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完成所有工作承诺

2024-04-26

确保完成所有工作承诺(精选8篇)

篇1:确保完成所有工作承诺

确保创建工作目标圆满完成

创建全国文明(提名)城市是一项覆盖面广、涉及范围大、关联度高的社会综合系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和各单位一定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确保创建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一要强化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国文明(提名)城市创建工作,专门成立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指挥部,成立了九个工作推进组。这项工作,我和常荣同志要投入一定的精力,亲自抓,在人力、财力上给予全力支持;这里,我要强调一下属地责任,就是各地、各部门尤其是六个区要真正把创建工作当做一项重要的工作,当成“一把手”工程,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健全工作组织,抽调精干人员,强化投入保障,做到党政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形成工作合力。要把创建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考核评价内容,制定《创建全国文明(提名)城市考核实施细则》,严格组织考核。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指挥部办公室要发挥好牵头抓总、组织协调、督导检查等职能,全面掌握创建活动的进展情况,及时提出工作建议和整改措施,保证创建工作扎实推进。

二要强化责任落实。市创城办已制定下发了《创建全国文明(提名)城市指标任务分解表》,包含了创建工作的全部任务,并将测评内容、测评指标都已细化分解,落实到具体的责任单位。各地、各部门要严格对照各自所承担的指标,制定出符合各自实际的具体实施方案和实施意见,组织开展好各项创建达标活动,针对重点任务、薄弱环节,开展集中攻关,推动各自所承担的创建工作尽快达标。要加大督导检查力度,市创城办要建立健全督查工作制度,对各地、各部门履行职责、推进工作、完成任务情况进行高密度、多轮次的督查检查,定期通报进展情况。要强化责任追究,对创建工作不力、行动滞后、责任不落实、整治不彻底,未达到创建标准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肃问责。这里,我要强调一点,今后在创建工作中,不管是哪个地区,不管是哪个部门,也不管是哪一级干部,只要不能完成交办的创建任务,只要影响了全市创建工作,都要一查到底,严格追究责任,该通报批评的通报批评,该调离工作岗位的调离工作岗位,该降职的降职。

篇2:确保完成所有工作承诺

会议有检修主管郭工、安全专责高工组织主持,并组织带领大家对安全工作规程的重点章节进行认真学习,每个人都积极主动的畅所欲言,畅谈对安全的认识和心得体会。针对我厂工作实际情况,结合我厂保发电,抢发电,创效益的指导方针,大家都谈了个人看法和观点,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并把自己在工作中所见所闻给大家进行认真讲述,让大家一块学习,我们都受益非浅。

最后高工和郭工就实际工作中安全问题注意事项、安全防范措施等方面作了重要安排,并对今后安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我厂高温、高压、高电压、多管道、多电路的具体情况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指导建议,希望大家齐心协力,提高安全意识,创造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全厂上下都掀起一股学安全,抓安全,保安全的热潮,确保设备健康安全运行,为保发电、增效益的目标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维护班

何秀忠

篇3:确保完成所有工作承诺

周长益说,第一,调整产业结构,抑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通过把好各种工业项目的入口关,搞好环评,确保新上项目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最先进的设备、最严格的节能环保标准,确保重点产品的单耗下降。

第二,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十二五”期间要建立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长效机制,要把界定落后产能的标准从现在的仅看规模转到节能、环保和清洁生产的标准上来。

第三,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节能新技术。这是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即突出技术创新。工信部正在编制的有关规划的突出特点就是把重点放在先进技术方面,增强可操作性。

第四,加快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节能减排。这方面的潜力巨大。

第五,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

篇4:确保完成所有工作承诺

关键词:“特困”农户;扶贫帮困;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0-0017-2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给灾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村民家园及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在灾后农房重建中,尽管中央给重建房屋的农户在资金上有一定的补贴,但真正要建成一套砖混结构的房屋,中央的补贴是不够的,80%的资金还需要农民自己筹集。因此,经过多年的辛勤努力,原已脱贫致富的农民重新返贫,绵阳市有50%—70%左右的农户处于一个相对困难的阶段,有30%左右的农户甚至会处于特别困难的境地。如何进一步解决好他们的生产生活问题,使他们尽快走出困境,脱贫致富?通过对绵阳部分受灾乡镇的深入调研,针对农村“特困”农户的实际困难,根据中央高度关注民生问题,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扶贫开发力度,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和找出解决的办法,唯有如此才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1 绵阳市灾后“特困”农户的状况调查

