访者”, 他们一般是地方派往北京的公安人员, 为了不引起警觉, 他们一般身着便衣, 采用试探、诱引和威逼的方法把上访者带走。于建嵘和他的6人课题组曾于2004年5月至10月展开过迄今国内最大规模的针对上访人群的专项调查。对于632位进京上方农民的调查结果显示, 55.4%的上访者因上访被抄家或没收财务, 53.6%的上访者因上访被一些干部指使的人打击报复[5]。

二、信访制度存在问题的根源

(一) 过分强调信访责任制

推行信访责任制在追究相关领导渎职、失职责任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在基层的实际操作与制度设计的初衷却常常发生背离。比如, “信访纳入公务员考核体系”变成了:各级党政领导成为信访直接责任人, 辖区内访民进京上访次数与领导的乌纱帽直接挂钩, 信访责任追究制最终演变成了上级对基层低信访低指标甚至零指标的要求。迫使地方政府采取各种措施, 减少信访量, 提高政绩。这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信访总量, 但很多矛盾只是暂时压制, 一旦爆发就会很激烈。

(二) 我国的信访机构缺乏足够的独立性

我国的信访部门作为党和政联合设立机构, 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接受和转发信息的部门, 没有解决问题的权能, 所以信访案件最终解决到什么程度, 只能取决于具体政府职能部门。有资料显示, 每年信访部门直接查办的案件只占信访总量的5%, 而大量信访问题, 80%都和政策、政府利益有关, 各级职能部门间往往职责、利益纠缠不清, 再加上没有监督机制来约束, 造成多数问题不了了之。

(三) 信访工作缺乏广泛的公民参与

虽然民主行政理论一再强调公民参与的重要性, 认为公民参与可以解决政府与民众的冲突, 提高政府的行政能力, 但现阶段的信访工作却没有让公民参与其中, 更没有把公民对政府回应的满意度作为评价政府工作的标准, 所以, 不能持续追踪政府部门对问题的解决和回应。

(四) 信访机构缺乏统一的协调处理机制

现行的信访制度是一个机构重叠、条块分割、归口不一的多元组织体系。从中央到地方, 各级党委、人大、政府、立法机关、司法机关以及相关职能部门, 均设有信访机构。信访部门众多, 而不能形成统一的协调机制, 没有统一的处理程序, 致使许多案件只能在上下级或部门之间流转, 却找不到相关责任主体, 使得公民的请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

三、完善信访制度的对策

(一) 加强法治宣传, 树立正确的信访观念

信访中, 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群众不理解政府的有关政策, 造成重复上访、暴力上访等。这就需要接待信访的部门和人员对上访者进行不断的宣传, 讲解相关政策, 缓解群众的不理解情绪, 争取把矛盾消除于萌芽之中。上访群众也要树立正确的信访观念, 听从接访人员的劝导, 避免重复上访和暴力上访。

(二) 完善信访责任制

信访案件, 有很多是基层政府难以根本解决, 大多数学者认为通过赋予基层更多的实权来解决这个问题, 例如, 辽宁省沈阳市推行“集权信访”, 就是将公安、法院、民政等19个部门的力量集中在一起, 以“小政府”的强势模式, 来推动信访案件的解决。要想减轻基层信访的压力, 就应该不过分强调信访责任制, 不把信访量与地方的政绩和官员的考核相挂钩, 不搞信访大排名。中国社科院学者于建嵘提出了“五不”, 来给基层信访减压, 即不搞排名、不搞信访责任追究、不搞领导接访、中央一级单位不再给下级开信访移办单、不限制公民越级上访。

(三) 增强信访部门的独立性, 加大信访部门的权能

首先, 使其具有独立身份, 把信访部门从其他的党政机构中脱离出来, 只有这样信访机构才能够独立解决问题;其次, 要建立和加强其对相关部门的制约机制, 使得信访部门能够及时有效地监督相关部门对信访问题的解决和回应。

(四) 引入公民参与和监督机制

可以制定追踪制度, 了解公民对政府的回应是否满意。同时, 还可以在信访工作中加强信息公开, 把政府的回应置于整个社会媒体和公众的监督之下, 从而加强社会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引入公民参与的最大价值在于把公民对政府回应的满意度作为对政府工作的衡量标准, 通过公民的评价和监督, 使政府的运作避免或减少偏离民意的可能。例如淮安市通过一套软件, 将投诉、查询、反馈、监督管理集于一体, 对信访案件进行跟踪、协调和督办。这样大大提高了信访工作的办结率。

