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资本协议

2024-04-18

新资本协议(通用6篇)

篇1:新资本协议

摘要:新资本协议对我国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要在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新资本协议所倡导的内部评级法,构建风险管理的整体机制。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营造风险管理的执行文化氛围;实施以内部评级为主的风险计量方法,注重风险缓释技术的应用;创建风险计量模型,构筑信息数据平台;提高风险管理的制度化水平,增强风险预警能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风险管理市场机制;发挥监管当局作用,强化外部监督。

2003年5月,中国银监会公布了最新翻译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概述(即Basel Ⅱ第三稿),新协议将在2006年底取代现行的1988年协议。但就中国目前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基础和水平而言,还远远达不到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因此,中国银监会明确表态,至少在十国集团2006年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几年后,中国仍将执行1988年的协议。这也说明,中国银行业目前的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大银行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是未来几年银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三大支柱”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新要求

新资本协议总体框架共分三部分,即所谓的三大支柱:第一支柱为最低资本要求,第二支柱是监管当局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检查,第三支柱为市场约束。与1988年协议相比,新资本协议吸收了近几年国际大银行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管理技术,在风险定义、风险计量、强化监管和信息披露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理质量

新资本协议吸纳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概念的同时,将操作风险列入风险管理的范畴,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风险计量更为谨慎、周密,方法更趋科学,促使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覆盖信贷决策和审批、贷款定价、信贷授权、风险敞口限额(包括地区、行业和客户)、资本和资源配置等领域,能够更好地控制风险,实现有质量、有内涵的发展。

(二)增强风险防范的主动性,增加风险管理手段的灵活性

新资本协议要求银行在风险控制和防范中发挥更大作用,在第一支柱——最低资本要求中,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加权风险计量均鼓励和允许商业银行运用自己的评级系统、评级模型和评级技术确定资产风险权重和最低资本充足要求,既强化了银行建立内控机制的责任,又增加了银行风险管理手段的灵活性。

(三)注重模型化和定量化计量,提高风险管理的精密度

新资本协议鼓励银行对信用风险的计量采用内部评级法(IRB),对操作风险的计量采取内部测评方法,这些风险测评技术均以定量化的、更为严密的模型为依托,风险计量更为谨慎、周密。

(四)强调监管当局及时干预,充分发挥监管者的作用

新资本协议把监管当局的严格评估与及时干预作为银行风险管理的第二支柱,监管当局要准确评估银行是否达到最低资本需要,银行资本水平是否与实际风险相适应,内部评级体系是否科学可靠,及早干预和防止银行资本水平低于实际风险水平。这些规定强化了监管当局的职责,硬化了对银行风险管理的监管约束,使监管当局能够更加主动地发挥作用。[!--empirenews.page--]

(五)增强信息的透明度,更加强调市场约束

新资本协议把信息透明和市场约束作为银行风险管理的第三大支柱,要求银行应当向社会及时披露关键信息,包括资本构成、风险资产及计量标准、内部评级系统及风险资产计量法、风险资产管理的战略与制度、资本充足率水平等。银行应具有经董事会批准的正式披露政策,该政策应概括公开披露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的目的和战略,并规定披露的频率及方式。这些规定有助于强化对银行的市场约束,提高外部监管的可行性、及时性。

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本充足率水平不高,风险资产规模较大

虽然新资本协议针对的是一级法人的资本充足监管要求,但在总分行体制下,按照经济资本配置制度要求,银行应当为不同的风险敞口和分支机构配置相应的最低资本,由于国内银行资产质量比较差,不良资产的规模比官方公布的数字要大得多,因此按实际风险资产计算的资本充足率实际上大多低于巴塞尔协议8%的最低水平,同时由于资本充足率水平较低且资本补充渠道较窄,能够为分支机构风险敞口配置的资本相当有限,不可能为高规模的风险敞口提供足够的资本支撑,这种情况必然导致分支机构风险敞口规模与资本匹配失衡。在资本补充有限的情况下,要提高资本充足率必须在降低信贷资产的风险敞口规模上做文章。而我国目前包括大型企业在内的绝大部分企业尚未取得外部评级,在标准法下其风险权重为100%或者150%,且国内银行尚不具备内部评级的客观条件,不能对企业进行内部评级,在呆账准备金提取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资本充足率的这种逆向配置效应几乎意味着商业银行降低风险敞口规模的途径就是降低信贷存量规模,甚至是减少一些优质客户的信贷业务。在当前我国信贷资产质量不高的情况下,风险资产按照新资本协议计算无疑规模更大,这又对我国当前较低的资本充足率带来了新的压力。

(二)风险管理文化落后,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的风险意识初步形成,但风险管理没有作为风险文化根植于所有员工的心中,贯穿到业务拓展的全过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还没有树立,没有形成全行认同的风险管理文化,系统而完整的风险管理战略还有待于加强,风险管理侧重于后台管理,没有将其作为信贷决策、风险敞口限额控制、贷款定价、资本资源配置的有利工具。同时,部分人员将风险片面地等同为违规、案件和损失,一些风险管理人员将风险管理简单地理解为控制,部分业务人员将风险管理看作是业务拓展绊脚石,注重信用风险的控制和计量,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仅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还谈不上统筹考虑、系统管理。