绵阳市有276个乡镇,590个行政村。在2008年前,绵阳市委市政府依据国家对贫困人口的标准将年收入在686元的农民确定为绝对贫困人口,将年收入在986元的农民确定为贫困人口,2009年以后,将年收入在1196元的农民确定为贫困人口。经统计2007年绵阳市农村有贫困人口约12.9万人,到2009年因受5•12特大地震的严重影响,农村返贫人口增加到23万。如果将绝对贫困的农民确定为“特别困难”的农户,对他们给予特别的关注,并在扶贫开发的政策上采取切实可行的扶持措施,使“特困”农户尽快脱贫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完成恢复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

1.1 对绵阳市部分乡镇灾后“特困”农户的调查

笔者与来市委党校学习的乡镇领导座谈和到部分乡镇实地调研中了解到,由于受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影响,绵阳农村受灾乡镇65%以上的房屋垮塌,需要重建。一般受灾乡镇贫困农户增加的比例大约在30%左右,重灾乡镇大约在50%左右。

1.2 绵阳市部分乡镇“特困”农户灾后建房债务情况调查

在农房重建中,中央虽然给房屋重建户平均补贴了2万元,但按照现阶段的建材价格,修建一幢3-4人居住的小青瓦平房,至少也需建房资金6-8万元,有条件的地方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修建一楼一底的楼房至少也需建房资金10万元以上,因此,96%的重建户都不同程度的在亲戚朋友处借了钱和信用社贷了款,虽然70%左右的借贷款农户能在3-5年内还清,但还有30%左右的农户将会在5年以后乃至更长的时间才有可能走出困境,甚至有个别农户因主要劳动力在地震中死亡或者伤残及其他原因,根本不能改变特别贫困的状况。

以上情况说明,一方面,我们看到重建之后农村面貌一新,随处可见漂亮的小楼房,另一方面,在2008年的重建高潮时,新建一栋农房,少则几万十几万,多则近二十万元。家庭比较殷实的,可以修两三层的楼房,但多年积累的钱财全部耗尽;家庭困难的,东拼西凑,勉强建成新房,一些困难农户,修房子已拼尽全力,不但耗尽财力,而且债台高筑。统计数据分析,平均每户农房重建约需10万元,平均每户借贷资金约3万元,重建中不欠债的仅占少数,多数人欠3到8万元的债务,有的三五年之内可以偿还,而有的特别困难农户除国家补助2万元外,基本上举债重建,他们在重建后的生产生活将会异常艰难。

2 灾后“特困”农户困难原因及扶持难点分析

2.1 灾后“特困”农户的困难原因分析

第一,在住房重建方面。一是家底薄,自有资金和可利用建材物资少。二是缺乏劳动能力,“特困”农户家庭一般都是老弱病残。三是融资难,“特困”农户一般缺乏社会信誉度,亲朋不愿借助,金融部门不愿贷款。

第二,在就业方面。“5•12”大地震后,因灾失地的“特困”农户家庭剩余劳动力普遍文化程度偏低且无技能,无法适应产业升级换代后的用工需求。

第三,在其他方面。平武、北川和丘区县的旱山区,原本就是绵阳条件最差、最艰苦、最困难的地方,又加之地震灾害带来的巨大冲击,脱贫解困的难度越来越大,“特困”农户子女上学难等问题普遍存在。

2.2 扶持“特困”农户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第一,“特困”农户住房安置尚需进一步突破。一方面,“特困”农户因经济困难,缺乏有力的信贷支持。由于特困农户往往不符合借贷条件,使得这部分最需要得到资金支持的群众,却被排除在政策扶持的范畴之外。另一方面,不少“特困”农户建房主体意识缺失,依赖思想严重,在重建困难面前缺乏信心和决心。

第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由于地震灾害导致贫困人口猛增,据统计,绵阳全市低收入人口达23万人,新增10万人,但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未建成,农民缺乏增收途径,增收幅度较小。

第三,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从绵阳全市来看,平坝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生产技术较为先进,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人均纯收入较高,已稳定解决温饱,并逐步走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丘陵地区贫困人口已基本稳定解决温饱,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发展的能力,是绵阳市扶贫开发成果最显著的地区;边远旱山地区贫困人口农业生产条件还非常脆弱,群众生活不稳定,增收难度大,目前绵阳市的贫困人口和“特困”农户主要集中在这一地区。

3 对灾后“特困”农户扶贫的思考

3.1 中央在扶贫政策上采取对“特困”农户的特殊扶贫措施

首先,应全面摸清情况,建立灾后“特困”农户台账,并力求客观准确、公开公正,得到群众认可;其次,在短期内对“特困”农户采用重建再补助政策,在现行补助政策之外再予补助。在建房贷款方面,可实行减息免息政策;第三,从较长时间考虑,将“特困”农户纳入农村低保户、纳入建卡贫困户、纳入特殊救助对象、纳入各种帮扶对象,利用国家的各种救助救济政策,保障他们基本生活;第四,国家应把他们作为劳动技能培训重点对象、作为有组织劳务输出重点对象、作为产业发展的扶持对象,提高他们自身脱贫致富能力,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3.2 各级从思想认识和工作实践上高度重视对“特困”农户的帮扶