(五) 建立完善统一的信访接待和解决机制

首先, 理顺和规范信访机构的组织体系, 信访部门成为一个身份独立的垂直管理的机构, 规范信访部门的职责和功能, 确定信访部门的职权范围。其次, 规范信访的处理程序, 确立严格的办事标准。我国现有的《信访条例》己确立了许多行政信访程序制度, 如登记制度、交转办制度、督办制度、联席会议制度、信访听证制度、信访问责制度等, 这些制度在保护公民权利, 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方面起着一定作用。但仍存在不足, 如信访机构监督权的保障缺乏细致规定, 只有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 才能使信访问题的处理程序更加规范。

(六) 创新工作机制, 构建网络信访平台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许多信访部门设置了网站, 群众通过网络更便捷地反映问题, 降低了信访成本, 加快了信访速度。但受经济条件和部分地方领导意识的约束, 不少地方的信访信息化水平较低。在很多信访网站上, 多是内容纪要, 大小政策, 没有群众和信访部门的沟通窗口。为此, 应该设立专门的沟通窗口, 方便群众反映问题;设置在线问答, 为信访人在提出信访事项、查询信访事项的办理情况提供便利。信访机构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尽快建成全国互联网络, 不仅可以方便群众, 还可以减少越级上访人员数量, 而且可以打破地方对上访信息的垄断, 从而使得下情上达, 使中央领导能很快掌握政策贯彻执行的情况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

参考文献

[1]陈红梅.解读信访制度[J].学术界, 2005, (6) :59—65.

[2]应星, 晋军.集体上访中的“问题化”过程[J].清华社会学评论, 2003, (4) :20.

[3]章朝平.解决大规模集访的法宝[J].民情与信访, 2003, (5) :42.

[4]王学军.贯彻落实《信访条例》的几个问题[J].瞭望, 2006, (40) :8.

[5]李秀平, 吕娟.上访:别样的滋味[J].法律与生活, 2002, (8) :10.

篇4:环境污染信访制度

关键词:环境保护;第一审批权;制度;保障;信访

中图分类号:DF4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7—0087—02

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建项目与新区开发不断增加,在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中,科学发展观具有指导思想的核心地位,这就要求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紧密结合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使经济发展不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新的任务要求环保部门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必须有所作为,而作为的方式主要就是通过环保部门依法有效地实施环保审批权。如何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把好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关,使环境污染能够从决策源头上控制住,这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环境污染实施有效控制的重要环节。由于少数单位和个人的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不经环保报建和环评而违章开发、建设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违章建设,污染环境甚至污染饮用水源,破坏植被和林地,导致水土流失、生态失衡、百姓投诉等等。要对新污染源实施有效的监控,除了环保部门加强监督管理外,还需要其他部门的密切配合,共同把关。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有一种约束机制,这就是建立环保第一审批权制度的必要性。必须通过国家或地方立法或颁布规范性文件,为其提供具体的、明确的法律制度保障,才能使之顺利实施。

一、环保第一审批权的含义与适用范围

所谓环保第一审批(含审议,以下同)权是指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是建设项目立项与建设的第一审批部门,未经环保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其他部门一律不予办理其立项与建设的有关审批手续。

具体地说,环保第一审批权有以下两层含义:第一,建设项目在进行初步选址与项目建议书编写项目的选址、设计和投产后对周围环境产生何种影响,以及应采取的防范措施和防治方案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一定要考虑到周围是否有环境问题;第二,对于依照法律、法规规定,须经许可审批的涉及人体健康、公共安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的经营活动,许可审批部门必须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进行许可审批。其他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凭许可审批部门颁发的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办理注册登记手续,核发相应手续。

