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联工作完成情况

2024-04-30

残联工作完成情况(精选6篇)

篇1:残联工作完成情况

淮阴区残联“十一五”和2010年度工作总结

一、“十一五”工作完成情况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残联业务精心指导下,在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区残联认真贯彻执行《淮阴区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淮政发[2007]53号),履行职能,团结拼搏,全面实现了“十一五”残疾人事业发展目标,创建了国家和省级“白内障无障碍区”、省级“社区残疾人工作先进区”、省级“社区残疾人康复先进区”和省级“残疾人托养示范机构”、“残疾人科技扶贫示范基地”两个示范项目。

(一)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和谐。区委、区政府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分重视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把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纳入“爱心淮阴”建设重要内容共同实施,2007年将“助残工程”列入民生帮扶“九大工程”,2008年将“助残工程”列入改善民生 “十大工程”,2009、2010年将助残重点工作列入全区为民办实事20个项目之一。《残疾人就业条例》颁布实施后,区政府专门召开常务工作会议,研究、落实残疾人就业工作,将残疾人就业纳入社会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对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依法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残疾人保障法》被纳入 “五五”普法规划,区人大和区政协多次组织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优惠政策落实情况执法检查和视察,提高了全社会依法维护残疾人权益的法律意识。区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各成员单位,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协调运 作;各乡镇把残疾人工作摆上重要位臵,常抓不懈,有力推动了残疾人事业发展。

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十一五”期间残疾人生活状况不断改善,幸福指数大幅提升,残疾人事业与全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生活保障。“十一五”期间,全区符合低保条件的3655名残疾人被优先纳入“低保”,达到应保尽保;低保标准农村由2005年的60元/人月提高到2010的160元/人月、城镇由2005年的180元/人月提高到2010年的300元/人月。有510名“三无”残疾人被纳入“五保”供养。根据省、市关于对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给予生活救助的文件要求,2009年全区建立了重残生活救助制度,将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从低保对象中分离出来,实行低保和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分开操作,有1560名贫困残疾人纳入低保,并且低保标准比健全人提高15%;将4136名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纳入生活救助,按照低保标准按月发放生活救助金。通过实施最低生活保障、生活救助和“安居工程”,残疾人的生活得到了基本的保障。

住房保障。在实施“安居工程”中,把农村残疾人户“草危房”改造列入重中之重,到2007年,共为农村残困户建房1506户3313间,占全区贫困户草改瓦的32%,残疾人户“草危房”全部改造完毕;城镇建立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对低收入住房困难残疾人家庭及时发放租金补贴,对购买经济适用房残疾人户一次性补助3000—5000元。

医疗保障。进一步提高残疾人医疗保障水平,城镇残疾人医保参保率达到97%,医疗保险报销的最高限额已达12万元,同时降低城镇低保对象的缴费标准;农村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重度残疾人和符合低保条件的残疾人个人缴费部分由政府财政承担,对低保家庭残疾人就医实行“四免四优惠”医疗服务。逐步推进残疾人康复项目进医保,全区精神病患者住院、白内障复明手术、肢体矫治手术等康复项目已纳入医保报销目录。根据省政府出台的“关于为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的政策要求,2010年1月1日起为全区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视力一级、肢体一级、智力一级、精神一级)按月发放护理补贴,农村每人每月50元、城镇每人每月100元,由区残联会同银行部门按季度打卡发放。

老有所养。2010年4 月份,区政府出台《关于印发淮阴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淮政发[2010]61号),第五条中规定:对一、二级重度残疾人,由区政府为其代缴纳最低缴费标准每人每年100元的养老保险费。6月30日,全区举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首发仪式,首批60岁以上残疾人领到了养老保险金,残疾人养老保险已基本实现全覆盖,使“老有所养”这个夙愿变成现实。

(三)残疾人各项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保障残疾人享有岗位技能培训的权利。在开展残疾人技能培训中,坚持“政府主导、区残联领办、乡镇残联联办、社会广泛参与”的培训方针,采取“分类培训、服务产业、注重实效、长期坚持”的培训原则,广泛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首先,将残疾人技能培训纳入区委、区政府改善民生工程和“脱贫、破零、超千”三大攻坚工程,动员各乡镇、区直各部门有针对性的开展残疾人科技扶贫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其次,农业部门充分利用农牧业技术服务体系开展残疾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劳动部门将残疾人就业纳入劳动力转移之中,给予培训费用减免;教育部门在特殊教育学校高年级段,进行劳动技能预备培训,实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教育,提高残疾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乡镇人民政府通过开展结对帮扶等措施,促进残疾人就业;政府有关部门将残疾人纳入劳动力转移计划,开展残疾人劳务输出培训;农村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积极参与残疾人技能培训。通过不断创新残疾人技能培训机制,乡镇人民政府和政府其他部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科技扶贫实用技术、劳动力转移等共培训残疾人720人。

再次,由区残联根据残疾人大部分分散居住在农村的特点,针对不同地缘、资源情况,在农村乡镇每年举办残疾人种、养、加业“科技扶贫”实用技术培训。在城郊乡镇利用地少人多,靠近市区,服务性就业岗位充足的便利条件,举办残疾人修自行车、修鞋补鞋、理发、豆制品加工经营等职业技能培训。共举办21期,培训学员477名。

第四,区残联单独设班培训。区残联加大培训投入、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租用区特教学校教学场地800㎡,建立“淮阴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添臵电动缝纫机40台、盲人保健按摩床12套、电脑30台,购臵70张床铺和被褥,以及 炊具、餐具等生活用品,单独举办残疾人“服装缝纫裁剪”、“盲人保健按摩”和电脑知识培训班,一次可接收70名残疾人学员培训和生活。培训班每年举办三期,每期培训三个月以上,每期培训学员50名左右。学员培训期间包吃包住,费用全免。“十一五”以来,区残联自主办班培训学员228名,学员的就业率达百分之一百。

通过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十一五”期间共技能培训残疾人1425名,完成目标142.5%。

保障残疾人享有充分就业权利。根据国务院《残疾人就业条例》和《江苏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精神,为保障残疾人的劳动权利,采取如下措施促进残疾人就业:

一是积极推进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根据《残疾人就业条例》“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要求,全面推进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城乡各类经济组织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依法调查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劳动部门将残疾人就业纳入劳动年检、监督各用人单位依法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财政部门将全区机关、团体、事业单位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纳入财政预算,企业和其他各类经济组织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由地税部门统一代征。通过贯彻执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全区累计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215名。

二是积极兴办福利企业集中安臵残疾人就业。根据国家对福利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民政部门加强对福利企业的管理和指导;税务、劳动、工会、残联组织积极配合,共同维护在福利企业的残疾人合法权益。全区已兴办福利企业7家,累计集 中安臵残疾人就业322人。

三是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把残疾人个体创业纳入社会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凡残疾人个体创业符合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政策条件的,可享受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各类优惠政策;各级政府为实现再就业目标购买的就业岗位,优先提供给适合岗位要求的下岗残疾职工。区残联将本区内有求职愿望的残疾人登记入册,免费办理求职登记和职业指导,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列出专款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和扶持残疾人就业。劳动保障部门将残疾人就业工作纳入全社会就业工作安排,提供就业指导和帮助。工商部门对申请从事个体工商业的残疾人,简化办理手续,优先核发营业执照,对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的,自批准其经营之日起3年内免收注册登记费、个体工商户管理费、集贸市场管理费和经济合同示范文本工本费。城管部门在场地、摊点、摊位安排等方面为残疾人提供方便。残疾人个体从事劳务、服务性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从事商业经营,营业额小于1万元的,给予减免税照顾。农村信贷部门对自主创业的残疾人在一定期限内给予小额信贷扶持。“十一五”期间,共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107人。

四是组织开展残疾人劳务输出。各乡镇、各部门将残疾人纳入劳动力转移计划,积极帮助残疾人劳务输出。区残联通过定向培训、职业介绍、“南北挂钩”、邀请外地企业来淮招工、参加残疾人专场招聘会等形式,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残疾人劳务输出达430人。

“十一五”以来,通过鼓励和扶持残疾人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实现劳动就业,累计帮助残疾人就业1074人,完成目标107.4%。

保障残疾人脱贫奔小康的权利。将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纳入区委、区政府“助残工程”和“脱贫、破零、超千”三大攻坚工程以及乡镇考核目标,通过组织乡镇党委政府和区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与贫困残疾人家庭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在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给予残困户实实在在的帮助,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同时,区残联在吴城镇头庄村、韩桥乡湖滨村、吴集镇大学生创业园建立三个“残疾人科技扶贫示范基地”,扶持残疾人户进基地100户以上。“十一五”期间共帮扶1057名残疾人脱贫,完成目标105.7%。

保障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权利。围绕2012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将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社区建设规划,融入社区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初级卫生保健和特殊教育等业务范畴;将残疾人康复经费按辖区人口每人每年0.3元纳入财政预算,并全部用于残疾人康复工作。区政府成立了淮阴区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淮阴区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技术指导小组和淮阴区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技术指导中心,为全区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搭建了组织推动和技术保障平台;全区21个乡镇建立了残疾人康复指导站,254个社区都建立了残疾人康复站,选聘了残疾人康复协调员和康复员,完善了乡镇、社区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组织管理网络、技术指导网络和训练服务网络;累计投入26万元为社区购臵康复器材,投入10.5万元配臵轮椅、座便椅、拐杖等康复器械供社区残疾人使用,投入5.8万余元为区残疾人用品用具服务中心购臵货源,以方便广大残疾人用品用具的 选购,全区已逐步形成了以医疗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残疾人康复社会化服务体系。区残联积极实施“康复工程”,确立区阳光医院为残疾人“复明工程”定点扶贫医院,市三院为“精神病免费给药”定点扶贫医院,确立“市博爱康复中心”为我区聋儿定点听力语言康复训练机构,市妇幼保健院为肢残、智残儿童定点康复训练医院。通过实施重点康复项目,“十一五”期间已累计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2596例,其中免费复明手术1149例,发放盲杖30根,为87名低视力患者配戴了助视器;为听力残疾人免费配发助听器102只,帮助57名聋儿进行语言康复训练;为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给药360例,区政府《关于贫困重症精神病患者住院治疗经费救助的通知》(淮政发[2009]18号)文件出台后,救助贫困重症精神病患者住院治疗12例;为下肢重度残疾人配套捐赠轮椅880辆,安装普及型大、小腿假肢68条,对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训练321名,肢体残疾人康复训练365人,麻风病畸残矫治手术3例,向残疾人提供用品用具10890余件。

通过建立社会化康复训练与服务体系和区残联实施重点康复项目,全区已有24000余名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十一五”残疾人康复目标全部超额完成。

保障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将残疾儿童、少年纳入九年制义务教育,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全区累计救助贫困儿童少年入学190名,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已达到98%以上。在特殊教育学校高年级段,进行劳动预备培训,实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教育,提高残疾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对考上大专以上院校的贫困残疾学生给予助学贷款和 给予2000—3000元生活费用资助,累计资助大、中专学生25名,资助资金5.5万元。

(四)残疾人服务体系更加完备

区残联在完善 “劳动就业服务所”、“康复服务指导站”、“用品用具供应站”等“四位一体”工作机构基础上,2009年专门成立残疾人维权中心,招聘1名法律专业人员专门负责残疾人维权工作,确保残疾人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并得到有效维护。2009年投资265万元建设的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已投入使用,投资450万元、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的残疾人托养中心正在筹备,2011年投入使用。残疾人事业经费每年按照不低于60万元纳入财政预算,2007年投入5万元更新了区残联电脑等办公设备,建立了区残联独立门户网站和残疾人数据库;2008年安排10万元为乡镇残联添臵了电脑、打印机和互联网接入设备。在创建省级“白内障无障碍区”活动中累计投入105万元用于创建经费,投入60万元用于创建省级“残疾人康复先进区”。各乡镇均配备了残联理事长,2010年3月在全区21个乡镇和开发区选聘了残疾人专职委员并持证上岗,每人每月发给600元生活补贴。各村(居)委会普遍建立了残疾人协会,并配备了残疾人专职委员,全区已建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完备的残疾人服务体系。

(五)残疾人综合素质普遍提高

“十一五”以来,通过康复医疗和实施重点康复项目,提高了残疾人的身体素质,增强了自食其力的本领,有6400余名残疾人改善功能,融入社会。通过残疾人的义务教育、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残疾人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有25名残疾学生 走进大中专校门。通过技能培训,鼓励和扶持残疾人就业,提高了残疾人的劳动技能,增加了残疾人的家庭收入,孙以明、汤如虎、张守春、徐海燕等11名盲人通过保健按摩培训,有2人在家开办“盲人保健按摩所”、有9人外出打工;刘中华、陈生林、林兆生、张明莆等一批残疾人通过帮扶,已成为当地致富能人。通过不断开展宣传文体活动,选送2名残疾人在省歌咏比赛上获奖,有8名残疾人在省、市职业技能大赛上获奖,有1名残疾人亲友当选中残联代表大会代表、省残联专门协会副主席,有3名残疾人运动员在省以上比赛中获奖,特别是我区赵集镇残疾人运动员陈业刚,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上不畏强手,顽强拼搏,夺得反曲弓站姿射箭个人铜牌、团体银牌,为祖国、为家乡争得了荣誉。