首先,深化思想认识。各级党委、政府要以全面完成恢复重建工作为动力和契机,统一思想,深化对灾后“特困”农户扶贫工作的认识,切实增强历史使命感和工作责任感,更新观念,调整思路,卓有成效地开展“特困”农户扶贫工作。其次,落实工作责任。按照“市上帮扶、以县为主、镇(乡)村负责、落实到户”的运行机制和“权责统一、分级负责、目标考核、责任追究”的保障机制,将扶贫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综合考核目标,严格考核,逗硬奖惩。

3.3 针对当前实际情况加大扶贫投入力度

首先,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增加市县财政投入力度,支持“特困”农户脱贫项目建设,改善“特困”农户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其次,实行项目资金整合。把支农项目与扶贫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增加对贫困地区和贫困村、“特困”农户的投入。再次,创新扶贫投入机制。在投入方式、投入途径以及投入方向上,形成新的扶贫格局。

3.4 对“特困”农户扶贫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首先,对“特困”农户特殊帮扶。切实抓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对智障、伤残、体弱多病、失地农民和无生产能力的特困户,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优先纳入保障范围;对不符合条件的,民政部门以其他形式给予临时救助。其次,通过产业扶贫建立长效增收机制。积极发展和壮大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把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灾区扶贫开发重点,建立灾区贫困农户和特困户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再次,通过劳务扶贫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劳务扶贫培训基地的作用,加强培训的基础工作,搞好劳务输出,使大多数“特困”农户都有一人实现转移就业增加收入。

总之,各级政府应紧紧抓住大灾之后的大机遇,高度重视解决“特困”农户的困难问题,让他们在最困难最无助的时候更加感受到党的温暖,得到政府的关爱,在更短的时间内摆脱大灾难的阴影,脱贫致富,在重建新家园的同时,过上正常的生活。使受灾地区能够通过全面恢复重建将扶贫工作跃上新台阶,切实减少贫困人口和“特困”农户的数量。

参考文献

[1] 温家宝.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1-05-10.

[2] 中共四川省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汶川地震灾区扶贫帮困的意见[Z].川委办[2010]25号,2010-07-29.

篇5:确保完成所有工作承诺

一、采煤队

1、采煤队立即组织召开班组长以上人员会议,将生产任务分解到每个小班,明确责任人。八点班提煤130斗(520吨),四点班提煤20斗(80吨)零点班提煤125斗(500吨)。

2、采煤队负责组织好出勤,保证采煤工出勤数量。

3、工作面采高(老塘与煤墙平均高度不低于2.0米),验收员验收必须认真,达不到要求不予验收。圆班上、下顺槽推进度不低于

1.3米,(每小班不低于0.65米)且中间不能落后。达不到标准和规定宽度的,当班跟班人员、班长、验收员不得奖金,另加罚100元。

4、加强工作面回收率防止丢煤,移架前提老塘柱时及时清挖老塘煤,将老塘煤清至与底槽平为准,经验收员验收后方可走架。移槽后及时清挖老塘煤,并确保清挖干净。清净后经跟班或验收员验收后,再打腿走架;清净老塘煤的每米加0.2分(报表出现),没有清理干净的或达不到标准的每米扣0.2分(报表出现)。机头、机尾放煤由当班班长负责,放煤必须放透,以见石头为准。