随着居民生活质量和收入的普遍提高,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不断提升,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更趋优化,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是前提,坚持牢固树立“环境是资本,管理出效益”的观念,充分发挥“环境也是一种生产力”的作用,实行环保“第一审批”和 “一票否决”制度,既发展了经济,也实现了环保。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建立科学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改善人类生存现状和获得良好环境质量的保障。环境影响评价,是对环境质量的预断性评估,是在进行某项人为活动之前对该项活动可能给环境质量造成的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估价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和对策。服务于环境保护之目的的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科学的理性行为,也就是说,它是一项社会性活动,是一项运用科学手段而作出的科学评价,具有综合性、客观性、预测性的特征。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社会活动,所以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项社会行为,需要制度化,需要得到相应立法和制度保证,这就是目前各国广泛采纳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环境影响评价活动的制度化、法定化,是通过立法形成的有关环境影响评价活动的一套规则。作为一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不同于一般预断评价,它不是通过评价一般地了解未来环境状况,而是要求工程建设或开发者必须事先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对项目的选址、设计和投产后对周围环境产生何种影响,以及应采取的防范措施和防治方案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方案的决策者对该方案的实施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以及其替代方案得出环境影响评价。

二、建设项目实行“环保第一审批”程序与相关部门审批程序应有法可依

严格环保审批,把好项目“准入关”。强化建设项目环保前置审批和“环保一票否决权”制度,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污染严重的项目坚决予以否决;对一切有可能污染环境的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充分发挥“环保第一审批权”的作用。否决不符合环保的项目数量占同年总审批项目的比例应保持在10%左右。与此同时,加强建设项目的后续管理,实行污染防治设施从设计方案评审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管理,推行环境监察审核制度,保证“三同时”100%的执行率。对虽有污染但与发展高新技术相配套的行业,应提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集中治污的思路,开展行业集聚地的建设,妥善处理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环境保护与第一审批程序的关系,环境污染与人们群众的关系。稳定是根本。因此,落实环保第一审批程序、搞好污染减排、减少环境信访的投诉量、做好稳定工作是最大的根本。企业进行技改、扩建项目,必须坚持“先审批后建设,先验收后投产”的原则,向环保局、发改委、土地等部门申请,联合进行资格审查。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标准的项目进行审核,对于不符合投资建设审批程序的项目,环保、工商、发改委、土地等部门一律不予办理手续。违反规定进行建设的将依法严厉查处。

三、环保第一审批程序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实际应用现状

实施好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可以从根本上减少环境污染和信访投诉的事由,起到超前防范、未雨绸缪的作用。在现阶段尤其要落实好“环保第一审批权”、执行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行政许可法制度显得更为重要。信访来源于群众,主体是人,群众信访是社会矛盾的客观反映,是群众自身承受能力的外在表现。近年来,反映环境信访方面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噪声污染,油烟污染。以道里区为例,在2008年所受理的1000余件信访案件中,有工商局核发的营业执照后而造成污染投诉的占总上访量的60%,无照经营引起污染投诉的占19%;而有环保许可手续的不足10%,重复上访案件基本发生在无照经营和先取得工商营业执照的企业中。但从目前所受理环境信访投诉看,以道里区为例,执行环保第一审批程序的不足10%,主要表现在:

1.重投资,轻环保。在市场经济和投资发展的环境中,各地区都有相应的投资优惠政策,内容涵盖了土地使用、项目审批、税收减免、环境、安全等方方面面,至于是否符合国家的环境政策、法律法规都视而不见,特别是与行政许可法相抵触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体现在环境污染方面的问题、百姓的投诉问题、社会不稳定问题等是投诉商难以预料和控制的,更是环保部门难以监管的。

2.部门利益优先。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者,从本位主义部门利益考虑,无视环保许可法,有法不依,有规不守,不能很好地落实环保第一审批程序,造成“无照经营”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不良后果。

3.管理职能交叉,步调不统一。环保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交叉严重,而且很多部门还是作为政府的组成机构的强势部门,所以,环保部门协调工作时非常困难。因此,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能在很大程度上被肢解或架空。在这种状态下,如果遇到问题,需要协调时,一是靠文书、函件传递,但经常造成误解,影响部门之间的关系;二是靠个人关心,但不能长久;三是靠签责任状,促使其他政府部门的有效配合。

4.突出环境信访问题形成的原因。一是环保第一审批程序不到位。对新开(上)项目未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和已定的审批程序办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落实不到位;二是没有建立环境信访目标责任制,没有形成“千金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抗指标”的压力传递机制;三是职能交叉严重,造成谁都管,谁都管不好的局