通过改善民生,扶残解困,保障残疾人生活,残疾人都能够安居乐业,残健共融,共同建设小康社会。通过 “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残疾人节日,大力宣传残疾人自主创业、回报社会的自强典型和社会各界扶残助残的先进事迹,努力营造全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的浓烈氛围,激发残疾人爱党爱国、自强不息、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残疾人的综合素质普遍提高。

主要工作体会:

经过五年工作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

(一)发展残疾人事业,各级政府是主导。残疾人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政府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根据本地残疾人事业特点,制定发展计划,强化政府行 为,督促有关部门互相配合,共同做好残疾人工作。几年来,我们每开展一项重要工作、采取每一项重要措施都得到了政府的有力支持。从残疾人事业发展计划的批转实施,对残疾人优惠政策的制定落实,改善民生“助残工程”的实施, 到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的出台,无不体现区委、区政府的关心和支持。有关残疾人重要活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都能亲自参加;区人大和区政协多次组织残疾人保障法执法检查和视察;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亲自参与残疾人工作研究,召开有关部门协调会议,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难题;各乡镇党委、政府把残疾人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常抓不懈。我们深深体会到政府是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二)发展残疾人事业,部门协作是关键。残疾人遍布各个地方,残疾人事业渗透各个领域,是涉及各个部门的综合性事业,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业务工作能够全面涵盖的,需要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协调运作,将残疾人工作纳入本部门相关业务工作之中,制定计划,同步实施。实践证明,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对开展残疾人工作,发展残疾人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发展残疾人事业,社会参与是合力。我区残疾人约占社会总人口的5.63%,有残疾人的家庭占社会家庭的五分之一,残疾人分布于社会各行、各业,所有的部门、单位、组织开展工作都会与残疾人发生联系,因此,发扬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需 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

(四)发展残疾人事业,各级残联需务实。残疾人联合会在发展残疾人事业、开展各项残疾人工作中是主角。几年来,区残联充分发挥“代表、服务、管理”的职能,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的职业道德,弘扬“团结、创新、实干、自强”的精神,倡导“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风尚,正是有了这些务实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开拓进取,我们才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区残疾人事业发展总体上还滞后于全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还需要我们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和付出加倍的努力。当前,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基层残联组织建设和工作力量还比较薄弱,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还需要配齐配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残疾人的特殊要求难以满足,一部分残疾人仍处于贫困状态;我区残疾人普遍缺乏一技之长,就业工作难度大;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仍很艰巨;侵犯残疾人合法权益的事件还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我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这些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既要通过发展来解决,也需要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继续给予关心、帮助和大力支持。

二、2010年度工作总结

2010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残联精心指导下,我们区残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7号和省、市委11号文件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为目 标,以为残疾人办实事项目为抓手,达到或超额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

(一)着力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

1、全面贯彻重残人员生活救助政策。根据市民政、财政、卫生、残联《关于对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生活救助的通知》精神,2009年7月1日建立了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生活救助制度,今年初将不符合低保条件而纳入低保的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从低保对象中分离出来,实行低保和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分开操作,目前,全区重残人员纳入低保的有1560人、纳入生活救助的有4136人,完成了全年预定的目标任务。

2、认真落实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护理补贴政策。根据省政府出台的“关于为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的政策要求,区残联于3 月份在全区进行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的普查登记,共查出符合发放条件的残疾人(视力一级、肢体一级、智力一级、精神一级)885名,省补资金91.87万元已经到位,残疾人护理补贴已由银行部门打卡发放,完成了目标。

3、确实抓好农村残疾人养老保险补贴政策。4 月份,区政府出台《关于印发淮阴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淮政发[2010]61号),第五条中规定:对一、二级重度残疾人,由区政府为其代缴纳最低缴费标准每人每年100元的养老保险费。6月30日,全区举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首发仪式,首批60岁以上残疾人领到了养老保险金,残疾人养老保险已基本实现全覆盖,使“老有所养”这个夙愿变成现实,完成了农村残疾人养老保险补贴任务。

4、努力推进残疾人康复项目进医保。通过协调,目前全 区精神病患者住院、白内障复明手术、肢体矫治手术等康复项目已纳入医保报销目录,完成了目标任务。

(二)加快构筑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

一是突出残疾人托养服务。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建设是是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省、市要求,区残联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将此项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9月2日,区政府专题召开区长办公会议研究,将残疾人托养中心纳入区综合性社会福利中心整体考虑,在王营镇老年公寓南侧规划建设残疾人托养中心,占地面积7亩,规划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目前已通过发改委立项审批,办理了规划许可证,土地证正在审批,建设图纸已提交设计,达到了序时进度要求。

二是突出残疾人康复服务。第一,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已投入使用,首批开展了聋儿语言康复训练项目,完成了目标任务。第二,实施0—6岁残疾儿童免费抢救性康复服务,目前153名残疾儿童全部在机构接受免费康复训练治疗,完成目标任务的100%。第三,大力推进“三助一给”康复项目,救助贫困家庭聋儿20名进行免费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助残日”期间为50名听力障碍老年人捐赠助听器,为贫困残疾人家庭捐赠彩电50台,为贫困下肢重度残疾人捐赠轮椅车250辆。在成功创建省级“无白内障示范区”的基础上,继续开展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活动,完成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150例。根据与市第三人民医院签订的《贫困精神病患者药品救助实施办法》,自2007年7月份开始对我区310名贫困精神病患者进行连续免费给药三年,经费由区财政负担,截至今年已成功运作3年,“三助一给”康复项目全部超额完成任务。三是突出残疾人就业解困服务。通过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全区已累计培训残疾人217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8.5%。通过组织残疾人参加就业招聘会、集中安臵残疾人就业和组织残疾人外出务工等途径,全区新增残疾人就业224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2%。通过开展区、乡镇机关结对帮扶和创建区残联残疾人扶贫基地活动,全区已累计帮扶残疾人脱贫169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5%。

(三)加强残联自身建设,提高服务残疾人的能力 一是加强农村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3月份进行了乡镇残疾人专职委员选聘工作,全区21个乡镇和开发区残疾人专职委员已持证上岗。二是加快信息化服务平台的构建,乡镇残联全部配臵了电脑和互联网设备,实现了信息互联互通。三是进一步做好残疾人证换发工作,严格评定标准,规范发证程序,完成了二代证换发任务。四是继续加大残疾人基础信息采集力度,目前,全区已采集基础信息52000人,残疾人入库人数达到规定比例要求。五是抓好残疾人维权工作,区残联专门成立残疾人维权中心,明确专门人员负责残疾人维权工作,确保残疾人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并得到有效维护,今年以来没有发生一起残疾人集访和越级上访案件。六是认真做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工作,地税代征保障金170万元。

三、“十二五”计划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将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引残疾人事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 央7号文件、省委和市委11号文件,以“两个体系”建设为核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围绕残疾人生活达小康、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立足眼前,着眼长远,不断优化残疾人事业发展环境,不断构建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长效机制体制,进一步缩小残疾人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改善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必须树立“总结、提升、创新”的理念,按照“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的方法,实现残疾人事业五个转变:从救助型向福利化、制度化,从温饱型向小康型,从一般性向长效性,从少数人得实惠向全体残疾人普遍受惠,从初步型、过渡型向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转变,真正使残疾人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康复

1、力争用五年时间到2015年末,完成全区5.2万残疾人基本状况和康复需求调查,建档立卡并制订落实“个性化”服务方案,录入信息化服务平台。2、21个乡镇和开发区医疗卫生机构设立康复科(室)、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选拔培养具有初、中级技术职称的康复工作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22人。村(社区)康复站设臵达标80%,配备社区康复协调员;残疾人康复服务率达100%、建档率达到80%,接受康复服务的残疾人及其亲友康复服务满意率达到80%以上。

3、残疾人办证率达到80 %。围绕实现 “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认真实施助听、助明、助行康复项目。21个乡镇和开发区全面开展“人人享有康复服务”阶段评审工作。对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机构康复训练率达到30%、社区康复训练率 达到30%、家庭康复训练率达到40%,机构康复训练与服务建档率达到100%。对有康复训练需求的肢体残疾人、听力言语残疾儿童、脑瘫儿童、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率达到100%。开展成人智力残疾康复训练工作。

4、进一步完善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康复服务功能。在主城区建立1所“阳光家园-康复工场”,全区范围培育打造康复示范村(社区)30个。

5、充分发挥出生缺陷干预工作,加大三级预防干预宣传力度,完善聋儿康复工作体系,经过训练的脑瘫儿童和聋儿言语能力和智力发展较之训前有明显提高,进入普幼小率达到70%以上,每年定期开展残疾儿童家长培训。

6、配合卫生、民政、医疗保险部门和定点医疗机构,建立完善白内障复明手术、精神病人住院服药﹑各类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矫治手术、辅助器具适配等残疾人必需的康复项目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目录,贫困残疾人进入城乡医疗救助范围。

7、巩固“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区”创建成果,具备手术指征并有康复需求的白内障患者95%以上达到手术复明,超额完成市残联下达的配用助视器及家长培训任务,开展盲人定向行走训练。

8、开展省级“精神病防治无障碍区”创建活动,精神病患者检出率6‰、监护率95%以上、显好率80%以上,社会参与率65%以上,肇事率下降到0.02%以下。全区精神病患者都能得到医疗救助。

﹙二﹚教育

1、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符合普教条件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与当地健全儿童少年同等水平,视力、听力言语和智力残疾人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5%以上。

2、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培训残疾人1000人次。特殊教育的学前教育、残疾人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由财政部门安排专项经费,并逐年加大投入。

3、积极开展社会助学、彩金助学、阳光圆梦等助学项目。保证残疾学生不因贫因残辍学。教育、民政、残联等部门要保障符合国家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100%接受高级中等以上教育。

4、在普通中、小学校推行随班就读和设立特教班;把淮阴区特教学校办成一所集聋教、盲教和培智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特教中心。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开办特殊教育机构。

﹙三﹚培训与就业

1、根据《残疾人就业条例》,完善本区残疾人就业法规、政策体系建设,促进残疾人比较充分就业,鼓励、扶持残疾人个体从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使残疾人就业率不断提高。

2、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残疾人就业工作的领导,全面推行按比例安臵残疾人就业,依法征收、严格管理、合理使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3、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将残疾人就业纳入公共就业服务管理的范围。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残联等部门要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提高就业服务能力,进一步开展残疾人失业登记、就业能力评估、职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等工作,登记失业、求职的残疾人普遍得到职业指导和职业培训。

4、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财政、残联等部门要认真组织 实施对吸纳贫困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对残疾大中专学生见习给予生活补贴,对灵活就业的残疾人给予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补贴,对残疾人进行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对职介机构介绍残疾人就业给予职介补贴,对贫困残疾人个体从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对自主创业残疾人予以资金扶持。各级政府要采取购买公益性岗位、非公益性岗位、优先租赁场所等形式安臵残疾人社区就业。

5、民政、国税、地税部门要将智力残疾人和精神残疾人列入福利企业残疾职工计算范围,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福利企业,加强对福利企业的规范管理。各级政府要开办福利性工疗机构、庇护性工场,为精神、智力残疾人实现就业创造条件。

6、新开办盲人保健按摩场所10家。工商、公安、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卫生、残联等部门要加强对盲人按摩行业的管理,规范盲人按摩场所。做好医疗按摩人员技术职称评审工作。

﹙四﹚扶贫救助

1、完善贫困残疾人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民政部门要将贫困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适当提高特困残疾人“低保”和重度残疾人、一户多残、孤残、老残等贫困残疾人家庭的生活保障水平,“三无”残疾人全部纳入五保供养。财政部门要适当提高对重度残疾人的护理补贴标准。

2、扶持贫困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完成学业,对贫困残疾大中专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大中专学生实施帮困助学。

3、残疾人全部参加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对贫困残疾人实施医疗救助。

4、农村贫困残疾人进行危房改造要给予一定补助;对符合条件的城镇“低保”和低收入残疾人家庭提供住房租金补贴。

5、扶持农村贫困残疾人发展种养殖业和家庭手工业,开展贫困残疾人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农业、扶贫部门在农村扶贫开发项目、实用技术培训、扶贫资金安排上优先安排残疾人,并认真落实康复扶贫贷款项目。动员社会力量结对帮扶残困户脱贫1000户。