5、四点班采煤后,机头向上放煤40组,放净方可下班。

6、抓好放煤工作,严格执行低位开口,间隔、多伦次放煤。

二、生产科、地测科

1、每两天对工作面进行一次探煤厚,监督丢底煤情况。

2、对工作面采高、推进度进行监督。对8点班,4点班放煤及清挖老塘煤情况进行监督、考核。

3、每两天检查一次小班报表,落实清挖老塘煤加(扣)分情况。并及时向领导汇报。

三、调度室

1、对0点班放煤及清挖老塘情况进行监督。

2、负责处理、协调提煤运输线出现的问题。

生产计划科

篇6:确保完成所有工作承诺

地税局强化组织收入工作措施确保完成任务

地税局面对收入基数不断抬高,、税源结构单

一、税源存量缺乏、税源存量与计划任务不匹配,、经济税源不足,、欠税清缴难度大、收入进度缓慢等严峻形势,不断增强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进一步强化组织收入工作的措施和手段,全力以赴做好组织收入工作。一是成立加强组织收入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抓,将收入增收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人,确保组织收入有序开展,工作富有成效。二是进一步明确县局领导和责任部门挂钩重点、难点税源企业,有效解决税收征管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深入企业、深入纳税人提升纳税服务质量,有效解决好服务纳税人最后一公里问题。三是加强纳税户的户籍管理,对大宗土地出租加大日常巡查管理力度。四是严格发票管理,对未达起征点用户严格按照国家税务总局规定供应发票。五是对已领用工程款未开具发票的施工企业进行检查,稽查部门加大对已稽查出的税款组织入库,联合公安经侦加强打击税收违法行为。六是加强房地产税收和土地使用税税源变化管理,对资产增值部分税收严格征管,严格按照土地成交价格计征税款。七是加强房地产企业的税收征管,对企业所得税预征、房地产企业预售收入应征税款进行及时组织入库,加快土地增值税清算结果应补缴税款的入库工作。八是强化税源的动态监管,对重点项目的工程形象进度和实际拨款进度进行动态监管,做实税收预警和税源预测分析及税收评估工作。九是加强沟通、协调,上下联动,尽心尽力,全力抓好组织收入工作。

篇7:确保完成所有工作承诺

抓好环保质量安全工作 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完成本报讯:8月21日上午,我公司上半年经济分析会在集团公司9楼会议室召开。董事长杨安国主持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翟延明通报上半年四赛开展及干部考核情况;副总经理李继红作集团公司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党委委员李文利总结上半年督查工作开展情况并通报准高层以上人员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公司领导李长军、任文艺出席会议。中层以上人员120余人参加会议。

上半年,我公司共生产电铅14.8万吨,同比下降4.92%;黄金1158千克,同比增长11.56%;白银247吨,同比下降21.59%;硫酸29万吨,同比增长2.57%;电锌12万吨,同比增长11.35%;极板5991吨,同比增长32.22%;蓄电池7.34万只,同比增长22.33%。共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60亿元,同比增长30.45%;实现销售收入59亿元,同比增长31.06%;实现利润1.1亿元,同比增长93.13%;利税总计2.97亿元,同比增长69.02%。

董事长杨安国肯定了公司各单位上半年取得的成绩。他说,上半年产品价格下滑,经济形势不好判断,经营压力加大。但我们克服了困难,通过大家的努力,特别是经营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现已走出困境,产品价格回升,库存成本降低,综合回收效益明显,副产品盈利,企业生产经营形势“转危为安”。虽然铅、白银欠产较多,但基本情况较好,生产基本完成;项目完成较好,8万吨熔池熔炼直接炼铅环保治理工程顺利投产,铅冶炼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再生铅二期进展顺利。其它各项工程按目标、按期完成了预期目标;产业链条进一步拉长,铅合金市场全面打开,热镀锌合金项目正在进行;资源开发加快推进,与澳大利亚金伯利签署了《合作协议书》,沙岱矿进展顺利;环保、安全、在管理工作上了一个台阶。原料管理日趋规范。完善、扩建、新建原料厂房,改变了以往露天堆放的状况。废水排放量日趋减少。

虽出现了一些问题,花了很大精力,但长远看是很值得的。我们要争取年内环保再上一个新台阶。

杨安国强调,下半年,要继续加大各项工作力度,保证全年预期目标完成。一是把企业安全放在首位。进一步加强对环保、质量、安全的认识。为啥要强调这些?因为这涉及到企业安全。现实摆在我们面前,环保、质量、安全,一项出问题,企业就不能发展,甚至把企业置于死地。近期国内出现的质量、环保问题,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一定要做到警钟长鸣。质量工作要做品牌,质量是生命也是效益。一个企业就是一个产品,稳步提高产品质量,质量是企业生命。要重点在电铅、电锌、白银等产品上下大功夫,包括外观、包装、运输,做好售后服务,让用户满意,着力打造豫光品牌。

二是注重效益与产量,效益优先。调整生产经营结构,重点向上游矿山、下游深加工产品发展。做好金银深加工产品,打造中国第一银。继续抓好铅合金、锌合金、铅板、镀锌等工作。继续提高渣的综合回收效益,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渣的自我循环利用。

三是节能减排长抓不懈。重点提高金属回收率、降低电锌的焦耗和电耗水耗、降低粗铅焦耗等。科技、生产、企管部门要认真探讨,制定目标,采取措施,严格考核,将节能减排落实到实处。

四要改进工作作风。工作作风影响到企业的安危。要克服浮燥,浮在上面、不深入,不踏实的现象。要有踏实、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工作心态。要保护好调动好管理人员及职工的积极性。细节管理要长抓不懈。所有企业出问题,都是细节上出了问题。设备再先进,一个“细节”就能把你打跨。墨西哥湾漏油事故,就是细节上的问题。“庞然大物”被一个细节打跨了。我们企业,善于突击、善于攻坚,但抓细节不中。哪些问题重要,大家排出个一二三,天天过问,亲自过问。要加大检查、督察力度。企管处要对主要处室管理人员、业绩、考核,业绩突出的员工得到表扬,工作不好的要予以批评、警告。