面;四是环境信访受理范围宣传不到位;五是环保工作没有形成合力,相互配合不利。

四、建立“环保第一审批”制度,降低环境污染,有效减少信访量的若干建议

随着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强化,政府环保及相关职能部门充分发挥监管作用,各司其职,落实好环保第一审批权,减少环境污染及信访量,降低环境污染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一是严格环保审批,把好项目“准入关”。进一步强化建设项目环保前置审批和“环保一票否决权”制度,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污染严重的项目坚决予以否决;二是对一切有可能污染环境的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充分发挥“环保第一审批权”的作用。否决不符合环保的项目数量应占同年总审批项目的10%左右。与此同时,加强建设项目的后续管理,实行污染防治设施从设计方案评审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管理,推行环境监察审核制度,保证“三同时”100%的执行率。对虽有污染但与发展高新技术相配套的行业,提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集中治污的思路,开展行业集聚地的建设,妥善处理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一是加强项目管理,严格控制污染源头。在环保工作中,要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及国家有关的产业政策的要求,加强新扩改建设项目的管理,杜绝不合理项目,严控污染源头。二是严把审批关。利用环保第一审批权的优势,引进技术含量高、低能耗、无污染的项目。三是严把“三同时”执行关。正视环保审批滞后的现象,强化新扩改项目“三同时”执行过程的监督管理,严控污染产生。四是公开或规定程序审批,环保及相关职能部门引入违规审批追究制度。对违反政策法规,违反审批程序,越权行政审批的要追究干部责任。五是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公正性制度。以完善环评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六是公众参与制度应不摆花架子,不走过场。七是对在审批前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要正视不回避。以服务为宗旨,做好指导和监督工作,重调查重证据,遵循法定程序,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符合公正、公开、公平要求。

打造一个“天蓝水清,环境优美”的大都城市,环保必须先行。而降低或无环境污染、有效减少信访量,严把“第一审批关”更重要更关键。

篇5:环境保护局信访工作制度与程序

一、工作制度

1、一般要求。全局所有职工都有参与和做好信访工作的义务,第一个接触到信访对象的职工,不得回避、推诿。如系电话投诉,接听时用语要文明,要问清时间地点事项、做好记录、掌握其联系方式。如系当面投诉举报,不得不理不睬,注意掌握原则和方法,既不能无动于衷,又不要信口开河,要让当事人感受到得到应有的尊重。对于明显存在有意将事态影响扩大、言辞过激的信访人,注意把握信访工作的节奏要求,不要发生与信访工作本身无关的争论。受理结束后,应当立即向直接领导或分管领导作出专门汇报,及时启动调处工作。任何人都不得忘记、隐匿所接触的信访,更不得压扣信访件。

2、工作机制。局长为信访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局长和环境监察大队主要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局办公室负有综合协调的责任,环境监察大队负责现场调查处理并形成处理材料。

3、处理层次。一般日常信访,由环境监察大队直接处理和回复。重要信访,包括县委、县政府领导批示和上级部门转办的信访件、新闻媒体转来的信件、多次发生的重复信访或者问题确实较为严重的,首先由分管局长提出处理意见或方案,然后交付监察大队现场调处并形成书面调处意见,分管局长审阅修改后交付局办公室完善,最后按程序报送、回复。正式报送、回复件,办公室应抄送环境监察大队。环境监察大队每月报送信访台账。

4、受理范围。信访受理的内容包括通过来信、来电、电子邮件、传真、来访等形式反映的环境问题、纠纷、违法行为等。

5、参与信访工作的人员,有为信访人保密的义务,不得向被投诉方提供信访人的姓名、电话等具体资料,向被投诉人通报投诉事项不在保密范围。

6、信访件凡署真实姓名并具联系地址、联络方式的,均必须做到件件有着落,案案有回音。

二、工作程序

7、受访。电话受访实行首遇责任制,第一个接触到信访对象电话投诉的职工,在第一时间内做好电话记录,然后移交相关人员(对不属于环保职权范围内的信访案件,应在第一时间告知投诉人);上级和领导批转件实行收文传阅制,经局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批示之后,启动相应的办理程序;网络投诉件由办公室卸载打印,交分管领导阅处,重要事项可作收文处理;直接到局机关来访的,由办公室先接待,完成记录等事项。出现直接找主要领导的情况,分管领导和办公室相关人员参与和记录。有关领导和局办公室应在第一时间里与环境监察大队负责人进行详细反馈,并及时将所做记录转交。