﹙五﹚托养

1、建立以集中托养机构为示范,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为主体﹑居家安养服务为基础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

2、发挥各级公共资源,满足各类残疾人的托养需求。引导社会资源开展托养机构建设和托养服务。

3、区残疾人托养中心2011年要建成并投入使用,指导和管理全区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建设乡镇残疾人托养管理﹑指导和示范机构10个。

﹙六﹚维权

1、加强残疾人事业法制建设,残疾人法律法规纳入“六五”普法教育。

2、建立残疾人维权工作机制,广泛开展残疾人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进一步改善残疾人权益保障状况。

3、加大对全区残疾人优待和优惠政策的落实监督及检查力度,做到检查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切实保证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将残疾人事业纳入法制化轨道。

4、认真贯彻《信访条例》,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听取残疾人意见,了解残疾人需求,协调解决残疾人困难,为维护 残疾人权益和社会稳定大局服务。

(七)文化体育

1、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扶残助残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进全社会的助残意识,培育有利于残疾人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

2、加大媒体宣传力度,丰富宣传内容,推动信息交流无障碍工作。

3、进一步促进公共文化机构普遍对残疾人开放并提供有效的服务,多层次满足残疾人的文化需求,开展特殊文化活动。

4、落实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组织残疾人开展残疾人健身活动,增强残疾人体质。

5、进一步做好残疾人体育人才的选拔,开展经常性的培训。

﹙八﹚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和推进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到功能齐全﹑设施配套,满足残疾人的康复服务指导、康复训练﹑就业服务、职业培训﹑辅助器具供应﹑盲人按摩﹑法律救助﹑文体活动等综合服务需要。

﹙九﹚无障碍设施

1、推进公共设施无障碍、居住环境无障碍﹑家庭生活无障碍建设。

2、加强无障碍知识培训和宣传力度,新建或改建社区住宅、公共设施时,主管部门、业主及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工程设计人员、施工人员要提高无障碍意识,认真听取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建设领导机构的意见。

3、有关部门要依据法规、规定,对占用、损坏无障碍设施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对已损坏无障碍设施及时修复,确保已建成的无障碍设施正常使用。

(十)组织建设

1、建立和完善适应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规范化、服务型的区、乡镇、村(社区)三级组织体系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机构健全、队伍稳定实干、服务功能完善”的残疾人组织网络,充分发挥各类残疾人专门协会作用,密切联系广大残疾人。

2、加强对残疾人干部队伍的培养和培训力度,建立优秀残疾人人才数据库,选拔更多的优秀残疾人从事残疾人工作。

3、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的基础情况和基础数据,进行信息化管理。

4、依托区政务外网,完善区残联内部办公局域网建设,构建与上级残联和区政府各部门横向信息交换平台和覆盖全区残联系统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

四、2011年工作计划

2011年,是“十二五”残疾人事业发展开局之年,我们区残联将紧紧围绕上级残联目标和区委、区政府“爱心淮阴”、小康淮阴的总体要求,立足眼前,着眼长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引残疾人事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省委和市委11号文件,以“两个体系”建设为核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不断优化残疾人事业发展环境,为“十二五”残疾人事业发展打基础、开好局。

一、制订《淮阴区“十二五”残疾人事业发展纲要》 根据中、省、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规划,结合本区实际,制定适应我区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十二五”纲要,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去,加大投入,真正使残疾人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二是要体现科学发展观;三是以“两个体系”建设为核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四是要围绕残疾人生活达小康,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五是要把眼前和长远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预期目标上要实现五个转变:

一、从救助型向福利化、制度化转变,二、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三、从一般性向长效性转变,四、从少数人得实惠向全体残疾人普遍受惠转变,五、从初步型、过渡型向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转变。

二、康复工作

建立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者队伍,开展全区残疾人基本状况和康复需求调查,建档立卡,录入残疾人信息库服务平台,为“十二五”期间残疾人康复“个性化”服务打基础。

2、投入10万元,新建3个乡镇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站,培训康复工作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乡镇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站总体达到5个,“十二五”末乡镇全部建成。村(社区)设臵康复站达20%,配备社区康复协调员。

3、继续实施“三助一给”项目,免费安装助听器20只、聋儿语训30名,白内障免费复明手术100例,为下肢重残捐赠轮椅车200辆,为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给药300名。

4、继续开展0—6岁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残疾儿童机构康复率达到100%,开展残疾儿童家长定期培训四期。

5、进一步完善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康复服务功能,康复项目由 1个增加到3个以上。

6、努力将白内障复明手术、精神病人住院服药﹑各类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矫治手术、辅助器具适配等残疾人必需的康复项目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目录,贫困残疾人进入城乡医疗救助范围。

三、培训就业工作

全年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3—4期,培训残疾人100人以上;开展农村残疾人科技扶贫培训6期以上,培训残疾人200人以上;区残联单独举办残疾人“电动服装缝纫”、盲人保健按摩、电脑知识等培训班3期,培训残疾人150人左右。通过培训,促进残疾人就业200人以上,新开办盲人保健按摩场所3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力争达200万元。

四、扶贫救助

1、利用社会助学、彩金助学、阳光圆梦等助学项目,救助残疾学生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救助10名以上符合国家录取标准的困难残疾考生接受高级中学以上教育。

2、动员和组织全区乡镇、机关结对帮扶160户以上残困户脱贫。

3、协调民政部门将贫困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按时发放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护理补贴。

五、托养工作

1、区残疾人托养中心2010年12月开工建设,力争2011年7月投入使用,设立托养床位100张以上,托养残疾人100人以上。

2、乡镇建立托养机构5个以上,开展日间照料或全托服务。

六、宣传文体工作

1、召开淮阴区第四届残疾人代表大会,选举新一届主席团和执行理事会。

2、举办一届全区残疾人运动会,选拔一批优秀残疾人运动员。

3、利用“爱耳日”、“爱眼日”、“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残疾人节日,大力宣传残疾人自主创业、回报社会的自强典型和社会各界扶残助残的先进事迹,努力营造全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的浓烈氛围。

篇2:残联工作完成情况

一、“十一五”工作完成情况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残联业务精心指导下,在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区残联认真贯彻执行《淮阴区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淮政发[2007]53号),履行职能,团结拼搏,全面实现了“十一五”残疾人事业发展目标,创建了国家和省级“白内障无障碍区”、省级“社区残疾人工作先进区”、省级“社区残疾人康复先进区”和省级“残疾人托养示范机构”、“残疾人科技扶贫示范基地”两个示范项目。

(一)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和谐。区委、区政府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分重视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把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纳入“爱心淮阴”建设重要内容共同实施,2007年将“助残工程”列入民生帮扶“九大工程”,2008年将“助残工程”列入改善民生 “十大工程”,2009、2010年将助残重点工作列入全区为民办实事20个项目之一。《残疾人就业条例》颁布实施后,区政府专门召开常务工作会议,研究、落实残疾人就业工作,将残疾人就业纳入社会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对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依法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残疾人保障法》被纳入 “五五”普法规划,区人大和区政协多次组织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优惠政策落实情况执法检查和视察,提高了全社会依法维护残疾人权益的法律意识。区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各成员单位,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协调运 作;各乡镇把残疾人工作摆上重要位臵,常抓不懈,有力推动了残疾人事业发展。

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十一五”期间残疾人生活状况不断改善,幸福指数大幅提升,残疾人事业与全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生活保障。“十一五”期间,全区符合低保条件的3655名残疾人被优先纳入“低保”,达到应保尽保;低保标准农村由2005年的60元/人月提高到2010的160元/人月、城镇由2005年的180元/人月提高到2010年的300元/人月。有510名“三无”残疾人被纳入“五保”供养。根据省、市关于对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给予生活救助的文件要求,2009年全区建立了重残生活救助制度,将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从低保对象中分离出来,实行低保和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分开操作,有1560名贫困残疾人纳入低保,并且低保标准比健全人提高15%;将4136名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纳入生活救助,按照低保标准按月发放生活救助金。通过实施最低生活保障、生活救助和“安居工程”,残疾人的生活得到了基本的保障。

住房保障。在实施“安居工程”中,把农村残疾人户“草危房”改造列入重中之重,到2007年,共为农村残困户建房1506户3313间,占全区贫困户草改瓦的32%,残疾人户“草危房”全部改造完毕;城镇建立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对低收入住房困难残疾人家庭及时发放租金补贴,对购买经济适用房残疾人户一次性补助3000—5000元。

医疗保障。进一步提高残疾人医疗保障水平,城镇残疾人医保参保率达到97%,医疗保险报销的最高限额已达12万元,同时降低城镇低保对象的缴费标准;农村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重度残疾人和符合低保条件的残疾人个人缴费部分由政府财政承担,对低保家庭残疾人就医实行“四免四优惠”医疗服务。逐步推进残疾人康复项目进医保,全区精神病患者住院、白内障复明手术、肢体矫治手术等康复项目已纳入医保报销目录。根据省政府出台的“关于为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的政策要求,2010年1月1日起为全区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视力一级、肢体一级、智力一级、精神一级)按月发放护理补贴,农村每人每月50元、城镇每人每月100元,由区残联会同银行部门按季度打卡发放。

老有所养。2010年4 月份,区政府出台《关于印发淮阴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淮政发[2010]61号),第五条中规定:对一、二级重度残疾人,由区政府为其代缴纳最低缴费标准每人每年100元的养老保险费。6月30日,全区举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首发仪式,首批60岁以上残疾人领到了养老保险金,残疾人养老保险已基本实现全覆盖,使“老有所养”这个夙愿变成现实。

(三)残疾人各项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保障残疾人享有岗位技能培训的权利。在开展残疾人技能培训中,坚持“政府主导、区残联领办、乡镇残联联办、社会广泛参与”的培训方针,采取“分类培训、服务产业、注重实效、长期坚持”的培训原则,广泛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首先,将残疾人技能培训纳入区委、区政府改善民生工程和“脱贫、破零、超千”三大攻坚工程,动员各乡镇、区直各部门有针对性的开展残疾人科技扶贫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其次,农业部门充分利用农牧业技术服务体系开展残疾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劳动部门将残疾人就业纳入劳动力转移之中,给予培训费用减免;教育部门在特殊教育学校高年级段,进行劳动技能预备培训,实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教育,提高残疾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乡镇人民政府通过开展结对帮扶等措施,促进残疾人就业;政府有关部门将残疾人纳入劳动力转移计划,开展残疾人劳务输出培训;农村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积极参与残疾人技能培训。通过不断创新残疾人技能培训机制,乡镇人民政府和政府其他部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科技扶贫实用技术、劳动力转移等共培训残疾人720人。

再次,由区残联根据残疾人大部分分散居住在农村的特点,针对不同地缘、资源情况,在农村乡镇每年举办残疾人种、养、加业“科技扶贫”实用技术培训。在城郊乡镇利用地少人多,靠近市区,服务性就业岗位充足的便利条件,举办残疾人修自行车、修鞋补鞋、理发、豆制品加工经营等职业技能培训。共举办21期,培训学员477名。

第四,区残联单独设班培训。区残联加大培训投入、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租用区特教学校教学场地800㎡,建立“淮阴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添臵电动缝纫机40台、盲人保健按摩床12套、电脑30台,购臵70张床铺和被褥,以及 炊具、餐具等生活用品,单独举办残疾人“服装缝纫裁剪”、“盲人保健按摩”和电脑知识培训班,一次可接收70名残疾人学员培训和生活。培训班每年举办三期,每期培训三个月以上,每期培训学员50名左右。学员培训期间包吃包住,费用全免。“十一五”以来,区残联自主办班培训学员228名,学员的就业率达百分之一百。

通过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十一五”期间共技能培训残疾人1425名,完成目标142.5%。

保障残疾人享有充分就业权利。根据国务院《残疾人就业条例》和《江苏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精神,为保障残疾人的劳动权利,采取如下措施促进残疾人就业:

一是积极推进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根据《残疾人就业条例》“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要求,全面推进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城乡各类经济组织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依法调查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劳动部门将残疾人就业纳入劳动年检、监督各用人单位依法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财政部门将全区机关、团体、事业单位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纳入财政预算,企业和其他各类经济组织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由地税部门统一代征。通过贯彻执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全区累计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215名。

二是积极兴办福利企业集中安臵残疾人就业。根据国家对福利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民政部门加强对福利企业的管理和指导;税务、劳动、工会、残联组织积极配合,共同维护在福利企业的残疾人合法权益。全区已兴办福利企业7家,累计集 中安臵残疾人就业322人。