杨安国最后语重心长地说,做成任何一件事都不容易。做任何事,必须投入精力,这样才有效力。蜻蜓点水,不深入,就会导致工作出问题。有人认为做不成的事,有人都能做成,这就看你投入了多少,付出了多少。再小的一件事,也要付出,没有辛勤的付出,就不会有成功。大家要有信心,踏踏实实工作。那种“挣美国工资,开德国汽车,住英国房子,吃中国菜„„”的好事,是没有也不可能有的。

篇8:确保完成所有工作承诺

2008年是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全省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 攻坚克难, 积极应对特大自然灾害、突发性事件和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考验,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 积极发挥职能作用, 服务大局, 锐意进取, 狠抓落实, 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一) 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较好

财政收入增幅较高。2008年, 受国际金融危机以及特大自然灾害的影响, 我省经济增速减缓, 重点企业效益下滑。加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提高个人所得税扣除标准、停征个人储蓄利息所得税等税费减免政策, 严重影响了财政收入增长, 增加了组织收入工作难度。面对困难, 各有关部门坚持依法治税, 努力挖掘征管潜力, 加强专项检查和税务稽查。进一步规范非税收入征收管理, 依法依规收取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和国有资产经营收益, 切实加强地震捐赠收入及援建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 较好地完成了财政收入任务。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实现264.9亿元, 完成汇总预算的124.6%, 比上年增长38.8%, 其中省级收入118.6亿元, 完成预算的146.3%, 比上年增长69.2%;市县收入146.3亿元, 完成汇总预算的111.3%, 比上年增长21.2%。大口径财政收入470.9亿元, 完成任务的105.7%, 比上年增长20.2%。

各项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从年初开始, 我们就把支出作为重点工作, 订计划、定目标、抓考核, 加强督促检查, 加快资金拨付, 提高资金到位率, 财政支出的时效性、均衡性明显提高, 各月支出增幅一直位居全国前列。全年实现支出965.4亿元, 完成变动预算的92.3%, 比上年增支290亿元, 增长43%。其中省级支出211.3亿元, 完成变动预算的82.9%, 比上年增长22.2%;市县支出754.1亿元, 完成变动预算的95.3%, 比上年增长50.7%。全省农业、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支出增幅分别达到25.7%、45.2%、29.5%、95.8%、40.4%。在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下, 省级当年下达市县补助650亿元, 比上年增加257亿元, 有效缓解了基层财政困难, 保证了职工工资足额发放、机构正常运转和重点支出需要, 有力地支持了全省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各级财政均能实现当年收支平衡, 预计可消化历年赤字4亿多元。

(二) 救灾重建保障有力

“5.12”特大地震发生后,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 全省上下紧急动员, 迅速行动, 全力支持救灾应急和恢复重建工作。在中央支持、兄弟省市、社会各界和国际组织大力援助的基础上, 省级还通过争取中央财力补助、压减公用经费、调整支出结构等渠道积极筹集资金16亿元。兰州、嘉峪关、金昌、白银、酒泉、张掖、武威等市从财力中积极向灾区捐助资金1亿元。同时, 按照“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 建立抗震救灾资金“绿色通道”, 实行救灾资金入库和调拨“直通车”, 保障了应急抢险、群众生活和灾后重建的需要。当年省级共下达救灾应急和灾后重建资金132.6亿元。及时制定了抗震救灾物资资金管理、困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农民住房重建维修补助等二十多个制度、办法, 实行了减免税收、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等各项优惠政策。

(三) 民生投入力度加大

当年教育支出179.9亿元, 比上年增加56亿元。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将免费教科书覆盖范围扩大到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 为56万名贫困家庭寄宿制学生发放了生活补助, 从秋季学期起在全省范围内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为5.8万名城市低保和残疾人家庭学生发放了免费教科书。支持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加大对城市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改善了高校基础科研条件。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09.2亿元, 比上年增加102.3亿元。拨付资金27.8亿元, 较好地落实了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以及工伤、失业等社会保险政策。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支出达到23.3亿元, 其中物价补贴4.7亿元, 保障对象达到234.2万人, 较好地解决了物价上涨给群众带来的生活困难问题。落实资金6.3亿元, 支持了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工作。多渠道筹措资金, 消化企业拖欠职工工资7.9亿元。医疗卫生支出57.6亿元, 比上年增加16.6亿元。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资金14.3亿元, 将政府补助标准由40元提高到80元, 惠及农民1868.9万人, 参合率达到93.2%。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资金达到2.4亿元, 参保人数达到279.7万人, 参保率达到88%。筹措城乡医疗救助资金1.9亿元, 帮助解决特困群众看病问题。据统计, 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民办的14件实事, 共落实资金96亿多元。