(三)风险计量方法落后,风险计量技术达不到要求

新资本协议规定了内部评级法必须达到9个方面的最低标准:(1)信用风险的有效细分;(2)评级的完整性和完备性;(3)对评级系统和机制的监督;(4)评级系统的标准和原理;(5)违约概率测算的最低要求;(6)数据收集和信息技术系统;(7)内部评级的使用;(8)内部验证;(9)信息披露要求。按照这些标准,我国商业银行至少在以下方面还存在差距:一是信用风险尚未进行公司、国家、银行、零售贷款、专项贷款、股权投资方面的细分;二是评级体系仍实行一逾双呆4级分类法和5级分类法,离先进银行10级以上分类方法有较大差距;三是没有成熟的风险计量模型,信用评价仍以定性分析为主,且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信息滞后且有效性差,客户风险评价的准确性较差;四是数据系统既不能满足复杂的风险计量要求,又不能满足5—7年历史数据观察期的要求(这一点显得尤为关键);五是内部评级尚未应用于信贷决策、资本配置、贷款定价、经营绩效考核等方面;六是缺乏以风险为导向的资本资源配置机制。[!--empirenews.page--]

(四)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风险管理执行力度较弱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在内控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银行的内控还不能完全适应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不能适应银行审慎经营和银行业监管的需要。银行内部缺乏一个统一完整的内部控制法规制度及操作规则,不少制度规定有粗略化、大致化、模糊化现象。如贷后管理检查报告制度淡化,客户经理的职责履行不到位等都缺乏必要的控制手段。同时会计控制未能有效发挥作用。如对于客户在商业银行资金流量,会计部门不能为信贷部门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和采取必要的控制手段。同时,岗位轮换制度没有得到普遍推行,未能很好地造就业务的多面手和综合管理人才,达到“一专多能”的目的,也难以避免因岗位人员老化而产生的各种弊端。一些分支行的负责人按个人意志办事,使内控规章制度流于形式。目前,银行的制度规定,其对象大多是业务人员,而对各级管理人员缺乏有效监督,对掌握一定决策权力的管理人员制约力不强,以致内控制度存在着许多漏洞和隐患,表现在信贷风险方面较为明显的是对上报信贷审批材料进行包装和贷款条件不落实,就发放贷款,造成信贷业务从一开始就存在重大隐患。

(五)风险预警信号滞后,缺乏先进的预警技术

风险的隐蔽性和损失形成的滞后性决定了风险预警的重要作用,只有及时准确地根据风险预警体系提供的风险预警信号,采取有效的风险预控措施,风险管理才能达到未雨绸缪的理想效果。但商业银行与此相适应的风险预警体系和预警机制还没的国有独资银行的产权结构以及面临的风险和无利润约束而在管理体制、经营与信贷策略及发展意识等方面存在的种种障碍,无疑又使货币政策作用的时滞拉长、力度减弱。甚至在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市场化和金融创新加快的经济中,由于投资工具更加多样化,投资者的构成、资金来源、公司上市和投资活动更加国际化,货币替代的程度和趋势更加增强,货币流通速度也极不稳定,货币需求的相关性、可测性和可控性更难,加之滞后性特点,中央银行控制货币总量的能力实际上呈现出越来越弱的趋势。许多工业化国家转而采用通胀目标或利率目标加以监控。值得注意的是信贷资金违规进人股市,不仅会扭曲价格信号,滋生“泡沫经济”,同时使得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监测和调控更加困难,而且一旦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价格剧跌会严重动摇人们的消费信心,减少消费支出,同时由于银行抵押品价值的缩水而使银行陷入财务危机之中,引起整个社会的恐慌,造成金融体系的不稳定。

至于股市对利率的敏感度不如国外,乃基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是以信贷途径为主导的事实,用流程图表示为:货币供应量M↑→银行储备↑→银行贷款↑→企业投资↑→支出↑。其原因主要有:我国银行的贴现率和本币存贷款利率仍受到央行的严格管制,不能反映社会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化,当货币政策变化时,金融市场利率无法迅速作出反应,因而通过利率传导的财富效应渠道和资产结构效应渠道这样的两种完全市场竞争、完全信息、具有充分利率弹性的现代市场经济的主要传导机制难以发挥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国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企业数量和融资规模都十分有限,绝大多数国有和非国有经济及个人对银行信用的依赖度都比较高。票据市场发展缓慢与滞后、股票市场严重扭曲。金融市场上既有流动性又有生利性的大量金融新产品未形成一股浪潮,以离岸金融和跨国银行活动为先导,尤其是以短期资本流动和外汇交易规模呈跳跃性增长的金融国际化、自由化时代尚未全面掀起。但由于存在比较利益差异,大量本可进入商品和劳务市场的货币资金转而进入金融市场了,随着对银行业放松管制和市场竞争的空前激烈,当银行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资本市场中去,且资本市场更加深化和发展,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在货币政策的传导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股市对利率的敏感度也将大为增强。甚至在这样一个资本市场更加深化开放的市场经济中,由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增多,经济主体更加多样化、经济主体的行为更具多变性、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加大,利率政策对股市的影响力会下降,相反,一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却要经常考虑股市面上走势因素。就像现今美联储在发布降息公告中表示的那样:持续下跌的股票价格、制造业疲软以及全球经济环境不景气是促使联储今日降息的主要原因。与资本市场和货币政策深化相关联的是现今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如美国、欧元区国家的平衡预算政策已开始制约国债市场的发展,甚至使国债市场萎缩或消失,这样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要货币政策工具下的长期利率就会难以反映出一国的基本经济状况,缺了一个更富弹性、更加市场化和更具自主性的国债主要工具的中央银行将会更加关注市场均衡实际利率,而利率包含股票、不动产等“资产价格”在内的综合物价体系及其变动反应,将成为当局今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加以探讨。对于那些预算平衡政策使国债市场萎缩到不能充当货币供应“蓄水池”的国家,货币政策工具也将面临技术和制度上的创新。[!--empirenews.page--] 参考文献:

[1]李扬。国债规模:在财政与金融之间寻求平衡 [J].财贸经济,2003,(1)。

[2]张兵,李晓明。中国股票市场的渐进有效性研究 [J].经济研究,2003,(1)。

[3]冯用富。货币政策能对股价的过渡波动做出反应吗[J].经济研究,2003,(1)。

[4]杜金富,王振营,张文红。货币供应量统计当修正[J].中国金融家,2003,(4)。

[5]仲黎明,刘海龙,吴冲锋。中国股票市场流动性:过高还是过低——一个国际比较视角的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3,(1)。

[6]巴曙松。论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路径选择[J].世界经济,2003,(3)。

[7]李扬。通货紧缩还是通货膨胀——从货币和利率的走势寻求解释,金融与保险[J].2001,(2)。

[8]王松奇,徐义国。

篇2:新资本协议

1、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协议的确立,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在6月,公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协议在广泛的征求意见过程中多次修改,最后于6月公布正式稿,委员会规定从底开始在成员国开始推行。新协议由三大主题组成,分别从资金管理人和风险管理人角度、监管人角度以及投资人角度对银行风险的内涵、计量方法以及风险防范方式等,作出了建议和规范方法的要求。

2、协议中的三大主题含义

第一主题: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资金管理者和风险管理者角度)。新协议将银行风险的进行了划分,确定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三方面,并为计量风险提供了多种备选方案。

第二主题: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监管者角度)。这部分内容是第一次纳人协议框架。新协议认为,为了促使银行的资本状况与总体风险相适应,监管当局应该考虑银行的风险化解能力、风险管理能力、所面对市场的性质、收益的.稳定性与有效性等因素,全面判断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否达到应对市场风险的要求,在商业银行的资本水平较低时,监管当局要及时对银行进行必要的干预。

第三主题:市场约束(投资者角度)。它是目前公司治理结构研究重大进展的体现,其作用在于进一步强化资本监管和促进银行体系运作中的安全与稳固。新协议明确了市场有迫使银行合理地分配资金及控制风险的作用,市场中的盈亏机制可以促使银行保持充足的资本水平,支持监管当局更有效地工作。

篇3:新资本协议

关键词:银行监管,资本充足率,《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最低资本要求

在美国银行界流传着这样一首关于银行资本的短诗:“哦, 银行资本, 哦, 银行资本, 监管者的落寞英雄, 请不要, 不要, 千万不要消失”。[1]这首短诗隐含着银行经营过程中银行资本的重要地位, 以及监管部门对银行资本的密切关注。随着金融自由化的深入发展, 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问题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社会都已成为一个颇受关注的问题。从风险角度看, 银行机构规模化、新型金融衍生产品的不断出现以及金融机构之间竞争的激烈化, 使得银行业风险日益增长, 对资本充足率的标准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尤其是20世纪70、80年代以来的数次银行倒闭及其引发的金融危机, 迫使各国逐渐重视从根本上防范风险发生, 确保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稳定。因此, 有效的银行资本监管成为防范和化解银行风险, 维护一国金融体系稳定的首要条件。2004年6月, 作为国际银行监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和银行监管的最高水平,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发布为各个国家完善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立法指明了发展方向, 尤其是对市场尚不成熟的中国而言, 新协议的“三大支柱”为其亟需规范的国内监管措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强的力度。

一、银行资本和资本充足率的界定

银行资本从会计计算的角度而言主要是指银行总资产与银行总负债之间的差, 具体包括普通股、优先股、资本公积、留存收益以及从事存贷款业务需要计提的一般资本金。按照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第12条的规定, “商业银行资本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 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权, 附属资本包括重估储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权和长期次级债务。”从监管的角度来说, 银行资本也即是监管资本, 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是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所确定的监管资本构成标准, 即银行资本包括核心资本 (一级资本) 和附属资本 (二级资本) , 从法律监管的角度考察, 银行资本的本质功能是吸收银行经营中遭遇的各种风险和损失, 为存款人和其他债权人的利益提供保护, 维持银行的安全和社会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 消除银行业的不稳定性。银行资本具有一种“公共商品”的属性, 银行股东、债权人与经营者偏重于它的增值性和盈利性, 而监管者更注重它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因此, 银行资本对于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和成长以及对监管当局都有重要的意义, 银行努力寻找的使价值最大化的最优资本持有量即是监管部门确立的资本需求量标准。

银行资本充足率 (capital adequacy ration) , 又称为银行自有资本与风险性资产之比率, 作为现代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内容, 其含义是指上述金融机构资本应保持一种既能经受坏账损失的风险, 又能正常运营而达到盈利的水平。当银行持有的资本不符合监管部门的要求达不到资本充足率标准时, 监管部门就会以各种方式影响银行的资本需求量, 因此银行的资本管理首先必须满足监管部门的要求。

对银行充足性的衡量随着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和人们对风险的认识曾经采用过各种指标。在统一的资本充足率标准制定以前, 各国监管当局都选择了比率作为风险控制的量化标准, 但在确定比率构成时却采取了不同的设计, 有的选用资本与总资产的比率, 如美国;有的采取总资产与资本的比率, 如德国;还有的是资本与存款负债的比率 (如丹麦) 或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率 (如瑞士) 。即使都采用资本与总资产比率的国家, 在具体比值上也存在着差异。这种标准的差异性意味着基于资本的杠杆作用, 资本比率监管要求低的银行在国际竞争中往往处于有利地位, 容易获取高额利润, 显然这是不公平的, 为了维护整个国际金融市场公平的竞争环境, 由英美牵头, 各主要发达国家制定了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统一标准, 即核心资本占风险资产的比重不得低于4%, 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的和占风险资产的比重不得低于8%。《巴塞尔协议》规定该标准平等适用于各国银行, “无论具体情况如何, 对于具有相同的特点, 且根据这些特点法律将其划分为同一类型的人, 法律在适用时不能对他们有所例外”。虽然巴塞尔资本协议是不具强制力的国际惯例法, 但目前各国都把巴塞尔协议的精神内化于本国法律条文中, 尤其是在资本充足率这一方面的相关规定已经成为当前各个国家制定银行监管立法时吸收借鉴的统一准则。