三是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把残疾人个体创业纳入社会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凡残疾人个体创业符合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政策条件的,可享受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各类优惠政策;各级政府为实现再就业目标购买的就业岗位,优先提供给适合岗位要求的下岗残疾职工。区残联将本区内有求职愿望的残疾人登记入册,免费办理求职登记和职业指导,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列出专款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和扶持残疾人就业。劳动保障部门将残疾人就业工作纳入全社会就业工作安排,提供就业指导和帮助。工商部门对申请从事个体工商业的残疾人,简化办理手续,优先核发营业执照,对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的,自批准其经营之日起3年内免收注册登记费、个体工商户管理费、集贸市场管理费和经济合同示范文本工本费。城管部门在场地、摊点、摊位安排等方面为残疾人提供方便。残疾人个体从事劳务、服务性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从事商业经营,营业额小于1万元的,给予减免税照顾。农村信贷部门对自主创业的残疾人在一定期限内给予小额信贷扶持。“十一五”期间,共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107人。

四是组织开展残疾人劳务输出。各乡镇、各部门将残疾人纳入劳动力转移计划,积极帮助残疾人劳务输出。区残联通过定向培训、职业介绍、“南北挂钩”、邀请外地企业来淮招工、参加残疾人专场招聘会等形式,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残疾人劳务输出达430人。

“十一五”以来,通过鼓励和扶持残疾人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实现劳动就业,累计帮助残疾人就业1074人,完成目标107.4%。

保障残疾人脱贫奔小康的权利。将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纳入区委、区政府“助残工程”和“脱贫、破零、超千”三大攻坚工程以及乡镇考核目标,通过组织乡镇党委政府和区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与贫困残疾人家庭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在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给予残困户实实在在的帮助,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同时,区残联在吴城镇头庄村、韩桥乡湖滨村、吴集镇大学生创业园建立三个“残疾人科技扶贫示范基地”,扶持残疾人户进基地100户以上。“十一五”期间共帮扶1057名残疾人脱贫,完成目标105.7%。

保障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权利。围绕2012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将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社区建设规划,融入社区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初级卫生保健和特殊教育等业务范畴;将残疾人康复经费按辖区人口每人每年0.3元纳入财政预算,并全部用于残疾人康复工作。区政府成立了淮阴区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淮阴区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技术指导小组和淮阴区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技术指导中心,为全区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搭建了组织推动和技术保障平台;全区21个乡镇建立了残疾人康复指导站,254个社区都建立了残疾人康复站,选聘了残疾人康复协调员和康复员,完善了乡镇、社区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组织管理网络、技术指导网络和训练服务网络;累计投入26万元为社区购臵康复器材,投入10.5万元配臵轮椅、座便椅、拐杖等康复器械供社区残疾人使用,投入5.8万余元为区残疾人用品用具服务中心购臵货源,以方便广大残疾人用品用具的 选购,全区已逐步形成了以医疗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残疾人康复社会化服务体系。区残联积极实施“康复工程”,确立区阳光医院为残疾人“复明工程”定点扶贫医院,市三院为“精神病免费给药”定点扶贫医院,确立“市博爱康复中心”为我区聋儿定点听力语言康复训练机构,市妇幼保健院为肢残、智残儿童定点康复训练医院。通过实施重点康复项目,“十一五”期间已累计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2596例,其中免费复明手术1149例,发放盲杖30根,为87名低视力患者配戴了助视器;为听力残疾人免费配发助听器102只,帮助57名聋儿进行语言康复训练;为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给药360例,区政府《关于贫困重症精神病患者住院治疗经费救助的通知》(淮政发[2009]18号)文件出台后,救助贫困重症精神病患者住院治疗12例;为下肢重度残疾人配套捐赠轮椅880辆,安装普及型大、小腿假肢68条,对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训练321名,肢体残疾人康复训练365人,麻风病畸残矫治手术3例,向残疾人提供用品用具10890余件。

通过建立社会化康复训练与服务体系和区残联实施重点康复项目,全区已有24000余名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十一五”残疾人康复目标全部超额完成。

保障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将残疾儿童、少年纳入九年制义务教育,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全区累计救助贫困儿童少年入学190名,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已达到98%以上。在特殊教育学校高年级段,进行劳动预备培训,实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教育,提高残疾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对考上大专以上院校的贫困残疾学生给予助学贷款和 给予2000—3000元生活费用资助,累计资助大、中专学生25名,资助资金5.5万元。

(四)残疾人服务体系更加完备

区残联在完善 “劳动就业服务所”、“康复服务指导站”、“用品用具供应站”等“四位一体”工作机构基础上,2009年专门成立残疾人维权中心,招聘1名法律专业人员专门负责残疾人维权工作,确保残疾人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并得到有效维护。2009年投资265万元建设的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已投入使用,投资450万元、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的残疾人托养中心正在筹备,2011年投入使用。残疾人事业经费每年按照不低于60万元纳入财政预算,2007年投入5万元更新了区残联电脑等办公设备,建立了区残联独立门户网站和残疾人数据库;2008年安排10万元为乡镇残联添臵了电脑、打印机和互联网接入设备。在创建省级“白内障无障碍区”活动中累计投入105万元用于创建经费,投入60万元用于创建省级“残疾人康复先进区”。各乡镇均配备了残联理事长,2010年3月在全区21个乡镇和开发区选聘了残疾人专职委员并持证上岗,每人每月发给600元生活补贴。各村(居)委会普遍建立了残疾人协会,并配备了残疾人专职委员,全区已建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完备的残疾人服务体系。

(五)残疾人综合素质普遍提高

“十一五”以来,通过康复医疗和实施重点康复项目,提高了残疾人的身体素质,增强了自食其力的本领,有6400余名残疾人改善功能,融入社会。通过残疾人的义务教育、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残疾人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有25名残疾学生 走进大中专校门。通过技能培训,鼓励和扶持残疾人就业,提高了残疾人的劳动技能,增加了残疾人的家庭收入,孙以明、汤如虎、张守春、徐海燕等11名盲人通过保健按摩培训,有2人在家开办“盲人保健按摩所”、有9人外出打工;刘中华、陈生林、林兆生、张明莆等一批残疾人通过帮扶,已成为当地致富能人。通过不断开展宣传文体活动,选送2名残疾人在省歌咏比赛上获奖,有8名残疾人在省、市职业技能大赛上获奖,有1名残疾人亲友当选中残联代表大会代表、省残联专门协会副主席,有3名残疾人运动员在省以上比赛中获奖,特别是我区赵集镇残疾人运动员陈业刚,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上不畏强手,顽强拼搏,夺得反曲弓站姿射箭个人铜牌、团体银牌,为祖国、为家乡争得了荣誉。

通过改善民生,扶残解困,保障残疾人生活,残疾人都能够安居乐业,残健共融,共同建设小康社会。通过 “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残疾人节日,大力宣传残疾人自主创业、回报社会的自强典型和社会各界扶残助残的先进事迹,努力营造全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的浓烈氛围,激发残疾人爱党爱国、自强不息、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残疾人的综合素质普遍提高。

主要工作体会:

经过五年工作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

(一)发展残疾人事业,各级政府是主导。残疾人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政府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根据本地残疾人事业特点,制定发展计划,强化政府行 为,督促有关部门互相配合,共同做好残疾人工作。几年来,我们每开展一项重要工作、采取每一项重要措施都得到了政府的有力支持。从残疾人事业发展计划的批转实施,对残疾人优惠政策的制定落实,改善民生“助残工程”的实施, 到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的出台,无不体现区委、区政府的关心和支持。有关残疾人重要活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都能亲自参加;区人大和区政协多次组织残疾人保障法执法检查和视察;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亲自参与残疾人工作研究,召开有关部门协调会议,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难题;各乡镇党委、政府把残疾人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常抓不懈。我们深深体会到政府是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二)发展残疾人事业,部门协作是关键。残疾人遍布各个地方,残疾人事业渗透各个领域,是涉及各个部门的综合性事业,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业务工作能够全面涵盖的,需要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协调运作,将残疾人工作纳入本部门相关业务工作之中,制定计划,同步实施。实践证明,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对开展残疾人工作,发展残疾人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发展残疾人事业,社会参与是合力。我区残疾人约占社会总人口的5.63%,有残疾人的家庭占社会家庭的五分之一,残疾人分布于社会各行、各业,所有的部门、单位、组织开展工作都会与残疾人发生联系,因此,发扬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需 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

(四)发展残疾人事业,各级残联需务实。残疾人联合会在发展残疾人事业、开展各项残疾人工作中是主角。几年来,区残联充分发挥“代表、服务、管理”的职能,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的职业道德,弘扬“团结、创新、实干、自强”的精神,倡导“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风尚,正是有了这些务实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开拓进取,我们才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区残疾人事业发展总体上还滞后于全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还需要我们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和付出加倍的努力。当前,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基层残联组织建设和工作力量还比较薄弱,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还需要配齐配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残疾人的特殊要求难以满足,一部分残疾人仍处于贫困状态;我区残疾人普遍缺乏一技之长,就业工作难度大;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仍很艰巨;侵犯残疾人合法权益的事件还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我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这些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既要通过发展来解决,也需要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继续给予关心、帮助和大力支持。

二、2010工作总结

2010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残联精心指导下,我们区残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7号和省、市委11号文件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为目 标,以为残疾人办实事项目为抓手,达到或超额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

(一)着力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

1、全面贯彻重残人员生活救助政策。根据市民政、财政、卫生、残联《关于对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生活救助的通知》精神,2009年7月1日建立了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生活救助制度,今年初将不符合低保条件而纳入低保的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从低保对象中分离出来,实行低保和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分开操作,目前,全区重残人员纳入低保的有1560人、纳入生活救助的有4136人,完成了全年预定的目标任务。

2、认真落实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护理补贴政策。根据省政府出台的“关于为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的政策要求,区残联于3 月份在全区进行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的普查登记,共查出符合发放条件的残疾人(视力一级、肢体一级、智力一级、精神一级)885名,省补资金91.87万元已经到位,残疾人护理补贴已由银行部门打卡发放,完成了目标。

3、确实抓好农村残疾人养老保险补贴政策。4 月份,区政府出台《关于印发淮阴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淮政发[2010]61号),第五条中规定:对一、二级重度残疾人,由区政府为其代缴纳最低缴费标准每人每年100元的养老保险费。6月30日,全区举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首发仪式,首批60岁以上残疾人领到了养老保险金,残疾人养老保险已基本实现全覆盖,使“老有所养”这个夙愿变成现实,完成了农村残疾人养老保险补贴任务。

4、努力推进残疾人康复项目进医保。通过协调,目前全 区精神病患者住院、白内障复明手术、肢体矫治手术等康复项目已纳入医保报销目录,完成了目标任务。

(二)加快构筑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

一是突出残疾人托养服务。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建设是是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省、市要求,区残联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将此项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9月2日,区政府专题召开区长办公会议研究,将残疾人托养中心纳入区综合性社会福利中心整体考虑,在王营镇老年公寓南侧规划建设残疾人托养中心,占地面积7亩,规划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目前已通过发改委立项审批,办理了规划许可证,土地证正在审批,建设图纸已提交设计,达到了序时进度要求。

二是突出残疾人康复服务。第一,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已投入使用,首批开展了聋儿语言康复训练项目,完成了目标任务。第二,实施0—6岁残疾儿童免费抢救性康复服务,目前153名残疾儿童全部在机构接受免费康复训练治疗,完成目标任务的100%。第三,大力推进“三助一给”康复项目,救助贫困家庭聋儿20名进行免费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助残日”期间为50名听力障碍老年人捐赠助听器,为贫困残疾人家庭捐赠彩电50台,为贫困下肢重度残疾人捐赠轮椅车250辆。在成功创建省级“无白内障示范区”的基础上,继续开展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活动,完成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150例。根据与市第三人民医院签订的《贫困精神病患者药品救助实施办法》,自2007年7月份开始对我区310名贫困精神病患者进行连续免费给药三年,经费由区财政负担,截至今年已成功运作3年,“三助一给”康复项目全部超额完成任务。三是突出残疾人就业解困服务。通过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全区已累计培训残疾人217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8.5%。通过组织残疾人参加就业招聘会、集中安臵残疾人就业和组织残疾人外出务工等途径,全区新增残疾人就业224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2%。通过开展区、乡镇机关结对帮扶和创建区残联残疾人扶贫基地活动,全区已累计帮扶残疾人脱贫169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5%。

(三)加强残联自身建设,提高服务残疾人的能力 一是加强农村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3月份进行了乡镇残疾人专职委员选聘工作,全区21个乡镇和开发区残疾人专职委员已持证上岗。二是加快信息化服务平台的构建,乡镇残联全部配臵了电脑和互联网设备,实现了信息互联互通。三是进一步做好残疾人证换发工作,严格评定标准,规范发证程序,完成了二代证换发任务。四是继续加大残疾人基础信息采集力度,目前,全区已采集基础信息52000人,残疾人入库人数达到规定比例要求。五是抓好残疾人维权工作,区残联专门成立残疾人维权中心,明确专门人员负责残疾人维权工作,确保残疾人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并得到有效维护,今年以来没有发生一起残疾人集访和越级上访案件。六是认真做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工作,地税代征保障金170万元。