(四) 强农惠农政策落实较好

各级财政用于农林水事务、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道路建设等方面支出172.4亿元, 比上年增加33.6亿元, 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了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标准。支持了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实施了整村推进和连片开发扶贫项目。引洮工程、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进展顺利。促进了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和农村人畜饮水工程, 完成了15万户农村沼气工程, 解决了106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整合支农专项资金, 启动实施了促进农民增收“六大行动”计划。

(五) 财政管理改革继续深化

研究制定了跨省市和跨市州企业所得税征缴、分配管理办法, 实行了57县“四税”和10个市州营业税基数返还政策, 确定了出口退税地方负担部分继续由省级承担办法, 实施了“工业强省”战略考核奖励机制。省直管县试点改革平稳运行。“三奖一补”激励政策、转移支付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甘肃省非税收入管理条例 (草案) 》进入立法程序。调整和完善省对市州及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及乡镇财政职能。强农惠农专项资金支付管理办法和惠农财政补贴“一册明、一折统”发放管理意见省政府已经下发执行。部门预算定员定额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 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工作有序进行,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公务卡应用在所有省级部门正式推行。省级政府采购规模达到35.6亿元, 比上年增加6.4亿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顺利试行, 当年收缴入库国有资本经营收益3亿多元。基本完成了省属非工业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司法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信息化建设对财政管理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认真贯彻《监督法》、《预算法》, 积极落实《甘肃省预算审批监督条例》, 初步形成了事前介入、过程跟踪、事后检查有机结合的动态监督机制。

(六) 机关建设不断加强

一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成效。二是干部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三是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四是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进一步落实。五是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加强。注重源头治理, 强化内部监督和管理。

二、统筹兼顾, 保证重点, 合理安排2009年收支预算

(一) 当前的财政经济形势

2009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十分严峻,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难度加大, 从目前的态势来看, 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见底, 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正从沿海向内地, 从中小企业向大型企业, 从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型企业向其他企业扩散。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结构不合理、市场化程度低、社会事业欠账多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较为突出, 经济运行可能面临的困难会明显增加。要审时度势, 未雨绸缪, 既要增强忧患意识, 充分估计面临的困难, 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又要坚定信心, 迎难而上, 结合各自工作实际, 思考应对办法, 及时做好各项改革的相关测算工作, 提出针对性措施, 增强工作的科学性、前瞻性与主动性。

(二) 2009年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

根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 今年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按照省委、省政府对财政工作的各项要求, 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认真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坚持科学理财、依法理财, 优化结构, 统筹兼顾, 突出重点, 着力推进财税制度改革, 着力促进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提升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着力提高财政干部队伍素质, 努力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财政政策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是中央在全面分析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 是有效应对严峻形势、实现今年经济增长目标的重要保障。在落实过程中, 要处理好四个方面重要关系:一是促进发展与调整结构的关系。二是扩大投资与引导消费的关系。三是减税增支与增收节支的关系。四是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的关系。

(三) 2009年的预算安排

从对经济形势和财政收支的各种因素分析来看, 今年财政收支紧张的矛盾会更加突出, 将是财政比较困难的一年。各级财政部门都要认清当前的财政经济形势, 明确宏观调控政策要求, 科学合理地编制好今年的预算。今年全省财政收支预算安排的基本思路是:收入预算安排要充分考虑税收政策调整因素, 实事求是、积极稳妥, 与全省经济发展相适应;支出预算安排要处理好保障运转、解决民生和支持经济发展的关系, 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统筹兼顾、保证重点。

按照上述思路, 在去年地方财政收入完成基础上, 扣除地震捐赠和“两权”出让收入, 同时考虑今年政策性减收因素后, 按增长11%安排, 全省地方收入代编预算为266.3亿元, 大口径财政收入任务可达到474.4亿元。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加上预计中央税收返还、财力性转移支付384.2亿元, 财力可达到650.5亿元。再加上预计中央专项补助和上年结转支出, 全省年度财政支出预算将达到1150亿元以上。

各地要按照预算安排总体思路, 把收入预算打实打足, 把支出预算安排的科学合理。特别是要将已经明确的地震捐赠和“两权”出让等收入作为财力, 纳入预算用于安排重点支出。对已经明确的经常性专项补助和财力性补助按有关文件, 全额列入预算, 提高预算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三、明确目标, 真抓实干, 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今年的财政形势非常严峻, 收支矛盾十分突出。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 把握好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大机遇,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着眼全局、立足当前、明确任务, 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 抢抓机遇, 积极支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重民生、促和谐的要求, 准确把握国家扶持重点, 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项目的论证、筛选、申报工作, 做好与中央政策的对接, 积极争取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生态建设工程、灾后恢复重建以及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涉及民生方面的项目。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项目资金需求, 最近, 国务院决定代地方政府发行2000亿元债券, 期限三年, 各省的发债额度由财政部根据中央投资项目地方配套规模、地方项目建设资金需求以及偿债能力等因素审核后报国务院审批, 同时要求, 地方政府债券收支经各级人代会或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纳入预算管理。要积极做好基础工作, 管好用好中央代发行债券, 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落实国家增值税、资源税、成品油税费等改革政策, 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继续做好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工作。