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借鉴意义

从法律性质上说, 巴塞尔委员会不具备任何凌驾于国家之上的正式监管权, 巴塞尔协议实际上也仅具有习惯国际经济法的特征, 各国均有选择是否遵循和决定期限的自由, 但由于该协议规定的相关国际金融风险监管管理实际上多源于发达国家的金融立法和监管实践, 因而其提出的原则和内容足以影响到全球主要国家的跨国银行并成为国际性银行遵守的共同准则。因此大多数受监管的国际银行都感到巴塞尔原则及其标准对自己是一种威慑, 是一种必须遵守的行业规矩, 是一个必须达到的行为尺度。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无疑是对旧巴塞尔资本协议的一次具有创新意义的扬弃, 它在监管标准和监管内容上比旧协议更复杂, 更全面, 充分考虑了银行可能面临的多种风险, 其风险敏感性也越大, 较为全面的考虑了引起风险的多种因素。同时新协议还从监管者的角度体现了监管内容具有更强的灵活性, 在评判资产风险的方法上为银行提供了多种选择, 信息披露的要求也将使银行更透明地面对公众。

首先, 在监管标准上增加了银行资本充足率计算中对于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 即是将资本充足率计算中覆盖的风险范围逐步从信用风险推广到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 并配备相应的资本, 这样才能更准确、更敏感的反应出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和风险状况, 使全面风险管理的监管理念得到了切实的反应。

其次, 在监管举措方面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更为灵活的监管举措和手段, 适当地扩大了监管对象的约束范围, 不仅规定将以商业银行业务为主导的控股公司应当受到资本充足率的约束, 对非银行机构的大额投资也需要从资本中扣除,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金融机构的资本套利行为, 对那些在非银行领域有广泛投资的银行形成严峻的约束。

最后, 通过强化信息披露这一市场约束机制, 使市场有效而合理地分配资本和控制风险, 促使银行保持充足的资本水平, 支持监管当局更有效的工作。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三大支柱作为其最终修订的闪光点, 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它们紧紧围绕着完善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法律监管这一核心, 如果这三个方面不能很好的落实,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全面监管也就很难得到落实。我们在借鉴时, 在监管标准、监管内容和监管措施手段上都必须进行全方面的规定和完善以期实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制定目标, 即 (1) 规定银行资本金与风险资产的比率, 规范其计算方法和标准, 保障国际银行体系稳定运行; (2) 制定银行业统一标准, 促进公平竞争; (3) 提供更全面的处理风险的方案; (4) 使处理资本充足率的各种方法更为敏感地反映银行头寸及其业务的风险程度; (5) 继续促进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和稳健性, 至少维持金融体系目前的资本总体水平。

三、我国目前借鉴新协议的难点和对策分析

1、适用难点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自身的局限性

新资本协议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适应性仍存在一定的争议, 因为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在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难, 如:银行没有实现充分的资本化;政府和行业自律组织缺乏监管专家;资本市场发展不充分;金融市场存在一些文化上的缺陷等。而另一方面, 发展中国家还面对一个更大的困难, 而且是它们力所不及的, 这个困难就是国际监管标准并不能很好地适合它们的实际情况。国际监管标准的制定往往过于复杂, 很难在一些不成熟的市场中实行。例如我国目前对资本充足率的相关规定中就存在着很多短期内难以跨越的障碍, 如资本项目组成过于简单, 附属资本仅有贷款呆账准备, 测算时对表外帐目缺乏应有的考虑, 贯彻协议标准的具体措施似显薄弱, 难以达到现代金融监管的要求, 更没能像美国那样在协议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 提供完善的安全保障。正如前英国金融服务局总裁戴维斯表示, 许多国际标准对发展中国家的适应性存在较大的问题, 因为这些标准根本不代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但是很多的国际监管标准却仍旧这样被制定出来, 包括巴塞尔委员会、国际会计委员会发布的包括IOSCO标准 (国际证券组织委员会) 、IAIS标准 (国际保险监管联合会) 在内的各类国际金融监管标准, 都是为发达国家金融市场而量身制作的, 对新兴市场国家的适用性考虑极少。仅是标准制定工作进入尾声时, 才象征性的努力做一下调整, 以反映这些国家的需要。这种情况现在变得越来越糟, 因为巴塞尔新协议比以前更复杂, 更难以把握, 以致于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表示, 它们不准备实施新协议要求的某些复杂条款, 尤其是针对它们国内的一些小型简单的金融机构。美国尚且如此, 何况是发展中国家呢?