三、“十二五”计划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将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引残疾人事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 央7号文件、省委和市委11号文件,以“两个体系”建设为核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围绕残疾人生活达小康、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立足眼前,着眼长远,不断优化残疾人事业发展环境,不断构建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长效机制体制,进一步缩小残疾人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改善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必须树立“总结、提升、创新”的理念,按照“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的方法,实现残疾人事业五个转变:从救助型向福利化、制度化,从温饱型向小康型,从一般性向长效性,从少数人得实惠向全体残疾人普遍受惠,从初步型、过渡型向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转变,真正使残疾人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康复

1、力争用五年时间到2015年末,完成全区5.2万残疾人基本状况和康复需求调查,建档立卡并制订落实“个性化”服务方案,录入信息化服务平台。2、21个乡镇和开发区医疗卫生机构设立康复科(室)、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选拔培养具有初、中级技术职称的康复工作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22人。村(社区)康复站设臵达标80%,配备社区康复协调员;残疾人康复服务率达100%、建档率达到80%,接受康复服务的残疾人及其亲友康复服务满意率达到80%以上。

3、残疾人办证率达到80 %。围绕实现 “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认真实施助听、助明、助行康复项目。21个乡镇和开发区全面开展“人人享有康复服务”阶段评审工作。对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机构康复训练率达到30%、社区康复训练率 达到30%、家庭康复训练率达到40%,机构康复训练与服务建档率达到100%。对有康复训练需求的肢体残疾人、听力言语残疾儿童、脑瘫儿童、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率达到100%。开展成人智力残疾康复训练工作。

4、进一步完善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康复服务功能。在主城区建立1所“阳光家园-康复工场”,全区范围培育打造康复示范村(社区)30个。

5、充分发挥出生缺陷干预工作,加大三级预防干预宣传力度,完善聋儿康复工作体系,经过训练的脑瘫儿童和聋儿言语能力和智力发展较之训前有明显提高,进入普幼小率达到70%以上,每年定期开展残疾儿童家长培训。

6、配合卫生、民政、医疗保险部门和定点医疗机构,建立完善白内障复明手术、精神病人住院服药﹑各类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矫治手术、辅助器具适配等残疾人必需的康复项目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目录,贫困残疾人进入城乡医疗救助范围。

7、巩固“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区”创建成果,具备手术指征并有康复需求的白内障患者95%以上达到手术复明,超额完成市残联下达的配用助视器及家长培训任务,开展盲人定向行走训练。

8、开展省级“精神病防治无障碍区”创建活动,精神病患者检出率6‰、监护率95%以上、显好率80%以上,社会参与率65%以上,肇事率下降到0.02%以下。全区精神病患者都能得到医疗救助。

﹙二﹚教育

1、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符合普教条件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与当地健全儿童少年同等水平,视力、听力言语和智力残疾人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5%以上。

2、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培训残疾人1000人次。特殊教育的学前教育、残疾人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由财政部门安排专项经费,并逐年加大投入。

3、积极开展社会助学、彩金助学、阳光圆梦等助学项目。保证残疾学生不因贫因残辍学。教育、民政、残联等部门要保障符合国家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100%接受高级中等以上教育。

4、在普通中、小学校推行随班就读和设立特教班;把淮阴区特教学校办成一所集聋教、盲教和培智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特教中心。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开办特殊教育机构。

﹙三﹚培训与就业

1、根据《残疾人就业条例》,完善本区残疾人就业法规、政策体系建设,促进残疾人比较充分就业,鼓励、扶持残疾人个体从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使残疾人就业率不断提高。

2、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残疾人就业工作的领导,全面推行按比例安臵残疾人就业,依法征收、严格管理、合理使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3、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将残疾人就业纳入公共就业服务管理的范围。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残联等部门要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提高就业服务能力,进一步开展残疾人失业登记、就业能力评估、职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等工作,登记失业、求职的残疾人普遍得到职业指导和职业培训。

4、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财政、残联等部门要认真组织 实施对吸纳贫困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对残疾大中专学生见习给予生活补贴,对灵活就业的残疾人给予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补贴,对残疾人进行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对职介机构介绍残疾人就业给予职介补贴,对贫困残疾人个体从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对自主创业残疾人予以资金扶持。各级政府要采取购买公益性岗位、非公益性岗位、优先租赁场所等形式安臵残疾人社区就业。

5、民政、国税、地税部门要将智力残疾人和精神残疾人列入福利企业残疾职工计算范围,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福利企业,加强对福利企业的规范管理。各级政府要开办福利性工疗机构、庇护性工场,为精神、智力残疾人实现就业创造条件。

6、新开办盲人保健按摩场所10家。工商、公安、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卫生、残联等部门要加强对盲人按摩行业的管理,规范盲人按摩场所。做好医疗按摩人员技术职称评审工作。

﹙四﹚扶贫救助

1、完善贫困残疾人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民政部门要将贫困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适当提高特困残疾人“低保”和重度残疾人、一户多残、孤残、老残等贫困残疾人家庭的生活保障水平,“三无”残疾人全部纳入五保供养。财政部门要适当提高对重度残疾人的护理补贴标准。

2、扶持贫困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完成学业,对贫困残疾大中专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大中专学生实施帮困助学。

3、残疾人全部参加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对贫困残疾人实施医疗救助。

4、农村贫困残疾人进行危房改造要给予一定补助;对符合条件的城镇“低保”和低收入残疾人家庭提供住房租金补贴。

5、扶持农村贫困残疾人发展种养殖业和家庭手工业,开展贫困残疾人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农业、扶贫部门在农村扶贫开发项目、实用技术培训、扶贫资金安排上优先安排残疾人,并认真落实康复扶贫贷款项目。动员社会力量结对帮扶残困户脱贫1000户。

﹙五﹚托养

1、建立以集中托养机构为示范,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为主体﹑居家安养服务为基础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

2、发挥各级公共资源,满足各类残疾人的托养需求。引导社会资源开展托养机构建设和托养服务。

3、区残疾人托养中心2011年要建成并投入使用,指导和管理全区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建设乡镇残疾人托养管理﹑指导和示范机构10个。

﹙六﹚维权

1、加强残疾人事业法制建设,残疾人法律法规纳入“六五”普法教育。

2、建立残疾人维权工作机制,广泛开展残疾人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进一步改善残疾人权益保障状况。

3、加大对全区残疾人优待和优惠政策的落实监督及检查力度,做到检查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切实保证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将残疾人事业纳入法制化轨道。

4、认真贯彻《信访条例》,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听取残疾人意见,了解残疾人需求,协调解决残疾人困难,为维护 残疾人权益和社会稳定大局服务。

(七)文化体育

1、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扶残助残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进全社会的助残意识,培育有利于残疾人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

2、加大媒体宣传力度,丰富宣传内容,推动信息交流无障碍工作。

3、进一步促进公共文化机构普遍对残疾人开放并提供有效的服务,多层次满足残疾人的文化需求,开展特殊文化活动。

4、落实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组织残疾人开展残疾人健身活动,增强残疾人体质。

5、进一步做好残疾人体育人才的选拔,开展经常性的培训。

﹙八﹚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和推进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到功能齐全﹑设施配套,满足残疾人的康复服务指导、康复训练﹑就业服务、职业培训﹑辅助器具供应﹑盲人按摩﹑法律救助﹑文体活动等综合服务需要。

﹙九﹚无障碍设施

1、推进公共设施无障碍、居住环境无障碍﹑家庭生活无障碍建设。

2、加强无障碍知识培训和宣传力度,新建或改建社区住宅、公共设施时,主管部门、业主及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工程设计人员、施工人员要提高无障碍意识,认真听取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建设领导机构的意见。

3、有关部门要依据法规、规定,对占用、损坏无障碍设施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对已损坏无障碍设施及时修复,确保已建成的无障碍设施正常使用。

(十)组织建设

1、建立和完善适应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规范化、服务型的区、乡镇、村(社区)三级组织体系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机构健全、队伍稳定实干、服务功能完善”的残疾人组织网络,充分发挥各类残疾人专门协会作用,密切联系广大残疾人。

2、加强对残疾人干部队伍的培养和培训力度,建立优秀残疾人人才数据库,选拔更多的优秀残疾人从事残疾人工作。

3、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的基础情况和基础数据,进行信息化管理。

4、依托区政务外网,完善区残联内部办公局域网建设,构建与上级残联和区政府各部门横向信息交换平台和覆盖全区残联系统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

四、2011年工作计划

2011年,是“十二五”残疾人事业发展开局之年,我们区残联将紧紧围绕上级残联目标和区委、区政府“爱心淮阴”、小康淮阴的总体要求,立足眼前,着眼长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引残疾人事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省委和市委11号文件,以“两个体系”建设为核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不断优化残疾人事业发展环境,为“十二五”残疾人事业发展打基础、开好局。

一、制订《淮阴区“十二五”残疾人事业发展纲要》 根据中、省、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规划,结合本区实际,制定适应我区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十二五”纲要,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去,加大投入,真正使残疾人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二是要体现科学发展观;三是以“两个体系”建设为核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四是要围绕残疾人生活达小康,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五是要把眼前和长远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预期目标上要实现五个转变:

一、从救助型向福利化、制度化转变,二、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三、从一般性向长效性转变,四、从少数人得实惠向全体残疾人普遍受惠转变,五、从初步型、过渡型向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转变。

二、康复工作

建立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者队伍,开展全区残疾人基本状况和康复需求调查,建档立卡,录入残疾人信息库服务平台,为“十二五”期间残疾人康复“个性化”服务打基础。

2、投入10万元,新建3个乡镇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站,培训康复工作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乡镇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站总体达到5个,“十二五”末乡镇全部建成。村(社区)设臵康复站达20%,配备社区康复协调员。

3、继续实施“三助一给”项目,免费安装助听器20只、聋儿语训30名,白内障免费复明手术100例,为下肢重残捐赠轮椅车200辆,为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给药300名。

4、继续开展0—6岁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残疾儿童机构康复率达到100%,开展残疾儿童家长定期培训四期。

5、进一步完善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康复服务功能,康复项目由 1个增加到3个以上。

6、努力将白内障复明手术、精神病人住院服药﹑各类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矫治手术、辅助器具适配等残疾人必需的康复项目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目录,贫困残疾人进入城乡医疗救助范围。

三、培训就业工作

全年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3—4期,培训残疾人100人以上;开展农村残疾人科技扶贫培训6期以上,培训残疾人200人以上;区残联单独举办残疾人“电动服装缝纫”、盲人保健按摩、电脑知识等培训班3期,培训残疾人150人左右。通过培训,促进残疾人就业200人以上,新开办盲人保健按摩场所3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力争达200万元。

四、扶贫救助

1、利用社会助学、彩金助学、阳光圆梦等助学项目,救助残疾学生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救助10名以上符合国家录取标准的困难残疾考生接受高级中学以上教育。

2、动员和组织全区乡镇、机关结对帮扶160户以上残困户脱贫。

3、协调民政部门将贫困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按时发放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护理补贴。

五、托养工作

1、区残疾人托养中心2010年12月开工建设,力争2011年7月投入使用,设立托养床位100张以上,托养残疾人100人以上。

2、乡镇建立托养机构5个以上,开展日间照料或全托服务。

六、宣传文体工作

1、召开淮阴区第四届残疾人代表大会,选举新一届主席团和执行理事会。

2、举办一届全区残疾人运动会,选拔一批优秀残疾人运动员。

篇3:残联工作完成情况

2013年全区共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179.9万亩, 其中粮食作物95万亩 (夏粮20.02万亩, 秋粮76.3万亩) , 经济作物49.6万亩, 饲料作物34万亩。全区畜禽饲养总量达到188万个羊单位, 其中牛饲养量21万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8425.5吨、3620.3吨、3582.5吨。全年全区农业增加值可10.4亿元, 同比增长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4966元, 同比增长14%。

2 冷凉蔬菜产业扩规增效

按照“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总体要求, 充分利用原州区气候冷凉、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的优势, 坚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以设施蔬菜园区和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 大力发展冷凉蔬菜产业, 主打“六盘山”冷凉蔬菜品牌, 形成了清水河流域冷凉蔬菜产业带。全年新 (改) 建了新三营、马园、二营、团结4个日光温室园区, 新建成了和泉、丰泽、团结、新三营4个大中拱棚园区, 使我区设施农业面积累计达到11.2万亩;建成了中河、头营杨庄2个万亩蔬菜基地和头营、闫堡、姚磨、郑磨4个3000亩蔬菜基地, 带动全区蔬菜种植20万亩。7月18日, 成功举办了“中国·六盘山冷凉蔬菜节”, 与香港、马来西亚等国内外客商完成签约3亿元, 提高了六盘山冷凉蔬菜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扩大了我区“中国 (西部) 冷凉蔬菜之乡”影响力。