要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立足于加快自身发展, 努力培植财源,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壮大自身财政实力。紧紧围绕能带动全省经济发展、增加财源和扩大就业的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四抓三支撑”和“工业强省”战略, 优先支持技术先进、带动力强、财税贡献率高的重大工业项目, 着力促进节能降耗、污染治理、环境保护, 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多渠道筹集资金, 增加基本建设投入, 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要强化资源开发管理, 认真落实加强土地调控和管理的各项措施, 规范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

(二) 服务“三农”, 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

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 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 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业农村的比重。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 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 土地出让收入重点支持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维护建设税新增部分主要用于乡村建设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综合运用财政贴息、以奖代补、保费补贴等财税政策措施, 引导社会资金投入, 形成多元化支农投入格局。

积极筹措资金, 支持15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新增30万户农村沼气、通乡油路以及7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等项目建设。扩大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继续支持实施旱作农业新增粮食示范工程, 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 努力改善农业基础条件,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 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继续做好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工作, 探索化解其他乡村债务的有效途径。积极开展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全面推行强农惠农专项资金支付管理和财政补贴“一册明、一折统”发放方式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 充分发挥试点示范对全面工作的推动作用。

(三) 加大投入, 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全面推进灾后重建。认真落实财政、税收、金融、产业、就业等各类扶持政策, 多渠道筹措资金, 保障涉及群众直接利益的学校、医院、供水、道路、电力、通信等公益性设施和基础设施重建的资金需求, 保证重建规划的顺利实施。支持8个地震重灾县区农村公路及行政村通达通畅工程项目建设。支持做好40万户农村危旧房、灾后重建农民住房、游牧民定居工程以及国有林区棚户区、残疾人、省属企业矿山塌陷区危房改造等抗震安居工程建设。

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增加教育投入, 确保财政对教育投入的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健全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从春季学期开始, 实行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以奖代补政策。支持城乡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加大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政府资助体系, 落实高校、职业学校学生国家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生生活补贴政策。多渠道筹措资金, 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和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 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实际补助水平。加强城乡低保制度与医疗救助、最低工资、农村五保、自然灾害生活救助等制度的衔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 调整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支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 继续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加大保障性住房特别是廉租住房的投资建设力度。

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积极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 适当扩大报销范围, 提高报销比例。妥善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完善城乡医疗救助机制, 做好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有机衔接。增加公共卫生投入, 加强县级中心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强化预防保健、重大传染病防治等公共卫生工作。

积极促进就业再就业。支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落实好税费减免、小额贷款财政贴息、社会保险补贴等促进就业措施。完善激励扶持政策, 通过重大建设项目带动就业, 支持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吸纳就业。支持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基层工作, 促进自主创业, 自谋职业。加大就业援助, 认真执行困难企业缓缴社会保险费、降低费率等政策, 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稳定用工岗位。支持城乡一体的创业培训基地建设, 推动全民创业促进就业。

加大对科技、文化、体育和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投入。不断增加投入, 支持科研机构、大学科研条件建设, 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 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公共文化投入, 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 继续支持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乡镇综合文化站等重大文化工程建设。支持全民体育健身工程, 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继续实施农村独生子女户、纯女户、少数民族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持政策, 扩大“少生快富”工程实施范围。

集中力量办好12件实事。全力筹措资金, 落实责任主体, 加强协调沟通, 夯实工作基础, 完善措施方案, 强化监督考核, 不折不扣地把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事项落到实处, 确保把好事办实, 实事办好, 切实把改革发展的成果体现到民生上。

(四) 推进改革, 健全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机制

积极推进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调整完善现行财政管理体制, 进一步理顺省与市州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 逐步提高基层财政的保障能力, 推动全省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加快发展。市州要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 及时调整完善对县区市的财政管理体制, 要体现财力向基层倾斜, 将省级下划的税收收入主要留给县级, 对房产税、车船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等增长相对稳定的税种, 要尽量留给县级, 作为县级的固定收入, 以建立县乡收入稳定增长机制。