2、适用难点二:我国缺乏直接适用的客观条件

尽管我国作为国际清算银行成员国之一必然要签署相关协议, 但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2003年7月31日致巴塞尔委员会主席卡如纳先生的信中表示, 至少在十国集团2006年实施新巴塞尔协议的几年后, 我国仍将继续执行1988年的老协议。这主要是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即便有了迅猛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 目前我国的金融体制仍然无法和发达国家接轨, 尤其是在法律体系的规范化方面更是缺乏一套严谨、行之有效的监管法律规范对目前复杂的银行业进行约束和管理。

3、我国的适用原则:逐步吸收和借鉴

新资本协议主要适用于十国集团国家“国际活跃银行”, 即国际化大银行。虽然中国大多数银行不属于新资本协议界定的“国际活跃银行”, 现实情况也不允许我们直接适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但我国的监管主体也不得不正视到新资本协议代表今后资本监管的大趋势, 在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之下, 我国必须要逐步跟进, 不断地按照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完善我国的资本监管制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认为, 鉴于监管当局监督检查是成功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关键, 完全或基本遵守《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 应该作为向新资本协议过渡的基础。实际上, IMF在71个国家的金融稳定性评估 (FASP) (包 (下转第160页) (上接第122页) 括12个发达国家, 15个转轨国家和44个发展中国家) 标明, 许多国家的监管工作存在缺陷, 其中包括:风险管理, 并标监管, 对资本不足银行的纠正措施, 而这些都是实施有效监管和新资本协议的关键。

鉴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总体资本充足率较低, 业务规模、风险管理水平、国际化程度差别明显的现实, 按照银监会对待新资本协议“结合国情, 积极参照”的基本态度, 我国银行业应对新资本协议挑战的基本策略应当是先认真执行好2004年2月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要求, 大力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 同时鼓励大银行开发内部评级体系, 当条件成熟时采取内部评级法进行资本监管, 而中小银行受规模、数据等因素的制约, 单独建立符合新资本协议要求的内部评级体系, 成本很高, 难度很大, 因此可在资源的基础上按照商业原则通过信息共享, 成本分摊, 缓解单个银行面临的数据约束, 实现规模效益, 建立具有共性的内部评级体系, 在此基础上结合本行资源条件、市场地位、发展战略, 整合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 完善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 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安排, 以推进中小商业银行改进风险管理, 提升整体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郑鸣.商业银行管理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潘金生.比较银行法[M].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1.

[3]马卫华.WTO对中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4]朱忠明, 张淑艳.金融风险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5]李仁真.国际金融法[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6]罗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文献及评述[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篇4: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发展脉络

按照二十国集团的要求,这些标准将随着金融环境改善和经济复苏后逐步引入。对于银行业监管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变革是源于2007 年至2009 年的金融危机,它暴露出新资本协议的诸多不足,例如旧有的银行业监管规则中,对于核心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过低,使得银行体系难以抵御突如其来的全球性金融系统风险,在危机爆发时全球银行的整体资本质量不佳;目前的监管体系尚未对杠杆率进行一致的监管;金融监管体系中存在亲周期效应未引起足够重视;以及强化对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对系统性风险考虑不足等。这些都促使巴塞尔委员会对新资本协议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

巴塞尔协议第一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国际通用的、以加权方式衡量表内与表外风险的资本充足率标准,有效地扼制了与债务危机有关的国际风险。1988年版的巴塞尔协议包括如下要点:

1.资本的分类;

2.风险权重的计算标准;

3.资本与资产的标准比例;

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波及全世界,而当时的Basel 机制却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1999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第一次建议,决定修订1988年协议,以增强协议规则的风险敏感性。

而Basel III受到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直接催生,该协议的草案于2010年提出,并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就获得了最终通过,并于此后的11月在韩国首尔举行的G20峰会上获得正式批准实施 。该协议核心内容在于提高了全球银行业的最低资本监管标准,主要的变化包括:

(1)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限将从现行的4%上调至6%,“核心”一级资本占银行风险资产的下限将从现行的2%提高到4.5%。新的一级资本规定在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执行。总资本充足率要求在2016年以前仍为8%。

(2)增设总额不得低于银行风险资产的2.5%的“资本防护缓冲资金”,在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之间分阶段执行。此后,“核心”一级资本、一级资本、总资本充足率分别提升至7.0%、8.5%和10.5%。

(3)提出0-2.5%的逆周期资本缓冲区间,由各国根据情况自行安排,未明确具体实施安排。

Basel III大幅提升了对于银行业的一级核心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水平,以有效防范在经济繁荣时期过度放贷而产生大量的隐性坏账风险,并帮助银行在经济下行周期抗击亏损,这一规则虽然未能达成最终一致,但却显示出银行监管业者更加重视加强银行体系在顺境下的资本缓冲储备,这无疑为未来进一步的金融监管规则修订指明了方向。

由于国内银行更加传统的运营模式、更加简单的资本构成以及较少的衍生工具等原因,新框架对于国内银行的影响明显小于西方银行。从短期来看,国内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基本保持稳定。经计算的杠杆率、LCR和NSFR结果较高,不仅能够满足监管要求且显著优于国际同业平均水平。资产证券化、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以及交易业务风险权重的大幅度提高对国内基本没有影响。

从长期来看,新的监管标准对中国银行业资本和流动性管理的影响不容忽视。我国商业银行近几年资产快速扩张,这大大增加了资本补充压力和流动性压力。强化后的资本和流动性监管标准将约束稳定状态下的银行信贷供给能力和信贷成本控制。

总体来说,对我国商业银行影响较大的资本相关的各项指标均从20 年起进入并行期,时间较为宽裕,但监管比率的要求可能比预期的更加严格。笔者认为,各银行应提前准备,积极应对监管改革变化对自身在实施新规定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分析,为可能产生的影响做好准备:

•建立国际监管机构改革动向和银监会监管要求的跟踪和应对机制

•进一步强化风险约束和资本约束的经营发展理念,建立有效的资本约束机制

•优化资本结构,建立建全资本的长效补充机制

•完善压力测试方法

•加强对于金融创新业务的管理

•借助定量影響测算等相关工具,监控定量指标的达标情况并相应的采取应对措施

对于正在快速国际化的中国银行业,通过满足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监管要求,促使其合理制定未来的发展战略,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完善治理结构和监督机制,逐步增强在全球银行业中的竞争地位,既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面对未来的形势和环境变化如何及时做出响应,是国内银行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罗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文献及评述.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12.