3 马铃薯产业提质增效

围绕建设“国家级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县”的目标, 按照“区域化布局、优质化育种、产业化经营”的思路, 创新经营机制, 引进扶持6家农字号企业, 通过政府扶持、企业引领、农户参与、科技支撑、土地流转等措施, 加快了马铃薯脱毒种薯三级繁育体系建设, 全年繁育原原种4012万粒, 建设原种基地4344亩、一级种基地10.07万亩, 推广一级种30万亩, 带动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50.2万亩, 实现了从种薯培育贮藏的“小循环”, 向育繁推一体化的“大循环”转变。重点建设了三营鸦儿沟、黄铎堡白河等5个集中连片万亩示范基地, 实行全程机械化作业、大垄化栽培、配方化施肥、节水化灌溉、规范化管理、企业化经营, 生产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4 草畜产业全面提升

围绕打造“宁夏清真牛羊肉基地县 (区) ”的目标, 按照以牛为主、多畜并举、扩大总量、提升质量的发展思路, 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这一主线”, 着力构建和完善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两大体系”, 夯实多元化饲草基地、畜牧基础设施建设和良种基础母牛扩繁与保护“三大基础”, 主推品种改良、饲草加工调制、标准化规模养殖和高档肉牛生产“四项技术”, 重点建设肉牛养殖示范村16个, 扶持发展养殖园区 (场) 7个 (其中500头以上头肉牛养殖园区3个, 10万只养鸡园区1个, 5万只养鸡场3个) ;完成黄牛冷配改良2.66万头;种植一年生牧草27.2万亩, 补播改良多年生牧草13.7万亩。

5 特色种植稳步发展

全面落实具有抗灾避灾和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优势农产品瓜菜、油料、玉米种植的各项优惠政策, 重点实施蔬菜、葵花“南移”战略, 开展品种优化布局、轮作倒茬、病虫害防治、无公害生产等技术培训、实地指导, 全区种植特色经济作物52.2万亩, 其中葵花12.1万亩、胡麻12万亩、玉米19.1万亩、夏杂2万亩、秋杂7万亩。

6 旱作节水农业成效显著

按照“高产高效、节水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采取以点带面、区域连片, 技术示范、整体推进措施, 发展旱作节水农业31万亩, 其中秋季覆膜26.4万亩, 春季覆膜4.6万亩。

7 农牧业项目争取成效显著

牢固树立“抓发展必须抓项目”的思路, 紧盯自治区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围绕冷凉蔬菜、马铃薯等特色优势产业, 积极主动争项目、跑资金, 全年共争取到各类农牧业项目45个, 总投资2.5亿元, 其中国家投资1.53亿元, 实际到位资金1.46万元。

8 动物疫病防控扎实有效

重点抓好基础免疫、市场准入、屠宰检疫、边卡堵疫和疫情监测等基础性工作, 免疫密度及畜禽标识佩戴率均达到了100%。同时, 在区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 采取果断措施, 迅速扑灭了头营镇杨郎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确保了我区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9 农村能源建设稳步推进

按照“巩固成果、优化结构、建管并重、强化服务、综合利用、提高水平”的总体思路, 突出抓好“建、管、用”三个环节, 实施节柴灶740台, 示范推广太阳灶1000台, 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440台, 沼气池500座, 实现了太阳能利用、省柴节能炕灶升级换代和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新突破。

1 0 农村土地流转步伐加快

通过出租、转包、互换等方式流转土地, 积极引导土地向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户和种养能手集中,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着力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 土地流转实现了当地农户与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信息、市场等方面的“高位嫁接”和“互动双赢”。全年新增流转土地面积5.05万亩, 累计流转18.5万亩。

1 1 农机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认真落实农机补贴政策, 完成各类农机具补贴资金835万元, 购置各类农机具2350台, 使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8万千瓦, 同比增长15%。完成机耕面积110万亩, 机播91万亩, 机收67万亩, 全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56%, 同比增长4个百分点。

1 2 农业科技服务扎实有效

以开展“科技促进年”为契机, 今年共抽调了近百名技术人员, 按照“四定、三到位、三挂钩”的管理考核制度, 对重点农业园区、基地和肉牛专业村建设实行科技承包, 大力推广植物保护、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 着力解决我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瓶颈”。同时, 结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农村能源和后续产业及农民就业创业转移技能培训项目”等培训工程, 围绕原州区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和设施农业, 采取集中培训与实地指导相结合办法, 完成培训186期, 培训人员48821人次, 发放各类培训资料91000余份。

1 3 农业综合执法和安全生产进一步加强

积极与工商、公安、质监等有关部门协作, 围绕全区农资监管、农机生产、兽药饲料生产经营、动物卫生监督等重点区域, 采取集中督查和长期检查相结合方式, 加大查处力度, 严厉打击不法经营行为。同时,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认真遵照和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 围绕农机安全、草原防火等重点工作, 从强化制度入手, 落实各项安全生产管理措施, 做到安全生产工作早部署、早安排, 扎实有效的推进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有效遏制了各类重特大事故发生, 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无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摘要:2013年原州区共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179.9万亩, 畜禽饲养总量达到188万个羊单位, 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8425.5吨、3620.3吨、3582.5吨。全年全区农业增加值达10.4亿元,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4966元。

篇4:残联工作完成情况

关键词:高一英语 课后作业 情况调查 对策建议

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作业作为课程的巩固和拓展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的日常教学中,许多一线教师对这一环节往往没有重视,随便利用手头拥有的资料就给学生布置作业,部分的教师仍然采用题海战术,结果空耗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并养成了学生应付和抄袭的不良习惯,造成了学生作业低效或无效的现象。尽管在网络上可以搜索到一些关于作业布置方面的文章,但通过问卷来反映高一学生的作业情况的很少。由于高中布局调整,我校招生规模较以往大了很多,今年我校的高一新生招收了23个班级。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加,造成了管理的压力,老师们普遍反映学生整体水平较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学习习惯差等问题,尤其是英语方面。面对这样一种局面,我们老师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对于如何开展今后的教学工作感到有点无所适从,我们愈加感到肩上担子的沉重。面对这种状况,开学两个月后,我们从高一学生的课后作业情况入手,展开调查研究。本课题从学生作业的数量、质量、内容、形式及完成情况等方面做详细调查,然后加以分析,来反思自己的教学,以便从中发现问题,寻找原因,寻求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使学生的作业体现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把减负和提高学生素质落到实处,探索出一条有利于开发学生潜能的方法和途径,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调查的目的

作业是指学生课后展开的无教师辅导的学习活动。它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与完成一定的教学和学习任务密切相连的学习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能有效地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和检测。开展高一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调查可以清楚地了解高一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不同层次的基础,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兴趣等方面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析和评价,找出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问题的症结是什么,从而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同时对照要求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认真总结教学实践活动中的成功经验,并促进教师在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能逐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制定教学目标,为顺利完成教学要求提供有力的保证。

三、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为了了解我校高一学生的英语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笔者特别设计了这份调查问卷,以期通过这一问卷找出高一学生目前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相应地寻求解决的办法,尽可能地帮助他们改善英语学习状况,同时也希望为英语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和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说明:此次问卷调查共发放230份,其中男生110,女生120份,收回问卷230份,其中有效问卷207份,并提取207份分析调查结果。调查问卷共设10题,均为单项选择题]

四、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从上表的结果发现:对目前作业形式很满意的学生仅占8.6%, 57.8%的学生做英语作业的时间在半小时以内,而完成所有各科作业所需时间3-4小时,占54.6%,英语作业抄同学答案的占60.4%;另有82.6%的学生认为英语作业与课堂教学脱离。为什么会这样?

从数据分析得出,当今校园学生抄作业现象日趋严重。对于抄袭的学生而言,他们不但没掌握知识,反而养成了一个不好的学习习惯。但作为教师,在追究学生这头原因的同时,应当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是否拥有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教学行为,作业布置是否妥当和适当。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中所明确指出要保证中学生9小时以上的睡眠。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普遍睡眠时间不足。66.2%的学生睡眠时间低于8个小时。调查显示,在校时间长,家庭作业多,课外加班忙是影响学生睡眠时间的三大因素,54.6%的学生每天要写作业3-4小时以上。而据心理学专家介绍,睡眠不足将导致精神不集中,记忆力衰退,学习效率低下等;长期睡眠不足更可能会导致大脑皮层功能紊乱,神经衰弱,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从调查情况看,英语课后作业在“质”的方面问题较多。现成内容多,实际编写少。课后的现成的练习作业以及教辅资料上的题目构成了课后作业的主要内容。教师很少根据本班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编拟一些适合学生完成的作业。书面作业多,口头作业少。教师习惯于让学生书面完成家庭作业。因为这种作业便于教师和家长了解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也易于家长配合教师的教学。 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中,考虑较多的是如何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成绩,因而总是根据试卷上的题型布置学生的家庭作业,作业形式相对固定,灵活性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不高。调查访谈发现对目前作业形式很满意的学生仅占8.6%,而学生对“看课外书”等比较喜爱。

调查还显示,课后学生疲于赶做老师布置的作业,没有时间去巩固和复习上节课老师所讲的内容。数据表明只有25.5%的学生课后会预习,35.1%的学生有时间才会去预习。从中可以看出,多数学生了解预习的好处,但由于高一学生学习科目多,每天课后作业一半以上的学生就要花去4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整天忙得晕头转向,挤不出一点时间去预习。时间一长,学习的被动局面难以改变,学习兴趣逐渐丧失。

五、对策与建议

1. 作业布置问题

反思学生抄作业问题、课业负担较重问题,我们要从作业布置上进一步优化。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新知识后,完成一定的作业,对于巩固所学知识,训练思维方法,发展能力,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作业布置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作业布置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布置作业要和课堂内讲授的重点知识相结合,紧扣课堂教学内容。布置作业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加深理解并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与技能,检查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

(2)作业设计要有多样性,切忌实行一刀切

为避免造成一些学生吃不饱,另一些学生吃不下,还有吃不上的现象,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还可以考虑使用应试的书面作业以外的其他形式。不要让学生总是做练习册之类的作业,多补充些有意义有趣味的活动。例如,根据课文内容编排情景剧进行表演,用所学的单词编写英语故事等。学生感兴趣的作业也会激励学生长时间地坚持完成这个任务。

(3)作业设计要有实用性

学习英语是为了更好地交流,学以致用和练以致用的准则显得尤为重要。在布置课外作业时,重点练习那些学生们在学习和今后工作中使用频率高的内容,突出实用性特点。

2. 教师教学问题

教师课堂教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因此,教师要改进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首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课后作业顺利完成的前提。

(1)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

要想保质保量地上好每一节课,就要想尽一切办法设计好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不该说的一句也不要说。我在教学中都是力争提前几分钟或十几分钟讲完一节课的内容,然后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提出问题,当众分析、解答。课堂教学结构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也不可能遵循千篇一律的程序。不论用什么教学方法,教师都应该在课堂上千方百计地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创造出良好的气氛和环境,让学生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思维活跃,积极思考,勇于提问。另外,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一小部分学生。教师设计的教学结构应该是学生欢迎的,能够把绝大部分甚至全体学生吸引到学习活动中来,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不仅如此,还应当考虑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方法。这样的课堂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

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把教师精心备好的教学内容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就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重点内容精讲精练。还要针对所讲的知识,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不要硬灌,也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应让学生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摸索教学规律,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精讲精练。例如:

在教授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3名词性从句后,课文后提供的练习如句子合并,阅读文章判断划横线的句子各为什么从句。本人认为这些练习比较枯燥乏味,在教授新课时已经用了这些方法,课后就该设计更新颖的方式来吸引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所以我把这堂课的课后作业设计为“我的一天生活”,要求每位学生用名词性从句的四种形式各完成一个句子:

I felt very happy/worried that_____________________.

What we concerned about was_____________________.

The fact ___________ made us excited / angry.

___________ surprised us all.

(3)加强激励性评价和指导性评价

调查显示,只有25.6%学生对老师批阅过的作业认真阅读并加以订正。所以教师在批阅学生作业时,不只是校对练习的正误,更要引导学生总结、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失误,改正失误,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发散迁移,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评时,要及时总结、肯定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和成绩,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创新,要善于抓住典型分析问题,归纳方法,并适当进行变式训练。同时,不只是课堂上统一讲评,还要加强个别指导,应在作业本上多作指导性、启发性的批注,如“想一想,本文应用什么时态?”“文章写得很好,试一试,语言能否再简练一些,重复的语句能不能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 通过这样的批注体现教师的耐心、细心,指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路径。

总之,作业的布置要以《英语新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论为先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围绕教学目标,拓展视野,从听说、读写、玩演、视听等多角度入手。努力探索课外作业布置的有效策略,做到作业布置要少而精,作业评价要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着重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从而大大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2001.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牟金江,罗晓杰. 2006. 布置与批改英语课外作业的有效策略 [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9):16-19.