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按照“明确责任、奖补结合、分步实施”的原则, 在调查研究和认真测算的基础上, 合理制定县级财力保障标准, 探索建立财政供养人员增长考核约束机制, 通过加大补助力度, 优先保障基本支出所需财力, 逐步实现县级财政由“保工资、保运转”向“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转变。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改进转移支付计算方法, 更加客观和科学地确定财政转移支付分配因素, 加大对民族地区和财政困难地区的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

进一步扩大省直管县改革试点范围。省直管县改革试点两年多来, 运行情况良好, 在提高资金运行效率、提升管理水平、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个别试点县对改革目的认识不足, 在发展县域经济、加强财政管理方面, 没有对其他县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等。今年, 省政府已经确定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同时, 继续推动和完善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扩大改革试点范围。在试点县的选择上, 优先将农业大县纳入改革范围。各地要把省直管县与新农村建设等改革试点结合起来, 统一考虑, 统筹安排, 整合改革资源, 增强改革的综合效应。进一步推行和完善“乡财县管”、“村财乡管”管理改革, 不断提高乡镇财力保障水平, 从体制机制上保证县乡政府和乡镇财政履行职能所必需的支出。

建立完善乡镇财政管理机制。乡镇财政工作是全省财政工作的基础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各部门要认真按照《意见》要求, 加强领导, 落实责任, 进一步推行和完善“乡财县管”、“村财乡管”管理改革, 不断提高乡镇财力保障水平, 从体制机制上保证县乡政府和乡镇财政履行职能所必需的支出。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制度, 逐步化解和妥善处置乡村债务。积极推进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和收支两条线等改革, 实行报账制度。统筹协调, 切实建好乡镇财政队伍, 充分发挥好乡镇财政贴近农村的优势, 更好地为基层运行和发展服务。

继续做好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工作。要严格执行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各项政策, 确保同级政府不同部门实行统一的津贴补贴项目、标准、资金来源和发放办法, 不能前清后乱, 边规范边乱。要认真整改规范津贴补贴中存在的问题。根据中央要求, 不同职级在职人员之间津贴补贴差距要控制在合理水平, 离休、退休人员的补贴必须按控制标准执行。各地在提高公务员津贴补贴标准的同时, 要考虑相关人员的待遇问题, 特别要充分考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工资问题, 通过实施绩效工资制度, 确保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收入水平。

(五) 加强管理, 提高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严格预算管理。推进编制综合预算, 改革完善定员定额标准体系, 规范基本支出预算, 逐步细化项目预算内容, 切实增强预算管理透明度, 增强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科学性。要完整编报上级的各项补助收入, 进一步提高各级特别是县级预算编报的完整性。严格控制代编预算规模, 提高年初批复预算的到位率。硬化预算约束, 严格按批准的预算执行, 切实提高预算执行效率。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 完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 扩大采购规模和范围, 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加快建立预算支出绩效考评机制, 健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体系。

狠抓增收节支。完善工作机制, 加强协作配合, 强化重点税源监控, 认真清理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 依法加强各类潜力税源和零散税源管理, 积极推行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电子缴库改革, 严厉打击偷逃抗骗税行为, 切实加大税收征管力度。不断完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机制。大力推行政府非税收入收缴制度改革, 对仍在预算外管理的地方审批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要纳入综合预算,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出借、出租收入和土地、矿产等国有资源有偿出让收入的征收管理。依法收缴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 建立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 防止国有资本流失。认真落实好国家税费减免政策, 全面清理收费项目, 切实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出管理, 落实部门和单位预算执行的主体责任, 确保各类专项资金及时下达, 切实提高财政支出的时效性和均衡性。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 对公务购车用车、会议经费、公务接待费用、出国 (境) 经费等支出实行零增长。积极推进机关节能减排, 建设节约型机关。强化公务支出管理, 深化公务卡管理改革。

强化财政监督。创新监督理念, 改进财政监督手段, 健全监督检查长效机制。健全覆盖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 强化事前和事中监督, 促进监督与管理的有机融合。积极探索财政专项支出绩效监督检查方式, 增强对支出行为的约束与激励。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切实加强对灾后重建、扩大内需资金以及“三农”、社保、教育等重点支出的专项检查, 坚决查处挤占、挪用、截留资金的行为, 建立健全注册会计师行业检查、审理和处理处罚制度, 加大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力度, 促进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

加强财政科研和宣传。围绕经济热点和财政中心工作, 加强调查研究。围绕社会公众关心的民生等问题, 强化正面宣传, 及时答疑释惑, 争取社会各界对财政工作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为财政改革与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推进财政信息化建设。在整合资源、统一规划的基础上, 加快财政信息化建设, 建立完善涵盖所有财政性资金、辐射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的网络信息系统, 为提高财政管理水平提供技术支撑。

(六) 转变作风, 努力提高财政干部队伍素质

上一篇:蛇春节祝福情人短信下一篇:碧水蓝天美丽中国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