篇5:新资本协议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明确商业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申请和审批事项,确保申请和审批工作稳妥有序开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适用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确定的新资本协议银行和自愿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其他商业银行。

第三条 本指引所称申请和审批适用于银行集团及商业银行单一法人层面的申请和审批。

第四条 商业银行应保障新资本协议实施申请准备工作有序开展,并确保新资本协议在银行日常经营管理中持续发挥作用。

第五条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持续、有效、一致地进行新资本协议实施的审批工作,持续监督商业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的进展情况。

第二章 商业银行申请

第六条 商业银行应明确新资本协议实施申请的组织架构,明确 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牵头部门、相关参与部门的职责和权限,设定申请准备的内部程序,形成有效的决策机制和报告流程,确保申请工作有序开展。

第七条 商业银行应确保申请组织架构相对稳定,并在过渡期内及日后新资本协议实施过程中持续发挥作用,以确保新资本协议的顺利实施。

第八条 商业银行董事会对本银行新资本协议实施申请和达标负最终责任,董事会或其授权机构应履行以下职责:

(一)审议和批准新资本协议实施申请报告,确保申请报告和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完整性,确保有足够的资源开展新资本协议实施和持续改进工作,并监督高级管理层履行相关职责。

(二)定期听取新资本协议实施情况的报告,了解实施新资本协议对本银行战略发展、资本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的重大影响,及时掌握新资本协议实施进展情况,包括各项目进度和成果、达标程度、主要差距和风险点。

(三)审议和批准新资本协议实施规划的重大调整。

(四)及时了解银监会评估工作进展,并根据要求配合银监会的现场访谈和调查等工作。

第九条 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负责具体组织本银行新资本协议实施申请工作,确保申请和检查验收有效开展,高级管理层应履行以下职责:

(一)批准实施新资本协议的申请工作流程,明确各参与部门 的职责,并监督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

(二)建立内部定期沟通和汇报机制,定期听取新资本协议实施和达标情况汇报,全面了解全行新资本协议的实施进度和整体情况,深入掌握各项目进度和成果、达标程度、主要差距和风险点。

(三)负责银行接受银监会的现场评估及验收工作,并根据要求接受银监会的现场访谈和调查。

(四)根据银监会评估情况,负责制定和监督落实整改计划。第十条 商业银行应指定专门部门牵头负责本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申请的总体协调和推进,组织与新资本协议实施申请有关的各项工作,牵头部门应履行以下职责:

(一)牵头组织新资本协议实施申请工作,起草申请报告,并统一组织申请文档的整理和准备工作。

(二)承担新资本协议实施的项目管理职能,牵头开展本银行的新资本协议达标自评估工作,并起草达标评估报告。

(三)组织相关部门定期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汇报新资本协议实施进展情况。

(四)配合银监会的现场评估验收工作,具体组织协调本银行对银监会的汇报、沟通和解释工作。

(五)组织落实整改计划,及时向银监会汇报整改情况和效果。第十一条 新资本协议的相关参与部门应按照本银行总体规划,在牵头部门的统一组织下,负责落实与新资本协议实施申请相关的各项工作,参与部门应履行以下职责:

(一)开展新资本协议实施申请工作,提供所需的材料和文档。

(二)定期开展新资本协议达标自评估工作,向牵头部门提供本部门涉及的达标工作的评估结果和相关支持文档。

(三)定期向董事会和高管层汇报新资本协议实施进展情况。

(四)配合银监会的现场评估验收工作,接受银监会的现场访谈和调查。

(五)根据银监会的检查意见和要求,落实与本部门相关的整改计划。

第十二条 内部审计部门应开展对本行新资本协议实施工作的全面内部审计,对新资本协议的实施成果进行质量控制。

第十三条 商业银行应根据银监会评估工作安排适时提交书面申请材料,详细介绍本银行新资本协议实施准备情况,至少包括:

(一)评估申请。评估申请应列明申请项目的范围并包括对申请材料真实性的承诺;银监会将视银行实施准备中的问题开展多轮评估。

(二)新资本协议实施总体情况说明。包括新资本协议实施申请目标、申请范围、实施新资本协议已开展工作的概述以及实施新资本协议相关组织情况。

(三)实施情况的具体说明材料,包括公司治理、政策流程、计量模型、数据和IT系统、业务应用等方面的详细情况。

(四)最近一次达标评估清单及报告。

(五)至少最近两次定量影响测算结果。

(六)其他有助于银监会了解实施情况的材料。

第十四条 评估结果经银监会认可后,商业银行可提交实施申请,应提交的申请材料有:

(一)申请书。申请书中应列明申请的范围并包括对申请材料真实性的承诺。

(二)董事会审议通过申请的相关决议。

(三)实施情况的具体说明材料。包括新资本协议实施治理架构、政策流程、计量模型、数据和IT系统、业务应用等方面实施现状的自我评估情况。其中,新资本协议实施关键定义及重要事项应有董事会和高管层审批的记录。

(四)针对评估中发现问题的整改报告,报告应经董事会和高管层审批。

(五)最近一次达标评估清单及报告。

(六)至少最近两次定量影响测算结果。

(七)其他有助于银监会了解实施情况的材料。

第三章 监管审批

第十五条 银监会针对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审批工作建立组织架构,指定专门部门牵头新资本协议的审批工作,明确审批权限,设定审批的范围、程序、方法和标准,确保新资本协议申请审批工作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第十六条 银监会对商业银行新资本协议实施第一支柱、第二 支柱实行审批,并关注第三支柱信息披露相关准备情况。