3. 张鲁荣. 2005. 学生英语作业批改模式和评价的研究报告 [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12):43-47.

篇5:残联工作情况汇报

党的十七大强调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突出位臵,提出“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残疾人事业高度重视。关心残疾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市建设基本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残疾人工作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暖心工作,改善民生的亮点工程,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德政工程。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近年来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积极创造条件。现将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残疾人基本情况

南通市现有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精神和多重残疾人53.04万,占全市人口总数的6.89%。从残疾人结构分类看,视力残疾人7.85万,占14.81%,听力残疾人15.94万,占30.66%,言语残疾人0.52万,占0.98%,肢体残疾人12.71万,占23.96%,智力残疾人4.09万,占7.22%,精神残疾人4.23万,占7.97%,多重残疾人7.7万,占14.5%,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弱势群体。

近年来,我们在残疾人康复、教育、劳动就业、文化生活、社会保障、无障碍环境、维权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各项康复任务圆满完成。全市已建立康复服务中心、康复服务指导站、白内障复明医疗点、肢残矫治医疗点和普及型假肢装配站等康复服务站点168个。通过实施“三助一给”(助行、助听、助视、给药)康复工程,免费为肢体残疾人安装普及型假肢581条,安装矫形器235余件,发放残疾人轮椅1万余辆,供应用品用具37500余件套,为184名聋儿配戴了助听器,组织480余名7周岁以下聋儿参加了语训康复,为25000多名白内障患者进行了复明手术,其中为4285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施行了复明手术,得到了患者家庭和社会的好评,为661名低视力患者验配了助视器,培训低视力儿童及其家长886多名,免费为16107名贫困精神病人送药。特别是2007年,根据省政府、市政府安排部署,各市区残联对全市0至6岁残疾儿童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共筛查出1200多名残疾儿童,目前市残联已对每个残疾儿童进行了系统的检查,制定出了相应的康复训练计划,拟对他们分期、分类进行抢救性治疗康复。五年来,各级残联狠抓了社区康复工作,先后投入资金近500万元购臵康复器材,免费安装到社区康复机构、相关活动场所和残疾人家庭,并培训社区康复员1700多名。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已有20多万残疾人在社区享受到了免费康复服务。

2、残疾人就业形势良好。各地坚持政府推荐就业和扶持个体就业相结合、稳定福利企业集中就业与鼓励其它企业分散安臵就业相结合,大力推进残疾人就业工作。目前,全市在各福利企业就业的残疾人有名,五年来通过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渠道安臵了近3500 名残疾人,先后投入资金数十万元,扶持了近1500 名残疾人走上了自谋职业的道路。为了增强残疾人就业能力,各级残联大力举办了盲人按摩、种植业、养殖业、家电维修、美容美发等培训班,全市共培训残疾人15000 人。各级残联还利用“助残日”等节日举办大型的残疾人就业招聘会,增加残疾人就业机会,为 1000多名残疾人解决了就业难题。我市的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显著,目前,已建起省级扶贫基地5个、市级扶贫基地十多个,辐射残疾人一千余名名,帮助近千名残疾人实现了脱贫。为了提高残疾人就业质量,各级残联积极配合协调市人大等有关部门,适时对全市残疾人劳动就业保障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去年全市征收残疾人保障金6215万元,其中市区2410万元,为发展残疾人事业发挥了一定作用。

3、特殊教育发展迅速。全市各级政府将可接受教育的残疾儿童、少年全部纳入教育体系,采取政策扶持、资金倾斜、社会捐助等形式,为特殊教育学校和残疾孩子上学提供了多方面的服务,全部免除了特殊教育学校、特教班残疾学生的书本费、学杂费,对寄宿的残 1

疾学生给予了一定的生活补贴,同时减免了在普通学校就读的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的书本费、学杂费。为了更好地鼓励残疾学生接受大中专教育,提高自身素质,我们出台了相应的奖励措施,对考取大中专院校的残疾学生给予500、1000、1500元不等的奖学金,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同时,我市各级残联积极救助失学残疾儿童少年,通过努力,我市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有了大幅度提高,全市盲童、聋童、弱智儿童平均入学率为98%。全市现有各类特殊教育学校7所,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 2个,在校残疾学生2575多名。除肢体残疾学生外,我市现有随班就读的低视力儿童、有语言交流能力的聋童和弱智残疾学生1332人。

4、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市残联和各市区残联每年都举办形式多样的残疾人文体活动,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发现培养残疾人文体人才。由我市残联负责组队训练的省盲人足球队,取得了第一、第二届全国盲人足球锦标赛的冠军,在2007年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中取得第五名。我市先后为省队和国家队输送了数十名运动员。我市盲人运动员徐红艳在雅典残奥会上奋勇拚搏,夺得一金一银的两块奖牌,实现了三届残奥会三连冠的伟大突破,为南通市争得了荣誉。我市肢体残疾人蒋晓兰在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比赛中夺得钩针和棒针两块金牌,聋哑人瞿溢夺得丝绸手绘的银牌,为南通获得了殊荣。盲人陈山勇在08年的北京残奥会上和队友通过奋勇拼搏夺得盲人足球银牌。在省残联组织的文艺会演中,我市有数个节目获奖,其中小品《飞翔的维纳斯》获得全国一等奖。

二、残联工作职能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及其地方组织,代表残疾人的共同利益,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团结教育残疾人,为残疾人服务。各级残联组织依照法律、法规、章程或者接受政府委托,开展残疾人工作,动员社会力量,发展残疾人事业。残联是人民团体,又是政府委托开展残疾人工作的部门。

我市残联紧紧围绕以下章程规定努力开展各项工作,即:

1、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有关残疾人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听取残疾人意见,反映残疾人需求,维护残疾人权益,为残疾人服务。

2、团结、教育残疾人遵守法律,履行应尽义务,发扬乐观进取精神,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3、弘扬人道主义,宣传残疾人事业,沟通政府、社会与残疾人之间的联系,动员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

4、组织开展残疾人康复、教育、劳动就业、扶贫、福利、文化、体育、科研、用品供应、社会服务、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残疾预防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扶助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5、协助政府研究和制订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政策、规划和计划,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对有关业务范围内的工作进行指导和管理。

6、指导和管理市直各类残疾人社团组织。

7、指导、督促和检查各县(市)区残联工作,开展地区间残疾人工作的交流与合作。

8、承担市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做好综合、组织、协调和服务。

9、负责市残疾人评定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开展残疾评定,发放和管理残疾人证,开展残疾人能力评估。

10、承担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当前存在差距

近几年,我们应该看到,我市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有了长足发展,但是残疾人生活水平与整个社会生活水平有较大差距,残疾人工作由于观念、体制、投入和政策上的不到位,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周边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从我市残疾人调查来看,残疾人与健全人相比,差距主要表现在:

1、残疾人经济状况相对滞后。据初步统计,2009年我市居民可支配收入19469元,残疾人约为8000元左右,占比为39%;农民人均纯收入8696元,残疾人为4174元,占比为48%。全市城市低保对象16839人,轻度残疾人为2086人,有58674名重度残疾人享受到了生活救助,占重度残疾人的58%左右。经济状况在当地平均水平以上的约有6.89万多人,仅占残疾人总数的13%;在当地平均水平50%—100%之间的约有14.31万多人,约占

27%;在平均水平50%以下的约有31.8万人,约占60%,全市贫困家庭中残疾人家庭占50%以上。

2、残疾人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作为教育发达地区,我市的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虽然已达95%以上,但残疾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据2004年统计,我市有受教育残疾人291463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702人,仅占0.2%;高中(中专)学历的14613人,仅占5%;初中学历的71109人,仅占24.4%;占70%的人在小学及小学以下。

3、残疾人就业较为严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劳动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残疾人由于生理、心理的缺陷及文化水平低等因素的制约,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加上社会上仍有不少人对残疾人抱有歧视的心理,低估了残疾人的劳动能力;有些单位不能严格执行残疾人就业方面的相关规定,宁愿缴纳保障金也不愿意安臵残疾人就业;部分残疾人不能正视现实,就业要求偏高等原因,导致残疾人就业率有下降趋势。

4、残疾人居住环境亟待改善。这几年,虽然政府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改善了不少残疾人的生存环境,但在住房质量、人均住房占有面积等方面与健全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农村残疾人草危房仍占有相当比例。据我市入户调查显示,我市残疾人家庭中危房有8053户,草房有2165户,无房户有562户,约占全市残疾人总户数的10%以上。

5、残疾人医疗康复问题突出。由于经济上的相对贫困,残疾人中相当一部分存在看病无钱,康复无望的现象,使残疾人淡化了康复需求。特别是农村,由于初级保健医疗网络建设的滞后,导致一些贫困残疾人生了病不敢看,小病拖成了大病,甚至最终丧失了劳动能力,加剧了贫困程度等。

6、残疾人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融入社会的障碍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难免处于劣势,绝大多数残疾人只能在低收入的岗位上就业,约60%的残疾人生活上靠家庭成员或亲友供养,50%的成年残疾人没有婚配。保障贫困残疾人的生存权利,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关系到这个特殊群体的健康发展,也事关社会稳定。

虽然我们近年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残疾人的需求还有不少距离,残疾人的生活水平与健全人之间还有一定差距,残疾人政策的贯彻落实还没有真正到位,我市的残疾人工作于兄弟市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我市残疾人工作的硬件设施还没有完全符合省里的要求。

一是硬件设施不到位:我市的办公条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办公环境在全省是最差的。对照党委政府文件规定的“五有”标准,至今,我市没有建成市一级的康复中心,没有属于残联自己的阵地,极大的制约了我市残疾人工作的开展。就县级市而言,我市到目前仅海安、海门两家的残疾人康复中心实现了对外为残疾人提供服务,其他地方该项工作进展不一,在全省处于劣势。

二是经费投入不到位:残疾人工作是一系列的服务工作,需要大量的政府经费投入。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在残疾人康复、职培、文体等方面应该投入一定经费,便于开展相关工作,但是历年来,我市的残疾人经费投入不足,尤其是在残疾人康复和文体活动开展方面的专项经费得不到保障,制约了相关工作的开展。

三是人员配臵不到位:从全省来看,我市目前的人员配臵与宿迁相近,不能与苏中乃至苏北大部分地区相比,可残疾人占比,我市在全省居于前列,服务对象多,工作人员少在极大的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工作的水平。市、县、乡三级人员队伍急需得到进一步壮大,以便能更好地开展相关工作,使我市的残疾人工作基础得到加强。

四、残疾人工作思路

在建设南通基本现代化的今天,实现残疾人的小康目标是一项复杂而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周密规划,明确目标,统筹安排,落实责任,形成合力,精心组织实施到残疾人实现小康的专项工程。

(一)文明标志,崇高事业,实施残疾人特殊群体的社会工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残疾人事业,专门下发了《关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把关心残疾人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把残疾人事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提高对残疾人工作的认识,增强改善提高残疾人生活状况的责任感、紧迫感。我们党坚持执政为民,是建立在全民族、全社会的利益上的。只有站在全社会共同繁荣的基础上,提高对残疾人工作的认识,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提高残疾人的生活水平共同富裕的视角,来认识改善提高残疾人生活状况的重要性,绝不是残联一个部门的工作,而是全社会工程。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确立没有残疾人的小康就不是全面小康这一观点。要把建设残疾人小康纳入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纳入建设基本现代化、全面小康社会工作目标中统一部署,同步组织实施;纳入南通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轨道,共享改革成果。我们残联要精心组织,认真履行好“代表、服务、管理”职能,社会各界要进一步理解、尊重、帮助、关爱残疾人,使残疾人与全市人民一道朝着共同富裕小康社会稳步前进。