8、进入处理阶段。由分管局长对信访件提出处理的批示意见,然后移交相关部门单位处理。局主要领导应当亲自过问上级批转、反复信访之类的重要案件。

9、现场处理。环境监察大队根据领导批示,对需要现场调查处理的信访件,派员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理,并将处理情况形成书面材料。

10、回复与上报。一般信访件,采用何种回复方式,由监察大队主要负责人决定,书面回复材料由现场调处人员负责起草,须经监察大队主要负责人审定和签字。重要信访件,由分管局长安排局办公室对环境监察大队提交的回复初稿进行核实和修改完善,然后签发。局办公室应将信访复函作为局长阅文内容安排。

11、回复的函件要准确答复,反映问题已经解决的,如实通报解决的情况;正在创造条件解决的,说明解决的计划与安排;暂时无法解决的,实事求是地说明原因,争取当事人的谅解;属于不能解决的,依据职能设置和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通报。

篇6:关于信访信息信访事项报告制度

为加强、规范信访信息、信访事项报告工作,使一些突发事件、群众集体上访能够及时妥善地解决,并更好地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维护全区社会稳定,现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工作制度。

一、各乡镇、区直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紧急重大信访信息、信访事项的报告工作,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紧急重大信访信息、信访事项处理和报送工作的重要性,采取有力措施,抓好这项工作。

二、各乡镇、区直各部门要具有超前意识,努力拓宽信访信息渠道,加强与公安、安全等部门的联系与协作,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工作制度,逐步建立健全信访工作信息网。

1、加强请示报告制度,凡属紧急重大的信访信息或信访事项必须立即向上级领导如实报告情况,要做到立收立报,及时处理,决不延误。各乡镇各部门领导对紧急重大的信访信息或信访事项要认真阅批,切实负责。

2、要建立紧急重大信访信息或信访事项报送工作专人负责制度。各乡镇、区直各部门要确定专人具体负责报送工作,落实责任制,以确保报送工作的落实、到位。

3、要切实加强节假日值班制度。乡镇、区直部门领导

要亲自带班、有关人员在岗值班,主要领导和分管稳定工作的负责人一定要保证随时可以联系上,一旦有紧急重大的信访事项,必须迅速处置。

三、要建立规范的信访信息、信访事项逐及负责、逐级报告制度。

1、紧急重大信访信息或信访事项由乡镇、区直有关部门的信访负责人向区委、区政府信访局报送;区委、区政府信访局对特别紧急重大的信访事项在向本级领导报告的同时,必须报送市委、市政府信访局。

2、区公安和安全部门报送区委、区政府信访局的信访信息,由信访局按程序负责办理。

3、区委、区政府信访局收到乡镇、区直各有关部门报送的信访信息、信访事项后,根据所报内容、紧急程度、事态发展趋势及涉及的乡镇和部门等情况,逐级报信访局领导、区委、区政府办公室分管领导阅示,然后再根据两个办公室领导的批示精神报相关的区委、区政府领导,同时将上级领导的批示精神及时传达到有关乡镇和部门。

四、各乡镇、区直各部门的办公室在做好处置工作和向本级领导报告的同时,有下列或类似情况的,必须在事发后立即向区委、区政府信访局报送,并及时续报处理进展直至办结的情况:

1、信访部门接待的30人以上,且有过激行为,已影响

到本地区、本部门社会稳定的集体上访;

2、集体上访人数在10人以上且有可能赴上一级机关集体上访的;

3、上访人数虽不多,但反映的问题具有较强的政策性,上访人员有跨地区进行串联倾向的;

4、当地发生的涉及人数较多的可能引发群众集体上访的重要事故;

5、携带枪支、爆炸物等危险品上访或在上访中扬言制造事端和自杀的;

篇7:环境污染信访制度

吴忠市自来水公司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公司综合治理和信访工作,建立完善供水管理新机制,牢固树立良好的服务窗口形象。在信访接待工作中,要求公司各部门全面贯彻实施《信访条例》,将综治维稳和信访工作列入公司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积极畅通信访渠道,努力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并设立的专门的信访接待室,负责接待用户来信来访工作。

今年以来,公司对各类用户的来访反映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事宜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排查,严格按照 “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开展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始终把化解矛盾纠纷作为做好维稳工作的首要任务和关键环节,严格落实情况报告、归类调处、责任包干等制度,构筑了维护稳定的第一防线,真正地做到让用户满意而归。