第十七条 银监会审批时应关注新资本协议实施对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作用,审查银行是否建立起自我完善的机制推动风险管理水平的持续改进,评估商业银行新资本协议实施是否达到监管要求。

第十八条 商业银行应按照新资本协议要求确保各支柱平衡实施,在提交申请时可根据本银行实际实施进展情况对第一支柱、第二支柱分别提交实施申请,银监会相应进行审批。

在商业银行第二支柱实施申请获批之前,银监会将根据《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指引》评估确定银行第二支柱资本要求。

第十九条 商业银行新资本协议实施准备工作经银监会评估完全达到监管要求时,可获得批准实施新资本协议。对需要时间检验其稳定性的项目允许边实施边完善,若对新资本协议实施有实质影响的核心项目达标、且对非实质性差距有明确的过渡期达标计划的商业银行,银监会可允许其有条件实施新资本协议。

未能获准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商业银行,应根据银监会整改要求进行改进,经银监会确认后再行申请。

第二十条 商业银行申请实施新资本协议应首先提交评估申请,银监会自收到评估申请材料之日起开始受理申请。银监会根据商业银行提交的材料制定评估方案,开展评估工作,对商业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的整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检验银行新资本协议实施准备情况,及早发现问题促进整改;促使实施成果在推动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方面发挥作用,为实施审批工作奠定基础。

第二十一条 银监会根据评估结果及发现问题的整改计划落实情况确定商业银行是否可提交实施申请。

第二十二条 银监会自收到实施申请之日起开始受理申请。银监会按以下工作流程对商业银行新资本协议实施开展审批工作。

(一)检查和评估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二)制定审批计划、进行现场评估。申请审批应以评估阶段对商业银行新资本协议实施情况的评估结果和整改情况为基础,综合分析商业银行提交的各项材料制定审批计划,对评估中没有覆盖的方面及评估中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重点进行现场评估。

(三)出具审批报告。根据分析和现场评估情况出具审批报告,审批报告应重点分析商业银行新资本协议实施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差距、过渡期安排等,最后做出审批建议。

(四)审批意见反馈。与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沟通初步审批意见,核对确认事实。

(五)签发审批意见。审批意见经银监会批准后正式签发。审批意见为有条件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商业银行,应列明该行需在过渡期内整改达标的各个项目。

(六)持续监控。对有条件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商业银行,银监会持续监控其在过渡期内的改进情况。

第二十三条 在申请审批的各个流程环节中,银监会与商业银行及时沟通与交流。商业银行应了解各个流程环节的评估重点,并就 重点问题与银监会进行沟通。

第四章 银行集团申请审批实施新资本协议

第二十四条 本章所称银行集团,是指总部注册在我国境内、满足并表计算范围的商业银行及附属机构,包括次级层面计算并表资本充足率的银行集团。

第二十五条 集团总部负责银行集团层面新资本协议实施申请的准备和组织工作,向银监会提交集团实施申请,接受银监会对集团层面的实施审批。

第二十六条 银行集团应明确申请实施的范围,包括所涵盖附属机构及资产占比情况。第一支柱信用风险实施内部评级法的风险加权资产占比在申请实施时不低于50%,过渡期结束时该比例不低于80%。对未列入本次申请、计划未来另行申请纳入集团实施范围的,应提交明确的实施规划和当前进展情况;对不列入集团实施申请的,应说明原因。

第二十七条 除应满足本指引第二章第十三条至第十四条相关要求外,银行集团还应提供集团内部各法人实体的实施方法及差异说明,提交实证数据说明上述差异对集团风险管理一致性要求的影响、解决方案和实际效果。

第二十八条 对于由集团总部进行集中管理的附属机构,由银监会牵头审批。对于在东道国当地市场占实质性份额的附属机构,银 监会将邀请东道国监管当局参加审批工作;对其他东道国监管当局,银监会将采用监管联席会议机制、提供审批结果等方式共享审批信息。

第二十九条 银监会对银行集团的审批负主要责任,并将主动与东道国监管当局合作,达成一致审批意见。无法达成一致时,银监会将综合各东道国监管当局意见形成最终意见。

第三十条 对于实施方法与集团存在较大差异、或对某些业务条线行使全球管理职能的附属机构,可由东道国监管当局牵头审批。银监会将通过双边监管合作机制,与东道国监管当局协商采用联合审批、参与审批和分享审批主要信息等方式参与审批机制。

对于东道国监管当局未与银监会建立双边合作机制、或东道国监管当局提供信息有限的情况,银行集团总部应按银监会要求,提供附属机构的申请和审批情况。

第三十一条 对在中国银行业占实质性市场份额的外资银行在华银行集团,银监会将参与母国监管当局的联合审批工作。

对实施方法与集团存在较大差异、或对某些业务条线行使全球或区域管理职能的外资银行在华银行集团,银监会负责审批工作。

第三十二条 对其他外资银行在华银行集团,银监会将通过双边监管合作机制,与母国监管当局协商采用联合审批、参与审批和分享审批主要信息等方式参与审批机制。

对于与母国监管当局未建立双边合作机制或母国监管当局所提供信息有限的情况,外资银行集团总部及在华银行集团应根据银监会 要求,提供集团申请和审批情况。

第五章 过渡期安排

第三十三条 银监会对获准有条件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商业银行设立过渡期,过渡期至少为3年,自商业银行获得银监会批准实施新资本协议当年12月31 日起计算。过渡期结束时商业银行应获批实施新资本协议,若商业银行未能根据监管要求完成整改,或第二支柱未获得审批,银监会可适当延长过渡期。