(二)统筹协调,完善机制,实施残疾人医疗救助的康复工程。康复工程是残疾人实现小康的重要环节,是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的重要条件。一是健全康复工作机制。要从残疾人的基本需求出发,逐步建立和完善残疾人康复训练管理网络、技术指导网络,开展行之有效的康复训练和服务,使残疾人的潜力得到挖掘,继续搞好“助听、助行、助明、启智”行动。完善其机制,让残疾人得到实实在在的康复帮助。二是建立社会康复服务网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基层残联要依托医院积极开展残疾人康复医疗服务,社区康复机构要就近、就便开展社区康复训练,减免相关费用。切实开展社区科普宣传,普及残疾人康复知识,加强残疾预防,减少残疾发生。三是健全康复经费保障机制。财政部门要按辖区人口规定标准,划拨专项康复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强统筹协调,从福利彩票中按规定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残疾人康复费用。大力开展社会捐赠活动,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推动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持久开展,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三)拓宽渠道,鼓励创业,实施残疾人扩大就业的阳光工程。实现残疾人就业是促进残疾人融入社会,迈入小康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实现残疾人就业,力争城区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的就业率达90%以上,非农户口残疾人就业比例达80%以上。随着就业能力的提高和全社会经济的增长,确保残疾人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残疾人家庭人均收入稳步提高,为残疾人达小康带来新机遇。在残疾人就业工作中,我们首先要推进按比例就业。辖区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城乡各类经济组织按照1.5%的比例安臵残疾人就业,对安臵残疾人达不到规定比例的单位和部门,实施由地税代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以促进和保障残疾人就业。其次,加快发展福利企业。全市现有福利企业393家,集中安臵残疾人9500人,已进一步扩大集中安臵残疾人就业的力度。残联要参与福利企业的审核和监督工作,关心支持服务于福利企业。第三,鼓励残疾人个体就业。残疾人个体就业符合岗位优惠政策条件,要享受下岗无业人员再就业的各类优惠政策,要加强对残疾人的各类培训,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优惠优质的免费服务。

(四)建立制度,形成体系,实施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小康工程。要通过完善社会保障措施提高残疾人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一是健全残疾人保障体系。机关企事业单位要按同等规定确定残疾职工享受其他职工同等待遇,参加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养老保险,重度残疾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二是建立同等和集体供养体系。对无劳动力,无法律抚养义务的,无生活来源的残疾人由国家和集体供养。要有政策支持,逐步建重中度、重度智力和精神病残疾人等劳动、生活的庇护工厂,积极鼓励“民办工程”的福利实体建设,吸引社会资金和力量,搞好供养和康复服务。三是完善特困残疾人救助体系。完善城乡特困助残金制度,残疾人家庭特困救助制度和特困精神病受助救助制度,真正用活用好“残保金”服务残疾人。

(五)与爱同行,携手共进,实施残疾人扶贫助困的爱心工程。爱心工程是体现社会关注率的重要指标,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社会扶贫助困的意识越强,文明程度越高,残疾人事业的社会关注率越大。因此,要继续加大扶贫助残工作力度不断提升社会各界对残疾人事业的关注度。一是整合社会资源,发挥机关、企事业单位扶贫助残的主导作用。鼓励大、中、专学生参加为残疾人服务的社会公益活动,鼓励社会公益服务资源为残疾人免费服务,鼓励社会团体、民营企业加大到扶贫助残,关爱残疾人兄弟姐妹。二是要整合志愿者服务资源,发挥广大志愿者作用。三是整个网络资源,利用现代化手段为残疾人服务。继续实施青年志愿者助残活动,探索“慈爱之家”“义工联动”等志愿服务的新型服务形式,建立多层次、宽领域的志愿服务体系。

(六)健全网络,改善环境,实施残疾人法律权利的维护工程。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是残疾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一是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维权体系,建立市、县(区)、乡镇组织服务网络,依法完善相关维权机制,做好残疾人维权活动。加强残疾人宣传教育,加强其法律意识。二是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组织工作体系,切实做好残疾人来信来访工作,解决好残疾人的生活实际困难。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三是进一步完善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建设,加大无障碍建设和改造,让残疾人逐步实行出行无障碍和沟进无障碍,为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便利,不断提升城市文明进程。

(七)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实施残疾人参与社会的形象工程。积极营造残疾人经济文化生活环境,是体现扶残助残的重要部分,也是提高残疾人政治文化生活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指标,也是残疾人实现小康的政治保障。一是加强残疾人事业的宣传,积极完善党和政府发展残疾人事业的目标,宣传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先进典型,宣传扶残助残的先进任务,在全社会形成理解、重视、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氛围。二是提高残疾人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选拔和使用优秀残疾人干部,积极向人大、政协推荐优秀残疾人,人大政协安排一定比例的残疾人代表,使残疾人广泛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三是重视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要加强对残疾人文化工作的建设,组织参与公共体育活动,创作出符合现代文明特征的残疾人文化成果,加大对残疾人运动员的选拔和培养力度,定期筹划体育赛事。通过文化艺术和体育竞技,实现残疾人的自强自立。

篇6:残联特色工作情况汇报

家园”为主题,以“共同利益、共同需求、共同目标”为纽带,立足全镇实际,狠抓基础,创新创优,开拓进取,努力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抓康复、重就业、攻扶贫、强基层,残疾人事业稳步推进。现将残疾人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镇距师宗县城17公里,全镇辖9个村委会64个村民小组,有9247户41467人,有残疾人1295人,占全镇总人口的3%,其中肢体残疾1098人,言语残疾16人,视力残疾59人,智力残疾32人,精神残疾32人,听力残疾47人,多重残疾11人。有64个残疾人互助会,有9名残疾人康复联络员,1名残疾人康复指导员。通过争取上级帮扶资金和残疾人康复联络员自筹资金,共筹集100余万元在小矣则村创建“镇残疾人综合创业基地”,该基地占地面积2386平方米,目前共饲养母猪100头,年产小仔猪1200头,饲养肉鸭只,鱼塘有种鱼苗3.5吨。有工作人员13人,创业基地正形成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经营。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重视和关心残疾人事业工作,推动残疾人事业的全面发展。

1、关注残疾人,为残疾人事业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一是认真做好残疾人生活状况的监测工作。镇对全镇残疾人进行了生活状况监测,采取在各村民小组成立残疾人互助会,通过一帮一活动,帮助残疾人正常开展生产生活。通过对务龙村委会37名残疾人抽样调查,在残疾人互助会的帮助下,目前残疾人的生产生活正常有序。二是注重残疾人爱心宣传工作。镇加大“爱耳日”、“爱眼日”、“全国助残日”宣传工作力度,共悬挂横幅5幅,出展黑板报10块,设置咨询点7次,出动宣传车1辆次,电视宣传3条,广播宣传报道30余条。在第十九次全国助残日前夕,镇成功举办了“保障残疾人权益,共建和谐社会”残疾人小型文艺演出活动。镇党委、政府、残联共同组织务龙残疾人艺术团在各村委会进行“共享蓝天”送文化下基层演出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增进了社会对残疾人事业的理解、关注和支持,丰富了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残联工作开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宣传环境。

2、重视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提高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认真做好残疾人需求用品调查、产品介绍、配置服务,完善了我镇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服务体系。全镇筛查0-8岁儿童听力9人,为全镇听力残疾人验配助听器3部;发放轮椅15辆,配发拐杖及其他代步工具17件(套);安装修配假肢6人,其中安装大腿假肢2条;筛查需要制作矫形器3人;筛查白内障患者131人,通过开展“百内障复明行动”,为26例贫困残疾人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手术;县残疾人康明训练中心为我镇配备了康复器材6件套,价值1万余元。

3、认真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招收残疾考生政策,积极争取资金发展特殊教育。

镇组织专人在全镇所有中小学摸底调查残疾考生5名,共协调减免贫困残疾人子女、残疾学生费,补助特困残疾学生、残疾人家庭子女学费2万余元;学校15名肢体、智力、言语争取彩票助学公益金1万余元。

4、采取扶持和保护措施,规范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

以实际行动认真贯彻落实《残疾人就业条例》,采取扶持和保护措施,规范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形成残疾人就业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实现新突破,取得好成绩。一是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就业条例》,依法全面推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多措并举。二是拓宽社会就业渠道,内引外联,以集中就业、劳务派遣等形式,先后安排31名残疾人到罗平县忠林焦化有限公司工作,实现20名残疾人稳定集中就业。三是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从县残联争取资金1.5万元扶助3名残疾人创办经济实体和个体从业,帮助基本解决温饱的残疾人提高经济收入。四是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实用技术培训。围绕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实用技术培训农村残疾人50名,依托地区技工学校,组织8名残疾人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

5、把残疾人扶贫纳入政府扶贫计划中,加大对残疾人优惠政策贯彻落实力度。

一是采取“单位包村,干部包户”,“一帮一”结对子的办法,使全镇16名重度残疾人得到长期有效帮扶,农村300余名特困低收入残疾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二是高度重视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我镇目前共争取到15名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镇党委、政府主采取集中规划,严格标准,统一施工的方法严把质量关,确保工程进度,从财力、物资上千方百计为残疾人解决实际问题。红土村委会小红土村陈竹芬肢体重度残疾完全失去劳动能力,镇残联分发扬互助会精神,带动村委会干部职工帮扶,送去大砖,把建房物资运送到工地上,群众给予力所能及地支持,从而使他们更快更好的住上新房。务龙村委会新建残疾人危房改造7户,额则新建2户,法块新建1户,足法新建3户,路撒新建2户。镇15户残疾人危房改造户共获得各级补助每户在5000元以上,为贫困残疾人解决了实际问题。三是在元旦、春节、助残日期间,镇积极开展送温暖活动,共组织走访慰问各类残疾人近160户,发放棉絮、毛毯、棉被、大米及日常生活用品达2.5万余元。

(二)重视残疾人法制建设,推进残疾人事业的健康发展。

镇法制建设工作更加规范,残疾人维权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一是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基本形成了法制宣传“电台有声,荧屏有像,报刊有文”的立体宣传格局。二是重视做好残疾人信访工作,坚持把普法工作与处理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紧贴新农村建设,开展针对性的法制宣传教育,为促进各项中心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三是重视加强九个村委会的残联队伍学法、用法、依法维权的执法意识,坚持把学法与依法行政相结合,自觉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四是积极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严格《残疾人证》的审核、发放工作,遵守办理程序,认真执行残疾评定标准。拓展政务公开渠道,规范政务公开内容,全面清理规范性文件,残联机关办事效率进一步提高,推进了执法责任制的深入开展。通过上下一致努力,我镇残联全体干部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意识、各族残疾人群众的法律素质和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进一步增强。镇残疾人法律援助服务中心建在司法所,有效的维护了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三)重视抓好残联组织建设,提高残联队伍整体工作效能。

通过加强组织建设,围绕残疾人基本需求,提过残疾人事业工作能力。一是继续加强村委会残疾人互助会工作,实现全镇9个村委会64个自然村,建立64个互助会,会长由村小组组长担任,让64个残疾人互助会卓有成效的开展,使残疾人工作的整体效能得到跨越性提高。二是结合我镇实际,做好各级助残志愿者的组织、登记工作,不断扩大残疾人志愿者队伍,有效开展志愿者助残服务。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逐村调查摸底少,对残疾人基本状况了解还不够全面;

二是残疾人就业渠道少,就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三是残疾人的生产生活状况与健全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对残疾人的`扶贫力度有待加强;

四是部分残疾人思想麻痹,整体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四、下步工作打算

1、夯实残疾人事业组织建设

深化和完善各村民小组残疾人互助会组织建设,加强互助会的日常管理工作,促进互助会更加团结、规范。继续抓好康复联络员队伍建设。继续扩大残疾人志愿者队伍。加大对残疾人工作者的业务指导、工作培训和考核力度,不断提高残疾人工作者的素质和水平。壮大一支服务于残疾人的工作队伍。

2、切实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

根据省、市、县关于做好残疾人事业工作的相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强化、细化全镇残疾人生存和发展权益的保障措施,围绕全镇残疾人教育、就业、康复、社会保障等内容,研究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对照新形势、新要求,调研制订我镇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一是按照重点保障和特殊扶助相结合的原则,积极研究制定针对残疾人特殊困难和需求的社会保障政策措施。以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基本托(安)养为重点,加快建设覆盖全体残疾人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权益。二是以残疾人全面享受基本公共服务为目标,针对残疾人特殊性、多样性、类别化的服务需求,采取资源整合的方式,发挥我镇科教文卫基础设施的优势,建立健全残疾人事业服务体系建设。

3、全面提升残疾人整体素质

鼓励更多的残疾人自强自立,参与社会、共建社会,赢得社会的尊重。一是素质教育。通过开展自强读书会、经验介绍会、宣传画册等载体,积极引导残疾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就业观,逐步消除残疾人“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二是学历教育。全面落实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阶段扶持政策。三是职业教育。根据的就业走访服务调查结果,针对性地组织残疾人就近、就便、就实用地参加各类职业培训,帮助残疾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4、营造残疾人工作良好舆论氛围。

围绕“两个体系建设”、“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等中心工作,积极开展助残优惠政策宣传,使政策真正发挥作用,为残疾人谋取利益。组织实施“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国际盲人节”、“国际聋人节”等活动,营造社会扶残助残的氛围。举办全镇残疾人事业“xxx”成果展,展示我镇近年来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成果。发挥好媒体、宣传栏等宣传阵地作用,确保信息渠道的通畅,为大力宣传我镇的残疾人事业提供交流平台。

上一篇:是“我配不上你”还是“我没那么喜欢你”?下一篇:猪伪狂犬治疗方法的探讨