截止目前,公司共接待和受理各类信访及咨询事宜共8件,经过信访接待人员的认真解释和热心帮助,已全部及时办结,真正做到了群众信访事项件件有落实,事事有结果;实现了无群体上访、越级上访、缠访、闹访等非正常上访事件的发生。

吴忠市自来水公司

篇8:人民信访制度的创新思考

关键词:信访制度,创新,改革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政治制度, 信访制度在促进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 实现同党和政府的良性沟通, 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 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年来, 人民信访制度遭遇了一系列的危机和挑战:全国信访总量连续大幅度上升的局面虽然得以控制, 但信访事件依然频繁发生, 高位运行;信访人群结构呈多元化, 以经济利益为核心, 诉求范围不断扩大;信访行为非理性化日益突出, 上访形式趋于激烈, 对抗性矛盾不断增加;信访事件处理呈现复杂性, 多种矛盾交织, 敏感时期非正常上访突出。信访问题的产生, 一方面是由于我国随着社会转型而引发的各类矛盾的增加以及公民权利意识的不断提高, 大量的矛盾反映到信访中来。另一方面人民信访制度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需要进行改革创新。

一、信访制度存在的问题

信访机构缺乏系统性。新中国成立以来, 作为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访机构的设置也历经多次调整, 总体上来看, 信访机构在我国各类机构中数量最为庞大繁多。从中央到地方, 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法院和检察院及相关职能部门都设有信访机构。但部门相互之间没有隶属关系, 缺少权威性的统一归口管理及领导机构, 整个系统缺乏协调。因此, 在处理信访事项的过程中, 中央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的职责没有一个系统科学的标准, 相互之间缺乏有效制衡, 内在沟通不畅, 信息共享不明。根据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信访工作原则, 属于下一级部门处理的信访问题, 上级信访部门接访后不直接处理, 而是以转办的形式直接交给下级, 并告知信访人受理情况和责任部门, 之后以书面审查的方式进行处理结果的反馈。在面对原因复杂, 需要跨部门、跨地区协同处理的复杂信访事项时, 往往导致信访事项受理及处理主体不明, 要么重复受理, 要么信访案件在不同层级、不同地区、不同机构间来回转办, 最后相互推诿、流于形式, 使得大量的信访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也造成信访资源闲置和浪费。信访制度功能的扭曲错位。人民信访制度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设计, 主要具有政治参与功能、权利监督功能、汇聚民意功能、权利救济功能、化解矛盾、稳定社会功能。按照设计的初衷, 前三项为信访制度的基本功能。但在信访实践过程中, 信访制度的功能被极大地扭曲错位。由于缺乏有组织的动员, 政治参与和汇聚民意功能极大的弱化;权利监督功能实效单一, 只体现在举报贪污腐败的案件以及提供相关线索方面;原本只作为辅助和补充的权利救济功能则过度扩张, 成为信访制度的头号任务和最主要的功能。这种局面一方面是由于司法部门的腐败以及信访的低成本、高收益, 使得大量的上访人将信访作为优先的救济方式, 甚至将信访的救济功能凌驾于司法救济之上, 作为维权的最后一根稻草, 出现了“信访不信法”的怪象, 也反过来在潜移默化中削弱了司法的权威性。另一方面, 信访部门责重权轻, 信访的办理主要通过转办的方式实现, 并无直接处理相关问题的职权和能力, 上访者对信访制度的过度依赖和过高期望远远超出了信访制度应该和能够承受的程度。信访制度机制建设存在缺陷。一是信访处理程序随意性较强。在信访事项办理过程中, 受理、答复的随意性都比较强, 程序性、技术性要求低, 往往出现答非所问、多问少答、能不答就不答的情况。二是信访成果评价体系较片面。在“稳定压倒一切”的信条下, 政府通过建立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信访责任追究制、领导包案、领导接访等方式, 加强对信访矛盾的化解力度。这些措施对领导处理、协调、督查, 提高信访问题解决效率具有一定的成效。然而科学和客观的信访工作责任指标体系的缺乏, 量化考核和一票否决制的高压, 迫使政府领导人走向信访工作的第一线, 导致了信访人通过直接走访主要领导人, 而不是通过法定程序来解决信访问题的社会心理, 进一步加剧了信访制度中的人治色彩。同时也促使领导人过于关注硬性指标, 从而导致了大量的截访、销号, 甚至对信访人进行拘留、判刑, 使信访制度偏离了预定轨道, 进入表面指标下降、实际矛盾激化的恶性循环。三是信访行为缺乏有效的界定和制约手段。《信访条例》第二十条规定了五种信访人不得有的行为, 以维护正常的信访秩序。但在实际操作中, 尺度难以掌握, 相衔接的法律法规在实际操作中宽严难以界定, 使信访制度的严肃性和法制性受到削弱。