若商业银行在过渡期内,信用风险计量方法从内部评级初级法过渡到高级法,市场风险计量方法从标准法过渡到内部模型法,操作风险计量方法从标准法过渡到高级计量法,则过渡期自新方法获批当年12月31日起重新计算。

第三十四条 过渡期内,商业银行应按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和新资本协议方法平行计算资本充足率,并遵守规定的资本要求底线,即第一年为95%,第二年为90%,第三年及以后为80%。

第三十五条 获准有条件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商业银行应制定详细的全面达标计划,商业银行应每季向银监会报告计划执行情况,配合银监会实施相关的检查和评估,确保过渡期结束时全面达到新资本协议实施的监管要求。第三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提前六个月向银监会提出结束过渡期的申请,获审批后方可结束过渡期。未能完成全面达标计划的商业银行,银监会可适当延长其过渡期。

第三十七条 获准实施新资本协议的银行,过渡期内至少应披露《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信息披露指引》中规定的定性信息及资本底线定量信息。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 本指引由中国银监会负责解释。第三十九条 本指引自

篇6:新资本协议

关键词:新资本协议;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风险控制

Abstract: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commercial banks to control the level of risk and performance. In the New Basel Capital Accord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banks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to commercial banks, especially transnational operations of commercial banks to further improve their corporate governance.

Key words: New Capital Accord; commercial bank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risk control

前言

当前,随着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上市和转型,银行自身的公司治理面临着严峻挑战。鉴于我国也将在近期内对大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如何借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公司治理方面的要求以及国际化大银行的相关经验,明确我国商业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职责,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树立良好的公司治理运行机制,具有相当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公司治理与银行业

经合组织发布的《关于公司治理的五项原则》和20经合组织发布的《关于公司治理原则》的修订版中,明确提出了公司治理的五项原则:公司治理框架应保护股东权利;应平等对待所有股东,包括中小股东和外国股东;应确认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鼓励公司与他们开展积极的合作;应确保及时、准确地披露所有与公司有关的实质性事项的信息,包括财务状况、经营状况、所有者结构以及公司治理状况;董事会应确保对公司的战略指导。对管理层的有效控制;董事会应对公司和股东负责。

资产结构的特殊性、资产交易的非透明性、严格的行业管制和监管等银行业自身的特殊性的存在使得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既有公司治理的一般性,也有银行业的特殊性。所以,我们在建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时,既要考虑经合组织关于公司治理的要求,又要考虑银行业方面的特殊要求;在吸收上述内容和19发布的《加强银行组织的公司治理》中银行价值取向、战略目标、责权划分、管理者相互关系、内控体系、特殊风险监控、激励机制和信息透明等八个方面内容的基础上,新资本协议对公司治理的规定,特别是针对采用高级法的银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有关公司治理的要求

2004年,巴塞尔委员会正式推出了新资本协议,这一协议关于公司治理方面的内容后来在的《加强银行公司治理》中得以充分展开,尤其体现在于其规定的稳健公司治理8条原则之中。在这一协议当中,明确提到银行组织的公司治理有两处:一是第一部分中也即第一支柱中的第三章(信用风险-IRB法)中的公司治理和监督;二是第三部分中也即第二支柱中的第二章(监督检查的四项主要原则)中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监督。当然,还应指出的是,新资本协议中的其他很多地方都和公司治理有密切关系,尤其是第三支柱中关于信息披露制度的规定。

新资本协议从公司治理、信用风险控制、内审和外审三方面阐述银行业的公司治理和监督。首先,明确了董事会的责任。董事会和董事会指定的委员会应做到:(1)批准所有评级和估值过程的重要方面;对银行的风险评级体系有一般性理解,并且详细地了解与评级相关的给管理层的报告;(2)制定包括资本计划在内的战略计划,并把资本计划视为能否实现其战略目标的关键要素;(3)确定银行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并确保管理层建立风险评估框架、风险资本系统和内部合规监测办法:采取并支持有力的内部控制,制定相关政策和程序,确保管理层将这些方法和规定在整个组织体系中有效地传达。

其次,明确了高管层的职责为:(1)建立一套评估各类风险的框架,开发一个将风险与资本水平挂钩的系统,制定并有效实施监测内部政策合规性的方法;(2)向董事会或指定的委员会,提供关于重大变化或现行政策例外情况的通告;(3)深入了解评级体系的设计和运作,批准现有的程序和实际做法之间的重大差异;保证评级体系连续、正常运作;定期开会讨论评级过程的表现、需要改进的领域及对不足之处的改进情况;听取内部风险控制部门的内部评级报告;(4)掌握银行所承担风险的性质和程度,了解资本充足程度与风险之间的关系,并根据相应的风险轮廓和商业计划,确保风险管理程序的规范性和复杂性。

再次,明确提出银行必须建立独立的信用风险控制部门,并规定其职责为:(1)负责内部评级体系的设计或选择、实施和业绩表现.包括:测试和监控内部评级;生成和分析银行评级体系的总报告,包括按照违约时的评级和违约前一年的评级进行分类的历史违约数据、评级迁移分析以及对关键评级标准趋势变化的监控。在各部门和各地区验证评级定义的实施程序。检查且记录评级过程的变化,包括变化的原因;检查评级标准以及评估评级对风险的预测情况。为了便于监管当局检查,必须记录和保留评级过程、标准或单个评级参数的变化。(2)必须积极参与评级模型的开发、选择、实施和验证,对评级过程中使用的模型承担监控和监督责任,并且对将来的检查和评级模型的改变承担最终责任。(3)必须和管理层人员定期开会讨论评级过程的表现、需要改进的领域及对不足之处的改进情况。

上一篇:医学统计学课程思考题下一篇:5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