二、信访制度创新的途径

加强信访机制科学化水平建设, 实行联合接访制度, 增加信访工作各部门的协调性和解决信访问题的实效性。信访机制的科学化就是以事实为依据, 尊重信访工作的内在规律, 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 以科学制度保障信访工作、以科学方法推进信访工作。《关于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的意见》指出:“完善联合接访运行方式。按照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的要求, 在市、县两级全部实行联合接访, 减少群众信访成本, 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对进驻联合接访场所责任部门的动态管理, 做到信访问题突出的责任部门及时进驻, 信访问题明显减少的责任部门有序退出;推行律师参与接访、心理咨询疏导和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等第三方介入的方法, 促进问题解决。”建立一套完善的联合接访机制, 形成处理信访矛盾的长效机制, 能有效促进信访各责任部门规范办理信访事项, 及时沟通、互相配合、各尽其能, 同时与其他有利于信访工作开展和信访问题解决的社会力量汇聚在一起, 最终形成合力, 增加信访工作的实效性, 促进信访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妥善解决, 从而避免各部门各自为政, 重复受理或谁也不理、相互“踢皮球”, 浪费信访资源的情况。促进信访制度机制规范化发展, 完善涉法涉诉的信访制度, 缓解信访制度过度扩张的权利救济功能, 减少信访事件向上靠拢的非正常访。对于依法属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门和司法行政部门处理的涉法涉诉信访案件, 信访接待人应将信访事件依法纳入法律规定程序和本部门工作要求之中, 按照法律规定合理合法地处理矛盾, 而不是以领导批示的方式来处理信访案件。这样既不损害信访人的正常权利, 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信访制度的人治色彩。而越级上访是群众来访的一种特殊现象, 是信访活动无序性的明显表现, 也是当前我国信访工作中的一个焦点和难点问题, 属于对经济社会发展较强破坏的一个消极因素。对此, 国家信访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信访事项受理办理程序引导来访人依法逐级走访的办法》明确规定:“对跨越本级和上一级机关提出的来访事项, 上级机关不予受理, 并引导来访人以书面或走访形式向依法有权处理的机关提出, 同时将相关情况及时通报下级有关机关;在依法有权处理的本级或者上一级机关中, 首先收到的机关先行受理, 不得推诿。”《办法》规定不再受理越级上访, 是信访机制规范发展的表现, 有利于群众在近距离、短时间、多途径、低成本的情况下表达诉求, 将大量的信访隐患、初信初访和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解决到基层, 处理在萌芽状态, 减轻上级信访机构以及中央的信访压力, 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这是信访制度发展的一大进步。加强信访机制信息化建设, 构建全国性的网上信访受理平台, 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 促进信访工作有效运行。信访机制的信息化是指利用信息技术, 构建信访信息平台, 实现信访信息的共享。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改革信访工作制度, 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 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的意见》也强调要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 大力推行阳光信访, 全面推进信访信息化建设, 建立网下办理、网上流转的群众信访事项办理程序, 实现办理过程和结果可查询、可跟踪、可督办、可评价, 增强透明度和公正性。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 以互联网为依托, 构建全国网上信访受理平台, 拓宽了信访渠道, 为信访人在当地提出信访事项、查询信访事项办理情况提供便利。既有利于信访人实现对信访事项的全程监管也有利于信访工作畅通有序、务实高效, 是进一步发挥信访工作在促进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方面作用的重要举措。同时, 信访信息化对于提升信访便捷性, 提高信访工作效率, 增加信息公开性, 实现信访资源的共享, 提高信访的公正性和信访工作的协调性也具有积极作用。

三、信访制度创新的思考

上一篇:行政赔偿起诉状范文下一篇:XX汽车网络营销计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